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關(guān)中諸水
戲水
《水經(jīng)注》曰:戲水,出驪山鴻谷,北歷戲亭,即周幽王死處,《西征賦》所謂"兵敗戲水之上,身死驪山之北"是也。
漆水
《山海經(jīng)》曰:榆次之山,漆水出焉,北流注于渭。
《水經(jīng)注》曰:漆水,出扶風(fēng)杜陽縣俞山,東北入于渭,周太王去邠渡漆,逾梁山止岐下,故《詩》云:"自土沮漆。"又曰:"率西水滸,至于岐下。"
湫水
《史記》曰:朝那有湫泉,即華西名川也。蘇林曰:泉方四十里,湛然不流,冬夏不增減,不生草木,能興云致雨,民旱禱之。
《周地記》曰:楊班為姚萇將,居黃梁谷,其西有小谷,由來無水。夜忽有人聲云,湫神移徙借車牛,如有影響,至西谷中,忽有水方二百步,其水深淺不測,冬夏湛然。每水旱,百姓祈福屢應(yīng)也。
魚龍水
《水經(jīng)注》曰:有一水出縣西山,人謂曰小隴山,其水東北流,歷澗注以成潭,出五色魚,俗以為龍而莫敢捕采,謂是水為魚龍水。
○隴蜀諸水
△廉水
《宋書》曰:范柏年,梓潼人。宋明帝問:"卿鄉(xiāng)土有貪泉否?"柏年曰:"臣梁益之地,有廉水、讓水,不聞有貪泉。"帝嘉之,即拜蜀郡太守。一云此水飲之,使人廉讓,故以名之。
孱山水
《華陽國志》曰:涪縣有孱山水,其源出金銀礦,民得采之。
又《郡國志》云:漢有金山縣,縣東二百里有一水瀨,有金碎珠隨波東注,傍水居人采以為業(yè)。
巴字水
《三巴記》曰:閬、白二水合流,自漢中至始寧城下入武勝,曲折三曲有如巴字,亦曰巴江,經(jīng)峻峽中謂之巴峽,即此水也。
綿江
《游蜀記》曰:左綿郡有小紅,三川所尚,綿州左綿郡有汙江,所染緋紅,于此水濯后益鮮,故為人之所重。
粉水
《水經(jīng)注》曰:越巂粉水導(dǎo)源東流,經(jīng)上粉縣,取此水以淘粉,則皓曜鮮潔,有異眾流,故縣人因此取名。
瀘水
《十道記》曰:瀘水出蕃中,入黔府歷郡界,出柘州,至此有瀘津關(guān)。關(guān)上有石峰,高三千丈,四時(shí)多瘴氣,三四月間發(fā),人沖之立死,非此時(shí)中,則人多悶吐,惟五月上伏即無害。故諸葛武侯征越巂上疏云;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之地。又按《地記》云:今昆明道渡所,見有武侯道在。
又按《十道記》云:水浚急而多巉石,土人以牛皮為船,方涉津涘。
弱水
《說文》曰:弱水自張掖刪丹,西至酒泉合黎,馀波入于流沙。
《玄中記》曰:天下之弱者,昆侖之弱水焉,鴻毛不能起。
黑水
《張掖記》曰:黑水出縣界雞山,亦名玄圃,昔娀氏簡狄浴于玄丘之水,即黑水也。
大柳谷水
《魏氏春秋》曰:明帝青龍三年,張掖郡刪丹縣金山大柳谷有玄川湓涌,寶石出焉,有石馬,即魏為晉代之符也。
洮水
《漢書地理志》曰:洮水出西羌中,北至枹罕,東入河。
又《沙州記》曰:洮水與墊江水俱出嵹臺山,山南為墊江源,山東即洮水源也。
馬池水
《關(guān)山圖》曰:隴西神馬山有泉池,龍馬所出。
《水經(jīng)注》曰:馬池水,出上邽西南六十里,謂之龍泉谷,言神馬出水,事同徐吾是此,今有馬池之號。源出嶓冢山。
湟水
《漢書地理志》曰:臨羌縣西北至塞外,有西王母石室,西海鹽池,北則湟水所出,東至允吾入河,湟河亦名樂都水也??h有土樓山,無石而高,在縣南。又有養(yǎng)女嶺,彼羌多禱而祈女。又有牛心堆,皆湟水源山名。
○江南諸水
△沮水
《水經(jīng)》曰:沮水,出漢中房陵縣淮山,東南過臨沮縣,南至枝江縣入于江。注云:沮陽縣西北景山,即荊山之首也?!渡胶=?jīng)》曰:"金玉是出。"亦沮水之所導(dǎo)也。
漳水
《水經(jīng)》曰:漳水出臨沮縣東荊山,東南過蓼亭,又南過章鄉(xiāng),至枝江縣北,入于沮。《傳》曰:江、漢、沮、漳,楚之望也。
王仲宣《登樓賦》曰:夾清漳之通浦,倚曲沮之長江。
雷水
《水經(jīng)》曰:南經(jīng)大雷戍,西注大江,謂之大雷口,一派東南流入江,謂之小雷口也。宋鮑明遠(yuǎn)登大雷岸與妹書,乃此地。
又曰:《孝子傳》云:孟宗為雷池監(jiān),作鲊一器以遺母,母不納。
《豫章圖經(jīng)》曰:蜀水在豐城縣北,按《漢書地理志》曰:"蜀水源出縣內(nèi)小界山東,東流入南昌縣漳水合。"耆老傳云:仙人許遜為蜀旌陽縣令,有奇術(shù),晉末人皆疫癘,多往蜀詣遜請救,遜與一器水投於上流,疾者飲之,無不愈也。邑人敬其神異,故以蜀水為名。
鄱陽源水
《鄱陽記》曰:鄱陽源,是吳芮所居處,鄉(xiāng)人祭之,為立祠堂,東有石澗,深三尺,鄉(xiāng)人將牲牢告啟,擊鼓三通,其水沖出大流,隨用并足。
葛溪水
《鄱陽記》曰:葛溪水,源出上饒縣靈山西,昔歐冶子居其溪側(cè),以此水淬劍,傳之如此。后又有葛玄家焉,因曰葛水。
湓浦水
《郡國志》曰:湓浦水,有人于此處洗銅盆,忽水暴漲,乃失盆,遂投水取之,即見一龍銜盆,遂奮而出,故曰盆水也。
蕭子顯《齊書》曰:世祖治湓城,得尺五刀十一口,永明享歷之?dāng)?shù)也。
甘泉水
《九江圖經(jīng)》曰:甘泉水在縣南甘泉驛之南,其水味甘,飲訖猶有馀香,因以名焉,其山即曰甘泉山。按《州圖經(jīng)》云:昔山頂有船柁,從頂沿流而下,土人亦名為柁下溪?;敢翞榻荽淌罚G沧笥谊寮Z尋之山奧,冀睹非常,乃至一處見有大湖,湖側(cè)有敗船,當(dāng)時(shí)聞有柁流下,甚疑惑,后聞有船,方驗(yàn)。
秦淮水
《江寧圖經(jīng)》曰:淮水北去縣一里,源從宣州東南溧水縣烏剎橋西八百五十里。
《輿地記》云:秦始皇巡會稽,鑿斷山阜,此淮即所鑿也。亦名秦淮,孫盛《晉春秋》亦云是秦所鑿,王導(dǎo)令郭璞筮,即此淮也。又稱未至方山,有直瀆行三十許里,以地形論之,淮發(fā)源詰屈,不類人功,則始皇所掘宜此瀆也。
《丹陽記》云:建康有淮,源出華山入江。
徐爰《釋問》云:淮水西北貫都。
《輿地志》云:淮水發(fā)源于華山,在丹陽湖姑熟之界,西北流經(jīng)建康、秣陵二縣之間,縈紆京邑之內(nèi),至于石頭入江,懸流三百許里。
浙江
《山海經(jīng)》曰:浙江出三天子都,在率東,西北入海馀暨南,郭璞注云:按地理,浙江出黟縣南率中,東入南海,今之浙江是也。率即歙耳,馀暨縣名。
虞喜《志林》注曰:今錢塘江口,折山正居江中,潮投山下折而曲。一云江有反濤,水勢所歸,故云浙江?!妒酚洝吩疲航?xí)疥帪檎憬且病?/p>
三江
《郡國志》曰:《禹貢》三江,吳郡南松江、錢塘江是也?!队碡暋吩唬?三江既入,震澤厎定。"韋昭曰:"三江,謂吳郡南松江,錢塘江,浦陽江。"
虞氏《志林》云:江于彭蠡分為三,是即韋說為謬,按江自太湖出于海,屈曲七百里,出鱸魚,即吳左慈為王釣者。
縠江
《輿地志》曰:縠江,其水波瀾交錯(cuò),狀似羅縠之文,因以為名。
若下水
《輿地志》曰:南岸曰上若,北岸曰下若,乃村名也。村人取若下水以釀酒,醇美勝于云陽。
《吳錄》曰:長城若下酒。
張協(xié)《七命》云:荊南烏程,即此酒也。
霅水
《輿地志》曰:霅水,亦若水之異名也,水深不可測,俗謂之洛水。
又《山海經(jīng)》云:浮玉之山,苕水出其陰,中有鮆魚。今亦謂之霅烏水是也。
紫溪
《吳興記》曰:邑有文山,水東南流為紫溪?!遁浀刂尽吩疲?以為水紫色也。"又云:"紫溪中央水有赤色磐石,長百馀丈,望之如霞,名曰赤瀨水。"
公山江水
《郡國志》曰:公山江水,有桔自然泛來,啖之恣飽則可,將去則病。
不竭泉
《永嘉地記》曰:山北有泉,眾泉旱竭,此泉不干,故以名。山東有瀑布長數(shù)十丈,游者云,山頂有大湖,中有孤巖獨(dú)立,皆號孤房。
臨水
《湘州記》曰:臨水經(jīng)臨賀縣東,又南至郡左以合賀水,故有臨賀之稱焉。
靳江
《湘州記》曰:靳江,水在新東縣西八里,水出衡山縣界紫嘉山,東流入湘江二百八十里,昔楚大夫靳尚所封之地,因以名之。
資水
《湘州記》曰:資水,一名茱萸江。
又《水經(jīng)》云:資水東北過益陽。注曰:應(yīng)劭曰:縣在益水之陽。今無益水。誠資水之殊目。
《郡國志》云:資水岸有石頭城,即吳將周瑜所筑也。
枉水
《湘州記》曰:枉山在郡東十七里,有枉水出焉。山西漢溪口中有小灣,謂之枉渚,山有楚祠存焉。
沅水
《水經(jīng)》曰:沅水,出牂牁且蘭縣,為旁溝水,東北至鐔城縣,為沅水。
又曰:沅水之北有奇山,山有秀峰上拔,綠蘿濛幕,頹巖臨水,實(shí)釣渚漁詠之勝也。其幽響若鐘音,信神仙之所居。
滄浪水
《永初山川記》曰:漢水古為滄浪,即《漁父》所云滄浪之水清。今滄浪之水合流出鐔城北界山,此蓋后人名之,非古滄浪也。
湘水
《說文》曰:湘,水出零陵陽海山,北入江。
《湘中記》曰:湘水至清,雖深五六丈,見底了了然,石子如樗蒱矣,五色鮮明,白沙如雪,赤岸如朝霞,綠竹生焉,上葉甚密,下疏遼,常如有風(fēng)氣。
《淮南子》曰:所謂樂者,豈必躬釣瀟湘。
《水經(jīng)注》曰:湘水又經(jīng)南津城,西對橘洲,諺曰:昭潭無底橘洲浮。
又按《郡國志》云:湘水邊有水魚山,本名立石山,高八十丈,闊十里,石色黑而重疊,每發(fā)一重,則有自然魚形,女人多刻畫為戲,長數(shù)寸,燒之魚膏腥。
汨水
《水經(jīng)注》曰:汨水,西經(jīng)玉笥山,又西為屈潭,即羅淵也。屈原懷沙自沉于此,故潭以屈為名。賈誼、史遷皆嘗經(jīng)此,弭楫沿波,投吊于潭。
五美水
《湘中記》曰:五美水,在長沙縣東二十五里,光武時(shí),有五美女居于此溪之側(cè),后因?yàn)槊?/p>
漓水
《臨桂圖經(jīng)》曰:漓水,出縣南二十里柘山之陰,西北流至縣西南合零渠五里,始分為二水,昔秦命御史監(jiān)史祿自零陵鑿渠,出零陵下漓水是也。
《郡國志》稱:后漢伏波將軍馬援開湘水為渠六十里穿度城,今城南流者,是因秦舊瀆耳。至寶歷初,渠道崩壞,舟楫不通,觀察使李渤遂疊石造堤分二水,每水置石斗門一使制之,在人開閉,開漓水,則全入于桂江,壅桂江,則盡歸于湘水。
修仁水
《始興記》曰:脩仁水,西南注連水,北有三楓亭,五渡水。齊范云為始興太守,至脩仁水,酌而飲之,賦詩曰:"三楓何習(xí)習(xí),五渡何悠悠。且飲修仁水,不挹階邪流。"
慈廉江
《交州記》曰:慈廉江者,昔有李祖仁居此,兄弟十人,并慈孝廉讓,因此名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