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烏
《春秋運斗樞》曰:搖光星散為烏。
《左傳》曰:子玄以車六百乘伐鄭。諸侯救鄭,楚師夜遁。鄭人將奔桐丘,諜告曰:"楚幕有烏。"乃止。
又曰:晉侯伐齊,齊師夜遁。師曠告晉侯曰:"鳥烏之煽戎,齊師其遁。"(鳥烏得空營,故樂也。)叔向告晉侯曰:"城上有烏,齊師其遁。"
《毛詩》曰:莫赤匪狐,莫黑匪烏。
又曰:瞻烏爰止,于誰之屋?具曰予圣,誰知烏之雌雄!
又曰:弁彼鸒斯,歸飛提提。
《爾雅》曰:鸒斯,鵯鶋。(楚烏也。又曰鴉烏,小而多聲,腹下白。)
又曰:烏鵲丑,其掌縮。(飛,縮腳腹下。)
又曰:有燕,白脰烏;鸀,山烏。(鸀,似烏而小,赤嘴,穴乳,出西方。)
《春秋運斗樞》曰:飛翔羽翮為陽,陽氣仁,故烏反哺。
《春秋玄命苞》曰:火流為烏。烏,孝烏。陽精,天意,烏在日中,從天以昭孝也。
《尚書緯》曰:火者,陽也。烏有孝名。武王卒大業(yè),故烏瑞臻。
《漢書》曰:成帝時,御史府中列柏樹,常有野烏數(shù)千棲宿其上,晨去暮來,號曰"朝夕烏"。
又曰:黃霸為潁川太守,遣吏有所伺察。吏出,不敢舍郵亭,食於道旁,烏攫其肉。民有欲詣府言事,適見之,霸與語道此。后日,吏還見,霸迎勞之曰:"甚苦!食於道旁,乃為烏所盜其肉。"吏大驚,以霸具知其起居,所問毫厘不敢有所隱。
《后漢書》曰:馬援曰:"當(dāng)吾在西黑浪泊間,詔書每到,腹如湯火。下潦上霧,毒氣上蒸。仰視烏鳶,跕跕墮死晷。"
謝承《后漢書》曰:廣漢儒叔林為東郡太守,烏巢於廳事屋梁,兔產(chǎn)於床下。
司馬彪《續(xù)漢書》曰:桓帝時,童謠曰:"城上烏,尾畢逋,一年生九雛。公為吏,子為徒,一徒死,百乘車。"
《吳歷》曰:吳王為神主來,立廟蒼龍門。時有烏巢朱雀門上。
《晉書·載記》曰:慕容沖之亂,有群烏數(shù)萬翔鳴於長安城上。其聲甚悲。占者以為斗羽不中,年有甲兵入城之像。
《梁書》曰:高國有烏,旦旦集王殿前,為行列,不畏人。日出后,然后散去。
《陳書》曰:司馬申短毛喜於后主,使其廢錮。又與施文慶、李脫兒比周,譖殺傅縡,奪任忠部曲,以配蔡徵。申常晝寢於尚書下省,有烏啄其口,流血及地。時論以為譖賢之效也。
《北史》曰:西魏裴俠,年七歲不能言。后於洛城西見群烏蔽天從西來,舉手指之而言。遂志識聰惠,甚異常童。
又曰:齊蕭放居喪以孝聞。居廬孝門室前,有二慈烏來集,各據(jù)一樹為巢。自午以前,馴庭前飲啄,午后更不下樹。每臨時,舒翅悲鳴,全似哀泣。家人伺之,未常有闕。
又曰:齊世辨性怯。武平末,為開府。周師入鄴,令辨以千馀騎覘候,出險口,登高阜西望,遙見群烏飛起,謂是西軍旗幟,即馳還。比至紫陌橋,不敢返顧。
《后周書》曰:宗懔遭母憂,去職,哭歐血,兩牙戤內(nèi),絕而復(fù)蘇者三。每旦,有群烏數(shù)千集于廬舍,候哭而來,哭止而去。
又曰:皇甫遐,字永賢,少喪父,事母以孝聞。后母亡,廬於墓側(cè),負(fù)土為墳。乃有鴟、烏各一,徘徊悲鳴,不離墓側(cè),若助遐者。
《隋書》曰:煬帝起宮丹陽,將游于江左。有烏鵲來巢幄帳,驅(qū)不能止。
《唐書》曰:武德中,張志寬純孝。丁母憂,於墓側(cè),負(fù)土成墳。有烏巢于廬前樹上,志寬哭臨,烏輒悲鳴。高祖聞之,遣使吊,賜帛三十段,表其門閭。
又曰:李義府召見,太宗試令詠烏,其末云:"上林多許樹,不借一枝棲,"帝曰:"吾將全樹借汝,豈惟一枝?"
又曰:貞玄四年夏,鄭、汴二州烏群皆去,分入田緒、李納境內(nèi),銜木為城,高二三尺,方十馀里。緒、納惡而命焚之,信宿如故。烏口多流血。
又曰:柳仲郢為尚書左仆射、東都留守。盜發(fā)先人墓,棄官歸華原。除華州刺史,不拜。后以本官為天平軍節(jié)度,受節(jié)鉞於華原別墅,卒於鎮(zhèn)。初,仲郢自拜諫議,后每遷官,群烏大集於昇平里第庭樹,戟架皆滿,凡五日而散。詔下,不復(fù)集。家人以為候,惟除天平,烏不集。
又曰:長慶中,濮州雷澤縣百姓張憲莊榆樹有烏巢,因風(fēng)墜二雛。有鵲巢於東南樹,引所墜二雛於其巢,哺之。
《太公六韜》曰:武王登憂臺,以臨殷民。周掛叢曰:"臣聞之,愛其人者,愛其屋上烏。憎其人者,憎其馀胥。"
《燕丹子》曰:燕太子丹質(zhì)於秦,秦王遇之無禮,不得意,喻彘。秦王不聽,謬言:"令烏白頭,馬生角,乃可。"丹仰天嘆之,烏即白頭,馬為生角。秦王不得已而遣之。
《韓子》曰:夫馴烏者,斷其下翎,則必持人而食焉,得不馴乎?夫明主之畜臣亦然。全臣不得人沱。夫利君之祿,不得無服上之名,君焉得不復(fù)祿?
《淮南子》曰:堯時,十日并出。堯命羿仰射十日,中其九。烏皆死,墮其羽翼。
《抱樸子》曰:石先生丹法:取烏之未生毛羽者,以真丹和牛肉,以吞之。至長其毛羽,皆赤,乃殺,陰乾百日,并搗服百日,得壽五百歲。
《說苑》曰:孔子曰:"告亡禍福,皆在己而已,天災(zāi)地妖亦不能殺也。昔者殷王帝辛之時,爵生烏於城之隅,工人占之曰:'凡小以生巨,國家必祉,王名必倍。'帝辛喜爵之德,不治國家,兇暴無極,外寇乃至,遂亡殷國。此逆天之時,說福反為禍也。"
《楚辭》曰:羿焉畢日?烏焉解羽?
焦氏《易林》曰:城上有烏,自名破家。
《風(fēng)俗通》曰:案《明帝起居注》曰:上東巡泰山,到苜眶,有烏飛鳴乘輿上?;①S王吉射之,中而祝曰:"烏烏啞啞,引弓射,洞左腋。陛下壽萬年,臣為二千石。"帝賜錢二百萬,令亭壁悉畫為烏。
又曰:"烏號弓"者,柘桑枝條暢茂,烏登其上,垂下著地,烏適飛去,從后撥殺。取以為弓,因名為"烏號"。
《說文》曰:烏,孝鳥也。
《異苑》曰:陽顏以純孝著聞。后有群烏銜鼓集顏所居村,烏口皆傷。一境以為顏至孝,故慈烏來萃。銜鼓之興,故令聾者遠(yuǎn)聞。即於鼓處立縣,而名為"烏傷"。王莽改為烏孝,以章其行跡云。
崔豹《古今注》曰:烏,一名鷙鳥。
《述征記》曰:相風(fēng):烏在靈臺上,遇千里風(fēng)則動。
成公綏《烏賦序》曰:有孝烏集余之廬,乃喟爾嘆曰:無仁惠之德,祥禽曷為而至哉?夫烏為瑞久矣,以其反哺識養(yǎng),故為吉鳥。是以《周書》神其流變,詩人瞻其所集。國有道則見,國無道則隱。斯鳳鳥之德,何以加焉?鵩,惡鳥,而賈生懼之;烏,善禽,而吾嘉焉。懼惡而作歌,嘉善而賦之,不亦可乎?
《洞林》曰:寧遠(yuǎn)參軍弘景則,其姊適吳,病四十馀年,暫來歸,在其家。令吾卦之,得《明夷》之《小過》。然病每欲動時,輒有烏來鳴,即便發(fā)作。案卦中,當(dāng)時得獨蹄豬畜之。(江東名之為獨足豬。)后婦人如欲眠,而見一丈夫,衣服盡黑,在戶前立,遙呼婦人,語其來前,不肯,言有所畏,遂泣而去。病始小間。吾與殷侯共論此事,曰:"烏,日之禽;豬,月畜。水火相忌,自然之?dāng)?shù)。故取玄陰之伏物,用消太陽之飛精。日中三腳,故以獨足者當(dāng)之。"
《南越記》曰:烏賊魚,常自浮水上,烏見以為死,便啄之,乃卷取烏,故謂"烏賊魚"。今匹烏化為之魚。
《地理志》曰:孤山正在江中,有烏飛入舡,人以飲與之,烏且飛且啖。
《譙子法訓(xùn)》曰:夫孝,行植稻。替本而求,未有得之者也。如或得之,君子不貴矣。烏者獨有返哺,況人而無孝心者乎?
《孝子傳》曰:李陶,交趾人。母終,陶居于墓側(cè),躬自治墓,不受鄰人助,群烏銜塊助成墳。
劉義慶《世說》曰:徐干木年少時,常夢烏從天下,銜長斗傘,敬樹其庭前。烏復(fù)上天銜傘下,凡樹三傘竟,烏大鳴,作惡聲而去。徐后果得疾,遂以惡終。
《春秋運斗樞》曰:維星得,則日月光。烏三足,禮義循,物類合。
《春秋玄命苞》曰:日有三足烏者,陽精,其僂呼也。(僂呼,濕潤生長之言。)
《東觀漢記》曰:章帝玄和二年,三足烏集沛國。三年,代郡高柳烏子生三足,大如雞,色赤,頭上有角,長寸馀。
《后漢周書》曰:明帝三年秋七月,景申、順陽獻(xiàn)三足烏。八月甲子,群臣上表稱慶,詔曰:"夫天不愛淫,地稱表瑞,莫不威鳳巢閣,圖龍躍沼。豈直日月珠連,風(fēng)雨玉燭?是以《鉤免攕》曰:'王者至孝則出。'《玄命苞》曰:'人君至治所有。'虞舜烝烝,來茲異祉;周文翼翼,翔此靈禽。文考至德下覃,遺仁爰被,遠(yuǎn)符欽簇,降斯三足。將使三方歸本,九州翕定。惟此大禮,景福在民。予安敢攘宗廟之善,弗宣大惠?可大赦天下,文武官并遣進(jìn)三級。"
《隋書》曰:大業(yè)四年,蜀郡獲三足烏,張掖獲玄狐各一。
《唐書》曰:天授玄年,有進(jìn)三足烏者,天后以為周室嘉應(yīng)。睿宗時為皇嗣,言曰:"烏前足偽也。"天后不悅。須臾,一足墮地,果如其言。
又曰:寶應(yīng)玄年秋七月己卯,京兆府萬年縣獲三足烏,獻(xiàn)之。
《淮南子》曰:日中有踆烏,月有蟾蜍。
《抱樸子》曰:《青泠傳》云:"熒惑,火精,生朱烏。"《古今注》所謂"赤烏"者,朱烏也。其所居高遠(yuǎn),日中三足烏之精。三足烏何以三足?陽數(shù)奇也。以是有虞至孝,三足集其庭;曾參鋤菰,三足萃其冠。
司馬相如《大人賦》曰:吾乃睹西王母,皓然白母,首戴勝而穴處,有三足烏為之使。
《論衡》曰:儒者言:日中有三足烏。日,火也。烏入火中焦?fàn)€,安得立?然烏,日氣也。
張衡《靈憲》曰:日,陽精之宗,積而成烏。烏有三趾,陽之類數(shù)奇。
《括地圖》曰:昆侖之弱死晷,非乘龍不得至。有三足神烏,為西王母取食。
《孫氏瑞應(yīng)圖》曰:三足烏生,王者慈孝著天地,則至。
《晉諸公贊》曰:世祖時,西域獻(xiàn)三足烏。遂累有赤烏來集此昌陵后縣。案:"昌"種重"日";烏者,日中之烏。有托體陽精,應(yīng)期曜質(zhì),以顯至德者也。
《尚書中侯》曰:周太子發(fā)渡孟津,有火自天止于王屋,為赤烏。
又曰:有火自上復(fù)於王屋,流為烏,其色赤,其聲魄。
《瑞應(yīng)圖》曰:赤烏,武王時銜谷米至王屋上,兵不血刃而殷服。一本曰:王者不貪天下,而重民命,則至。
《墨子》曰:赤烏銜珪,降周之歧社,曰命周文王伐殷。河出圖,地出乘黃,天錫武王黃鳥之旗。
《帝王世紀(jì)》曰:豐公,家于沛之豐邑中陽里。其妻夢赤烏若龍,戲己而生執(zhí)嘉,是為公,即太上皇。
《吳志》曰:赤烏玄年八月,武昌言赤烏見。集於殿前,朕所親見,若神靈,以為嘉祥者。改年,宜以"赤烏"。
又曰:孫休永安三年春三月,西陵言赤烏見。
常璩《華陽國志》曰:僰道縣孝子吳順,養(yǎng)母至孝,赤烏巢其門。
《孝子傳》曰:吳叔和犍為人。母沒,負(fù)土成墳。有赤烏巢門,甘露降戶。
薛綜《赤烏頌》曰:赫赫赤烏,惟日之精,朱羽丹質(zhì),希代而生。
《孝經(jīng)援神契》曰:王者德至鳥獸,則白烏下。
《漢書》曰:孝昭玄鳳三年,有白烏數(shù)千,下集泰山萊蕪山南。
《古今注》曰:成帝河平四年,白烏集孝文廟殿下,黑烏從之。和帝玄興玄年,白烏一見廬江,足皆赤。
王隱《晉書》曰:虞溥為鄱陽內(nèi)史,勸勵學(xué)業(yè),為召肯而不猛,寬裕簡素。白烏巢郡庭,止于棗樹,就執(zhí)不動。
《宋起居注》曰:玄嘉十三年,戚羨縣民談含送白烏,皓質(zhì)潔映,有若輝璧。爰稽瑞圖,實惟嘉祥。
《齊書》曰:高帝時,有獻(xiàn)白烏。帝問此何瑞,范云位卑,最后答曰:"臣聞王者敬宗廟,則白烏至。"時謁廟始畢,帝曰:"卿言是也,感應(yīng)之理,一至此乎?"
薛琮《白烏頌》曰:粲焉白烏,皓體如素。宗廟致敬,乃胥來顧。
《禮斗威儀》曰:江海不揚(yáng)鴻波,東海輸之蒼烏。
又曰:君乘木而王,其政升平,南海輸以蒼烏。
《孫氏瑞應(yīng)圖》曰:文王時見蒼烏。王者孝悌,則至。一本曰:賢君帝王修行,孝慈被於萬姓,不好殺生,則來。
《隋書》曰:高祖授禪之年三月辛已,高平獲赤雀,太原獲蒼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