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實踐在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同時,也為他們未來的就業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在下面的范文中,我們可以看到學生們在綜合實踐中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的提升。
綜合實踐培訓為老師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教學方式,豐富了學習活動。它的價值取向已由以知識為中心轉移到學生的全面發展上,強調學生多樣化發展。將自然、社會、勞動、科技等課程中應用性、生活化的內容,乃至語文、數學、美術、音樂等相關知識匯合于實踐,使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資源更為豐富。我們應從適應學生多樣化發展的需求出發,以學生自主發展為目標,橫跨學科,吸納最新科技成果和地方文化,在構建開放型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方面進行了初步的探索。自然界本身就是一本神秘又生動的活教材,只有讓孩子走出課堂,到大自然去開展活動,去學習科學知識,培養勇于探究、勇于創新的理想素質,才能使學生得到更多的鍛煉,獲得更豐富的知識。
感性認識,培養孩子們對社會的責任感以及團結、合作、交往、創新的能力和精神,這是給孩子們的最大的財富。
綜合實踐教育不僅要培養學生應有的生活能力,更要注重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人生觀念,使學習時間由青少年延伸到人的整個一生,使學習場所由學校發展為整個社會,使學習成為學生維持生計和創造新生活的手段。以兒童生活世界、以學生熟悉的活動和環境為背景,以學生熟悉的生活世界為活動背景,使兒童能夠主動地將自己導入其中,按照自身的發展需要塑造自己、改變自己,在實際問題中獲得全面進步,最終形成適應未來生活所需要的各種素質,使兒童了解生活、熱愛生活、適應生活,形成創造新生活的能力,迎接未來,駕馭未來、創造未來。
總之,綜合實踐活動要求我們把現實生活作為教育的源泉,帶學生融進去。通過學生自己觀察、交流、調查、訪問等多種體現主體精神的學習方式,獲得對生活中許多問題的正解認識。生活中處處有學問的理解不言而喻。
。
陳玲。
2013年10月22日帶著綜合實踐活動教學中的種種期待急切地來到濱州學院,和全省骨干教師開始了學習和生活。
開學典禮上聆聽到領導對我們這次學習的種種期許,仿佛又回到那充滿期待的學生時代,內心吶喊著:“珍惜這次難得的學習機會,好好學習,千萬別辜負領導,專家和同仁對自己的期望,爭取學有所成,師生共贏?!笔〗萄惺彝跣懔嶂魅螌iT從濟南為我們做了題為《基于綜合實踐活動框架下勞動與技術教育課的設計與實施》的報告。報告高屋建瓴地指出當前綜合實踐課程開發與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
通過培訓學習,使我深刻認識到綜合實踐活動是一門必修課程,是國家重要課程,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是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核心目標。
發展學生的科學精神與創新意識、信息意識與技術意識勞動觀念與動手能力是素質教育的重要任務,反映了學生個性發展的內在需要,為學生個性發展創造了空間,克服書本知識和課堂教學的局限,引導學生在社會生活中學習在實踐中發展。讓教育走出課堂,讓校園、家庭、社會共同發揮教育功能,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注重教育與當代現實生活的聯系,它強調的是學生的親身經歷,重視的是學生的體驗、感受,以學生興趣和內在需要為基礎,以主動探索為特征,以實現主體能力綜合發展為目的。
新課程留給教師創新的空間與余地,我們已經從“管理著”這個角色成功地成為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組織者”,但由于受長期傳統教育的影響,我們在實踐中還有點“放不開”,我們還處在代學生解決問題或過早地揭開結果這個層面,沒給學生提供各種便利條件,幫助學生尋找、搜尋和利用學習資源。的確、那種越充分、越精細的講解,只能使學生被動地聽,再次成為被動學習的奴隸。
教師要與新課程目標同行,就必須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參與者、幫助者、引導者,促進者,我們必須進行不斷的探究實踐反思和總結經驗,真正走進新課程。
我覺得作為一名合格的總和實踐老師,要關注以下四個方面。一關注綜合。
我們首先要關注綜合,既包括了綜合各種知識。又包括綜合各種能力,對于學生來講“綜合”是一種隱性存在。與自身素質有關,而作為教師我們要有意識的引導、挖掘與發展學生的綜合知識與綜合能力。這就需要教師拓寬思路,廣泛地涉獵各門各類知識,一點一滴地慢慢積累,才有可能做好一門綜合實踐老師。
二關注實踐。
關于實踐,就是要做。這也是綜合實踐,這門課程的表現形式或說課手段。它與美國現代著名的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的“從做中學”我國“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會的思想都是一脈相承的。
三關注學生。
以學生為主體、對綜合實踐來講尤為重要。從提出為題到選定為題,再到分析問題,最后到解決問題,每一過程都需要學生的切實參與并自己做主、哪怕是了不起的彎路,對學生來說也是寶貴的資源。而要強調學生的參與性,首先必須尊重、激發學生的興趣。
四關注合作。
綜合實踐活動還是人的綜合,所以她最常見的組織活動形式是小組合作,這也是我們發展所需要的人脈、人際關系意識與能力的培養。所以綜合實踐活動的發展,教師要注中對學生合作意識與能力的培養,注重小組成員合理搭配與對小組長的培養。
以上是單存的從理論上或理念上,談了自己對綜合實踐這門課程的理解,不當之處,還請各位專家、同仁指正!
倡導學生對活動主題的自主選擇和主動實踐是實施綜合實踐活動的關鍵。綜合實踐活動是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的課程,它要求學生積極參與、自主實踐,同時要求教師有針對性地加以引導、指導。處理好學生的自主選擇、主動實踐與教師的有效指導的關系,是綜合實踐活動實施過程中的一個基本要求。
二、面向學生生活。
面向學生生活,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社會發展的實際,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基本要求。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超越書本,超越體系化的教材,超越封閉的課堂,面向自然、面向社會、面向學生的生活和已有經驗,在開放的時空中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增長學生對自然、對社會、對自我的實際體驗,發展綜合的實踐能力。因此,綜合實踐活動實施的一個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背景和已有經驗,從學生所處的實際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出發,展開綜合實踐活動的全過程。
三、注重學生實踐。
在綜合實踐活動實施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在具體的自然情境和社會情境,或特定的活動場所(如勞動基地、勞動教室等)中開展調查、考察、參觀、訪問、實驗、測量、勞動、服務等實際的活動。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不能停留在紙上談兵的狀況,不能把學生關在教室里進行綜合實踐活動,不能把綜合實踐活動當作一門具有系統的書本知識的課程,一個單元一個單元、一課一課地來教,學生一定要有在開放的情境中活動的時間和空間。
四、強調活動綜合綜合實踐活動不是以知識點的方式來組織內容的,它的活動內容是開放的,面向學生生活世界的學生感興趣的各種話題、主題或問題。因此,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強調通過活動來綜合運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開展綜合性的實踐活動。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我國基礎教育課程結構上的一個重大突破和亮點,也是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新的生長點。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基于學生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體現其對知識的綜合運用的課程形態。是一種以學生的經驗與生活為核心的實踐性課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不是其他課程的輔助或附庸,而是綜合程度最高的課程,它具有自己的特殊價值和獨特功能,與其他課程具有等價性與互補性。
倡導學生對活動主題的自主選擇和主動實踐是實施綜合實踐活動的關鍵。
綜合實踐活動是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的課程,它要求學生積極參與、自主實踐,同時要求教師有針對性地加以引導、指導。處理好學生的自主選擇、主動實踐與教師的有效指導的關系,是綜合實踐活動實施過程中的一個基本要求。
(2)面向學生生活。
在綜合實踐活動實施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在具體的自然情境和社會情境,或特定的活動場所(如勞動基地、勞動教室等)中開展調查、考察、參觀、訪問、實驗、測量、勞動、服務等實際的活動。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不能停留在紙上談兵的狀況,不能把學生關在教室里進行綜合實踐活動,不能把綜合實踐活動當作一門具有系統的書本知識的課程,一個單元一個單元、一課一課地來教,學生一定要有在開放的情境中活動的時間和空間。
四、強調活動綜合。
綜合實踐活動不是以知識點的方式來組織內容的,它的活動內容是開放的,面向學生生活世界的學生感興趣的各種話題、主題或問題。因此,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強調通過活動來綜合運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開展綜合性的實踐活動。
(一)整體性。
綜合實踐活動主題的選擇范圍應包括學生本人、社會生活和自然世界。對任何主題的探究都必須體現個人、社會、自然的內在整合,體現科學、藝術、道德的內在整合。綜合實踐活動必須立足于人的個性的整體性,立足于每一個學生的健全發展。
(二)生成性。
每一個活動都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而非根據預定目標的急切裝配過程。隨著活動的不斷開展,新的目標不斷生成,新的主體不斷生成,使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興趣盎然,認識和體驗不斷加深,創造性的火花不斷迸發,這就是綜合實踐活動生成性的集中表現。每一個活動開始之前都有對活動的周密設計,對綜合實踐活動的整體規劃和周密設計不僅不會抑制其生成性,反而能使其生成性發揮得更具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
(三)開放性。
給予學生的需要、動機、興趣和直接經驗來設計、實施相關課程活動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有別于學科課程的一個基本標志。具體表現為:(1)綜合實踐活動面向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發展,尊重每一個學生發展的特殊需要,其課程目標必然具有開放性。
(2)綜合實踐活動面向學生的整個生活世界,它隨著學生生活的變化而變化,其課程內容具有開放性。
(3)綜合實踐活動關注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所產生的豐富多彩學習體驗和個性化的創造性表現,其評價標準具有多元性,因而其活動過程與結果均具有開放性。
(四)自主性。
它不受學科知識體系和邏輯結構的限制,在活動中,學生始終處于主體地位,自己發現問題,自己設計方案,自己收集資料,自己解決問題。他們自己選擇學習的目標、內容、方式和指導教師,自己決定活動結果呈現的形式,指導教師只對其進行必要的指導,不改變學生的主體地位。
(五)實踐性。
以學生的現實生活和社會實踐為基礎發掘課程資源,而不是在學科知識的邏輯序列中構建課程。以活動為主要開展形式,強調學生的親身經歷,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到各項活動中去,在“做”、“考察”、“實驗”、“探究”等一系列動手、動腦的活動中發現和解決問題,體驗和感受生活,增強動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實踐不僅僅意味著讓學生做社會調查、參觀、訪問,更重要的是要為學生營造實踐的情境,通過引導,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
在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人們總結了前一段實施活動課程的經驗和教訓,提出了綜合實踐活動的概念。
一、主張實踐性學習,關注學習方式變革。
綜合實踐活動是一種基于實踐的學習,它以學生的實踐和經驗為基礎,提倡親力親為。鼓勵對知識的綜合運用,不以知識的獲取為滿足,追求的是獲得知識的方法和過程。這種過程性的學習是一種以積極的情感體驗和深層次的認知參與為核心的學習方式。實現規程學習的的最適當的方法就是自主、探究與合作。
二、面向學生完整的生活領域,關注學生現實與未來的需要。
綜合實踐活動面對的學生的完整的生活領域,絕非僅僅指學生舉手投足即可觸及的學校、家庭、鄉村、社區這樣一方狹小的天地,而是遠大于此,包括了上述一切并涉及國家和整個人類的現在和將來,豐富多彩的真實世界。綜合實踐活動的設計和開發,不僅要滿足學生對現實生活的需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著重學生的興趣和愛好,更需未雨綢繆,兼顧學生的長遠發展,主動幫助學生適應未來的世界的需求。
三、以“問題解決”為中心組織活動,在問題解決的過程實現其教育的功能。一直以來的教育都是強調學習前人的思想結果。綜合實踐活動卻主張通過解決實現問題進行學習。毋庸置疑,“問題”的選擇和確定對學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培養學生對問題的敏感和形成問題意識,提高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對開發和實施綜合實踐活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同樣毋庸置疑的是,面對學識和經驗都嫌不足的中、小學生,活動的組織者,需要努力創設情境,循循善誘地引導學生從他們的現實生活中,從他們親力親為的經驗中,乃至從教師精心設計的問題情境中,發現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進而“親歷實踐,深度探究”,就可以從中獲得對自我、社會和自然之間內在的聯系的整體認識和深刻感受。
四、著眼于完善學生的素質結構,努力追求學生獨具特色的全面發展。從小建立和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綜合實踐活動就是因為他為學生提供了自然、科技、社會等客觀事物主動結構的機會,從而優化了學生的認知結構,形成教育的優勢。
五、重塑學校文化,推進科學與人文的融合,培植學校創新文化氛圍。
教育是一種文化現象。在基礎教育階段,設置綜合實踐活動為必修課程,就是要推進素質教育,努力重塑學校文化,促進科學與人文的融合,培植學校創新文化氛圍。
通過學習,我們不僅從理念上對綜合實踐活動有了更深入的認識,而且獲得了教學上有指導作用的經驗。
綜合實踐活動是新課程的核心課程,該課程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課外活動,而是通過教育交往為中心的活動,強調學生積極參與,重視學生的體驗、感受。以學生興趣和內在需要為基礎,以主動探索為特征,以實現學生主體能力綜合發展為目的。
《新課程標準》指出:“要積極開發并利用校內外各種資源,讓學生通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增進學校與社會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p>
教師應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充分開發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包括校內資源、社區資源和學生家庭中的資源,拓展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空間。
一、以學生實踐經驗發展為核心,重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三條線索。圍繞“學生與自然的關系”、“學生與他人和社會的關系”、“學生與自我的關系”進行。
親近與探索自然。開展對自然的體驗、欣賞、學習、探索等系列實踐活動,旨在使學生發展探究的興趣,了解人與自然相互依存的關系,養成對自然負責任的態度和行為。我們可以根據實際開展有關垃圾等環保方面的主題,也可開展有關愛護大自然等方面的主題活動。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課題參與實踐,通過活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環保意識。
體驗與融入社會。通過參觀、訪問、實際參與、探究等活動,了解社會現象,了解自己在社會中的角色與定位,體會自己與社會、與他人的關系,養成關注社會、服務社會的意識,培養服務社會的能力。我們可以組織學生到當地敬老院去參觀訪問、了解老人的情況及政府對他們的關心。既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又是一種社區性服務活動。
認識與完善自我。通過暢想、感悟、交流、體驗、行動等活動,了解自己的能力,興趣、情緒、價值觀等個性品質,學習生活技能,養成自我管理自我提升的能力。
1、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特長。2從教師對活動提供指導的實際出發,發展教師的愛好和特長,開發教師的教學潛能。
3、從學校對活動提供幫助的可能性的實際出發,重視利用學校的資源,通過實踐活動提升學校的辦學特色。
4、從社區和當地社會環境支持的可能性的實際出發,利用社會性資源和網絡資源。地處農村的要考慮農村的實際,地處城鎮的要考慮城市的實際。
新課改以來,各學科都注重知識的綜合運用,每個科目都安排有學科綜合性學習內容,這些均可以作為綜合實踐活動課題出現。另外各科的學習內容中有很多需要學生經過長時間的調查、訪問、觀察的內容,我們要注重學科之間的整合。
綜合實踐活動的課型很多,如選題指導型、方案設計型、專題研討型、設計制作型、家庭體驗型、社區實踐型、成果交流型等。雖沒有固定的上課地點、統一的教學內容、固定的1模式,它需要教師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進行創造性的勞動,但綜合實踐活動一般按以下步驟實施:
第一階段:活動準備階段。提出問題,確定活動主題;構成活動小組;制定活動方案以及準備必要的工具和條件?;顒臃桨钢饕ɑ顒拥闹黝}或課題、內容、目的和任務、方法、具體過程、任務分工、保證條件等。
第二階段:活動的實施階段是整個課程實施中最核心、最活躍、同時也是最艱難的階段。按著制定好的活動方案,運用一定的方法(調查、考察、收集資料、討論、服務、宣傳、公益活動、生活實踐、勞動、技術設計、制作),搜集文獻資料和第一手資料,進入實際的活動場景,進行具體的活動操作,獲得實踐體驗。
第三階段:總結交流階段。整理活動過程中獲得的資料、經驗、結果和感受,形成對問題的基本看法、問題解決的基本經驗,發展實踐能力以及良好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內容一般有活動的過程與方法、結論、收獲、經驗等。成果的展示方式有:口頭材料、實物、圖片、音像制品、簡單的書面材料。交流的方式有辯論、研討、展覽、墻報、刊物、網頁、小報等。
第四階段:拓展提升階段。提出進一步思索探索或需要延伸訓練的問題,激發學生探索的欲望,引導活動向縱深發展。
“再好的課程,如果不去實踐,那么,你永遠走不進這門課程。再難的課程,只要我們熱情地參與進去,就會有豐厚的回報!”相信只要我們積極參與到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去,我們也能創造出屬于我們的輝煌!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承載著新課程核心理念的課程,是轉變學生學習方式和教師教學方式的最佳課程,是培養學生綜合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的最佳途徑。伴隨著新課程的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也如火如荼地在各地開展起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呈現出一派可喜的景象。但是經過多年的實踐與探索,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常態化”似乎還是一個遙不可及的“神話”。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價值似乎還是沒有被一部分管理者所認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地位”似乎也沒有得到真正的認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這門課程成了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課程。
反思一:管理者的“不專一”,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難以深入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任何一門課程都需要有“專業”人員進行管理,這樣才能保證課程有序、有效地實施。當然,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本身就是一門新興的課程,是一門需要不斷發展、建設、完善的課程。因此,我們就不能強求課程管理者一開始就是這方面的“專家”,但至少管理者也要隨著課程的發展而不斷提升自己,使得自己在綜合實踐課程的實施中具有“真正的話語權”。但是,現實并不讓人樂觀,從教研部門的課程管理來看,很多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研管理者是身兼數職,這樣課程管理者就沒有更多時間來管理和研究這門課程,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管理也就“有形而無神”了。從學校管理上來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在學校的整個課程實施體系中的重視程度不夠,實施力度不夠。很多學校管理者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研究不夠,這樣在課程的具體實施中就很難進行科學地規劃和有效地指導,這樣很容易造成課程實施的“放任自流”。
反思二:實施者的“不專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成敗關鍵是課程的具體實施者,因此課程具體實施者對課程的了解和對課程的研究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深入發展的基礎。同時,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一門對教師專業要求很高的課程,這就需要我們課程具體實施者具有良好的綜合素養,但現實并不讓人樂觀。很多學校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沒有專職教師擔任,大部分學校的課程都是由語文教師(或者數學教師)擔任,語文教師擔任很多門課程,哪有時間和心思來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進行研究?因此,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急需專職教師。
反思三:“以點帶面”,課程常態化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常態化,這是我們追求的理想境界。但經過多年的探索,綜合實踐常態化似乎還是一個夢?。ó斎挥泻芏嗫陀^原因)。最近參加幾次綜合實踐活動的研討活動,很多人都在說學校綜合實踐已經常態化,而且列舉了大量的案例。仔細研究這些案例,確實很不錯,科學規范,如果能讓學生真正參與進去那學生真是會終身受益。但是透過這些案例,讓人隱隱覺得有些不安。很多案例是為了交流,為了出版,為了參賽,為展示而設計實施的。如何根據學校的自身實際,遵循學生的年齡發展特點,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來設計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這是需要我們每一位課程實施者認真思考和研究的課題。以幾個案例就說自己綜合實踐已經常態化了,這是不科學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常態化,需要課程管理者的重視,需要給教師提供相關的“校本實施計劃”,需要搭建更多的交流平臺。相信只要我們充分地重視綜合實踐活動,并不斷完善實施監督、課程評價體系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常態化并不是一個遙遠的神話。
反思四:沒有更規范科學的課程標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作為新課程的核心課程,到現在還沒有頒布《課程標準》,只有一部《課程綱要》。由于現行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綱要》只是一些綱要式的內容,對課程具體實施者缺乏更有針對性地指導。因此,作為一門核心課程更需要一部規范的、科學的課程標準。
作為一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具體實施者和校本管理者,多年來一直致力于綜合實踐活動的實踐與探索,我堅信只要我們真正把學生的發展放在第一位,在實踐探索中不斷反思,不斷總結,不斷提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這門課程才能真正散發出它應有的魅力。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作為一門國定校行的必修課,是新一輪課程改革后的一門核心課程。它是基于學生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體現對知識綜合運用的課程形態。它包含了經歷——感受——探究——了解——理解——掌握——運用這一全過程,把在課堂中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分析、解決實際問題。
本學期,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將全面貫徹《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規定,結合本校實際情況,以“學生為本,重在實踐,重在體驗,重在發展”為指導思想,認真開展三——六年級的綜合實踐活動。通過一系列實踐活動增強孩子的探究和創新意識,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轉變孩子的學習方式和生活方式,有效地培養和發展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綜合實踐的能力。
學校綜合實踐活動領導小組由鄂漢東校長領導,丁紅芳老師分管,教研組長宣洪波老師負責制訂實施計劃,印麗華老師負責組織綜合實踐活動的日常運作,宣紀珍老師具體負責課時安排以及調、代課。三、四年級由印麗華老師具體負責,五、六年級分別由劉彩娣老師負責,其他各班任課老師與班主任組成“導師團”對學生活動的開展進行研究性和指導。
1、力求開展的活動豐富多彩,做到短線、長線活動相結合,使每位學生能將自己學習活動的過程形成比較完整的系列素材,并能夠比較全面地反映出活動的實際情況,引起同班和評價者的重視,看到自己的成長和進步。
2、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自主學習、獨立思考、主體性判斷以及更好地解決問題的素質和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提高學生的表達和溝通能力。能通過利用各種符號與工具,表達個人的思想和觀念。善與他人溝通,并能與他人分享不同的見解與資訊。
3、幫助學生在活動中樹立起自己是記錄自己學習過程資料的著作者和負責人的意識,逐步養成不斷反省學習活動,評價學習成果,改進學習方式的學習習慣。發展學生的規劃組織與實踐能力。
4、通過對教師的月考核,進一步端正教師的教學思路,更新教學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師的積極性。從而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注重培養學生主動探索與研究能力,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及觀察力,主動探索和發現問題,并促使學生在生活中積極運用所學的知識。
5、評價側重于過程,體現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學生與家長、學生與他人的一種平等對話精神。
1、主題生成。
學科的綜合性學習主要體現為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的整體發展,課程間的整合,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參與性以及探索與研究精神。開學初,我們利用集體備課時間,由學科組商討,確定各學科中以通過綜合實踐活動進行更好教學的活動內容:(英語)3a:用各種材料制作字母小卡片;4a:shopping跳蚤市場;5a:制作卡片;6a:搜集身邊的英語,以交通標志為主。(數學)三數:調查周末一天的安排,摸牌和下棋游戲;四數:怎樣滾得圓?了解自己,關愛自己;六數:大樹有多高?(語文)三語:小小讀書交流會,指導做采蜜集的方法;調查了解119、120、110等號碼的功能,學會求救;尋找秋天的足跡;走進水果的世界;制作動物名片等;四語:“老師,您好”主題教育活動;“我驕傲,我是中國人”系列活動;神話、寓言故事交流會;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網絡知多少調查研究。五語:研究神奇的變色龍;我讀書我快樂:《水滸傳》、說名道姓。六語:學剪紙、讀報和剪報等。
其他學科,如美術、科學,也可根據自己的教學內容開展相應的學科活動?;顒又黝}、內容、方式自定。每次實踐活動后,語文教師要注重學生習作的指導,記錄下活動的過程及學生的感受。
(2)依托社會生活、社區資源生成綜合實踐活動課題。
人們經常說“我們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但是很多學生對自己的生活熟視無睹,豐富多彩的生活對他們來說是平淡無奇的。這是因為他們對身邊的小事往往習以為常,見怪不怪。如果用研究的眼光看待、分析、認識身邊的小事,不僅會理解小事的教育意義,而且會提高思維的品質和研究的習慣。這是我們在這一方面確定課題的用意所在。例如:中國傳統節日的研究(本學期的中秋節、重陽節等)、家鄉的橋等。
(3)依托已有的綜合實踐活動生成新的課題。對原來開展過的有價值的綜合實踐活動我們可以進一步挖掘,生成新的課題。例如“日食知識”,以它為載體,生成新的課題,例如:了解星空、認識星座等。
2、參考主題。
(1)傳統節日研究(三年級本學期研究主題)。
低年級以掌握節日時間、有哪些風俗習慣等為目標;中高年級除了達到低年級的目標外,增加傳統節日的歷史由來研究、動手做節日食品等實踐活動。本學期對我國傳統節日中秋節、重陽節等作長線研究。
(2)傳統游戲研究(四年級本學期研究主題)。
低年級以了解過去的一些傳統游戲、規則并做一些與年齡段適合的游戲為目標;中高年級增加研究傳統游戲與現代游戲的不同、自己動手做游戲工具等實踐活動。本學期把滾鐵環、玩沙包作為重點研究、開展活動的主題。
(3)農器具的研究(五年級本學期研究主題)。
低年級以認識常用的農器具,了解常用農器具的名稱、作用為目的;中高年級增加操作、使用的實踐活動(“樂樂種植園”種植實踐活動)。
(4)日食的研究(六年級本學期研究主題)。
低年級以調查、了解歷史上發生的日食現象為主,輔以觀看影像資料;中高年級拓展到認識宇宙、星空,豐富天文科學知識,發展科學、創新意識。
(5)校園資源的研究。
如“走廊文化的研究”、“科學宮動、植物主題研究”等,如“走廊文化的研究”:低年級以了解走廊掛圖中的科學家、文學家等名人生平事跡、著名成果為目的;中高年級則增加閱讀他們的著作、學習他們的研究精神等內容。
(6)節日的研究。
如:日食知識、了解世博會、建國六十周年等,任課教師根據社會、國家、國際發生的熱點事件開展研究、實踐活動,具體內容、目標可根據學生的年齡、能力等適當制定。
任課教師也可根據自己的特點或專長,充分挖掘有意義的、可行性強的主題組織綜合實踐活動,然后根據活動效果同年級推薦或全校推薦。
3、校本課程。
本學期校本課程實施內容和方式有所改變,具體情況如下:
校本1課程內容仍然為“植物與生活”,依托原有的校本教材,一年級的研究內容為:走近身邊的植物,二年級:認識植物的組成部分,三年級:植物的分類,四年級:植物的作用,五年級:植物的種植與栽培,六年級:植物與文化。校本2課程內容則由原來的“讓生活充滿愛”改為走班形式的各類項目訓練和學習,具體課程項目有:手工制作、篆刻、國際數棋、刻紙、口琴、編織、剪紙、古詩詞賞析、經典閱讀、思維訓練、閱讀與寫作、七巧板等。
1、進行有效的管理。
學校計劃、年級計劃層層落實。在學校綜合實踐教研組的帶領下,各年級由年級負責人為小組長,帶領教師認真制訂年級計劃,帶著問題積極、認真地開展小組教研活動,提高實踐指導水平。學校定期組織檢查,提出意見,從而達到優化的目的。
2、組織有意義的校外活動。
適當組織學生進行有意義的校外活動,如參觀博物館、江邊污水處理廠、社區調查等。但必須加強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精心規劃和組織學生校外活動,爭取社會和學生家長的支持和參與。
3、開展好教研活動。
(1)學期教研組每月進行一次綜合課研討活動,課后進行研討和評議。同時堅持每月一次的例會活動,及時分析總結工作中的得失,對研究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查漏補缺,不斷完善提高。本學期每班至少需上交學生研究性項目作業、教學活動設計方案各兩份,教學反思一份。
(2)認真上好每一節課,新老師要在課前向同年級組教師學習。這一學期,本教研組的每位老師都要上一節綜合實踐活動課,同年級組老師觀摩、評議,共同探討,共同提高。
(3)認真進行總結和評價。在活動過程中注重資料的收集和整理,每班在學期末提供至少一份項目作業參與評選,優秀的項目作業將對指導老師進行獎勵。通過展板,力求實事求是地把每一個活動情況及經驗及時、準確地記載下來。在此基礎上,組織全校老師、學生參觀,交流。另外,每個教師結合教學實踐和自身的研究,寫好研究性的文章,積極向有關雜志和報紙投稿。
(4)加強研究,優化教學。我們把每個月最后一個星期五下午作為綜合實踐活動沙龍研討日,教師們一起學習相關理論,提出活動中的困惑,共同解決問題,并把活動中好的做法與大家分享。
4、完善學生、教師評價制度。
活動后師生正確的評價有利于及時總結經驗得失,有利于提高今后活動的質量。本學期我們將進行多角度的反思活動,努力提高實踐水平。
對學生的評價通過三個方面來進行,首先是學生互評;其次是家長評價;最后是教師評價。這樣,不但豐富學生的知識積累,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而且培養學生健康積極的情感。
對教師的評價,除了延續上學期使用的月考核制度外,還將隨機進行學生調查問卷,從而促進任課教師專業素養的提高,以保證綜合實踐活動這門課程始終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另外,本學期將更加注重活動成果評價,學期末學校將通過調查問卷抽查的方式進行全面評價。
4、教研活動:分組研討本月綜合課程的上課內容。
5、開展慶祝建國六十周年的相關實踐活動。
1、各班按計劃開展活動,學校組織檢查。
2、教研活動:吳海燕老師上一節綜合研討課。
3、教研組例會:對綜合實踐活動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共同探討,共同研究,以便提高對課堂教學內容的認識和理解。
4、相關年級開展日食的研究、科學宮動植物主題研究。
1、各班按計劃開展活動,注意收集和整理過程性資料,組織檢查。
2、教研活動:印麗華老師上一節校本研討課。
3、有關年級開展傳統節日的研究活動。
4、教研組例會:半學期小結,下半學期綜合活動內容設計,上交過程性資料。
1、教研組例會:研究如何認真辦好活動成果的展板。
2、學生總結匯報交流活動,以及學生活動成果的展示。
3、教研活動:倪華玉老師上一節校本研討課。
4、有關年級開展制作傳統游戲工具(如鐵環、沙包等),玩傳統游戲的實踐活動。
4、各班上交案例、論文、活動總結(反思)及學生活動過程的資料。
2、期末抽測調查,考核評比。
3、資料匯總歸檔。
綜合實踐課程是九年義務教育中的必修課程,根據綜合實踐課程的性質以及學校,老師的資源情況,對綜合實踐課進行研究,籍此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 總體目標:
(二) 具體目標:
激發學生對學習知識的興趣,掌握一定的電工的知識,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以及積極進取的科學精神。
十六課時 (上13課時,機動2課時,評價1課時)
課程內容具體安排
第一周 對上學期的綜合課的反思,總結
第二周 調查統計校園內花草樹木的種類、名稱、習性、產地等
第三周 對上節課的調查結果進行交流
第四周 畫出學校的平面圖
第五周 電子、電工 認識常見的電源
第六周 安全用電常識
第七周 家庭電路與插座
第八周 白熾燈的安裝
第九周 兩地控制一盞燈
第十周 日光燈的安裝
十一周 電風扇的維修與檢修
十二周 科技制作 橡筋動力車
十三周 簡易收音機
十四周 氣墊船
十五周 風力萬花筒
十六周 考核,評價
以素質教育理論為指導,全面貫徹全教會的精神,積極落實《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的有關目標,根據市教育局教研室的工作要求,加大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理念的學習力度,創新學習的形式,推進學習沙龍的活動,發揮課題的導向作用,汲取兄弟學校的寶貴經驗。結合本校的特色,加強學科間的整合,積極構建活動的評價體系。以綜合為特征,以實踐為核心,以活動為載體,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力爭讓綜合實踐活動成為我校的辦學特色。
二、時間安排。
由于綜合實踐活動極具開放性,它需要打破傳統的學校教學時間管理策略,因此本學期在綜合實踐活動課時的安排上,我們采用彈性課時制,即“2+1”的模式。課時集中使用與分散使用相結合,將每周3課時的綜合實踐活動時間根據需要靈活安排,教師組織學生全員參與,及時對班級或小組的活動情況加以指導。當需要走出校門開展實地活動時,可以將綜合實踐活動時間與某學科打通使用,或者將幾周的時間集中在一天使用。
三、實施策略。
1、與學科教學相結合。
每一門學科都不是孤立的,它們之間都互相滲透。在學科教學中,學生會由本學科生成許多具有研究價值的問題,這時,教師要具有敏銳的捕捉信息的能力,幫助學生提煉加工使之成為綜合實踐活動的研究課題,每一個教師都要在教學中培養自己挖掘綜合實踐活動素材的意識,使學科教學深入、徹底,更使綜合實踐活動課題的選擇具有廣泛性。如結合語文的閱讀教學可開展閱讀實踐: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各種閱讀材料、開展大量語文閱讀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對各類讀物和閱讀活動的強烈興趣,使之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形成優良的閱讀品質,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和閱讀能力,可采用室內與室外相結合、個體與群體相結合、小組與班級相結合等多種形式提供閱讀素材展開閱讀。
2、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
生活,是學生學習的大舞臺。但是很多學生對自己的生活熟視無睹,豐富多彩的生活對他們來說是平淡無奇的。這是因為他們對身邊的小事往往習以為常,見怪不怪。如果用研究的眼光看待、分析、認識身邊的小事,不僅會理解小事的教育意義,而且會提高思維的品質和研究習慣。這是綜合實踐活動的重要使命。如開展賞識活動課:即通過多種形式開展賞識活動課,可以幫助學生學會正確賞識自己、賞識別人、賞識自我,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我,進而關注個人專長、能力、樹立自信心,賞識別人,讓孩子發現別人長處,學會與別人合作,發展學生合作過程中的人際溝通能力。
3、與社會熱點問題相結合。
現在的學生不再是只會讀書的機器了,他們關心國家大事,關注社會的焦點問題。對一些公眾現象,他們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他們渴望被大人們認同,希望得到和大人們一樣的成就。我們把社會熱點問題引入校園,指導他們采用具有個性化的方式展開深度探究,從而獲得自己獨創性的理解。這是綜合實踐活動的主旨所在。如通過對自然界觀察、參觀、飼養、調查等多種形式,使學生懂得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珍愛生命,讓學生從人文景觀、自然景觀中獲得美的體驗。
4、與傳統節日相結合。
我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化傳統的泱泱大國,在歷史長河中積淀下來的文化精髓是學生學習的極佳資源,為了讓學生記住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我們結合傳統的節日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如由中秋節、重陽節引申開來的以敬老愛老為主題系列活動。
5、與學校工作相結合。
綜合實踐活動是一門課程,雖然沒有固定的教材,但并不是沒有目標。而這些目標和要求往往也是學校德育工作要達到的。因此,我們將綜合實踐活動的課題與學校德育、少先隊活動和校本課程的開發結合起來,互相借鑒、互相滲透更有利于學生的發展,如可結合國旗下的講話內容、紅領巾廣播欄目,開展行為習慣系列、文明道德系列、系列、自主管理系列等主題的綜合實踐活動。
四、評價體系。
1、強調課程、教學、評價的整體性。
綜合實踐活動的評價不止是外在于課程、教學、學習的環節,而是與教師的教學、學生的學習活動融為一體的有機整體,三者是同時發生與發展的。一方面將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中的各種表現和活動成果作為評價他們學習情況的依據;另一方面,注重把評價作為師生共同學習的機會,提供對課程修改有用的信息,實踐與教學。檔案袋的.使用及每一個領域最后的反思環節無不體現出這一特征。
2、重視評價的過程性。
在傳統評價中,往往只要求學生提供答案,而對學生獲得答案的過程卻無任何要求。在綜合實踐活動過程中,要重視對過程的評價,包括學生在活動中的情感體驗、參與程度、投入程度、學習方式等表現,及時評價將促進學生學力的發展,保證活動的順利展開。
3、倡導評價的多樣性。
綜合實踐活動具有開放性的特點,也就決定了評價的多樣性。首先是評價的多樣化,對學生的評價可采用自評、伙伴評、教師評、家長等不同形式;其次是評價對象多樣:可以是調查報告、研究報告、可以是模型、展版、研究日記、設計說明,還可以是主題演講、口頭匯報……;再次是評價的方法和手段多樣:方法上是定性與定量相結合,以定性描述為主;過程與結果相結合,以過程為主;主體與客體相結合,以主體為主。手段上是開展辯論會、成果展覽會、表彰先進、公布評價成果等。
4、注重評價的寬容性。
在綜合實踐活動中,不能用成人的標準去要求學生。對學生學習的評價要寬容一些。從尊重學生的尊嚴、尊重學生的人格、熱愛學生的角度出發,以發展的觀點,正確地對待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成功與失敗。杜絕評價中經常出現的“貶損性”評價,強調評價始終在寬容、友愛、信任、尊重的氣憤中進行,多肯定、多指導,使評價更具有教育、激勵的功能。
5、關注評價的反思性。
在每一次活動的進行過程中或結束后,要經常采用發放問卷、同學辯論會、師生訪談會等形式來引導學生在評價的基礎上反思自己在實踐活動的得失,恰當規劃未來的行動。這樣評價能突破原有意義上判別的概念,而真正體現了利用評價促進學生發展的思想。與此同時,教師則用撰寫案例,在特定現象的基礎上反思自己的指導策略,做到教學相長。
五、機構建設。
組長:
組員:
蹲點領導:
組長:
組員:
。
綜合實踐活動以學生的現實生活和社會實踐為基礎開發與利用課程資源,而非在學科知識的邏輯序列中構建課程和實施課程。綜合實踐活動以活動為主要形式,強調學生的親身經歷,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到各項活動中去,在"做"、"考察"、"實驗"、"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動中發現和解決問題、體驗和感受生活,發展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綜合實踐活動體現學生活動的自主性、實踐性,引導學生開展豐富多樣的實踐性學習活動,幫助學生學會發現、學會探究,學會實踐,超越單一的書本知識的學習,引導學生自覺地把直接經驗學習和間接經驗學習相結合。
與綜合實踐活動相適應的基本學習方式是實踐性學習。綜合實踐活動強調學生通過探究性學習、社會參與性學習、體驗性學習和操作性學習等多種實踐性學習活動,對課堂教學空間和教材加以拓展,改變學生在教育中的學習方式和生活方式,把學生的探究發現、大膽質疑、調查研究、實驗論證、合作交流、社會參與、社區服務以及勞動和技術實踐等作為重要的發展性教育活動。與各門學科課程相比較,綜合實踐活動的實踐性學習活動方式不是以掌握系統化的書本知識為主要目的,而是以發展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為主要目的。在學科課程中,練習、操作,甚至實踐,都難以真正超越特定的學科固有的知識體系,都在一定程度上是為了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學科課程的知識,形成基本技能。但綜合實踐活動的實踐性學習是為了密切學生與生活的聯系、學生與社會的聯系,發展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本身。我校在開發和實施以“圍棋”為主的校本課程中,正是從學生的興趣愛好、生活基礎等方面考慮,為學生創設了一個寬松的空間。培養了興趣,鍛煉了能力。
綜合實踐活動面向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發展,尊重每一個學生發展的特殊需要,其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活動方式等方面都具有開放性特點。綜合實踐活動考慮學生的現實生活的需要和社會需要,立足于時代對學生素質發展的挑戰和需要,以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為總的目的。在內容上,綜合實踐活動面向學生的整個生活世界,它隨著學生生活的變化而變化,其課程內容具有開放性。只要是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相關聯,只要是學生自主地提出或自主選擇的活動主題,都可以作為學生進行綜合實踐活動的內容。這種在內容上的開放性特點,是其它任何課程的內容所不具備的。綜合實踐活動關注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所產生的豐富多彩的學習體驗和個性化的創造性表現,其活動過程與結果均具有開放性。在學習活動方式和活動過程上,學生可以根據現有的課程資源、自身已有的經驗,采取不同的方式。通過這種開放的活動過程,鼓勵學生親身體驗,發展創新精神。我校的圍棋活動由來已久,而且多次在縣級正式競賽中奪取名次,因此,廣泛而深厚的氛圍自然地形成了。
這是由綜合實踐活動的過程取向和該課程的開發所決定的。由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過程強調學生親身經歷,并獲得實際的發展性的體驗,因而,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價值就是在該課程的實施過程之中。學生參與了活動過程本身,也就在過程中獲得逐步的發展,并且學生通過對過程中的體驗進行反思,有利于覺醒他們的自我意識和能力。如果學生游離于活動過程,那么學生的創新精神、探究能力、社會責任感,以及綜合實踐能力是難以通過綜合實踐活動發展起來的。因此,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價值就在于學生在活動過程中不斷地形成良好的行為意識、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并不斷地建構自我的整個精神世界,發展實踐能力;學生參與綜合實踐活動的過程,就是學生自我生成的過程,是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價值動態體現的過程。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設計和實施來看,綜合實踐活動成為一種對學生發展具有價值的課程,本身就是不斷生成的,是教師和學生一道創生的課程。
他們自己選擇學習的目標、內容及方式及指導教師,自己決定活動方案和活動結果呈現的形式,指導教師只對其進行必要的指導,不包攬學生的工作。綜合實踐活動開放的活動領域或活動內容、開放的活動方式和活動過程,為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創造了條件。同樣,在上例的活動中教師只是布置了一下內容,確定了一個負責人,告訴學生自愿參與。但學生卻幾乎全部都參加了。他們有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的認識,雖然一開始七嘴八舌,但最終的結果是喜人的。收獲最多的還是孩子們。
因此將學生置于真實的生活情境中,調動學生多種器官協同參與,促進各種素質的和諧發展。首先活動目標的綜合,不僅有社會意識、科學精神等情感目標,也有搜集信息、處理問題等能力目標,還有各種知識性目標;其次,活動內容綜合,圍繞活動主題,包含社會、環境、自然、農業、科技等各種知識;再次,活動方式也是綜合的。根據主題需要,采用參觀、調查、討論、設計等多種活動形式,自主探究,積極建構。我校的綜合實踐課和以圍棋、信息技術、興趣體育、電子琴、研究性學習、少先隊活動、以及各學科課程等都參與到了其中,極大地豐富和完善了學校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展。
當然,如果能開發出具有學校特色的校本課程,將更加科學地促進學校對人才的建設和培養。這將是我們下一階段繼續努力的方向和目標。
陽邑學校
20xx年9月
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本學期我們開發了短線——《走進花的世界》、《貼畫》、《樹葉貼畫》、《折紙》等多項活動??偟膩碚f,在實施中,這些活動都能夠可以順利開展、落實,因為它們既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符合學生的學習興趣;又給了學生充分活動、體驗的過程,學生能夠從中有所收獲、有所感悟。
在這一學期,我們的同學實踐熱情一直很高,并且在同學們的身上也發生了很多可喜的變化。在同學們濃厚的實踐氛圍中,我們也體會到了綜合實踐活動的魅力所在:綜合實踐活動室學生自主進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是基于學生的經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實際,體現對知識的綜合應用的實踐性課程。但也有不足,表現如下:
1、由于學校和學生個人的條件所限,某些可以采集的實況卻不能如實地采集下來。這也是我們需要共同努力的。
2、學生在活動設計過程中計劃的不夠詳細,在采訪中問題設置目的性不明顯,層次不分明。這需要我們在以后的工作中繼續改進。
總之,綜合實踐活動的目的在于讓學生通過觀察、訪問、動手、動腦、體驗等實踐手段,來提高自己的交際能力、合作能力、自理自立能力、創新能力、以及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綜合實踐活動”作為活動課程的一種特殊發展形態,在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備受關注,但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的現實復雜性大量存在,在實施過程中,我們也迷茫、憂慮和擔心,但是我們堅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的綜合實踐活動會做得更好!
活動主題:
重拾民俗民風,弘揚傳統文化。
活動主題。
重拾民俗民風,弘揚傳統文化。
一、課題產生的背景:
其次,我們的文化傳統在我們的漠視的同時卻漸漸吸引了眾多來自于世界羨艷的目光——日本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成人禮”并沿用至今,韓國響應端午節弄出了端午祭,吉爾吉斯斯坦與中國大爭詩仙李白的國籍。這種種各各真的代表的只是一個禮儀一個節日一個出名的人物嗎?誠然不是,在這些東西的背后蘊藏的是一個國家的文化底蘊,一個民族的深厚的歷史積淀和傳統文化。
基于以上兩點我們不得不重視起我們的民俗文化,值得欣慰的是,我國陸續在世界各國建立起了孔夫子學院。盡管如此,兒童仍是我們的未來,只有在他們的心底種下一顆重視民俗的種子才能讓我們的文化得到傳承。于是,我們帶著這個宗旨來展開關于民俗民風的主題活動。
二、課題目標:
1.熟悉中國各地大多數的民俗,了解世界其他民族的一些民俗文化。
2.通過調查、分析、學習實踐能獲得某些關于民俗文化的技能。
3.培養學生重視民俗文化,保護民俗文化的感情,并對身邊的父母鄰居產生影響。
4.對如何保護民俗,保護中國傳統文化提出自己的意見。
5.培養學生在發現、探究、自主合作的學習實踐中,增長知識,培養興趣,逐步養成善于研究、勤于分析動手、勇于創新的良好習慣。
三、課題活動的對象:
小學六年級某一班級學生。
四、活動時間:半學期。
五、活動內容:
本主題活動共設計了《誰是民俗“百曉生”?》、《人人都有民俗情》,《大家動手現民風》、《保護民俗民風,弘揚傳統文化》這四個階段。
《保護民俗民風,弘揚傳統文化》是讓學生通過這次的調查采訪和動手實踐等理解民俗民風背后的文化,不僅使學生自己能尊重民俗民風,也能輻射到身邊的家長好友。
活動一:課時(2)節。
活動主題:誰是民俗“百曉生”
活動形式:自我收集信息,小組比賽。
活動內容:是學生運用查閱資料、走訪、問卷等研究方法搜集出世界各國的民俗民風,使學生對這個概念有初步的了解進而引起學生的興趣。
活動目標:1.培養學生調查、咨詢、自我探究的能力。
2.通過對民俗的收集提高學生對主題的理解。
3.激發學生的興趣。
活動過程:1.在教師的幫助下學生進行分組,并選出組長,負責組織工作。
2.老師組織各個小組的同學一起觀看幻燈片,位同學講述民俗民風的定義。
3.老師布置任務,讓各組同學同個調查、查閱、問卷等手段來收集民。
俗民風。
4.以比賽的形式,各小組派代表來比比哪個小組收集到民風民俗的最。
多
活動二:課時半個月。
活動主題:人人都有民俗情。
活動形式:進入社會,自我探究與調查。
與老人交談、查閱資料來比較古今的民俗民風的異同。
2.是讓學生調查當今社會不注重民俗的種種現象。
己對的民俗民風的感受或者是經歷過的和民俗有關的小故事,也可。
以是歷代的民度對比等等。
2.每個小組的同學根據自己的主題進行討論,可以做問卷,訪談等。
3.組織學生到博物館參觀并為學生講解相關的民俗文化。
活動三:課時一個月。
活動主題:大家動手現民風。
活動形式:回歸課堂,展開“主題party”,總結主題。
活動內容:是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形式來演繹民俗民風,可以動手制作、團體表演。
也可演奏、繪畫等等。
活動目標:1.讓學生再現民情民風,更深刻地理解文化內涵。
2.用自己的形式表現主題,手、腦、口三者相結合,從多個角度鍛煉。
學生,培養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
3.通過調查訪問后將自己的感想表達出來,真正將民俗文化內化于心。
活動過程:1.給一周時間大家準備排練。
2.老師組織,選定教室,和同學一起進行相關的教室布置。
3.展開“主題party”,同學們盡情表演。
4.表演結束后,為如何重讓視民俗民風和傳統文化引起世人的注意討。
論出幾條具有建設性的意見。
5.由各小組為委派代表總結此次活動,并提出相關意見。
6.教師總結這場主題活動。
7.委派專員做記錄。
8.布置任務:叫每個小組的調查報告和對此次活動的總結。
七、學生活動中可能遇到的困難:
1.不能很清晰的明白民俗的概念。
2.不知道如何收集有用信息。
3.不會分析處理信息。
八、活動總結:
本次活動主要圍繞“重拾民俗民風,弘揚傳統文化”這一主題,以討論—調查—再討論的形式,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指導的宗旨展開的。
本主題活動共設計了《誰是民俗“百曉生”?》、《人人都有民俗情》,《大家動手現民風》三個階段,分別為確定主題,收集信息,分析處理信息,成果展示和最后的匯報總結。共歷時半個學期。
活動過程中,同學們被分為了幾個小組,并選出組長,負責組織工作。首先,我們的老師為大家介紹我們的主題,讓同學們在收集信息的過程中認識主題并激發學生的一定的興趣,初定是兩節課的時間。然后,有為期兩周的,是同學們收集信息進入社會的時間,同學可根據自己的經歷或訪談或查閱道德別人的經歷來為大家講述的民俗民風的故事,并談談自己的感受,最后通過為期半個月的觀察找出社會上不注重民俗民憤和傳統文化的實例。再請老師帶領學生進入圖書館,進一步了解節日與文化的關系。接著,通過一次“主題party”,給同學們機會自行對得到的信息進行分析處理,以各種文藝形式表現出來,如:包粽子,剪紙,寫對聯,民族樂器演奏,多人小話劇再現民情民風,一筆繪民俗等等。表演結束后,有同學將內化于心的民俗文化總結一下,并討論出如何如何讓大家重視民俗的建議。最后、由組長總結此次活動,老師加以點評。
這樣一次歷時半個學期的綜合實踐活動,為了培養同學們對生活的觀察能力,自己動手能力,收集并處理信息的能力。教師作為指導,只對同學們進行必要的引導活動,一切都交給同學們自己完成。
活動過程中,最困難的一個環節,正是讓學生將民俗內化與自己的精神世界。而這個時候,學生是需要老師的引導的。
這樣一次綜合實踐活動,希望能真正的起到作用,達到當初制定的目的,令同學們明白中國民俗民風的博大精深,讓學生能發自內心地喜愛民俗,熱愛中國的文化。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xindetihui/55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