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詠 唐代詩人。洛陽(今屬河南)人。生卒年不詳。少有文名,擅長詩歌創作。與王維友善。王維在濟州贈詩云:"結交二十載,不得一日展。貧病子既深,契闊余不淺。"(《贈祖三詠》)其流落不遇的情況可知。開元十二年(724),進士及第,長期未授官。后入仕,又遭遷謫,仕途落拓,后歸隱汝水一帶。 祖詠的詩文(39篇) 祖詠的名句(5條)
跟大詩人王維關系極其密切的洛陽詩人祖詠,盡管在寫作詩文時不怎么喜愛長篇大論,但他卻經常為獲得一句好詩而終日冥思苦想,所以他寫出來的詩作往往也受到了人們的稱贊。著名唐詩選本《唐詩三百首·五絕》卷便選有他的詩作《望終南余雪》,當然,若嚴格按照近體詩要求的話,其實說它是“五古”,似更為妥當些。①
說起此詩的創作過程,詩人祖詠卻有著一番頗不尋常的經歷。那年冬天,祖詠到了京城長安參加進士考試。按照考試的慣例,舉子們無疑要寫上一首六韻十二句的五言排律詩,這才算合式。而這次應試的題目叫《望終南余雪》;終南山,亦即橫亙陜西等省的一座著名山脈。望著它上面的余雪,不用說,它使人想像的余地當然就大了。因為距離京城如此之近的地方,有些人望著積雪將產生高興的心情,而有的人則感到自己還受到饑餓的交攻而痛苦不堪。當然,也有些人將由此感到廣大人民的生活深受煎熬,不由得感慨萬千而頓生同情之心……
考場里一片靜寂,連根針掉落地上的聲音也都能聽得一清二楚。而原本生性苦吟的祖詠此時此刻就坐在還算是暖和的考場里,兩眼眺望終南山北那綿延著的仍還沒有全部融化的余雪;俗諺所說“下雪不冷消雪冷”呀,這頓然使他聯想到不但是我這個外來人感到一種身心的寒冷,而且更多的百姓由于貧寒交迫,不就尤其感到身心的寒冷了嗎?想到這一層,他剎那間便把詩作一氣呵成了;接著,他就站起來對主考官說:“試官大人,我現在可以出場了嗎?”那位正在沉思該次將會錄取上什么舉子的試官大人,卻連頭也都沒抬地悶聲說:“這么快就考好啦?那你把考卷拿來我看!”
聽到此話的祖詠遂把他的考卷恭恭敬地呈獻給這考官大人: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云端。
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②
這主考官粗粗掃視了試卷一眼,當下便不由驚訝起來:“噫,你怎么才寫四句就不寫了?要知道,按照規定你得寫上六韻十二句的呀!”祖詠向他深深地施了一禮,然后嚴肅而斬截地說:“大人所言不差!但小生覺得拙作已經把題目中的意義寫完了,便沒有必要再去畫蛇添足地硬要湊著了,所以小生就此交卷!”主考官聽了,再次端詳著祖詠的詩作,細細吟味之下,感到祖詠這詩果然含有一種悲天憫人的襟懷,這是極為難得的詩人所應具備的素質,遂不由含笑地點了點頭。
清代大詩人王士稹把他這首詠雪詩,跟東晉大詩人陶淵明“傾耳無希聲,在目皓已潔”以及唐代大詩人王維“灑空深巷靜,積素廣庭閑”相提并論,以為它們都是詠雪的“最佳”之作;事實上,從詩作的深度和對人民的關切度來說,還得算祖詠這詩出類拔萃。因為大凡文學作品,當然是極其講求立意高低和韻味悠長而定其品質高下的。
所以,玄宗開元十二年(724年),他果然考取了被人們所羨慕著的進士。祖詠這敢于冒險打破常規而又被主考官破格錄取的事情,端的都是極為難得之事!但他的仕途生涯卻并不怎么順利,后來甚至到了以捕魚砍柴為生的地步,這真是他乃至那個時代的讀書人的無限悲哀了。所以,好友王維就在贈送祖詠詩中有句悲嘆道:
結交三十載,不得一日展。
貧病子既深,契闊余不淺?、?/p>
按:① 因“浮云端”三字為“三平”,而“三平”則屬古體詩最為明顯的標志,故此詩不應是近體詩“五絕”;但普通選本皆如此對待,姑從之。至于“霽”失律,則有“增”來隔句拗救,故仍合律而非“失律”也。② 此據《直齋書錄解題》、《河岳英靈集》及《唐詩紀事》等。③ 展,有作“廢”者,誤。
蘇氏別業。唐代。祖詠。 別業居幽處,到來生隱心。南山當戶牖,灃水映園林。屋覆經冬雪,庭昏未夕陰。寥寥人境外,閑坐聽春禽。
江南旅情。唐代。祖詠。 楚山不可極,歸路但蕭條。海色晴看雨,江聲夜聽潮。劍留南斗近,書寄北風遙。為報空潭橘,無媒寄洛橋。
終南望余雪。唐代。祖詠。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云端。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
望薊門。唐代。祖詠。 燕臺一望客心驚,笳鼓喧喧漢將營。(笳鼓一作:簫鼓)萬里寒光生積雪,三邊曙色動危旌。沙場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擁薊城。少小雖非投筆吏,論功還欲請長纓。
望薊門。唐代。祖詠。 燕臺一望客心驚,笳鼓喧喧漢將營。(笳鼓一作:簫鼓)萬里寒光生積雪,三邊曙色動危旌。沙場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擁薊城。少小雖非投筆吏,論功還欲請長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