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不欲 勿人己所不欲施于人”此語出于《論語·顏淵篇》,是孔子經典妙句之一,亦是儒家文化精華之處。
中國的《論語》就如同西方的《圣經》一般,是對一個民族或一個區域的概括和統領。
《論語》分二十篇,其中的《篇》主要講述了孔子對“仁”和“恕”的解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東西,切勿強加給別人。
孔子所強調的是,人應該寬恕待人,應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現。
“恕”道是“仁”的消極表現,而其積極表現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孔子所闡釋的仁以“愛人”為中心,而愛人這種行為當然就包括著寬恕待人這一方面。
《論語》中提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這句話所揭曉的是處理人際關系的重要原則。
孔子所言是指人應當以對待自身的行為為參照物來對待他人。
人應該有寬廣的胸懷,待人處事之時切勿心胸狹窄,而應寬宏大量,寬恕待人。
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給他人,不僅會破壞與他人的關系,也會將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確實應該堅持這種原則,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體現。
人生在世除了關注自身的存在以外,還得關注他人的存在,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切勿將己所不欲施于人。
以上所理解的“人”是廣義的,是指大眾,然而《論語》誕生的那個時代“人”的定義通常是指狹義那方面,也就是指士以上的人,和“民”是相對而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前面寫著的是“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這是在同一句話中敘述的,很明顯這里的“民”是指被剝削階級,勞動人民。
用現在的語言來說,狹義的“人”是指奴隸主,即剝削階級,而“民”是指奴隸,即被剝削階級,所以這句話當然也就可以理解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種人際關系原則適用于剝削階級,而剝削階級與被剝削階級的關系卻未必如此。
這種理解并非無稽之談,也并非完全不具可能性,然而,眾所周知,孔子是鼎力推崇“仁”之士,此處的“人”應當是指廣義的。
孔子所道出這么一句話并非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定理。
若凡事都從這個原則出發的話,很多事情都會卡在中間,難以前進。
倘若兩人舉槍對峙,生命危在旦夕,甲為正,乙為邪,這時如果甲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則,豈不慘哉
甲當然不會想被殺掉,難道就不殺不想被殺的乙了么
任何道理,任何定律都是在一定條件,一定環境下才適合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思想的精華,也是中華民族根深蒂固的信條,然而在現實中許多人都不能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信條,一切以個人利益為中心,只顧及自身的感受,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
無論是在處理人際關系,還是政治關系方面都應當毫不猶豫地認識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條經久不衰的人際關系原則的重要性。
而知新經常對學習過的知識溫習,就會得到新的啟迪,有新的收.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 說明:《論語》主要是記載孔子的語錄,上下文之間往往沒有多少聯系.當時的文章,除了句斷,其它標點符號還沒有發明.所以,被誤讀是可能發生的事.那么,是哪一句孔子的管理名言被誤讀了呢?這句名言出自《論語·秦伯》中的“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 自從漢字中引入標點符號以來,在所有的印刷物和近來的電子讀物中,《論語·秦伯》這句話表述變成了: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句話是站在“民”的領導的角度講的,講的是對“民”的管理.于是,“(民)不可使知之.”把“民”與領導的關系對立起來了,成為宣揚愚民權術的名言.至今,這句名言在一些管理書籍和文章中也常常被批判地引用.我把這句名言更正為,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從字面上看,這里的字大多可以直接解釋.應該說明,其中,“由”字為動詞,有任用、聽任、遵從、踐履等等多個含意.我選擇“任用”.這句名言,可以解讀為,孔子說:“你行的話,就任用你;你不行的話,就培訓你.”從企業管理角度,其要點是,不是把員工看成是順從你的工具,而是要重視員工的學習和發展,合格的員工要任用他.使員工和領導成為企業成長與發展不斷實現企業新目標的利益共同體.“……(民)不可,使知之.”與同一本書的《衛靈公》中有,子曰:“有教無類”這句話一脈相承.也使得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教育家孔子的形象躍然紙上.兩千五百年來,孔子的儒家學術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深遠.至今,仍影響著華人世界的企業文化.發掘和吸收中國優秀文化中有益的管理理念,對推進企業管理也有一定的意義.
多一起行走,一定有我的老里面.選擇他們的優點來學習,和他們相缺點要改正. 三人行,必有我師 這句幾乎是家喻戶曉的話,出自《論語·述而》。
原文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意思是:三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
我選擇他善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
這句話,表現出孔子自覺修養,虛心好學的精神。
它包含了兩個方面:一方面,擇其善者而從之,見人之善就學,是虛心好學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見人之不善就引以為戒,反省自己,是自覺修養的精神。
這樣,無論同行相處的人善于不善,都可以為師。
《論語》中有一段記載,一次衛國公孫朝問子貢,孔子的學問是從哪里學的
子貢回答說,古代圣人講的道,就留在人們中間,賢人認識了它的大處,不賢的人認識它的小處;他們身上都有古代圣人之道。
“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
“(《論語·子張》)他隨時隨地向一切人學習,誰都可以是他的老師,所以說“何常師之有“,沒有固定的老師。
《論語》中不少記載,如孔子入太廟,“每事問“(《論語·八佾》);宰予白天睡覺,孔子說:“始我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我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于予與改是。
“(《論語·公冶長》)子貢對孔子說,子貢自己只能“聞一而知二”,顏回卻可以“聞一而知十”。
孔子說:“弗如也。
吾與汝弗如也。
“(《論語·公冶長》)都體現了這種精神。
這樣的精神和態度,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孔子 孔子:你們把我的話斷句斷錯了 新解:“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說明: 《論語》主要是記載孔子的語錄,上下文之間往往沒有多少聯系。
當時的文章,除了句斷,其它標點符號還沒有發明。
所以,被誤讀是可能發生的事。
那么,是哪一句孔子的管理名言被誤讀了呢
這句名言出自《論語·秦伯》中的“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自從漢字中引入標點符號以來,在所有的印刷物和近來的電子讀物中,《論語·秦伯》這句話表述變成了: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這句話是站在“民”的領導的角度講的,講的是對“民”的管理。
于是,“(民)不可使知之。
”把“民”與領導的關系對立起來了,成為宣揚愚民權術的名言。
至今,這句名言在一些管理書籍和文章中也常常被批判地引用。
我把這句名言更正為,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從字面上看,這里的字大多可以直接解釋。
應該說明,其中,“由”字為動詞,有任用、聽任、遵從、踐履等等多個含意。
我選擇“任用”。
這句名言,可以解讀為,孔子說:“你行的話,就任用你;你不行的話,就培訓你。
”從企業管理角度,其要點是,不是把員工看成是順從你的工具,而是要重視員工的學習和發展,合格的員工要任用他。
使員工和領導成為企業成長與發展不斷實現企業新目標的利益共同體。
“……(民)不可,使知之。
”與同一本書的《衛靈公》中有,子曰:“有教無類”這句話一脈相承。
也使得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教育家孔子的形象躍然紙上。
兩千五百年來,孔子的儒家學術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深遠。
至今,仍影響著華人世界的企業文化。
發掘和吸收中國優秀文化中有益的管理理念,對推進企業管理也有一定的意義。
1、子曰:“學習之,不乎
有朋自遠,不亦樂乎
人不不慍,不亦君子乎
” 【譯文】 孔子說:“學習了而時常溫習,不也喜悅嗎
有朋友從遠方來,不也快樂嗎
別人不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2、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滿臉堆笑的,這種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傳不習乎
【譯文】 曾子說:“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實
交友是否守信
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復習了呢
”4、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譯文】 孔子說:“君子吃不追求飽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靈敏,言談謹慎,時時改正自己的錯誤,就算好學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譯文】 孔子說:“不怕沒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別人。
”6、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 【譯文】 孔子說:“《詩經》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話可以概括,即:‘思想純正,沒有邪惡的東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 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于學習,三十歲有所建樹,四十歲不遇事困惑,五十理解什么是天命,六十明辨是非,七十隨心所欲,不超過規矩。
”8、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譯文】 孔子說:“溫習舊知識時,能有新收獲,就可以做老師了。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譯文】 孔子說:“君子團結群眾而不互相勾結,小人互相勾結而不團結群眾。
”10、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 【譯文】 孔子說:“讀書不深入思考,越學越糊涂;思考不讀書,就危險。
”11、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譯文】 孔子說:“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這種態度是明智的。
”12、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 【譯文】 孔子說:“人無信譽,不知能干什么
13、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譯文】 孔子說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陣容在自己的宗廟里舞蹈,這樣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
”14、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譯文】 孔子說:“《關雎》這篇詩,主題快樂卻不放蕩,憂愁卻不悲傷。
”15、子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譯文】 孔子說:“以前的事不要再評說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議論了,過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16、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譯文】 孔子說:“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17、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譯文】 孔子說:“君子通曉道義,小人通曉私利。
”18、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自省也。
”【譯文】 孔子說:“見到賢人,要向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要反省自己。
”19、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于予與何誅
”【譯文】孔子說:“朽木無法雕琢,糞土的墻壁無法粉刷,我能拿他怎樣
”20、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譯文】 孔子說:“靈敏又好學,向比自己學問差的人請教時,不覺得沒面子,所以稱為‘文’。
”常見常用《論語》名言警句及譯文60例(中)21、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譯文】 季文子遇事總要思考三次,然后才行動。
22、子曰:“寧武子,邦有道則智,邦無道則愚。
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譯文】 孔子說:“寧武子這人,國家太平時,就聰明,國家混亂時,就愚笨。
他的聰明可以趕得上,他的愚笨別人趕不上。
”23、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
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譯文】 孔子說:“一個人的內在質樸勝過外在的文采就會粗野,文采勝過質樸就會浮華。
只有文采和質樸配合恰當,才是君子。
”24、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譯文】 孔子說:“知道學習不如喜歡學習,喜歡學習不如以學習為快樂。
”25、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
”【譯文】 孔子說:“智慧的人喜歡水,仁慈的人喜歡山;明智的人好動,仁慈的人好靜;智慧的人快樂,仁慈的人長壽。
”26、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譯文】 孔子說:“將知識默記在心,學習時,不感到滿足;教人時,不感到疲倦,這三個方面我做到了哪些呢
”27、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譯文】 孔子說:“不到他苦思冥想時,不去啟發;不到欲說無語時,不去開導。
不能舉一例能理解三個類似的問題,就不要再重復教他了。
”28、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
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
”【譯文】 孔子在齊國聽《韶樂》,好長時間吃肉不覺滋味。
他說:“沒想到好音樂這樣迷人。
”29、葉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
子曰:“汝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譯文】 葉公問子路:孔子是怎樣的人,子路不回答。
孔子說:“你怎么不說:他這個人啊,發憤時就忘記吃飯,高興起來就忘記了憂愁,竟然連自己衰老了也不知道,如此而矣。
”30、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譯文】 孔子說:“三人走路,必有可作為我的老師的人。
選擇他的優點向他學習,借鑒他的缺點進行自我改正。
”31、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譯文】 孔子教學有四項內容:文獻、品行、忠誠、信實。
32、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譯文】 孔子說:“君子胸懷寬廣,小人憂愁悲傷。
”33、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譯文】曾子說:“鳥將死時,叫聲都很悲哀;人快死時,說話都很善良。
”3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譯文】 曾子說:“士不可以不弘大剛強而有毅力,因為他責任重大,道路遙遠。
把實現仁作為自己的責任,難道還不重大嗎
奮斗終身,死而后已,難道路程還不遙遠嗎
”35、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 【譯文】 孔子說:“不在那個位置上,就不要想那個位置上的事。
”36、子曰:“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譯文】孔子說:“年輕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
”37、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譯文】 孔子說:“三軍可以剝奪主帥,匹夫不可剝奪志向。
”38、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 【譯文】 孔子說:“明智的人不會迷惑,仁愛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不會畏懼。
”39、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譯文】孔子說:“到了寒冷的季節,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謝的。
”40、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小人反是。
”【譯文】 孔子說:“君子幫助人取得成績,不促使人陷入失敗。
小人相反。
”評論(37) | 260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juzi/haoju/13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