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覯(1009—1059),字泰伯,號盱江先生,是我國北宋時期一位重要的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他生當北宋中期“積貧積弱”之世,雖出身寒微,但能刻苦自勵、奮發向學、勤于著述,以求康國濟民。他俊辯能文,舉茂才異等不中,講學自給,來學者常數十百人。李覯博學通識,尤長于禮。他不拘泥于漢、唐諸儒的舊說,敢于抒發己見,推理經義,成為 “一時儒宗”。今存《直講李先生文集》三十七卷,有《外集》三卷附后。為紀念李覯,資溪縣建有泰伯公園,塑有李覯雕像,李覯紀念館正在建設之中。 李覯的詩文(81篇) 李覯的名句(4條)
巧對晏殊
北宋著名詞人晏殊和李覯是很好的朋友,晏殊每次來建昌(江西南城)李覯都要陪他游覽麻姑山,并共同論詩賦文,寫詞作對。
有一次,二人觀賞麻姑山的“玉練雙飛”,在回來的路上經過余家沅,忽聞咿咿啞啞的車水聲。此時,正是三夏盛暑,二人手持摺扇,信步來至車水處,晏殊忽然詞興大作,高聲吟道:“車兒車水水隨車,車停水止”李覯聽了稱贊道:“人謂臨川多才子,而同叔當居其首,今公見水吟車,可謂臨川古風矣”。晏殊笑道:“直講先生久居仙山,山高風爽必喜吟風,愿先生以風對”。覯公沉思片刻,見晏殊揮扇以待,頓時思路大開,手搖摺扇大聲誦道:“扇子扇風風出扇,扇動風生”晏殊聽罷,連聲稱:“妙對妙對?!倍伺氖执笮?,車水農夫在旁聆聽多時,也跟著贊道:“對得好,對得好。
曾鞏對下聯
慶歷年間,北宋著名思想家李覯常在江西南城十賢堂講課,聽講者有太學生百余人,其中有唐宋八大家之一、號稱“南豐先生”的曾鞏。
有一次,李覯應邀赴豫章春游,隨行學生十余人。從建昌東門出發,經撫河至贛江。時值暮春三月,逆風順水,船家扯下帆篷,裝上漿櫓,搖櫓前進。艙內李覯居中而坐,門生并列左右,曾鞏坐于右側最后一個位子上。李覯對眾生說:“此去豫章尚遠,行舟寂寞,何不以行船為題,對一對聯,用來消遣?!敝T生同聲說道:“請先生擬上聯,我等對下聯?!崩钣M點頭沉思,艙中頓時沉靜下來,唯有吱啞吱啞的櫓聲。李覯手指船櫓,高聲說誦道:“兩櫓并搖,好似雙刀分綠水”
諸生從左至右,依次對下聯。李覯撫髯靜聽,有時輕輕點頭,有時又評論修改一番??此纳駳?,似乎對所有下聯,均不滿意。最后,只剩下曾鞏一人,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只見曾鞏不慌不忙,站起來躬身向先生施了一禮,高聲對道:“孤桅獨立,猶如一筆掃青天!”
李覯聽罷,不禁連聲叫好:“此聯氣魄雄偉,思路開闊,對仗準確,實為難得之妙聯?!敝T生齊拱手向曾鞏祝賀。正在搖櫓的船家,也來湊熱鬧:“真是名師門下有高徒??!”
李覯斗惡僧
北宋思想李覯,幼年就聰明過人,七歲會寫文章 ,九歲能吟詩作對,從小便由父親帶來麻姑山 居往。
麻姑山上有座仙壇大廟,廟里住著兩個和尚,一老一少。那少和尚年近三十,極不守佛法,愛色貪財,好吃妄為,百姓皆罵他為“惡僧”。這惡僧平時只懼怕兩個人:“一是廟內老和尚,因是師傅;二是鄉紳駱司公,因是他堂叔。
這年七月七日,是山上朝廟大典,鄉里士紳,地方官員,都上山朝廟。時年九歲的李覯,同著幾個兒童 ,也來趕熱鬧。他們清早就來到廟門口,正欲進內,卻被惡僧攔阻,喝令他們出去。李覯帶一伙兒童躲到樹林里,只見惡僧將偷來的酒肉裝入一竹籃里面,慌慌張張出廟朝山下走去。李覯等人在后面暗暗跟蹤。到了龍門橋邊,忽見惡僧與一來人躬身施禮,李覯一看,正是惡僧的堂叔駱司公。只聽絡司公問道:“一早下山何往?”惡僧答道:“眼下正是青黃不接,師傅叫我下山買點東西?!瘪標竟娝裆艔?,揭開他的籃子一看,見裝的正是酒和肉,便勃然大怒,罵道:“畜生放肆!”隨即喝令惡僧將酒肉送回廟中。李覯等幾個兒童見惡僧一副狼狽相,高興地躺在山坡上大聲唱道:“和尚不怕丑,受戒又還俗,落發不守法,喝酒又吃肉?!睈荷犃?,又氣又恨,不斷向山坡扔石頭,罵聲:“笞箕鬼!”快步鉆進了山廟。
早飯后,朝廟人絡繹不絕,廟內紅男綠女,熱鬧異常。李覯帶幾個兒童,進入大廟,又遇上惡僧。惡僧手持木棍追打李覯。李覯往人群中一鉆,潛入禪堂右側一個小小的空房。他輕輕地關好房門,只見房內有一張不方桌,上面放著一只小杯,旁邊兩把小木椅,南北兩邊墻上,各掛一個小葫蘆。他取下葫蘆,揭開一聞,酒香撲鼻;倒在杯中,但見酒色鮮紅,一嘗,甜蜜可口。他又揭開那邊的小葫蘆,一聞,酒氣濃烈,倒在杯內,則是白色。紅白兩色在杯內呈現水紅色。香味更是甜蜜。李覯知是敬神用的酒,正欲喝下去,忽然門被推開了,李覯來不及掛起葫蘆即被來人扭住,一看,原來是惡僧。惡僧見李覯偷酒喝,覺得抓到了把柄,于是,將李覯扭到大廳見老和尚,說他偷吃了神酒,要老和尚重罰。老和尚素愛兒童,聽說李覯年幼能吟作對,早想面試于他,今日正是個機會。此時,適逢駱司公也在座,就對駱司公說:“聽說此兒頗有才干,今日卻如此無禮,應作何處置?”駱司公說?:“我自有道理?!彪S即叫李覯近前,說道:“我今天出一上聯,你若能對出下聯,就放你回去,否則,按佛規笞罰?!崩钣M答道:“愿從尊便?!瘪標竟S即出上聯曰:
“紅白相滲,入室嘗遍南北?!?br /> 李覯惱恨惡僧,心想,有來應有往,你嘲弄我,我也嘲弄你。正好借此出出惡僧的丑,于是對出下聯曰:“青黃不接,下山買東西?!?br /> 老和尚聽了,連聲叫好,拍案稱奇。駱司公聽畢,猛想起小和尚清早提竹藍下山的丑事,便一一告知了長老。老和尚勃然大怒,喝令眾人把惡僧按倒在地,痛打四十棍。
此后,老和尚常在名門主客面前,夸贊李覯,惡僧再也不敢欺侮兒童了。
風月亭
風月亭位于黎川城南篁竹境內,阡陌之野,有亭翼然。數百年來,它為南來北往過客遮風擋雨,蔽日乘蔭。細觀此亭,南北通向,長6米,寬5米,高5米,兩端門額均嵌有“赤溪風月亭”五個石刻大字,一門聯曰“才過懷泉鳥語花香猶在耳,方臨赤溪新亭古驛又宜人”亭墻斑駁脫落,芳草萋萋。亭內青磚為瓦,卵石鋪地,東西兩側為后來修砌的水泥涼座,供路人歇腳之用,其東墻內嵌一石碑,上書“奉憲敕碑”。碑文依稀可辨。據其內容推斷,此亭乃清朝道光6年重建,后因年久失修,今已破舊。據《新城(今黎川)縣志》記載,風月亭“在城南五里赤溪,宋儒李覯(1009-1059)讀書之所。其自言曰‘朝朝風掃地,夜夜月為燈’。故以名亭”。900多年前,這里曾是一處規模較大的書院式園林建筑,風光旖旎,景色怡人。南面群山黛嶺,北望村里人家,東里臨黎河流水,西指桑梓阡陌。周圍茂林修竹亭亭如蓋,桃源蘭圃鳥語花香。明朝同邑鄧篆賦云:“維武陵之舊圃兮,泛平津以通漁。一水飛光而帶郭兮,千峰流翠以曳裾。指蔥郁之曲陌,望桑麻之煙墟。山連水系,霞卷云舒。春擒轉響于修竹,林花翻灑于蘭區。前排峻嶺之黛,左控長虹之波。村里煙迥,清溪霧錯。岫蘊彩而霓飛,浦騰文而錦濯。伊亭榭之仿佛,信風月之攸托。爾其借言棟楣,托景蘭藥。靡翠草而成茵,幕豐葉以為幄”。如此美景仙境,有詩贊曰“楊柳春光風淡淡,梧桐秋色月溶溶”。真可謂世外桃源,潛學勝地。
然而,宋時的風月亭不僅風景秀麗,更因此間主人而聞名遐邇,蜚聲海內。李覯,字泰伯,北宋時期著名理學家。胡適先生稱“李覯是北宋的一個偉大思想家。他的大膽,他的見識,他的條理,在北宋學者之中,幾乎沒有一個對手!`````他是江西學派的一個極重要的代表,是王安石的先導,是兩宋哲學的一個開山大師”。據史志記載:“李覯世居麻姑山陽,(今南城境內),己遷黎赤溪,為赤溪人。不慕榮利,于所居赤溪廬南作‘風月亭’,讀其中。夙夜討論文武、周公、孔子之遺文舊制與當世之務,悉著于篇”。文章自成一家,創立“盱江書院”,故又被稱為“盱江先生”。
政治思想方面
李覯在政治思想方面,反對道學家不許談"利""欲"的說教,認為"人非利不生"(《原文》),"治國之實,必本于財用"(《富國策》),提出了一些發展經濟的辦法,對王安石變法有直接影響。其詩歌內容,大多涉及政治得失,人民疾苦。構思遣辭,新穎獨創,甚至有些奇特,出人意外。他在《論文》詩中寫道:"今人往往號能文,意熟辭陳未足云。若見江魚須慟哭,腹中曾有屈原墳。"可見他有意避免"意熟辭陳"而力求生新,別辟蹊徑。他作詩師法皮(日休)陸(龜蒙)、以中興詩道自命。如《獲稻》、《鄉思》、《苦雨初霽》、《讀長恨辭》等詩,清新可誦?!斗狡健?、《璧月》、《梁帝》、《送僧游廬山》、《憶錢塘江》諸絕句,王士□《居易錄》以為"風致似義山"。但集中通體完善的詩并不很多。李覯的文章實較詩為佳。
詩作方面
李覯還是一位詩人。王士真在《居易錄》中曾稱贊李覯的《王方平》、《璧月》、《梁元帝》、《關僧還廬山》和《憶錢塘江》五首絕句“風致似義山”。對此《四庫全書總目》也認為,除《梁元帝》一首“不免傖父面目,余皆不愧所稱,亦可謂淵明之賦《閑情》矣?!彼脑姟笆芰诵╉n愈、皮日休、陸龜蒙等的影響,意思和詞句往往都很奇特,跟王令的詩算得宋代在語言上最創及酬和之作,但也寫了不少有著充實的現實內容的詩篇?!薄案珵樗?,翼飛但為風。王侯尚可輕,道義本來重”(《寄懷》),字句質樸,語出自然,而重道義爵祿的情操,躍然紙上?!熬庸贌o藉手,選部豈知賢?廉善雖由己,亨通亦在天”(《送張評事》),揭露了當時吏治的黑暗。由于他關心國計民生,加上自己政治上的不得志,又長期生活在農村,所以,也寫了一些批判時政,反映農民疾苦的詩,表現了他對現實的滿和對人民的同情?!爱a業家家壞,誅求歲歲新”,“朱門仍奢侈,柴門轉窶貧”(《村行》),“役頻農力耗,賦重女工寒”(《感事》),抨擊了官府對農民的殘酷剝削,反映出階級矛盾日趨激化的現實。他在《哀老婦》詩中,寫一個有兒有孫的老婦人還要改嫁。什么原因呢“子豈不欲養?母豈不懷居?”都不是,而是因為“徭役及下戶,財盡無所輸”。這是一種多么凄慘的景象??!
他的詩文,今存《直講李先生文集》(又稱《盱江先生全集》中華書局新出版的《李覯集》,即據此校點。)三十七卷,另有《外集》三卷附后?!端问贰肪硭娜袀?。
天潢世胄的家世
李覯本姓相傳姓潘,李姓是因他先祖南唐烈祖李昪為了統治的目的亂認祖宗造成的。說起他先祖李昪那可是一位在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在那戰亂紛飛的時代,李昪是一個孤兒,出身低微,因聰明伶俐又作戰勇敢而被當時一位叫徐溫的大將收養為干兒子,于是他將本姓名潘知浩改姓徐知浩。徐知浩有勇有謀,在近二十年的精心經營中擊敗諸多對手,逐步建立自己強大勢力,并從楊氏吳國篡得帝位。初期改國號齊,后改為國號唐(又稱南唐),并亂認唐玄宗為他的先祖,又改姓李名昪。從此他將徐知浩又改姓名為李昪。這位被后人稱為南唐烈祖的李昪把南唐經營得很是有聲有色,他采取輕徭役、勸農桑、興科舉、建書院等策略,促使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當時的南唐比起中原各國可以說是“世外桃源”。李昪有一位庶出的兒子叫李景芳的人。李景芳時封金吾衛國上將軍,生有三子,老大官封五中丞、老二封為六府君,老三封七大夫,這三位兒子都居住在撫臨上慕鎮(今天的金溪秀谷鎮)。這三位據李氏宗譜記載,他們自認為“吾固南唐之裔,皆為帝王之后,竟無尺土之封”,心中憤憤不平,并同當時三齊王有隙。于是,他們與外甥彭氏一同密謀發動兵變,臨兵變時彭姓外甥臨陣倒戈,引兵反攻,于是這場內訌胎死腹中。七大夫臨行刑前發誓說:“吾子孫與彭氏婚者,吾不佑也”。六府君名昉“初無戰志”,又看見形勢不妙,就攜妻帶子匆匆忙忙連夜從上慕鎮逃至當時南城縣六十三都長山隱居。這就是李覯先祖家世歷史的大略。所以北宋李覯文壇好友歐陽修稱他為“天潢世胄”,應該不錯。
自幼聰穎
李覯自幼聰明好學六七歲始“習字書”,十二歲就能寫文章。十四歲父親去世,母親“墾閱農事,夜治女功”(《先夫人墓志》),得免凍餒之苦。服喪三年,十七歲始出外游學。二十歲以后,文章漸享盛名。
科舉受挫
李覯也象其他讀書人一樣,想通過科舉,登上仕途,干一番事業。但是,他在科舉仕進的道路上卻一再受挫,未能如愿,自嘆“生處僻遐,不自進孰進哉!”景佑年間,他步行到京城汴梁(今河南開封),尋求仕進之途,毫無結果而歸。次年,參加鄉舉,又名落孫山。慶歷元年(1041),應茂才異等科,有旨召試。李覯入京,又未中選,在京城“憂愁經歲”,抑郁不鄉。遭受這幾次打擊之后,遂無意仕進,隱居著述。南城立學,被聘為郡學之師。創立盱江書院,教授自資。
創建書院
李覯屢試科舉不第,以教學為生,創建"盱江書院",從學者常有數百人。后經范仲淹推薦,任太學助教、直講,卒年五十歲。北宋時期的江西學風重經世致用,這一學風,由歐陽修倡之于前,王安石得君行道于后,而李覯則是處于其間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思想代表。
重經世致用
他的許多思想給予范仲淹"慶歷新政"理論上的支持,又是后來王安石"變法"的思想淵源。由于重經世實用,在經學卜李覯頗重《禮》學,《周禮致太子論》五卜-篇是其"通經致用"的理淪代表作,王安石后來作《周禮新義》不無影響。由于重實用,所以李覯反對孟子,著有《常語》以駁孟子思想,反對所謂的"重義輕利",認為"焉仁義而不利者乎?"(《李覯集·原文》)成為宋學中"非孟"思潮的驅者。學術上以儒學為宗,反對佛、道二教,是慶歷之際排佛、道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李覯著作有《盱江文集》,今有??睒它c本《李覯集》,其中《禮論》、《周禮致太平論》和《慶歷民言》等是其思想和學術的代表作。
不拘舊禮
李覯博學通識,尤長于禮。他不拘泥于漢、唐諸儒的舊說,敢于抒發己見,推理經義,成為“一時儒宗”,四方學子前來就學者常數十百人,曾鞏、鄧潤甫等都是他的學生。后得范仲淹、余靖等推薦,皇祐二年(1050),旨授將仕郎,試太學助教。嘉祐二年(1057),用國子監奏,召為太學說書如故。嘉祐四年,令其權同管勾太學。因遷葬祖母,請假還鄉。八月卒于家。
李覯一生以教授為業,鄉曲俊異從而師之,東南聞風至者常數千人,同郡曾鞏、邑鄧潤甫(北宋名臣)皆其弟子。其終生從事理學研究,所學以推明圣經為本,不泥于漢唐諸儒之說,鑒古論今,著書立言,學識淵博,成就顯著。李覯思想進步,針砭時弊,積極主張改革舊制,是“慶歷新政”理論上的支持者。所著大都是憤吊世故,警憲邦國的政論,被當時譽為“醫國之書”。范仲淹讀其所著,薦于朝,稱其講論六經,辨博明達,釋然見圣人之旨,著書立言有孟子、揚雄之風,并上其所著。在李覯著述中,“《潛書》、《廣潛書》、《禮論》、《周禮致太平論》、《慶歷民言》以及《富國》、《安民》、《強兵》等策,反映了他的政治、經濟、法制、軍事等主張,《易論》和《明堂定易圖序》(《李覯集》前言)”他的思想觀點得到當時眾多有識之士的贊同,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共鳴,影響巨大,震動朝野,成為后來王安石變法的理論基礎。前有古人,后有來者。時光如赤溪長流,風月與青山依舊。然而,往事如煙,物非人杳。風月亭,亭以人名,古往今來慕者如云。觀景憑吊,睹物思人,扼腕長嘆。騷客詩云:“惟昔有鴻儒,其甫曰泰伯。語言妙天下,酌古漱瓊液。上排周孔大,下接蘇黃席。雄辭奮經術,異端拒老釋。構亭集生徒,此焉寄朝夕。平蕪彌漫青,溪水迥環赤。風月留光霽,溪山表明德。我行購遺蹤,世遠不可稽。我誦明堂書,山亭水悠悠”。明代邑人王材亦賦詩云“獨抱遺經草滿庭,竹風梧月對南屏。桃花流水年年在,誰向寒溪面客星?”寄托了對先賢的無限追思。
為紀念李覯,資溪縣建有泰伯公園,塑有李覯雕像,李覯紀念館正在建設之中。
秋晚悲懷。宋代。李覯。 漸老多憂百事忙,天寒日短更心傷。數分紅色上黃葉,一瞬曙光成夕陽。春水別來應到海,小松生命合禁霜。壺中若逐仙翁去,待看年華幾許長。
讀長恨辭。宋代。李覯。 蜀道如天夜雨淫,亂鈴聲里倍沾襟。當時更有軍中死,自是君王不動心。
憶錢塘江。宋代。李覯。 昔年乘醉舉歸帆,隱隱山前日半銜。好是滿江涵返照,水仙齊著淡紅衫。
殘葉。宋代。李覯。 一樹摧殘幾片存,欄邊為汝最傷神。休翻雨滴寒鳴夜,曾抱花枝暖過春。與影有情唯日月,遇紅無禮是泥塵。上陽宮女多詩思,莫寄人間取次人。
鄉思。宋代。李覯。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還被暮云遮。
皇帝二十有三年,制詔州縣立學。惟時守令,有哲有愚。有屈力殫慮,祗順德意;有假官借師,茍具文書?;蜻B數城,亡誦弦聲。倡而不和,教尼不行。
三十有二年,范陽祖君無澤知袁州。始至,進諸生,知學宮闕狀。大懼人材放失,儒效闊疏,亡以稱上意旨。通判潁川陳君侁,聞而是之,議以克合。相舊夫子廟,狹隘不足改為,乃營治之東。厥土燥剛,厥位面陽,厥材孔良。殿堂門廡,黝堊丹漆,舉以法。故生師有舍,庖廩有次。百爾器備,并手偕作。工善吏勤,晨夜展力,越明年成。
袁州州學記。宋代。李覯。 皇帝二十有三年,制詔州縣立學。惟時守令,有哲有愚。有屈力殫慮,祗順德意;有假官借師,茍具文書?;蜻B數城,亡誦弦聲。倡而不和,教尼不行?! ∪卸?,范陽祖君無澤知袁州。始至,進諸生,知學宮闕狀。大懼人材放失,儒效闊疏,亡以稱上意旨。通判潁川陳君侁,聞而是之,議以克合。相舊夫子廟,狹隘不足改為,乃營治之東。厥土燥剛,厥位面陽,厥材孔良。殿堂門廡,黝堊丹漆,舉以法。故生師有舍,庖廩有次。百爾器備,并手偕作。工善吏勤,晨夜展力,越明年成?! ∩岵饲矣腥?,盱江李覯諗于眾曰:“惟四代之學,考諸經可見已。秦以山西鏖六國,欲帝萬世,劉氏一呼,而關門不守,武夫健將,賣降恐后,何耶?詩書之道廢,人惟見利而不聞義焉耳。孝武乘豐富,世祖出戎行,皆孳孳學術。俗化之厚,延于靈、獻。草茅危言者,折首而不悔;功烈震主者,聞命而釋兵;群雄相視,不敢去臣位,尚數十年。教道之結人心如此。今代遭圣神,爾袁得賢君,俾爾由庠序,踐古人之跡。天下治,則譚禮樂以陶吾民:一有不幸,尤當仗大節,為臣死忠,為子死孝。使人有所賴,且有所法。是睢朝家教學之意。若其弄筆墨以徼利達而已,豈徒二三子之羞,抑亦為國者之憂?!薄 〈四陮嵵梁图孜?,夏某月甲子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