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吊羅榮桓同志毛澤東記得當年草上飛,紅軍隊里每相違。
長征不是難堪日,戰錦方為大問題。
斥鷃每聞欺大鳥,昆雞長笑老鷹非。
君今不幸離人世,國有疑難可問誰
【注釋賞析】毛澤東唯一的悼念元帥詩《七律·吊羅榮桓同志》五 木195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次實行了軍銜制。
在中南海懷仁堂,毛澤東授予朱德等十人元帥軍銜。
這十大元帥是: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葉榮臻、葉劍英。
其中十大元帥之一的羅榮桓(1902-1963),是眾所周知的政工元帥,代表著政工在軍中的地位,意味著中國軍隊所特有的中國特色。
在十大元帥中,他的資歷最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從未擔任過戰略方面的最高職。
同時,他又是十個元帥中學歷最高、上過大學的元帥。
是最早一位離我們遠去的元帥。
羅榮桓,湖南衡山縣人。
曾參加過毛澤東領導的湘贛邊界秋收起義。
1930年起,歷任紅軍第四軍政治委員,第一軍團、江西軍區、第八軍團政治部主任,八路軍第一一五師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員兼代理師長,山東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中共中央山東分局書記,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第一政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等職,在中共八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
羅榮桓因長期抱病工作,積勞成疾。
1962年,病情越來越嚴重,血壓不穩,心臟也不好。
1963年9月28日,羅榮桓腎衰引起尿毒癥,住進北京醫院,進行腹膜透析。
毛澤東、劉少奇、朱德對他的病情非常關注,指示醫院大力搶救。
1963年12月16日,中國人民的偉大革命戰士、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人民解放軍的杰出領導人之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羅榮桓與世長辭,終年61歲。
噩耗傳來,舉國悲慟。
消息傳到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上,正在中南海頤年堂主持會議的毛澤東心情非常沉重,中斷會議,領頭起立默哀。
他說:“一個人數十年如一日,忠于黨的事業,很不容易啊
”這是對羅榮桓一生的高度評價。
12月19日,毛澤東、劉少奇、朱德、鄧小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來到北京醫院,向覆蓋著中國共產黨黨旗的羅榮桓的遺體告別。
幾天后,十分悲痛的毛澤東講話很少,像若有所思。
有一天,毛澤東服了大量的安眠藥后仍然睡不著,躺在床上時而閉著眼睛不停地獨自吟著,繼而寫下了《七律·吊羅榮桓同志》這首哀悼詩,詩云:記得當年草上飛,紅軍隊里每相違。
長征不是難堪日,戰錦方為大問題。
斥鷃每聞欺大鳥,昆雞長笑老鷹非。
君今不幸離人世,國有疑難可問誰
這是毛澤東唯一的悼念元帥、直接標明“吊羅榮桓同志”的吊唁詩。
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深切的哀悼與懷念之情。
首聯:記得當年草上飛,紅軍隊里每相違。
追憶戰爭年代的戰斗生活與深厚情誼。
毛澤東與羅榮桓是湖南同鄉,又是親密戰友。
因此,當羅榮桓辭世后,令毛澤東追憶的地方一定很多,但是,毛澤東在這里只寫了兩樁事。
一是“草上飛”,暗喻秋收起義及井岡山割據之時,紅軍在游擊戰爭中機動靈活,英勇神速。
意味著矯健和勝利。
草上飛,借用相傳為唐代黃巢的《自題像》:“記得當年草上飛,鐵衣著盡著僧衣。
”詩句(有人考證此詩為后人偽托。
)。
二是“每相違”,指在紅軍隊伍里相見甚稀,彼此都有過遭排斥打擊的經歷,而心卻是相通的。
每相違,語出唐王維《送綦毋潛落第還鄉》:“置酒長安道,同心與我違”,前人注:“同心,猶知己。
違,就是分離。
意為心雖同而行蹤卻相違。
”此處意思相近,講“每相違 ”,實則把“同心”二字帶了出來。
“每相違”,是毛澤東詩詞注釋中的一大難點。
目前,對“每相違”的注釋,有多種版本。
有注為:常有不同意見的爭執。
有注為:常有不同意見的爭論。
有注為:喻意見常不相合。
有注為:每:每每,往往。
相違:有二義,一謂人相分離,一謂意見相對立。
此處可作雙關語理解,謂自己和羅榮桓同志在紅軍時期曾有兩次因為黨內軍內發生意見分歧或路線斗爭而暫時離別。
……有注為:常?;ハ嘁姴坏?。
違,背離,不見面的意思。
有注為:指在紅軍隊伍里相見甚稀,彼此都有過遭排斥打擊的經歷,而心卻是相通的。
……我認為這種解釋比較切合詩義。
頷聯“長征不是難堪日,戰錦方為大問題。
”寫羅榮桓的思想品德和他對中國革命事業的卓越貢獻,從而引發作者的深思。
長征不是難堪日,承首聯寫出,這是以退為進的寫作方法。
長征,確實是人類歷史上最為艱苦的一次行軍,在毛澤東看來,長征盡管是“千折百回,順利少于困難不知多少倍”,但還算不上是什么最難忍受的日子,“過了岷山,豁然開朗,轉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而羅榮桓也認為長征不是難堪日,這說明了羅與毛的心情是相同的,思想是一致的。
在這里,作者高度贊揚了羅榮桓的革命堅定性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但是,作者在這里贊頌羅榮桓的同時,想到:長征是對革命者最嚴峻的考驗,是最為困難最為危險的時刻,它象征艱苦卓絕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它維系著新民主主義的成敗。
如今,新民主主義革命已經取得了勝利。
我們面臨的最大問題又是什么呢
于是,作者自問自答:“戰錦方為大問題”。
意思是說“戰錦 ”則有所不同,這才真正是“大問題”呢
作者為什么這么說呢
因為“戰錦”喻指用槍桿子打下的錦繡江山。
“長征”是奪取江山,“戰錦”是保衛江山,它們有所不同的地方就在這里。
這就使我們聯想到,作者在這里指長征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困難時日,是暗含奪取政權只是萬里長征走了第一步的意思。
戰爭勝利了,要鞏固無產階級專政,這才是大問題。
作者當時考慮的就是如何使中國不變色,中國黨不出修正主義這樣的大問題,戰錦,當是用“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 ”(勝利后驕傲享樂,終于招致衰亡)的典故。
又陳毅《贛南游擊詞》中有句:“他年戰場獲錦歸”。
說是古時用錦類織物獎賞沙場有功將士,有大功者朝廷還賜錦衣、錦帶等,加官封爵。
“長征不是難堪日,戰錦方為大問題”恐怕也是毛澤東詩詞中最難解的詩句。
長期以來引起學者的爭議。
也有不同的解釋,其分歧點是涉及到了林彪與否。
長征不是難堪日,大多的注釋為:指的是在長征途中,遵義會議后,林彪寫信給中央軍委,認為這樣“走弓背路”,“造成疲勞”,會“拖垮部隊”,要求改變軍委領導,提出要毛澤東下臺。
林彪的這個要求,被政治局會議完全拒絕,這個問題的解決沒有遇到什么大的困難。
戰錦方為大問題,大多的注釋為:戰錦,指攻打錦州(1948、9—10),即遼沈戰役的第一個關鍵性的大仗。
毛澤東的作戰方針是先打錦州,但東北野戰軍司令員林彪找出種種理由,一再反對,不敢先打錦州,主張先打長春。
時任東北野戰軍政委的羅榮桓主張執行中央軍委和毛澤東的戰略決策,中央又對林彪進行多次開導,所以攻打錦州取得了偉大勝利。
錦州之戰對與解放戰爭的全局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可謂一戰而關全局,故毛澤東稱之為“大問題”。
但有的學者對上述或類似上述的解釋,予以否定。
胡為雄先生從多方考證認為,長征不是難堪日,戰錦方為大問題:指長征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困難時日,暗含奪取政權只是萬里長征走了第一步的意思。
戰爭勝利了,要鞏固無產階級專政,這才是大問題。
作者當時考慮的就是如何使中國不變色,中國黨不出修正主義這樣的大問題。
戰錦,當是用“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勝利后驕傲享樂,終于招致衰亡)的典故。
(《毛澤東詩詞對聯輯注》湖南文藝出版社1991年版)是識得其中三味,悟出真諦。
(見《毛澤東詩詞鑒賞》紅旗出版社2002年9月版)。
我認為這樣的解釋比較接近毛澤東當時的思想,也貼近詩義。
頸聯斥鷃每聞欺大鳥,昆雞長笑老鷹非。
贊揚羅榮桓的崇高與偉大。
斥鷃(yan)每聞欺大鳥,據《莊子·逍遙游》載:翱翔蓬蒿(hao)之間的小鳥斥鷃譏笑乘風直上九萬里的大鵬鳥說,我騰躍而上不過幾丈就落下來,而它究竟要飛到哪里去呢
斥鷃笑大鵬鳥飛得太高,認為自己在蓬蒿中飛翔,也是飛得最好了。
斥鷃,古籍中鳥名,亦稱尺鷃、鷃雀等昆雞長笑老鷹非,見俄國克雷洛夫寓言《鷹與雞》中說,鷹因為飛得低而受到雞的恥笑,說鷹飛得跟雞一樣低。
鷹答道:鷹有時比雞還飛得低,但雞永遠不能飛得像鷹那樣高。
昆雞,在中國史書上同鶤(kun)雞、鷃雞,屬專用詞,指一種大雞。
《爾雅·釋畜》:“雞三尺為鶤。
”屈原《楚辭·九辯》有句:“鷃雞啁(zhou)哳(zha)而悲鳴。
”這兩個典故中的尺鷃、昆雞以喻小人,但不一定有所實指,大鵬鳥、老鷹則是喻羅榮桓之為人。
小人的作用是用以襯托羅榮桓,是說羅榮桓有高尚的道德、高遠的情懷,就像大鵬鳥與雄鷹一樣,不是一般小人能比擬的。
尾聯君今不幸離人世,國有疑難可問誰
點明吊唁之意,說明了羅榮桓的逝世是黨和國家的重大損失,語意沉重真摯。
作者把追憶與評價、個人與國家、悲痛與惋惜,皆以濃厚的感情糅合在一起,成為全詩的一個自然總結。
君今不幸離人世,這一句樸實無華,似脫口而出,卻充溢著詩人對戰友“離世”的難以言狀的悲痛傷感和令人心碎的惋惜。
一個“君”字,更是包含了無限的意蘊,是對戰友的呼喚,又是痛惜中的自言自語。
國有疑難可問誰,這句詰問,是作者在呼喚離去的親密戰友的同時,想到過去,又想到現在和未來,接著沖涌而出的一種地呼天搶地的真情表露。
一腔憂患、一股蒼涼情愫躍然紙上,流瀉在字里行間,撼人肺腑,令人深思。
在這里,作者巧妙地把羅榮桓國之棟梁的形象樹立起來了,同時,又把作者與羅榮桓非同一般的關系挑明了:羅榮桓是毛澤東志同道合的親密的革命戰友,是毛澤東一向敬重、值得贊頌與懷念的第一個遠離我們而去的元帥。
這也許就是毛澤東關心羅榮桓、親自率領黨和國家領導人來到北京醫院向覆蓋著中國共產黨黨旗的羅榮桓的遺體告別、繼而在悲痛中寫下《七律·吊羅榮桓同志》這首哀悼詩的真正原因。
毛澤東對羅榮桓的感情是真摯的。
大約在羅榮桓逝世不久,一天,毛澤東同當時在《紅旗》雜志編輯部的一位工作人員談到了羅榮桓,便對他念了一首《三言韻語·贊羅榮桓同志》,稱贊羅榮桓的為人。
詩曰:無私利,不專斷,抓大事,敢用人,提得起,看得破,算得到,做得完,撇得開,放得下。
毛澤東悼念羅榮桓沁人心脾的言情,令人深思,至今使人難以忘懷。
一九七五年底,毛主席寫了他一生中最后的一首詩 《 訴 衷 》。
當年忠貞為國愁,何曾怕斷頭
如今天下紅遍,江山靠誰守
業未就,身軀倦,鬢已秋;你我,忍將夙愿,付與東流
這首詩是毛主席去世前一年,82歲時寫給周總理的。
當時,毛主席身體不好,疾病纏身,周總理也身患癌癥,重病中。
毛主席已經預感到,革命將發生曲折,他和周總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夙愿將要“付與東流”。
他問自己,也問周總理,社會主義的紅色江山究竟“靠誰守”?這首詞,字數雖然不但情感真摯,讀來滄桑心碎,令人潸然淚下。
有幾人能夠理解孤獨的毛澤東
這找的,希望能幫到你。
天之驕子出韶峰,大典一聲穿世空。
促社促廉存德政,防資防腐倡文風。
烏云豈遮金光燦,滟滪雖橫瀏水通。
日暖民心民愛日,千秋不落太陽紅
百二年前日照韶,吾華圣誕澤東毛。
光芒撕破黎明暗,熾熱掀翻赤色潮。
波瀾壯闊人觀止,氣勢恢宏鬼見嚎。
雖逝斯人名尚在,是非功過任貶褒。
=====李大白2013年7月10日于京華別院代人作。
念毛主席誕辰一百二十周年有感七律旭日東升蒼昊懸橫空出世見非凡憂民救國打天下敗寇驅倭保故園馬上詩詞生魅力雄文哲理換新顏功高望重垂青史思想光輝耀九寰 偉人早已安魂去,思想長存道確延。
星火相傳昭后世,哲言預見示它年。
古今歷史難修改,新舊江山對比觀。
甘苦底層知更徹,鐫碑寫紀是黎元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juzi/haoju/16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