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松(828——903),唐代晚期詩人。字夢徵。舒州(今安徽桐城,一今安徽潛山)人。生卒年不詳。早年曾避亂棲居洪都西山,后依建州刺史李頻。李死后,流落江湖,無所遇合。光化四年(901)中進(jìn)士,年已70余,特授校書郎(秘書省正字)而卒。 ...
曹松。 曹松(828——903),唐代晚期詩人。字夢徵。舒州(今安徽桐城,一今安徽潛山)人。生卒年不詳。早年曾避亂棲居洪都西山,后依建州刺史李頻。李死后,流落江湖,無所遇合。光化四年(901)中進(jìn)士,年已70余,特授校書郎(秘書省正字)而卒。
羅鄴。 羅鄴 (825—?),字不詳,余杭人,有“詩虎”之稱。約唐僖宗乾符中前后在世。著有詩集一卷,《新唐書藝文志》傳于世。
許棠(生卒年不詳),字文化,唐代詩人。咸通十二年,進(jìn)士及第,曾為江寧丞。后辭官,潦倒以終,為“咸通十哲”之一。 ...
許棠。 許棠(生卒年不詳),字文化,唐代詩人。咸通十二年,進(jìn)士及第,曾為江寧丞。后辭官,潦倒以終,為“咸通十哲”之一。
唐代詩人。字景山,后改名巨濟(jì)。河中(治所今山西永濟(jì))人。貞元五年(789)進(jìn)士。初為張弘靖從事,由秘書郎擢太常博士,遷虞部員外郎。出為鳳翔少尹,復(fù)召授國子司業(yè)。長慶四年(824),辭官退休,執(zhí)政請以為河中少尹,食其祿終身。關(guān)于楊巨源生年,據(jù)方崧卿《韓集舉正》考訂。韓愈《送楊少尹序》作于長慶四年(824),序中述及楊有“年滿七十”、“去歸其鄉(xiāng)”語。由此推斷,楊當(dāng)生于755年,卒年不詳。 ...
楊巨源。 唐代詩人。字景山,后改名巨濟(jì)。河中(治所今山西永濟(jì))人。貞元五年(789)進(jìn)士。初為張弘靖從事,由秘書郎擢太常博士,遷虞部員外郎。出為鳳翔少尹,復(fù)召授國子司業(yè)。長慶四年(824),辭官退休,執(zhí)政請以為河中少尹,食其祿終身。關(guān)于楊巨源生年,據(jù)方崧卿《韓集舉正》考訂。韓愈《送楊少尹序》作于長慶四年(824),序中述及楊有“年滿七十”、“去歸其鄉(xiāng)”語。由此推斷,楊當(dāng)生于755年,卒年不詳。
康有為(1858年—1927年),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廣東省南??h丹灶蘇村人,人稱康南海,中國晚清時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資產(chǎn)階級改良主義的代表人物。民國十六年(1927年)病死于青島。康有為作為晚清社會的活躍分子,在倡導(dǎo)維新運動時,體現(xiàn)了歷史前進(jìn)的方向。但后來,他與袁世凱成為復(fù)辟運動的精神領(lǐng)袖。 ...
康有為。 康有為(1858年—1927年),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廣東省南??h丹灶蘇村人,人稱康南海,中國晚清時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資產(chǎn)階級改良主義的代表人物。民國十六年(1927年)病死于青島??涤袨樽鳛橥砬迳鐣幕钴S分子,在倡導(dǎo)維新運動時,體現(xiàn)了歷史前進(jìn)的方向。但后來,他與袁世凱成為復(fù)辟運動的精神領(lǐng)袖。
陳子昂(約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學(xué)家,初唐詩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漢族,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遺,后世稱為陳拾遺。光宅進(jìn)士,歷仕武則天朝麟臺正字、右拾遺。解職歸鄉(xiāng)后受人所害,憂憤而死。其存詩共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詩38首,《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臺歌》。 ...
陳子昂。 陳子昂(約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學(xué)家,初唐詩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漢族,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遺,后世稱為陳拾遺。光宅進(jìn)士,歷仕武則天朝麟臺正字、右拾遺。解職歸鄉(xiāng)后受人所害,憂憤而死。其存詩共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詩38首,《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臺歌》。
沈佺期,字云卿,相州內(nèi)黃人。善屬文,尤長七言之作。擢進(jìn)士第。長安中,累遷通事舍人,預(yù)修《三教珠英》,轉(zhuǎn)考功郎給事中。坐交張易之,流驩州。稍遷臺州錄事參軍。神龍中,召見,拜起居郎,修文館直學(xué)士,歷中書舍人,太子少詹事。開元初卒。建安后,訖江左,詩律屢變,至沈約、庾信,以音韻相婉附,屬對精密,及佺期與宋之問,尤加靡麗?;丶陕暡。s句準(zhǔn)篇,如錦繡成文,學(xué)者宗之,號為沈宋。語曰:蘇李居前,沈宋比肩。集十卷,今編詩三卷。 ...
沈佺期。 沈佺期,字云卿,相州內(nèi)黃人。善屬文,尤長七言之作。擢進(jìn)士第。長安中,累遷通事舍人,預(yù)修《三教珠英》,轉(zhuǎn)考功郎給事中。坐交張易之,流驩州。稍遷臺州錄事參軍。神龍中,召見,拜起居郎,修文館直學(xué)士,歷中書舍人,太子少詹事。開元初卒。建安后,訖江左,詩律屢變,至沈約、庾信,以音韻相婉附,屬對精密,及佺期與宋之問,尤加靡麗?;丶陕暡。s句準(zhǔn)篇,如錦繡成文,學(xué)者宗之,號為沈宋。語曰:蘇李居前,沈宋比肩。集十卷,今編詩三卷。
李德裕(787—849),字文饒,唐代趙郡贊皇(今河北贊皇縣)人,與其父李吉甫均為晚唐名相。唐文宗時,受李宗閔、牛僧儒等牛黨勢力傾軋,由翰林學(xué)士出為浙西觀察使。太和七年,入相,復(fù)遭奸臣鄭注、李訓(xùn)等人排斥,左遷。唐武宗即位后,李德裕再度入相,執(zhí)政期間外平回鶻、內(nèi)定昭義、裁汰冗官、協(xié)助武宗滅佛,功績顯赫。會昌四年八月,進(jìn)封太尉、趙國公。唐武宗與李德裕之間的君臣相知成為晚唐之絕唱。后唐宣宗即位,李德裕由于位高權(quán)重,五貶為崖州司戶。李德裕兩度為相,太和年間為相1年8個月,會昌年間為相5年7個月,兩次為相7年3個月。 ...
李德裕。 李德裕(787—849),字文饒,唐代趙郡贊皇(今河北贊皇縣)人,與其父李吉甫均為晚唐名相。唐文宗時,受李宗閔、牛僧儒等牛黨勢力傾軋,由翰林學(xué)士出為浙西觀察使。太和七年,入相,復(fù)遭奸臣鄭注、李訓(xùn)等人排斥,左遷。唐武宗即位后,李德裕再度入相,執(zhí)政期間外平回鶻、內(nèi)定昭義、裁汰冗官、協(xié)助武宗滅佛,功績顯赫。會昌四年八月,進(jìn)封太尉、趙國公。唐武宗與李德裕之間的君臣相知成為晚唐之絕唱。后唐宣宗即位,李德裕由于位高權(quán)重,五貶為崖州司戶。李德裕兩度為相,太和年間為相1年8個月,會昌年間為相5年7個月,兩次為相7年3個月。
韓翃,唐代詩人。字君平,南陽(今河南南陽)人。是“大歷十才子”之一。天寶13年(754)考中進(jìn)士,寶應(yīng)年間在淄青節(jié)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從事,后隨侯希逸回朝,閑居長安十年。建中年間,因作《寒食》詩被唐德宗所賞識,因而被提拔為中書舍人。韓翃詩筆法輕巧,寫景別致,在當(dāng)時傳誦很廣。 ...
韓翃。 韓翃,唐代詩人。字君平,南陽(今河南南陽)人。是“大歷十才子”之一。天寶13年(754)考中進(jìn)士,寶應(yīng)年間在淄青節(jié)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從事,后隨侯希逸回朝,閑居長安十年。建中年間,因作《寒食》詩被唐德宗所賞識,因而被提拔為中書舍人。韓翃詩筆法輕巧,寫景別致,在當(dāng)時傳誦很廣。
馬戴。 馬戴(799—869),字虞臣,唐定州曲陽(今江蘇省東??h)人。晚唐時期著名詩人。
陳陶(約公元812—約885年):字嵩伯,號三教布衣?!度圃姟肪砥甙偎氖濉?em>陳陶”傳作“嶺南(一云鄱陽,一云劍浦)人”。然而從其《閩川夢歸》等詩題,以及稱建水(在今福建南平市東南,即閩江上游)一帶山水為“家山”(《投贈福建路羅中丞》)來看,當(dāng)是劍浦(今福建南平)人,而嶺南(今廣東廣西一帶)或鄱陽(今江西波陽)只是他的祖籍。早年游學(xué)長安,善天文歷象,尤工詩。舉進(jìn)士不第,遂恣游名山。唐宣宗大中(847—860年)時,隱居洪州西山(在今江西新建縣西),后不知所終。有詩十卷,已散佚,后人輯有《陳嵩伯詩集》一卷。 ...
陳陶。 陳陶(約公元812—約885年):字嵩伯,號三教布衣。《全唐詩》卷七百四十五“陳陶”傳作“嶺南(一云鄱陽,一云劍浦)人”。然而從其《閩川夢歸》等詩題,以及稱建水(在今福建南平市東南,即閩江上游)一帶山水為“家山”(《投贈福建路羅中丞》)來看,當(dāng)是劍浦(今福建南平)人,而嶺南(今廣東廣西一帶)或鄱陽(今江西波陽)只是他的祖籍。早年游學(xué)長安,善天文歷象,尤工詩。舉進(jìn)士不第,遂恣游名山。唐宣宗大中(847—860年)時,隱居洪州西山(在今江西新建縣西),后不知所終。有詩十卷,已散佚,后人輯有《陳嵩伯詩集》一卷。
雍陶(約789~873以前),字國鈞,成都人。工于詞賦。有《唐志集》五卷,今傳。 ...
雍陶。 雍陶(約789~873以前),字國鈞,成都人。工于詞賦。有《唐志集》五卷,今傳。
(?—823)唐人。始為汴州節(jié)度使牙將,嘗以計誅李齊,迎韓充鎮(zhèn)汴。終金吾將軍。 ...
李質(zhì)。 (?—823)唐人。始為汴州節(jié)度使牙將,嘗以計誅李齊,迎韓充鎮(zhèn)汴。終金吾將軍。
盧照鄰,初唐詩人。字升之,自號幽憂子,漢族,幽州范陽(治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其生卒年史無明載,盧照鄰望族出身,曾為王府典簽,又出任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在文學(xué)上,他與王勃、楊炯、駱賓王以文詞齊名,世稱“王楊盧駱”,號為“初唐四杰”。有7卷本的《盧升之集》、明張燮輯注的《幽憂子集》存世。盧照鄰尤工詩歌駢文,以歌行體為佳,不少佳句傳頌不絕,如“得成比目何辭死,愿作鴛鴦不羨仙”等,更被后人譽為經(jīng)典。 ...
盧照鄰。 盧照鄰,初唐詩人。字升之,自號幽憂子,漢族,幽州范陽(治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其生卒年史無明載,盧照鄰?fù)宄錾?,曾為王府典簽,又出任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在文學(xué)上,他與王勃、楊炯、駱賓王以文詞齊名,世稱“王楊盧駱”,號為“初唐四杰”。有7卷本的《盧升之集》、明張燮輯注的《幽憂子集》存世。盧照鄰尤工詩歌駢文,以歌行體為佳,不少佳句傳頌不絕,如“得成比目何辭死,愿作鴛鴦不羨仙”等,更被后人譽為經(jīng)典。
駱賓王(約619—約687年)字觀光,漢族,婺州義烏人(今浙江義烏)。唐初詩人,與王勃、楊炯、盧照鄰合稱“初唐四杰”。又與富嘉謨并稱“富駱”。高宗永徽中為道王李元慶府屬,歷武功、長安主簿,儀鳳三年,入為侍御史,因事下獄,次年遇赦,調(diào)露二年除臨海丞,不得志,辭官。有集。駱賓王于武則天光宅元年,為起兵揚州反武則天的徐敬業(yè)作《代李敬業(yè)傳檄天下文》,敬業(yè)敗,亡命不知所之,或云被殺,或云為僧。 ...
駱賓王。 駱賓王(約619—約687年)字觀光,漢族,婺州義烏人(今浙江義烏)。唐初詩人,與王勃、楊炯、盧照鄰合稱“初唐四杰”。又與富嘉謨并稱“富駱”。高宗永徽中為道王李元慶府屬,歷武功、長安主簿,儀鳳三年,入為侍御史,因事下獄,次年遇赦,調(diào)露二年除臨海丞,不得志,辭官。有集。駱賓王于武則天光宅元年,為起兵揚州反武則天的徐敬業(yè)作《代李敬業(yè)傳檄天下文》,敬業(yè)敗,亡命不知所之,或云被殺,或云為僧。
李紳(772—846)漢族,亳州(今屬安徽)人,生于烏程(今浙江湖州),長于潤州無錫(今屬江蘇)。字公垂。27歲考中進(jìn)士,補國子助教。與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閃光的部分在于詩歌,他是在文學(xué)史上產(chǎn)生過巨大影響的新樂府運動的參與者。作有《樂府新題》20首,已佚。著有《憫農(nóng)》詩兩首:“鋤禾日當(dāng)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蹦捑娜丝冢瑡D孺皆知,千古傳誦?!度圃姟反嫫湓娝木怼?...
李紳。 李紳(772—846)漢族,亳州(今屬安徽)人,生于烏程(今浙江湖州),長于潤州無錫(今屬江蘇)。字公垂。27歲考中進(jìn)士,補國子助教。與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閃光的部分在于詩歌,他是在文學(xué)史上產(chǎn)生過巨大影響的新樂府運動的參與者。作有《樂府新題》20首,已佚。著有《憫農(nóng)》詩兩首:“鋤禾日當(dāng)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蹦捑娜丝冢瑡D孺皆知,千古傳誦?!度圃姟反嫫湓娝木?。
呂巖,也叫做呂洞賓。唐末、五代著名道士。名□(一作□),號純陽子,自稱回道人。世稱呂祖或純陽祖師,為民間神話故事八仙之一。較早的宋代記載,稱他為“關(guān)中逸人”或“關(guān)右人”,元代以后比較一致的說法,則為河中府蒲坂縣永樂鎮(zhèn)(今屬山西芮城)人,或稱世傳為東平(治在今山東東平)人。 ...
呂巖。 呂巖,也叫做呂洞賓。唐末、五代著名道士。名□(一作□),號純陽子,自稱回道人。世稱呂祖或純陽祖師,為民間神話故事八仙之一。較早的宋代記載,稱他為“關(guān)中逸人”或“關(guān)右人”,元代以后比較一致的說法,則為河中府蒲坂縣永樂鎮(zhèn)(今屬山西芮城)人,或稱世傳為東平(治在今山東東平)人。
李頎(690-751),漢族,東川(今四川三臺)人(有爭議),唐代詩人。少年時曾寓居河南登封。開元十三年進(jìn)士,做過新鄉(xiāng)縣尉的小官,詩以寫邊塞題材為主,風(fēng)格豪放,慷慨悲涼,七言歌行尤具特色。 ...
李頎。 李頎(690-751),漢族,東川(今四川三臺)人(有爭議),唐代詩人。少年時曾寓居河南登封。開元十三年進(jìn)士,做過新鄉(xiāng)縣尉的小官,詩以寫邊塞題材為主,風(fēng)格豪放,慷慨悲涼,七言歌行尤具特色。
李嘉祐,字從一,生卒年俱不可考,趙州(今河北省趙縣)人。天寶七年(748)進(jìn)士,授秘書正字。 ...
李嘉祐。 李嘉祐,字從一,生卒年俱不可考,趙州(今河北省趙縣)人。天寶七年(748)進(jìn)士,授秘書正字。
劉得仁(約公元八三八年前后在世),唐朝時期作家,字、里、生卒年均不詳,約唐文宗開成中前后在世。相傳他是公主之子。長慶中,(公元八二三年左右)即有詩名。自開成至大中四朝,昆弟以貴戚皆擢顯位,獨得仁出入舉場三十年,竟無所成。得仁著有詩集一卷,《新唐書藝文志》傳于世。 ...
劉得仁。 劉得仁(約公元八三八年前后在世),唐朝時期作家,字、里、生卒年均不詳,約唐文宗開成中前后在世。相傳他是公主之子。長慶中,(公元八二三年左右)即有詩名。自開成至大中四朝,昆弟以貴戚皆擢顯位,獨得仁出入舉場三十年,竟無所成。得仁著有詩集一卷,《新唐書藝文志》傳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