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邦彥(1603年~1647年),字令斌,號巖野,廣東順德龍山人。南明抗清民族英雄,嶺南三忠之首,陳恭尹之父。早年設館講學,為當時南粵碩儒名師。明亡,年屈四十的陳邦彥疾書《中興政要策論》萬言書,并參加南明廣東鄉試,中舉人,擢升兵部職方司主事,派往贛州參與軍事。1647年(永歷元年)與陳子壯密約,起兵攻廣州,兵敗入清遠,城破被捕,慘遭磔刑。陳邦彥深具民族氣節外,詩文也飲譽當時,與黎遂球、鄺露并稱“嶺南前三家”。 陳邦彥的詩文(229篇)
科場失志,隨父授徒
陳邦彥自小聰明勤學,1621年(天啟元年),考取秀才,之后屢次參加鄉試均落榜,于是隨父在大良設館授徒,人稱巖野先生。他精研《周易》、《毛詩》和經世致用之學,在治學授徒之余,密切關注國家大事,對府、縣的大事,均能提出適當的建議。地方政府官員遇有政事難事,常常征詢他的意見。邦彥滿腹經綸,卻在科場上并不得志,多次應考均未能中舉。人們深為之不平,而他卻不以為意。
二次獻策,均被拒絕
1644年(崇禎十七年),清兵入關,定鼎中原。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弘光小朝廷。國難當頭,陳邦彥五內俱焚,疾呼:“此時不思報國者,非丈夫也!”隨即結束講學,針對時局,精心撰寫了數萬言的《中興政要》,具體開列了32條抗敵救國方略,躊躇滿志地只身赴南京進呈弘光帝,但未被接納。
1645年(弘光元年),南京政權被清軍攻滅,南明唐王在福州建立南明隆武朝,并于翌年委任陳邦彥為兵部職方司,統領廣西狼兵萬余人前往江西南安協同大學士蘇觀生抗擊清兵。他受命后曾多次提出進擊清軍的良策,但因均被蘇拒絕而坐失戰機。而在隆武帝被清軍俘獲后,陳被迫率部隨同蘇觀生撤回廣東。陳邦彥在時局危急之際,一再呼吁南明的兩個分立的政權(設在廣州的紹武政權與設在肇慶的永歷政權)化干戈為玉帛攜手對抗清兵。但因遭蘇觀生等的干擾,南明分設的兩個朝廷互為爭斗以致相殘愈烈,因而被清兵乘隙攻擊,紹武政權與永歷政權相繼覆滅。 1645年(弘光元年)秋初,邦彥告別家人北上時,寫下了意氣豪邁、筆墨酣暢飛動的賦別之作《舟發珠江承諸子攜酒餞送次韻賦別》:揚塵伐鼓發江干,變徵聲高七月寒。夜渡可能知大漠?日邊何處是長安!杯因惜別兼賢圣,策為憂時雜管韓。燕石自慚仍躍冶,歸來休笑舊儒冠。
歸附聿鍵,抗擊清兵
1645年(弘光元年),弘光朝覆亡后,朱元璋的九世孫唐王朱聿鍵被一批文臣武將擁戴在福州稱帝,建立隆武朝,并訪求賢能,組織抗戰。讀了陳邦彥的《中興政要》之后,隆武帝備加贊賞,稱陳邦彥為“奇才”,并下旨請陳邦彥速速赴閩,共商國是。因一身不能事二主的緣故,陳邦彥當時并沒有馬上到福州去。只是到了第二年的五月,南明政權被清兵摧毀之后。他才下了歸附聿鍵的決心,并且參加了六月舉行的隆武朝唯一的一次鄉試,得中第七名舉人。發榜前三天,他被聿鍵任命為監紀推官。
1646年(隆武二年),陳邦彥升兵部職方司主事,監粵兵入江西,協助蘇觀生防守北線。清兵壓境,猛攻贛州,蘇觀生按兵不動,逡巡觀望,陳邦彥雖一再請戰而未獲批準。贛州失守后,清軍大舉入閩,攻下福州。隆武朝的武將鄭芝龍公開投敵,隆武帝被俘遇害,隆武朝也步了弘光朝的后塵。此時,蘇觀生急于回廣州擁立新主,置邦彥的憑借五嶺和韓江天險,抵擋北、東兩面來敵,以保住廣東,建立鞏固的根據地的建議于不顧,下令全軍撤防。邦彥要蘇觀生火速率主力取道惠州和潮州,救援尚在苦撐的泉(州)、漳(州)前線守軍,并請求自領一軍扼守南安,抵抗北路清軍的請求也未被采納,只好一同南撤。
重組部隊,妙計救主
1646年(隆武二年),陳邦彥化名潛入高明縣山區重組反清武裝,并會同義軍余龍部進擊廣州、順德兩地。清將李成棟攻陷肇慶,深入廣西腹地追趕永歷君臣。不久,佟養甲、李成棟部清軍偷襲廣州,紹武政權覆亡。在廣東肇慶的永歷帝聞風而逃到了廣西。李成棟軍乘勝追入廣西,永歷朝廷岌岌可危。
陳邦彥救主心切,跑到順德請余龍幫忙。余龍等人本是當年明將萬元吉在廣東招募的援贛部隊,贛州失陷之后,生活無著,便在甘竹灘落草為寇,原隊人馬加上歸附的潰兵也有二萬多人。經說服,他們同意協助陳邦彥攻打廣州。另一方面,陳邦彥又聯絡上了東莞的抗清義士張家玉,張也同意助他一臂之力。
眼看著大兵壓境,佟養甲忽生妙計,他下令關閉城門,不準出戰, 一邊派出快馬到廣西急召李成棟回師。一邊四出散播謠言說,李成棟的大軍已經在回穗途中了,很快就要殺到甘竹灘去了。余龍是個大老粗,不知就里,急著要保衛他的老巢,也不知會陳邦彥,顧自撤圍先走;剩下陳邦彥孤掌難鳴,也只好黯然收隊。后來知道,李成棟接到廣州的告急文書后,確實是很快就放棄了對桂林的包圍,轉而回援廣州。永歷君臣這回能脫離虎口,得歸功于陳邦彥圍魏救趙法的妙用。
之后,陳邦彥派門生馬應房與之合兵收復順德。接著他又相繼串連東莞張家玉,南海陳子壯,順德胡靖、梁斌,新興梁信灼,新會黃公輔、何世熊,恩平王興,陽江莫廷蘭,東安(今云?。┖问髓芭e義,合力牽制清軍。李成棟被迫放棄追擊永歷帝,回師東下。邦彥得報,派馬應房等率水軍到順德黃連鄉北攔江截擊,奈何寡不敵眾,敗于敵手。邦彥又趁李成棟進攻張家玉部之機,會同高明麥而炫、歐懷昊一舉攻下江門。
妻兒被殺,戰事失利
1647年(永歷元年)初,視邦彥為心腹大患的巡撫佟養甲,用卑劣手段突襲順德,抓走了在龍山避難的陳邦彥的兩個兒子和尹、虞尹和一個姓何的妾,把他們作為人質,招降陳邦彥。邦彥在招降書上凜然批復:“妾辱之,子殺之,皆唯命。身為忠臣,義不顧妻子也?!边@一妾二子,后來都被清軍殺害。
1647年(永歷元年)七月,陳邦彥在廣州物色到被迫降清的楊可觀、楊景燁、黃天錫等三位前明軍官,讓他們在城中做內應;又布置三千“花山盜”向清軍詐降,混跡于清軍之中,伺機起事。他和前明禮部尚書陳子壯(南海人)則計劃好兵分兩路,同時進攻廣州。陳子壯兵出九江,負責攻打西南方,陳邦彥統率水軍,集中突擊西北。三方面約定七月七日為舉事之日。然而由于某些尚不清楚的原因,事情的進展不能如意。陳子壯的部隊提早了兩天到達廣州,駐扎在五羊驛。他的一名家僮被清軍俘虜,供出實情(一說有叛僧告密),結果城內三千“花山盜”和楊可觀等三人均被清軍查獲處死。
形勢對二陳十分不利。這時李成棟在東莞擊敗張家玉,回城途中,船隊駛到禺珠洲,與陳邦彥水軍碰個正著,雙方于是展開了一場血戰。陳軍借著風勢發動火攻,李成棟抵敵不住,往后敗走,陳軍在后緊追不舍。當時,陳子壯的部隊正埋伏在白鵝潭附近,準備隨時接應陳邦彥。邦彥軍船上插朱飾青旗,他們原來是知道的,但由于時值黃昏,暮色蒼茫,士兵們竟然不能分辨旗色,望見前面黑壓壓一片戰船,乘風破浪而來,以為大隊清兵殺到,心下不免著慌,及至看清楚在敵人的背后還有自己人時,大亂陣腳,終大敗虧輸。
之后,陳邦彥糾合敗卒轉攻三水,又轉攻高明,繼而與清兵接仗于新會和香山,后來得到故明清遠指揮白常燦接應,遁人清遠,在江口設木柵頑抗。清兵追到,再次施以火攻,陳軍連戰失利,部將霍師連連陣亡,不得已而退入城中固守。
清兵圍城,寧死不屈
清軍包圍清遠城,猛攻十日不下。戰斗從早晨打到下午,陳邦彥身上多處受傷,次子馨尹死難,他本人亦肩中三刀,鮮血淋漓。心知大勢已去,便退走到朱氏園,在園壁上題了三首詩,其中一首六言詩寫道:
“平生報國懷深,日望西方好音。已共萇弘化碧,還同屈子俱沉”。
另一首云:
“無拳無勇,無餉無兵。聯絡山海,矢助中興。天命不佑,禍患是嬰。千秋而下,鑒此孤貞!”
寫畢,一頭扎進池水中以圖一死報國,誰料卻被追兵拉起,他仰天大笑:“我就是陳兵科陳邦彥!”陳邦彥被押到廣州后,佟養甲派醫生為他治傷,送上佳肴想勸降,可是邦彥拒絕了,他以文天祥為榜樣,寫了《獄中步文丞相韻》詩,謂“泉路若逢文相國,不知雙眼可誰青?”在獄中絕食五日。1647年(永歷元年)9月28日,佟養甲眼見勸降無望,于是下令將邦彥押往四牌樓(故址在今解放南路)殺害。
臨刑時,邦彥慷慨寫下《獄中五日不食臨命歌》:“天造兮多艱,臣之江也滸。書生漫談兵,時哉不我與。我后兮何之?我躬兮獨苦。崖山多忠魂,先后照千古!”歌罷,從容就義。死后,永歷帝贈邦彥兵部尚書,謚忠愍,廕子錦衣指揮(見《明史》)。后人慕其忠烈,將他與陳子壯、張家玉尊稱為“嶺南三忠”,并以他為首。
舟發韶州贈宋大都督。明代。陳邦彥。 乾坤板蕩綱維裂,燕薊陰霾鼓聲歇。靈長不改舊河山,廟社幸懸新日月。累臣萬死有馀誅,遺恨千秋留哽咽。義士依墻欲控誰,書生灑淚渾如血。長組徒慚七尺軀,擊賊擬憑三寸舌。棄家北上走金陵,先度韶陽瞻節鉞。共傳客揖大將軍,幕府聞之皆嘆絕。將軍風槩古人同,疆場南北多殊烈。誓提義旅見君王,旋向西秦殲逆孽。麾下元多渾侍中,竹林況有邵康節。朅來我亦慕伊人,望之不見中懷結。愿因郵致訪高蹤,更與盱衡商俊杰。丈夫報國各努力,何問崇高與卑孑。江上維舟五日強,三復載馳增感切。悲歌投贈寫中丹,擊楫揚舲向天闕。
七夕 其二。明代。陳邦彥。 涼月侵階客思孤,戲將瓜果祝庭隅。年年乞盡天孫巧,剩與人間拙漢無。
贈梁漸子 其三。明代。陳邦彥。 大雅屬榛蕪,小言多破道。獨行徒侶稀,時復孤懷抱。志士謝眾咻,千秋恣元討。俛首為制義,不如古文好。近猶淩晉魏,遠乃追雒鎬。渺思入青冥,瞻矚周渾灝。同時陸浚儀,一見驚絕倒。憶我如君時,懷古意如搗。饑驅謀旦夕,十年坐草草。窮達知有時,立志悔不早。所愿行其言,毋為但詞藻。
夜別。明代。陳邦彥。 孑孑江上蹤,過從何寂寞。有美婉清揚,驅車破牢落。談諧未幾語,乃復輕然諾。感茲綢繆意,駕言采芳藥。名園盛主賓,斗酒相娛樂。風流映坐隅,中夜聽弦索。酒闌忽遐舉,此過乃不惡。悠悠城上烏,矯矯云中鶴。晨風四面起,凄其倍于昨。大黃遄問津,小黃臥高閣。眷焉不可留,浩歌返南郭。握手勞相將,分攜意惋愕。寒衾不帖席,明月滿屋角。乃知意氣急,反為交游薄。
大廟峽。明代。陳邦彥。 怪石攢峰橫巀蘗,巨靈手擘顏如鐵。重關三疊潴潭深,懸絲兩溜奔流折。北韶南廣此中分,千里連延入楚閩。豺虎氣驕嗥夜月,猿猱愁絕嘯寒云。舟次看山山欲墮,更看錦石中流亸。水涸如逢滟滪堆,流深卻擬橫江鎖。湟川湞水兩湯湯,掣電奔雷怒欲狂。挽路上江俄斷絕,長年棙柁較毫芒。蠻煙瘴雨仍中判,海陾州郡資屏翰。盧循暫過遽東浮,黃巢闌入俄西竄。峽外群巒黯不開,奧區奇道更紆回。憑誰建策能增戍,長得熙攘滿越臺。
寄吳朝泗崔象垣 其一。明代。陳邦彥。 菡萏香浮荔火齊,故人遙在二禺西。春來虛有相過喜,時倚蓬門聽馬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