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信
《釋名》曰:信,申也。相申束,使不相違也。
《易·中孚》卦曰:信及豚魚。(豚魚,喻卜民也。)
又《乾·文言》曰:君子忠信所以進(jìn)德也。
《韓詩外傳》曰:受命之主,正其衣冠而立儼然,人望而信之。其次聞言而信,次見其行而信。既聞其言,既見其行,眾皆不信,民之下也。
又曰:孟子少時,東家嘗殺豬。孟子問其母曰:"東家豬何為?"其母曰:"欲啖汝。"母悔失言,曰:"吾懷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今適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乃買東家豬肉以食之,明不欺也。
《禮記·儒行》曰:儒有不寶金玉,而忠信以為寶。
又曰:忠信以吻甲胄。
《左傳·僖中》曰:晉侯圍原,命三日之糧。原不降,命去之。諜出,曰:"原將降矣。"軍吏曰:"請待之。"公曰:"信,國之寶也,民之所庇也,得原失信,何以庇民?所亡滋多。"退一舍而原降。(《呂氏春秋》云:七日期,原不下,去之也。明年復(fù)伐,與土期,必得而反原,聞之乃下。衛(wèi)人曰:"文公信至矣。"乃歸之。故曰:"改原得衛(wèi)。"《新序》云:溫人聞之而降,故曰:"伐原得溫。")
又《僖下》曰:王子虎盟諸侯于王庭,要言曰:"皆獎王室,無相害也。"君子謂是盟也信。
《公羊傳》曰:莊公會齊侯,盟于柯,莊公將會,曹子進(jìn)曰:"君之意何如?"莊公曰:"寡人之生則不若死。"(自傷與齊侯讎不能復(fù)也。)曹子曰:"然則君請當(dāng)其君,臣請當(dāng)其臣。"莊公曰:"諾!"於是會莊公,升壇,曹子手劍而從之。管子進(jìn),曰:"君何求?"曹子曰:"城壞壓境,(齊數(shù)取魯邑以渝信。)君不圖歟?(君為齊桓公也,不當(dāng)許侵魯?shù)靥酢?愿請汶陽之田。"管仲顧曰:"君許諾。"桓公曰:"諾。"曹子請盟已,曹子摽劍而去之。要盟可犯,而桓公不欺;曹氏可讎,而桓公不怨?;腹?,著乎天下,自柯之盟始也。
又《僖公》曰:晉獻(xiàn)公死,奚齊立。里克謂荀息曰:"君殺正廢長而立幼,如之何?愿與子慮之。"荀息曰:"君嘗訊臣,臣對曰:使死者反生,生者不愧乎其言,則可請信矣。"里克知其不可與謀,退殺奚齊。荀息立卓子,里克殺卓子,荀息死之。荀息可謂不食其言矣。
《論語·學(xué)而》曰:信近於義,言可復(fù)也。(復(fù),覆也。言語之信可反覆。)
又《顏淵》曰: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言民所□急者信也)。
《爾雅》曰:西至日入,所為太蒙,太蒙之人信。
《史記》蘇秦說燕王曰:尾生與女子期於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又曰:楚莊王圍宋,五月不解,宋城中急無食。華玄乃夜私見楚將子反,告莊王。王問曰:"城中何如?"曰:"析骸而炊,易子而食。"王曰:"誠哉是言!我軍亦有三日糧。"以其信故,遂罷兵去。
又曰:季札之初使北,過徐君,徐君好季札劍,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為使上國,未獻(xiàn)。還至徐,徐君已死,於是乃解其寶劍,系君家樹而去。從者曰:"徐君已死,尚誰與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許之,豈以死背吾心!"
《漢書》曰:季布楚人,以任俠為名,以重然諾聞。楚人為之諺曰:"得黃金百斤,不如季布一諾。"
《東觀漢記》曰:郭伋在并州行部到美稷,有童兒數(shù)百,騎竹馬迎拜,問"使君可當(dāng)還?"伋計日告之。既還,先期一日,乃止乎野亭,須期而入。
又曰:任延除細(xì)陽令,每至歲時伏臘,輒休遣系囚徒,各使歸家,并感其恩德,應(yīng)期而還。有囚於家被病,自載詣獄,既至而死,延率掾吏殯于門外,百姓悅之。
范曄《后漢書》曰:范式,字巨卿,山陽金卿人也。少游太學(xué),為諸生,與汝南張劭為友。劭字玄伯。二人并告歸鄉(xiāng)里。式謂劭曰:"后二年當(dāng)還,將過拜尊親,見孺子焉。"乃共克期。后期方至,玄伯具以白母,請設(shè)饌以俟之。母曰:"二年之別,千里結(jié)言,爾何信之審也?"對曰:"巨卿信士,必不乖違。"母曰:"若然,當(dāng)為爾〈酉昷〉酒。"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母,盡歡而別。
又曰:高湖及銅馬馀眾降光武。封其渠帥為列侯,降者猶不自安。光武知其意,令各歸營勒兵,乃自乘輕騎案行部陳,降者相語曰:"蕭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得不投死乎哉!"
《吳歷》曰:太史慈,字子義。於神亭戰(zhàn)敗,為孫策所執(zhí)。策素聞其名,即解縛請見,咨問進(jìn)取之術(shù)。慈曰:"州軍新破,士卒離心,欲出宣恩安集,恐不合尊意。"策長跪答曰:"誠本心所望也。明日日中,望君來還。"諸將皆疑,策曰:"太史子義,青州名士,以信義為先,終不欺策。"明日大會諸將,豫設(shè)酒食,立竿視影,日中而慈果至。
《晉陽秋》曰:陸抗、羊祜,推信禮之好??箛L遺祜酒,祜飲之不疑??褂屑?,祜饋之藥,抗亦推心服之。
《唐書》曰:蕭至忠,年少時與友人期於路隅,會風(fēng)雪凍冽,諸人皆奔避就宇下,至忠曰:"寧有與人期而求安失信乎?"獨(dú)不去,眾咸嘆服。
《鬻子》曰:上下相親謂之和,不求而得謂之信。
《子思》曰:同言而信,信宰稍前;同令而化,化在令外。圣人在上,民遷如化。
《列子》曰:子華有寵於晉,不仕而居三卿之右。禾生、子伯,范氏之上客也。出行坰外,宿於田叟商丘開之舍。中夜,禾生、子伯二人相與言子華之名勢,能使存者亡,亡者存;富者貧,貧者富。商丘開先窘於饑寒,潛於牖聽之。因之子華,子華之門徒皆世族也。見商丘開年老力弱,面目犁黑,狎侮欺紿,無所不為。遂與商丘開俱乘高臺,於眾中漫言曰:"有能自投下者賞百金。"眾皆競應(yīng)。商丘開以為信然,遂先投之,形若飛鳥,揚(yáng)於地,肌骨無傷。因復(fù)指河曲之隈曰:"波中有寶珠,泳可得也。"商丘開復(fù)從而泳之,既出,果獲珠焉。眾始同疑,俄而范氏之藏失火。子華曰:"若能入火取錦者,從所得多少賞焉。"商丘開往無難色,入火往還,埃不漫,身不焦。范氏之徒乃謝之曰:"吾不知子之有道而紿子,吾不知子之有神而辱子。敢問其道。"商丘開曰:"吾亡道。雖吾之心,亦不知其所以。然有一於此,試與子言之。曩子二客之宿吾舍也,聞譽(yù)范氏子之勢,能使存者亡,亡者存;富者貧,貧者富。吾誠之無二心,故遠(yuǎn)而來。及來,以子黨之言皆實(shí)也,惟恐誠之不至,行之不及,不知形體之所措,利害之所著也,心一而已。物無迕者,如斯已矣。今昉知子黨之紿我,我內(nèi)藏猜慮,外矜觀聽,追幸昔日之不焦溺也,怛然內(nèi)熱,惕然震悸矣。水火豈復(fù)可近哉?"自此之后,范氏門徒路遇乞兒馬醫(yī),弗敢辱也,必下車而揖之。宰我聞之,以告仲尼。仲尼曰:"汝不知乎?夫至信也,動天地,感鬼神,橫六合,〈而無〉我逆,豈但履危險,入火水而已哉?"
《孫卿子》曰:君者治之源也,源清則流長。在上有信,小民不待探籌投鉤。
《莊子》曰:夫交邇則相靡以信,交遠(yuǎn)則忠之以言。
《慎子》曰:折券契,屬苻節(jié),賢不肖用之。(券契不為人信,人自用之。)
《韓子》曰:魏文侯與虞人期獵。明日天疾風(fēng),左右止文侯。文侯曰:"不可以疾風(fēng)故失信。"遂犯風(fēng)而往。(《戰(zhàn)國策》同。)
又曰:齊索讒鼎於魯,以其偽往齊,曰:"使樂正子來,將聽!"魯君謂樂正子,樂正子曰:"君胡不以真往?"曰:"我愛之。"答曰:"臣亦愛臣之信。"
又曰:吳起示其妻以組曰:"子為我織,組合,如是組。"妻織,組異善,吳起曰;"非詔也,使衣之而歸。"妻往請之。起曰:"家無虛言。"
《呂氏春秋》曰:吳起治西河,欲諭其信於民,乃置表於南門之外,令於邑中曰:"有能僨此表者,仕長大夫。"民相謂曰:"此必不信。"有一人曰:"試往!"僨表,還來謁之。吳起見而仕大夫。又復(fù)立表令於邑中如前。邑人守門爭表。
又曰:晉文公伐原示信。明年復(fù)伐之,與士期必得原然后返,原人聞之乃下。衛(wèi)人聞之,以信為至矣,乃歸晉。故曰:"攻原得衛(wèi)"者,此之謂也。始文公非不欲原也,不信得之,不若勿得,必誠以得之,歸之者非獨(dú)衛(wèi)也,文公可謂知求矣。
又曰:人主必信。信之為政大矣。信立則虛言可以賞矣。虛言可以賞,則六合之內(nèi)皆吻己府。天行不信,不能成歲;地行不信,草木不大。春風(fēng)不信,其華不盛;夏暑不信,其土不肥;秋雨不信,其谷不堅;冬寒不信,其地不閉。天地之大,四時之化,而猶不能以不信成物也。又況乎人事?君不信,則百姓誹謗,社稷不寧;處官不信,則少不畏長,貴賤相輕;賞罰不信,則民易犯法,不可使令;交友不信,則離散郁怨,不能相親;百工不信,則器械苦偽,丹漆不真。夫可與為始,可與為終,可與尊通,可與卑窮者,其惟信乎!信而又信,重襲於身,乃通於天。以此君人,則膏雨甘露降,寒暑四時當(dāng)矣。
又曰:齊桓公伐魯,魯人不敢戰(zhàn),去魯國五十里而封之,魯請比關(guān)內(nèi)侯以聽,桓公許之。曹劌謂莊公請從,於是明日將盟,莊公與劌皆懷劍至於壇上。曰:"魯國去境數(shù)百,今去境五十,亦無生矣。均其死也,戮於君前。"管仲、鮑叔進(jìn),曹劌案劍當(dāng)兩陛下間曰:"君將改圖,毋或進(jìn)者。"莊公曰:"封於汶則可,不則請死。"管仲曰:"以地衛(wèi)君,非以君衛(wèi)地,君其許之。"乃遂封汶南,與之盟。歸而欲勿予。管仲曰:"不可。人將劫君而不知,不可謂知;臨難而不能勿聽,不可謂勇;許之而不予,不可謂信。不知不勇不信,有此三者,不可以立功名。予之,雖亡地亦得信也。以四百里之地見信於天下,君猶得也。"莊公,仇也;曹劌,賊也。信於仇賊,又況於非仇賊者乎?夫九合而之合,一匡而之聽,乃從此生矣。
《賈誼書》曰:禹與士民同務(wù),故不臣言,其信諭矣。
《淮南子》曰:管子以小辱成大榮,蘇秦以百誕成一信。
又曰:胡人彈骨,(胡人盟約,置酒人頭骨中,飲以相誼。)越人嚙臂,中國唼盟,所由各異,其於信一也。
《說苑》曰:魏太子謂經(jīng)侯曰:"主信目忠,此魏國之寶也。"
《列女傳》曰:魯之母師者,九子之寡母也。臘日祠畢,悉召諸子謂曰:"婦人之義,非有大故,不出夫家。然吾父母家多幼稚,歲時禮不理,吾從汝謁往監(jiān)之。"(謁,請也。監(jiān),視也。)諸子皆稽首惟諾。又召諸婦曰:"婦人有三從之義,無專制之行,少系於父母,長系於夫,老系於子。今諸子許我視私家,愿與少子俱以備婦人出入之制,諸婦其慎房戶之守,吾夕而反。"於是使少子仆歸辦家事,天陰還,失早,至閭外而止,待夕而入。魯大夫從臺上見而怪之,召而問之曰:"母從北來,至閭外而止,良久乃入,吾不知其故,是以召母也。"對曰:"妾不幸早失夫,獨(dú)與九子處,臘日從諸子謁歸,視私家與諸婦孺子,期夕而反。妾恐其酺醵醉飽,(酺醵,合聚飲酒也。)人情所有也。妾反失早,故止閭外,盡期而入。"大夫美之,言於穆公,穆公賜母尊號,曰母師。使朝謁夫人,夫人諸姬皆師之。
《會稽典錄》曰:卓恕,字公行,上虞人。恕為人篤信,言不宿諾。與人期約,雖遭暴風(fēng)疾雨,雷電冰雪,無不必至。嘗從建業(yè)還家,辭太傅諸葛恪,恪曰:"何當(dāng)復(fù)來?"恕對曰:"某日當(dāng)復(fù)親牿攏"至是日,恪欲為主人停不飲食,以須恕至。時賓客會者,皆以為會稽建業(yè)相去千馀里,道江湖風(fēng)波,難必豈得如期。須臾,恕至。一座盡驚。
《諸葛亮別傳》曰:魏明帝自征蜀,幸長安,遣宣帝督張郃諸軍,勁卒三十馀萬,潛軍密向劍閣。亮有戰(zhàn)士十萬,十二更下,在者八萬。時魏軍始陳,番兵適交,亮參佐咸以敵眾強(qiáng)多,非力所制宜權(quán)停下兵,以并聲勢。亮曰:"吾聞用武行師,以大信為本,得原失信,古人所惜;去者束裝以待期,妻子鶴望以計日。"皆敕速遣。於是去者感悅,愿留一戰(zhàn),住者憤勇,咸思致命。臨戰(zhàn)之日,莫不拔刃爭先,以一當(dāng)十,殺張郃,卻宣帝,一戰(zhàn)大克,此之由也。
《王苻論》曰:夫十步之間,必有茂草;十室之邑,必有忠信。
○謹(jǐn)慎
《易·頤卦》曰:君子以慎言語,節(jié)飲食。
《尚書·堯典》曰:慎徽五典,五典克從。
《毛詩·蕩·抑》曰:敬慎威儀,惟民之則。
《周禮·地官·大司徒》曰:以賢制爵,則民慎德。
《禮記·中庸》曰: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蓋君子慎其獨(dú)也。
又《儒行》曰:敬慎者,仁之地也。
又《太學(xué)》曰:敬慎者,仁之地也。
又《太學(xué)》曰:有國者不可以不慎,辟則為天下僇矣。是故君子先慎乎德。
《論語·學(xué)而》曰:慎終追遠(yuǎn),民德歸厚矣。
又《為政》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馀,則寡尤。(尤過。)多見闕殆,慎行其馀,則寡悔。
又《述而》曰:子之所慎:齋、戰(zhàn)、疾。
又《公冶長》曰: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孝經(jīng)》曰: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jié)謹(jǐn)度,滿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
《家語》曰:孔子入后稷廟,左前有金人焉。三緘其口,而銘其背曰:"我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無多言!多言多敗。無多事,多事多患。安樂必戒,無所行悔。"
《漢書》曰:成帝為太子,寬博謹(jǐn)慎。上嘗急召,太子晨→樓門,不敢絕馳道,西至直城門,得絕乃度。
又曰:石建為太仆奏事,奏事下,建讀之,驚恐,曰:"書馬者與尾而五,(服虔曰:作馬字典下者五,建上事誤作四。)今乃四,不足一,獲譴死矣!"弟慶為太仆,御出,上問:"車中幾馬?"慶以策數(shù)馬畢,舉手曰:"六馬。"
又曰:金日磾自在左右,目不忤視者數(shù)十年。賜出宮女,不敢近。上欲內(nèi)其女后宮,不肯應(yīng)。其篤慎如此。
又曰:霍光入禁闥,小心謹(jǐn)慎,未嘗有過。
又曰:張安世職典樞機(jī),以謹(jǐn)慎周密自著。
又曰:孔光,性周密謹(jǐn)慎。時有所言,輒削稿,沐日歸休,兄弟妻子燕語,終不及朝廷政事?;騿柟猓?溫室省中樹皆何木也?"光默不應(yīng),更答以他語,其不泄如此。
《東觀漢記》曰:陳寵,字昭公,沛人。為尚書。寵性純淑,周密重慎,時所表薦,輒自手書,人莫得知。常言人臣之義,苦不畏慎。自在樞機(jī),謝遣門人,不復(fù)教授,絕知友之路。
又曰;樊楚,字文高,為尚書郎,每當(dāng)直事,常晨駐馬待漏。雖在閑署,冠劍不解於身。每齊祠,恐失時,乃張燈俯伏。
又曰:陰識,字次伯,為執(zhí)金吾,居位數(shù)十年,與賓客語,不及國家,其重慎如此。
又曰:蔡倫,字敬仲,為中常侍,有才學(xué),盡忠重慎,每至休下,輒閉門絕賓客,曝體田野。
又曰:樊弘,字靡卿,拜光祿大夫,位特進(jìn)。弘為人謙慎,每當(dāng)朝會,先到,俯伏待事,時至乃起。上聞之,敕騶臨朝乃告,勿令豫到。
又曰:杜安,字伯夷,貴戚慕其名,或遺其書,安不發(fā),悉壁藏之。后捕貴戚賓客,安開壁出書,而封如故,由是不罹其患。
又曰:張純,字伯仁,為虎賁中郎將,純素重慎周密,時上封事,輒削去草。
《后漢書》曰:馬援在交趾,還書誡兄子曰:"龐伯高敦厚周密,吾愛之重之,愿爾曹效之。"
又曰:馬光,字叔山,為衛(wèi)尉卿。上以光周密謹(jǐn)慎,特親異之。
又曰:皇甫嵩,為人愛慎勤書,前后上表陳諫有補(bǔ)益者五百馀事,皆手書毀草,不宣於外。
《吳志》曰:闞澤,字德潤,山陰人也。性謙恭篤慎,人有非短,口未嘗及,容貌似不足者。
王隱《晉書》曰:李康嘗答司馬文王問,因以吻家誡曰:"昔侍於先帝時,有三長史俱見臨,辭出。上曰:為官長當(dāng)慎、當(dāng)勤、當(dāng)清。修此三者,何患不治乎?上問臣曰:必不得已,於斯三者何先?吾對曰:慎乃為先。夫清者不必慎,慎必自清。上曰:卿言得之矣。"
《晉書》曰:羊祜多所進(jìn)達(dá),而人不知所由。或謂祜慎密太過者,祜曰:"是何言歟!夫入則造膝,出則詭辭,君臣不密之誡,吾惟懼其不及。不能舉賢取異,豈得不愧知人之難哉!且拜爵公朝,謝恩私門,吾所不取。"
《晉起居注》曰;太康四年制曰:選曹銓管人才,宜得恪謹(jǐn)寡欲,柳華崇本、尚書朱整周慎敬讓以自居,是其人也。
《后魏書》曰:庾岳,代人也。置相州,即拜岳為刺史。公廉平當(dāng),百姓稱之。鄴舊有園池,時果初熟,丞吏送之,岳不受,曰:"果未進(jìn)御,吾何得先食?"其謹(jǐn)慎如此。
《北齊書》曰:封隆之,字祖裔,渤海蓚?cè)艘病P詫捄?,有度量。義旗始建,首參經(jīng)略,奇謀妙策,密以啟聞,上書削稿,罕聞於外。高祖嘉其忠謹(jǐn),每多從之。
《隋書》曰:高潁,字昭玄,渤海蓚?cè)艘?。少明敏,尤善詞令,所出奇策密謀,及損益時政,皆世無知者。
又曰:李德林,字公輔,博陵平安人也。從入官已后,即典機(jī)務(wù),甚密慎,常云古人不言溫樹,何足稱也。
《唐書》曰:溫彥博自掌知機(jī)務(wù),即杜絕賓客,國之利害,知無不言。太宗嘉之,及薨,謂侍臣曰:"彥博以憂國之故,勞精竭神,我見其不逮,已二年矣,恨不縱其閑逸,致大生靈。"
又曰:陸玄方在官清謹(jǐn),再為宰相,則天將有遷除,每先以訪之,必密封以進(jìn),未嘗露其私恩。臨終,取前后草奏,悉命焚之,且曰:"吾陰德於人多矣,其后庶幾福不衰矣。"又有書一匣,常自緘封,家人莫有見者。及卒,視之,乃前后敕書。其慎密如此。
又曰:楊再思在位累載,屈節(jié)希旨,無所規(guī)弼,然慎畏,木嘗忤物。或謂再思曰:"公名高位重,何為屈折如此?"再思曰:"世路艱難,直者受禍,茍不如此,何以全身哉。"
又曰:高郢,性恭慎廉潔,罕與人交游,守官奉法勤恪,掌誥累年,家無制草?;蛑^曰:"前輩皆留制集,公焚之,何也?"曰:"王言不可存私家。"時人重其慎密。
《太公金匱》曰:黃帝曰:"予之居上搖搖,恐夕不至朝。"
《尸子》曰:言美則響美,言惡則響惡,身長則影長,身短則影短。名者響也,行者影也,是故慎而言將有和之,慎而行將有隨之。
《淮南子》曰:君子之居民上也,若以腐索御馬,恐失民意,若履薄冰,蛟在其下。
又曰:若行獨(dú)梁,不為無人,不兢其容。
殷康《明慎》曰:奔車之上無仲尼,覆舟之下無伯夷,益言慎也。
魏《任嘏別傳》曰:嘏字紹先,樂安博昌人也。文帝時為黃門侍郎,每納忠言,輒手書壞本,自在禁省,歸書不封。帝嘉其淑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