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湖
《廣雅》曰:湖,池也。
《說文》曰:湖,大陂也。
《史記》曰: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義不修,舜滅之,此在德不在險。
《晉書》曰:陳訓少學天文,孫皓以為奉禁都尉,知皓必敗。時錢塘湖開,或言天下當太平,青蓋入洛,皓以問訓。對曰:"臣能望氣,不達湖開塞。"退告友曰:"青蓋入洛,將以舁櫬銜璧之事,非吉祥也。"
《宋書》曰:會稽太守孟顗事佛精懇,而為謝靈運所輕,嘗謂顗曰:"得道應須慧業(yè)文人,卿昇天當在靈運前,成佛必在靈運后。"顗深恨之。會稽東郭有回踵湖,靈運求決以為田,顗堅執(zhí)不與,又求始寧岯崲湖為田,顗又固執(zhí)。靈運謂顗非存利民,正慮決湖多害生命,言論毀傷,與顗遂構仇隙。
《唐書》曰:褚無量,字弘度,杭州鹽官人也。幼孤貧,厲志好學,家近臨平湖。時湖中有龍斗,傾里闬就觀之,無量時年十二,讀書晏然不動。
《風俗通》曰:湖都曰流瀆四面所隈都也。《周官》:揚州,其浸五湖。按張勃《吳錄》,五湖者,太湖之別名,以其周行五百馀里,故以五湖為名。(虞翻又云,太湖另有五道,別謂之五湖。)或說以太湖、射貴湖、上湖、洮湖、(洮湖一名長塘湖,在主烏。)滆湖(戶伯切。)為五湖。按《國語》吳越戰(zhàn)於湖,直在笠澤一湖中戰(zhàn)耳,則知或說非也。
《隋大業(yè)記》曰:五月夏至前三五日,吳郡太湖中白魚,向湖側淺水菰蒲之上產子,民得采之,隨時貢於洛。
《揚州記》曰:太湖一名震澤,一名笠澤,一名洞庭。(《史記》:三苗之國,左洞庭,右彭蠡。裴骃注云:今湖中苞山有名穴,其深洞無知其極者,名洞庭,洞庭對曰彭蠡,則知因此穴之名通呼洞庭彭蠡,即宮庭湖名也。《越絕書》云:太湖周三萬六千里,在吳興也。)
《荊州記》曰:宮亭,即彭蠡澤也,謂之彭澤湖,一名匯(該賄切。)澤。(在豫章郡。)青草湖一名洞庭湖,(洞庭湖,亦謂之太湖,在巴陵郡。)云夢澤一名巴丘湖。凡此并昭昭尤著又廣大也。
干寶《搜神記》曰:由拳縣,秦時長水縣,始皇時童謠曰:城門有血,城當陷沒為湖。有嫗聞之,朝往窺門,將欲縛之,嫗言其故。后門將以犬血涂門,嫗見血走去,忽有大水欲沒縣。主簿令幹入白令,令曰:"何忽作魚。"幹曰:"明府亦作魚。"遂淪為湖。
鄭緝之《永嘉記》曰:懷北縣有蔣公湖,父老云,先代有祭祀祈請者,湖輒下大魚與之。
《秦州記》曰:武都郡前有湖。義熙初,有白龍於湖升天。
盛弘之《荊州記》曰:宮亭湖廟神甚有靈驗,途旅經過,無不祈禱,能使湖中分風而帆南北。
又曰:巴陵南有青草湖,周回數(shù)百里,日月出沒其中。湖南有青草山,故因以為名。
劉澄之《荊州記》曰:華容縣東南有云夢澤,一名巴丘湖,荊州之藪也。
劉澄之《豫州記》曰:陳縣地有芍陂湖,魏將王陵與吳將張休交戰(zhàn)處也。
黃閔《武陵記》曰:有湖名為丹陂,周圍數(shù)百頃,青波澄映,洲嶼相望。
《武昌記》曰:武昌長湖通江,夏有水,冬則涸,于時靡所產植。陶太尉立塘以遏水於此,常自不竭,因取瑯琊郡隔湖魚菱,以著湖內,菱甚甘美,異於他處,所產鮒魚,乃長三尺。
劉道真《錢塘記》曰:明圣湖在縣南,去縣三里,父老相傳有金牛時見,神化莫測,故以明圣垂名。
《西京雜記》曰:顧翱少失父,事母,母好食雕胡飯,常帥子女躬自采擷,還家導水鑿川供養(yǎng),每有盈儲。家近太湖,湖中乃生雕胡,無復雜草,蟲鳥不敢至焉,遂得以為養(yǎng)。郡縣表其閭舍。
《江乘地記》曰:滆湖中有嘉魚美莼。
劉欣期《交州記》曰:有一湖去合浦四十里,每陰雨日,百姓見有銅船出水。又有一牛在湖中,以雞酒為祭便大獲魚;若此禮不設,惟得牛糞而已。
《述征記》曰:柏沖為江州刺史,遣人周行廬山,冀觀靈異。既陟崇巘,有一湖,匝生桑樹,有白鵠,湖中有赤鱗魚,使者渴極欲往飲水,赤鱗張鰭向之日使者不敢飲。
《南康記》曰:空山上有平湖,湖中有艑底浮在湖中,動搖便起風雨。
鄭緝之《東陽記》曰:北山去郡三十馀里,有赤松廟。故老相傳曰,其下有居民曰徐公者,嘗登嶺至此處見湖水,二人共博於湖間,自稱赤松子、安期先生。有一壺,酌酒以飲徐公,公醉而寐其側,比醒不復見。
劉澄之《豫州記》曰:城父縣有巢湖,湖周五里,湖中有三山,湖南有四鼎山。
《戰(zhàn)國策》曰:秦與荊戰(zhàn),大破之,取洞庭五渚。
《吳地記》曰:吳王葬女,取土成湖。
又《郡國志》云:三女墳在郭西,云闔閭食蒸魚羹,留半賜三女,三女怨,自殺,王痛之,葬於郭西,文石為槨,金印玉牒,銀樽朱盤,悉以送葬。又云盤郢之劍,或曰湛爐之劍,夜飛適楚,以水繞墳,因名女墳湖。又云:葬女時有白鶴舞吳市,因入羨門,悉化為犬。
《錢塘記》曰:去邑十里有詔息湖,古老相傳,昔秦始皇巡狩經涂暫憩,因以詔息為名。
周景式《廬山記》曰:山頂有一窮湖,湖足赪尾鯉,鰭皆傷剝。而又有一故艑槽,崇山峻遠,非舟楫所游,豈深谷為陵,而此物不與丘壑同遷乎?
顧微《廣州記》曰:廬山上有一湖,至甲戌日,輒聞山有鼓角聲。
劉澄之《揚州記》曰:新城縣東有俱山,山上有湖,湖中有白鵝一只,時時飛來,不可常見。
劉楨《京口記》曰:龍目湖,秦王東游觀地勢,云此有天子氣,使赭衣徒鑿湖中長岡使斷,因改為丹徒。今水北注江也。
《梁典》曰:武帝望京峴山盤紆似龍,掘其右為龍目二湖。
《徐州先賢傳》曰:勾踐滅吳,謂范蠡曰:"吾將與子分國而有之。"蠡曰:"君行令,臣行志。"乃乘扁舟浮五湖而不返。
《水經注》曰:武強縣耆宿云,邑人有行於途,有一小蛇,疑其有靈,持而養(yǎng)之,名曰檐生,長而吞噬人,里中患之,遂捕系獄,檐生負而奔,邑淪為湖,縣長及吏咸為魚矣。今縣東北半里許有淵,謂之郎君淵。耆宿又言,縣淪之日,其子東奔,又陷於此,故淵得郎君之目矣。
《神異經》曰:北方荒外有湖,方千里,平滿無高下,有魚長七八尺,形狀如鯉而目赤,晝在湖中,夜化為人,刺之不入,煮之不死,以烏梅二七煮之即熟,食之可以愈邪病。
又曰:北方荒中有石湖,方千里,無凸凹,(上,直結反;下,於交反。)平滿無高下,岸深五丈馀,恒冰,唯夏至左右五六十日解耳。
又曰:東南海中烜洲上有溫湖,其中惟有鯽魚矣,長八尺,食之宜暑而避寒。
《郡國志》曰:潤州遏陂有湖名龍目湖,京口出好酒,人習戰(zhàn),故桓溫云:"京口土瘠人窶無可戀,惟酒可飲,兵可用耳。"
《會稽記》曰:漢順帝筑和五年,會稽太守馬臻創(chuàng)立鏡湖,在會稽、山陰兩縣界,筑塘蓄水高丈馀,田又高海丈馀,若水少則泄湖灌田,如水多則開湖泄田中水入海,所以無兇年,堤塘周回三百一十里,溉田九千馀頃。
又云:創(chuàng)湖之始,多淹冢宅,有千馀人怨訴於臺,臻遂被刑於市,及臺中遣使按鞫,忽不見人,驗籍皆是先死亡人之名。又按《輿地志》云:"山陰南湖縈帶郊郭,白水翠巖,互相映發(fā),有若圖畫。"
《南徐州記》曰:子英常於芙蓉湖捕魚,得赤鯉持歸,以穀養(yǎng)一年,遂生兩翅。魚云,我來迎汝,子英騎之,即乘風雨騰而上天,故《列仙傳》云:每經數(shù)載來歸見妻子,魚復來迎,如是數(shù)十回而不還。芙蓉湖即射貴湖也,又名上湖。
《吳地記》曰:臨平湖,在臨平山南。
《吳志》曰:歸命侯天璽元年,吳郡言,臨平湖自漢末草穢擁塞,今更除平。故老相傳云:此湖塞,天下亂;此湖開,天下平。又湖邊得石函,函中有小石,青色,長四寸,廣二寸馀,刻上作皇帝字,於是改年大赦,俄而晉平吳,孫盛以為元皇中興之符。
《歙縣圖經》曰:篁墩湖在縣西南,其湖有蜃,常與呂湖蜃斗,程靈銑好勇而善射,夢蜃化為人告之曰:吾為呂湖蜃所厄,君能助吾必厚報。束帛練者吾也。明日靈銑彎弧助之,正中后蜃,不知所之,后人名其處為蜃灘。時有一道人詣靈銑母求食,食訖曰,勞母設食,今當為求善墓地,使母隨行上山,以白石識其地曰:"葬此可以暴貴矣。"靈銑因移父葬其所。侯景亂,靈銑率郡鄉(xiāng)萬馀眾保新安,因隨陳武帝有奇功,及陳武受梁禪,靈銑以佐命功臣,與周文昱、侯安都為三杰。按靈銑宅在湖東二里。
徐爰《釋問》曰:玄武湖本桑泊,晉元帝創(chuàng)為北湖,宋以隸舟師。
《京都記》云:從北望鍾山,從宮亭湖望盧岳,齊武帝理水軍於此中,號曰昆明池。故沈約登覆舟山詩云:"南瞻儲胥館,北望昆明池。"即此爾。永嘉末,有龍見於湖內,故改為玄武湖。
《豫章記》曰:擔石湖在州東北,其湖水中有兩石山,有孔如人穿擔狀,古老云,壯士擔此兩石置湖中,因以為名。
《輿地志》曰:安成有蜜湖,中有絲莼鯽魚,為時所重,并有石窟容百人坐,其魚味甘如蜜,因此為名。在縣東二十里。
《淮南子》曰:夫歷陽之都,一夕化而為湖,勇力圣智與不肖者同命,無遺脫也。
《荊南志》曰:高沙湖在枚回洲上,翠澤平皛,(胡了切。)水陸彌曠,芰荷殷生,鱗羽滋阜。湖南林野清曠,可以棲托,故征士宗炳昔常家焉。北有小水自湖通江,謂之曾口是也。
《渚宮故事》曰:江陵城西二十里高沙湖,其中多魚。
又曰:五葉湖,昔湖側有主人張披五葉同居,因以為名。
《九江記》曰:彭蠡湖在潯陽縣東南,與都昌縣分界,湖心有大孤山。按《郡國志》,彭蠡湖周回四百五十里,內有石高數(shù)十丈,大禹刻其石以記功焉。又有乞烏隨船行,舟人擲摶飯接之,高下不失一粒。今此烏沿江靈廟多有,不獨在彭蠡湖爾。
《郡國志》曰:鶴門湖者,陶侃微時喪母,忽有二客來吊,化為雙白鶴飛去,后因以為名。
《丹陽記》曰:吳孫皓寶鼎元年,丹陽縣宣騫之母年八十,浴於后湖化為黿。后湖又名練湖。(在縣北百二十步。)
《輿地志》曰:曲阿出名酒,皆云后湖水所釀,故醇烈也。今按湖水上承丹徒,陳敏覆船山馬林溪,水色白味甘。
《輿地志》云:練塘,陳敏所立,遏高陵水,以溪為后湖。
《語林》曰:褚公游曲阿后湖,狂風忽起,船傾,褚公已醉,乃曰:"此舫人皆無可以招天譴者,惟有孫興公多塵滓,正當以厭天欲耳。"便欲捉孫擲水中,孫懼無計,惟大呼曰:"季野卿念我。"(褚公,褚彥回也。季野,彥回字也。)
伏滔《登故臺詩序》曰:夫差姑蘇臺東有丹湖萬頃,內有金銀塘。
《方輿記》曰:銅船湖,馬援鑄銅船五只,一留此湖中,四只將過海征林邑。
○潭
《幽明錄》曰:碩縣下有眩潭,以視之眩人眼,因以為名。傍有田陂,昔有人船行過此陂,見一死蛟在陂上不得下,無何,見一人長壯烏衣立於岸側,語行人云:"吾昨下陂不過而死,可為報眩潭。"行人曰:"眩潭無人,云何可報?"烏衣人云:"但至潭,便大言之。"行人如其言,須臾,潭中有號泣聲。
又曰:晉元熙中,桂陽郡有一老翁,常以釣為業(yè),后清晨出釣,遇大魚食餌,掣綸甚急,船人奄然俱沒,家人尋喪於釣所,見老翁及魚并死,為釣綸所纏,魚腹下有丹字,文曰:"我聞曾潭樂,故從檐潭來。磔死弊老翁,持釣數(shù)見欺。好食赤鯉鲙,今日得汝為。"
《荊州圖記》曰:武當縣西北六里江中,名佷子潭,潭中有右磧洲,長六十丈,世傳佷子未曾從父命,父臨終欲葬山上,故謬曰葬我水中,佷子惟從此命。習鑿齒《記》云:"佷子是漢時人,家在山東五女徼。"
鄧德明《南康記》曰:梓潭有梓樹,洪直巨圍,葉廣丈馀,垂柯數(shù)畝。
又曰:贛潭在郡下,昔有長者於此潭以釣為事,恒作漁父歌,其聲慷慨。忽聞綸動,須臾,一物形似小水牛,眼光如鏡,或言水犀,浮躍逐綸,角帶金鎖,釣客因引得鎖出水數(shù)十丈,鎖斷,馀數(shù)丈盡是珍寶。
《羅浮山記》曰:牛潭深洞無極,北岸有石,周圍三丈許,漁人見牛自水而出,盤於此石。
《枹樸子》曰:昔石頭水有大黿,常在潭中,因名此為黿潭,能作魅行病於人。吳有道士戴昞者,乃以越章封泥,遍投潭水中,良久,有大黿徑長丈馀浮出,不敢動,乃格殺之,而病人并愈。又有小黿出羅列,死於水渚甚多。
《南康記》曰:梓潭在雩都縣之東南六十九里,其山有大梓樹,吳王令都尉蕭武伐為龍舟,艚斫成而牽引不動。占云,須童男女數(shù)十人為歌樂乃當?shù)孟隆R榔溲砸酝信疇孔?,艚沒于潭中,男女皆溺。其后每天晴朗凈,仿佛若見人船焉,夜宿潭邊,或聞歌唱之聲,因號梓潭焉。
《鄱陽記》曰:懷蛟水,一名孝經潭,在縣南二百步,江中流石際有潭,往往有蛟浮出,時傷人焉。每至五月五日,鄉(xiāng)人於此江水以船競渡,俗云為屈原禳災,承前郡守縣懸纟采以賞之。刺史張棲貞以人之行莫大於孝,懸《孝經》標竿上賞之,而人知勸,俗號為懷蛟水,或曰孝經潭。
《湘州記》曰:益陽有昭潭,其下無底,湘州最深處也。或謂周昭王南征不復,沒於此潭,因以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