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從軍
《詩》曰:伯也執(zhí)殳,為王前驅(qū)。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
又曰:鴇羽,刺君子下從征役,不得養(yǎng)父母也。肅肅鴇羽,集于苞栩。王事靡盬,不能藝稷黍。
《漢書·張良傳》曰:良性多病,未嘗持兵將,常為畫策臣時(shí)從行。
《后漢書》曰:周嘉字惠文,仕郡為主簿。王莽末,群盜入汝陽,嘉從太守何敞討賊,為流矢所中。賊圍十重,白刃交集,嘉以身捍之,曰:"嘉請(qǐng)以死贖君命。"后太守寇恂舉為孝廉,拜侍郎。引見,問遭難之事,詔嘉尚公主,嘉稱疾不肯當(dāng)。
《梁書》曰:曹景宗為竟陵太守,及帝起兵,景宗聚族并率五服內(nèi)子弟三百人從軍。
《后魏書》曰:張袞字洪龍,上谷沮陽人也。好學(xué)有文才。太祖為代王選為左長史,決策幃幄,太祖器之,禮遇優(yōu)厚。
又曰:韓茂從討平?jīng)觯?dāng)茂所沖,莫不應(yīng)弦而殪。由是世祖壯之。
又曰:張袞從太祖破賀訥,登勿居山,聚石為峰,以記功德,命袞為文。
又曰:竇代田從討平?jīng)觯瑩羝坪者B定、得奚斤等。世祖以定妻賜之,詔斤膝行授酒于代田,敕斤曰:"全爾命者代田功也。"進(jìn)爵長廣公。
《隋書》曰:郭榮,遼東之役以功進(jìn)位左光祿大夫。明年,帝復(fù)事遼東,榮以為中國疲敝,萬乘不宜屢動(dòng)。乃言于帝曰:"戎狄失禮,臣下之事。臣聞千鈞之弩不為鼷鼠發(fā)機(jī),豈有親辱大駕以臨小寇!"帝不納,復(fù)從軍攻遼東城,榮親蒙矢石,晝夜不釋甲胄。
王粲《從軍詩》曰:下船登高防,草露沾我衣?;厣砀按矊?,此愁當(dāng)告誰。身服干戈事,豈得念所私。
又曰:從軍有苦樂,但問所從誰。所從神且武,焉得久勞師。
鮑明遠(yuǎn)《代東武吟》曰:始隨張校尉,召募到河源;后逐李輕車,迫虜近塞垣。
曹子建詩曰:從軍度函谷,馳馬過西京。
嵇叔夜《贈(zèng)彥才入軍》詩曰:良馬既閑,麗服有輝。風(fēng)馳霓逝,躡景追飛。凌厲中原,顧盼生姿。
陸機(jī)《從軍行》曰:朝食不免胄,夕息常負(fù)戈??嘣者h(yuǎn)征人,附心悲如何?
薛瑩《答華永先詩》曰:桴鼓常在側(cè),筆研永欲捐。卷袞不復(fù)開,干戈以為權(quán)。
劉義恭《擬古》詩曰:束甲辭京洛,負(fù)戈事烏孫。后軍濟(jì)太河,筑壘黎陽屯。旦聞?dòng)鹣w,夕見邊驛奔。
○羽書
《史記》曰:齊使魯連為書,以箭射城中遺燕將曰:"吾聞之,知者不背時(shí)而棄利,勇士不怯死而滅名,忠臣不先身而后君。忠廢名滅,后代無稱,非智也。且吾聞效小節(jié)者不能行大威,惡小恥者不能立榮名。昔管仲、曹沫二公者非不能效小節(jié)、弊死小恥也,以為殺身絕代,功名不立,非智也。故業(yè)與王霸爭(zhēng)流,名與天壤相飏,公其圖之。"燕將自殺。
《漢書·高帝紀(jì)》曰:武臣自立為趙王,沛令欲以沛應(yīng)之??钟凶?,欲誅蕭、曹。蕭、曹恐,逾城保高祖,乃書帛射城中與沛父老。父老乃殺沛令,開門迎高祖。
《后漢書》曰:隗囂檄告州郡,言王莽之罪,越楚之竹不足以書其惡。
《魏志》曰:關(guān)羽圍行征南將軍曹仁於樊。趙儼以議郎參仁軍事。儼謂軍將曰:"今賊獨(dú)盛,我徒卒單少,而仁隔絕,不得同力。前軍逼圍,遣謀通仁,使知外救,以勵(lì)將士,然后表里俱發(fā),破楚必矣。"諸將皆喜,便作地道,箭射飛書,與仁消息。
《晉書》曰:初,安南將軍甘卓與左將軍隋王承書,勸使固守,當(dāng)以兵出沔口,斷王敦歸路,則湘圍自解。承答其書,略曰:"足下若能卷甲電赴,猶或有濟(jì),若其狐疑,求我枯魚之肆矣。"
《梁后略》曰:己酉,上自長沙寺移住天居寺。是日,北射書城內(nèi):"今者行兵,不貪城隍土地,不貪子女玉帛,志存救弊,濟(jì)此生民,廣訪民人,擇善而立。梁朝士庶尚未相領(lǐng)解,蟻聚窮城,寂無求問,尋此異卜,良用疑惑。"
又曰:褚蘿率其下五百人,乘大艦於鹿頭后湖,以備水戰(zhàn)。北軍聚而觀。蘿乃掉艦向岸,北軍引去,蘿亦回歸。上乃射書北軍,大開賞募,有能斬送賊師者封五千戶侯,賜絹萬匹。
○占候
《孫子》曰:天者,陰陽、寒暑、節(jié)制也。(謂順天行誅,因陰陽四時(shí)、剛?cè)嶂?。故《司馬法》曰:"冬夏不興師,所以兼受愛吾人。"若細(xì)雨沐軍,臨機(jī)必有捷;回風(fēng)相觸,道遠(yuǎn)而無功。云類羊群,必走之道;氣如驚鹿,必?cái)≈畡?shì)。黑云出壘,赤氣臨軍,皆敗之兆。若煙非煙,此慶云也,必勝。若霧非霧,是泣軍也,必?cái) J侵L(fēng)云之占,其來久矣。)
《孫子占》曰:三軍將行,其旌旗從容以向前,是為天送,必亟擊之,得其大將。三軍將行,其旌旗墊(音店)然若雨,是為天霑,其師失。三軍將行,旍旗亂於上,東西南北無所主方,其軍不還。三軍將陣,雨甚,是為浴師,勿用陣戰(zhàn)。三軍將戰(zhàn),有云其上而赤,勿用陣,先陣戰(zhàn)者莫復(fù)其跡。三軍方行,大風(fēng)飄起於軍前,右周絕軍,其將亡。右周中,其師得糧。
《左傳·僖公五年》曰:晉侯圍上陽,問於卜偃曰:"何時(shí)克之?"對(duì)曰:"童謠云:丙子之辰,龍尾伏辰,均服振振,取虢之旗。鶉之賁賁,天策焞焞,火中成軍,虢公其奔。其九月、十月之交乎?"
《韓詩外傳》曰:武王伐紂,到于邢丘,軛折為三,天雨三日不休。武王懼,召太公而問之曰:"紂未可伐乎?"太公曰:"不然。軛折為三者,軍當(dāng)分為三也。天雨三日者,欲灑吾兵也。"
《后漢書》曰:韓遂屯美陽,董卓與戰(zhàn),輒不利。十一月夜,有流星如火光,長十馀丈,照遂營中,驢馬盡鳴,賊以為不祥,欲歸金城。卓聞之,喜。明日乃與右扶風(fēng)鮑鴻等并兵俱攻,大破之,斬首數(shù)千級(jí)。
又曰:王尋、王邑攻南陽,積弩亂發(fā),矢下如雨,城中負(fù)戶而汲。王鳳等乞降,不許。尋、邑自以為功在漏刻,意氣甚逸。夜有流星墜營中,晝有云氣如壞山,當(dāng)營而隕,不及尺而散,吏士皆厭伏。(《續(xù)漢志》曰:云如壞山所謂營頭之星也。占曰:營頭之所墜,其下覆軍殺將,血流千里。厭音一葉反。)
《晉書·載記》曰:劉曜。咸和三年,曜夢(mèng)三人金面丹唇東向逡巡,不言而退,曜拜而履其跡。旦,召公卿以下議之。朝臣咸賀以為吉祥,唯太史令任義進(jìn)曰:"三者,歷運(yùn)統(tǒng)之極也;人為震位,王者之始,次也;金為兌位,物衰落也;唇丹不言,事之畢也;逡巡揖讓,退舍之道也;而拜者,屈伏於人;履跡而行,慎勿出疆也。東井,秦分也,五車,趙分也,秦兵必暴起亡主,眾師留敗趙地。遠(yuǎn)至三年,近至七八日,應(yīng)不遠(yuǎn)。愿陛下思而防之,"曜大懼。
又曰:石季龍攻張重華,謝艾拒之。艾建牙旗盟將士,有西北風(fēng)吹旌東南指,曰:"風(fēng)為令,今旗指之,天所贊也,破之必矣。"軍次神鳥,王擢與前鋒戰(zhàn),敗遁,還河南,還討叛虜斯骨貞萬馀落破之。
又《天文志》曰:水與金合為變,謀為兵。夏入太白中上出,破軍殺將。
又曰:元興二年八月庚子,太白犯歲星在上將。
又曰:永興二年四月丙子,太白犯狼星。占曰:"大兵起。"九月,歲星守東井。占曰:"有兵。"井又秦分野,是年,茍師破公師,蕃張方破苑陽,王虓關(guān)西諸將攻河間王,颙奔走,東海王迎殺之。永和十四年十二月,慕容俊遂據(jù)臨漳,盡有幽、并、青、冀之地,緣河諸將奔散,河津隔絕。
又曰:戊子,月犯牽牛大星。占曰:"牽牛,天將也。"
又曰:義熙十四年十月癸巳,熒惑入太微,犯西蕃上將,乃順行至左掖門。
又曰:辰星當(dāng)出不出,是謂擊卒,兵大起。在於房心間,地動(dòng)。
又曰:凡有蝕五星,其國皆主歲以饑,熒惑以亂,鎮(zhèn)以弒太白以強(qiáng)國,戰(zhàn)辰星以女亂。
又曰:辰星不出,太白為客,其出,太白為主。出而與太白不相從,乃各出一方為格野,雖有軍,不戰(zhàn)。
《隋書》曰:長孫晟以邊功授上開府儀同三司,復(fù)遣還大利,安撫新附。仁壽元年,晟表奏曰:"臣夜登城樓,望見磧北有赤氣長百馀里,皆如雨足下垂被地。謹(jǐn)驗(yàn)兵書,此名灑血,其下之國,必且破亡。欲滅匈奴,宜在今日。"詔楊素為行軍元帥、晟為受降使者北伐。二年,軍次北河,值賊帥思力侯斤等領(lǐng)兵拒戰(zhàn),與大將軍梁默擊走之。轉(zhuǎn)戰(zhàn)六十馀里,賊眾多降。
《唐書》曰:武德中,淮南道行臺(tái)仆射輔公祐據(jù)丹陽反。遣趙郡王恭為行軍元帥討之。將發(fā),與諸將宴集,命取水,忽變?yōu)檠?。在坐中皆失色。恭舉止自若,諭之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自顧無負(fù)于物,諸君何憂懼之深?公祐惡積禍盈,今承廟算以致討,盆中之血,乃公祐授首之征。"遂盡歡而罷。時(shí)人服其識(shí)度而能安眾,竟平公祐焉。
又曰:李晟之將復(fù)京師也,時(shí)熒惑守歲,久之方退。賓介或勸晟曰:"今熒惑已退,皇家之利也,可速出兵。"晟曰:"天子外次,人臣當(dāng)死節(jié),垂象玄遠(yuǎn),吾安知天道"。至是,謂參佐曰:"前者公勸晟出兵,非敢拒也。且軍士可用之,不可使知之。嘗聞五緯盈縮無準(zhǔn),懼復(fù)來守歲,則我軍不戰(zhàn)而自潰矣。"參佐嘆服,皆曰:"非所及也。"尋拜晟為司徒兼中書令。
《三國典略》曰:十一月癸未,梁主閱戎,於津陽門外立二城,南為吳地,北為虜城。西北風(fēng)甚急,溥天昏暗,幡旗南靡,乃移虜軍度南城,吳軍度北城,以順風(fēng)也。俄而驟雨暴降,梁主輕輦還宮,至城而霽,觀者怪之。
又曰:太原郡王高洋督兵攻王思政,陷於潁川,遂入東魏。先是,長社夜聲如車騎從西北向有城,居二日,黑風(fēng)起於乾地,吹水入城,城壞,風(fēng)羊角而上。
又曰:侯瑱敗王琳于梁山,琳及蕭莊并奔于齊。初東關(guān)水舟艦得通,琳引合肥之眾相次而下?,櫯c琳合戰(zhàn),琳軍少卻,退保西岸。及夕,東北風(fēng)大起,吹其舟艦沒于沙中。夜有流星墜于琳營。及旦風(fēng)靜,琳入浦修船,以鹿角繞岸,不敢復(fù)出。
《六韜》曰:周武王伐紂,師至泥水牛頭山,風(fēng)雨甚疾,旗鼓毀折。王之驂乘惶震而死。
太公曰:用兵者,順天道未必吉,逆之未必兇。若失人事,三軍敗亡。且天道鬼神,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智將不廢而愚將拘之。若乃好賢而能用,舉事而得,此則不看時(shí)日而事利,不假卜筮而事吉,不禱祝而福從。"遂命驅(qū)之前進(jìn)。周公曰:"今時(shí)逆太歲,龜灼兇,卜筮不吉,星變?yōu)闉?zāi),請(qǐng)還師。"太公怒曰:"今紂刳比干、囚箕子,以飛廉為政,伐之有何不可?枯草朽骨,安可知乎?"乃焚龜折蓍,援枹而鼓,率眾先涉河。武王從之,遂滅紂。
又曰:從孤?lián)籼?,高人無徐,一女子當(dāng)百夫。風(fēng)鳴氣者賊存在十里,鳴條百里,搖枝四百里。雨霑衣裳者謂潤兵,不霑者謂泣兵。金氣自鳴及焦氣者,軍疲也。
又曰:武王使散宜生卜伐殷,鉆龜,龜不兆。下占於地,數(shù)蓍,蓍交而折。祖行之日,雨輜車至軫。行至之日,幟折為三。宜生曰:"四兇不祥,不可舉事。"太公進(jìn)曰:"退,非子之所及也。圣人生天地之間,承衰亂而起,龜者枯骨,蓍者折草,何足以辨吉兇。祖行之日雨輜車至軫,是洗濯甲兵也。行之日幟折為三,是軍分為三,如此斬紂之首,吉也。"
《抱樸子》曰:晉太康二年,京邑始亂,三國舉兵攻長沙,王人小民張昌反於荊州,奉劉尼為漢主。乃遣石冰擊定揚(yáng)州,屯於建業(yè)。宋道沖說冰求為丹陽太守,到郡發(fā)兵以攻冰召余為貯兵都尉。余年二十一,見軍旅不得已而就之。宋侯不用吾計(jì),數(shù)敗。吾令宋侯從月建住華蓋下,遂收合馀燼,從吾計(jì),破石冰焉。
又曰:凡戰(zhàn),觀云如走鹿形者,敗軍之氣也。
《兵法秘訣》曰:鎮(zhèn)星所在之宿,其國不可伐。又彗星見大明,臣下縱橫,民流亡無所食,父子坐離,夫婦不相得。四維有流星,前如甕,后如火光,竟天如雷聲,名曰"天狗"。其下饑荒,民疾疫,群臣死。流星東北行,名天岡,天海之口,必有大水土功。又四維有流星,入以后有白氣如云狀,似車輪,是謂嚙食,其下大兵,中國多盜賊。又有星如斗,見北斗,名為旬始,天下大亂,諸侯爭(zhēng)雄。
《玄女兵法》曰:凡行兵之道,天地大寶得者全勝,失者必負(fù)。北斗之中,禽有旬始,狀像雄雞,制百兵之母。能得其術(shù),何神不使。九地九天,各有表里,三奇六合主威軍事。
又曰:黃帝攻蚩尤,三年城不下。募求術(shù)士,乃得伍胥。與之言曰:"今日余攻蚩尤,三年城不下,其咎安在?"伍骨曰:"此城中之將,為人必白色、商音,帝始攻時(shí),得無以秋之東方行乎?今黃帝為人蒼色、角音,此雄軍也。以戰(zhàn)為之。"黃帝曰:"善!為之若何?"伍骨曰:"臣請(qǐng)攻蚩尤,三日城必下。"黃帝大喜。其中黃直曰:"帝積三年攻蚩尤而城不下,今子欲以三日下之,何以為明?"伍骨曰:"不如臣言,請(qǐng)以軍法論。"黃帝曰:"子欲以何時(shí)?""臣請(qǐng)朱雀之日日正中時(shí),立赤色徵音絳衣之軍于南方,以輔角軍;臣請(qǐng)以青龍之日平旦時(shí),立青色角音青衣之軍于東方,以輔羽軍;臣請(qǐng)以玄武之日人定時(shí),立黑色羽音黑衣之將于北方,以輔商軍;臣請(qǐng)以白虎之日日入時(shí),立白色商音白衣之將于西方,以輔宮軍。四將以立,臣請(qǐng)為帝以黃龍之日日中,建黃旗于中央,以制四方。"五軍已具,四面攻蚩尤,三日其城果下,黃帝即封骨世世不絕。
又曰:戰(zhàn)斗不法,當(dāng)從九天之上擊九地之下,眾士默默,人無見者。九天者,春在青龍,夏在朱雀,秋在白虎,冬在玄武。四神為九天,其沖為九地。
《星占》曰:太白出高,用兵深入敢戰(zhàn)者,吉。星出東方,中國大利,蠻夷大敗。
《兵書》曰:氣聚如龍、如鵠尾者,其下兵軍破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