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本可以激發我們的寫作靈感,幫助我們更好地表達思想和觀點。接下來是一些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務必注意從學生身邊的生活情景和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帶給參與的機會,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因此在數學教學教師應從生活實際出發,把數學資料與“數學現實”活動聯系起來,讓學生親自體驗生活情境里的數學問題,感受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系;從而激發學生不斷尋找數學問題,不斷求異創新,不斷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那么如何讓生活與數學“親密接觸”呢,我有以下看法:
一、在生活中尋找數學。
一提“數學”二字,人們總是認為數學最貼近我們的就是計算,卻忽略了數學起始于我們的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作為一名21世紀的數學教師,要自覺地關注學生的生活,密切知識與學生生活的聯系,幫忙他們接觸實際,了解生活,明白生活中充滿了數學,數學就在身邊。
例如,在開學的第一節數學課上,我向學生提出了一個問題:“你們都會哪些數學知識?”學生們有的說:“我會從1數到100?!庇械恼f:“我會做一些加減法2+5=730+10=409-3=615-5=10等?!薄拔疫€明白3-4=-14-7=-3?!薄笪矣痔岢觯骸澳阋惶斓纳钅懿荒茈x開數學?”老師的發問引起學生們的爭議。有的學生提出:“你做電梯不按數字能上、下樓嗎?”“買東西花錢時,不用數學能行嗎?”“你上學不看表能明白幾點嗎?”“媽媽給你買了5個蘋果,吃了2個,還剩幾個,你不用數學知識去算一算,怎能明白還剩幾個?”……同學們,你一句我一句議論了起來。透過議論,從中發現到我們的生活中隨時都在用數學,真切的感受到了周圍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我們中間,體會到數學源于生活,學數學就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這樣不僅僅激起了學生從小愛數學、學數學,用數學的情感,而且使低年級的孩子們養成了自覺把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的意識。
二、創設生活情境來學習數學。
1、透過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教學。
心理學研究證明,當學習資料和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來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越高。根據這一點,教師在教學中采用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新課的方法。
例如,在講“前后”這一新課時,教師提問:“你們大家還記得前幾天學校舉行的運動會嗎?我們班的同學參加了低年級組的跑步比賽,下面讓我們重溫一下當時緊張又激烈的場面?!边@時教師出示本班學生參加學校運動會跑步比賽的一段錄像,讓學生認真觀看,然后教師把畫面定格在比賽開始不久,之后向學生提出問:“你透過觀看,明白當時誰跑在最前面嗎?誰跑在最后面嗎?”從而引出這天這節課所要研究的有關問題“前后”。這樣引入,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再比如“認識物體”,先讓學生看一段錄像(家里的各種家具、擺設),使學生初步感知各種幾何物體的樣貌,然后再觀察、觸摸自己桌子上擺放的各種形體的學具,這樣從視覺到觸覺,從大物到小物,充分發揮各種感官的作用,在學生已經構建了必須的表象的基礎上,再引入新課。這些都是從學生生活實際入手導入新課,不僅僅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無處不在,而且也增強了學生理解和應用數學的信心,同時又強有力的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調動其學習的用心性。
2、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生活是思維的源泉,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如果聯系學生的日常生活與學習,從學生熟悉的景與物、人與事、學習與生活中帶給觀察和操作的機會,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樂趣與作用,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我在教學中,注意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一些情境。
例如,在教學“20以內的加減法(二)”這一課時,我設計了一個“我是一名小小郵遞員”的游戲,將口算卡片制成信件,請“郵遞員”將信件投到與口算卡片得數相同的信箱里,再群眾檢驗“小小郵遞員”送信的結果是否正確。在優美的音樂聲中,孩子們的一張張天真活潑的笑臉,一副郵遞員的姿態,把自己做的口算卡片愉快的投到自己認為該投的“信箱”里。教師根據孩子們好動、好說、爭強好勝的特點,將枯燥的計算寓于教學游戲中,使學生既鞏固了知識又突出了數學知識在實際中的應用價值。又例如,在教學“分類”這一課時,教師提問:“同學們,在休息日里,你們喜不喜歡跟父母一齊逛商場選東西呢?”“下面老師請同學門看一組照片,你們看一看這是什么地方?照片上的物品是怎樣擺放的呢?”教師出示照片(大商場各種物品擺放的幾組照片)讓學生觀察并讓學生說一說觀察的結果。教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只是商店里的物品是分類擺放的許多事情都需要我們分類整理,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分類?!鄙虉鍪菍W生比較熟悉的購物環境,透過多媒體再現了商場物品分類擺放的優越性,使學生直觀的感受到分類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3、不斷向學生滲透應用數學的意識。
向學生滲透應用數學的意識要從小做起。如一年級下冊數學教材“位置”一課,除了教室中的“位置”外,還能夠想到什么地方有“位置”題,這樣能夠使學生聯想到影院、列車、書架等生活中與“位置”有關的問題。這些看來不算難的資料,如果不多加那么一兩句話,學生就可能不會聯想到生活中還有那么多的數學資料,也可能當拿到一張火車票時,不會有數學應用的意識,當然就不明白利用火車票去尋找自己的“位置”。相反,如果一個小學生(7歲左右)有了這種意識,當和父母一齊乘車時,就會高高興興地手拿車票幫忙父母找“位置”。能夠看出,使學生從小就學會用數學的眼光來看待周圍的事物,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是多么的必要。
三、指導學生運用數學知識來理解生活世界。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將數學問題生活化,有利于縮短數學與生活的距離,既滿足了學生學習和理解數學知識的需要,又讓學生體會數學的價值,培養數學興趣。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盡可能地讓學生帶著數學問題接觸生活實際,指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看問題,用數學的頭腦想問題,加深學生對生活中數學問題的理解。
例如:在教學“圓的認識”一課中,我曾向學生提出一個生活問題:“你能說出為什么下水道的蓋子是圓形的,而不是方形的?”有的學生很快說出:因為圓形的蓋子美觀。我適時引導他們:“能否用我們學過的知識去解釋這個問題呢?”學生及時地聯系所學過的知識去思考、交流。最后得出:因為圓的直徑相等,圓形的蓋子翻起時,不怕掉下去這一結論。經常這樣指導,讓學生把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系起來,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看生活問題,用數學的知識和頭腦去想生活中的現象。不但使學生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而且能讓學生感受數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四、用數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
數學源于現實并用于現實,運用數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實際問題是學習數學的歸宿。人人要學習有用的數學,教學中務必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重視挖掘教材與生活實際有聯系的因素。教師要隨時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應用到生活的實際中去,從而體驗到所學知識的好處和作用。如學習了“分類”后,能夠讓學生自己動手來整理自己的書包和書桌,讓整理好的學生來說一說他是按什么進行分類整理的;學習了“生活空間”的前、后、左、右后,能夠讓學生說出自己座位的前、后、左、右分別是誰,學校的前、后、左、右分別是什么地方;學習了“統計”,讓學生統計教室內各種清潔用具的數量、統計一年級各班學生人數及男女生人數,統計班里學生是在那個季節出生的;在學完“20以內的加減法”后,有意識的帶領學生搞一次社會實踐活動,讓每個孩子拿20角錢去菜市場買菜。在這次活動中,就有許多學生出現了不會算賬的想象,有的是口算但是關,有的是弄不清元、角的關系……無論是哪一種原因,都使學生深刻的認識到數學對于我們的生活有多么重要,學數學的價值有多么大,從而激發了他們學好數學的強烈欲望。
學生從活動中不僅僅理解、掌握了數學知識,而且能觀察生活中存在的數學問題,并加以解決。在解決中又會出現一些小問題,再開動腦筋加以完善解決,從而獲得應用的技能。
總之,要讓數學與生活“親密接觸”,我們的數學教學務必由書本數學走向生活數學,生活與數學密切聯系起來,只有加強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實際之間的聯系,促使數學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體驗到生活中到處都是數學,運用數學知識能較好地解決生活實際問題,從而增強學習的動力,產生用心的數學情感,使運用數學知識成為每個學生的本領。
數學呢數學的根是什么數學課堂我們究竟要關注的是什么。
想到了王小丫說她小時候數學課的任務就是把數學題目讀完,然后一節課就沒有事了,由此她認為自己笨極了。
想到了自己對小學階段的數學現象做過的不完全的調查:剛入學的孩子孩子十分喜歡數學,原因是他們認為數學能夠使他們變聰明。一二年級開辦的奧數班深受歡迎,往往是報名超出班級規定人數,而到了高年級,報名參加學習的人數逐漸減少。在五年級的學生問卷調查中,更使我們數學老師尷尬的是喜歡數學課的不超過百分之四十。對不喜歡數學的同學談話調查,原因是數學太難,沒意思,總是做題而且永遠做不完的題。
想到了如果在學生走出課堂、離開(甚至有的還沒離開)學校時,就開始厭惡數學的話,那么說明我們的教育是失敗的。
數學到底是什么呢?
數學是人類生活使用的工具。
早上睜開眼一縷陽光灑在身上,太陽從東方升起,看看手機或鐘表幾時幾分了,起床做早餐要注意營養的合理搭配,上班或上學要明白路程的遠近計算時間的長短,孩子玩耍游戲需要數數,會計做賬需要計算,工程師設計圖紙離不開測量,科學家制造火箭衛星離不開精密的計算……。數學就在我們周圍,無論何人何時生活工作都需要用到數學。
歐拉以深邃的洞察力運用數學方法解決了哥尼斯堡七橋問題。
華羅庚把數學方法創造性地應用于國民經濟領域,篩選出了以改善生產工藝和提高質量為資料的“優選法”和處理生產組織與管理問題為資料的“統籌法”(簡稱“雙法”),不僅僅為節約能源,增加產量,降低消耗,縮短工期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而且培養了一支為國民經濟服務的科技隊伍。
類似的例子數不勝數,足以說明數學這一工具最大程度地支撐著我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
數學是一種人類文化。
數學的十分豐富。而在大多數人的腦中,常常有“數學=邏輯”的觀念,猶如一個充滿活力的數學美女,只剩下一副x光照片上的骨架了!不會全面的欣賞它,它就會枯萎。
“從結繩記數到計算器”的歷史、一些重要符號的起源和演變,比如加減乘除符號的來歷、各個國家分數的構成、七巧板九連環和華容道(中國古典智力游戲三絕)等還有數學家高斯小時候解決從1加到100的故事,陳景潤、希爾波特的23個問題等透過多種途徑帶領學生一齊去欣賞古今中外的數學史料,我們能夠讓學生了解數學原先是如此的豐富和神奇,能夠很好地增進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
做體操是為了鍛煉身體使身體更加強壯,而數學能夠鍛煉大腦,使人變的更聰明,因此說數學是思維的體操。也就是說我們學習數學更主要的還是培養自己的思維潛力。很多人在學生時代在數學上獲得了不少的獎項,但當他們不從事與數學有關的工作后,他們憑著活躍的思維和扎實的數學基礎,在其他領域也取得了驚人的成就。
數學是喚醒人類素質的手段。
一談到素質教育似乎就想到了體音美,而與數學無緣。其實數學學科有它獨特的育人功能。比如在解決數學問題中要想成功,孩子要構成一絲不茍嚴謹求實的作風,要有用心向上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精神。
據說英國律師至今要在大學里學習許多數學知識,這也不是因為英國律師學習的課程與數學工具有何直接聯系,而只是出于這樣的一種思考:那就是透過嚴格的數學訓練,使之養成一種堅定不移而又客觀公正的品格,使之構成一種嚴格而精確的思維習慣,從而對他們的事業取得成功大有益助。
數學是魔術師,變幻莫測。
數學是美的殿堂。
數學是無限,博大精深,無限永遠……。
1、要有學習數學的興趣,俗話說:興趣是量好的老師;要有學好數學的信心,當你遇到困難時不要輕信放下,要反復告誡自己;我能克服困難,我要學好數學;學好數學還需要堅強的毅力、好的學習方法及學習態度。
2、要相信自己,信任老師。和老師介質良好的師生關系,會讓你對這門學科產生興趣,并能挖掘自己的潛能。
3、抓好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認真聽老師講解、分析。領悟教材中包含的知識與方法,去體驗、去受教材的應用性和文化性,能迅速又正確地解決教材中的每一個問題,不要小題大做或者會而不對。重視知識的拓展與延伸,重視個人潛力的培養。
4、要做必須量的試題,但不要陷入題海中。精做題,常反思,多總結。重視數學思想方法的研究,重視創新意識的培養。提升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潛力。切記學習數學,不能像蝴蝶在百花叢中翩翩起舞去賞花,而應像蜜蜂一樣去采蜜。
5、學好數學,務必深入進去。謹記:懂了不等于會了,會了不等于對了,對了不等于快了。懂了只是較低層次,對了又快了才是高層次。
6、重視自己學習,課堂上老師要應對全體學生,既要重視基礎好的同學,又要兼顧中等中學在把握好課堂的同時,又要根據自身的實際學會自我發展。
學生能否學好數學,教師起著關鍵的作用。
一、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
教師對學生尊重、理解、關懷、幫忙,就能給學生以鼓舞和啟迪,學生就會喜歡上教師所教的學科。在這種融洽的感情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師生關系就能極大地提高教與學之間的信息交流,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進行啟發式教學。
啟發式教學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教師要抓住教材的中心,提出相關的問題,啟發學生獨立思考,進行啟發式授課;或組織課堂討論,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觀點,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激發他們的求知欲。
三、幫忙學生獲得成功。
教師應針對不同水平的學生提出難度不同的問題,布置不同的要求的作業。在課堂提問中,應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表現的機會,獲得心理上的平衡。那么學生在教師的幫忙下享受被賞識的快樂,得到了教師的認可,他們的學習信心就會被激發,學習的興趣就會越來越濃。
四、客觀評價學生的學習興趣。
利用學生重視分數的心理激發學習的興趣。有些學生及部分家長把分數看成評估教學質量的唯一標準,以考分論成敗;很少思考學生是否在原有的基礎上有了進步。所以,教師應對學生的作業、考卷及時做出評價,并且這種評價必須要客觀、公正、全面,既要讓學生明白錯在哪里,又要讓學生明確努力的方向。只要客觀實際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成績,就必須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總之,當學生對某一學科知識發生興趣的時候,他就會用心主動、情緒愉快地去學習。這樣學生的理解深刻,才能記得更牢。學習就會更靈活,教師的教學工作也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質數與合數的教學一般都是通過找一些數的因數,然后要求學生進行分類,建立質數與合數的概念。無論是老教材,還是現行的人教版新教材,教材上都將分類作為認識質數、合數概念的入門檻,教學前,由于受教材及自身定勢思維的影響,也想到了分類的方法,但學生會不會出現教師預期的想法,我心中沒有一點底。不過,過去教學中學生出現的分類方法始終不能和教師保持一致,最后往往會導致學生分類與教師講解出現兩張皮的現象,為了幫學生理解概念,最后只好教師又重新布置分類標準,學生再次分類,這樣一來二去,寶貴的教學時間也浪費了不少。
雖然課前我已經準備好了自己的教學思路,但至于分類如何處理,還在猶豫不決,期待課堂上能隨機應變。
師生合作整理出1——20每個數的因數,并標出每個數因數的個數。
師:看到這些數的因數,你有什么想說的?
生:奇數只有2個因數。
生:9呢?不是有三個因數嗎?
生:每個數因數的個數都不相同。
生:應該是有些數的因數個數不相同的。
生:偶數都有好幾個因數。
生:2是偶數,可它只有兩個因數。
生:奇數的因數個數少于偶數的因數個數。
生:有些奇數的因數個數少于偶數個數。4有3個因數,15還有4個因數呢!
師:如果根據因數的個數將這些數分類,你會怎么分?
生:有一個因數分一類,有兩個因數分一類,三個因數分一類,四個因數分一類……。
生:有幾個因數就分幾類。
師:如果是許多自然數,你準備分成多少類?
生:不知道。
……。
生:2、3、5、7、11、13、17、19都是只有兩個因數。
師:這些數的兩個因數有什么特點?
生:一個最大的,另一個是最小的。
生:一個是1,另一個是它本身。
師:數學上把這種只有兩個因數的自然數叫著質數。
師:質數的兩個因數有什么特點呢?
生:除了1就是它本身。
教師引導學生用完整的數學語言表達質數的概念,理解概念。
生:不止兩個因數的又叫什么數呢?
師:數學上把含有兩個以上因數的數叫合數。合數最少有幾個因數呢?
生:最少有三個。
師:合數的因數有什么特點?
生: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還有其它的因數。
生:1呢?它只有一個因數?
師:問得好,它是質數嗎?合數呢?
生:不能,質數有兩個因數,合數最少也要有三個因數。
師:1到底是屬于哪一類?
生:1既不能算是質數,也不能算作合數。
……。
在這一教學片斷中,我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改變了原有的教學思路,摒棄了讓學生自主分類的方法,直接把分類的方法呈現給學生,當時課堂上作這一考慮是源于學生的無緒回答。我認為對于按因數的個數分類,能按質數與合數分類標準的進行分類的學生應該很少,除非提前預習了課文的內容,不然,大部分學生都會按因數的個數進行一一分類,如果順著學生的思路下去,這樣的分類將毫無意義,最終都會因達不到教師的教學目的,教師又得重起爐灶,將質數與合數的分類標準傳授給學生,這樣不僅會浪費寶貴的時間,另一方面又會給學生造成一種錯覺:我們自己想出來的沒有老師講得好,最后還得聽老師的,不如我一開始就等待。
另外,在教學中我發現單純的讓學生理解質數與合數的概念,并不是件困難的事情,我相信不少學生完全可以通過自己閱讀課本理解概念,對自然數進行正確地判斷。既然學生自學都可以完成,那這節課的重點就不能僅停留在讓學生分類上,分類這一問題本身就有不同的標準,如果將課堂上大量的教學時間用不定期探討不確定的分類標準,意義并不大,還不如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讓學生經歷概念的形成過程,從而加深對概念內涵的認識。本著這一點考慮,當學生的認識出現偏差時,我直接拋出了分類的標準,放手讓學生觀察質數的兩個因數的特點,通過找質數加深理解??赡苁菍W生的學習興趣太濃,當學生充分認識質數概念以后,并不滿足而是接二連三的提出一些問題,隨著這些問題的提出,合數與1的認識也就水到渠成了。
一、速度、時間、路程三者之間的關系的整合教學:
1、口算這一節,過去已經多次接觸,本班大部分學生都已經熟練掌握,兩課時的教學時間過于充裕;另外,為了更充分地利用主題圖的資源,我將速度、時間、路程的概念及速度的表示法提前教學,并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第一次初步滲透三個量之間的關系。
2、筆算教學置于具體的問題情境中,利用學生熟悉的交通工具的速度為媒介,引出筆算內容,學生自主探索筆算方法后,重新審視問題,對比問題,從而發現共同點:速度×時間=路程。至此,教材上還沒有出現這三者之間的關系。
二、積的變化規律,早在三年級時,教材上曾見過類似規律的探索,但當時學生的發現只限于表面現象的觀察,由于沒有明確的引導,學生的思考不能得以深入,這可能就是初次接觸。本單元在教學這一內容之前,教材上安排了兩道有關練習。練習之初,放手讓學生自我發現,但效果不盡人意,為了能解決這個問題,我利用照樣子寫一寫的形式,讓學生先寫后說,兩次練習后,學生雖然還沒有形成完成的知識塊,但有不少學生已經會用自己的發現去解決新的問題。
面對教材提供的資源,重新整合教材進行教學,我感到這樣處理有一些好處:
一、節省了教學時間,增大的課堂教學容量,本單元教材上安排了9課時的教學時間,可進行整合后,如今我只用了7課時就基本完成了這一單元的教學任務,省下的時間就可以對一些內容進行深入拓展:比如,速算是一個學生非常感興趣的內容,考慮到學生的興趣,教學中我就另外安排了一節課進行速算規律的探索。
二、利于學生系統的掌握知識,教材編排本身就已經考慮到這一因素:系統呈現知識,但在具體的單元內,為了體現知識的先易后難、循序漸進的特點,有些知識點在編排上系統性不太強,教學起來總感到知識間是一塊一塊的呈現的,但進行整合后,不少知識點都融合在一起,形成密不可分的知識鏈。
三、利于了解學生“原生態”的思維情況,孩子雖小,但班上總有一些孩子學習習慣特別好,每天都能提前預習新的內容,這樣一來,課堂上每教學一個新的內容,這些學生就成了老師的代言人,課堂也容易從教師講滑向優生講,不利于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蓪虒W內容整合后,每一個學生都站在同一起跑線上,每當出現問題,只有自己想辦法解決,雖然這一過程相當困難,但這確實是學生自己的智慧,值得肯定。當學生們自己發現積的變化規律并用非常準確的數學語言概括: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擴大或縮小幾倍,積也跟著擴大或縮小幾倍,此時學生的興奮是發自內心的。
不過,這樣處理后,也讓我感到一絲遺憾:沒有完整的課堂教學,感悟不深。比如,教學積的變化規律,由于提前孕伏,這節內容是分段進行,當到達教材安排的內容時,大部分學生已基本掌握了這些內容,新授課也就沒了“新”的感覺,只是讓學生利用發現的規律解決問題而已。本來我想在這課上有所創新,看來今年是沒有希望了。
練習二px。
鞏固6、7、8、9的加減法。
算式卡、小圓片。
一課時。
學生獨立完成,請一學生到黑板上練習。
先讓學生畫一畫,再根據畫好的進行填空,注意畫圖要與填算式相對應。
1、第3題:生獨立看圖,完成題目,集體交流,答案不唯一。
2、第4題:先指導看清圖意,體會大括號、問號的含義;再由生獨立完成題目。
3、第4題的拓展訓練。如果船上的總數是人呢?
如果捉迷藏的小朋友是4人呢。
指導學生算出每個算式的得數,再把得數相同的用線連起來。指名兩名學生板演。
先在黑板上貼出6、7、8、9四座小房子的圖。再組織學生做貼卡片的游戲,幫助它們找回自己的家。找對的同學給予適當的獎勵。
先講評游戲的玩法,再請學生同桌組成一個組玩一玩、填一填。
一個學期的小學一年級數學教學將要結束,在教學中我感到新課程下的教材,大多是圖文并茂,形象直觀,富有童趣,給學生的教學帶來了一定的生機和許多創造的空間。在教材中,編者煞費苦心在大千世界中尋覓捕捉小學數學的精彩鏡頭,并從中選取具有特定數學信息的現實背景,再根據班級、教學目的為兒童學習數學創設有趣、有用、可操作、可探索的數學情境。那么,如何根據學生生活經驗利用好這些情境,值得我們教師探討。我們教師應該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在尊重教材、用好教材的基礎上,合理的改編、拓展、深造教材,使教材更能充分、有效的為教師服務。
新入學的一年級學生年齡小,閱歷淺,無意注意占主導,觀察能力有限。他們最初的觀察是無目的、無順序的,只是對教材中的插圖、人物、顏色等感興趣,不能領悟其中蘊藏的數學知識。在教學中我尊重他們的興趣,先給他們一定的時間看,接著,再一步一步引導他們觀察,將他們的注意引入正題,按一定的規律去觀察。
例如,在教學“1~5的認識”時,一幅生動的圖畫把學生帶到美麗的動物園。學生馬上被畫面中的人物形象、色彩及熱鬧場面吸引住了,非常高興,津津有味地看起來。這時教師不急于把準備好的數學問題提出來,牽制學生的注意力,而是給他們一定的時間隨意看自己想要看的,還可以說說圖上有什么。當學生的好奇心得到滿足后,教師再提出要求:“這里還有許多數學知識呢!圖上畫的是什么?各有多少?你們找一找?!卑褜W生的興趣引到數學上,讓他們帶著問題去觀察,此時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所提的問題上,自覺地按老師的要求觀察,老師適時地指導觀察的方法,有意引導他們按順序觀察。他們非常認真,很快就找到了從數量“1”到數量“5”所表示的物體,如“一頭大象”“一位老師”“一個太陽”。經引導又說出“一幅畫”“一個動物園”等多種答案,使觀察更深入。這樣分兩個階段進行觀察,先讓學生看自己想看的,再按要求深入觀察,符合低年級學生的特點。隨著年齡的增長,對觀察的要求逐步提高,使他們的觀察漸漸地由表及里,由粗到細,由局部到整體,學會了觀察的方法。
再如,“10以內的連減”教材例題圖是4只小雞站在一位小朋友面前,另外4只兩批離開,一年級的同學不容易看出總數。教學時就可以把靜態的小雞做成動態的,這樣學生就能自然的說出連減的算式和步驟了。
新課程下的數學教材,雖然是經過專家精心打造,編者們力求選用那些不同地區學生都熟悉的例子與情境。然而,由于地域、文化的差異,學生背景的不同,教材不可能適應每一個學生。所以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打破常規,改編出合適自己班級學生的的例子與情境,使其更加的符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例如,人教版一年級上冊《認識鐘表》中小明的一天。這里的作息時間未必符合教師所在班級的作息時間,所以我根據自己學校的作息來重新安排這里的時間點,并把學生在校各個關鍵時間點的照片放于多媒體中給學生展示出來。這樣不僅能引起學生的興趣,還能無形的滲透時間觀念。能讓學生明白什么12時等,到底是一天的什么時候。
再如,“1—6的認識”,教材中認識3、4、5、6數后,分別出示用小棒擺的三角形、正方形、五邊形、六邊形。教學時我改為讓學生用指定數量的小棒擺出自己喜歡的圖形,也可以模范課本擺。由于答案多樣化并且由學生自己決定,學生操作中就表現的趣味黯然,有能鍛煉學生的想象能力和獨創性。
又如:在教學加法的初步認識時,為了使學生充分感知加法的含義,我大膽突破教材束縛,舍棄了教材中提供的紙鶴的情景圖,而是借助于學生熟悉的學習用品鉛筆和橡皮,創設了將兩部分鉛筆和兩部分橡皮合起來的情景:然后老師讓學生用語言描述剛才所看到的情景。創設這樣的情景,不僅因為這兩種學習用品是學生熟悉的事物,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更重要的是,通過老師的幾次“合”,能讓學生直觀地感覺到:把兩部分物品合起來要用加法,這樣結合具體情境,能使學生充分感知從日常生活的事例中抽象出數和符號及加法算式的過程,既符合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又有利于學生對加法含義的理解和掌握。
拓展教材就是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資源,挖掘教材隱含的培養學生能力的因素,對教材內容進行拓展、引伸。如教學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上冊第109頁“用數學”,我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情景圖進行引導:圖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同學們很快就會說出“水里有8人,岸上有6人,一共有多少人?”能列出一個怎樣的算式?“8+6=14”。這時,問題已解決,完成了教學任務。本已該結束教學。而我卻又問:“求一共有多少人?除了可以按水里和岸上來算,還可以把這些人分成怎樣的兩部分來算?”學生紛紛發表見解,有的說可以按男女生性別兩部分算,有的說可以按老師和學生兩部分算,還有的說可以按有游泳圈與沒有游泳圈來算等。這樣,充分挖掘了教材資源,不是“照搬教材”,而是“活用教材”。同時,培養了學生從多角度觀察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現在新理論認為,教師不應該只是被動的課程執行者,而應該成為課程的開發者、創造者。但是,不是說是每一位教師可以隨心所欲的改編教材。教材凝結了大多權威專家的智慧,我們應該是要用嚴謹的態度去審視教材,開發教材。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務必注意從學生身邊的生活情景和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帶給參與的機會,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因此在數學教學教師應從生活實際出發,把數學資料與“數學現實”活動聯系起來,讓學生親自體驗生活情境里的數學問題,感受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系;從而激發學生不斷尋找數學問題,不斷求異創新,不斷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那么如何讓生活與數學“親密接觸”呢,我有以下看法:
一、在生活中尋找數學。
一提“數學”二字,人們總是認為數學最貼近我們的就是計算,卻忽略了數學起始于我們的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作為一名21世紀的數學教師,要自覺地關注學生的生活,密切知識與學生生活的聯系,幫忙他們接觸實際,了解生活,明白生活中充滿了數學,數學就在身邊。
例如,在開學的第一節數學課上,我向學生提出了一個問題:“你們都會哪些數學知識?”學生們有的說:“我會從1數到100?!庇械恼f:“我會做一些加減法2+5=730+10=409-3=615-5=10等?!薄拔疫€明白3-4=-14-7=-3?!薄笪矣痔岢觯骸澳阋惶斓纳钅懿荒茈x開數學?”老師的發問引起學生們的爭議。有的學生提出:“你做電梯不按數字能上、下樓嗎?”“買東西花錢時,不用數學能行嗎?”“你上學不看表能明白幾點嗎?”“媽媽給你買了5個蘋果,吃了2個,還剩幾個,你不用數學知識去算一算,怎能明白還剩幾個?”……同學們,你一句我一句議論了起來。透過議論,從中發現到我們的生活中隨時都在用數學,真切的感受到了周圍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我們中間,體會到數學源于生活,學數學就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這樣不僅僅激起了學生從小愛數學、學數學,用數學的情感,而且使低年級的孩子們養成了自覺把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的意識。
二、創設生活情境來學習數學。
1、透過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教學。
心理學研究證明,當學習資料和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來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越高。根據這一點,教師在教學中采用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新課的方法。
例如,在講“前后”這一新課時,教師提問:“你們大家還記得前幾天學校舉行的運動會嗎?我們班的同學參加了低年級組的跑步比賽,下面讓我們重溫一下當時緊張又激烈的場面?!边@時教師出示本班學生參加學校運動會跑步比賽的一段錄像,讓學生認真觀看,然后教師把畫面定格在比賽開始不久,之后向學生提出問:“你透過觀看,明白當時誰跑在最前面嗎?誰跑在最后面嗎?”從而引出這天這節課所要研究的有關問題“前后”。這樣引入,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再比如“認識物體”,先讓學生看一段錄像(家里的各種家具、擺設),使學生初步感知各種幾何物體的樣貌,然后再觀察、觸摸自己桌子上擺放的各種形體的學具,這樣從視覺到觸覺,從大物到小物,充分發揮各種感官的作用,在學生已經構建了必須的表象的基礎上,再引入新課。這些都是從學生生活實際入手導入新課,不僅僅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無處不在,而且也增強了學生理解和應用數學的信心,同時又強有力的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調動其學習的用心性。
2、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生活是思維的源泉,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如果聯系學生的日常生活與學習,從學生熟悉的景與物、人與事、學習與生活中帶給觀察和操作的機會,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樂趣與作用,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我在教學中,注意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一些情境。
例如,在教學“20以內的加減法(二)”這一課時,我設計了一個“我是一名小小郵遞員”的游戲,將口算卡片制成信件,請“郵遞員”將信件投到與口算卡片得數相同的信箱里,再群眾檢驗“小小郵遞員”送信的結果是否正確。在優美的音樂聲中,孩子們的一張張天真活潑的笑臉,一副郵遞員的姿態,把自己做的口算卡片愉快的投到自己認為該投的“信箱”里。教師根據孩子們好動、好說、爭強好勝的特點,將枯燥的計算寓于教學游戲中,使學生既鞏固了知識又突出了數學知識在實際中的應用價值。又例如,在教學“分類”這一課時,教師提問:“同學們,在休息日里,你們喜不喜歡跟父母一齊逛商場選東西呢?”“下面老師請同學門看一組照片,你們看一看這是什么地方?照片上的物品是怎樣擺放的呢?”教師出示照片(大商場各種物品擺放的幾組照片)讓學生觀察并讓學生說一說觀察的結果。教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只是商店里的物品是分類擺放的許多事情都需要我們分類整理,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分類?!鄙虉鍪菍W生比較熟悉的購物環境,透過多媒體再現了商場物品分類擺放的優越性,使學生直觀的感受到分類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3、不斷向學生滲透應用數學的意識。
向學生滲透應用數學的意識要從小做起。如一年級下冊數學教材“位置”一課,除了教室中的“位置”外,還能夠想到什么地方有“位置”題,這樣能夠使學生聯想到影院、列車、書架等生活中與“位置”有關的問題。這些看來不算難的資料,如果不多加那么一兩句話,學生就可能不會聯想到生活中還有那么多的數學資料,也可能當拿到一張火車票時,不會有數學應用的意識,當然就不明白利用火車票去尋找自己的“位置”。相反,如果一個小學生(7歲左右)有了這種意識,當和父母一齊乘車時,就會高高興興地手拿車票幫忙父母找“位置”。能夠看出,使學生從小就學會用數學的眼光來看待周圍的事物,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是多么的必要。
三、指導學生運用數學知識來理解生活世界。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將數學問題生活化,有利于縮短數學與生活的距離,既滿足了學生學習和理解數學知識的需要,又讓學生體會數學的價值,培養數學興趣。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盡可能地讓學生帶著數學問題接觸生活實際,指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看問題,用數學的頭腦想問題,加深學生對生活中數學問題的理解。
例如:在教學“圓的認識”一課中,我曾向學生提出一個生活問題:“你能說出為什么下水道的蓋子是圓形的,而不是方形的?”有的學生很快說出:因為圓形的蓋子美觀。我適時引導他們:“能否用我們學過的知識去解釋這個問題呢?”學生及時地聯系所學過的知識去思考、交流。最后得出:因為圓的直徑相等,圓形的蓋子翻起時,不怕掉下去這一結論。經常這樣指導,讓學生把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系起來,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看生活問題,用數學的知識和頭腦去想生活中的現象。不但使學生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而且能讓學生感受數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四、用數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
數學源于現實并用于現實,運用數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實際問題是學習數學的歸宿。人人要學習有用的數學,教學中務必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重視挖掘教材與生活實際有聯系的因素。教師要隨時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應用到生活的實際中去,從而體驗到所學知識的好處和作用。如學習了“分類”后,能夠讓學生自己動手來整理自己的書包和書桌,讓整理好的學生來說一說他是按什么進行分類整理的;學習了“生活空間”的前、后、左、右后,能夠讓學生說出自己座位的前、后、左、右分別是誰,學校的前、后、左、右分別是什么地方;學習了“統計”,讓學生統計教室內各種清潔用具的數量、統計一年級各班學生人數及男女生人數,統計班里學生是在那個季節出生的;在學完“20以內的加減法”后,有意識的帶領學生搞一次社會實踐活動,讓每個孩子拿20角錢去菜市場買菜。在這次活動中,就有許多學生出現了不會算賬的想象,有的是口算但是關,有的是弄不清元、角的關系……無論是哪一種原因,都使學生深刻的認識到數學對于我們的生活有多么重要,學數學的價值有多么大,從而激發了他們學好數學的強烈欲望。
學生從活動中不僅僅理解、掌握了數學知識,而且能觀察生活中存在的數學問題,并加以解決。在解決中又會出現一些小問題,再開動腦筋加以完善解決,從而獲得應用的技能。
總之,要讓數學與生活“親密接觸”,我們的數學教學務必由書本數學走向生活數學,生活與數學密切聯系起來,只有加強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實際之間的聯系,促使數學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體驗到生活中到處都是數學,運用數學知識能較好地解決生活實際問題,從而增強學習的動力,產生用心的數學情感,使運用數學知識成為每個學生的本領。
在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的時代下,多媒體信息技術在教學領域中的不同方面都有著廣泛的運用,其中的一個普遍運用即是多媒體設備可以開展有趣的課堂練習。在傳統的數學教學課堂中,大都是教師在講臺上進行單一的講解,而學生則是坐在位置上聆聽課堂內容。傳統式的教學課堂缺乏一定的學習氛圍,而且忽視了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因此,在現代化的教學課堂中,教師應充分運用多媒體的教學優勢,改變傳統式的教學模式,認識到學生在數學課堂中的地位,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例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設備的運用,設置有趣的課堂練習,其中讓學生上講臺當一次“小老師”就是有效的教學方法。這樣不僅需要學生對教學內容具備充分的認識,同時也要提升學生對多媒體技術運用的掌握程度,使學生感受到信息技術的優越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活躍了教學課堂,促進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難點教學的過程中,信息技術在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不僅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還可以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為教育事業的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因此,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充分認識到信息技術的優勢,并結合數學學科的教學內容實現創新型的教學環境,使小學數學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多彩。
本節教材主要是在口算整十、整百數乘一位數和估算兩、三位數乘一位數的基礎上,擴大口算和估算的范圍。例1教學整十、整百數乘整十數的口算方法。用解決郵遞員10天、30天要送多少份報紙?要送多少封信?等實際問題的活動,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探討口算方法。接著,通過“做一做”,讓學生經歷口算整十、整百數乘整十數的過程,掌握口算方法。新教材把口算教學和解決實際問題聯系在一起,使學生產生親切感和學習興趣,同時有利于加深學生對乘法意義的理解。
二、學習者分析。
學生在整十、整百數乘整十數的基礎上,擴大口算的范圍,相信學生能夠運用已有的知識和已有的計算方法,探索出新的計算方法。
三、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整數乘法的口算方法。
2、培養學生類推遷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3、使學生經歷整數乘法口算方法的形成過程,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4、培養學生養成認真計口算的良好學習習慣。
5、使學生感受到數學源于生活,培養學生積極思考的習慣。
四、教學重點及解決措施。
掌握整數乘法的口算方法。
五、教學難點及解決措施。
通過學生活動,體驗數學學習方法。
口算是不借助任何工具,只憑思維和語言進行計算并得出結果的一種計算方法,它具有快速、靈活的特點??谒闶怯嬎隳芰Φ囊粋€重要組成部分。首先,口算是筆算、估算的基礎,筆算和估算能力是在準確、熟練的口算能力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沒有一定的口算基礎,筆算、估算能力的培養就成了無源之水。其次,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極其廣泛的應用。因此良好的口算能力不僅是學習任何其他數學知識的基礎。我在備課前想過,既要讓學生牢牢的掌握這堂課的內容,又要嘗試讓他們自己去學習。于是我精心設計了一個個井井有條的步驟:注意口算聯系經?;?,并通過多種形式的訓練,逐步提高口算速度,培養口算能力。依據的理論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聯系生活實際。
教學目標:
1、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初步了解統計的意義,會用正字法法收集和整理數據。
2、初步認識條形統計圖(1個格子表示兩個單位)和統計表,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并回答簡單的問題。
3、通過身邊有趣事例的的調查活動,激發學習的興趣,培養學合作意識和實踐能力。
教學重點:
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初步了解統計的意義,會用正字法收集和整理數據;認識條形統計圖(1個格子表示兩個單位)和統計表。
教學難點:
認識條形統計圖(1個格子表示兩個單位)和統計表,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并回答問題。
教學方法:
討論法、觀察法、情景法、分小組合作學習法。
教具準備:
操行統計表、水彩筆。
教學過程:
一、設情景問題置疑,引入新課。
師:同學們,六一兒童節就要來了,我們班上要出兩個節目,大家覺得我們可以出什么呢?
生:唱歌、跳舞、繪畫、走時裝步。
師:不錯,合唱、舞蹈、小品、樂器我們可以考慮一下,我們可以從這四類節目中選出兩個,我們怎么決定出哪兩個節目呢?這就要用到我們一年級時所學的統計知識。老師想讓大家投票來決定,下面老師請每組討論出兩個節目,等會投票。板書課題:“統計”。
二、探究新知。(隨時注意給表現突出的大組或個人加五星和紅旗)。
1、收集數據的過程。
師:我們要知道哪兩個節目的票數第一步就需要我們來收集數據。
板書“收集數據”。
師:小組討論收集數據的方法。(教師行間巡視,對方法收集好的小組和合作愉快的小組加五星)。
師:下面請各小組匯報交流各種方法,并說說本小組認為最簡單的記錄方法,談談為什么?
師:老師今天給大家帶來一個新的方法正字法,下面組長就把討論結果在黑板上按“正”字的書寫順序畫一筆畫。(學生按大組順序上臺投票配上音樂伴奏曲)。
2、整理數據的過程。
師:請大家整理好每種節目的票數,再填到統計表中,我們數“正”字筆畫的過程,就是我們整理數據的過程。
師:下面請小組一起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法。
生:(匯報交流結果)一個格子不表示1票,而把它表示成兩票剛好用4個半格子。
師:大家覺得他的方法可行嗎?沒錯,我們可以用一個格子表示2票。請大家分別在條形統計圖上用這種方法表示出每種節目的票數。老師想請一位同學到黑板上來畫一畫。
師:一個格子表示幾票要根據統計表中數量最多的項目和每豎行總共的格子數來確定。
3、描述、分析的過程。
師:從黑板上的統計表和統計圖中你看出了些什么?知道了什么,明白了什么?生:xx的票最多,xx的票最少。最多的比最少的多幾票?知道了條形統計圖中一個格子不但可以表示1個人或物,還可以根據具體的情況表示2個或3個甚至更多個人或物。
師:剛才大家的.回答就是我們對統計表描述分析的過程(板書“描述、分析”)。
三、聯系生活。
師: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要用到我們的統計知識,比如跟跟媽媽一起去超市購物回來,我們可以統計買的什么種類的商品最多;老師在班上要統計哪一組的五角星最多,哪一組的表現最優秀等等?;丶液蟠蠹依^續找一找能夠用到統計的例子,下節課我們一起來說一說。
四、描述分析。
這個案例能貼近學生生活,從學生感興趣的事例中選取素材進行教學。案例中,教師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從熟悉有趣的“慶六一”開聯歡會出節目出發。由于學生喜歡的節目很多,可是出2個節目,產生進行統計活動的需要,必須從同學們喜歡的節目中選取最多人喜歡的2個節目。只有通過統計才能確定出哪2個節目。讓學生經歷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過程,逐步體會統計的必要性。在這樣一個良好的情境中,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合作、交流,課堂成了學生創造靈感的空間。
五、體會與反思。
課標強調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教師能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學生的興趣、貼近學生生活出發,靈活選取素材。重視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從熟悉有趣的“慶六一”開聯歡會出節目這件生活中的小事出發進行統計活動。讓學生經歷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過程。如:先要知道哪2種節目是最多人喜歡的?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教學時教師非常重視學生的操作活動,用“貼星星”的方法,選擇自己最喜歡的節目,只有讓學生在直接的操作和感知的基礎上才能逐步體會統計的必要性。
教師在課堂上要給學生留有充足的時間和空間,使每一位學生都能有效地參與討論,發表自己的看法,傾聽別人的見解。課學教學要有師生平等、開放的良好學習氛圍,為學生提供暢所欲言的機會,讓他們的思維活起來,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案例中,教師本著同學生商量的語氣“出什么節目好呢?”、“怎么辦?”讓學生在這種輕松、自由的氛圍中交流討論,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學生的學習氛圍濃厚,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新課標強調: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隨時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了解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體會學習數學的重要性。案例中,教師提出“開聯歡會,由于班費有限,只能買2種水果,買什么好呢?”這里遇到了困難,產生了分歧,有了爭執。教師把握機會組織學生討論,這個討論是必要的,也是適時和有價值的。這里融入了小朋友的猜測、驗證與交流等數學活動。給予學生充分的自由空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方式,大膽地進行探索、創造,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緊密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在統計的整個過程中真心體會到統計的意義和價值。這些都充分體現了學生的數學學習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
教學內容:
估算黃豆粒數。
教學目標:
學會估算方法。
教學重難點:
利用估算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準備:
黃豆,杯子,天平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師:你們看,這是什么?
生:黃豆。
師:你們想知道這些黃豆有多少粒嗎?
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黃豆有多少粒。
二、小組討論,確定方案。
師:你們可以用課桌上的工具。
(杯子,天平等)。
三、小組合作,實施方案。
四、匯報交流。
方案一:
先數一杯黃豆的數目,再看這些黃豆有多少杯,再用乘法計算即可。
方案二:
先測一把黃豆的數目,再看這些黃豆有多少把,再用乘法計算即可。
方案三:
先測100粒黃豆的重量,算出一粒的重量,再稱出總重量,再用除法計算即可。
五、小結。
數學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請大家都要做留心觀察的人。
從經驗中學習是每一個人天天都在做而且應當做的事情,然而經驗本身的局限性也是很明顯的,就數學教學活動而言,單純依靠經驗教學實際上只是將教學實際當作一個操作性活動,即依靠已有經驗或套用學習理論而缺乏教學分析的簡單重復活動;將教學作為一種技術,按照既定的程序和必須的練習使之自動化。它使教師的教學決策是反應的而非反思的、直覺的而非理性的,例行的而非自覺的。這樣從事教學活動,我們可稱之為經驗型的,認為自己的教學行為傳遞的信息與學生領會的含義相同,而事實上這樣往往是不準確的,因為師生之間在數學知識、數學活動經驗、社會生活閱歷等方面的差異使得這樣的感覺通常是不可靠的,甚至是錯誤的。例如:多年來我們在上復習課的時候總有一個將知識做為小結的環節,而且都是由教師給出答案,例如用語言或圖表羅列出所學知識。潛意識里認為學生是無法給出令人滿意的知識網的,事實并非如此,在教學實驗中學生能給出的總結形式包括:
表格式――條理性很強。思路清晰,概括潛力強,有較強的周詳思維潛力,資料包括章節的資料說明,主要運算法則,各種問題的解題方法、注意事項及例題。趣味式――具體、形象而且生動、搞笑表現出制作者有著成人思索不及的豐富的想象力、形象思維潛力。
匯報式――資料豐富、過程詳盡。表現出制作者情感豐富、能夠客觀的剖析自我。包括章節的主要資料,自我收獲學習過程中的感想、困惑和對教師的感激之情。
體會式――感受真切、信息豐富。表現出制作者能夠坦誠道出對學習對象的真實感受。如數學很搞笑它與生活是緊密聯系的,既能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又能使人變得聰明。
可見,單純憑多年積累起來的教學經驗也不能夠準確的把握我們正面臨的家學對象。學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知識背景、學習數學的好處、不同的文化氛圍都帶來了影響。
二、理智型的教學需要反思。
理智型教學的一個根本特點是職業化。它是一種理性的以職業道德、職業知識作為教學活動的基本出發點,努力追求教學實踐的合理性。從經驗型教學走向理智型教學的關鍵步驟就是教學反思。對一名數學教師而言教學反思能夠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對數學概念的反思、對學數學的反思、對教數學的反思。
1.對數學概念的反思――學會數學的思考。
對于學生來說,學習數學的一個重要目的是要學會數學的思考,用數學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對于教師來說,他還要從教的角度去看數學,他不僅僅要能做,還應當能夠教會別人去做,因此教師對教學概念的反思應當從邏輯的、歷史的、關系的等方面去展開。
當學生走進數學課堂時,他們的頭腦并不是一張白紙――對數學有著自己的認識和感受。教師不能把他們看著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這些空的容器里灌輸數學這樣常常會進入誤區,因為師生之間在數學知識、數學活動經驗、興趣愛好、社會生活閱歷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這些差異使得他們對同一個教學活動的感覺通常是不一樣的。
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課后反思的數學學習素材,一個比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學過程中盡可能多的把學生頭腦中問題擠出來,使他們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暴露出來。
教得好本質上是為了促進學得好。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是否能夠合乎我們的意愿呢?
我們在上課、評卷、答疑解難時,我們自以為講清楚明白了,學生受到了必須的啟發,但反思后發現,自己的講解并沒有很好的針對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從根本上解決學生存在的問題,只是一味的想要他們按照某個固定的程序去解決某一類問題,學生當時也許明白了,但并沒有理解問題的本質性的東西。
三、教師對教學反思要注意的四個視角。
1.自我經歷:在教學中,我們常常把自己學習數學的經歷作為選取教學方法的一個重要參照,我們每一個人都做過學生,我們每一個人都學過數學,在學習過程中所品嘗過的喜怒哀樂,緊張、痛苦和歡樂的經歷對我們這天的學生仍有必須的啟迪。
當然,我們已有的數學學習經歷還不夠給自己帶給更多、更有價值、可用作反思的素材,那么我們能夠重新做一次學生以學習者的身份從事一些探索性的活動,并有意識的對活動過程的有關行為做出反思。
2.學生角度:教學行為的本質在于使學生受益,教得好是為了促進學得好。
在新課程實驗中,學習分段函數時,讓學生去了解出租汽車的出租費用、或家長工資中的扣稅標準,并寫出調查報告。
在講習題時,當我們向學生介紹一些精巧奇妙的解法時,個性是一些奇思妙解時,學生表面上聽懂了,但當他自己解題時卻茫然失措。
大數學家希爾伯特的老師富士在講課時就常把自己置于困境中,并再現自己從中走出來的過程,讓學生看到老師的真實思維過程是怎樣的。人的潛力只有在逆境中才能得到最好的鍛煉。經常去問問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感受,借助學生的眼睛看一看自己的教學行為,是促進教學的必要手段。
3.與同事交流。
同事之間長期相處,彼此之間構成了能夠討論教學問題的共同語言、溝通方式和寬松氛圍,便于展開有好處的討論。
上課鈴響了,我走進教室??吹胶诎迳线€留著上節課的內容,眉毛便擰在了一起,大聲地問道:“今天誰值日?為什么不擦黑板?”班上鴉雀無聲。我見沒人答應,火上來了,生氣地又問了一遍。這時,坐在最后的一位同學跑上來,迅速擦了起來。這是一個學習較差的學生,老師們都不喜歡他。他認真而大力地在擦著黑板的每一個角落,弄得課室內塵土飛揚。這時我說:“同學們,都瞧見了吧,這就是由于一個人的不負責任造成的?!辈恢钦l小聲嘟囔了一聲:“今天不是他值日?!币粋€成績優異的學生慢騰騰地站了起來,用幾乎聽不到的聲音說:“今天是??是我??值日?!蔽毅等涣?,干咳一聲,說:“你先坐下,下回注意?!边@時,這位同學擦完黑板,默默的回去了。課后,我無意中聽到兩位學生的對話:“×××同學不做值日,老師不責罰他;上次,我忘了擦黑板,就被罰了?!薄罢l叫你的成績不好?老師就是偏心”??我呆住了,也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
案例分析。
由此可見,優生和差生即使犯同樣的錯誤,由于教師平時對優等生的袒護,對差生的偏見,就出現了不同的處理方法。因此,在學生的心靈深處留下了不同的陰影。自然,學生們對老師的認識也是不同的。這是可悲的現象,是老師的偏見給造成的。要讓學生還老師一個公正的認同,教師必須做到:
一、平等對待優生和差生。不少教師認為只有學習好的學生才是人才,對他們總是高看一眼,平時的態度和評價也是較為積極的,而對那些學習不好的學生則打心眼里看不上,認為他們根本不是念書的材料,將來也不會有大出息,因此對他們的評價也是消極的。這是認識上的偏見。當前,從校內到校外、從教師到家長,一提到差生,似乎叫人擔憂。社會上的人聽說是差生,就搖頭;家長知道自己的孩子是差生,心里面就有說不出的難過;班主任聽說是差生,就不愿接受。對于我自己在這件事中,也因帶了有色眼鏡對待優生和差生,才導致引起學生的私語的;也影響了自己的教師形象。作為教育者既要培養尖端人才,更要面向全體學生,一視同仁,平等對待,這才是正確的教育。
二、應盡量發掘差生的閃光點。和中等生或優生一樣,后進生并不是一無是處的,如果經常深入班級,細心觀察就不難發現,每個后進生的身上都有自己的優點。因為學生是發展中的人,有較大的可塑性和矯正的可能性,班主任要努力尋找并及時發現后進生身上的閃光點。如案例中的這位差生,他的閃光點很明顯:熱愛老師,關心集體,愛護同學,有責任感。如果今后我能充分利用他的閃光點,給以重任,深信這位同學定能發揮所長,為班集體作出貢獻,也定能轉差為優的;也達到了我們要紅花盛開,也要綠葉郁蔥的教育效果。
集體的事,都是不會得到老師的贊賞的。從而自暴自棄。這是我需要補救的工作。
四、應加強老師的自身修養。韓愈先生曰:“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睂嵺`證明,一個成功的班主任,要依靠自己的高尚品德和智慧,依靠自己的感召力、吸引力,從德、智、體、美等方面對學生進行培養、訓練、陶冶、感染、示范,以達到教育之目的。這就要求我們老師要不斷地加強自身修養:
1、為人師表。首先必須忠誠教育事業,熱愛本職工作,具備崇高的思想品德,堅定的信念。要像蠟燭一樣,把自己的全部光和熱獻給社會;要像粉筆一樣,為播種文明獻出自己潔白樸素的一生。
2、熱愛學生。這是班主任教育必須具備的教育素養之一,是教育素養中起決定性作用的一種品質。原蘇聯教育家加里寧曾經指出:“教師所專門接觸的是人才,而且是最年輕和最富于敏感的人才。他們是未來的建設者、創造者?!币虼?,我們不僅要愛那些思品天賦較好的學生,也要對那些缺少天賦而自卑的學生以理解和尊重,對那些“有毛病”的學生以愛護和嚴格要求,熱情地對待??傊?,教師要為人師表、處事公道、獎懲得當,學生才信任,教師才有威信。
文檔為doc格式。
。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ziwojieshao/14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