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黃帝問于歧伯曰:水榖入于口,輸于腸胃,其液別為五:天寒衣薄則為溺與氣,天熱衣厚則為汗,悲哀氣并則為泣,中熱胃緩則為唾,邪氣內(nèi)逆則氣為之閉塞而不行,不行則為水脹,余知其然也,不知其何由生?愿聞其道?
歧伯曰:水榖皆入于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氣以溫肌肉、充皮膚,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為液;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寒留于分肉之間,聚沬則為痛;天寒則腠理閉,氣濕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則為溺與氣。
五臟六府,心為之主,耳為之聽,目為之候,肺為之相,肝為之將,脾為之衛(wèi),腎為之主外。故五藏六府之津液,盡上滲于目,心悲氣并則心系急,心系急則肺舉,肺舉則液上溢;夫心系與肺不能常舉,乍上乍下,故欬而泣矣!
中熱則胃中消榖,消榖則蟲上下作,腸胃充郭,故胃緩,胃緩則氣逆,故唾出。五津之榖液和合而為膏者,內(nèi)滲入于骨空,補(bǔ)益腦髓,而下流于陰股。
陰陽不和則使液溢而下流于陰,髓液皆減而下,下過度則虛,虛故腰背痛而脛酸;陰陽氣道不通,四海塞閉,三焦不寫,津液不化、水榖并行腸胃之中,別于回腸,留于下焦,不得滲膀胱則下焦脹,水溢則為水脹,此津液五別之逆順也。
譯文及注釋
黃帝問岐伯說:水谷從口而入,輸送到腸胃里,生成的津液分為五種,如果天寒,穿衣又薄則化為尿和氣;天氣炎熱,穿衣又多則化為汗液;如果悲哀氣合,則化為眼淚;中焦熱,胃氣弛緩則化為唾液。邪氣內(nèi)犯,則正氣因之閉塞而不運(yùn)行,正氣不行則生成水脹之病。我知道這些現(xiàn)象,但不知這些現(xiàn)象是如何生成的。我想要了解其中的道理。
岐伯說:水谷都是從口而入,有五味。五味分別注入四海,由水谷化成的津液也各行其道。因此,上焦輸出衛(wèi)氣,用來溫養(yǎng)肌肉,充養(yǎng)皮膚,這就是津;其留而不行的是液。天入暑,穿衣厚,就會使腠理張開,所以汗就流出來。寒氣留在分肉之間,聚津液成沫就會疼痛。天寒就會使腠理閉合,氣澀而不從汗孔排出,水液下流入膀胱,就變成尿與氣。
在五臟六腑中,心是主宰,耳主聽覺,眼主視覺,肺象丞相那樣起輔佐作用,肝象將軍一樣起抵御外侵的作用,脾起衛(wèi)護(hù)作用,腎主骨向外支撐形體。所以,五臟六腑的津液都向上滲入眼睛。心里悲傷,就舍使五臟六腑之氣都并于心中,引起連心的脈絡(luò)急緊,連心的脈絡(luò)急緊就會使肺上抬,肺上抬就會使津液上溢。心之脈絡(luò)急緊,而肺不能常久上抬,忽上忽下,因此引起咳嗽而且流眼淚。
中焦有熱,就會使胃中谷物消化過快,谷物消化后,則腸中的寄生蟲就會上下蠕動,而蟲子蠕動糾纏就會使腸梗滿,因此導(dǎo)致胃運(yùn)動緩慢,胃運(yùn)動緩慢就會使氣上逆,因而唾液向上排出。
五谷所生成的津液,匯合而成為脂膏,內(nèi)滲入骨空中,向上可滋補(bǔ)腦髓,向下流入陰竅。如果陰陽不調(diào),就會使津液溢出而向下流入陰竅,供應(yīng)腦髓的津液就會減少且下流。房事過度就會使身體虛弱,體虛則腰背痛且小腿酸軟無力。如果陰陽氣道不通暢,就會使人體四海閉塞,三焦不能輸瀉,津液不能化生,此時(shí)水谷都留在腸胃之中,最后入于大腸,留在下焦,不能滲入膀胱,這樣就會導(dǎo)致下焦充脹,若是水液充溢就會成為水脹。這就是五種津液運(yùn)行的順逆情況。
參考資料:
1、張?jiān)撇?孟蓬生等.道客巴巴.http://www.doc88.com/p-298364351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