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溪獨立后溪行,鷺識朱衣自不驚。
借問人間愁寂意,伯牙弦絕已無聲。
薛濤流傳下來的詩篇,以七絕為最多,同時也以七絕為最好。在這些七絕詩中,又以抒情的最多,也以抒情的為最好,這些詩哀婉流暢,清麗多姿,令人讀了,深深感到薛濤的文采風流,才華卓越。同時也引起人們對薛濤一生的辛酸生活,凄涼身世,寄與無限的同情。唐代各地官府及軍鎮均設有樂官,官妓居于其中。她們專為官府服務,獻藝陪酒,甚至私侍寢席。當時成都的最高地方長官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特別賞識薛濤,常命她來侍酒唱和,接應賓客。后來,韋皋甚至奏請朝廷想任命薛濤為“校書郎”,雖未獲批準,但人們從此戲稱薛為“女校書”了。從韋皋、高崇文、段文昌到李德裕,西川節度使共歷十一屆,他們均與薛濤有詩酒往來,關系極為特殊。薛濤的詩大多散失。清代編纂的《全唐詩》中有她的詩88首,多是吟花詠月、應酬唱和、感春傷別之作,思想性與藝術性均不是很高。但如細讀起來,在字里行間往往能感受到詩人凄苦悲涼的難言之痛與對幸福生活的向往。薛濤最令人贊賞的是,她雖與權貴“詩歌唱和”,卻是以不卑不亢的態度,完全以平等的身份、非常善解人意地交往。
張元夫是西川節度使幕府校書,薛濤與他相識于公元813年(唐憲宗元和八年)以后,從詩中看來他們的關系非同一般,可他們相識時張元夫肯定早有家室,此時的薛濤大概三十多歲,仍喜歡穿紅色的衣服。他們可能興趣相投,可也止于神交。此時張元夫應該在長安朝廷中任職,薛濤也已退隱浣花溪畔。詩中薛濤描述了自己孤獨、寂寞的生活,每天“前溪獨立后溪行”,連白鷺都熟悉了她的朱衣而不驚慌逃避。女詩人自問自答:為什么人間這么哀愁寂寞?是因為知音難覓,伯牙琴弦早已斷絕。表現了非常深沉的哀愁與寂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