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我們與作品進行對話的方式,通過寫下自己的思考和感受,使閱讀變得更加有深度和意義。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能給你們一些啟發。
導語: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下面小編與大家分享楊絳先生的《我們仨》讀后感,歡迎閱讀!
從小梅手中接到《我們仨》,對這本書早有耳聞,卻是遲遲不肯讀。想必還是在這本書剛出版時對于這位老奶奶的一些自執的偏見吧,總是認為在這樣煩躁的大都市里充斥的永遠是為名為利的人。
拿到這本書,最先品味的應該是書中的照片。是照片讓我認識了這對經歷大風大雨、經歷留學的繁華回歸祖國到年老的樸實無華。
我對錢鐘書的了解僅限于《圍城》,對于《圍城》,我也僅僅讀了一半。
翻到目錄的一瞬間,我感受了一個老奶奶,更甚是一個家人對親人深深地思念——
第一部:我們倆老了。
第二部:我們仨失散了。
第三部: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一個先后痛失愛女和愛人的老人,在最后的年月中孤獨前行,不知是懷著悲痛還是溫馨的心情將這個溫馨又歷經挫折的家庭用樸實的文字向我們展現。
書中的前兩部分,寫的是“夢”。
這第一個夢里,“我”夢見鐘書自顧撇我而去。于是醒來時便向他埋怨,鐘書只是說,那是老人的夢,他也常做。于是鐘書似乎記著“我”的埋怨,叫我做了個長達萬里的夢。 這第二個“夢”里,便是“我” 最艱難最痛苦又長達萬里的時光。奔波于雙雙病重的丈夫和女兒之間,“我”惶恐地走在人生的驛道上。愛女的先行一步已是對人生的重大打擊,而愛侶的日漸衰弱更加讓人心緒難平?!拔以鲞^一個小夢,怪他一聲不響地忽然走了。他現在故意慢慢兒走,讓我一程一程送,盡量多聚聚,把一個小夢拉成一個萬里長夢。這我愿意。送一程,說一聲再見,又能見到一面。離別拉得長,是增加痛苦還是減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的愈遠,愈怕從此不見。
第三部分解釋了我對于第二個“夢”的不解。
出身與兩個書香門第的兩個人,在彼此的吸引下走到了一塊,并創造了更溫馨的新家。從英國到法國,從上海到北京,一路坎坷,一路對于彼此的守候、愛護。
收到丈夫、女兒照顧的媽媽,與父親稱兄道弟的女兒,在生活中呆呆傻傻、學術上建樹頗高的爸爸。每個人在家中分飾多角,總是在平淡的生活中保持樂觀的精神,在沒有起伏的簡單生活中找出樂趣。遛彎兒探險,收集石子兒等等。
他們不求名份不求富貴,他們擁有最溫馨的家庭生活也忍受過最艱難的社會壓力,他們有的只是學術上的鉆研和追求,甚至還略帶呆板之氣??伤麄兙褪沁@樣,走過了普通卻又不平凡的63年。
我就是一個矛盾的集合體,羨慕著這樣平淡但是長久的廝守,但是卻是不能甘于生活的平淡,一顆心總是不能沉淀下來。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美好的事物總是短暫難以保存的,就像一個人的青春,就像一個人的初戀,就像一段戀愛的熱戀期,是如此短暫讓人留戀,但是只能眼睜睜看著時光如細沙從手縫中滑落,隨風飄散。
看書中平淡的字字句句所蹦出的美好,雖然會感動會流淚,可是我知道,楊絳先生“我一個人懷念我們仨”的心情,需要用很久的時間和深厚的閱歷才領悟得清。
讀楊絳《我們仨 走到人生邊上》,我被作者真摯的情感所感動。一家人其樂融融的生活場景歷歷在目。他們三人作為高等知識分子,有著悲天憫人的情懷,有著正常人的生活與喜怒哀樂。中國知識分子“不忮不求”與世無爭孜孜以求的嚴謹治學精神在他們身上體現的很濃厚。
錢鐘書是我最鐘愛最尊敬的大知識分子。我把他所有的作品都買下來了,有空的時候就讀一讀。雖然有些讀起來比較費事,但我還是很樂意去翻一翻的。記得當時的《管錐篇》是我30歲生日時,我讓妻子給我買的禮物,至今還在書架上整齊的碼放著。我很驚詫于他讀書的廣博與駁雜,中外知識與思想在他那里互通有無,信手拈來,全無絲毫的別扭與不適。以后,凡是有關錢鐘書的傳記、逸事我都愛看,并且做了很多筆記。我想走近他,看看他是怎樣讀書、治學的。我的書架上還有《錢鐘書與西學》、《錢鐘書傳》等。因為喜歡錢老,自然“愛屋及烏”:喜歡他的夫人楊絳的作品。
楊絳老先生懷著深深的眷戀,回味著他們一家的.幸福生活。在《我們仨》里,作者說:“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鐘書總和我一同承當,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阿瑗相伴相助,不論什么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鞓?。所以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F在我們三個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還可追;剩下的這個我,再也找不到他們了。我只能把我們一同生活的歲月,重溫一遍,和他們再相聚?!逼湔\摯真切的情感及其單純樸素與世無爭的書香生活令人感動和艷羨。
錢鐘書之所以成為大家,與他刻苦攻讀是分不開的。在《我們仨》里,作者有這樣的描寫:錢鐘書“不愛活動”,“我在清華借讀半年間,游遍了北京名勝。他在清華待了四年,連玉泉山、八大處都沒去過。清華校慶日,全校游頤和園。鐘書也游過頤和園,他也游過一次香山,別處都沒去過?!薄芭=虻募倨谙喈敹?。鐘書把假期的全部時間投入讀書。大學圖書館的經典以十八世紀為界,館內所藏經典作品,限于十八世紀和十八世紀以前。十九、二十世紀的經典和通俗書籍,只可到市圖書館借閱。那里藏書豐富,借閱限兩星期內歸還。我們往往不到兩星期就要跑一趟市圖書館。我們還有家里帶出來的中國經典以及詩、詞、詩話等書,也有朋友間借閱或寄贈的書,書店也容許站在書架前任意閱讀,反正不愁無書?!卞X老早在清華大學讀書之時,就曾立下“橫掃清華大學圖書館”的志向而遍覽不已??纯村X老,人家的讀書精神,我們之所以這樣平庸,答案是不言自明的。
因為整天在書的世界里遨游,因此錢鐘書的生活能力也就不像他的學問那樣高超了。在《我們仨》里:
鐘書這段時期只一個人過日子,每天到產院探望,??嘀樥f:“我做壞事了?!彼蚍四?,把房東家的桌布染了。我說:“不要緊,我會洗?!?/p>
“墨水呀!”
“墨水也能洗?!?/p>
他就放心回去。然后他又做壞事了,把臺燈砸了。我問明是怎樣的燈,我說:“不要緊,我會修?!彼址判幕厝?。下一次他又滿面愁慮,說是把門軸弄壞了,門軸兩頭的門球脫落了一個,門不能關了。我說:“不要緊,我會修?!彼址判幕厝?。
象就不足為怪了。人的能力是這邊強了,那面就弱了,此事“古難全”??缮钪杏羞@樣的人:他們學問也不怎么樣,生活的自理能力也是很差。這就很可悲了。這才是真正的書呆子??慑X鐘書不一樣,他是我國學術界的“稀有金屬”,含金量特別高。
當然,錢鐘書先生并不是一個十足的生活“低能”,他會做飯,會做早點:
我們住入新居的第一個早晨,“拙手笨腳”的鐘書大顯身手。??他煮了“五分鐘蛋”,烤了面包,熱了牛奶, 做了又濃又香的紅茶;這是他從同學處學來的本領,居然做得很好;還有黃油、果醬、蜂蜜。我從沒吃過這么香的早飯!??我們一同生活的日子——除了在大家庭里,除了家有女傭照管一日三餐的時期,除了鐘書有病的時候,這一頓早飯總是鐘書做給我吃。
錢老先生還 “經常親自為爹爹燉雞”。等,這從另一個側面說明錢鐘書先生并非“拙手笨腳”,楊絳女士在這個詞上加引號是有原因的。
作者寫的這本散文有兩大特點,一是用語極其簡練,一些可有可無的字完全省去,如“我走進阿園臥房一看究竟”這句話,讓我們寫非得在“阿園”和“臥房”之間加一個“的”字不可。類似這樣的用法,隨處可見。二是用語平白如話,全是生活用語,絲毫沒有大教授書院式的味道。極其平淡,這可能就是所說的語言的最高境界就是淡而有味。
另外,這套由人民文學出版社發行的《楊絳文集》,其裝幀、印刷、紙張、字體大小及字間距都非常的精良與合適。一冊在手,會忍不住摸索玩味。表里是一樣的認真與嚴謹,這反映了作者本人一貫的謹嚴作風。錢鐘書的文集也是這樣的特點。
我們兩個老了。
我們仨個散了。
我一個人思念他們兩個。
楊絳,錢鐘書,女兒錢瑗。
一位百歲老人,懷念自己的丈夫,自己的女兒寫下的,我們仨,最賢的妻,最才的女,這是丈夫對她的評價,她可謂是一個賢妻良母,無論是對家庭上,對丈夫,支持丈夫的工作,做他的賢內助,讓丈夫安心做學問,對女兒她都是盡心盡力,看的出來她很愛自己的女兒,她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女兒和丈夫有好多像的地方。她也很愛自己的丈夫。當他們一路搬家漂泊,最后北京的三里河寓所成了他們的家,自此一顆懸著的心終于落下,這是一個很幸福很幸福的三口之家,之間有那么多美好的回憶,楊絳老先生最后一個人思念他們兩個,我當時有點心疼,憤憤命運的不公,如果你愛一個人,就去和他旅行如果旅行過后你們仍然相愛,那你們就結婚吧。楊絳老先生和錢鐘書把每去一個陌生的地方,稱為探險,他們的愛情讓人羨慕,肅然起敬,這是一個百歲老人對以往生活的回憶他們一家三口是不與人爭,也不屑與人爭,這是一種灑脫的人生態度。
我用了十多天的時間讀完了這本書,這是一本很感人的書,敘述的是關于親情、回憶、思念的故事。這本書有三個部分主要寫的是我們倆老了到我們到我們仨失散了到最后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當時讀這本書的時候哭了好幾次,仨人楊絳先生一人,到九十二歲高齡時還在孤獨、寂寞中度過,那時還強忍著自己內心的傷心、孤單寫下了這本書,當時楊絳先生的心情應該很復雜吧,寫這本書之前也應該鼓起了很大的勇氣,楊絳先生是有學識的,勇敢、堅強嗯。
我們仨,就是一個家,無論在哪,只要在一起,就是家。楊絳先生他們仨是血脈相連,相親相愛的,他們一起經歷了許多事情,最終卻沒有換來想要的幸福。換來的卻是生離死別,但卻抵擋不住楊絳先生對他們的思念。
《我們仨》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寫的是楊絳先生的夢境,雖然是夢境,但可以讀出真切的感情,往后讀時也可以發現第一部門是看似夢境卻又好像不是夢境,因為夢境里的東西都是有跡可循的。比如,楊絳先生總是夢到錢老。夢到他們倆人一起散步,散著散著,錢老就走了,最后只剩下她一個人在那里。醒后錢老總是安慰她說“我怎么會丟下你一個人走呢”。
第二部分楊絳先生用夢境的形式完整地記錄了這一“萬里長夢”。講述了一家三口在人生最后階段相依為命的深刻情感,回憶了女兒阿媛,丈夫錢老先后離去的過程。在夢境中她夢到阿媛得病了,一個人躺在病床上,后來病情加重,但還是那么樂觀。一九九七年春,阿媛去世。一九九八年末,錢老去世。我們仨就這么輕易地失散了,命運待她真是不公,在她年邁的時候,理應享受天倫之樂了,但她女兒卻離去了,楊絳先生本想享受天倫之樂,卻白發人送黑發人,更痛苦的是接連錢老也離去,只留下她一人。但她又是多么的堅強,她堅強地活了下去,又振作鼓起勇氣寫下了《我們仨》。
第三部分,楊絳先生回憶了他們過去生活的點點滴滴。楊絳先生在書中提到,她總說“我最笨,什么都不會,是最沒用的人”。但我覺得她是勇敢的,堅韌的,明亮的。也是唯一一個作為女性卻讓我們稱為先生的人。
人世間不是小說不是童話故事,結局也不可能會是“從此,他們永遠幸福、快樂地生活在一起”。人世間是沒有永遠的,因為人的一生是坎坷的,只有到暮年時才會有一個安頓的居處,才會覺得幸福、舒適。
楊絳先生,我們永遠會記著你,記著你的勇敢,記著你的堅韌,記著你的明亮。
“我一個人思念著我們仨”,這是楊絳說的一句話,小編為大家搜集了2篇“楊絳《我們仨》讀后感1000字”,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世界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玻璃脆”書中如是說,那么他們仨從女兒錢瑗出生到死去這六十年,一直飽有的這份親情還算堅牢吧,按一輩子的長度來計算的話。錢鍾書和楊絳堪稱夫妻模范,錢對楊的那番“遇見她之前沒想過結婚,娶了她不后悔,再也不想其他人”深情,真是soulmate啊。
以上為昨日晚上所寫,寫不下去,今天中午繼續。
其實我最佩服最喜歡的是他們那種對名利淡然的心態,在他們心里只有自己鐘愛的文學和自己珍惜的家庭。錢說:“有名氣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他們希望有幾個知己,不求有名有聲。這是多么高尚的境界啊。但是話又說回來,我們又豈能達到這境界呢,別人是天才,是精英,不求聞達可已聞達,我們呢,庸碌小輩,拼命掙扎。換句話說,他已經獲得了就不在乎,(當然也有可能在他沒獲得之前也不在乎),我們連獲得這份殊榮的門都看不到。
我想起浮夸的歌詞,想起里面那個小人物的用大動作來博人們關注,怕被遺忘就用浮夸的表演來放大自己,未嘗成功就用十倍的苦心去做突出的那個。特別是在北京這個地方,特別是在20歲這個年紀,腦袋里的幻想,心胸的壯志,被現實中的默默無聞強烈的壓抑著。這種感覺你知道吧,好不甘心,覺得自己明明應該活在光芒之下,享受別人的膜拜,前程似錦,指點江山,可是,真的有一千萬個可是。所以真的會那樣去做——其實怕被忘記,才放大來演吧。
或許年輕人本該就迷茫的吧。在你20歲這個年紀,你憑什么去擁有別人打拼十年二十年換來的成績,你憑什么眾星拱月做人群中的核心,你憑什么要求別人給你機會要求別人認可你。這個你指的是我,相比去沖去闖,我似乎更多在自怨自艾。恨自己對自己狠不下心來。
說回他們仨,都是書蟲,我覺得做書蟲書癡是件很酷的事情,嗜書如命,很棒的夸贊。我不知道他們為什么喜歡讀書,是什么樣的心態,至于我自己,我挺享受看書的,說的肉麻點,看書的時候我覺得那種獲取知識的欲望在驅動我,在獲取知識之后的那種滿足感又奇妙無比,我看的書越多我會發現我要看的書越多,發覺自己看的書是那么的少,世界是那么廣袤,恨不得將全世界的好書都看完。很多人將讀書的動機歸為能增長見識和智慧云云的,我覺得不然,那只是結果,我的動機就是我喜歡讀書,我喜歡處于那種狀態,就像喜歡打球喜歡旅行喜歡逛街什么之類的正常愛好一樣,而獲得智慧知識那只是結果,順其自然的結果,不必去強求的結果。只有發自內心的喜歡,才能一直讀下去。
再扯兩句家庭,前兩天媽媽給我微信說爸爸又嘰里呱啦了,要我去搞定老爸,我就給爸爸發了條短信,其實內容不過于別生氣,一家人,要珍惜,我愛你。但是我是帶有感情去發的,我相信爸爸也能收到,我很感恩,我生在這個家庭里,我的父母姐姐很愛我,我也很愛他們,他們很少去透露他們的感情他們的愛,那么就讓我負起這個責任,告訴其他三個人,“我們四”是相親相愛打死不離的家人,珍惜這世情緣。寫到這里,我似乎對《我們仨》又多了點感想在心頭。
說是讀后感,基本沒牽涉到他們仨什事,只是借題發揮下,我又不是文化工作者,懶得去管這么多,不知道還要寫什么,所以就不寫了,望下次寫的好點,望長寫長有。
說實話,開始是以一種淡淡然讀楊先生的《我們仨》。這樣一本紀實文集,輕松的展示了一家三口走過的六十幾年歲月。從兩口之家的小甜蜜,到兩人去到牛津,在圖書的海洋里徜徉,再到小圈圈的降生,成才,總也找不到什么喧嘩的聲音,找不出任何干擾項去打破這片寧靜,老人像是在輕輕的對自己言語,在親人墓前一起回憶那逝去的日子。在女兒錢瑗,丈夫錢鐘書相繼過世的沉痛打擊下,楊先生只用平淡的文字里記錄著生活里點滴記憶,也許這是她對逝去的人的最好緬懷方式,也是她在痛苦中得以解脫的唯一途徑吧!
對于八十高齡的鐘書夫婦而論,獨女錢媛的離去,讓老人的心從此成為了干枯的老井。楊絳說:“生了獨女錢媛這么多年,也就牽掛了這么多年。而今她走了,就再也不用牽掛了?!惫湃嗽疲骸皹溆o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這是莫大的不幸,可白發人送黑發人又該如何的哀傷?所幸的是,這個時候,還有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他可以相偎相伴。但是,總有一天,他們之間也必有一人要先行離去,風風雨雨相扶持著走過了這么多年,而突然間要接受摯愛的永遠離去,從此在茫茫人海中再也沒有了一生中最牽掛自己的人、自己最牽掛的人,余下的漫漫長夜,再多的風風雨雨也只得自己一人走過。午夜從噩夢中驚醒,身邊已空無一人,那個在身旁睡了六十多年的人再也沒有回來。一個人守著孤單的身影,對著寂寞的臺燈嘆息。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p>
楊絳說:“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钡撬€是愿意“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因為她的心里已經裝滿了“我們仨”的情和愛。
。
還記得與楊絳先生《我們仨》這本書的偶遇是在幾年前的午后,光影斜斜地透過書店的玻璃窗照進來,這本書靜靜地躺在書架的一角,溫暖素雅的封皮,配了楊絳、錢鐘書及女兒錢媛一家三口的合影,楊絳先生親筆所題的書名“我們仨”,溫暖而簡單。
剛開始,我看不懂這本書表達的是什么,準確來說,是對其中那段夢靨般的古驛道之旅以及作者所講述的那個長達萬里的夢似懂非懂,分不清哪些是夢里,哪些是在現實生活中。作者以夢來隱喻表述情感,讀著讀著,我慢慢地被帶入進她的懷念與回憶中,有幸福和快樂,有悲痛和傷感,也有驚喜和小確幸。不過終于這僅僅成為了她自己的回憶,徜徉在她自己的心中?!笆篱g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雖然他們三人就此失散了,只留下了她一人!但是那種情感卻愈久彌香,揮之不去。
書中楊絳將她的丈夫和家庭展現在讀者面前?!拔覀冐矶紱]有虛度此生,因為是我們仨?!彼麄內齻€誰都離不開誰。楊絳往常自以為很獨立,但當錢鐘書和錢媛不在身邊,剩下她自己一人住客棧時,才覺得自己像一只爬藤草。錢鐘書是她倆的老師,他可高大了。但是他又很弱小,在穿衣吃飯上面都需要她們母女把他當孩子般照顧。
時間線索新舊交織,作者在對后面倒敘留學時經歷的時候,多了一份凝重。對于這樣一個溫馨的家庭,深入了解后,讓人不由得產生了無限的敬意。人們常說,“患難見真情”,留學的那段日子,雖與“患難”還有很長一段距離,但“真情”卻在這異國他鄉、無依無靠中的相守相助中體現出來。他們是一對多么真誠而愉快的夫婦!每一件平凡的小事,與人相處還是在校求學,這種不可名狀的默契令人在書外也令人不禁嘴角上揚。他們在一起生活時,正如詩中的“琴”與“瑟”,相互和鳴;這“賭書消得潑茶香”,則是他們在讀書時的趣味了。
楊絳用非常意向的筆法,寫了親人“離開”時的情景。我每天在驛道上一腳一腳走,帶著自己的影子,踏著落葉。人世間親情總如此,不可或缺,卻會在離別之際帶來撕心裂肺的痛感。正如楊絳在痛失女兒時所描述的:“我的手撐在樹上,我的頭枕在手上,胸中的熱淚直往上涌,直涌到喉口。我使勁咽住,但是我使的勁兒太大,滿腔熱淚把胸口掙裂了。只聽得噼嗒一聲,地下石片上掉落下一堆血肉模糊的東西。迎面的寒風,直往我胸口的窟窿里灌?!蹦欠N悲從中來,悲急攻心的感覺被楊絳寫得如此撕心裂肺,以致我們在讀的同時也能感受到她的這痛感。
傳記文學中通常都是包含著一個被沉重肉身束縛的偉大的靈魂,這就使我們在閱讀時對于傳記的主人公一絲一厘地漸漸生出敬意。書中附了很多親筆信和照片,信上的字跡真實而生動,信的內容平凡卻洋溢著濃濃的愛與親情,向我們訴說浮生若夢、人生悲喜。書中所寫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瑣碎細節,都帶著濃郁的人情味和知識分子特有的清朗,透過一個歷經了風雨,依然相濡以沫、相親相愛的家庭幾十年的歷程,告訴我們幸福是什么?幸福在哪里。幸福是一種在逆境中依然充滿希望、在任何環境下都能夠發現感受到小而確定的幸福美好的能力?!拔覀冐怼边@個家庭具備這種了這種能力,他們是幸福的。
讀楊絳的文章,總能夠體會到平淡普通的味道,看了《我們仨》這本書,我感受到的除了對作者文采的傾慕與敬佩,更多的,是對文中無處不在柔和、平靜舒適及哀而不傷的思念之情的遐想?!段覀冐怼窙]有任何的豪言壯語或是華麗辭藻,它呈現給我們的只是一個簡單的三口之家,夫妻的愛情,父女、母女的親情,以及“家人”走失后的種種掛念?!皬拇?,他們永遠快快活活地一起過日子?!被蛟S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著煩惱和憂慮。
走在下班回家的路上,冬日的冷風夾雜著寒意,此刻已是路燈已亮,看著昏黃的路燈和行人匆匆的身影,腦海里浮現出梁文道的《一千零一夜》的節目,邊走邊講述。路過站臺,看到上上下下的乘客,我突然在想,人生即旅途,在每個階段,身邊的每個人都只是陪伴我們人生的某一段,我想讀過的書也是那一段陪伴我的小確幸和精神食糧吧。(任麗娟)。
。
“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這個我再也找不到他們了。我只能把我們一同生活的歲月,重溫一遍,和他們再聚聚?!?/p>
——楊絳。
楊絳的《我們仨》這本書主要是對“我們仨”的回憶。這本書的開頭寫了錢鍾書和錢媛生病住院,最后去世了。楊絳開始對“我們仨”那個家的重溫和回憶,更多的是表達了對丈夫和女兒的思念。她的語言樸素、平實卻感動人心。
看完了這本書,我想起了我們一家三口的一些趣事。
有一天晚上,我正在專心寫作業,突然聽到老爸“啊”的一聲慘叫,來不及多想我就沖了過去。原來,正在給老爸拔白頭發的老媽,忽然發現有一只蚊子慢悠悠地停在老爸的腦門上,于是就條件反射地一巴掌揮了過去。蚊子是被拍死了,但可憐的老爸被打出了“腦震蕩”。于是我們全家開始了滅蚊行動,一番努力過后,終于殲滅了飛蚊大軍。我們數了一下,竟然有十多只!這時老爸把蚊子送到老媽面前說:“這些蚊子給你熬湯吧?!崩习衷瓉硎窍胱脚幌吕蠇尩?,誰知道老媽幽幽地說:“你要知道,我熬出來的湯可都是給你們二位喝的哦?!眹樀睦习至ⅠR躲進了書房,把我和老媽笑歪了。
《我們仨》里,作者提到他們一家三口給對方起了很多名字,隨便叫。其實我們家也是。我那個“無敵老媽”也給我和老爸起了一堆的名號,高興叫什么就叫什么。就說我吧:兒子、小伙子、小朋友、蛾子等等一大堆。高興的時候叫“親愛的”,不高興的時候就會大聲叫我“臭小子”!我想,我應該是世界上別稱最多的人了。
在這本書里,作者描繪了一家三口溫暖的生活畫面,而如今,這個“我們仨”已經走散了,作者有一些悲傷。這本書讓我懂得了,要珍惜一家三口在一起走過的每一天。
《我們仨》是我在逛街的時候,在一家書店偶遇的,黃綠色的封面,簡單地以一幅家庭合影開封面,下書“我們仨”。是楊絳先生的筆跡,很少從現象書中感覺“墨香”的存在,這本書便有,很多的親筆信,字跡并不是可以上書簡的那種,然而,尋常的家信卻洋溢著濃郁的親情與愛,將我們熏醉。一開始就知道這本書是令人心傷的,楊先生將太多的情感注入其中,教我們這些外人也不得不將自己的感情投放。
2003年出版的《我們仨》,也許并不能說是楊絳最好的作品,但絕對是最感人并發人深省的一本書?!段覀冐怼穾Ыo我的感受的復雜的,讀到傷心處,我會落淚;讀到開心處,我會歡笑;讀到離別時,我會心酸;讀到家常處,我則會認同。讓我感受到了親情的偉大和震撼,也讓我體會到了一本好書的魅力。我想,也許正是因為它的樸實無華,方才顯出情感的真摯動人;也正是因為它的真摯動人,才吸引了包括我在內的這么多人的爭相傳閱吧!
親情,似乎永遠都能勾起人的心弦。它不需要過多的渲染,普通的平常言語便能表達出親情的溫馨和持久。一位90多歲的老人對家人的追憶,更能讓人為之動容。錢鐘書先生一家三口日常時的相扶相幫和患難時的不離不棄,在楊絳老人的筆下一一展現開來。我隨她喜,隨她悲,隨她一路陷入對親人的思念。我敬佩他們三人的治學嚴謹;悲傷他們的坎坷人生;欣慰他們的患難于共;羨慕他們的融融親情;也心痛他們的相繼逝世。一個國學大師,一個翻譯名家,一個著名學者,耀眼的頭銜并沒有讓他們失去常人的親情。幾十年來,他們相濡以沫,讀書為樂,不去理世俗的嘈雜,不去計較個人的得失,生活在他們自我設定的祥和的世界里,不幸乎,大幸也!
書分三部,第一、二部記述了一個夢,或許是人到老年的一些精神狀態。夢中的情境讀來令人歷歷在目,就連一些生活中的瑣事細節都清清楚楚。即讓人感受到楊女士對這個社會的恐懼和懷疑,也感知到她對家庭的珍惜和信任。一家人在古驛道上的相聚與失散,正是一個家庭真實的寫照。女兒圓圓去世了,錢鐘書走了,相親相愛的三口之家只留下了這位老人,她說:“三里河的家,已經不復是家,只是我的客棧了”。
書的第三部,只看名字就叫人心酸,“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記述了楊女士和錢鐘書結婚后的一些生活內容,從1935年婚后同去英國牛津求學,到1998年錢鐘書去世,其間女兒也在1997年因病去世,從一個家庭的組建到結束。楊女士在書中說“現在,只剩下了我一個人。我清醒的看到以前當作“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p>
在懷念往日的生活,楊先生的筆觸總是平緩的,溫暖而洋溢著幸福的味道,像秋天的落葉林,像冬日禮拜天陽臺上曬到的陽光,那樣柔和而問心,“我們仨”不止一次用平凡打動我,仿佛我也成了他們家空氣中的塵埃,跟隨他們在流轉的年歲中浮動。
誰都看得出,這是一部用心寫就的書。平實,自然,以感情帶動文字,溫婉平實的文字中,蘊涵著深邃和厚重,所寫的雖然都是日常的枝節,卻處處顯出濃郁的人情味,以及真正的知識分子所特有的那股朗朗清氣。
誰都看得出,這是一個幸福的家庭。正是這個家庭的幸福讓我感動并且在感動之余引發我的思索。她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家庭在中國最混亂的幾十年間的風雨歷程,一家人怎樣的相濡以沫,怎樣的相親相愛。她不僅告訴了我們幸福在那里,還告訴了我們怎樣才能得到幸福。因為正是楊絳,讓我深深的領悟到,幸福其實是一種能力。幸福是一種不太確定的東西,因為它只是一種感覺,一種只有你自己才能感覺體驗的東西。別人說你是幸福的,那是別人的看法,幸不幸福只有你自己才知道,而最關鍵的一點是,你有能力感知幸福嗎?而這一點正是我們現代人正在逐步缺失的??纯礂罱{錢鐘書的風風雨雨吧,但是不論在怎樣的逆境中、不論在遭受著怎樣的苦難,這永遠都是一個幸福的家庭,因為“我們仨在一起”,這就是幸福的能力,它不是物質的,而是精神的。這個家庭具備在任何環境下感知幸福的能力,所以,她們永遠都是幸福的。
石康說“這個家庭為我們提供了一種生活方式,為社會提供了一種文化,一種生活趣味,一種追求”。我認同這一點,這是楊絳女士用她一生的行動告訴我們的,但愿我們能夠真正領悟到這一點,讓自己真正擁有這種能力,從而獲得自己真正的幸福。
看《我們仨》這本書也是兩個月前,一直準備抽空寫個感想,但擱置懶得動筆。隨著楊絳先生的離去,重又拾起《我們仨》。
這本書就是她寫的她們家的一些故事,這些故事就如一張張老照片在慢慢隨光陰重現。
整本書的開始是一個“夢”,一個“長達萬年的夢”,夢的主要內容是作者與她的家人在一條古棧道上的離離合合、聚聚散散。一開始看的時候,我看不懂她的那個夢是要說明什么,只是看字面的意思,就當看一篇小說。但當我看到后面的內容時,我才明白,這個夢是她們一家在一起走過的最后一段人生路的`寫照。她一個老者每天奔波于丈夫和女兒的病榻前,充當一個聯絡員,把丈夫的消息帶給女兒,又把女兒的情況傳遞給丈夫。她欲揚先抑,開篇就抓住了我的心,激起了我閱讀的興趣。楊絳的作品,我總體感覺很淡很淡,幾乎沒有艷麗的辭藻做打扮。她注重細節,從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下筆,看似零散的點點滴滴,都可以成為她文章中的亮點。而這些點點滴滴,正是我們平時覺得不足掛齒的那些片斷,楊絳把它們串在一起,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起來,變成了一條項鏈。她將那些她家里的小事娓娓道來,變成一篇篇的文章。但就是這樣細致的、不動聲色的講述,使讀者有了更多理解、想象的空間,她所要表達的主題也在這樣的講述中慢慢地浮上水面,“相守相助,相聚相失”是《我們仨》的歸納。這本書談不上喜歡,但字里行間滿滿溢出來親情如清泉使我的心變得溫柔起來。楊絳先生給我最多的感受是平和,對待動蕩時代的平和心態,對待名利爭奪的平和心態,對待丈夫細致入微照顧的平和,對待女兒教育的平和心態。
我從她的書中也學到了很多??此龑幊车姆此?,我學會怎樣對待夫妻意見不一;看她對待對丈夫的包容,我學會怎樣潛心去改變并適應愛人的習慣;看她對家庭氛圍的調節,我學會聰明地處理瑣事;看她處理丈夫和一些朋友之間的交往,我學著做個對愛人有幫助的妻子。但楊絳是個幸福的女子,她本身出身名門是個基礎,她聰明好學,漂亮才情,但錢鐘書對她寵愛一生,錢鐘書為她做的最大的事似乎就是早飯,做早飯雖然不難,但對于錢鐘書來說就是因為她是楊絳;錢鐘書是個講話非??瘫〉筱@的人,但對楊絳卻是百般溫和就因為她是楊絳;錢鐘書在楊絳生活中經常如孩子,一個男人在妻子面前如孩子一樣撒嬌,這是對一個女人最大的信賴?!段覀冐怼?,就是如一滴一滴水隨屋檐瓦片滴落,透亮宜人,而這生活的細滴,更如一顆顆小小散落的珍珠,晶瑩光澤,楊絳先生把這散落的珍珠輕輕拾起,連成了一串美麗的珍珠項鏈。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非常多的珍珠,一個珍珠不起眼,但若串成項鏈就是珍貴的。而許多人都對自己的珍珠視而不見,任它們散落,卻不會將他們串起來。所以我正在學,學著串珍珠,一旦學會串珍珠,我就擁有了項鏈。
老前輩把這種現實的悲痛轉化成了對親人的回憶,所以才讓人分不清虛實,卻又無比溫情。但幸福的一家三口生活已成為永久的回憶,最終總要面人生的生離死別,縱使萬般不舍。
第一次讀楊絳先生的《我們仨》時,我并沒有看太懂,有種云里霧里的感覺。當我再次品讀《我們仨》時,依然沒有走出迷霧。不明白楊絳先生的文章,為何和其他作家的文章不太一樣,雖然語言簡練明白,卻給人身處迷宮的感覺。
直到機緣巧合,觀看了一場以虛實交錯為敘事手法的電影。這種虛實交錯的表達手法,讓人更深入地體會主人公的心境。就像楊絳先生說的,“夢境相似而情味總不同”。我豁然想起,楊絳先生也曾寫過話劇,也許她的《我們仨》未曾不是用的虛實交錯的寫作手法。我感覺自己心里豁然明朗了,《我們仨》不只是單純地寫一段回憶,不止在告訴我們曾經發生的一些事情多么難忘,而是流露出楊絳先生痛失身邊兩個最親愛的人時,那種隱忍的悲痛。老前輩把這種現實的悲痛轉化成了對親人的回憶,所以才讓人分不清虛實,卻又無比溫情。
提及“溫情”這個字眼,總會更容易讓人聯想到幸福和甜蜜。但幸福的一家三口生活已成為永久的回憶,最終總要面人生的生離死別,縱使萬般不舍。就像楊絳先生在文中寫道,“可是我常想和阿圓設法把鐘書馱下船溜回家去。這怎么可能呢!”阿圓是楊絳先生的女兒,鐘書是楊絳先生的老伴兒,這個時候的鐘書已經病入膏肓,一生伉儷情深不離不棄的兩個人,每相攜向前再走一步,都將距離生離死別更近一步,縱使心痛的'如同五臟六腑被完全掏空,唯一能做的也只有一程一程地相送。
文中最令我感動的一段話是,“我忽然想起第一次船上相會時,他問我還做夢不做,我曾做過一個小夢,怪他一聲不響地忽然走了。我這時明白了,他現在故意慢慢兒走,讓我一程一程送,把一個小夢拉成一個萬里長夢。這我愿意,送一程說一聲再見,又能見到一面,離別拉得長,是增加痛苦,還是減少痛苦呢?我分不清,但是,陪他走的愈遠,愈怕從此不見?!?/p>
《我們仨》絲毫不用華麗凄美的字眼修飾,卻深深打動了我的心,讓我被這人世間最為深摯的感情所感染。人的生命美好卻短暫,我們能陪在父母身邊的時間少之又少,在這短暫的時光里,愿我們之間互相理解,互相愛護,好好孝順父母,不留遺憾。
讀完《我們仨》以后,會被楊絳一家三口的親情所打動。下面小編為大家搜集的2篇“楊絳《我們仨》讀后感1000字”,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世界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玻璃脆”書中如是說,那么他們仨從女兒錢瑗出生到死去這六十年,一直飽有的這份親情還算堅牢吧,按一輩子的長度來計算的話。錢鍾書和楊絳堪稱夫妻模范,錢對楊的那番“遇見她之前沒想過結婚,娶了她不后悔,再也不想其他人”深情,真是soulmate啊。
以上為昨日晚上所寫,寫不下去,今天中午繼續。
其實我最佩服最喜歡的是他們那種對名利淡然的心態,在他們心里只有自己鐘愛的文學和自己珍惜的家庭。錢說:“有名氣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他們希望有幾個知己,不求有名有聲。這是多么高尚的境界啊。但是話又說回來,我們又豈能達到這境界呢,別人是天才,是精英,不求聞達可已聞達,我們呢,庸碌小輩,拼命掙扎。換句話說,他已經獲得了就不在乎,(當然也有可能在他沒獲得之前也不在乎),我們連獲得這份殊榮的門都看不到。
我想起浮夸的歌詞,想起里面那個小人物的用大動作來博人們關注,怕被遺忘就用浮夸的表演來放大自己,未嘗成功就用十倍的苦心去做突出的那個。特別是在北京這個地方,特別是在20歲這個年紀,腦袋里的幻想,心胸的壯志,被現實中的默默無聞強烈的壓抑著。這種感覺你知道吧,好不甘心,覺得自己明明應該活在光芒之下,享受別人的膜拜,前程似錦,指點江山,可是,真的有一千萬個可是。所以真的會那樣去做——其實怕被忘記,才放大來演吧。
或許年輕人本該就迷茫的吧。在你20歲這個年紀,你憑什么去擁有別人打拼十年二十年換來的成績,你憑什么眾星拱月做人群中的核心,你憑什么要求別人給你機會要求別人認可你。這個你指的是我,相比去沖去闖,我似乎更多在自怨自艾。恨自己對自己狠不下心來。
說回他們仨,都是書蟲,我覺得做書蟲書癡是件很酷的事情,嗜書如命,很棒的夸贊。我不知道他們為什么喜歡讀書,是什么樣的心態,至于我自己,我挺享受看書的,說的肉麻點,看書的時候我覺得那種獲取知識的欲望在驅動我,在獲取知識之后的那種滿足感又奇妙無比,我看的書越多我會發現我要看的書越多,發覺自己看的書是那么的少,世界是那么廣袤,恨不得將全世界的好書都看完。很多人將讀書的動機歸為能增長見識和智慧云云的,我覺得不然,那只是結果,我的動機就是我喜歡讀書,我喜歡處于那種狀態,就像喜歡打球喜歡旅行喜歡逛街什么之類的正常愛好一樣,而獲得智慧知識那只是結果,順其自然的結果,不必去強求的結果。只有發自內心的喜歡,才能一直讀下去。
再扯兩句家庭,前兩天媽媽給我微信說爸爸又嘰里呱啦了,要我去搞定老爸,我就給爸爸發了條短信,其實內容不過于別生氣,一家人,要珍惜,我愛你。但是我是帶有感情去發的,我相信爸爸也能收到,我很感恩,我生在這個家庭里,我的父母姐姐很愛我,我也很愛他們,他們很少去透露他們的感情他們的愛,那么就讓我負起這個責任,告訴其他三個人,“我們四”是相親相愛打死不離的家人,珍惜這世情緣。寫到這里,我似乎對《我們仨》又多了點感想在心頭。
說是讀后感,基本沒牽涉到他們仨什么事,只是借題發揮下,我又不是文化工作者,懶得去管這么多,不知道還要寫什么,所以就不寫了,望下次寫的好點,望長寫長有。
相親相愛的我們仨,血脈相連的我們仨,無法分割的我們仨。
我們仨經歷了人世間諸多苦難,最終卻沒換來諸多幸福。天人永隔,陰陽擋不住綿長的思念,更擋不住結發之情,血脈之親。我們仨,錢鐘書,楊絳,錢瑗。
這是一個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三口之家。論其平凡,是因為他們像千萬家庭一樣,母慈子孝,家庭和睦。論其不平凡,是因為他們都在自己的事業方面都有所貢獻。其實世間哪有不凡,萬物皆有靈,有靈則有情,親情可謂占據大半。在親人面前,我們都是再平凡不過的人,他們永遠會牽掛我們,而我們也會依賴他們。
這是一幅作者家庭人生的刻畫。從懵懂少女,到為人妻,再到為人母,這就是一個女人的一生。當然,這中間還有許多故事。文章開頭,描繪了一個夢境,一個至親生命將盡的夢境。其實,人生何嘗不是一場夢。生,為夢的開始,殤,為夢的泯滅。人生不應該因為恐懼死亡而患得患失,也許,將人生當成一場夢,不失為一種豁達。
作者全文行筆平淡,沒有吶喊,沒有聲嘶力竭,只是將故事平靜地敘述出來,儼然像一個旁觀者。我不知楊絳先生寫此書時是何等心境,但我認為,其實不然??此撇懖惑@,但卻波濤暗涌,字里行間卻飄散著淡淡的思念。也許經歷過生離死別,年華蒼蒼,看淡了所謂的生死,看破了寥寥紅塵,明白了生死由命。一次失去兩個至親,普通人應該承受不了。沒有先生強大的心境,也理應學會豁達,而不是為生死之事沉淪,要為他們好好活著。
記住一切你曾經擁有的,珍惜一切你所擁有的,寄希望于你即將擁有的——“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把非生命的一切都擊潰。以免當我生命終結,我發現自己從來沒有活過?!边@本書中充滿的不過是生活的片斷,對人的思念。然而你可曾在其中聽到過一滴懷念的淚水?堅強,在堅強中得到了磨練;希望,因希望世界被賦予以色彩?!爸挥性趬粝胫?,人才能真正自由,從來如此,并將永遠如此”?一切終究會改變;改變的代價是高昂的,然而我們必須付出以執著。前人植樹后人乘涼,當我們將真心付出,我們的后代必會受益。相比之下,死又算得了什么?在愛因斯坦眼中,不過是不能聽莫扎特罷了。成敗何足道,看破煙云,就讓那一份溫情伴隨我們走向路途的終點。
書中最后說:“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作“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甭吩诤畏?,家在何處?愿楊絳先生在這尋尋覓覓中永遠懷著我們仨這份曾經的幸福。
。
前兩天看了楊絳的《我們仨》。若干年前曾看過這本書,但當時沒有這個興致。后來讀了《傅雷家書》,對那個時代的文人對他們的生活產生了莫大的好奇心,在這種情況下剛好看見這本書,就囫圇吞棗地把書讀完了。
記得傅雷曾在家書中跟傅聰談起翻譯,提到楊絳和楊必姐妹二人的文筆和文風,當時曾想有機會一定要找來他們三人的譯本好好讀讀??上б恢睕]有時間。
這本《我們仨》用淡淡的口吻描述了楊絳對家人的思念和他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雖是淡淡的口吻,但思念和憂傷卻在字里行間不經意地流露出來。
摘錄:
三星河寓所,曾是我的家,因為有我們仨。我們仨失散了,家就沒有了。剩下我一個,又是老人,就好比日暮途窮的羈旅倦客;顧望徘徊,能不感嘆“人生如夢”“如夢幻泡影?”
但是,盡管這么說,我卻覺得我這一生并不空虛;我活得很充實,也很有意思,因為有我們仨。也可說:我們仨都沒有虛度此生,因為是我們仨。
“我們仨”其實是最平凡不過的,誰家沒有夫妻子女呢?至少有夫妻二人,天上子女,就成了我們三個四個五個不等。只不過各家各個樣兒罷了。
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鐘書總和我一同承當,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阿媛相伴相助,不論什么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鞓?。所以我們三是不尋常的遇合。
現在我們三個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這個我,再也找不到他們了。我只能把我們一同生活的歲月,重溫一遍,和他們再聚聚。
楊絳(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本名楊季康,江蘇無錫人,中國女作家、文學翻譯家和外國文學研究家,錢鐘書夫人。
楊絳通曉英語、法語、西班牙語,由她翻譯的《唐·吉訶德》被公認為最優秀的翻譯佳作,到2014年已累計發行70多萬冊;她早年創作的劇本《稱心如意》,被搬上舞臺長達六十多年,2014年還在公演;楊絳93歲出版散文隨筆《我們仨》,風靡海內外,再版達一百多萬冊,96歲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邊上》,102歲出版250萬字的《楊絳文集》八卷。2016年5月25日,楊絳逝世,享年105歲。
這本書分為三部分:第一部:我們倆老了(楊絳做了一個老人夢)第二部:我們仨失散了(看著真的很揪心,眼淚嘩啦啦的掉一地)第三部: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記錄楊絳一家人溫暖的故事)這本書的第二部最感人,楊絳先生以夢境的形式回憶自己的愛人錢鐘書大病住院期間自己每天往返醫院的生活。錢鐘書住院不久,她們心愛的唯一女兒因骨癌被迫住院,楊絳先生每天只能做夢回到女兒身邊,靜靜的看著女兒身邊發生的一切,自己卻無能為力。我們不能理解白發人送黑發人是什么感覺,不知道楊絳先生是怎么忍住內心的痛苦才出版了這本書。本書的第三部,從錢鐘書公費去英國留學,楊絳先生作為家屬也跟著去留學,不久之后,她們的愛女圓圓就出生了。我覺得那段留學英國的時間應該是他們一家子最幸福的時候,因為本書從那時候說起。他們一家三口總是以相互攙扶的形象作為整體出現,書中有一句話看著非常感人“我們一家人只有死別,沒有生離?!敝灰?個人在一起生活,哪里都是溫馨的家,平淡的生活中,他們總是能發現生活中的“樂趣”。把每天的.散步當成“探險”,把去餐館吃飯當成“看別人唱戲”,無論生活多么艱辛,他們每天的讀書和工作沒有斷。他們一家三口,一生坎坷,到了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經歷過亡國、戰爭、解放、改革運動等等,她們相互扶持,相互依靠,互相鼓勵,一切并未改變她們,也未改變她們,也并沒有打倒她們,她們就這樣簡單的做著她們最愛的學問。她說:“碰到困難,鍾書總和我一同承擔,困難就不復困難?!蔽矣X得楊絳和錢鐘書夫妻是幸福的,因為他們彼此理解,彼此欣賞,彼此贈詩。
這是講述一個尋尋覓覓萬里長的夢;一個單純、溫暖的學長家庭;三個人從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經歷。
全書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楊絳用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后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第二部分,女兒與丈夫先后病重去世,作者在書中以夢幻的形式表現了這段深重的情感經歷。第三部分,記錄了自1935年伉儷二人赴英國留學,并在牛津喜得愛女,直至1998年女兒與錢先生相繼逝世,這個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即使艱難的日子里,在楊絳先生的筆下生活還是那么從容不迫,能深刻感受到她在面對艱難生活時的力量。無論什么時候看這本書,對生活還是人生都有很積極向上的作用,絲毫沒有夸大。這是一本常讀常新的書,文字平淡無奇,敘述的事平淡無奇,偏偏卻讓讀的人感到溫情暖心,不講大道理,卻啟發了讀者該如何解決現實生活中家庭成員之間的相處之道。楊絳先生說;“人世間不會有小說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活活地一起子?!钡拔覀冐怼备嬖V我們幸福來自全身心的熱愛生活,來自書香的陪伴,來自對生命的虔誠。
《我們仨》這本書幾年前曾經看過,這本書隱藏著一種在孤獨享受幸福,在幸福感受溫暖。雖然書中有很多情節,讓人感到很孤獨。但當你細細品味文字里的故事,你會發現這本書里的故事更多的是溫暖和幸福。
楊絳先生說;“能在平凡的生活里,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是人生的幸福?!币苍S我也是幸福的!雖然命運束縛了我的行動自由,但讓我擁有比同齡人更多時間來做自己喜歡的事。與文字相伴,與書香相伴這就是幸福。
最近我讀了楊絳的《我們仨》,很有感觸,寫在這里,是一種總結,也算是一種回顧。楊絳是錢鐘書先生的夫人,是錢瑗女士的母親,《我們仨》就是她寫的他們家的一些故事。在這些故事里,每句話,每個字,都透著濃濃的親情氣息。
整本書的開始是一個“夢”,一個“長達萬年的夢”,夢的主要內容是作者與她的家人在一條古棧道上的離離合合、聚聚散散。一開始看的時候,我看不懂她的那個夢是要說明什么,只是看字面的意思,就當看一篇小說。但當我看到后面的內容時,我才明白,這個夢是她們一家在一起走過的最后一段人生路的寫照。她欲揚先抑,開篇就抓住了我的心,激起了我閱讀的興趣。
楊絳是一個非常注重細節的作家,她從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下筆,看似零散的點點滴滴,都可以成為她文章中的亮點。而這些點點滴滴,正是我們平時覺得不足掛齒的那些片斷,但楊絳卻可以把它們串在一起,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起來,就變成了一條項鏈。她不直接抒發感情,不直接議論人事、闡述道理,她只是從容地敘述,將那些她家里的小事娓娓道來,變成一篇篇的文章。但就是這樣細致的、不動聲色的講述,使讀者有了更多理解、想象的空間,她所要表達的主題也在這樣的講述中慢慢地浮上水面。
還有,寫到當時有些落迫的鐘書先生“留在上海沒個可以維持生活的職業,不得依仗幾個拜門學生的束修”,卻不想在一個夏天,收到學生送來的一擔西瓜。圓圓看爸爸把西瓜分送了眾人,自己還留下許多,佩服得不得了。晚上她一本正經對爸爸說:
。
這是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他們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題記。
“1997年早春,阿瑗去世。1998年歲末,鍾書去世。我們仨就此失散了。就這么輕易地失散了?,F在,就只剩下了我一個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做‘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我一個人懷念我們仨?!?/p>
《我們仨》,2019年由楊絳女士于九十二歲高齡時所作,是以紀念其先生錢鐘書和愛女錢媛的。
散文。
般的傳記圖書。這本書紀錄了這個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學者家庭長達近一個世紀的成長跋涉。
楊絳先生的敘述,含蓄、節制、內斂、細膩,卻有那難以言表的親情和憂傷彌漫在字里行間,讀下來會覺得心里有股暖暖的涓流在徐緩間流動,烘得全身都有說不出的共鳴感覺。平和自然的風格,行云流水般的語句,一位失去老伴和女兒的老婦,在經歷了“相守相助,相聚相失”之后,將這淡淡的悲哀和懷念娓娓道來。平淡、平靜、平和的文字,卻如此深刻地震撼著我的心,讓我的心思跟隨楊先生的回憶一起走過了這個家庭已經經歷過的那幾十年的風風雨雨、聚散離合。
全書一共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只有短短五百多字,由楊先生先前所做的一個夢入手,引出了第二部分老伴與女兒住院治療到彌留之際以及第三部分對mom、pop、圓o這一家人幸福生活的回憶。
第二部分,是全書的靈魂所在。以意識流的寫法,講述了最后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從鍾書突然接到一道神秘的而不可違抗的命令離家前往某地開會,到一家人在古驛道相聚,再到阿園離家住院治療,最后到阿圓去世,鍾書去世,楊先生一人迷失在三里河的寓所,雖然內心痛楚只字未提,但那種痛楚卻簡直是傾瀉紙面,源源不絕,讀起來字字是血,聲聲是淚,令人蕩氣回腸,誰能不為之動容!這一部分以夢境的形式,避免直接面對失去兩位至親的苦痛,這樣卻帶給我一種更加深沉、更加深刻的綿綿的傷悲。
阿圓住院期間,“很堅強,真堅強。只是她一直在惦著她的爹媽,說到媽媽就留眼淚?!庇谑菞钕壬杏X“自己的心上給捅了一下,綻出一個血泡,像一只包含著熱淚的眼睛?!倍@聽從爸爸的吩咐,回“她自己的家去了”以后,楊先生“心上蓋滿了一只一只飽含熱淚的眼睛,這時一齊流下淚來?!薄拔业男囊呀Y成一個疙疙瘩瘩的硬塊,居然還能按規律勻勻的跳動,每跳一跳,就牽連著肚腸一起痛?!倍@時的鍾書,“眼睛是干枯的,只會心上流淚。鍾書眼里是灼熱的痛和苦,我知道他心上也在流淚。我自以為已經結成硬塊的心,又張開幾只眼睛,潸潸流淚?!弊x到這里,我似乎感同身受,也淚如雨下。
鍾書彌留之際,“還問我做夢不做。我只是明白了。我曾做過一個小夢,怪他一聲不響的忽然走了。他現在故意慢慢兒的走,讓我一程一程送,盡量多聚聚,把小夢拉成一個萬里長夢?!彼麑λf的最后一句話是:“絳,好好里?!痹诠朋A道上,他們三人往返奔波,格外的辛苦,格外的漫長。在這古往今來人人必經的人生的最后旅程中,他們三人相聚、相守、相失。
第三部分,以平實感人的文字記錄了自1935年伉儷二人赴英國留學,并在牛津喜得愛女,直至1998年錢先生逝世63年間這個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他們的足跡跨過半個地球,穿越風云多變的半個世紀:戰火,疾病,政治風暴,生離死別……他們相濡以沫,相敬如賓,美好的家庭已經成為楊先生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護所:
mom拍著胸脯說:“沒關系,我會修?!?/p>
pop自豪的說:“我會劃火柴了!”
圓o說:“我和爸爸最哥們兒,我們是媽媽的兩個頑童,爸爸還不配做我哥哥,只配做弟弟?!?/p>
pop說:“這是我的女兒,我喜歡的?!?/p>
圓o對mom說:“媽媽,你不害怕么?”
圓o對pop說:“這是我的媽媽,你的媽媽在那邊”
mom對pop說:“你太吃虧了,我的字能見人么?”
圓o對mom說:“爸爸,好好休息?!?/p>
圓o對pop說:“我一生出來就認識,你是長大了認識的?!?/p>
有人說:“你們一家呀,圓圓頭最大、鍾書最小?!?/p>
mom說:“阿圓雖然結了婚,在我看來,她總像煞是個沒出嫁的女兒,老是和爺娘粘在一起?!?/p>
圓o對mom說:“媽媽,該撮煤了。煤球里的貓屎我都摳干凈了?!?/p>
mom曾說:“錢瑗長大了,會照顧我,像姐姐;會陪我,像妹妹;會管我,像媽媽?!?/p>
pop和園o對mom說:“媽媽有點笨哦!”
pop說:“她愛教書,像爺爺,剛正,像外公?!?/p>
……。
mom說:“自從生了阿圓,永遠牽心掛腸肚,以后就不用牽掛了?!?/p>
pop說:“我知道她是不放心。她記掛著爸爸,放不下媽媽?!?/p>
圓o對mom說:“娘,你曾經有一個女兒,現在她要回去了。爸爸叫我回自己家去?!?/p>
pop對mom說:“絳,好好里?!?/p>
mom說:“現在,只剩了我一個人,懷念著我們仨?!?/p>
……。
他們三人在“古驛道”上散失,又在《我們仨》中重新聚首。我在這里,想要安慰楊絳老先生的是,珍寶在哪里,心就在哪里,愛在心中,家便在心中。他們三人在這里詩意地居住,在這無邊無垠、永恒長存的時空之中,生生世世不再分離。
后記:早在1996年,錢鐘書和女兒錢瑗先后生病住院期間,楊絳就起意撰寫這部回憶錄。這年年底,錢瑗病重,請求母親由她來寫《我們仨》。在護士的扶持下,錢瑗躺在病床上用顫抖的手開始一篇一篇地寫。到1997年2月底,她已經寫了5篇。楊絳看重病在身的女兒寫得實在辛苦,勸她停一停。沒想到5天之后,也就是1997年3月4日,錢瑗就去世了。楊絳接著忙著照顧錢先生。1998年12月19日錢鐘書去世后,她才開始動筆,完成了這部回憶錄。
認識楊絳緣于錢鐘書先生,讀書年代,讀《圍城》曾被我們視作為一種時尚,仿佛不讀《圍城》就不是文學愛好者。由此,也進一步了解了錢鐘書先生和他的家人,這樣的了解畢竟不同于歷史課本中的簡單介紹,這樣的家庭也畢竟不同于我們。但是,一直以來卻從未讀過楊絳先生的文字,也許當時的讀書更多的是追隨潮流吧。
說實話,開始是以一種淡淡然讀楊先生的《我們仨》。這樣一本紀實文集,輕松的展示了一家三口走過的六十幾年歲月。從兩口之家的小甜蜜,到兩人去到牛津,在圖書的海洋里徜徉,再到小圈圈的降生,成才,總也找不到什么喧嘩的聲音,找不出任何干擾項去打破這片寧靜,老人像是在輕輕的對自己言語,在親人墓前一起回憶那逝去的日子。在女兒錢瑗,丈夫錢鐘書相繼過世的沉痛打擊下,楊先生只用平淡的文字里記錄著生活里點滴記憶,也許這是她對逝去的人的最好緬懷方式,也是她在痛苦中得以解脫的唯一途徑吧!
對于八十高齡的鐘書夫婦而論,獨女錢媛的離去,讓老人的心從此成為了干枯的老井。楊絳說:“生了獨女錢媛這么多年,也就牽掛了這么多年。而今她走了,就再也不用牽掛了?!惫湃嗽疲骸皹溆o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這是莫大的不幸,可白發人送黑發人又該如何的哀傷?所幸的是,這個時候,還有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他可以相偎相伴。但是,總有一天,他們之間也必有一人要先行離去,風風雨雨相扶持著走過了這么多年,而突然間要接受摯愛的永遠離去,從此在茫茫人海中再也沒有了一生中最牽掛自己的人、自己最牽掛的人,余下的漫漫長夜,再多的風風雨雨也只得自己一人走過。午夜從噩夢中驚醒,身邊已空無一人,那個在身旁睡了六十多年的人再也沒有回來。一個人守著孤單的身影,對著寂寞的臺燈嘆息。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p>
楊絳說:“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钡撬€是愿意“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因為她的心里已經裝滿了“我們仨”的情和愛。
是的,有情、有愛,何嘗擔心沒有幸福呢?
。
讀楊絳先生的作品,一篇一篇細細讀來,好像與她老人家促膝談心,似曾相識的情感油然而生,她的散文《我們仨》用冷靜的筆調,高超的文藝技巧和超乎尋常的文字駕馭能力,行文如潺潺流水,娓娓動聽,竟讓我的思絮一發而不可收拾,眼前不斷涌現出錢鐘書、錢媛、楊絳一家生活、學習、游戲、工作、讀書的溫馨情景,除了轉載收藏以外,總感到自己有種意猶未盡不吐不快之感,作者的人生觀、價值觀深深地教育著我,楊絳對家人深厚的情感更深深地感染著我。
《我們仨》是女兒錢媛生前起草未完的文章,楊絳在女兒、丈夫去世四年后寫完出版的回憶錄,也是完成了女兒一份未盡的夙愿。
《我們仨》楊絳以母性的慈愛訴說一生對女兒的牽掛,向讀者展示了一家三口真誠、平和、樂觀、向上的家庭氛圍,文字皆從肺腑流出,行文用筆皆由情牽掛,讀到感人之處,不無熱淚盈眶使我們看到生命的可貴,親情的相惜與呵護,全篇充滿人性美得光輝。
首先,從楊絳的人生觀來看,勤奮與樂觀是他們生活的基調,楊絳先生相信命理,但是更注重個人的努力,她說:“我們不論在多么艱苦的環境,從不停頓的是讀書和工作,因為這是我們的樂趣”年輕時在英國,她和錢鐘書勤奮讀書,比賽誰讀的書多,圖書館是他們經常去的地方,探索知識,格物致知,追求知識成了生活習慣,勇于探索新的知識領域,包括在生活細節上,比如:探路、學習、做飯、 散步游玩等都充滿樂趣,楊絳在書中說:“我們與世無爭,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
碰到困難,鐘書和我一起承擔,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阿媛相伴相助,不論什么苦澀艱辛的事,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就會變得非??鞓?,所以,我們是不尋常的遇合”他們相處,既有各不相擾的專心讀書,又有融洽愉悅、妙趣橫生的“撿石子”(把不在一起時的趣聞樂事記錄給對方分享)游戲,一家三口經歷坎坷與磨難,卻因為一起的彼此安慰、共同承擔從而創造樂趣與甜潤。
由此可以看出,楊絳先生的一家三口的相知、相契、相親、相愛是多么的令人敬重與羨慕。
而楊絳的價值觀,也反映到作品中,字里行間,無不看出他們淡泊名利的性情也實為古今少有,讓人肅然起敬。
楊絳十分鐘愛英國詩人藍德的一句詩:“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鼻鞍刖湔f的是淡然的心境,后半句則描摹出那份文人的傲骨,恰恰是先生自己的寫照。
楊絳在書中寫道:“嚶其鳴兮,求其友聲,友聲可遠在千里之外,可遠在數百年之后,鐘書先生是坐冷板凳的,他的學問也是冷門,他曾和我說‘有名氣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我們希望多幾個知己,不求有名聲?!?/p>
錢鐘書個性鮮明,他不見蔣介石,不參加國宴,不當文學顧問,不當社會科學院的副院長,這些都是世人夢寐以求而不可得的光環與榮耀,先生卻唯恐避之而不及,這是何等的心胸,其卓爾不群之狀怎能不令人折服。
同時,他們又是愛國的知識分子,建國之后經歷多次政治運動,從不后悔,錢媛出生在英國,天然擁有英國國籍,他們都放棄了,并說:“我們是文化人,愛祖國的文化,愛祖國的語言,一句話,我們是倔強的老百姓,不愿做外國人”,他們始終不忘自己的鄉土情懷和堅守無怨無悔的愛國情操。
就是如此相知相愛相契的一家人,在1997年錢媛病逝,1998年錢鐘書病逝,楊絳女士已經是83歲的老人,受到了何等的打擊,非常人所能承受,楊絳在描述愛女病重去世時自己悲痛欲絕的心情時:
“我覺得我的心給捅了一下,綻出一個血泡,像一只飽含熱淚的眼睛?!?/p>
“我的心上蓋滿了一只一只飽含熱淚的眼睛,這時。
淚一起流下來”
“胸中的熱淚直往上涌,直涌到喉頭。
我使勁咽住,但是我使的勁兒太大,滿腔熱淚把胸口掙裂了。
只聽得噼嗒一聲,地下石片上掉落下一堆血肉模糊的東西。
迎面的寒風,直往我胸口的窟窿里灌。
我痛不可忍,”
那是描述怎樣的一顆母親的心呀,心碎了,掉在地上,又加上寒風,直往胸口里灌,誰能忍受這般的痛徹心扉,讀到這些充滿悲情的文字,給我以強大的震撼,情不自禁的撫摸著自己的胸口,淚水如泉水一樣盈眶而出。
心緒久久不能平靜。
還有楊絳與錢鐘書的伉儷深情,更是永恒深摯,為了讀懂《我們仨》第一部——古驛道上相聚,我查閱了不少資料。
現在摘錄徐艷玲寫的學術文章《萬里長夢話凄涼》中這樣寫道:
1994年7月30日,錢鐘書住院到1998年12月19日去世,愛女錢媛是1996年1月18日住院到1997年3月4日去世,這一過程中發生的事情,而《我們仨》中的錢鐘書被一輛黑車接走是去北京醫院,開會,實際是住院,船,是錢鐘書在北京醫院住院的病房,號頭311,是病房的房間號。
客棧是指三里河寓所,在船上一天天漂移,是指錢鐘書病情很重,一天天走向人生終點,探視時,太陽照在前艙就得離開,其實是作者每天上午探視,下午回家做彼此的食糧(錢鐘書又不能進食),作者每晚在客棧做夢的內容,是錢媛每晚和她通電話講述的實際情況,“萬里長夢”是指錢鐘書住院共計1600天,楊絳說“我做了一個小夢,怪他一聲不響地忽然走了,他現在故意慢慢兒走,讓我一程一程送,盡量多聚聚,把一個小夢拉成一個萬里長夢?!?/p>
錢鐘書這個學貫中西,飽經磨難、被人稱為二三百年才能出現的天才,正當爭分奪秒工作的時候,卻住進來醫院,一住就是四年多,而那時候,楊絳已是83歲的老人了,錢鐘書臥病時,楊絳為他整理了《石語》(即1938年在巴黎陳石遺老人同錢鐘書談詩的記錄),1996年2月由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出版,為《錢鐘書集》(三聯書店于2001年出版)代序;幫助抄寫《槐聚詩存》等,錢鐘書感激地說:“你是最賢的妻,最才的女?!?/p>
楊絳每天上午去探視,以前兩人見面總說說話,后來鐘書無力說話,就捏捏楊絳的手,再后來只能用眼神來交流了,充滿情意的對視,與彼此也是莫大的安慰,在錢鐘書無力說話時,一天,突然握著楊絳的手說:“絳,好好里(即好生過)?!?/p>
當錢鐘書確悉女兒已去,病情急劇惡化,于1998年12月19日凌晨去世,到八寶山火化時,錢先生身穿中山裝,里面是楊絳親手織的毛衣毛褲,阿媛為爸爸做的一條厚褲,楊先生是想讓她和女兒的愛及綿綿深情永遠陪伴他,火化爐前,楊先生久久不肯離去,真是難舍難分,遵照錢先生的遺愿,沒有舉行任何儀式,骨灰沒有領回,將隨眾人的骨灰一起深埋于北京的郊野大地。
錢鐘書去世后,楊絳先生說:“鐘書在病中,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照顧人,男不如女,我盡力保養自己,爭求‘夫在前,妻在后,’錯了次序就糟糕了”,她做到了。
處理了錢鐘書的后事,整理了錢鐘書留下的大量讀書筆記,楊絳心力交瘁卻想著照顧丈夫,為丈夫處理一切事情,這是怎樣的伉儷情深!
《我們仨》這本書是雖然看起來普普通通,但是里面的內容卻意義深刻。
這本書有3部,第一部是《我們倆老了》,第二部是《我們仨失散了》,第三部是《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耙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边@是對這本書對美妙的評價。那么,我們仨是哪三個人呢?原來,爸爸是錢鐘書,媽媽是楊絳,女兒是錢媛。楊絳用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后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不論暴風驟雨,他們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經成為楊絳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護所。
我相信同學們總會有失去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的那一天,可能有些同學已經經歷過這些不想經歷的事情了。楊絳就是這樣,女兒沒有了,女兒的爸爸也沒有了。大家一定要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日子。當真的失去了親人,回憶起來,心是非常痛的,想起曾經在一起的日子,想起那些快樂時光,想起小時候那些幼稚的事情,真的,淚水會流個不停!不管失去了親人,還是和最好的朋友離別,都是值得懷念的事。我們一生中要經歷很多這樣的事,幼兒園的畢業典禮可能會不太留念,因為那時我們還小,不懂事,但還是拿著同學錄,忙著記錄好朋友的電話:“喂,你家的電話是多少???你幫我寫吧!”說這句話的時候,是慢慢說的,不能像現在一樣把話說的那么流利。到了小學,大家都明事理了,畢業典禮也就有很多同學留下了第一次離別的淚水。至于中學和大學,我們還沒有經歷,所以不知道那是一種什么樣的感覺。
真的,沒了才知道什么是沒了,失去了才知道什么是失去了!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這一句平實的話語,卻讓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份厚重的愛與刻骨銘心的思念?,F代科技方便了我們的生活,但現代科技環繞中的我們,還能找到那份平淡但卻深刻地情感嗎?電話、互聯網讓我們的溝通隨時隨地沒有障礙,但人與人的內心之間卻有了越來越厚的屏障。
現代人都在追求轟轟烈烈,想要轟轟烈烈的事業,轟轟烈烈的愛情,卻忽視了平淡中的美麗。
我們以為自己有理想、有追求,每天在滾滾紅塵中為了生計和所謂的理想而奔波忙碌,但又有幾個人真正仔細地思考過自己內心深處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們抱怨工作不夠順利,戀人不夠浪漫,家人不夠體貼,朋友不夠理解,我們抱怨生活太枯燥乏味,但我們有沒有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去尋找樂趣、體會樂趣呢?生活原本就是平淡的,但在這平淡中,只要我們用心去體會,還是可以去享受其中的樂趣的,就像歌中唱到的“曾經在幽幽暗暗反反復復中追問,才知道平平淡淡從從容容才是真”。
以下幾條為對于我自己的提示:
1、問問自己內心深處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并努力去實現它,但絕不急功近利,一定要腳踏實地。
2、修身養性,在這個人心浮躁的社會中找一個寧靜的心靈空間,培養一個淡泊寧靜的心態,溫和內斂的性格。
3、廣涉博取,以期可以厚積雹。
4、用心去再平淡的生活中體會點點滴滴的'樂趣。
5、在現代的物質社會中尋找一些非物質的東西去溫暖自己的心靈,比如親情、友情、愛情,體會并珍惜每一份平淡的情感。
6、學會感動,為平凡的人、平凡的事而感動。
7、學會去愛,愛身邊的每一個人,給他們幸福與快樂,在其中享受自己的快樂與幸福。正如海子的那首詩: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這是一本讓人溫暖的書
寂靜的夜晚
一個人倚靠燈下
靜靜的讀著這本出于大家之手卻碎碎念念的書
錢鐘書、楊絳是何等地位的中國文豪
可是他們的獨生女兒的名字竟然是單名一個“媛”
這是一個普通的名字
普通到街頭巷尾,“小人物”家庭的姑娘都好多取了這個名
我心中很是納悶
相比較與挖空心思給子女取個別具一格、意味深長的名字的父母
錢楊二位給他們取女兒的名字似乎顯得太隨意了吧
把這本書慢慢的看完
錢楊二老及其園園的性格躍然眼前
“媛”的疑問也就此不在
他們淡薄名利
他們單純的生活
他們單純的熱愛
他們單純的相守
他們單純的快樂
他們就是鄰家的爺爺、奶奶
她就是鄰家的女兒
他們依然經歷坎坷
他們歷經受辱但不負重
他們依然凡身肉體受到病痛折磨
但他們還是選擇無論貧窮困難生老病死
彼此相依
他們不需要賣弄自己的學問
他們不需要世人記住自己
他們需要的是純粹的追求
平淡的但相守的日子
我想,這就是他們給自己最心愛的女兒取名“媛”的原因吧
其實也說不上是原因
就是因為單純的喜歡叫她園園
故放棄了八股文式的名字“健汝”
而將小名“園園”升為正名--“媛”
誰說這不好呢?
知道楊絳“楊先生”還是在收音機里面的事情了,我那時候也不愛看書,也就僅僅知道是個非常知名的人,并且是女人。后來總有人“神話叨叨”地講楊絳先生的話,不管從抖音還是微博上都能偶然見到摘自她說的話,覺得還是應該看看跟她相關的書,于是在網絡上搜索了一下,最開始只看得到“楊絳傳”這樣的書名,可是看了看目錄,是講述她從小至老的故事,很瑣碎,很久,頓時覺得壓力好大,就嚇住沒敢再看。
在知道楊絳之前先聽說的錢鐘書的大名,但也只限于聽說過名字而已,恰好聽書聽到了錢鐘書的傳記,才知道他與楊絳是一家,于是還是決定找一本他們自己寫的書,于是看到了《我們仨》,楊絳先生寫于2003年的,這本書還歸類到“親子書單”或者類似“家教書單”中過,想了想應該適合我。
讓我驚訝的是,這本書翻開之后,就莫名其妙地吸引住我了,也不是說里面有多么扣人心弦的情節,反倒是非常簡單的日常內容,卻像有個無形的磁場,吸附著濃濃的溫情和愛意,讓我覺得像個小寶寶依戀媽媽一樣黏上了這本書,然后再默默的哭,好像離開了媽媽一樣。
再看目錄,悵然淚目:
第一部我們倆都老了;第二部我們仨失散了;第三部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我們仨》里的三個人就是楊絳、錢鐘書以及他們的女兒錢瑗,錢鐘書與錢瑗都在1998年先后離世,楊絳先生于2016在北京協和醫院逝世,享年105歲。2003年楊絳先生已經92歲了。書里最開始反復提及走路要小心的部分,儼然是年歲大了之后的習以為常。里面絲絲扣扣都是三個人之間細膩的感情,雖不用多熱烈但溫潤人心。
我想這也是《我們仨》的特殊之處,除了感慨耄耋之年還能繼續寫作的不易,更重要的是,這是我能夠理解這個年紀的線索,同時贊嘆一下文章的魅力。這本書非常值得閑下來的時候,細細品味一番。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ziwojieshao/194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