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月下獨酌,整首詩的格調就是孤獨相識滿天下,知交無一人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1、一個人行走,想你念你時,是心傷么
支離破碎的天空,總是,擁有支離破碎的思緒。
記憶,漸行漸遠;心,越來越孤單。
2、一個人想,一個人走,一個人笑,一個人哭,一個人傷心,一個人從有心到無心,一首歌從有情到無情,這是自己現在的心情 ,也是對自己執著的感情。
3、一個人還在幻想,還在等待。
于是,喜歡一個人用文字記錄稀薄的憂傷,用文字記錄淡淡的哀愁。
4、一個人的夜晚,一個人的等待。
不記得這是第幾個夜晚了,也不記得這是多少次的等待了。
只是知道我一個人依然在堅持,依然在等待。
5、一個人的世界,一個人聽歌,一個人走路,一個人喝酒,一個人難過,一個人開心,一個人自言自語,一個人自哼自唱,一個人等待月落晨起,一個人走過風風雨雨,一個人生活著,真的很寂寞,很孤單。
6、一個人的世界,一個人的生活,每一個想你的夜晚,每一個夢,每一分鐘,每一次想你,每一次失落……7、一個人的盛情,一個人的寂寞,一個人的精彩。
獨角戲,沒有華麗的舞臺,少了煽情的觀眾;找不到合適的對手,湊不成完美的對白,妄想用愛彌補一切殘缺。
8、一個人的生活,忘記了時間,忘記了存在,忘記沒有忘記的過去。
一個人有種莫名的安全感,卻又有種莫名的寂寞,以前不習慣的但漸漸的都習慣了。
一個人的精彩和無奈,只有自己懂。
9、一個人的孤單,未曾有過的寂寞心情被這暗夜層層包裹。
10、夜越來深,心慢慢地沉淀,自己覺得越來越孤單,就像站在鐵軌上看,長長的,沒有盡頭的寂寞一樣。
淡泊地看著眼前的事物,像在看,其實在休息
1、秋水一瞥蕩心魂思念有情楓葉紅透半邊山寒窗失意再難尋2秋瘦簾空透夜深燈滴漏楓火黯然孤寺遠寒衣冷衾傷人瘦3秋暮孤鴻賞黃花夜自獨吟尋酒家楓林坐愛紅殤處寒風勁掃落殘霞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的意思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明亮的鏡子也并非是臺,本來就虛無一物,那里會染上什么塵埃? 一切法都是因緣所生,都是虛幻不實的法,但是人們由于人我執與法我執,從而認為自己與一切法都是真實存在的,于是認為煩惱也是真實存在的,好像不斷煩惱就沒有清凈一樣。
佛教的成就者,他們就知道一切法包括煩惱都是虛幻不實的,既然一切法是虛幻的,那么還要執著它們干嘛呢?一切法之所以被我們認為是真的,就是因為我們執著的結果。
如果不執著,你就會知道煩惱也是虛幻不實的,怎么能障礙我們本來就是清凈的心呢
所以慧能才會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
首先說一下這首詩的出處 這是佛教禪宗的一樁公案: 在南北朝的時候,佛教禪宗傳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師,弘忍大師當時在湖北的黃梅開壇講學,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翹楚者當屬大弟子神秀大師。
神秀也是大家公認的禪宗衣缽的繼承人。
弘忍漸漸的老去,于是他要在弟子中尋找一個繼承人,所以他就對徒弟們說,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禪意的詩),看誰做得好就傳衣缽給誰。
這時神秀很想繼承衣缽,但又怕因為出于繼承衣缽的目的而去做這個畿子,違法了佛家的無為而作意境。
所以他就在半夜起來,在院墻上寫了一首畿子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這首畿子的意思是,要時時刻刻的去照顧自己的心靈和心境,通過不斷的修行來抗拒外面的誘惑,和種種邪魔。
是一種入世的心態,強調修行的作用。
而這種理解與禪宗大乘教派的頓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當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這個畿子的時候,都說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時候,弘忍看到了以后沒有做任何的評價。
因為他知道神秀還沒有頓悟。
而這時,當廟里的和尚們都在談論這首畿子的時候,被廚房里的一個火頭僧—慧能禪師聽到了。
慧能當時就叫別人帶他去看這個畿子,這里需要說明的一點是,慧能是個文盲,他不識字。
他聽別人說了這個畿子,當時就說這個人還沒有領悟到真諦啊。
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個畿子,央求別人寫在了神秀的畿子的旁邊,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有這首畿子可以看出慧能是個有大智慧的人(后世有人說他是十世比丘轉世),他這個畿子很契合禪宗的頓悟的理念。
是一種出世的態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來就是空的,看世間萬物無不是一個空字,心本來就是空的話,就無所謂抗拒外面的誘惑,任何事物從心而過,不留痕跡。
這是禪宗的一種很高的境界,領略到這層境界的人,就是所謂的開悟了。
弘忍看到這個畿子以后,問身邊的人是誰寫的,邊上的人說是慧能寫的,于是他叫來了慧能,當著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說:寫得亂七八糟,胡言亂語,并親自擦掉了這個畿子。
然后在慧能的頭上打了三下就走了。
這時只有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于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時候去了弘忍的禪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講解了《金剛經》這部佛教最重要的經典之一,并傳了衣缽給他。
然后為了防止神秀的人傷害慧能,讓慧能連夜逃走。
于是慧能連夜遠走南方,隱居10年之后在莆田少林寺創立了禪宗的南宗。
而神秀在第二天知道了這件事以后,曾派人去追慧能,但沒有追到。
后來神秀成為梁朝的護國法師,創立了禪宗的北宗。
其實,這也是告誡后世人,一切盡在自悟中,往外求道,執著于外相,不明自心,就如同緣木求魚,終不可得。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juzi/haoju/12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