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在編寫高一教案時,要注重試教和反思,不斷改進教學過程和方法。隨后是一些經驗豐富的教師編寫的高一教案,希望對大家的教學提供一些建議。
我說課題目是《物質的分類》,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說課: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教學內容位于新課標人教版高中化學必修1第二章《化學物質及其變化》第一節《物質的分類》。物質的分類是新課程背景下化學教學的新內容之一,簡單分類法及其應用更是伴隨新課程而生的一個內容。課標中要求根據物質的組成和結構進行分類。在整個高中化學必修1和必修2中,本節課起到很好的承先啟后、提綱挈領的重要作用。承前啟后意味著學生通過對分類法的學習能夠對以往的化學知識進行系統化的梳理,并且為今后將要學習的更為龐大的化學知識體系奠定重要的基礎。而所謂提綱挈領則是與新課程內容設置的方式改變密切相關。大家知道,新課程打破了以往教材中“族”的概念,而是以元素及其化合物的類別作為知識編排的主線,就在這樣一種新的教材內容編排體系下,掌握這種分類的方法,以類別的視角去研究化學就顯得尤為的重要。
2、教學目標的確定及依據。
根據《化學課程標準》,結合教材,本著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自主、全面、主動發展的原則,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
根據物質的組成、性質對物質進行分類,掌握樹狀分類法、交叉分類法兩種方法。
(2)過程與方法。
學會運用分類的方法對信息進行加工,嘗試自主學習,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驗分類在,生產社會中的作用,領悟分類在認識和研究化學物質中的意義,體會科學探究的價值。
3、教學重點:交叉分類法。
教學難點:根據不同的標準進行分類。
課時安排:1課時。
二、學情分析。
教學對象是剛上高一的學生,處于初高中過渡時期,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還很少。在初中化學的學習中,學生只是簡單掌握了一些化學物質和化學反應。其實,初中階段純凈物、混合物及酸、堿、鹽等的學習,就是物質分類方法的具體應用、但在思維上,學生正從直覺型經驗思維向抽象型思維過渡,學生還沒有把分類形成一種方法,沒有形成化學學習的思想。本部分教學內容正好對初中化學中學習過的化學物質及反應進行總結和歸納,并進行適當的拓展和提高,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化學物質,進而掌握分類方法,形成分類觀。
三、教法、學法分析。
本部分教學內容少,也很簡單,如果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不僅學生沒什么興趣,就是教師自己也覺得教之無味。而新課程理念下我們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來教,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是一個設計者、組織者、指導者,學生處于主動地位,是學習的主角。所以本節課采用建構主義理論的指導下的“知識問題化、問題情境化”的教學模式,在共享集體成果的基礎上達到對所學知識比較全面、正確的理解,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在采用的活動探究式教學中每一個活動以問題作為情境,采取多種小組活動,通過學生組內的合作與交流,不同小組間的交流與共享,問題得以解決,學生得出相應的結論。
四、教學過程設計。
1、教學流程。
本節主要教學內容設計為三個模塊,即分類的含義、分類的方法、分類的意義。
模塊1:生活中的化學——分類的含義(思維的發散階段、分類方法形成的感知階段)。
【問題情境】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學習中自覺地不自覺地運用分類法對我們身邊的各種物質、用品進行分類。比如垃圾的分類。
【提出學習任務】在2分鐘內盡可能多地寫出你所知道的應用分類法的例子。討論分類的意義。
【學生學習活動】1、1觀看垃圾分類廣告,嘗試對垃圾進行分類;
1、2感受廣告內容,認識分類及分類標準的重要性;
1、3舉出生活中分類的實例,討論生活分類的意義。
設計意圖:以生活垃圾分類作為切入點,讓學生形成思維的發散,感受生活中的分類所帶來的便捷,并且通過對大量對分類的感性認識上升到對分類標準的理性認識,為更好的解決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我們做好了鋪墊。
模塊2:從生活到化學——分類的方法。
【問題情境】拉瓦錫對元素是如何分類的?
【提出學習任務】任務1:對拉瓦錫元素表中已學過的元素進行重新分類;
任務2:對一組化學物質的探究分類。
【學生學習活動】學生分組合作探究學習。學生分組匯報,學生的分類形式會有多種。體會到了分類的含義。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探究活動,自主合作學習,得出分類的概念。我讓同學對一組化學物質的探究分類活動是想要學生明白,其實分類它本身并不是重點,而是我們如何根據分類對象的特點去尋找分類方法才是關鍵。
模塊3:分類的意義。
問題情境:分類有哪些常見的方法?
提出學習任務:閱讀教材相關內容,分類有哪些常見的方法?它們各自的特點是什么?
學生閱讀思考討論。
通過師生共同交流,體會和理解樹狀分類法和交叉分類法。
設計意圖:本板塊教學內容簡單,學生有能力獨立完成這一教學任務,同時能訓練學生的閱讀、歸納能力。對于兩種方法的特點,要求學生有高度的概括能力,學生不一定能很好地獨立完成,教師可通過師生交流,幫助學生概括。
五、板書設計。
簡單分類法及其應用。
1、交叉分類法:對同樣的事物按照不同標準進行重復分類。
2、樹狀分類法:對同類物質進行分類。
六、教學評價方式。
本節課采用了以下幾種評價方式:
1、紙筆評價:重點考查學生運用分類思想解決化學問題的能力。
2、活動表現評價:小組活動記錄單是一種形式。我還設計課后活動記錄檔案袋。
2.初步學會用電子式表示簡單的原子、離子和離子化合物。
1.通過分析化學物質的形成過程,進一步理解科學研究的意義,學習研究科學的基本方法。
2.在分析、交流中善于發現問題,敢于質疑,培養獨立思考能力幾與人合作的團隊精神。
發展學習化學的興趣,感受化學世界的奇妙與和諧。
離子鍵、化學鍵。
【教學方法】。
討論、交流、啟發。
ppt等。
問題:食鹽是由什么微粒構成的?
食鹽晶體能否導電?為什么?
什么情況下可以導電?為。
什么?
這些事實說明了什么?
學生思考、交流、討論發言。
多媒體展示圖片(食鹽的晶體模型示意圖及熔融氯化鈉和溶液導電圖)。
解釋:食鹽晶體是由大量的鈉離子和氯離子組成。我們知道陰陽離子定向移動。
才能形成電流,食鹽晶體不能導電,說明這些離子不能自由移動。
問題:為什么食鹽晶體中的離子不能自由移動呢?
學生思考、交流、回答問題。
闡述:這些事實揭示了一個秘密:鈉離子和氯離子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而且很強烈。
問題:這種強。
烈的相互作用是怎樣形成的呢?
要回答上述問題,請大家思考氯化鈉的形成過程。
學生思考、交流、發言。
板演氯化鈉的形成過程。
因為是陰陽離子之間的相互作用,所以叫離子鍵。鍵即相互作用。氯化鈉的形成是由于離子鍵將鈉離子與氯離子緊緊地團結在一起。
板書:離子鍵:使陰陽離子結合的相互作用。
學生思考、討論、發言。
歸納:離子鍵是陰陽離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即有吸引力(陰陽離子之間的靜電引力),也有排斥力(原子核與原子核之間、電子與電子之間),所以陰陽離子之間的距離既不能太近也不能太遠。它們只能在這兩種作用力的平衡點震動。
如果氯化鈉晶體受熱,吸收了足夠的能量,陰陽離子的震動加劇,最終克服離子鍵的束縛,成為自由移動的離子。此刻導電也成為可能。
引申:自然界中是否存在獨立的鈉原子和氯原子?為什么?
說明:原子存在著一種“矛盾情緒”,即想保持電中性,又想保持。
發展的原動力”。問題:還有哪些元素的原子能以離子鍵的方式結合呢?
這種結合方式與它們的原子結構有什么關系嗎?
學生思考、交流、討論。
cao、mgcl2、na2o等。
活動探究:分析氯化鎂的形成過程。
我們把通過離子鍵的結合成的化合物叫離子化合物。即含有離子鍵的化合物叫離子化合物。
板書:離子化合物:許多陰陽離子通過靜電作用形成的化合物。
離子化合物的電子式:naf、cao、mgcl2、na2o、k2s。
列舉兩個,其余由學生練習。
問題:氯氣、水是由什么微粒構成的?
是不是它們的組成微粒間也存在著作用力呢?
學生思考、交流、發言。
說明:兩個氯原子之間一定是通過強烈的相互作用結合成氯氣分子的,水中的氫原子與氧原子之間一定也存在著很強烈的相互作用。而且這些強烈的相互作用力與離子鍵有些不一樣。我們將這種相互作用叫共價鍵。我們將在下一節課學習。
我們將物質中這些直接相鄰原子或離子間的強烈的相互作用力統稱為化學鍵。
板書:化學鍵:物質中直接相鄰原子或離子之間的強烈的相互作用。
總結:世界上物質種類繁多,形態各異。但是我們目前知道的元素卻只有100多種,從組成上看正是100多種元素的原子通過化學鍵結合成千千萬萬種物質。才有了我們這五彩斑斕的大千世界。而這些原子形成物質的目的都是相同的,即由不穩定趨向于穩定。這是自然規律。
課后思考題:
1.認識了氯化鈉的形成過程,試分析氯化氫、氧氣的形成。
2.結合本課知識,查閱資料闡述物質多樣性的原因。
二、共價鍵。
1.概念:原子之間通過共用電子對所形成的相互作用,叫做共價鍵。
2.成鍵微粒:一般為非金屬原子。
形成條件:非金屬元素的原子之間或非金屬元素的原子與不活潑的某些金屬元素原子之間形成共價鍵。
分析:成鍵原因:當成鍵的原子結合成分子時,成鍵原子雙方相互吸引對方的原子,使自己成為相對穩定結構,結構組成了共用電子對,成鍵原子的原子核共同吸引共用電子對,而使成鍵原子之間出現強烈的相互作用,各原子也達到了穩定結構。
板書:3.用電子式表示形成過程。
講解:從離子鍵和共價鍵的討論和學習中,看到原子結合成分子時原子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這種作用不僅存在于直接相鄰的原子之間,也存在于分子內非直接相鄰的原子之間。而前一種相互作用比較強烈,破壞它要消耗比較大的能量,是使原子互相聯結形成分子的主要因素。這種相鄰的原子直接強烈的相互作用叫做化學鍵。
板書:三、化學鍵。
相鄰原子之間的強烈的相互作用,叫做化學鍵。
討論:用化學鍵的觀點來分析化學反應的本質是什么?
教師小結:一個化學反應的的過程,本質上就是舊化學鍵斷裂和新化學鍵形成的過程。
作業:
板書設計:
二、共價鍵。
略
相鄰原子之間的強烈的相互作用,叫做化學鍵。
知識與技能:
1、使學生深化對化學反應的本質認識;。
2、使學生理解濃度、壓強等外界條件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
1、重視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學探究的能力。
2、通過探究實驗認識化學平衡與反應限度,并用得到的結論去指導分析和解決時間問題。
情感態度價值觀:
有參與化學科技活動的熱情,有將化學知識應用于生產、生活時間的意識,能夠對與化學有關的社會和生活問題作出合理的判斷。
教學難點:
濃度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的原因。
教學過程:
[提問]從物質結構(化學鍵)的角度看,化學反應的本質是什么?
[學生思考回答])。
[教師講解]化學反應的過程就是反應物組成微粒重新組合形成新物質的過程。也就是說,就是舊鍵斷裂、新鍵形成的過程。
例如,在2hbr+cl2=2hcl+br2反應中,h—br、cl—cl斷裂,形成h—cl、br—br。
[板書]二、化學反應的實質及條件:
1、化學反應就是舊鍵斷裂、新鍵形成的過程。
[提問]上述反應中,h—br、cl—cl的斷裂是否是自發產生的呢?
[學生思考討論]。
[講解]分子中化學鍵并不會自發斷裂的。只有分子間相互碰撞,化學鍵才可能斷裂,反應才能發生。
[板書]2、反應物微粒間的碰撞是發生反應的先決條件。
[提問]是否所有的的碰撞都能使化學鍵斷裂、化學反應得以發生呢?請同學們閱讀課本相關,回答上述問題。
[教師講解]分子間的碰撞與打籃球相似。正如圖2-2所示。圖(1)表示能量不夠;圖(2)表示雖能量足夠,但是沒有合適的取向;圖(3)則表示有足夠的能量和合適的取向,于是發生有效碰撞。
[板書]。
3、必須是有效碰撞才能發生反映。有效碰撞的條件是:
1)微粒要有足夠的能量;。
2)有合適的取向。
4、發生有效碰撞的分子叫做活化分子,具有較高的能量。
[講解]由于活化分子發生有效碰撞時,化學反應才能發生。因此,改變反應體系中的活化分子數目,就能改變化學反應的速率。接下來一起研究外界條件改變如何影響化學反應速率以及引起速率改變的原因。
[板書]三、外界條件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
[引導學生完成實驗2-2]。
[學生完成實驗,并匯報現象]。
[總結現象]加入1mol/l鹽酸的試管中有大量的氣泡產生;而加入0.1mol/l鹽酸的試管氣泡很慢。
[提問]根據這一現象,同學們可以得出什么結論?
[學生思考并歸納]。
[教師講解]濃度大的鹽酸與大理石反應的速率比濃度小的鹽酸與大理石反應的速率大。因此,由此實驗推知,反應物的濃度越大,反應速率越大。
[設問]該結論是否適合所有的化學反應?請同學們繼續完成下列實驗。
補充實驗:往裝有1ml的0.05mol/lna2s2o3溶液的兩支試管中分別加入1ml0.10mol/l、0.50mol/l的h2so4(盡量做到同時加入)。
[學生完成實驗,并匯報現象]。
[講解]濃度大的硫酸與na2s2o3混合后先有沉淀產生;而濃度小的硫酸與na2s2o3混合時產生沉淀的現象要來得慢。由此可以證明,反應物的濃度越大,反應速率越大。
[小結]1、在其他條件不變時,反應物的濃度越大,反應速率越大。
[提問]為什么增大反應物濃度可以加快反應速率?
[學生先思考討論]。
[講解并板書]原因:濃度增大,單位體積內活化分子數目增多,有效碰撞次數增加,反應速率加快。
[學生思考回答]。
[講評](內容略)。
[提問]如果對上述反應體系進行壓縮,反應速率是否回改變?為什么?
[學生討論]。
[教師講解]壓縮體積,使得反應體系內的壓強增大。這一過程如圖2-4所示。壓強增大一倍,其體積將縮小至原來的一半,而體系內分子的數目保持不變,因此其結構也就使得單位體積中的分子數增加一倍,換句話說,就是各物質的濃度增大一倍。濃度增大,反應速度也就增大。
[小結并板書]2、在其他條件不變時,增大壓強,反應速率增大。
實質:壓強改變,引起濃度的改變。
適用范圍:僅適用與體系中有氣體物質的反應。
[學生討論]。
[講評]充入he,體系的壓強增加。但是,體系壓強的改變并未引起各物質濃度的改變,因此反應速率將不會發生改變。請同學們特別要注意:對于壓強的改變,只有引起反應體系中物質濃度的變化才對反應速率產生影響。
[引導學生進行歸納總結]。
[鞏固練習]。
[作業布置]。
1、復習本節內容;。
2、預習下節課內容。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了解波蘭巨變、兩德統一的過程;掌握蘇聯解體的過程,探討東歐巨變、蘇聯解體的實質和原因;理解多極化趨勢加強的具體內容,探討在此趨勢下過國際關系的特征。
(二)過程與方法:通過歷史資料、歷史圖片,加強學生對抽象歷史知識的理解;通過合作探究,增強學生團結協作的能力;通過思路引領,使學生掌握學習歷史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三)情感價值與價值觀:讓學生認識到社會主義運動雖然遭受挫折,但并不意味著失敗,它是前進道路上的曲折,社會主義建設必須走適合本國國情的道路。
二.重點與難點:
重點:兩極格局的結束和多極化趨勢加強的表現。
難點:兩級格局解體的原因,以及多極化趨勢下和平與動蕩的國際關系出現的原因。
三.教學設計:
導入:
一、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
1、東歐劇變:
【設問】東歐劇變(1)什么變了?——社會制度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1)實質:社會制度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2)表現:波蘭劇變、德國統一等。
結合圖片講解波蘭劇變、德國統一。
東歐劇變的方式各有不同,大都是通過選舉和平方式演變的。例如波蘭。1989年西方國家支持的波蘭團結工會在大選中獲勝,組織政府。波蘭開始實行資本主義制度。另一種和平方式是通過國家的統一來完成的。例如德國。二戰后德國一分為二,即實行社會主義的民主德國,我們稱其為東德和實行資本主義制度的聯邦德國,我們稱其為西德。兩者之間以柏林墻間隔。然而在1989年,這道柏林墻已經不能阻隔東德公民大量外逃。1990年,兩德統一,統一后的德國實行資本主義制度。
1989年至1990年,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波蘭、匈牙利、民主德國、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亞、羅馬尼亞等國,政權紛紛易手,執政四十多年的共產黨、工人黨均喪失統治地位,完全放棄了社會主義的方向。
由此可見,東歐劇變一是時間短,二是變化大。因此我們用東歐劇變來形容。
【設問】(3)東歐劇變的原因?
為什么東歐各國會發生劇變?
(3)原因:a內部:長期受制于蘇聯,照般蘇聯模式;。
經濟發展緩慢,導致經濟危機;。
各國黨和政府忽視民主和法制。
b外部:蘇聯戈爾巴喬夫改革的影響;。
西方和平演變政策。
東歐劇變成了兩極格局結束的前奏。1991年,蘇聯解體,兩極格局結束。
2、蘇聯解體:
【設問】為何如此一泱泱大國,在1991年轟然倒塌?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下面,我們就先從其解體過程窺探一二。
蘇聯在斯大林統治期間,建立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此時已經不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為維持世界大國的地位蘇聯需要改革。1985年,戈爾巴喬夫當選為蘇共中央總書記。他上臺之初,把注意力集中在經濟改革上。但是困難重重,無法打開局面。1988年起,他轉而進行政治改革。戈爾巴喬夫提出政治多元化觀點。
但他的改革并不成功,相反加劇了民族矛盾,民族分離活動愈演愈烈,也最終催生了八一九事件的發生。
這次事變的實質是黨內一些高級干部為社會主義所做的一次失敗的努力。在八一九事件中,蘇軍被葉利欽所控制,也表明了蘇共失去了其在蘇聯國內的統治地位,蘇聯的政權性質發生了變化。
1991年底,俄羅斯等11個蘇聯加盟共和國的領導人正式宣布成立“獨立國家聯合體”,同時宣布“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停止存在。兩級格局也隨之瓦解。
【設問】【引導學生討論回答】蘇聯為何解體?
(2)原因:
內部:1)歷史原因:蘇聯體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錯誤(根本)。
2)現實原因:戈爾巴喬夫上臺后推行的錯誤路線和政策(直接)。
外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蘇聯實行“和平演變”戰略。
【問題拓展】我們應該從中吸取什么樣的經驗教訓?
經驗教訓:
2.建設社會主義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努力把經濟建設搞上去,不斷提高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
3.社會主義國家必須不斷深化改革,以解放生產力。同時,在改革中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方向,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不動搖。
4.必須重視國內民族問題,正確處理民族關系。
5.要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搞霸權主義,反對強權政治。
6.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以保障經濟建設;要搞好執政黨的自身建設,堅持黨的群眾路線。
7.必須不斷提高我們的綜合國力,以適應國際競爭的形勢。
二、和平與動蕩并存。
【設問】那么,導致世界動蕩的因素有哪些呢?
下面我們通過一個典型案例進行分析:
1、北約轟炸南聯盟。
兩極格局結束后,在冷戰陰影掩蓋下的民族矛盾日益激化。原南斯拉夫各共和國紛紛宣布獨立。1992年,塞爾維亞和黑山兩個共和國宣布聯合組成“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簡稱“南聯盟”。從圖中可以看出在這個聯盟中,塞爾維亞是主體。然而在塞爾維亞南部的科索沃地區恰恰相反,科索沃地區90%是阿爾巴尼亞族人。阿爾巴尼亞族人要求脫離塞爾維亞獨立,從而引發了塞、阿兩族的沖突,并釀成流血事件。從此科索沃地區一直處于動蕩之中。1999年初,科索沃的塞爾維亞警察與當地反政府武裝又發生沖突,這次沖突導致40余人死亡。當時歐洲輿論一邊倒的指責南聯盟政府蓄意對阿爾巴尼亞族進行屠殺。于是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高舉著“人權高于主權”的旗號干涉南聯盟內政。他們提出了一個解決方案,即科索沃高度自治,南聯盟從科索沃撤軍,北約派多國部隊進駐。這一方案顯然很難被接受,于是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向南聯盟發動了長達78天的狂轟亂炸。
造成世界局勢動蕩的因素有哪些?
a“冷戰”結束后,一些地區和國家內部長期壓抑的民族、種族、宗教、領土等矛盾相繼爆發。
b美國試圖獨霸全球,不斷插手別國事務和地區爭端。
c國際恐怖主義呈現泛濫趨勢。
三、多極化趨勢的加強。
我比較贊同第三種觀點。
經濟決定政治。我們來看一看2000年至2002年世界各國的國民生產總值。
從這張圖表中我們可以看出美國依舊處于世界地位,超級大國的地位并沒有動搖。但與此同時,又有一些新的力量在崛起。因此美國極力構筑的以自己為主導的單極世界的設想很難實現。相反,各種新崛起的力量正把世界向多極化方向推進。
1、歐盟。
2、日本。
日本成為經濟大國后,極力爭取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謀求政治大國的地位。
3、俄羅斯。
蘇聯解體后,俄羅斯聯邦取代了蘇聯在聯合國的地位,并擁有可以和美國匹敵的軍事力量。隨著國內經濟的不斷好轉,俄羅斯的國際地位有了很大改善。
4、中國。
中國作為的發展中國家,致力于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新秩序,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
當然,我們也應該認識到,各國的經濟、政治實力還處于變化之中,多極化畢竟是未來的發展趨勢,還未形成一種相對穩定的國際關系結構。
【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回顧歷史: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兩極格局結束。
我們立足現在:和平與動蕩并存?!耙怀鄰姟本置骘@現。
我們展望未來:“多極化”趨勢不斷加強。
希望同學們能回顧歷史、立足現在、展望未來,爭取更加和平美好的世界。
文檔為doc格式。
。
(一)要科學地閱讀教材和資料書新教材在充分考慮學生心理、生理特征、教育教學原理、學科特點、社會發展等諸多因素的基礎上精心編制而成的,具有極高的閱讀價值,課前閱讀能把握好重點方能提高聽課效率,課上閱讀使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去分析思考問題,發現疑點,展示其特長,減少惰性,減少兩極分化,課后充分利用資料書,可以及時彌補課堂上因疏忽等原因而產生的疑惑,并使已有的知識得到進一步升華,安排閱讀應抓住時機,應本著閱讀后能解決問題,能在提出新問題,再閱讀再解決問題的原則,通過閱讀仔細推敲,全面準確地領會知識的內涵,明確聯系,掌握規律,使知識成塊、成串,逐步培養自學能力。
(二)課上注意學習化學方法,課下注意搞好復習總結高一新教材以化學基本理論開始,指導學生認識概念的涵義,理解概念的本質,明確概念產生、發展、完善的過程,重視概念的運用和遷移,促使概念系統化,對元素化合物知識指導學生采用對比、歸納的方法找出知識的共性、差異性及遞變規律,如鹵族元素要要善于從代表物――cl2出發,找出它們之間的相似性、差異性、遞變性、特殊性的歸納方法并加以應用,以掌握科學地學習研究化學的方法。高一新生常出現“一講就會,一做就錯”的現象,究其原因是知識不系統,知識點不到位,方法不靈活等,為了避免上述現象,要經常復習。
(三)注重培養自己的實驗技能高中學生只具備了一些基本的實驗操作方法和能力,其它各方面的方法和能力還未形成,新教材使用的過程中應有改進實驗的意識,增強動手能力。
所以,請同學們多參加實驗活動,這樣,可以給自己創造一片廣闊的天地,多動手、勤動腦,理論聯系實際,形成多方面的能力,同時開發內在的潛力。高中化學與高中化學的銜接問題是高一化學教學中一開始就面臨的一個難題。高一是高中化學學習的關鍵期,千萬不能落后。希記這篇文章能幫助同學們做好初高中化學的銜接過渡,讓大家更好地適應高中的化學學習,提高學習效果。
2、物質的量及其單位摩爾。
3、阿伏伽德羅常數及其應用。
4、物質的量、阿伏伽德羅常數、粒子數之間的關系。
教學難點:物質的量及其單位摩爾,兩個基本公式的應用。
課時安排:約15~20分鐘。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摩爾是物質的量的基本單位,認識到物質的量與微觀粒子之間的關系;掌握摩爾質量的概念。
2、理解提出摩爾這一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阿伏加德羅常數的涵義。
3、掌握物質的量、摩爾質量、物質的質量之間的關系。能用于進行簡單的化學計算。
過程與方法:
1.培養邏輯推理、抽象概括能力。
2.培養計算能力,并通過計算更好地理解概念和運用、鞏固概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概念的透徹理解,培養嚴謹、認真的學習態度,體會定量研究的方法對研究和學習化學的重要作用。
三教學過程設計。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在講解今天的內容之前,老師先考考大家對以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
請問物質是由什么組成的啊?
學生答:分子、原子、離子等微粒。
嗯,是這樣的!物質就是由分子、原子或離子等微觀粒子組成的。
那么這些粒子之間有什么共同點呢?
學生答:都很小,都在不停地運動…。
對!它們都很小!
我們知道,物質之間發生的化學反應都是分子、原子或離子之間按一定的數目關系進行的。但是這些微粒都太小,顯然我們是不能一個一個將它們取出來進行反應吧!
那大家告訴我,在實驗室里我們是怎樣取用物質來進行化學反應的啊?
學生答:天平稱固體的質量,量筒量液體的體積。
嗯,雖然我們說物質之間發生的化學反應都是微利之間按一定比例進行的。但實際操作過程中我們是稱取一定質量(g)或者量取一定體積(ml)的化學物質來進行我們需要的化學反應的。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微觀粒子的數目和物質宏觀的質量或者體積之間是存在著一定的聯系的。
今天我們大家就一起來探討它們之間的這種聯系!
板書課題:物質的量。
學生答:買一盒、買一箱、、、、、
看來同學們都很留心生活啊!如果我們用盒子把粉筆裝起來,那就方便多了。
其實早就有人想到這個“盒子”了!國際科學界是用“物質的量”來“裝”這些微粒的。
物質的量它是一個物理量,就像同為物理量的質量一樣,它也是有符號和單位的。
回憶所學知識,思考并回答老師的問題,緊跟思路,漸漸進入課題。
緊跟課堂節奏,思考老師的問題,興趣提升。
意識到微觀粒子時需要集團概念的。
通過對物質組成,分子等微觀粒子共性的回顧,讓學生懂的在研究微觀粒子時“集團意識”的重要性。
通過實例,使學生認識到分組達到了使問題簡化的目的。
過渡到物質的量的概念。
板書:一、基本概念。
1、物質的量。
(5)注意:
“物質的量”是一個統一、不可分割的整體,不能增加也不能減少。不能把它理解為“物質的質量”或“物質的數量”。
摩爾作為物質的量的單位,這一單位只適用于微觀粒子(如分子,原子,離子,電子,質子等),不適用于宏觀物質。
[問]能否說1mol小麥約含有6.02×1023個麥粒?
[練習]判斷下列說法是否正確。
(a)1摩爾氧。
(b)1.5摩爾o2。
(d)摩爾是7個基本物理量之一。
(e)0.5摩大米。
那這個“盒子”里到底裝了多少個微觀粒子呢?
國際上規定,1mol粒子集合體所含的粒子數與0.012kg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數相同,約為6.02×1023個。
并且也給這個數值起了一個好聽的名字——阿伏伽德羅常數。
板書:2、阿伏伽德羅常數。
跟進老師的節奏,結合預習開始學習物質的量及阿伏伽德羅常數的相關知識;。
正式過渡,讓學生以良好的狀態進入課題;。
請問你們是怎樣得到2molfe中鐵原子的個數的呢?
很好!這樣我們就得到了物質的量n、阿伏伽德羅常數na與粒子數(n)之間的關系了:
n=n×na即:n=n/na。
板書:二、基本公式。
n=n×nan=n/n。
1.1知識與技能:
2.掌握鈉、鋁、鐵與氧氣的反應。
3.了解金屬鈉與水的反應,會解釋鈉與水反應的各種現象產生的原因。
4.設計鐵與水蒸氣反應的實驗裝置,了解鐵與水蒸氣的反應。
1.2過程與方法。
通過鈉在空氣中緩慢氧化和鈉加熱時氧化的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對比能力和分析能力。
1.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充分體驗科學探究的艱辛和喜悅,感受化學世界的奇妙,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2.1教學重點。
1.鈉的氧化反應。
2.鈉與水的反應。
3.鋁與naoh溶液的反應。
2.2課題難點。
1.金屬與氧氣反應規律。
2.鈉與水的反應,鐵與水蒸氣的反應。
4.鋁與naoh溶液的反應。
教學工具。
教學課件。
一、新課導入。
閱讀教材第46頁第一自然段,回答并解釋原因。
ppt投影金屬元素在地殼中的百分含量示意圖。
學生讀圖,并說出地殼中含量前五位的元素。
歸納整理:地殼中含量前五位的元素:o、si、al、fe、ca。
學生思考回答。
二、新課教學。
歸納整理:金屬的物理性質:有金屬光澤、易導電、易導熱、有延展性。
閱讀教材,觀察并分析第46頁圖3-2,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離子反應的,寫出離子方程式。
學生觀察實驗現象,思考、交流,回答。
(1)與氧氣反應生成氧化物。
(2)在金屬活動性順序表中排在氫前面的金屬與酸反應放出氫氣。
(3)在金屬活動性順序表中排在前面的金屬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屬從其鹽溶液中置換出來。
思考與交流:利用氧化還原反應的知識,比較na、mg、al、fe的還原性強弱,預測鈉與氧氣反應的條件。
學生思考回答,教師評析。
實驗探究:
1.用鑷子夾取存放在煤油中較大塊的金屬鈉,用濾紙吸干表面的煤油,放在玻璃片上,觀察鈉的表面。
2.用小刀從中間切開,觀察鈉的“真面目”:顏色、光澤,感受鈉的硬度,并注意觀察切面的顏色變化。
1.鈉與氧氣的反應。
常溫下:4na+o2=2na2o。
過渡:如果加熱,鈉又有什么變化呢?
實驗探究:
1.用坩堝鉗夾持坩堝放在三角架的泥三角上,用小刀切下綠豆粒大小的鈉塊,用濾紙吸干煤油后放入坩堝中,點燃酒精燈進行加熱。
2.觀察現象和生成的固體顏色、形態。
歸納整理并板書:
思考與交流:你認為鋁能否與氧氣反應?若能,反應的理由是什么?若不能,依據是什么?
討論推測:鐵能與氧氣反應,根據金屬活動性,鋁比鐵活潑,應該能與氧氣反應,但在生產生活中鋁卻不會生銹,也可能不與氧氣反應。
實驗探究:
1.用坩堝鉗夾住一小塊鋁箔,在酒精燈上加熱并輕輕晃動,觀察現象。
2.重新取一塊鋁箔,用砂紙打磨,除去其表面的氧化膜,加熱。
學生觀察、對比、思考,描述實驗現象。
實驗結論:氧化膜熔點高,加熱時氧化膜包裹著的內層鋁熔化而不會滴落。
思考與交流:請解釋為什么在日常生活中鐵制品需要刷漆或采用其他措施防腐,而鋁制品則不用。
解釋:這是因為鐵銹比較疏松,不能保護內層金屬,而鋁表面的氧化膜比較致密,可以保護內層金屬不被氧化。1.金屬鈉是_______色固體,質地_______,將鈉放在空氣中一會兒,會發現金屬鈉的表面變暗,原因是(用化學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將鈉放在空氣中燃燒,其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生成物的顏色是___________色。
2.保存金屬鈉時,應放在()。
a.水中b.煤油中c.棕色瓶中d.酒精中。
過渡。
實驗探究:在燒杯中加一些水,滴入幾滴酚酞溶液,然后放入一小塊鈉。
學生觀察并描述現象。
歸納整理:現象:浮、熔、游、響、紅。
思考與交流:出現上述現象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思考交流回答。
歸納整理:
?。衡c的密度比水小。
熔:反應放熱且鈉的熔點比較低。
游:有氣體生成。
響:生成的氣體能燃燒。
紅:有堿生成。
思考與交流:結合實驗現象,從氧化還原反應的角度分析生成氣體的成分。并寫出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解釋:鈉的化合價升高,必然有一種元素的化合價降低,在水中氧的化合價為最低價不能降低,只能是氫元素的化合價降低,產物為氫氣。
(二)金屬與水和酸的反應。
1.鈉和水的反應。
化學方程式:2na+2h2o=2naoh+h2↑。
離子方程式:2na+2h2o=2na++2oh-+h2↑。
思考與交流:設計一個實驗證明鈉與水反應產生的氣體是h2。
實驗設計:
通過點燃生成的氣體來證明。
思考與交流:金屬鈉著火,能否用水滅?為什么?應該如何處理?
學生交流回答。
解釋:不能。因為鈉能與水發生反應,且生成的氫氣能燃燒,火會更旺,應用沙子蓋滅。
思考與交流:根據金屬與鹽溶液反應的規律,請你預測鈉與硫酸銅溶液的反應現象。
學生交流回答。
過渡:下面我們來通過實驗來驗證一下你的預測是否正確。
實驗探究:取一試管,加入少量硫酸銅溶液,再加入一小塊鈉,觀察現象。
歸納整理:現象:有藍色沉淀生成。
思考與交流:根據金屬與鹽溶液反應的規律,我們預測應該有紅色固體銅生成,而實驗結果是有藍色沉淀生成,那么沉淀的成分是什么?試解釋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
學生思考交流回答,教師補充。
歸納整理:當把鈉放入硫酸銅溶液時,由于鈉非?;顫?,先與水反應,生成的naoh再與cuso4反應,生成cu(oh)2沉淀。
思考與交流:設計一套實驗裝置,使鐵粉與水蒸氣反應。(提示:從水蒸氣的產生、鐵粉與水蒸氣的反應,反應產物的檢驗等環節,討論反應裝置的設計。)。
ppt展示幾名學生畫的裝置圖,師生共同分析各裝置的優缺點,歸納整理出最佳方案。
實驗探究:按照教材第51頁圖3-9進行演示,指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強調實驗中應注意的問題。
2.鐵和水蒸氣的反應3fe+4h2o(g)fe3o4+4h2。
思考與交流:對比鈉、鐵與水的反應條件,以及鈉與鐵的活潑性,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歸納整理:當不同的還原劑和同一種氧化劑反應時,所需要的條件越低,該還原劑的還原性越強。
過渡: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知道較活潑的金屬在一定條件下能與水反應,那么金屬與酸反應會是怎樣一種規律呢?下面請同學們回顧初中學習過的金屬與酸的反應,總結金屬與酸反應的規律。
(三)金屬與酸的反應。
[學生實驗探究金屬與酸的反應情況]。
實驗目的:能否通過實驗的方法比較鎂、鋅、鐵、銅的金屬活動性?
實驗用品:鐵絲、銅絲、鋁條、稀鹽酸、稀硫酸、試管。
實驗要求:
每4名學生為一組,分工合作進行實驗探究,并將全體學生分成a、b兩大組。
a組:取3支試管,分別加入一小段鐵絲、銅絲、鋁條,然后分別加入少量的稀鹽酸(控制相似的實驗條件,即保證同種酸的體積相同),仔細觀察并記錄實驗現象,填寫實驗報告。
b組:用稀硫酸代替稀鹽酸,進行類似的實驗。
鹽酸稀硫酸。
鐵
銅
鋁
2.在實驗的基礎上提出問題:
(2)比較三種金屬分別與鹽酸、稀硫酸反應的難易和劇烈程度,將三種金屬的活動性按由強到弱的順序進行排列。
3.引出金屬活動性順序:從以上實驗可以看出,鐵、鋁能置換出鹽酸或稀硫酸中的氫元素,而銅不能置換出酸中的氫元素。由此得出,這幾種金屬的活動性順序:鐵、鋁比銅活潑。而鋁跟酸反應比鐵劇烈,則鋁的活動性比鐵強。
人們經過長期的實踐,總結出常見金屬在溶液中的活動性順序如下:
金屬活動性由強逐漸減弱。
在金屬活動性順序中,金屬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動性就越強;。
學生討論:金屬活動順序中為什么有氫的位置?有何作用?
排在氫前面的金屬能與酸反應放出氫氣,而排在氫后面的金屬不能與酸反應放出氫氣。
[活動天地]。
1).在上面的實驗中,鐵分別與鹽酸、稀硫酸反應生成氯化亞鐵,硫酸亞鐵,并放出氫氣;鋁分別與鹽酸、稀硫酸反應生成氯化鋁、硫酸鋁,并放出氫氣。試寫出這些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fe+hcl—fe+h2so4—。
al+hcl—al+h2so4—。
2).觀察上述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分析這些反應有什么共同特點?
3).得出置換反應定義:由一種單質與一種化合物反應,生成另一種單質與另一種化合物,這類反應叫做置換反應。
4).強調:鐵跟稀鹽酸、稀硫酸反應后顯+2價,用鐵鍋炒菜,鐵和胃酸鹽酸反應生成氯化亞鐵,給人體補充鐵元素,可以預防缺鐵性貧血。
(四)、實驗探究金屬與鹽的反應。
【實驗探究金屬與鹽的反應】。
實驗目的:金屬能否與鹽溶液發生置換反應?
實驗用品:鋅片、鐵絲、銅絲、硫酸銅溶液、硝酸銀溶液、氯化鈉溶液、試管。
實驗要求:取3支試管,分別加入一小段鋅片、鐵絲、銅絲,然后分別加入適量的硫酸銅溶液、硝酸銀溶液、氯化鈉溶液,仔細觀察并記錄實驗現象,填寫實驗報告。
cuso4溶液agno3溶液nacl溶液。
zn。
fe。
cu。
1).在實驗的基礎上提出問題:
(1)哪些物質之間會發生反應?反應產物是什么?
(2)對照金屬活動性順序,找出金屬和鹽溶液發生置換反應有什么規律?
2).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小結:在金屬活動性順序中,位置在前面的金屬可以把位于其后的金屬從它們的鹽溶液里置換出來。
(五)、金屬鋁與氫氧化鈉的反應。
2al+2naoh+2h2o===2naalo2+3h2↑。
金屬鋁既能和酸反應也能和堿反應。
(六)、金屬活動性順序的應用:
1.金屬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動性就越強。
2.位于氫前面的金屬能置換出鹽酸、稀硫酸中的氫。
3.位于前面的金屬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屬從它們的化合物溶液里置換出來。
問題與思考:
在線測試。
1.家用鋁鍋、鐵鍋為什么不能用來長時間盛放酸性食品?下列物質能否發生反應?寫出能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1)銀與稀鹽酸。
(2)鋅與硫酸銅溶液。
(3)銅與硫酸鋅溶液。
(4)鐵與稀鹽酸反應。
3.新買的鋁壺用來燒開水時,凡是水浸到的地方都會變黑,這與水含下列哪種鹽有關()。
a.鈉鹽b.鉀鹽c.鈣鹽d.鐵鹽。
4.填寫下列表格。(“混合物”欄中括號內為雜質。)。
混合物除去雜質使用的物質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銅粉(鐵粉)。
fecl2溶液(cucl2)。
5.有x、y、z三種金屬,如果把x和y分別放入稀硫酸中,x溶解并產生氫氣,y不反應;如果把y和z分別放入硝酸銀溶液中,過一會兒,在y表面有銀析出,而z沒有變化。根據以上實驗事實,判斷x、y和z的金屬活動性順序。
感悟與收獲。
1.金屬能與氧氣、酸以及某些鹽溶液發生化學反應。
2.金屬活動性順序能表示常見金屬的化學活動性,還能用來判斷金屬和酸、金屬和鹽溶液之間能否發生置換反應。
3.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請同學們再來談一談鑒別真假黃金的幾種辦法。
課后反思:
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還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幾個環節:
2、科學引導,啟發學生運用已學過的化學知識設計實驗方案,驗證提出的設想;。
3、集體討論,組織學生在實驗的基礎上比較觀察到的不同現象,分析產生的原因,得出正確的結論。
通過問題、假設、驗證、結論,使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逐步懂得科學研究的一般過程,知道觀察和實驗是獲得知識的基本方法,初步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探索勇氣。
實際教學中,通過設計實驗方案,實驗操作、紀錄實驗現象,分析實驗現象這一系列步驟,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和比較分析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
鞏固練習。
1.在進行鈉和水反應的實驗中,有如下操作和實驗現象,請根據鈉的性質解釋說明。
(1)剛用小刀切開的金屬鈉斷面呈_____色,在空氣中放置幾分鐘后發生的變化為。
________________。
(2)切下來的金屬鈉塊要用吸干煤油后方可放入水中實驗。
(3)金屬鈉塊必須用_______夾取,而不能用手拿取。
(4)金屬鈉塊投入水中后,鈉很快熔成一個閃亮的小球并浮于水面上,這是因為。
(5)鈉小球在水面上迅速游動,這是因為。
(6)如果水中在未加鈉之前已滴入酚酞試液,反應后溶液由無色變為____________色,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實驗室里做鈉跟水反應的實驗時,用到的儀器有()。
多數金屬的化學性質比較活潑,具有較強的還原性,在自然界多數以化合態形式存在。
分析對比:完成下表。
本課小結。
1.鈉與氧氣在不同條件下反應的現象和產物。
2.不同金屬相同條件下與氧氣反應,反應現象和產物不同。說明與金屬的活潑性有關系。
3.通過鈉與水和鹽的反應,我們知道了鈉是一種很活潑的金屬,性質和其他金屬有所不同。
4.學習了鐵與水蒸氣的反應。
5.總結歸納了金屬與酸反應規律。
板書設計。
一、金屬與非金屬的反應。
1.鈉與氧氣的反應。
常溫下:4na+o2====2na2o。
加熱條件下:2na+o2na2o2。
2.鋁與氧氣的反應:4al+3o2=2al2o3。
二、金屬與酸和水的反應。
1.鈉與水的反應。
現象:浮、熔、游、響、紅。
化學方程式:2na+2h2o=2naoh+h2↑。
離子方程式:2na+2h2o=2na++2oh-+h2↑。
2.鐵與水的反應:3fe+4h2o(g)fe3o4+4h2。
3.金屬與酸的反應。
三、鋁與鹽酸、氫氧化鈉溶液的反應。
化學方程式:2al+6hcl=2alcl3+3h2↑。
2al+2naoh+2h2o=2naalo2+3h2↑。
離子方程式:2al+6h+=2al3++3h2↑。
2al+2oh-+2h2o=2alo2-+3h2↑。
【作業】課本p48、p50科學探究;p53習題1-9。
第二節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第三節硫和氮的氧化物。
第四節氨、硝酸、硫酸。
上課堅決不能“跑神”!要做到這一點,首先是要合理安排自己的睡眠時間,一定要保證兩個最重要的睡眠時間。一個是晚上11點之后一定要開始睡覺,一個是中午要有10到30分鐘的午休時間。這是你從“后進生”邁向“優等生”的第一步,即:保持旺盛的精力,杜絕“打瞌睡”。有不少同學在尋找自己學習的.失誤時都忽略了這一點,然而,這一點處理不當,對于中等以下程度的學習者的打擊往往是致命的。
你可以回憶你的學習歷程,你肯定也有過輝煌的時候,是什么時候開始“墮落”的?是經常在中午時去操場打球,還是連續有一段時間總是中午有事?總是熬夜?導致白天瞌睡難耐?!特別是晚自習效率極低,完不成作業!逐步陷入了學習的“惡性循環”中!
其次,一定要時刻提醒自己與“三閑”做堅持不懈的斗爭。所謂“三閑”是指:閑話、閑事、閑思。這是做學生的最大敵人。能控制住“三閑”的人,才有可能成為一個考試成績優秀的學生。
最近幾年來,化學高考更注重基礎知識和課本知識的考察,而教材中所涉及到的概念和理論是中學化學的基礎,在整個化學復習中起著奠基、支撐的作用。復習時一定要以課本為本,充分發揮課本的主導作用,堅決貫徹基礎知識過關的原則??忌欢ㄒY合《考試大綱》和《考試說明》弄清每個章節的知識點和要求、基本規律的來龍去脈,及上下章節內容的關聯。
不僅要加深對基本概念、基本規律的理解與運用,而且還要弄清概念、規律的形成過程。如對于化學反應速率,我們不僅要知道怎樣去計算,還要知道化學反應速率是怎樣來定義的,定義的原因是什么,以及影響反應速率的因素有哪些等。
2、突出重點,掌握學科主干。
在高考化學復習中,知識點較多、較雜、較廣,要提高復習效率,就必須突出重點,注重化學主干知識。重點即高考的熱點、難點,像電化學當中的電解池和原電池、鹽類水解、電離平衡,化學反應的速率和限度等。這些基本規律是每年高考的必考內容,復習時應當重點把握。另外,平時復習還必須注意一些重要方程式的書寫。
練即保證做一定的課內練習和課外練習題,它是應用所學知識的一種書面形式,只有通過應用才能更好地鞏固知識、掌握知識,并能檢驗出自己學習中的某些不足,使自己取得更好成績。
此外,當我們把高中化學的大部分內容學完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化學中時分較多的,是實驗題和計算題,這說明我們的困難主要在于基礎知識掌握的不夠牢固,欠缺綜合性問題解題能力。xx名師化學課程對每個基本概念逐個擊破,在第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講中著重講解了實驗題模塊,第二十九講教授了學生在化學計算題中的解題技巧。
文檔為doc格式。
。
(本人為遼寧高三學生,以下內容適用于全國卷及難度類似的省份卷紙,江蘇等hell模式的省份部分內容不適用。)。
作為化競黨,把化學高考題刷到保底85+是高二上學期以前必須完成的任務(這里的保底是指任何全國卷左右難度的題必須85,一般能答90以上)。隨之而來的就是我需要解答來自同學各種各樣的高考題,逐漸也大概摸索到了一些方法。與其說是答題技巧,不如說是一種思維。
首先,不管怎么說,整體來看高考題真的不難。偶爾的確會有幾道偏難怪,但所有人都答一張卷,你不會別人也抓瞎,那些分送給出題人就好,在能做到基礎扎實可靠、答題行云流水之前不必過分糾結它們。
不難體現在什么地方?
1中庸?;瘜W要求很多方面的能力:碎片化知識的記憶,數字運算,描述性回答(比如問你重結晶的步驟,然后一個大橫線,這種題在近年命題中有上升趨勢),通過已知信息推斷分析等等。
2但這些方面的能力要求并不高,論知識內容的豐富度、碎片度,化學遠小于生物,論計算量和分析難度,化學也低于物理和數學。因此,只要你能力比較均衡,化學題就不會成為最大的阻礙。相反,如果你在某一個方面能力很差,考察這方面能力的化學題就會讓你很頭疼。
能力均衡很關鍵,但并不是我主要想說的。
3因為每個人都有短板而且各不相同,大家只要努力去提升短板就好了,計算不會的去刷計算題,好好學數學;不會寫描述性回答的多練練語文概括新聞什么的,我幫不了太大忙。
我今天著重針對的是知識的記憶與運用方面。很多人都和我說,明明有很認真的在背知識點,但是考試就是感覺缺弦了一樣,怎么都用不上。其實化學雖然知識點很多,但一定不要死記硬背,要著重理解,方能更好的使用。(生物就死記硬背吧,我也沒好辦法…)。
所以我今天想分享的方法其實是一種思維的方法。
4高中化學知識并不是零散的點,而是一張互相交織的知識網,有機、無機、元素、電化學等等互相之間都可以建立起聯系。
5一旦這張網建立起來了,你的記憶將會無比順暢。即使你遺忘了某處的知識,你也可以通過其他知識點之間的關系將其推出。很多人抱怨化學知識點太零散無從記憶,這恰恰是沒能形成各個知識點間的聯系。
6這時記憶知識點將極為痛苦,因為你看不到之間的聯系,也不理解其中的原理。你將不斷地一邊死記硬背一邊不斷遺忘,拆東墻補西墻,這是個一個無窮無盡的死循環,一旦落入這個循環就很難脫身了。
怎么訓練自己以形成這種知識網呢?
敲黑板,重點來了:我的方法就兩個字:多想。
“多想”是指通過刷題后反思題目并跳躍性聯想來加深知識點間連接。我不否認刷題是最好的方法,但刷題之后千萬不能只是對個答案了事,那樣刷多少題都救不了你。我的方法是刷完之后分析錯題和好題,想一想背后的原理并不斷聯想。(這一段要牢牢記住)。
具體來說,這個還分兩個方法:“多想一步”和“跳躍思想”
先說“多想一步”?;瘜W的學習中,很多時候你會想不明白一些問題,而深入思考的核心就在于不要過早借助老師和同學,自己想一想。運用自己的知識儲備,分析問題,試著提出一個解釋。不論解釋是否正確,在這個思維的過程中你可以收獲很多。
舉個簡單例子,很多人曾糾結過氯化鈣能不能和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然后去問老師。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自己就能解決嘛。多想一步,如果反應了,預測產物是什么?碳酸鈣和鹽酸,它們兩個又會反應回去,所以氯化鈣和二氧化碳不反應。
同理,假設銅先反應,生成銅離子,但銅離子還會和鐵粉置換,所以鐵粉優先反應。
剛才這兩個例子屬于“多想一步”的方法,這個方法最大的好處是它不僅僅能幫助你解決一些簡單但較易混淆的實際問題,還能幫你培養一種主動思考的思維方法,幫助你獨立解決很多問題。而這正是化學學習最重要的。
你總依靠老師和同學,知識總歸是他們的,不是你的。你自己想明白了,知識就永遠屬于你了。以后當你遇到問題的時候,自己先想一想,不要直接放棄抵抗然后去問別人,對自己的思維也是一種鍛煉。當然這條路也不能走到極端,不然就成民科了。
實在思考不出來就不要瞎想(瞎想不等于理性思考)了,去請教師長答疑解惑;想出來一些原因也最好和老師交流確認一下正確性,老師們也會很欣賞你這種探索精神的。
下一個要說的是“跳躍思維”的能力。跳躍思維的核心在于做完一道題之后不僅僅拘泥于題目的知識,而是延伸、發散。
還是舉例子。就在剛剛有同學問我,為什么制取氯化鐵固體不能加熱蒸干氯化鐵溶液。原因是加熱氯化鐵時氯化鐵會水解。
1)我告訴他答案之后繼續問,這個答案能不能讓你回想起任何有關的化學知識?他想了半天沒想出來,這就是沒有建立起一個知識網。通過這道題你應該能想到很多,比如氫氧化鐵膠體的制備就是把飽和氯化鐵溶液滴入沸水,鐵離子水解。聯系得多緊密啊。想到這了你就可以順便回顧一下氫氧化鐵膠體的制備方法、物理和化學性質。
2)繼續發散你還可以舉一反三。什么樣的離子加熱會水解?什么樣的鹽可以蒸干溶液制得?甚至你還可以發散到含結晶水固體物質的制備上。有哪些方法可以得到含結晶水的固體?重結晶的操作步驟是什么?當然太往外的這些發散并非必要,只是用以說明這個發散是可以幾乎無窮無盡的。
剛才這個例子簡單一些,再來一個比較有難度的例子。有一道題是這么問的:鋁表面有致密的氧化膜,那么能否用它來腌制咸菜?答案是不能,氯離子會破壞鋁的氧化膜。
演示一下這個思維過程:首先,氯離子在溶液中破壞鋁的氧化膜,應該屬于一個離子反應,而且不涉及氧化還原。離子反應的條件是什么?離子濃度減小,一般來說就是生成沉淀、氣體、弱電解質和絡合物。具體這個反應里,不生成氣體、弱電解質,反應環境是弱酸性,應該也不會有沉淀。于是我們可以推斷,可能是生成了絡合物。這時候我們再回憶一下鋁的絡合物,高中比較常見的是na3alf6(冰晶石)和naal(oh)4(偏鋁酸鈉)。氯離子的性質和氟離子、氫氧根比較接近,推測也產生了絡合物,可能是[alcl4]-或者[alcl6]3-,通過查資料或者問老師,我們可以知道主要產生了[alcl4]-。再進一步的話,我們可以思考為什么鋁容易形成四配位的配合物,而鈉、鎂幾乎不產生配合物呢?原因是alcl3外圍有6個電子,屬于缺電子化合物,而配合的本質是cl-提供2個電子,這樣就形成了8電子穩定結構。你看,在上述的思考過程中,我們依次串聯、回憶了離子反應條件、常見金屬化合物、絡合反應、原子結構、反應方程式的書寫與配平。每次這樣的思考都能幫助你加深以往知識點的記憶,還能起到查缺補漏的作用。一次聯想或許起不到太大最用,但如果你堅持下去,你的知識體系將成為一個高度自洽的關系網,這樣你就再也不會感覺到化學知識點散亂無章、無從下手了。
以上是我想說的主要方法,親測好用,但是這是一個慢過程,就像磨刀一樣,需要日積月累,終究會有某一個時刻你突然驚奇地發現自己的刀竟然如此鋒利。
思指勤于動腦,即多分析、思考。
要善于從個別想到一般,從現象想到本質、從特殊想到規律,上課要動口、動手,主要是動腦,想“為什么”想“怎么辦”?碰到疑難,不是知難而退,而是深鉆細研,直到豁然開朗;對似是而非的問題,不是朦朧而過,而是深入思考,弄個水落石出。多想、深想、獨立想,只有“會想”,才能“想會”了。
知識與技能:認識二氧化硫從物質分類角度、化合價變化角度、特性角度分析物質具有的化學性質,了解二氧化硫的用途。
過程與方法:學生通過學習硫及其化合物的的性質,掌握分析物質具有化學性質的方法;通過實驗探究二氧化硫的性質,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及合作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了解二氧化硫的用途與危害,認識到物質具有的兩面性。在生活中,我們要趨利避害,增強環保意識。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安排在第四章第三節,是常見無機物及其性質等知識的繼續,也是鞏固離子反應和氧化還原反應,還為鞏固元素性質的遞變規律、元素周期表的形成積累感性材料,是學生認識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的重要基礎。
本節課內容主要介紹二氧化硫的化學性質及用途。知識上盡量使知識與用途相結合、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物質的重要性能與在利用中可能帶來的負面作用相結合,使學生認識到二氧化硫在生活生產中的應用,以及與人類和環境的關系。這樣,更全面的體現化學課程的教育功能。
【學情分析】。
學生在元素化合物部分學習過金屬元素及硅、氯等非金屬元素的性質,已經掌握了一定的分析能力及實驗能力。多數學生能通過二氧化碳的酸性氧化物性質遷移到二氧化硫的化學性質,可以更好的鞏固酸性氧化物的通性;學生在學習了氧化還原反應后能通過化合價認識二氧化硫的氧化性和還原性,理論上進行分析比較容易,但分析反應產物,書寫化學方程式較為困難。在學優生的帶領下,學習中小組合作、探究學習,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可以使學生更全面的認識二氧化硫的化學性質。
(二)我打算多長時間讓學生獲得?
設疑導入用5min時間,引出主題;單質硫的性質討論用5min時間;二氧化硫的性質及用途用25min時間;總結及課上練習用10min時間。
(三)我打算讓學生怎么獲得?
教學重難點:二氧化硫的化學性質為教學重點,二氧化硫的漂白性為教學難點。
教學策略:在教學中,利用化合價的變化分析物質的氧化性及還原性,尤其是學習二氧化硫的化學性質,水到渠成;利用學生分組實驗,學習二氧化硫的還原性及漂白性,可以進一步證明理論分析的正確性,突破難點。
(四)我怎么知道教學達到了我的要求,有多少學生達到了我的要求?
通過分組實驗,了解學生的動手能力;通過小組合作,生生、師生、生本互動,了解學生的掌握、落實情況;通過問題討論,了解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
這個學期我們學xx的第一篇小說是海明威的《橋邊的老人》,從這篇小說中我們看到了戰爭的殘酷,也體會到了戰爭給人類帶來的災難和痛苦。無數像“橋邊的老人”一樣的無辜的人在戰爭中失去了精神的寄托和生存的信念,甚至失去了寶貴的生命。而那些經歷了戰爭又有幸能活下來的人,特別是那些在戰火中九死一生的戰士,在戰后他們的生存現狀如何?他們的精神狀態是否有人關注呢?讓我們走近伯爾,走進《在橋邊》。
二、作者簡介。
他早期的作品是以這段經歷為主要題材,著重反映戰爭帶給人類的災難。他的作品充滿灰暗、抑郁的基調,彌漫著下層人民同命運抗爭的痛苦,也滲透著歡樂的精神。
一、整體感知。
1、根據第一段文字,你能猜出故事發生的背景嗎?
明確:他們替我縫補了腿——戰爭之后(二戰之后)。
2、“我”是誰?“我”為什么坐在橋邊?
明確:猜測——“我”是負傷的戰士或百姓。
他們給我一個“可以坐著的差使”,“要我數在一座新橋上走過的人”。
二、重點研讀[ks5u]。
1、對于自己的生活現狀,“我”滿意嗎?為什么?請說出理由。
明確:不滿意。
這份工作單調、枯燥、乏味。(找出原文)。
“我”雖然對現狀不滿,但為了生存,又無力抗爭,“我”唯一能做的反抗就是故意數錯,“亂數”,使得數字不準確。第三段“我以此暗自高興……我就用五位數來表示我的慷慨?!背錆M反諷和揶揄的筆調表露了“我”對這種生活的不滿和反抗。
明確:對“他們”的不滿。
3、“他們”是誰?“我”為什么對他們感到不滿?
明確:這是一群只知道盲目陶醉和滿足于“我”送上的數字的官員,這是一個只關心數字而完全忽略人的精神存在的社會,第一段“他們以用數字來表明他們的精明能干為樂事,一些毫無意義的空洞的數目字使他們陶醉”;“他們喜歡這個未來完成式”他們醉心于數字上的增多,即便這些是虛假的數字,他們努力做些面子工程,企圖作出些“政績”,并不真正關心人的生存狀況。
4、“我”對自己的生存現狀不滿意,那么,“我”想要怎樣的生活?找出相關語段。
明確:想要愛情。(心愛的姑娘)。
5、當心愛的姑娘在橋上經過的時候,我有怎樣的心理感受?
明確:課文第三、四段:
“我那不知疲倦的心跳簡直就停止了突突的聲音”
“所有在這個時間走過的人,我一個也沒數。這兩分鐘是屬于我的,完全屬于我一個人的,我不讓他們侵占去?!?/p>
“我的心又停止了跳動”“所有一切有幸在這幾分鐘內在我朦朧的眼睛前面一列列走過的人,都不會進入到統計中去而永垂不朽了”
“這很清楚,我愛她。但是她什么也不知道,我也不愿意讓她知道”
“我在愛她。這是很清楚的,我在愛她?!?/p>
6、師:作者一改前面的反諷語調,寫得如散文詩般,調子也比較歡快。
齊讀,感受“我”的歡樂。
7、小結:“我”是真的在愛著她了!在姑娘過橋的那個瞬間,如此美好而激動人心的幾分鐘成了主人公的全部幸福所在了。
三、齊讀課文,感受情節的“搖擺”。
1、在小說中,即使故事的開端和結局都很簡單,作家也不愿意讓人物選擇捷徑一口氣跑到底的,而是要讓他千折百回,每一個地方都可能遇到難以逾越的困難,“疙疙瘩瘩”“吞吞吐吐”,最后才抵達勝利的彼岸,越是曲折,越是跌宕,小說越是精彩,這就是小說情節搖擺所產生的魅力。這篇小說也是如此,情節在短短的篇幅中幾經搖擺,“我”的內心情緒也隨之起起落落。
2、請同學們說說故事的發生、發展部分主人公的情緒有著怎樣的起伏?
明確:開端是主人公灰暗而毫無意義的生活現狀,隨著情節的發展,“我”愛上了過橋的姑娘,因了姑娘的出現,空洞的生活忽然有了亮色而心情愉悅,這是主人公第一次的情緒起伏。
明確:作者安排了主任統計員的出現。主任統計員要來檢查了,“我”的內心由之前的“愉悅和歡快”重又跌回了谷底,“我”內心充滿了緊張和矛盾。
4、情節迅速過渡到了高潮部分。在高潮部分,“我”做出了怎樣的抉擇?
明確:表面上看,“我”為了生計,壓抑住了自己對姑娘的感情,“因為我必須數,不能目送她過去”,而在內心深處,仍然是真摯的愛情和精神世界的真正寄托壓倒了空洞無意義的職業——“我一輩子也不會把這樣漂亮的姑娘轉換到未來完成式中去”。
5、情節運行到這里,似乎要滑向悲劇的結局了??善寤芈忿D,情節再次出現了搖擺。請同學們閱讀故事的結局部分,說說情節的第三次搖擺。
明確:“我”居然被主任統計員認為是“好人、很可靠”,幸運地逃過了檢查,將被調去數馬車,反而獲得了與姑娘進一步接觸的機會。
6、小結:正是因為有了情節的一次次搖擺,有了主人公內心情緒的起起落落,才使得小說簡單又豐厚,搖曳而生姿。以上是我們通過情節這一元素走進了伯爾的《在橋邊》,感受了飽受戰爭創傷的小人物的那一點微不足道的悲歡。
四、主題探究。
接下來請同學們談談你的閱讀感受:你覺得伯爾通過這個故事到底想告訴我們什么?是愛情么?是表現愛情的巨大力量么?并請談談你的判斷理由。
明確:小說表面上,是在表現愛情對于一個無力掌握自己命運的小人物具有的強大的精神力量,深層的更在于表達對德國戰后,飽受戰爭創傷的小人物的精神狀態的關注,揭示了德國戰后重建中,偏重物質而缺乏精神關懷的社會現實。因為主人公的愛情,僅僅只是暗戀,他甚至并不打算告訴那姑娘,“她什么也不知道,我也不愿意讓她知道?!?插入問:主人公是把這次愛情作為可以實現的現實追求來看待么?)與其說是愛情,還不如說是主人公的一種精神寄托,是他在這樣的社會氛圍、這樣的個人境遇中,依然堅持的對美好希望、美好事物的一種守望吧。
小結1:這就是伯爾的小說,在極短的篇幅里,在看似平靜的敘述里,既有小人物同命運抗爭的痛苦,也滲透著理想主義的歡樂精神。通過情節的一次次搖擺,闡釋了深刻而復雜的主題,帶給人們無盡的思考。
或小結2:不僅在伯爾的小說中會出現這種重物質輕精神的現象,在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類似情況的發生。在紛繁復雜、追求利益的現代社會,人們太重視物質上的追求和滿足,而忽視了精神的充實和探索。很多人舍得給自己的父母花錢買很多高檔物品,卻舍不得每天陪父母聊聊天;很多父母整天忙于掙錢,卻沒時間陪自己的孩子好好談談心。在這個社會,很多人認為物質上的滿足就是最大的幸福,給人物質上的幫助就是最大的幫助。孰不知,真正的幸福與物質無關,真正的幸福也絕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滿足。相反有時失意時的一句鼓勵,痛苦時一個擁抱,沮喪時的一個眼神,落魄時及時伸出的一只手,那才是真正的幫助,真正的關愛,那才能讓別人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小說的結局極富戲劇性,多少有點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么?為什么?
明確:既出乎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因為故事的發生部分,已作足了鋪墊。
b)要來檢查的和認為“我”是一個可靠的人的并給予我數馬車這一美差的都是“他們”。那么“我”眼中的“他們”到底是怎樣一群人呢?請同學們回顧相關的語句。
c)“他們”看到“我”送上的數字時的神態、心理的細節描寫有哪些?
明確:他們看到數字時的“臉上放出光彩、容光煥發、心滿意足、眼睛閃閃發亮、喜歡這個未來完成時…….”等細節。
d)從中我們發現“他們”真正關心的是什么?
明確:這些細節的充實,讓我們對主人公生存的空間有了深切的了解。這是一個只關心數字而完全忽略人的精神存在的社會,這更是一群只知道盲目陶醉和滿足于“我”送上的數字的官員,其實這些數字根本都是“不準確的”,隨“我”的心情故意亂數的,“我”也“是一個不可靠的人”,這樣的一個社會氛圍,這樣的一種官僚主義作風,注定會有如此荒謬的結局。所以,這樣的結局又完全在情理之中。
e)作者通過這個結局諷刺了怎樣的一個社會現實?
我說課題目是《物質的分類》,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說課: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教學內容位于新課標人教版高中化學必修1第二章《化學物質及其變化》第一節《物質的分類》。物質的分類是新課程背景下化學教學的新內容之一,簡單分類法及其應用更是伴隨新課程而生的一個內容。課標中要求根據物質的組成和結構進行分類。在整個高中化學必修1和必修2中,本節課起到很好的承先啟后、提綱挈領的重要作用。承前啟后意味著學生通過對分類法的學習能夠對以往的化學知識進行系統化的梳理,并且為今后將要學習的更為龐大的化學知識體系奠定重要的基礎。而所謂提綱挈領則是與新課程內容設置的方式改變密切相關。大家知道,新課程打破了以往教材中“族”的概念,而是以元素及其化合物的類別作為知識編排的主線,就在這樣一種新的教材內容編排體系下,掌握這種分類的方法,以類別的視角去研究化學就顯得尤為的重要。
2、教學目標的確定及依據。
根據《化學課程標準》,結合教材,本著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自主、全面、主動發展的原則,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
根據物質的組成、性質對物質進行分類,掌握樹狀分類法、交叉分類法兩種方法。
(2)過程與方法。
學會運用分類的方法對信息進行加工,嘗試自主學習,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驗分類在,生產社會中的作用,領悟分類在認識和研究化學物質中的意義,體會科學探究的價值。
3、教學重點:交叉分類法。
教學難點:根據不同的標準進行分類。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對象是剛上高一的學生,處于初高中過渡時期,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還很少。在初中化學的學習中,學生只是簡單掌握了一些化學物質和化學反應。其實,初中階段純凈物、混合物及酸、堿、鹽等的學習,就是物質分類方法的具體應用、但在思維上,學生正從直覺型經驗思維向抽象型思維過渡,學生還沒有把分類形成一種方法,沒有形成化學學習的思想。本部分教學內容正好對初中化學中學習過的化學物質及反應進行總結和歸納,并進行適當的拓展和提高,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化學物質,進而掌握分類方法,形成分類觀。
本部分教學內容少,也很簡單,如果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不僅學生沒什么興趣,就是教師自己也覺得教之無味。而新課程理念下我們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來教,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是一個設計者、組織者、指導者,學生處于主動地位,是學習的主角。所以本節課采用建構主義理論的指導下的“知識問題化、問題情境化”的教學模式,在共享集體成果的基礎上達到對所學知識比較全面、正確的理解,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在采用的活動探究式教學中每一個活動以問題作為情境,采取多種小組活動,通過學生組內的合作與交流,不同小組間的交流與共享,問題得以解決,學生得出相應的結論。
1、教學流程。
本節主要教學內容設計為三個模塊,即分類的含義、分類的方法、分類的意義。
模塊1:生活中的化學——分類的含義(思維的發散階段、分類方法形成的感知階段)。
【問題情境】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學習中自覺地不自覺地運用分類法對我們身邊的各種物質、用品進行分類。比如垃圾的分類。
【提出學習任務】在2分鐘內盡可能多地寫出你所知道的應用分類法的例子。討論分類的意義。
【學生學習活動】1、1觀看垃圾分類廣告,嘗試對垃圾進行分類;
1、2感受廣告內容,認識分類及分類標準的重要性;
1、3舉出生活中分類的實例,討論生活分類的意義。
設計意圖:以生活垃圾分類作為切入點,讓學生形成思維的發散,感受生活中的分類所帶來的便捷,并且通過對大量對分類的'感性認識上升到對分類標準的理性認識,為更好的解決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我們做好了鋪墊。
模塊2:從生活到化學——分類的方法。
【問題情境】拉瓦錫對元素是如何分類的?
【提出學習任務】任務1:對拉瓦錫元素表中已學過的元素進行重新分類;
任務2:對一組化學物質的探究分類。
【學生學習活動】學生分組合作探究學習。學生分組匯報,學生的分類形式會有多種。體會到了分類的含義。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探究活動,自主合作學習,得出分類的概念。我讓同學對一組化學物質的探究分類活動是想要學生明白,其實分類它本身并不是重點,而是我們如何根據分類對象的特點去尋找分類方法才是關鍵。
模塊3:分類的意義。
問題情境:分類有哪些常見的方法?
提出學習任務:閱讀教材相關內容,分類有哪些常見的方法?它們各自的特點是什么?
學生閱讀思考討論。
通過師生共同交流,體會和理解樹狀分類法和交叉分類法。
設計意圖:本板塊教學內容簡單,學生有能力獨立完成這一教學任務,同時能訓練學生的閱讀、歸納能力。對于兩種方法的特點,要求學生有高度的概括能力,學生不一定能很好地獨立完成,教師可通過師生交流,幫助學生概括。
簡單分類法及其應用。
1、交叉分類法:對同樣的事物按照不同標準進行重復分類。
2、樹狀分類法:對同類物質進行分類。
本節課采用了以下幾種評價方式:
1、紙筆評價:重點考查學生運用分類思想解決化學問題的能力。
2、活動表現評價:小組活動記錄單是一種形式。我還設計課后活動記錄檔案袋。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要說課的內容是離子反應,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程序設計四個方面對本節課作如下說明: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本節課是人教版化學必修1,第二章,第二節的第一課時的內容。本節是學生認識離子反應和離子方程式的起始課。從教材的體系看,它是初中學習溶液導電性實驗、酸堿鹽電離知識的延續和深化,又是學習電解質溶液理論知識的基礎,所以從體系看起承上啟下的作用。從研究方法看,它是研究化學反應分類方法的補充以及從本質分析化學反應的必備技能,是中學生現在及至以后學習化學、從事化學專業的知識和能力的重點。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a、了解電解質的概念;
b、引導學生能夠從電離的角度概括出酸,堿,鹽的本質;
c、使學生了解到電解質在溶液中所起反應的實質。
(2)能力目標:
通過演示實驗和動畫模擬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
(3)情感目標:
激發探索研究物質和理論的興趣,在探究過程中進行一絲不茍、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的教育,引導學生透過現象認識事物的本質。
3、教材的重,難點:
(1)重點:理解電解質,電離的定義,會用電離方程式表示物質的電離過程,從電離角度概括出酸,堿,鹽的本質。
(2)難點:用電離方程式表示物質的電離過程,對酸,堿,鹽本質的理解。
古希臘生物家普羅塔弋說過這樣一句話:“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點燃的火把?!备鶕抡n改要求,我們在教學時必須特別注意這一點,即不能將學生當作容器來對待,在確定教學方法時,必須遵守葉圣陶先生“教是為了不教”的訓令,結合教材及學生的實際準備采取以下教學方法:
本節課主要采用問題探究法,即以問題為切入口,追蹤變化的本質,解釋疑惑。它有利于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探究問題的能力。采用這種方法意在滲透探究問題的方法,為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創造必要的條件。限于新高一學生的能力,本節課主要以啟發性教學、計算機輔助教學為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
1、學情分析。
學生正處在16、17歲的年齡階段,好奇心較強,興趣不太穩定,邏輯思維正在日趨發展中,在知識學習上仍需借助感性材料的支持的諸多特點。
2、學法指導。
充分運用實驗和多媒體教學手段,盡可能增加實驗可見度,加強感性認識;利用計算機軟件的動畫模擬實驗,引導學生進行全面觀察,理解微觀本質。
1、提出問題,引導探究。
演示溶液導電性實驗,觀察分析,同時展示多媒體教學軟件,從微觀領域明確溶液導電的本質———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動的離子。
在此基礎上,介紹氯化鈉,*鉀,氫氧化鈉等固體分別加熱至溶化后能導電,這樣很順利的引出電解質的概念。
然后通過介紹氯化鈉在水中的溶解和電離,引出氯化鈉電離方程式的書寫,以及hcl、h2so4、hno3三種酸的電離方程式,從電離的角度得出酸的定義。最后安排“思考與交流”活動,引導學生從電離的角度概括出堿和鹽的本質。
轉入到對離子反應的討論。
3、鞏固練習,理解內化。
能夠很快地辨別出那些物質是電解質,能夠正確地書寫電離方程式,能夠運用定義辨別出酸,堿,鹽。
4、布置作業,應用遷移。
結合本節知識,課后討論離子方程式的書寫方法。
一、設計思想:
根據新課程要求,在教學中要注重實驗探究和交流活動,學生所需掌握的知識應通過學生自己實驗探究和教師引導總結得來,真正把學生作為主體確立起來。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構建課程內容問題化,引導學生在問題情景中尋找問題、解決問題。盡量把學生帶入“真實”的問題中去,充分利用高中生具有強烈的探究世界的動機,關注身邊的人與事,關注社會層面的問題和自然界真實問題。
本節課的教材依據是蘇教版高一年級必修二專題二第三單元《化學能與電能的轉化》。原電池是把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的裝置,學生對“電”有著較豐富的感性認識。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以及電學、化學反應中能量變化和氧化還原反應等知識,從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電池入手,通過各種電池的展示,提出疑問:這些電池是如何產生電流的?調動學生主動探索科學規律的積極性。再通過實驗探究,引導學生從電子轉移角度理解化學能向電能轉化的本質以及這種轉化的綜合利用價值。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內容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在整個中學化學體系中,原電池原理是中學化學重要基礎理論之一,是教學大綱和考綱要求的重要知識點。因此,原電池原理教學在整個中學化學教學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在本章教學中,原電池原理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說是承前啟后,因為原電池原理教學是對前三節有關金屬性質和用途等教學的豐富和延伸,同時,通過對原電池原理教學過程中實驗現象的觀察、分析、歸納、總結,從而從本質上認清金屬腐蝕中最主要的電化學腐蝕的原因,為后續金屬腐蝕的原因分析及尋找金屬防護的最佳途徑和方法提供了理論指導。
(二)教材內容分析。
教材從實驗入手,通過觀察實驗,而后分析討論實驗現象,從而得出結論,揭示出原電池原理,最后再將此原理放到實際中去應用,這樣的編排,由實踐到理論,再由理論到實踐,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三、學情分析:
原電池原理及構成原電池的條件是本節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該內容比較抽象,教學難度大,學生一時難于理解。引入新課時從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電池入手,通過各種電池的展示,引導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分析產生電流的原因,再通過鋅、銅與硫酸的簡單組合,實驗探究體驗電流的產生,引出原電池的概念。再利用分組實驗的方式探究原電池的工作原理、構成條件。同時從電子轉移的方向確定原電池正極、負極,電極上發生的反應,并寫出電極反應式、電池總反應。認識到可以利用自發進行的氧化還原反應中的電子轉移設計原電池,將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為人類的生產、生活所用。在此基礎上介紹一些常見的化學電源,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四、教學目標:
通過教學使學生理解原電池原理和構成條件,正確判斷原電池的正負極。
熟練書寫電極反應和總反應方程式,并能設計較簡單的原電池。
通過探索實驗、現象比較、設疑誘導、知識講授和鞏固練習,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和自學能力。
通過對實驗的探索,充分體現了“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作用,并且培養學生不斷追求科學真理的精神;通過多媒體畫面,增強教學的直觀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通過各種電池在各個領域的應用及廢舊電池對環境的危害,使學生了解社會、關心生活、關注環境,增強主人翁意識。
一、教學目的:
1.了解鈉的物理性質、結構及用途。
2.掌握鈉的化學性質、存在和保存方法。
3.認識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存在、保存和用途的思維方法。
4.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及化學美。
二、教學重點:鈉的化學性質。
三、教學用品。
四、教學方法:實驗探究法。
五、教學過程。
(引言)在人類已發現的一百多種元素中,有一類原子最外層電子數都為1的活潑金屬,由于它們的氧化物的水化物都是可溶于水的強堿,因此,又將它們統稱為堿金屬。
(板書)第二章堿金屬。
(設問)堿金屬的家庭成員都有哪些呢?(學生閱讀課文有關內容后回答,并寫出其元素符號)。
(過渡)本節課我們就來討論堿金屬中具有代表性的金屬——鈉。
(板書)第一節鈉。
(學生實驗)請用鑷子從你們桌上的試劑瓶中取出一小塊鈉,并用濾紙吸干表面的液體(注意:不可用手接觸),放在玻片上,用小刀切割,并仔細觀察新切面的顏色(把切下的一小塊鈉留在玻片上)。
(設問)你們看到了什么現象?說明了鈉的哪些性質?(鈉的新切面呈銀白色,有金屬光澤,能用刀切,說明鈉的`硬度小)。
[板書]一、鈉的物理性質。
顏色狀態硬度熔點密度導電性。
(展示)用玻管截取的鈉的樣品。
[演示]鈉的導電性實驗。把電極兩端插入瓶里的金屬鈉中,接通電源,可以發現串聯在線路上的燈泡發亮,提起電極,燈泡熄滅。(說明鈉的導電性很強)。
[學生實驗]觀察留在玻片上鈉新切面顏色的變化(鈉表面變暗,失去光澤。)。
(設問)為什么在密封的玻管內的鈉能保持光亮的銀白色,而我們剛才切割的鈉卻不能呢?(玻管隔絕空氣,剛切割的鈉卻與空氣充分接觸,說明鈉與空氣中的物質發生了反應)。
[板書]二、鈉的化學性質。
1.鈉與氧氣等非金屬反應。
(講解)na在常溫下可被空氣中的o2氧化成na2o,純凈的na2o是一種白色粉末。
(教師)請大家寫出鈉和氧氣反應生成氧化物(氧化鈉)的化學方程式。4na+o2====2na2o(白色固體)。
[思考]一塊鈉如久置在空氣中會發生哪些變化?
(教師)下面我們改變鈉與氧氣的反應條件,觀察現象是否同上。
(學生實驗)切一小塊鈉用濾紙吸干表面液體,放在石棉網上加熱,觀察現象。
(請一個同學描述所看到的現象,其他同學補充)(鈉首先融化成球狀,然后燃燒,產生黃色火焰,生成一種淡黃色固體)。
(現象分析)鈉融化成球狀說明什么?(鈉的熔點低)生成淡黃色固體說明在加熱時鈉與氧氣生成了一種與氧化鈉不同的物質,這種物質是過氧化鈉(na2o2)。
2na+o2=△===na2o2(淡黃色固體)。
(思考)根據na與o2反應生成na2o和na2o2的條件,分析比較na2o與na2o2的穩定性。
(結論)na2o2比na2o穩定。
[講解]鈉與氧氣反應條件不同,產生了不同的現象,生成了不同的產物。
(設問)鈉除了能和前面所述的非金屬單質o2反應外,還能和哪些非金屬單質反應?
(學生回憶初中學過的na與cl2的反應)。
(講解)另外,鈉還可以和硫單質反應,甚至發生爆炸,生成na2s。
[過渡]鈉在空氣里很容易燃燒,如果鈉著火,能否用水來滅火?
(實驗)向你們桌上盛水的小燒杯里滴入幾滴酚酞,然后投入切下的一小塊鈉(注意鈉塊只要綠豆大小,不要用手接觸金屬鈉),并蓋上表面皿,觀察發生的現象(浮、熔、游、紅)。
(教師)請大家根據上述實驗現象,討論以下問題:
(投影)1.鈉為什么會浮在水面上?
2.鈉為什么會熔化成一個小球?
3.小球為什么會在水面上游動?
4.滴入酚酞后溶液為什么會變色?
5.保存鈉的無色液體是否是水?
(學生討論及回答)。
(教師)通過以上實驗及討論結果,請大家歸納出鈉的性質。
[板書]2.鈉與水反應。
(演示實驗)在錐形瓶中裝滿水和帶有大頭針、漏斗和導管的膠塞做na與水反應的實驗,并檢驗生成的氣體。
(教師)由實驗現象可知,鈉與水反應還生成了h2。
[板書]2na+2h2o====2naoh+h2↑。
(投影討論)1.根據以上實驗討論及分析,你覺得鈉的化學活性怎樣?并與初中所學金屬活動順序表相比照。
2.分析上面各反應中,na元素化合價的變化,能否從原子結構方面來說明?
(結論)1.鈉的化學性質非?;顫?,與金屬活動順序表相一致。
2.鈉在上述反應中,化合價均由0價變為+1價,這是由于鈉原子的最外層只有一個電子之故,因此,鈉在化學反應中易失電子,具有還原性,是一種強還原劑。
(設問)通過對鈉的性質的討論,并參閱課本有關內容,回答以下問題:
(投影)1.鈉元素在自然界中以什么形態存在?為什么?主要存在于哪些物質中?
2.怎樣保存金屬鈉?為什么要這樣保存?
3.鈉有哪些用途?
(板書)二、鈉的存在及用途。
學生回答,投影并板書)1.鈉在自然界以化合態存在,主要存在于nacl、na2so4等物質中,由于鈉的性質活潑,所以須密閉保存,少量鈉保存在煤油中。
2.鈉的用途。
a.制過氧化物。
—k合金用做原子反應堆的導熱劑。
c.制稀有金屬如ti、ta、ni等。
d.制高壓鈉燈。
(小結)鈉是一種化學性質活潑的金屬,在自然界中以化合態存在,有著廣泛的用途。
布置作業。
1.鈉能否和cuso4溶液發生置換反應?說出理由。
2.鈉著火以后能否用水來滅火?
3.試分析鈉在空氣中久置所發生的變化及現象。
1、了解三個經濟地帶的劃分依據,掌握各地帶的位置和范圍;了解三個地帶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發展速度等方面的差異;了解地帶性經濟差異的影響因素。
2、理解地帶性經濟差異是自然、社會和經濟等原因綜合作用的結果。培養學生綜合、辯證地分析問題的能力。
1、重點:
(1)三個地帶的經濟差異;。
(2)地帶性差異的影響因素。
2、難點:如何理解三個經濟地帶差異性的歷史原因和現實原因,以及各地區未來的發展方向。
1課時。
多媒體課件,投影儀等。
講授法,啟發法,討論法等。
[導入新課]同學們!前兩節我們從自然方面看了我國的區域劃分和各區的差異?,F在讓我們從經濟方面來看一看我國的區域劃分又是怎樣的?讓我們來比較一下它和從自然方面劃分有何不同,它們之間的聯系又是什么?好,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來開始本節內容的學習。
[板書]1.3我國的三個經濟地帶。
一、三個經濟地帶的劃分。
[提問]請同學回答一下我國三大自然區是如何劃分的?(可找同學回答,也可同學們集體回答)。
[承轉]對。三大自然區的劃分主要以自然因素為依據,在我國,氣候和地貌是決定我國自然地理環境差異的兩個基本因素。那么經濟地帶的劃分依據是什么呢?是依照各省級行政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同來劃分的。
[板書]劃分依據:各省級行政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東部(12個省市區);中部(9個省區);西部(10個省市區)。
[活動]取出教學掛圖《中國的三個經濟地帶》。
[總結]首先我們來看一看他們的不同之處:
1、劃分依據不同。(前面已說)。
2、界線不同,自然區的界線是與自然因素有關的,而經濟區是以省級行政區界限劃分的。
3、范圍不同,東部和中部經濟區的區域大致和東部季風區重合(其中中部包括西北干旱半旱區的一部分),西部經濟區包括西北干旱半干旱區的大部分和整個青藏高寒區。
[板書]二、三個地帶的經濟差異。
[敘述]三個經濟地帶在許多方面都有差別,其中比較突出的是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經濟發展速度。
[板書]1、社會經濟發展水平。
(1)gdp:是一個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它通常代表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
(2)三區比較:
東部中部西部。
最發達較發達較落后。
2、經濟發展速度:(它可以反映一個地區國民經濟的發展潛力)。
東部中部西部。
最快較東部慢西部較慢。
[敘述]同學們可看圖1.10三個地帶gdp的增長并回答提出的問題。為什么同在一個國家,不同區域會有差別呢?而且差別可能還很大呢?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來看一看地帶性差異的影響因素。
[板書]三、地帶性差異的影響因素。
[敘述]我們講了三大自然區的的各區特點,由于氣候和地貌的不同,使得對農業、工業和其他產業受到和大的影響。如青藏鐵路的修建要比其他地區就要困難,農業更是顯而易見了,東部農業發達,中西部農業發展水平就不很高了。區位上,東部臨海,具有開放和便利的海運。中西部距海較遠,長期處于閉塞狀態。
[板書]1、自然因素。
(1)自然條件:氣候、地貌、土壤、水文等。
(2)地理區位:是否臨海、交通區位等。
[敘述]我們看了自然因素對地帶性差異的影響,下面我們看一看社會和經濟原因。
[板書]2、社會和經濟原因。
[敘述]請同學們看課本p11的內容,然后我們總結一下。
[板書總結](1)歷史原因:使社會經濟基礎不同;。
(2)人的思想觀念:東部較開放;。
(3)產業結構:東部較優;。
(4)政治原因:我國改革開放是從沿海開始的。
[總結]同學們本節我們就講完了。但留給我們思考的內容卻是紛繁復雜的,需要我們多讀書,多思考才能使我們學的知識更扎實,進一步達到學以致用?,F留一個思考題請同學們思考,討論。問題:如何理解鄧小平同志提出的"先富共富"重要理論?(提示:請從地理學角度加以思考)。
(一)學習目標確定的依據。
必修模塊要求選修模塊要求。
《課程標準》要求《模塊學習要求》《課程標準》要求《模塊學習要求》。
能列舉合金材料的重要應用。
1、能列舉鋁合金材料在生產和生活中的重要應用。
2、了解銅合金在工業生產和高科技領域的應用。
認識金屬與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異,知道生活中常見合金的組成。
1、認識金屬與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異。
2、知道生活中常見合金的組成。
(二)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能列舉鐵合金材料在生產和生活中的重要應用。
(2)了解銅合金在工業生產和高科技領域的應用。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運用合金材料在生活中的應用創設學習情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2)對教材和教師給出的合金信息進行分類歸納概括,引導學生信息加工。
(3)體驗科學知識和社會生活的互相影響的過程。
(4)通過完成小論文,體驗科學研究和收集整理信息的過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通過多種多樣的活動,鼓勵學生積極提出問題,培養學生敢于質疑、勇于創新的精神。并通過相互交流、角色扮演的活動,增進感情,培養合作的精神。
(2)通過金屬材料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實例,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知識的熱情和求知欲,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服務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學重難點分析。
材料發展的歷史從生產力的側面反映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文明使,鑒于金屬材料在一個國家的國民經濟中占有舉足輕重的位置和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所以本節主要學習合金的性能、常見合金的組成和重要用途、如何正確選用金屬材料等。此外金屬材料自身還在不斷發展,傳統的鋼鐵工業在冶煉、澆鑄、加工和熱處理等方面不斷出現新工藝。新型的金屬材料如高溫合金、形狀記憶合金、儲氫合金、永磁合金、非晶態合金等相繼問世,大大擴展了金屬材料的應用范圍。所以介紹金屬材料面臨的挑戰,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基于以上觀點確立教學重點為:
(1)生活中鐵合金及銅合金的主要成分及性能定為本節的知識重點;
(2)培養學生的獲取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學生實踐能力是教學的重點;
(3)解決怎樣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自主學習是教學重點。
難點為:
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自主學習。
三、教學內容安排。
(一)本節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節內容是在初中介紹的金屬和金屬材料的基礎上,進一步加深和提高。金屬種類選了“鈉、鋁、鐵、銅”,具有代表性:除鈉外,其他三種金屬都是常見金屬,學生有感性的認識,能與日常生活中金屬的應用相結合。鑒于金屬材料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編寫一節金屬材料的內容,以體現教科書內容的時代性,反應教學與生產、生活實際的聯系。
(二)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課是人教版化學1第三章第三節教學內容,是金屬知識的應用,密切聯系生產、生活實際。教學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通過實物、圖片、錄象等展示,讓學生對金屬材料形成一個初步概念再學習。
合金的性能、常見合金的組成和重要用途。
第二部分:再通過金屬材料及有關知識的學習,使學生初步認識合理使用金屬材料的意義。
合金以及金屬材料的內容學生在初三已有一定知識基礎,課標要求也僅為“能列舉鐵合金材料在生產和生活中的重要應用,了解銅合金在工業生產和高科技領域的應用”故不應過多介紹各種合金材料組成、性質、用途,以致過多使用課堂資源。應該著力開展實踐活動(小論文要延伸至課外,做好動員和指導即可),組織好關于選用材料的討論。這些教學內容充分體現了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學目標,理應獲得相應的重視和教學資源。
四、教學資源建議。
(一)利用大量的圖片信息和視頻材料用途廣泛的金屬材料的教學中,可展示常見鐵和銅金屬材料的實物,以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展示多種金屬材料的圖片或視頻,以幫助學生加深對合金等金屬材料的認識。
(二)引用大量的生活中的事例。
(三)可充分利用相關網站。
五、教學方法、學習指導策略。
這節課在“知識與技能”上要求不高,教學的.重點是如何在課堂教學中以知識為載體落實“過程與方法”實現“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教學過程中建議靈活地應用多種學習方式,把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有機結合起來,組織多樣化的學習活動。
1.獨立思考。
2.交流討論。
3.展示交流。
4.學生小結。
六、教學資源建議。
(一)上網查閱我國材料科學的發展史。
(二)可上網查閱相關資料,就是否應該停止使用鋁質飲料罐交流討論。
(三)任選你感興趣的關于合金的課題進行調查,完成一篇關于合金的小論文。
七、課堂評價建議。
對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達成度,可以通過活動表現評價表的方式進行。
小組成員:
小組分工:
評價的內容評價細目結果備注。
abc。
主題選擇1、為什么選擇此設計思路?
2、對能否完成好此設計思路是否進行論證?
活動過程評價1、學生的參與意識。
2、分析問題的思路是否清晰?
3、收集資料對所學知識的學習、理解是否有恰當的幫助?
資料收集與整理1、小組成員能否分工?通過多種手段收集相關資料?
2、能否對收集資料進行有序的分類整理?
3、收集的資料是否充分并能圍繞設計思路?
交流與表達1、能否對所選設計思路作準確、有條理的表達?
2、能否對他人觀點做準確、恰當的補充?
3、能否對他人的觀點提出合理的質疑并能正確回答他人質疑?
整體評價1、參與意識。
2、合作意識。
3、知識的理解和應用。
4、交流表達能力。
5、查閱和整理資料能力。
6、處理現場提問的應變能力。
整體表現評價結果。
教材分析:金屬、非金屬元素及其化合物構成了許許多多的物質,形成了豐富多彩的世界。要想了解物質世界,了解化學,就要從構成常見物質的元素知識開始。金屬元素知識是中學化學的基礎知識,也是學生今后在工作和生活中經常要接觸、需要了解和應用的基本知識。這些知識既可以為前面的實驗和理論知識補充感性認識的材料,又可以為化學2介紹的物質結構、元素周期律、化學反應與能量元素等理論知識打下重要基礎;也可以幫助學生逐步掌握學習化學的一些基本方法;還能使學生真正認識化學在促進社會發展、改善人類的生活條件等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鈉和鋁與氧氣的反應。
(2)知道鋁的氧化膜對內部金屬的保護作用。
2.過程與方法。
(1)能夠對金屬鈉常溫下能否與氧氣反應和鋁能否在空氣中燃燒作出假設。
(2)能夠根據所作的假設設計實驗,并加以驗證。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感受金屬與人們日常生活的聯系。
(2)通過對金屬鈉、鋁性質的科學探究,發展學習化學的興趣,樂于探究物質變化的奧秘。
(3)增強學習化學的興趣,增強學好化學、服務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教學重點:(1)鈉的氧化反應。
(2)鋁的氧化膜的驗證和鋁的氧化膜對內部起著保護作用。
教學難點:鈉與氧氣反應的產物分析。
教學方法:實驗——探究——討論——歸納。
教學準備:鈉塊、小刀、鑷子、濾紙、表面皿、自制裝置、鋁片、火柴、酒精燈、三角架。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美麗的焰火往往可以烘托節日的氣氛,五顏六色的焰火猶如空中綻開的花朵。那么,同學們在欣賞這美麗的焰火之余,有沒有想過焰火的五顏六色從何而來呢?原來呀,就是往煙花里面加入了含有不同金屬元素的化學物質,比如發出黃色火焰的就是加入了含有鈉元素的化學物質,發出紫色火焰的就是加含有鉀元素的化學物質,發出綠色火焰的就是加入含有銅元素的化學物質,而我們所說的鈉、鉀、銅都屬于金屬元素,其實人類對金屬的研究從古代就開始了,東漢的馬踏飛燕體現了青銅器與工藝的完美結合,再遠到法國的埃菲爾鐵塔近到中國發射的神七,都體現了人類對金屬的研究從來沒有停止過腳步,今天我們就沿著前人的腳步也進行金屬相關性質的一些研究。
推進新課:
引入:多媒體課件展示金屬元素在地殼中的含量的比例圖。
學生活動:觀看多媒體課件,初步了解金屬在地殼中的含量。
設問:地殼中排在前四位的元素分別是哪些?
學生活動:觀察金屬元素在地殼中的含量的比例圖回答問題。
設問:在自然界中,絕大多數金屬以化合態形式存在,產生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什么?
明確:金屬元素原子最外層電子數較少,易失去電子,因而化學性質活潑。
設問:結合初中知識,回憶金屬可與哪些物質發生化學反應?
學生活動:回憶、討論、作答。
思考交流:觀看課本第45頁圖3-2分析這些反應,并寫出這些反應的化學反應方程式。
歸納:(1)金屬與氧氣反應:如:fe、al、cu等絕大多數的金屬都可以與氧氣發生反應。
(2)金屬與酸反應:金屬活潑性順序表中h以前的金屬;越活潑的金屬與酸反應越劇烈。
(3)金屬與一些鹽溶液反應:活潑金屬置換較不活潑金屬。
板書:2al+3cuso4=al2(so4)3+3cu。
2mg+o2=2mgo。
cu+2agno3=cu(no3)2+2ag。
mg+2hcl=mgcl2+h2。
過渡:金屬的這些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將是我們今后研究某一金屬的出發點和立足點,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金屬與非金屬的反應。
板書:一、金屬與氧氣的反應。
講述:其實初中我們就已經學過了一些金屬跟氧氣的反應,今天我們將在此基礎上,先來研究活潑金屬鈉與氧氣的反應。
展示:向學生展示一小塊金屬鈉,用濾紙吸干表面的煤油后,用刀切去一端外皮。
引導探究:教師引導學生觀察,討論金屬鈉的顏色、光澤,感受鈉的硬度。
注意事項:1、凡是接觸鈉的用具都必須是干燥的。
2、取用鈉后剩余的鈉應放回原瓶,殘余的鈉的碎屑不能隨意丟棄。
設問:同學們有沒有注意到新切開的鈉表面在空氣中發生什么變化?
(設計意圖與預期目標)。
培養學生觀察能力。
學生活動:通過實驗現象簡單描述出鈉的'物理性質。
板書:1、鈉的物理性質。
色、態銀白色光澤、固體硬度較小。
密度比水小熔、沸點較低。
導熱、導電性良好。
設問:新切開的鈉表面顏色為什么會變暗?請同學們畫出鈉的原子結構示意圖。
學生活動:分組討論、交流,小組代表交流結果。
小結:鈉非?;顫?,在空氣中會發生變化,因此要保存到石蠟油或者煤油中,以隔絕空氣。鈉與氧氣發生反應生成白色的氧化鈉。
(設計意圖與預期目標)。
使學生開始接觸“結構決定性質”的化學思想。
板書:2、鈉與氧氣的反應。
4na+o2=2na2o。
學生活動:分析上述反應的化合價變化以及電子轉移情況,并用雙線橋法表示。
實驗探究:把一小塊金屬鈉放在改進的實驗裝置中,加熱,指導學生觀察現象。
板書:2na+o2=na2o2。
設問:通過na與o2反應的不同產物,我們得出什么結論?
小結:反應物相同時,如果反應條件不同,則生成物有可能不同。
設問:剛才我們是把活潑金屬鈉進行加熱,如果換成活潑金屬鋁會怎樣呢?
實驗演示:鋁粉在空氣中劇烈燃燒,發出強光。
實驗探究:請一位同學上臺演示課本第48頁“科學探究”實驗,并描述觀察到的現象。
板書:3、鋁與氧氣的反應。
4al+3o2=2al2o3。
合作探究:鋁片沒有發生燃燒的原因。
小結:活潑金屬容易與氧氣反應,在表面生成一層氧化膜。有的氧化膜疏松,不能保護內層金屬,如鐵銹;有的氧化膜致密,可以保護內層金屬不被繼續氧化,如鎂、鋁等。
學生活動:閱讀課本第49頁“資料卡片:鋁的氧化膜”。
講述:活潑的金屬在空氣中易于氧氣反應,生成一層氧化膜,像鎂、鋁這樣的金屬會生成一層致密的氧化膜,從而保護內層金屬不被繼續氧化。
(設計意圖與預期目標)。
通過自學課本內容,讓學生了解化學在生活中的應用,使其產生對化學知識的親近感。
練習反饋:(投影)。
1、在地殼中含量最大的金屬元素是()。
a、鋁b、鐵c、銅d、金。
2、金屬鈉應該怎樣保存?
3、na2o2與na2o誰更穩定?
(設計意圖與預期目標)。
使學生在學習完知識后,及時進行鞏固,并檢驗學生學習效果。
課堂小結:本節課我們學習了鈉、鋁與氧氣的反應,知道了鋁的氧化膜對內部金屬的保護作用。隨著我們學習的深入,我們會掌握更多的知識,進一步的開拓視野。下節課我們將繼續學習金屬與酸和水的反應。
布置作業:課本習題1、2、3、4。
板書設計:
金屬與非金屬的反應。
一、金屬與氧氣的反應。
1、鈉的物理性質。
色、態銀白色光澤、固體硬度較小。
密度比水小熔、沸點較低。
導熱、導電性良好。
2、鈉與氧氣的反應。
4na+o2=2na2o2na+o2=na2o2。
3、鋁與氧氣的反應。
4al+3o2=2al2o3。
1、使學生理解數列的概念,了解數列通項公式的意義,了解遞推公式是給出數列的一種方法,并能根據遞推公式寫出數列的前幾項。
(1)理解數列是按一定順序排成的一列數,其每一項是由其項數確定的。
(2)了解數列的各種表示方法,理解通項公式是數列第項與項數的關系式,能根據通項公式寫出數列的前幾項,并能根據給出的一個數列的前幾項寫出該數列的一個通項公式。
(3)已知一個數列的遞推公式及前若干項,便確定了數列,能用代入法寫出數列的`前幾項。
2、通過對一列數的觀察、歸納,寫出符合條件的一個通項公式,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通過由求的過程,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及良好的思維習慣。
(1)為激發學生學習數列的興趣,體會數列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作用,可由實際問題引入,從中抽象出數列要研究的問題,使學生對所要研究的內容心中有數,如書中所給的例子,還有物品堆放個數的計算等。
(2)數列中蘊含的函數思想是研究數列的指導思想,應及早引導學生發現數列與函數的關系。在教學中強調數列的項是按一定順序排列的,“次序”便是函數的自變量,相同的數組成的數列,次序不同則就是不同的數列。函數表示法有列表法、圖象法、解析式法,類似地,數列就有列舉法、圖示法、通項公式法。由于數列的自變量為正整數,于是就有可能相鄰的兩項(或幾項)有關系,從而數列就有其特殊的表示法——遞推公式法。
(3)由數列的通項公式寫出數列的前幾項是簡單的代入法,教師應精心設計例題,使這一例題為寫通項公式作一些準備,尤其是對程度差的學生,應多舉幾個例子,讓學生觀察歸納通項公式與各項的結構關系,盡量為寫通項公式提供幫助。
(4)由數列的前幾項寫出數列的一個通項公式使學生學習中的一個難點,要幫助學生分析各項中的結構特征(整式,分式,遞增,遞減,擺動等),由學生歸納一些規律性的結論,如正負相間用來調整等。如果學生一時不能寫出通項公式,可讓學生依據前幾項的規律,猜想該數列的下一項或下幾項的值,以便尋求項與項數的關系。
(5)對每個數列都有求和問題,所以在本節課應補充數列前項和的概念,用表示的問題是重點問題,可先提出一個具體問題讓學生分析與的關系,再由特殊到一般,研究其一般規律,并給出嚴格的推理證明(強調的表達式是分段的);之后再到特殊問題的解決,舉例時要兼顧結果可合并及不可合并的情況。
(6)給出一些簡單數列的通項公式,可以求其項或最小項,又是函數思想與方法的體現,對程度好的學生應提出這一問題,學生運用函數知識是可以解決的。
1、離子反應之所以難,第一個原因是這一章節短短一周就講了初中三個月的內容。
九年級化學下冊的金屬、酸堿鹽,大約三個月的全部內容,在高中來看,只在高一必修一離子反應這一個章節就涵蓋了所有相關知識點。這也正是高中化學的特點,不再是一個一個化學反應的學習,而是對于一類反應的規律的把握。
那面對這個問題,應當如何解決呢?其實,首先要擺脫初中化學中,僅僅依賴記憶的學習方法。畢竟化學物質種類繁多,反應千奇百怪,一定要去追求更廣泛規律的掌握。學習了規律之后,第一步,運用這些規律去解釋已知的化學反應,第二步,運用規律去書寫未知的化學方程式,第三步,精益求精,把握好規律的成立條件,留心規律中的特例。方能來去自如,游刃有余了。
2、離子反應要想學好,先要進行概念的辨析。
在學習離子反應之前,同學們先要掌握電解質和非電解質等諸多概念。面對全新的抽象的概念,很多同學感到無從下手,死記硬背失效了,想求改變,卻不知路在何方。
其實,課本上關于概念的定義是非常簡略的。課本上的概念往往只有一句話,但包含著深刻的含義。對于同學們來說,絕對不能僅僅去理解定義的字面含義,一定要理解內涵。而理解的最好方法就是對比!比如說“具有特征1或特征2的物質稱為a類物質”,那么就建議同學們試著舉例,找出符合特征1的物質,再找出符合特征2的物質,然后注意定義中的邏輯語言,“或”字說明兩者居其一即可。
而這時,最重要的一步來了,一定要舉出一堆不是a類物質的東西,然后搞明白它為什么既不符合特征1,也不符合特征2。正反兩個方向反復訓練,才能加深理解。
3、記憶量太大,而且容易混淆。
記憶一定要掌握方法,非黑即白的東西,只記一邊就可以了。例如電解質和非電解質的記憶,我一直提倡同學們記住電解質的分類:酸堿鹽、活潑金屬氧化物、水。而考試中能見到的其余的化合物就是非電解質了。再比如,中學階段遇到的強酸只有6個,那記住這6個,其他的酸就都是弱酸。再再比如,離子方程式中,可以拆成離子形式的物質只有“強酸、強堿、易溶鹽”,除了這些物質,其余就都不能拆。這樣就減小了記憶量。
離子反應這一章節是后面元素化合物的基礎,地基打不牢,投入再多再好的建筑材料,也只能打造出豆腐渣工程。環環相扣一直是化學學習的特點,為了以后的學習,抓好眼前的每一個知識點,是所有希望學好化學的同學們的必然選擇。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xindetihui/46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