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迎氣
《禮記·月令》曰:孟春立春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春于東郊;(蔡邕《章句》曰:迎春者,禮昊天句芒之神也。于東郊,就其位也。邑外為郊,去邑八里,內(nèi)因木數(shù)也。《周禮》:建國之神位,兆五帝於四郊,以蒼珪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皆有牲幣,各放其方之色。樂奏《太簇》,歌《青陽》冕,執(zhí)干戚舞《云翹》《育命》,所以導(dǎo)牧?xí)r和也。)孟夏,迎夏于南郊;(《章句》曰:迎夏者,禮炎帝祝融神也。于南郊七里,因火數(shù)也。玉用赤璋,牲幣各放其色。樂奏《中宮》,歌《朱明》,其他皆如孟春也。)孟秋,迎秋于西郊;(《章句》曰:迎秋者,禮少昊蓐收之神。于西郊九里,因金數(shù)也。玉用白琥,牲幣各放其色。樂奏《夷則》,歌《自藏》,其他如孟夏之禮。)孟冬,迎冬于北郊。(《章句》曰:迎冬者,禮顓頊玄冥之神也。于北郊六里,水?dāng)?shù)。玉用玄璜,牲幣各放其色。奏樂《應(yīng)鍾》,歌《玄英》,其祀皆為孟秋之禮。)
《續(xù)漢書·禮儀志》曰:立春之日,百官皆衣青,迎氣青郊;郡縣皆青服幘,立青幡,施土牛耕人于門外,以示兆民。立夏之日,百官皆衣赤,迎氣赤郊。立秋之日,百官皆衣白,迎氣白郊。立冬之日,百官皆衣皂,迎氣黑郊。
又《祭祀志》曰:縣邑常以立春之日,皆青幡青幘,迎春于郭外。令一童男帽青巾衣,先在郭外,迎春者至自野中,出迎者拜之而還。
《皇覽》:禮,天子迎四節(jié)日,天子迎春、夏、秋、冬之樂,又順天道。是故距冬至日四十六日,則天子迎春于東堂,距邦八里,堂高八尺,堂階八等,青稅八乘,旂旐尚青,田車載矛,號(hào)曰助天生。倡之以角,舞之以羽,此迎春之樂也。自春分?jǐn)?shù)四十六日,則天子迎夏于南堂,距邦七里,堂高七尺,堂階七等,赤稅七乘,旂旐尚赤,田車載弓,號(hào)曰助天養(yǎng)。倡之以徵,舞之鼓鼗,此迎夏之樂也。自夏至數(shù)四十六日,則天子迎秋于西堂,距邦九里,堂高九尺,堂階九等,白稅九乘,旂旐尚白,田車載戟,號(hào)曰助天收。倡之以商,舞之以干戚,此迎秋之樂也。自秋分?jǐn)?shù)至四十六日,則天子迎冬于北堂,距邦六里,堂高六尺,堂階六等,黑稅六乘,旂旐尚黑,田車載甲,號(hào)曰助天誅。倡之以羽,舞之以籥,此迎冬之樂也。所以迎四時(shí),樂養(yǎng)九志于西堂,冬養(yǎng)九勝于北堂,養(yǎng)后三月而止。天子行殺,必順天道。
《宋書·禮志》曰:漢明帝據(jù)《月令》有五郊迎氣服色之禮,因采元始中故事,兆五郊于洛陽,祭其帝與神,車服各順方色。魏晉依之。江左以來,未遑修建。
○禘祫
《毛詩·清廟·雍》曰:《雍》,禘太祖也。(禘,大祭。)有來雍雍,至止肅肅。相維辟公,天子穆穆。
又《商頌》曰:《長發(fā)》,大禘。(禘,郊祭天也?!抖Y記》曰: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出其祖配之,是謂也。)濬哲維商,長發(fā)其祥。洪水茫茫,禹敷下土方,外大國是疆,幅隕既長。(箋云:長猶久也。隕,當(dāng)作圓。圓謂周也。深知乎維商家之德也,久發(fā)見其禎祥矣。乃用洪水,禹敷下土正四方,定諸夏,廣大其竟界之時(shí),始有王天下之萌兆,歷虞夏之世,故為久也。)
《禮記·曾子問》曰:當(dāng)七廟五廟無虛主。虛主,惟天子崩,諸侯薨與去其國,與祫祭于太祖,為無主耳。
《禮記·大傳》曰:禮,不王不禘。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凡大祭曰禘。自,由也,大祭其先祖所由生,謂郊祭天也。王者之祖先皆感太微五帝之精以生。昔用正月郊祭之,蓋特尊焉?!缎⒔?jīng)》曰: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凡配五帝也。)
《周禮·宗伯》職曰:以肆獻(xiàn)祼享先王,以饋食享先王,以祠春享先王,以禴夏享先王,以嘗秋享先王,以烝冬享先王。(宗廟之祭,有此六享。肆獻(xiàn)祼饋食,在四時(shí)之上,則是祫也,禘也。)
《禮稽命曜》曰:三年一祫,五年一禘,以衣服想見其容色。三日齋,思親志意,相見所好,意喜,然后入廟。
《左傳·昭四》曰:十五年春,將禘于武公,戒百官。(杜預(yù)注曰:戒,齋也。)梓慎曰:"禘之日其有咎乎?吾見赤黑之祲,非祭祥也,喪氛也,(祲,妖氣也。)在其蒞事乎?"
《公羊傳·文上》曰:祫?wù)撸我??合祭也。其合祭奈何?毀廟之主,陳乎太祖;未毀廟之主,皆升合食于太祖。
《爾雅》曰:禘,大祭也。(郭璞注曰:五年大祭。)
《白虎通》曰:祭宗廟,所以禘祫何?尊人君,貴功德,廣孝道。位尊德盛,所及彌遠(yuǎn)。
《五經(jīng)異義》曰:今《春秋公羊》說,祠宗廟筮而不卜?!秱鳌吩唬憾E祫不卜。
又曰:謹(jǐn)案:叔孫通宗廟有月祭之禮,知古而然也。三歲一祫,此周禮也;五歲一禘,疑先王之禮也。
又曰:古《春秋左氏》說,古者先王日祭于祖考,月薦于曾高,時(shí)享及二祧,歲禱于壇。禘及郊宗石室。
《五經(jīng)通義》曰:王者諸侯,所以三年一祫,五年一禘何?三年一閏,天道小備,故三年一祫。祫?wù)?,皆取未遷廟主合食太祖廟中。五歲再閏,天道大備,故五歲一禘。禘者,諦也,取已遷廟主合食太祖廟中。
《禮記外傳》曰:禘祫謂之殷祭,(殷,多盛也。)祫大而禘小。(祫,合也。合毀廟之主,出而陳列之,親廟之主升入太廟,功臣又得配享,其禮大也。禘則各于宮,神主不出廟也。祭大何以名祫?祭卑不敢降尊也。)《春秋》之《經(jīng)》,有禘而無祫,(《經(jīng)》云:大事于太廟。又云:有事于其廟。即是禘也。此是國之大事,時(shí)云有事。)毀廟無時(shí)祭,(時(shí)祭月祭,皆近廟耳。玄孫之子于高祖親盡也。)但五年有二殷祭耳。(祭及遠(yuǎn)祖,象年再閏也。)神主入廟,先為一禘,(為將遞遷,遍告之也。)明年春,禘而又祫。(祫后二年一禘,禘后三年一祫,自此為常。)
《漢書》曰:元始五年春正月,祫祭明堂,諸侯王二十八人,列侯百二十人,宗室子九百馀人。助祭禮畢,皆益戶賜爵及金帛,增秩補(bǔ)吏,各有差。
又劉歆曰:《春秋傳》曰:日祭月祀,時(shí)享歲貢。終王祖禰,則日祭;曾高,則月祀;二祧,則時(shí)享;壇墠,則歲貢;(張晏曰:去祧為壇,掃地祭之也。)大禘則終王。(服虔曰:《夷蠻經(jīng)》曰:"王乃入助祭,各以珍貢,以助大祫之祭也。")彌遠(yuǎn)彌尊,故禘為重矣。
《續(xù)漢書·祭祀志》曰:建武二十六年,詔問張純禘祫之禮,奏三年一祫,五年一禘。禘之言諦,諦昭穆尊卑之義,以夏四月陽氣在上,陰氣在下,故正尊卑之義。祫以冬十月,五穀成熟,故骨肉合聚飲食。
《漢雜事》曰:元帝時(shí),匡衡、貢禹以經(jīng)義毀先帝親盡之廟。高帝為太祖,孝文為太宗,孝武為世宗,孝宣為中宗,祖宗廟皆世世奉祀,其馀惠、景以下皆毀。五年而再殷祭,猶古之禘祫。
王隱《晉書》曰:太康中,太廟成,遷神主于新廟,上帥百官奉迎于道左,遂親禘祫。
《后魏書》曰:世宗景明二年,夏六月,秘書丞孫思蔚上言:"古之祭法,時(shí)祫并行。天子先祫后時(shí),諸侯先時(shí)后祫。此施當(dāng)世,在今則煩,且禮有升降,事有節(jié)文。適時(shí)之制,圣人弗違。當(dāng)?shù)勚?,減時(shí)祭以從要省。"制可。十一月,壬寅,改筑圓丘于伊水之陽;乙卯,仍有事焉。
《宋書·禮志》曰:凡禘祫大祭,則神主悉出,廟堂為昭穆以安坐,不復(fù)停室也。
又《志》曰:博士徐道娛上議曰:"太廟烝嘗儀注,皇帝行事畢,出便坐,三公已上獻(xiàn),太祖送神于門。然后至尊還拜,百官贊拜,乃退。謹(jǐn)尋清廟之道,所以肅安神也?!抖Y》曰:廟者,貌也,神靈所憑依也。事亡如存,若恒在也。既不應(yīng)有送神之文,自陳豆薦俎,車駕至止,并弗奉迎。夫不迎而送,送而后辭,暗矩之情,實(shí)用未達(dá)。"又博士江邃議:"在始不迎,明在廟也;卒事而送,節(jié)孝思也。若不送而辭,是舍親也;辭而后送,是速神也。故孝子不忍違其親,又不忍違神。是以祝史送神,以成烝嘗之義。"
又《禮志》曰:禘祫之禮,三年一,五年再?!豆颉匪^五年再,殷祭也,在四時(shí)之間?!吨芏Y》所謂凡四時(shí)之間,禮也,蓋歷歲節(jié),月無定,天子、諸侯先后弗同禮。天子祫嘗,諸侯烝祫,有田則祭,無田則薦。鄭注:天子先祫后祭,諸侯先時(shí)祭,然后祫。有田者,既祭又薦,新祭以首,時(shí)薦以仲月。然則大祭四祀,其月各異。天子以孟月殷,仲月烝;諸侯孟月嘗,仲月祫也。
《齊書·禮志》曰:右仆射王儉議:"按《禮記·王制》:天子先祫后時(shí)祭,諸侯先時(shí)祭后祫,《春秋》魯僖公二年祫,明年春禘。自此以后,五年再殷。"
《孔緯稽命征》曰:"三年一祫,五年一禘,經(jīng)記所論禘祫與時(shí)祭,其言詳矣。"
《唐書》曰:元和中,太常上言,按《禮》,祭不欲數(shù),太廟禘祫,祭禮重于時(shí)饗。時(shí)饗與禘祫同月,即其月但行禘祫祭,不行時(shí)饗,蓋不欲煩,是禮先重者。今時(shí)饗重于朔望薦食,稽求禮情,參酌輕重,請每至?xí)r及臘,但行饗禮。其月朔望,薦食請停,知告廟。日與朔望,薦食日同,請先行告禮,然后薦食。
○六宗
《尚書·舜典》曰:禋于六宗。(鄭注曰:六宗謂星、辰、司中、司命、風(fēng)雨師也。)
《尚書大傳》曰:萬物非天不生,非地不載,非春不動(dòng),非夏不長,非秋不收,非冬不藏。故《書》曰"禋于六宗",此之謂也。
《五經(jīng)異義》曰:今《尚書》歐陽夏侯說,六宗者,上不及天,下不及地,旁不及四方。居中央,恍忽無有神助。陰陽變化,有益于人,郊天并祭之。
又曰:古《尚書》說,六宗者,天地屬神之尊者,謂天宗三,地宗三。天宗,日、月、北辰也;地宗,岱山、河、海也。日月為陰陽宗,北辰為星宗,岱為山宗,河為水宗,海為澤宗也。祀天則天文從,祀地則地理從也。
《續(xù)漢書·祭祀志》曰:安帝以《尚書》歐陽家說云,六宗者,在天地四方之中,為上下四方之宗,以元始。故《書》謂六宗亦六子之氣,日月雷風(fēng)山澤者為非。三月,更立六宗祠于洛陽城西北地,禮比太社。
《東觀漢記》曰:光武即帝位,燔燎告天,禋于六宗。
《李郃別傳》曰:郃侍祠南郊,不見六宗祠,奏曰:"按《尚書》肆類于上帝,禋于六宗。漢興于甘泉汾陽,祭天地亦禋六宗。至孝成時(shí),匡衡奏立北郊,復(fù)祠六宗。至建武都洛陽,制郊祀不道祭,六宗由是廢,不血食。今宜復(fù)舊。"上從公議。由是遂祭六宗。
張純《六宗表》曰:臣竊以十一家凡有六統(tǒng),而所據(jù)各異,考之經(jīng)禮,大義不通。臣謂禋于六宗,祀祖考所尊者。六宗,則三昭三穆也。
《魏書》曰:明帝問王肅:"六宗竟幾?"對曰:"《坎》為水,《離》為火,《震》為雷,《巽》為風(fēng),《艮》為山,《兌》為澤。此乾坤六甲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