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是我們對書中內容的自我整理和總結,可以幫助我們更深入地吸收和消化所學知識?,F在,請大家一起閱讀以下的讀書心得范文,與作者一同思考和感悟。
“在人類社會中,管理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任何事情成也管理,敗也管理?!盵1]雖然管理學是在人類社會開始工業化時才應運而生的,是一門年輕的學科,但是它發展得特別迅速,對人類社會的影響也空前巨大。
進入大學學習以來,自己涉足的第一門管理方面的學科就是《管理學原理》,以前一直對這門學科沒什么了解,經過幾個月的學習,我有了不少收獲,雖然對這門學科的學習和了解還是非常少的,但我對這門課程很有興趣,想在將來繼續學習下去。自從人們開始形成群體去實現個人無法達到的目標以來,管理工作就成為協調個人努力必不可少的因素了。組成群體無非是為了集結個人的力量,以發揮集體的更大作用,這種群體實際上就是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組織”現象。所謂組織,是由兩個成兩個以上的個人為實現共同的目標組合而成的有機整體。組織是一群人的集合,組織的成員必須按照一定的方式互相合作,共同努力去實現即定的長一組織目標。這樣,組織才能形成整體力量,以完成單獨個人力量的簡單總和所不能案秤的各項活動,實現不同與個人目標的組織總體目標。組織存在于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各個方面,企業是一種組織,任何一個組織,都有其基本的使命和目標,而組織的使命和目標說明了組織存在的理由。以上是我對管理含義的認識及和其重要性的分析。
《管理學原理》這門課是本學期的必修課。作為一名工程管理專業的學生,學習管理是必不可少的,當初我選這個專業也是基于對這專業的興趣,將來有意愿成為一個管理者,雖然可能多數是管理工程,但是多多少少也會面臨人才問題,面對人才管理問題,曾聽說過“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句話也從側面說明了管理的重要,因為,要留住人才,關鍵就在于管理,因此,必須要努力學好這門課。
光陰似箭,時至第十五周,這門課也即將修完。通過這學期對這門課程的學習,多少有了一些自己的心得體會。管理就是特定的環境下,對組織所擁有的的資源進行有效的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以便達到即定的組織目標的過程。作為當代大學生,無論學習的專業是否與管理有關,都應該好好學學管理學,看看管理方面的書籍,因為管理學與我們息息相關,管理是一切組織的根本,管理工作適用于各種大小規模的組織,盈利與非盈利的企事業單位、制造業以及服務性行業,因此,學好管理學對于我們現在的學生會工作以及以后步入紛繁的社會,適應不同的工作崗位都有其非常重要的意義。
談其事,必先談其人。先說說我自己吧,我是學管理專業的,對于我來說這是一門專業課,我有義務學好它,雖然我上課偶爾會發下呆,走下神,但是不管怎么說,我是一定會努力學它的。再說說另一個人,自然就是我們的老師了,她這學期給了我們十一個主題,讓大家自己組隊自由選擇感興趣的話題,尋找資料,制作ppt,然后花了三個星期的時間,讓大家展示自己的成果,這種教學方法讓我感到非常有意思,大家在自主學習中獲得了很多書本上沒有的知識,也增進了同學之間的友誼,同時老師和同學的距離也拉進了許多。經過這么長時間的學習,我對管理學這們功課還是有一些自己的心得和體會的,管理就是通過計劃、組織、領導、控制等職能對組織資源進行有效的配置,以實現組織目標的活動。我覺得管理是無處不在的。無論是工作、學習,還是人際交往、自我發展等等,都會有意無意用到管理學的知識。不管將來會否從事管理事業,但可以堅信管理是生活各個方面必不可少的。管理學分為六篇,主要由計劃、組織、領導、控制四大部分組成。每一篇都有特定的目標主旨。而計劃是所有管理學職能中的首要職能,也讓我有比較深的體會。正如哈羅德·孔茨所言,“計劃工作是一座橋梁,它把我們所處的這岸和我們要去的對岸連接起來,以克服這一天塹?!盵3]計劃工作給組織提供了通向未來目標的明確道路,有了計劃工作這座橋,本來不會發生的事,現在就可能發生了,模糊不清的未來也變得清晰實在。在日常生活中計劃是無處不在的。計劃是指制定組織目標并確定達成組織目標所需的行動方案。計劃工作首先就是確立目標,然后,使今后的行動集中于目標,并預測和確定哪些行動有利于達到目標,哪些行動不利于達到目標,從而指導今后的行動朝著目標的方向邁進.沒有計劃和目標的行動是盲目的行動。計劃工作的基礎是確定目標,計劃工作的核心是決策,計劃的關鍵在于實施。管理的其他職能只有在計劃確定了目標之后才能進行,并且隨著計劃和目標的改變而改變。計劃在管理職能中是處于首要地位的?,F在有很多人認為“計劃趕不上變化”,做了計劃也只是在做無用功而已,所以他們都不愿意做計劃。其實不然,我認為計劃是為了有備無患,做了總比沒做好。
然而,制定計劃要具有預見性、針對性、可行性和約束性。就是在行動之前對行動的任務、目標、方法、措施所作出的預見性確認。但這種預想不是盲目的、空想的,而是以上級部門的規定和指示為指導,以本單位的實際條件為基礎。計劃一是要根據上級部門的工作安排和指示精神而定,二是針對本單位的工作任務、主客觀條件和相應能力而定??傊?,從實際出發制定出來的計劃,才是有意義、有價值的計劃??尚行允呛皖A見性、針對性緊密聯系在一起的,預見準確、針對性強的計劃,在現實中才真正可行。如果目標定得過高、措施無力實施,這個計劃就是空中樓閣,反過來說,目標定得過低,措施方法都沒有創見性,實現雖然很容易,并不能因而取得有價值的成就,那也算不上有可行性。約束性,計劃一經通過、批準或認定,在其所指向的范圍內就具有了約束作用,在這一范圍內無論是集體還是個人都必須按計劃的內容開展工作和活動,不得違背和拖延。
其實在生活中,無論是單位還是個人,無論辦什么事情,事先都應有個打算和安排。有了計劃,工作就有了明確的目標和具體的步驟,就可以協調大家的行動,增強工作的主動性,減少盲目性,使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同時,計劃本身又是對工作進度和質量的考核標準,對大家有較強的約束和督促作用。所以計劃對工作既有指導作用,又有推動作用。
大至一個國家、一個社會、一個民族,小至一個企業、一個家庭,再者到一個人都處在管理學的范圍之內并受其影響,所以說管理充溢著整個人類社會。正如在管理學形成中提到,管理活動所引出的一切問題推動著社會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這個推動力并將繼續推動這個社會的發展,且長期影響著人類社會。在學習管理學中,其實管理學的理論都不難,難的是要把理論運用到實踐中去,也就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雖然我們現在還難以做到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因為我們還沒有真正走入社會,走到工作崗位上去,但是我們可以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發現管理的痕跡,或者觀察領導是怎么管理別人的,常動腦,多思考,多為以后做準備。
總之,管理學是一門值得深入研究的并且對社會作出巨大貢獻的學科,雖然形成學派的時間較短,但是,對社會的貢獻是不可限量的。對于這門學科,短短的幾段文字表達、看書都是遠遠不足的,只有深入的學習,在工作實踐中不斷的改進、創新、累積和學習中國和外國的好的管理經驗,這樣才能走上成功之路。不斷的實踐才能完整的去體會、感受這一門博大精深的管理藝術。由于本人未能深入研究這門課程,只是相當淺顯的心得而以,以上便是我的心得。
復雜性就是多樣性。復雜性具有兩面性:危險與機遇并并存。
對策:面對復雜性帶來的挑戰,需要管理者忘卻舊東西、學習新東西,熟悉三大新的知識領域:系統學(研究一致性實體以及實體一致性因素的科學)、控制論(功能與控制的科學)、仿生學(將自然的演化運用于組織運作方式的科學)。
對策:一是樹立原則:把“做正確的事”和“正確地做事”作為行事準則。管理者必須要處理很多與組織真正重要的目標幾乎無關甚至毫無關系的事,這些實際上都是障礙。所有這些“后天性”或日?,嵤?,必須加以消除。高效能人士應該使自己專注于關鍵的優先事項。(“聚焦少數幾個大目標”p156)。
二是掌握工具:時間管理、目標管理、新型生產力(第七章聚焦關鍵p79)。
4、即便管理者也會犯錯,如果動用權利和工具或欺騙,掩蓋錯誤,會有哪些惡果?
對策:是人就會犯錯,管理者也不例外,但不幸的是,當人走上管理職位后,他們就擁有掩蓋自己錯誤的權力和工具,或者花言巧語,諉過于下屬。這種伎倆早晚會被識破,并帶來嚴重后果。當員工意識到,由于管理者頻繁修改規則、把他們當傻瓜時,結果就會變成:工作能力強而有其他選擇的員工會選擇跳槽;沒能力跳槽的員工會在內心里“辭職”——人在心不在,只是為了工資而不是組織而工作。
5、如果避免錯誤帶來嚴重的后果?
對策:在團隊間建立信任,杜絕“諉過游戲”、聆聽心聲、真誠、遠離陰謀家。(詳見第九章信任p114)。
6、問題組織的癥狀——需要叩問的三個問題。
當一個組織出現問題時,會表現出這些癥狀:管理層級增加、太多事情需要跨部門協作、會議繁瑣冗長、讓過多的人參會、人浮于事、太多雜七雜八的事情等等。
關于組織,繞不開的三個問題:
l如何進行組織,才能使精力集中于顧客愿意花錢購買的東西上?(在醫院是提供優質服務吸引更多患者)。
l如何進行組織,才能使員工做組織付錢讓他們做的事情?
l如何進行組織,才能使高管真正做組織付錢讓他們做的事情?
二、本書的真知灼見。
1、如何應對復雜性?
組織的發展、規模的擴大帶來復雜性,它來自內外部環境。在內部環境,是組織不斷擴張,在外部環境,是來勢洶洶的技術變革和翻天覆地的社會變遷。
如何面對復雜性,需要正確的管理(在思想和行動兩個方面都正確),以及應對和駕馭復雜性的能力。
2、有效管理的四個要素。
分別是——原則、任務、工具和責任。溝通是上述四個要素的媒介,讓管理者變得高效、遵守原則、完成任務、使用工具并承擔責任。全書從上述四個要素分篇討論了管理學的智慧。
包括:關注結果、為整體做貢獻、聚焦關鍵、發揮特長(優勢)、建立信任、正面思考。
原則監控任務,有效管理的原則決定著任務執行的質量。原則構成了組織文化的核心。
4、管理者的五大關鍵任務。
5、實現管理效能的七大工具。
包括:會議、報告、工作設計與任務控制、個人工作方法、預算、績效評估和系統的垃圾處理。
6“三個泥瓦匠”的故事——組織里的三種人。
第一種人將“干好工作是為了高工資,給錢多就多干,給錢少就少干”作為謀生信條。
第二種人是“專才”,是組織里的多數派,他們富于專業精神,對自己專業領域內的東西充滿激情甚至狂熱,但對專業以外的一切都缺乏興趣甚至漠不關心,他們為自己掌握的專業知識感到驕傲、理直氣壯,傲慢自大和漠不關心是他們的典型通病,他么對自己的無知感到無所謂,能夠自顧自自己、不顧現實地工作。這些人可能給組織帶來不少嚴重的問題。
第三種人,他們是一心一意想要為組織做出貢獻的,優先考慮對整體的貢獻是他行事的原則,職位、身份、特權是他們為實現抱負、為組織做出貢獻的重要手段。
以上三種人分別對應故事里“修教堂的三個泥瓦匠”里的三個泥瓦匠。對于第一種人,馬力克的建議是不要試圖去改變他們,除非他們還很年輕;對于第二種人,應該努力讓他們高產、高效能的工作;而第三種人,是我們能夠而且應該學習的榜樣。如果管理者分兩類,一般管理者(僅居其位不謀其政)和優秀管理者(注重效能),我們應該努力成為后者,也就是彼得德魯克所說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7、如何激勵員工?
作者認為“讓人們感到滿足,他們才會努力工作?!边@個觀念是錯誤的,該理論即便在今天仍然流行,因為仍有組織定期開展滿意度調查。(p73第六章為整體做貢獻“區分貢獻和動機”)。
該理論的錯誤之處,不在于它假設人們應該得到滿足,而在于認為“為這種滿足感負責的不應該”是他們自己,而應該是第三方,即組織或國家和社會。第二個錯誤是,員工必須先獲得滿足,然后才能努力工作。這是因為:一、任何變化或進步都不會源于滿足感,變革的動力恰恰來自不滿;二、組織想做到讓員工滿足十分困難;三、如果過分專注于工作滿意度,就會忽視它的對立形式——給員工提供工作和表現的機會,大多數人也會獲得很高的滿意度。
同樣,馬利克告訴我們,管理者應該警惕“為了組織成功”,而做“讓員工感到快樂”的事情(包括滿意度調查之類)。因為工作本身不是為了讓快樂而存在的,或者說,工作本身不會帶來快樂。管理者更應該關注結果,為組織做出更大貢獻帶來的快樂和自豪感,是無與倫比的,它可以幫助員工及自身產生更強的動機,取得更大的成就。(快樂工作p61)。
作者認為:為整體做出貢獻,是產生激勵的根源。這種激勵與上司做出的任何刺激和激勵都無關。深刻了解整體,服務于整體,為整體的創建、維持和成功做出貢獻等,都與日常的激勵策略都沒有關系。在此基礎上,有一種更穩定、更理想的激勵模式,效果要比其他大多數所謂的激勵可能實現的效果更好。我們可以從優秀且高效能的管理者的思維和行動中找到答案,對他們來說,知識和能力并非畢生所求,職位和權力也不是。這些只不過是他們為組織做出貢獻的工具和條件。(第六章為整體做貢獻——有效管理的第二條原則,p66)。
8、信任是形成激勵的重要前提,是催化劑。
建立信任的規則有以下幾條:
l黑鍋從上往下背——下屬的錯誤也是上司的錯誤;。
l管理者的錯誤就是其自身的錯誤(進而推導出以下兩條)。
l員工的成功屬于其本人;。
l管理者只能把單靠個人努力獲得的成功說成是自己的功勞。
。
小時候便在課本上學過時間管理,作者和文章的名字已經不記得了,但是內容卻很深刻,講的是我們做事情要學會安排,比如做飯的時候先燒水,燒水的同時可以收拾菜,水燒開了菜也就可以下鍋了……,可以說那篇課文影響了我的一生。對于時間,古人便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的感慨,我下面邊談兩點對于時間的觀點:
走在時間前面。
人們對待事情的處理態度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趕早不趕晚”,一類是“走一步看一步”,我屬于前者。因為最終做好做壞與兩種態度沒有直接關系,所以暫不說兩種方式的好與壞,只是我一直以為“趕早不趕晚”的性格總是能夠讓別人感覺好一些,尤其是當別人對你所做的事情有依賴的時候。我們工作中通常會做計劃,這是一個好習慣,可是,相信很多人都有“計劃不如變化快”的感覺,于是我們的計劃往往會拖延,于是你的計劃拖延了,影響到了我,我也不得不拖延……,于是乎與你有關的人都產生了連鎖反應,再加上其他一些因素,于是一個人一天的延遲可能就造成了一個項目一周的延遲。
“趕早不趕晚”是一種相對積極的態度,這種態度使我能夠經常主動的想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安排去做,上中學的時候便習慣在中午就把上午布置的作業完成,而此時很多同學都在休息,到了晚上便總會比別人早早的完成一天的作業,剩下的時間便是自己支配的了,慢慢的養成了習慣,即便是在高考前也從來沒有晚于10點半上床睡覺,工作后中午的短短1個小時也就經常是自己工作效率最高的一段時間。
能夠每天都規劃好自己要做的事情,提前想好自己一段時間的工作計劃,并且將做這些事情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那么自己便會感到對時間的把握很有自信,便有了一種“走在時間前面”的感覺。
磨刀不誤砍柴工。
雖然自己是那種“趕早不趕晚”的性格,可是并不是很多人想的那種遇事便匆匆去做的人,相反的,很多工作往往是先思而后行,并且常常思考的時間大于動手的時間。這些,都要歸功于自己畢業后的軟件開發職業。
剛開始工作的時候自己和很多人一樣,憑著對工作的滿腔熱情和年輕的沖勁,分到手上的工作馬上便開始編碼,編編改改,開始還不覺得什么,直到自己開始接觸到現場實施的工作,面對著一個大的系統在客戶現場不斷的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而其中很多問題都是由于開發人員沒有充分的思考導致的錯誤,甚至是結構性的錯誤而無法輕易修改的時候,越來越多的痛苦慢慢的變成了思考的源動力。后來當自己擔任項目經理,可以有權利將自己思考的結果釋放出來的時候,我便開始采用各種方式引導項目內的人員改變長期形成的詬病,促使他們能夠盡量的多設計多思考。經過兩年多的實踐,所有的想法得到了不斷的考驗和完善,我也和大家一起形成了鞏固的“磨刀不誤砍柴工”的認識和習慣,大家都嘗到了思考的甜頭。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雖然不斷有各種管理學的書籍告訴我們這些那些,可是依然會有人看過后該怎么做還是怎么做,因為不是他不想做好,而是習慣,一個成年人的習慣是很難改變的。所以,改變一個人的習慣要靠一個環境去改變,而環境的改變又來自一個個的個人,良性的循環能夠讓整個團隊邁向成功,而成功的起點便是團隊的管理者。
。
上個學期,我學習了《管理學原理》這門課,在初步接觸到管理學知識的同時,我也了解到了陳春花所著的《管理的常識》這本書。全書主要圍繞了七個主題展開說明:管理、組織、組織結構、領導、激勵、決策、計劃。每一個部分在科學有效的管理之中都是不可或缺的重點。
著名的管理學專家泰勒在他所著的《科學管理原理》中提到,“最先進的管理應當是科學的管理,管理學應當致力于將這些科學的原理應用在所有的人類活動中去,包括家庭管理、農場管理、教堂管理、慈善管理、政府的行政管理?!碧├照f的不錯,而在陳春花的書中也得到了更進一步的詮釋和提升。
管理的目的是為了提升效率:管理最終是服務于「企業經營」的,而為了實現企業經營,是通過不斷提升「效率」來達成。從管理學歷史的角度來看,管理學的演變被陳春花老師分為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科學管理階段,這個階段要解決的問題是「勞動效率最大化」。而使勞動效率最大化的手段就是「分工」,它有四條原理。
1、科學劃分工作元素。
2、員工選擇、培訓和開發。
3、與員工經常溝通。
4、管理者與員工應有平等的工作和責任范圍。
第二階段,行政組織管理階段,這個階段要解決的問題是「組織效率最大化」,其中最重要的手段是「專業化水平和等級制度的結合」。專業化水平,指的是需要強化各崗位的專業化能力,無論是開發、產品、銷售、領導者、管理者,都需要具備崗位獨特的專業能力。只有讓各崗位貢獻了專業化的水平,才算是勝任了管理工作。
而分權分責的等級制度,能夠是職位和權力兩者合為一體,在這個基礎上,管理的效能才會有效發揮。
第三階段,人力資源管理階段,這個階段要解決的問題是「個人效率最大化」,其中重要的手段是「個人創造組織環境,滿足需求,挖掘潛力」。
管理者其實就是一個微型的人力資源部,而不僅僅關心事務性的事情。這是角色轉變很重要的一個觀念。管理者也需要更多關注人,關注成員的目標與組織目標的一致性。激勵要以團隊精神為導向,個人成果要跟團隊掛鉤,團隊的成果要跟業務掛鉤。在這方面,我想到了有贊年終獎的分配邏輯上,個人績效需要乘以團隊績效系數。這就把員工需求和組織發展的目標連接在一起。
管理是一種分配:管理其實就是對于「職責」、「權力」、「利益」的分配。這是一個能改變我認知的一個理解方式。把職責分配下去,讓每一個成員承擔起責任,并且再給予和責任相適應的資源和權力,管理的效能就會發揮出來。最理想的情況下,就是三者都能等分,形成一個鐵三角型。但是現實情況往往很難做到,雖然如此,也要有意識地去注意這個問題。
如何激勵下屬也是當今很多中小企業管理者最頭疼的問題,很多員工離職往往和這有關系,在具體的激勵過程中,往往業績好的沒有被激勵,激勵了態度好,但業績一般的員工。在激勵過程是,由于企業在設定激勵制度是沒有與被激勵對象深度溝通,導致激勵的力度沒有效果,無論是正激勵還是負激勵。例外激勵的不是員工想要的,比如員工看重的是精神激勵,管理者卻用金錢激勵,方法不妥。在激勵理論是,目標期望激勵理論我認為對企業管理者來講是最有指導意義的。也能夠充分的體現管理本質的意義,即把個人的目標和企業的目標結合起來,良性發展。
如果沒有看陳春華的《管理的常識》,我仍然是一個做任何事情都是無頭蒼蠅,但是,當我認真的讀完這本書,我知道了我一直以來所存在的問題,一項目標不明確的計劃是不會產生什么成效的,目標如果不確定,資源也就沒有爭取和獲取的方向了,更談不上資源和目標的匹配程度了。書中所提到的管理常識同樣適用于個人,確立目標,獲得資源,更有助于個人的成功。
管理學是一門與實踐緊密結合的學科,它不僅關注企業的利潤,更注重人的發展和價值實現。在中國,管理學的發展已經歷經數十年的探索與發展,涌現了許多有影響力的經典著作,并形成了獨特的管理理論和實踐體系。本文將結合個人的經歷和學習心得,詳細探討中國管理學對我們的啟示和影響。
第二段:管理學的歷史和發展。
管理學在中國的發展始于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最初主要受到蘇聯、日本等國家的管理思想影響,并受到我國國情的影響,逐漸形成了一套中國特色的管理體系。在此之后,中國管理學憑借自身的經驗和實踐,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管理理論和實踐體系,例如“三個代表”重點提出的“以人為本”的管理思路,貫穿于中國管理學發展的始終。此外,以《道德經》為代表的中國古代傳統思想也為中國管理學的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第三段:主流理論與實踐。
在中國管理學的實踐中,注重以人為本,鼓勵員工積極參與管理,倡導平等互信、合作共贏的企業文化是中國管理學的特點。這些運用實踐中的管理思想是針對國情和企業特點的。例如,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中,管理者更注重員工的職業發展,鼓勵他們從自行制定生產計劃到員工參與決策。這種管理方式在打破斯卡伯死板的管理方式,建立起了幸福企業、和諧企業的統一目標。此外,個人也必須衡量存在于商業世界中的本質因素,如商業經濟規律和市場法則,提高管理智慧和技能。
第四段:效果評價與管理實踐。
總的來說,中國管理學以其獨特而有效的思想和實踐,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然而,中國管理學也不是沒有局限性。1.沒有形成批判思維,針對具體情況作出清晰的判斷。2.沒有足夠重視員工職業發展的戰略,員工的培訓和要求也不充分。3.對于一些外來的新思想,我們沒有足夠開放的想象空間。
第五段:結語。
盡管中國管理學在許多方面存在局限性,但依然能夠給我們帶來新的思考和啟示。我們應該在管理實踐中,擁抱新思想,開放思維,把握正確的管理方向,以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從而促進國家和人民的發展。在未來,我們需要適應不斷變化的時代,并愈漸清楚地認識對于員工的要求和對于組織、職業和社會的要求。不斷深化我們的溝通意識和管理水平,以應對日益復雜的管理環境和問題,為企業的長遠發展和全人類的發展做出貢獻。
中國的管理學研究,受到了世界的廣泛關注。這是因為,中國的管理學理論,不僅融合了中西方管理思想,而且推陳出新,重視實踐的應用。同時,在中國特有的文化背景下,中國管理學形成了獨特的研究體系和理論方法。本文將就我在學習中國管理學過程中的讀書心得體會進行論述,探究中國管理學的特點和價值。
中國管理學的基礎理論,主要來源于古代儒家學說,如孟子、荀子等。其中,“仁愛、誠信、尊重、謙虛”等價值觀在現代管理學中被廣泛應用,成為了中國管理學的標志性特征。
除此之外,中國管理學還受到了西方管理學的影響,積極吸收借鑒了西方現代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同時,中國管理學在運用西方理論的同時考慮了中國的文化背景,注重將其納入實際應用中。
中國管理學的特點,不僅在于它將中西方管理思想融合,而且在于它提出了一系列創新思想。比如,中國管理學的“關系主義”思想,強調在組織中建立密切的互動關系。這種理念與西方強調個人價值觀的“個人主義”思想不同,因此在實踐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另外,中國管理學注重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中國實踐管理中,往往是以實踐為主導,管理學理論與實踐相互促進,實現相互支持的良性循環。
隨著中國管理學的快速發展,現狀和未來的勢頭令人鼓舞。目前,中國管理學研究成果在國際上已經開始產生顯著影響。未來,中國在公共事務管理、企業領導力和社會文化管理等方面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值得注意的是,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具有全球視野和獨立創新能力的管理學研究人員。
第五段:結論。
中國管理學在中西合璧和不斷創新等方面具有獨特的特點和價值。其基礎價值觀、關系主義等理念以及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實踐模式,都對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管理學研究具有啟示和借鑒意義。在未來的發展中,中國管理學應繼續注重自身特色的培養和發展,同時與國際接軌,為全球管理學的發展做出貢獻。
5月11日下午18:30—21:45,公司組織了一次關于目標管理的培訓,無論在觀念上還是理論上都讓我獲益匪淺,以下是自己的一點體會:
目標管理看起來簡單,但要把它有效地付諸實施,需要我們對它有詳盡的了解和認識。目標管理和其他各種決策和計劃工作一樣,如果我們擬訂目標得不到必要的指導方針,不了解決策和計劃工作的前提條件和公司的基本戰略和政策,那么我們就無法制訂出正確的目標,也就無法發揮目標管理的作用。
目標有時可能是難以確定的,特別是對于目標的主次優先難以確定,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認真理解公司的宗旨、使命,認識影響組織發展的各種因素,并依據科學的程序來確定目標。
與公司的宗旨和使命相比,我們目標一般是短期的,幾乎在所有實行目標管理的組織中,所確定的目標都是比較短期的目標。但是我們的目標必須通過公司的目標來進行分解制定,保持于公司目標的一致,而不脫離公司目標。
目標管理要取得成效,必須保持其明確性、穩定性和有一定的靈活性,目標經常改變,只能使目標失去原來的意義,失去一個明確的方向。但是可以根據新的認識和發現,環境的變化對目標進行修正。這樣能使自己的目標方向更明確、更容易實現。
盡量不要說“因為……所以沒有達到目標之類的話”,完不成就是完不成,先承認失敗再檢討自己。說這些話就是一種推卸責任,是一種狡辯。世上共有兩種人,一種人是在不停地“表現”,另一種人是在不停地“狡辯”,所以從現在開始,必須慢慢地培養自己的習慣,人都是由思想到觸動再到行為最后養成習慣的,現在亡羊補牢應該不算晚。
要負起責任,所謂自信心就是由責任開始的,作為一名管理者就必須負起責任,要樹立信心也必須負起責任。責任是執行力的動力。
還有,通過昨天的課,我更深刻的了解目標管理的意義,讓我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的完成自己的目標。
通過目標管理,使各項工作都有明確的目標和方向,避免工作的盲目性、隨意性和被動狀態,避免形式主義和無效工作;通過目標管理的系統分析,提高計劃工作的科學性和整體協調性,充分發揮自己內在的潛力和積極性,共同實現整體目標;解決控制的兩個難點,即指出控制標準即是目標、控制手段即是自我控制;有助于增強全體組織成員的團結合作和組織的凝聚力。
“日事日畢,日清日高”這是海爾目標管理中很經典的語錄?!暗搅宋疫@,事情該結束了”,不能像美國西部的“傳水桶”一樣,把問題傳給別人。
目標完成后要對完成情況做總結,并制定下個目標。今天的目標今天必須完成,今天完成的目標必須比昨天有質的提高,明天的目標必須比今天更高才行。通過制定目標—實施目標—總結目標—制定下一個目標—實現公司總目標。
首先,從人生的角度來看一下目標管理。沒有目標的人生是暗淡無光的,沒有努力的方向,沒有奮斗的動力。你不知道你要去哪里,更不知道如何去,那么哪個方向對你來說,都沒有太大的意義。正如我在課程上強調的,人生沒有目標,就等于在夢游!并且,沒有目標的人,將會成為別人實現目標的一種工具!
其次,從工作的角度來看一下目標管理。有目標的工作往往意味著有壓力,意味著你必須努力去工作??赡苡腥藭惶矚g有目標的工作,但是卻沒有想到,沒有目標的工作是不會被重視的。加薪、晉升?有難度,最后就只能混日子了。根據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先生的話,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標,而是相反,有了目標才能確定每個人的工作。由此得知,所有的工作都應該有目標,只不過有時候沒有刻意地去強調某些崗位的目標而已。
再次,從公司的角度來看一下目標管理。從公司的使命中得到一定時期內公司的總目標,然后經過上下級人員的共同協商,將總目標分解下去到每個崗位上,每個員工身上。在分解的時候,下一層的所有目標相加必須等于或大于上一層的目標,以確保目標分解的有效性。確定了目標,就要有具體的實施計劃,就要進行具體的目標管理。任何的目標管理都不會自動地實現。目標,是一種結果導向,但并不是簡單的重視結果,緊盯結果,更重要的關注過程,確保目標的如期實現。如培訓當中提到的目標管理理論,像20/80法則,沒有目標的箭,永遠射不準耙心,沒有抓住重點,你也永遠做不出好的業績;像smart原則,目標的制定必須明確具體,可衡量的,可接受的,現實可行的,并且有時間限制的。
網格化管理,從本質上講,是行政管理和社會管理機制的創新,其核心是以網格化管理為載體,以差異化職責為保障,以信息化平臺為手段,促進條塊融合、聯動負責,形成村(社區)管理、服務與群眾自治有效銜接、互為支撐的治理結構,實現政府職責特別是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責在基層的有效落實。
推行網格化管理,重心在基層,根基是群眾,目的是民生。要創新工作理念和方式方法,明確目標任務,把工作著力點放在為群眾排憂解難上、凝聚民心民力上,真正使群眾的困難在第一時間得到解決、群眾的事情在第一時間落到實處。
社區既是城市的基礎單位,也是網格化管理的重要基石。要堅持在社區建設中強化網格化管理,在網格化管理中加強社區建設,按照黨建帶動、完善自治,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民生優先、服務群眾,管理協同、互助共享,因地制宜、分類推進的原則,突出重點,抓住關鍵,努力把社區建設成管理有序、服務完善、居民滿意、文明祥和的社會生活共同體。在日常工作中要做好以下幾點:
一、明確責任。
一是強化責任意識,做到腦勤、腿勤、手勤、嘴勤、筆勤,成為發現、受理、處置、協調、報告第一人。二是善于發現問題,善于處置問題,及時報告問題;主動與社區居民交流溝通、增進感情,及時了解掌握社情民意。三是提倡錯時工作制,堅持到網格巡查、踏看。四是認真填寫網格責任人工作日志,做到工作日清周結、動態信息及時錄入。需要向其他條線交接的事項,及時填寫工作單,辦好交接手續。五是引導和吸納物業管理機構、居民代表、退休黨員、居民組長、樓道長、熱心社區工作同志以及社區志愿者等作為義務信息員、監督員,協助做好網格內的管理工作。
二、加強宣傳。
一是多渠道、多形式加強宣傳,營造濃厚的輿論氛圍,提高居民群眾對網格化管理工作的知曉率、支持度、參與率。二是在社區醒目位置設置網格化圖譜,公布網格責任人照片、姓名、聯系電話、工作內容和管理服務職責等信息,向每家住戶發放網格責任人服務聯系卡。
三、完善功能。
一是信息聯通功能。建立每日信息通報例會制度,做到準確、快速、完整的交流和反饋信息。二是快速處置功能,遇到問題及時處置。三是資源配置功能,合理利用黨建資源、行政資源、社會資源和市場資源,善于整合、利用。四是便民服務功能,為社區居民提供就近、及時、便捷的多樣化、高質量的服務。五是社會保障功能,為社區居民尤其是弱勢群體提供社會救助、創造就業機會。
在做好我市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方面,社區建設要結合城市環境提升、功能完善,堅持預防為主的原則,把市容市貌和薄弱環節整治作為重點。把精品街、背街小巷、集貿市場、城中村以及無主管居民區的整治,道路、街頭綠地、游園廣場、公廁建設等與社區建設結合起來,突出抓好環境衛生治理、廣告匾牌整治、占道經營、居民區管理等城市建設管理方面的工作,確保城市形象和群眾生活環境明顯改善。同時加大病媒生物防制工作宣傳和監督力度,不斷提高全市人民除害防病意識,促進各項病媒生物預防和控制工作的落實,爭取愛國衛生人人參與,健康生活人人享有。通過網格化管理進一步提高我市愛國衛生管理水平。
猶豫不決是決策的大忌——布里丹。
《管人的真理》是斯蒂芬·p·羅賓斯博士所撰寫的關于人力資源管理方面的作品。
從結構上講,本書基本上是圍繞人力資源管理的幾大模塊闡述的,從招聘開始,到激勵、領導能力、績效管理、溝通方式等,一一進行了說明,特別是對組織的過程、行為、意義進行了超越一般見解的論述。而且,本書還糾正了一些在在許多流行的管理書歇爾商學院管理與組織系主任、教授)所評論的那樣,“管理實踐和行為研究之間的鴻溝終于被跨越了”。
所以,我對本書的觀點就是,本書更多的從實踐操作層面對我的工作產生指導作用,和已經學習的人力資源管理相關教材的理論向配合,能在理論和實踐雙重范圍發揮更好的作用。
就招聘而言,本書所介紹的是如何在實際面試中尋找到符合組織需求的合適人才。按照教材上的說法,主要是招聘的概念和可采用的方法,包括外部招聘和內部招聘,并介紹可能從外部獲得人才信息的渠道,以及相關優缺點的比較,但并沒有介紹面試時需要注意的地方;這往往造成實踐中收集到人才資料,卻不知道如何通過面試這段短短的時間了解他除了技能以外的其他情況。而籍中未經證實的觀點,以實踐證據他們做了反駁。
我認為,本書的特點就是從行為而不是從管理理論上討論人力資源管理,就像本書一開頭湯姆斯.g.卡明斯(美國南加州大學馬實際上就像本書真理1所說的那樣“忘掉人格特質,行為才算數”,只有從面試人員以前的行為出發,才能考量他今后在新的組織里面可能會發生的行為,及對新組織的適應性。
本書還在其他許多方面對“管人的真理”做了論述,限于篇幅所限,本讀后感無法一一敘述。但是,我想再次申明的是,本書對我在實踐工作的直接指導作用非常大。今后,我將不斷聯系實踐、配合人力資源管理理論和本書的論述,更有效率的開展相關工作。
通過這一個學期對《快意管理學》的學習,讓我了解到管理學是一門很深奧的知識,任何組織都需要管理工作的支持,而且任何管理工作都是在某一特定組織進行并為該組織服務的。
管理是一門科學,是有大量學者和實業家在總結管理工作的客觀規律基礎上,借用許多科學家的理論、知識和方法,它是一套管理理論體系,它為指導管理實踐提供了原理,原則、方法和技術。人們掌握了系統化的科學的管理知識,就有可能對組織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可行的、正確的解決辦法。由于管理的對象主要是人,解決的是組織和環境的適應問題。而不同人的心理特點和素質不同,組織就面臨的環境又很復雜多變這就要求管理者能審視度事,隨機應變。管理要達到預期的目的,就必須靈活地、巧妙地運用管理理論、方法和技術。
在學習了快意管理學后,我更深刻的意識到了一個團隊的成功需要具備多方面的綜合素質,因此,管理不僅是一種知識,也是一種實踐,還是一門科學。
當初之所以選這門課,是因為我認為,每個人都應當有給自己當老板的意識。就算以后不選擇創業,畢業去了公司做職員,也要有一定的管理學知識儲備,才能在大團隊中做好好自己的工作,同時與同事和上司良好的相處。所謂“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句話也從側面說明了管理的重要性和關鍵性。因此,我選修了這門課。
光陰似箭,學習了16周的快意管理學,這門課也即將修完?;赝暗拿看紊险n,會想老師講的各種管理理論和實例,以及課上看的視頻,我總結了以下幾點作為自己的學習心得和體會:
第一:了解了什么是管理學,以及管理學的重要性。在生活中和工作中管理學的應用無處不在。其次,管理者中的“人際技能”,這又映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一個優秀的管理者必須處理好人際關系。同時“人際關系”也是一個人立足社會的基本點。再次,分工與協作,分工要求各盡其職,協作便又是現在熱炒的“團隊精神”。而這其中又能總結到以下的幾點:
1:自我超越(pemonalmastey);
2:改善心智模式(improvingmentalmodls);
3:建立共同的愿望(buildingsharedvision);
4:團體學習(teamleaning);
5:系統思考(systemsthinking)。
第二:了解了這門課的一些基本思想。首先是“道德與社會責任”,我想無論是那門課,這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在這個競爭異常激烈的社會,“道德與責任”便成了我們在這個社會能夠得以生存的關鍵。人生觀,價值觀,價值取向也被提到了。其次,全球化管理。這一點是當今社會非常流行的,因為現代社會的發展就是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21世紀。還有就是“信息管理”,這是一個新觀念,因為以往沒有,這也是為了適應當今社會的發展而提出的。internet的建立,改變了人們的思想方式,同時也改變了人類的行為模式,這就不斷要求現代人要專門化的從事這門管理。
第三:管理的幾個方面:決策與計劃,組織,領導以及控制和創新。在提到決策時,老師曾說了兩句他人的名言:“做一件事情,在沒有最好意見之前最好不要做決定(即集思廣益)。如果一件事情,看上去只有一種方法,則此種方法可能是錯誤的?!蔽蚁脒@便說明了我們在做一件事情決策時候應把握的兩個基本觀點。它教導我們不要“唯心主義”,同時自己也要有自己的觀點!同時老師不拘書本上的知識,概括地提出了以下6w和3h的思想,“what、why、when、which、who、where,how、howmuch”,有了這些,我們便能更好的決策一件事了!
此外,組織,老師也是作了非常詳盡的闡述。其中記得最清楚的就是“集權與分權”,即所謂的“分權與授權”。職權在被接受之前必須具備以下四點:
1,在做決定時,下屬必須能夠了解溝通的內容;
2,在做決定時,下屬必須深信他的要求和組織的宗旨是一致的;
3,在做決定時,下屬必須深信他的要求跟他本人的興趣是一致的;
4,在做決定時,下屬在體力和精力上應能予以配合,職權的行使不能逾越他們的能力和服從范圍。授權,就是為了共享內部權力,激勵員工努力工作,而把某些權力或職權授予下級。授權時必須的原則是“重要、適度、權責、級差授權”等原則。
最后,我用前人總結的世界上最偉大的十大管理原則作為這次心得的結束語:
1、可靠的方案而非倉促應急的彌補;
2、承擔風險而非回避風險;
3、實用的創造而非盲目地遵從;
4、行動果斷而非多謀寡斷;
5、以智謀事而非勞力而作;
6、簡潔明了而非繁冗復雜;
7、少說多做而非夸夸其談;
8、質量至上而非速度至上;
9、忠誠穩定的員工而非頻繁流動的隊伍;
10、協作而非對立。
在淺讀《現代管理學》這本書時,我先仔細研究了一番目錄,了解了本書所講的大致內容和知識框架結構,共十二章,約分為三部分的內容:一,介紹管理學的內涵、歷史演進和管理學與其它社會因素的關系;二,詳細介紹管理學的五大職能;三,在當今世界中管理應具備的新思想,即全球化視野和比較管理。從中我了解到管理學在生活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與我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滲透到了人類社會的每一個方面。
在管理中最重要的是五大職能,也是在全書中占了很大的比例。分別是決策與計劃、組織、領導、控制和創新。它們是管理活動所具備的基本功能和作用。其中,給我留下較大映像的是第十章的案例分析,《海爾的創新之路》,創新是企業生命的根源,是競爭力之本。在面對新的市場契機時,創新往往能大幅度地超越對手,獲得極佳的經營成果。竟然因為北京的一位老太太的信,而能在海爾的重視下引發了空調送風方式的革命。也是由于一封電子郵件,海爾創新出了“換臺不晃眼”的彩電,受到了廣大消費者的青睞。海爾的創新速度驚人,正是由于它的創新,不像其它一些只會在人家出新產品后想方設法的模仿,才能讓海爾立足在世界家電行業的前沿。企業的發展如此,我們人生的發展也是如此,一個人只有跟隨時代的步伐,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才能在這個充滿競爭力的社會中獲取新的發展契機。
管理學不僅教會我們做事,同時也教會了我們做人。
根據公司下半年讀書活動的要求,我學習了《企業管理》一書。這本書,讓我學到了很多企業管理知識,受益匪淺。我深刻體會到,作為一名合格的企業管理者,應該如何駕馭整個企業的運作機智,以管理促創新,以創新促效益,從而促使企業穩步健康發展。目前,社會經濟在飛速發展,企業該如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得市場份額,在管理中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雙豐收,是一個值得研究和探討的課題。通過這次學習,我個人認為,企業要想實現大發展,必須做好以下幾點工作。
首先,要毫不動搖的狠抓人力資源管理。一個企業的發展,歸根結底,在于人才,在于充分挖掘人才的潛力,使其為企業服務。企業的管理者不在于他像關羽一樣“千軍萬馬中,取上將首級”,也不在于他像張良一樣“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重要的是他能否找到和使用好這樣的人,即識人用人決定了一個企業的發展遠景。古往今來,這樣的例子有很多。劉邦用蕭何、張良、韓信,建立漢朝后曾說過,我管理不如蕭何,計謀不如張良,領兵打仗不如韓信,但是我成功了,因為我很好地使用他們,大家都成就了一番豐功偉績企業管理書籍讀后感3篇企業管理書籍讀后感3篇。經營企業必須實施兩手抓、兩手都要強的職工隊伍建設。一方面要繼續面向社會,廣開才路,大力引進高素質人才;同時對在職職工要積極培養和關心,實現“三留人”,即情感留人,待遇留人,事業留人。另一方面,對現有職工進行強化培訓,達到鞏固提高的目的,不斷挖掘其潛力,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信任是基礎,事業是平臺,利益是杠桿,感情做紐帶,一個企業管理者,尤其是高級管理者,牢記這個用人方略,就一定能充分調動員工積極性,使其竭盡全力為企業發展做貢獻。
書中提出一個重要的方法是進行360度測評。大多數人尤其是成功人士,都會對自我抱有一種不恰當的`自信或者驕傲,那就是相信自己是絕對正確。因為目前是成功的,所以相信目前的成功是由過去的做法帶來,而因此就堅持過去的做法和行為,卻不知道新世紀的法則已經改變,很有可能,過去的成功方法就是未來失敗的原因。所以在取得現有的成功后,大多會陶醉在圍繞在自己身邊的馬屁蟲的贊揚聲中,而忽視了更多人對自己更為公允的看法。對于一個普通人來說也是這樣,人們無可厚非地都喜歡聽好話,聽甜言蜜語,但是只要是作為一個人存在,就不可避免對自己的認識會有偏頗,會不全面。如果能夠通過陳懇地向周圍人去了解他們對自己做事做人的看法,就能夠更準確地了解自己。只有真實地了解自我正視自我,才有可能談得上去改正身上的問題和缺陷。很多時候,這個方法,會很刺痛人,然正是在刺痛與不舒服中,才能有成長。否則一潭死水,永不流動,很快就容易腐臭了。正是要直面別人的批評和紛繁不同的意見,才能夠見識出一個人真正的勇敢和胸懷。對于一個追求大的成就,真正的成功和卓越,而不僅僅是優秀的人來說,首先全面了解自我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其次本書的最后提出一個非常神奇而又高效的方法。改變是容易的,改變又是困難的。改變一下子,是很容易的事情——只要你原來有這個壞習慣,今天不采取同樣的方式就可以改變了;改變又是極為困難的——這下子,你注意到了,但是下一次,能否長久堅持下去,將改變進行到底,又很艱難。作者提出如果想要改變持續,想要真正地改進自己,將某項計劃和學習堅持下去的話,就必須要采用這個方法。
這個方法已經被他所輔導過和教練過的無數ceo所驗證,凡是不采用這個方法的輔導和教練,結果往往都很容易最后流產掉了,而只有采用了這個方法的輔導和教練,才最終獲得成功。
這個方法,說出來可能非常簡單,但正是這樣一個簡單的方法,改變了無數人的命運,幫助他們改變了不能夠將改變堅持到底的習慣。
到底這個方法是什么呢?我建議如果想要知道的話,還是親自去讀一下這本書吧,書里真的是有“黃金屋”的!
這學期我們會計班跟財管班開了企業管理這門課,這門課的內容較管理學來講更細一些,他是對于企業這個管理對象來說的在企業管理學李教授的建議下我們每個人都涉讀了一些關于管理的書籍,我閱讀了管理大師美國彼得。德魯克的卓越成效的管理者。讓我對“管理”這個詞的含義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
這本書從不同的角度來向你敘述了新穎的管理理念,它重點闡述了成為一個卓有成效管理者的五項要素,包括:有效的善用有限的時間,重視工作的貢獻,善于利用各人的長處,集中精力于重要領域,善于做有效的決策?!吧朴脮r間、關注結果、善用人才、要事第一、有效決策”此五項說起來容易,落實到具體問題中,無不關系到個人的認知、領悟、溝通、總體掌控能力。對于管理者而言,有效決策應該是至關重要的,修煉有效的決策能力,必須掌握足夠的信息、規則、文化。這讓我們在以后的發展的道路上更加注重培養自己的管理者所具備的素質。
書中德魯克指出一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般具有以下六個特征:
第一、重視目標和績效,只做正確的事情。
第二、一次只做一件事情,并只做最重要的事情。
第四、在選用管理者時,要注重出色的績效和正直的品格。
第五、要知道增進溝通的重要性,但要有選擇性地搜集所需要的信息。
第六、只做有效的決策。這讓我想到了如今的金融領域叱咤風云的“英雄們”如百度老總劉彥宏,蘋果ceo喬布斯這些高層管理者決策者正因為他們卓越的有效的管理,才讓他們企業的品牌形象打得越來越響,這也證明了一個企業的成敗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管理層的高效的管理!
那么作為管理者到底怎樣才能做好管理?怎樣養成好的管理習慣呢?文中反復提及了一點“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不是天生的”而“卓有成效是可以學會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并無天生的統一標準,而是如文中所言,高矮胖瘦、趣味風雅、憂慮爽朗各個不相同。但他們無不是通過實踐中的歷練而變得卓有成效。卓越的'管理者是怎樣煉成的呢?首先,他必須要知道怎樣掌握自己的時間,合理分配時間,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其次,有效的管理者要注重外界的貢獻度,要有長遠目標,不能好高騖遠,要站在一個更高的角度將自己的工作與長遠目標結合起來。而后管理者需要利用自己的長處,更好的取長補短,在工作中不斷得到歷練提升。最后卓越成效的管理者需要有果斷冷靜的判斷能力,要專注于自己擅長的領域,我記得我們的金融老師湯老師曾跟我們講過在經濟這個領域生存的人必須的有異于常人的冷靜,就是在任何事情發生的情況下也不會對他有所影響。所以從另一個方面講就是作為一個管理者來講要有一個良好的心理素質,要不急不躁,這樣才能考慮長遠利益;其次,要有一顆包容心,這樣才能不至于為了自身利益而不顧全局利益,又一顆包容心,才能讓他人充分發揮他人的長處,容他人之短處;堅持才是卓越之道。因此,學習是無止境的,管理大師德魯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我們要認真去讀、要身體力行做,必定會有新的收獲。
現在的我們還是處于學習理論的階段,等到我們真正走上工作崗位了,我們就應該要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從基層做起向高層管理者看齊,要不斷培養自己作為一名管理者的素養,等到有一天真正成為一名卓越成效的管理者。
管理學讀書心得要怎么寫,才更標準規范?根據多年的文秘寫作經驗,參考優秀的管理學讀書心得樣本能讓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管理學讀書心得優秀8篇】,供你選擇借鑒。
通過對《管理學原理》的學習,使我充分認識到:管理是社會中存在的最普遍的社會現象。從個人、家庭、企事業單位乃至其他社會組織,從農村、城市、國家乃至世界都需要管理,都存在管理活動。凡是有人群活動的地方或領域,都存在與之相適應的管理。
管理是在一定環境中、組織中的管理者,通過實施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等職能,有效地利用各種資源,以達到組織目標的過程。管理總是存在于一定的組織之中,組織是管理的載體,是人類集體協作的產物。其管理的基本含義大致包括以下幾點:
(1)、管理是在一定環境中進行的。任何一個組織都有一定的生存環境,包括組織的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管理始終處于不斷變化的環境之中。能否適應環境的變化,是決定管理成敗的重要因素。
(2)、管理是在一定的組織中進行的。由兩個以上的人組成的、有共同目標的組織,就像一個樂隊要演奏出動人心弦的樂章,就需要指揮使演奏不同樂器的人員分工協作。指揮就是管理。管理是一切有組織的集體活動所不可缺少的因素。
(3)、管理的主體是管理者。所謂管理主體,是指在管理過程中具有主動支配和影響作用的要素。一切管理職能都要通過管理主體去發揮作用。要成為一名管理者,必須具備一定的素質和技能。
(4)、管理的客體是組織中的各種資源。所謂管理客體也就是管理的對象,指的是管理過程中管理者所作用的對象。在一個組織中,管理客體主要是指人、財、物、信息、技術和時間等一切資源,其中最重要的是人力資源,是對人的管理。
(5)、管理是一個過程。管理是實施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管理職能的過程,這四個管理職能構成了管理過程。
(6)、管理的目的是實現組織的目標。管理本身并不是目的,管理是圍繞組織目標進行的,其最終目的是實現組織的目標,管理沒有目標就是一種盲目的行動。世界上不存在沒有目標的管理,也不可能實現無管理的目標。即管理的目的是協助企業組織實現宗旨,完成任務,達到目標。
(7)、管理的任務是設計和維持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使員工在這個環境里能積極主動、熱情高效并愉快地工作,使組織有效地完成任務。
另外,管理學的產生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是史無前例的。在當今社會,管理已成為全社會普遍關注的焦點問題,大到國家、政府,小到家庭、個人,無不需要有效的管理。而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社會發展和組織運行更是一刻也離不開管理,因此,可以說管理已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在管理科學的學科體系中,管理學屬于一般管理學。管理學研究的是管理活動的基本規律與一般方法。管理學具有一般性、綜合性、歷史性和實踐性等特點。管理學研究內容的主線是從管理者出發來研究管理過程,從總體上看,也顧及從生產力、生產關系、上層建筑三個方面來研究管理學,以及從歷史角度來研究管理理論的形成與演變。
所以,無論有沒有時間,我們多多少少都應該學習一些管理知識。以管理學的系統理論來武裝自己,充實自己;以社會實踐與生活來解讀和詮釋管理學理論。從而提高我們的管理質量、工作效率和生活水平,使我們的管理在社會實踐與生活中不斷鞏固和發展,并與社會潮流同行,與國際舞臺共舞!
二、學習管理學的重要性:
在《管理學原理》中,學習和研究管理學的方法主要有唯物辯證法、系統方法、觀察總結法、比較研究法、歷史研究法、案例分析法、試驗研究法和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其學習管理學的重要性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管理在現代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決定了學習管理學的重要性。為了不斷完善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速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增強我國的國際競爭力,必須建立一支高素質的管理人才隊伍,努力提高我國的管理水平,加速實現管理現代化。因此,我們要學習和掌握管理理論與方法,在實踐中不斷總結,在總結中不斷發展。
(2)、學習管理學是提高管理者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徑。管理者要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必須把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結合起來,管理學的學習是獲得間接經驗的最有效、最迅速地途徑。
(3)、未來的社會更需要管理。未來社會共同勞動的規模日益擴大,勞動分工協作更加精細,社會化大生產日趨復雜,管理就更加重要了。未來社會科學技術將有更大的發展,需要一套更科學的管理才能使新的技術、新的能源、新的材料等各種資源來充分發揮它們的作用。
鑒于管理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并不斷發展的學科,因此,學習管理學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
我自認為管理就是上司在駕馭下屬的同時使得下屬心服口服,心甘情愿的為組織作出貢獻;簡單的說就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和控制,這個才是最為重要的;法約爾提出了管理的定義“管理就是實行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p>
我始終認為要講管理,就要講如何提高自身發展、提高自身素質先;要做一名管理階層人員是談何容易,做一名優秀的管理人員更是難上加難;這個需要的就是一定的自身發展能力和來自外界的支援;“youcangetitifyoureallywant,butyoumusttry,tryandtry,you'llsucceedatlast......”
教育之父戴爾卡耐基曾經出過一本書《人性的弱點》他在書中講到“一個人的成功,只有15%歸結子他的專業知識.還有85%歸于他表達思想、領導他人及喚起他人熱情的能力?!?/p>
所以對管理者來說最重要的不是盲目的控制和指揮,而是通過溝通來駕馭團體。
得賢人,國無不安,民無不榮;。
失賢人,國無不危,民無不辱。
眾所周知,我們所學專業是公共事業管理,必須對管理學的相關知識有一定的了解,通過兩周的學習,以及對教材的閱讀,改變了我原本對管理學的看法,再未接觸管理學前,一直認為這是一種泛泛的學科,而學習之后,我對管理學有了重新的認識,它不僅博大精深,而且運用范圍極廣,社會生活中處處存在管理的學問,許多問題都需要運用管理學的知識去尋找答案,總之,管理學是一門偉大的學科,我有信心學好它。
管理學是一門科學的學科,它的科學性體現在是由大量學者和實業家在總結管理工作的客觀規律基礎上,借用許多科學家的理論、知識和方法,它是一套管理理論體系,它為指導管理實踐提供了原理、原則、方法和技術。管理源自實踐又高于實踐,這也是學習管理學的重要性。
同時,管理學也是一門藝術性學科,我想這正是這門學科的魅力所在之處。理論應用于實踐,能充分體現一個管理者的決策組織領導能力。這種能力將決定一個人是否可以擔任管理者,無論他是基層領導,還是高層領導。因為同樣的管理理論在不同的管理者手中能起到完全不同的管理效果。這就意味著兩個管理者在擁有相同的資源同時,在達到或實現組織上、目標上的程度不同。當然我想這不僅跟管理者的運用理論知識熟練與否,還跟管理者自身素質人格魅力以及人與人之間的親和力等一些管理者的內在因素有關。
聯系到社會實踐,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是硬道理,21世紀也要發展。然而20世紀的人們在發展時竭澤而漁,使資源枯竭、生態環境惡化、物種減少、氣候反常等等,這一切給21世紀的發展帶來困難,人們不禁要大聲地問:人類社會還能持續發展嗎?21世紀應該回答這個問題,作為支撐這個社會經濟支柱的企業也應有自己的答案。企業首要的是生存,就像人類一樣,然后才能有發展。21世紀企業應以什么方式發展,才能與可持續發展的命題相一致,這應該是未來管理學研究的首要問題。
以上是本人對管理學知識領域的一些看法和建議,希望在以后的學習當中能夠有所突破。
管理不僅是一種知識,也是一種實踐;不僅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它是科學性與藝術性的有機統一。
以下是我對管理總的看法:大至一個國家,一個社會,一個民族;小至一個企業,一個家庭,再者到一個人都處在管理的范圍之內并含其影響;所以說管理充溢著整個人類社會。正如在管理學形成中提到,管理活動所引出的一切問題推動著社會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這個推動力并將繼續推動這個社會的發展,且長期影響著人類社會??傊?,管理學是一門值得深入研究的并且對社會作出巨大貢獻的學科,索然形成學派的時候較短;但是,對社會的貢獻是不可限量的。對于這門學科,短短的幾段文字表達、看書都是遠遠不足的,只有深入的學習,在工作實踐中不斷的改進、創新、累積和學習中國和外國的好的管理經驗,這樣才能走上成功之路,不斷的實踐才能完整的去體會、感受這一門博大精深的管理藝術。
總之,管理學是一門值得深入研究的并且對社會做出巨大貢獻的學科,雖然形成學派的時間較短,但是它對社會的貢獻是不可限量的,對于這門學科,短短的幾段文字表述或只是看書都是遠遠不足的,只有深入的學習、實踐,只有在失敗中不斷的改進、創新、積累和學習中國和外國的好的管理經驗,這樣才能走上成功之路,不斷的實踐才能完整的去體會,感受這一偉大而博大精深的管理藝術。
通過這一學期對《管理學概論》的學習讓我對管理學有了較為理性的認識。
通過學習,知道了管理者與領導者的區別。以及合格的領導者應具有的性格屬性。而且領導的特點與所處環境的影響,如何達到最好的領導功效。
在這一門課的整個學習中,最讓我影響深刻,給我無限啟迪的應該是博弈論。老師當時說了一個流傳廣泛的博弈例子——囚徒困境。
話說有一天,一位富翁在家中被殺,財物被盜。警方在此案的偵破過程中,抓到兩個犯罪嫌疑人a和b,并從他們的住處搜出被害人家中丟失的財物。但是,他們都矢口否認曾殺過人,辯稱是先發現富翁被殺,然后只是順手牽羊偷了點兒東西。于是警方將兩人隔離審訊。這個時候,聰明的警官找他們談話,分別告訴他們說:“你們的偷盜罪確鑿,所以可以判你們2年刑期。但是,我可以和你做個交易。如果你招了,他不招,那么你會作為證人無罪釋放,他將被判10年徒刑;如果你招了,他也招了,你們都將被判5年有期徒刑;如果他招了,你不招,他無罪釋放,你被判無期徒刑,終身囚禁;如果你們都不招,各判2年?!碑敃r我認為,既然兩個囚犯最好的結果是都不招供,兩人都只被判2年,那么,兩個囚犯都選擇不招供就是這個博弈的最終結果。然而,“囚徒困境”之所以稱為“困境”正是因為這個博弈的最終結局恰恰是最壞的結果,即兩個囚犯統統招供,結果都被判有期徒刑5年。囚徒困境和其它的博弈一樣,都需要有2個前提假設:囚徒a和b兩人都是自利理性的個人,即只要給出兩種可選的策略,每一方將總是選擇其中對他更有利的那種策略;兩人無法溝通,要在不知道對方所選結果的情況下,獨自進行策略選擇。囚犯“思想搏斗過程”大致如下,囚犯a的內心活動是這樣:假如他招了,我不招,我就要將牢底坐穿,招了最壞坐10年,還是招了合算;假如他不招,我也不招,只坐2年的牢(因無法串供,風險太大);如果我招,他不招,馬上被釋放,也是招了合算。因此,無論囚犯b是坦白還是沉默,囚犯a采取坦白的策略對自己更為有利。同樣,以上推理也適用于囚犯b。結果兩個囚徒都坦白了,都被判刑5年。囚徒困境之所為被稱為“困境”,正是在于:如果a、b二人都保持沉默,則都只被判刑2年,顯然比兩人都坦白的結果要好。兩名囚犯都作出招供的選擇,這對他們個人來說都是最佳的,即最符合他們個體理性的選擇。a與b的任何一人單方面改變選擇,他只會得到更加不經濟的結果。而在其它的結果中,比如兩人都不坦白的情況下,都有一人可以通過單方面改變選擇,來減少自己的刑期??墒莾扇私涍^一番理性計算后,卻選擇了一個使自己陷入不利的結局。
而后,老師再說了一個智豬博弈的例子則更讓我訝異。通過矩陣分析可知,對小豬而言,無論大豬是否踩動踏板,不踩踏板總是好的選擇;反觀大豬,已明知小豬是不會去踩動踏板的,自己親自去踩踏板總比不踩強吧,所以只好親力親為?!爸秦i博弈”的結論似乎是,在一個雙方公平、公正、合理和共享競爭環境中,有時占優勢的一方最終得到的結果卻有悖于他的初始理性。這種現象在生活中比比皆是。誰先去踩這個踏板,就會造福全體,但多勞卻并不一定多得。很多人都只想付出最小的代價,得到最大的回報,爭著做那只坐享其成的小豬。而在日常的人際關系中,有一些人會成為不勞而獲的“小豬”,而又另一些人充當了費力不討好的“大豬”。為了避免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淪為“大豬”,懂得智豬博弈對于個人并非是件壞事。
雖然只有短短一個學期的學習,學習到的管理學知識只是冰山一隅,但是他使我對這門知識有了感性上和理性上的認識,豐富了知識面,更重要的是通過它培養了我對管理學的興趣,學到的知識對以后的生活和工作對受益匪淺。
我是從普通教師一步一步走上管理崗位的,算是所謂的“技而優則管”吧。因此,在走上管理崗位的這六年,采用的管理思想概括起來可以用一句話來形容“換位思考+正面激勵”。
將本書閱讀結束之后,通過多方面的總結和學習,對管理的認識和見解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作為管理者,在作出決策時候,我所思考的視野和深度更加寬泛,考量的依據更加清晰。
傳統文化對管理思維的影響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人們對管理者的衡量標準往往非常高,不僅要求管理者能夠高瞻遠矚,還要能夠在各個方面都勝過自己的員工;在具有極強的戰略眼光的同時,還必須是個通才,能夠身先士卒,事必躬親。作為管理者,必須以贏得下屬的認同、尊重甚至是崇拜為前提。胸襟廣闊,使用合適的人做正確的事。切合管理學視角理論中的結果導向和通過他人完成既定任務的理論。執行的差異管理所有的精髓在于人,那些充滿智慧的人,那些充滿魅力的人,而最為關鍵的是,那些自主的、思考著的與實踐著的人。
也就是說,他們兩位定義的執行是:學校的領導者,長期以來過分依賴上級部門的制度來推行實施,現在應該轉而關心人的問題。但中國教育是一個經歷了2000多年管理模式的國家,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管理者事實上是學校制度和文化的制造者,而不是執行者。
因此,企業的成敗興衰往往維系于管理者一人身上,而不是建立在企業的制度和文化基礎上的。由于發達地區在歷經了大量的由于管理者個人的失誤災難后,已經意識到學校應該在制度與文化的基礎上保證持續的增長動力。
因而現在,很多場合下我國教育界的知名學者和領導人提出了“轉變觀念”一詞,這個轉變觀念就是:
摒棄過去的主要靠領導者的個人力量推動學校成長,轉而依靠制度、學校文化保持企業的持續增長力。
中國悠久的教育文化造就了“禮儀之邦”這樣一個名詞,也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得錯綜復雜,考量人和事的價值觀和其他地區有很大的不同,但有一種觀點至少可以認為是清晰的,這就是我們的一句俗語“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有效的管理必須針對組織內個體的需求,包容個體的差異性,并在此基礎上靈活應對、多元管理。如果我們一味的強調看似完美的統一,無視個體的差異,最終一定會因抹殺了個體的個性而導致學校的衰敗或解體。
俗話說得好,水至清則無魚。魚缸里的水雖然清澈見底,但生長在其中的魚長不大,活不長。江海的水雖然混濁,卻能夠容納更多更大的魚。從管理學的角度來看,組織的方方面面留有余地,互存不良,反而順理成章,和諧有序。
當我想水清一點,不妨渾一點;想圖快一點,不如慢一點;想求好一點,不如差一點,這可能就是殘缺美在管理實踐中的表現吧。但其核心在于管理者的把握能力,管理者要能夠通過制度和企業文化提升自我凈化的能力,通過包容員工多樣化的差異性,將其揉合成一種向心力。
試想在一個學校中,能力強的教師恰恰在能力較弱的教師那里獲得自信感,而能力差的教師又以能力強的教師為榮耀,并從中獲得安全感。雙方的差異性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保持著一種彼此依賴和滿足的關系從而保持企業的向心力。從管理實用的原理出發,不妨有意或者無意地制造差異性,讓組織自然地進入一個有序磨合的狀態。
因此作為管理者,必須具有兼容性,和諧并不意味著統一,而是在于營造具有向心力和靈活特質的組織。古人有訓: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賢。管理的最高境界不是完美,而是變化中的和諧!
2月至3月,佛山市交通局組織局機關全體干部職工以及下屬事業、企業單位的中層管理人員參加在中山大學管理學院舉辦的“管理能力提升研修班(三期)”學習。作為佛山市公路橋梁工程監測站一名中層干部,我有幸參加了第二期的培訓學習。在為期七天的學習過程中,中大教授們先后為我們講授了《形勢與政策走向影響分析》、《有效管理的心理學智慧》、《高績效團隊建設與管理》、《國學智慧與管理》、《博弈論與決策管理》、《全面績效管理與激勵機制》、《網絡輿情危機管理》、《新加坡為什么能》以及《組織變革與管理創新》等管理知識課程,課程內容雖然很多知識面很廣泛,但通過教授們把知識內容深入淺出,并結合實際案例說明,使我受益匪淺,既拓寬了視野,增強自身知識面,也開闊了思路,增強自身管理水平。下面就淺談我個人在本次培訓學習中的幾點體會吧。
一、形勢與政策對我們的影響。
經過對《形勢與政策走向影響分析》課程的學習,我對國內外的形勢與政策有了較為膚淺的了解,因為以前的我從不關心這類型方面的知識,但通過短暫的半天課,卻有點使我感觸良多,認識到形勢與政策可以左右我們的發展,對我們具有重要意義。社會歷史的大發展已決定了個人發展的最大環境和最大上限,制約著可選擇度,因此,我們應學會認識和把握形勢與政策。形勢是制定政策的參考依據,而我們必須吃透形勢與政策發展的原意,懂得靈活變通,才能具備創新能力。與此同時,我們還應順應形勢與政策在工作中發展自我,找準自己的發展目標,結合自己的優勢,定好發展方向;并依據個人奮斗目標,制定切實可行的方案,努力奮斗,拓展素質,不斷提高個人綜合能力。所以我們必須利用形勢與政策走向的影響,為單位的發展和個人自身綜合價值能力,提高敏銳的洞察力和理解力,培養超前的把握形勢與政策的膽識,樹立一個遠大理想,做一名現代社佛山市公路橋梁工程監測站中山大學管理能力提升研修班培訓學習心得會成功的管理姣姣者!
二、加強高績效團隊的有效建設和管理。
高績效團隊建設是現代管理新理念中的一個核心理念之一,它強調的是組織的整體效應,追求的是創新、高效務實及綜合實力的能力。從企業的發展角度來說,高績效團隊建設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是一個現代企業生存與發展必不可少的要素。通過《有效管理的心理學智慧》、《高績效團隊建設與管理》、以及《全面績效管理與激勵機制》課程,讓我明白認識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并能夠愿意貢獻自己的力量在單位團隊中。通過這幾門課程的深入了解和體會,團隊共同合作需要團隊的協作精神,樹立團隊員工們之間的互相配合、互相支持的精神及整體意識。促進團隊良好溝通協調,增進團隊成員之間的了解,營造更有效的人際關系氛圍,需要形成積極向上的組織氣氛和凝聚團隊共識,以建立團隊中的信任體系,使團隊成員能真正發揮應有的力量,這樣才能建立高績效團隊。因此,如何建立高績效團隊,必須從以下幾點說起:
1、明確團隊的目標。
確立高績效團隊建設實際運行過程中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常常會讓人感到無從下手。但是,團隊要發展、要成功,不能束手無策,更不能單純去模仿別人,而應是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及策劃調研,結合單位自身實際特點,來走出一條屬于和適合自己的道路。因此,我們首先應該很清楚知道現在我們應該干什么,下一步又應該干什么。只有方向正確了,目標明確了,組織架構搭好搭對了,那么我們剩下就是需要認真分析、調研和正確引導,充分發揮團隊的積極合作性,提高綜合執行能力,即可達成績效目標。
2、提高員工們的素質,強化自身再學習。
人員素質的提高是完成績效目標的前提和保障。如果不加強自身學習,提高人員的整體素質水平,單位內部就會出問題,這個團隊就會弱不禁風,在這激烈的社會市場競爭中自然先會垮掉。所以,必須要求團隊從下到上,特別是管理人員基本素質要過硬,要不斷的強化自身再學習,充實自我價值,只有一個懂得不斷充實自我水平的學習型團隊,才能在發展的社會中創造出更多的奇跡。因此,應將團隊的再學習培訓作為一項重要內容列為企業長期發展戰略目標加以落實。
3、要樹立多方位溝通,確立互信。
我認為團隊的領導與員工、員工與員工、員工與環境、團隊與團隊之間都應架起溝通的橋梁,確立互信、共同學習、共同發展、共同成長,才能共同創造輝煌的事業。
首先因為隨著團隊的建設和發展,領導與成員的溝通顯得尤為重要,要把情況了解清楚才能很好地解決根本問題。因此需要大家進行良好的溝通(比如通過聊天、戶外活動等等)來了解團隊成員們的性格,進而因人而異,善加利用,通過合理的組合和調配,減少沖突,增強綜合合力。要通過與員工溝通來激勵員工、確立之間互信,讓每位員工看到自己能行,進而促使團隊成員更多地參與單位政策、方針與目標的決策過程,充分調動每一位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其次是部門員工之間的溝通和協調,部門員工之間由于價值觀、性格、為人處世等方法的差異而產生各種沖突,人際關系陷入緊張局面,甚至出現敵視、強烈情緒等各種情形,所以我們必須要員工們之間要進行充分溝通,進一步調整彼此之間的心態和角色定位,把個人目標與工作目標相結合起來,明確知道自己要做的事,以及清楚如何去做。再次就是員工與工作環境之間的溝通和協調,比如與技術能力之間的不協調、對新采用的規范規程、儀器性能、新項目和方法等,所以部門員工要積極主動熟悉工作環境和學習并掌握相關的技術。最后就是部門與其他部門之間的溝通和協調。在工作過程中,部門與其他部門之間的關系,也會產生各種各樣的矛盾沖突,這需要部門與其他部門之間進行良好的溝通協調,為本部門爭取更充足的資源與更好的環境,并對工作進程以及工作目標與工作關系人不斷達成共識,更好地促進共同工作目標的推進。
4、加強團隊凝聚力,增強執行力。
執行力不強是所有單位經常存在一個較為突出問題,以前在單位內部學習中也看過一些視頻課程,總感到較深層次的原因分析不透,如如何讓管理機制運行執行更有力,管理者如何創造良好的執行氛圍以及如何指導和幫助執行者等,我們在日常當中,當工作任務不能很好地達到理想效果時更多的是埋怨他人,對產生的原因考慮較少。因此,如溝通地傳達的要求不明確、未形成良好的溝通交流是未進行有效管理的一個原因。管理者要有駕馭人心的社會影響之術,就像遲毓凱教授所講的,“管理就是一種社會影響,它包含了人的認知觀念、人際關系、情緒情感以及行為習慣”,所以我們必須利用上述四個方面與員工進行雙向和互動的溝通,溝通一定要有個目標,目標包括目的和標準,并且在政策上給予員工多充足時間進行發揮。
企業內部常見的工作效率低、執行力差及領導能力不強等問題,往往都是有了問題后沒有溝通或不懂得溝通所引起的。有效的溝通能使單位的決策得到準確理解,迅速得以實施;并且能消除誤解,使各部門間更好地合作,避免不必要損失的產生;也能保證決策的時效性、針對性和準確性,是良好企業文化形成的基礎。在企業中溝通無處不在,同事之間、部門之間、上下級之間都需要溝通,有效的溝通是管理工作持續不斷改進的的基礎,只要我們遵循謙讓、體諒、雙贏的原則,重視溝通交流工作,主動做好溝通交流工作,企業的發展才能打下良好的管理基礎。
現在我站的執行力度不強的原因,主要是單位對未能夠認真貫徹落實好相關要求和決議措施的懲罰制度上不明確要求,導致工作有效推進開展未能很好地達到按時按質按量完成。因此,我們必須完善管理制度,明確工作崗位職責責任,將日常會議上的決議、文件要求列入工作計劃中進行實施落實。
5、高績效團隊的建設,最主要是建立團隊“積極主動、相互協作、責任第一以及競合共贏”
在組織管理中,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是首要因素,良性溝通要懂得迎合需求,同時要關心和指導他人去完成任務,這樣溝通就能從理性溝通進入人格溝通再提升到情感溝通,進入溝通的最高境界,從而達到“實施權力溝通求信服,運作人際溝通得利益,掌握道理溝通謀發展”的目的。管理的思想最基本是信任,而思想重在引導而非教導,管理者如何才能給員工一定的信任度呢,最主要就是在制度、政策上是人人平等,做到凡是對事不對人的管理模式,因此建立高績效的團隊,我們要通過自己的禮儀表明對他人的尊重、認同他人的意見和觀點、肯定他人的行為和表現等三種方法來創造良好的溝通氛圍,要通過制度上闡明要求、日常工作中加以有效開展運作而給予員工的信任度。
目前我站部分科室員工之間缺乏積極主動和相互協作,主要因部分員工對單位在政策、制度以及管理者上不信任,再次是部門管理者的管理能力水平不強,未能及時與員工進行良好溝通,并且員工之間關系不融洽。因此,我們必須要在政策和制度上要做到一視同仁,要盡快落實好技術人才的培養(特別是a、b崗位輪換),多組織管理者自身能力的再提升學習和管理者能上能下的晉升制度,合理優化員工們的日常休息時間和節假日福利,并將員工對管理者的評價作為績效考評依據。
6、全面開展績效管理,使員工成為優秀的管理者。
自我管理和自我提升是兩個很重要的因素之一,因為這不僅要求我們擁有非常專業的企業管理知識、經驗和對自己職業的忠誠,還要有承擔對企業資本保值增值的責任;更重要是要求我們必須具備較高的個人素質、管理才能、較強的敬業精神、創新意識、以及強烈的事業心。因此,需要我們有一定的管理水平能力、決策能力、豐富的工作經驗,能較好地組織協調能力和知人善任的用人能力。
成為優秀的管理者,既要管理好自己,也要管理他人,不但自己要做強將,更要讓手下的人成為精兵,使自己成為“教練式”的管理者,就像丁品洋教授所說的,“獅子領隊的綿羊可以戰勝綿羊領隊的獅子”一樣。要學會引導員工,使員工從被迫做,到愿意做、自愿做、主動做的轉變。因此我們在自己的管理團隊中,要充分根據每位員工優缺點,安排好每位在團隊中是扮演實干者還是協調者,又或者是監督者等角色,只要管理者做到知人善用,不但能創造出強大高績效的團隊,還能成為優秀的管理者。
現我站部分科室人員配置欠合理、部分人員崗位分工未科學安排、試驗檢測任務未進行科學組織等(特別是員工們之間的工作任務分配欠合理,未科學按月度或按季度進行優化調整),導致員工技術水平進步空間不大,任務量和服務能力負荷程度均不平衡等。因此,我們需要科學合理配置科室人員數量,科學優化人員崗位分工,合理調配資源優化工作任務安排,要根據實際發生的情況和社會需要,來完善部分內部管理制度和政策,使員工真正做到凡事愿意做、自愿做、主動做,要將每位員工發展成為優秀的管理者,并要員工以成為單位一員而感到自豪和光榮。
7、全面建立績效管理與激勵制度。
談到全面績效管理與激勵機制,我們首先會想到的是績效考核,而談到考核必然是要與薪酬掛鉤了?,F在很多單位將績效管理等同于績效考核,其目的就是為了提高和改善員工的績效,從而提高和改善組織的績效,但是績效考核是績效管理的一部分,是績效管理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吳三清老師在這節課講到:“現代企業管理必須建立以目標管理為基礎,以績效管理為核心的企業管理制度,離開績效管理,其他的管理制度將缺少落實的基礎與衡量的標準”。因此,成功的企業戰略,要建立科學規范的績效管理體系,以戰略為中心牽引企業各項經營活動,并依據相關績效管理制度,對每一個績效管理循環周期進行檢討,對管理團隊或責任人進行績效評價,并根據評價結果對其進行價值分配。
三、國學智慧在實際管理工作的應用。
國學智慧實際上講的就是儒家思想。而儒家思想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其理論貫穿了整個中國古代歷史,從而影響著我們的現代生活。儒家思想的要點就是講孔孟之道,提倡仁愛,提倡誠信,提倡“德治”及以人為本,儒家思想中的管理精華對于現代企業管理也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因此,我在國學智慧與管理這堂課中,雖然未能較好地深刻體會和理解透徹,但非常贊同馬明達教授所說的,第一是“德”的自律和引領,因為德是道德,是人的行為規范,是作風、品行和操守的自律和施行。第二就是所謂“中庸之道”,中庸是指不極端、不固執一見,凡事都要留有足夠寬闊的轉環圓通的空間,其能充分考慮到人我之間的時空關系,最大可能避免對抗,以妥協求事果。第三就是“信”,即誠信道德的建立和堅守,意思就是做人之本,成事之基。第四就是“仁義”,征服人心的王道,因為它的本質是人道主義,是“社會情感”,是以“社會關懷”為基礎的人道主義。
因此,將儒家思想轉換到我們工作實際中,我認為將很大程度提高管理者的能力,首先如果能夠管理好自己,就能夠管理團隊,因為管理的本質是相同的。儒家思想可用來修身,也可用來治家治國,自然也可以用來管理企業。其次是儒家思想強調“仁”,我們現代社會提倡就是要求“以人為本”,儒家思想提出“和為貴”,而企業追求是雙贏與和諧發展。儒家思想強調“德治”,現代企業要求自身有社會公德與職業道德以及提高員工自身的素質水平,這都可以用作企業管理。最后就是隨著社會的不斷的發展和進步,企業越來越重視其社會責任感,優秀的企業并不一定是效益最好的企業,而是效益高同時又能樂于承擔社會責任實現社會效益的企業,因此儒家思想符合這一時代的需求,能夠讓更多的人更多的企業從中受益。
總之,企業管理中適當地借鑒儒家思想,既有利于企業的順利運作與發展壯大;也有利于管理者提高修養,增強影響力,使之更合適的方式去做好管理者;并且還有利于員工加強自我價值能力,為更好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當然,并不是儒家所有的思想都可以拿來借鑒,只要我們在實際工作發展中,覺得適合我們自身發展的才是最科學、最有效、最務實的。
四、淺談博弈論在管理者決策的作用。
博弈論是描述日常決策行為的一種思考問題的方法。當我們制定對策的時候,應該考慮在各個不同的選擇下,他人會如何選擇對應的策略,然后再做出你的選擇,也就像孫教授所講的,“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其實是對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的動態博弈的一種描述,面對上邊的政策,下邊尋求對策是正常的、必然的。從博弈論的角度講,上邊的政策制定必須在考慮到下邊可能會有的對策的基礎上進行,否則,政策就不會是科學、合理的。
作為一名領導者,要懂得通過各種管理方法來刺激員工的創新,保持他們的創新動力。因此,我們必須結合人力資源管理方法,從博弈論中來分析闡述如何進行有效管理。假如在一個團隊里,有很多員工是逃避責任、厭惡工作、不愿思考,那么我們在對這些員工的管理上,就應以斥罵管理和走動管理為手段,強調以物質、懲罰、制度進行強勢管理,使員工明白,管理固然有柔的一面,但也有剛的一面而不能丟失;假如有很多員工是喜歡挑戰,接受任務、富有潛力,那么我們就要以強調精神激勵、人性化為手段進行管理,放權并不等于是放任,作為一個領導者,該說的話一定要說,但是又要特別留意說話的方式,對于可以將部分權利授予的那一類人群,既要充分授權,又要隨時聽取他們的報告,并給予適當的指導,以確保他們將手中的權力用得恰到好處。人生如棋盤,我們每個生存在社會上的人都好比是一個手執棋子的博弈者,面對人生的每一步,我們都必須合符時宜的走出恰當的棋子。一步走錯,滿盤皆輸,深刻理解博弈的玄機,在博弈中生存下來,應當是一個企業管理者以至于每個人必須具備的一種素質,如果能進一步掌握博弈的基本原理及辦法,定能在抗衡中更強,在競爭激烈的社會活動中,才能做到思想更開闊,使企業在競爭中處于不敗之地;在決策中錯誤更少,效率更高,成功機會更多。
五、網絡輿情危機在社會中的作用。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以微博、視頻類網站等為代表的社會化媒體呈現出日新月異的變革,其對網絡輿情狀態的影響更加復雜深刻,輿情已成為當前社會和諧度和穩定度的標志,成為社會各界的關注焦點?;ヂ摼W的應用與普及,網絡已成為反映社會輿情的主要載體之一。
但目前網絡輿情分析主要應用于社會政治管理方面,而企業利用網絡輿情分析進行自身品牌營銷和管理的微觀商業應用很少??墒亲鳛楝F代社會的企業,不能不重視互聯網所帶來的網絡輿情危機,在這個網絡時代,輿論監督的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現在人人都有一個麥克風的情況下,輿情應對的觀念和手段也應當與時俱進。所以我認為做好網絡輿情危機,首先要建立危機應急處理原則,在發生的危機事件采取有效措施及時地給以控制,危機事件一旦發生,極容易出現人心困亂的局面,更何況在這個互聯網發達的時代,消息會象病毒一樣無限速地快速傳播,所以在危機出現的24小時之間內是事關關重要。因此單位的最高管理者們必須當機立斷,快速反應,果決行動,并與媒體和公眾進行溝通,從而迅速控制事態,否則會擴大突發危機的范圍,甚至可能失去對全局的控制。其次就是勇于承擔責任,危機發生后,社會公眾會關心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物質層面的問題,即物質利益是公眾關注的焦點,所以單位應首先主動承擔損失和責任,及時向受害者道歉,并切實采取措施補償損失;二是精神層面的問題,單位應該在意公眾的心理情感。最后就是事實求是,單位在處理危機事件的時候,無論是對內部員工,還是對新聞記者、受害者、上級領導等,都不能隱瞞事實真相,而要實事求是,以爭取主動,求的公眾的了解和信任;反之,則對單位不利。單位處于危機漩渦中時,是公眾和媒介的焦點,單位的一舉一動都將接受質疑,因此千萬不要有僥幸心理,企圖蒙混過關,而是主動與新聞媒介聯系,說明事實真相,促使雙方互相理解,消除疑慮與不安。因為許多案例表明,如果我們能及時做好危機處理,那么處置網絡風波并不是天大的難事,成敗關鍵取決于相關部門的認識、態度和辦法,充分把握和嫻熟運用話語權,這樣才能維護企業的公信力,使事態向好的方向發展。
六、新加坡為什么能的疑問。
作為一個地小人寡的國家,新加坡成了亞洲最廉潔的國家,并屢屢被評為世界最廉潔的國家之一。究其“秘訣”,呂元禮教授概括為四條:以德倡廉,使人不想貪;以俸養廉,使人不必貪;以規固廉,使人不能貪;以法養廉,使人不敢貪。這四句話精確概括了新加坡廉政的四大法寶,值得借鑒,也給了我們很多啟示。
所以,作為單位一名負責廉正建設管理者,單位雖然制度了廉正制度,但沒有發揮應有的效力,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執行不力。推進反腐倡廉制度建設,不僅要抓好建規章立制度,更重要的是貫徹落實好制度,確保制度得以執行。雖然我們不能像新加坡一樣,建立很全面的廉正保障制度,但我們最起碼要提高制度的執行力,要多加強廉正突擊督查,利用關鍵環節嚴格把關,我們也可以成為廉潔公正的單位。
六、對組織變革與管理創新的認識。
組織變革實際是指運用科學的管理方法,對組織的權力結構、組織規模、溝通渠道、角色設定、組織與其他組織之間的關系,以及對組織成員的觀念、態度和行為,成員之間的合作精神等進行有目的的、系統的調整和革新,以適應組織所處的內外環境、技術特征和組織任務等方面的變化,提高組織效能。在本堂課上,丘教授從從企業的管理創新與組織變革的起源、演變、發展趨勢等等方面進行分析講解,因此我從中對組織變革與管理創新有了一定的認識,一是行為科學對人的管理,如何讓員工有歸屬感,達到自我實現,建立單位的特有的企業文化;二是在企業的組織架構,應設置什么樣的組織架構(如層級化組織、扁平化組織、直線職能組織等等)方可保證工作任務高效推進和落實、人才儲備的有效管理和發展,已達到挖掘員工的最大潛力和不同心理成熟度的員工用不同的管理方法。
而管理創新的主要就是要全面系統地解決企業組織結構與運行以及企業間組織聯系方面所存在的問題,使之適應企業發展的需要,如管理體制方面的創新,就是將以集權和分權為中心、全面處理企業縱向各層次特別是單位最高管理層與部門管理層之間權責利關系的體系,又比如機構設置方面的創新,就要考慮每個層次應設置哪些部門,部門內部應設置哪些職務和崗位,怎樣處理好他們之間的關系,以保證彼此間的配合協作。因此,單位組織變革與管理創新是很重要,任何為了提高單位創新的舉措必然應該有相應的管理創新轉型計劃。
七、結語。
雖然七天的培訓,說長不長,說短不短,但由于自身水平知識不足,接受能力和理解度不強,并且現在知識面的不斷更新,使我在這幾天里還沒能全面有效地深刻領會和理解,但通過教授們的實際案例說明,使我自我水平價值、管理能力等方面有不斷的提升,并且開闊的眼界,因此希望以后還有更多的機會參加類似培訓學習。
《管理學》這門課是我在上期末選修的。當初我選,是因為,我認為我將來就是一個企業家或是一個公司老板,首先面臨的問題就是“人才”,然而,間接面對的就是“管理”,曾聽說過“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句話也從側面說明了管理的重要,因為,要留住人才,關鍵就在于管理,因此,我選修了這門課。
光陰似箭,時至第十周,這門課也即將修完。我想由于某些原因,我先說明,我寫的算不上什么“體會”只能算是“心得”罷了。所謂“心得”即心里年得到的,就這一點,我想每個人只要接觸了什么,也都會自然而然的有一點兒心得。因此,我寫的是我自己的心得。
談其事,必先談其人。先說說我自己吧,本人沒有缺席這門課的任何一節,也只是遲到了兩次罷了。我想就這一點,老師能夠原諒。每節課,我都是認認真真地聽課,并且認認真真地做筆記。我的態度是沒有把它當作一門選修課,而是一門我的必修課。當然,我是畢恭畢敬了,當然,我是大有心得。
再說說另一個人,自然就是我們的老師了,我想,我的感受絕對跟大多數人的一樣。
上我們這門課的是經管院的老師,他姓楊,曰,“楊老師”。不胖不高,不黑也不白,眼睛近視,自然就有一幅眼鏡了。頑愚中透露著紳士風度;和諧、自然,因為他從不擺老師的架子;嚴肅認真,因為他又從不失老師的本性;風趣、幽默是他的最大亮點;盡職盡責是他的無形中的典范模樣。因為他的課“與民同樂”:笑,大家一起笑,靜,大家都安靜。因為他完全沒有生搬硬套地照做書本上的知識,而是盡量多舉例,多提問,以來豐富課本的空洞和繁瑣。每每講課,他總是繁簡得當,淺顯易懂的,一筆帶過,深奧抽象的,耐人詢問的是他的耐心!
我曾在上面說過,我沒有把它當作一門選修課,而是一門我的必修課。當然,我就肯定有許多心得了!
第一:了解了這門學科的組成:《管理學》的出現和發展,古代以及現代的經典《管理學》原理。這一章里,我們學習到了許多經典的管理學榜樣。首先,管理的最重要原則——以人為本。這和現代的管理理念一致,到處都是聽說的“以人為本”,因此,在這里,我才真正的在書上接觸到了這個觀念。
其次,管理者中的“人際技能”,這又映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一個優秀的管理者必須處理好人際關系。同時“人際關系”也是一個人立足社會的基本點。
再次:分工與協作,分工要求各盡其職,協作便又是現在熱炒的“團隊精神”。
老師在總結這一章時,提出了以下一些令人受益匪淺的五點意見:。
1:自我超越(pemonalmastey);。
2:改善心智模式(improvingmentalmodls);。
3:建立共同的愿望(buildingsharedvision);。
4:團體學習(teamleaning);。
5:系統思考(systemsthinking)。
第二:了解了這門課的一些基本思想。首先是“道德與社會責任”,我想無論是那門課,這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在這個競爭異常激烈的社會,“道德與責任”便成了我們在這個社會能夠得以生存的關鍵。人生觀,價值觀,價值取向也被提到了。其次,全球化管理。這一點是當今社會非常流行的,因為現代社會的發展就是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21世紀。還有就是“信息管理”,這是一個新觀念,因為以往沒有,這也是為了適應當今社會的發展而提出的。internet的建立,改變了人們的思想方式,同時也改變了人類的行為模式,這就不斷要求現代人要專門化的從事這門管理。
第三:管理的幾個方面:決策與計劃,組織,領導以及控制和創新。在提到決策時,老師曾說了兩句他人的名言:“做一件事情,在沒有最好意見之前最好不要做決定(即集思廣益)。如果一件事情,看上去只有一種方法,則此種方法可能是錯誤的?!蔽蚁脒@便說明了我們在做一件事情決策時候應把握的兩個基本觀點。它教導我們不要“唯心主義”,同時自己也要有自己的觀點!同時老師不拘書本上的知識,概括地提出了以下6w和3h的思想,“what、why、when、which、who、where,how、howmuch”,有了這些,我們便能更好的決策一件事了!
其次,組織,老師也是作了非常詳盡的闡述。其中記得最清楚的就是“集權與分權”,即所謂的“分權與授權”。職權在被接受之前必須具備以下四點:1,在做決定時,下屬必須能夠了解溝通的內容;2,在做決定時,下屬必須深信他的要求和組織的宗旨是一致的;3,在做決定時,下屬必須深信他的要求跟他本人的興趣是一致的;4,在做決定時,下屬在體力和精力上應能予以配合,職權的行使不能逾越他們的能力和服從范圍。授權,就是為了共享內部權力,激勵員工努力工作,而把某些權力或職權授予下級。授權時必須的原則是“重要、適度、權責、級差授權”等原則。
老師在講以后幾點時,提出了前人總結的世界上最偉大的十大管理原則:。
1,可靠的方案而非倉促應急的彌補;。
2,承擔風險而非回避風險;。
3,實用的創造而非盲目地遵從;。
4,行動果斷而非多謀寡斷;。
5,以智謀事而非勞力而作;。
6,簡潔明了而非繁冗復雜;。
7,少說多做而非夸夸其談;。
8,質量至上而非速度至上;。
9,忠誠穩定的員工而非頻繁流動的隊伍;。
10,協作而非對立。
我想這便成了我們每個今后涉及管理這方面的必不可少的參考!
在談到領導時,老師也同樣不遺力的講述了優秀領導的作風。其中的“不可求全責備,切忌用人唯親,應當用其才,力戒貽誤時間,以及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等“給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作為一個優秀的領導,以下兩點又是不可或缺的。絕對深度的溝通技能與一定的激烈措施。溝通是領導能夠深得人心的重要保證,而激勵便是領導能夠留住人心的重要措施。
。
。
。
第一,書的結構。
本書共有六個部分,第一篇,緒論,主要是講管理和管理者及迄今為止的管理理論;第二篇,沒有題目,因為主要講現今環境下管理的一些影響要素,包括組織文化,全球化環境,社會責任和管理道德;后四篇,按照管理過程論的四大職能——計劃,組織,領導,控制的順序,分別講解。每一篇后面都要插入一個創業單元,也按照職能順序分析;每一章后面的習題部分都有一個電子商務環境下的管理這樣一個思考單元。書里講了很多理論,但讓讀者思考的東西更多,比如道德和責任的問題,就像小標簽一樣,時不時出現提醒你,電子商務也是,現在的新趨勢嘛,拓寬了讀者的視野,而創業單元,就像一步步手把手教你創業一樣,循序漸進,這讓我想起另一本書的名字,《從優秀到卓越》,很有成就感,覺得自己學到了點東西。書的結構安排合理,寫的好不枯燥,讓人有興趣讀下去。管理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如果沒有案例,無論是對教的還是對學的,都是不完整的。
說到這里,有一些很重要的問題,雖然扯的有些遠,但我個人認為,其實是十分重大的問題,我為什么要在這里介紹書的結構?為什么我們的大學教材沒有這么好的?為什么在很多領域,比如計算機還有這個管理學,經典的教材都是外國的?這些問題都指向一個最根本的問題——做學問的態度和方法,文化的影響問題。
中國的管理學學術方面一直沒什么成果,一來是因為天生的劣勢,二來,最重要的是,一缺態度,二沒方法。缺乏做學問的基本態度,據說有一個中國某大學的教授一年出了13本書,樂得不得了,覺得自己很行,可在外國呢,尤其在西方發達國家,一個教授可能13年才出一本書,人家出的書里有多少價值是不言自明的吧?,F在中國的社會整體都處在一種十分浮躁的心態下,有寫槍手,計算機的書最好看外國原版的,翻譯的有的說的根本不是人話,不如不看。國內的書都是互相抄,抄點字,截個圖就出書了,沒有半點自己經驗的總結。
大學里也是如此,實在不應該。論文互相抄襲,而教材竟也是這樣。某大學的管理學教材,以為還不錯,是自己學校編的出版的,翻開看里面的內容,基本上就是照這本《管理學》扒下來的,當然話是講的更本土一點,但實質內容沒有什么差別,這樣怎么教書育人??!你可能水平差一點,但你能研究出什么就寫多少,這樣一個理論體系才能慢慢的構建起來。
中國現在確實沒有管理實踐很好的企業,但畢竟都在慢慢探索改進,這樣才能找到適合中國的管理理論。中國企業的實踐在不斷的印證這些經典理論,但缺乏足夠的論據,有太多說不清的東西。關系了,人情了,這些在中國社會遠比法和理更好使。沒有法制觀念,這是一個社會文化的影響,不是幾本書幾個人就能改變的,可這種文化及其嚴重的阻礙了中國的發展,在學術領域就是沒有使用定性定量研究的習慣,還有教育體制的問題,總是在讀別人的書,學別人的經驗,沒有創新。
所以,結論就是——我們寫不出這樣的書來。很難看的一個答案,但事實就是如此,以上的話可能說的重了點,也夸張了點,但,就像我一開始說的那樣,這是一個基本問題,尤其是對于管理學這樣一個實踐性學科,沒有態度沒有方法,你研究什么???扯遠了,打住不說了。
第二,核心概念。
管理當然要從管理的定義和管理者講起。這本書對管理的定義是:一個協調工作的活動過程,以便能夠有效率和有效果的同別人一起或通過別人實現組織的目標。這個定義可以分成幾個層次:
第一,管理是一個過程(引出管理職能理論)。
第二,管理要同別人一起或通過別人(有人說管理過程的核心是領導而領導的核心是激勵)。
第三,管理既要有效率又要有效果(做正確的事和正確的做事)。
第四,管理的目的是實現組織目標(什么是組織和怎樣實現目標就是決策及戰略管理等)。
這個定義是高度概括和總結性的,包括了最重點的理論。但定義這個事嘛,很有意思,因為,尤其是管理學,全世界恐怕有不下100種不同的定義,西方也沒有定論,所以,定義這種東西是不宜深究的,理解他真正要說的就可以了,因為每一個定義都有它的側重點,羅賓斯強調的,或者說看重的,是上面說的第二點——別人,他強調組織,領導,激勵的作用,強調協作,團隊。這一部分是中國的企業最缺乏的,獨生子女從小就沒有團隊意識,文化上還很喜歡窩里斗,正所謂與天斗與地斗與人斗其樂無窮啊。還有一些概念,管理者,組織等等就不想抄寫在這里了,沒什么太大意思,因為這些概念都大同小異。
第三,特色概念。
羅賓斯寫的這本書,一是對前人概念的總結,其次就是他自己對這些理論的發展,提出了他很多自己的觀點,這些我覺得有創建值得拿出來說說。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xindetihui/73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