1、關于麥子詩句觀刈麥白居易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起麥覆隴黃。
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
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
今我何功德
曾不事農桑。
吏祿三百石,歲晏有余糧,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2、注釋⑴刈(yì):割。
題下注“時任盩厔縣尉”。
⑵覆(fù)隴(lǒng)黃:小麥黃熟時遮蓋住了田埂。
覆:蓋。
隴 :同“壟”,這里指農田中種植作物的土埂,這里泛指麥地。
⑶婦姑:媳婦和婆婆,這里泛指婦女。
荷(hè)簞(dān)食(shí):用竹籃盛的飯。
荷:背負,肩擔。
簞食:裝在竹籃里的飯食。
⑷童稚(zhì)攜壺漿(jiāng):小孩子提著用壺裝的湯與水。
漿:古代一種略帶酸味的飲品,有時也可以指米酒或湯。
⑸餉(xiǎng)田:給在田里勞動的人送飯。
⑹丁壯:青壯年男子。
南岡(gāng):地名。
⑺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雙腳受地面熱氣熏蒸,脊背受炎熱的陽光烘烤。
⑻但:只。
惜:盼望。
⑼其:指代正在勞動的農民。
傍:同“旁”。
⑽秉(bǐng)遺穗:拿著從田里拾取的麥穗。
秉,拿著。
遺,遺失⑾懸:挎著。
敝(bì)筐:破籃子。
⑿相顧言:互相看著訴說。
顧:視,看。
⒀聞者:白居易自指。
為(wèi)悲傷:為之悲傷(省略“之”)。
⒁輸稅(shuì):繳納租稅。
輸,送達,引申為繳納,獻納。
3、譯文農家很少有空閑的月份,五月到來人們更加繁忙。
夜里刮起了南風,覆蓋田壟的小麥已成熟發黃。
婦女們擔著竹籃盛的飯食,兒童手提壺裝的水,相互跟隨著到田間送飯,收割小麥的男子都在南岡。
他們雙腳受地面的熱氣熏蒸,脊梁上烤曬著炎熱的陽光。
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氣炎熱,只是珍惜夏日天長。
又見一位貧苦婦女,抱著孩兒站在割麥者身旁,右手拾著遺落的麥穗,左臂上懸掛著一個破筐。
聽她望著別人說話,聽到的人都為她感到悲傷。
因為繳租納稅,家里的田地都已賣光,只好拾些麥穗充填饑腸。
現在我有什么功勞德行,卻不用從事農耕蠶桑。
一年領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還有余糧。
想到這些內心感到慚愧,整天也不能淡忘。
4、簡析《觀刈(yì)麥》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早期作品。
此詩描寫了麥收時節的農忙景象,對造成人民貧困之源的繁重租稅提出指責,對于詩人自己無功無德又不勞動卻能豐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現了一個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義精神。
在寫作手法上,詩人將全景式刻畫與特定人物描寫相結合,夾敘夾議,使全詩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觀刈麥【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代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
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
今我何功德
曾不事農桑。
吏祿三百石,歲晏有余糧,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譯文 注釋農家很少有空閑的月份,五月到來人們更加繁忙。
夜里刮起了南風,覆蓋田壟的小麥已成熟發黃。
婦女們擔著竹籃盛的飯食,兒童手提壺裝的水,相互跟隨著到田間送飯,收割小麥的男子都在南岡。
他們雙腳受地面的熱氣熏蒸,脊梁上烤曬著炎熱的陽光。
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氣炎熱,只是珍惜夏日天長。
又見一位貧苦婦女,抱著孩兒站在割麥者身旁,右手拾著遺落的麥穗,左臂上懸掛著一個破筐。
聽她望著別人說話,聽到的人都為她感到悲傷。
因為繳租納稅,家里的田地都已賣光,只好拾些麥穗充填饑腸。
現在我有什么功勞德行,卻不用從事農耕蠶桑。
一年領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還有余糧。
想到這些內心感到慚愧,整天也不能淡忘。
1. 遠遠望去,麥苗長得齊整,好像川裁刀削平的毛茸茸的綠色地毯鋪資開來。
淺棕田梗經緯交織.就好像綠毯中的彩紋,美觀大方。
微風吹拂,麥苗輕輕晃動,好像把自己的精擻抖擻,準備使出全身勺氣往上竄呢。
2. 到了郊外,遠遠地看見大片大片的麥田金黃金黃的一塊大地毯,顯得平平展展的,讓人感覺無比寬廣。
3. 到了夏季,麥香撲奔,整個麥是金子的海洋。
4. 至山腳下,才發現燦燦的麥子。
被傍晚的陽光渲染過的麥子,著實金黃起來,也美麗起來。
“春種一粒粟收萬顆詩句“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出自唐代詩人李紳的《憫農憫農作者:李紳年代:唐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賞析:這是一首揭露社會不平、同情農民疾苦的詩,著重寫舊社會農民所受的殘酷剝削。
第一、二句“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以“春種”“秋收”,概寫農民的勞動。
從“一粒粟”化為“萬顆子”,形象地寫出豐收的景象。
第三句“四海無閑田”,更寫出全國的土地都已開墾,沒有一處田地閑置著。
此句與前兩句的語意互相補充,進而展現出碩果累累,遍地金黃的豐收景象。
勞動人民辛勤勞動創造出如此巨大的財富,在豐收的年頭,照理該豐衣足食了吧
誰知結句卻是“農夫猶餓死”。
這真是觸目驚心
一個“猶”字,發人深思:到底是誰剝奪了勞動成果,陷農民于死地呢
“猶餓死”三字極為深刻地揭露了社會不平,凝聚著詩人強烈的憤慨和真摯的同情。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juzi/haoju/21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