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讀后感的撰寫都是一次思維的升華和思考的總結,是對讀書過程的盤點和反思。下面是一些讀者們寫的讀后感,希望能夠帶給大家一些新的思維和理解方式。
反溝通法是不將對方的問題行為看作一種問題,反而將其視為有用的事情,以此來實現價值的逆轉。平時可以運用它鼓勵家人。
剛剛閱讀完了《奇葩心理學》中的相關內容:如何鼓勵和勸阻家人。作者在本章開頭舉了一個例子,當一個人的精神變得極度焦慮的話,那么如果在一定的事件內將他作為大家的王來對待他,周圍的人無論是誰都對他的話言聽計從。這之后,一大部分的人在一周之后便能夠完全康復。
作者還表示,即使面對自我,拒絕去學校以及家庭內暴力等“問題行為”,也要著眼于它們應該能夠起到某種有效作用的這一點上,不是去催促對方停止這一“問題行為”,而是要認為該行為也具有某種意義的,因此需要去接受它,并以此來展開對話。越是把對方的某一行為視為一種“問題”來試圖去阻止他們的這一行為,由于兩價性矛盾原理的存在,就越可能會加強對方對該行為的糾結情緒,從而導致問題行為的進一步加劇,如果他們的.這一現狀會讓他們糾結于自己的問題行為的緊迫感得以減弱,他們會覺察到在繼續維持現狀的過程中自己一直并未意識到的違和感。
我們要對對方的問題行為接受,并且以此來展開對話,這也是認知重建的一種形式。
一提到害羞,大家想到的都是陽光下女子微紅的笑臉,是純情無暇的象征??墒墙裉煳宜胝f的可非這般柔情。閑時我翻閱了津巴多的《害羞心理學》,本書包括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的重點是理解與害羞相關的內容;第二部分的重點是怎樣解決害羞所帶來的問題。
讀完以后,我覺得該書的優點是簡言意駭的,中間穿插了許多讓自己受益的研究調查和一些實驗調查設計內容等,讓自己真正了解到心理學真的就在自己身邊,用一件很小的事就能驗證自己的理論設想。
除了從慣常的套路,還會從個體與社會集體這兩個角度來立意,其中讓我最欣賞的是:它讓我們明白害羞不僅是個人的事同時也是這個“害羞的”社會所導致的。
在生活中害羞是具有普遍性的,害羞者的人格特質通常會包括:內向(沉默)、臉紅、緊張、畏懼膽小、困窘、以及自我意識強等。著名心理學家哲學家阿諾德。巴斯等將自我意識分為公眾的自我意識和私下的自我意識,他認為,公眾的自我意識表現在關心別人對自己的印象和反映;而私下的自我意識是對自身的關注。
人人都會害羞,在自我意識研究的基礎之上,保羅。皮爾克尼斯的研究將害羞者分為兩種基本類型:公眾害羞型和私下害羞型。公眾害羞者常常會因為笨拙的表現和社交中不能恰當的回答問題而感到焦慮;而私下的害羞者相比自己的主觀不適應感和害怕他人發現自己需求的恐懼感。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兩種不同的類型的人,會產生一樣的情感情緒體驗嗎?我認為,公眾的害羞者,主要害怕的是人際交往,因此他們容易產生焦慮;而私下害羞者主要是自我的矛盾,因此他們容易產生抑郁自卑的情懷。
這種的自我認知是否合理均是值得我們思考的!為什么人們會害羞,精神分析理論認為,過度的自我、自戀、孤獨感和極度膽怯引起了害羞。在人際模式方面,我認為是由于害羞者的這些人格特質,害羞者會發出“走開,我需要你的!”雙重信息,在這種信息的影響下,他們會在人際交往模式中,更加變得臉紅、緊張,甚至更加沉默,因此,他們寧愿選擇孤立與逃避這種人際交往場景,也不愿意承擔被拒絕的風險,這樣他們的人際會變得越來越差,更糟糕的是長此以往,他們會陷入人際交往的惡性循環,以至于被社會所淘汰。
在本書的第二部分,作者主要探討了具體幫助人們克服害羞的方法,個人認識自我,接納自我,提高自尊自信融入集體,甚至學會幫助集體中其他人改變克服害羞,再到“治療”整個害羞的社會。想要擺脫害羞就要將心理障礙從根拔起從個人做起從細微做起。
擺脫害羞請做最完美的自己!
本我能夠看做是原始驅動力的儲存處。它非理性地運作著,它跟隨沖動運動并追求即時的滿足感,而不思考所渴望的行為是否現實可行、被社會認可。本我被快樂原則所支配,無節制的尋找快樂,這種快樂個性指、生理和情感快樂。
超我是一個人的價值觀的儲存處,包括從社會習來的道德態度。超我大致上和良心的概念相對應。當兒童開始將父母或者其他成年人對于某些社會禁忌作為他的價值觀一部分時,超我便逐步發展起來。超我也包括理想自我,這是一個人想讓自我努力成為的樣貌。這樣,超我經常和本我出現矛盾。本我想要做精神上快樂的事情,而超我則強迫本我堅持做那些正確的事情。
自我是一個基于現實的自我方面,來調整和本我沖動和超我需求之間的沖突。自我代表一個人關于生理和社會現實的觀點,是他關于行為的原因和結果的理性認識。自我的一部分工作是選取那些能滿足本我沖動的行為,但是這些行為同時又不會帶來不愿看到的結果。自我是受現實原則支配的,這種原則為快樂的需求帶給現實的選取。比如,自我會阻止考試作弊的沖動,因為他思考到被抓住而產生的嚴重后果,同時,他會用以后更努力的學習行為或者尋求教師同情等方法來代替作弊。本我和超我產生矛盾后,自我會進行折中來盡量滿足兩者的需要。然而,當本我和超我之間壓力十分緊張時,自我很難制定出最優的折中。
——引用原文定義。
從上方的定義看很好理解本我、超我與自我的概念。其實我們每個人內心的沖突與矛盾都是這三個“我”之間的“思想斗爭”。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前幾天一個朋友給我打電話,告訴我她不想上班,而想出國旅游,游山玩水的過一輩子——這個“想”的過程就能夠理解為本我欲望的驅動力,也就是內在本我的體現,然而她哀嘆了幾聲后第二天又不得不乖乖的去上班了,為什么呢?哲學上說,物質決定意識,也能夠理解為現實決定思想。在心理學上來講,又是一個“超我”與“自我”的過程,“超我”可能會說:工作是你的職責,是你就應完成的分內的事,是你“該做的事”,這個“該做”是以必須的社會道德觀及個人價值觀為基準的,超我往往是自我想成為的那個“成功的我”的樣貌;自我是什么呢,它是現實的我,理性的我,它會分析,如果不上班會有什么后果,會意識到自我還沒有足夠多的享受生活所需要的經濟基礎。
所以一般狀況下“自我”會幫忙協調“本我”與“超我”之間的矛盾,會做出合理的決定及決定。而且這個傾向隨著年齡的增長經歷的增加會愈加明顯,即我們會愈加傾向做出貼合現實的“正確的事”。
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處于青春期的孩子總是會做出一些違背社會道德觀的事情,譬如打架斗毆,是因為他們“本我”意識很強烈,甚至超越“超我”范圍,而由于社會經歷的缺乏,又不能意識到這些事情所帶來的后果,即“自我”的現實性不強。諸多因素造成的行為。
一句話,本我是感性的我,超我是禮貌的我,自我是理性的我。
一個人的內心若想沒有沖突或把沖突減到最小,就要合理并協調發展這三個“我”。
個人覺得最佳狀態是本我、超我與自我是處于同一個發展方向的,我們的內心會感到最大程度的滿足與舒適。即本我上想完成的事是貼合社會道德規范的,同時又具有現實好處。由此想到了許三多——這個在許多人眼里的“笨人”,明顯看出在他的心中內在的快樂就是奉獻,“奉獻”貼合社會道德觀又具有現實好處,所以雖然在別人看來他很傻,但他的內心卻是無比充實和快樂的。相比較那些過于計較得失的人,表面上看他們很精明會算計,但他的內心卻是掙扎的,不和諧的,最終會心病纏身,將自我妖魔化,害人又害己。
那么為什么有些人有工作有錢花卻不快樂?兩個可能,要么他沒有切實的愛他的工作,將其化作一種情感快樂的源泉;要么他很清楚自我的快樂不在工作上——只是為了掙工資敷衍了事,他本能的快樂得不到滿足,從而導致內心的沖突感和壓抑感。
弗洛伊德說,人是帶著道德面具的動物。這也看出為什么人的心會那么復雜,人遠沒有動物單純,要保證人像個“人”,就要受到道德思想的束縛——這也可能是自尊心的驅使。比如地上有個錢包,你的本能欲望是去撿,歸己所有,但若上升到道德層面,是要遭到批評的,所以這個行為就變得不那么單純了,當然也正因為有這個道德觀的束縛,我們的社會才會井然有序。
當然,如果一個人只注重本我和自我而拋棄“超我”,即以現實的手段來滿足個人快樂與欲望而不顧社會道德觀,那么短期看,他或許能夠得到一些利益,只是他要為這種違背社會道德的行為付出代價。所以我覺得這種人能夠看做“短視者”。
總之,這三個“我”最重要的是平衡發展,過分壓抑哪一個都是不好的。
朋友小王在一家知名互聯網公司擔任技術總監,是別人眼中羨慕的對象,薪水高、福利好,有車有房,嬌妻愛子。但他近來卻越來越焦慮,總是感嘆活著好累?!艾F在時代發展太快了,我感覺自己快被時代拋棄了。無論我怎么努力,總有更多的人比我更優秀,我感覺自己離目標越來越遠。我好想停下來歇一歇,但又不得不馬不停蹄的追趕?!?/p>
有沒有發現,現在身邊象小王這樣焦慮的人越來越多了,他們經常唉聲嘆氣,坐立不安,做事缺乏耐心、很難集中精力、很容易疲勞、易怒煩躁、失眠噩夢。究其原因,也是五花八門。為工作、為婚姻、為家庭、為孩子、為老人、為人際關系,甚至為了一只貓、一只狗,而更有的根本就說不清原因,但就是焦慮。在這些焦慮的人群中不乏大家眼中的佼佼者,他們聰明勤奮、事業有成,按說不應該有什么焦慮,但反而他們比其他人更為不安,更有壓力。
到底出現了什么問題?讓如此的多人開始焦慮,一部分人甚至陷入了集體性焦慮。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認識一下焦慮對我們而言究竟意味著什么,我們又改如何對待它。
焦慮不是壞事。
最近看了一本書《焦慮心理學》,其中指出:焦慮是我們人體心理防御機制產生的一種應激反應。它就像我們心中的衛士,提醒我們危險的到來,并對我們從頭到腳進行檢視,幫我們揪出所有的不安全因素。它不斷的逐一排查你的身體、家庭、生活、工作、人際關系,使我們快速意識到威脅的來臨,并逼著我們采取措施。因此雖然焦慮常常讓我們感到不快,但從某方面來說,這并不是壞事,它就像一個警報燈一樣,可以讓我們提高警惕,保持清醒、降低風險,完善自身。
焦慮過度才會有傷害。
但一旦焦慮過度,對一些原本不需要考慮或太過擔心的事情無法放松,就會給我們的心理造成傷害,它會使人一直處于緊張狀態,從而影響到正常的工作生活,讓我們惶惶不可終日,對自己、對生活失去信心,甚至引發抑郁、高血壓、胃病、癌癥等疾病。
對于許多人來說,只在遇到不好的事情才會焦慮,并且程度不會很強烈,這種情況被稱為“合理性焦慮”。而另外一些人,他們即使事情進展順利也會出現焦慮,頭腦中總會不停地出現一些不好的想法,總覺得有什么不好的事情會發生,就像一個失控的警笛一樣,隨時都在發出警報,這種焦慮被稱為“廣泛性焦慮?!?/p>
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會出現焦慮。一定程度的焦慮可以幫助我們度過難關、走向成功。如迫在眉睫的最后期限、苛刻的老板、財政危機等都會成為促使我們采取行動,以調動我們所有的能力和資源避免陷入危險的境地。但遺憾的是,不少人并不能把握焦慮情緒的度,不但沒有將這種情緒變成強大的催化劑,反而讓它消耗了精神和心情,讓自己感到不安和無力,影響到心理健康。如你把老板一次簡單的皺眉理解為自己即將被解雇的信號,或總覺得自己是失敗者,什么事都處理不好,你就要開始當心你是否有些焦慮過度了。
產生焦慮的幾個主要誘因。
《焦慮心理學》中提到了產生焦慮的多個誘因,我從中梳理出自認為比較重要的。
隨著社會變革和轉型速度越來越快,人與人之間的差異越來越大,衣食無憂的鐵飯碗不再有,每個人都仿佛被時代推著向前走,以至于我們需要不斷調整自己的生存節奏。這種生存狀態,讓我們對未來產生了一種嚴重的不確定感,看不到清晰的前景,生活得不踏實,內心自然會焦慮不安。文章開頭小王面臨的就是這種情況。
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人的認同感來自于三個途徑:a自我認同;b他人認同;c社會比較。其中b和c會直接影響a。尤其低自我認同者,他們的自我認同感差,總是依賴別人的評價,如果別人不認可,就會覺得自己沒有價值。在他們看來,命運不是掌握在自己手里,因此他們總是感到前途莫測,失敗總是多于成功,因此引發焦慮情緒。
有完美主義傾向的人,希望所有的事情能達到他所期望的結果,或者按照他所想象的路徑發展。如果不符合或達不到,就會焦慮。開始的時候,他會輾轉不安、擔心失敗,這讓他無法全力以赴做事;遭到失敗后,就會異常焦慮、沮喪和壓抑。為了避免尷尬,避免形象受損,他想盡快從失敗的境遇中逃避開去,但卻很少會冷靜下來總結失敗教訓。有完美主義傾向的人,背著沉重的精神包袱,不僅很難獲得事業上的成功,還會引起家庭、人際交往等方面的矛盾。如鄰居王磊家1年里已經換了8個保姆了,不是嫌棄這個做飯不好吃,就是受不了那個做事不麻利,聰明伶俐的他覺得靠不住,老實可靠的又嫌人家沒眼力價。搞得家政公司的老板看到他打來電話就頭疼,保姆們也不愿意到他家來做工。在他眼里,很少有令他滿意的事情,兩口子也為此經常吵架,與雙方老人的關系也很緊張。
每個人或多或少有自我貶低的心理,一旦這種心理發作,在困難面前就會表現出自卑無助、猶疑彷徨、甚至退卻的舉動,并會冒出以下想法,如“大家肯定都在笑話我”、“沒有人愿意和我相處”、“他們剛剛是在說我的壞話吧”、“我總是沒法好好表達自己的意思?!?/p>
禮儀,是個人文明素養在社會交往中的集中表現。一個具備素養的人,總是會在恰當的時間和地點,表現出恰當而得體的言行禮儀,給人以優雅的儀態印象。這種得體的禮儀恰恰也是個人融入社會交往活動的基本要求。
就拿第一印象來說,你留給對方的第一印象是否良好將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你們的社交前途是否順利。心理學家指出:在與陌生人打交道時,這些印象的形成只不過需要短短的3分鐘。在這短短的3分鐘里,最初的45秒尤為重要。這45秒需要注重很多禮儀,比如怎樣微笑、握手、對視、行走、打招呼,甚至之前更長時間的怎么著裝打扮等,這都是為了整飾好你留給別人的印象。
其實,禮儀問題一直以來都是社會交往中非常重視的一個領域,大多數讀者或多或少都掌握一些基本的禮儀素養和技能。但是,這本書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它拋開過去我們所熟悉的外在禮儀教條和規范,而從交往雙方心理上的反應來看待我們的.言行舉止,從而使讀者能夠清楚地知道在什么情況下應該表現出什么樣的言行舉止,促進雙方交往的愉悅氛圍,取得交往的效果。所以,下面這個共識尤其重要:任何禮儀都應該在對方的心理上產生愉悅之感。那些教條式的、僵化的禮儀形式未必就是真正的得體行為,事實上也無法達成最有效的交往效果。只有打破腐敗的教條,才能走出新一片天地。
《銷售中的心理學》的作者博恩。崔西是美國首屈一指的關于個人成長的權威人士,在成功學、潛能開發、銷售策略及個人實力發揮等各方面擁有獨樹一幟的心得。博恩?崔西是當今世界上個人職業發展方面最成功的演說家和咨詢家之一。本書總結了銷售人員在銷售中各種可能的消極的內心意識,并指導銷售人員如何正視并消除這些消極意識。
在本書中我又看到了二八定律:頂尖20%的銷售人員掙得80%的錢。本書的目的旨在通過一些有意識的訓練,讓銷售人員向頂尖的20%看齊。我覺得本書比較好的一點是在每一章后都有行為練習部分,通過這些行為訓練,可以激勵自己,培養和強化自己的積極自我意識,從而向成功邁進。
通過閱讀本書,我總結出:成功=積極的心態+正確的目標+正確的方法+行動力。我不禁問自己,這四個因素中我具備了哪些?問得自己很心虛,如果每項按10分給自己打分,我的自評如下:
1、積極的心態:7分,我曾是一個很消極的人,但是通過學習通過不斷地調節控制,我覺得自己有很大進步,尤其是進到公司以后,我覺得以后我還可以做得更好,更積極。
2、正確的目標:1分,有目標,但是非常模糊。書上說最優秀的銷售人員是強烈的目標導向者,他們預先知道自己在每周、每月、每季度、每年會掙多少錢。而我幾乎都沒有計算過,沒有長期目標和短期目標,沒有年收入目標,沒有月收入目標,沒有季度收入目標,這方面做得很差。
3、正確的方法:8分,這方面我不擔心,因為方法是可以通過學習和實踐獲得的,但是還存在著一些細節上的問題。
4、行動力:5分,沒有正確的目標做導向,行動力自然很差勁。
所以,我現在的首先要做的是認真的分析自己,為自己制訂合理的目標??蓞⒄毡緯嘘P于目標的行為練習:
1、為自己制定下一年的收入目標,要比以前掙的高出5%-50%。
2、為了實現你的理想收入,計算一下你需要在接下來的一年里銷售多少產品和服務。
3、將收入和銷售目標按月、按周、按天分解;先確定自己想掙多少錢,然后確定每天都要做什么事才能掙到那些錢。
4、提前計劃好每天;精確地定下你要拜訪的客戶數量,你要去見的人的數量,以及你要實現的銷售數量。
6、為實現你的諸多目標制定一份書面計劃,每天按計劃行事。
7、為了實現絕大多數夢想,你將不得不付出代價。計算這個代價有多少,比如得加多少天班和做出多少犧牲;然后,開始付出。
我自愛我的選擇―成為一名小學教師,但是勝任這份工作,對于我,卻是一個痛苦的磨合過程。在和工作和孩子們磨合的階段中,也發現了自己很多方面與工作的不適應,比如語言方面,書寫習慣方面,是他們逼著我去成長,學習也勢在必行。實話說,學習的心無時不有,但是卻一直沒有行動,總覺得找不到時間,其實我知道這是一種借口。前一段時間楊主任來來給我指導了一節課,并提出了很多中肯的建議,建議我學一學中師類的教材。這個是很有必要,之前雖然也看了一些心理學,教育學方面的書籍,但是針對性不強,面對工作,很多時候還是無從下手。從讀什么開始呢?想來想去,最后選定了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邊玉芳編著的《兒童心理學》。
因為已經有了一定的實踐經歷,隨著閱讀的深入,越來越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我意識到,了解兒童心理發展狀況,掌握兒童的心理需求在教學過程中有多么重要。工作過程中對課堂上如何調動學生的注意力,積極性一直很苦惱,便重點學習了《兒童注意與記憶的發展》這一部分。
在課堂上,小學生的注意力是很難掌握的。所以我先了解小學生的注意力發展的特點,即:無意注意已經有很好的發展,有意注意還在逐步形成中,每次注意能穩定的時間比較短。具體來說就是:一、在教學影響下,兒童的有意注意正在開始發展,而無意注意仍起著重要作用。二、在教學影響下,兒童對抽象的材料的注意正在逐步發展,而具體的、直觀的事物在引起兒童的注意上,仍然起著重大的作用。三、注意穩定的時間長短和年齡有關,一般5-7歲的兒童每次注意穩定的時間約為15分鐘,7-10歲兒童每次注意穩定的時間約為20分鐘,10-12歲的兒童每次注意穩定的時間約為25分鐘,12歲以后的人每次注意穩定的時間約為30分鐘。
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就該分別好好研究如何利用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這兩個方面來提高學習質量,發展兒童智力。首先,如何利用兒童的無意注意:1、應該充分利用兒童的學習興趣;2、應該充分利用教材的直觀性,如實物、實物圖片、形象的詞,語言的直觀,少用抽象的概括性較高的詞;3、應該利用兒童的情緒態度;4、要積極防止可以分散兒童注意的因素。
另外,大力培養兒童的有意注意是必要的:1、發展兒童對學習的自覺的責任感,在發展兒童有意注意上具有重大意義;2、把有意注意發展為“有意后注意”,是保持和鞏固有意注意的重要手段。通過學習,我認識到,小孩子的有意注意的時間非常有限,當他們的有意注意的時間過了的時候就必須要運用直觀性強的,有圖案的有趣味語言的教材,或者是其他方法來引起兒童的無意注意調節學生的學習情緒。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在教學過程中的起著重要作用,在教學過程中這兩種注意必須有節奏地交替進行。抓住學生的有意注意來學習困難的課業或者講解教材的主要部分,在學生緊張的努力學習之后再用學生的無意注意完成輕松的環節,這以后還會成功地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
但是,如果過分偏向哪種注意力就會給教學效果打折扣。如果過分親睞無意注意,一味地為學生的興趣,為課堂的熱鬧,為活動而活動,為滿足學生成就感而過分降低學習難度,那么學生的能力肯定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同時也可能會阻礙學生克服困難的意志力的發展。反之,如果過分強調學生有意注意,在教學模式上嚴謹再嚴謹,教學程度上難上加難,那么高強的壓力會給學生帶來逆反的情緒,使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所以在教學中一定要掌握好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的使用的“度”的問題。
掩卷沉思,小孩兒注意力分散的問題其實早就發現,但是直到學習完《兒童心理學》這一節之后,才真正的恍然大悟。凡事貴在堅持,我相信學習也一樣,每天提高一點點,看到的世界便會不一樣。學習了――進步的階梯。
逆境的三藥方:認知療法(恢復理性認識);采取行動、盡管去做;想象力(想象過程、狀態,而不僅是結果)。
想象力的原理:大腦最容不得不一致性。如果我在想象中構建了成功,并且不間斷,反復多次地想象,大腦會因討厭不一致性,而將外在的現實事物與腦內的主觀意識相匹配。
讀完《陶行知生活教育學說》,陶行知先生許多獨特的教育觀點與開拓性地教育實踐便深深地印刻在我的內心,他讓我看到了教育更為廣闊與深遠的內涵,他也讓我有了太多值得思考與借鑒的實踐范例。
陶行知先生認為教育是涵蓋所有社會生活的,教育也是貫穿整個人生歷程的,他突破了學校教育的有限范疇,認為無論是誰,無論在哪里,無論什么時候都可以開展教育。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考試,不是為了分數,不是為了教育而教育。教育是要教人們更好地生活,教人們一切對實際有用的東西。陶行知先生將其總結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教學做合一”,雖然只有簡單的15個字,但這15個字在實際開展的過程中卻并不那么容易。
當前社會,無論是學生、老師、家長還是主管、老板、政要,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形成與陶行知先生相類似的觀點,他們希望孩子不僅能夠掌握豐富的文化知識,還要能夠具備生活自理能力,能夠懂得為人處事之道,能夠完成各種工作內容,他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變成只懂課本的書呆子。然而,這些美好的愿望在現實面前卻顯得特別的無力,大部分孩子從幼兒時期就開始忙碌地參與各種興趣班,然后是學業的提高班、補習班……他們沒有充分的時間與精力來接觸生活、感受生活、學習生活,自然有很多孩子在長大以后難以適應生活,難以滿足老師、家長、或是用工單位的殷切希望。
面對如此的困境,或許沒有人能夠給出一個完滿的解決方案,但我從陶行知先生身上學到的一些東西,也許能夠為改善這樣的困境提供一些有益的參考。
想要改變當前的教育現狀,需要對教育實情作出全面的調查與了解。陶行知先生當年提出理論,開展辦學是在對中國教育情況進行充分調查、研究之后進行的,他在哥倫比亞大學的畢業論文是《中國教育哲學與新教育》,其中描述了中國當時的教育形勢,包括教育人口的構成、比例,學校開辦的數量、地域……。正是因為擁有了事實與數據,陶行知先生才能夠有足夠的信心去堅持自己的教育觀念,這些客觀的東西會告訴他,也會告訴那些阻礙他的人什么是真相,什么是對的。如今,一方面,我們的教育形勢發生了改變,另一方面,信息的爆發使得人們對于許多立場不同的觀點難辨真偽。如果沒有踏實的研究,那么我們的話語就會沒有底氣,我們的嘗試就會容易放棄,我們的改革就會迷失方向,這顯然不是我們想看到的。因此,作為教師,我們需要在平時的教學中展開調查,收集數據,仔細分析,耐心推理,提出方案,檢驗成果,不斷調整。我們也應當借助許多學者的力量,閱覽文獻,甚至與一些學者合作開展研究,用事實說話。許多教師有時是有想法的,但擔心自己的教學嘗試可能會影響到孩子未來的成績與升學,面對這樣的疑慮,如果能給予這些老師一些相關的實踐數據與結果,那么他們也許就能夠更清楚自己的嘗試是否是合理的,又是否有嘗試的必要,鼓勵這些教師勇于實驗,也幫助這些教師規避風險,在不斷地嘗試與反饋中,相信我們就能逐漸找到最為合適的教育模式。
想要改變當前的教育現狀,還需要根據社會現狀調整教學的內容與教學的方式??v觀陶行知所做出的各種教育嘗試,可以發現他在不同階段的教育側重是不同的,早期在普及鄉村教育時為了保證鄉村可以更快地傳播教育,陶行知辦了曉莊師范,培養能夠干農活,能和農民做朋友的鄉村教師。來到上海,陶行知組建山海工學團,組織所有的家庭、農村、工廠、監獄進行集體學習,開展普及教育。后期在戰時,陶行知又投身國難教育,號召所有民眾抗擊日本侵略,一起保家衛國,爭取中華民族的解放和自由。陶行知眼中的教育是多變的,他倡導教育者、教育機構應當根據教育所在的時間、地點、教育對象、教育資源的具體情況開展適合的,有利于生產、發展的教育,不同時代教育的具體內容與教學方式應當是隨之發生變化的。在陶行知的時代,在農村孩子會干農活,不善文化,所以要多普及文化知識。在現代,在一些大型城市,例如上海,孩子們普遍接受較好的家庭及學前教育,但生活自理能力較差,所以也要注重培養孩子的家庭責任感與做家務的能力。相應的,由于教育內容的不同,以及學生興趣話題的不同,所使用的教育素材和教育方法也要隨之變化。唯一不變的是,這些教育都是要培養孩子能夠了解社會規律,適應社會生活,掌握社會技能,促進孩子服務社會發展。對于需要應對統考制度的學生與老師來說,教學內容似乎必須要有相當大的一部分是與統考內容相適應的,但“有”并不意味著“全部”,作為教師,還要幫助孩子正確認識教育與學習的目的,在課內或課外適當拓展教育的內容,幫助孩子更為全面地成長。
想要改變當前的教育現狀,更需要教育管理體制的改變與教育管理者的支持。陶行知在曉莊師范的教育嘗試在當時引起了巨大的反響,曾經令他的大學老師克伯屈教授都贊嘆這就是他一直尋找的理想學校。曉莊師范之所以能夠有如此的影響力與陶行知本人的領導和其獨特的教育管理方式是密不可分的。曉莊師范目的是要培養適合農村的鄉村教師,它需要教師能夠了解農村實情,參與農村勞作,實際地指導鄉村居民進行科學地生產、工作與生活,在入學選拔時就十分特別地加入了農活考試,要求參加者進行墾荒。在之后的教學過程中陶行知又不拘一格地設置了許多鄉村服務的活動課程,緊密地與當地鄉村進行融合,不斷地通過實踐開展學生的學習。這些都與當時學校的運作方式截然不同,也因此取得了其他學校無法比擬的社會效應。當前的教育受制于統考制度,為了保證孩子在統考中的多門科目中獲得良好成績,學生必須把有限的精力放在這些學科上,有些可能就因此放棄了其他內容的學習,甚至可能放棄自己在其他方面的才能。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能夠在制度上作出合理的調整,在依舊保持公平的基礎上,減少公共科目的數量,注重學生特長方面的考察,降低學習負擔,提高專業能力的培養與發展。在陶行知的教育實驗中我們也可以看到這樣涉及整個學校體制的變革是由陶行知以校長的身份主導進行的。當前的教育也是如此,中國整體教育制度的改變是需要教育管理者有所作為的,即使不是最終改變的提出者,但教育管理者應當允許與支持各地開展更多的教育實驗,在更自由的環境下進行更多地嘗試,直至找到最佳的方式。
陶行知先生無疑是中國教育史上的偉人,他在多年以前所作出的偉大嘗試是我們現在所不能想像的,但這并不妨礙我們學習他的思想,借鑒他的經驗。面對當前的教育現狀,我們需要腳踏實地,關注實際,大膽思考,勇于創新,將教育與我們的社會生活更為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讓所有的孩子,所有的受教育者能夠在教育的過程中學會如何“生活”。
一本初級心理學入門書,作者好似試圖把它寫得更廣面,試圖寫得通俗并且有趣。書中大量案例都采用第一人稱寫(甚至連人名都用梁山好漢替代),引用《致命id》、《美麗心靈》、《蝴蝶效應》、《夢之安魂曲》等影視來對各種病態心理輔以說明,穿插心理大咖弗洛伊德,榮格一些心理學說,最后九型人格,診療對答也雜七雜八通通揉入成書。應該說,這種創作態度是值得肯定的。事實是這種缺乏條理的結構,導致本書的中心不明確,定位也有些奇怪,也導致寫出來的東西流于表面,缺乏系統性,缺乏深度,甚至還影響到知識吸收。而本書的錯編亂排更是直接導致此次閱讀成為我微信讀書以來最為痛苦的體驗,幾欲棄讀之。當然,本書作為心理學入門書也不是一無是處。對心理學有興趣的朋友,日常消遣滿足獵奇心理之下,還可以普及一些心理知識的。
人類面前的路卻永遠是未知,我們的心靈也不時的縈繞在無知、無奈與恐懼之是,迷信的想法與行為也正是產生于人尖的無知和無奈之中。這時,信念是人類生存的基礎,沒有信念,人類將無以生存。
在閱讀完這本書后,讓我懂得了人們所面對有事情都是多方面的,人們有能力改變自己的行為、思想、命運,只要我們作出正確的選擇,向好的一方面想,我們的生活將會變得更加的美好、幸福。
隨著生活和工作的節奏越來越快,遇到的問題也越來越多,在面對著積壓成山的問題時,很多人會習慣性地產生退縮心理。
近日,利用閑暇時間,我讀完了一本《拖延心理學》。讀完以后,發現其中所講的許多道理,可以應用于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上。我們每個人都有懶惰心理,在遇到問題和事情時都會有拖延的心理。
通過閱讀這本書后,我發現拖延癥其實是許多人都在面臨的問題,隨著生活和工作的節奏越來越快,遇到的問題也越來越多,在面對著積壓成山的問題時,很多人會習慣性地產生退縮心理,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很多種,比如對自己的能力的.過高估計;對時間的分配不夠合理;對做事的步驟缺乏合理的分配和調度;時間久了,事情會會慢慢的堆積起來,在面對堆積起來的問題時,人總會變得懶惰起來,總會想著反正債多不壓身,還不如慢慢解決,于是慢慢的就形成了拖延癥。
在工作中,我們也會有拖延癥的表現,比如明明可以馬上做完的一件事,偏偏要拖到最后五分鐘的時候才去做,一件兩件小事還不太明顯,事情堆積在一起形成大山以后,就會對我們形成困擾,所以在工作中,我們千萬不能有拖延的習慣,所有的問題都必須要及時處理,不能想要一下子就把徹底把問題解決了,而是要把問題放在平時分步驟一點一點的解決掉。在面對司乘人員時也要保持這種心態,在司乘人員遇到困難時,及時快速地為他們提供幫助、解決困難,這有這樣司乘人員才會有賓至如歸,感受到家的溫暖。
其實在工作和生活中我們還會遇到很多其他的類似拖延癥的問題,我們需要逐一的分析并克服它們,只有在克服這些困難之后,我們的人生才會變得更加完美、更加順利。在工作中更多的發揮出自己的才能,為高速事業的發展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為一個學院派系統學習心理學6年,并以發展教育心理學為方向的學生,我自己在選擇一本專業書籍時,有一個小竅門:如果這本書是第“大于等于2”版的話,選擇它應該沒什么大錯。所以在我看到這本書赫然“第11版”的時候,可想它當時在我心中的宏偉形象。
拿到了熱騰騰的新鮮書,翻開后:優美的裝幀和高檔有質感的紙質,讓我好感徒增,加上最重要的:豐富的內容與內涵,最新研究成果的更新與分享,生動活潑的語言,開放全面的視角等等等。這一切都讓我想說:如果推薦一本書作為青少年心理或發展心理學入門書籍的話,它絕對是您不二的首選!
青少年同齡人群體的來源,受教育而接觸的同齡人群體;家庭生活而接觸的同齡人群體。青少年好的學業成績能夠讓父母為之欣喜,但是對于提高青少年在同齡人群體中的.地位影響不大。
青春期同齡人在一起度過的時間絕對值遠遠高于與成人在一起度過的時間。
與兒童期相比,青春期同齡人在沒有成人監督的環境中發揮作用的情況更多。
在青春期青少年越來越多的和異性同齡人交往,而同期同齡人群體性別高度分離。
而同期同齡人局限于較小的團體,而青春期才會出現較大規模的同齡人。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內心里都充滿著許許多多的不滿和疑惑!我們是這樣,那幼兒呢?他們也同樣如此!年齡小的幼兒,他們只是盲目的`依賴,沒有自己的主見。中班以后的孩子們就不同了,他們知道和老師“作對”,有自己的想法,不再是盲從!有了人生的第一次反叛!
學前期是人的一生中生長發育最旺盛、變化最快、可塑性最大的時期之一。幼兒在環境和教育的影響下,在以游戲為主的各項活動中,心理發展異常迅速。作為幼兒教師學習幼兒心理學是自身發展提高的需要,是搞好幼兒教育工作的需要。因此,每一名幼兒教師,都應該認真學習心理知識,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積極開展幼教科研,為幼兒教育事業做出自己的貢獻。
中國航天員,將再次譜寫新的英雄篇章。這將是歷史性的第一步。從二零零三年神舟五號載著楊利偉完成中華民族飛天夢想,短短五年間,中華民族邁出了她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步,開始開展航天員出艙活動的極新探索。
中華民族是最早具有飛天夢想的民族。固然,在現代航天事業中,我們成了厥后者,但不甘落后的中國航天人用一連串的跨越式步伐,縮短了與世界航天大國的`差距。隨著中國行將成為世界上第三個能夠獨立開展出艙行走的國家,我們已經可以揣測下一步神舟飛行的交會對接實驗和不遠的將來將出現的具有一定使用規模的短期有人照料、長期在軌自主飛行的空間實驗室。
這本書很棒,篇幅不長內容豐富!它需要反復閱讀然后在生活和工作中一一觀察和實踐!如果這輩子能和哈里.巴爾肯這樣的老師溝通和談話,更或者是學習應該是多么幸運的事!一直喜歡心理學,但沒有機會學習和從事這方面的工作很是遺憾!我覺得心理學像一種特異功能,神奇而且具有一直無形的力量很是強大!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xindetihui/94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