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彈棋始自魏宮內,用妝奩戲。文帝于此戲特妙,用手巾角拂之,無不中。有客自云能,帝使為之??腕绺鸾斫?,低頭拂棋,妙踰于帝。
陵云臺樓觀精巧,先稱平眾木輕重,然后造構,乃無錙銖相負揭。臺雖高峻,常隨風搖動,而終無傾倒之理。魏明帝登臺,懼其勢危,別以大材扶持之,樓即頹壞。論者謂輕重力偏故也。
韋仲將能書。魏明帝起殿,欲安榜,使仲將登梯題之。既下,頭鬢皓然,因敕兒孫:“勿復學書?!?/p>
鐘會是荀濟北從舅,二人情好不協。荀有寶劍,可直百萬,常在母鐘夫人許。會善書,學荀手跡,作書與母取劍,仍竊去不還。荀勖知是鐘而無由得也,思所以報之。后鐘兄弟以千萬起一宅,始成,甚精麗,未得移住。荀極善畫,乃潛往畫鐘門堂,作太傅形象,衣冠狀貌如平生。二鐘入門,便大感慟,宅遂空廢。
羊長和博學工書,能騎射,善圍棋。諸羊后多知書,而射、奕余蓺莫逮。
戴安道就范宣學,視范所為:范讀書亦讀書,范鈔書亦鈔書。唯獨好畫,范以為無用,不宜勞思于此。戴乃畫南都賦圖;范看畢咨嗟,甚以為有益,始重畫。
謝太傅云:“顧長康畫,有蒼生來所無?!?/p>
戴安道中年畫行像甚精妙。庾道季看之,語戴云:“神明太俗,由卿世情未盡?!贝髟疲骸拔▌展猱斆馇浯苏Z耳?!?/p>
顧長康畫裴叔則,頰上益三毛。人問其故?顧曰:“裴楷俊朗有識具,正此是其識具?!笨串嬚邔ぶ?,定覺益三毛如有神明,殊勝未安時。
王中郎以圍棋是坐隱,支公以圍棋為手談。
顧長康好寫起人形。欲圖殷荊州,殷曰:“我形惡,不煩耳?!鳖櫾唬骸懊鞲秊檠蹱?。但明點童子,飛白拂其上,使如輕云之蔽日?!?/p>
顧長康畫謝幼輿在巖石妙。人問其所以?顧曰:“謝云:‘一丘一壑,自謂過之?!俗右酥们疔种??!?/p>
顧長康畫人,或數年不點目精。人問其故?顧曰:“四體妍蚩,本無關于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p>
顧長康道畫:“手揮五弦易,目送歸鴻難?!?/p>
譯文及注釋
彈棋是從魏代后宮開始出現的,用梳妝的鏡匣來游戲。魏文帝對這種游戲特別精通,能用手中角去彈起棋子,沒有彈不中的。有位客人自稱能這樣做,文帝就叫他試一試??腿舜髦鹬?,就低著頭用葛巾角去撥動棋子,比文帝做得更妙。
陵云臺樓臺精巧,建造之前先稱過所有木材的輕重,使四面所用木材的重量相等,然后才筑臺,因此四面重量不差分毫。樓臺雖然高峻,常隨風搖擺,可是始終不可能倒塌。魏明帝登上陵云臺,害怕它情況危險,另外用大木頭支撐著它,樓臺隨即就倒塌了。輿論認為是重心偏向一邊的緣故。
韋仲將擅長書法。魏明帝修建宮殿,想掛個匾,就派仲將登上梯子去題匾。下來后,鬢發全白了。因此便告誡子孫不要再學習書法。
鐘會是濟北公荀勖的叔伯舅父,兩人感情不和。荀勖有一把寶劍,約值一百萬,經常放在他母親鐘夫人那里。鐘會擅長書法,就模仿荀勖筆跡,寫了一封信給他母親要寶劍,于是就偷去不還回來。荀勖知道是鐘會干的事,可是沒有辦法要回來,就想法報復他。后來鐘家兄弟花了一千萬修建一所住宅,剛落成,非常精美,還沒有搬進去年。荀勖很擅長繪畫,就偷偷地到鐘會的新居去,畫上鐘繇的像,衣帽、相貌都和生前一模一樣。鐘毓和鐘會兄弟進門看見,就大為感傷哀痛,不能住進去,房子于是閑置不用。
羊長和學識廣博,擅長書法,能騎馬射箭,長于下圍棋。羊家后代多懂書法,可是射箭、下棋這些技能,卻沒有誰能趕上羊長和。
戴安道登門向范宣學習,處處模仿范宣的做法,范宣讀書,他也讀書,范宣抄書,他也抄書。唯獨喜歡繪畫,范宣認為沒有用處,不應該在這方面費心勞神。戴安道于是畫了《南都賦圖》,范宣看了,贊嘆不已,認為很有好處,這才重視繪畫。
太傅謝安說:“顧長康的畫,是自有人類以來所沒有的?!?/p>
戴安道中年時畫行像,畫得非常精妙。庚道季看了他的畫,對他說:“神像畫得太俗氣,這是因為你還沒有完全擺脫世俗之情?!贝靼驳勒f:“只有務光才能避免受到你這樣的評論啊?!?/p>
顧長康給裴叔則畫像,臉頰上多畫了三根胡子。有人間他是什么原因,顧長康說:“裴楷俊逸爽朗,很有才識,這恰恰是表現他的才識?!笨串嫷娜藢の镀甬嬒駚?,確實覺得增加了三根胡子才更有氣韻,遠遠勝過還沒有添上的時候。
北中郎將王坦之認為下圍棋是座上隱居,支道林把下圍棋看做用手交談。
顧長康喜歡人物寫生。他想畫荊州刺史殷仲堪,仲堪說:“我的相貌不好看,不麻煩你了?!鳖欓L康說:“明府只是因為眼睛罷了。只要明顯地點出瞳人,用飛白筆法輕輕掠過上面,讓它像一抹輕云遮住太陽一樣,這不很好嗎?!?/p>
顧長康畫謝幼輿的像,把他安置在山崖亂石中。有人問他什么原因,顧長康說:“謝幼輿說過:‘在一山一水問游樂,自以為超過他?!@位先生就該安置在山崖溝壑里?!?/p>
顧長康畫人像,有的幾年不點眼睛。有人問他什么原因,他說:“形體的美丑,本來和神妙之處沒有什么關系;畫像要能傳神。正是在這里面?!?/p>
顧長康談論作畫時說:“要畫出手揮五弦的動作很容易,要畫出目送歸鴻的神態就很難?!?/p>
參考資料:
1、佚名.語文新課程資源網.http://www.eywedu.com/Classic/zztj0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