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眾真語錄
安妃告曰:沖風繁激,將不能伐君之正性;絕飚勃郁,焉能回己之清淳?爾乃空中自吟,虛心待神,營攝百絕,棲澄至真。當使憂累靡干于玄宅,哀念莫撓于絳津。
太上曰:高才英秀,惟酒是<身除>,麥蘗薰心,性情顛倒。破壞十善,興隆十惡,四達既荒,六通亦塞。
天尊曰:一切眾生,久習顛倒。心想雜亂,隨逐諸塵。舍一取一,無暫休止。猶如猿猴,游于林澤,跳躑奔趨,不可禁止。是諸凡夫,心性亦爾。游五欲林,在六根澤。縱逸騰躍,不可拘制。
又曰:人情難制,猶如風中豎幡,飄飄不止?;蛩甲鱾?,以邀名譽。
《定志經》云:人既受納有形,形染六情。六情一染,動之弊穢?;笥谒?,昧于所無。因務因緣,以此而發(fā)。招引罪垢,歷世彌積。輪回于三界,漂浪而忘反;流轉于五道,長淪而弗悟。嬰抱痛毒,不能自知;馳神惶悸,惟罪是履。
太上曰: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故與時爭之者昌,與人爭之者兇。是以兵甲而無所陳之,以其不爭。夫不祥者,人之所不爭。垢辱者,人之所不欲。能受人所不欲,則足矣。得人所不爭,則寧矣。
《妙真經》曰:視過其目,明不居;聽過其耳,精泄漏;愛過其心,神出去。牽過于利動惕懼。結連黨友,以自助者,此非真也。
又曰:罪莫大于淫,禍莫大于貪,咎莫大于僣。此三者,禍之車也。小則亡身,大則殘家。
道言:吉兇禍福,窈寞中來。其災禍也,非富貴者請而可避;其榮盛也,非貧賤者欲而可得。蓋修福則善應,為惡則禍來。
天尊曰:氣不可極,數難可窮。死而復生,幽而復明。天地運轉,如車之輪。人之不滅,如影隨形。故難終也。
《妙林經》:天尊曰:夫有為生死,眾生漂浪,如虛中云,如空中色,如谷中響,如水中月,如鑒中象,如熱中炎,如電中火,如聾中聽,如盲中視,如啞中言,如二頭鶴,如三足雞,如龜中毛,如兔中角。如是無明,貪著愛見,生死之本,亦復如是。必竟皆空,不可論說。辟如燈滅,不可尋求。生死本空,亦復如是。如大猛火,如四毒蛇,不可親近。生死之法,亦復如是。
天尊告圣行真士曰:若復有人,于諸法中生有見心,舍于穢土,求三清樂。舍眾生身,求真道相。欲斷煩惱而入無為,求利諸見乃得寂滅。如是等相,我說此人名大邪見。譬如愚人畏于大地而欲走避,所至之處不離大地。眾生亦耳。畏生死身疾,舍三界有心,厭離所得之身,不離生死。如是眾生,未能見法,求真道相,深實可哀。真道相者,名為不作,無起無滅,非有非無,非常非斷,非大非小,非色非心。能體如此,名為修習,真道正行。
又告圣行真士曰:世間眾生,無明重暗,真道在身,莫能睹見。譬及愚人,東西馳走,求覓空色,而不能知即色是空。一切世間,亦復如是。心性馳走,欲求真道,不知身心,即是真道。又如愚人,但見竹木,而不知火。舍木求火,四散奔走。一切世間,亦復如是。舍身求道,不知道在身中爾。又如愚人舍形求影,默聲求響,而不知形是影根,聲為響本。以是當知世間邪見,煩惱熾盛,猶荊棘林,如蒺藜園,不可親近。我今宣示汝等,令知將來三清,不離煩惱;令知大道不在他方,但觀身心,修習正道,自然解脫。
天尊告遍通真士曰:一切眾生心法如生。云何一切眾生心法如生?一切眾生,本有生邪?若有生者,生從何有?一切眾生,本無生邪?若無生者,見有生身,汝眾今見身有耶?見身無耶?遍通答言:我等今眾見身是無,何以故?前色滅己,后色生故。天尊曰:心法亦爾。非有非無,念念生滅。前心滅故不為后因,后心生故不為前果。是故我言,一切眾生心法如生。遍通又問曰:一切眾生心法如生,生法見生,生法如心,心可見耶?天尊答曰:心法可見。欲見心法,還如見生。生無方所,欲見心法,亦無方所。遍通又問:心法如生,俱無方所,云何安慰令得安樂?天尊答言:身可安耶?遍通曰:身法念念,不可安慰。天尊曰:心法亦然,不可安慰。遍通又問:既不可安,云何向言安慰其心令得樂耶?天尊答曰:為見有身,故令安慰。既安慰,已知心非有,亦復非無,名得真心,故得安樂。
《保圣纂要》曰:情者,魂之使;性者,魄之吏。情生于陰,以起造;性生于陽,以治理。陽仁陰貪,故情有利欲,性有仁和。精多則魂魄強,氣少則情性弱。情性為嗜欲亂之,由素絲染于五色也。
又曰:人之情性,為利欲之所敗,如冰雪之曝日,草木之沾霜,皆不移時而消壞矣。冰雪以不消為體,而盛暑移其真;草木以不凋為質,而大寒奪其性。人有久視之命,而嗜欲滅其壽。若能遵引盡理,則長生罔極。
又曰:神者魂也,降之于天;鬼者魄也,經之于地。是以神能服氣,形能食味。氣清則神爽,形勞則魄濁。服氣者綿綿而不死,身飛于天;食味者混混而殂,形歸于地。理之自然也。
《仙經》曰:有者因無而生,形者須神而立。故有為無之宮,形乃神之宅。莫不全宅以安主,修身以養(yǎng)神。若氣散歸空,游魂為變?;鹬跔T,燭靡則火不居;水之于堤,堤壞則水不存?;陝谏裆?,氣竭命終矣。
又曰:人常失道,非道失人;人常去生,非生去人。養(yǎng)神者,慎勿失道;為道者,慎勿失生。道與生相守,神與氣相保,形神俱久矣。
圣母元君曰:功術之秘者,惟符藥與氣也。符者,三光之靈文,天真之信也。藥者,五行之英,華池之精液也。氣者,陰陽之和,萬物之靈爽也。此三者,致道之機要,求仙之所寶也。
又曰:凡人有一千惡者,后代襖逆,二千惡者為奴廝,三千惡者六疾孤窮,四千惡者惡病流徙,五千惡者為五獄鬼,六千惡者為二十八獄囚,七千惡者為諸方地獄徒,八千惡者墮寒冰獄,九千惡者入無邊底獄,一萬惡者墮薛荔獄。萬惡之基,起于三業(yè)。一一相生,以至于萬惡。墮薛荔獄者,永無原期,渺渺終天,無由濟援,得不痛哉?夫人覺有一惡,急宜改而不犯者,去道近矣。若為魔邪所干者。當洗心責己,悔過自修,即可反惡為善矣。人有一善,則心定神安。有十善則氣力強壯,有百善則寶瑞降之,有千善則后代神真,有二千善則為圣真仙將吏,有三千善則為圣真仙曹掾,有四千善則為天下師圣真仙主統(tǒng),有五千善則為圣真仙魁師,有六千善則為圣真仙卿大夫,有七千善則為圣真仙公王,有八千善則為圣真仙皇帝,有九千善則為元始五帝君,有萬善則為太上玉皇帝。元君曰:萬善之基,亦在三業(yè)。十善相生,至千萬善。行善益算,行惡奪算。賞善罰惡,各有職司。報應之理,毫分不失。長生之本,惟善為基也。
又曰:專精養(yǎng)神,不為物雜,謂之清。反神服氣,安而不動,謂之靜。制念以定志,靜身以安神,寶氣以存精。思慮兼忘,冥想內視,則身神并一。身神并一,則近真矣。
道曰:凡人遇我以禍者,我當以福往。是故福之氣常至此,害之氣重徒還在于彼,此學道者之行也。
徐來勒問曰:何謂兼忘?高玄真人曰:“一切凡夫,從氣氤氳際而起愚癡,染著諸有,雖積功勤,不能無滯。故使備定,除其有滯。有滯雖凈,猶滯于空??沼须p凈,故曰兼忘。是故名初入正觀之相。
《盟威經》云:道無不在,在師為師,在經為經,不離中矣。
《寶玄經》云:裁制偏邪,同歸中正。能返本流末,還至本源。源即道也。道無形狀,假言象以為津。既言沖用,用實無物。
《三皇經》曰:天下無常,豈有堅固者?故急當厭遠之,求索自然,以脫身耳?!?/p>
又曰:“萬物無有常,成者皆不久完。三光明冥,天地常照然。
《黃老玄示經》曰:道者不可以言傳,欲使學者,述書以相授,然可得聞也。夫善述事者,必通其言。善言詞者,必通其意。其意若通,道可得也。夫天地之初,知其無聯(lián)也。入于虛無者,知其有實也。故云:其以成法,其初始終也。是以圣人見有書,即知本無書也;聞其言,即知其本無言也。見書知言,聞言知意,知意即知道也。知道即知其可以口言,不可以書傳也。故真人以神聽,聽可尊也;圣人以身教,教可珍也。
太上告王母曰:夫人受天地之氣生。氣之來也,謂之精。精之媾也,謂之靈。靈之變也,之謂神。神之化也之謂魂。隨魂往來之謂識。隨魂出入之謂魄。主管精魄之謂心。心有所從之謂情。情有所屬之謂意。意有所指之謂志。志有所憶之謂思。思而遠慕之謂慮。慮而用事之謂智。智者,盡此諸見者也。夫性者,靜也;氣者,動也。動靜一如,內外和順,非至人安能措心于此哉!術藏于內,隨務應變;法設于外,適時御民。民用其道而不知其數者,術也。懸教設令以示民者,法也。氣變萬物而不見其象,術化萬民而不見其形。故天以氣為靈,王以術為神。
《四等智慧觀身經》云:夫道者,要在行合冥科,積善內足,然后始涉大道之境界。若自不能爾,皆為徒勞于風塵耳!無益生命之修短也。道在我,不由彼。惟慈,惟愛,惟善,惟忍。能行此四等,乃與道為鄰耳。
《老君戒經》云:惡人者,胎于?離薄之精,形于芻狗之類?;晡⑵鞘ⅲ靖?jié)M。人面蟲心,體性狼狼。嫉妒蛆蠣,常懷陰賊。壞成作敗,言則噭嘅,自遇如玉,遇人如土。陽推鬼黠,不計殃咎。昔有一人,不念居業(yè),專行偷盜,入大臣家,此入夜作狗形,既到其家,值其大功德。吾時見此偷往作狗形,吾即叱之,令長作狗,使常?御巨石還此大臣家,積以為山。
《明威經》云:淫犯內外,逼掠非偶,翻覆陰陽,公私戚屬,相通奸狡,異類襖交。
《本行經》云:昔有國王元慶,放心于愛欲之門。值劫運終,寄胎于洪氏之胞。上天以其先身好色,故轉為女子,遂其先好也。
《太平經》云:何謂為多言?然一言而致大兇,是為上多言人也。一言而致辱,是為中多言人也。一言而見窮,是為下多言人也。夫古今圣賢也,出言文辭滿天地之間,尚苦其少有不及者,故災害不絕。后生賢圣,復重言之,天下以為法,不敢厭其言也。故言而除害者,常苦其少。是以善言無多,惡言無少。故古之圣人將言也,皆思之。圣心出而成經,置為人法。愚者出言,為身災害,還以自傷。
《真誥》曰:夫百思纏胸,寒熱破神。營此官務,當此風塵,口言吉兇之會,身扇得失之門。眾憂若是,萬慮若此。雖有真心,固不為篤。抱道不行,握寶不用,而自然望頭不白者,亦希聞也。在官無事,夷真內煉,紛錯不穢,其聰明爭競不交于心胸者,此道士之在官也。
《太清中經》云:慎無賣吾以求寶也,慎無傳吾非其人也,慎無閉吾絕其學也。傳吾學者昌,閉塞吾學者,雖獨行之,必遇天殃。傳吾道者,當法則天地、江河、淮海。法則天地者,何等不生?何等不成?法則江河淮海者,何水不流?何川不行?
《西升經》云:欲者,兇害之根也;無者,天地之元也。莫知其根,莫識其元,是故圣人去欲入無,以輔其身。
《洞神誡身保命篇》云:黃帝曰:圣人保命之最,莫尚于身心。利害身心,豈過于善惡?善惡所起,本于心。心法不住,攀緣是用。所緣者名曰境界,能緣者名曰之心。故萬品所起,萬過于心。萌于心者,名曰行業(yè)。行業(yè)所操,名曰善惡。故縱欲為惡,息貪為善。善者能為濟俗出塵之益,惡者必作敗德染穢之資。故圣人知無形而用者,心也;形不自運者,身也。然心不記于身,則不能顯班備用;身不藉于心,則亡滅不起。故身心體異而理符,致用萬善而趣一。故能表里為用,動靜相持。身無獨往,為心所使。心法不靜,惟欲攀緣。身量無涯,納行不息。故心為凡圣之根,身為苦樂之聚。圣人知患生于心,愆必由己,是以清心除患,潔志消愆。凡俗之流,其即不然。肆情縱欲,不知欲出于心;侮慢矜奢,不知慢生于己。惟騁愚暴,不顧其身。故以禍難所階,由之不識危亡,自此日用不知,故圣達愍愚而垂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