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對自己內(nèi)心世界的記錄和釋放,也是對作品的一種回應(yīng)和致敬。推薦一些精選的讀后感范文,它們或許能夠為你的讀后感寫作提供一些獨特的視角和觀點。
說:“世上究竟有沒有一個我?!逼鋵?,世上有很多個我,但也可以說根本就沒有我的存在。日常生活的我,在不同人眼中的我,出門在外的我,身居家中的我,獨處的我……我有很多個我,可是每一個我都是真實的,他們其實是潛在我內(nèi)心深處的真實的靈魂,只不過通過社會不同環(huán)境、不同氣氛的影響而轉(zhuǎn)化為不同的面目,并且以最合適的一面展露出來。所以每個人的性格其實都是矛盾的。可是我最討厭的就是那些虛偽做作的人,他們也是想要把最好的一面展示給別人看,只可惜弄虛作假、四面逢迎!其實只要是真實的,有時丑陋一些也顯得可愛。
有的時候我們會突然覺得恍恍惚惚,生活、工作和讀書突然失去了意義,整個人就像沒了魂魄似的,就像周說的:“日常生活的外殼仿佛突然破裂了,熟悉的環(huán)境變得陌生,我的存在失去了參照系,恍兮惚兮,不知身在何處。”突然間找不著自己了,這個時候才意識到,你每天在做的事,你在努力成為的人都如幻像般破滅了,你在追求的事,你想努力的目標都顯得沒有了意義。賺更多的錢,上更高的位又能怎樣,沒有信仰最終也只是在太虛幻境里浮游一圈,你也許一生都只是在夢里走一遭,賺足了錢,買到了房,登高了勢,都只是“縱有千年鐵門檻,終須一個土饅頭”。當然這并不是說我們只要“入土為安”就好,別奮斗了,如果是這樣,那生活就真的沒有意義了。還是要追求,還是要努力,因為只有強大了才能活出真正的自己,那個時候你不用為了柴米油鹽醬醋茶傷神,都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只是在追求的過程中要停下來重新認識自己,太過忙碌也許會迷失了自己,當然,笛卡兒就能認識真的的自己,因為他說“我思故我在”,他的存在來于思考,在思考中找到自己,那我的存在呢?我是因為什么而存在的呢?怎么證明呢?這也許得花費我一生去尋求答案吧,希望到我結(jié)束的時候能找到。其實、海子和顧城都找到了自己,他們以生命祭精神,這份祭禮足夠大了,在他們眼中生命很輕,精神很重。我很佩服他們,有勇氣自殺的都是勇敢者,包括那些因為一點小事就自殺的輕生者,他們也很勇敢;可是我又看不起他們,有勇氣自己結(jié)束生命為什么沒有勇氣活下去?所以一方面他們又是懦弱者。這說明了他們很卑微,而且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沒能力與社會相處,他們又是失敗者。
生命其實就是一場游戲,不管我是否存在都()要參與的游戲,既然要打,就要打得漂亮,“漂亮”并不取決于你有多么,有多么高的地位,很多少金錢,而是取決于你用什么心態(tài)和他打,如果你把贏了多少,升了多少級作為成功的籌碼,那恭喜你,你已經(jīng)輸了,請退局吧。不管別人怎樣,至少我不愿意和你這樣的人交往,如果你看不慣我的觀點,鄙視我的想法,那就請主動和我絕交,因為我也不愿意和你有任何瓜葛。
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是教師的典范,做人的榜樣,世界教育大師。他經(jīng)歷35年的教育生涯,一心撲在教育事業(yè)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記錄、總結(jié)自己的教育實踐,形成了豐厚的蘇霍姆林斯基教育經(jīng)驗。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師的教育素養(yǎng)首先是指對自己所教的學科要有深刻的知識。而其重要特征的第一個標志,就是教師在講課時能直接訴諸學生的理智和心靈。
同時,讀書,讀書,再讀書。——教師的教育素養(yǎng)的這個方面正是取決于此。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饑餓者的食物。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群書,要能在書本面前坐下來,深入地思考。
另外,教師的教育素養(yǎng)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懂得各種研究兒童的方法。沒有扎實的心理學基礎(chǔ),就談不上教育素養(yǎng)。
教育素養(yǎng)還有一個方面,這就是教師的`語言修養(yǎng)問題。在提高教育技巧——這首先要自己進修,付出個人的努力,提高勞動的素養(yǎng),首先是提高思想的素養(yǎng)。這就要求我們提高師德水平。他告誡我們,沒有個人的思考,沒有對自己的勞動的尋根究底的研究精神,那么任何提高教學法的工作都是不可思議的。蘇老在一個案例中提到的那位非常受學生和聽課者歡迎的歷史教師說道:“對這節(jié)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每一節(jié)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的直接準備,或者說現(xiàn)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边@其中的奧秘告訴我們,一些優(yōu)秀教師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們持之以恒地讀書,不斷地補充他們的知識大海。由此可見,教育大家都源自于勤奮學習、刻苦鉆研及大量的積累。
蘇霍姆林斯基那獨具風格的理論和教誨還有很多,“學無止境,教海無涯”。有人說老師是種植孩子美好感覺的土壤,是照亮孩子的心靈的明燈。教育工作任重而道遠,我將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中不斷向大師學習,充實和豐富自我,勤勤懇懇、踏踏實實的工作,呵護與珍愛孩子幸福的童年。
在讀完了《超越自我——個人與組織共贏的策略》這本優(yōu)秀的讀物后,我感觸頗豐。書中強烈的超越自我精神令我感到振奮與鼓舞,并讓我樹立了與組織共贏這一職業(yè)奮斗目標。
作者在前言中開門見山地指出,“工作是人的一生最不可缺少的部分,通過工作你不僅可以賺取生活所需,而且還可以從中實現(xiàn)自己的成就感和滿足感,此外,你的自信心、價值觀和潛能也只有通過工作才能得以充分的肯定和發(fā)揮?!边@一點,讓我對工作的重要意義有了重新認識。超越自我,不僅是一種重要的人生態(tài)度,也是一種積極的工作態(tài)度,是我們工作高績效和生活高質(zhì)量的重要保證。
日復一日的工作很容易令人的熱情逐漸冷卻,感到索然無味,甚至會對工作表現(xiàn)出浮躁的心態(tài)、對工作失去激情、敷衍應(yīng)付,這樣一種工作狀態(tài)是很可怕的。在讀完《超越自我》這本書后,我深深的意識到了在任何時候、面對任何壓力的情況下,都不能對工作失去熱情與激情,要兢兢業(yè)業(yè)做好本職工作。如何才能保持工作的熱情呢?我認為應(yīng)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是要調(diào)整好自己的心態(tài)。我們不能總是以本位主義去思考問題,“我為單位付出多少,就應(yīng)有多少的回報”,若回報不如所愿時,便灰心失望,失去工作熱情,想跳槽。要知道,換一個工作未必就不會對工作產(chǎn)生厭倦,在這家單位做不好,到了其它單位一樣可能做不好。所以,對工作我們要擺正心態(tài),端正工作態(tài)度。
第二、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理清個人與公司未來發(fā)展目標的認識。只有對公司的發(fā)展目標深入了解,才能促使自己不斷充實自我,適時調(diào)整自己的角色,以適應(yīng)公司的發(fā)展需要;只有找到個人和公司愿景的最佳結(jié)合點,才能獲得真正的心理歸屬感。
第三、不斷地給自己制定新的目標,長、短目標相結(jié)合,并朝著這個目標努力,這樣工作起來就有動力和沖勁。有了方向和動力,自然就能保持高漲的工作熱情。
我曾經(jīng)以為,我在了解自己和控制自己這點上,可以做得比別人好很多。
我以為我可以清楚地覺知自己。
意思就是說,我自己怎樣思考,會有怎樣的情緒,我自己都能了解到,不會有一時頭腦發(fā)熱的時候。
后來我接觸到《正念的奇跡》這本書的時候,我覺得我可以完全不用練習,就可以輕松地做到覺知自己。
只要我想,我就做得到。
可是我最近想到了一個問題。
當我吃飯,嚼東西的時候,我的舌頭在什么位置,有什么動作呢?
我想到這個問題時,我就發(fā)現(xiàn),我并不能完全地覺知自己。
我在做一些事情的時候,也和大多數(shù)人一樣,不能維持正念,也就是說,不能專注于當下正在做的事,也不能專注于當下身體每個部位的感受。
在我讀過《英雄之旅:自我發(fā)現(xiàn)的旅程》之后,我對于自我觀照,自我催眠等,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再結(jié)合正念的概念來看這本書中提到的一些訓練方法,就會得到一點新的理解。
在《英雄之旅》這本書中,提到一個概念,叫做中正。
這個狀態(tài)是說,把自己的情緒與身體狀態(tài),都調(diào)整到一個沒有偏移的狀態(tài)。
在這個狀態(tài)下,我們的身心都是開放的,平靜的,不帶任何情緒。
這應(yīng)該是可以借助正念的方法來實現(xiàn)的。
我們可以調(diào)節(jié)呼吸,覺知身體所有部位的感覺。
就是我們要知道我們身體每個部位的感覺。
我認為,這個中正的狀態(tài),可以理解為,專注于當下的感覺而沒有任何情緒和思考的狀態(tài)。
在這個狀態(tài)下,我們能更好地對外部環(huán)境的氣氛進行感知,也能對來自自身的想像更有代入感。
是容易接受自我催眠與自我暗示的狀態(tài)。
這可能也是《英雄之旅》這本書中,把中正作為基本概念來講,來使用的一個原因。
書中提到了很多方法,是用來發(fā)現(xiàn)自己生活的意義的。
有自己完成的,有需要找他人合作完成的。
如果我們不是專業(yè)從事心理學相關(guān)工作的,可能不會熟練地應(yīng)用這些方法。
但是中正的狀態(tài)本身,就能起到與正念差不多的效果,可以讓人感受到平靜,減少我們的焦慮。
而且,這是一個需要不斷練習的技能。
練習這個技能本身就能給我們的身心都帶來好處。
所以還是值得學習,嘗試的。
聆聽了冉乃彥教授的報告《教育與自我教育》后,讓我對教育有了一個全新的深刻的認識和理解。老師面對的是一批批天真活潑、個性奔放的孩子們,他們有各自的思維和想法,走入他們的心靈深入,激活他們的自我意識,讓他們把教育者的要求,變?yōu)樽约号Φ哪繕?,我想,這才是教育的真諦!
人,總是忘記去好好看清自己,對于中學生,也許更多的是迷失自己,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自己有什么價值,所以過的不明不白,學的稀里糊涂。自報自棄,甚至于不求上進。
理論指導實踐,在初三緊張的學習中,我與同學們共同開了一節(jié)班會——《認識自我》,請同學們談一談你的優(yōu)點,缺點,你被你的父母、老師、朋友了解嗎,你做的最有意義的事是什么,你的生活是快樂的還是痛苦的,你的將來會是什么樣的,你在走你自己的人生路嗎……同學們大膽地說出自己,表達自己,“天生我才必有用”“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聽著同學們不絕于耳的勵志名言,我知道自我教育才是育人的傳家寶!
讓我們再一次溫習冉教授的話:“給孩子一些權(quán)利,讓他自己去選擇;給孩子一些機會,讓他自己去體驗;給孩子一點困難,讓他自己去解決;給孩子一點問題,讓他自己去找答案;給孩子一些條件,讓他自己去鍛煉;給孩子一片空間,讓他自己向前走?!蔽覀兊慕逃沃囟肋h!
李笑來老師的新書,一口氣讀完。下面羅列幾條自己印象比較深刻的點,談一下自己的感受。
1、“韭菜”的常見特征:他們嚴重缺乏基本的閱讀能力。他們是那種買一輩子東西都不讀產(chǎn)品說明書的人,他們是那種無論拿到什么,都要問別人怎么用的人。
感受:市場總是遵循2-8定律,獲得收益的總是那一小撮人。要想成為那一小撮人,就要通過自己的認知去判斷,不能人云亦云,隨大流。引用書里的一句話:成功的投資者永遠是極少數(shù),他們具有的共同特征:不為表象所動,喜歡探討表象之下的實質(zhì)。
2、每一次行情結(jié)束的根本原因是“入場資金枯竭”。連不相干的人都開始進場的時候,牛市就要結(jié)束了;你就應(yīng)該干看著,啥都不買......等到了熊市,等到大家都罵娘的時候,再開始買入!
感受:想起了巴菲特的一句名言:“眾人貪婪時我恐懼,眾人恐懼時我貪婪”。各種投資者all-in的時候,上升趨勢就到頭了。大多數(shù)“韭菜”經(jīng)過失望謾罵而后竟然平靜的時候,下跌趨勢也就漸漸見底了。
3、“做最壞的打算”永遠比“盲目樂觀”更靠譜。
感受:當決定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先想想最壞的結(jié)果是什么。如果感覺能接受,那就去做。反之,如果接受不了這個最壞的結(jié)果,那就就此打住,不再去想。
4、做一次傻事沒關(guān)系,但一旦發(fā)現(xiàn)自己很傻,就要馬上糾正,絕對不能對自己的傻x行為進行合理化。痛苦+反思=進步。
感受:“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可怕的是在犯錯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5、投資原則:
這個世界真的需要這東西嗎?
它解決了什么原本沒有被解決的問題?
去中心化在這件事上真的必要嗎?
財務(wù)公開的存在真的會提高它的效率嗎?
它在多大程度上更接近一個dac(去中心化自治公司)?
感受:以能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痛點,換句話說就是是否能夠落地為評判標準。而不是以有大佬站臺、大基金參投等因素為風向標。
如果想快速了解一個人,那就讀一下他寫的書。我是屬于后知后覺的人,之前沒有訂閱得到專欄的《通往財富自由之路》,也沒有讀過笑來老師的書。亡羊補牢,也獲益匪淺,以上是讀第一遍的一點兒感受與心得,后續(xù)會再仔細的讀一遍。
習慣于暢游在書的海洋里,我感受到了它的博大精深,從《十萬個為什么》到四大名著,從《一千零一夜》到《平凡的世界》,余秋雨的散文杰作,金庸的武俠小說,那是一個迷人的世界,在那里精神得以慰籍,心靈得以凈化。
一直很喜歡劉墉先生的文章,讀著他的文章,心中總會有一股莫名的感動。《超越自己》是作者的獨子考入美國著名的高中史岱文森學校第一年,作者寫給那個怯生生年輕人的一系列信件。教導他怎樣面對艱險橫逆的環(huán)境和未來的挑戰(zhàn),教他怎樣發(fā)揮潛能,超越自己!
在書中,作者強調(diào):人生最強的對手,不一定是別人,而可能是我們自己,在超越別人之前,先得超越自己!在肯定自己之前一定要先超越自己,超越自己就能肯定自己。
每個人應(yīng)該從小就看重自己,在別人肯定你之前,你得先肯定自己。常常覺得自己很沒用處而看輕自己,在家中也常常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或是感到連一點事都做不好,因而傷心、難過,往往使自己摔的很慘,人生或許就是這樣吧,沒有失敗哪來的成功呢?越挫越勇,勇于挑戰(zhàn)才會擁有許許多多的經(jīng)驗和回憶。
在人生這條路上,自始至終都和你競爭的對手不是別人,而是你自己!如果想要更好地戰(zhàn)勝自己,超越自己,那么你就應(yīng)該從小就會看重自己。這樣你才能成為一個真正沖破人生冰河的人——一個生活中的強者。
劉墉先生形象地比方:“馬腿斷了,當然還能活!但是身為一匹馬,不能跑了,就算活著,又有什么意義?”所以,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須成功,讓學生能養(yǎng)成良好地學習習慣和掌握做人的基本道理。在這點上,絕對不能失敗,因為失敗的不僅僅是我一個人,而是我和我的學生們!
人生在世,最大的敵人不一定是外來的,而可能是我們自己!我們難以把握機會,因為猶豫,拖延的毛病,我們?nèi)菀诐M足現(xiàn)狀,因此不思進取。這些,都是導致我們失敗的原因。古人也說過:“憂患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本哂袘n患意識,掌握正確的方法,人生就會走向成功!
到四大名著,從《一千零一夜》到《平凡的世界》,余秋雨的散文杰作,金庸的武俠小說,......那是一個迷人的世界,在那里精神得以慰籍,心靈得以凈化。
一直很喜歡劉墉先生的文章,讀著他的文章,心中總會有一股莫名的感動?!冻阶约骸肥亲髡叩莫氉涌既朊绹母咧惺丰肺纳瓕W校第一年,作者寫給那個怯生生年輕人的一系列信件。教導他怎樣面對艱險橫逆的環(huán)境和未來的挑戰(zhàn),教他怎樣發(fā)揮潛能,超越自己!
在書中,作者強調(diào):人生最強的對手,不一定是別人,而可能是我們自己,在超越別人之前,先得超越自己!在肯定自己之前一定要先超越自己,超越自己就能肯定自己,讀后感《戴爾.卡耐基《超越自我》讀后感800字》。
每個人應(yīng)該從小就看重自己,在別人肯定你之前,你得先肯定自己。常常覺得自己很沒用處而看輕自己,在家中也常常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或是感到連一點事都做不好,因而傷心、難過,往往使自己摔的很慘,人生或許就是這樣吧,沒有失敗哪來的成功呢?越挫越勇,勇于挑戰(zhàn)才會擁有許許多多的經(jīng)驗和回憶。在人生這條路上,自始至終都和你競爭的對手不是別人,而是你自己!如果想要更好地戰(zhàn)勝自己,超越自己,那么你就應(yīng)該從小就會看重自己。這樣你才能成為一個真正沖破人生冰河的人——一個生活中的強者。
劉墉先生形象地比方:“馬腿斷了,當然還能活!但是身為一匹馬,不能跑了,就算活著,又有什么意義?”所以,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須成功,讓學生能養(yǎng)成良好地學習習慣和掌握做人的基本道理。在這點上,絕對不能失敗,因為失敗的不僅僅是我一個人,而是我和我的學生們!
人生在世,最大的敵人不一定是外來的,而可能是我們自己!我們難以把握機會,因為猶豫,拖延的毛病,我們?nèi)菀诐M足現(xiàn)狀,因此不思進取。這些,都是導致我們失敗的原因。古人也說過:“憂患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具有憂患意識,掌握正確的方法,人生就會走向成功!
記不得亦舒哪本小說里,有人問女主人公,母親去世是什么感覺?;卮鹗?,再沒有體會到真正的快樂。
跟愛一樣,幸福是如此的神秘而難以定義。與健康類似,當我們特別關(guān)注它的時候,應(yīng)該是它出了問題。如成功一般,當我們刻意去追求它的時候,它往往與我們擦肩而過。海子說,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我想他一定是特別的不幸福。
有時候我們會誤會憂郁癥患者。生活這么美好,為什么他們就不能用心去感受讓自己快樂起來。如書中所言,過度渴望也可能是致病因素,這一類的病癥,往往對應(yīng)著某種恐懼,而恐懼激發(fā)的癥狀,又反過來強化了恐懼?;加袘n郁癥的人很可能不是不想幸福,相反是因為太想幸福,或者太害怕自己不幸福,所以反而沒法幸福起來。書中建議的“矛盾意念法”,就是要停止跟癥狀做斗爭,試著去做相反的事,不再過度關(guān)注自己所害怕的事情,癥狀反而會減輕甚至消失。比如失眠患者,當他們嘗試用盡量晚點上床睡覺來替代試圖入睡的時候,反而可能會快就入睡了。
回到本文開頭,當遭遇至親離世這樣的苦難之后,我們是否還有機會擁有真正的快樂?
問題也許在于如何定義真正的快樂。如果真正的快樂是指那種不依附于任何東西,由內(nèi)心散發(fā)出來的幸福感的話,我覺得可能真的是很難再有了。父親走了之后,不自覺地我會抗拒很多以前讓我覺得幸福的事物。比如我會本能地害怕節(jié)日和周末的到來,不愿意走進熟悉的餐館,在機場商店買特產(chǎn)時總會躲開父親喜歡的食物。
盡管如此,我知道自己并沒有真正地喪失幸福感。書中說,快樂是(而且一直是)一種附加品,如果這種附加品本身成了目的,反而會受到減損。所以找到幸福的最好辦法,也許就是不再把追求幸福作為目標,而把生活變成一件一件的小確幸。
回想起父親生病到離世的十個月間,盡管有見不到希望的憂傷,也有不斷被現(xiàn)實打擊的悲苦,但也不乏這樣的小確幸。父親生病后胃口一直不好,而營養(yǎng)又至關(guān)重要,所以我把給爸爸做飯當成首要任務(wù)。用小姨安慰媽媽的話說,系上圍裙是最好的治愈方式。那段時間,我推掉了幾乎所有的出差任務(wù),每天根據(jù)爸爸口味琢磨做什么飯,如果做的飯爸爸多吃了幾口,就很開心。爸爸喜歡吃牛肉,我學會了鹵牛腩,得需要三天時間經(jīng)過十幾道工序才能把鹵好的黑紅發(fā)亮的牛腩切好片端上桌。在慢火煮燉散發(fā)的香味中,似乎連時間都慢了下來,真愿意時光就此停駐。我總覺得,中國人的幸福,很大一部分就在那端上桌的一盤盤菜肴中,也在那圍坐桌邊的熱鬧中。父親最后一次入院,營養(yǎng)科醫(yī)生檢查說營養(yǎng)情況良好,這件事成了我的小確幸。
在苦難中,我們的心會變得更加敏感,特別是對生活里那些美好的東西,比如詩詞,大自然,溫暖與愛。去年父親臨走前的那一周,有一天從地鐵站出來,突然看見去往醫(yī)院的道路旁的樹上盛開著大朵大朵黃色的花,如此絢爛奪目,讓人印象深刻。今年父親離世周年的清晨,我特地坐地鐵去看那些樹,卻連一朵花的影子都找不到了。不知今年的春天是否離開得更早一些。
清明前的一個夜晚,在夢中見到了父親,戴著他最喜歡的兒子在迪卡儂幫他挑的灰色網(wǎng)球帽。我倆碰面之后,竟然不約而同說,去哪了啦?醒來時的黑暗里,我知道自己流淚了,我想,跟父親,我們終歸還是走散了。
父親離世前一個多月,我曾經(jīng)寫下一段話:“有時候覺得,如果人是一種無法回憶過去,也不會想象未來的動物,是不是會少很多痛苦。然而那樣的話,我們將失去那些溫暖的記憶,也不再對未來抱有希望。所以過去和未來,讓我們感受溫暖與希望,即使痛苦伴隨,依然無怨無悔?!?/p>
房龍在《人類的故事》里說,人是這樣一種被疾病和痛苦包圍,卻仍然能夠感受幸福和快樂的生物。我想,正是因為那些溫暖和希望,讓我們即使面對苦難,依然能夠感受幸福。
最后,還想再一次分享弗蘭克爾在書的“自序”中所強調(diào)的:不要只想著成功-你越想成功,就越容易失敗。成功就像幸福一樣,可遇而不可求。它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產(chǎn)物,是一個人無意識地投身于某一偉大事業(yè)時產(chǎn)生的衍生品,或者是為他人奉獻時的副產(chǎn)品。幸??倳蹬R的,成功也同樣;常常是無心插柳柳成蔭。
書的作者弗蘭克是猶太人,納粹時期被關(guān)進了奧斯維辛集中營,卻奇跡般地活了下來,所以才寫成了這本書,書的第一部分就是介紹他在集中營的經(jīng)歷,前面寫到他是如何裝在擁擠的火車車廂里被運送到集中營,以及當時左右兩道選擇就是生死選擇等等這些,讓我想起了《美麗人生》中的這些畫面。
這一部分看得特別慢,每段描述腦海中都會浮現(xiàn)那些畫面,也看得比較壓抑,透過這些文字能感受到作者強大的內(nèi)心和清醒的意識,也許正如他所說,他對未來有期待,對當下賦予了意義,他需要活下來把他的研究弄完,并且,他的心中還有愛,他無時無刻不在思念他的妻子。
意義療法認為,負責任就是人類存在之本質(zhì)。
作者提到了發(fā)現(xiàn)生命意義的三種不同方式:
通過創(chuàng)立某項工作或者從事某項工作;
通過體驗?zāi)撤N事情或者面對某個人;
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時采取某種態(tài)度。第一種就是成就或成功,其意義顯而易見。第二種和第三種需要進一步解釋。
找到生命之意義的第二種方法就是通過體驗?zāi)撤N事情——如真善美——通過體驗自然和文化或體驗另一個人的獨特性——就是說去愛某個人。
讀這本書時,尤其是對于集中營生活描述的部分,腦中不時冒出這些想法:我現(xiàn)在真是太幸運啦,我的生活真是太美好了啊,原來賦予意義能如此強大啊,原來內(nèi)在力量是可以改變命運的呢。
這本書很薄,值得在迷茫的時候讀一讀,也值得在情緒低落的時候讀,最后引用下文中多次提到的尼采那句:“知道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封面的那句話很好的描述著弗蘭克爾的人生經(jīng)歷——“他并不是當年在集中營里被編號為119104的待決囚犯,而是讓人的可能性得以擴大的圣者”。
弗蘭克爾活出了生命的意義,在他看來——他生命的意義就在于幫助他人找到他們生命的意義。
弗蘭克爾在書中說“人所擁有的任何東西,都可以被剝奪,惟獨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環(huán)境中選擇一己態(tài)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剝奪”。
在意義療法的第一章中,他列舉了弗洛伊德的快樂原則,列舉了阿德勒的“追求權(quán)力”,以此他提出了不同于這二者的“追去意義”。
在存在之挫折中,他指出了存在的三個定義:存在本身、追求意義、意義。這三個在我看來通俗意思就是活著、自我、人類。
在心里——動力中,他借用尼采的話“知道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他指出緊張是必要的,這是由已完成和有待完成間的矛盾產(chǎn)生的。他舉例到,讓工程師加固橋梁,反而需要施加壓力,以使構(gòu)成橋梁的材料更加致密。
在存在之虛無中,他借用叔本華的話“人注定要徘徊在焦慮和厭倦這兩極之間”。他指出三個東西可以賦予人意義——苦難、成功、他人。
在生命之短暫中,他指出我們應(yīng)該嫉妒老人,因為他們不僅擁有的是可能性而且已經(jīng)是現(xiàn)實性,他們做過了,愛過了,也勇敢的承受過痛苦,可以在自豪而快樂的日子里回憶過往的日子。
他說——人不要只想短暫性本身,要去想之前有過的豐富果實,曾經(jīng)歷過的快樂和痛苦,曾做過的許多事情。那一切都不會被否定,也不會被忘卻。應(yīng)該說“曾經(jīng)存在”是最為確定的一種存在。
在對泛決定論的批評中,他提到,人無法選擇外在的環(huán)境,但可以選擇內(nèi)在的態(tài)度去面對。他說,自由是人的生命中消極的一面,而其積極的一面就是責任。
在為悲劇性的樂觀主義辯護中,他指出“三重悲劇”在意義療法中包括了——痛苦、內(nèi)疚、死亡。他說人在面對災(zāi)難時總有能力——獲取負責任的行動動機,提煉改過自新的機會,將苦難轉(zhuǎn)化為成就。不要“過度意念”,要了解“矛盾意向法”。他在年輕人的三大癥狀——抑郁、侵犯、成癮依賴中指出,要抓住意義的導向,要找到不得不集體實現(xiàn)的意義,要把握每一個情境的意義來獲得總體的意義。他反對集體罪過的觀念,因為殺人犯用菜刀殺人,不代表菜刀就是來殺人的。
他勸戒我們——盡情享受你現(xiàn)在的生活,就像是活在第二次,不要像你的第一次生命那樣,錯誤地行事與生活。
他說因為在磨難中依然能找到意義,那生命的意義就是無條件的,至少在潛在意義上講是這樣的。因此無條件的意義也意味著人無條件的價值,而這種價值給了人尊嚴的持久性。因此不能僅從有用性意義上的價值來評判人,還要注意到人尊嚴上的價值。
最后他說道——雖然世界的狀況不妙,但是,如果我們都不努力做得最好,那它只會越變越遭。
因為有了奧斯維辛,我們知道了人能夠做什么。
因為有了廣島,我們知道人正處于什么樣的危險之中。
所謂活出生命的意義,就是不要去想生命到底有什么意義,而是活好當下的'每一分每一秒,你無法控制生命中會發(fā)生什么,但你可以控制面對這些事情時自己的情緒與行動。
永遠記?。骸爸灰覀儞碛凶灾鬟x擇如何應(yīng)對處境的自由,我們就不會一無所有?!被颉叭怂鶕碛械娜魏螙|西,都可以被剝奪,唯獨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選擇自己態(tài)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剝奪”。
本書的前半部分主要講述作者在奧斯維辛集中營,面對侮辱、被剝奪,時刻可能會到來的死亡等感受時,弗蘭克爾不斷地從人類特有的能力,如天生的樂觀主義、幽默、心理審視、短暫的獨處、內(nèi)心的自由和決不放棄也決不自殺的意志力中獲得力量。
后半部分主要講意義療法:
對于面對不利的局面:
如果它是能夠避免的,那么消除它的原因才是有意義的事,因為遭受不必要的痛苦與其說是英雄行為,不如說是自虐。另一方面,如果你不能改變造成你痛苦的處境,那你仍然可以選擇采取何種態(tài)度。
我們無法選擇遇不遇到厄運,但我們可以選擇不讓厄運摧垮我們!
如果恐懼死亡,那么生命的短暫就是盡量過好此生最好的提示,那就盡情享受你現(xiàn)在的生活,就像是在活第二次,不要像你的第一次生命那樣,錯誤地行事與生活。
積極的態(tài)度既可使人備感歡樂與滿足,也能使人經(jīng)受苦難和挫折。消極的態(tài)度則會加劇痛苦,削弱快樂、幸福和滿足感,甚至導致抑郁或疾病。
人的大腦總是健忘的,開始進行20xx年的第一篇讀書筆記。其實也就是把對我觸動很深的話摘錄在這里,不停地省視自己。
1.“地球上一位有識之士說過,如果現(xiàn)在把你們?nèi)祟愃械呢敻恢匦鹿降胤峙?,不出幾年,所有人的財富狀態(tài)又會恢復到現(xiàn)在這樣。所以,決定你此刻狀態(tài)的,不是外在的遭遇,而是你內(nèi)在意識層次的水平?!?/p>
所感:財富分為暫時的和永久的,那些可以衡量的可視的金錢其實是暫時的財富,是可以斷舍離的。只有不斷地追求內(nèi)在意識水平的提高,不斷追求生活的真正水平,才能夠和地球和睦共處,自己身心愉悅,地球也呼吸順暢。
今天在碧桂園學校附近的油菜花地停留了一會兒,聞著春天的氣息,油菜花的清香,嘗了嘗花蕊深處的甜蜜的味道,可是腦子里卻也揮之不去從學校路邊通過一個小門進到菜地的路上,首先要越過一片垃圾場,那些垃圾,出了一部分是清掃的秋冬天的落葉腐爛在那里,還有很多食品包裝垃圾,有了錢就能吃更多高級食品,可是卻帶來了大量的包裝污染,明明知道那些都是有害于人類的,卻過得心安理得。
2.地球現(xiàn)在面臨著很多危機,但大部分人都選擇不去看它,因為這些消息是不受歡迎的。
3.有時候你的靈魂發(fā)出求救信號,自己都不知道。不過在下意識里,你應(yīng)該感覺到自己的內(nèi)心有種渴望吧?那就是求救信號啦。
所感:這樣就可以理解時不時就會有的憂郁情緒了,人們理解為憂郁癥、更年期,其實人都是有靈魂的,只不過這個靈魂又都是自私的,只有靈魂的主人才能滿足靈魂的需求。
那么這個靈魂求救信號到底怎么回事呢?我想下面這段話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如何能夠真正地認識自己。
4.人類常常說自己是身心靈的產(chǎn)物,這并不完全正確。人類是擁有身和心的靈體,而不是身心靈并重之下的產(chǎn)物。身和心是車輪,靈體是車廂。讀后感·這樣的組合就會跑起來很快。如果以現(xiàn)在地球人的心態(tài)來說,大部分人都不重視靈性,反而重視下面的兩個車輪,本末倒置,甚至身體的輪子還要大過心的輪子,這樣不但跑不快,而且造成了失衡。
心:代表的不僅是人們的思想、情緒,還有感官所能覺受到的各種刺激的反應(yīng),以及心里的意象、沖動、直覺等等。
靈:是什么呢?
5.太陽就是人們本來的面目,烏云是特有的各種心理活動。所以,唯有在定靜、沉寂中,當心里的各種噪音平靜下來,也就是烏云散開的時候,你才會看到自己的真實本性。
6.你的感覺是來來去去的,可是,總有一個觀察者在旁觀這一切,是不是?快樂的時候,你還是你;悲傷的時候,你的內(nèi)心也是有一個不變的東西在經(jīng)歷著它。這個觀察者,就是我們的靈體。
作為一部心理學著作,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于其研究結(jié)論并非出自傳統(tǒng)的調(diào)查方法而是源于作者的親身經(jīng)歷。納粹集中營的黑暗生活不僅沒有擊垮他,反而引發(fā)他對生命意義的進一步思考,最終開創(chuàng)了意義療法。
感激作者能夠忍痛回憶起那段地獄般的歲月,才讓讀者不僅可以一窺納粹時期的集中營毫無人性的生活,也可以借由作者的苦難經(jīng)歷悟出生命的意義。
環(huán)境決定論認為人不過是眾多外在因素的偶然產(chǎn)物,是一種被動的存在。而。
集中營里,囚徒形同豬狗命懸一線,不僅食物極度匱乏,每天還要面對干不完的重活,眼前唯一重要的問題是解決饑餓和缺覺。盡管面對同樣的苦難絕境,你仍然能看到有兩類人:一類人已經(jīng)完全喪失對未來的渴望,也不知道自己為什么而活;另一類人仍然保有仁慈之心,他們可以選擇安慰別人,也可以將自己的最后一塊面包留給別人,雖然這部分人少之又少。但我們依然能夠看到,在物質(zhì)人身極度受到限制的狀況之下,人類依然擁有精神自由,這種自我意志是外界力量無論如何無法剝奪的。而絕大部分人放棄了這種自由,成為了臣服于外在環(huán)境的犧牲品。
作者就是第二類極少數(shù)之人,他相信他或回憶溫暖的往事,或以幽默感自嘲處境,或發(fā)揮自己醫(yī)者的角色醫(yī)治獄友,找到自己存在的意義。
誠如作者所說,我們無法控制生命中會發(fā)生什么,但我們依然可以自由選擇以何種態(tài)度和行為去面對生活提出的問題。而而人生的巨大轉(zhuǎn)折也往往來自苦難的挑戰(zhàn),因此苦難是有意義的。這里雖然有雞湯的味道,但實際上作者強調(diào)的“苦難”指的是命中注定的苦難,如果苦難本身可以避免,那么人們首先要做的是想辦法解決苦難的根源,而不是自虐式的一味受苦難折磨。
意義療法認為,生命對每個人都提出了問題,人們必須擔負起責任回答屬于他的那些問題。
(1)通過創(chuàng)立某項工作或從事某種事業(yè);
(2)通過體驗?zāi)撤N事情或愛某個人;
(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時采取某種態(tài)度。
近日,單位開展了“我喜愛的好書”專題讀書活動,前段時間正好捧讀了弗蘭克爾的著作《活出生命的意義》,心弦為之一顫。作者維克多·埃米爾·弗蘭克爾(1905-1997)是奧地利臨床心理學家,猶太人。書中記述了二戰(zhàn)時作者在恐怖與窒息的集中營中的慘烈經(jīng)歷,在面對頻臨的肉體與精神的毀滅,作者的"意義探索"一次次挽救了他的生命,并且使生命力頑強延伸。他被納粹先后關(guān)押到奧斯維辛等4個集中營,他的父母、哥哥、妻子,都在集中營里不幸死亡,而他自己也遭受了難以想象的身心折磨及垂死掙扎。重獲自由后,他只用了9天時間完成了這本書,更將自己的生命體驗與學術(shù)結(jié)合,開創(chuàng)了意義療法。
在書中,弗蘭克爾首先描述了自己在集中營內(nèi)的可怕非人待遇,在生死的掙扎與極端體驗中,他仍然發(fā)現(xiàn)即便在這種極端扭曲的現(xiàn)實中,在一無所有的狀況下,在集中營集體退化到禽獸一樣的行為時,也依舊有戳破至暗黑夜的一絲亮光,這就是人性的閃耀。比如有人走過一個屋子安慰別人、把自己最后一塊面包給別人,然后凄然赴死。在集中營里,他正是靠著一絲人性的心靈之光,發(fā)掘了痛苦的意義,點燃了他強烈的求生欲望,更期盼有朝一日能夠活著與妻子重逢并完成自己的心理學著作,然后他從這強烈愿望中汲取力量,并奇跡般的活了下來。他領(lǐng)悟到,“有一樣東西你是不能從人的手中奪去的,那就是最寶貴的選擇,人們一直擁有在任何環(huán)境中選擇自己的態(tài)度和行為方式的自由”。生命在任何條件下都有意義,即便是在最為惡劣的情形下。如果磨難不可避免,那就把磨難作為自己獨特的任務(wù),充分意識到自己的責任,認識到自己對所愛的人或者未竟事業(yè)的責任,就永遠不會拋棄自己的生命,就會有意想不到的無窮無盡力量,能夠毫不畏懼地經(jīng)受任何艱辛困苦。
我們生命的充實和豐滿,需要我們?yōu)榱艘粋€有意義的目標而努力與奮斗。弗蘭克爾認為,發(fā)現(xiàn)意義的途徑有三條:創(chuàng)造、工作;體驗?zāi)硞€事件和人物來發(fā)現(xiàn)生命的意義;受苦。當痛苦被發(fā)現(xiàn)有意義時,我們便不再逃避痛苦,可以通過認識人生的悲劇性和處理困境,促使自我深思,最終發(fā)現(xiàn)人生的意義,達到自我超越。
作為普通人,不斷地重復平凡,懈怠與挫折感也時而出現(xiàn)。弗蘭克爾啟發(fā)我們:現(xiàn)實可以被分為身體、心理和靈性,而后者可以遠離甚至對抗身體和心理的層面。克服工作生活中的大小困難,平凡之外的改變與創(chuàng)造,體驗朋友的意義,都會使工作困境與痛苦體驗變淡褪色,我們需要的是發(fā)現(xiàn)自己的靈性。
另外,弗蘭克爾67歲取得了飛行員駕駛執(zhí)照,80歲還攀登了阿爾卑斯山,享年92歲。
在接觸了臺灣作家張德芳的小說《活出全新的自己》,我受益匪淺。跟隨著文中主人公幸雄的遭遇和歷程,漸漸地被他所感染。文中的他,遭受著生活的困境,工廠倒閉,股票套牢,在接到老婆想離婚并要求監(jiān)護權(quán)的通知書后,覺得萬念俱灰,終日靠打電玩度日。在遇到聰慧美麗、衣食無憂的女強人向東后,又展開了新的旅程。
因緣際會下,幸雄和向東經(jīng)由一個奇妙的三階段旅程,學會里關(guān)照自己的思想,治療舊時傷痛以及找回自己真正的力量,學會了與自己的負面情緒共處,兩人尋回里生命的源頭,進而活出里全新的自己。主人公們在經(jīng)歷了體驗生命的三大層次——喚醒,遼愈與創(chuàng)造后找到了生命的真諦、人生的輝煌。隨著書本的翻頁,我也有所思考。
在成長的旅途中,難免有些不順心的“坎”,但是只要你有想要闖過去的信心和勇氣以及堅持不懈的精神和毅力,這樣就一定會過去的,生命的成長便是這些“坎”,成長的磨難會讓你一步步攀爬到生命的巔峰,生命會因成長而美麗,而成長便會給予我們許多感悟,就如《活出全新的自己》這本書一樣帶給我許多的感悟。
古希臘特爾神廟的大殿柱子上刻著這樣一句名言:“認識你自己”,這幾個字透露著一個最深的玄機:如果你能真正地認識自己,就能改變自己的命運。而要認識自己就要在生活中不停地觀察自己。比如:當有負面情緒時,要及時觀察到,然后告訴自己“我現(xiàn)有負面情緒了?!边@是最重要的是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內(nèi)在,而不是那個引起你負面情緒的人事物上。
當自己認知了真正的自己,那么自己的心靈空間就提升了。我們的身心如果用一棟房子來比喻的話,我們的身子就是房子的框架,也就是結(jié)構(gòu)本身硬件的部分;而心也就是我們的思想情緒感官,就等于是房子的裝潢家具的部分,就房子本身來說,更重要的是,房子的空間感決定了是否讓你舒適的感覺,而房子的空間就比喻我們的心靈。如若我們的身體不健康,就像房子的結(jié)構(gòu)有問題;心理如果不健康就像房子裝修的品味差;而且塞滿了垃圾——各種負面情緒,那么這個房子就無法使用,所以住在這里面的人也就不開心,不舒適了。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上帝在關(guān)上一扇門的時候,會打開一扇窗”由此可見在困難時,換個角度看問題也是很重要的。每個人的生活背景不同,有人家境富裕,有人家境貧寒,這些都是不可改變的是先天決定的。但是長大后的一切都要靠自己。父母不可能一輩子養(yǎng)著你。因此我們不該自怨自艾,怨天尤人,不失敗的原因推給他人,這都是一種借口,一種對困難的逃避。這個世界你所看見的人事物,都是你內(nèi)在的一種反射。只要你自己的內(nèi)心改變了,外在也會隨之改變,有時候換個角度看問題,也許就會豁然開朗,問題也會迎刃而解。總之用樂觀的心態(tài)看待問題總比怨天尤人要好多了。
這本《活出全新的自己》真是一本好書,它不僅可鍛煉自己的心靈,還可以讓人們懂得生命成長的意義,指導你正確地成長,感受生命成長的美麗。
“生命惟因其短,故應(yīng)把它化入人類最壯麗的文明史中以獲得永恒;生命也唯因其短,更要加倍珍惜每刻青春,使它在有限的生命線段內(nèi)盡可能發(fā)出最大的光和熱。"生命需要去體會,體會其真實意義。如何體會生命的意義,這讓我想起了維克多·弗蘭克爾的《活出生命的意義》一書。
維克多·弗蘭克爾的《活出生命的意義》是美國最有影響力的10大圖書之一。這本書主要講述納粹時期,弗蘭克爾開創(chuàng)了意義治療法的勵志故事。著名心理學家弗蘭克爾是20世紀的一個奇跡。納粹時期,作為猶太人,他的全家都被關(guān)進了奧斯威辛集中營,他的父母,妻子,哥哥都死于毒氣室,只有他和妹妹幸存。弗蘭克爾不但超越了這煉獄般的痛苦,更將自己的經(jīng)驗與學術(shù)結(jié)合,開創(chuàng)了意義療法,替人們找到絕處再生的意義,也留下了人性最富光彩的見證。全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在集中營的經(jīng)歷,第二部分是意義療法。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一部分中的一段。有一天號長告訴弗蘭克爾“我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里有個聲音告訴我1945年3月30號我們會得到解放。"號長是一個著名的音樂家,他滿懷希望地告訴弗蘭克爾,他堅信3月30號自己會獲得解放。距離那天越來越近的時候,號長開始生病,高燒,3月30號那天他陷入昏迷,第二天他死于傷寒。而集中營里死亡率最高的時刻都在圣誕節(jié)前后。不是因為流行病,而是因為多數(shù)犯人都天真地以為能在圣誕節(jié)前回家,而隨著希望越來越渺茫,犯人失去了勇氣,變得沮喪起來。這嚴重削弱了犯人們身體的抵抗力,導致了最終的死亡。要想恢復犯人內(nèi)在的力量,必須讓他看到未來的某個目標……從這一段我們可以感受出,讓人活下去的不是希望,而是意義。希望可能會有破滅的一天,若把希望當做活下去的唯一支撐,當希望變得越來越渺茫時,你的意志也在消退,生命力也會逐漸消失,最后直至死亡。
因此,我們首先要做的便是尋找生命的意義。這便涉及到了弗蘭克爾的意義療法。與心理分析相比,意義療法著眼于未來,著眼于患者在將來應(yīng)該完成的意義。意義療法讓患者直面并重新認識生命的意義,讓他意識到這一意義會大大增強他克服神經(jīng)官能癥的能力。意義療法既非說教亦非祈求,既不是道德勸誡也不是邏輯推理。治療師的作用是拓展患者的視野,是他意識到其生命潛在的所有意義。人越是忘記自己,投身于某種事業(yè)或者獻身于所愛的人,他就越有人性,越能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
是一片落花,也要化作春泥;是一顆萎草,也要裝點大地;是一株老樹,也要撐起藍天;是一口枯井,也要流出清泉;億萬人中我并沒有多重要,也要體現(xiàn)自身的價值。用正確的途徑,體會生命的意義,活出生命的意義,綻放生命的光彩。
最近閱讀了猶太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爾的專著《活出生命的意義》,該書由在集中營的個人經(jīng)歷和意義療法兩部分組成,啟發(fā)人們不要被苦難打倒。
弗蘭克爾在集中營的堅強讓我佩服,他不斷實踐著尼采“知道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他不斷從那些放棄對未來的渴望而放棄生命的獄友那兒得到生命的啟發(fā)。
弗蘭克爾年輕的時候曾經(jīng)寄給弗洛伊德一篇自己關(guān)于心理分析論文而得到弗洛伊德的欣賞,但他并沒有徹底成了弗洛伊德思想的奴隸,他有自己的思想和認識。他認為生活并非弗洛伊德所宣揚的那樣,只是簡單地祈求快樂,也并非阿德勒所教導的那樣只是為了爭權(quán)奪利。人活著是為了尋找生命的意義。
弗蘭克爾認為找到生命的意義有三個途徑,做有意義的事情、關(guān)愛他人、忍受苦難。他認為,苦難可以鍛煉人。他在書中說道,“在任何地方,人都會遭到厄運,同時也會遇到通過勇敢地面對苦難而實現(xiàn)道德升華的機會?!?/p>
弗蘭克爾認為每個人都是不可替代的,每個人只有意識到自己的責任才會覺得自己獨一無二。這個責任就是對所愛的人和事業(yè)都有高度的責任。
現(xiàn)在我們生活的時代是很繁忙的時代,我們能不能靜下來多關(guān)心自己所愛的人,我覺得這就是責任感。人們往往都把自己的工作和愛好分開對待,如果能對自己的工作都充滿高度責任和愛,我想肯定能不斷取得進步。
作者發(fā)現(xiàn),實際上只有兩類人,高尚的和齷齪的,任何地方都有這兩類人,每個團體中也有這兩類人。這也就解釋了人類社會發(fā)展不是一帆風順,而是不斷顛簸螺旋前進。
作者認為要擁抱自然,用藝術(shù)、詩歌和文學的美滋養(yǎng)內(nèi)心的自由。
作者不斷在書中提到他創(chuàng)建的意義療法,我覺得可以用本書最后的一句話概括她的本質(zhì)核心,那就是“您生命的意義在于幫助他人找到他們生命的意義”!
作者認為,困苦環(huán)境能提供使人道德完善的機會,有的人會充分運用它,有的人會放棄它。在這種環(huán)境下,人仍然要堅持做一個勇敢、自尊和無私的人。
在艱難困境下,要保持內(nèi)心完全的自由確實很難,但是要是做到了,人生就很充實。生命最終意味著承擔與接受所有的挑戰(zhàn),完成自己應(yīng)該完成的任務(wù)這一巨大責任。
最近讀了弗蘭克爾著作的《活出生命的意義》,書中描述的二戰(zhàn)期間集中營內(nèi)黑暗恐怖的生活和作者對于生命的態(tài)度強烈震撼了我的內(nèi)心。弗蘭克爾是猶太人,是著名的心理學家,1942年,他被納粹關(guān)押到曾被稱作“死亡工廠”的奧斯維辛集中營,他的父母、哥哥、妻子,不是死于牢獄,就是被送進了毒氣室,而他自己也在漫長的囚獄生涯中,遭受了我們難以想象的身心折磨。重獲自由后,僅用了9天就完成了這本書。
集中營內(nèi)的非人生活將囚犯從活生生的人變?yōu)橐粋€個號碼,除了自身赤裸的軀殼以外,喪失了所有一切。在這種極端扭曲的現(xiàn)實中,集中營內(nèi)有退行到禽獸一樣的行為,但依舊有人走過一個個屋子安慰別人、把自己最后一塊面包給別人,閃耀人性的光輝。書中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有一樣東西你是不能從人的手中奪去的,那就是最寶貴的自由,人們一直擁有在任何環(huán)境中選擇自己的態(tài)度和行為方式的自由”。
作者在一無所有的狀況下,發(fā)現(xiàn)人擁有選擇人生態(tài)度的自由,這是任何人都無法剝奪的。他自己本來可以安全地逃亡美國,但為了照顧父母他選擇留了下來。在集中營里,他懷著強烈的求生欲望期盼有朝一日能夠活著與妻子重逢,并完成自己的心理學著作,他從這強烈愿望中汲取力量,支撐他活了下來。
當一個人領(lǐng)悟到生命的意義和目的,就有意想不到的無窮無盡力量,能夠毫不畏懼地經(jīng)受任何艱辛困苦。弗蘭克爾不但超越了這煉獄般的痛苦,更將自己的經(jīng)驗與學術(shù)結(jié)合,開創(chuàng)了意義療法,替人們找到絕處再生的意義,也留下了人性史上最富光彩的見證。弗蘭克爾一生對生命充滿了極大的熱情,67歲取得了飛行員駕駛執(zhí)照,一直到80歲還攀登了阿爾卑斯山。
弗蘭克爾以其切身經(jīng)歷告訴我們:生命在任何條件下都有意義,即便是在最為惡劣的情形下。如果磨難不可避免,那就把磨難作為自己獨特的任務(wù),充分意識到自己的責任,認識到自己對所愛的人或者未竟事業(yè)的責任,就永遠不會拋棄自己的生命。生命的充實和豐滿,需要我們?yōu)榱艘粋€有意義的目標而快樂地努力與奮斗。
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yīng)努力找尋和體驗生命的意義,過有意義的人生。作為國家電網(wǎng)的一名員工,我們應(yīng)在這個平臺上充分發(fā)揮自身的才能,在工作中做出自己的貢獻,與此同時,我們就會感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也許在工作中我們總會遇到困難和失敗,我們并不是一定要避開它,要相信,我們一樣可以從中找到它的意義,而那時候,也一定會有個比自己想象中更加強大的自己,來面對和克服那些使我們焦慮和恐懼的事情。而經(jīng)過這樣的選擇和努力,我們,會收獲更大的意義。
版權(quán)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wǎng)絡(luò),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quán)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nèi)〉寐?lián)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ziwojieshao/323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