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工作計劃是教師對教學過程進行合理規劃和組織的基礎,可以提高教學效率。教學工作計劃范文3:小學語文教學工作計劃,注重閱讀能力的培養。
1、了解杜甫生平、寫作背景以及對其詩歌的創作的影響。
2、掌握詩歌吟誦的基本方法。
3、賞析情景交融、氣象宏偉的藝術特點,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和憂思。
【教學重點】。
1、掌握由詩歌意象品味詩歌意境的技巧。
2、賞析詩歌對仗工整、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
【教學難點】走進詩人的情感,感受詩人深沉的痛苦和無盡的哀思。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在春意盎然、鳥語花香的春天,人們喜歡到野外去踏春,去感受春天的美麗與生機勃勃。而在秋高氣爽的秋天,人們登高望遠,飲酒作賦。唐代著名詩人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寫到:“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苯裉?,我們要學習的就是“詩圣”杜甫一首關于“登高”的詩,詩的題目就是《登高》。
二、品讀詩歌。
師:這是一首七言律詩,學習一首古詩,首先就是要進行的朗讀,不是說,“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嗎?下面我們一起走進文本,品讀詩歌。
誦讀時請同學們注意四點要求:一是讀準字音,二是把握節奏,三是注意輕重,最后要求讀出感情。接下來請同學們按照提示的要求自由誦讀。
生(自由朗讀1分鐘左右)。
師:請同學們聽一段視頻朗讀。(展示一段名家的視頻朗讀)。
同學們聽的都很認真,接下來請我們班的同學讀一讀。(選兩位學生進行朗讀,師或學生作簡評,以鼓勵為主)。
生:齊讀。
師:同學們讀得都很不錯,但我認為同學們還可以在這基礎上讀得更出色。在剛才的誦讀提示中,最后一點要求是要讀出感情,那么,怎樣才能讀得更好,更有感情呢?我們知道,詩人的創作往往是為了表達思想和內心的情感需要,或者說,詩人的作品,是為了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那么,我們了解和把握詩人在詩作中的情感,我們就可以把這首詩讀得更好了。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和探討杜甫在這首詩中寄寓的情感。
同學們都朗讀了這一首詩,也對這首詩有了初步感知,同學們能否用一個字或一個詞說一說你讀完后的整體感受。
生:悲傷、憂愁、孤獨……。
師:詩人的悲在詩歌中體現在哪里?或者說詩人悲從何來?
同學們先思考幾分鐘(停1——2分鐘)。
生:分組討論。(討論激烈,氣氛較好)。
師:討論結束。同學們坐回原位,請組內選一位代表回答。
生:詩人的悲首先體現在所見秋景的悲,主要體現在首聯和頷聯上: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師:首聯和頷聯共寫了幾種景物(意象),分別有什么特點。
生:八種。有風、天、猿、渚、沙、鳥、落木和長江。特點是急風、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回鳥、落木蕭蕭和長江滾滾。
師:這些各具特點的意象即詩人所見的秋景之悲是如何體現的?
生:急風,是說風很大,而且又是秋天的風,這樣的風更冷。急風凜冽,不僅吹在詩人身上,更是吹在詩人的心里。
生:天高闊遠,在茫茫天地之間,詩人更覺自己的渺小,無限悲涼之情涌上詩人的心頭。
生:猿的啼叫是哀傷的。哀猿聲聲,使詩人悲涼的心境更添一層。
師:高猿長嘯,大有“空谷傳響,哀轉久絕”,“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酈道元《水經注》)。
生:清渚和白沙。從色調上看,清和白是冷色調,更顯環境的冷清和凄涼。詩人觸景生情,自然內心也倍感凄涼。
生:這是兩只完全不同的鳥。毛筆下的鳥是一只展翅高飛、壯志凌云的鳥(鷹擊長空);而詩人筆下的鳥是一只無家可歸、低沉徘徊、孤獨哀傷的鳥(回鳥徘徊)。
師:看到蕭蕭而下的落木和滾滾東逝的流水,詩人又會想到什么?
生:落木即落葉,到了秋天,樹葉紛紛落下,意味著生命的終結??吹铰淙~詩人也感到自己到了生命的盡頭,內心無限凄涼。
生:滾滾長江東逝水,東逝的流水會讓人想到韶光易逝、人生苦短??鬃釉陂L江邊上感慨道:逝者如斯夫(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蘇軾在《赤壁賦》中寫到: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師:除了秋景之悲外,詩人的悲還體現在哪里?
生:除了秋景之悲外,悲還體現在詩人的境遇之悲,集中體現在頸聯和尾聯: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師:詩人的境遇之悲具體體現在哪里?
生:萬里悲秋常作客,詩人長年漂泊他鄉,壯志難酬,處境艱難。
師:如何理解尾聯中的“艱難”一詞?(聯系課文注解)。
生:艱難兼指國運和自身命運。國家動亂(安史之亂),詩人漂泊在外,生活艱難,壯志難酬。
師:詩人自身處境艱難,還處處為國為民憂心,讓我們看到了詩人憂國憂民的崇高品質。
生:百年多病獨登臺,詩人年老了又身纏重病。
生:詩人孤身一人去登臺,倍感凄涼。
生:潦倒新停濁酒杯,詩人內心愁苦想借酒消愁,可是又患重病,不得不戒酒,本想一醉解千愁,終沒有遂愿,心中萬千愁緒無法排解,真是愁上加愁。
師:請大家根據下面例子仿寫,對詩人的悲進行總結概括,“詩人悲在重九登臺,倍思鄉親”。
生:詩人悲在老年孤獨,重病纏身。
生:詩人悲在孑然一身,獨自登臺。
……。
師:正如羅大經在《鶴林玉露》中所評:
系舟“萬里”,故鄉渺茫,此其一;“悲哉秋之為氣”,節令凄涼,此其二;
“?!蹦耆绱?,不知其終,此其三;異鄉“作客”,寄人籬下,此其四。
“百年”一生潦倒,此其五;體弱“多病”,纏身不愈,此其六;
孑然“孤”獨,此其七;重九“登臺”,倍思鄉親,此其八。
師:對詩人的情感把握和了解了之后,我們能否把這首詩朗讀得更好呢?
同學們先來欣賞一段視頻朗讀。
剛才這一段朗讀與先前的一段朗讀,哪一段讀得更好,請同學評一評。
生:這一段朗讀比先前一段朗讀讀得更好,語調更低沉哀婉、情感更凄涼。
師:我們班的同學是最棒的,相信同學們一定也能讀得很好。
(指名1——2名學生朗讀或讓開始時讀過的學生重讀,再讓學生自己點評。)。
師(小結):全詩借登高所見蕭瑟、悲涼秋景,抒發作者長年飄泊、老病孤愁的悲傷之情。用了借景抒情(秋景之悲)和直抒胸臆(境遇之悲)的抒情方式。
三、延伸拓展。
有古語說“女傷春,士悲秋”。(展示幾幅秋之悲涼的作品,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潯陽江頭夜送客,風葉荻花秋瑟瑟”等,讓學生感悟“悲哉秋之為氣”。)。
四、作業。
1、收集杜甫詩歌中的名句,并把它積累起來.
2、課外收集并賞讀杜甫的詩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除夕晚上,兒子、孫子都來到她身邊,她滿臉皺紋都舒展開了,就像盛開的菊花瓣,每根皺紋里都洋溢著笑意。
一天,她的老伴兒病倒了,她臉上珠網般的皺紋更深了,兩道眉毛擰成的疙瘩鎖到一塊兒了。
她望著老伴兒的遺像,嘴唇微微抖動著,刀刻般的皺紋里,流淌著串串淚珠。
總結:人物的外貌描寫不僅能體人物的性格特點,還能反映人物的內心情感。仔細欣賞一下三個片段。你能體會人物當時的心情嗎?(微點評:選取了表現人物性格明顯的片段,讓學生知道外貌描寫不僅是外貌的描述,更能表現人物的性格特征。與之前的片段不同的是,體現出更深的層次。)。
方法三:妙用修辭手法。
片段對比,突出運用修辭的優勢。
運用前:你也帶孩子,人家也帶孩子,你帶的孩子又臟又瘦,人家帶的孩子又白又胖。
運用后:你也帶孩子,人家也帶孩子,怎么你帶的就跟才從垃圾堆揀出來的似的,人家帶的就像才剝殼的雞蛋心子,又白又光鮮。
總結:修辭手法的運用使文章更生動形象、能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微點評:讓學習者知道,適當運用修辭手法能使人物更形象。教學目的明確,片段的選取有針對性。)。
方法四:積累詞語。
出示描寫人物各部分特點的成語,有描寫臉部、頭發、身材等,為學生提供參考。(微點評:不僅能給學習者提供適當的資源,也讓他們能積累一定的學習素材。)。
三、歸納提煉。
希望你擁有一雙發現個性的眼睛去觀察生活,有一支神筆去描繪生活,都有一顆盲人似的心靈去感悟生活,這樣我們的文章就會多姿多彩形象生動。(微點評:用鼓勵的話語結束本次微課學習,希望學習者能以積極的、飽滿的熱情投入到習作當中,掌握描寫人物的基本技巧。)。
3、掌握詩歌鑒賞的一般方法:
(1)掌握詩歌吟誦的基本方法;
(2)掌握由意象品味詩歌意境的鑒賞技巧;
1、掌握由詩歌意象品味詩歌意境的技巧;
2、賞析詩歌對仗工整、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
走進詩人的情感,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和無盡的哀思。
1、教法:情境渲染、朗讀指導、提問法、鑒賞指導、聯想觸發等。
2、學法:想象法、美讀法、思考探究法、能力遷移訓練等。
一課時。
一、故事導入。
請大家想象老師講的故事的畫面:
二、知人論世。
1、作者簡介。
(1)請同學們回憶初中曾經學過的杜甫的作品,介紹杜甫的生平。
(《春望》、《望月》、《春夜喜雨》、《絕句》)。
(2)老師補充介紹杜甫的生平經歷及寫作特點:
(杜甫,字子美,“杜工部”,現實主義詩人;一生窮困潦倒,飽經憂患。詩歌全面、真實地反映安史之亂前后廣闊的社會生活和民生疾苦——“詩史”、“詩圣”;詩風:沉郁頓挫。)。
2、背景交代。
杜甫寫這首詩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們又乘時而起,相互爭奪地盤,社會仍是一片混亂。在這種情勢下,他只得繼續“漂泊西南天地間”,在“何日是歸年”的嘆息聲中苦苦掙扎。時代的艱難,家道的艱辛,個人的多病和壯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的相繼辭世——所有這些,像濃云似的時時壓在他的心頭,他為了排遣郁悶抱病登臺。
三、聯系解題。
聯系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崩斫狻暗歉摺钡暮x——重陽節,登高祈壽,懷念親人,思念家鄉,抒發感情。
四、誦讀感悟。
1、美美地聽——感受詩歌的語言美。
播放《登高》flash配樂朗讀,同學們美美地聽,注意:
(1)讀準字音,把握節奏;(2)感受詩歌的感情基調。
2、美美地讀——訓練語感,把握情感。
(1)第一次讀:再次播放《登高》flash配樂朗讀,請學生跟著小聲仿讀;
(2)第二次讀:老師范讀,作節奏、輕重音指導,把握全詩的感情基調——抓住頸聯的“悲秋”的“悲”字,然后學生自主朗讀,醞釀感情。
(3)第三次讀:全班齊讀,注意節奏舒緩,讀出詩歌的感情。
3、朗讀方法小結。
(1)讀準字音;
(3)注意輕重;
(2)把握節奏;
(4)讀出感情。
五、賞析詩歌。
1、了解句意。
解釋下列加點字的意思,嘗試用自己的話語描述詩句的意思。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2、細品內涵。
(1)名詞解釋。
意象:詩歌中寄寓了作者思想感情的物象。如剛剛學過的王維的《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中的“明月”、“清泉”。
意境:詩人的主觀情意和客觀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藝術境界,即情與景的和諧統一。如王維《山居秋暝》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表達了詩人投身清新的大自然中,無比喜悅、閑適的意境。
(2)思考探究。
在自主鑒賞本詩的基礎上,小組交流討論下面一個問題:
自讀全詩?。
根據注腳,解讀詩歌的內容與結構?。
(前四句寫登高見聞,重在寫景,以天、風、沙、渚、猿嘯、鳥飛、落木、江水構圖;后四句依景抒情,寫詩人長年飄泊、老病孤愁、憂國傷時的感情。)。
思考情景間的聯系?。
感悟沉郁頓挫的美學風格。
——師生討論:后四句的所思所感,是如何內化為整個民族的苦難與艱辛的??。
鑒賞對仗工整的形式美。?。
——請同學以詩中的某一聯為例,研討對仗工整的形式美。?。
——比較閱讀感悟?與王維的《山居秋暝》比較,感悟兩位詩人不同的風格特征。?。
3、譯詩?。
風猛天高猿叫聲悲哀,島清沙白鳥飛翔徘徊。
無邊的秋葉刷刷落下,沒頭的長江滾滾奔來。?。
萬里漂泊悲傷居他鄉,年老多病一人登高臺。?。
國衰國破可恨白發增。窮困潦倒濁酒也停買。?。
3、分析?《登高》一詩情景交融,前四句寫景,后四句抒情,表現了作者大氣盤旋,悲涼沉郁之感。?全詩語言精煉,詞約義豐。蕭瑟的秋天,詩人的筆下寫得有聲有色。首聯落筆闊大,在獵獵的秋風中,詩人登上高處,隨風傳入耳畔的是長嘯的猿聲,日中所見的是清水白沙迎風飛翔、不住回旋的鳥群。這兩句包容了六種物象風、天、猿、渚、沙、鳥。猿鳥哀鳴,飛鳥徘徊,描繪出一幅凄清的畫面。此聯中“風急”二字絕妙精煉,猿哀、鳥鳴及下聯的落木蕭蕭,長江滾滾都是由此產生。頷聯詩人具體描寫秋景,“落木蕭蕭”“長江滾滾”,狀景逼真,意境雄渾綿邈。此聯已成煤后人傳誦的名言侍句。以上四句寫景,為下文悲秋抒情作了鋪墊,實際上作者已經融情入景,景中已自有情。在寫景的基礎上引發出來的感慨更是動人心弦,這不僅由于寫了自然的蕭瑟凄涼的秋,更由于詩人對人生之秋的描繪流露出強烈的感情色彩。頸聯兩句,十四個字包含了多層含義,詳述了人生凄苦的境況,“悲秋”二字,使人深感凄愴之情?!俺W骺汀眲t表明作者飄泊淪徙的生活?!柏S年”指暮年,面對蒼涼寥廓的秋景,詩人想到自己客居他鄉、老邁多病的處境,悲涼之情頓生?!蔼毜桥_”將凄清的景物和悲涼的心情結合起來,令人頓生同情。尾聯含義深刻,概括了當時整個社會的現實,發現了詩人的衰嘆?!捌D難苦恨”導致了詩人“多病”和“繁霜鬢”的境遇。特別是因多病而斷酒,詩人的悲情更難以排遣,這些都道出對時世“艱難”的不滿,對自己人生之秋的悲嘆。?律詩一般都是中間兩聯對仗,而且對得自然妥貼,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胡應麟《詩藪》內篇五卷中贊譽它“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實一意貫串,一氣呵成?!边€稱它是唐人七律中,甚至是古今七律中第好詩。?此詩雖是一首悲歌,但它給予我們的感受不是悲涼和消沉,詩人雄俊奔放的筆勢帶給我們的是一種悲壯豪邁、心胸闊大的感覺。詩的前兩聯寫景,后兩聯抒情。前兩聯的寫景并后兩聯的抒情張本,寫秋景,物象含蓄,極富特征,特別是在頸聯才點出“秋”字,表明詩人構思用字的精妙。后兩聯的抒情將國家的現實和詩人遭遇聯系起來,感情表露得深沉、曠遠,表現了杜甫高超的藝術功力。
2.賞析情景交融、氣象宏偉、沉郁頓挫的藝術特點。
3.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與憂思。
【教學重難點】。
1、背誦全詩。
2、鑒賞詩歌的表現手法,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
1、題解。
[導語設計]。
[詩人簡介]。
[背景簡介]。
2、學生自讀感悟。
自讀全詩。
悟主旨。
根據注腳,解讀詩歌的內容與結構。
(問題,本文寫了哪些意象?和哪些內容?)。
寫詩人。
(揭示了哪些情感主旨?)。
個人長年飄泊常作客。
老病孤愁繁霜鬢、停灑杯,獨登臺。
國家憂國傷時艱難苦恨。
壯志難酬繁霜鬢、落木蕭蕭下,長江滾來。
韶光易逝。
品意境。
思考情景間的聯系。
感悟沉郁頓挫的美學風格。
1、師生討論:前四句所繪的秋景圖是一幅什么樣的圖畫,
(是一幅凄涼的秋景圖。詩人登上高處,峽中不斷傳來)。
2、溶鑄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情和意境?
a體會“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意境。
意境:凄涼,凄清、
高遠,廣闊。
情感:“猿嘯哀”之聲,使頓生悲情,悲傷。
b體會“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苯印奥淠臼捠挕薄伴L江滾滾”,
意境:雄渾,壯闊,遼遠、
沉郁,悲涼,綿邈。
——師生討論:后四句的所思所感,是如何內化為整個民族的苦難與艱辛的?
(第三聯從時空著筆。由異鄉飄泊到鑫病殘生,“萬里、百年”呼應上聯的“無邊、不盡”,使悲秋具體而沉痛。第四聯從白發日多寫到護病斷飲,使人聯想到潦倒不堪的根源是時世的艱難。這樣,詩人憂國傷時的情操,便躍然紙上。)。
鑒賞對仗工整的形式美。
c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意境:蒼涼寥廓。
情感:長年飄泊、老病孤愁。
品藝術。
a對仗工整。
——請同學以詩中的某一聯為例,研討對仗工整的形式美。(先讀體會文章的意韻美。
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
(例句:首聯不僅上下兩句對,而且還有句中對,上句天對風,高對急;下句沙對渚,白對清,對仗極其工整。仔細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比姲司浣詫?,顯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
——比較閱讀感悟與王維的《山居秋暝》比較,感悟兩位詩人不同的風格特征。
(兩詩均以“秋景”為描寫對象,但景物特點、繪景方式、抒情方式等有較大差異。)。
b情景交融。
a上四句寫景,為下文悲秋抒情作了鋪墊,情景交融。
b詩人想到自己客居他鄉、老邁多病的處境,悲涼之情頓生。
“獨登臺”將凄清的景物和悲涼的心情結合起來,令人頓生同情。
c尾聯含義深刻,概括了當時整個社會的現實,發現了詩人的衰嘆。
“艱難苦恨”導致了詩人“多病”和“繁霜鬢”的境遇。特別是因多病而斷酒,詩人的悲情更難以排遣,這些都道出對時世“艱難”不滿,對自己人生之秋的悲嘆。
總結:
詩人雄俊奔放的筆勢帶給我們的是一種悲壯豪邁、心胸闊大的感覺。
情感蘊藏:
首聯哀婉孤獨。
頷聯沉郁高昂。
頸聯愁苦沉痛。
尾聯憂憤無奈。
探問題。
a、杜甫為人何愛特愛喝酒,
答:借酒才能澆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悶的情緒。
b、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是國難,是連年的戰亂。
這樣更表現出杜甫的憂國憂民。
壯志難酬,
杜甫想為國家出力,平定戰亂,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為國家出力了。是一種憂憤的心情,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發叢生,兩鬢染霜。心有余而力不足?!捌D難”也不僅僅指國家艱難,更主要的還有個人艱難。因為杜甫此時已經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渾身是病,他估計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時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應該是自己艱難的不容易的一生。顛沛流離,坎坎坷坷——幾乎一直伴隨著杜甫老人的一生。這里既有國家的艱難,又有個人的苦難,二者都有。他既憂國,憂民,又憂身。應該特別強調杜甫的一個獨特之處,就是:古代許多知識分子常以“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作為處世準則,而杜甫卻是無論窮達,都是兼濟天下。
處境悲涼,年老多病,漂泊無依。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詩人杜甫的有關常識;。
2、掌握由詩歌意象品味詩歌意境的技巧;。
過程與方法:
3.掌握詩歌吟誦的基本方法,學習鑒賞詩歌的方法步驟;。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4、賞析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和憂思;。
【教學重點】。
品讀詩歌的語言,分析詩中的形象特征,體味詩人的情感。
【教學難點】。
賞析情景交融、氣象宏偉的藝術特點,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與憂思。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同學們,我先給大家講個故事,大家要認真思考,聽出這個故事渲染的是怎樣一種情境,并希望大家把故事的中心用簡明、連貫的語言記錄下來。
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個秋天,重陽節前后,在夔州,長江邊上,秋風凜烈地吹著,吹得萬木凋零,漫山遍野是衰敗、枯黃的樹葉。江水急劇地翻滾,孤鳥在空中久久地盤旋,遠處還不時傳來幾聲猿的哀鳴。這時,有一位老人,衣衫襤褸,蓬頭垢面,步履瞞珊,躍跌撞撞地朝山上走來,他疾病纏身,有肺病、瘧疾、風痹。而且“右臂偏枯耳半聾”了。
重陽節,是登高祈求長壽的日子??墒?,這位老人,一生坎坷,窮困潦倒,似乎走到生命的晚秋。此時,國家正處在戰亂之中,他遠離家鄉,孤獨地漂泊。面對萬里江天,面對衰敗的枯樹,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頭,寫下了一首“七律之冠”:
(師深情地朗讀)。
風急天高猿嘯哀,緒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二、通過鑒賞對仗工整的形式美,來指導誦讀、背誦。
——請同學以詩中的某一聯為例,研討對仗工整的形式美。
例句:首聯不僅上下兩句對,而且還有句中對,上句天對風,高對急;下句沙對渚,白對清,對仗極其工整。
律詩,從格律上說,只要求頷聯、頸聯對仗。經過仔細玩味,該詩則“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比姲司浣詫?,顯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因此,同學們在誦讀或背誦時應注意體會這一點。
三、詩文賞析:
1、譯詩。
風猛天高猿叫聲悲哀,島清沙白鳥飛翔徘徊。
無邊的秋葉刷刷落下,沒頭的長江滾滾奔來。
萬里漂泊悲傷居他鄉,年老多病一人登高臺。
國衰國破可恨白發增。窮困潦倒濁酒也停買。
2、首聯和頷聯寫了幾種景物,分別有什么特點?
答:風、天、猿、渚、沙、鳥、落木(指紛紛飄落的干枯的樹葉)和長江。
特點是急風、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回鳥、落木蕭蕭和長江滾滾。
3、我們把這些寄寓了作者情感的景物叫做“意象”。接下來我們看看詩人是如何把自己的“悲愁”情感通過秋景體現出來的。來吧,點擊字體就有分析!
答:急風,是說風很大,而且又是秋天的風,這樣的風更冷。急風凜冽,不僅吹在詩人身上,更是吹在詩人的心里。
天高闊遠,在茫茫天地之間,詩人更覺自己的渺小,無限悲涼之情涌上詩人的心頭。
猿的啼叫是哀傷的。哀猿聲聲,使詩人悲涼的心境更添一層。
清渚和白沙,從色調上看,清和白是冷色調,更顯環境的冷清和凄涼。詩人觸景生情,自然內心也倍感凄涼。
回鳥,這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鳥,也可能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鳥,它到處盤旋,形單影只。落木即落葉,到了秋天,樹葉紛紛落下,意味著生命的終結??吹铰淙~詩人也感到自己到了生命的盡頭,內心無限凄涼。
滾滾長江東逝水,東逝的流水會讓人想到韶光易逝、人生苦短。
4、詩人的“悲”除了體現在首聯、頷聯描寫的秋景上之外,還體現在哪里?
答:還集中體現在頸聯和尾聯: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萬里悲秋常作客:詩人長年漂泊他鄉,壯志難酬,處境艱難?!叭f里”寫出流浪之遠,“?!睂懗隽骼藭r間之長。
補充:安史之亂時,李白從48歲開始流浪,一直到58歲去世,11年來安無定所。
百年多病獨登臺:詩人年老了又身纏重病。詩人孤身一人去登臺,倍感凄涼。
補充:詩人這個時候已患肺結核、瘧疾和風濕病,一只手不能動彈,處境堪憂。
5、如何理解尾聯中的“艱難”一詞?
答:“艱難”兼指國家命運和自身命運。國家動亂(安史之亂),詩人漂泊在外,生活艱難,壯志難酬。
補充:詩人自身處境艱難,還處處為國為民憂心,讓我們看到了詩人憂國憂民的崇高品質。
6、“潦倒新停濁酒杯”一句是怎么體現詩人內心愁苦的?
答:想借酒消愁,可是又患重病,不得不戒酒,本想一醉解千愁,終沒有遂愿,心中萬千愁緒無法排解,真是愁上加愁。
7、總結:
這首詩以“悲”字為核心,貫穿全詩。詩人由內心傷悲到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觸景生悲,由觸景生悲到借酒消悲,由借酒消悲到倍增新悲。全詩起于“悲”而終于“悲”,悲景起筆,悲情落筆。真是怎一個“悲”字了得啊!
四、檢測:
1、古人詩歌中寫到“高猿長嘯”,大都抒發文人的悲傷,你能舉幾個例子嗎?
如:空谷傳響,哀轉久絕、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酈道元《水經注》。
答:這是一只展翅高飛、壯志凌云的鳥(鷹擊長空);而杜甫筆下的鳥是一只無家可歸、低沉徘徊、孤獨哀傷的鳥(回鳥徘徊)。
3、請同學以尾聯為例,研討對仗工整的形式美。
如:尾聯艱難對潦倒,形容詞相對,苦恨對新停,偏正式動詞相對,繁對濁,又是單音節形容詞相對,霜鬢對酒杯,偏正式名詞相對??梢?,尾聯也對仗工整。加之頷聯、頸聯本身要求對仗,所以,全詩八句皆對,顯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這也是該詩被譽為“七律之冠”的原因之一。
4、填空: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國古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人稱(“詩圣”)。他的詩歌被譽為(“詩史”)。杜詩風格,基本上是(“沉郁頓挫”),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于變化,講求煉字煉句。代表作有(“三吏”)“三別”等。
比多少。
二、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新人教版小學一年級數學上冊第一單元第二節的內容,主要內容是認識”“”“”“=”并用其表示抽象數大小的關系。比較兩個抽象數的大小,是數概念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年級學生學習數概念的難點。因此在教學中通過設置一定的情境,引導學生從比較物體多少的知識點出發,采用一一對應的方法,在這個基礎上再引導學生比較兩個抽象數的大小,使之逐步掌握《比多少》的知識。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學會用一一對應的方法描述數的大小。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2.認識“”“”“=”,提高數學學習能力。
四、課型。
新授課。
五、教學重點。
1.認識“”“”“=”的含義,能夠用符號和詞語描述數的大小。
2.一一對應方法的應用。
六、教學難點。
1.認識“”“”“=”的含義,能夠用符號和詞語描述數的大小。
七、教學方法。
發現法任務驅動法。
八、學習方法。
自主探究。
九、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3.帶領列舉,提出問題。
兔子有四個,蘋果也有四個,兔子和蘋果一樣多,寫作4=4,解釋“=”含義。在比較兔子與香蕉的個數得出“”含義,比較兔子與胡蘿卜的個數,得出“”含義。
4.鞏固訓練。
通過ppt呈現動物數量圖片,學生在數數的基礎上以及一一對應的關系基礎上得出結論。
4.小結。
布置一道練習題,引導學習者對所學習知識加深鞏固。
十一、教具。
ppt演示。
十二、教學反思。
新課程強調讓學生經歷有關活動,獲得對有關知識的體驗。用特定的符號來刻畫客觀世界中兩個量之間的大小關系是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之一。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學生不但要學習運算符號“+”、“_”,還要學習關系符號“”、“”和“=”。如何讓剛入校門不久的學生掌握這三種符號的含義并正確使用它們呢?在本次教學中,我創設一個有趣情景,讓學生在有趣的活動情境中體驗并理解大于、小于、等于號的含義。認識了這三種符號后,并適當點撥學生用什么好方法來記住這三個符號?怎么來區別“”、“”?從而得出“左邊大,大于號;左邊小,小于號”。有的說“:大于號開口在左邊,小于號開口在右邊”?!伴_口旁邊是大數,尖尖旁邊是小數”。有的說“開口朝大數,尖尖朝小數”。當然由于是微課教案,在真實的講授與設計中,與學習者線上互動性不強。
2、賞析詩歌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
下面我們積累《詩經》的相關知識
ppt出示:讀
1.一生讀,他生評價,糾錯
2.齊讀,要求:讀準字音、句讀
1.師:打擊對這首詩歌的感受怎樣?用一個字概括出來就是——生答“悲”,師板書“悲”
2.師:悲從何來?請大家自由朗讀,找出悲的原因,從詩中找答案
生1:3、4兩句,看到秋景,想到了身世,心中所想的只有悲哀了
師:什么樣的身世?現在怎樣?為何看到落葉就悲?
生回答:命運多舛的身世,現在已經老了,此時可能重病在身
師:再讀一下!為何見到長江而悲?
生:因為時光飛逝,生命流逝
師結:他看到了秋之悲,身世之悲,時光流逝之悲
生2:1、2兩句,由景及情,悲涼的景情,全是冷色調
師:帶著這種感覺讀一下
生3:“萬里”讓我想到了他蕭瑟的身影,久久不能忘懷(鼓掌)
師:什么身影?你抓住了哪個詞?
生:孤獨的身影多病
生4:天才的孤獨的心聲
4.師:還有哪里體現了悲?從原詩中找
生5:“艱難”句
師:重音是突出感情,拖音也是突出感情,再讀一下
師:只有一己之滄桑嗎?
生:還有國家
師板書:家國之悲
5.師小結
ppt出示:品
6.師:再齊讀,思考“悲”借助什么手法表現的
師提示:看看目標
生答:借景抒情
配樂師朗誦,要求生再次體會詩歌悲情
2生讀,生齊讀
7.師補充杜甫晚年境遇(配樂抒情一段話)“你的命運即使像墨汁一樣黑,你也堅持用……我多想遇見你,在風急天高猿嘯哀的時候,為您拭去那苦澀的淚水,安慰您那顆悲痛憂傷的心”
ppt出示:寫
多想遇見您,
在“風急天高猿嘯哀”的時候,
為您拭去那苦澀的淚水,
安慰您那顆悲痛憂傷的心
多想遇見您,
在“ ”的時候,
,
要求生仿照句式寫出詩歌下節
2生上黑板展示
3生誦讀展示
ppt出示:背
師放較為悲哀的音樂,要求生站立背誦
1.了解詩人杜甫的有關常識。
2.掌握由詩歌意象品味詩歌意境的技巧。
3.賞析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和憂思。
導入。
作者介紹。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國古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人稱“詩圣”。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原籍湖北襄陽,生于河南鞏縣。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后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后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
杜甫三十五歲以前讀書與游歷。天寶年間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顛沛,竟為叛軍所俘;脫險后,授官左拾遺。乾元二年(七五九),他棄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稱。晚年舉家東遷,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出峽。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卒。
杜甫和李白齊名,世稱“大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象都給予批評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著為解救人民的苦難甘愿做自我犧牲。所以他的詩歌創作,始終貫穿著憂國憂民這條主線。
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后一個歷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而被稱為一代“詩史”。杜詩風格,基本上是“沉郁頓挫”,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于變化,講求煉字煉句。杜詩的影響,從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藝的范圍。作品有《杜工部集》。
“三吏”、“三別”是杜甫現實主義詩歌的杰作。它真實地描寫了特定環境下的縣吏、關吏、老婦、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動、語言,生動地反映了那個時期的社會現實和廣大勞動人民深重的災難和痛苦,展示給人們一幕幕凄慘的人生悲劇。在這些人生苦難的描述中,一方面,詩人對飽受苦難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對官吏給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惡痛絕;另一方面,他又擁護王朝的平亂戰爭,希望人民忍受苦難,與王朝合作平定叛亂。這種復雜、矛盾的思想是符合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面貌的。
解題:此詩是作者在代宗大歷二年(767)九月重陽節登高時所作。當時杜甫身居夔州,已經五十六歲,長期顛沛流離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憂憤,致使詩人身患重病。重陽登高無心游賞,觸景傷懷,抒發了自己的內心的感慨。
文本分析。
讓我們來分析分析這首詩歌吧!
3.首聯和頷聯寫了幾種景物,分別有什么特點?
答:風、天、猿、渚、沙、鳥、落木和長江。
特點是急風、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回鳥、落木蕭蕭和長江滾滾。
4.我們把這些寄寓了作者情感的景物叫做“意象”。
接下來我們看看詩人是如何把自己的“悲愁”情感通過秋景體現出來的。
來吧,點擊字體就有分析!
答:急風,是說風很大,而且又是秋天的風,這樣的風更冷。急風凜冽,不僅吹在詩人身上,更是吹在詩人的心里。
天高闊遠,在茫茫天地之間,詩人更覺自己的渺小,無限悲涼之情涌上詩人的心頭。
猿的啼叫是哀傷的。哀猿聲聲,使詩人悲涼的心境更添一層。
清渚和白沙,從色調上看,清和白是冷色調,更顯環境的冷清和凄涼。詩人觸景生情,自然內心也倍感凄涼。
回鳥,這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鳥,也可能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鳥,它到處盤旋,形單影只。
落木即落葉,到了秋天,樹葉紛紛落下,意味著生命的終結??吹铰淙~詩人也感到自己到了生命的盡頭,內心無限凄涼。
滾滾長江東逝水,東逝的流水會讓人想到韶光易逝、人生苦短。
5.詩人的“悲”除了體現在首聯、頷聯描寫的秋景上之外,還體現在哪里?
答:還集中體現在頸聯和尾聯: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萬里悲秋常作客:詩人長年漂泊他鄉,壯志難酬,處境艱難?!叭f里”寫出流浪之遠,“?!睂懗隽骼藭r間之長。
補充:安史之亂時,李白從48歲開始流浪,一直到58歲去世,11年來安無定所。
百年多病獨登臺:詩人年老了又身纏重病。詩人孤身一人去登臺,倍感凄涼。
補充:詩人這個時候已患肺結核、瘧疾和風濕病,一只手不能動彈,處境堪憂。
6.如何理解尾聯中的“艱難”一詞??。
答:“艱難”兼指國家命運和自身命運。國家動亂(安史之亂),詩人漂泊在外,生活艱難,壯志難酬。
補充:詩人自身處境艱難,還處處為國為民憂心,讓我們看到了詩人憂國憂民的崇高品質。
7.“潦倒新停濁酒杯”一句是怎么體現詩人內心愁苦的??。
答:想借酒消愁,可是又患重病,不得不戒酒,本想一醉解千愁,終沒有遂愿,心中萬千愁緒無法排解,真是愁上加愁。
8.總結:
這首詩以“悲”字為核心,貫穿全詩。詩人由內心傷悲到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觸景生悲,由觸景生悲到借酒消悲,由借酒消悲到倍增新悲。全詩起于“悲”而終于“悲”,悲景起筆,悲情落筆。真是怎一個“悲”字了得??!
練習。
1.古人詩歌中寫到“高猿長嘯”,大都抒發文人的悲傷,你能舉幾個例子嗎?
如:空谷傳響,哀轉久絕、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酈道元《水經注》。
答:這是一只展翅高飛、壯志凌云的鳥(鷹擊長空);而杜甫筆下的鳥是一只無家可歸、低沉徘徊、孤獨哀傷的鳥(回鳥徘徊)。
3.請同學以詩中的某一聯為例,研討對仗工整的形式美。?。
如:首聯不僅上下兩句對,而且還有句中對,上句天對風,高對急;下句沙對渚,白對清,對仗極其工整。仔細玩味,全詩八句皆對,顯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供參考)。
4.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國古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人稱“詩圣”。他的詩歌被譽為“詩史”杜詩風格,基本上是“沉郁頓挫”,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于變化,講求煉字煉句。代表作有“三吏”“三別”等。
《玲玲的畫》微課教學設計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感悟玲玲心情的變化。
2、品味爸爸的話中蘊含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你喜歡畫畫嗎?這是一位叫玲玲的小姑娘畫的畫,她的畫明天就要參加評獎了,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二、品讀感悟。
1、自由讀課文,思考:這篇課文主要講了誰在干什么?
2、再讀課文,找出描寫玲玲心情的語句。(1)玲玲滿意地端詳著自己畫的《我家的一角》。
(2)就在這時,水彩筆叭的一下掉到了紙上,把畫弄臟了,玲玲哇地哭了起來。
(3)小花狗懶洋洋地趴在樓梯上。玲玲滿意地笑了。
玲玲的心情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變化,是誰幫助了她呢?
4、再讀玲玲和爸爸的對話,你感到什么?
三、總結:
很多事情,有時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糟???,玲玲準備參加評獎的畫不小心被弄臟,已經沒有時間再畫一張,玲玲著急地哭了。但是,在爸爸的啟發下,她開動腦筋,在弄臟的地方畫了一只小花狗,不僅巧妙地掩蓋了污漬,還給作品增添了幾分家的溫馨。第二天,玲玲的畫在校園美術大賽上獲得一等獎。生活就是這樣,只要善于思考,肯動腦筋,劣勢也可能轉化為優勢。
四、教師寄語: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讓我們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吧。
(用多媒體放映詩與畫《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學生認真地觀看,感受詩意)。
(學生思考片刻后,有幾個舉起了手)。
生3:詩的前四句寫景,后四句寫人事,是借景抒情的寫法。
生:……(生沉默)。
(有幾位文學基礎好些的學生埋頭在紙上快速地寫著)。
(不少學生鼓掌)。
生1:“飛鳥”既然是在空中飛,說明它無處停息,比喻孤獨無依。
生2:“落葉”有落葉歸根的意思。
生3:長江一瀉千里,比喻時間的流逝。
(學生討論,師巡視指導)。
生1:這幾句詩寫出了詩人晚年的心境,因為“常作客”指萬里漂泊,居無定所;
生:……(生沉寂)。
師:請同學們認真思考一下,杜甫當時年老多病,為什么還要登高呢?
師:能看到真的硝煙嗎?
(再次播放詩與畫《登高》片段,讓學生沉浸其中,感悟詩情)。
師:說得好??!
…………。
(發言的學生很多,這里不一一詳述)。
(師在黑板上畫了三個圈)。
教后感:本堂課師生對話的氣氛非?;钴S,學生們調動了自己的知識體驗,想象與直覺,根據收集到的信息分析,解釋詩句的含義與思想蘊涵,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這樣的探究型語文審美教學課使學生認真地閱讀作品,師生之間平等尊重,相互交流,不僅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感受力,而且也能從理性的角度更好地把握作品所傳遞的諸多信息。
2.初步掌握詩歌吟誦的基本方法。
3.賞析情景交融、氣象宏偉的藝術特點。
4.感受詩人深沈的苦痛與憂思。
學習設想。
3.加強背誦指導。
學習時數。
一課時。
課前閱讀準備。
1.杜甫。
2.寫作背景。
[美文欣賞]。
浣花溪畔落沙鷗。
有這么一位詩人,他有豪情萬丈,志在報國,他渴望“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這就是你嗎?一代詩圣,壯志凌云的杜甫。
遭遇的坎坷至此,便只能揮別朝廷,經秦入蜀,在蜀地找一片屬于自己無奈的天空。
學習步驟。
一、聽示范朗讀,初步感知詩歌誦讀的基本方法。
1.理性的把握。
2.感性的表現。
其它還有語調、表情、動作、音樂等。
我們就以這兩條為準則進入到這首詩中去。
二、賞析文本。
1.鑒賞首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急風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體的,又有心靈的。但更主要是心靈的。
天高,顯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單。
哀猿,使人聽到它的叫聲非常悲涼。
詩人王維筆下也寫過一種鳥,“鳥鳴山更幽”。它們有什么不同嗎?
王維筆下的鳥是悠閑自在的鳥。王維特別向往幽靜的大自然。鳥就是王維的化身。
對老師的示范,既要聽,又要看。
(師生共讀)。
2.鑒賞頷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如果說“落木蕭蕭”是有生命短暫之感的話,那么,“不盡長江”呢?
(全體讀)。
3.賞析頸聯------“萬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再往深處想,杜甫登臺是百年了。
“百年”,就是老年,拖著多病的身體,這樣又是八層愁苦。
(生齊讀、單讀)。
4.賞析尾聯------“艱難苦困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句法結構對應,相應的詞也兩兩相對?!靶隆迸c“苦”都是副詞。?。
(師生共讀)。
5.結束賞析。
(課在深情的朗讀聲中結束)。
三、作業?布置。
1.背誦全詩。
2.譯成白話詩。
板書設計?。
誦讀要領:
理性的把握:了解詩的作者。
理解詩的內涵????????????文如其人,言為心聲。
走進詩人內心。
感性的表現:語言、語調、表情、動作、音樂。
情感蘊藏:
首聯????????哀婉。
孤獨。
頷聯????????沉郁。
高昂。
頸聯????????愁苦。
沉痛。
尾聯????????憂憤。
無奈。
教學目標。
了解詩人杜甫的有關常識為教學知識目標。
掌握由詩歌意象品味詩歌意境的技巧為本次教學的意境目標。
培養賞析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
教學重點。
體會詩歌中的意象為本文奠定了怎樣的基調。
賞析情景交融、氣象宏偉的藝術特點。
教學難點:
走進詩人的情感,感受詩人深沉的痛苦和無盡的哀思。
教學方法:
引導法賞讀、點撥、講析相結合。
教學內容:
對《登高》詩意的解析及對詩意境的賞讀。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工具:黑板粉筆。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1200多年前,一個秋天,九月初九重陽節前后。夔州,長江邊。大風凜冽地吹,吹得江邊萬木凋零。樹葉在天空中飄飄灑灑,漫山遍地滿是衰敗、枯黃的樹葉。江水滾滾翻騰,急劇地向前沖擊。凄冷的風中,有幾只孤鳥在盤旋。遠處還不時傳來幾聲猿的哀鳴。這時,一位老人踽踽獨行,朝山上走來。他衣衫襤褸,老眼渾濁,蓬頭垢面,步履蹣跚。面對萬里江天,面對孤獨的飛鳥,面對衰敗的枯樹,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頭……這個老人是誰呀?是杜甫。
二、詩人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縣),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故自稱少陵野老,又曾擔任過檢校工部員外郎,后人又稱他為杜工部。他的作品大都收在《杜工部集》里。杜甫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作不僅將現實主義詩歌創作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峰,而且也代表了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現實主義詩歌的最高水平。他的作品廣泛而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因而被稱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圣”。他的代表作有一百多首,最有代表性的是古體詩“三吏”(《石壕吏》《潼關吏》《新安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等。
三、背景簡介。
《登高》寫于唐代宗大歷二年(公元767年),當時詩人正因為“安史之亂”而客居四川,那年他已經五十五歲,動蕩的社會,飄泊的生活,已使他疾病纏身,痛苦不堪。這一年秋天的重陽節前后,他來到了夔州的一座山上,登高遠眺,面對蒼茫秋景和滾滾長江,他不禁心潮澎湃,感慨萬端,為了抒發心中這種深切的情感,就寫下了這首千古名作。后人給予這首詩以極高的評價,胡應麟就曾經說這首《登高》為“古今七言律第一”,這是毫不夸張的評價。
四、整體感知。
1、示范朗讀,初步感知詩歌。
2、生齊讀。教師發現詩歌朗讀的問題并做朗讀指導。
五、重難點的學習及目標達成過程。
品味鑒賞(提問討論答問點撥解疑)。
首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1、這首詩首聯共寫了幾種景物?各分別用什么詞描寫的?
明確:這首詩首聯共寫了六種景物:風、天、猿、渚、沙、鳥。分別用“急”“高”“嘯哀”“清”“白”“飛回”來描寫。十四字寫六種景,極為凝練。
2、急風、高天、哀猿、清清、白砂、飛鳥,各給人什么感覺?設身處地想想。
明確:急風,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體的,又有心靈的,但更主要是心靈的。天高,顯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單。哀猿,使人聽到它的叫聲非常悲涼--“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探導:
3、飛鳥,應該是一種什么處境的鳥?這是不是一只歡樂的鳥呢?
明確:飛鳥,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找不到家的鳥,它在到處盤旋,尋找自己的巢;還可以是一只跟鳥群失散的鳥??傊?,這是一只孤獨痛苦的鳥,而且只能是一只,而不是多只。因為根據杜甫此時此刻的處境去想象的,此時杜甫孤單地一個人在外漂泊。
4、溶鑄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情和意境?
意境:凄涼,凄清、高遠,廣闊。
情感:“猿嘯哀”之聲,使頓生悲情,悲傷。
頷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1、頷聯寫了幾種景物?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這幅畫面。
2、聯系杜甫的此時此境來聯想,面對此情此景,詩人想到了什么?
明確:只有兩種,落木、長江。
無邊落木--杜甫看到落葉飄零,肯定想自己像樹一樣,已是晚年,已老了。生命短暫。不盡長江dd是時間的無窮,是歷史長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覺?!按蠼瓥|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彼麜綍r空的限制,聯想到歷代的一些優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悵望千秋一灑淚”以抒發自己壯志難酬的苦痛。
3、把這聯上下兩句的意思聯系起來總結一下,什么寫法?
明確:對比、襯托:人的生命越短暫,歷史和時間越顯得悠久;或者反過來說,歷史和時間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顯得短暫。人生倏忽百年,江山萬古長青。
4、溶鑄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情和意境?
意境:雄渾,壯闊,遼遠、沉郁,悲涼,綿邈。
頸聯------“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1、什么是“作客”?是否和現在的“做客”相同?
明確:“作客”和現在的“做客”不同,這里的“作客”是客居他鄉的意思。杜甫這里是漂泊他鄉、流浪他鄉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時是在戰亂的年代。是長久的,不斷的?!俺W骺?。杜甫從48歲開始,一直到58歲去世為止,中,一直在外漂零。寫這首詩時已是第八個年頭了。
2、什么叫登臺呢?聯系王維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回答。
明確:登臺,是九九重陽節的一種習俗。古人登臺,是為了祈求長壽。登臺都是全家一起去,登臺的地點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鄉,可是杜甫呢?是獨自一人,是在離家萬里的他鄉,悲涼的秋天,做客并登臺。
3、再往深處想,杜甫登臺是在什么年紀?
明確:“百年”,就是老年,拖著多病的身體。
4、溶鑄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情和意境。
意境:蒼涼寥廓。
情感:長年飄泊、老病孤愁。
尾聯-----“艱難苦困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1、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從哪聯的哪句詩知道的?
明確:是國難,是連年的戰亂。由于艱難痛苦和仇恨,使我兩鬢斑白了?!捌D。
難苦恨繁霜鬢”
2、這是一種什么心情?憂愁還是憂憤?
明確:是一種憂憤的心情,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發叢生,兩鬢染霜。
3、“苦恨”和“新?!睉鯓永斫??談談你的看法。
常痛恨兩鬢染霜”“剛剛放下濁酒杯”之意。
4、杜甫為什么“苦恨繁霜鬢”“新停濁酒杯”呢?
明確:國家的艱難,人民的苦難,激起杜甫強烈的憂國憂民情懷,無奈年老多病,無能為力,他怎能不悲愁萬端?古人認為有酒方能澆愁,無奈多病不能喝酒,這種愁悶,這種傷憂,怎么了卻、怎么疏解?只能郁結在詩中,郁結在心頭!因此,我們讀這首詩,解這首詩,既要把握詩境對表現人物情感的妙用,又要揭示人物情感抒發的內涵--詩人杜甫憂國憂民、兼濟天下的剛烈情懷!
六、板書設計:
風天猿渚沙鳥--孤獨哀傷。
寫景。
無邊落木不盡長江--韶光易逝。
悲秋作客多病登臺--漂泊孤苦。
抒情。
苦恨霜鬢新停酒杯--憂憤苦悶。
七、賞析小結。
《登高》是杜甫七言律詩的代表作品,這首詩之所以被人看作是古今律詩的壓卷之作,除了因為內容的豐富深沉外,在藝術上也具有極高的成就:
1、對仗工整。
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
首聯不僅上下兩句對,而且還有句中對,上句天對風,高對急;下句沙對渚,白對清,對仗極其工整。仔細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比姲司浣詫?,顯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
2、情景交融。
a、上四句寫景,為下文悲秋抒情作了鋪墊,情景交融。
b、詩人想到自己客居他鄉、老邁多病的處境,悲涼之情頓生?!蔼毜桥_”將凄清的景物和悲涼的心情結合起來,令人頓生同情。
八、布置作業(任選一題)。
1、反復朗讀這首詩,結合自己的領悟,展開想象,把這首詩改寫成一篇散文。(要求:想象豐富、合理,內容與詩歌一致,語言順暢,三百字左右)。
2喜歡畫畫的可以把自己對本詩的理解用畫畫的方式把它表現出來。
周文學。
了解詩人杜甫的有關常識為教學知識目標。
掌握由詩歌意象品味詩歌意境的技巧為本次教學的意境目標。
培養賞析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
體會詩歌中的意象為本文奠定了怎樣的基調。
賞析情景交融、氣象宏偉的藝術特點。
走進詩人的情感,感受詩人深沉的痛苦和無盡的哀思。
引導法賞讀、點撥、講析相結合。
對《登高》詩意的解析及對詩意境的賞讀。
黑板粉筆。
一、導語設計:
1200多年前,一個秋天,九月初九重陽節前后。夔州,長江邊。大風凜冽地吹,吹得江邊萬木凋零。樹葉在天空中飄飄灑灑,漫山遍地滿是衰敗、枯黃的樹葉。江水滾滾翻騰,急劇地向前沖擊。凄冷的風中,有幾只孤鳥在盤旋。遠處還不時傳來幾聲猿的哀鳴。這時,一位老人踽踽獨行,朝山上走來。他衣衫襤褸,老眼渾濁,蓬頭垢面,步履蹣跚。面對萬里江天,面對孤獨的飛鳥,面對衰敗的枯樹,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頭……這個老人是誰呀?是杜甫。
二、詩人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縣),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故自稱少陵野老,又曾擔任過檢校工部員外郎,后人又稱他為杜工部。他的作品大都收在《杜工部集》里。杜甫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作不僅將現實主義詩歌創作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峰,而且也代表了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現實主義詩歌的最高水平。他的作品廣泛而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因而被稱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圣”。他的代表作有一百多首,最有代表性的是古體詩“三吏”(《石壕吏》《潼關吏》《新安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等。
三、背景簡介。
登高》寫于唐代宗大歷二年(公元767年),當時詩人正因為“安史之亂”而客居四川,那年他已經五十五歲,動蕩的社會,飄泊的生活,已使他疾病纏身,痛苦不堪。這一年秋天的重陽節前后,他來到了夔州的一座山上,登高遠眺,面對蒼茫秋景和滾滾長江,他不禁心潮澎湃,感慨萬端,為了抒發心中這種深切的情感,就寫下了這首千古名作。后人給予這首詩以極高的評價,胡應麟就曾經說這首《登高》為“古今七言律第一”,這是毫不夸張的評價。
四、整體感知。
1、示范朗讀,初步感知詩歌。
2、生齊讀。教師發現詩歌朗讀的問題并做朗讀指導。
品味鑒賞(提問討論答問點撥解疑)。
首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1、這首詩首聯共寫了幾種景物?各分別用什么詞描寫的?
明確:這首詩首聯共寫了六種景物:風、天、猿、渚、沙、鳥。分別用“急”“高”“嘯哀”“清”“白”“飛回”來描寫。十四字寫六種景,極為凝練。
2、急風、高天、哀猿、清清、白砂、飛鳥,各給人什么感覺?設身處地想想。
明確:急風,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體的,又有心靈的,但更主要是心靈的。天高,顯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單。哀猿,使人聽到它的叫聲非常悲涼--“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探導:
3、飛鳥,應該是一種什么處境的鳥?這是不是一只歡樂的鳥呢?
明確:飛鳥,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找不到家的鳥,它在到處盤旋,尋找自己的巢;還可以是一只跟鳥群失散的鳥??傊?,這是一只孤獨痛苦的鳥,而且只能是一只,而不是多只。因為根據杜甫此時此刻的處境去想象的,此時杜甫孤單地一個人在外漂泊。
4、溶鑄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情和意境?
意境:凄涼,凄清、高遠,廣闊。
情感:“猿嘯哀”之聲,使頓生悲情,悲傷。
頷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1、頷聯寫了幾種景物?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這幅畫面。
2、聯系杜甫的此時此境來聯想,面對此情此景,詩人想到了什么?
明確:只有兩種,落木、長江。
無邊落木--杜甫看到落葉飄零,肯定想自己像樹一樣,已是晚年,已老了。生命短暫。不盡長江是時間的無窮,是歷史長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覺?!按蠼瓥|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彼麜綍r空的限制,聯想到歷代的一些優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悵望千秋一灑淚”以抒發自己壯志難酬的苦痛。
3、把這聯上下兩句的意思聯系起來總結一下,什么寫法?
明確:對比、襯托:人的生命越短暫,歷史和時間越顯得悠久;或者反過來說,歷史和時間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顯得短暫。人生倏忽百年,江山萬古長青。
4、溶鑄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情和意境?
意境:雄渾,壯闊,遼遠、沉郁,悲涼,綿邈。
頸聯------“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1、什么是“作客”?是否和現在的“做客”相同?
明確:“作客”和現在的“做客”不同,這里的“作客”是客居他鄉的意思。杜甫這里是漂泊他鄉、流浪他鄉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時是在戰亂的年代。是長久的,不斷的?!俺W骺?。杜甫從48歲開始,一直到58歲去世為止,中,一直在外漂零。寫這首詩時已是第八個年頭了。
2、什么叫登臺呢?聯系王維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回答。
明確:登臺,是九九重陽節的一種習俗。古人登臺,是為了祈求長壽。登臺都是全家一起去,登臺的.地點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鄉,可是杜甫呢?是獨自一人,是在離家萬里的他鄉,悲涼的秋天,做客并登臺。
3、再往深處想,杜甫登臺是在什么年紀?
明確:“百年”,就是老年,拖著多病的身體。
4、溶鑄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情和意境。
意境:蒼涼寥廓。
情感:長年飄泊、老病孤愁。
尾聯-----“艱難苦困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1、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從哪聯的哪句詩知道的?
明確:是國難,是連年的戰亂。由于艱難痛苦和仇恨,使我兩鬢斑白了?!捌D。
難苦恨繁霜鬢”
2、這是一種什么心情?憂愁還是憂憤?
明確:是一種憂憤的心情,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發叢生,兩鬢染霜。
3、“苦恨”和“新?!睉鯓永斫??談談你的看法。
常痛恨兩鬢染霜”“剛剛放下濁酒杯”之意。
4、杜甫為什么“苦恨繁霜鬢”“新停濁酒杯”呢?
明確:國家的艱難,人民的苦難,激起杜甫強烈的憂國憂民情懷,無奈年老多病,無能為力,他怎能不悲愁萬端?古人認為有酒方能澆愁,無奈多病不能喝酒,這種愁悶,這種傷憂,怎么了卻、怎么疏解?只能郁結在詩中,郁結在心頭!因此,我們讀這首詩,解這首詩,既要把握詩境對表現人物情感的妙用,又要揭示人物情感抒發的內涵--詩人杜甫憂國憂民、兼濟天下的剛烈情懷!
風天猿渚沙鳥--孤獨哀傷。
寫景。
無邊落木不盡長江。
悲秋作客多病登臺-漂泊孤苦。
抒情。
苦恨霜鬢新停酒杯-憂憤苦悶。
登高》是杜甫七言律詩的代表作品,這首詩之所以被人看作是古今律詩的壓卷之作,除了因為內容的豐富深沉外,在藝術上也具有極高的成就:
1、對仗工整。
風急天高猿嘯??
渚清沙白鳥飛回。
首聯不僅上下兩句對,而且還有句中對,上句天對風,高對急;下句沙對渚,白對清,對仗極其工整。仔細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比姲司浣詫?,顯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
2、情景交融。
a、上四句寫景,為下文悲秋抒情作了鋪墊,情景交融。
b、詩人想到自己客居他鄉、老邁多病的處境,悲涼之情頓生?!蔼毜桥_”將凄清的景物和悲涼的心情結合起來,令人頓生同情。
1、反復朗讀這首詩,結合自己的領悟,展開想象,把這首詩改寫成一篇散文。(要求:想象豐富、合理,內容與詩歌一致,語言順暢,三百字左右)。
2、喜歡畫畫的可以把自己對本詩的理解用畫畫的方式把它表現出來。
知識與技能:
1、知作者及作品寫作背景,感悟詩源于生活并反應生活;
2、品味詩句詩意,體會詩人思想情感。
過程與方法:
1、激情導入————品味詩韻;
2、設置情境————整體感知;
3、探究賞析————感悟情懷。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會情景交融、沉郁頓挫的特點;
2、感悟杜甫深沉的苦痛與憂思;
2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有必須品讀詩歌的潛力,要想品出詩歌深層的思想情感及藝術特點,就務必有更科學的方法。本課重在教會學生運用情感體驗來鑒賞詩歌:激情導入,引領學生走進詩歌;創設情境,體驗詩境、感悟詩情;比較探究,理解詩歌藝術手法。透過情感體驗,拉近古詩與現實生活的距離,使學生與詩人對話,從而深入感悟詩人悲苦又博大的情懷。
3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反復誦讀,感受詩歌韻味;
2、走進詩境,深刻體會詩人悲苦情緒;
3、透過比較,加深對詩詞藝術特色的理解。
【教學難點】。
1、體會情景交融、抑郁頓挫的特點。
2、感悟杜甫深沉的苦痛與憂思。
4教學過程4.1一學時教學活動活動1【導入】《登高》。
時事造英雄,他是那個時代的英雄,他渴望“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然而命途多舛,他一生終不得志。他是詩人,他歷經戰亂,有家難回,骨肉分離,仕途坎坷,屢被貶黜,然而始終心系百姓,心憂天下。他是詩人,落魄潦倒,孤單飄蕩,最終老病孤舟終結生命。然而歷史卻永久記住了他,千古詩圣——杜甫,這天讓我們滿懷激情共賞他的“古今七言律第一”的`《登高》。
活動2【活動】《登高》。
二、激情朗讀,感知登高的習俗。
師生齊誦《登高》,共同感知古代登高習俗。
提問1:古代寫‘登高’題材的詩還有哪些?
學生列舉:《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望岳》、《登岳陽樓》、《登鸛雀樓》……。
提問2:古人為什么要登高?
明確:為了望遠而抒懷!陶淵明“登東皋而吟嘯”,范希文臨岳陽樓而憂天下,辛棄疾建康賞心亭懷古傷今。
提問3:古人主要在哪些日子里登高?
明確:主要是在重陽節,或情到非抒發不可之時。
提問4:登高最容易引發人們哪些思想感情?
三、創設情境,感懷杜甫,走進作品。
展現杜甫各階段詩作與畫像,走進作者、作品,感知作者。
學生動情明確,杜甫出身官宦世家,小時候個性聰明,才華橫溢,“七歲思即壯,開口詠鳳凰”,志向也很遠大?!白灾^頗挺出,立登要路津”。成年后遇上安史之亂,父親去世了,生活相當困難,杜甫采草藥以糊口?!俺鄹粌洪T,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彼ヒ娒C宗,麻鞋見天子,衣袖露兩肘,生活之艱難,可想而知。詩人從天寶十四年(755年)開始挈婦將雛,流浪漂泊,倍嘗生活的艱辛,直到唐肅宗廣德元年(763年)?!兜歉摺穼懹诖髿v二年(767年)秋天,是杜甫寄寓夔州時所作。這時,杜甫已經是一位漂泊受難、飽經滄桑的五十六歲的老人了。他目睹了安史之亂給唐朝帶來的重重創傷,感受到了時代的苦難,家道的衰敗,仕途的坎坷,晚年的孤獨和生活的艱辛,心中百感交集,寫下了這首動人心弦的詩。但杜甫的偉大之處在于,他無論怎樣的艱難困苦,總是想到國事維艱,民生疾苦,憂國憂民,這也許是杜甫為人景仰的根本原因?!?/p>
活動3【講授】《登高》。
四、透過誦讀,品賞詩意,體會表現手法。
學習詩歌重在誦讀,請學生把《登高》自由朗讀兩遍。誦讀時請同學們注意四點要求:一是讀準字音,二是把握節奏,三是注意輕重,最后要求讀出感情。再請同學們聽一段名家的視頻朗讀,仿讀整體感知詩歌。下面就一齊來鑒賞和探討杜甫的這首詩。
1、鑒賞首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展現此圖,聲情并茂再現情景,感悟體會,生疑質疑。
提問1:一切景語皆情語!這首詩首聯共寫了幾種景物?風、天、猿、渚、沙、鳥。分別用那些形象的詞來描述?“急”“高”“嘯哀”“清”“白”“飛回”。十四字寫六種景,極為凝練。各給人什么感覺?設身處地想想。
生:急風,使人感到十分冷。既有身體的,又有心靈的。但更主要是心靈的,心寒。
生:天高,天的高低是憑感覺決定的,而不是真實的距離。顯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單。也點明季節是秋天。人們常說“秋高氣爽”。
生:哀猿,使人聽到它的叫聲十分悲涼?!鞍蜄|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生:沒有。因為色彩變了。清白是冷色調,紅黃是暖色調。冷色調往往讓人感到凄清。如果改成暖色調,把詩的意境就破壞掉了。
提問:還有一個變化,就是把“回”轉成了“來”,這有什么不同?
生:“回”說明鳥在盤旋。鳥為什么要盤旋?“繞樹三匝,何枝可依”,“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那里寫出了鳥的孤單無依,鳥的孤單無依背后是詩人的孤單無依。一個“回”字就傳達出了詩人的漂泊之感。
2.鑒賞頷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老師展現畫面,動員學生去體驗。然后比較鑒賞。把頷聯也改寫成另一句詩:“無邊落葉飄飄下,不盡大江滔滔來?!闭垖W生分組討論.,然后明確。
提問1:“落木”和“落葉”,哪一個更好一些?”
生:“落木”給人感覺比較沉重,“落葉”比較輕飄?!奥淠尽苯o人感覺光禿禿的樣貌,而“落葉”讓人感覺到樹上還有許多葉子?!睆纳噬?,“落木”往往讓人聯想到樹干的色彩枯黃。由此體會出作者的感情是沉重的。
提問2:那里為什么要用“蕭蕭”不能用“飄飄”?
生:實際上也與杜甫的感情有關?!笆捠挕弊屛覀兿氲绞捝?,讓我們感覺到風仿佛個性緊,在這種狀況下,樹葉仿佛往下掉。實際上我們明白,既然風這么急,葉子肯定是“蕭蕭”下,不可能是“飄飄”下。
生:“大江”是說江水水勢很大,滾滾東去,強調氣勢雄壯;“長江”則強調連綿不絕。
師:那么杜甫在那里強調連綿不斷,而不強調壯闊,大江廣闊,杜甫的悲與愁難道不像大江一樣廣闊深沉?因為前面說“無邊”,是著眼于空間而言的,前面講大,后面就要講長。否則就重復了。蘇軾如果說“長江東去”就沒有氣勢了。而在那里,前面一句“無邊落木蕭蕭下”已經有氣勢了,下面就應往縱深發展了。而且大家明白,古人用江水往往比喻時間。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江水的流逝往往讓我們想到年華的流逝,青春的流逝。因此在那里我們就能夠想到杜甫的情緒:因為悲涼,他感到滿世界仿佛都是落葉,落葉也染上了他的情緒。他看到江水的時候就想到,唉,老了,歲月不待人呀!這是他暮年的作品,因此這個地方要用“滾滾”,不能用“滔滔”?!疤咸稀敝粡娬{水勢很大,而滾滾強調翻滾向前,有一種綿長不絕的味道在里面,更能夠表現出時間的流逝。比如《三國演義》開篇就說“滾滾長江東逝水”,而不說“滔滔長江東逝水”,就是這個原因。我們重新感情朗讀這兩聯,就感覺滿世界的黃葉往下掉,而江水永不停息地滾滾向前,那種一浪接一浪、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滾滾而來的長江的雄渾壯闊,永無盡頭,似乎整個空間都溶進了這蕭蕭落葉滾滾長江之中。
小結:透過情境展示,感情朗讀,比較鑒賞可知,詩的前四句登高所見之景,表現了秋天的典型特征。首聯寫了六樣景物,勾畫出一幅極其廣闊的圖景,表現了深秋的凄清景象,并透過清猿、飛鳥等意象,渲染出一種凄清哀婉的意境,并傳達出詩人的漂泊無依之感。頷聯在寫景的同時也借“蕭蕭落木”、“滾滾長江”這樣闊大的景,深沉地抒發了詩人青春流逝、壯志未酬的悲涼。這是什么表現手法這就是詩歌常用的手法——情景交融!
3.賞析頸聯“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反復展現杜甫晚年形象圖,配樂詩朗誦,使學生深入體會,透過討論探究來賞析。
提問:透過前面景物描述我們已經明白詩人心中含悲。為什么悲愁。
生:前一句就寫了四層意思?!俺W骺汀?,詩人淪落他鄉,漂泊無定,心中本已很悲涼。而且不是偶爾作客,是“?!弊骺??!叭f里悲秋”,此刻不但作客異鄉,而且正值秋天。秋天本已可悲,秋天,是草枯葉落,萬物凋零的季節,柳永在《雨霖鈴》中說“多情自古傷離別,更哪堪冷落清秋節”,何況詩人離家萬里之遙,自然生出無限悲涼情緒。
生:下一句也寫了四層意思?!蔼毜桥_”,本來已經很悲涼了,還要去登高;不但登高,還沒有朋友兄弟作伴,是“獨”登臺,形單影只,萬分凄涼?!鞍倌甓嗖 ?,不但是獨登臺,而且是多病之身。不但多病,而且已經到了百年,“百年”是一個虛寫,是說他已經步入了老年。年過半百、一事無成,悲不勝悲阿!
凡此種種,把“登高”之悲情抒發得淋漓盡致,詩情到達頂點。
4.賞析尾聯“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毖菔净虮硌荽饲榇司?,促使情境可感。
提問1:這兩句寫了什么?
生:結尾二句寫了詩人的辛苦潦倒,兩鬢已經斑白,一個“繁”字,則寫出了白發之多。心中愁苦,正需要借酒澆愁,卻又剛剛戒了酒,“新?!钡摹靶隆笔莿倓偟囊馑??!皾峋啤笔呛鼙〉木?,但是連這樣的酒也不能夠喝了,什么原因?有兩條,一是潦倒,喝不起了,一是多病,不能喝了。
提問2:潦倒不堪的根源是什么?
生:“艱難苦恨”!這四個字包含了多少國難家愁!多少時代與人生的悲辛的資料!這是詩歌有意露出的“馬腳”,也就是所謂的“眼”。此時,杜甫憂國傷時的形象,便躍然紙上。
生:似乎體現了杜詩的風格,沉-郁-頓-挫!但是沉郁頓挫這幾個字究竟怎樣理解?(再深情誦讀體會)。
師:沉郁多指思想感情,頓挫多指筆法,本來要吐了,又咽回去了。我們先看沉郁。沉郁多是指思想資料的博大精深,感情深沉深厚。杜甫身處**的時代,歷盡坎坷,而他一生系念國家安危和生民疾苦,心里郁積了多少東西!一有感觸,自然悲慨滿懷。頓挫多指感情表達手法的曲折起伏、反復低回。以此詩為例,前面幾句一向在蓄勢,仿佛水庫,已經聚了許多水,只要把閘門拉開,立刻就“飛流直下三千尺”,但他不拉,就聚在里面盤旋,這叫頓挫。還有一種風格叫豪放,代表詩人是李白蘇軾。無論是沉郁還是豪放,都指郁結了許多東西。我們打一個比方,頓挫就好比是海底的潛流,在下面盤旋,而豪放好比海底的火山,一下子爆發出來了。如果一腔的憂憤噴出來了,像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痛快淋漓,這就叫豪放,噴不出來,就叫頓挫。所以杜甫的許多詩歌就是這樣,前面寫得很深厚,但是不完全地爆發出來,到最后往往繞了回去,就構成了沉郁頓挫的風格。
活動4【測試】《登高》。
1、背誦《登高》。
2、賞析“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p>
活動5【作業】《登高》。
配樂深情朗讀,結合自己的領悟,展開想像,把這首詩改寫為散文《杜甫之悲》。要求:想像豐富、合理,資料與詩歌一致,語言順暢,五百字左右。
登高。
課時設計課堂實錄。
登高。
1一學時教學活動活動1【導入】《登高》。
時事造英雄,他是那個時代的英雄,他渴望“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然而命途多舛,他一生終不得志。他是詩人,他歷經戰亂,有家難回,骨肉分離,仕途坎坷,屢被貶黜,然而始終心系百姓,心憂天下。他是詩人,落魄潦倒,孤單飄蕩,最終老病孤舟終結生命。然而歷史卻永久記住了他,千古詩圣——杜甫,這天讓我們滿懷激情共賞他的“古今七言律第一”的《登高》。
活動2【活動】《登高》。
二、激情朗讀,感知登高的習俗。
師生齊誦《登高》,共同感知古代登高習俗。
提問1:古代寫‘登高’題材的詩還有哪些?
學生列舉:《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望岳》、《登岳陽樓》、《登鸛雀樓》……。
提問2:古人為什么要登高?
明確:為了望遠而抒懷!陶淵明“登東皋而吟嘯”,范希文臨岳陽樓而憂天下,辛棄疾建康賞心亭懷古傷今。
提問3:古人主要在哪些日子里登高?
明確:主要是在重陽節,或情到非抒發不可之時。
提問4:登高最容易引發人們哪些思想感情?
三、創設情境,感懷杜甫,走進作品。
展現杜甫各階段詩作與畫像,走進作者、作品,感知作者。
學生動情明確,杜甫出身官宦世家,小時候個性聰明,才華橫溢,“七歲思即壯,開口詠鳳凰”,志向也很遠大?!白灾^頗挺出,立登要路津”。成年后遇上安史之亂,父親去世了,生活相當困難,杜甫采草藥以糊口?!俺鄹粌洪T,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彼ヒ娒C宗,麻鞋見天子,衣袖露兩肘,生活之艱難,可想而知。詩人從天寶十四年(755年)開始挈婦將雛,流浪漂泊,倍嘗生活的艱辛,直到唐肅宗廣德元年(763年)?!兜歉摺穼懹诖髿v二年(767年)秋天,是杜甫寄寓夔州時所作。這時,杜甫已經是一位漂泊受難、飽經滄桑的五十六歲的老人了。他目睹了安史之亂給唐朝帶來的重重創傷,感受到了時代的苦難,家道的衰敗,仕途的坎坷,晚年的孤獨和生活的艱辛,心中百感交集,寫下了這首動人心弦的詩。但杜甫的偉大之處在于,他無論怎樣的艱難困苦,總是想到國事維艱,民生疾苦,憂國憂民,這也許是杜甫為人景仰的根本原因?!?/p>
活動3【講授】《登高》。
四、透過誦讀,品賞詩意,體會表現手法。
學習詩歌重在誦讀,請學生把《登高》自由朗讀兩遍。誦讀時請同學們注意四點要求:一是讀準字音,二是把握節奏,三是注意輕重,最后要求讀出感情。再請同學們聽一段名家的視頻朗讀,仿讀整體感知詩歌。下面就一齊來鑒賞和探討杜甫的這首詩。
1、鑒賞首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展現此圖,聲情并茂再現情景,感悟體會,生疑質疑。
提問1:一切景語皆情語!這首詩首聯共寫了幾種景物?風、天、猿、渚、沙、鳥。分別用那些形象的詞來描述?“急”“高”“嘯哀”“清”“白”“飛回”。十四字寫六種景,極為凝練。各給人什么感覺?設身處地想想。
生:急風,使人感到十分冷。既有身體的,又有心靈的。但更主要是心靈的,心寒。
生:天高,天的高低是憑感覺決定的,而不是真實的距離。顯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單。也點明季節是秋天。人們常說“秋高氣爽”。
生:哀猿,使人聽到它的叫聲十分悲涼?!鞍蜄|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生:沒有。因為色彩變了。清白是冷色調,紅黃是暖色調。冷色調往往讓人感到凄清。如果改成暖色調,把詩的意境就破壞掉了。
提問:還有一個變化,就是把“回”轉成了“來”,這有什么不同?
生:“回”說明鳥在盤旋。鳥為什么要盤旋?“繞樹三匝,何枝可依”,“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那里寫出了鳥的孤單無依,鳥的孤單無依背后是詩人的孤單無依。一個“回”字就傳達出了詩人的漂泊之感。
2.鑒賞頷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老師展現畫面,動員學生去體驗。然后比較鑒賞。把頷聯也改寫成另一句詩:“無邊落葉飄飄下,不盡大江滔滔來?!闭垖W生分組討論.,然后明確。
提問1:“落木”和“落葉”,哪一個更好一些?”
生:“落木”給人感覺比較沉重,“落葉”比較輕飄?!奥淠尽苯o人感覺光禿禿的樣貌,而“落葉”讓人感覺到樹上還有許多葉子?!睆纳噬?,“落木”往往讓人聯想到樹干的色彩枯黃。由此體會出作者的感情是沉重的。
提問2:那里為什么要用“蕭蕭”不能用“飄飄”?
生:實際上也與杜甫的感情有關?!笆捠挕弊屛覀兿氲绞捝?,讓我們感覺到風仿佛個性緊,在這種狀況下,樹葉仿佛往下掉。實際上我們明白,既然風這么急,葉子肯定是“蕭蕭”下,不可能是“飄飄”下。
生:“大江”是說江水水勢很大,滾滾東去,強調氣勢雄壯;“長江”則強調連綿不絕。
師:那么杜甫在那里強調連綿不斷,而不強調壯闊,大江廣闊,杜甫的悲與愁難道不像大江一樣廣闊深沉?因為前面說“無邊”,是著眼于空間而言的,前面講大,后面就要講長。否則就重復了。蘇軾如果說“長江東去”就沒有氣勢了。而在那里,前面一句“無邊落木蕭蕭下”已經有氣勢了,下面就應往縱深發展了。而且大家明白,古人用江水往往比喻時間。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江水的流逝往往讓我們想到年華的流逝,青春的流逝。因此在那里我們就能夠想到杜甫的情緒:因為悲涼,他感到滿世界仿佛都是落葉,落葉也染上了他的情緒。他看到江水的時候就想到,唉,老了,歲月不待人呀!這是他暮年的作品,因此這個地方要用“滾滾”,不能用“滔滔”?!疤咸稀敝粡娬{水勢很大,而滾滾強調翻滾向前,有一種綿長不絕的味道在里面,更能夠表現出時間的流逝。比如《三國演義》開篇就說“滾滾長江東逝水”,而不說“滔滔長江東逝水”,就是這個原因。我們重新感情朗讀這兩聯,就感覺滿世界的黃葉往下掉,而江水永不停息地滾滾向前,那種一浪接一浪、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滾滾而來的長江的雄渾壯闊,永無盡頭,似乎整個空間都溶進了這蕭蕭落葉滾滾長江之中。
小結:透過情境展示,感情朗讀,比較鑒賞可知,詩的前四句登高所見之景,表現了秋天的典型特征。首聯寫了六樣景物,勾畫出一幅極其廣闊的圖景,表現了深秋的凄清景象,并透過清猿、飛鳥等意象,渲染出一種凄清哀婉的意境,并傳達出詩人的漂泊無依之感。頷聯在寫景的同時也借“蕭蕭落木”、“滾滾長江”這樣闊大的景,深沉地抒發了詩人青春流逝、壯志未酬的悲涼。這是什么表現手法這就是詩歌常用的手法——情景交融!
3.賞析頸聯“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反復展現杜甫晚年形象圖,配樂詩朗誦,使學生深入體會,透過討論探究來賞析。
提問:透過前面景物描述我們已經明白詩人心中含悲。為什么悲愁。
生:前一句就寫了四層意思?!俺W骺汀?,詩人淪落他鄉,漂泊無定,心中本已很悲涼。而且不是偶爾作客,是“?!弊骺??!叭f里悲秋”,此刻不但作客異鄉,而且正值秋天。秋天本已可悲,秋天,是草枯葉落,萬物凋零的季節,柳永在《雨霖鈴》中說“多情自古傷離別,更哪堪冷落清秋節”,何況詩人離家萬里之遙,自然生出無限悲涼情緒。
生:下一句也寫了四層意思?!蔼毜桥_”,本來已經很悲涼了,還要去登高;不但登高,還沒有朋友兄弟作伴,是“獨”登臺,形單影只,萬分凄涼?!鞍倌甓嗖 ?,不但是獨登臺,而且是多病之身。不但多病,而且已經到了百年,“百年”是一個虛寫,是說他已經步入了老年。年過半百、一事無成,悲不勝悲阿!
凡此種種,把“登高”之悲情抒發得淋漓盡致,詩情到達頂點。
4.賞析尾聯“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毖菔净虮硌荽饲榇司?,促使情境可感。
提問1:這兩句寫了什么?
生:結尾二句寫了詩人的辛苦潦倒,兩鬢已經斑白,一個“繁”字,則寫出了白發之多。心中愁苦,正需要借酒澆愁,卻又剛剛戒了酒,“新?!钡摹靶隆笔莿倓偟囊馑??!皾峋啤笔呛鼙〉木?,但是連這樣的酒也不能夠喝了,什么原因?有兩條,一是潦倒,喝不起了,一是多病,不能喝了。
提問2:潦倒不堪的根源是什么?
生:“艱難苦恨”!這四個字包含了多少國難家愁!多少時代與人生的悲辛的資料!這是詩歌有意露出的“馬腳”,也就是所謂的“眼”。此時,杜甫憂國傷時的形象,便躍然紙上。
生:似乎體現了杜詩的風格,沉-郁-頓-挫!但是沉郁頓挫這幾個字究竟怎樣理解?(再深情誦讀體會)。
師:沉郁多指思想感情,頓挫多指筆法,本來要吐了,又咽回去了。我們先看沉郁。沉郁多是指思想資料的博大精深,感情深沉深厚。杜甫身處**的時代,歷盡坎坷,而他一生系念國家安危和生民疾苦,心里郁積了多少東西!一有感觸,自然悲慨滿懷。頓挫多指感情表達手法的曲折起伏、反復低回。以此詩為例,前面幾句一向在蓄勢,仿佛水庫,已經聚了許多水,只要把閘門拉開,立刻就“飛流直下三千尺”,但他不拉,就聚在里面盤旋,這叫頓挫。還有一種風格叫豪放,代表詩人是李白蘇軾。無論是沉郁還是豪放,都指郁結了許多東西。我們打一個比方,頓挫就好比是海底的潛流,在下面盤旋,而豪放好比海底的火山,一下子爆發出來了。如果一腔的憂憤噴出來了,像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痛快淋漓,這就叫豪放,噴不出來,就叫頓挫。所以杜甫的許多詩歌就是這樣,前面寫得很深厚,但是不完全地爆發出來,到最后往往繞了回去,就構成了沉郁頓挫的風格。
活動4【測試】《登高》。
1、背誦《登高》。
2、賞析“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p>
活動5【作業】《登高》。
配樂深情朗讀,結合自己的領悟,展開想像,把這首詩改寫為散文《杜甫之悲》。要求:想像豐富、合理,資料與詩歌一致,語言順暢,五百字左右。
導入:
師:同學們,今天的這堂課讓我們一起來欣賞杜甫的《登高》詩,學習詩的最好的辦法是誦讀,通過誦讀,可以走進作品描寫的意境中去,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里去,從而受到感染,獲得啟示。首先我們一起來欣賞《登高》詩的配樂朗誦和有關詩句的畫面。
(用多媒體放映詩與畫《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學生認真地觀看,感受詩意)。
(學生思考片刻后,有幾個舉起了手)。
生1:寫了夔州的秋天、落葉、長江、沙渚、猿鳴、飛鳥這些景物,有仰望,有俯視,是從多個角度來寫的。
生2:還有詩人的登高遠眺。從他眼中描幕了一幅“夔州三峽秋景圖”,是由近及遠,又由遠及近來寫的,采用了不同的視角。上、下、遠、近的秋色塞滿了整個天地之間。
生3:詩的前四句寫景,后四句寫人事,是借景抒情的寫法。
生:……(生沉默)。
師:哪位同學能發揮一下想像,把這幅“三峽秋景圖”具體描繪一下,讓同學們再深刻地感受一下,體味詩的意象,從而更好地領會詩人的情感和意圖。
(有幾位文學基礎好些的學生埋頭在紙上快速地寫著)。
(不少學生鼓掌)。
生1:“飛鳥”既然是在空中飛,說明它無處停息,比喻孤獨無依。
生2:“落葉”有落葉歸根的意思。
生3:長江一瀉千里,比喻時間的流逝。
師:詩的意境已經深挖出來了,我們再聯系一下“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四句,自然就更能體會詩人借景寄托的心境。大家再把這四句詩反復讀幾遍,小組討論一下,然后作一番交流。
(學生討論,師巡視指導)。
生1:這幾句詩寫出了詩人晚年的心境,因為“常作客”指萬里漂泊,居無定所;
“百年”指年邁衰老;“多病”指疾病纏身;“悲秋”寫得就很沉痛,以往秋天都用來比喻收獲,是喜悅,但詩人想到自己淪落他鄉,年老多病的處境,就生出了無限的悲傷。
生2:說心境,不如說是處境:詩人因為漂泊無定,備嘗艱難潦倒之苦,使自己白發滿鬢;又因為疾病纏身,詩人喜喝酒而酒又沒有了,自然就觸景生情,心中的悲傷難以排譴。
生3:我覺得整首詩層次應該很清晰,前四句寫季節之秋,后四句寫個人之秋,全詩用“秋”字聚焦,用“悲”字貫穿,充分體現了詩人晚年孤愁的心境。
生4:難道孤愁就是杜甫的晚年,就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晚年的心境嗎?
生:……(生沉寂)。
師:請同學們認真思考一下,杜甫當時年老多病,為什么還要登高呢?
生:因為他要望望那安史之亂的硝煙尚未消散的祖國山河,雖然他知道登高望遠,滿目都是秋,但還是止不住那登臨的沉重腳步。
師:能看到真的硝煙嗎?
師:那么,回過頭,我們再一起來思考“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難道僅僅是季節之秋嗎?“艱難苦恨”難道僅僅是由于作客,多病嗎?讓我們一起走入詩人的心靈,深挖一下詩歌的思想蘊涵。
(再次播放詩與畫《登高》片段,讓學生沉浸其中,感悟詩情)。
生:無邊落木仿佛就是唐帝國衰敗的寫照,從江河東去中我們分明可以感受到無情的歷史變遷,蕭瑟的秋意中飽含著杜甫多么深厚的憂國憂民的感情啊。
師:說得好??!
生:“艱難苦恨”也不是杜甫個人萬里作客的悲傷,“繁霜鬢”是由于杜甫憂國憂民,憂慮過深過重造成的。
(發言的學生很多,這里不一一詳述)。
(師在黑板上畫了三個圈)。
生:在季節之秋和個人之秋中,還滲透著一個國家之秋,正是這個“秋”充斥著詩人的心胸,并且與季節之秋、個人之秋產生了共鳴,只有這個“秋”才是詩人所悲之秋的真正靈魂。
生:是因果關系。艱難的世事,國家處于多事之秋。國難深重,正是匹夫有責,奮力報國的時候,可是杜甫自己卻年老多病,令他痛心疾首,萬分憾恨。
師:噢,原來杜甫“苦恨”的是自己不能再為國為民盡力了!這是詩人的自責,他憂憤深廣,既不像蘇軾,也不像李白。蘇軾在政治上失意時,能曠達自解、“倚杖聽歌聲”;杜甫做不到,他終生坎坷,卻從不談清風明月,即使晚年走投無路,也未曾問過桃園仙蹤,他活得太執著。杜甫更不是李白。李白總是在自我張大,一會兒上九天攬月,一會兒下五洋捉鱉;杜甫卻總在自責自己不能挽狂瀾于既倒,不能救生民于水火,這才是“苦恨”的真正底蘊,這才是獨一無二的杜甫心哪!
同學們,這一節課老師和大家一起討論了《登高》詩的思想蘊涵,邊說邊談,邊談邊說,每一個活動細節都進行得很好,特別是有好幾位同學的發言很深刻,關于結構藝術方面的問題,由于時間關系,留著咱們下次說,好不好?下課。(師生道別)。
教后感:
本堂課師生對話的氣氛非?;钴S,學生們調動了自己的知識體驗,想象與直覺,根據收集到的信息分析,解釋詩句的含義與思想蘊涵,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這樣的探究型語文審美教學課使學生認真地閱讀作品,師生之間平等尊重,相互交流,不僅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感受力,而且也能從理性的角度更好地把握作品所傳遞的諸多信息。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對其詩歌創作的影響。
2、掌握詩歌鑒賞的基本方法。
3、賞析情景交融、氣象宏偉的藝術特點。
4、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與憂思。
學習設想。
1、朗讀吟誦。加強朗讀訓練,使學生通過吟誦感受畫面的悲涼氣氛和詩人深廣的憂思。
2、情景再現。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想象,再現秋江廣闊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過再創意境理解這首詩的思想感情和藝術特點。
教學時數:
一課時。
課前閱讀準備。
1、杜甫的生平經歷。
杜甫(712~770)唐代詩人。字子美。祖籍襄陽(今屬湖北),生于河南鞏縣。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自稱“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嚴武薦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后世稱之為杜少陵,杜工部。其詩深刻反映社會現實,因此被稱為“詩史”,他亦被稱為“詩圣”。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學傳統的家庭中,是著名詩人杜審言之孫。7歲學詩,15歲揚名。20歲以后可分4個時期。
(一)、玄宗開元十九年(731)至天寶四年(745),杜甫過著“裘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吳越和齊趙一帶。其間赴洛陽考進士失敗。天寶三年,在洛陽與李白結為摯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會。杜甫此期詩作現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為代表。(涉世不深)。
(憂國憂民)。
(三)、肅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亂最盛。杜甫也盡歷艱危,但創作成就很大。長安陷落后,他北上靈武投奔肅宗,但半路被俘,陷賊中近半年,后冒死從長安逃歸鳳翔肅宗行在,受左拾遺。不久因直諫忤旨,幾近一死。長安收復后,回京任原職。758年5月,外貶華州司功參軍,永別長安。759年,對政治感到失望的杜甫辭官,于年底到達成都。組詩“三吏”、“三別?!?/p>
(現實主義創作達到高峰)。
(四)、肅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歷五年(770)內,杜甫在蜀中八年,荊、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斷續住了五年。765年,嚴武去世,杜甫失去憑依,舉家離開成都。開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間”的生活,時間多在船上度過。770年冬,杜甫死于長沙至岳陽的船上,年58歲。
2、寫作背景。
這首詩是杜甫大歷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長江之濱、矍塘峽口,以水急、風大、多猿著稱。詩中抒發的不只是詩人個人的不幸。當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們又乘隙而起,相互爭奪地盤,造成社會**,民不聊生。在這種形勢下,詩人只得繼續“飄泊西南天地間”。他的郁悶是多種因素造成的,這里有時代的苦難,也有家道的艱辛,個人多病和壯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的相繼辭世。為了排遣濃云一樣時時壓在心頭的郁悶,他抱病登臺,但悲涼蕭瑟的江峽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教學步驟:
一、新課導入:(投影畫面)。
(音樂起)語調低沉,語速緩慢,滿懷感情)1200多年前,一個秋天,九月初九重陽節前后。夔州,長江邊。大風凜冽地吹,吹得江邊萬木凋零。樹葉在天空中飄飄灑灑,漫山遍地滿是衰敗、枯黃的樹葉。江水滾滾翻騰,急劇地向前沖擊。凄冷的風中,有幾只孤鳥在盤旋。遠處還不時傳來幾聲猿的哀鳴。這時,一位老人朝山上走來。他衣衫襤褸,老眼渾濁,蓬頭垢面。老人步履蹣跚,跌跌撞撞。他已經滿身疾病,有肺病、瘧疾、風痹。而且已經“右臂偏枯耳半聾”。
重陽節,是登高祈求長壽的節日??墒沁@位老人,一生坎坷,窮愁潦倒,似乎已經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時,國家正處在戰亂之中,他遠離家鄉,孤獨地一個人在外漂泊。
面對萬里江天,面對孤獨的飛鳥,面對衰敗的枯樹,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頭……放聲高吟: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滿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是的,那么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走近這位老人,走近他的生活,一起來欣賞1200多年前他為我們留下的`這千古傳唱的著名詩篇《登高》(投影課題)。
我們一起隨著音樂再來誦讀一遍?。ㄒ魳菲穑?。
二、指導誦讀。
學習詩歌重在誦讀,誦讀能更好地領會詩的主旨,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更好地鑒賞詩歌。
那么怎樣才能誦讀得更好呢?(投影誦讀要領)。
1、理性的把握:理解詩的作者,理解詩的內涵,必須走進作者的內心中去,文如其人,言為心聲。
2、感性的表現:語音、語調、表情、動作、音樂。
三、賞析文本。
1、鑒賞首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這首詩首聯共寫了六種景物:風、天、猿、渚、沙、鳥。分別用“急”“高”“嘯哀”“清”“白”“飛回”來描寫。十四字寫六種景,極為凝練。
急風,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體的,又有心靈的。但更主要是心靈的。
天高,顯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單。
哀猿,使人聽到它的叫聲非常悲涼。
飛鳥,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鳥。因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鳥。它在到處盤旋,尋找自己的巢。還可以是一只跟鳥群失散的鳥。賞析時要敢于展開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詩給我們留下的空白??傊?,這是不是一只歡樂的鳥呢,是一只孤獨痛苦的鳥。
我們不能把它想象成一只歡樂的鳥,而且只能認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這是因為我們都是根據杜甫此時此刻的處境去想象的。此時杜甫孤單地一個人在外漂泊。
2、鑒賞頷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頜聯只寫了兩種景物落木、長江。由落木,想到了樹,由樹及人,還是要聯系杜甫的此時此境來聯想。杜甫看到落葉飄零,肯定想自己像樹一樣,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經到了生命晚秋。生命是短暫的。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卒于770年,活了58歲,寫這首詩時是767年,55歲,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寫的。
如果說“落木蕭蕭”是有生命短暫之感的話,那么,“不盡長江”呢?
應該是時間的無窮,是歷史長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覺?!按蠼瓥|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卑堰@聯上下兩句的意思,聯系起來總結一下,是互相對比著寫的,也有襯托,人的生命越短暫,歷史和時間越顯得悠久?;蛘叻催^來說,歷史和時間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顯得短暫?!叭说纳?,指的是個人的生命。人生倏忽百年,江山萬古長青。
第二句,面對滾滾不盡的歷史長河,杜甫感到有些無可奈何。還有一種很宏大的氣勢。但同時,作為一個現實主義詩人,一個有闊大的胸襟的知識分子來說,他不僅僅是無可奈何,也不是對生命的短暫想不通,更不是想違背自然規律而祈求長生不老,他知道人無論活到何時,都難免一死。這是一種必然規律。所以,他又感到豁達、坦蕩、胸襟開闊。
3、賞析頸聯――“萬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做客”和現在的“做客”不同,這里的“做客”是客居他鄉的意思。杜甫這里是漂泊他鄉、流浪他鄉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時是在戰亂的年代。是長久的,不斷的?!俺!弊隹?。杜甫從48歲開始,一直到58歲去世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寫這首詩時已是第八個年頭了。什么叫登臺呢?登臺,是九九重陽節的一種習俗。古人為什么登臺?是為了祈求長壽。登臺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是獨自一人,登臺的地點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鄉,而杜甫呢?是在離家萬里的他鄉,悲涼的秋天。做客并登臺,已是兩層“愁”,是雙倍的愁。想想看,再這樣層層疊加上去已是六層了。再往深處想,杜甫登臺是百年了。
“百年”,就是老年,拖著多病的身體,這樣又是八層愁苦。
4、賞析尾聯――“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國難,是連年的戰亂。由于艱難痛苦和仇恨,使我兩鬢斑白了???,是什么意思?在國勢艱難的時候,我極度痛恨,我已經老了,以致兩鬢斑白了???,是極度的意思。這樣更表現出杜甫的憂國憂民。杜甫想為國家出力,平定戰亂,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為國家出力了。是一種憂憤的心情,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發叢生,兩鬢染霜。心有余而力不足?!捌D難”也不僅僅指國家艱難,更主要的還有個人艱難。因為杜甫此時已經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渾身是病,他估計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時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應該是自己艱難的不容易的一生。顛沛流離,坎坎坷坷――幾乎一直伴隨著杜甫老人的一生。這里既有國家的艱難,又有個人的苦難,二者都有。他既憂國,憂民,又憂身。應該特別強調杜甫的一個獨特之處,就是:古代許多知識分子常以“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作為處世準則,而杜甫卻是無論窮達,都是兼濟天下。
杜甫這個人特別愛喝酒,我們學過的杜甫的詩中,這已經不是第一次寫到喝酒了。還能舉出些喝酒的例子來,“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倍鸥Α毒湃铡吩娭杏小爸仃柂氉帽芯?,抱病起登江上臺”。杜甫客也喝酒,憂也喝酒。咱們中國似乎惟有酒能夠淋漓盡致地表達或喜或化的感情。而且此時是重陽節呀,按習俗應該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卻不能喝酒了。因為他有肺病等多種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還因為窮困,他也不一定能夠有酒喝。借酒才能澆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悶的情緒??墒菂s不能喝酒,這愁悶可怎么了卻,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結在詩的結尾,郁結在杜甫老人的心頭。
教學目標:
1.掌握一些古詩朗誦的常識,讀出節奏,讀出韻律,逐步提高詩歌朗讀水平。
2.加強朗讀教學,在反復朗讀中體會詩歌的意境,品味詩中的美點。
3.把握重點詞語,分析景物意象,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層意蘊。
4、學習《登高》,感受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學習他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
教學重點:
1.了解每首詩創作的時代背景,理解每首詩的思想感情。
2.初步鑒賞品味詩歌的美點。
3.把握詩的景與情、事與情,感受品味詩歌的意境。
教學難點:
1.透過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蘊藉的詩意。
2.初步掌握一些詩歌常見的表現手法,并體悟其表達效果。
教具準備:
多媒體、錄音機。
教學過程:
一、學習《登高》。
1、題解。
杜甫詩以律詩見長,《登高》便成了杜甫的一篇最有名的七言律詩。此詩是作者在代宗大歷二年(767)九月重陽節登高時所作。當時杜甫身居夔州,已經五十六歲,長期顛沛流離的生活,加之情緒抑郁憂憤,致使詩人身患重病。重陽登高無心游賞,觸景傷懷,抒發了自己的內心的感慨。
2、學生自讀感悟。
自讀全詩。
根據注腳,解讀詩歌的資料與結構。
(前四句寫登高見聞,重在寫景,以天、風、沙、渚、猿嘯、鳥飛、落木、江水構圖;后四句依景抒情,寫詩人長年飄泊、老病孤愁、憂國傷時的感情。)。
思考情景間的聯系。
感悟沉郁頓挫的美學風格。
——師生討論:前四句所繪的秋景圖是一幅什么樣的圖畫,溶鑄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情?(是一幅凄涼的秋景圖。詩人登上高處,峽中不斷傳來“高猿長嘯”之聲,使頓生悲情;之后仰望茫無邊際、蕭蕭而下的木葉,俯視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的江水,一種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愴自然而生,尤其是“無邊、不盡”,透出其沉郁悲涼,不僅僅寫出了空間的廣漠,更強調無處不含悲秋之氣。)。
——師生討論:后四句的所思所感,是如何內化為整個民族的苦難與艱辛的?
(第三聯從時空著筆。由異鄉飄泊到鑫病殘生,“萬里、百年”呼應上聯的“無邊、不盡”,使悲秋具體而沉痛。第四聯從白發日多寫到護病斷飲,使人聯想到潦倒不堪的根源是時世的艱難。這樣,詩人憂國傷時的情操,便躍然紙上。)。
鑒賞對仗工整的形式美。
——請同學以詩中的某一聯為例,研討對仗工整的形式美。
(例句:首聯不僅僅上下兩句對,而且還有句中對,上句天對風,高對急;下句沙對渚,白對清,對仗極其工整。仔細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比姲司浣詫?,顯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
——比較閱讀感悟與王維的《山居秋暝》比較,感悟兩位詩人不同的風格特征。
(兩詩均以“秋景”為描述對象,但景物特點、繪景方式、抒情方式等有較大差異。)。
3、譯詩。
風猛天高猿叫聲悲哀,島清沙白鳥飛翔徘徊。
無邊的秋葉刷刷落下,沒頭的長江滾滾奔來。
萬里漂泊悲傷居他鄉,年老多病一人登高臺。
國衰國破可恨白發增。窮困潦倒濁酒也停買。
當時整個社會的現實,發現了詩人的衰嘆?!捌D難苦恨”導致了詩人“多病”和“繁霜鬢”的境遇。個性是因多病而斷酒,詩人的悲情更難以排遣,這些都道出對時世“艱難”的不滿,對自己人生之秋的悲嘆。律詩一般都是中間兩聯對仗,而且對得自然妥貼,到達了登峰造極的地步。胡應麟《詩藪》內篇五卷中贊譽它“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實一意貫串,一氣呵成?!边€稱它是唐人七律中,甚至是古今七律中第好詩。此詩雖是一首悲歌,但它給予我們的感受不是悲涼和消沉,詩人雄俊奔放的筆勢帶給我們的是一種悲壯豪邁、心胸闊大的感覺。詩的前兩聯寫景,后兩聯抒情。前兩聯的寫景并后兩聯的抒情張本,寫秋景,物象含蓄,極富特征,個性是在頸聯才點出“秋”字,證明詩人構思用字的精妙。后兩聯的抒情將國家的現實和詩人遭遇聯系起來,感情表露得深沉、曠遠,表現了杜甫高超的藝術功力。
以下是高中語文《登高》說課稿范文,希望大家盡快掌握寫說課稿的思路!
《登高》是高中語文必修3第二單元第五課《杜甫詩三首》的第三首。這個單元學習唐代詩歌。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政治開明,經濟繁榮,文化上兼容并包,音樂繪畫書法等藝術都有了長足的發展,這些都從不同方面對詩歌創作產生了積極影響。同時,詩歌本身的發展也趨于成熟,體裁擴大,詩體完備,詩家輩出,風格多樣。唐詩體現了我國古典詩歌創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極大的社會認識意義和審美價值。
《登高》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的一首代表性律詩。古人評價它是“杜詩第一”、“古今七言律第一”,可見其重要位置。這首詩充分體現了杜甫律詩“沉郁頓挫”的風格,具有極高的鑒賞價值。學好此詩,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
新課程標準要求詩歌鑒賞要“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蘊,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豐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學修養”。古詩如浩瀚之海,實現上述目標,讓學生自己在詩的海洋里乘風破浪,應是最理想的選擇。
1、葉圣陶先生曾說“詩要反復地讀,詞要低回地誦”,引導學生在朗讀中分析,在分析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中總結鑒賞方法是本課的著力點。掌握方法,分析得更準,理解得更透,讀得會更動情,感悟會更深刻,受益會更多。因此,我把學習詩歌鑒賞的一般方法,提高詩歌鑒賞能力作為本課的知識與能力目標。
2、學生觀決定教育觀。讓學生成為課堂主體,尊重學生個性,注重學生個性發展,是新課改的精神之所在。師生平等對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因此我把教師主導下的多層對話作為本節課的過程與方法目標。
3、教育的本質就是塑造人。讓學生從杜甫“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的那種愛國愛民情懷中汲取一點精神養料,是本節課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培養的關注點。
綜上所述,本節課就是在師生平等對話中讓學生去感受詩之美,領悟詩之情,學習詩之法。學習詩歌鑒賞的一般方法是教學重點,汲取詩人的精神養料是教學難點。
1、在整節課的教學中,我會多處靈活運用誦讀法?!叭衷娖叻肿x”,抓住朗誦,也就是抓住詩歌教學的“牛鼻子”?!耙月曔_意”、“以聲移情”、“以聲傳情”可帶領學生較快地走近詩人,走進文本,感受詩情,觸摸到融于詩歌中的詩人的情懷。
2、新課程要求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我在鑒賞詩歌意象,體會情景交融藝術手法時,會運用自主探究法。學生將分組討論,抓描寫意象的關鍵詞并體會其作用,從而突破教學重點。
3、在體會詩歌的悲情美環節,我會恰當運用提問點撥法,指導學生思考,突破教學難點。
4、運用多媒體,展示圖片、影像資料、背景音樂,變抽象為直觀,變無聲為有聲,豐富教學內容。
(一)用對聯導入。
民間疾苦筆底波瀾;。
世上瘡痍詩中圣哲。
學生借助對對聯的賞析,回味杜甫窮年漂泊的一生,體會杜甫作為一個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讀書人,忠君念闕,心系蒼生的偉大情懷。
(二)研讀課文。
1、初讀,朗讀吟誦,感知韻律美。
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讀懂句意,體會律詩的節奏、押韻的順暢之美。
2、再讀,披詞入情,感受感情美。
讓學生用一個字概括這首詩的情感內容。(此教學設計是從新課標要求的文學作品應先整體感知,培養學生歸納推理的邏輯思維能力出發進行的設計。
其答案是一個“悲”字,由此輻射出兩個問題:詩人因何而“悲”?如何寫“悲”?(此問題設計順勢而出,目的在于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
3、三讀,展開想象,感悟意境美。
這一問題的設置,是讓學生通過體會多個意象所構成的意境,深刻地感受到詩中所彌漫的悲情,從而對情景交融這一手法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這就初步突破了教學重點。
4、四讀,品評詞句,領悟悲情美。
詩中有景有情,學生在入境之后,引導學生抓住頸聯、尾聯的關鍵詞如“悲”“客”“病”“苦恨”“酒杯”等來領悟詩人悲壯而不傷感,愁苦而不消沉的情懷,突破教學難點。
5、五讀,感悟朗讀,品悟音樂美。
在深刻理解基礎上的誦讀是涵詠陶冶情操的最佳途徑。我將其分三步完成:先自由誦讀,用心感悟,借聲傳情;再配樂朗誦,在悲涼的背景音樂中個別誦讀,互相點評,互相欣賞;最后,播放名家范讀,在傾聽中將詩情融入心田,完成背誦。
設計意圖:古語道:“腹有詩書語自華”,背誦一定數量的優秀作品對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這一環節的設置,就提高了學生背誦的積極性,實現當堂任務當堂完成。
(三)歸納賞詩之法。
引導學生對本節課運用的誦讀讀法、意象分析法、知人論世法等詩歌鑒賞的方法做一歸納總結,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升華。
(四)課堂練習、拓展延伸。
一堂成功的語文課,應是“授之以漁”,并讓學生及時有效地學以致用,因此我設置一道課堂練習題,用多媒體展示《旅夜書懷》:
1、分析首聯“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中“細草”和“孤舟”兩個意象的作用。
2、怎樣理解“月涌大江流”的內容和意境?
鑒賞程序相類似,旨在讓學生學以致用,不再贅言。
1、在教學過程中,我將形成以下的板書,這個板書可以幫助學生更完整的理解課文。
2、“教是為了不需要教”,一個務實的語文老師應該把學習的金鑰匙交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課外大量的歷練達到“不需要教”的目的。這節課,我布置了課外作業:
任選一角度,對《登高》進行賞析,寫出自己的獨到見解。200字左右,完成在周記本上。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xindetihui/40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