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兵者,兇器也;爭者,逆德也。事必有本,故王者伐暴亂,本仁義焉。戰(zhàn)國則以立威抗敵相圖,而不能廢兵也。
兵者,以武為植,以文為種。武為表,文為里。能審此二者,知勝敗矣。文所以視利害、辨安危;武所以犯強敵、力攻守也。
專一則勝,離散則敗。陳以密則固,鋒以疏則達。卒畏將甚于敵者勝,卒畏敵甚于將者敗。所以知勝敗者,稱將于敵也。敵與將,猶權(quán)衡焉。
安靜則治,暴疾則亂。出卒陳兵有常令,行伍疏數(shù)有常法,先后之次有適宜。常令者,非追北襲邑攸用也。前后不次,則失也。亂先后,斬之。
常陳皆向敵,有內(nèi)向,有外向,有立陳,有坐陳。夫內(nèi)向,所以顧中也;外向,所以備外也。立陳,所以行也;坐陳,所以止也。立坐之陳,相參進止,將在其中。坐之兵劍斧,立之兵戟弩,將亦居中。
善御敵者,正兵先合,而后扼之,此必勝之術(shù)也。
陳之斧鉞,飾之旗章,有功必賞,犯令必死。存亡死生,在桴之端。雖天下有善兵者,莫能御此矣。
矢射未交,長刃未接,前噪者謂之虛,后噪者謂之實,不噪者謂之秘。虛、實、[秘]者,兵之體也。
譯文及注釋
兵器,是殺人的工具。戰(zhàn)爭,是違反道德的行為。掠奪,是卑鄙的手段。所以王者討伐暴亂,是為了申張仁義的。戰(zhàn)國諸侯為了樹立自己的權(quán)威,抵抗外敵侵略,互相圖霸稱雄,因而戰(zhàn)爭。
戰(zhàn)爭這個問題,軍事是手段,政治是目的。軍事是現(xiàn)象,政治是本質(zhì)。能弄清這二者的關(guān)系,就懂得勝敗的道理了。政治是用來明察利害,辨別安危的。軍事是用來戰(zhàn)勝強敵,保衛(wèi)國家的。
意志統(tǒng)一就能勝利,離心離德就會失敗。布陣隊形密集有利于鞏固,行列疏散則便于使用兵器。士卒畏懼將帥超過畏懼敵人的就能勝利,士卒畏懼敵人超過畏懼將帥的就會失敗,所以要預(yù)知勝敗,就可以比較士卒畏敵還是畏將,用這個比較來預(yù)見勝敗,就象用秤稱物一樣準確。將帥沉著,軍隊就會嚴整,將帥急躁,軍隊就會混亂。
出兵列陣有一般的法則,隊形疏密有一定的標本,先后次序有適當?shù)囊?guī)定。這里所說的一般法則,不是用于追擊和奔襲城邑的。前后次序紊亂了就會戰(zhàn)敗,所以對擾亂次序的人要處死。
布陣通常是面向敵人的,但根據(jù)情況也有向內(nèi)的,也有向外的,有立陣,也有坐陣。向內(nèi)是為了保衛(wèi)中軍的安全,向外是為了防備敵人的襲擊,立陣是準備進攻的,坐陣是用于駐止和防守的。采取立陣還是坐陣,應(yīng)該根據(jù)軍隊的進止(攻守)來決定,將帥總是居中指揮。坐陣的兵器主要使用劍斧[以備近戰(zhàn)]。立陣的兵器主要使用戟弩[以利遠戰(zhàn)],將帥也是居中指揮。
善于抵御敵人的,通常先以正面兵力與敵作戰(zhàn),然始以機動兵力乘機打擊它,這是必勝的方法。戰(zhàn)斗時還要陳列斧鉞,設(shè)置旗章,有功必賞,犯令必殺。國家的存亡,官兵的生死,全都系于將帥的指揮。[能這樣去指揮軍隊,]縱然天下有善于用兵的人,也是不能抗拒他的。
在敵我雙方還沒有交鋒的時候,如果敵人前軍呼噪是它兵力虛弱的表現(xiàn),后軍呼噪是它兵力充實的表現(xiàn),前后都不呼噪的是有秘密的企圖。虛、實、秘三者都是作戰(zhàn)的形態(tài)。
參考資料:
1、佚名.360doc.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721/23/10140585_22571803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