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國朝自太平興國以來,以科舉羅天下士,士之策名前列者,或不十年而至公輔。呂文穆公蒙正、張文定公齊賢之徒是也。及嘉祐以前,亦指日在清顯。東坡《送章子平序》,以謂仁宗一朝十有三榜,數(shù)其上之三人,凡三十有九,其不至于公卿者,五人而已。蓋為士者知其身必達,故自愛重而不肯為非,天下公望亦以鼎貴期之,故相與愛惜成就,以待其用。至嘉祐四年之制,前三名始不為通判,第一人才是評事、簽判,代還升通判,又任滿,始除館職。王安石為政,又殺其法。恩數(shù)既削,得人亦衰矣。觀天圣初榜,宋鄭公郊、葉清臣、鄭文肅公戩、高文莊公若訥、曾魯公公亮五人連名,二宰相、二執(zhí)政、一三司使。第二榜,王文忠公堯臣、韓魏公琦、趙康靖公槩連名。第三榜,王宣徽拱辰、劉相沆、孫文懿公仆連名。楊真榜,資不幸即死,王歧公硅、韓康公絳、王荊公安石連名。劉煇榜,煇不顯,胡右丞宗愈,安門下燾、劉忠肅公摯、章申公惇連名。其盛如此!治平以后,第一人作侍從,蓋可數(shù)矣。
譯文及注釋
宋朝自從太平興國以來,用科舉網(wǎng)羅天下的才士,士人的策試名字列在前面的有些人,不出十年官就升到三公或輔相了。文穆公呂蒙正、文定公張齊賢等人就是這樣。等到嘉佑年以前,這些人也還可以不用多少時日就處在清高顯赫的地位,蘇東坡《 送章子平序》 說,宋仁宗一朝公布了十三次科舉文榜,計算其中前三名,其三十九人,這些人中沒有升到公卿地位的,只有五個人罷了。因為作為士人的人知道自己一定會顯達,所以自愛自重而不肯做非份的事;社會公眾的期望也認(rèn)為他們會極其顯貴,所以對他們都愛護尊敬,幫助他們成就功名,等待將來的用場。到嘉佑四年的制度改革,前三名開始時還當(dāng)不上通判,第一名才能得到個評事、簽判,一步步升到通判,又再任職期滿,才投予館閣大臣之職。王安石執(zhí)掌政務(wù),又把這種制度降了等級,恩惠的數(shù)量既然減削了,得到的人才也就衰減了。觀察天圣年的首次科舉名榜,鄭公宋郊、葉清臣、文肅公鄭戩、文莊公高若訥、魯公曾公亮五人名次相連,兩人做了宰相,兩人參執(zhí)政事,一人做了三司使。第二次名榜,文忠公王堯臣、魏公韓琦、康靖公趙槩名次相連。第三榜,宣徽使王拱辰、宰相劉沆、文懿公孫仆名次相連。楊真那一榜,楊真不幸死去,岐公王硅、康公韓絳、荊公王安石連名。劉輝那一榜,劉輝沒有顯貸,右丞胡宗愈、門下降郎安燾、忿肅公劉摯、申公章惇名次相連。人才是這么繁盛!治平以后,第一名當(dāng)上侍從,大概可以數(shù)過來了。參考資料:
1、佚名.道客巴巴.http://www.doc88.com/p-1532103410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