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武王侵隨,使薳章求成焉,軍于瑕以待之。隨人使少師董成。
斗伯比言于楚子曰:“吾不得志于漢東也,我則使然。我張吾三軍而被吾甲兵,以武臨之,彼則懼而協以謀我,故難間也。漢東之國,隨為大。隨張,必棄小國。小國離,楚之利也。少師侈,請羸師以張之?!毙苈是冶仍?“季梁在,何益?”斗伯比曰:“以為后圖。少師得其君?!?/p>
王毀軍而納少師。少師歸,請追楚師。隨侯將許之。
季梁止之曰:“天方授楚。楚之羸,其誘我也,君何急焉?臣聞小之能敵大也,小道大淫。所謂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辭,信也。今民餒而君逞欲,祝史矯舉以祭,臣不知其可也?!惫唬骸拔嵘鼱环誓],粢盛豐備,何則不信?”對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故奉牲以告曰‘博碩肥腯?!^民力之普存也,謂其畜之碩大蕃滋也,謂其不疾瘯蠡也,謂其備腯咸有也。奉盛以告曰:‘潔粢豐盛?!^其三時不害而民和年豐也。奉酒醴以告曰:‘嘉栗旨酒?!^其上下皆有嘉德而無違心也。所謂馨香,無讒慝也。故務其三時,修其五教,親其九族,以致其禋祀。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動則有成。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君雖獨豐,其何福之有?君姑修政而親兄弟之國,庶免于難?!?/p>
隨侯懼而修政,楚不敢伐。
本篇反映了春秋時代對于民和神的關系的一種新的進步主張:民是主體,神是附屬。所以好的君主必須首先做好對民有利的事,然后再去致力于祭祀神祇一類的事,即“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季梁先是忠民信神并提,然后深入論述應該以民為主,神為附。在談到神的地方都是從民著眼,所以說服力很強,能使“隨侯懼而修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