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嶸置詩于“上品”,評曰:“詠懷之作,可以陶性靈、發幽思。
言在耳目之內,情寄八荒之表。
洋洋乎會于風雅,使人忘其鄙近,自致遠大。
頗多感慨之詞。
厥旨淵放,歸趣難求。
”其中“厥旨淵放,歸趣難求”說明了的詩充滿了象征性、神秘性,難以悟透其主旨。
:“正始明道,詩雜仙心。
之徒,率多浮淺。
惟嵇志清峻,阮旨遙深,故能標焉。
”說明了和是為的兩位代表性詩人。
《中國名勝詞典》載:“嵇康墓在安徽省渦陽縣城東北30公里的嵇山南麓。
嵇康(774--763),字叔夜,三國曹魏時人。
著名的文學家、音樂家,官中散大夫,世稱嵇中散。
其與當世名士阮咸、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為友,常駐聚會于竹林之下,時稱“竹林七賢”。
因政治上擁護曹魏,反對司馬氏集團篡權,為司馬昭所殺。
臨刑前,他拒絕了二千太學生的營救,索賠琴彈了一曲已成絕響的《廣陵散》。
后葬于此。
嵇康墓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又稱嵇中散墓,位于渦陽縣石弓鎮嵇山南麓(原屬濉溪之臨渙)。
渦陽建縣前屬宿州。
清嘉慶10年(1805),宿州知州李清玉《重修嵇康墓》碑文中說:“宿州西百二十里有中散大夫嵇叔夜(字康)墓載在州乘”。
其墓依山鑿石而建,巨石封門,上覆山土,墓在山腹中,外表與山一體。
現墓洞已被發現,但墓內被盜一空,只有空墓尚存。
從嵇康性格看待嵇康之死嵇康是一個很具有性格的人,從他的詩歌里你可以看到一個真實的嵇康的形象。
嵇康作為一個個人,但是他始終都不曾稍稍改變一下的性格,我認真地看了一下嵇康的作品,從他的言語中我看到他不羈的性格。
我認為嵇康的死正是因為他的性格所至的。
嵇康的死直接原因是他的性格。
嵇康詩的風格,《文心雕龍》評為:“嵇志清峻。
”而《明詩》又說:“叔夜峻俠,故興高而采烈。
”我們注意到盡管這兩者評價不盡相同,但是又應該發現驚人的相似:就是嵇康有一個的詩在《文心雕龍》和《明詩》的作者的眼中都有一個“峻”的特點,由此可以看到嵇康性格中不能容人而又不能容于人的一面。
在《后漢書·朱浮傳》中有這么一句話“以峻文詆之。
”這句話中的“峻”是“嚴酷,嚴厲”的意思,文如其人,由此我們可以揣度出嵇康的性格中一定有很難被人接受的地方,當然這僅僅是我個人的揣測罷了。
但是我認為這種揣測幷不是沒道理的。
在嵇康的《與山巨源頭絕交書》中表達出他自己有九不堪的地方,其中有“不喜吊喪,而人道以此為重,己未見恕者所怨,至欲見中傷者;雖瞿然自責,然性不可化,欲降心順俗,則詭故不情,亦終不能獲無咎無譽”和“剛腸疾惡,輕肆直言,遇事而發,此甚不可二也。
以促中小心之性,統此九患,不有外難,當有內病,寧可久處人間邪
”可見嵇康性格中有一種不為世所累的性格,在嵇康的眼中塵世中有太多瑣事的煩擾了,而嵇康的本性中是不能忍受這樣的煩擾的。
而他向往的生活是忘掉世間的煩憂。
嵇康《養生論》云:“萱草忘憂”。
萱草一名紫萱,又名忘憂草。
吳中書生謂之療愁。
可見嵇康性情中是無法接受他所處的那個時代的,他渴望的是超脫他所處的那個時代。
正如他在《與山巨源絕交書》中表達出來的那樣“統此九患,不有外難,當有內病,寧可久處人間邪
”其實他表達的意思是他無法接受這樣的時代,因為在人間就有送來迎往的憂擾的,這是不可避免的。
嵇康喜歡過無憂無慮的生活,所以他要過的生活是“游山澤,觀魚鳥”,幷且“心甚樂之。
”他要過的這種生活完全是秉其本性行事的,不愿意稍稍地改變一下。
因為是人就有生老病死的事情,在當時社會人們把送葬看成一件大事,但是嵇康卻不愿意順從世俗,可見其倔強不羈的一面了。
既然不能順從世俗,當然嵇康就希望能超脫他的那個世界——那個不能被他性情接受的世界。
他渴望超脫他的那個世界,因此他“聞道士遺言,餌術、黃精,令人久壽,意甚信之”。
在嵇康的眼中他是對的,他的追求秉其本性而行的信仰也是對的,即使和他的那個時代的人完全不相同,但是他只是“循性而動,不為物移”。
我不由想到嵇康的觀念其實和屈原是很相似的,屈原的觀念是“舉世皆濁我獨清,舉世皆醉我獨醒”。
但是嵇康還是比屈原鋒芒收斂許多的,《晉書·列傳第十九》中有這樣的描寫“(康)性慎言行”。
或許是他不屑和世俗交往吧。
嵇康的行為在外人看來,真的是有點怪誕的,也是不能想象的,據晉書列傳第十九中記載“(康)性絕巧而好鍛。
宅中有一柳樹甚茂,乃擊水圍之,每夏月,居其下以鍛”。
了解他的人對他的這種性情也就接受了,但是對于不了解他的人會是怎么看待他呢
其實嵇康還是很有才氣的一個人,所以山濤就推薦他出來做官,但是按照嵇康的性情他是不愿意接受的,因為按照嵇康他自己的說法“自惟至熟,有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
就因為山濤推薦他出來做官嵇康就要和山濤絕交,其實從這件事就可以看到嵇康的性格是很矛盾的,因為嵇康當初說“所與神交者,惟陳留阮籍,河內山濤,豫其流者河內向秀,……”。
自己認為最好的朋友,就因為這樣就結束了來往,也可以看到嵇康是把他自己的本性看得極其重要的,不容人去干涉他追求自然,即使是自己認為最親密的朋友。
從其一生來看嵇康也算得上一個言行一致的人,他說過“君子之行賢,不察于有度而后行也;任心無邪,不議于善而后正也;不論于是而后為也。
”嵇康的行為不是因為按照什么現成的規矩去行事的,所有的一切都是按照他的本性。
所有的這些都是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的體現。
正因為崇尚自然本性,所以他不愿意為世俗憂擾,而只愿意平平靜靜“無馨無臭。
采薇山阿。
散發巖岫。
永嘯長吟。
頤性養壽。
”也正是因為這樣嵇康不愿意出來做官。
嵇康不愿意出來做官是他本性的一面,其實嵇康”性慎言行”,但是他還是按照他自己的性情去行事的,只是他不愿意接觸當時的統治者罷了,但是對于他身邊的人,他從來就是一個性情。
其實嵇康是間接死在鐘會的手上的,對于嵇康的死《晉書·列傳第十九》有這樣的記載,:(會)言于文帝曰:‘嵇康,臥龍也,不可起。
公無憂天下,顧以康為虎耳。
’因譖‘康欲助毋丘儉,賴山濤不聽,昔齊戮華士,魯誅少正卯,誠以豁時亂教,故圣賢去之。
康、安等言論放蕩,非毀典謨,帝王者所不宜容。
宜因釁除之,以淳風俗’。
帝既昵聽信會,遂并害之。
由此無疑鐘會和嵇康的死有極大關系的,甚至可以說應該對嵇康的死直接負責。
當然不愿意統治者服務的而又有才能的人,在當時的社會當然會引起統治者的恐慌的。
一方面統治者害怕他聚眾造反;另一方面這些有能力的人對于統治者的禮樂教化造成很大的影響。
在嵇康的《與山巨源絕交書》中,嵇康是這樣描述他自己的“非湯、武而薄周、孔……”。
在當時儒學是作為正統的思想的,公開表達自己“又每非湯、武而薄周、孔”就是發表反動言論,當時的統治者怎么能容忍違背自己推行的正統思想的人呢
因為嵇康的死也是必然的,即使沒鐘會的出現。
但是鐘會還是看到了嵇康致命的缺點,“康、安等言論放蕩,非毀典謨,帝王者所不宜容。
宜因釁除之,以淳風俗。
”其實鐘會和嵇康也不見得有深仇大恨的,但是他們之間還是有隔閡的。
《太平廣記》卷第四百九十七雜錄五中有這樣的描寫“從前主父偃一家被孫弘殺掉,嵇康被鐘會誣陷致死,因此曹操勸他的兒子說:‘我對小過失也非常憤怒,你們千萬不要學這一點。
’你們修業進德,以中和為上。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曹操眼中的嵇康一定不是一個中和的人。
其實從嵇康的言行就可以看到這一點了,《晉書·列傳第十九》有這樣的記載:“初,康居貧,學與向秀共鍛于大樹之下,以自瞻給。
穎川鐘會,貴公子也,精練有才辯,故往造焉。
康不為之禮,而鍛不掇。
良久會去,康謂日:‘何所聞而來
何所見而去
會曰:‘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
會以此憾之。
”常人眼中這樣的話有很大的挑釁性,更何況這樣的話對著鐘會這樣的富家弟子說呢
鐘會這樣的富家弟子一定是心氣很高的,又怎么能忍受嵇康這樣的漠視的言語呢
我想也因為嵇康待人接物的這種態度埋下了了禍根。
應該來說,鐘會還是對嵇康很崇拜的,鐘會文章寫得非常好,但是不如嵇康名氣大,便將自己的一篇文章寫好送去,到了嵇康的家門口卻不敢進去,只好把文章一卷,扔進去就跑。
可是這一丟進去便沒有了音信。
心氣太高的鐘會一定是覺得自尊心受到了極大的打擊,因此鐘會也一定不能容下嵇康的。
嵇康的死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的,一方面嵇康不能容于人,另一方面嵇康不能容人。
并不是說嵇康心胸很狹窄,總的來說,是嵇康對天性自然的執著。
對天性自然執著的嵇康必定不會很順服地去接受儒教的教化的,對于儒學作為正統思想的那個時代,必定使得統治者有消滅異己的想法。
而嵇康在待人接物方面的隨意的性格是促成嵇康死因的直接原因。
是嵇康的性格導致嵇康的死的。
阮籍(210~263) 三國魏詩人。
字嗣宗。
陳留尉氏(今屬河南)人。
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的兒子。
生平 阮籍 4歲喪父,家境清苦,勤學而成才。
阮籍在政治上本有濟世之志,曾登廣武城,觀楚、漢古戰場,慨嘆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
當時明帝曹□已亡,由曹爽、司馬懿夾輔曹芳,二人明爭暗斗,政局十分險惡。
曹爽曾召阮籍為參軍,他托病辭官歸里。
正始十年(249),曹爽被司馬懿所殺,司馬氏獨專朝政。
司馬氏殺戮異己,被株連者很多。
阮籍本來在政治上傾向于曹魏皇室,對司馬氏集團懷有不滿,但同時又感到世事已不可為,于是他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態度,或者閉門讀書,或者登山臨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緘口不言。
鐘會是司馬氏的心腹,曾多次探問阮籍對時事的看法,阮籍都用酣醉的辦法獲免。
司馬昭本人也曾數次同他談話,試探他的政見,他總是以發言玄遠、口不臧否人物來應付過去,使司馬昭不得不說阮嗣宗至慎。
司馬昭還想與阮籍聯姻,籍竟大醉60天,使事情無法進行。
不過在有些情況下,阮籍迫于司馬氏的淫威,也不得不應酬敷衍。
他接受司馬氏授予的官職,先后做過司馬氏父子三人的從事中郎,當過散騎常侍、步兵校尉等,因此后人稱之為阮步兵。
他還被迫為司馬昭自封晉公、備九錫寫過勸進文。
因此,司馬氏對他采取容忍態度,對他放浪佯狂、違背禮法的各種行為不加追究,最后得以終其天年。
在思想上,阮籍崇奉老、莊。
這一方面是鑒于當時險惡的政治情勢,他需要采取謙退沖虛的處世態度,道家思想正好可以做他的精神依托,另一方面也是受了當時盛行的玄學的影響。
阮籍也是魏晉玄學中的重要人物。
他曾寫過兩篇著名的論文《通老論》、《達莊論》。
不過阮籍并非純宗道家,他對儒學也并不一概排斥,如他在《樂論》一文中就充分肯定孔子制禮作樂對于移風易俗的必要性,認為禮定其象,樂平其心,禮治其外,樂化其內,禮樂正而天下平。
賦、文創作 阮籍作品今存賦 6篇、散文較完整的9篇、詩90余首。
他的賦都是短篇小賦,或詠物,或述志,內容不一。
《清思賦》中說清虛廖廓,則神物來集;飄□恍惚,則洞幽貫冥;冰心玉質,則激潔思存;恬淡無□,則泰志適情,寫出了超凡絕塵的清思境界。
《首陽山賦》頌贊了伯夷、叔齊重視名節、清虛自守的精神,賦末說托言于夷、齊,其思長,其旨遠,顯示了作者與古人冥合的意思。
《鴆賦》以鴆被犬所害為題材,寄寓了作者自身在現實生活中的懼禍心情。
《獼猴賦》則以獼猴作為鵠的,批判了社會上的勢利小人,此賦明顯帶有諷刺禮法之士的意味。
以上兩篇詠物賦,篇帙短小,語言簡潔明練,而且全篇用托喻寫法,意象生動,現實針對性又強,是阮籍賦中的佳作。
阮籍的論說文,都是闡述其哲學觀念的,比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思想,如《通老論》、《達莊論》、《通易論》、《樂論》等。
這些論說文,都是采用答客問的辯難式寫法,主人公則是阮子、阮先生或先生。
所以讀者從這些文章中,可以看到作者為自己塑造的玄學家形象。
文章注重結構上的邏輯層次,一般都首尾照應,論證逐層深入,善于作抽象的、本質的分析,體現了魏晉時期思辯方式的進步。
它們的語言風格比較樸素凝重,不尚華飾,稍有駢化的痕跡。
《大人先生傳》是阮籍今存最長的作品,4000余字。
據《晉書·阮籍傳》載,這篇作品作于阮籍游蘇門山見仙人孫登之后。
所謂大人即仙人,用司馬相如《大人賦》意。
文體與他的論說文近似,也采取辯難的方式展開,不過主人公已不是阮先生,而是改為與自然齊光、變化神微的大人先生了。
文章一方面闡發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旨趣,一方面也對世俗庸人作了譏諷,特別是在第一段與君子的對話中,其思想鋒芒之銳利,是阮籍著作中僅見的。
從藝術上看,此文也是阮籍散文中最出色的。
特別是虱處□中這一寓言故事,形象生動,寓理深刻,顯然是受了《莊子》文風的影響。
在這段故事之末,作者寫道:汝君子之處區之內,亦何異夫虱之處□之中乎!強烈表達了對禮法君子的憎惡。
在語言運用上,此文音節整齊,而且基本都用韻,時見對偶文句,有的地方鋪排較多,接近于賦的風格。
詠懷詩 阮籍的詩歌代表了他的主要文學成就。
其主要作品就是五言《詠懷詩》82首。
此外還有四言《詠懷詩》,今存13首。
這些詩的具體寫作時間及背景已難確考,一般認為它們不是一時之作,而是包括了平生不同時期的作品,總題為詠懷。
《詠懷詩》全都是抒情述懷作品。
由于阮籍生活在特殊的政治環境中,加上他獨特的性格和處世態度,使他的詩歌面貌很有個人特色。
《文選》李善注引說:嗣宗身仕亂朝,??诸局r遇禍,因茲發詠,故每有憂生之嗟。
雖志在刺譏,而文多隱避,百代之下,難以情測。
指出了它在內容上以感嘆身世為主,也包含著譏刺時事的成分,在表現方式上則曲折隱晦。
《詠懷詩》中的身世之感,可分兩個方面。
一是自述生平經歷及理想志向,一是表現懼禍憂生心情。
這兩方面有時分寫,有時合說,并無定規。
主要寫生平經歷志向的,如第 5首敘述平生少年時放志游樂情形,以及事后自悔歲月蹉跎的苦惱。
第15首述昔年十四五,志尚好詩書,曾以顏回、閔子騫自期,但后來則又自己覺得榮名皆空、萬念俱灰。
又如第29首述昔余游大梁情狀,第61首述自己少年學擊劍等事,都可歸入此類。
此外,某些篇章主要是寫詩人求仙及隱逸思想的,如第81首昔有神仙者、第74首猗□上世士,略同于游仙詩或招隱詩,反映了阮籍要堅持志節、不想同流合污的內心愿望,表現了他對解脫矛盾苦悶途徑的尋求,基本上也可算在這一類里。
主要寫懼禍憂生心情的,如第1首,述詩人徹夜不寐,對著清風、明月起坐彈琴,耳中傳來孤鴻悲鳴,不禁使他憂思獨傷心。
第3首嘉樹下成蹊就比較明白地說出了在秋冬萬物凋零時節中一身不自保,何況戀妻子的沉重心情。
此外如第11首湛湛長江水、第47首生命辰安在、第71首木槿榮丘墓等,都有較明顯的憂生情緒。
在詩歌中嗟嘆人生不永,《古詩》和建安詩歌中就有不少。
謝靈運就曾說曹植頗有憂生之嗟(《擬魏太子鄴中集詩》序),阮籍父親阮□也好作這一類詩。
不過到阮籍的時代,政治形勢更為險惡,他結合著自己的身世,不論在思想深度和表現技巧上又都有所發展。
譏刺時事,是阮籍詩中相當隱避因而頗難坐實的內容。
前人曾在這方面下過很多勾稽考索的功夫,所說紛紜而大部分還難作定論。
只有少部分篇章,能夠體味出確有涉于時事,或者蘊含著對某種事實的看法。
如第31首駕言發魏都,是寫戰國時梁惠王耽樂而軍敗身亡事的,陳沆以為此借古以寓今也。
明帝末路,歌舞荒淫,而不求賢講武,……不亡于敵國,則亡于權□,豈非百世殷鑒哉
(《詩比興箋》)其說近是。
不過詩篇所暴露的,恐不止是明帝末年,還應包括整個魏末時期。
又如第67首洪生資制度,是寫洪生即鴻儒的,詩中說他們憑借著禮樂制度和次序紀綱,擺出道貌岸然姿態,但他們的言論行為,都是虛偽的,末二句說委曲周旋儀,姿態愁我腸,表示了詩人對這些禮法之士的批判態度。
《詠懷詩》在藝術上具有很大魅力。
它的風格渾樸、灑脫、含蓄。
形成這種風格的原因是,詩人在寫作時不去刻意雕琢煅煉,而是憑著自己的感情所至,來驅遣才力,自然成文。
這就是劉勰所說的阮籍使氣以命詩(《《文心雕龍》·才略》)。
另外,這種風格的形成,與描寫上的不拘執實事、多用比興也有關系。
阮籍詩中的比興,運用極為普遍,幾乎無篇不比興。
比興的素材很廣泛,包括歷史故事、典籍載記、神話傳說,直到眼前景物,信手拈來,皆成文章。
如第2首二妃游江濱,通篇以鄭交甫遇二妃的傳說作譬,抒發詩人與某友人如何金石交,一旦更離傷的感慨。
第 6首昔聞東陵瓜,又以漢代召平行跡為喻,烘托出詩人布衣可終身,寵祿豈足賴的胸臆。
第21首于心懷寸陰,又寫沖天的玄鶴不與鵪鶉游于中庭,來表示詩人不屑與禮法之士為伍的決心。
諸如此類的比興,使詩篇呈現出一種才藻艷逸的風貌。
又由于阮詩的比興在意念上往往不是很切近的,而是比較悠遠、曠放,給讀者以較為寬廣的聯想余地,這就增強了詩篇言在耳目之內,情寄八荒之表(鐘嶸《詩品》上)的含蓄效果。
影響及作品流傳 阮籍這樣的文人,在封建時代里有一定代表性。
他的《詠懷詩》繼承了建安詩歌的傳統,在五言詩的領域里作了新的開拓,并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受到后世的廣泛重視。
文學史上有不少詩人都仿效作《詠懷詩》。
陶淵明、庾信、陳子昂、李白等優秀詩人,都從阮籍的詩歌作品中汲取養料,從而豐富了他們的詩歌風格
歷史上對阮籍飲酒的描寫我知道有三個故事,一個是說他行為怪異,喝酒時跟賣酒的美婦相互依偎,枕在她身上相互調情,而美婦的丈夫也不覺得過分因為知道阮籍就是這么一個怪人。
第二個是阮籍跟朋友下棋,有人告訴他他母親去世了,他面不改色,堅持跟朋友下棋,下完后立即回家一邊痛哭一邊飲酒,記載是飲酒三大升,嵇康知道阮籍的性格去吊唁的時候帶了一大壇子酒跟一副琴,二人撫琴飲酒守靈。
第三個就是司馬昭為了拉攏阮籍想跟他聯姻親關系,結果阮籍用瘋狂飲酒來掩飾自己的不滿,最后司馬昭無奈的只能作罷。
就這三個。
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竹林七賢啊
那是一個時代的風骨。
史海浩瀚,人若繁星。
每當拿起史書閱讀,在歷史的銀河里,仿若與星星呢喃或與心靈在對話 ,不禁感嘆,華夏民族之偉大,風流人物之輩出。
讀不完,說不完,更寫不完。
當我們眼眸停留在歷史長河的某一段,要么被其洶涌浪濤所澎湃,要么被之瀲滟的波光所迷幻。
魏晉風,這股怪異的風,掀起的波浪連史學家、語言學家的記載都少不了用這“風”字:風流、風度、風神、風情、風姿……不可否認魏晉是個亂世,是個無序的黑暗時代,因此就出現了一批祈盼太平、祥和的歷史人物,其中也涌現出不少文人騷客,但在這黑暗政治、曹氏司馬氏爭權奪利的狹縫中,文人生存確實不易,稍不慎就會被殺頭。
何晏,玄學的創始人、哲學家、詩人,被殺;張華,政治家、詩人、《博物志》的作者,被殺;潘岳,詩人,中國古代最著名的美男子,被殺;謝靈運,中國古代山水詩的鼻祖,被殺;范曄,寫成了煌煌史學巨著《后漢書》的歷史學家,被殺;……還可列出很長。
當文人從這血雨腥風中回過神來,不得不考慮生命的存在方式。
“竹林七賢”就是在這狹縫中茍且偷生(可嵇康沒能幸免,被殺),因此他們雖崇尚老莊,崇尚自然,追求理想的美好境界,但還是不得已采取借酒消愁,縱酒佯狂,放蕩不羈,任性而行來避開政治紛爭漩渦。
“七賢”中表現明哲保身和與當政間采取不合作又不斗爭態度,讓自己完全將世事、煩惱放下的數阮籍為最。
阮籍,字嗣宗,陳留尉氏(今河南開封尉氏)人,其父“建安七子”阮瑀。
阮籍容貌俊美,文采飛揚,嗜酒豪飲,放蕩不羈,其行為往往驚世駭俗。
作為一個文化人,即便崇尚老莊,也不至于放浪形骸,但是,他又能有何為呢
其實他對歷史感和文化感是有苦楚的,他雖沒說,但我們也能從其行為上揣測出。
他喜歡一個人駕著木車游蕩,木車上載著酒,沒有方向地行駛。
高低不平一路顛簸,酒壇搖晃人也搖晃,時不時飲上一口。
馬停了,定睛一看,路走到了盡頭。
真地沒路了
自問,眼淚不由得奪眶而出,號啕大哭,哭夠了,持韁驅車向后轉,另外找路。
另外那條路走著走著也到盡頭了,他又大哭。
走一路哭一路,荒草野地間誰能聽見,他只哭給自己聽。
有一次,信馬游韁地闖到了河南滎陽的廣武山,這是楚漢相爭最激烈的地方。
山上還有古城遺跡,天風浩蕩,落葉滿山,他徘徊良久,嘆一聲:“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
”這“豎子”是指誰
劉邦,也許是也許不是;司馬氏也許是也許不是,此嘆讓后人一直評說 。
倒是史書記載此事,可以讓人至少確證的是,他悲哀其生不逢時和對時局心存怨望。
阮籍一生比起嵇康來說政治遭遇并不險惡,得益于他的悟感。
政治斗爭的殘酷性他是親眼目睹了的,一幕幕的血腥慘劇仿若眼前,對生命的極度卑微和極度珍貴讓他謹小慎微。
他同情曹魏,不滿于司馬氏,但身仕亂朝,??衷獾?,只得明哲保身。
正始之音之《詠懷詩》亦不敢直言,常常借比興、象征的手法來表達感情、寄托抱負,以借古諷今,以借游仙諷刺世俗,以借寫美人香草寓寫懷抱。
其間司馬昭、鐘會多次問他一些時政問題,或是真想聽聽文人的看法或是探查文人意識動態或是想趁機找出差錯來治他的罪,總之,阮籍“言皆玄遠,未嘗臧否人物”或以大醉而豁免,最終讓司馬昭不得不佩服“阮嗣宗至慎”,以致對他放心。
聯系當今,文人多么需要寬松環境,難怪“文革”時文人噤若寒蟬……( 文章閱讀網: )阮籍在少年時天賦秉異,八歲就能寫文章,就會彈琴長嘯,其志向遠大,以古代賢者為榜樣,可偏偏遇到亂世,只得隱含收斂。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可想阮籍就更加知曉。
司馬昭權力斗爭獲勝,為了籠絡文人,也拉攏阮籍,想和他結為親家,阮籍為了躲避這門親事開始每天拼命地喝酒,每天都是酩酊大醉,不醒人事,一連60天,天天如此,那個奉命前來提親的使臣根本就沒法向他開口,最后,只好回稟司馬昭,司馬昭無可奈何地說:“唉,算了,這個醉鬼,由他去吧
” 司馬昭也希望阮籍出山為官,但每次都遭他拒絕。
真正嚴格來說,拒絕的也不徹底,他又能拒絕徹底
哈哈,有時他倒還心血來潮,也想做做官哩
有一次他漫不經心地對司馬昭說:“我曾經到山東的東平游玩過,很喜歡那兒的風土人情。
”司馬昭一聽,立馬要他到東平去做官。
無奈,阮籍騎著毛驢到東平之后,察看了官衙的辦公方式,東張西望了不多久便立即下令,把府舍衙門重重疊疊的墻壁拆掉,讓原來關在各自屋子里單獨辦公的官員們一下子置于互相可以監督、內外可以勾通的敞亮環境之中,辦公內容和辦公效率立即發生了重大變化。
除此之外,他還大刀闊斧地精簡了法令,大家心悅誠服,完全照辦,百姓愛之贊之。
可這也僅僅做了十天“東平相”他就不情愿干了,回了家。
后人評說,這是他正兒八經的有所作為的十天為官。
李白對阮籍做官的這種瀟灑勁頭欽佩萬分,曾寫詩道:阮籍為太守,乘驢上東平。
判竹十余日,一朝化風清。
倒是他怎么也想不到后人對其當年騎在毛驢上稍思的施政方略,竟然流傳千古,還大書特書;更想不到時過近兩千年還能與當今政策制定者的“公開透明、互相監督”政策高度吻合。
更有趣的是阮籍居然向司馬昭要官,明確要擔任北軍的步兵校尉。
其唯一理由,他打聽到兵營的廚師特別善于釀酒,而且還打聽到有三百斛酒存在倉庫里。
到任后,除了喝酒,一件事也沒有管過。
在古代,官員貪杯的多得很,貪杯誤事的也多得很,但像他這樣堂而皇之純粹是為倉庫里的那幾斛酒來做官的,實在絕無僅有。
試想如今跑官要官的哪個是為了窖藏的幾斛酒
即便鄉、村芝麻大官員也不會稀罕。
這可能就是魏晉之風 ,這可能就是“竹林七賢”的傲然獨得,任性不羈吧
好好看看,。
看完了,想到什么, 寫下來。
然后整理一下,大概就可以了。
先來看阮籍:阮籍本來頗有濟世為民的情懷,但魏晉之際時局動蕩,著名的士人中少有能保全性命得以善終的,所以阮籍并不出來做官,一天到晚拿酒當水喝。
晉文帝司馬昭想與阮籍結為親家,讓司馬炎(即后來的晉武帝)娶阮籍的女兒為妻,阮籍便狂醉六十多天,晉文帝沒有機會和他提起這件事,只好作罷。
鐘會好幾次向阮籍詢問他對時事的看法,希望能抓住他言語中的把柄,搞個文字獄,阮籍都用醉酒的方法金蟬脫殼。
晉文帝當政后,阮籍淡淡地跟文帝提起:“我曾經在東平游歷,覺得那里的風土人情倒還不錯。
”文帝十分高興,便拜阮籍為東平相。
阮籍騎一匹毛驢來到東平郡,一上任就把官吏們辦公室中間的隔墻拆除,使得大家辦公時能互相看到。
失去了藏污納垢的空間,政令一下變得清簡起來。
阮籍在東平郡只呆了十幾天就回去了,文帝又讓他當大將軍手下的中郎。
有關部門上報一個兒子殺害母親的案件,阮籍說:“我靠,殺殺父親也就罷了,這廝鳥連母親都殺
”一起辦公的同事怪他胡說八道,文帝也聽不下去,說:“殺害父親是天下間最為罪大惡極的事情,阮愛卿居然認為這樣的行為能夠容忍
”阮籍說:“禽獸知道自己的母親是誰,但不知道自己的父親是誰。
一個人殺害父親,勉強算是和禽獸等同;一旦殺害母親,那就連禽獸都不如
”這么一說,大家都對他的觀點表示心悅誠服。
阮籍聽說步兵營的廚師善于釀酒,儲藏有美酒三百斛,于是便請求去當步兵校尉。
阮籍雖然不拘泥于禮教的束縛,但說話深玄悠遠,不評論時人的得失。
他天性至孝:母親去世時,他正與人下圍棋,對方聽說阮母去世,要求中止對弈,阮籍卻表示既然開了局,一定要決出勝負才可結束。
棋局結束之后,阮籍要來二斗酒飲在肚內,這才放聲大哭,吐出鮮血數升之多。
在母親下葬的時候,又飲下二斗酒,吃下一個蒸豬腿,然后與母親的遺體告別,放聲一哭,又吐出鮮血數升。
由于哀傷過度,瘦得僅剩一副骨架撐起皮膚。
裴楷去吊唁阮母,阮籍披散頭發,兩腿張開坐在地下,睜著醺醺醉眼直勾勾地,什么話也不說。
裴楷行完吊唁的禮數就轉身離開。
有人問裴楷:“凡是去吊喪的,主人放聲痛哭,客人才開始行禮。
阮籍這廝自己都不哭,你哭什么哭
”裴楷說:“阮籍是方外的高人,所以不在乎俗禮,我卻是俗世中人,所以要禮節周全才行。
”當時的人對此大發感嘆,說裴、阮二人真是一對能夠相知相得的人
阮籍又有一項古怪的技術:會翻白眼。
一旦見到遵循禮節的俗人,就翻出白眼相對。
嵇喜來吊唁他的母親,阮籍便翻出白眼,嵇喜很沒面子地跑回家去。
嵇喜的弟弟嵇康聽說這件事,買了美酒,帶上琴去拜訪阮籍,阮籍見到琴、酒,喜出望外,立刻收起白眼,露出黑黑的角膜。
自此之后,維護禮法的人將阮籍看作仇敵,但晉文帝常常對他進行保護。
擲硯齋 曰:裴楷這人,雖然謹守禮法,卻算是通達之士
不知道阮籍對他是青眼還是白眼,史書居然忘了說,可恨
阮籍的嫂嫂回娘家時,阮籍跑去和她告別。
有人譏諷阮籍不遵守禮法,阮籍說:“禮法這破玩意難道是為我阮某人而設置的么
”阮籍的鄰家有一位少婦年輕貌美,站在自家酒店柜臺后當服務員。
阮籍常常跑到她的店里買酒喝,喝醉了便一頭倒在少婦的身邊呼呼大睡。
阮籍自己不覺得有什么嫌疑,少婦的丈夫知道阮籍的為人,也毫不懷疑。
一位姓兵的女子,才貌雙全,還沒有來得及出嫁就夭折了,阮籍本來不認識這家人,但聽說少女的死訊,就徑直到兵家去,酣暢淋漓地痛哭了一場才回家。
阮籍常常一個人駕馬車,任由馬兒拉著車子亂走,走到沒有道路無法前行的地方就痛哭一場回家。
他曾經到廣武游歷,看到楚漢相爭的古戰場,嘆氣道:“世間沒有真正的英雄,反倒讓這些莫名其妙的家伙成就了功名
”下面是嵇康:起初嵇康在家過著清貧的生活,曾經與向秀在大樹下鍛鐵,以貼家用。
潁川鐘會是一位貴族公子,為人精明干練,有才氣善辯論,慕嵇康的名氣而去拜訪。
到嵇康家的時候嵇康正在專心鍛鐵,對鐘會不加理會。
鐘會看了一會兒,自覺沒趣,起身離開,正當此時,嵇康問道:“你聽說了什么而來
見到了什么而去
”鐘會答道:“聽到我所聽到的而來,見到我所見到的而去。
”后來鐘會對晉文帝說:“嵇康是臥龍一流的人物,不能輕易起用他為官。
天下其他事情主公都不必擔憂,只是要小心嵇康。
”又找機會進讒言道:“嵇康曾經要幫助毋丘儉,幸虧山濤沒有聽取他的意見。
從前齊國殺掉華士,魯國殺掉少正卯,就是因為這兩個人不遵守禮教,敗壞社會風氣,所以連孔圣人都要動刀子殺掉這樣的人。
嵇康這幫家伙說話不知檢點,任意攻擊儒教經典,這是為帝王的人所不應該容忍的行為,應該找個機會除掉他,以正風氣。
”文帝聽信鐘會的意見,就殺害了嵇康。
嵇康在東市臨刑時,有三千名太學生請求讓嵇康當他們的老師,沒有得到同意。
嵇康看了看日晷的影子,要了一把琴,叮叮咚咚地彈奏起來,一曲彈罷,說道:“從前袁孝尼想跟我學這《廣陵散》的彈法,我總是敝帚自珍,不愿意教他,想不到《廣陵散》從此成了絕響,從此再沒人會彈這曲子了
”嵇康終年40歲,全國有見識的人沒有不為此感到痛心的。
后來文帝明白自己做錯了事,深感后悔。
當初,嵇康曾到洛西游歷,晚上在華陽亭寄宿,拿出琴來彈奏。
半夜忽有客人來訪,自稱古人,和嵇康一起談論音樂,見解不同凡響。
跟嵇康要過琴去撫奏一曲《廣陵散》,音調超俗,世間罕有。
遂將曲子傳授給嵇康,并要嵇康立誓不傳授于人,也沒有告訴嵇康自己的姓名。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juzi/haoju/13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