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惜俄羅斯精神殿堂的坍塌?1998年7月,俄羅斯作家杜金采夫以80高齡辭世。
這位曾以《不是單靠面包》和《穿白衣的 人們》兩部長篇小說攻訐過蘇聯社會的作家,在蘇聯解體之后曾對新政寄予厚望。
然而 事與愿違,滿目瘡痍的現實使他痛心不已。
他在逝世前曾對新聞界說過:眼看一種邪惡的力 量使俄羅斯民族的精神殿堂坍塌,他心急如焚,內心有難以言狀的憤慨。
他對俄國現政權持 這種否定態度,使得晚景無限凄涼。
?在當今的俄國社會,對國家解體、民族危亡、人民遭難感到痛心的知識分子,決非杜金采夫 一人。
早在1993年9月21日深夜,當得知俄羅斯聯邦總統發布解散議會的命令之后,蘇聯時 代的著名作家維亞·康德拉季耶夫開槍自殺,悲劇性地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這一聲槍響,震 驚了俄羅斯大地,文壇輿論嘩然。
對他突然自盡,除了表示痛惜之外,人們疑竇叢生。
這個 聲稱不接受蘇共和現行制度、為蘇聯解體高唱過贊歌的自由派戰士,為何要選擇一 種自戕身亡的結局?人們都在思索。
?康德拉季耶夫在70年代末期初登文壇,已屆花甲之年,是后期戰爭文學的著名代表。
他的作 品多為中短篇小說,如《薩什卡》(1979)、《傷假》(1980)、《相逢在列斯堅科》(1983)、 《阿霞的大尉》(1984)、《葉尼卡》(1985)等。
在戈爾巴喬夫新思維的蠱惑之下,他成 為戈氏改革的擁護者,對它充滿著期待和希望。
可是,后來的現實卻使康德拉季耶夫 的思想漸漸發生危機。
私有化政策造成社會劇烈地兩極分化,普通老百姓處于赤貧境地。
休 克療法的結果,國民經濟加速了全線崩潰。
通貨膨脹像一只巨獸,張牙舞爪地向他猛撲過來 。
他傾畢生心血苦苦積蓄起來以備養老的存款,一夜之間化為烏有。
他向往的新生活變 成泡影。
蘇聯解體剛過兩個月,他便懷著被欺騙的憤懣,在《薩什卡在今天的白宮旁》這篇 談話中,抨擊政府機關的爭權奪利,怒斥各級官員的特權統治和自私貪財。
他痛心疾首地陳 述:再也不能為目前帶引號的市場改革唱贊歌,因為這種改革造就了數以萬計的暴發戶 ,卻使社會上最無保障的領養老金者、衛國戰爭的老戰士日益貧困。
康德拉季耶夫對當 權者的失望,與對往昔的懷戀交織在一起。
他聲稱作為一名老戰士,過去曾為自己的家園 、自己的街道、自己的村莊、自己的莫斯科、自己的親人而戰斗,目睹今天的社會現實, 他感受到無比的痛惜和委屈。
他大聲疾呼:要保護人民中生活最少得到保障的階層,首先 是他自己的同齡人--偉大衛國戰爭的老戰士們。
由此可見,康德拉季耶夫盡管對蘇 聯歷史的評價存在許多偏見,但他作為一位老戰士和愛國者,仍沒有失去正直的良心,因而 陷入不可解脫的矛盾之中。
從蘇聯解體之后兩個月開始,直到1993年9月21日自殺為止,康 德拉季耶夫批評當局的言論越來越尖銳,語氣越來越直言不諱,情緒越來越悲觀失望。
他曾 經真誠地相信過戈爾巴喬夫和葉利欽之流及其改革,等到他弄明真相的時候,已經國破 家敗,他只好懷著痛苦和失望了此殘生。
?在目前的俄國,像康德拉季耶夫這樣的人不知有多少。
這反映了現時俄國的一種社會情緒- -不滿現狀,但又后悔莫及。
?呼吁拯救俄羅斯的精神文化?蘇聯的社會制度發生劇變以后,國內的政治形勢和經濟形勢進一步惡化,國家陷入更加嚴重 的危機之中。
曾經追隨戈爾巴喬夫和葉利欽之流的自由派人士發現,在當權者彈冠相慶的同 時,民間哀鴻遍野,怨憤遍于國中。
社會的資本主義化非但沒有給國家帶來穩定,相反,正 在 把國家推向全面的崩潰。
蒙受欺騙之后產生的失望感和憤懣情緒,在自由派人士之中蔓延。
60年代初曾以《坦克成菱形開來》而蜚聲文壇,后又發表反映農村生活的長篇小說《沒有戰 爭的年代》的作家阿納尼耶夫,痛苦地發現今天俄國正在建設的不是改革開始時人們想要 見到的那種民主和那種國家,新政權使國家陷入更加深刻的危機之中,他感到無限憂慮。
劇作家羅佐夫在改革初年感到心情舒坦,可到了1993年面對國內所發生的一切,他 內心無限悲痛,如同大病一場。
過去聽人說蘇聯的解體是反革命的勝利,他曾予以嘲笑 ,而如今覺得此話確實有理。
?批評家拉克申在60年代《新世界》與《十月》的爭論中,就置身于自由派陣營,在改革 時期又追隨原蘇共主管意識形態的政治局委員雅科夫列夫咒罵斯大林。
他也對改革給國 家帶來的災難深為震驚,早在1991年,他就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從總的情況來看,我們的 機體完全不正常。
人人都能看到危機--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但是深層的大問題是精神危 機。
他表示不與自由派合流,不愿意沿著過去的道路走下去。
到蘇聯解體后,他這種 負罪感發展成一種對立情緒,誓與新的當權者保持距離。
1993年,拉克申在《結局·死胡同 ·危機》一文中寫道:俄羅斯人在埋葬自己。
他甚至聽到了掘墓聲。
但安葬的不只是他一個 人,而是我們大家。
被埋葬的是包括我自己在內的許多人感到珍貴的東西--俄羅斯的歷史、俄羅斯人民、知識分子、文化,正在給這一切做著臨終祈禱。
拉克申具有民 族自尊心,特別重視民族文化和教育事業,把這二者視為關系民族興衰的大事。
因此,改 革以來文化事業面臨災難性的困境使他心急如焚。
拉克申的醒悟使自由派人士感到恐 懼,對他的言論開始討伐和圍剿。
拉克申在這一片討伐聲中于1993年7月23日離開人世。
?對改革投以嘲笑和鄙視?自由派營壘中的一部分知識分子,在對改革深感失望之后,背棄了自由派立場,開始用 冷靜的眼光批判改革之后在俄國建立的社會制度,并嘲笑他們昔日的盟友。
在這類知識 分子中,充當先鋒的卻是前蘇聯的持不同政見者。
這是出乎人們意料之外的。
?哲學家、小說家亞·季諾維耶夫,在蘇聯時代因對當局持不同政見而屢遭批判,最后被開除 黨籍,1978年出國,定居于德國慕尼黑。
戈爾巴喬夫的改革伊始,他并沒有像國內的自 由派人士那樣立即附和。
恰恰相反,在一些具有共產黨員稱號的人攻擊共產主義學說和 社會主義制度時,他反而站出來慷慨陳辭,駁斥反共讕言。
季諾維耶夫把戈爾巴喬夫的改 革視作災變(賅蜞耱痤殛 ),這是他創造的一個俄文新詞,各取災難 和改 革這兩個俄文單詞的首尾部分合并而成。
他批評改革的鼓吹者,不從俄羅斯的國情出 發,硬把西方的社會政治制度和生活方式、西懷念一九九二年俄羅斯?方的經濟組織形式和工作方法,生搬硬套到俄 羅斯來。
他嘲諷道:這如同讓俄國的魚像西方的鳥一樣生活在陸地上,并吁請俄國 正直的人們抵制這種災變。
?亞·季諾維耶夫不僅否定蘇聯的改革,而且嚴厲譴責改革的始作俑者戈爾巴喬夫之 流。
季諾維耶夫義正詞嚴地指責他們為了金錢、名譽,為了獲得西方的青睞,而不惜賣身投 靠他人。
西方世界把某年的新聞人物、諾貝爾和平獎金獲得者以及巨額演講費和稿 酬施舍給他們,并不是慷慨贈予,而是另有圖謀。
這些甘心情愿出賣俄羅斯的猶大,傾 伏爾加河之水,也難以洗刷他們身上的恥辱。
季諾維耶夫指出:如果不考慮到戈爾 巴喬夫及其集團破壞蘇共和整個國家的活動,不考慮到他們的投降和叛賣政策,人們就不能 理解現在的政治制度的實質。
?也許是季諾維耶夫親眼目睹了資本主義世界的痼疾和瘡痍,所以他對于蘇聯解體后在俄國建 立的社會制度特別鄙棄。
他尖銳地指出了這種制度的特征:在政治領域力圖實行獨裁,在 經濟領域力圖把西方的經濟制度強加給俄國。
結果形成一種把國家推向災難的社會經濟雜種 。
他不無揶揄地寫道:目前在俄國建立的是一種畸形的東西,它把共 產主義的碎片、對過時的資本主義的模仿、封建主義的復蘇、合法化的犯罪和手工業方式 結合在一起。
他哀嘆俄羅斯未必能夠恢復原有制度的強盛,重新成為全球范 圍內的劃時代現象。
?馬克西莫夫是蘇聯時代另一個持不同政見者,因為替受審判的政治犯辯護和在國外發表詆毀 現實的小說而屢次受處分。
1974年出國定居于巴黎。
他是國外僑民作家中著名的反共人士。
蘇聯解體前后,馬克西莫夫從巴黎遠眺國內政壇的變遷。
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他對戈爾巴 喬夫的改革和嗣后葉利欽建立的制度,作出了否定性結論。
他于1993年在俄國科學院召 開的一次會議上,指責今天的俄羅斯是交易所做投機買賣的騙子和竊賊的天堂,商人和賺外 匯的妓女是供人模仿的榜樣,而知識分子為了維持生活卻不得不去跑汽車運輸……他厭惡這 種現實,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國家和人民的墮落,不愿意用自己的存在給這個制度增添合法性 。
特別是在1993年的十月事件之后,馬克西莫夫與俄國的當權者和文學界 的自由派徹底決裂。
當他看到42名自由派作家呼吁總統鎮壓反對派的公開信后,氣憤無比, 說他們只不過是鉆進文學和文化藝術部門的蠅營之輩。
馬克西莫夫對他們除了 鄙視之外,再沒有什么了。
?安德列·西尼亞夫斯基原是蘇聯科學院高爾基世界文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由于被指控持敵 對的反蘇立場,又把誹謗性作品寄往國外發表,于1965年9月被捕,1966年2月被判刑7年, 刑滿釋放后旅居法國。
在蘇聯解體后最初一段時期,他是文壇的紅人,曾經是首屆俄語布克 獎的評委。
長期以來,他一直是自由派的親密盟友,與傳統派作家進行論戰。
但是,葉利欽 炮轟議會這種反民主的行為,使西尼亞夫斯基清醒過來,重又對當局持不同政見。
他接 連發表了一系列文章,指責葉利欽挑起了十月流血事件,認為他應該進修道院 去祈禱,以求得寬恕自己的罪行。
在對待現行制度這個問題上,他準備庇護自己昔日的對 手。
?這些過去的持不同政見者,由于親身經歷了社會主義制度和資本主義制度兩種現實,有 了這種對比,他們對祖國開始懷有深情。
當看到一個好端端的國家被糟蹋、被肢解成碎塊時 ,他們的悲憤之情溢于言表。
正如作家戈沃魯欣說,猶如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母親被強奸一 樣。
還有什么比這更痛心、更令人難受的呢?筆者不贊成他們過去對蘇維埃制 度的詆毀,但欣賞他們今日的愛國主義情緒。
與那些昔日享盡了社會主義的特權、榮譽、金 錢、地位,而在蘇聯解體之后又搖身一變,擺出一付早就是反蘇反共義士的架勢,用最惡毒 的語言詛咒他們曾經為之高唱過贊美詩的蘇聯歷史的自由派作家們相比,倒是這些持不同 政見者較為客觀和誠實。
?痛斥投機者的惡劣行徑?無論在什么時代,無論哪一個民族,都把投機鉆營、見利忘義、沽名釣譽視作最卑劣的行徑 。
在論及蘇聯解體的原因時,不少作家指出,這是鉆進蘇共和蘇聯國家最高領導層的野心家 、投機分子叛賣的結果。
?文學批評家杰德科夫在蘇聯時期長期過著流放生活。
改革開始后,曾對它寄予很大的希 望。
但時過不久,他悲痛地發現這種改革正一步步把國家推向崩潰的邊緣。
在他1994年 去世之后,《自由思想》雜志1995年第9、10期刊登了他的日記。
其中許多段落是怒斥今天 的投機鉆營分子的。
如1992年6月9日的日記寫道:我以驚奇的目光發現,今天許多號稱民 主活 動家的人物,他們似乎活到55-60歲時才猛然醒悟。
于是我內心產生疑問:你們這些勇敢的 人過去在哪里呢?莫非你們那時沒有覺醒只是認為那種生活稱心如意,并且竭盡所能去適應 今天被你們罵得比誰都兇狠的生活準則?……你們是追求功名利祿之輩,善于沿著黨和其它 階梯往上爬。
這一席話說得鞭辟入里。
今天俄國的民主派們,在蘇共掌權的情況下又何嘗 不是滿口馬列言詞;如今他們正和昔日的對手一起,在詆毀他們過去頂禮膜拜的信仰,而把 被他們一本正經地痛斥過的種種觀點推崇為今天的生活信條。
這種投機分子的嘴臉,令人可 憎可恨,只能嗤之以鼻。
不幸的是,恰恰是這種人,被視為今天俄國知識界的精英,是改 革新思維的弄潮兒,是追求真理的勇士!?季諾維耶夫在分析蘇聯解體的原因時,也把蘇聯最高領導的叛賣政策當作重要一條。
在他看來,西方的戰略是選擇從思想、道德、心理領域實施對蘇聯最主要 的打擊方向。
西方利用俄羅斯本身的手段和俄羅斯人自己的力量,去實現 他們的意圖。
遺憾的是,俄羅斯產生了許多見利忘義的人,他們熱心地為西方服務來扼殺俄 羅斯和消滅俄羅斯人民。
再也找不到比他們更好的幫手了。
這段話說得何其 明白!這是痛苦的真實,但人們醒悟恨晚。
?杰德科夫在1992年6月21日的日記中,在評述葉利欽在美國國會的演說時,認為這是叛徒 和政治妖怪自我標榜,他講話無論就實質而言,還是就語言、語調和面部表情來說 ,都令人厭惡。
對于這些背叛者來說,信仰是不必要的,人格、國格不值分文,這種人在 蘇聯解體的過程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
俄羅斯識破了他們,應該說這是俄羅斯人的幸運, 今后有可能使他們的頭腦清醒一些。
?懷念昔日的輝煌?蘇聯解體之后,俄羅斯人經歷了祖國歷史上最難以忍受的時刻:私有化政策造成的生活水平 急劇下降,炮轟議會使人們對民主的期望幻滅,車臣戰爭又制造了成千上萬個家庭悲劇。
社 會迅速地兩極分化,昔日的官僚鯨吞國家資產而成為新的暴發戶,機關、工廠、軍隊因發不 出工資而怨聲載道,失業大軍不斷擴大,人民的不滿情緒不斷增長。
因此,許多人把今天的 俄羅斯與蘇維埃時代的輝煌相比,他們痛感否定過去的一切是自吞苦果,懷舊情緒在社會蔓 延。
?文學評論家尤利·布爾金60年代與特瓦爾多夫斯基一起在《新世界》編輯部工作,改革 年代也甚為活躍,他在回憶刊物這幾十年的經歷時不無感慨地寫道:依我看來,現在是我 們祖國歷史發展中一段最為黑暗的時期,我們60年代的人們賴以生存的一切,均被一筆勾銷 ,被糟踏殆盡。
結果,我們從一種令人厭惡的社會歷史現實,跌入到另一種幾乎是更不堪忍 受、更無法擺脫的現實之中。
?人們不會忘記,80年代形成的回歸文學潮對社會主義制度的否定是何其猖獗,特別是把 30年代的社會現象誣陷成各種災難的根源。
對此,俄國知識分子也在開始清醒。
《阿爾巴特 街的兒女們》的作者雷巴科夫,思想也在變化。
他在一些文章中認為:不管過去有過什么 問題,忘記過去的人民是沒有前途的。
他反對否定十月革命,仍然認為這是20世紀偉大的 歷史事件。
他反對歪曲衛國戰爭的歷史,認為這是蘇聯人民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杰出貢獻 。
他對今天有的作品美化衛國戰爭中的叛國投敵分子表現出極大的憤慨。
?20世紀的俄國歷史中,曾經有過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時代,這個時代……既有過失敗和陰 影,但也有過光明,這個時代是抹殺不掉的。
這是小說家維·斯米爾諾夫在痛定思痛之后 發出的肺腑之言。
當今俄國的生活悲劇,促使昔日持不同政見的人物開始用新 的眼光看待蘇維埃時代和蘇聯的社會制度,反對把蘇聯說得一無是處。
季諾維耶夫在《真理 報》著文說:我認為蘇維埃時期是俄羅斯歷史上的頂峰時期。
我不打算為共產主義辯護, 但我確實認為這個時期非常好。
即便是多少個世紀過去之后,后人將會懷著驚訝和贊賞的心 情研究這個時代,為一個處在極端困難條件下的國家的非常短的時間內取得如此業績而驚嘆 不已。
不錯,有過許多令人不快的東西,有過犯罪行為、錯誤和失望。
但這仍然是俄羅斯歷 史上最偉大的時代,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跡。
?60年代的持不同政見者、歷史學家羅伊·梅德維杰夫談到了對斯大林時代的評價:歷 史的判斷,主要的標準只有一個:他接管國家時的狀態和他離開時的國家狀態。
我一向反對 斯大林的思想和所作所為,但他1924年接管國家時,國家處于可怕的狀態之中,而在他離開 時,國家成了超級大國,國際威望大增。
梅德維杰夫認為,他無須向任何人 證明,戈爾巴喬夫執政之前的蘇聯,比現在的俄國好得多。
戈爾巴喬夫留給后人的遺產有三 個:一是世界大國蘇聯的分崩離析, 二是無節制的通貨膨脹,三是80%的人進入貧困線,數 百萬貧困者流落街頭。
不是別人,正是戈爾巴喬夫造成了蘇聯的混亂,導致了蘇聯的毀滅。
歷史學家在評價一個歷史人物的功過得失時,能著眼于該人物為國家的強盛和 歷史進步所作出的貢獻,這種評價歷史的尺度,要比那些對西方虛假的自由與民主趨之 若鶩的自由派人士公正得多。
?并不多余的懺悔?讓我用兩段懺悔者的自白來作結束,以便進一步說明現時俄國的這種社會情緒。
?季諾維耶夫在痛惜蘇聯社會主義制度的覆滅時,深感自責地說道:我寫了三十本分析什么 是共產主義的書,三十本反對共產主義的書。
要是我早知道所有的這一切會有如此的結果, 我永遠不會去寫這些書。
他還表示:如果他在國內的話,會不擇一切手段, 去找那些把國家弄到這種地步的人復仇。
?馬克西莫夫也作過與季諾維耶夫相近的懺悔:假如知道自己過去寫的書會產生這樣的結果, 他就不會寫那些書;假如知道蘇聯這只大船會沉沒,他就不會去搖撼這只船。
?俄羅斯社會迅速資本主義化給國家造成的危害,給人民帶來的災難,不僅使正直的俄羅斯人 痛恨,也使過去那些向蘇聯制度潑過污泥濁水的人悔恨莫及。
這種懺悔,雖為時恨晚,但并 不多余!只有體驗過國破家亡、民族垂危悲劇的正直知識分子,才能發出如斯肝膽之言!?這種早知今日、何必當初的情緒,正在折磨著現時的俄國社會。
誰找的好就給誰.
奧運日記三則 8月8日 星期五 晴 晚上,我打開電視機看北京第二十九屆奧運會,當主持人用英文、中文宣布點火儀式開始后,二十九個腳印朝鳥巢走來。
許海峰手舉祥云火炬跑入了開幕式現場。
他右手舉著燃燒著的火炬,腳步輕盈地向體育場內跑去。
他的前方一個身穿運動服的人等在那里。
他跑到了那個人的跟前,現場的解說告訴我們,那個人是高敏。
許海峰和高敏相互擊了一下手掌,然后他倆高高舉公文有約歡迎訪問起火炬,兩個火炬的頂端往起一對,高敏的火炬被點燃了。
他們倆一個左手一個右手,兩只手拉在了一起,然后他們的另外一只手把火炬高高舉起,他倆微笑著向觀眾示意。
之后,高敏高舉起火炬向前方跑了出去。
高敏把火炬傳給了李小雙,李小雙把火炬傳給了占旭剛。
又經過張軍、陳中的傳遞,火炬到了孫晉芳的手里。
孫晉芳向前跑了一段,登著臺階上了高臺,一個人在高臺上等著。
解說告訴我們他是李寧。
孫晉芳到了李寧跟前,他倆公文 有約歡迎訪問對視了一下,孫晉芳點燃了李寧手里的火炬。
李寧跑著跑著,突然“嗖”的飛了起來。
他繞鳥巢飛了一圈然后,然后點燃圣火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juzi/haoju/179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