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心得體會可以幫助我們抓住重點,找到問題根源,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心得體會范文,供大家借鑒和參考。
傳統手工藝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是歷史的見證,更是傳承著智慧和技藝的結晶。近年來,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現代化的進程,傳統手工藝逐漸被遺忘和淡化。為了傳承和保護這一寶貴的文化遺產,我參與了傳統手工藝的學習和體驗,并深深體會到了其中的豐富內涵和深厚智慧。
首先,傳統手工藝給予了我一種親近自然的感覺。在傳統手工藝中,材料多為天然的物質,如木材、石料、紙張等,這些材料都經過精心的選材和處理。在制作過程中,我需要親自感受材料的質地和紋理,雖然這需要費時費力,但卻給予了我與自然親密接觸的機會。通過與這些材料的交流與對話,我更能夠感受到自然界的美妙和生命的力量。
其次,傳統手工藝讓我體會到了細致和耐心的重要性。制作一個精美的手工藝品需要反復推敲和精細雕琢。譬如制作一件木雕作品,我需要反復打磨、刻畫,每一次動作都需要一絲不茍,一錯步都可能導致整個作品的瑕疵。因此,我學會了沉下心來,耐心的面對每一道工序,沒有一絲急躁和浮躁。我明白只有耐心和細致才能完成一件完美的作品,也才能體會到其中蘊含的樂趣和快感。
再次,傳統手工藝教會了我堅持不懈和追求卓越的精神。許多傳統手工藝都是幾十年甚至幾百年的積淀,從中可以看出前輩們的艱辛努力和對美的追求。制作一件傳統手工藝品需要經過長時間的錘煉和反復嘗試,但只有堅持不懈和對卓越的追求,才能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正是這種精神的傳承和發揚,讓傳統手工藝得以保護和傳承。
最后,傳統手工藝讓我領悟到了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和智慧。傳統手工藝往往融入了宗教、哲學、歷史等豐富內涵,展現出中華民族的獨特智慧和審美情趣。譬如,中國京劇臉譜的制作過程中,不僅需要對劇中人物形象的理解,還需要對色彩的運用和面部肌肉張力的把握。這些細節彰顯了中國戲曲文化的深邃和底蘊。通過學習和體驗傳統手工藝,我對傳統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也更加敬仰和珍視我們的傳統文化。
總結起來,學習和體驗傳統手工藝不僅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更是一個成長和提升的過程。通過親歷親為,我體會到了傳統手工藝的奧妙之處,充分領悟到了其中蘊含的豐富內涵和深厚智慧。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夠用實際行動去傳承和保護傳統手工藝,讓這一瑰寶繼續閃耀光芒,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
第一段:介紹手工藝的定義和重要性(200字)。
手工藝是一種通過手工操作創造物品的藝術形式,是人類創造力和智慧的結晶。傳統手工藝是一種富有文化內涵和歷史意義的藝術表達形式,是傳承文化,保護傳統的重要渠道。在現代科技高度發達的時代,傳統手工藝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可以培養兒童的創造力、耐心和動手能力。為了增進學生對傳統手工藝的了解和體驗,學校特別組織了手工藝制作活動,讓我們來分享一下自己的心得體會。
第二段:體會手工藝的技巧和耐心(200字)。
在制作傳統手工藝品的過程中,我發現手工藝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如織布需要掌握紡紗、打毛、織布等步驟,木工需要掌握刨、銼、刻等工具的使用方法。在學習這些技巧的過程中,我不禁感嘆傳統手工藝的復雜性和精巧性。而且,手工藝的制作過程需要耐心和細致的態度,一絲不茍的操作才能保證最后的成品質量。在制作木藝品時,如果操作不細心或匆忙,很可能導致斷裂或者出現瑕疵。由此可見,手工藝制作需要付出較高的耐心和細心。
第三段:感受手工藝傳承的重要性(200字)。
在學習傳統手工藝的過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傳承的重要性。我們所學習的手工藝技巧和工藝品都源于前人的智慧和創造力,如果不傳承下去,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將會逐漸消失。而且,手工藝的傳承也是我們發展創造力和拓寬思維的機會。通過學習和制作手工藝品,我們不僅可以增長見識,了解傳統文化,還可以鍛煉我們的動手能力和創造力。因此,大家都應該傳承和弘揚傳統手工藝,讓它們在我們手中煥發新的光彩。
第四段:表達對手工藝的喜愛和致敬(200字)。
通過參與手工藝的制作,我發現我對手工藝有了更深的喜愛。手工藝品是有生命的,每個物品都有自己的“靈魂”,它們承載著人們的智慧和情感??粗矣H自制作的手工藝品,我感到無比自豪和喜悅。因此,我也想通過制作手工藝品來表達我對傳統手工藝的致敬和敬意。我們應該保護并發展傳統手工藝,創造出更多精美的工藝品,讓傳統文化在新的時代煥發出勃勃的生機。
第五段:展望傳統手工藝的未來(200字)。
未來是屬于我們的,我們要為傳統手工藝的發展貢獻一份力量。我希望通過持續的學習和不斷的實踐,不僅能熟練掌握傳統手工藝的技巧,還能創造出有自己特色的作品?,F代科技的發展對手工藝的保護和傳承提出了新的挑戰,但也為傳統手工藝的創新和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我希望在未來能夠通過融合科技和傳統手工藝,創造出更具創意和實用性的作品,讓傳統手工藝融入到現代生活中,為社會發展增添新的活力。
總結:通過體驗傳統手工藝的制作過程,我深刻感受到了手工藝的技巧和耐心、傳承的重要性,以及我對手工藝的喜愛和致敬。未來,我將為傳統手工藝的發展貢獻力量,讓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煥發新的生機。
傳統手工藝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瑰寶,代代相傳,通過手工制作出來的藝術品,不僅是一種物質的產物,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傳統手工藝以其獨特的工藝技巧和精湛的藝術表達方式,給人們帶來了無限的驚喜和美感。盡管現代科技的興起使得許多傳統手工藝逐漸被淘汰,但其深厚的歷史和文化底蘊仍然值得我們珍惜和尊重。
段二:親手制作手工藝品的樂趣與收獲。
親手制作傳統手工藝品是一種獨特的體驗,參與其中能夠感受到無窮的樂趣與收獲。首先,制作手工藝品可以釋放壓力,消除煩惱。手工制作需要耐心和細致的態度,讓我們在操作的過程中可以忘記煩惱,全神貫注于手中的工作中。其次,手工制作也可以培養我們的專注力和耐心。手工藝品的制作過程需要精細的操作和耐心的等待,長時間的專注訓練了我們自身的耐心和專注力。最后,制作手工藝品也是一種享受。親手制作出來的手工藝品,不僅是一種美的呈現,更是對自己努力的回報,從中得到的成就感是無與倫比的。
傳統手工藝品是一種文化的傳承與表達方式。在手工藝品的制作過程中,我們不僅僅是在制作一件物品,更是在延續一種文化傳統,將文化代代相傳。通過手工藝品,我們可以了解到一個民族的歷史、習俗和生活方式。手工藝品是一本活教材,教給我們如何在細節中培養自己的審美眼光,如何通過自己的努力創造美麗的事物。同時,手工藝品也能夠教育我們尊重勞動、尊重他人的價值觀念,培養我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和保護意識。
傳統手工藝在現代社會中得以保留和發揚,也正是因為其與現代社會的融合。傳統手工藝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它需要與時俱進,在傳承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和發展。如今,許多手工藝品以現代設計和材料制作而成,更加符合現代人的審美需求。同時,互聯網的發展也為傳統手工藝的推廣提供了便利。我們可以通過網絡了解到各種傳統手工藝的制作方法和故事背后的文化,也可以通過網絡購買到傳統手工藝品,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歡傳統手工藝。
通過親手制作傳統手工藝品,我深切感受到傳統手工藝的重要性和魅力。傳統手工藝是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瑰寶,需要我們去發揚光大。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愿意將傳統手工藝傳承下去。我決心將自己的一點一滴貢獻給傳統手工藝的發展,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創新,讓傳統手工藝煥發出新的生命力,讓更多的人了解、喜愛和保護傳統手工藝。
總結:傳統手工藝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手工制作藝術品不僅帶來美感和享受,更承載著中華民族對自然、社會和人類的認識與留存。保護和傳承傳統手工藝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與使命。通過親自參與手工藝品的制作,我們能夠深入體會到傳統手工藝的重要性和美好,也能夠樂享其中帶來的心靈愉悅。我們應該積極推廣傳統手工藝的價值和藝術,讓更多的人了解、喜愛和傳承我們的傳統文化。
傳統手工藝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代代相傳,承載著民族的智慧與勤勞。在現代快節奏的生活中,人們常常忽略了這一寶貴的財富。因此,如何寫出一篇有關傳統手工藝心得體會的文章成為一項重要的任務。通過深入研究和體驗,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傳承傳統手工藝的精髓,同時也能使讀者重新認識并關注這一重要的文化瑰寶。
第二段:選擇一種具體傳統手工藝進行研究和體驗。
在實際寫作中,我們首先需要選擇一種具體的傳統手工藝進行研究和體驗。例如,可以選擇中國傳統的剪紙藝術。剪紙藝術源遠流長,技法獨特,是中國民間最常見的一種藝術形式。了解其歷史淵源、傳承過程以及創作方式,有助于我們寫出一篇全面且具有深度的心得體會。
第三段:研究與傳統手工藝相關的資料并進行深入了解。
在選定傳統手工藝后,我們需要針對該手工藝進行深入的研究和了解。通過查閱相關書籍、資料,我們可以了解到該手工藝的起源、發展歷程、不同地區的特點以及獨特的創作技巧等。同時,參觀傳統手工藝的博物館和工作室,與手工藝人面對面交流,能夠更好地了解傳統技術和工藝的傳承與創新,有助于我們寫出真實且有深度的心得體會。
第四段:親自嘗試并總結傳統手工藝的體驗與感悟。
在研究了相關資料后,我們需要親身嘗試這門傳統手工藝,并總結自己的體驗與感悟。例如,在剪紙藝術方面,我們可以動手制作一些簡單的作品,通過鍛煉手指的靈活性和掌握剪紙的技巧和要領,深入體會創作中的細致和耐心。在實踐中,我們不僅能夠深入理解傳統手工藝的魅力和難度,還能在制作中體會到其中蘊藏的智慧和美妙之處。
第五段:反思傳統手工藝對現代生活的意義并傳遞給讀者。
在總結體驗與感悟后,我們應該反思傳統手工藝對現代生活的意義,并將這些心得和體會傳遞給讀者。傳統手工藝不僅僅是一種藝術創作形式,更是一種精神的傳承。尊重傳統、堅守傳統的精神品質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通過寫作,我們可以向讀者表達出保護和傳承傳統手工藝的重要性,并呼吁大家共同關注和支持這一寶貴的文化遺產。
總結起來,寫一篇關于傳統手工藝心得體會的文章需要我們選擇一種具體的傳統手工藝進行研究和體驗,深入了解其歷史淵源和技術要領。通過親身實踐,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和體會傳統手工藝的獨特之處,并將這些心得體會傳遞給讀者。這樣的文章不僅能促進傳統手工藝的傳承與發展,也能使更多的人重新認識和關注傳統手工藝的重要性和魅力。
傳統手工藝是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留下的重要文化遺產之一,而拼布作為其中一種手工藝,更是具有極高的價值。拼布可以追溯到古羅馬時期,過去常用來縫制衣服和家居用品,而現今則成為一種藝術形式。拼布的制作需要耐心和細致,其過程也能夠帶來極大的享受和滿足感。在現代社會,人們往往過于注重自我表達和創新,而傳統手工藝則能夠給予我們另一種發掘價值的途徑。
第二段:講述拼布的特點和技術。
拼布是采用布匹拼接而成的手工制品,根據不同的材料和工藝,可以制作成各種花型、圖案和產品。拼布作品往往需要細致的規劃與設計,首先要選取顏色協調、紋理一致、布料柔軟度相似的布片,再根據圖案的要求將布片進行裁剪、排列和縫合,最終形成整個作品。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手工縫紉,所以制作過程需要費時費力,但這種方式能夠讓人們感受到手作品的獨特魅力。
第三段:分析拼布的意義和價值。
拼布制作不僅需要細致的技術,更需要消耗許多精力與時間,因此,在完成一件拼布作品時,人們會流露出無盡的喜悅和滿足感。這種愉悅感來自于對自己創作能力的信任和對手工藝技能的認可,同時也是對傳統手工藝進行繼承和發揚的一種方式。拼布作品不僅僅是一件手工藝品,它也是一種文化載體,其中蘊含了歷史、傳統、美學和文化的元素,展現出一段人類歷史和文化景觀,更是一種發現生活中美的方式。
第四段:談談拼布制作對自己的意義。
我個人非常喜愛拼布這種手工藝。我制作的第一件拼布作品是一只布娃娃,花費了我數天甚至幾周的時間才完成。我將自己的感情和想象投入進去,使她不再是一件平凡的手工藝品,而是擁有生命的藝術品。這個過程讓我沉浸在自己的思考和創意中,同時也感受到了藝術與美的力量。這種體驗讓我欣賞和尊重傳統手工藝,并逐漸成為向往創造與美學的人。
第五段:總結拼布的價值和存在意義。
傳統手工藝是一種生活中的美學和文化現象,它展示了人類的智慧和創造力,同時也傳承了人類歷史和文化的記憶。拼布作為其中的一種藝術形式,具有其不可替代的價值。其創作過程可以錘煉耐心和細致,而成品則能展現出手工藝的獨特魅力。在現代社會,人們日趨注重自我表達和創造力,但我們不能忘記傳統手工藝在文化、美學和創造性方面的價值,它們能夠提醒我們從日常生活中發現生命和美的力量。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傳統手工藝以其獨特的魅力一直吸引著我。如今,我有幸學習和體驗了一些傳統手工藝,從中不僅感受到了手工藝術的美,也深刻地體會到了其中的人文精神和智慧。以下是我對傳統手工藝的心得體會。
首先,傳統手工藝強調“得心應手”的技藝。手工藝之美不在于其華麗與奢華,而是凝聚于每一個細節之中。這就要求手工藝人具備精湛的技藝和敏銳的觀察力。在學習編織這門手藝時,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這一點。老師要求我們用手指輕輕揉梳線,線一縷一縷地順直了才能編織出漂亮的手工藝品。這讓我明白了手工藝品能夠穿越時間,傳承千年,正是因為手工藝人對每一個環節的細致精神。
其次,傳統手工藝體現了人文關懷和情感表達。古人常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傳統手工藝更是這一格言的最佳注解。在學習制作剪紙的過程中,我發現不同剪紙形式所表達的寓意和情感迥然不同。例如,用紅色剪紙扎制花籃,代表著對生活美好的向往;用黑色剪紙制作剪紙畫,則代表了對苦難的思考和抵抗。這些動人的寓意和情感,讓人感受到了傳統手工藝獨特的人文關懷。
再次,傳統手工藝激發了創造力和想象力。手工藝以其獨特的造型和細致入微的處理方式,給人們提供了無限的想象空間。在我制作陶瓷時,藝師告訴我要用心去感受泥的觸感和造型的變化。通過在手掌中塑造出一個又一個形狀各異的作品,我逐漸發現自己的創造力也被喚醒了。這種體驗不僅讓我充分認識到了傳統手工藝的獨特之處,也讓我明白了手工藝品對人們的創造力的激發意義。
最后,傳統手工藝傳遞了一種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心態。手工藝品的材料和制作過程往往與自然緊密相關,手工藝人在創作過程中必須與自然進行深入的互動。在學習制作竹編時,我意識到竹子是一個活生生的材料,要用心去感受它的紋理和形態。通過這種與自然的互動,我更加關注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問題,也更加明白了手工藝品背后蘊含的對自然和諧相處的知識。
總的來說,傳統手工藝既是我們民族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們文化傳承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學習和體會傳統手工藝不僅讓我更加深入了解了傳統文化和手工藝的內涵和外延,也讓我對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結合方式有了新的認識和思考。傳統手工藝是一朵絢爛的文化花朵,而我們是守護這朵花朵的受益人和傳播者。讓我們共同努力,傳承和發揚傳統手工藝,讓其在現代社會煥發更加璀璨的光彩。
拼布,是一種以布料拼接、縫制而成的手工藝品,又稱為拼布藝術。從古至今,拼布一直是人們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種傳統手工藝,拼布擁有獨特的魅力和價值。在我長期的拼布實踐中,我深刻體會到,拼布不僅是一種手藝,更是一種精神和文化的傳承。以下是我對這一傳統手工藝的心得體會。
拼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從那時起就已經成為了一種傳統的手工藝,被廣泛運用于服裝、家具、墻紙、掛毯等領域。其中最早的拼布作品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400年的埃及時期。在現代,拼布作品依然令人驚嘆,逐漸演化成了一種工藝和藝術的結合。隨著時代的變遷,拼布作品不斷地被傳遞下去,并賦予新的時代元素,是一門傳統的手工藝術。
第二段:拼布的分類。
拼布作品形式多樣,可以根據不同的標準進行分類,如按材料、按款式、按用途等。按材料可以分為棉布拼布、麻布拼布、絲綢拼布、毛料拼布、蕾絲拼布等。按款式可以分為方形、塊狀、三角、菱形、矩形等。按用途可以分為布藝家居飾品、布藝家居配飾、布藝玩具、布藝包袋等。不同的分類方式還存在交叉,例如,可以按用途及材料兩部分進行分類。由此可見,拼布作品是非常豐富和多樣化的。
拼布的制作過程大致分為選擇材料、設計圖案、裁剪打樣、縫制、填充和定型等幾個環節。其中,設計圖案是最關鍵的一步,需考慮小成品的內部結構和外圍輪廓,保證完成品的整體美觀。在具體的制作中,縫制包含著細節處理和手工技巧,這些經驗需要不斷學習和積累,才能夠成為一名優秀的拼布手工藝人。
第四段:拼布給我們帶來的收獲。
拼布給我們帶來了許多收獲,既是技藝的提高,又是精神上的慰藉。在制作拼布時,我們不僅可以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還可以實踐自己的探索,提高自己的動手能力。同時,縫制過程中要注重細節,這種細致入微的習慣,也會傳遞到其他方面,并影響到我們的生活態度。此外,拼布還可以消除壓力、放松身心,讓我們享受到制作過程的樂趣和成果的喜悅。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拼布文化的價值也越來越受到重視。不僅在文化藝術領域,還在學校、社區中得到廣泛的應用。拼布作品不僅傳承了人類的智慧和技藝,還融合了不同時代和文化的元素,成為了一種傳統和現代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的體現。因此,拼布不僅是一種傳統手工藝,更是傳遞著一種文化精神和人類智慧的藝術形式。
總之,拼布作為一種傳統手工藝,有著豐富的歷史積淀和文化內涵,它不僅是一種手藝,更是慢生活時代下的一種生活方式。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變化,拼布作為一種文化載體也在不斷地演變和發展。在未來,我們應該更加重視拼布這一傳統手工藝,認真探索和傳承其中的文化與精神,讓其繼續在時代的漩渦中迸發出永恒的光彩。
傳統文化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文化,是各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現。從我們流入炎黃子孫的血液的時候,我們就肩負了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使命,我們無時無刻不受著傳統文化的熏陶,從牙牙學語時期,說出一句完整的家鄉方言;從學習握筷時期,獨立夾起一塊菜肴;從學習詩詞時期,能背誦一篇完整的詩詞。我們無時無刻都在用我們的行為告訴著大家,我們在傳承著我們的文化。但是隨著我們的成長和科技的日益發展,我們接觸到越多的外來文化,當初學習了十八般武藝的孩子們如今卻都丟掉了自己的愛好與特長,樂器早已蒙上灰塵,彈不了一曲髙山流水,身體也早已僵硬,舞不動一曲驚鴻舞。他們轉身一變成為了低頭族,刷著抖音,玩著游戲。七夕節火不過情人節,大家只知道送玫瑰以表情義,卻不知道送梳子更寓意白頭偕老,端午節被韓國申遺成功,茶文化起源于中國但日本茶更聞名于世界……作為一名熱愛傳統文化的大學生,我選擇了薪火相傳實踐隊,我想盡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來守護我們的傳統文化。
在這次寒假實踐活動中很榮幸我被選為隊長,想要出色完成任務的我頓時感到壓力很大,每一次會議前認真做好功課,統籌安排隊內分工是我應盡的職責。為了更好的安排任務,我將我們的隊伍分成了三個組:秘書組、宣傳組、組織組,每一組都有相應的任務。我本以為只要做好分工就可以了,但漸漸我發現很多工作看似簡單但是安排起來會有很多細枝末節的事情顧及不到致使我手忙腳亂。其中,設計調查問卷環節讓我記憶猶新,隊員們的奇思妙想、思維方式的不同,讓我一剎那眾口難調,最終經過一周的激烈討論,隊員們共同制成了一份令人滿意的調查問卷。接下來就是發放問卷了,看似簡單的步驟在實際操作中讓我頓覺掉以輕心,天氣寒冷、遭遇拒絕、心態急躁,這一道道關卡時刻提醒我們實踐的`意義在于持之以恒、在于堅定信念。實踐的過程中我們努力著,即使偶然遭遇拒絕也能微笑著回應;我們欣喜著,看著隊員們接連完成任務,心中蜜糖般的喜悅。
著名作家北島曾經說過,“不懂得傳統的人正如沒有地圖的旅行者,不可能遠行?!?,當下,處于時代節點的我們回望著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璀璨文明,更應該弘揚我們的文化自信,讓傳統文化的精髓深入到我們的血脈和呼吸中。泱泱大國,赫赫華夏,我們不僅有傲人的傳統文化,還有日益發展的科技創新,這次實踐活動讓我意識到,如今的科技發展與傳統文化并非一對反義詞,當我們在發展道路上用科技這把利劍披荊斬棘時,也別忘了傳統文化地引領驅動。我們都應該明白,對于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可和發展,是一個民族團結的根本、自信的來源,提升傳統文化地傳承意識,是一項持久且深入的任務。
中華傳統文化是指以華夏民族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融合、形成、發展起來的,具有穩定形態的中國文化。他包括思想觀念、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學藝術、教育科技等諸多層面的內容。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在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創新自己的理論體系,從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誕生,到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再到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基礎。黨在堅持根本理論陣地的同時,對傳統文化的發展和繼承,也給予了更多的關注。通過學習《弟子規》、《道德經》等中華傳統文化,感想、體會頗深。
一是認識上的轉變。在以前的學習和工作中從沒有真正接觸過國學方面的知識,只知道是儒家學問,還有些封建思想意識,認為學這些也沒有多大的用處。然而,通過這段時間對《道德經》和《弟子規》的學習,認識有了新的轉變。我認為,國學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幾千年來一直是中國人安居樂業,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華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國之所以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文化延綿五千年而沒有中斷的國家,正是因為有如此深厚的國學文化作為支柱,這種文化一直貫穿于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歷程。
學國學是當今很熱門的一個詞兒,是人們對于傳統文化的反思和正視。其概念廣泛、內涵豐富、分類多樣,把我們祖輩們的經歷、體驗、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這些文字中,為我們后人所一一品讀,并領悟其中的奧妙。他們把這些經典留給我們,自然是希望我們代代相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二是學習的重要。人的一生是從學習開始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開篇即提出了以學習為樂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一個人在生命的歷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識可以增長才干,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因此,我感到愛學習是一種快樂,想學習是一種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種喜悅。學習新知識,溫習舊知識是一件讓我們感覺愉悅的事情,學習能使我們提高素質、增長才干。所以我們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
三是努力踐行?!暗茏右?,圣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是《弟子規》的總綱領,只要我們認真去學習、去思考、去感悟,就會明白其中的許多道理。在為人處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準則,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有正確的判斷和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言行。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說話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說出去的話,首先要講信用,不可以欺詐別人或者胡言亂語,話說得多,不如說得少,說話只要恰當,切題就行,不要花言巧語。尤其是我們面對學生,要為自己說過的話負責,所謂“君子一言,駟馬難追”,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言既出,行必果,說出去的話就像潑出去的水,不可收回,不可反悔。對學生們提出的意見建議要認真研究解決,要敢于承擔責任。
中國傳統文化內容豐富、包容萬象、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涵蓋思想觀念、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學藝術、教育科技等諸多方面,傳統文化學習心得體會。它根植于封建主義的土壤,經過五千年的錘煉,成為中華民族興國安邦、炎黃子孫安身立命的文化根本,成為支撐中華文化的精神脊梁,成為推動中華文化發揚廣大、綿延不斷、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漫漫中華五千年,悠悠歷史數千載,中國傳統文化在經歷幾次全盤否定和摒棄后,鳳凰涅槃、浴火重生。洋文化泛濫、道德標準闕失、心浮氣躁、功利化趨勢日益嚴重的今天,依然獨樹一幟、熠熠生輝。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的特色,是中國寶貴的精神財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積累,是中國文化保持長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就是道德。五倫八德:夫義婦德、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仁臣忠、朋友有信。而其中,百善孝為首,我們就應該以身作則,養父母之身、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養父母之慧。
人生當中有很多挑戰,改壞習慣的過程是不斷上進的,但不是直線上升,而是總會有很多波折的曲線上升。在我們平常處事行事的過程中,別人對不對不是最重要的,首先要看看自己做的是否正確?!案髯該?,天心地寧;各相擇,天翻地覆”,所以在生活中我們應該少說抱怨的話,多說寬容的話;少說諷刺的話,多說真誠的話;少說命令的話,多說尊重的話;少說批評的話多說鼓勵的話。家里的每個人,都做好了,那這個家自然興盛,自然和諧,兒行千里,母擔憂,記得懷揣著入學通知書的離家時候,母親很早在起床為我煮餃子,之后母親流著淚和父親把我送到車站,一直到現在每次離家的時候父母還以一樣的為送行,每次打電話的時候都要囑咐一句,在外邊要照顧好自己,什么事情多想一想,我叩首,再道一聲:“感恩的父母!”
在我們的人生中,處處都充滿了抉擇,從擇食、擇言、擇業、擇偶、擇友等各方面,都需要我們要有判斷力,要有智慧,而這些都歸于我們是否學明白了,不能因為我們自己退卻的心,消極的心,壞習氣而打敗自己,福田靠心耕,量大才能福大,大舍才會有大得。通過學習,我對中國傳統文化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我要把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有價值的內容,用來把今天的工作做得更好,實現它的現代價值。
《中國傳統文化概論》課程心得《中國傳統文化概論》結束了。楊老師的《中國傳統文化概論》,結束了。在這學期的日子里,楊老師和我們一起走過了這段中國傳統文化的日子,讓我們有點依依不舍,不愿和《中國傳統文化概論》說再見。
首先《中國傳統文化概論》在楊老師的講解下,講的非常生動有趣。特別是楊老師的淵博知識、誨人不倦的態度,非凡的談吐,征服了我們。向我們傳授了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習得了傳統文化的精要。
《中國傳統文化概論》從物態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思想文化四個方面,對中國傳統文化做出了全面介紹,詳細的介紹了中國古代的哲學、宗教、科技、文學、藝術、史學、民間習俗等方面的基本知識和基礎理論。這和我所認識的中國傳統文化不同,以前只是認為精神方面的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但是我現在知道了中國傳統文化不止表現在這方面,還包括更多的東西:科技、文化典籍、宗教、教育、藝術、文學等等眾多的東西。比如人的衣食住行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即飲食文化、衣飾文化、建筑文化、交通文化。這些都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傊袊鴤鹘y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中國傳統文化以其豐富多彩,博大精深;兼收并蓄,融會貫通的成就和特點,使《中國傳統文化概論》的設置更加有必要。它使我們更加深層次的認識了解了中國傳統文化,更加的熱愛中國傳統文化;它有助于我們青年大學生認識國家民族的歷史文化,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增強我們國家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具于以上《中國傳統文化概論》的基本內容和總要意義,我認為《中國傳統文化概論》的課程設置,應該讓更多的院校專業設置,讓更多的大學生認識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培養我們的文化素質。特別是在物質生產和科學技術水平發展的情況下,在西方思想的泛濫下,我們每一個國人都應該熟知中國傳統文化。因為它是中國最重要最具影響力的東西,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具有重要的價值取向的作用。只有熱愛中國文化,才能是國人更加自豪,才能使國家立于民族之林,才能在現代中生存。
特別是在近年來,興起的中國熱,就足以說明這個問題。當西方的發展進行到死胡同的時候,他們開始向這個東方,東方的中國尋求解決的道路。原因就在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作用。特別是他的實事求是,知行合一,知天命而用之的唯物主義思想;“治世不一道,變過不必法古”的變革精神;民為邦本,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和人道主義精神;有奮發圖強的鍥而不舍精神;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社會責任感,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情操《中國傳統文化概論》總之向我們傳授了太多的中國最重要的東西,值得我們回味與思考。
因此,我們要主動、積極地閱讀文化典籍,欣賞文學作品,考察文物古跡,真正了解我們的先人留給我們的遺產,將文化精華化為我們的良知、理性、美感等主體存在的一部分。還應該在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價值判斷、文化心理中自覺以優秀傳統文化的標準要求自己,做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積極弘揚民族文化、寬厚仁愛、有創新意識的中國人。
一條大河奔騰于華夏幅員紙上,時而遇到峽灣,飛沫四濺,趣意橫生;時而流經平地,流觴曲水,沙白水清;時而跨過高山,事宜奔騰,萬馬齊喑,不舍晝夜如它。
古往今來,歷史的浪潮培育了多少文人名家,從先秦諸子,到秦漢散文,再到唐宋八大家,再到晚明小品,文學芬香始終傳于今朝,即使穿越百年仍帶著民族獨特的氣息。
李白之詩仙最豪情,劍光月色躍然于字里行間;王羲之之《蘭亭集序》龍鳳舞動,堪稱天下第一;王昭君之冰清玉潔,繽紛著唐詩宋賦的音韻。
王國維去了,去了他憧憬“國學”天堂,他很是安靜。尚在人間時,他很是激憤,國學的腳步越走越遠,在那個趨于猛獸般的時代里,他的聲音太小,罷了,既然不能挽救這個時刻,那就去博取精神的自由吧!他舍棄了世俗,去追隨那內心的獨標孤高,他對國學的堅守,讓人仰視。
曾經,魯迅棄醫從文,以筆代刀,挑開黑暗的帷幕,刺痛那一雙雙黑暗的'眼睛,挽救邊緣的國人,他聲聲吶喊,聲聲祝愿,讓中國文明重新在大地上開出血紅的花,讓中國脊梁在此鏗鏘有力。如今,我們也需要這樣一些人,為華夏,為文明,為傳統而奔跑呼號。我們需要用血淚澆灌,讓中華傳統文化之林屹然直立于世界東方,我們需要取飲華夏大河之水,讓祖國的將來,祖國的花朵綻放最美姿勢。
我的華夏文明啊!我愿跟隨你的腳步,去跋山涉水,領會四季變化!
中國傳統文化,對我來說是既熟悉又陌生的`,但在聽了專家們的真誠講座后,在座的老師都留下了感動的眼淚。而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蘊含著無窮的智慧,中國傳統文化讓我們更加堅定一顆對父母的孝心,對師長,對朋友的恭敬之心。聽完講座,我的心里是沉甸甸的感覺,心靈得到了深深的凈化。
對照弟子規,自己身上太多的缺點,很多都沒做到過,沒有想到過?;貋砗舐{整自己的心態,反思自己的過錯。
中國是具有五千年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知恩圖報,尊老愛幼,待人誠懇……這些優良的傳統從古至今都為人所熟知,感恩給我們生命的人、感恩給我們知識的人、感恩給我們衣食的人、感恩給我們住所的人、感恩曾經批評過我們的人。將別人的愛永記于心,把別人的美德汲取。完善自己,感動別人。
在古代,《弟子規》是做人的準則,在當代仍然影響著更多的人,教育我們如何做人。人生中重要的不是生命的表象,而是生命的本質。人生百態,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真正的自我歸宿,是照耀心靈永恒的陽光!我在細細品讀《弟子規》的同時,也帶走了我心靈上的塵埃。
我想起了曾經有人說過這樣的話:
若你——。
播下文字的種子,便收獲行為;
播下行為的種子,便收獲習慣;
播下習慣的種子,便收獲人格;
播下人格的種子,便收獲命運。
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認同的過程,而對自身產生影響則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我們學習《弟子規》,背誦下來應該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對一個人產生有益的影響,那就需要時間了。一個人處世必定有一些原則,在他們潛意識中受到這些原則的制約。學習了《弟子規》,就是要把圣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
回想起來,我真的很幸運,有幸學到傳統文化。曾經的有恃無恐、狂妄等等阻礙人生路上的絆腳石。在沒有學習弟子規之前,萬事都要分清彼此的責任。
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對于我,是一次很大的心靈震撼。我知道人要有著豁達心胸才可以寧靜平和的心態去對待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淡泊名利,去掉塵世的浮華與虛無,中國傳統文化是民族的瑰寶,要傳承,要發揚;但它更需要我們去學習,去實踐,去體悟。我們要將傳統文化融入到我們的工作、生活中去;以傳統文化規范自己的言談舉止,用傳統文化寬撫我們的內心,讓傳統文化促進社會的和諧。只有運用到生活中去,才能真正感受到傳統文化的精髓。
學習傳統文化不是就學一堂課、就看一本書后就回去激動幾天以后就淡忘了,必須持續學習并從小事做起,找到在生活中踐行傳統文化的切入點,才能持之以恒,不斷進步。
對于優秀傳統文化我們需要好好繼承和發揚,這是我國先輩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我們要將它引進校園中,讓學生好好學習和繼承,你從中學到了什么?下面給大家帶來的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學習心得體會,大家一起來看看。
xx鎮中心校非常鼓勵教師外出學習,注重教師專業成長。初冬時節,中心校領導組織我和xxx校長一起奔赴山東參加“第四屆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的考察交流活動。11月17日五點多起床,一路欣賞初冬時節車窗外的美景,一路奔波六個小時,終于到達目的地,路途雖遠,興趣卻濃。為時三天的活動我們共參觀了三所小學,聆聽了四場報告,欣賞了兩節寫字課和一節傳統文化快樂入門課,以及傳統文化學習成果展示、展演。此行時時處處都讓我為之感動,感動于一群有共同目標的追夢人的堅持,感動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先祖圣賢的誕生地得以傳承、創新和發揚。
下了公共汽車,簡簡單單的一頓午飯后,我們就隨著考察團步入了濟寧學院第二附屬小學,這是一所占地僅有十九畝始建于20xx年的一所小學,從外面看,不覺得他有特殊之處,但是當我踏入校園的一剎那,便被那規劃有序、布滿傳統文化的一面面墻壁、一道道走廊、甚至每一個角落所吸引,目之所及,經典無處不在。因為學校面積不大,每一面墻壁、每一道走廊都被充分利用,孔子學堂、六藝長廊、校園圖書館就布置于走廊處,既充分利用了空間,又讓每一位到此者仿佛置身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中。講解老師告訴我們,這所小學的辦學理念是以“仁愛”為核心,建立班級、課堂兩個陣地,建立一所體現孔子教育思想的學校,課堂上探索“學思行”的模式,德育上開展“少年君子”行動,根據年段特點,一個年級一個主題,衣冠整潔、文明禮貌、孝親敬老等。離開這所小學前聽了xxx校長的一段發自肺腑的`教育追求,他說,中國教育就要培養中國人,要教育出有中國心、民族魂、文化根、創造力的中華學子,要讓傳統文化教育走向育人、走向生活、走向現代、走向大眾,既要學進去又要走出來,要讓傳統文化成為學校的底色、本色,用經典滋潤孩子的成長。最后,他還不忘推薦經典——半部論語治天下,一句子曰益終生。
第二天,我們來到了濟南明睿小學,這是一所剛剛建校四年的新辦小學,校園文化按照“整體規劃、分步實施”的思想逐步完善,教學樓共分四層,一層一個主題:明德、明學、睿思、睿行,整個校園文化既有底色又有特色,第一層走廊文化是漢字的文明發展史,第二層走廊是經典語錄及經典推薦……參觀的第三所小學是濟南市中心小學,每個學校都有傳統文化的底色也都有自己的特色,這所小學從校園生活的點滴小事做起,教育學生從小會聽、會走、會說、會思。
如果說校園的文化建設是他的外在形象,那么教學理念、校本課程就是他的靈魂。此行,我還有幸欣賞了兩節生字教學課。
第一節識字課是xxx老師的《生字教學新法——生字開花》,丁老師的識字教學新法共有七個欄目:。
一、生字認讀求本源;
二、生字巧記小秘密;
三、正確規范慢書寫;
四、生字開花朵朵艷;
五、生字檢測我能行;
六、開花結果我來摘;
七、生字活用練思維。
丁老師的課例是部編版教材小學一年級上冊識字8《小書包》,本課要求學生掌握三個生字“草、書、本”。教學時,丁老師先課件出示三個漢字的本源及演變,使學生不光認識了漢字還了解了相關的傳統文化;然后各用一句話“傳說很早以前,天上有十個太陽(日)?!薄笆艘槐緯??!薄皺M折,橫折鉤,中間一長豎,快點把書讀”幫孩子快樂識字;第三個環節是規范書寫,她用的是田圓格的書寫法,指導孩子在田園格規范書寫每一個筆畫;第四個環節是生字開花,就是口頭組詞,首先老師給了幾個范例,然后學生組詞pk,從孩子們組的詞語中可以看出,剛剛進入小學三個月的孩子有了那么多的詞匯積累,包括詞語、成語、經典語錄、俗語等,同時也說明這種識字教學法有值得借鑒之處;第五個環節是生字檢測,有了前面扎實的學習,檢測更是不在話下;第六個環節是開花結果,就是讓學生選一個生字說一句話,孩子們說的語句完整、生動,可見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正確的訓練;第七個環節是生字活用,就是在第六環節的基礎上增加難度,用上三個字說一句話,的確訓練了孩子的思維??傊?,這節課用了短短的三十分鐘,孩子的學習卻收獲良多。
另一節識字課是在濟南的育秀小學學習的,整節課的環節有,聽讀課文音頻,跟老師讀,學生自讀,小老師領讀,賽讀,打節奏讀,然后是生字學習,生字學習的過程中融入了游戲,讓孩子在玩中學,比如,我說你找,擺字卡,打撲克,真正做到了寓教于樂。
作為一名一年級語文教師,在今后的識字教學中我會借鑒運用,使生字教學充滿樂趣,使學生的語言表達得到培養,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訓練。
有了扎實的學習,傳統文化學習成果的展示、展演更是讓臺下的老師掌聲不斷,四年級的的孩子75首古詩文各種形式的展示表現了他們豐厚的經典積累。
最后,讓我以xxx校長的話作為本文的結束語吧,中國教育就要培養中國人,要教育出有中國心、民族魂、文化根、創造力的中華學子,要讓傳統文化教育走向育人、走向生活、走向現代、走向大眾,既要學進去又要走出來,要讓傳統文化成為學校的底色、本色,用經典滋潤孩子的成長。
初步接觸中國傳統文化時,黯然失笑、心生不屑,覺得在科技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花精力去學習幾千年的封建文化古董,耗時費力,跟不上時代潮流,是重蹈封建思想覆轍。懷著較勁找茬的心態,我不屑地捧起那一本本中國傳統文化書籍,眼球像掃描儀一樣機械地掃看著,就這樣一天、兩天、三天...漸漸的自己也被傳統文化潛移默化了。當枯燥的文字,拗口的語句,慢慢為自己所接受;為人原則,處世之道為自己所認可。當接觸到儒家提倡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道家的倡導悟道、求道、體道、行道,無為而無不為;佛教崇尚的的利己利人,功德圓滿;《周易》推崇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些思想時,心頭更是為之一振,直嘆自己才疏學淺,只了解傳統文化的冰山一角。
古圣先賢用更多的時間總結過去,思考未來,所以他們睿智。他們真正是在用心地活著,好好的活著,真正讓自己達到精神與軀體的結合,詮釋活著的內在含義。而生活在現代社會忙碌的我們,被太多世俗的東西所束縛。一葉障目,不見泰山我們目前的障礙物遠不止一葉。物欲橫流、攀比嚴重、窮奢極欲、功利心強的現代風氣,蒙蔽了我們的雙眼,迷醉了我們的心竅;讓我們僅局限于自己的世界里。梁漱溟先生認為人類面臨三大問題,順序錯不得:一個是解決人與物之間的問題,二是解決人與人之間的問題,三是解決人與自己內心之間的問題。人內心的貪嗔癡,使我們的境界充其量也就僅僅局限于第一個問題而無法達到更髙。
一人獨自走在街上,發現戴手串的人越來越多。那一串串手串,或左或右。我相信其中不乏有人僅僅是為了裝飾,更多的卻帶有祈福和安心的意味。這的手串真能夠安撫我們那份不安、焦慮、懷疑、悲觀嗎?我想只要我們能夠體悟中國傳統文化天人合一的精髓,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社會會是一個安靜祥和的社會,我們還需要借助外來的東西增強自己的內心嗎?古人有云:半部《論語》治天下。如果我們能夠潛心專修傳統文化的一小部分,那么我們心中的那份不安與焦慮將會煙消云散;我們的心胸會開闊許多;我們的心境會開朗許多;我們的心靈也會純凈許多。當有一天我們擁有古人那般深厚傳統文化的底蘊時,我們離佛家所說的無悲無喜、無欲無求的境界又近了一步,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為世俗所奴役。那人生會是怎樣一種情形?我很期待。
中國傳統文化承載著數千年先人的寶貴經驗和智慧,我這晚輩后生尚不具備如此深厚的功底,不敢妄加評論。但我始終相信人的處世之法深藏其中;幫助人類處理好人與物、人與人、人與自己內心三大問題之道深藏其中;中國乃至世界的救世之道深藏其中。五千年的歷史傳承,無數仁人義士以生命和實踐換來的寶貴財富,能夠承受的住這幾百年科學發展的考驗,經得起時代的考驗。如今的中國社會,急需傳統文化匡時濟世。一個民族要強大,首先文化要強大。我們沒有理由不學習它,不傳承它,不發揚它!
中國傳統文化是民族的瑰寶,要傳承,要發揚;但它更需要我們去接受,去實踐,去體悟。學古不泥古,我們要將傳統文化結合時代精神,融入到我們的工作、生活中去;以傳統文化規范自己的言談舉止,用傳統文化寬撫我們的內心,讓傳統文化促進社會的和諧。只有與時代結合,運用到生活中去,傳統文化才是活的,才能在世界文化之林立于不敗之地。我相信五千年祖輩的智慧會在日益強大的中國和富有創造力的中華兒女的傳承和發揚下,在世界文化之巔閃爍出屬于中華民族的智慧之光;讓世界見證中國傳統文化的神奇與博厚!
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不管是對歷史負責,還是對未來負責,都應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護自己的文化遺產。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的特色,是中國寶貴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積累,是中國文化保持長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我要加強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從中吸取精髓,使之發揚光大。
古人沒有現代人的忙碌節奏,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人生思考未來思考那些我們現在可能覺得是瘋子似的問題,他們之所以睿智,是因為他們比我們更用心的去觀察了這個社會,我們被更多世俗的東西蒙住了眼睛,我們被局限到了一個自己的小世界里,我們無法認識更廣闊的天地。假如我們思考問題只從自己出發,那么看到的都是很短期,膚淺的利益。那么為社會為他人犧牲更是無從說起。但是,如果把我們置于一個群體中,置身與我們大社會,我們就不會過多的注重自我的感受和個人的得失了。
我想一個人如果懂得了這些,那么心胸會開闊很多。文化是一個太深厚的主題,我無力探討什么。但是以一個虛心學習者的身份,我覺得,將自己放在一個歷史長河中,或是說站在一個歷史的角度,我們身后那么博大的文化,我們個人的恩怨情仇,大喜或大悲已是不值得一提了。人生無喜亦無悲,無欲亦無求,那將是怎樣的一個境界呢?因為我們的無知,所以我們必須要學習前人的知識與智慧。那么我們學習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學習中國傳統文化讓我的心開朗了許多,就像突然遇見了太陽。能夠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和道德修養,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
儒家學問里有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個人要想成才,那么首要的是修身——修身養性!讀書可以修身,但是讀些怎樣的書?怎樣才算修身養性呢?對于這個問題,我自己懂的也不很多。但是學習了中國的傳統文化,我們首先要把人做好了,才有資格談能力。一個品德低下的人即使學富五車也是徒勞。這樣的人于社會于他人也將是無所益處的。我們必須不斷學習,以一顆真誠虔誠謙虛的心努力學習好我們炎黃子孫的文化精華,豐富自己,充實自己。將信息化為知識最終成為自己的智慧!我的心里漸漸有了一個較為清晰的方向,我知道自己以后應該怎么更好地去學習,來提髙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更好地位教育教學服務。
現代的人多是浮躁的,甚至是一些研究古典文化的人也是如此,多想所有的人都去真的專心的去學習一些傳統文化,讓曠久的時間靜默的歷史浩瀚無聲的文化來安靜我們的心靈。讓我們更好的去珍惜生命,感受生命。
不敢說自己是個有智之人,但至少在學習了中國傳統文化后,我知道一個要有著豁達心胸才可以寧靜平和的心態去對待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淡泊名利,去掉塵世的浮華與虛無,我要尋找我的快樂的精神家園。只要肯于學習,勤思考,相信,總有一天可以達到我想要的的境界。
文化傳統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根基和寶貴財富。我國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我在長期的學習和實踐中,深深感受到了文化傳統的重要性和獨特魅力。接下來我將從文化傳統的保護與傳承、文化活動的參與與體驗、文化傳統對人才培養的影響、以及文化傳統對社會和國家的意義等方面,談談我對文化傳統的心得體會。
首先,文化傳統的保護和傳承至關重要。文化傳統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精神財富,它承載著歷史的記憶和文明的瑰寶。如何保護和傳承好這一寶貴財富,是每個人都應該思考的問題。我國歷史悠久,文化傳統豐富多樣,但由于外來文化的沖擊和時代變遷,不少傳統文化元素正逐漸消失。因此,保護和傳承好文化傳統是每個人的責任。我曾參加過保護傳統戲曲的活動,目睹了傳統戲曲在現代社會的危機與困境,也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保護和傳承文化傳統的壓力和重要性。只有通過廣泛的宣傳、教育和創新,才能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愛傳統文化,才能使傳統文化真正活起來、傳下去。
其次,積極參與和體驗文化活動對于文化傳統的傳承和發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文化活動是人們了解和體驗文化傳統的重要途徑。我曾參與過多個傳統文化的體驗活動,例如傳統節日的慶?;顒?、曲藝表演、古建筑參觀等等。通過這些活動,我親身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美好和獨特之處。我還參與了文化傳統的保護和發展項目,例如傳統工藝品的生產和推廣、傳統樂器的制作和演奏等等。通過這些實踐,我不僅收獲了技能和知識,更深刻地領悟到傳統文化的內涵和智慧。因此,積極參與和體驗文化活動是了解和傳承文化傳統的重要途徑,也是培養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和保護意識的關鍵。
第三,文化傳統對人才培養有著重要的影響。傳統文化是培養人們的情操、修養和品格的重要途徑。我國歷史上有許多偉大的思想家、藝術家和科學家,他們的成就和創作離不開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消化。通過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和研究,可以培養人們的創造力、智慧和思考能力,培養他們的審美和品味。這些都是培養人們全面素質和創新能力的重要環節。因此,傳統文化對人才培養有著重要的影響,應該在教育中更加重視和推廣。
最后,文化傳統對社會和國家的意義不可低估。文化傳統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骨髓和靈魂,它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歷史上有許多強盛的朝代,他們的強大不僅僅是軍事和經濟實力,更源自于對文化傳統的尊重和發展。只有讓傳統文化活起來、發展起來,才能使一個國家更加繁榮和美麗。文化傳統還能夠增加民眾的歸屬感和自豪感,激發人們的創造力和求知欲,促進社會的穩定和進步。因此,文化傳統對社會和國家的意義是不可低估的,應該得到更多的重視和支持。
綜上所述,文化傳統的保護和傳承、積極參與和體驗文化活動、文化傳統對人才培養的影響以及文化傳統對社會和國家的意義是我對文化傳統的心得體會。作為一個普通民眾,我將更加努力地學習和傳承文化傳統,積極參與和體驗文化活動,為保護和傳承文化傳統做出自己的貢獻,為我國的繁榮和進步貢獻力量。
通過這次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是一次很大的心靈震撼。從認識上加深了的理解。中華傳統文化是以華夏民族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融合、形成、發展起來的,具有穩定形態的中國文化。他包括思想觀念、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學藝術、教育科技等諸多層面的內容。
在以前的學習和工作中從沒有真正接觸過國學方面的知識。然而,通過這段時間對《道德經》、《弟子規》、《論語》等的學習,認識有了新的轉變。國學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幾千年來一直是中國人安居樂業、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華文化的精神脊梁。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不管是對歷史負責,還是對未來負責,都應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護自己的文化遺產。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的特色,是中國寶貴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是幾千年文化的積累,其概念廣泛、內涵豐富,是我們祖輩們的經歷、體驗、方法以及感悟結晶。因此,我要加強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整理,從中吸取精髓,使之代代相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人的一生是從學習開始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開篇即提出了以學習為樂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知識可以增長才干,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因此,愛學習是一種快樂,想學習是一種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種喜悅。學習新知識,溫習舊知識是一件愉悅的事情。所以我們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
“弟子規,圣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是《弟子規》的總綱領,只要我們認真去學習、去思考、去感悟,就會明白其中的許多道理。在為人處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準則,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有正確的判斷和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言行?!胺渤鲅?,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說話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本褪侵阜彩抡f出去的話,首先要講信用,不可以欺詐別人或者胡言亂語,話說得多,不如說得少,說話只要恰當,切題就行,不要花言巧語。尤其是我們面對學生,要為自己說過的話負責,“言既出,行必果”,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禮儀之邦,有著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然而,在全球化的今天,孩子受到外來的影響,對中國傳統文化變得冷漠起來:他們愛吃的是“肯德基”、“麥當勞”;手里的玩具大多是芭比娃娃、奧特曼;總是談論著一些日韓卡通人物;大多數幼兒在家以看電視、玩電腦游戲來消磨時光,很少外出散步、與小伙伴們玩戶外游戲。
在我們這樣一個文化大國,孩子不僅對民族、民間文化的感受越來越少,而且他們離真實的民族文化也越來越遠,這是不利于他們成長的。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會讓人受到很好的熏陶,三字經、弟子規、論語和四書五經等等,這些古人給后人傳承下來的優秀文化遺產,特別值得我們深入的學習和思考。在學生的教育活動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能使學生體驗到傳統文化的精華,提高學生一定的素質和能力,喚醒學生對燦爛的傳統文化的熱愛,激起學生的民族自豪方面做得并不好,但他們一定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孝敬自己。所以推行《弟子規》一定能得到所有家長的支持與協助。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影響最深遠的老師,如果我們在校內由我們以身作則影響孩子,提醒孩子,在家里有家長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督促孩子,協助我們的工作,試想,我們的工作肯定又有了一重保障,而且我們還會由孩子、家長將影響輻射開來,使我們工作的效果大大加強,范圍不斷擴大,這正是我們所要追求的。
《禮記·學記》中說:“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苯裉?,家庭中、學校里、社會上有太多讓我們覺得不好的現象,那么我們這些教育孩子的教師,就有責任改變這種現象,讓家庭更和睦,讓人與人之間更和諧,讓我們的祖國明天更美好。
踐行《弟子規》,從我們做起,從現在做起。
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核是什么?她由那些文化符號組成?她的主要外在表現在哪里?都值得認真思考。
不久前,一位知名教授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是道和術,道家之道,儒家之術。從內容上看,很難判斷他說的對還是不對。
說他對是因為,中國傳統文化確實包含著道家、儒家思想,也有著關于道家之道、儒家之術的闡釋。
說他不對,是因為中國傳統文化絕不僅僅是道家之道和儒家之術。其中還有更博大精神的內容和對人文、自然、宇宙萬物的精準解讀。中國傳統文化核心內容是包含了道家、儒家、佛家最高精神凝煉而成的抱樸守拙、清靜無為、天人合一,自然圓融、和而共生的精神境界。那是一種豁達、達觀、舍得、放下、循天理、重人倫、崇尚普惠、雨露均沾、包容、恩養、果報大善之念的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本質區別在于棄鬼神,而信人倫。將一切付諸神話色彩的信仰斥之為“怪力亂神”而崇尚自然。西方文化講以人為本,上帝造人。中國傳統文化講以家為本,家和萬事興。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伏羲、女媧人文初祖造人,人類造人。
中國傳統文化中釋道儒是其中主要內容。但道家之道是有的,儒家之術就不準確了。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中庸之道。何謂中庸?不偏不倚是為中庸。中正、公允、公平、公道,秉承天地之德是為中庸。而道家的道,是事物平衡之法,陰陽調和之術。也有著融和、平抑、取中的意思。我們中國的中,不是隨便叫的,這個中字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確定位,持中守正。
易經把事物形成乃至發展過程用一個周圓表述。
數數成像的概念12345是生數,67890是成數。生數和成數的契合點分別是5和0,恒居中位。河洛圖笈,白馬、神龜數據。頭1、6,尾4、9,左3、8,右2、7,唯獨沒有0和5。0和5在哪里?居中。中為土,中土即此域中之國——中國。
易經解釋世界講境域生成。原生態世界是虛、是無。無不是沒有,而是隱含無數生命體、生命基因、元素符號、各種成像因子。進入適當的土壤、遇到諸多適宜的溫度、濕度、養分、水分、各種氣候環境誘因,這才促成生命的誕生,完成從無到有的生命創造。就是無中生有。即:從無極到太極,然后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從而生生不息。所以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從無名到有名的過程就是一次生命創造的過程。從有名到繁衍生息乃至無限,即是母體孵化繁育的浩瀚過程。
中國傳統文化非常重視這兩個過程。將這兩個生成過程用一個字概括,就是“和”。與天地之和;與環境之和;與氣候條件之和;與生命基因之和。然后,和而共生,和而不同、和而共榮,世界乃成。
這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宇宙觀、世界觀。天人合一,是和天之德普惠世界,雨露均沾。和地之德包容萬物,恩養生命。和人之德,親近天地、親近自然、親近生命。人類只有和衷共濟,才能繼往開來。
中國傳統文化講和之道就需要遵循道家的剛柔相濟、陰陽互補。
中國傳統文化講和之道就需要遵循儒家的不偏不倚,公正無私。
中國傳統文化講和之道就需要遵循佛家的圓融一體,舍得、放下,慈悲為懷的博大胸襟。
偉大的中國傳統文化和之德、義之理,奧妙就在于此。
在今年全國兩會的“部長通道”上,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就“傳統文化教育”與“教育資源均衡”等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他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傳承應覆蓋教育的各個階段,應融入在教學體系中,融匯在教材中,貫穿在人才培養的全過程。
伴隨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全面邁進,在社會上要求推廣中華傳統文化與國學經典的大眾普及教育呼聲越來越高,在全國許多地方也進行了非常有益的嘗試。
筆者認為,人們呼喚中華傳統與經典更多的走入課堂,進入到更多的社會生活當中,把當代人的文化感受凝練成為中國人文與精神代代傳承,相與為習的“精神符號”。這既是我們中國人文化自信與文化回歸的重大表現,也是黨和政府大力宣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有效成果,必將成為未來中國式教育新的導向。因此,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積極入手:。
以創作媒體精品尋找眾多的“興趣群眾”。文化需要在興趣與示范中不斷的傳播與分享?,F代媒體傳播技術的發展運用為我們提供了過去人所難以企及的力量。我們應當善加運用、勤于思考、精選切入點,借助迅捷的媒體平臺,讓更多有如“中華詩詞大賽”、“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等飽含傳統與經典內涵、制作優秀的媒體精品獲得更多的興趣群眾,并在社會上產生熱潮。
以優選教材培養教學相長的“學習者”。傳統與經典不僅能教育人,更能寓教于生活。圍繞傳統文化如何編選,如何精煉教材,通過優中取優最大程度的發揮好教材育人的作用,這是當代教育者和教育行政管理者必須思考和解決的一大難題。與西方科學至上不同,中華文化寓教于禮、寓學于行,講究所謂言傳而身教。因此,我們所說的好教材除了追求內容上的可讀性與教育上的可塑性之外,教材還應當對教育者本身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真正把“教學相長”的理想一以貫之出來!
以設計人性化與實用化的考核選拔“踐行者”。傳統與經典若要生生不息,對學習者必要的考試是不二之選!我們應當在現有的中小學學業考試中融入和增加對中華傳統與經典知識內容的考核,拿出一部分考試的空間給中國文化。同時,要根據學習者不同年齡與教育年限,兼具知識型與理解理論型考試的優良設計,努力讓我們的中小學生能夠做到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希望能對每一個受教育的中國人都能發揮文能載道、發人深省和力行正道的教育目的!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xindetihui/64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