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心聲也;書,心畫也。
聲、畫形,君子小人見矣。
聲畫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動情乎。
——揚雄 ▲書畫清高,首重人品,品節既優,不但人人重其筆墨,更欽仰其人。
——清.松年 ▲立品之人,筆墨外自有一種正大光明之概。
——清.王妤 ▲且其浩浩落落之懷,一皆寓于筆墨之際,所謂品高,韻自勝焉。
—— 張沅 ▲古人論書云:一須人品高,二須師法古,是書之法,學者習之,故當熟之于手,必先修諸德以熟之于身。
德而熟之于身,書之于手,如是而為書焉。
—— ▲學書者有兩觀:曰觀物,曰觀我。
觀物以類情,觀我以通德。
——清.劉熙載 ▲凡人各殊氣血,異筋骨。
心有疏密,手有巧拙,書之好丑,在于心手。
——唐.張彥遠 ▲夫書稟乎人性,疾者不可使之令徐:徐者不可使之令疾。
——東漢.蔡邕 ▲正書法,所以正人心也,所以閑圣道也。
——明.項穆 ▲故書也者,心學也;寫字者,寫志也。
——清.劉熙載 ▲學術經論,皆由心起,其心不正,所動悉邪。
柳公權曰:心正則筆正。
——明.項穆 ▲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筆正乃可法矣。
——柳公權 ▲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
書尚清而厚,清厚要必本于心行。
不然,書雖幸免薄濁,亦但為他人寫照而已。
——清.劉熙載 ▲得時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
(得志不如得道。
)——唐.孫過庭 ▲書法不過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關頭。
品高者,一點一畫,自有清剛雅正之氣;品下者,雖激昂頓挫,儼然可觀,而縱橫剛暴,未免流露楮外。
——清.朱和羹 ▲凡善書畫者,未有不品學兼長,居官更講政績聲名,所以后世貴重。
——清.松年《頤園論畫》 ▲筆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為本。
是則理性情者,書之首務也。
——清.劉熙載《藝概》 ▲手與神運,藝從心得。
其志一于書,軒冕不能移,貧賤不能屈,浩然自得,以終其身。
——宋.朱文長《續書斷》 ▲欲書之時,當收視反聽,絕慮凝神,心正氣和,則契于妙。
心神不正,書則欹斜;志氣不和,字則顛仆。
——唐.虞世南《筆髓論》 ▲覽天地之心,推圣人之情,折疑論之中,理俗儒之諍。
——東漢.趙壹《非草書》 ▲喜即氣和而字舒,怒則氣粗而字險,哀即氣郁而字斂,樂則字平而字麗。
情有重輕,則字之斂舒險麗,亦有深淺,變化無窮。
——元.陳繹曾《翰林要訣》 ▲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態,不可掩也,言有辯訥,而君子小人之氣,不可欺也。
書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亂也。
——蘇軾《書論》 ▲高韻深情,堅質浩氣,缺一不可以為書。
——清.劉熙栽《藝概》 ▲夫書者,英杰之馀事,文章之急務也。
雖其為道,賢不肖皆可學,然賢能之常多,不肖者能之常少也,豈以不肖者能之而賢者遽棄之不事哉
——宋.朱文長《續書斷》 ▲故以道德、事功、文章、風節著者,代不乏人。
論世者,慕其人,益重其書,書人遂并不朽于千古。
--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夫人靈于萬物,心主于百骸。
故心之所發,蘊之為道德,顯之為經綸,樹之為勛猷,立之為節操,宣之為文章,運之為字跡。
——明.項穆《書法雅言》 ▲人品既殊,性情各異,筆勢所運,邪正自形。
——明.項穆《書法雅言》 ▲ 試以人品喻之,謀猷諳練,學識宏深,必稱黃發之彥。
詞氣清亮,舉動利便,恒數俊髦之英。
老乃書之筋力,少則書之姿顏。
筋力尚強健,姿顏貴美悅,會之則并善,折之則兩乖。
融而通焉,書其幾矣。
若其規模宏遠,意思窈窕,抑揚旋折,恬曠雍容,元老無少,難乎名狀,如天仙玉女,不能辨其春秋,此乘之上也。
初視雖少,強觀實老,豐采秀潤,符束巍峨,引拂輕飏,氣度凜毅,世所謂少年老成,乘之次也。
--明.項穆《書法雅言》 ▲ 夫人之性情,剛柔稟殊,手之運用,乖合互形。
謹守者,拘斂雜懷,縱逸者,度越典則;速者,驚急無缊;遲重者,怯郁不飛;簡峻者,挺掘鮮道;嚴密者,緊實寡逸;溫潤者,妍媚多節;標險者,雕繪太苛;雄偉者,固愧容夷;婉暢者,又漸端厚;莊質者,蓋嫌魯樸;流麗者,復過浮華;纖茂者,尚多散緩;爽健者,涉茲剽勇;穩熟者,缺彼新奇。
--明.項穆《書法雅言》 ▲余謂筆墨之間,本足覘人氣象,書法亦然。
……諸登善,顏常山,柳諫議文章妙今古,忠義貫日月,其書嚴正之氣溢于楷墨……太白書新鮮活潑,呼吸清淑,擺脫凡塵,飄飄乎有仙氣。
……凡此皆字如其人,自然流露者。
——清.周星蓮《臨池管見》 ▲雖學宗一家,而變成多體,莫不隨其性欲,便以為姿。
質直者則挺勁不遭,剛狠者又倔強無潤,矜斂者弊于拘束,脫易者失于規矩,溫柔者傷于軟緩,躁勇者過于剽迫,狐疑者溺于滯澀,遲重者終于賽鈍,輕瑣者染于俗吏。
——唐.孫過庭《書譜》 ▲心畫心聲總失真,文章寧復見為人。
高情千古《閑居賦》,爭識安仁拜路塵。
--元遺山 二 .臨摹入門 循序漸進 ▲初學不外臨摹。
臨書得其筆意,摹書得其間架。
臨摹既久,則莫如多看,多悟,多商量,多變通。
清.周星蓮《臨池管見》 ▲唯初學者不得不摹,亦以節度其手,易于成就,皆須是古人名筆,置之幾案,懸之座右,朝夕諦觀,思其用筆之理,然后可以摹臨。
南宋.姜夔《續書譜》 ▲麓臺云:畫不師古,如夜行無燭,便無入路。
故初學必以臨古為先。
清.秦祖永《繪事津梁》 ▲學書之法,非口傳心授,不得其精。
大要臨古人墨跡,布置間架,擔破管,書破紙,方有功夫。
明.解縉《學書法》 ▲先學間架,古人所謂結字也;肩間架即明,則學用筆。
間架可看石碑,用筆非真跡不可。
清.馮班《鈍吟書要》 ▲臨池之法:不外結體,用筆。
結體之功在學力,而用筆之妙關性靈。
茍非多閱古書,多臨古貼,融會于胸次,未易指揮如意也。
能如秋鷹博兔,碧落摩空,目光四射,用筆之法得之矣
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故學書全無貼意,如舊家子弟,不過循規蹈矩,飽暖終身而已。
清.錢泳《書學》 ▲學書者,既知用筆之訣,尤須博觀古貼,于結構布置,行間疏密,照應起伏,正變巧拙,無不默識于心,務使下筆之際,無一點一畫,不自法貼中來,然后能成家數。
清.馮武《書法正轉》 ▲先資政公曰:凡書未成家者,宜日與古貼為緣,無論何貼,皆足以范我筆力。
清.梁章鉅《學字》 ▲學書須步趨古人,勿依傍時人。
學古人須得其神骨,勿徒其貌似。
清.梁讞《平書貼》 ▲凡臨古人書,須平心耐性為之,久久自有功效,不可淺嘗輒止,見異既遷。
清.梁章鉅《學字》 ▲取法乎上,僅得乎中,人人言之。
然天下最上的境界,人人要到,卻非人人所能到。
清.周星蓮《臨池管見》 ▲石湖云:學書須是收昔人真跡佳妙者,可以詳視其先后筆勢輕重往復之法,若只看碑本,則惟得字畫,全不見其筆法神氣,終南精進。
南宋.陳犧《負暄野錄》 ▲石刻不可學,但自書使人刻之,已非己書也,故必須真跡觀之,乃得趣。
北宋.米芾《海岳名言》 ▲故凡得名跡,一望而知為何家者,而通篇意氣歸于本家者,真跡也。
一望知為何家之書,細求以本家所習前人法而不見者,仿書也。
清.包世臣《安吳論書》 ▲學書時時臨摹,可得形似。
大要多取古書細看,令入神,乃到妙處。
惟用心不雜,乃是入神要路。
北宋.黃庭堅《論書》 ▲凡臨古人始必求其似,久久剝換,遺貌取神。
清.王淑《論書滕語》 ▲每習一貼,必使筆法章發透入肝膈,每換后貼,又必使心中如無前貼。
積力即久,習過諸家之行質,性情無不奔會腕下,雖曰與古為徒,實則自懷杼軸矣。
清.包世臣《藝舟雙輯》 ▲臨書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筆意;摩書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筆意。
南宋.姜夔《續書譜》 ▲初學書類乎本,緩筆定其行勢,忙則失其規矩。
晉.王羲之《筆書論十二章》 ▲又學時不在旋看字本,逐畫臨仿,但貴行,住,坐,臥常諦玩,經目著心。
久之,自然有悟入處。
信意運筆,不覺得其精微,斯為善學。
南宋.陳犧《負暄野錄》 ▲且一食之美,惟飽其日,倘一觀而悟,則潤于終身。
唐.張壞灌《六體書論》 ▲學古人書,須得其神骨,魄力氣格,命脈,勿徒貌似而不深求也。
清.梁讞《學書論》 ▲臨摹用工,是學書大要,然必先求古人意指,次究用筆,后像行體。
清.朱履貞《學書捷要》 ▲不泥古法,不執己見,惟在活而已矣。
清.鄭板橋 ▲臨摹古人不在對臨,而在神會,目意所結,一塵不入,似而不似,不容思議。
明.沈灝〈畫塵〉 ▲自運在服古,臨古須有我。
兩者合之則雙美,離之則傷神。
清.王淑〈論書滕語〉 ▲吾書雖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踐古人,是一快也。
北宋.蘇軾〈論書〉 ▲學書一字一筆須從古貼中來,否則無本。
早矜脫化,必規矩,初宗一家,精深有得。
繼采諸美,變動弗拘。
斯為不掩性情,自辟門經。
清.梁讞《學書論》 ▲凡臨摹須專力一家,然后以各家總覽揣摩,自然胸中饜飫,腕下精熟。
久之眼光廣闊,志趣高深,集眾長以為己有,方得出群境地。
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習古人書,必先專精議一家。
至于信手觸筆,無所不似,然后可兼收并蓄,淹貫眾有,亦決不能自成一家,到得似來,只為此家所蓋,枉費一生氣力。
清.王淑〈論書滕語〉 ▲若但株守一家而摹之,久之必生一種習氣,甚或至于不可響遠。
茍能知其弊之不可長,于是自書精意,自辟性靈,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不襲不蹈而天然入聲,可以揆古人而同符,即可以傳后世而無槐:而后成其為我而立門戶矣。
清.沈宗騫〈芥學畫編〉 ▲只學一家,學成不過為人作奴婢;集眾長歸于我,斯為大成。
《翰林粹言》 ▲學書須臨唐碑,到極勁鍵時,然后歸到晉人,則神韻中自俱骨氣,否則一派圓軟,便寫成軟弱字矣。
清.梁讞《學書論》 ▲今之學書者,自當以唐碑為宗。
唐人門類多,短長肥瘦,各臻秒境;宋人門類少,蔡,蘇,黃,米,俱有毛疵。
學者不可不知也。
清.錢泳《履園叢話》 ▲舊他拓本與拓手精,則肥瘦不失,精神充足,而緊要在執筆得法,執筆不得法,縱令臨古人墨跡,皆無是處也。
清.梁讞《學書論》 ▲古人學書不盡臨摹,張古人書于壁間,觀之入神,則下筆時隨人意。
學書即成,且氧于心中無俗氣,然后可以作,示人為揩式。
北宋黃庭堅《論書》 ▲故學必有法,成則無體,欲探其奧,先識其門。
有知其門不知其奧,未有不得其法而得其能者。
唐.張懷灌《六體書論》 ▲近人不知其用力所自出,專攻近體,可謂數典忘祖矣,焉能卓然以自立哉
清.范公勉《書法述要》 ▲近代以來,殊不師古,而緣情棄道,才記姓名,或學不該贍,聞見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虛費精神。
自非道靈感物,不學說以今方新,學書以古方樸。
清.范公勉《書法述要》 ▲近世士人多學今書,不學古書,務取媚好,氣格全弱,然而以古并之,便覺不及;豈古人心法不傳而規模形似,不足以得其妙乎。
宋.周行己《浮止集》 ▲學一半撒一半,未嘗全學;非不欲全,實不能全,亦不必全也。
清.鄭板橋 ▲學者貴于慎取,不可遂為古人所欺。
清.吳德旋《初月樓論書隨筆》 ▲不善學者,即圣人之過處而學之,故蔽于一曲。
今世學《蘭亭》者,多此也。
北宋.黃庭堅《論書》 ▲古人筆法淵源,其最不同處,最多相合。
李北海云:似我者病。
正以不同處求同,不似處求似,同于似者皆病也。
清.惲壽平《甌香館畫跋》 ▲大抵下筆之際,盡仿古人,則少神氣;專勿遒勁,則俗病不除。
所貴熟習精通,心手相應,斯為美矣。
南宋.姜夔《續書譜》 ▲用力到沉著痛快處,方能取古人之神,若一味仿摹古法,又覺刻劃太甚,必須脫去摹似蹊徑,自出機軸,漸老漸熟,乃造平淡,遂使古法優游筆端,然后傳神。
清.宋曹《書法約言》 ▲臨摹古人,須食古而化,獨自成家。
明.李流芳 ▲若執著成見,凝滯于胸中,終不能參以活法運用,雖參活法,亦自有一定不易之勢。
奔放馳驟,不越范圍,所謂師古而不泥于古,則得之。
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作書須自家主張,然不是不學古人;須看真跡,然不是不學碑刻。
清.馮班〈 鈍吟書要〉 ▲可與談斯道矣
東晉.衛鑠《筆陣圖》 古人有言;隨人學人成舊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北宋.黃庭堅《論書》 ▲學書六要;一氣質,二天資,三得法,四臨摹,五用功,六識鑒。
六要俱備,方能成家。
清.朱履貞《學書捷要》 ▲作書要發揮自己性靈,初莫寄人籬下,凡臨摹各家,不過竊取其用筆,非規矩形似也。
近世每臨一家,止摹仿其筆畫;至于用意入神,全不領會。
要知得形似者有盡而領神味者無窮。
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故思翁有“謬種流傳,概行掃卻”之說,最有功初學。
若已入門庭,則當曰:與其過而棄之,毋寧過而存之。
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書法無他秘,只有用筆與結字耳。
用筆近日尚有傳,結字古法盡矣。
變古法須有勝古人處,都不知古人,卻言不取古法真是不成書耳。
清.馮班《 鈍吟書要》 ▲若分布少明,即思縱巧,運用不熟,便欲標奇,是未學走而先學趨也。
明.項穆《書法雅言》 ▲觀能書者,僅得數字揣摩,便自成體。
無他,專心既久,悟其用筆,用墨及結體之法,供我國運用耳。
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凡學書者得其一,可以通其馀......北宋.歐陽修《試筆》 ▲學書易少年時將楷書寫定,始是第一層手。
清.梁讞《學書論》 ▲凡作字須熟觀魏,晉人書,會之于心,自得古人筆法也。
欲學草書,須精真書,知下筆向背,則識草書法,草書不難工矣。
北宋.黃庭堅《論書》 ▲古之善書者,必先楷法,漸而至于行草,亦不離乎楷正。
宋.歐陽修《歐陽文忠公文集》 ▲學書須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字,楷書既成,乃縱為行書;行書既成,乃縱為草書。
學草書者,先習章草,知偏旁來歷,然后變化為草圣。
學篆者亦必由楷書,正鋒既熟,則易為力。
學八分者,先學篆,篆既熟,方學八分,乃有古意。
明.豐坊《學書法》 ▲凡學書字,先學執筆......,若初學,先大書,不得從小。
晉.衛鑠《筆陣圖》 ▲古貼字體大小,頗有相徑庭者。
如老翁攜幼孫行,長短參差,而情意真執,痛癢相關。
清包世臣《安吳論書》 ▲作書起轉收縮,須極力頓挫,筆法既得,更多臨唐貼以嚴其結構。
清.梁讞《學書論》 ▲若氣質薄,則體格不大,學力有限;天資劣,則為學限,而入門不易;法不得,則虛積歲月,用功徒然;工夫淺,則筆畫荒疏,終難成就;臨摹少,則字無師承,體勢粗惡;識鑒短,則徘徊今古,胸無成見。
清.朱履貞《學書捷要》 ▲初作字,不必多費諸墨。
取古拓善本細玩而熟視之,既復,背貼而索之。
學而思,思而學,心中若有成局,然后舉閉而追之......清.宋曹《書法約言》 書▲法備于正書,溢而為行草。
未能正書,而能行草,猶未嘗莊語,而輒放言,無是道也。
北宋.蘇軾《論書》 ▲旭常云:或問書法之妙,何得其古人
曰妙在執筆,令其圓暢,勿使拘攣;其次識法,須口傳手授,勿使無度。
所謂筆法也,其次在布置,不慢不越,巧使合宜;其次變通識懷,縱合規矩;其次紙筆精佳。
五者備矣,然后能齊古人。
唐.蔡希綜《法書論》 ▲初學字時,不可盡其形勢,先想字成,意在筆前。
一遍正其手腳,二遍須學形勢,三遍須令似本,四遍加其遒潤,五遍每加抽拔,使不聲澀。
晉.王羲之《筆勢論》 ▲若泛學諸家,則字有工拙,筆多失誤,當連者反斷,當斷者反續,不識向背,不知其止,不悟轉換,隨意用筆,任筆賦形,失誤顛錯,反為新奇。
南宋.姜夔《續書譜》 ▲初學條理,必有所事,因象而求意。
終及通會,行所無事,得意而忘象。
故曰由象識心,象不可著,心不可離。
明.項穆《書法雅言》 ▲夫人工書,須從師授。
必先識試勢,乃可加功;功勢既明,則務遲澀;遲澀分矣,無系拘踞;拘踞既亡,求諸變態;變態之旨,在于奮斫;奮斫之理,資于異狀;異狀之變,無溺荒僻;荒僻去矣,務于神采;神采之至,幾于玄微,則宕逸無方矣。
唐.張懷灌《玉堂禁經》 三.形神相依 意境為重 ▲形者,其形體也;神者,其神采也。
宋.袁文 ▲形者,神之質地;神者,形之用也。
是則形稱其質,神音其用;形之與神,不得相異。
南北朝.范縝《神滅論》 ▲神即形也,行即神也。
是以形存則神存,形射則神滅也。
南北朝.范縝《神滅論》 ▲夫神在形似之外,而形在神氣之中。
形不生動,其失則板;生外形似,其失則疏。
故求神似于型似之外,取生意于形似之中。
明.高廉 ▲取意舍形,無所求意。
故得其形,意溢于形;失其形,意云何哉
明.王履 ▲學書之要,唯取神,氣為佳,若模象體勢,雖形似而無精神,乃不知書者所為耳。
宋.蔡襄《宋端明殿學士蔡忠公文集》 ▲書之心,主張布算,想像化裁,意在筆端,未形之相也;書之相,旋折進退,威儀神采,筆隨意發,既形之心也。
明.項穆《書法雅言》 ▲夫字以神情為精魄,神若不如,則無態度也;以心為筋骨,心若不堅,則字無勁健也;以副毛為皮層,副若不圓,則字無溫潤也。
神,心之用也。
唐.李世民《指意》 ▲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可紹于古人。
南朝.王僧虔《筆意贊》 ▲故之書道玄妙,必資于神遇,不可以力求也;機巧必須于心悟,不可以目取也。
清.馮武《筆髓》 ▲其有一點一畫,意態縱橫,偃亞中間,綽有馀裕,結字峻秀,類于生動,幽若深遠,煥若神明,以不測為量者,書之妙也。
唐.張懷灌《評書藥石論》 ▲為書之體,須入其形,若坐若形,若飛若動,若往若來,若臥若起,若愁若喜,若蟲食木葉,若利劍長戈,若強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霧,若日月,縱橫有可象者,方得謂之書矣。
東漢.蔡邕《九勢》 ▲書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焉。
陰陽既生,形氣立矣。
東漢.蔡邕《石室神授筆勢》 ▲古人作書,于聯絡處見章法;于灑落處見意境。
清.周星蓮《臨池管見》 ▲至若磔髦竦骨, 短截長,有似夫忠臣抗直補過匡主之節也;矩則軌轉,卻密就疏,有似夫孝子承順慎終思遠之心也;耀質含章,或柔或剛,有似夫哲人行藏知進知退之行也。
唐.張懷灌《書斷》 ▲夫心合于氣,氣合于心;神,心之用也,心必靜而已矣。
唐.李世民《指意》 ▲成形結字,得形體不如得筆法,得筆法不如得氣象。
《翰林粹語》 ▲要使筆落紙上,精神能沖其中,氣韻目暈于外。
似生實熟,圓轉流暢,則筆筆有筆,筆筆無痕矣。
清.華琳《南宗訣秘》 ▲故有筆法而有生動之情,有墨氣而有活潑之致。
清.丁皋《寫真秘訣》 ▲蓋法高于意則用法,意高于法則用意,用意正其神明于法也。
清.劉熙載《藝概》 ▲風神者,一須人品高,二須師法古,三須紙筆佳,四須險勁,五須高明,六須潤澤,七須向背得宜,八須時出新意。
則自然長者如秀整之士,短者如精悍之徒,瘦者如山澤之矍,肥者如貴游之子,勁者如武夫,媚者如美女,欹斜如醉仙,端楷如賢士。
南宋.姜夔《續書譜》 ▲夫字以神為精魄,神若不知,則字無態度也;以心為筋骨,心若不堅,則字無勁健也;以副毛為皮膚,副若不圓,則字無溫潤也。
唐.李世民《筆法訣》 ▲有功無性,神采不生;有性無功,神采不實。
。
《翰林粹語》 ▲書道只在巧妙二字,拙則直率而無化境矣。
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 ▲機者,傳奇之精神;趣奇,傳奇之風致。
少此二物,則如泥人土馬,有生形而無升氣。
李漁《閑情偶記》 ▲所謂神品,于吾神所著故也。
明.懂其昌《畫禪隨筆》 ▲學術通 于學仙,鐘神最上,鐘氣此之,鐘形又此之。
▲書貴入神,而神有我神他身之別。
入他身者,我化為古也,入我神者,古化為我也。
清.劉熙栽《藝概》 ▲書畫之妙,當以神會,難可以形器求也。
宋.沈括《夢溪筆談》 ▲真在內者,神動于外,是所以貴真也。
《莊子》 ▲然智者無涯,法不固定,且以風神骨氣者居上,妍美工用者居下。
唐.張懷灌《書藝》 ▲書之大局,以氣為主;字字有骨肉筋血,以氣充之,精神乃出。
姚配中 氣韻有發于墨者,有發于筆者,有發于意者,有發于無意者。
發于無意為上,法于意次之,發于筆又次之,發于墨下矣。
清.張庚 ▲提要之要,以己之神,取人之神也。
清.丁皋《寫真密訣》 ▲意,先天,書之本也;象,后天,書之用也。
清.劉熙栽《藝概》 ▲作字要手熟則氣神完實而有余韻,于靜中自是一樂事。
宋蘇軾《東坡題跋》 ▲不求形似,正是潛移造化而于天游;近人只求形似,欲似所以愈離。
清.惲壽平《歐香館畫跋》 ▲書要力實而氣空,然求空心于其實,未有不透紙而能離紙者也。
▲書要心思微,魄力大。
微者條理與字中,大者磅礴乎字外。
清.劉熙栽《藝概》 ▲筆墨一道,用意為上。
清.王原矜 ▲玄妙之意,出于物類之表;淵深之理,伏于查冥之間;豈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測。
非有獨聞之聽,獨見之明,不可議無聲之音,無形之相。
唐.張懷灌《書藝》 ▲陽氣明而華壁立,陰氣大而風神生。
晉.王羲之《述天臺紫真傳授筆法》 ▲有筆有墨謂之畫,有韻有趣謂之筆墨,瀟灑風流遺之韻,盡變窮奇謂之趣。
清.惲壽平《 香館畫禪》 ▲筆底深秀,自然有氣韻,有書卷氣。
清.蔣驥《傳神秘要》 ▲氣有清濁厚薄,格有高低雅俗。
清.劉熙載《藝概》 ▲書尚清而厚,清厚要必本于心行。
不然,書雖幸免薄濁,但亦為他人寫照而已。
清.劉熙載《藝概》 ▲古人論詩之妙,必曰沉著痛快。
惟書亦然,沉著而不痛快,則肥濁而風韻不足;痛快而不沉著,則潦草而法度蕩然。
明.豐坊《書訣》 ▲筆墨酣暢,意趣超古。
清.吳歷 ▲仆曰:文則數言乃成其意,書則一字已見其心,可謂得簡易之道。
欲知其妙,初觀莫測,久視彌珍,雖書已緘藏,而心追目極,情猶眷眷者,是為妙矣。
唐.張懷灌《文字論》 ▲書法惟風韻難及......。
清.左因生《書式》 ▲夫翰墨及文章至妙者,皆有深意以見其志覽之即了然。
唐.張懷灌《書議》
▲言,心聲也;書,心畫也。
聲、畫形,君子小人見矣。
聲畫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動情乎。
——揚雄《法言》▲把筆深淺,在于去紙遠近,遠者浮泛虛薄,近則瘟鋒體重。
唐.盧攜《臨池訣》▲凡學書,欲先學用筆,,用筆之法,欲雙鉤回腕,掌虛指實,以無名指依筆,則有力。
黃庭堅《論書》▲所謂法則,懨壓.鉤揭.抵拒.導送是也。
五代.李煜《書述》▲右軍用筆內懨,正鋒居多,故法度森嚴而入神;子敬用筆外拓,側鋒居半,故精神散朗而入妙。
明.豐坊《書訣》▲執筆在乎便穩,用筆在于輕?。狠p則須沉,便則須澀,謂藏鋒也。
清.馮武《書法正傳》▲字有藏鋒出鋒之異,粲然盈褚,欲其手尾相應,上下相接為佳。
宋.姜夔《續書譜》▲用筆之勢,特須藏鋒,鋒若不藏,字則有病,病且未去,能何有焉。
唐.徐浩《論書》 ▲乃悟用筆如錐畫沙,使其藏鋒,畫乃沉著,當其用筆,常欲使其透過紙背,此成功之極矣。
唐.韋續《墨藪》▲所謂千古不易者,指筆之肌理言之,非指筆之面目言之也。
清.周星蓮《臨池管見》▲學有規矩,字有體法;不然則筆意不精,字亦失乎格度矣。
一字之法,貴在結構:一筆之法妙在起止。
結構之道,尤在乎筆法之精妙也。
佚名《永字八法》▲將能此筆正用,側用,順用,重用,輕用,虛用,實用,擒得定,縱得出,遒得緊,拓得開,渾身都是解數,全仗筆尖筆毫末鋒芒指使,乃為合拍。
清.周星蓮《臨池管見》▲用筆之法,見于畫之兩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斷不可企及者,則在畫之中截。
蓋兩端出入操縱之故,尚有跡象可尋;其中截之所以豐而不怯,實而不空者,非骨勢洞達,不能悻致。
清.包世臣《藝舟雙輯》▲筆正則鋒藏,筆偃則鋒出。
宋.姜夔《續書譜》▲發筆處便要提得筆起,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傳語。
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古人作纂,分,真,行,草書,用筆無二,必以正鋒為主,間用側鋒取妍。
分書以下,正鋒居八,側鋒居二,纂則一毫不可測也。
明.豐坊《書訣》▲古人一點一畫,皆使鋒轉筆以成之,非至起至掣曳之處乃用使轉;古人一牽一連,皆旋轉,正心著紙,無一黍米倒塌處。
清.包世臣《藝舟雙輯》▲字劃承接處,第一要輕捷,不著筆墨痕跡,如羚羊掛角。
學者工夫精熟,自能心靈手敏。
然便捷須精熟,轉折須暗過,方知折釵股之妙。
暗過處,又要留處行,行處留,乃得真快。
清.朱和羹《臨池心解》▲數畫之轉接欲折,一畫之自轉貴圓;同一轉也,若誤用之,必有病,分別行之,則合法耳。
清.笪重光《書筏》▲鋒既著紙,即宜轉換:于畫下行者,管轉向上;畫上行者,管轉向下;畫左行者,管轉向右。
清.包世臣《藝舟雙輯》▲要使筆鋒行字畫中,如入骨既立,雖豐瘠不同,各自成體。
宋.李彌孫《筠溪集》▲書之大要,可一言而盡之。
曰:筆方勢圓。
方者,折法也,點畫波撇起止處是也,方出指,字之骨也;圓者,用筆盤旋空中,作勢是也,圓出臂腕,字之筋也。
清.朱履貞《學書捷要》▲圓以規以象天,方以矩以向地。
方圓互用,猶陰陽互藏。
所以用筆貴圓,字形貴方。
圓乃神圓,不可滯也;方乃通方,不可執也。
明.項穆《書法雅言》▲古人作書,落筆一圓便圓到底,落筆一方便方到底,各成一種章法。
《蘭亭》用圓,《圣教》用方,二貼為百代書法楷模,所謂規矩方圓之至也。
▲以轉束言之,則內方而外圓;以筆質言之,則骨方而肉圓。
此是一定之理。
清.周星蓮《臨池管見》▲柔潤則肥瘦皆圓,硬燥則長短皆扁。
是故曲直在性情而達于形質,圓扁在形質而本于性情。
清.包世臣《藝舟雙輯》▲圓筆使轉用提,而以頓挫出之。
方筆使轉用頓,而以提契出之。
圓筆用佼,方筆用翻,圓筆不佼則痿,方筆不翻則滯。
近代.康有為《廣藝舟雙輯》▲用筆尖如落鋒勢,無一毫如尖鋒勢,意況生舉,爽爽若神,為一字,須數體俱入。
晉.王羲之《論書》▲作書須提得筆起,不可信筆。
蓋信筆則其波畫皆無力。
提得筆起,則一轉一束處皆有主宰。
轉,束二字,書家妙訣也。
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起有分合緩急,收有虛實順逆,對有反正平串,接有遠近曲直。
清.劉熙載《藝概》▲用筆要沉著,沉著則筆不??;又要虛靈,虛靈則筆不板。
解此用筆,自有逐漸改觀之效。
筆要巧拙互用,巧則靈度,拙則諢古,合而參之,落筆自無輕挑渾濁之病矣。
清.秦祖永《桐陰畫訣》▲書有二法:一曰疾,二曰澀。
疾澀二法,書妙盡矣。
東漢.蔡邕《石室神授筆勢》▲筆貴繞左,書尚遲澀,此君臣之道也。
唐.林蘊《拔鐙序》▲作書用筆過快,則無頓挫,過遲則不勁利。
清.梁獻《學書論》▲用筆者皆習聞澀筆之說,然每不知如何得澀。
惟筆方欲行,如有物以拒之,竭力而與之爭,斯不期澀而自澀矣。
清.劉熙載《論用筆》▲下筆而剛決不滯,揮翰墨而厚實深沉。
唐.張彥遠《法書要錄》▲山舟曰:筆要軟,軟則遒;筆頭要長,長則靈;墨要飽,飽則腴;落筆要快,快則意出。
清.梁同書《頻羅奄論書》▲筆法過于刻露,每易傷韻。
運筆鋒須要取逆勢,不可順拖也,即無生氣,又見稚弱。
清.秦祖永《桐陰畫訣》▲人但知筆墨有氣韻,不知氣韻全在手中。
清.笪重光《畫筌》▲嘗見有得筆法而不得墨者矣,未有得墨法而不由于用筆者也。
清.包世臣《藝舟雙輯》▲墨不旁出,為書家上乘。
清.朱和羹《臨池心解》▲用水墨之法,水散而墨在,跡浮而棱斂,有若自然。
唐.盧攜《臨池訣》▲然而畫法字法,本于筆,成于墨,則墨法尤工書藝一大關鍵矣。
筆實則墨沉,筆飄則墨浮。
清.包世臣《藝舟雙輯》▲筆肥墨濃者謂之渾厚,筆瘦墨淡者謂之高逸。
清.王厚祁《雨窗漫筆》▲墨淡即傷神采,絕濃必滯鋒毫;肥則為鈍,瘦則露骨;勿使傷于軟弱,不須怒降為奇。
清.馮武《書法正傳》▲用墨須要隨濃隨淡,可燥可濕,一氣成之自然生氣遠出。
清.秦祖永《桐陰畫訣》▲用墨須使有潤,不可使其枯燥,尤忌儂肥,肥則大惡道矣。
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橫不能平,豎不能直,腕不能展,目不能注,分布終不能工;分布不工,規矩終不能圓備;規矩有虧,難云法書矣。
清.笪重光《書筏》▲學書未有不從規矩而入,亦未有不從規矩而出。
所謂因筌得魚,得魚忘筌。
清.朱履貞《學書捷要》▲書若人然,須備筋骨血肉,血濃骨老,筋藏肉瑩,加之姿態奇逸,可謂美矣。
近代.康有為《廣藝舟雙楫》▲作字如人,然筋骨血肉,精神氣脈,八者備而后可為人,闋其一行尸耳。
清.王淑《論書滕語》▲書必有神,氣,骨,血,肉,五者闋一,不成為書也。
北宋.蘇軾《論書》▲初學之際,宜先筋骨,筋骨不立,肉何所附。
唐.徐浩《論書》▲風神者,骨中帶肉也。
老勁者,肉中帶骨也。
有志臨池者,當以慧眼區別之。
清.朱和羹《臨池心解》▲先儀骨體,復盡精神,有膚有血,有力有筋......。
絲來線去,脈絡分明。
《書學詳說》▲骨即存矣,而遒潤加之。
唐.孫過庭《書譜》▲以筋骨立形,以神情潤色。
唐張懷灌《文字論》▲字之骨,大指下節骨是也;字之筋,筆鋒是也;字之肉,筆毫是也。
字生于墨,墨生于水,水者,字之血也。
元.陳繹曾《翰林要訣》▲人之于書,得心應手,千形萬狀,不過曰中和,曰肥,曰瘦而已。
若而書也,修短合度,輕重協衡,陰陽得宜,剛柔互濟。
明.項穆《書法雅言》▲肥字須要有骨,瘦字須要有肉......。
北宋.黃庭堅▲骨體筋而植立,筋附骨而縈旋,骨有修短,筋有肥細,二者未始相離,作用因而分屬。
筋骨不生于筆,而筆能損之益之;血肉不生于墨,而墨能增之減之。
肉托毫穎而腴,筋籍墨沉而潤。
腴則多媚,潤則多姿。
清.笪重光《書筏》▲夫馬筋多肉少為上,肉多筋少為下,書亦如之。
唐.張懷灌《評書藥石論》▲柔和則綽約呈姿,剛節則鑒艷執操......。
唐.張懷灌《評書藥石論》▲拘則乏勢,放又少則,純骨無媚,純肉無力,少墨浮澀,多墨笨鈍。
梁武帝《又答論》▲蓋有骨必有肉,有實必有虛。
否則崢嶸而近于險惡,無縹緲空靈之勢矣。
清.盛大士《溪山臥浮錄》▲書法趨骨力剛健,最忌野。
清.梁獻《學書論》▲筆格遒勁,亦是渾厚有力,非出筋露骨,令人見面刺目。
清.華琳《南宗訣秘》▲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多力豐筋者圣,無力無筋者病。
晉.衛爍《筆陣圖》▲使盡氣力,至于沉盡入骨,筆乃能和。
和則不剛不柔,變化斯出。
故知和者,沉勁之至,非縱逸之謂。
清.王淑《論書滕語》▲瘦而露骨,肥而露肉,不以為佳;瘦不露骨,肥不露肉,乃為上也。
明.項穆《書法雅言》▲畫促則字勢橫,畫疏則字形慢;拘則乏勢,放又少則;純骨無媚,純肉無力,少墨浮澀,多墨笨飩,比并皆然。
蕭衍《答陶隱居論書》▲世人但以怒張為筋骨,不知不怒張自有筋骨焉。
北宋.米芾《海岳明言》▲書之要,統于“骨氣”二字。
骨氣而曰洞達者,中透為洞,邊透為達。
洞達則自之疏密肥瘦皆善,否則皆病。
▲字有果敢之力,骨也;有含忍之力,筋也。
用骨得骨,故取指實;用筋得筋,故取腕懸。
清.劉熙載《藝概》▲人知直畫之力盡,而不知游絲之力更堅利多鋒。
清.笪重光《書筏》▲字有骨肉筋血,以氣充之。
書之六局,以氣為主。
清.包世臣《安吳論書》▲大要以筆老為貴,少有失誤,亦可輝映。
所貴乎濃纖間出,血脈相連,筋骨老健,風神灑落,姿態備具,真有真之態度,行有行之態度,草有草之態度,必須博習,可以兼通。
宋.姜夔《續書譜》▲夫運者,先運其心,次運其身,運一身之力,盡歸臂腕,堅如屈鐵,注全力于指尖。
清.朱履貞《學書捷要》 ▲書要兼備陰陽二氣。
大凡沉著屈郁,陰也;奇拔豪達,陽也。
清.劉熙載《藝概》▲剛勁忌野,清勁忌薄。
清.梁獻《評書貼》老乃書之筋力,少則書之資顏。
明.項穆《書法雅言》▲徘徊俯仰,容與風流。
剛則鐵畫,媚若銀鉤,麗則倚糜而清遒。
唐.歐陽詢《用筆論》▲蓋用筆之難,難在遒勁。
而遒勁非是怒筆木強之謂,乃大力人通身是力,倒輒能起。
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左氏敘事,紛者整之,孤者輔之,板者活之,直者婉之,俗者雅之,枯者腴之;剪裁運化之方,斯為大備。
清.劉熙載《藝概》 六.結體章法 辯正安排▲結字疏密須彼此互相乘除,故疏不嫌疏,密不嫌密也。
字體有整齊,有參差。
整齊,取正應也;參差,取反應也。
清.劉熙載《藝概》▲書以疏為風神,密為老氣。
當疏不疏,反成寒乞;當密不密,必至調疏。
宋.姜夔《續書譜》▲一點一畫,一字一行,排次頂接而成。
古貼字體大小頗有相頸庭者,如老翁攜幼孫行,長短參差,而情意真摯,痛癢相關。
清.包世臣《藝舟雙楫》▲一字之行,理有數等,有上蓋大者,有下畫長者,有左邊高者,有右邊高者,非在一途而取軌,全資眾道以相承。
明.李淳《大字結構八十四法》▲真書用筆,自有八法。
一字之間,長短相補,斜正相拄,肥瘦相混,求妍媚于成體之后。
宋.姜夔《續書譜》▲欲學書先定間架,然后縱橫跌宕,惟變所適也。
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字為城池,大不虛,小不孤故也。
虞世南《筆髓論》▲用筆在使盡筆勢,然須收縱有度;結字在得其真態,然須映帶習美。
清.馮班《鈍吟書要》▲晉,唐人結字,須一一錄出,時常參取,此最關要。
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若平直相似,狀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齊平,便不是書,但得其點畫耳。
東晉.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陣圖后》
■蔣和:布白有三;字中這布白,逐字之布白行間之布白。
初學分布,皆須停勻;既知停勻則求變化,斜正疏密錯落其間。
■陳繹:疏處捺滿,密處提飛;平處捺滿,險處提飛;捺滿則肥,提飛則瘦。
■王羲之:分均點畫,遠近相須,播布研精,調和筆墨;鋒纖往來,疏密相附。
■項穆:人之于書,得心應手,千形萬狀不過曰中和。
曰肥。
曰瘦而已。
若書宜長短合度,輕重協衡,陰陽得宜,剛柔互濟,猶世之論相者不肥不瘦。
不長不短為端美也。
■張懷瑾:偃仰向背;謂兩字并為一字,須求點畫上下偃仰有離合之勢。
■王羲之:二字合為一體,重不宜長,單不宜小,復不宜大,密勝乎疏,短勝乎長。
■衛夫人:點畫如高峰墜石,磕磕然實如崩也;橫畫如千里陣云,隱隱然其實有形;豎畫如萬歲枯藤;撇畫如陸斷犀象;捺畫如崩浪雷奔;斜勾如百鈞弩發;橫折如勁弩筋節;每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書道畢矣。
●書肇于自然(漢·蔡邕)●無聲之音,無形之相(唐·張懷謹)●學書則知識學可以致遠(唐·張彥遠)●玄妙之意,出于物類之表;幽深之理,伏于杳冥之間;豈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測(唐·張懷謹)●或寄以騁縱橫之志,或托以散郁結之懷。
雖至貴不能抑其高,雖妙算不能量其力(唐·張懷謹)●字不可重筆,話不可亂傳●寫字如畫狗,越描越丑●字怕練,馬怕騎●字無百日功●拳要打,字要練●字要骨格,肉須裹筋,筋須藏肉,帖乃秀潤生(宋·米芾)●一點成一字之規,一字乃終篇之準(唐·孫過庭)●筆禿千管,墨磨萬錠(宋·蘇軾)●引筆奮力,若鴻鵠高飛,邈邈翩翩(晉·衛恒)●婉若銀鉤,源若驚鸞(晉·索靖)●飄若浮云,矯若驚龍(晉書)●龍跳天門,虎臥鳳閣(南北朝·蕭衍)●云鶴游天,群鴻戲海(南北朝·蕭衍)●龍威虎振,劍拔弩張(南北朝·袁昂)●體象卓然,殊今異古。
落落珠玉,飄飄纓組(唐·張懷聲)●如清風出袖,明月入懷(唐·李嗣真)●筆下龍蛇似有神(唐·張懷謹)●揮毫落筆如云煙(唐·杜甫)●時時只見龍蛇走(唐·李白)●若教臨水畔,字字恐成龍(唐·韓渥)
1、高韻深情,堅質浩氣,缺一不可以為書。
——劉熙栽《藝概》2、言心聲也,書心畫也。
——西漢學者揚雄3、書尚清而厚,清厚要必本于心行。
不然,書雖幸免薄濁,亦但為他人寫照而已。
——劉熙載《藝概》4、何處一屏風,分明懷素蹤。
雖多塵色染,猶見墨痕濃。
怪石奔秋澗,寒藤掛古松。
若教臨水畔,字字恐成龍。
——唐代詩人韓偓《草書屏風》5、得時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
——孫過庭《書譜》6、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筆正乃可法矣。
——柳公權7、龍威虎振,劍拔弩張。
——袁昂8、詞源倒流三峽水,筆陣獨掃千人軍。
——唐代詩人杜甫《醉歌行》9、老夫之書,本無法也。
——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黃庭堅《山谷文集》10、學書則知識學可以致遠。
——張彥遠11、心正則筆正。
——北宋文學家蘇軾《書唐氏六家書后》12、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
13、體象卓然,殊今異古。
落落珠玉,飄飄纓組。
倉頡之嗣。
小篆之祖。
以名稱書,遺跡石鼓。
——唐代書法家張懷瓘《書斷》14、筆下龍蛇似有神。
——張懷謹15、或寄以騁縱橫之志,或托以散郁結之懷。
雖至貴不能抑其高,雖妙算不能量其力。
——張懷謹關于書法的優美句子(熱門篇)1、字之縱橫,猶屋之楹梁,宜平直,不宜傾欹。
2、筆須凌空,固也。
然學者誤會斯語,每走入空滑一路去。
必曰氣空筆實,方能無弊。
3、唐代書法家張懷瓘。
4、離形得似,書家上乘。
然此中消息甚微,不可死在句下。
5、點畫皆有筋骨,字體自然雄媚。
6、逆筆起,最得勢。
褚河南書,都逆起,隸法也。
7、筆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為本。
是則理性情者,書之首務也。
8、手與神運,藝從心得。
其志一于書,軒冕不能移,貧賤不能屈,浩然自得,以終其身。
9、云鶴游天,群鴻戲海。
10、字要骨格,肉須裹筋,筋須藏肉,帖乃秀潤生。
11、體象卓然,殊今異古。
落落珠玉,飄飄纓組。
倉頡之嗣。
小篆之祖。
以名稱書,遺跡石鼓。
12、凡善書畫者,未有不品學兼長,居官更講政績聲名,所以后世貴重。
書法作有,現在有一些關于讀書的:讀書名言三更燈火五,男兒讀書時。
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顏真卿書籍是屹立在時間的汪洋大海中的燈塔。
——惠普爾 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
——托爾斯泰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杜甫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劉彝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岳飛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
——陸游 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
——朱熹 讀過一本好書,像交了一個益友。
——藏克家 飯可以一日不吃,覺可以一日不睡,書不可以一日不讀。
——毛澤東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周恩來不怕讀得少,只怕記不牢。
——徐特立 讀書忌死讀,死讀鉆牛角。
——葉圣陶 聰明在于勤奮,天才在于積累。
——華羅庚 書籍是朋友,雖然沒有熱情,但是非常忠實。
—雨果 書籍是青年人不可分離的生活伴侶和導師。
—高爾基 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
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
——莎士比亞 書籍是造就靈魂的工具。
——雨果 書籍是培植智慧的工具。
——夸美紹斯 一本書像一艘船,帶領我們從狹獈的地方,駛向生活的無限廣闊的海洋。
——凱勒 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
——歌德 讀書是在別人思想的幫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
——魯巴金 經驗豐富的人讀書用兩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紙面上的話,另一眼睛看到紙的背面。
—歌德讀書不要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這樣的讀書使我獲益不少。
——盧梭 不讀書的人,思想就會停止。
——狄德羅 讀書是易事,思索是難事,但兩者缺一,便全無用處。
——富蘭克林與其用華麗的外衣裝飾自己,不如用知識武裝自己。
——馬克思 知識是珍貴寶石的結晶,文化是寶石放出的光澤。
——泰戈爾 知識就是力量。
——培根 書籍——通過心靈觀察世界的窗口。
住宅里沒有書,猶如房間沒有窗戶。
——威爾遜
●書肇于自漢·蔡邕)●無聲之音,無形之相·謹)●學書則知識學可以致遠(唐·張彥遠)●玄妙之意,出于物類之表;幽深之理,伏于杳冥之間;豈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測(唐·張懷謹)●或寄以騁縱橫之志,或托以散郁結之懷。
雖至貴不能抑其高,雖妙算不能量其力(唐·張懷謹)●字不可重筆,話不可亂傳●寫字如畫狗,越描越丑●字怕練,馬怕騎●字無百日功●拳要打,字要練●字要骨格,肉須裹筋,筋須藏肉,帖乃秀潤生(宋·米芾)●一點成一字之規,一字乃終篇之準(唐·孫過庭)●筆禿千管,墨磨萬錠(宋·蘇軾)●引筆奮力,若鴻鵠高飛,邈邈翩翩(晉·衛恒)●婉若銀鉤,源若驚鸞(晉·索靖)●飄若浮云,矯若驚龍(晉書)●龍跳天門,虎臥鳳閣(南北朝·蕭衍)●云鶴游天,群鴻戲海(南北朝·蕭衍)●龍威虎振,劍拔弩張(南北朝·袁昂)●體象卓然,殊今異古。
落落珠玉,飄飄纓組(唐·張懷聲)●如清風出袖,明月入懷(唐·李嗣真)●筆下龍蛇似有神(唐·張懷謹)●揮毫落筆如云煙(唐·杜甫)●時時只見龍蛇走(唐·李白)●若教臨水畔,字字恐成龍(唐·韓渥)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juzi/haoju/21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