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江南道下
越州
《十道志》曰:越州,會稽郡?!队碡暋窊P(yáng)州之域。春秋時越國。
《春秋元命苞》曰:牽牛流為揚(yáng)州,分為越國。
《史記》曰:越王勾踐,其先禹之苗裔,夏后少康之庶子也。封於會稽,以奉守禹之祀。文身斷發(fā),披草萊而邑焉。
《吳志》曰:會稽南面連山萬重,北帶滄海千里。
《輿地志》曰:順帝時,陽羨人周嘉上書,請分浙江以西為吳郡,東為會稽郡。
《宋略》曰:會稽山陰編戶三萬,號為天下繁劇。王羲之云:"每行山陰道上,如鏡中游。"王獻(xiàn)之望鏡湖澄澈,清流瀉注,乃云:"山川之美,使人應(yīng)接不暇。"
《郡國志》曰:越王北面以事吳,后終滅吳。
《漢志》曰:會稽郡,秦置。高帝六年為荊國,十二年更名吳。景帝四年屬江都。領(lǐng)曲阿等縣三十六。
《吳越春秋》曰:禹巡行天下,歸還大越,會計修國之道,以會計名山,仍為地號也。
《漢志》曰:剡縣,屬會稽。莽曰盡忠。
《南史》曰:張稷為剡令,至嵊亭,生子,因名嵊,字四山。
《漢志》曰:諸暨縣,屬會稽郡。莽曰疏虜。
《十道志》曰:縣有暨浦諸山,因以為名。
《會稽志》曰:龜山之下有東武里,即瑯琊東武縣。山一夕移於此,東武人皆從此,故里不動。
歙州
《十道志》曰:歙州,新安郡?!队碡暋窊P(yáng)州之域。春秋時屬越。秦屬丹陽郡。
《漢志》曰:歙,都尉治。屬丹陽郡。
《漢志》曰:黝縣,屬丹陽郡。漸江水出焉。成帝鴻嘉二年,為廣德國。王莽曰愬虜。師古曰:黝音伊,字與黟同。
《晉書》曰:孔愉,字敬康,會稽人。永嘉之亂,避地入新安山谷中,以稼穡、讀書為業(yè),信著鄉(xiāng)里。后奄忽而去。人皆以為神,為之立廟孔靈村。
《梁書》曰:任昉為新安太守,調(diào)楓香二石,始入三兩,便止,不欲遺之后人。及下任,惟有桃花米二十石。
《圖經(jīng)》曰:績溪縣,以界內(nèi)乳溪與徽溪相去一里,回轉(zhuǎn)屈曲,并流離而復(fù)合,謂之績溪,縣因名焉。
《圖經(jīng)》曰:任昉為新安太守,因行春至此,愛其云溪,緣源尋幽,累日不返。百姓因名其溪為昉溪,村名昉村。
又曰:新安貢柿心墨、木黝之字,縣職此之由。
又曰:祈門縣,本名閶門,著於秦、漢之代縣,有巨石夾流水兩相對,其狀似門,故號閶門。
又曰:婺源縣,本晉休寧縣。
《東陽記》曰:上應(yīng)婺女,故名之。
明州
《十道志》曰:明州,馀姚郡。古舜為馀姚之墟。
《史記》曰:越王勾踐平吳,徙夫差于甬東。
《漢志》曰:馀姚,屬會稽郡。本鄮縣之地。
《風(fēng)土記》曰:舜支庶所封,故曰余姚。
《輿地志》曰:邑人以其海中物產(chǎn)於山下鄮易,因名鄮縣。
《圖經(jīng)》曰:鄮縣有甬東及句章故城。
臺州
《十道志》曰:臺州,古越州,會稽郡之地?!队碡暋窊P(yáng)州之域。春秋時越國。秦屬閩中郡。后越王無疆七代孫閩君搖率越人佐漢伐秦,惠帝錄其功,封搖為東海王,都於甌。
《山海經(jīng)》曰:甌在海中。郭璞注云:今臨海永寧縣即東甌故地也。若在南海中郁林郡為西甌。
《吳地記》曰:《漢書》:"閩越圍東甌,東甌告急於天子,天子遣太中大夫嚴(yán)助發(fā)兵往救,未至,閩越止兵;東甌乃舉國徒中國,處之江淮間。"而后遺人往往漸出,乃以東甌地為回浦縣。
《漢志》曰:回浦,東部都尉理。屬會稽郡。楊雄解嘲曰:"東南一尉,西北一候。"
《十道志》曰:唐武德四年,討平李子通,於臨??h置海州。五年,改海州為臺州。
處州
《圖經(jīng)》曰:處州,縉云郡。古縉云之墟也。秦為會稽郡地。漢初為東甌地,后以為回浦縣。光武更名章安。晉分為永嘉郡。
《輿地志》曰:永嘉郡,本會稽東部地。晉明帝大寧元年,分臨海等立永嘉郡。
《圖經(jīng)》曰:麗水縣有惡道,惡道有突星瀨。謝靈運(yùn)與弟書曰:"聞惡道溪中,九十九里有五十九灘。"《永嘉記》曰:王右軍游惡道,嘆其奇絕,遂書突星瀨於石。
《輿地志》曰:松陽縣,本章安南鄉(xiāng),漢末立為縣?!秴堑赜洝吩唬嚎h東南臨大溪有松陽樹,大八十一圍,腹中空可容三十人坐,故取此為名。王右軍嘗往看之?!队兰斡洝吩唬呵嗵锟h有草葉似竹,可染碧,名為竹青。此地所豐,故名青田?!陡∏鸸帔Q經(jīng)》曰:青田之鶴。
溫州
《十道志》曰:溫州,永嘉郡。會稽之東境也。漢永建四年,置永寧縣。
《郡國志》曰:永嘉為東甌,郁林為西越,斯地蠶一年八熟。
《圖經(jīng)》曰:永嘉縣,漢治縣之地,后漢改為章安縣。
《漢志》曰:冶,本閩越地。屬會稽郡。
婺州
《十道志》曰:婺州,東陽郡?!队碡暋窊P(yáng)州之域。春秋時為越之西界。秦屬會稽郡。漢初屬荊、吳二國。
《郡國志》曰:婺州,正得東越之地,漢時其地屬會稽,為東揚(yáng)州。人俗輕躁,少信行,好淫祀。
鄭緝之《東陽記》曰:此境於會稽西部,嘗置都尉理於此矣。吳寶鼎元年,始分會稽置東陽郡。隋平陳,置婺州,蓋取其地於天文為婺女之分野。
《異苑》曰:東陽顏烏以淳孝著聞,群鳥助,銜土塊為墳,烏口皆傷。一境以為至孝所致,因以縣名烏傷。
《十道志》曰:唐武德七年,改烏傷為義烏。
衢州
《十道志》曰:衢州,信安郡。土地所屬與婺州同。唐武德四年,平李子通,於信安縣置。西有三衢山,因以為名。
《輿地志》曰:后漢獻(xiàn)帝初平三年,分太末縣立新安縣。晉太康元年,以弘農(nóng)有新安,改名為信安。
《左傳》曰:越伐吳,王孫彌庸觀越,見姑蔑之旗。杜注云:今東陽太蔑縣是。
《輿地志》曰:太蔑,秦、漢為太末縣,今龍丘及《春秋》東陽太末縣也。
潭州
《十道志》曰:潭州,長沙郡?!队碡暋窊P(yáng)州之域。春秋及戰(zhàn)國時,為黔中郡之南境。晉懷帝永嘉元年,分荊州置湘州。隋平陳,改湘州為潭州。
《史記天官書》曰:翼、軫為楚分。傍一小星,為長沙星。
《漢書》曰:高帝封番君芮為長沙王。
又曰:長沙定王發(fā),景帝二年立,以母微無寵,故王卑濕貧國。應(yīng)劭曰:景帝后二年,諸王來朝,有詔更前稱壽歌舞。定王但張袖小舉手,左右笑其拙。上怪問之,對曰:"臣國小地狹,不足回旋。"帝乃以武陵、零陵、桂陽屬焉。
《郡國志》曰:炎帝神農(nóng)氏葬於長沙。長沙之尾,東至江夏,謂之沙羨,是其地。
《十三州志》曰:西自湘江,至東萊萬里,故曰長沙。
《湘州記》曰:始皇二十五年,并天下,分黔中以南之沙鄉(xiāng)為長沙郡,以統(tǒng)湘川,蓋取星以名焉。
《遁甲經(jīng)》曰:長沙之地,云陽之墟,可以長生,可以避世。
《湘中記》曰:其地有舜之遺風(fēng),人多純樸,今故老猶彈五弦琴,好為《漁父吟》。
《湖南風(fēng)土記》曰:長沙下濕,丈夫多夭折。俗信鬼,好淫祀,第蘆為室,頗雜越風(fēng)。
岳州
《十道志》曰:岳州,巴陵郡?!队碡暋非G州之域,古三苗國地。春秋及戰(zhàn)國時屬楚。秦屬長沙郡。晉分長沙之巴陵,置建昌郡,在巴陵。齊武封子倫為巴陵王。梁封齊明帝子寶義為巴陵王,奉齊后,以備三恪。隋平陳,改為岳州。
《尋江記》曰:羿屠巴蛇於洞庭,其骨若陵,故曰巴陵。
《淮南子》曰:斬修蛇於洞庭。
《十道志》曰:巴陵縣,本漢下雋縣之巴丘地。
《漢書·地理志》曰:下雋縣,屬長沙郡。
《十道志》曰:華容縣,本漢孱陵縣。
衡州
《十道志》曰:衡州,衡陽郡。春秋時屬楚。秦屬長沙郡。漢為酃縣地,屬長沙國。吳分長沙之東部,立為湘東郡。隋平陳,罷郡為衡州,因衡山以取名。
《尚書·禹貢》曰:荊及衡陽惟荊州。
甄烈《湘州記》曰:宋大明中,望氣者云湘東有天子氣,遣日者巡視,斬岡以厭之。鄩湘東王為天子。(即明帝也。)
《圖經(jīng)》曰:茶陵縣者,所謂陵谷生茶茗焉。
永州
《十道志》曰:永州,零陵縣?!队碡暋非G州之域。春秋及戰(zhàn)國時,楚之南境。秦屬長沙郡。漢屬長沙國。晉以零陵屬湘州。隋平陳,置永州,因永為水名。
《梁書》曰:孫謙,字長遜。為零陵太守,有善績,吏人安之。先是,部多猛獸,謙至絕跡;乃去官之夜,猛獸即害居人。
甄烈《湘州記》曰:石燕山,石形似燕,大小如一山,明凈即頡頏飛翔。
羅含《湘中記》曰:石燕在泉陵縣,雷風(fēng)則群飛,然其土人稀有見者。
又《十道志》曰:零陵縣,本漢泉陵縣。
道州
《十道志》曰:道州,江華郡?!队碡暋非G州之域。春秋及戰(zhàn)國時屬楚。漢屬長沙國。唐貞觀八年,為道州。
《圖經(jīng)》曰:昔舜封象有鼻國,即其地。
郴州
《十道志》曰:郴州,桂陵郡?!队碡暋非G州之域。春秋及戰(zhàn)國時屬楚。秦屬長沙郡。漢高祖二年,分長沙南境立桂陽郡,屬荊州部,居郴。梁元帝為盧陽郡,屬衡州。隋平陳,改為郴州。
《史記》曰:項羽徙義帝於長沙,都郴。
連州
《十道志》曰:連州,連山郡。春秋時楚地。秦為長沙郡之南境。二漢為桂陽郡之桂陽縣。吳屬始興郡,晉因之,宋於此立宋安郡,后盾齊如之。梁為陽山郡。唐武德四年,改為連州,以郡南黃連嶺為名。
邵州
《十道志》曰:邵州,邵陽郡?!队碡暋非G州之域。春秋時屬楚。秦為長沙郡。漢為昭陵縣,屬零陵郡。吳分零陵北部為邵陵郡,屬荊州,即今州也。晉武改昭陽為邵陽。唐貞觀十年,改為邵州。
又曰:邵陽縣,本漢昭陵縣地,屬長沙國。
黔州
《十道志》曰:黔州,黔中郡?!队碡暋非G州之域。戰(zhàn)國為楚黔中地,秦昭王伐楚,置黔中郡,其地又屬焉。漢武陵郡之酉陽縣地,武陵五溪蠻之西界也。周武帝保定四年,蠻帥田思鶴以地內(nèi)附,置奉州。建德三年,改為黔州。
《吳錄》曰:黔陽,屬武陵郡。黔陽,今辰州三亭縣西故城是也。
思州
《十道志》曰:思州,寧夷郡。《禹貢》荊州之域。春秋楚地。隋開皇十八年,始置務(wù)川縣,屬庸州。唐武德元年,以務(wù)川當(dāng)牂柯要路,置務(wù)州。貞觀八年,改為思州,因思邛水為名。
費州
《十道志》曰:費州,涪川郡?!队碡暋非G州之域。春秋時屬楚。漢武帝元鼎六年,通牂柯道,置牂柯郡,其地屬焉。江山阻遠(yuǎn),為俚獠所居,多不臣附。周宣政元年,獠王元殊多質(zhì)等歸國,遂立州,取費水為名。
《九州要記》曰:九丘之外,有費州。
辰州
《十道志》曰:辰州,盧溪郡?!队碡暋非G州之域。春秋時屬楚,其地即古蠻夷之地。秦昭王使白起伐楚,略取蠻夷,置黔中郡。漢改黔中為武陵郡。隋開皇平陳,改為辰州。
《沅陵記》曰:五溪十洞頗為邊患,自馬伏波征南之后,雖為郡縣,其民叛擾,代或有之,蓋恃山險所致。
《十道志》曰:壺頭山,后漢馬援征五溪蠻,取壺頭山。賊乘高守險,水迅,舡不得進(jìn)。士卒多疫死,援亦中病,穿岸為室,以避炎氣,遂卒於此?!段淞暧洝吩唬荷竭呌惺?,即馬援所穿屋也。室內(nèi)有大蛇如舡,云是援之馀靈。
《十道志》曰:故老云:"楚子滅巴,巴子兄弟五人流入黔中。漢有天下,名曰酉、辰、巫、武、沅等五溪,為一溪之長,故號五溪。"
錦州
《十道志》曰:錦州,盧陽郡。歷代土地與辰州同。唐武德初,以辰州之地析置錦州。
溪州
《十道志》曰:溪州,靈溪郡?!队碡暋非G州之域。歷代土地所屬與辰州同。唐武德中,立溪州,蓋取五溪相會於此。
又曰:大鄉(xiāng)縣,本漢沅陵、零陵二縣地,屬武陵郡,梁分立大鄉(xiāng)縣。三亭縣,本漢靈陽縣地,屬武陵郡,唐分大鄉(xiāng)縣。縣有小酉山、黔山、大酉山。
敘州
《十道志》曰:敘州,潭陽郡。古蠻夷之地。戰(zhàn)國時為楚黔中地。唐貞觀八年,為巫州。天授三年,以巫山不在州界,改為沅州,以沅江水為郡名。開元十三年,仍舊為巫州。至大歷五年,為敘州。
《五溪記》曰:民多射生而鼻飲,啖蛇鼠,捕蝦蟹,朝營夕用,故無宿給。
施州
《十道志》曰:施州,清江郡。《禹貢》荊州之域。春秋時巴國。七國時為楚巫郡地。秦昭王伐楚,置黔中郡,巫地屬焉。周武帝建德二年,酋長向鄒兄弟四人相率內(nèi)附,置施州。
又曰:清江縣,本漢巫縣地,屬南郡。巫縣,今夔州巫山縣是也。吳、晉及周,為沙渠之地。隋於此置清江縣。
播州
《十道志》曰:播州,播川郡。秦夜郎縣之西南隅?;萃跏哪?,欲得楚黔中地,以武關(guān)之外易之。今隸黔府,即總謂黔中地。漢武元鼎六年,平西南夷,置牂柯郡,其地屬焉。以且蘭有掾舡牂柯,因此立郡以名焉。貞觀九年,於此界置郎州,后省。十三年,又於其地置播州,以其地有播川,因名焉。
《漢書》曰:唐蒙上書說武帝曰:"聞夜郎國有精兵可得十馀萬,浮舟牂柯,出其不意以制越,此一奇也。"
珍州
《十道志》曰:珍州,夜郎郡。古山獠夜郎國之地。晉永嘉五年,分牂柯置夜郎郡,兼置充州。唐貞觀十七年,廓辟邊夷,置播川鎮(zhèn)。后因川中有降珍山,因以鎮(zhèn)為珍州,取山名郡也。
《九州志》曰:夜郎自古非臣伏州郡之地,漢武開拓南邊,始置夜郎縣,屬牂柯郡,即牂牁尉居之。
《后漢書》曰:夜郎者,臨牂牁江,江廣百馀步,足以行舡。
《十三州志》曰:牂牁者,江中山名也。
夷州
《十道志》曰:夷州,義泉縣。古徼外蠻夷之地。漢置牂柯郡。歷代恃險,不聞臣附。隋大業(yè)七年,始招慰,置綏陽縣,屬明陽郡。唐武德四年,置夷州。
葉州
《十道志》曰:葉州,龍溪郡。古蠻夷之地,唐置葉州,后為龍溪郡。
溱州
《十道志》曰:溱州,溱溪郡。古蠻夷之地。唐貞觀八年,開拓南蠻,於榮懿縣立溱州,地多貢象牙,后或為溱溪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