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龍眼
《廣雅》曰:益智,龍眼也。
謝承《后漢書》曰:交趾七郡獻龍眼。
《廣志》曰:龍眼樹,葉似荔枝,蔓延緣木生,子大如酸棗,色異,純甜無酸。
《朱崖傳》曰:果有龍眼。
《交州記》曰:龍眼樹,高五六丈,似荔枝而小。
《廣州記》曰:龍眼子,似荔枝,七月熟。
《吳氏本草》曰:龍眼,一名比目。
《嶺表錄異》曰:龍眼之樹如荔枝,葉小,殼青,黃色,形圓如彈丸,大核,如木槵子而不堅,肉白帶漿,其甘如蜜。一朵恒三二十顆。荔枝方過,龍眼即熟,南人謂之荔枝奴。
左思《蜀都賦》曰:旁挺龍眼,側(cè)生荔枝。
○榠楂
《齊書》曰:武帝幸丹陽郡,宴飲。郅捴恃舊,酒后狎侮同列。時王敬則執(zhí)榠楂,以刀子削之,謂曰:"桿非玄徽頭,何事自吃之?"為左丞庾杲之所糾,以贖論。
《廣志》曰:榠楂,其子甚酢,出西方。
○馀甘
《吳錄·地理志》曰:高涼安寧縣有馀甘,初食之味苦,后口中更甘。
《臨海異物志》曰:馀甘子如梭形,出晉安侯官界中。馀甘、橄欖,同一果耳。
《云南記》曰:瀘水南岸有馀甘子樹,子如彈丸許,色微黃,味酸苦,核有五棱。其樹枝如柘枝,葉如小夜合葉。
陳祈暢《異物志》曰:馀甘,大小如彈丸大,視之理如定陶瓜片。初入口如苦,忽咽口中,乃更甜美。鹽而蒸之,尤美。可多食之。
《朱崖故事》曰:朱崖果有馀甘。
左思《吳都賦》曰:其果則丹橘、馀甘、荔枝之林。
○蒟子
《漢書》曰:番陽令唐蒙風(fēng)曉南粵,南粵食蒙蜀枸枸醬。(注曰:枸音矩,枸樹也。)如桑,其椹其長三二寸,酢,取其實以為醬。
《廣志》曰:蒟子蔓生依樹,子似桑椹,長數(shù)寸,色黑,辛如姜。以鹽淹之,下氣消食。出南安。
左思《蜀都賦》曰:筇杖傳節(jié)於大夏之邑,伻泊流味於番乩戤鄉(xiāng)。
○木瓜
《爾雅》曰:楙,木瓜。(郭璞癥曰:實如小瓜,酢,可食。楙,音茂。)
《周禮·冬官下·弓人》職曰:取幹之道,木瓜次果桑。
《毛詩·衛(wèi)·淇澳·木瓜》曰: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毛云:楙也?!对娏x疏》曰:楙,葉似榛,實如小〈扁瓜〉瓜,上黃著中,令蚡香欲嘬者,蜜封,藏百日,食之也。)
《三國典略》曰:齊孝昭北伐庫莫奚,至天池,以木瓜〈廠火〉毒魚,魚皆死而浮出。庫莫奚竊相謂曰:"池有靈魚,犯之不祥!"乃出長城北道,齊主分兵追擊,獲牛羊七萬,振旅而還。
《水經(jīng)》曰:魚復(fù)縣地多木瓜樹,有子大如甒,白黃,實甚苦香?!稜栄拧分^"楙"也。
盛弘之《荊州記》曰:魚腹縣有固陵村,地多木瓜樹,其子大者如甒。
《晉宮閣名》曰:華林園,有木瓜五株。
《廣志》曰:木瓜子可藏。枝為杖,一尺百二十節(jié)。
《吳氏本草》曰:木瓜生夷陵。
《虎丘山疏》曰:山三面悉有木瓜。
何承天《木瓜賦》曰:惟茲木之在林,亦超類而獨劭。方朝華而繁實,比沙棠而有耀。
○劉
《爾雅》曰:劉,杙也。(劉子生山中,實如梨,酢甜,核堅。出交趾。杙音弋。)
《吳錄·地理志》曰:交阯羸倭縣有劉子樹,出山中,實如梨,而味酸美???nèi)皆有之。
《南方草木狀》曰:劉,三月華,七月、八月熟,其色黃,其味酢。出交趾、武平、興古、九真。
《吳都賦》曰:梌劉御霜。
○郁
《周書》曰:夏食郁。(棣也。)
《毛詩·豳·七月》曰:六月食郁。(毛注曰:郁,棣。)
《詩義疏》曰:其樹高五六尺,其實大如李,正赤,食之甜。
《魏王花木志》曰:郁薁樹,高五六尺,實大如李,赤色,食之甘。
《廣雅》曰:一名雀李,又名車下李,又有郁李,亦名棣,亦名薁李子?!睹姟て咴隆?食郁及薁",即郁李也。一名棣也。
《呂氏本草》曰:郁李,一名雀李,一名車下李,一名棣。
《晉宮閣名》曰:華林園,薁李一株。
司馬相如《上林賦》曰:隱夫郁棣,合遝離支。
潘岳《閑居賦》曰:梅、杏、薁棣之屬。
曹毗《魏都賦》曰:若榴、郁棣。
○杜梨
《爾雅》曰:杜,甘棠。(今之杜梨也。)
《山海經(jīng)》曰:岷山,其木多棠。
《韓詩外傳》曰:邵伯在朝,所司請召民。邵伯曰:"不勞一身,而勞百姓,此非文王擲昃也。"於是廬於棠樹之下,百姓大悅。詩人見而歌焉。
《毛詩·鵲巢·甘棠》曰: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毛云:甘棠,杜也。《詩義疏》曰:今棠梨也,一名杜梨。如梨而小,有甜、酢,可啖也。)
《毛詩·鵲蟀·杕杜》有杕之杜,生於道周。
陸氏《毛詩杜義》曰:杕杜,杜,赤棠也。與白棠同,但有赤白美惡。子白色者為白棠。白棠,甘棠也,多酸美滑。赤棠,子澀而酢者也。俗語澀如杜是也。木理亦赤,可以作弓材。
孫楚《杕杜賦序》曰:家弟以虞氏《梨賦》見示,余謂:"豈以梨有用之為貴,杜無用之為賤?"故賦之。
○〈木耎〉棗
《晉宮閣名》曰:華林園,〈木耎〉(音軟)棗四株。
《廣志》曰:〈木耎〉棗,味如柿。晉陽楉〈木耎〉,肌細(xì)而厚,以供御。
《范子計然》曰:〈木耎〉棗,出漢中郡。
崔豹《古今注》曰:〈木耎〉棗,葉如柿,實似柿而小,味甘美。
司馬相如《子虛賦》曰:楂、梨、梬、栗橘、柚芬芳。
左思《蜀都賦》曰:林檎、枇晁,橙、柿、梬楟。
○榛
《毛詩·邶·柏舟·簡兮》曰:山有榛,隰有苓。
陸機《機毛詩疏義》曰:山有榛,枝葉似栗樹,子似橡子,味似栗。枝莖可以為燭。
《毛詩·鄘·柏舟·定之方中》曰:樹之榛、栗、椅、桐、梓、漆。
《詩義疏》曰:榛,栗屬,有兩種。其一種大小皮葉皆如栗,其子小,形似杼子,味亦如栗,所謂"樹之榛栗"者也;其一種枝莖如木蓼,生高丈馀,作胡桃味,遼代上黨皆饒。
《周禮·天官下·籩人》職曰:饋食之籩,其實榛。
《禮記·曲禮下》曰:婦人之贄,椇、榛、棗、栗。
《說文》曰:榛,似梓,實如小栗。
《山海經(jīng)》曰:上申之山,下多榛、楉。(郭璞癥曰:榛,似栗而小。)
任昉《述異記》曰:漢末,楊氏家園中產(chǎn)神榛二株。
張衡《七辨》曰:寒梨乾榛。
○柚(《爾雅音義》曰:或作櫾)
《爾雅》曰:柚,條也。(郭氏癥曰:似橙,實酢,出江南。)
《尚書·禹貢》曰:揚州,厥苞橘柚。
《周書》曰:秋食橘、柚。
《毛詩·秦·車轔》曰:終南何有?有條有梅。
《列子》曰:吳越之間有木焉,其名曰柚,碧樹而冬青,實丹而味酸。度淮北而化為枳焉。
《莊子》曰:三王五帝之禮義法度,譬猶楂、梨、橘、柚,其味相反,而皆適於口。
《淮南子》曰:天之所處,地之所載,皆生於一父母。故槐、榆與橘、柚,合而為兄弟。
《呂氏春秋》曰:果之美者,云夢之柚。
《山海經(jīng)》曰:洞庭之山、綸山、銅山、賈超之山,其木多櫾。(郭璞癥曰:柚,似橘而大。)
《鹽鐵論》曰:御史曰:"孝武皇帝平百越,以為園圃,臣庶皆厭橘、柚。"
崔實《政論》曰:橘、柚之貢,堯、舜所不常御。
裴淵《廣州記》曰:別有柚,號為雷柚,實如升大。
《廣志》曰:成都有柚,大如升。
《博物志》曰:橘、柚類多,豫章郡出真者。
《風(fēng)土記》曰:柚,大橘也,赤黃而酢也。
《神異記》曰:東方建春山外多柚。
《異苑》曰:南康歸美山石城內(nèi),有甘、橘、柚。
《楚辭》曰:斬伐橘、柚,列樹苦桃。
《楚辭》曰:雜橘、柚以為圃兮,列辛夷與椒檳。
司馬相如《子虛賦》曰:橘柚芬芳。
《古詩》曰:橘柚垂華實,乃在深山側(cè)。聞君好我甘,竊獨自燈希。
揚雄《揚州牧箴》曰:彭蠡既潴,陽鳥剽擫。橘柚羽貝,瑤琨筱簜。
崔琦《七蠲》曰:于期江皋,實產(chǎn)橘柚,紫葉玄實,綠里朱莖。
郭璞《贊》曰:屈生嘉嘆,以為美談。
○椴
《爾雅》曰:櫠,椴也。(郭璞癥曰:柚屬,子大如盂,皮厚二三寸,中似枳,食之少味。)
○椹
《毛詩·駉頌·泮水》曰:翩彼飛鸮,集于泮林。食我桑椹,懷我好音。(黮,桑實。)
《后漢書》曰:獻帝時,三輔大饑。九月,桑復(fù)生椹,人得以食。
《魏略》曰:楊沛為新鄭長,課民益畜乾椹。會太祖西迎天子,無糧食,沛進乾椹。及太祖輔政,遷為鄴令,賜其生口十人,絹百匹,欲以勵之,報乾椹也。
《魏書》曰:袁紹在河北,軍人仰棗、椹。
車頻《秦書》曰:慕容垂圍鄴,百姓不得復(fù)田。民以桑椹為糧,相啖略盡。
《晉書·載記》曰:符登攻姚萇,萇據(jù)武都相持,累戰(zhàn),互有勝負(fù)。登軍中大饑,收葚以供后。
《后魏書》曰:崔逞自燕奔魏,尋除御史。太祖攻中山,乏糧,問群臣取食之方。逞曰:"取椹可以助糧。"太祖雖御侮慢,兵須食,乃聽人取椹。
《北史》曰:后周趙肅為齊州別駕,有能名。其東鄰有桑椹落其家,就遣人悉拾歸其主,戒諸子曰:"吾非以此求名。意者非機杼物,不愿侵人,汝等宜以為誡。"
《金樓子》曰:秦皇遣徐福求一寸椹。碧海擲晷有扶桑樹,長數(shù)千丈,樹兩兩同根生,更相依倚,是名為扶桑。仙人食期悁,而體作金光,飛騰心蕃也。
《漢武內(nèi)傳》曰:神仙上藥,有扶桑丹椹。
《汝南仙賢傳》曰:蔡君仲孝養(yǎng)老母。時赤眉亂,君仲取桑椹,赤黑異器。賊問之,答曰:"黑者與母,赤者自食。"賊嘉之,與鹽二升。
《世說》曰:張?zhí)戾a為晉孝武所器,每人言話,無不竟日。頗有嫉之者,於坐問張:"北方何物可貴?"張答曰:"桑椹香甘,鴟鸮革響,醇酪養(yǎng)性,人無嫉心。"
《世說》曰:有王甲從北方來詣謝公,問:"北方何果最勝?"甲云:"桑椹最好。"謝公問:"可以比方江東何果?"甲云:"是黃甘之流。"公曰:"君何乃爾妄語!"甲恥受妄語之名,恐宰相所貴,乃買駿馬,候熟時,取數(shù)十枚,返以奉公。公食之,以為美,乃謂甲:"桿味乃江東所無,而君近比黃甘!"於是引甲為賓客。
《世贄記》曰:有椹樹,長數(shù)千丈,名為扶桑芝。仙人食期悁,而體作金色,飛翔心蕃。其樹雖大,其葉則小,故如中夏之桑椹也。但椹稀而赤,九千歲一生實耳。
楊咳戤《洛陽伽藍記》曰:愿會寺,中書舍郎王翊舍宅所立也。佛堂前生桑樹一株,直上五尺,枝條橫繞,柯葉旁布,形如羽蓋。復(fù)高五尺,凡為五重,每一重葉椹各異。京時岳俗謂之神桑,觀者成市,布施者甚眾。帝聞而惡之,以為惑眾,命給事黃門侍郎玄紀(jì)伐殺之。其日云霧晦冥,下斧之處,流血至地,見者莫不悲泣。
東方朔《神異記》曰:東方有樹,高八十丈,敷張自輔。葉長一丈,廣六七尺,名曰桑。上有椹,長三尺五寸,其圍如數(shù)。
《異苑》曰:漢興平玄年九月,桑再椹。時劉玄德軍小沛,年荒穀貴,士眾皆饑,仰以為糧。
又曰:北方有白桑,椹長數(shù)寸,食之甘美。
《廣五行記》曰:晉武太玄中,太原王戎為郁林太守,泊舡新亭眠,夢人以七枚椹與之,著衣襟中。既悟,得椹如夢中。
傅休奕《桑椹賦》曰:繁實離離,含甘吐液。翠彩三變,或玄或白。嘉味殊滋,食之無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