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編寫教案模板時,需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需求,使教學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情況。這是一份經過多年實踐驗證的優秀教案模板,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
上午好!我非常榮幸能有機會在這里展示我的教學設計。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第一課時的教學設計。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設計理念等七個方面來進行說課。
一、教材分析。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這組課文以“異國風情”為專題,目的是讓學生從全人類的優秀文化中汲取營養,并受到審美情趣的陶冶。本文作者是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選編本文的意圖有三:一是讓學生了解德國的民族風情特點,二是積累優美語言,三是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教育。
二、學情分析。
學生學習本文時,即將結束小學五年級的學習,在本學期所注重培養的閱讀能力方面,已經初步具備了聯系上下文和自己理解詞句的能力,能夠在閱讀中抓住主要內容、揣摩文章的表達意圖。但是仍需要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培養閱讀情感、明白做人的道理。
三、設計理念。
新課程標準提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會讓學生采取朗讀、默讀、瀏覽、配樂讀等多種閱讀方式,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感知、感悟,培養語感,并受到審美情趣的陶冶。同時,貫徹創設情境、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以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
四、教學目標。
依據課程標準、教材內容及學生實際,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掌握7個生字,能正確讀寫“姹紫嫣紅”等詞語,并理解詞語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三自然段,積累文中優美語言;
3、了解作者所介紹的德國奇麗的景色。
教學重點:了解作者所介紹的德國景色的特點,積累文中優美語言。
教學難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詞語的意思。
五、教法和學法。
1、說教法:這篇文章精美雋永,但較為淺顯簡明,五年級學生容易理解接受,我主要采用“朗讀、默讀、瀏覽等多種閱讀方式、質疑研讀課文、重點讀議結合”,并輔助采用“圖文結合法、情境渲染法”。
2、說學法:根據教材的特點和五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這節課我將引導學生用“自主質疑―以疑促讀―讀議交流”的方法來學習,即課前收集資料,增進對季羨林和德國的了解,然后自主質疑,以疑促讀,做到聯系上下文,邊讀邊想,讀議交流。
六、教學過程。
基于以上分析和準備,我計劃按照如下思路來開展本課時的教學。
(一)回顧舊知,質疑文題。
由上學期學過的《小苗與大樹的對話》一課引出作者季羨林先生,順勢簡介作者及留學經歷,因而引出課題。
接著引導學生針對題目質疑:“自己種的花為什么要給別人看?德國人怎樣種花才能讓別人看到自己的花?……”等等。這個質疑環節的設置,旨在引起閱讀期待,“以學定教”“以疑促學”,讓學生由“冷”變“熱”,帶著問題主動探究。正如美國教育家哈曼所說:“那些不設法勾起學生求知欲望的教學,就如同錘打著一塊冰冷的生鐵?!?/p>
(二)檢測預習,掃清障礙。
1、在這一環節,我由字――詞――文,層層推進檢查學生的自學情況、掃清閱讀障礙。
2、首先我出示生字,先指名讀并組詞,然后讓學生齊讀,教師強調多音字、易錯字,在學生練寫后,讓學生提出難寫字,如“脊”和“嫣”,我在黑板上示范,教給學生如何把字寫漂亮。
3、在學生會準確讀寫生字的基礎上,我出示詞語“花團錦簇、姹紫嫣紅、應接不暇、頗、耐人尋味、莞爾一笑”,采取指名讀、齊讀等形式讓學生正確讀出這些詞語。
4、在學生字詞全部掌握的'情況下,檢測讀文情況,以及對部分詞語的理解,對于提出的難懂詞語,采取兵教兵,對解決不了的放在理解課文時處理。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引導學生捕捉重點句――“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并引導學生抓住兩個關鍵詞“奇麗”和“奇特”及標點符號來感情讀,讀出感嘆之情。在感情讀的基礎上,讓學生理解“奇麗”和“美麗”的不同。
(四)細讀課文,感受景色的奇麗。
有位哲人說過:“埋頭思考”遠勝過一千句夸夸其談?!?/p>
這一環節以“尋找奇麗――感悟奇麗”為貫穿課堂學習活動的線索,請學生默讀課文第三自然段,借助自學提示自主探究,研讀品悟。
為了突破教學重點,我設計了這樣幾個層次:
理解詞語,積累詞語。
在學生充分的自學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交流:你從哪些詞句感受到景色的美麗?根據學生回答,教師大屏幕出示: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
抓住關鍵詞“花團錦簇”“姹紫嫣紅”“花的海洋”“山陰道”來感受景色的美麗,抓住“任何”“家家戶戶”來感受景色的奇特。在理解“花團錦簇、姹紫嫣紅”時,我結合“花團錦簇、姹紫嫣紅”圖片讓學生談自己的理解,然后引導學生想象“可能都有哪些花?可能有哪些顏色的花”從而體會到花的多和美,在此基礎上總結出“花團錦簇”側重于花的樣子和形態,“姹紫嫣紅”側重于花的顏色。采取指名讀、齊讀、男女生讀等形式讓學生體會花的多和美。在學生體會到花既多又美后,自然體會到這就是一個“花的海洋”,然后鼓勵學生用自己積累的詞語描述這美麗的景色,從而達到積累詞語的目的,也為下面寫話作了鋪墊。
注重朗讀,內化情感。
這堂課,我抓住重點句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騰出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品讀,在品詞品句的基礎上進行多次地、反復地、有層次地讀,讀中感悟,讀中想象,讀出意境。
在學習“景色奇麗”這部分講解幾個重點詞語時,我問:你能不能讀出花的美、多?(讀好這些詞、讀好這句話。)學生借助對語言文字的理解朗讀課文;在教師簡介“山陰道”一詞后,緊接著又提出要求:這么美麗的德國大街你想不想去看一看?接著,學生閉眼我配樂解讀。在輕柔的音樂中,通過讀、想象完全把學生帶到課文的意境中,給學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學生的朗讀上升了一個高度,同時也為下文的展開想象、隨文練筆作一個示范和鋪墊。
展開想象,隨文練筆。
我在教學中靈活采用“欣賞畫面入境,品讀想象中生情,深讀積累中拓展”等教學方法,盡力引導學生去想象場面情景,把心放到課文中去,設身處地地去讀、去想、去寫。引導學生想象時,因為已經有了前面老師的榜樣示范作用,學生再寫就容易多了。學生寫好后,伴著音樂,叫2-3名學生說自己寫的話。最后兩次引讀“多么奇麗的景色!”學生在寫的過程中,在語言文字的訓練中潛移默化地感受到德國奇麗的景色。在感受景色的奇特時,采取教師引讀的方法感受“任何一條街”和“家家戶戶”,并結合美麗的街景圖片感受景色的奇。
當堂背誦,積累語言。
在帶著學生親自體味了這奇麗的景色之后,學生的內心已經鋪墊起足夠的情感,在這個基礎上背誦第三自然段,既達到了積累語言的目的,又為下面的“小導游”作鋪墊。
小小導游,總結鞏固。
在學生對文章內容有了整體的理解后,讓學生寫導游詞,介紹德國奇麗的景色,這一環節主要是讓學生鞏固背誦的文字,所以不要求學生寫得多優美,只要能復述文本即可。這既是對本課教學的總結,也為下一課時的教學做好了鋪墊。
各位老師:
下午好。
剛才,我們一起享受了一節家常課給我們帶來的質樸和美感,聽了大家的評課,我的第一感受是大家真不愧是各校選派來的骨干,評課時實事求是、觀點鮮明且個性十足,我們的確需要這樣探討甚至爭論,這樣才算是真正的共同學習與成長,這是種很好的研討氛圍,也是熱愛語文課堂的老師們最好的平臺。
說到這節課,因為張老師之前忙于學校的各種瑣事,只花了一個星期去準備,所以我把這節課稱之為充滿美感的常態課。沒有花更多的時間去準備去雕琢,并非我們對待這節課的態度不端正,是因為家常課、常態課是張老師,還有我本人一直以來追求的理想課堂,雖然時間緊,張老師在這遍之前試講了二次,也就是一個星期之內共上了三次。三次課呈現出的效果是不一樣的,但有共同點,語文味十足。有語文味的課堂,我認為把握兩點足矣,一是盡顯語言文字的美,二是扣擊人文之美。這只是我自己比較狹隘的看法。下面我從這節課體現的五處美來談談自己的感受。
自然之美。
一節好課,它不拒絕、不反對預設,我們的備課就是一個預設的過程嘛,但是我們的課堂本質上應該是生成的,包括整個教學流程,跟學生的互動和對話。這節課好就好在它的自然天成。張老師的公開課從來都是背粗案,簡案,在有條件的情況下絕不用重復的學生。為的就是呈現一個生成的課堂。就拿今天的課來說,張老師往那一站,首先人美是返璞歸真的那種純凈的美;然后她一張嘴,聲音美極了,甘露一般,這是一種磁石般吸引學生的美;她一朗讀,節奏之美,語感之美顯現出來了,這種美帶給學生的是享受更是語文素養的熏陶,所以學生后面說寫的環節令人賞心悅目,簡直就是張老師的翻版,因為這個班她代了兩年,受其影響之深嘛。大家可能以為完美的流程,完美的表達背后似乎隱藏了太多的預設,其實不然,因為我聽了前面的試講,我有發言權,三節課在細小的環節上的處理都不盡相同,就連每個環節的時間分配上都不一樣,因為她更多的是在關注學生的發展,生成的東西一多,就有了今天自然狀態下的真實的課堂。
智慧之美。
美貌與智慧并存這種魅力,這種美是超乎尋常的。從課程設計上講,一開課張老師用“四五十年后,季老先生再回德國,他發出了怎樣的感嘆?”這有效的一問,點燃了學生思維的火花,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使問題直擊文章中心,這樣學生就很自然地從整體入手,對整篇課文作了整體思考,這也就是我明天要講的閱讀教學的十種模式之一,主線貫穿式。從教學過程來講,這節課生成的東西多,張老師的智慧也就顯現得多,例如:
個性之美。
所謂個性,就是出眾。張老師的與從不同在于什么?其一讀得與眾不同,從課題上就入手,把語文課的味讀出來。她用抑揚頓挫的朗讀藝術帶著孩子們用讀來詮釋文本的內含,給文字注入生命,去撞擊孩子們的心靈。她還通過范讀,引讀,接讀等多種方式蹲下身子參與到學生的朗讀之中。正是這種個人的素質魅力引領著學生有效地把朗讀訓練和理解課文有機地結合起來,在理解的基礎上朗讀,又通過朗讀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寫花美的那段就體現得很好,如此帶著孩子在文本中走了個來回,大家都看得到效果嘛,從開課時讀題目的疑惑與驚訝到結束時讀題目的由衷贊嘆,這就是孩子的理解與成長。
其二張老師用極具感染力的肢體語言營造了一個和諧的學習氛圍,每個老師的教態是不同的,張老師那一舉手,一投足,一個眼神,一個微笑,不是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是在肯定學生的學習成果,有了這般的親和力,學生肯定不畏懼,樂于閱讀,教學效果那是不言而喻的。
豐富之美。
文章篇幅不長,大部分內容學生也不難理解,這節課最美之處是將工具性與人文性體現得淋漓盡致。首先是真正將語言文字的發展放在首位,將聽說讀寫落到實處。老師們不難發現,課中的學法指導無處不在,例如:在張老師的指導下學生學會了邊讀邊思考;學會了理解詞語的方法(對應接不暇的理解),學生學會了聯系上下文和聯系生活實際理解文中的重要句子(對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理解);學會了合作學習;學生還學會了運用課外資料來促進對文本的理解。
具有“語文味”的語文課堂必須是“文道同行”的。這節課的人文滲透有力度,不是在單純地講大道理,而是與工具性相結合,既練習了說、寫,又起到了思想引領,指導行為的作用。
再次,作業的設計也為這堂課增添了光彩,使課堂豐滿起來。課結束時張老師向大家推薦了有價值的書籍,力求學生邁進更為廣闊的閱讀世界。
遺憾之美。
語文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一節課不可能十全十美,它應該是真實的、不粉飾的、值得反思的,可以重建的課。只要是真實的,就是有缺憾的。有缺憾恰恰是真實的指標。
a上午我們講到了第三學段的閱讀教學目標,對照起來,這節課中默讀的成份少點,靜思默想應該是高年級課堂中最常見的讀的形式,課如果一直處在高音區,不管是老師和同學,這樣肯定有點累,教得不輕松學得也不輕松。
b今天的課各個層面的東西都有,雖豐富卻顯得繁瑣了一些。這也不是張老師的問題,因為在試課后我們是希望張老師的課能夠將閱讀教學中應該注意的方方面面能盡可能多的展現出來,也就是這節課是純粹為了迎合我們這次閱讀教學的主題而量身設計的。本身我們是提倡閱讀課一課一得,抓住重要部分,帶著學生搞透徹的。c張老師是典型的淑女形象,課堂細而顯得碎,柔而顯得膩,這節課多了一丁點綿長,少了一份利索。
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課目是《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
本課是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小學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二十五課的教學內容。這篇文章是我國著名語言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北京大學教授季羨林先生寫的一篇精美雋永的短文。作者先點明了德國是一個愛花的國度;然后回憶了自己早年在德國留學時感受到德國人非常愛花的親身體驗;并用優美生動的語言,描述了德國家家戶戶窗口都開滿鮮花的情景,抒發了自己“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種境界“頗耐人尋味”的感慨;最后講述了當自己再次來到德國,又看到這番景像的情景,表達了舊地重游的感受,即對德國奇麗風景和與眾不同風俗習慣的贊美之情。
本文不同于一般寫景物風情類的文章,不是純粹描寫景物,而是像話家常一樣娓娓道來,在講述德國風景民俗的同時,用最精練概括的語言點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長的哲理,讀起來讓人既開眼界,又回味無窮,頗受教育。本文位于教材第8組課文,這組教材是以“異國風情”為專題,目的是為學生打開一扇異國文化的窗口,向學生展示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異國風情畫卷。因此本課一是讓學生了解一些德國的民族風情特點,積累優美語言;二是使學生在語言文字的訓練中潛移默化地受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教育。為解決教學中的重難點問題我將本課設計為兩個課時。下面我從教材、教法與學法、教學過程、以及教學板書這幾個方面進行說課。
根據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規定,小學第三學段(5~6年級)識字上要有較強的獨立識字能力。閱讀上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習瀏覽,擴大知識面;閱讀敘事性作品,要了解事件梗概,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說出自己的喜歡、憎惡、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根據本單元的學習目標和我們的學生沒有走出過國門經歷的實際情況,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預設為:
技能目標:培養學生結合句子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的能力,學會作者寫景狀物寫作方法
情感目標:感受異域風情,理解“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人生境界
發展目標:培養學生聯系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
讓學生不僅體會到德國奇麗的風景之美,更感覺到德國人的心靈美。
在這堂課中,我綜合了觀察法讓學生看圖觀察理解“花團錦簇”、“姹紫嫣紅”的含義,談話法、討論法讓學生根據我提出的問題受到啟發自主學習、從文中自己的品讀感受文章,用自上而下教學設計引領學生理解課文,情境性教學方法來引導學生自學、討論、交流。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采用了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實踐與想象充分結合的教學方法,為學生營造了一個新型的良好的課堂氛圍。為達到本課的教學目標,主要從五個方面進行教學。
一、課外引入,揭題質疑
引發學生對異域國土的興趣播放德國景色的錄像片,通過錄像回到文章,提出問題:當季先生四五十年后再次踏上德國土地時他是如何評價德國的,引出本文線索詞語:美麗。進而再引發學生思考“美麗”是否只指景色美,作為引導深入學習課文的出發點。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讓學生找季先生整體評價德國的句子:“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先讓學生說明“奇麗”的含義,鍛煉學生概括詞語能力,啟發學生學會在閱讀中解釋詞的方法。學生自主學習理解詞語后,提出要求:讓學生用線畫出文中描寫奇麗景色的句子。通過動手圈劃,使他們手腦結合理解課文感受文章,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三、細讀課文,感悟“美麗”
根據學生畫出的句子,深入課文學習文中的重難點。當找到“德國人讓花朝外開,自己只能看見脊梁?!边@一段落,讓學生找出重點詞語體會德國人的品質。
當找到重點段落第三自然段:“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币痪鋾r利用圖片的出示讓學生理解“花團錦簇,姹紫嫣紅”兩個詞語,使學生通過欣賞圖片的有效途徑直接理解本課重點,體會德國街頭的美。在“應接不暇”一詞處先讓學生說詞義,再提出問題“你在什么時候應接不暇,給大家舉個例子?!?/p>
讓學生以此鍛煉口頭表達能力,并拓展思維將閱讀課程帶入生活。
四.品讀課文,再感“美麗”
這一環節讓學生想象與感受相結合,配合優美的音樂學生閉眼傾聽,老師誦讀第三自然段描寫德國美景的句子。傾聽中想象,再讓學生抒發自己聽后的感受,想象看到、聽到、聞到了什么。組織交流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最后結合一組德國街頭花團錦簇的圖片,讓學生再感美麗。
啟發學生感受“美麗”,讓他們把看到想到的都讀出來,進行自讀第三自然段。揣摩作者是怎樣寫出景物、風情特點的,學習運用作者的寫作方法。
利用填空的形式,空出第三自然段中的重點詞語讓學生試著背誦,最后在課上理解感受美的同時達到教學目標完成背誦。
五、揭示中心,三感“美麗”:
通過問題:“除了景色美,作者還是感受到了德國哪些地方美?”引出本課難點“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我覺得這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边@句話。
通過為“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句話加上關聯詞語“因為……所以”和“之所以……是因為”的選擇,利用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組織交流,讓學生說明自己的觀點進行德育滲透,說明做人的真諦。
再讓學生通過講述生活中的“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事例,進行口語交際,聯系生活,拓展延伸。從事例中讓他們自主感悟課文中的品德內涵。
在這種“引——放”的教學方式下,教師用生動語言啟發引導學生,激發學生的情感,使自己和學生的情感融為一體。讓學生情動于中,最后讓他們用“感恩”的語氣讀“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再用“贊美”的語氣讀“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鄙羁汤斫馕恼碌碾y點,體悟文章內涵。
六、前后呼應,總結全文
最后回到本課第一個問題:作者說的美麗是不是只指景色之美。深化主題,揭示中心。
最后板書設計
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
景奇麗花團錦簇、姹紫嫣紅德國美麗人奇特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本課是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小學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二十五課的教學內容。這篇文章是我國著名語言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北京大學教授季羨林先生寫的一篇精美雋永的短文。作者先點明了德國是一個愛花的國度;然后回憶了自己早年在德國留學時感受到德國人非常愛花的親身體驗;并用優美生動的語言,描述了德國家家戶戶窗口都開滿鮮花的情景,抒發了自己“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種境界“頗耐人尋味”的感慨;最后講述了當自己再次來到德國,又看到這番景像的情景,表達了舊地重游的感受,即對德國奇麗風景和與眾不同風俗習慣的贊美之情。本文不同于一般寫景物風情類的文章,不是純粹描寫景物,而是像話家常一樣娓娓道來,在講述德國風景民俗的同時,用最精練概括的語言點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長的哲理,讀起來讓人既開眼界,又回味無窮,頗受教育。本文位于教材第8組課文,這組教材是以“異國風情”為專題,目的是為學生打開一扇異國文化的窗口,向學生展示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異國風情畫卷。因此本課一是讓學生了解一些德國的民族風情特點,積累優美語言;二是使學生在語言文字的訓練中潛移默化地受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教育。為解決教學中的重難點問題我將本課設計為兩個課時。下面我從教材、教法與學法、教學過程、以及教學板書這幾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教材分析。
根據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規定,小學第三學段(5~6年級)識字上要有較強的獨立識字能力。閱讀上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習瀏覽,擴大知識面;閱讀敘事性作品,要了解事件梗概,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說出自己的喜歡、憎惡、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根據本單元的學習目標和我們的學生沒有走出過國門經歷的實際情況,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預設為:
2、技能目標:培養學生結合句子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的能力,學會作者寫景狀物寫作方法。
3、情感目標:感受異域風情,理解“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人生境界。
4、發展目標:培養學生聯系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
體會“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境界,并從中受到教育。
三、教學難點:
讓學生不僅體會到德國奇麗的風景之美,更感覺到德國人的心靈美。
四、教法和學法:
在這堂課中,我綜合了觀察法讓學生看圖觀察理解“花團錦簇”、“姹紫嫣紅”的含義,談話法、討論法讓學生根據我提出的問題受到啟發自主學習、從文中自己的品讀感受文章,用自上而下教學設計引領學生理解課文,情境性教學方法來引導學生自學、討論、交流。
五、教學過程: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采用了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實踐與想象充分結合的教學方法,為學生營造了一個新型的良好的課堂氛圍。為達到本課的教學目標,主要從五個方面進行教學。
(一)課外引入,揭題質疑。
引發學生對異域國土的興趣播放德國景色的錄像片,通過錄像回到文章,提出問題:當季先生四五十年后再次踏上德國土地時他是如何評價德國的,引出本文線索詞語:美麗。進而再引發學生思考“美麗”是否只指景色美,作為引導深入學習課文的出發點。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讓學生找季先生整體評價德國的句子:“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先讓學生說明“奇麗”的含義,鍛煉學生概括詞語能力,啟發學生學會在閱讀中解釋詞的方法。學生自主學習理解詞語后,提出要求:讓學生用線畫出文中描寫奇、麗景色的句子。通過動手圈劃,使他們手腦結合理解課文感受文章,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三)細讀課文,感悟“美麗”。
根據學生畫出的句子,深入課文學習文中的重難點。當找到“德國人讓花朝外開,自己只能看見脊梁?!边@一段落,讓學生找出重點詞語體會德國人的品質。
當找到重點段落第三自然段:“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币痪鋾r利用圖片的出示讓學生理解“花團錦簇,姹紫嫣紅”兩個詞語,使學生通過欣賞圖片的有效途徑直接理解本課重點,體會德國街頭的美。在“應接不暇”一詞處先讓學生說詞義,再提出問題“你在什么時候應接不暇,給大家舉個例子?!?/p>
讓學生以此鍛煉口頭表達能力,并拓展思維將閱讀課程帶入生活。
(四)品讀課文,再感“美麗”。
這一環節讓學生想象與感受相結合,配合優美的音樂學生閉眼傾聽,老師誦讀第三自然段描寫德國美景的句子。傾聽中想象,再讓學生抒發自己聽后的感受,想象看到、聽到、聞到了什么。組織交流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最后結合一組德國街頭花團錦簇的圖片,讓學生再感美麗。
啟發學生感受“美麗”,讓他們把看到想到的都讀出來,進行自讀第三自然段。揣摩作者是怎樣寫出景物、風情特點的,學習運用作者的寫作方法。
利用填空的形式,空出第三自然段中的重點詞語讓學生試著背誦,最后在課上理解感受美的同時達到教學目標完成背誦。
(五)揭示中心,三感“美麗”。
通過問題:“除了景色美,作者還是感受到了德國哪些地方美?”引出本課難點“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我覺得這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边@句話。
通過為“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句話加上關聯詞語“因為……所以”和“之所以……是因為”的選擇,利用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組織交流,讓學生說明自己的觀點進行德育滲透,說明做人的真諦。
再讓學生通過講述生活中的“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事例,進行口語交際,聯系生活,拓展延伸。從事例中讓他們自主感悟課文中的品德內涵。
在這種“引——放”的教學方式下,教師用生動語言啟發引導學生,激發學生的情感,使自己和學生的情感融為一體。讓學生情動于中,最后讓他們用“感恩”的語氣讀“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再用“贊美”的語氣讀“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鄙羁汤斫馕恼碌碾y點,體悟文章內涵。
(六)前后呼應,總結全文。
最后回到本課第一個問題:作者說的美麗是不是只指景色之美。深化主題,揭示中心。
六、板書設計:
景奇麗花團錦簇、姹紫嫣紅。
德國美麗。
人奇特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課文《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五年級下冊的第25課,是教材中第八組“異域風情”這一訓練專題中的課文。該單元的訓練重點是“圍繞本組課文在表達上的特點,交流學習的收獲”。課文是我國著名語言學家、教育家,前北京大學教授季羨林先生寫的一篇精美雋永的散文。
作者先點明了德國是一個愛花的國度,然后回憶了自己早年在德國留學時親身感受到德國人非常愛花,接著用優美生動的語言,描述了德國家家戶戶窗口都開滿鮮花的情景,并抒發了自己的感慨:“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種境界頗耐人尋味,最后講述作者再次來到德國,又看到這番情景,做了一個思鄉的夢,表達了自己舊地重游的感受,即對德國奇麗風景和與眾不同風俗習慣的贊美之情。本文不同于一般寫風景風情類的文章,不是純粹描寫景物,而是像拉家常一樣娓娓道來,在講述德國風景民俗的同時,用最精練概括的語言點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長的哲理,讀起來讓人既開眼界,又回味無窮,深受教育。
教材編排這篇課文的意圖有兩點:一是讓學生了解一些德國的民族風情特點,和名家大師的寫作風格,積累優美的語言;二是使學生在語言文字的訓練中潛移默化地受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教育,體會文章的語言美,意境美。
知識目標:理解課文內容,積累文中優美語言。
能力目標:結合課題,理解課文主要內容;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并背誦第三自然段。
情感目標:感受異域風情,理解“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人生境界。
教學重點:
1、透過理解重點詞語,讀懂課文,體會德國的風景美,人情美。
2、體會“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境界,并從中受到教育。
教學難點:與自己的生活實際產生交融,深層理解“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境界;理解課文結尾處作者的夢。
“高效課堂基本范式”實施方案中明確提出的目標是:改變教師教學觀念,轉變教師的教學行為方式,還學生自主學習的時空,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品質,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為了將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在課堂中得以真實的體現,在教學本課時我主要采用的教學方法是自讀感悟——合作交流——教師點撥。在學生充分發揮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基礎上,通過對重難點的點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提升自主學習能力和情感體驗,從而達成學習目標。
(一)、激趣定標。
1、鞏固重點詞語,回顧學習收獲,導入新課。
2、展示學習目標。
(二)、自學互動。
1、默讀課文,想一想:德國人為什么要把花都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呢?在文中找出最能說明這一問題的句子,并反復讀一讀,然后說說自己的理解。(“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指導朗讀。(語速放慢,讀出回味無窮的感覺)。
2、品讀第4自然段,思考交流:過了四五十年,作者再次來到德國,又看到了“家家戶戶的窗口上都開滿了鮮花”的美麗景色,這時,他有什么樣的感受?(“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并沒有改變?!保?。
小組合作學習:聯系上下文內容,說一說:什么沒有改變?
指導朗讀。(要讀出肯定的感覺,“沒有改變”要讀出重音)。
3、深化課文,聯系生活,體會作者的“夢”。
(1)生活中,你遇到這種“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境界嗎?
(2)你怎樣理解課文最后作者的“夢“?(以飄渺的夢作為結尾,引發讀者的想象,季爺爺的文章真叫人耐人尋味。)。
4、回讀全文,升華情感。
(1)選擇自己最受感動的句子,練習有感情的朗讀。小組內互評。
(2)練習背誦第3自然段。
【通過感情朗讀、背誦訓練,旨在讓學生讀出情感,積累語言?!?。
(三)、適時點撥。
1、“人人為我”和“我為人人”在文中的具體體現,指導聯系全文進行整體把握。
2、“美麗并沒有改變”在文中所指的含義。
3、如何理解“花的夢”“思想的夢”。
(四)、測評鞏固。
1、《課堂點睛》作業。
2、摘抄文中優美的句子。
(五)、說說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以簡潔明快,突出重點,條理清晰。大致如下設計:
家家戶戶——花朵朝外——花的海洋——奇麗的景色、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奇特的民族。
第一回,完全本色上場。我第一次聽到關于這課的教學,對于文本也不是很熟悉。感覺是自己增長了一些見識,對于季羨林先生、對于德意志民族,還有細節中的山陰道等典故。印象最深的就是對于朗讀的層進式指導很到位。教師對于朗讀的情感作了層層鋪墊,學生的朗讀水平呈回旋式上升。但是在設計上有一個明顯的紕漏?!岸嗝雌纣惖木吧?,多么奇特的民族!”是文章中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命脈。第一課時,小吳選取“奇麗的景色”作為教學的突破口,這是可行的`。但是在操作過程中,他追求創新,生生地將“奇”與“麗”相隔開?!捌纣悺惫倘皇瞧嫣?、美麗的融合,但是純粹的割裂,課的整體感就成了弱勢了。對我的啟發是:課的設計要注重整體感覺的呈現,不可只追求標新立異。
第二回,被我們“砍毛柴”后第一次上場。這是王老師第一次聽小吳同志上課??吹贸?,小吳緊張極了。一不留神,話語就說成了哆嗦。整節課都顯得拘謹有而拖沓,有點混沌初開的感覺。王老師評課意見是:教師首先要清楚自己教的是什么,教的是不是語文,又有多少價值。對于課時的定位要心中有數。還對板書、課件、背景音樂、教師的站位和態勢語、評價語言等細節均提出了建議。對我的啟發是:教師是上課的引領者,首先對自己的課要有信心,只有放下,才能拿起。
第三回,導師引領后第一次上場。小何說,王老師很少聽一位老師的同一課超過2次。小吳同志何其幸運也。比之前一課,思路清晰了許多,課文的點也都走到了,但是有匆匆過場之嫌隙。王老師評課意見是:肯定進步,提出最大問題是:所選擇的教學內容,過多關注些了些什么,即文本內容的本身。語文教學要走一個來回,從文本到思想,再從思想到文本。語言要學的是形式,即怎么寫的問題,要盡可能運用還原于比較等方法將文本分析與文本感受相結合。對我的啟發是:“寫作本位”的意識如雷貫耳。只是,我更覺得混沌而彷徨,何其難也,這寫作本位!
第四回,小吳同志說,再“死”這最后一回。王老師說,得把這課磨好了。于是乎,開場。這一課,小吳完全放下了包袱,上得很松——輕松,自信,自然。一開始,導入葉圣陶先生《荷花》、朱自清的《春》中寫花的片段,耳目一新,也是深刻領會了導師的意圖。在課的展開中,關注了寫作本位,在情境創設上,也做足了文章,高低錯落,研讀比較到位。最后回應課始,對三課的寫花片段進一步解讀,完滿的結局。我的兩點小想法:課一開始,可以對出示的這兩段名家的文本進行解構,再到課末進行回應,這樣更自然。教師的站位決定教師在課堂中的地位,教師應該走下來,走到學生中間去。對我的啟發是:自信創造美!只要放下,就有拿起!
一、教材分析:
課文《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五年級下冊的第25課,是教材中第八組“異域風情”這一訓練專題中的課文。該單元的訓練重點是“圍繞本組課文在表達上的特點,交流學習的收獲”。課文是我國著名語言學家、教育家,前北京大學教授季羨林先生寫的一篇精美雋永的散文。
作者先點明了德國是一個愛花的國度,然后回憶了自己早年在德國留學時親身感受到德國人非常愛花,接著用優美生動的語言,描述了德國家家戶戶窗口都開滿鮮花的情景,并抒發了自己的感慨:“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種境界頗耐人尋味,最后講述作者再次來到德國,又看到這番情景,做了一個思鄉的夢,表達了自己舊地重游的感受,即對德國奇麗風景和與眾不同風俗習慣的贊美之情。本文不同于一般寫風景風情類的文章,不是純粹描寫景物,而是像拉家常一樣娓娓道來,在講述德國風景民俗的同時,用最精練概括的語言點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長的哲理,讀起來讓人既開眼界,又回味無窮,深受教育。
教材編排這篇課文的意圖有兩點:一是讓學生了解一些德國的民族風情特點,和名家大師的寫作風格,積累優美的語言;二是使學生在語言文字的訓練中潛移默化地受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教育,體會文章的語言美,意境美。
二、對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的分析:
知識目標:理解課文內容,積累文中優美語言。
能力目標:結合課題,理解課文主要內容;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并背誦第三自然段。
情感目標:感受異域風情,理解“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人生境界。
教學重點:1、透過理解重點詞語,讀懂課文,體會德國的風景美,人情美。
2、體會“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境界,并從中受到教育。
教學難點:與自己的生活實際產生交融,深層理解“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境界;理解課文結尾處作者的夢。
三、教法、學法分析:
四、教學程序及設計意圖:
(一)、激趣定標。
1、鞏固重點詞語,回顧學習收獲,導入新課。
2、展示學習目標。
(二)、自學互動。
1、默讀課文,想一想:德國人為什么要把花都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呢?在文中找出最能說明這一問題的句子,并反復讀一讀,然后說說自己的理解。(“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指導朗讀。(語速放慢,讀出回味無窮的感覺)。
2、品讀第4自然段,思考交流:過了四五十年,作者再次來到德國,又看到了“家家戶戶的窗口上都開滿了鮮花”的美麗景色,這時,他有什么樣的感受?(“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并沒有改變?!保?。
小組合作學習:聯系上下文內容,說一說:什么沒有改變?
指導朗讀。(要讀出肯定的感覺,“沒有改變”要讀出重音)。
3、深化課文,聯系生活,體會作者的“夢”。
(1)生活中,你遇到這種“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境界嗎?
(2)你怎樣理解課文最后作者的“夢“?(以飄渺的夢作為結尾,引發讀者的想象,季爺爺的文章真叫人耐人尋味。)。
4、回讀全文,升華情感。
(1)選擇自己最受感動的句子,練習有感情的朗讀。小組內互評。
(2)練習背誦第3自然段。
【通過感情朗讀、背誦訓練,旨在讓學生讀出情感,積累語言?!?。
(三)、適時點撥。
1、“人人為我”和“我為人人”在文中的具體體現,指導聯系全文進行整體把握。
2、“美麗并沒有改變”在文中所指的含義。
3、如何理解“花的夢”“思想的夢”。
(四)、測評鞏固。
1、《課堂點睛》作業。
2、摘抄文中優美的句子。
(五)、說說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以簡潔明快,突出重點,條理清晰。大致如下設計:
家家戶戶——花朵朝外——花的海洋——奇麗的景色、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奇特的民族。
文中有“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我覺得這一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一句,而“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在中國當代的道德語境中,則往往被理解成助人為樂的最高境界。它的道德寓意在于,如果每個人心中都有他人,自己也必在他人心中。便有老師據此教育學生,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覺悟,發揚“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良好風尚。
更可怕的是,還有老師據此得出德國人如何如何偉大、如何如何了不起,瞧,德國人做到了“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比較起來,咱中國人就不行了,這種境界在中國還沒有實現呢。中國人如何如何自私、如何如何缺乏道德感和責任感,所以,中國人要向德國人學習,從“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這些小事、這些身邊的事情做起,努力實現“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道德境界。
這實在是典型的主題先行,一葉障目。
文本細讀,絕非在肢解文本、嚼碎文本之后隨心所欲的濫讀、誤讀,細讀之“細”,絕非細碎、細小、細枝末節之“細”。細讀必須基于文本整體,必須從整體的視角加以分析和把握。季老的《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就整體語境和語義看,其意圖和主旨顯然不在“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道德說教上。理由如下:
第一,文章的起筆即已開宗明義,“愛花的民族也很多,德國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毙形拈g歇,季老還不止一次的提到,自己在德國留學期間,“曾多次對德國人愛花之真切感到吃驚?!钡聡藧刍?,一如泰國人信佛、中國人愛面子一樣,自是這個民族的獨特風情和文化,這一點,毋庸置疑。
第二,文章濃墨重彩地描寫和刻畫了德國人的愛花之真切、之奇特。行文中,季老又不厭其詳地強調那樣一種養花方式(把花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花朵都是朝外開的)在哥廷根是“家家戶戶”的,花的奇麗景色在“任何一條街”、“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能看到。正是這種奇麗的異域風情讓季老吃驚,覺得頗耐人尋味。
第三,文章的時間跨度長達四五十年,在結尾處,季老特意點出“美麗并沒有改變”、“又是家家戶戶的窗口上都開滿了鮮花?!边@是對愛花成為德國人的一種習俗、一種文化的最有力的詮釋。難道不是嗎?只有在時間中慢慢沉淀的東西才是這個民族的傳統和文化。
第四,文章還在看似不經意的地方寫到了一個細節:當季老以“你這樣養花是給別人看的”詢問女房東時,她的表情則是“莞爾一笑”。女房東的莞爾一笑,分明在告訴讀者,這不稀奇,也沒什么,在哥廷根,這樣養花實在是太平常、太普通了,就像人們排隊上車、去教堂做禱告那樣自然。沒錯,只有深入到每個普通人的血液和骨髓的行為方式和價值觀才是活的文化。
這是就文本整體的語境看,再就該單元的整組課文看,將季老的《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解讀為“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道德說教也是違背編者初衷和意圖的。
正如該單元的提示語所講:“五彩斑斕的世界里,既有讓我們引以為豪的祖國的錦繡河山、優秀的中華文化,也有我們還不太了解的外國風光、異域文化。本組課文為我們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異國風情畫卷,就讓我們同作者一道,到世界上的一些地方去走一走,看一看?!币泊_如編者所言,本組的四篇課文《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威尼斯的小艇》、《與象共舞》、《彩色的非洲》集中反映了亞洲、歐洲、非洲的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獨特而吸引人的風情、文化。
無疑,異域風情、異國文化才是解讀和把握本文價值的唯一鑰匙。我以為,金蓓蕾老師執教的《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一課,其突出的價值和意義即在于此。
一、景色之上――解讀景色的風情密碼。
毫無疑問,在哥廷根,“家家戶戶的窗口上都開滿了鮮花”是一道獨特而奇麗的人文景觀。金老師執教的這一課,則將這道獨特的風景貫穿于整堂課的教學之中。在這里,風景經歷了一個由形象到意蘊的認識過程。
第一步,執教者以一句“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并沒有改變”統領起全文的整體感知。在學生通讀完全文之后,教師有意強調了文章結尾的那句“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這一安排,顯然是對“風景”的顧盼生情。
第二步,緊扣“奇麗”這一關鍵詞,引導學生仔細品味這道風景的奇特和美麗。在這里,“美麗”的感受融入到了“奇特”的賞析之中。風景之“奇”,奇在“把花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因此,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奇在“走過任何一條街,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因此,讓人看得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奇在哥廷根人對“在屋子里的時候,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時候,自己又看別人的`花”早已習以為常,因此,女房東對中國留學生的詢問也不過是“莞爾一笑”。
第三步,由“奇麗的風景”深入探究“奇特的民族”,或者說,奇特的民族風情。顯然,風景的背后,是風情、人文的密碼。在哥廷根,為什么會有如此奇麗的景色呢?執教者引領學生在深入細讀“家家戶戶”、“任何一條街”以及女房東的“莞爾一笑”中,感悟到原來“美麗”一詞的涵義,除了上述看到的“風景”之外,還有德國人的美麗習俗在內。
將景色和民族的風情聯結起來加以賞析,這是執教者的明智之舉。
二、風情之后――體悟風情的文化意蘊。
其實,就單元主題和文本主旨看,解讀至奇特的民族風情也算是大功成矣。無論如何,讓我們頗為擔心的那種“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道德說教在此課中并未出現。
但是,執教者的識見和勇氣并未到此為止。讓人眼前一亮的是,隨著教師的“先生留學德國時期,德國正處于怎樣的情況?”這一問,一個更為廣闊而深刻的背景逐漸進入學生的解讀視野。
首先,當學生了解到那是在二戰時期出現在哥廷根的奇麗景色時,其驚奇、驚訝和驚嘆之情是自不待言的了。我們從執教者精心創設的兩次引讀情境中,是不難體會其良苦用心和別具匠心的了:
生:(齊讀)“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個花的夢,做了一個思鄉的夢!”
師:一面是炮火連天,一面是鮮花滿街,這是――。
生:(齊讀)“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個花的夢,做了一個思鄉的夢!
有幸聆聽了靳老師執教的《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感觸頗多?!蹲约旱幕ㄊ亲寗e人看的》這篇文章不同于一般寫景物風情類的文章,它在講述德國風景民俗的同時,用最精煉概括的語言點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長的道理。因此,在教學中既要讓學生了解一些德國的民族風情特點,積累優美語言,又要讓學生在語言文字的訓練中潛移默化的受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教育。靳老師在這一課的設計上也是花了很多心思。這節課的教學設計很新穎,條理很清晰,縱觀這節課有很多可圈可點之處。下面我就來談談我的一些看法: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每一個詞都是有色彩,有活力,有生命的?!边@節課的基礎知識教學都很實在,詞語教學樸實自然中顯魅力。例如學習“莞爾一笑”一詞,靳老師在指導學生讀準字音后,然后引導學生聯系生活來理解莞爾一笑。教學“花團錦簇”“姹紫嫣紅”“山陰道”這些詞時較好地借助了形象直觀的圖片幫助理解。教學“應接不暇”這個詞語時,不僅采用重點詞突破的方法進行理解,還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談應接不暇的感受。這樣通過多種方法,不僅理解詞語化難為淺,而且讓學生學會了可以運用不同的方法理解詞語。
這節課上,靳老師都十分注重抓住重點句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騰出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品讀,在品詞品句的基礎上進行多次地、反復地、比較性地讀,讀中感悟,讀中想象,讀出意境。如,靳老師讓學生理解了文中的重點詞后,給了學生充分的時間進行自由練讀。之后,她請了幾位學生進行展示,其中一位女生朗讀得聲情并茂。靳老師是這樣引導的:“聽了你的朗讀,我仿佛置身于花的'海洋,看到一簇簇的花開得姹紫嫣紅。你在讀得時候,想突出哪些詞語呢?為什么這么讀,能談談你的想法嗎?通過這樣平等欣賞交流,其他學生的朗讀技巧在無形之中也提高了。接著靳老師又引導學生采用多種形式進行品讀。最后還問學生:這么美麗的景色你想不想親自看看?那就請你閉上眼睛聽老師來讀一讀,邊聽邊展開想象。在輕柔的音樂中,通過讀、想象完全把學生帶到課文的意境中,給學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因而,每一段文字讀完,讓我們傾聽的老師清楚地感覺到,學生讀的不僅是文字,還讀出了至真至純的情感。
這節課中,靳老師搜集了大量的圖片,并配上歡快的樂曲,制作成課件,展示了德國街上那姹紫嫣紅、花團錦簇的獨特風景,讓學生對德國風情有了更充分的認識和體會。這樣,學生從欣賞美麗的畫面到對文字初步的感知,再到有感情的朗讀,全方位地、立體化地理解感悟了語言。
在聽靳老師的課,感覺很輕松,她那親切的笑容,自然的教態,恰當的評價都是非常值得我學習的地方。下面談談我的幾個建議,供靳老師參考:
1、在突破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讓學生感悟“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一美好的崇高境界時,靳老師是這樣設計的:學生找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钡恼Z句進行品讀后,教師提問:這里的“我為人人”指?“人人為我”是指什么?出示練習:生活中你感受過類似境界嗎?聯系生活實際,談談你的感受。有感情地讀好這段話。如此設計,學生的確感受到了德國人這種為他人著想、為他人奉獻的精神很美,但容易導致思想品德教育痕跡過濃,語文課變成了思品課。同時,這樣也會使孩子們思緒中斷。這里我的思考是:與其支離破碎地讓學生去解讀文本,還不如創設情境讓學生換位思考去感受“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所帶來的種種美麗,這樣學生的感情激發了,體驗豐富了,理解也就到位了。是否可以這樣設計:1、找出句子“人人為我,我為人人”。2、這里的“人人為我”是指走在街上的時候,自己又看別人的花,“我為人人”又是指在屋子里的時候,自己的花讓別人看的。3、同學們,假如此刻你是一位剛從工地回來的建筑工人,當你走在這條花團錦簇的街道上時,你的心里是什么感覺呢?(假如,你是一位剛搶救了一位病人生命的醫生,此刻,你迎著晚霞,走過這條姹紫嫣紅的街道時,你會產生怎樣的感受呢?假如你是一位殘疾人,生活中你面臨著種種困難,此刻你走在這條如花的海洋一樣的街上,你又會有怎樣的感受呢?……)4、請帶著你現在的感受再讀讀這一節吧!全班配樂朗讀第3自然段。
2、建議給教學內容瘦瘦身,圍繞一個點展開教學。假若處處開花,面面俱到,難以讓訓練與人文熏陶落到實處。
陶老師執教的《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一課,聽后頗有收獲。本節課教學中陶老師帶著學生去感受、了解德國的異域風情和民族精神,我也仿佛置身于其中被深深地感染了?;仡櫼幌逻@一節課的教學,也帶給我很多啟示。
一、多形式的朗讀是本節課的亮點之一。
語言是語文之“根”,語文是學習語言的課程。朗讀是感悟語言、積累語言的重要手段。本節課,吳老師“咬定朗讀不放松,立根原在文字中?!闭n中,老師不僅給予學生充分讀的時間,讓瑯瑯的讀書聲成為課堂的主旋律,更重要的是注重引導學生研讀文中重點句子或借助關鍵詞語的品析,體會作者情感;或想象畫面,再現文本的情境,或以音樂渲染情境,引導學生進入文本情境,在讀中感悟文章豐富的內涵,將“朗讀訓練”與“個性體驗”、“多元解讀”融為一體,使學生既領悟語言的表達方式,又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既咀嚼品味具體語言,又促使人文的種子悄悄萌芽、開花,真正使語言的“工具性”與“人文性”和諧共振,語言與精神同構共生,使“讀”與“悟”水乳相融,讓陶老師的教學呈現一份精彩。
二、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也是本節課的亮點。
在教學過程中,陶老師特別注重情境的創設,并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在學習第三自然段時,陶老師緊扣“姹紫嫣紅、花團錦簇”這兩個詞,引導學生想象,在此基礎上出示畫面,讓學生在欣賞畫面的同時入情入境。在品讀這一段文字的時候,更是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讓學生在讀中想象,在想象中品讀,在品讀中悟情。教師引導學生用心感受、用心觸摸,透過文字背后,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聞到了什么……以及之后的角色體驗,深入讀書,都在盡力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想象場面情境。此時,學生看到的就不僅僅只是黑體方塊字,更是有聲有色、有情有味的畫面、情境了。
三、適時地運用課件,展示多媒體教學的魅力。
陶老師在這節課的授課過程中,多處運用了多媒體課件。如欣賞德國風光片、重點的句段等等。為了讓學生能更加直觀的理解課文中“花團錦簇、姹紫嫣紅”的含義,陶老師適時地播放了有關課件,還播放了德國街道的有關圖片,引起了學生極大的學習興趣,產生了思想上的共鳴。
四、給予學生的鼓勵性評價及時。
課堂中,教師給予學生鼓勵性評價很及時,給予學生學習、表現的勇氣及積極性。如:“你說得不錯!”“讀書有進步了?!薄白x得很有感情?!边@些簡簡單單的話語,給予學生的是學習的自信、表現的勇氣。因此,課堂中,學生樂于表達,學習的積極性高。體現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師生互動的教學理念。
五、注重雙基知識的學習。
本節課,教師注重引導學生對雙基知識的學習。如“應接不暇”中的“暇”字的記法。在理解該詞語的基礎上,應用詞語造句。
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課堂中,教師注重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理解: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學生列舉自己親身經歷的事例,談自己對這句活的理解。把這一高尚品質注入學生的心靈,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七、本節課也有不足之處:
(1)教師忽略了對每個教學環節的小結,以及下一學習環節的提示;
(2)出示的句子過多,重點不突出。
每一次教研活動,不論是授課者,還是聽課老師,受益非淺。
一、【說教材】: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這篇課文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五年級第十冊第八組教材中的一課。本篇課文講的是“我”在德國讀書時,發現德國家家戶戶都把花養在鄰街窗戶外,他們的花是讓別人看的。多年后,“我”又回到德國,發現變化很大的德國,“美麗”依舊沒有改變。由此,我體會到“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崇高境界。教材向我們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異國風情畫卷,語言優美且內容豐富,是一篇供學生細品的好文章。這篇課文篇幅較短,語言親切自然,字里行間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不僅能幫助學生積累語言,還帶給孩子美好的情感體驗,更有助于他們建立正確的人生觀。
這是我國著名語言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北京大學教授季羨林先生的作品,具有不同凡響的人文性價值。作者用生動的語言,雕刻精美雋永的短文,表達故地重游的真切感受。展現德國家家戶戶窗口都開滿鮮花的情景,在奇特的風景里,抒發了內心真實的感受。在“美麗奇特”的境界里,潛移默化的營造凈化心靈的氛圍。在講述德國風景民俗的同時,用最精練概括的語言揭示了意味深長的人生哲理,讓學生在語言文字的訓練中,自然而然地受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人格教育,真正起到豐盈學生的人文精神內涵的作用。
二、【說設計理念】:
從生活實際導入,尋找題目和文章的切合點,批文入境,通過自讀,默讀,瀏覽、比讀、品讀、誦讀等多種讀的方式來理解文本,以及角色體驗,情境想象、聯系生活、延伸閱讀,隨文練筆等形式多樣的語言文字訓練中讓學生感受德國風情,體會異國文化,領悟“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人生境界,實現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三、【說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誦課文,背誦第3自然段,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語言。
2、了解作者所介紹的德國風景與風俗特點,結合上下文與生活實際體會含義深刻的語句,從中受到啟示與教育。
四、【說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重點詞句的意思,讀通,讀懂課文,讀出感情。
2、體會“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境界,從中受教育。
五、【說教學準備】:
1、課前,教師反復讀課文,達到讀通、讀熟、讀出感情。同時,通過多種途徑(書籍、網絡等)了解關于德國風情民俗以及作者季羨林先生的資料,對德國和作者有所了解。
2、利用課件媒體的輔助功能,使學生更直觀地感知課文內容,為品味課文內涵而服務。
六、【說教法和學法】:
1、說教法:教材文質兼美,但較為淺顯簡明,五年級學生容易理解、接受,主要采用“課前搜集資料――質疑研讀課文――把握重點讀議結合”,并輔助采用“圖文結合法、情境渲染法”等。2、說學法:根據教材的特點和五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這節課我將引導學生用“搜集資料――自主質疑――以疑促讀――讀議交流”的方法來學習,即課前搜集資料,增進對季羨林和德國的了解,然后自主質疑,以疑促讀,做到聯系上下文,邊讀邊想,讀議交流。
七、【說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初識風光之美好,并揭題;
1、創設情境,采用教學視頻讓學生欣賞德國風光,由此引出作者,又有作者對德國的印象引出課題。使學生在拓寬視野的同時,對課文產生興趣,從而走進課文。
2、由課題的不同讀法,讓學生力求通過朗讀,體會到不同的重音,強調表達意思的不同。通過朗讀體會作者表意的準確,以便對學生進行了一次扎實的語文基本功的訓練。
(二)瀏覽課文,思考主要內容。
學生預習課文時,對文章的主要內容已經有所思考,為了進一步把握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讓學生再一次瀏覽課文,結合題目,思考課文主要內容。在學生匯報過程中,教師因勢利導。歸納概括出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這篇課文主要描寫了德國家家窗戶開滿鮮花,自己的花讓別人看,然后再看別人的花的奇麗景象。
(這一環節,學生從整體上把握了主要內容,培養了學生概括主要內容的能力,更好地落實了“把握課文主要內容”這一讀寫訓練點。)。
(三)細讀課文,理解感悟。
文章的理解感悟是為學生入情入境地讀書服務的,而對課文的理解又是學生在細細的讀與思考中進行的。那么如何讓學生靜靜的去讀去感悟呢?設計細讀感悟的切入點就顯得尤為重要了。所以在學生把握了課文的主要內容的基礎上,我讓學生找出能概括德國對季羨林留下什么印象的的兩句話,自然引出課文中心句“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板書:奇麗,奇特。
1、那么,作者在德國看到了一種怎樣奇麗的景色?請大家默讀課文,邊讀邊想,把你認為最能體現景色奇麗的詞句畫出來,好好體會體會,并做旁注。體會好了,小組進行交流。
這樣,以課文中心句為切入點,設計這樣一個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問題,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自己讀書,自己思考,并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學習習慣。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閱讀感受,然后小組交流。這樣學生智慧的火花相互碰撞,對自己的感悟,有更新更深的認識,在此基礎上進行全班交流。對于學生匯報的重點部分,我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語。即抓住優美的詞句,感受景色的奇麗。
以此引導學生抓住“花團錦簇”,“姹紫嫣紅”體會花美,同時板書:花團錦簇姹紫嫣紅。在教師的點撥下,學生不難體會出:“花團錦簇”,“姹紫嫣紅”,在文中是指在德國家家戶戶窗子前的花都非常多,五彩繽紛,異常華麗,異常嬌艷。在此基礎上,我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同學們你能想象一下自己眼中的“花團錦簇”,“姹紫嫣紅”是怎樣的景象?也許學生會想象出:德國家家戶戶的窗前都是鮮花怒放,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一簇簇,一團團,其中又有綠葉的襯托,真是美麗無比!讓我們來看看課件,再次感受這種美,這種奇麗的景色!在此基礎上我趁熱打鐵,采取多種讀的方式,讓學生美美地讀這段話,充分感悟花美這一奇麗景色并達到熟讀成誦的程度。
接著我重點引導學生抓住“花的海洋”、“應接不暇”體會花多的特點,同時板書:應接不暇。應接不暇是指花多得看不過來,花怎么多得看不過來呢?聯系上文家家都有那么多,那么美的花,而且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看的人像進入了山陰道上一樣,花多的看不過來。這么多,這么美的花。(出示課件)。
想象一下,由樹蔭形成的涼爽的地方現在變成了由花形成的,這該需要多少花,需要多少人來種花才可以。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美美地讀這段話,充分感悟花美,花多這一奇麗景色。
然后通過強調“家家戶戶”“任何”來突出德國所有的人家都有這樣的景象,從而為下文理解“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做鋪墊。
在學生充分體會的基礎上再次通過播放課件圖片,給學生如臨其境的感覺,并通過讀與聽,展開想象,同時實現讀、悟、寫一體化。
(這一部分的教學真正落實了單元訓練點。引導學生抓住“花團錦簇”、“姹紫嫣紅”、“花的海洋”“應接不暇”這四個詞語,體會作者寫出花多而美的奇麗的異國景色。而且在入情入境地讀文的同時,不僅和作者產生了情感上的共鳴,同時又積累了優美的語言。)。
2、奇特的民族又表現在哪里呢?對于這個問題同樣將自主權交給學生,先自己讀書,思考,批注,感悟,然后與其他同學進行交流,再次訓練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在匯報過程中對重點詞句“脊梁”“德國家家戶戶花栽窗外,花朵朝外”進行重點引導。并通過與中國人養花方式的對比,讓學生更真切的體會到德國民族之奇特。為了解釋這一現象,引出女房東的回答及神態,而在女房東身上正體現出以他為代表的德國人那種“我為人人”境界。從而引出對這種境界的探究?!叭巳藶槲?我為人人”屬于一種辯證關系,對于五年級的學生來說較難理解,此處我設計一個比方,如果說“人人為我”是朵鮮花,“我為人人”是盆沃土的話,那么“人人為我”這朵鮮花就必須要“我為人人”這盆沃土來培育;也只有有了“我為人人“這盆沃土,才能培育出”人人為我”這朵鮮花。通過這一假設,學生很容易地理解了兩者之間的關系。
為了讓學生明白“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是一種境界,而不僅僅表現在養花上,我特意引用了《再返哥廷根》另一極具代表性的片段,寫老太太們幾十年如一日清洗街道,從而給大家帶來舒適與愉快。與此同時讓學生說說自己身邊此類事情,使他們明白只要做到“我為人人”就會換來“人人為我”。
這種辯證關系同樣體現在奇麗景色與奇特的民族之間。正是有了這樣奇特的民族才能看到奇麗的景色。這一部分以讀代講,教師作適當引導,從讀中悟,悟后再讀,輕而易舉解決這一難題。
這一環節真正突出了教學重點,使學生在語言文字的訓練中,潛移默化地受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教育。
(這一環節在老師學法指導后,通過閱讀感悟“美麗”的內涵,并通過詩歌的形式寫出來,這一環節是為了讓學生在領悟夢想之美好的同時及時練習寫話,鍛煉學生的習作水平。)。
在充分挖掘美麗的基礎上,領悟夢想之美好,從而升華感情。
(五)總結全文,觸摸情結,拓寬視野。
學習完了這篇課文,最后以一個總結再次疏導課文內容,觸摸文章字里行間流露出來的那種對德國人奉獻精神的贊美。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一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八組中的25課,本組教材以“異國風情”為專題,向學生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異國風情畫卷。本課向我們敘述了作者在德國留學時親身感受到德國人愛花,親眼所見家家戶戶都開滿鮮花的情景,突出了他們“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無私境界。本課預設兩課時完成,因此,我將第二課時教學目標定位為: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3自然段,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語言。
2、了解作者所介紹的德國風景與風俗特點,結合上下文與生活實際體會含義深刻語句,從中受到啟示與教育。教學重難點是:理解課文內容,結合上下文與生活實際體會含義深刻語句,體會“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境界并從中受到教育。
學生進入五年級下學期的學習,已經能抓住課文主要內容,通過找重點詞句來理解課文,積累了一些語言,初步有了朗讀、想象能力,但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感悟課文所蘊含的道理還有一定的難度,教師應該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及個別差異,讓孩子在本節課中在原有知識、能力的基礎上各有所獲,通過朗讀,想象理解課文,感悟道理。
根據教材和學生對未知事物有好奇心的特點,在設計本節課時,激趣導入,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時按由景到人再到理的順序展開,體現了由形象到抽象的認知過程。在課的最后,學生領悟“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人生境界,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實現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綱要》第十一條明確指出,“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因此,在教學中我充分發揮了大屏幕的優勢,如:利用大屏幕向學生出示自學提示,讓學生能夠自主學習,向學生展示圖片理解花團錦簇,姹紫嫣紅,出示重點句來幫助學生朗讀,出示課文插圖和課文內容想象奇麗景色,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
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因此,在教學設計中,我堅持以讀為主,指名讀,自由讀,默讀,瀏覽讀,朗讀等相結合。在朗讀指導中一定要做到“悟中讀,讀中悟”,培養語感,在理解的基礎上指導朗讀,在朗讀的同時加深對文章的感悟。在第3自然段的.教學中,注意了讀的目的性的引導,比如課文描寫奇麗景色的兩句話,第一次讀為了讓學生讀通順,因此,我采用了自由讀之后讓學生看大屏幕欣賞圖片,幫助學生理解花團錦簇,姹紫嫣紅這兩個詞,再請學生讀,要求要有一定感情,評讀,促進朗讀能力的提高,又積累了優美詞句,我想熟讀成誦,有利于學生背誦。
通過教師配樂朗讀讓學生想象,培養學生說話、想象能力。學生學習時以讀、說為主,讀、說中理解、感悟。
我依據“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人”這一理念來設計教學。
第一環節:由找出能概括德國留給季羨林的印象自然引出課文中心句“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第二環節:
1、默讀課文,找出描寫景色奇麗的句子,畫出表現景色奇麗的詞語。抓住“花團錦簇,姹紫嫣紅“體會花美。抓住”花的海洋、應接不暇、山陰道”體會花多。通過強調“家家戶戶、任何”來突出德國所有的人家都有這樣的景象,從而為下文理解“人人為我,我為人人”作鋪墊。
2、學生分小組討論,奇特的民族又表現在哪里?抓住重點詞句”脊梁,家家戶戶栽窗外,花朵朝外”進行重點引導,并通過與中國養花方式的對比,讓學生更真切的體會到德國民族之奇特。為了讓學生深刻理解“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種境界,我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說說此類事情,比如學生每人帶一本書到學校建立班級圖書角,值日生輪流打掃衛生,無償獻血等。使他們明白只有做到我為人人,才能換來人人為我。
第四環節:文章的最后一段則進行挖掘美麗,領悟夢想之美好。促進情感共鳴,升華主題。
第五環節:總結全文,與學生共同完成一首小詩,既疏導課文內容,又在字里行間流露出來那種對德國人奉獻精神的贊美。
七、說板書設計:
奇麗的景色花團錦簇姹紫嫣紅。
花的海洋應接不暇。
奇特的民族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這節課的板書簡單明了且重點突出,有利于學生加深對本節課知識要點的理解,突出了文章中心。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背誦課文第三自然段,理解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人生境界。
2、理解課文中的重點句,聯系作者生平,感受作者故地重游時別樣的心情。
3、認識本課3個生字,抄寫課文中描寫花買美的句子。
課外了解季羨林生平軼事,閱讀季羨林作品。
一、課外引入,揭題質疑。
1、出示一張德國哥廷根的照片: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初讀課文,注意讀準生字,讀通課文。
2、指名讀通課文,對學生讀得不準,或沒有讀通的地方進行指導。
3、想一想:作者在德國看到了一種怎樣的景色?
4、自由交流,讓學生通過第二、三兩段句子進行自悟,不求完備。
三、細讀課文,感悟美麗:
2、出示季老先生說的話: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并沒有改變。
3、自由讀,季老先生說的美麗并沒有改變指什么?課文中哪些地方寫出了花之美?
4、讀第二自然段。哪里看出德國人愛花?他們愛花的獨特之處是什么?請讀這一段,好好體味體味。
當你和季老先生一樣看到這奇異的異國情調時,會怎么說?會怎么想?
引出描寫女房東的話:莞爾一笑是怎么樣一種笑?
6、補充材料:當時,季老先生在哥廷根租住的房子,房東姓歐樸爾。女主人歐樸爾太太大約五十多歲,是一個典型的德國家庭主婦,善良得像慈母一樣。他們只有一個兒子,在外地上大學。季先生就住在他們兒子的房間,就像一位家庭成員一樣,一住就是十年。
聽了這個介紹,你覺得女房東是怎么一個人?簡簡單單的正是這樣說明了什么?
德國人愛花,愛花就把花的美麗全部展示給大家一起享用,他們內斂而不張揚,淳樸簡單的人生境界,就像花兒一樣美麗。
7、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8、讀了這一段,你覺得哥廷根之美,還美在什么?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是我國著名語言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北京大學教授季羨林先生寫的一篇精美雋永的短文。本文在講述德國風景民俗的同時,用最精練概括的語言點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長的哲理,讀起來讓人既開眼界,又回味無窮,頗受教育。
到了五年級第二學期,學生已經形成了較好的學習習慣,掌握了不少的閱讀方法,能獨立思考,具有一定的閱讀理解能力和識字能力。因此通過預習課文,大部分學生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而且養成了較好的收集資料的習慣。
課文用優美生動的語言給我們介紹了德國獨特的民族風情,根據這一特點,我采用情境教學法,用“跟隨季爺爺展開快樂的德國之旅”這一情境貫穿全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我采取讓學生聯系上下文,以讀為本的方式,在讀中感悟、讀中理解,并適時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做到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讓語文教學溢出濃濃的語文味,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1、知識與技能:以隨文識字的方式學習本課的生字,指導書寫難點生字“嫣”,讓學生能正確讀寫有關的生字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3自然段,積累文中的優美語言。
2、過程與方法:讓學生在形式多樣的活動、多元的體驗中抓住重點內容了解德國獨特的民族風情,結合上下文與生活實際體會含義深刻的語句。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引導領悟“人人為我,我為人人”耐人尋味的精神境界,從中受到啟示與教育。
抓住重點內容了解德國獨特的民族風情,結合上下文與生活實際體會含義深刻的語句,引導領悟“人人為我,我為人人”耐人尋味的精神境界,從中受到啟示與教育。
結合上下文與生活實際體會含義深刻的語句,引導領悟“人人為我,我為人人”耐人尋味的精神境界,從中受到啟示與教育。
1課時。
多媒體課件、課前布置學生收集資料。
一、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的民族卻認為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板書課題),大家知道是誰嗎?這節課我們將跟隨季羨林爺爺到德國游一游,了解一下那里獨特的民族風情。
2、在小組中交流分享課前收集的有關德國民族風情特點的資料。(老師知道大家在出發前已經做了充分的準備,收集了不少有關德國民族風情特點的資料,下面讓我們在小組中交流分享一下吧。)。
(設計意圖:《語文課標》對學生提出“要利用圖書館、網絡等等信息渠道嘗試進行探究性閱讀,擴展自己的閱讀面”,通過這一環節,學生收集資料的能力提高了,對德國民族風情有了更多了解,增長了見識。)。
二、走進文本,把握內容。
創設情境:看來大家對德國的民族風情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我們快樂的德國之旅也要開始了。在旅途中我們得按照以下的“旅游注意事項”去做,祝大家旅途愉快!
(設計意圖:《語文課標》指出:在一個刻板呆滯的課堂氛圍中,富有活力和創造的對話是難以實現的,輕松、活躍、和諧的環境氣氛,有利于激活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因此我采用了情境教學法,利用有趣的情境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1、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邊讀邊想:季爺爺重游德國時發出了怎樣的贊嘆?把句子劃出來。
2、指名讀出句子(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明確課文的2、3自然段具體介紹德國有著奇麗的景色,是一個奇特的民族。
(設計意圖:通過這一環節,讓學生準確地把握整篇文章的靈魂主旨。)。
三、深入文本,互動探究。
(一)游賞奇麗景色,感受民族的奇特。
創設情境:同學們,究竟季爺爺在德國看到了什么奇麗的景色呢?現在我們已經來到美麗的德國了,就讓我們到處逛一逛,看一看吧。
1、仔細默讀2、3自然段,把描寫“奇麗的景色”的句子劃出來,圈出重點詞,把句子美美地多讀幾遍,將讀后的感受簡單地批注在句子旁。
2、學習句段: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應接不暇。
(1)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任何、家家戶戶、花團錦簇、姹紫嫣紅、花的海洋、山陰道、應接不暇,感受景色的奇麗。
(2)師生合作讀后聽老師配樂朗讀,閉眼想象,再說說:你仿佛看到什么。
(設計意圖:鍛煉學生的想象能力及表達能力。)。
(3)結合學生的回答理解詞語“花團錦簇”“姹紫嫣紅”,指導書寫“嫣”,積累更多描寫花的詞語,把積累下來的好詞運用到寫作中去。
(4)結合學生的回答理解“應接不暇”,老師示范說后讓學生用“應接不暇”說話,加深理解。(在日常生活你有過應接不暇的時候嗎?)。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用聯系課文內容、生活實際、結合想象巧妙地理解詞語的意思,而不是死記硬背字典中的解釋,并運用詞語來說話。有效地達到各界與運用的目的,也體現了語文教學的工具性。)。
(5)創設情境:同學們,下面讓我們再到德國的街道上細細觀賞那奇麗的景色吧。播放課件,學生看完后說說感受,并將自己獨特的感受通過朗讀表達出來,練習有感情地朗讀句子,明確這句段是介紹德國人“自己又看別人的.花”。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把自己獨特的感受通過朗讀表達出來,既符合《課程標準》中的“要尊重學生閱讀的個性體驗”,也體現了語文教學的語文味。)。
(6)想想:為什么德國會有這樣奇麗的景色?學習句段:他們的花不像在中國那樣……看到花的脊梁。
1)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朝外開”、“花的脊梁”,理解“花的脊梁”指什么,再結合朗讀,了解德國人養花的與眾不同(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2)想想從哪些句子可有證實德國人養花是讓別人看的?師生合作讀對話,用做動作的方法理解“莞爾一笑”。
(設計意圖:用做動作的方法巧妙地幫助學生理解詞意,學生的印象會更深刻。)。
(7)引導學生回顧德國人“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自己又看別人的花”,引出總結性語句“每一家都是這樣,在屋子里的時候…….自己又看別人的花?!?/p>
(二)領悟精神境界,感受民族的奇特。
2、二、三自然段中哪些內容是反映“人人為我”、哪些內容是反映“我為人人”的?引導學生通過朗讀初步領悟其中的含義。
(設計意圖:“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耐人尋味”是學生理解的難點,讓學生聯系課文內容,采取以讀為本的方式,以讀代講、以讀代教,有效地學生在讀中初步領悟句子的含義。)。
3、想想。
如何用關聯詞將“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兩句話連起來說說,感受這一種境界的耐人尋味,再說說你此時此刻對德國人產生了一種怎樣的情感。
(設計意圖:學生在初步領悟句子的含義的基礎上,用關聯詞將兩句話連起來說說,學生在語言文字的訓練中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在“工具性”的訓練中突顯“人文性”,達到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有機統一。)。
4、說說在生活中你有沒有感受過類似的境界?有感情地朗讀句子。
(設計意圖:《語文課標》在第三學段的閱讀要求中指出學生要初步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通過這一環節學生可以學習到季羨林先生耐人尋味的寫法。)。
三、總結課文,拓展延伸。
1、旅程暫停,小結本節課的學習內容。
2、朗讀詩歌《給予》。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有感情地朗讀第三自然段,想象、感受德國美麗的風土人情。并嘗試背誦。
2、抓住關鍵詞句,例如“都”字,從德國人的言行中感受他們處處為別人著想、友善、熱情的品質,理解德國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美好境界。
3、結合課文內容和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的感受,領悟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美好。
有感情地朗讀第三自然段,想象、感受德國美麗的風土人情。并嘗試背誦。
從德國人的言行中感受他們處處為別人著想、友善、熱情的品質,理解德國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美好境界。
同學們,大家好。于老師非常高興能夠有這樣一個機會與大家上一節語文課。老師呀,如果有外國游客來到我們這兒,想游覽一下的話,同學們有什么景點可以推薦給我呢?(學生可能提到文廟、太陽島等)。
聽了同學們的話,游客們一定會對我們花兒濱這座美麗的風光景色有一定的了解,對中國的文化有了更深的認識。儒家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是我們這個文明之邦、禮儀之邦最值得驕傲的。那這節課,讓我們去了解外國風光、異域文化。
板書課題。齊讀,抓住關鍵詞朗讀。質疑?
1、首先請同學們放聲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指名讀。
第一自然段,注意重音愛美花德國。
第二自然段。讀準脊梁一詞,脊是三聲。知道脊梁是什么意思嗎?指人的后背。
師:一般我們什么時候能看到人的脊梁???
師:聯想到我們人體,即使是直立著也不容易看到脊梁,必須努力向前弓著身子,并且把頭盡量伸拉出去,脊梁才會顯現出來。
師:在文中花的脊梁指什么呢?
生:在屋里只能看到花的枝干。
莞爾一笑的意思理解一下。
第三自然段?;▓F錦簇、姹紫嫣紅。注意讀準,
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注意斷句,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
第四自然段。讀順即可。
3、同學們,課文又讀了一遍?,F在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什么?
生: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作者在德國留學的時候,看到他們都將花栽種在窗外給別人看。因此每一條街道的景色都很美,感到他們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美好境界。
生:多年以后,作者再次會德國有了更深的體會。說德國有奇麗的景色,是一個奇特的民族。
生:我覺得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句話不好理解。
生:文中說奇麗的景色,奇特的民族,我覺得這句話需要好好琢磨一下。
生:老師,我覺得結尾我做了一個花的夢,做了一個思鄉夢不好理解。
師:聽了同學們的交流,我們可以把這些問題梳理為兩個方面,一個是德國的風光,一個是文化,也就是民族的奇特。下面就讓我們跟隨著作者的腳步,去體味那奇麗的景色吧!請大家讀讀第三自然段,畫畫描寫景色的句子,說說你的感受。
生:老師我畫的是“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蔽腋惺艿竭@些花開得非常而且非常美。
師:那你能通過自己的朗讀把你的感受表達出來嗎?
生:老師,我畫的也是這個句子。姹紫嫣紅,可見這里的花色彩艷麗。
這篇優美別致的短文是北京大學教授、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寫的。它不同于那些純粹描寫景物風情的,而是用娓娓道來的語氣講述了自己1935年在德國求學時的親身經歷,描繪了德國家家戶戶那花團錦簇、姹紫嫣紅的情景,并用凝煉的語言道出了一個意味深長的哲理:“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一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最后講述1980年再次來到德國,再次看到這番情景,抒發了作者的贊美之情,讀起來既讓人大開眼界,又叫人回味無窮。
縱觀全冊,第八單元是最后一個教學單元,它的主題是“多姿多彩的異域風情”,訓練重點是“揣摩積累語言、了解異國風情、拓展搜集資料”。而作為第八單元的開篇課文,并且是講讀課文,文本的詩情畫意、作者的真情感受、編者的編寫意圖、教者的預設生成和學生的學習需求更要能做到五心合一,找到共鳴點,形成教學目標:(大屏幕出示)。
1、體會文本語言美——引導學生品詞析句,披文入理,積累語言。
2、感受風土人情美——了解一些德國的民族風情特點,使學生在語言文字的訓練中潛移默化地受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教育。
3、拓展搜集資料美——培養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教學重點在于揣摩、積累語言,了解德國風土人情;教學難點是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人文熏陶。
1、說教法:(大屏幕出示)教材文質兼美,但較為淺顯簡明,五年級學生容易理解接受,主要采用“課前搜集資料—質疑研讀課文—把握重點讀議結合”,并輔助采用“圖文結合法、情境渲染法”等。
2、說學法:(大屏幕出示)根據教材的特點和五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這節課我將引導學生用“搜集資料—自主質疑—以疑促讀—讀議交流”的方法來學習,即課前收集資料,增進對季羨林和德國的了解,然后自主質疑,以疑促讀,做到聯系上下文,邊讀邊想,讀議交流。
(一)課前預設——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課前,根據五年級學生的能力特點,請他們自學生字詞(部分重點字詞將結合教學加以指導),把課文讀通順;組織學生搜集資料,可以設置四個小專題“季羨林與德國”、“鮮花勝地——德國”、“德國的風情我知道”和“我知道的德國歷史和名人”,這樣更有針對性,避免盲目無效。
學習方式的轉變是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課前預習、搜集資料,既培養學生的自學和實踐能力,又拓寬了學習的領域,構建了開放而具有活力的語文課程,促進了學生對德國、對作者的了解,以及對文本的理解。
(二)課堂行動——一詠三嘆,滋養性靈。
1、導入——從民族的經典走向世界的多元。
在唐詩宋詞的誦讀中拉開教學序幕,回顧祖國優秀文化,接著切入互動游戲“我們的鄰國尼泊爾的搖頭與點頭習俗”,當學生了解到尼泊爾人的搖頭才是表示同意的奇特風俗時,就會產生一種到世界各地去走走看看,了解異國風情的好奇心。
好奇心就是學習成功的重要驅動力。
2、質疑——“主動索取”永遠比“被動接受”得到的東西多。
這個質疑環節的設置,旨在“以學定教”“以疑促學”,讓學生由“冷”變“熱”。因為“那些不設法勾起學生求知欲望的教學,就如同錘打著一塊冰冷的生鐵?!保绹逃夜?。
3、研讀——“埋頭思考”遠勝過一千句夸夸其談。
首先,請學生帶著這些問題自由朗讀課文,然后通過學生匯報積累的詞語,教師相機板書“脊梁、花團錦簇、姹紫嫣紅、應接不暇、頗、耐人尋味”,再讓學生運用這些詞語來課文大意。
之后組織學生談讀后感受。引導學生用書中的句子談。
是啊,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ò鍟浩纣?、奇特)。
接著,請學生再次默讀課文,思考他們提出的問題;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同桌或小組的交流;然后自主發言,交流體會。教師相機把握以下要點組織教學:
(1)、研讀“自己在屋子里看到的花”——叩問“莞爾一笑”的靈魂。
(大屏幕出示)當季羨林為德國人與眾不同的養花方式感到奇怪時,女房東卻只是莞爾一笑,說:“正是這樣!”這“莞爾一笑”是怎樣的笑?(微微一笑,平靜的一笑,淡淡的一笑,樸實不張揚的一笑)從女房東淡淡的、平靜的一笑中,我們看出女房東是個怎樣的人?(她是一個愛花的人,而且愛花就把花的美麗和大家一起分享。這種淳樸的人生境界像花兒一樣美麗自然。)。
(2)、研讀感受“別人看到的花”——欣賞“花團錦簇、姹紫嫣紅”的景色。
第三自然段是要求背誦的重點段落,也是作者語言的精彩之處,更寫出了德國景色的奇麗、民族的奇特。讓學生說說別人看到的花(家家戶戶都在養花,家家戶戶都把花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花朵都朝外開,那么,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看到了一幅怎樣的情景呢?讓學生說出句子。)大屏幕出示: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我準備引導學生從“任何、家家戶戶”等詞語體會養花的人家之多,從“花團錦簇、姹紫嫣紅、應接不暇”等地方理解花的數量和顏色之多、花的顏色之嬌美,結合圖畫資料的呈現,(大屏幕出示兩幅圖片)走進鮮花的意境,領略風景的奇麗;再通過個別朗讀、配樂朗讀把師生帶到花的海洋,帶入美麗的山陰道上。
此時,你正漫步在這樣的街道上,你有什么感覺?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別人看到了一個花的海洋)指導學生背誦。
(大屏幕出示)然后拓展想象寫話:“如果你是一位當地的居民,請為我們介紹一下,‘花團錦簇、姹紫嫣紅’是怎樣的美麗景色呢?”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增進對文本的理解。
(3)、感悟“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人生境界。
這是一個許多人窮其一生也難以透徹的哲理,我覺得學生通過本課的學習能有所感悟,心生向往就很好了。先聯系“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自己欣賞別人的花”這種奇麗景色、奇特民俗初步理解;(大屏幕出示)再回憶發生在同學之間、鄰里之間、校園里、社區里、家里的事情,談自己對“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理解。
4、拓展。
四五十年前,20幾歲的季羨林先生感受到了德國人這種“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境界;今天,當他再次踏上這塊土地時,他又有了怎樣的感受呢?大屏幕出示句子: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并沒有改變。
是的,四五十年后,斗轉星移,物是人非,但奇麗的景色沒變,那奇特的民族沒有變。這是一個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咱們一起來讀讀這兩句話。(齊讀)與此同時,老人心中有一個美好的夢想,猜一猜是什么?(生答)。
四、小結拓展。
(1)教師小結:(多么美好的夢??!今天,季老先生帶著我們去了一趟德國,讓我們收獲了滿街馨香的愉悅,更讓我們收獲了‘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樣一份心靈的充盈。讓我們帶著對課文的理解,帶著對德國這個偉大民族的敬重,再次齊讀課題。(齊讀課題))。
(2)讓學生交流課外搜集的資料,了解德國還有哪些奇特的風俗。
一.說教材: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一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五年級下冊中的第25課。本課所在單元集中為我們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異國風情畫卷。在25課中,我國著名語言學家季羨林先生回憶了自己早年在德國留學是親身感受到的德國人非常愛花,親眼所見德國家家戶戶都開滿鮮花的情景,并抒發了自己的感慨:“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種境界破耐人尋味,表達了自己對德國奇麗風景和與眾不同的風俗習慣的贊美之情。
本文不同于一般寫景物風情類的文章,而是在講述德國風景民俗的同時,用最精煉概括的語言點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長的道理。因此,在教學中。既要讓學生了解一些德國的民族風情特點,積累優美語言,又要讓學生在語言文字的訓練中潛移默化的受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教育。
二.說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所介紹的德國風景與風俗特點,結合上下文與生活實際體會含義深刻的語句,從中受到啟示與教育。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語言。
教學重、難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語言。
2、理解課文內容,結合上下文與生活實際體會含義深刻的語句,從中受到啟示與教育。
三.說教學設計:
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閱讀教學是在教師的指導下的學生自主閱讀、探究的實踐活動。教師是學生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和合作者。因此,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堅持以“讀”為主,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具體設計思路如下。
(一)、讀課文,談愛花,抓重點詞句感受景色的奇麗。
德國是愛花的名族,我就“談愛花”入手,讓學生感受德國人愛花之真切。從而引導學生找出重點描寫德國街頭花奇麗的句子,于是就在這段文字上做文章。教師引導學生找重點詞語體會,寫感受,匯報交流。再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話,有自由讀,比賽讀,評論等形式,讀中加深理解、體會。最后,老師用一組圖片展現德國的奇麗花景,學生的感悟更深。
(二)、抓重點句“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绷私獾聡嫣氐娘L俗。
學生已經了解景色的奇麗,教師此時讓學生將美景與風俗聯系起來思考,學生自然會想到,在屋子里的時候,自己的花讓別人看,走在街上,自己能看別人的花,這就是一種“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此時教師引導學生抓住“頗耐人尋味”一處,讓每一位學生自己去體會,去琢磨,去尋找生活中的“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學生在讀、思的過程中不僅加深了這句話的理解,自然也潛移默化的受到了“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教育。
(三)、了解作者及寫書的意義,激發學生的課外讀書的興趣。
季羨林是當代的文學大師,學生應有所了解。而且他當時寫這本書正趕上改革開放,應該讓學生了解寫書的意義。
四.說板書。
這一課主要寫花的奇麗,人的思想境界美好,于是板書設計為奇麗——美麗的鮮花,奇特——美好的境界。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一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八組中的25課,本組教材以“異國風情”為專題,向學生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異國風情畫卷。本課向我們敘述了作者在德國留學時親身感受到德國人愛花,親眼所見家家戶戶都開滿鮮花的情景,突出了他們“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無私境界。本課預設兩課時完成,因此,我將第二課時教學目標定位為: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3自然段,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語言。
2、了解作者所介紹的德國風景與風俗特點,結合上下文與生活實際體會含義深刻語句,從中受到啟示與教育。教學重難點是:理解課文內容,結合上下文與生活實際體會含義深刻語句,體會“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境界并從中受到教育。
學生進入五年級下學期的學習,已經能抓住課文主要內容,通過找重點詞句來理解課文,積累了一些語言,初步有了朗讀、想象能力,但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感悟課文所蘊含的道理還有一定的難度,教師應該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及個別差異,讓孩子在本節課中在原有知識、能力的基礎上各有所獲,通過朗讀,想象理解課文,感悟道理。
根據教材和學生對未知事物有好奇心的特點,在設計本節課時,激趣導入,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時按由景到人再到理的順序展開,體現了由形象到抽象的認知過程。在課的最后,學生領悟“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人生境界,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實現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綱要》第十一條明確指出,“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因此,在教學中我充分發揮了大屏幕的優勢,如:利用大屏幕向學生出示自學提示,讓學生能夠自主學習,向學生展示圖片理解花團錦簇,姹紫嫣紅,出示重點句來幫助學生朗讀,出示課文插圖和課文內容想象奇麗景色,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
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因此,在教學設計中,我堅持以讀為主,指名讀,自由讀,默讀,瀏覽讀,朗讀等相結合。在朗讀指導中一定要做到“悟中讀,讀中悟”,培養語感,在理解的基礎上指導朗讀,在朗讀的同時加深對的感悟。在第3自然段的教學中,注意了讀的目的性的引導,比如課文描寫奇麗景色的兩句話,第一次讀為了讓學生讀通順,因此,我采用了自由讀之后讓學生看大屏幕欣賞圖片,幫助學生理解花團錦簇,姹紫嫣紅這兩個詞,再請學生讀,要求要有一定感情,評讀,促進朗讀能力的提高,又積累了優美詞句,我想熟讀成誦,有利于學生背誦。
通過教師配樂朗讀讓學生想象,培養學生說話、想象能力。學生學習時以讀、說為主,讀、說中理解、感悟。
我依據“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人”這一理念來設計教學。
第一環節:由找出能概括德國留給季羨林的印象自然引出課文中心句“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第二環節:
1、默讀課文,找出描寫景色奇麗的句子,畫出表現景色奇麗的詞語。抓住“花團錦簇,姹紫嫣紅“體會花美。抓住”花的海洋、應接不暇、山陰道”體會花多。通過強調“家家戶戶、任何”來突出德國所有的人家都有這樣的景象,從而為下文理解“人人為我,我為人人”作鋪墊。
2、學生分小組討論,奇特的民族又表現在哪里?抓住重點詞句”脊梁,家家戶戶栽窗外,花朵朝外”進行重點引導,并通過與中國養花方式的對比,讓學生更真切的體會到德國民族之奇特。為了讓學生深刻理解“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種境界,我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說說此類事情,比如學生每人帶一本書到學校建立班級圖書角,值日生輪流打掃衛生,無償獻血等。使他們明白只有做到我為人人,才能換來人人為我。
第四環節:的最后一段則進行挖掘美麗,領悟夢想之美好。促進情感共鳴,升華主題。
第五環節:總結全文,與學生共同完成一首小詩,既疏導課文內容,又在字里行間流露出來那種對德國人奉獻精神的贊美。
奇麗的景色花團錦簇姹紫嫣紅。
花的海洋應接不暇。
奇特的民族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這節課的板書簡單明了且重點突出,有利于學生加深對本節課知識要點的理解,突出了中心。
愛美大概也算是人的天性吧。宇宙間美的東西很多,花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愛花的民族也很多,德國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
四五十年前我在德國留學的時候,曾多次對德國人愛花之真切感到吃驚。家家戶戶都在養花。他們的花不像在中國那樣,養在屋子里,他們是把花都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ǘ涠汲忾_,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我曾問過我的女房東:你這樣養花是給別人看的吧!她莞爾一笑,說:"正是這樣!"。
正是這樣,也確實不錯。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每一家都是這樣,在屋子里的時候,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時候,自己又看別人的花。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我覺得這一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
今天我又到了德國,剛一下火車,迎接我們的主人問我:"你離開德國這樣久,有什么變化沒有?"我說:"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并沒有改變。"我說"美麗"指的東西很多,其中也包含著美麗的花。我走在街上,抬頭一看,又是家家戶戶的窗口上都開滿了鮮花。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個花的夢,做了一個思鄉的夢。
。
課文通過對德意志民族養花的熱切和種花的獨特方式的描述,不僅贊美了德國街頭家家戶戶都開滿鮮花的奇異景色,同時由衷地贊賞了那種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高尚境界。
這篇教材位于人教社實驗教材第十冊第八組第25課。該組教材向我們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異國風情畫卷,不僅語言優美而且內容豐富,是一組供學生細品的好文章。這課課文篇幅較短,語言親切自然,字里行間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不僅能幫助學生積累語言,帶給孩子美好的情感體驗,還有助于他們建立正確的人生觀。
1、能夠讀準并認識7個生字,學會嫣字的正確書寫。理解并積累詞語花團錦簇、姹紫嫣紅。
2、能夠通過自主學習和體驗,展開豐富的想象,在此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背誦課文的第三自然段。
3、能夠感受花團錦簇、姹紫嫣紅的美好景象,體會文中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崇高境界。
(課前出示作者季羨林簡介)
1、揭題:板書:花(看到老師黑板上寫上這個字,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2、是的,宇宙間美的東西很多,花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今天我們要學的這篇課文告訴我們的卻是自己種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板書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這是為什么呢?讓我們隨著著名的作家季羨林(板書)老先生走進德國,走進那個色彩斑斕的小鎮去看一看吧!請你們認認真真地讀讀課文從課文的那些句子中看出小鎮的人們很愛花。(從課文中找出三句話,媒體打出來讀一讀。)
板書:(花團錦簇姹紫嫣紅奇特)
是的,小鎮不但美得鮮艷,而且美得奇特;這種奇特來源于什么呢?
請大家再讀課文,再一次走進小鎮去看一看吧!
4、課文中的那一節,是描述這幅圖片的?(讀后請學生指出課文的第二節,并在圖畫下面出示課文第二節的內容。)
7、教師讀:(1)我曾問過我的女房東:你這樣養花是給別人看的吧!她莞爾一笑自傲地說:
學生讀:正是這樣!
(2)我曾問我的溫柔、無私的女房東:你這樣養花是給別人看的吧!她莞爾一笑說:
學生讀:正是這樣!
(3)我曾問過熱情、慷慨的女房東:你這樣養花是給別人看的吧!她莞爾一笑說:
學生讀:正是這樣!
是的,同學們,這莞爾一笑中蘊含著這個小鎮的人得怎樣的情懷呀!
板書:情懷
8、請再帶著你現在的理解來讀讀課文的這一節吧!
9、是的,正是這樣(板書:正是這樣)也確實不錯,(點擊,媒體播放課文第三節的畫外音、音樂、圖片)
10、孩子們,假如此刻你就是小鎮上的主人,當你走過這條花團錦簇的街道時,你的心里是什么感覺呢?(板書:美麗。這種美麗來自于人認為我,我為人人......)
(這種充實來自于--人認為我,我為人人......)
(板書:尊重這種尊重來自于--我為人人,人人為我......)
13、請帶著你現在的感受再讀讀這一節吧!
13、是的同學們,這個普通的小鎮,用他們奇特的行動,讓我們感受到美所包含著的內涵。這就是一種境界(板書)讀:這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
15、在四十幾年以后一位中國的學者,一位慈祥的老人,又一次走在這條街上,他是這樣訴說的:(指名讀課文最后一節。媒體打出這一節。)
13:在此情此景中老人不由地感嘆:(出示句子,請學生讀: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并沒有改變。)
15、是的,這是多么奇麗的景色,它的奇麗就在于--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是的,這是多么奇特的民族,它的奇特就在于--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板書:情懷
花團錦簇奇特美麗境界
姹紫嫣紅感動
力量
課文:四五十年以前我在德國留學的時候,曾多次對德國人愛花之真切感到吃驚。家家戶戶都在養花。他們的花不像在中國那樣,養在屋子里,他們是把花都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ǘ涠汲忾_,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我曾問過我的女房東:你這樣養花是給別人看的吧!她莞爾一笑,說:正是這樣!
正是這樣,也確實不錯。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每一家都是這樣,在屋子里的時候,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時候,自己又看別人的花。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我覺得這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
今天我又到了德國,剛一下火車,迎接我們的主人問我:你離開德國這樣久,有什么變化沒有?我說: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并沒有改變。我說美麗指的東西很多,其中也包含著美麗的花。我走在街上,抬頭一看,又是家家戶戶的窗口上都開滿了鮮花。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個花的夢,做了一個思鄉的夢。
各位老師大家好,聆聽了郭惠老師執教的五年級下冊《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一課。這節課上的很成功,充滿了濃濃的語文味,郭老師巧妙的點撥,由衷的贊美,熱情的鼓勵,都彰顯了她純熟的課堂駕馭能力。我認為這堂課有以下幾個亮點:
上課伊始,郭老師從欣賞德國的美麗風光導入,激發了學生的讀書興趣,從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順勢讓學生讀書、思考文章哪些地方寫出了德國景色的奇麗,哪些地方寫出了德國民族的奇特?讓學生讀有目標,讀有思考。
郭老師抓住“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這個貫穿全文的中心句,去品讀課文。并在品讀想象中生情,深讀積累中拓展。
高年級段的朗讀要求,不僅要做到正確、流利,而且要做到有感情。進行閱讀教學時,郭老師把比較多的時間交給了學生。通過齊讀、感情朗讀、配樂朗讀、背誦,入境入情,既理解了詞語“花團錦簇”、“姹紫嫣紅”,也悟出課文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郭老師還特別注重情境的創設,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在學習第三自然段時,郭老師緊扣“姹紫嫣紅、花團錦簇”這兩個詞,出示畫面,引導學生理解詞語,讓學生在欣賞畫面的同時入情入境。在品讀這一段文字的時候,更是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假如此時你走在德國的街上,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聞到了什么……”這個環節激發了孩子們的表達欲望,孩子們暢所欲言,大膽想象,既激發了學生的想象能力,也鍛煉了孩子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聽了這節課,我感受到郭老師在傳授知識的,進行了良好的思想教育,讓“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這種境界也扎根在我們每個孩子的心中。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ziwojieshao/133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