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邪在肺則皮膚痛,寒熱,上氣喘,汗出,欬動肩背。取之膺中外腧,背三節(jié)五臟之傍,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取之缺盆中以越之。
邪在肝,則兩脅中痛,寒中,惡血在內行善掣節(jié),時腳腫。取之行間,以引脅下,補三里以溫胃中,取血脈以散惡血;取耳間青脈,以去其掣。
邪在脾胃,則病肌肉痛,陽氣有余,陰氣不足,則熱中善饑;陽氣不足,陰氣有余,則寒中腸鳴、腹痛;陰陽俱有余,若俱不足,則有寒有熱,皆調于三里。
邪在腎,則病骨痛,陰痹。陰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脹,腰痛,大便難,肩背頸項痛,時眩。取之涌泉、昆侖。視有血者,盡取之。
邪在心,則病心痛,喜悲時眩仆;視有余不足而調之其輸也。
譯文及注釋
病邪在肺,就會皮膚疼痛,并發(fā)寒熱,氣上而喘,出汗,咳嗽時牽動肩背痛。治療應取胸側的中府、云門穴,背上第三椎骨旁的肺腧穴,先用手使勁按穴位,等到病人感覺舒服一些,然后再針刺其穴。也可取缺盆穴來針治。
病邪在肝,就會使兩肋里面疼痛,寒氣在中焦,淤血在內,小腿關節(jié)部經常腫脹,容易抽筋。治療應取行間穴來導引脅下邪氣下行,補三里穴來溫中焦,針刺淤血脈絡來散除淤血,取耳朵間的青脈,來消除小腿關節(jié)部的抽筋。
病邪在脾胃,就會導致肌肉疼痛。如果病人陽氣有余,陰氣不足,就會內熱,常有饑餓的感覺;如果病人陽氣不足,陰氣有余,就會內寒,有腸鳴腹痛等癥狀;如果陰陽都有余或都不足,就會有內寒內熱等各種癥狀。這些病癥都取足三里穴調治。
病邪在腎,就會骨痛、陰痹。所謂陰痹,就是疼痛不定,用手按摸又找不到疼痛所在,且伴有腹脹腰痛,大便困難,肩、背、頸項疼痛,時?;柩5劝Y狀。治療應取涌泉、昆侖穴,看到有淤血現(xiàn)象,可以在血絡上針刺放血。
病邪在心,就會心痛,常有悲傷的感覺,時常?;杵偷?。治療應先察病癥是虛是實,取本經的腧穴來調治。
參考資料:
1、張云昌 孟蓬生等.道客巴巴.http://www.doc88.com/p-298364351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