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夏天的詞語熱熱騰騰 熱噴噴 熱乎 熱呼呼 熱烘烘 熱辣辣 火 焦辣辣 赤日炎炎 炎炎 烈日杲杲 烈日中天 炎陽似火 驕陽似火 火日炙人 火輪高吐 火云如燒 海天云蒸 夏日可畏 夏陽酷暑 夏山如碧 夏樹蒼翠 夏水湯湯 沉李浮瓜 赫赫炎官張火傘赫赫炎炎 熱氣騰騰 鑠石流金 爍石流金 流金鐵石 燋金鐵石 焦金流石 燋金流石 吳牛喘月汗 汗水 汗液 透汗 躁汗 虛汗 汗淋淋 汗漉漉 汗津津 汗漬漬 汗流浹背 渾身出汗 汗流浹背 汗流洽背 遍體生津 流汗浹背 揮汗如雨 揮汗成雨 汗如雨下 汗出如漿 汗流如注 滿頭大汗 大汗淋漓汗跡 汗痕 汗漬 汗斑 汗堿 旱 干旱 抗旱 久旱 苦旱 大旱 酷旱 亢旱 炎早 伏旱 旱季 干季 旱災 天旱 旱威為虐 赤地千里 田地龜裂 寸草不生 顆粒無收干枯 枯干 枯槁 焦枯 枯焦 枯葉 槁木 禾苗干枯 禾苗枯槁 野田禾苗半枯焦干涸 涸竭 枯竭 枯涸 涸澤 河道干枯干裂 燥裂 焦裂干 燥 干燥 焦干 枯干 高燥 干巴巴 干巴毗咧 天氣干燥 干亢 沙漠干亢 干爽 干巴 山高地燥 晨露未晞 夏 夏天 夏日 夏季 夏令暑日 暑天 炎天 朱明(書)夏景 天(方)三夏(書)九夏(書)初夏 孟夏 季夏 仲夏 殘夏 炎夏 盛夏 苦夏 立夏夏眠 夏蟄 夏收 收夏 夏景暑氣 暑熱 熱氣 熱浪 暑氣熏蒸熱 熱和 熱乎 熱呼 滾熱 灼熱 炙熱 熾熱 火熱 赤熱 齁熱(方)焦熱 沸熱 炎熱 酷熱 暑熱 燥熱 暴熱 毒熱 悶熱 郁熱 燠熱 煩熱 濕熱 溽熱 溫寫夏天的詞語及釋例初夏:夏季開頭的時節。
伏天:夏季極熱的時候。
也是初伏、中伏、末伏的統稱。
例:“今年的伏天太旱了。
”酷暑、酷夏、炎暑、:極熱的夏天。
例:“酷暑嚴寒無所懼。
”孟夏:夏季的第一個月。
三伏:暑伏分初、中、末三個階段。
三伏指一年中最熱的時期。
例:“冷在三九,熱在三伏。
”三夏:指夏季的三個月。
三夏,也是夏收、夏種、和夏管的統稱。
盛暑:大夏天。
盛夏:夏天最熱的時候。
例:“時值盛夏,工作時候,要防止中暑。
”暑天:夏季炎熱的日于。
夏令:夏季。
夏令,也指夏季的氣候。
炎夏:炎熱的夏天。
烈日炎炎:形天陽光強烈。
也可稱“赤日炎炎”。
例:“烈日炎炎似火燒”。
夏日炎炎:夏天陽光強烈,十分炎熱。
綠樹成蔭:樹木枝葉茂密,遮住了陽光。
正是盛夏季節。
毒:用于形容太陽,表示猛烈,含有極熱的意思。
例:“七月的天氣,太陽正毒,曬得人汗珠往下直滾。
”暴熱:很熱。
例:“入夏以來,天氣暴熱,小苗都快旱死了。
”熾熱:極熱。
例:“熾熱的陽光把地下的沙石曬得燙人。
”熾燥:熾熱干燥,燥熱。
火熱:火似的熱。
多用來形容太陽的熱度。
例:“火熱的太陽當空照。
”(也形容人心或關系、或斗爭,如“火熱的心”。
例:“火熱的太陽當空照。
”)酷熱:極熱。
例:“熱帶氣候白天酷熱,夜晚也不涼爽。
”悶熱:天氣很熱,氣壓低,溫度高,使人感到呼吸不暢快。
例:“南方的暮春已有點悶熱,人們穿著早早地換了季,和我們相比,似乎在度兩個節令。
”濕熱:又潮濕又悶熱。
例:“我住在山中的地窖于里,冬天還顯得暖和,夏天濕熱得很。
”炎熱:很熱。
多形容天氣。
例:“夏日的炎熱并不使我們感到焦急,使我們著急的是飛機飛得太慢了。
”炎炎:形容夏天陽光強烈,含極熱的意思。
例:“赤日炎炎似火燒,稻谷禾苗半枯焦。
”燥熱:干燥悶熱。
多形容天氣。
有時也形容室內的熱。
例:“入夏以來,無風無雨,天氣燥熱。
”炙熱:形容很熱。
多形容太陽。
例:“窗外炙熱的斜陽,照著莽莽的草原,卻看不見人影,使人感覺到進入了原始地帶。
”灼熱:象火燙著一樣熱。
火辣辣:形容酷熱。
例:“太陽升得老高;火辣辣的熱帶炎陽燃燒著原野。
”(也形容因被火燒或鞭打等產生的疼痛的感覺和形容興奮、焦急、暴燥、害羞等情緒。
如“疼得火辣辣的”等。
)熱辣辣:形容熱得象人燙一樣。
多形容太陽。
例:“太陽曬得人熱辣辣的,十分難受。
”(也能形容人難堪的感覺。
)熱騰騰:形容熱氣蒸騰的樣子。
描寫夏天的成語及解釋驕陽如火:象火一樣的陽光。
形容天氣非常熱。
熱不可耐:形容非常熱,令人不可忍受。
椅席炙手:椅子、席子摸著燙手,形容天氣炎熱。
驕陽似火,酷暑難耐,烈日當空,赤日炎炎,暴風驟雨 無冬無夏 無論冬天還是夏天。
指一年四季從不間斷。
夏雨雨人 比喻及時給人幫助。
夏爐冬扇 比喻做事不符合當時的需要,費了力氣而得不到好處。
夏蟲語冰 比喻人的見識短淺 夏蟲不可以語冰 比喻時間局限人人的見識。
冬溫夏凊 凊:同“清”。
冬天給父母溫被,夏天給父母扇席,指對親人無微不至。
指冬暖夏涼 冬溫夏清 冬天使父母溫暖,夏天使父母涼爽。
本指人子孝道。
現亦泛稱冬暖夏涼。
冬扇夏爐 比喻不合時宜。
也比喻毫無用處的東西。
冬日夏云 冬天的太陽,夏天的云層。
比喻人態度溫和可親,使人愿意接近。
冬裘夏葛 泛指美服。
春風夏雨 春風:春天的和風;夏雨:夏季的細雨。
春風和煦,夏雨滋潤,養育萬物。
比喻給人以教益和幫助 冬寒抱冰,夏熱握火 形容刻苦自勉。
春誦夏弦 原指應根據季節采取不同的學習方式。
后泛指讀書、學習。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春天萌生,夏天滋長,秋天收獲,冬天儲藏。
指農業生產的一般過程。
亦比喻事物的發生、發展過程。
烈日炎炎 百花爭艷 驕陽似火 電閃雷鳴描寫夏天的句子大清早,蟬就高聲大叫,告訴人們又一個火熱的日子開始了。
夏日炎炎,小鳥不知躲藏到什么地方去了;草木都低垂著頭;小狗熱得吐出舌頭不停地喘氣。
知了不住地在枝頭發著令人煩躁地叫聲,像是在替烈日吶喊助威。
夏天,草木特別茂盛,冬青樹的葉子油亮油亮的,老榆樹枝繁葉茂,給人們撐起了一片濃濃的綠陰。
夏日里,清清的小河成了孩子們避暑的好去處,你看,他們在水中嬉鬧著,一會兒打水仗,一會兒扎猛子摸魚,玩得十分開心。
夏天的太陽像個大火爐,把大地烤得發燙,就連空氣也是熱烘烘的,人一動就渾身冒汗。
水牛早就躲到了池塘里,整個身子埋在了池水中,只露出一個頭在水面上透氣 描寫夏天的古詩句 1.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白居易:《觀刈麥)) 2.深居俯夾城,春去夏猶清。
(李商隱:(晚晴)) 3.首夏猶清和,芳草亦未歇。
(謝靈運:(游赤石進帆?!? 4.仲夏苦夜短,開軒納微涼。
(杜甫:《夏夜嘆》) 5.農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
(戴復古:《大熱》) 6.人皆苦炎熱,我愛夏日長。
(李昂:《夏日聯句》) 7.殘云收夏暑,新雨帶秋嵐。
(岑參:《水亭送華陰王少府還縣》) 8.連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覺夏深。
(范成大:《喜晴》) 9.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
(杜甫:《江村》) 10.芳菲歇去何須恨,夏木陽陰正可人。
(秦觀:《三月晦日偶題》) 描寫夏天的詩句 1.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白居易:《觀刈麥)) 2.深居俯夾城,春去夏猶清。
(李商隱:(晚晴)) 3.首夏猶清和,芳草亦未歇。
(謝靈運:(游赤石進帆?!? 4.仲夏苦夜短,開軒納微涼。
(杜甫:《夏夜嘆》) 5.農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
(戴復古:《大熱》) 6.人皆苦炎熱,我愛夏日長。
(李昂:《夏日聯句》) 7.殘云收夏暑,新雨帶秋嵐。
(岑參:《水亭送華陰王少府還縣》) 8.連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覺夏深。
(范成大:《喜晴》) 9.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
(杜甫:《江村》) 10.芳菲歇去何須恨,夏木陽陰正可人。
(秦觀:《三月晦日偶題》) 描寫夏天的詩句 1.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白居易:《觀刈麥)) 2.深居俯夾城,春去夏猶清。
(李商隱:(晚晴)) 3.首夏猶清和,芳草亦未歇。
(謝靈運:(游赤石進帆?!? 4.仲夏苦夜短,開軒納微涼。
(杜甫:《夏夜嘆》) 5.農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
(戴復古:《大熱》) 6.人皆苦炎熱,我愛夏日長。
(李昂:《夏日聯句》) 7.殘云收夏暑,新雨帶秋嵐。
(岑參:《水亭送華陰王少府還縣》) 8.連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覺夏深。
(范成大:《喜晴》) 9.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
(杜甫:《江村》) 10.芳菲歇去何須恨,夏木陽陰正可人。
(秦觀:《三月晦日偶題》) 描寫夏天的成語集錦赤日炎炎 綠樹成蔭 揮汗如雨 蟬聲陣陣 烈日當空電閃雷鳴 暑氣逼人 酷暑難耐 烈日炎炎 驕陽似火汗流浹背 蟬不知雪 簟紋如水 冬日夏云 冬溫夏清浮瓜沉李 寒來暑往 火傘高張 肉山脯林 夏雨雨人暑氣熏蒸 赤日炎炎 烈日炎炎 烈日杲杲 烈日中天炎陽似火 驕陽似火 火日炙人 火輪高吐 火云如燒海天云蒸 夏日可畏 夏陽酷暑 夏山如碧 夏樹蒼翠夏水湯湯 沉李浮瓜 赫赫炎炎 熱氣騰騰 鑠石流金爍石流金 流金鐵石 燋金鐵石 焦金流石 燋金流石吳牛喘月 長天當日 赤時當空 炎天暑月 暑氣蒸人汗流浹背 渾身出汗 汗流浹背 汗流洽背 遍體生津流汗浹背 揮汗如雨 揮汗成雨 汗如雨下 汗出如漿汗流如注 滿頭大汗 大汗淋漓 旱威為虐 赤地千里田地龜裂 寸草不生 顆粒無收 禾苗干枯 禾苗枯槁赫赫炎炎 官張火傘 夏日可畏 驕陽如火 吳牛喘月描寫夏天的古詩詞和描寫夏天的名句 四月秀@,五月鳴蜩 秀:指草類植物結子.@:草名,又叫遠志,味苦,可入藥.蜩:蟬,又名知了. 此描寫夏天的詩意:四月遠志結子了,五月知了叫不停. 《詩經?豳風?七月》 四月維夏,六月徂暑 徂:開始.此描寫夏天的詩句意:四月入夏季,六月到暑天. 《詩經?小雅?四月》 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 孟夏:夏季的第一個月,農歷四月.扶疏:枝葉茂盛的樣子. 晉?陶淵明《讀山海經》 首夏猶清和,芳草亦未歇 首夏:孟夏,農歷四月.歇:盛及而衰. 南朝宋?謝靈運《游赤石進帆?!?麗景燭春余,清陰澄夏首 春余:春末.夏首:夏初. 南朝梁?王僧儒《侍宴》 麥隨風里熟,梅逐雨中黃 北周?庾信《奉和夏日應令》 夏潭蔭修竹,高岸坐長楓 潭:水邊. 隋?楊廣《夏日臨江》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散發乘夕涼,開軒臥閑敞 寫夏季傍晚日落,月上,乘涼之景. 唐?孟浩然《夏日南亭懷辛大》 小池殘暑退,高樹早涼歸 唐?沈縉凇斷耐碓⒅筆≈小 仲夏苦夜短,開軒納微涼 軒:窗. 唐?杜甫《夏夜嘆》 綠陰生晝靜,孤花表春余 孤花:一枝花.春余:春天剩余之景,時已至初夏. 唐?韋應物《游開元精舍》 殘云收夏暑,新雨帶秋嵐 嵐:霧氣. 唐?岑參《水亭送華陰王少府還縣》 夏半陰氣始,淅然云景秋 夏半:夏季過半,農歷五月半后.淅:風吹拂的樣子. 唐?韓愈《送劉師服》 殘暑蟬催盡,新秋雁帶來 唐?白居易《宴散》 江南孟夏天,慈竹筍如編.蜃氣為樓閣,蛙聲作管弦 孟夏:初夏,指農歷四月.慈竹:竹名,亦稱子母竹.如編:象編排起來一樣.蜃氣:古人以為蜃(大蛤)吹氣可成樓閣虛景,實際是光線穿過不同密度的空氣,經過折射,把遠景顯現在空中的一種幻影,也稱為海市蜃樓.管弦:形容蛙的鳴叫象奏樂一樣. 唐?賈m《孟夏》 巖溜噴空晴似雨,林蘿礙日夏多寒 巖溜句:巖上的泉水瀑布,凌空進發,一片云煙,象是晴天掛起一幅雨簾.林蘿句:林間藤蘿纏繞,濃蔭蔽日,使人在盛夏感到涼意. 唐?方干《題報恩寺上方》 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盛一院香 水晶簾:形容映入水中的樓臺倒影象水晶的簾子一樣晶瑩明澈. 唐?高駢《山亭夏日》 墻頭雨細垂纖草,水面風回聚落花
聽爸爸說,九仙山風景區在五蓮縣城東南20公里處,方圓55平方公里,內有“山門城影”、“臥象龍潭”、“萬壽興云”、“孫臏書院”、“白鶴佛光”、“牌孤遺風”、“靴石風動”和“黑牛場花園”等八大景區上百處景點。
暑假的一天,爸爸騎摩托車帶我和媽媽到我向往已久的九仙山風景區去玩。
進入山門,首先來到齊長城。
我問媽媽:“這里怎么會有長城呢
”媽媽說:“這是新修復的古時候的齊長城。
”只見城墻順著山勢蜿蜒而上,透過垛口可以望見重重疊疊的山。
在齊長城上玩了一會兒,爸爸就帶著我和媽媽到了號稱“齊魯第一大峽谷”的龍潭大峽谷。
我們沿著彎曲的石板小路下去一看,一座好深好長的峽谷
兩岸青山對峙,綠樹滴翠。
抬頭奇峰遮天,腳下清流潺潺,怪石臥波。
峽谷大致東南——西北走向。
西邊有一座很高的山,山的這邊有一座極險的棧橋。
我站在棧橋北頭往下一看,從高處直瀉而下的水流瀉入潭底,狀如銀河倒瀉,聲如萬馬奔騰,如同進入了黑洞一般,不由得令人想起“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詩句,這就是有名的黑龍潭瀑布。
黑龍潭附近的九仙大峽谷里有很多賣山珍野味的,如同一個小市場。
我看到地攤上擺滿了靈芝、天麻、山藥、木耳,還有很多叫不上名字的東西。
還有很多好吃的,烤地瓜啦,茶葉蛋啦,山里山外的無奇不有。
媽媽走過去買了三個粽子,我和爸爸、媽媽坐在水邊的大石頭上一會兒就風卷殘云般地吃完了。
我感到這里的粽子特別好吃,大概是山泉水淘米的緣故吧。
我吃飽了,爸爸帶我下了水,我脫下鞋,把褲腿挽了挽,溪水清可見底,大大小小的魚兒在腳邊游來游去,真是愜意極了。
之后我們又沿著溪水向上游走去,每走一步,那溪水卵石、綠潭游魚、奇松異卉,都呈現出無數色彩斑斕的畫面。
溪流時兒寬,時兒窄,時兒緩,時兒急,溪水也時時變換調子。
不經意間一條瀑布映入眼簾,亦或造型奇特的石頭踩在腳下。
在這山清水秀的景致中不知不覺來到了龍王廟。
廟前的開闊地上有一棵古銀杏樹,大樹參天,枝繁葉茂。
爸爸和媽媽坐在石墩上,在石桌上喝茶休息,我趁機給他們照了一張相。
詩中欲的意思是什么
惠崇春江景是一首描寫夸天景色的詩。
詩中欲字是將要的意思。
惠崇春江曉景蘇軾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二月二,漢族民間傳統節日。
流行于全國各民族地區。
此節風俗活動較多,又有花朝節、踏青節、挑萊節、春龍節、青龍節、龍抬頭日之稱。
因時間在農歷二月初二日,故稱。
當時及其后民間以刀尺、百谷、瓜果種籽、迎富貴果子等相問遺,并有挑菜、踏青、迎富等活動。
元費著《歲華紀麗譜》:明以后,二月二又有關于龍抬頭的諸多習俗,諸如撒灰引龍、扶龍、熏蟲避蝎、剃龍頭、忌針刺龍眼等節俗,故稱龍抬頭日。
二月二的由來 文化由來 民諺曰:“二月二,龍抬頭。
”農歷二月初二前后是廿四節氣之一的驚蟄。
據說經過冬眠的龍,到了這一天,就被隆隆的春雷驚醒,便抬頭而起。
所以古人稱農歷二月初二為春龍節,又叫龍頭節或青龍節。
故這一天人們便到江河水畔祭龍神。
《中華全國風俗志·壽春歲時記》云:“二月初二日,焚香水畔,以祭龍神。
” 人所共知,龍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信仰的圖騰。
所以我們自豪地宣稱:炎黃子孫是龍的傳人。
千百年來,人們把龍視為帶神秘色彩的吉祥物。
“二月二”是龍抬頭的日子,就自然而然地成為民間一個重要節日了,許多習俗也多與龍有關。
實際上“二月二,龍抬頭”此說和古代天文學有關。
中國古代用二十八宿來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和判斷季節。
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組成一個完整的龍形星座、角宿恰似龍的角。
每到二月春風以后,黃昏時龍角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出現,故稱“龍抬頭”。
歷史由來 二月二春龍節由來已久。
留下許多風俗。
明人沈榜的《宛署雜記》中云:“二月引龍,熏百蟲。
……鄉民用灰自門外委婉布入宅廚,旋繞水缸,呼為引龍回。
用面攤煎餅。
熏床炕令百蟲不生。
”《明宮史》載:“初二日……各家用黍面棗糕,以油煎之,或以面和稀,攤為煎餅,名曰熏蟲。
”清人富察郭崇在《燕京歲時記》中也說:“二月二日,……今人呼為龍抬頭。
是日食餅者謂之龍鱗,食面者謂之龍須面。
閨中停止針線,恐傷龍目也。
”其中一此習俗一直沿襲至今。
80年代中葉,在豫北一帶還保留著吃黍米的風俗。
二月二早上,家家戶戶都要煎黍米糕,群眾稱之年糕,還流傳著這樣的歌謠:“二月二,煎年糕,細些火,慢點燒,別把老公公的胡須燒著了。
”中午皆吃“老龍布蛋”。
即玉米蛻皮俗稱玉黍米加面條。
其實,人們關心“龍抬頭”用各種形式進行紀念,根本原因是與農業生產有關系。
正如這首民謠所云:“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
”因為二月正是農作物播種的季節。
在科學不發達的時代,百姓們通過各種紀念活動,寄托了祈龍賜福、保佑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強烈愿望。
二月二的民俗元朝以后關于“二月二龍抬頭”的各種民俗活動記載便多了起來。
人們也把這一天叫作龍頭節、春龍節或青龍節。
清末的《燕京歲時記》說:“二月二日……今人呼為龍抬頭。
是日食餅者謂之龍鱗餅,食面者謂之龍須面。
閨中停止針線,恐傷龍目也。
”這時不僅吃餅吃面條,婦女還不能操作針線活,怕傷害了龍的眼睛。
《遼中縣志》記載民國時當地二月二的民俗說:“二月二日,俗稱龍抬頭。
晨起以竿敲梁,謂之敲龍頭,意謂龍蟄起陸,蓋時近驚蟄之期。
農家咸以粗米面作餅及饅首而為早餐。
婦女于是日為童孩剃頭,蓋取龍抬頭之意云。
”這是遼寧地區的民俗,清晨要用長竿敲擊房梁,把龍喚醒。
同時也制作一些面食吃。
二月二龍抬頭作為古代民俗的一種節日,如今已經基本上從中國人的現代生活中淡化出去了。
不過,我們也應該認識到,對于“二月二龍抬頭”的一些文化內涵,例如古人對龍的崇拜、“龍抬頭”在古天文學上的唯物解釋等等,是仍然具有研究價值的。
農歷二月初二,是淮安民間的傳統節日之一,名叫“龍抬頭”,也稱“龍頭節”。
“二月二龍抬頭,家家男子剃龍頭”。
舊時淮安民間有“有錢無錢,剃頭過年”的說法。
春節前剃頭理發到了二月二,已經一個多月,正是需要剃頭理發的時候。
二月二龍抬頭,是吉祥如意的日子,時間一長,就形成了二月二剃頭的習俗。
“二月二龍抬頭,家家小孩剃毛頭”也是這一原因,為取吉利在剃頭中間加“龍”字,叫剃“龍”頭,以區別其它時間的剃頭,還有些女孩選此日穿耳孔。
另外,家長們選此日送孩子們人學讀書。
“二月二,家家人家接女兒”。
舊時,正月新娘不回門,媳婦不走娘家,正月不空房。
同時還有“出嫁的閨女正月不能看娘家的燈,看了娘家的燈死公公”的迷信說法,因而正月出嫁的女兒不準回娘家。
一個多月的時間,閨女想娘,娘想閨女,所以到了二月二,不僅已經出了正月,而且又是吉祥如意的日子,所以各家都接女兒回娘家。
“二月二,照房梁,蝎子、娛蛤無處藏”。
這天,用過年祭祀剩下來的蠟燭點著,照房梁和墻壁,以驅滅害蟲。
另外,在這天,孩子們用筷子敲干瓢,邊敲邊說:“二月二,敲瓢叉,十個老鼠九個瞎。
”用筷子敲酒盅說:“二月二,敲酒盅,十窩老鼠九窩空”,以此來驅鼠滅鼠。
用白紙條書寫“二月二,諸蟲螞蟻直入地”的“蜒蛐榜”,其中“諸蟲螞蟻直入地”要倒書,然后將其貼在桌腿或床腳上,以避蟲蟻。
“二月二,龍抬頭,大囤滿,小囤流”,用青灰畫糧囤或糧倉,或在門前用青灰畫大小不等的圓圈,象征大圓接小圓,祈禱豐收,這又是民間一俗。
二月二,有的還有吃食除夕鍋巴和婦女忌用針線的習俗。
據說龍抬頭時動針線,會傷害龍的眼睛。
二月二,相傳是土地公公的生日,稱“土地誕”,為給土地公公“暖壽”,有的地方有舉辦“土地會”的習俗:家家湊錢為土地神祝賀生日,到土地廟燒香祭祀,敲鑼鼓,放鞭炮,建國后此俗逐漸淡化。
===========================================三月三,漢族及多個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時在農歷三月初三。
古稱上巳節。
相傳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中國自古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
魏晉以后,上巳節改為三月三,后代沿襲,遂成漢族水邊飲宴、郊外游春的節日。
傳說農歷三月三,還是傳說中王母娘娘開蟠桃會的日子。
晚清《都門雜詠》里有一首七言詩是這樣描寫當年廟會之盛況的:“三月初三春正長,蟠桃宮里看燒香;沿河一帶風微起,十丈紅塵匝地揚。
”傳說西王母原是我國西部一個原始部落的保護神。
她有兩個法寶:一是吃了可以長生不老的仙丹,二是吃了能延年益壽的仙桃——蟠桃。
神話傳說中的嫦娥,就是偷吃了丈夫后羿弄來的西王母仙丹后飛上月宮的。
此后,在一些志怪小說中,又把西王母說成是福壽之神。
農歷三月三日,也是道教真武大帝的壽誕。
真武大帝全稱“北鎮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稱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
生于上古軒轅之世,華歷三月三日,是道教中主管軍事與戰爭的正神。
各地的道教宮觀在三月三日這一天都要舉行盛大的法會,道教信徒們也會在這一天到宮觀廟宇中燒香祈福,或在家里頌經祈禱。
“真武山太上真武碑記”對真武大帝的來歷和國內主要的真武道場以及真武“救軍旅之禍”的“仁人之心”都作了簡明而藝術地闡釋。
說明了人們在三月三紀念真武大帝的來由和意義。
古時以三月第一個巳日為“上巳”,漢代定為節日。
“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潔)于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為大絜”(《后漢書·禮儀志上》)。
后又增加了臨水宴賓、踏青的內容。
晚上,家家戶戶在自己家里每個房間放鞭炮炸鬼,傳說這天鬼魂到處出沒。
節日習俗漢族 有吃地(薺)菜煮雞蛋的習俗。
該日民間有流杯、流卵、流棗、乞子和戴柳圈、探春、踏青、吃清精飯以及歌會等活動。
漢族過三月三,除了祭祀之外,后期陸續發展為河畔嬉戲、男女相會、插柳賞花等民俗活動。
唐代大詩人杜甫寫有“三月三日氣象新,長安水邊多麗人”這樣的詩句。
宋代歐陽修也在一首詞中寫道:“清明上巳西湖好,滿目繁華。
爭道誰家。
綠柳朱輪走鈿車。
游人日暮相將去,醒醉喧嘩。
”這些都說明,三月三的習俗,唐宋時期仍在盛行。
同時這個節日也是男男女女出游踏青的日子,亦被稱為中國的情人節,女兒節。
臺灣、福建地區三月三為“三月節”,“采鼠麹(曲)草,合米粉為粿以祀其先”(清乾隆帝《臺灣府志》),部分人士會選在三月初三的上巳節掃墓,兼具踏青、除去不祥的意思。
四川忠縣等地有“三月會”,舉行紀念抗敵將領巴蔓子的盛大活動,是日,群眾抬巴蔓子的偶像繞城游行,后跟社火隊,玩龍燈、舞獅子,家家張燈結彩,燃放爆竹,熱鬧非凡。
壯族 多于三月三趕歌圩,搭歌棚,舉辦歌會,青年男女們對歌、碰蛋、拋繡球,談情說愛。
相傳為紀念壯族歌仙劉三姐而形成的節日,故又稱歌仙節。
壯族多于三月三來掃墓,通常在三月三時蒸五色糯米飯。
侗族 多于節日舉行搶花炮、斗牛、斗馬、對歌、踩堂等活動,亦稱“花炮節”。
布依族 于節日殺豬祭社神、山神,吃黃糯米飯,各寨三四天內不相往來。
瑤族以三月三為“干巴節”,是集體漁獵的節日,并將捕獲的野物魚類按戶分配,共享收獲的歡樂,后云集于廣場,唱歌跳舞,歡度佳節。
畬族 以三月三為谷米的生日,家家吃烏米飯。
傳說,唐代畬族英雄雷萬興率起義軍抗擊官軍圍剿,以烏稔果充饑而軍威大振,于三月三這天突圍成功,連戰連捷。
畬民為紀念此事,每年三月三要吃烏米飯,集會對歌。
在畬族民眾中,三月三是可以與春節相提并論的重大節日。
此日,家家宰殺牲口,祭祀祖先。
許多人家往往選擇這一天舉辦婚禮。
節日里吃烏米飯。
夜幕降臨時,則舉行篝火會,競相對歌。
畬民善對歌,此日往往要邀請省內外各地的畬族歌手登臺獻藝,場面十分熱烈。
節日里還要趕舞場,跳起火把舞、木拍靈刀舞、竹竿舞、龍燈舞、獅子舞、魚燈舞。
同時還有問凳、操石磉、腹頂棍、操杠、趕野豬等畬族民間競技。
“三月三”節日活動是畬族人文歷史的縮影,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征和濃郁的鄉土氣息,在建設新農村和加強民族團結等方面都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價值。
由于畬族以大分散小聚居的方式居住在東南沿海欠發達地區,隨著現代化進程和畬族居住環境的改變,畬族的語言、服飾、歌舞正在逐漸漢化,“三月三”傳統節日活動也趨于萎縮,亟待加強保護。
黎族 稱三月三為“孚念孚”,為預?!吧教m”(山地旱谷)和打獵豐收的節日,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的日子,人們稱它為談愛日。
關于它的來歷,有個美麗的傳說故事。
土家族 的三月三,則是土家族的情人節了。
三月三的那天,土家族的阿哥阿妹聚在一起,以山歌為媒,以踩腳定親。
其他如水族、苗族、仫佬族、毛南族等族都有各自傳統的三月三節日習俗。
“三月三、踏沙灘”是象山石浦鎮的一種民俗。
關于它的由來,有幾種說法。
其中一種說法與生產勞動有關:當地農歷三月初三前后,地溫和水溫開始升高,淺海辣螺爭相爬上灘頭繁殖。
當地人便在這個季節去沙灘拾螺,由此產生 “三月三、踏沙灘”的勞動場景。
如今,雖然灘頭資源逐漸枯竭,當地老人仍耐不住在這個日子帶著晚輩趕沙灘,重溫昔日拾螺的場面。
“三月三、踏沙灘”的勞動場景,也逐漸形成一個全新意的民俗文化活動。
如今的“三月三、踏沙灘”,在當地已經形成了以民間民俗文化活動為主體,以體育、漁業競技項目以及所邀外地歌舞、雜技節目為陪襯的特點。
其中的文藝表演多種多樣,除了跑馬燈、舞龍燈、彩閣巡游等,還有據《辣螺姑娘招親》等民間故事改編的越劇表演,以及 “辣螺姑娘拋彩球”在觀眾中招親等娛樂活動。
這些活動具有民俗性、群眾性、參與性和娛樂性等特點。
其它相關三月三情人節 農歷三月三的情人節:三月三的情人節由來已久。
有詩為證,李白詩云:“嘯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樂游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
”這里的年年柳色,即指農歷三月三的情人節。
透過這首詩,我們看到中國的情人節是多么的浪漫:一對有情人在春和景明的艷陽天,漫步灞上,折柳相贈,嘯聲不斷,何等境界
不僅如此,我國在很久很久以前,親人相別,友人相離都有折柳相贈的習慣,也有詩為證:“垂柳無端饋贈別”。
由此可見,情即為柳,柳即為情以成定式。
老百姓將多情人的浮浪叫做尋花問柳,即源于此。
今天我們雖然已看不到古人的定情物和結情的場面,但是卻有著無數的情詩和情歌,足以讓我們享用不盡。
另外,在一些少數民族中間,至今還保留著三月三賽歌會的習俗。
云南的少數民族,在農歷三月三這一天,許許多多的靚男少女成群結隊對歌定情,互贈信物,幽會密林深處,這場面和歐美國家的情人節僅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三月歌圩節 農歷三月三又稱“三月三歌節”或“三月歌圩”,是壯族的傳統歌節。
壯族每年有數次定期的民歌集會,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最為隆重。
這一天,家家戶戶做五色糯飯,染彩色蛋,歡度節日。
歌節一般每次持續兩三天,地點在離村不遠的空地上,用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
對歌以未婚男女青年為主體,但老人小孩都有來旁觀助興。
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大的歌圩可達數萬人之多。
在歌圩旁邊,攤販云集,民貿活躍,附近的群眾為來趕歌圩的人提供住食,無論相識與否,都熱情接待。
一個較大的歌圩,方圓幾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來參加,人山人海,歌聲此起彼伏,煞是熱鬧。
田陽縣的喬業都是歷來較大的歌圩。
人們到歌圩場上賽歌、賞歌;男女青年通過對歌,如果雙方情投意合,就互贈信物,以為定情。
此外,還有拋繡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動。
拋繡球主要是娛樂,也作定情信物。
當姑娘看中某個小伙子時,就把繡球拋給他。
碰彩蛋是互相取樂承歡,亦有定情之意。
歌節是民貿的盛會,也是弘揚民族文化的盛會。
1985年,區人民政府將三月三定為廣西的民族藝術節。
黎族“孚念孚”的傳說 據說很久以前,七指嶺地區遇到罕見的大旱,人們度日如年。
一天清早,一個名叫亞銀的年青人告訴大家,說他夢見一只百靈鳥,要想擺脫這場災難,必須爬上五指山的頂峰,吹起鼻簫誘捕它。
亞銀自告奮勇地登上五指山頂峰,他在山頂上吹起他心愛的鼻簫。
一直吹了三天三夜,一只百靈鳥才從幽谷中飛來,亞銀趕忙追捕,他追過一座山崗,最后亞銀定神一看,百靈鳥變成了一位非常漂亮的黎族姑娘。
姑娘答應跟亞銀到人間解救災難。
旱災解除后,未想到卻觸怒了峒主。
他派家丁把百靈姑娘捉去,這時亞銀趕來,他倆躲進一個山峒里,峒主命令家丁用火燒到山洞時忽然烏云滾滾、雷聲大作、石裂山崩,把萬惡的峒主和他的家丁全壓死了。
亞銀和百靈姑娘變成一對鳥兒,飛上天空,鄉親們聞訊趕來,目送他們,激動地跳起舞唱起歌,祝他們美滿幸福。
這一天正是農歷三月初三,從此這一天便成了黎家的一個傳統節日。
為了慶祝三月三,準備工作要提前半個月進行。
男子上山狩獵,把所獲獵物腌好封存;婦女在家舂米和做粽粑;青年男女準備漂亮的服飾和定情的禮物。
獵物和粽粑作為祭品,用以祭禮堂里的祖先,若出獵無所獲,則殺雞代替,祭祀由氏族老人主祭。
節日那天,黎族人民集合在一起,預祝山蘭(山地旱稻)、狩獵雙豐收。
老人們攜帶腌好的山味和釀好的糯米酒,來到村中最享眾望的老人家里,席地圍坐,在芭蕉葉和木瓜葉上痛飲 宜豐潭山“三月三”傳統牛噓 相傳,農歷三月初三是江西省宜豐縣潭山龍崗鄒氏發祖公的誕生日,要唱戲三天,以示祭祖。
每年的農歷三月初三,潭山鎮一帶都要舉行傳統“三月三”物資交流大會(當地方言稱牛噓,即傳統牛交易會),來自上海、湖南、湖北、南昌、上高等省內外二百余商家共萬余人參加了有著三百多年歷史傳統物資盛會。
每次物資大會都會有商品、土特產、種子、耕牛、花卉、書畫、娛樂等七大交易市場。
“三月三”物資交流大會起源于清朝初期潭山鎮龍崗村,至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當時鄒氏村民為了方便十里八鄉鄉民在每年農歷三月初三而舉行的以土特產、種子、耕牛為主的物資交易。
幾百年來,這一傳統盛會一直來間斷并由當初龍崗村發展為現在潭山集市舉行,而且規模越來越大,參加交流的商品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豐富多。
三月三鬼節 江淮、江南一帶,每年農歷三月三稱為鬼節,傳說這一天鬼魂出沒.夜晚,家家戶戶在自家每間房屋里鳴放鞭炮,來嚇走鬼、驅鬼。
D1千古沉沙無窮盡,萬里長江入海流。
滄海橫流漸桑田,西江飛來三角洲。
長三角,勝金甌。
地質最年幼,繁榮冠神州。
江之尾,海之首,煙波浩淼巨瀾陡。
路止休,逾鴻溝,往來渡扁舟。
而今一橋穿南北,物流車潮競自由。
橋貫長虹,江籠鄉愁,云水一色天際悠。
兩座雄塔江心矗,百對拉索人字勾。
似豎琴,如箜篌,風撥弦鳴漫天謳。
交響詩,進行曲,華彩樂章多重奏。
D2一座大橋,橫跨瀟水,與永明大道的南北兩段相連,坦坦蕩蕩。
大道兩側,高樓林立,茶樓酒吧,熱鬧非凡。
大橋位處城區中心,橋南橋北,正是繁華地段。
橋上,車輛行人,來往穿梭,盡管行色匆匆,卻在極力編織自己美麗的夢。
D3是天降的彩虹,是飛舞的巨龍,是崛起的豐碑,是久盼的圖騰
一橋飛架,溝通了千年阻隔,連接了兩岸繁榮,實現了多少代人的夢想。
多么雄偉壯麗的吉安大橋
真想到橋上去走一走。
D4橋下,小船竹筏,自在飄游,雖然塵世紛擾,卻依然努力尋找鬧市中的寧靜。
一到晚上,街燈、橋燈、車燈、霓虹燈,繽紛五彩,華麗斑斕。
這時明月失去了光澤,星燈分不清你我,有如燦爛春花,有如國慶焰火。
一座大橋,一條大道,相依相并,交相輝映,構成了江永縣城一道亮麗的風景。
D5天塹變通途,通途化蘇繡。
蘇通橋上車如梭,千絲萬縷盡入扣。
編織城市網,刺繡巨龍頭。
蘇通橋下船萬艘,沿岸群港夜如晝。
經濟通全球,和諧五大洲。
十年路面,百年橋構,技藝精湛創全優。
四項世界紀錄,且待天下何人破叩。
七十迂叟,謅序獻丑。
文拙情難朽,存此供評勾。
D6遠處的青原山依然翠綠清幽;近處的鐘鼓樓似乎還在縈廻那悠揚的晚鐘;白鷺洲書院“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清”的朗朗讀書聲延續了八百多年;“春水引行舟,桃花夾岸流,沙明群鷺白,雨過萬峰幽”的美景年復一年的演繹,從來沒有間斷過。
橋下就是我們的母親河
那滾滾流淌永不干凅的是母親醇香甘甜的乳汁,哺育著世世代代祖祖輩輩的吉安人,澆灌出名震華夏的文章節義之幫。
D7忙碌之余,倘需消遣,漫步博爾塔拉大橋,不失為一件身心咸爽之事。
博爾塔拉大橋是一座平橋,連同引橋,長1公里多,由16排鋼筋混凝土澆筑而成的柱墩支撐。
遠觀水光瀲滟,橋影倒浸,造型精巧,氣勢恢宏。
近履橋面如砥,車水穿行,游人攢動,騁懷馳情。
在橋兩側車行道和人行道的界隔處,各自順勢豎起了錯落有致首尾相連的七彎乳色拱架,建筑師們還嫌不夠,又匠心獨具,在拱架內精心鑲嵌了無數道串聯彩燈,將整座大橋裝飾得華而不艷麗而不俗。
D8五一大橋,雖然并不古樸典雅,卻印滿了江永人前進的步伐。
五一大橋,雖然并不雍容華貴,卻見證了一座山城從蕭條走向昌盛的變遷。
登上大橋,憑欄遠眺,你可以看東方日出,可以觀三峰雪景,可以賞山城夜色,可以聽小橋流水。
可以感受喧囂鬧市的繁榮,可以領略春花秋月的韻味。
D9出月落,日落月出。
海和藍,沒有一點點破裂。
智慧的人站在水邊產生了橋,走最遠的路……橋,就是兩塊陸地,彼此在握手。
智慧的人們,只不過暫時忘了雙腳
2010年,春天來了,此岸在跟前,彼岸也在跟前。
跨海大橋,我用詩句加長。
就這樣,在泉州灣,它有了長達萬里的熱情。
它的海不是藍的,而是更藍;它的海大得不像是汪洋,像是汪洋的浩瀚無邊。
無論用水泥,還是鋼鐵,人世間的風雨永遠寫了在泉州灣海面上,就像兩岸的船,可以乘載,可以橫渡,以及時間、目光和不盡的路途……加在一起。
這么多的事物,水過無痕。
D10每到清晨,一輪噴薄而出的紅日將第一縷陽光微瀉橋面時,那柔若凝脂的人行道,正在含情脈脈地迎候著你,你說你怎忍心輕易下得去腳踩踏啊。
入夜,憑欄遠眺,八荒朦朧;古道西風,猶傳駝鈴;故地玉樓,時現時隱;一河碎月,兩岸遺風。
遙想當年,那些塞種、月氏、烏孫以及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柔然、悅般族人,于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的歲月里,是怎樣在那落寞荒蕪的土地上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生存啊。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juzi/haoju/14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