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敘山
《釋名》曰:山頂曰蒙,亦曰巔,亦曰椒。山脊曰岡。山大而高曰嵩,(嵩高稱也,今中岳嵩山蓋依此,亦作崧。)小而高曰岑,銳而高曰嶠,卑而大曰扈,小而眾曰巋,上大下小曰巘。山有草木曰岵,(音戶)無草木曰垓。(古來切。)石戴土曰岨,土戴石曰崔嵬。(此因形而名之。)山東曰朝陽(yáng),山西曰夕陽(yáng)。(隨日照而名之。)山足曰麓,山穴曰岫,山邊曰崖。崖之高曰巖,上秀曰峰,陬隅高者曰屺,山坡曰坂。山三襲曰陟,山再成曰莫,一成曰坯。山中絕曰陘,未及上曰翠微。(一說山色青縹色曰翠微。)山屬曰嶧,(言駱繹相連,今魯國(guó)有嶧山,絕石相積構(gòu)連屬成山,蓋謂此也。)山狹而高曰巒,小曰嶞。(它果反。謂山形長(zhǎng)狹者,荊州人謂之蠻?!对?shī)》云墮山喬岳。)土山曰阜,(阜,厚也。言其高厚。)曲阜曰阿。大阜曰陵,小陵曰丘。山精曰夔,亦曰跂,亦曰云陽(yáng)。祭山曰屐懸。(角毀反。自山頂曰冢,已下并出《說文》、《爾雅》、《釋名》。)
《易》曰:兼山艮。
又曰:地中有山謙。
又曰:《說卦》曰:山澤通氣。
又曰:艮為山。
《詩(shī)》曰: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
又曰:節(jié)彼南山。
楊乂《易卦序論》云:險(xiǎn)而止,山也。險(xiǎn)而動(dòng),泉也。動(dòng)靜皆蒙險(xiǎn),故曰山。
《書·禹貢》曰:導(dǎo)岍及岐,至于荊山,逾于河。(孔安國(guó)注曰:此謂梁山龍門也。)壸口雷首,至於太岳,(三山在冀州南河之地。)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此二山者,連延?xùn)|北,接碣石而入滄海,百川經(jīng)此眾山,禹皆治之也,不可勝名,故以滄海山川言之也。)西傾朱圉鳥鼠,(西傾朱圉在積石以東,鳥鼠謂所出,在隴西,三者雍州之南。)至于太華,(相首尾而東也。)熊耳外方桐柏,至于陪尾,(四山相東南,在豫州,洛經(jīng)熊耳,經(jīng)外方淮南桐柏,經(jīng)陪尾,凡此皆先舉施功之山,而后條列所治水于下以相備也。)導(dǎo)嶓冢至于荊山,(漾山嶓冢山梁州,經(jīng)荊山,荊山在荊州也。)內(nèi)方,至于大別,(內(nèi)方大別二山名,在荊州,漢所出。)岷山之陽(yáng),至于衡山。(岷山,江所出,在梁州。衡山,江所經(jīng),在荊州。)
《春秋傳》曰:山有木,工則度之。
《禮記》曰:今夫山,一拳石之多,及其廣大,草木生之,禽獸居之,寶藏興焉。
又曰:天子祭名山大川,五岳視三公。(視,視其牲器之?dāng)?shù)。)
又曰:天不愛其道,地不愛其寶,人不愛其情。故山出器車。
又曰:居山不以魚鱉為禮。
《爾雅》曰:土高有石曰山。
《釋名》云:山,產(chǎn)也,言產(chǎn)萬物。
《說文》曰:山,宣也。宣氣散,生萬物,有石而高。
《春秋元命苞》曰:山者氣之苞,所以含精藏云,故觸石而出。
《春秋說題辭》曰:山之為言宣也,含澤布?xì)猓{(diào)五神也。
《韓詩(shī)外傳》曰:夫山,萬人之所觀仰,材用生焉,寶藏植焉,飛禽萃焉,走獸伏焉,育物群而不倦,有似乎仁人志士,是仁者所以樂山也。
《尚書大傳》曰:孔子曰:"夫山者嵬嵬然,草木生焉,鳥獸蕃焉,財(cái)用殖焉,四方皆無與私焉。出云雨以通乎天地之間,陰陽(yáng)和合,雨露之澤,萬物以成,百姓以饗。此仁者之樂于山也。"
《國(guó)語(yǔ)》曰:禹封九山,山者土之聚也。
《河圖》曰:嶓冢山,上為狼星。武關(guān)山為地門,上為天高星,主囹圄。荊山為地雌,上為軒轅星。大別山為地理,天以合地以通。三危山在鳥鼠之西南,上為天苑星。岐山在昆侖東南,為地乳,上為天糜星。汶山之地為井絡(luò),帝以會(huì)昌,神以建福上,上為天井星。桐柏山為地穴,鳥鼠同穴山之干也,上為掩畢星。熊耳山,地門也,精上為畢附耳星。
《莊子》曰:函車之獸,分而離山,不免網(wǎng)罟之患。
又曰:山積卑而成高。
《管子》曰:凡天下名山五千三百七十,出鐵之山三千六百有九。上有丹砂者,下有黃金。上有磁石者,下有銅金。上有綠石者,下有鉛錫。上有赭,下有鐵。
《淮南子》曰:牛蹄之涔,無徑尺之鯉,魅父之山無文林,營(yíng)宇狹小,而不能容巨大也。
《孫卿子》曰: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不聞先王之道,不知學(xué)問之大。
《呂氏春秋》曰:何謂九山?會(huì)稽、泰山、(會(huì)稽,今會(huì)稽也。泰山,今泰山郡,是為東岳也。)王屋、首山、泰華、岐山、太行、羊腸、孟門。(岐山在右扶風(fēng)美陽(yáng)縣西北,周家所邑也。太行在河內(nèi)野王縣北。羊腸,其山盤紆如羊腸狀。在太行晉陽(yáng)北,孟門太行是。)
《說苑》曰:土積成山,則豫章生焉。
又曰:五岳者,何謂也?泰山,東岳也;霍山,南岳也;華山,西岳也;恒山,北岳也;嵩高山,中岳也。五岳何以視三公?能大布云雨焉,能大斂云雨焉,觸石而出,膚寸而合,不崇朝而雨天下,施得博大,故視三公也。
《白虎通》曰:東岱山,岱者,言萬物相代於東方。南衡山者,上承景宿,銓德均物,故曰衡也。西華山,華者,獲也,萬物熟成,乃有獲也。北恒山,恒,常也,言萬物伏藏於北方,有常度也。中嵩山,嵩者,高也,言峻大矣,處中以領(lǐng)四方。
《地鏡》曰:入山必齋五十日,牽白犬,抱白雞,以白鹽一升,山神大喜,芝草異藥寶玉為出。未到山百步,呼曰林兵,此山之主者名,知之卻百邪。
《關(guān)令尹喜內(nèi)傳》曰:五百歲天下名山一開,開時(shí)金玉之精涌出。
《晏子春秋》曰:齊大旱,景公召群臣問曰:"天久不雨矣。民且有饑色,吾卜旅在高山廣澤,寡人欲祠靈山,可乎?"晏子曰:"夫靈山以石為身,以草木為毛發(fā)。天不雨,發(fā)毛將焦,身將熱,獨(dú)不欲雨乎?祠之何益。"
《山海經(jīng)》曰:周穆王周歷四荒,名山大川靡不登躋,東昇天夫之堂,西宴王母之廬。
《列子傳》曰:共工與顓頊爭(zhēng)天下,怒而觸不周山。
《魏志》曰:明帝起景陽(yáng)山於芳林園。
《晉書》曰:顧愷之好游會(huì)稽。人問山川之美。對(duì)曰:"千巖競(jìng)秀,萬壑爭(zhēng)流。"
《宋書》曰:謝靈運(yùn)好登山,常著木屐,上山則去前齒,下山則去后齒。
《漢書》曰:李廣利刺山而泉涌。
《楚詞》曰:山中兮不可以久留。
古詩(shī)曰:上山采蘼蕪,下山逢故夫。
○昆侖山
《爾雅》曰:西北之美者,有昆侖之璆琳、瑯玕焉。
《史記》曰:《禹本紀(jì)》言:河出昆侖,其上有澧泉華池。
《漢書》曰:張安世《房中歌》詩(shī)云:"天馬來兮開遠(yuǎn)門,竦余身兮游昆侖。"
《博物志》曰:昆侖從廣萬一千里,神物集也。出五色云氣,五色流水,其白水東南流入中國(guó),名為河也。
《河圖始闔圖》曰:昆侖之山為地首,上為握契,滿為四瀆,橫為地軸,上為天鎮(zhèn),立為八柱。
《河圖括地象》曰:昆侖之墟,有五城十二樓,河水出焉,四維多玉。
《龍魚河圖》曰:昆侖山,天中柱也。
《紀(jì)年》曰:周穆王十七年西征,至昆侖丘,見西王母。
《穆天子傳》曰:天子昇於昆侖之丘,以觀黃帝之宮,增封於昆侖山上。
又曰:天子遂宿於昆侖之阿,赤水之陽(yáng)。
《山海經(jīng)》曰:周穆王至昆侖之丘,游軒轅之宮,眺鍾山之嶺,勒石西王母之山,紀(jì)跡玄圃之上。
又曰:槐江之山,實(shí)惟帝之平圃,南望昆侖,其光熊熊。有木焉,其狀如棠,黃華赤實(shí),其味如李而無核,名曰沙棠,食之令人不溺。(草之美者,名曰沙棠之實(shí)。)
又曰:昆侖之墟,方八百里,高萬仞,上有木,木長(zhǎng)五尋,大五圍。面有井,以玉為檻。檻有五門,門有開明獸守之,百神所在。
又曰:昆侖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文尾,其下有弱水泉。
徐整《長(zhǎng)歷》曰:北斗當(dāng)昆侖上。
《真人關(guān)尹內(nèi)傳》曰:萬億萬歲,有一大水,昆侖飛浮。是時(shí)飛仙迎取天王及善民,安之山上也。
《葛仙公傳》曰:昆侖山一曰玄圃臺(tái),一曰積石瑤房,一曰閬風(fēng)臺(tái),一曰華蓋,一曰天柱,皆仙人所居。
《列仙傳》曰:赤松子者,神農(nóng)時(shí)雨師也。服水石以教神農(nóng),能入火不燒,至昆侖山上,常止西王母石室中,隨風(fēng)雨上下,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仙俱去。至高辛?xí)r,復(fù)為雨師,今之雨師是也。
又曰:西王母者,神人也。人面蓬頭發(fā),虎牙豹尾,善嘯,穴居,名西王母,在昆侖山下。
》神仙傳》曰:東郭延者,山陽(yáng)人。服云飛散,能夜書。有數(shù)十人乘虎豹來迎,比鄰盡見之。與親友辭別而去,云詣昆侖山。
《神異經(jīng)》曰:昆侖有銅柱焉,其高入天,所謂天柱也。圍三千里,員周如削,銅柱下有屋,壁方百丈。
《搜神記》曰:昆侖之山,是惟帝之下都,環(huán)以炎火山。
《十洲記》曰:昆陵昆侖號(hào)曰。昆陵山也。上有金臺(tái)玉闕,亦元?dú)庵?,天帝君治處?/p>
《玄元記》曰:昆侖西南山,周回三萬里,巨蛇繞之三周,蛇長(zhǎng)九萬里。
《尸子》曰:赤縣州者,實(shí)是昆侖之墟,玉紅之草生焉,食其一實(shí)而醉,臥三百歲而后寤。
《呂氏春秋》曰:菜之美者,有昆侖之蘋也。
《淮南子》曰:昆侖山上有層城九重,上有木禾,其條五尋。珠樹、玉璇樹、不死樹在其西,沙棠、瑯玕在其東,絳樹在其南,瑤樹在其北。
又曰:昆侖之玉瑱,而塵埃不能污也。
《抱樸子》曰:蔡譴者,自云被謫至昆侖。初,譴還,人問云:"昆侖似何?"答曰:"天不問其高幾里,要於仰視之,去天過十?dāng)?shù)里也。"
崔鴻《十六國(guó)春秋·前趙錄》曰:東平王劉約癸亥卒,一指猶暖,遂不殯殮,至於甲戌乃蘇。言見劉淵於不周山,經(jīng)五日,遂復(fù)從至昆侖山,三日而復(fù)返於不周,見諸王公卿將死者悉在焉。
又曰:酒泉太守馬岌上言酒泉即昆侖之體也。周穆王見西王母,樂而忘歸,即在此山,山有石室,王母堂珠璣鏤飾,煥若神宮。
○鍾山
《穆天子傳》曰升:自密山以至鍾山,四百六十里,其間盡澤,多怪獸奇魚。
又曰:天子北昇於舂山之上,望四野。(郭璞注曰:舂音鍾也。)曰:是惟天下之高山。
《山海經(jīng)》曰:黃帝取密山之玉榮,投之鍾山之陰。(以為玉種。)
又曰:鍾山其子曰鼓,(此亦神名,名之為鍾山之子耳,其類皆見《歸藏》《啟筮》也。)其狀人面而龍身,帝乃戮之鍾山之東也。
又曰:鍾山之神名曰燭陰,(燭,龍也。是燭九陰也。)視為晝,瞑為夜,吹為冬,呼為夏。
《魯女生列傳》曰:鍾山之棗,其大如瓶。
《十洲記》曰:北海外有鍾山,自生千芝及神草。此洲受太玄生符錄,仙家數(shù)十萬,耕田種芝草,課計(jì)頃畝種稻。
《玄中記》曰:北方有鍾山焉,山有石,首如人首,左目為日,右目為月,開左目為晝,開右目為夜,開口為春夏,閉口為秋冬。
《淮南子》曰:鍾山之玉,灼之以爐炭,三日三夜,其色不變。
《論衡》曰:鍾山之上,以玉抵鵲,彭蠡之濱,以魚食犬。
○玉山
《穆天子傳》曰:天子西征來還,乃循黑水至於群玉之山。天子於是取玉板玉器服物,載玉萬侯。(雙璧為玨,半璧為侯。見《左傳》。)
《山海經(jīng)》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此山多玉石,因以為名。)
《帝王世紀(jì)》曰:昆侖之北,玉山之神,人身、虎首、豹尾、蓬頭。
《外國(guó)圖》曰:西王母國(guó)前弱水中,有玉山白兔。
闞骃《十洲記》曰:赤水西有白玉山,山有西王母堂室。
○蓬萊山
《漢書·王莽傳》曰:有奇士,大十圍,自言巨無霸,出於蓬萊山,軺車不能載,三馬不能勝。
又:《武帝紀(jì)》曰:太初元年十二月祀后土,東臨渤海,望祀蓬萊。
《十洲記》曰:蓬萊山外別有海,謂之溟海,無風(fēng)而洪波百丈,有九氣丈人,九天真君宮。
《玄中記》曰:東海之大者,有巨鰲焉,以背負(fù)蓬萊山。
《列子》曰:渤海之東有大海,其中有山,一曰岱輿,二曰員嶠,三曰方壺,四曰瀛洲,五曰蓬萊。其上臺(tái)觀皆金玉,禽獸皆純縞,珠玕之樹皆聚生,實(shí)皆有滋味,食之不老不死,人皆仙圣,一日一夕,飛翔來往。
《山海經(jīng)》曰:蓬萊山,海中之神山,非有道者不至。
《列仙傳》曰:安期生,瑯琊阜鄉(xiāng)人,時(shí)人皆言千歲,秦始皇與語(yǔ),賜金璧數(shù)千萬,出阜鄉(xiāng)亭,皆置去,留以赤玉舄一量為報(bào)。曰:"后千歲,求我蓬萊山下。"
又曰:負(fù)局先生,語(yǔ)似燕岱間人,吳市中摩鏡,一錢因摩之,輒問主人得無有疾苦,輒出紫赤藥與之,莫不時(shí)愈,后上吳山,懸藥下與萬姓。欲去時(shí),語(yǔ)下人曰:"吾欲還蓬萊山。"
《神仙傳》曰:麻姑謂王方平曰:自接侍已來,三見海水變桑田,蓬萊之清淺也。
○方丈山
《漢書》曰:太液池有方丈、瀛洲,像海中神山焉。
《列仙傳》曰:服閭者,不知何許人。常止莒,往來海邊諸祠中。有三仙人於祠中博,賭瓜,使服閭擔(dān)黃瓜十枚,令瞑目,乃止方丈山,在蓬萊山南,時(shí)往莒取珍寶賣之。
○瀛洲山
《史記封禪書》曰:齊宣王、燕昭王使人求蓬萊、方丈、瀛洲,此三神山,傳在海中,去人不遠(yuǎn),望之如云中,及至則三山反在水下,欲至則風(fēng)引船而去,莫能至者。仙人不死藥皆在焉,黃金白玉為宮闕。
○終南山
《書》曰:終南惇物,至于鳥鼠。(謂終南、惇物二山,西出至于鳥鼠山。)
《詩(shī)》曰:終南何有?有條有枚。
《漢書》曰:太一山又為終南山?!段褰?jīng)要義》:太一山在扶風(fēng)武功縣,則終南、太一不得為一山明矣。蓋終南,南山之總名;太一,山之別號(hào)。
《唐書》曰:盧藏用初隱終南山,后出仕。道士司馬子微歸天臺(tái)山,群公祖道,藏用指終南山曰:"此中甚有佳處,何必天臺(tái)?"子微笑曰:"以吾觀之,此乃仕宦之捷徑爾。"藏用有慚色。
又曰:文宗開成二年詔曰:"每聞京師舊說,以為終南山興云,祈必有雨。若晴霽,雖密云至地,竟不霑濡,況茲山北面闕庭,自當(dāng)以時(shí)修其望祀,寵數(shù)宜及。今聞都無祠宇,終南山未備禮秩,命有司即時(shí)建立。
《關(guān)中記》曰:終南山一名中南,言在天中,居都之南也。
又曰:終南、太一,左右三十里內(nèi)名福地。
皇甫謐《高士傳》曰:四皓共入商洛,隱地肺山,以待天下定。漢高祖征之不至,乃深自匿終南山。
《辛氏三秦記》曰:太一在驪山西,去長(zhǎng)安二百里,山之秀者也。中有石室,常有一道士,不食五穀,自言太乙之精,齋潔乃得見之,其狀似仙人。山一名地肺,可避洪水。俗云上有神人乘船行,追之不可及。
《方輿記》曰:東方朔謂天之大阻其終南,多金銀鐵玉石樟檀異類之物,此百工取給,萬姓所仰足也。
《風(fēng)土記》曰:王莽以皇后有子,通子午道,從杜陵直抵終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