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體會是我們對自己成長歷程的反思,也是對自己經歷的總結和匯報。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心得體會范文,僅供參考,希望能給大家提供一些寫作方面的啟示和幫助。
《道德經》是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的啟蒙巨著,開啟了人類自古以來幾千年探索自然規律的序幕。辯證地看待它,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對指導我們的生活大有裨益。
老子以其博大精深的真知灼見,向世人闡釋了如何待人接物,如何進行科學管理,如何修身養性,如何求知,如何治國等等。告訴我們無論做什么都要遵循道路(也就是事物的規律),不要有太多的欲望?!斑^去是最好的?!痹诠糯?,按照法律辦事的人,“天清地好”,上帝對法律的尊重可以是明確的,地球對法律的尊重可以是和平的,上帝對法律的尊重可以帶來和平,河流對法律的尊重可以充滿水,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如果尊重法律就可以是無窮無盡的,侯軍國王如果尊重法律就可以得到世界?!笆撬斐傻摹??!疤炜涨缋?,會裂開;如果土地上沒有和平,人們就會害怕;神沒有靈,要懼怕安息;山谷不盈利就會枯竭;萬物不能生,必滅;王厚不正直,會害怕的?!币馑际?,天不晴,可能崩裂,地不太平,可能崩塌,神仙不顯靈,可能消失,河流無水干涸,萬物不能生長,可能滅亡。追求太多,欲望太多,就會厭倦生活;如果你很安靜,什么都不做,你會很滿足,很快樂,否則你會帶來災難。
老子的《道德經》提出了他的辯證哲學的治國安民思想?!兜赖陆洝非鞍氩糠种饕懻撝螄铰?,后半部分主要討論如何治國。
第一段“道可說,不可恒,名可名,不可恒?!币馑际堑雷鳛槭澜绲谋驹?,可以用語言來描述,但不是永恒的。"可以命名一個名稱,而不是一個常量名稱."它是一個可以被調用的名字,而不是一個常量名?!拔粗?,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币簿褪钦f,天地剛呈現的時候沒有名字,萬物逐漸出現的時候都有自己的名字(但不是永恒的)?!八?,總是沒有看到它的美好的欲望,往往有看到它的尷尬的欲望?!币馑际俏覀兂3T跊]有欲望的時候去探索它的奧秘,有時候去探索它的倪端。"這兩個名字相同,但名稱不同."也就是說,存在和不存在都來自道,但名稱不同?!巴痪湓捳f的神秘”,也可以說是深奧微妙,難以把握?!吧衩囟衩?,所有美好事物的大門?!币馑际钦f這種神秘的方式就是一切的秘密方式。
老子在開篇就用具體抽象的“道”介紹了“常無欲見其美,常無欲見其悲”,即他寫道,要知其玄妙,最好做到“無欲”。這和他“清廉無為”的想法是一樣的?!盁o欲”是貫穿《道德經》的主旨。
老子認為人性本善,本純。人類的各種丑惡行為,應該是不合理、不完善的社會制度導致的扭曲人性的變態現象。所以老子堅持存真離偽,保存人性的善與美,順應自然之道,拋棄一切引起人貪欲的東西。他的政治思想在今天似乎很難理解。他理想社會里的人都很發達,頭腦簡單,沒有物質享受的奢侈欲望,也不會被各種令人眼花繚亂的文化或知識所困擾。他是一個歷史循環者。在他眼里,讓人們在自由寬松的社會環境中保持人類簡單純真的精神生活,比物質文明發達但充滿危機、斗爭、謀殺、陰謀的社會制度更符合人性。
他強調“無為”就是順應自然,其治理社會的有效性顯然比用法律、法規、制度、道德、知識來約束人的社會行為要合理有力得多。這就是“無為而無不為”的基本含義。老子的這一社會理想與其“道”論密切相關。
這種政策的好處,從而達到了“不言之教”的教化作用。
治國如此,那么治人又該如何呢?要以善,以柔,以剛。
老子《道德經》中所陳的治國與治人思想,其意義之深遠,至今仍有很重要的借鑒意義。
現今社會,生活、工作的腳步很快,壓力又大,人們的脾氣也隨著變得焦躁與不安。如果能做到善、柔,必定可以平心靜氣。心靜自然涼,生活、工作的情緒就會舒暢起來,效率也會大大提高。不僅如此,善與柔還可以幫助處理好朋友和同事之間的關系,使變得融洽,心情也會陽光不少。
在楊勇老師的建議下,我認真地拜讀了老子的《道德經》,老子的《道德經》只有區區的五千多字,卻表述了自然之理,令人茅塞頓開,意義深刻。
《道德經》主要是論述兩個方面:一是世界本體——自然,即道與陰陽。道為世界之真,用陰陽成物。二是意識。意識為物的本性,以謙柔通于道。在這兩個層面上,又構建了兩重秩序:一是人,意識與自然間的秩序。這種秩序表明人要尊敬、理解、學習自然。二是人與人之間的秩序。這種秩序就是愛。脫離了愛,這種秩序將不復存在。
一、人,意識與自然間的秩序。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源于道,道是世界的本體,是唯一的真,唯一的存在,即道就是世界。沒胡道就沒有世界,世界因道而存在。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述道之理,而道之理應效法自然,而人、地、天也亦效法道。效法道應循道而行,利用自然之理,為自己所用,從而造福人類,使人類社會"天長地久"。倘若我們不依道而行,抱著"人定勝天"的心態,斗天、斗地、斗自然,最終的苦果還是自食。
"天之道,不爭而善,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坦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功成身退,天之道也。"天有其規律,不是人所能左右的,但我們可以利用其規律,在實踐中實現自己所要達到的目標或理想,因為"天不負有心人"。但是,功成之后要在適當的時候身退。"樹在招風",我們應順應天意,適時而止,方能自保,安享天下太平,而免遭殺身之禍,這也涉及到后面所寫的"知足"。
二、人與人之間的秩序。
"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要想成為圣人實非易事,要想成為圣人,應該有一顆謙虛的心,不恥下問,努力地用知識與道德來充實自己。,同時,要忌空無實際的志向,應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結合自身實際,去實現符合自己能力的理想與目標。值得注意的是,以上的這些,要有一個前提,那就是有強健的體魄。因為"身體是革命的本錢。"。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以其終不自大,故能成其大。""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人不應有驕傲自大之心,完全忽視他人的'存在,驕傲自大只會使自己迷失方向,跌入萬丈深淵。"知彼知已,方能百戰百勝。""人貴有自知之明。"以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與潛力,一切的困難就不將是困難了,美好的明天將被自己開創。
"困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整體離不開部分,部分有時也會決定整體。我們注重整體的同時,也不應忽視部分的作用。凡大事者,皆從小事做起。即使是社會主義的大廈,也是一塊塊磚建起來的。因此,我們在實現自己的理想時,要從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終成大事,實現理想。
"柔弱勝剛強。""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堅。""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行,莫能行。""天下非剛至強,柔變強。如水滴石穿,繩鋸木斷等。以柔克剛,柔能勝剛,即使天下至柔之物,也能打敗天下到堅之物,這是道之一。但是,天下人皆知其道,而能真正做到的卻很少,甚至沒有。人民在強權之下,也許是很柔弱的,但在暴政之下,人民看起來的柔弱,卻能推翻暴政。如秦朝的來亡,便是一個例子。
"上善若水。"靜能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人是一種高級動物,動物尚有沖動,更何況是人。那么,我們該如何抑制自己的沖動呢?這就需要我們修心養性,以致使自己做到"清靜"、"無為"。這樣,我們即使面對世間的變幻莫測,烏云密布,也應處之泰然,冷靜、沉著地面對,最終將云開見日。倘若自己先亂,即會做出沖動之事,其結果會更糟。
"夫唯不爭,故無憂。""見素抱樸,少見寡欲,絕學無憂。""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知足不辱,知此,可以長久。"人有一大缺點,那就是不知足。人要想改變這一大缺點,就是淡泊名利,少思寡欲,保持一顆平常心,方能知足。知足者,少有煩惱。無煩惱者,常帶有微笑,能開心、快樂與幸福,這就能夠使自己壽命延長,安度天年。
總的來說,《道德經》惜字如金,字字經典,使人在知道自然這理,依道而行。同時,讓人明白世俗中的為人處世之道,以清靜無為,使自身開心、快樂與幸福。
剛讀完《道德經》,我從中遭到許多啟迪。作者老子是我國古代的聞名思想家,哲學家。這本書是老子的亂世之道和人生哲學,而非我原以為的道德教材。當然只要20多頁,可是由于領悟力有限,通讀全書,能了解的必需有十之二三。首先,老子概括了當時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改變,事物都向它相反的方向變去。指出“物極必反”的通則,簡直無論在哪一方面皆是如此的。
老子相識生活世界,看待生活的看法,主見貴柔、守雌,反對堅毅和進取,老子的思想是無為。如今的人一般都以為他的思想非常消極,其實他的思想更多的包含了對廣袤勞動人民的酷愛。他期望經過它的思想來影響統治階級,讓老百姓能夠得到更多涵養生息,讓老百姓安家立業。
我以為“無為”包含著順其自然不牽強去做的指導思想,因而能夠浸透到生活的各個方面。就比方說教化理念中也能夠自創。俗話說“強扭的瓜不甜”,學習是一件盲目自愿的事情,學生只要主動的學習,把學習當成一件快樂的事,才能夠學有所成,這就需求我們教化者在教化理論中引導學生快樂、簡便、盲目、自愿的學習。教化中的無為而治,不是不論,而是因勢利導,絕不拔苗滋長。不順應自然規律,濫施各種生長激素,不敬重孩子的意愿自覺參加各種奧數,學鋼琴,拉小提琴等培訓經常適得其反。同時老子的“物極必反”的思想好像在預言今日的社會。人類所追求的所謂文化,所謂科技,現代化,都應當是為人類效勞的,可是環境污染,能源耗盡,消費率提高,失業率上升,貧富差距的拉大,好像又和所謂高科技有著密不行分的關系。人們為了保住工作而工作,無暇關注本身和家庭,有時間的.時分沒錢,有錢的時分沒時間。又或者說兩者都沒有。這樣的社會又怎能說是奇妙的呢在高度興盛之后,人類當有所回來,以免到達極致走向另一面,走到無法挽回的地步。
老子不愧是我國古代非常巨大的思想家,并且在如今,他在全世界的影響力遠遠超越孔子。老子的學說“玄之又玄”,可是我卻沒有能發覺“眾妙之門”,自古以來研討老子的人太多太多,但我總以為體會到“物極必反”,“無為”之類的人生哲學,對個人來說更有意義。我以為他的很多觀念值得我們去深深地思索。
在省級機關和全廳開展的讀書活動中,閑暇我又翻了翻《道德經》,隨著歲月的流逝,可能是年齡的增長,過去的事情常常會歷歷在目。我從鄉村民辦老師入伍的新兵當團政委后轉業,再從派出所普通民警到廳出入境管理局政委,在這個一直為共產黨效力的兩個強力部門服務的人生歷程中,讀《道德經》的心得體會從無到有,再到現實的運用與感悟,實在受益匪淺!
《道德經》是我國古代哲學家、思想家、道教始祖--老子唯一傳世的著作,全書雖僅五千字,卻被歷代圣賢、帝王、朝野各界奉為處世與治國寶典。中國各大思想流派均從中汲取了豐富的養料,也深為西方大思想家如黑格爾、海德格爾等所推崇?!兜赖陆洝肺淖趾喖s而深奧,思想豐富而難測,似乎能滿足不同人的不同需要和期望,能引出不同的理解、解釋、理論、猜想以及發揮。
《道德經》第八篇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因其無有,故能入于無之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p>
這段話的意思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樣。水善于幫助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它停留在眾人所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上善的人為人要像水那樣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樣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樣相親,言語要像水那樣真誠,為政要像水那樣有條有理,辦事要像水那樣無所不能,行為要想水那樣待機而動。正因為他像水那樣與萬物無爭,所以才沒有煩惱。
讀《道德經》,修為雖淺,感悟猶多,參學百家,對于老子水之悟猶為尊崇,所以作下散記。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水能廣濟通達。水最具包容性、滲透力、親和力。它通達而廣濟天下,山有水則靈,園有水則秀,木有水則青,地有水則綠。水是地球的血液,它與土地結合便是土地的一部分,與生命結合便是生命的一部分,但從不居功,彰顯自己。水的這種廣濟通達品格啟迪我們要有恢宏的氣度,博大的胸懷。學習水不爭的品格就應該不爭名,不爭利,將個人價值體現在對事業的默默奉獻中。
抽刀斷水水更流,水具剛柔相濟。水雖柔弱但意志堅定,它信念執著,追求不懈,沒有走不通的路。長江黃河,奔流向前,萬千阻隔,東流入海的意志沒有一絲的動搖。還有那屋檐的滴水,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水滴石穿。由此啟迪我們對事業的追求要鍥而不舍。一旦認準一個目標,就要有一往無前的勇氣和堅定執著的精神。
水的公平正義是為官者必學之道。水從不嫌貧愛富,不管泥缸瓦罐,還是金盆玉碗,隨形就物,始終堅持“一碗水端平”。公平正義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根本體現,也是我們做人做事的基本準則,只有“端平一碗水”才能贏得民心。
水光明磊落,清澈透明。惟其透明才觀得魚戲淺水,月映深潭。惟其本色清廉,自然天成。即使蟄伏地下,依然清澈純真。若以水為鏡,能辨出忠奸善惡,照出真善美,假惡丑。人若修養到像水一樣光明磊落,玉潔冰清,心地充滿陽光,陰影自然遠去。
水無堅不摧,滴水成河,團結無私。水的聚集力非常強大,一旦融為一體,就不分你我,榮辱與共,休戚相關,朝著共同的方向前進。水聚集在一起就能顯示自己的強大力量,故有“團結一心、其利斷金”之道理。這印證了要把我們的事業不斷發展壯大,推向前進,就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而要做到這一點,需要榮辱與共、包容豁達的境界與情懷。
我們學習水的優秀品格和精神,最本質的是“善利萬物而不爭”。即要謙虛謹慎,豁達包容,積極向上,增強能力,堅定信念,對黨忠誠,心系人民,努力去做一切有利于社會和人民的事,不計較名利與地位,有了這種境界,我們就能真正做到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
《道德經》主要是論述兩個方面:一是世界本體--自然,即道與陰陽。道為世界之真,用陰陽成物。二是意識。意識為物的本性,以謙柔通于道。在這兩個層面上,又構建了兩重秩序:一是人,意識與自然間的秩序。這種秩序證明人要尊敬、理解、學習自然。二是人與人之間的秩序。這種秩序就是愛。脫離了愛,這種秩序將不復存在。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源于道,道是世界的本體,是唯一的真,唯一的存在,即道就是世界。沒胡道就沒有世界,世界因道而存在。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述道之理,而道之理應效法自然,而人、地、天也亦效法道。效法道應循道而行,利用自然之理,為自我所用,從而造福人類,使人類社會"天長地久"。倘若我們不依道而行,抱著"人定勝天"的心態,斗天、斗地、斗自然,最終的苦果還是自食。
"天之道,不爭而善,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坦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功成身退,天之道也。"天有其規律,不是人所能左右的,但我們能夠利用其規律,在實踐中實現自我所要到達的目標或夢想,因為"天不負有心人"??墒?,功成之后要在適當的時候身退。"樹在招風",我們應順應天意,適時而止,方能自保,安享天下太平,而免遭殺身之禍,這也涉及到后面所寫的"知足"。
"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要想成為圣人實非易事,要想成為圣人,應當有一顆謙虛的心,不恥下問,努力地用知識與道德來充實自我。,同時,要忌空無實際的志向,應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結合自身實際,去實現貼合自我本事的夢想與目標。值得注意的是,以上的這些,要有一個前提,那就是有強健的體魄。因為"身體是革命的本錢。"。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以其終不自大,故能成其大。""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人不應有驕傲自大之心,完全忽視他人的存在,驕傲自大只會使自我迷失方向,跌入萬丈深淵。"知彼知已,方能百戰百勝。""人貴有自知之明。"以他人之長補自我之短,充分發揮自我的優勢與潛力,一切的困難就不將是困難了,完美的明天將被自我開創。
"困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整體離不開部分,部分有時也會決定整體。我們注重整體的同時,也不應忽視部分的作用。凡大事者,皆從小事做起。即使是社會主義的大廈,也是一塊塊磚建起來的。所以,我們在實現自我的夢想時,要從小事做起,從此刻做起,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終成大事,實現夢想。
"柔弱勝剛強。""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堅。""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行,莫能行。""天下非剛至強,柔變強。如水滴石穿,繩鋸木斷等。以柔克剛,柔能勝剛,即使天下至柔之物,也能打敗天下到堅之物,這是道之一??墒?,天下人皆知其道,而能真正做到的卻很少,甚至沒有。人民在強權之下,也許是很柔弱的,但在暴政之下,人民看起來的柔弱,卻能推翻暴政。如秦朝的來亡,便是一個例子。
"上善若水。"靜能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人是一種高級動物,動物尚有沖動,更何況是人。那么,我們該如何抑制自我的沖動呢這就需要我們修心養性,以致使自我做到"清靜"、"無為"。這樣,我們即使應對世間的變幻莫測,烏云密布,也應處之泰然,冷靜、沉著地應對,最終將云開見日。倘若自我先亂,即會做出沖動之事,其結果會更糟。
"夫唯不爭,故無憂。""見素抱樸,少見寡欲,絕學無憂。""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知足不辱,知此,能夠長久。"人有一大缺點,那就是不知足。人要想改變這一大缺點,就是淡泊名利,少思寡欲,堅持一顆平常心,方能知足。知足者,少有煩惱。無煩惱者,常帶有微笑,能開心、歡樂與幸福,這就能夠使自我壽命延長,安度天年。
總的來說,《道德經》惜字如金,字字經典,使人在明白自然這理,依道而行。同時,讓人明白世俗中的為人處世之道,以清靜無為,使自身開心、歡樂與幸福。
開篇之前我認為就應先提一個成語——紫氣東來。傳說老子當年西游函谷關,關令尹喜望見有紫氣浮關,便出關相迎,果見一道骨仙風的老者駕青牛翩躚而來,尹喜見這老者長須如雪,有圣人之象。于是留老子于關內,并請他作一篇文章再行西游。老子不好推辭,便著《道德經》以警后人。
《道德經》只有五千余字,后人分其八十一章。雖然字數不多,卻是章章錦繡,字字珠璣??芍^曠世奇書。個中道理自然“玄之又玄”,故而讓很多人望“道”興嘆。這也不奇,畢竟此書森羅萬象,其中涵蓋宇宙觀、人生觀、價值觀的辯證方法,包括治國之道、處世哲學、人性修養、軍事哲學、養生之道的智慧。
中外許多人都曾給《道德經》寫過書評,還有人曾為其寫書。例如魯迅,他曾說:“不讀《道德經》一書,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痹俦热缯f日本的魯川芳郎,他認為此書有一種獨特的魅力,它給世俗世界壓迫下疲憊的人們一種神奇的力量。的確,《道德經》一書告訴我們就應怎樣釋然的對待事物,怎樣體悟萬物的陰陽兩面,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以一個樂觀的人生觀、世界觀看待天下萬物。
老子《道德經》,蘊含了豐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無不從這部人類禮貌史上的智慧寶典中汲取治國安民、修身養性、立人處世的精髓。
當今社會科學發達,社會經濟高速發展,人們的物質財富越來越殷實,而精神財富卻越來越貧乏,道德淪喪的現象日益嚴重?!疤锰谜鋈?,踏踏踏實實工作”的呼聲日益強烈。物欲橫流的現實生活中,如何去應對金錢、地位、美色的誘惑呢我們同樣能夠在《道德經》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們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靜處世,清靜自省,盡心本職!
既然我們個體十分渺小,力量十分微弱,人生十分短暫,我們何不端正心態呢靜心、凈心、盡心就是人們的三個不一樣心態層面。靜心:靜安人生坐標;凈心:凈處人生方向;盡心:盡展人生作為。
靜心,靜安人生坐標。
老子以“清靜為天下正”,“清靜無為”為修道之本?!兜赖陆洝肥略疲骸爸绿摌O,守靜篤?!睆娬{了致虛守靜的修養?!爸绿摗本褪且撵`的蔽障和理清混亂的心智活動,而后才能“守靜”,透過“靜”的工夫,深蓄厚養洞察力,才會“知?!?,逢兇化吉。
老子之后,莊子強調少私寡欲,以靜養神,這是道教靜中養生的思想理念。
“靜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靜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擾,不因進退去留而影響;靜心,才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
總之,靜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們的心境到達虛靜的狀態,才會時刻持續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才會在社會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
凈心,凈處人生方向。
“凈者,不污也”,天地萬物之間,潔凈不染,就是“不染”?!安蝗尽钡暮x很廣泛,老子《道德經》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意思是說五彩繽紛的世界使人眼花繚亂,各種各樣的聲音使人震耳欲聾,美味佳肴使人饞涎欲滴,縱橫馳騁的心靈使人心態若狂,擁有貴重難得的貨物使人心驚膽寒。就從視、聽、味、嗅、觸、物六方面形象勾劃了人們因貪婪而染色、染音、染味、染心、染身所導致的嚴重后果。故后人云:六根清凈、一塵不染。意在教人約束,收斂人們的貪欲之心。
由此,凈心能使自我自覺地堅持自我反省,能時刻檢束自我的貪欲之心、遏制自我的非份之想。凈心是持續清醒認識的源泉。
盡心,盡展人生作為。
人們常說:讀史而明鑒,讀典可明智,明智則生慧。道祖老子在《道德經》之十七章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老子的無為思想并不是說消極而無所作為,這是對老子《道德經》的誤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為,而有作為。僅有“不妄為”才能更好地有所大作為,也就是說“不妄為”是有所作為的保證。什么是“有為”呢盡心扮好社會主角,干好本職工作,擔起家庭職責,就是“有作為”。是的,在世欲紛爭的當今社會中,如能盡心安心于本職的話,那他的心態肯定是時常處于靜心、凈心的狀態,沒有進入靜心、凈心的心境,他是收斂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神不外馳,心不外思,由是說:靜心、凈心是盡心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決條件。
中華民族歷來重視道德的教化作用,提倡“百行德為先”,崇尚“身正為師,德高為范”。各行各業,各村各戶都在努力提高群體的道德水準。具體來說,就是將“靜心、凈心、盡心”三心衍化為“六心”教育:忠心獻給祖國,愛心獻給社會,熱心獻給群眾,關心獻給同事,孝心獻給父母,信心留給自我。在現代經濟社會下,重讀和闡釋圣典《道德經》,讓人們能致虛守靜、凈化心靈,從而盡心盡職,有利于社會穩定,有利于工作團結,有利于家庭和睦!
早時,尋找一種書味,我也不知道什么樣的句子能帶給我這種味道。
一種機緣巧合,我接觸了瑜伽,于是又為其尋找理論指導,無意間看到這樣一句話:中華幾千年的文化瑰寶《道德經》。有一種一睹為快的沖動,于是終于從網上初步接觸《道德經》,至今看過四遍,才有一些初步感受?;窘榻B:
《道德經》,又稱《老子》、《老子五千文》,相傳是道教的創始人老子所著,所以《道德經》就被奉為道教最高經典。其實,該經典還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哲學著作之一,全面地體現了古代中國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對中國人的生活產生了很大影響。
《道德經》原文分上下兩篇,上篇《道經》從第1章到第37章,下篇《德經》從第38章至第81章?!兜赖陆洝返娜績热?,主要是闡述“道”和“德”的深刻含義,它代表了老子的哲學思想。老子所描述的“道”,是從本體論的角度出發,闡明他的宇宙觀,也包括人生哲學和修養方法的原理。他認為“道”是無形無象的,但卻是宇宙的本源,萬物化生都是出于它的運動和變化?!暗隆钡幕緝群?,是本體的“道”具體到天地萬物所表現出來的一種特性,即具體體現。
老子對“道”與“德”的描述,是從立體面的多層次剖析了宇宙、萬物、人類以及人本身的種種內涵?!兜赖陆洝废褚粋€包羅萬象永不枯竭的奇妙寶藏,不同的人讀道德經理解的道理都是不同的。不僅對不同的人,同樣的人隨著時間的推移,都有不同的收獲。
唐末杜光庭《道德真經廣圣義·釋疏題明道德義》云:“《道德真經》,包含眾義,指歸意趣,隨有君宗?!币簿褪钦f,《老子》一書,思想內容極其廣博玄奧,不同歷史時期的人們可以根據相應的時代條件和時代需要,對它作出各種主旨不同的解釋。在《老子》注釋史上,不同時代有不同時代的“老子”,每一個注解者和研究者也有他們各自所理解的“老子”,這是老學發展的一個顯著特點。這一特點啟發我們,研究歷史上不同時期的《老子》注,不僅可能發現作注者對《老子》原意的領會與掌握情況,還可能看出作注者本人的思想,進而考察一定歷史時期某些思想流派的內涵及其衍變規律。老學,是中國古代整個思想文化發展的一面鏡子。
《道德經》是中國古代哲學家老子所寫的一部經典著作,被譽為中國道家思想的經典之作。這本經書精妙的思想和語言,極具啟發性和深刻性,它對于啟示我們如何面對生活中的問題,領悟生命的真諦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我認真閱讀這本書時,不僅加深了我對人生的人生的認識,也激勵我在生活中多做善事,這篇文章就是我通過這本書體會與思考的心得體會。
第二段:不強求。
“道德經”中的第十八章“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夫懷大道之人,不求成事,亦無所不成?!币龅讲粡娗?,不拘泥于事物的表面,而去追求它的本質,了解它的規律。我們要明白,所有的努力都是有所為有所不為。如果強求,結果反而會事倍功半。我們需要保持心態上的平靜,逐漸地把事物想得更深更透徹,讓自己心中有清明,然后再去行動。
第三段:隨遇而安。
“道德經”中的第六十四章“和大怨,必有余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故立于道,斯須成矣?!弊C明了“以德報怨”的理念。我們不該苦于一些不必要的恩怨,因為這些恩怨最終會變成對自己不利的因素。當遇到挫折和失敗的時候,我們應該學會在沉寂中思考問題,平靜應對,這樣才能保持心態的平和。我們需要隨遇而安,守住自己的言行,不受外界沖擊,實現自己的價值。
第四段:虛心謙和。
“道德經”中的第六十七章“天下皆諤諤,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备嬲]我們要做到虛心謙和。因為一個人如果不謙虛,就難以欣賞別人的優點,無法從中學到更多的知識。我們應該虛心學習,謙虛待人,虛心接受別人的批評和建議,不斷完善自我。只有當我們心態平和,才能更好地去面對世界。
第五段:人性本善。
“道德經”中的第六十三章“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笔聦嵣?,“道德經”告訴我們:人性本善。而人善于“無為而治”,用最簡單的方法解決煩瑣數學問題只是一個簡單的例子,虛心耐心是簡單方法的重要特質。當我們讓自己平靜下來并融入放松狀態時就可以找到解決問題的更好方式.
結論:
《道德經》作為古代哲學家老子的思想遺產,不僅精妙而深刻,同時也啟示著我們人生的真諦。我們需要融入放松的狀態,以更加平和和自然的心態去面對生活中的問題。人生苦短,我們要積極面對生活,把握生命之美,多做善事,用自己的力量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加美好。
老子《道德經》是一部灰常好的中華珍寶,包含了高額的人生哲理。還記得小時分跟著他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那時分還不曉得這是出自何處,當更別說是什么意義了。時過幾載,再次看這部道家代表杰作,固然還是不能完整了解,但是終其一生至少有一些些本人的感受。
《道德經》倡導欲壑難填、無為而治。千百年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無不從這部人類文化史上靡不的聰慧寶典中吸取治國安民、修身養性、立人處世的精華。當下社會科學興旺,社會經濟高速開展,人們的物質財富越來越殷實,而肉體財富卻越來越貧乏,道德淪喪的現象日益嚴重,我想我們越來越應該從老子的《道德經》里面找到本人的人生原則,不與世俗同流合污,靜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們的心境到達虛靜的狀態,才會時辰堅持盛氣凌人、不驕不躁的`作風,才會在社會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務實效。
人們常說:讀史而明鑒,讀典可明智。老子在《道德經》之十七章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消極老子的無為思想并不是說消極而無所作為,這是對老子《道德經》的誤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為,而有作為。只要“不妄為”才干更好地有所大點作為,也就是說“不妄為”是有所作為的保證。什么是“有為”呢?盡心扮好社會角色,干好本職工作,擔起家庭義務,就是“有作為”。是的,在世欲紛爭的當今社會中,如能盡心安心于本職的話,那他的心態肯定是經常處于靜心、凈心的狀態,沒有進入靜心、凈心的心境,他是收斂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神不外馳,心不外思,由是說:靜心、凈心是盡心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合意先決條件。
《道德經》可謂言簡意賅,一字千金,字字無動于衷,字字催人深思,足可見老子扎實的文字功底和信手拈來的寫作技巧及慘絕人環的創新才能。實是信服信服!再加上一些經典事例,點睛之筆,妙筆生花,意境深遠,呼應前文,升華主題,把作者本人要表達的感情生活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給人無限打動和難過,有渾然天成之感,實乃文章中之極品,古文中之絕筆!
這些年的爾虞我詐,陰謀算計,我的靈魂都已經浮躁起來了。那些理想、抱負之類的高尚,似乎離自己越來越遠。
雖然知道這是奮斗路上的必經過程,但我還是希望那些手段只是手段,不要讓自己迷失了本性。
《道德經》我已讀過數遍,大多名句也都耳熟能詳,但以前太浮躁,總不能細品其中之韻味。這些天來終于靜下心來真正的沉浸下去,才發現它像一汪永不枯竭的清泉。滿載寶藏,放下成見,唾手可得!但其廣博與深奧,卻讓你發現自己的淺薄與不足!
這是哲學的力量,它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卻高于一切之上!因為它能讓你的心靈真正的強大!不為光怪陸離的表象所迷惑!直達事物本質!正如老子所云:“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北M力使心靈達到極度的放空,使生活清凈堅守不變,通過觀察萬物往復,透過其紛紛蕓蕓的表象,看到其本源所在。
“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看清事物的本質,心靈便會寧靜,這種寧靜不是靜止不是消極,更不是終止。而是在認識根本規律后的等待!等待萬物并做的時機,這樣的人無所不包,無所不包就能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長久。
《道德經》有如黃鐘大呂,一下下的將我心頭蒙塵震落。
早時,找尋一種書味,我也不知道什么樣的句子能帶給我這種味道,企盼著。
一種機緣巧合,我接觸了瑜伽,于是又為其找尋理論指導,無意間看到這樣一句話:中華幾千年的文化珍寶《道德經》。有一種一睹為快的沖動,于是最終從網上初步接觸《道德經》,至今看過四遍,才有一些初步感受?;窘榻B:《道德經》,又稱《老子》、《老子五千文》,相傳是道教的創始人老子所著,所以《道德經》就被奉為道教最高經典。其實,該經典還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哲學著作之一,全面地體現了古代中國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對中國人的生活產生了很大影響。
《道德經》原文分上下兩篇,上篇《道經》從第1章到第37章,下篇《德經》從第38章至第81章?!兜赖陆洝返娜績热?,主要是闡述“道”和“德”的深刻含義,它代表了老子的哲學思想。老子所描述的“道”,是從本體論的角度動身,闡明他的宇宙觀,也包括人生哲學和修養方法的原理。他認為“道”是無形無象的,但卻是宇宙的本源,萬物化生都是出于它的運動和改變?!暗隆钡幕緝群?,是本體的“道”詳細到天地萬物所表現出來的一種特性,即詳細體現。
老子對“道”與“德”的描述,是從立風光的多層次剖析了宇宙、萬物、人類以及人本身的種種內涵?!兜赖陆洝废褚粋€應有盡有永不枯竭的奇異寶藏,不同的人讀道德經理解的道理都是不同的.。不僅對不同的人,同樣的人隨著時間的推移,都有不同的收獲。唐末杜光庭《道德真經廣圣義·釋疏題明道德義》云:“《道德真經》,包含眾義,指歸意趣,隨有君宗?!币簿褪钦f,《老子》一書,思想內容極其廣博玄奧,不同歷史時期的人們可以依據相應的時代條件和時代須要,對它作出各種主旨不同的說明。在《老子》注釋史上,不同時代有不同時代的“老子”,每一個注解者和探討者也有他們各自所理解的“老子”,這是老學發展的一個顯著特點。這一特點啟發我們,探討歷史上不同時期的《老子》注,不僅可能發覺作注者對《老子》原意的領悟與駕馭狀況,還可能看出作注者本人的思想,進而考察肯定歷史時期某些思想流派的內涵及其衍變規律。老學,是中國古代整個思想文化發展的一面鏡子。
讀道德經已經仔細讀了一年,每一段都以往背誦過,可是此刻竟然也忘記了每一段具體的文字,僅有一點心得留下,我也沒法用準確的文字來描述它??墒怯袔c在結合我的經歷進行反思的時候經常出現,記錄如下:
1.守弱。我以往小的時候說某某人真厲害,可是等我到了他那么大年紀的時候反而只是認為他是平常人。每當認為自我無所不能的時候,總是自我面臨最終的苦果。我有點明白了,道德經里說的弱是一件好事,因為我一個人真的不能做到像上帝一樣無所不能,我的認識、思考、本事都是有必須限度的。正是因為我明白了原先自我真的是有限度的認識、思考、本事,所以對待所有人所有事都要認真去對待,因為這么有限的我必須要盡全力才能夠把人和事處理好。在每一次的處理中,我看到了人和事的閃光點,我沒有遇到過的。
2.謙虛與好奇。正是因為感受到了自我的限度存在的確定性,所以明白自我是弱的。世界的萬物是經過我們人的觀察,記錄,整理構成了文字記載的書籍、數據等??墒俏覀兠總€人都是有限度的,所以記錄的資料也會是片面的,隨后構成的結論更加的可能是片面的。每當我看到一個記錄的時候,我就開始透過文字的表面嘗試去還原事實,當我回不到記錄的場景的時候,我會有疑問的,這個大概就是好奇吧。我透過書籍、生活中的人和事學習,可是因為我的限度存在,所以我看到東西可能是我想看到的,忽視了一些東西,結論也不必須正確。當我無所欲求,心思寧靜的時候,得到正確結論的概率越高;當我心境起伏,被貪嗔癡等雜念環繞的時候,必須會得到一個偏離結論,這個偏離的結論將我引向困境。每一個經過我的結論,我總是審視多遍,唯恐得到一個偏離的結論。這個大概就是我認為的謙虛吧。
3.守中。中是陰陽中和的線,是陰陽河蟹的,是不走極端的,可是我覺得應當是保證自我處于最多的可能性。因為守住了最多的可能性,所以面臨問題的時候我能有最多的幫忙,最多的解決辦法,最好的處理環境,最終我能獲得最好的效果。走極端就是不斷的減少自我獲得各種可能性,最極端僅有一條路“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4.以無事取天下。我覺得它十分有意思,于是我在想以無事求學,以無事求發展。在那里有所得,可是無以言語可述。
5.外物必反求之。想要少出現問題,那么平時就要力求多出問題。想要更多的財,平時就要不以求財為目標。想要大的功績,那么就要平時就要將功績舍于自我的合作伙伴,自我不要一絲一毫的功績。這是從水近乎道的特性得出心得。此刻因為中國西化嚴重,變得越來越外物正求,所以求不得,心不平,偏頗走極端。中國的追求是不敗,是不停的修正自我處的環境中最低的下限;西方的追求是必須贏,是不斷拔高自我處的環境中最高的上限。這個真的是十分有意思。
6.守靜。每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動的越多,消耗越大。動的越頻繁,受到反彈的壓力越大。在追求強權制霸的過程中,真的是人在做,天在看。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恒德不離,復歸嬰兒。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恒德乃足,復歸于樸。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恒德不貣,復歸于無極。
樸散則為器,圣人用則為官長,夫大制無割。
處在強大的狀態,還要保留柔弱的樣子,做天下的溪谷。為天下溪,就與永恒的德行不分離了,又歸復到嬰兒的狀態。
處在榮耀的時候,保留被辱的姿態,像天下的山谷一樣空虛。正因為像天下的山谷一樣空虛,他的德行就能夠充分發揮出來,又歸復到樸素悟道的狀態。
處在光亮的時候,要讓自己保持昏暗的狀態,做為天下楷模。為天下楷模,他的德行就不會有差錯,就又能歸于道。
道的原則散開之后存在于萬物之中,圣人用它就會成為領導中的領導者,辦了大事但沒有任何割的痕跡。
前面三句為對仗句式,表達的意思相同。最后一句為小結性句子。
古代認為,雄性動物主動的,居于上的,強大的;雌性動物被動,居下,安靜,柔弱的。知,有知道意思,也作主管,如知縣?!笆亍弊值囊馑家蚕嘟?,把握、主持、主管的意思,如太守。溪,溪谷。在自己強大的狀態,仍然謹小慎微。溪,低谷,老子再三強調的處事之道,把自己的位置放低。嬰兒的狀態,指純真的,沒有形名之分的。雄、雌都不是那么重要,心中凡所有相都是虛妄,了無塵埃,這樣真正高人的狀態。
曾國藩先期主要用儒學,晚年時悟道。曾國藩平定太平天國的時候,極具榮耀,權傾天下。但是朝廷并沒有如以前所聲稱那樣的給他封王,只給侯爵,弟弟曾國荃只是伯爵。但是曾國藩沒有任何怨言,因為把自己放得低,所以他也不覺得這是侮辱。因此他主動申請裁撤湘軍,弟弟曾國荃回家,恢復江南貢院。為什么他不覺得辱?因為他重視德行,留下很多教育子女的話,他的后人中成為文人學者的很多。
白,代表光明、光亮。黑,昏暗。這里仍然告訴我們要保持低的姿態,給自己留有進步的空間。這是老子校正我們的人性,我們遇到順利的時候、享受榮耀的時候、在聚光燈下的時候,自信心容易鼓脹,作為普通人得瑟一下還可以諒解,但如果你是掌握很多、很重要資源的領導者,就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避免剛愎自用,要放低自己的姿態,正確處理這些榮譽。外部的危機始終存在,關鍵危機在于內心。
貣,同貸,但讀作te,意為差錯。無極,指道。器,器皿,指萬物。道存在于萬物中,意思為道就在我們身邊。我們生活中獲得任何光環,都不要張揚。官長,百官之長,就是領導中的領導者,就是指君王。最后一句話“大制無割”是這一章的核心,就是作為領導者要沒有形名之分,就為大家做好事,才能建立大的功勛。
在假期中,我讀了《老子》一書,談不上什么理解,只能說是一些感想、體悟?!独献印冯m然并不是專門論述教育的文章,但是里面仍然有很多關于教育的思想。它意蘊深遠,讓人思考,常讀常新。
將老子的思想轉換到教育中來,就是自然教育的思想。老子主張清靜無為,順其自然,這與盧梭的自然教育思想異曲同工。按照老子的理解,教育應該順其自然,而不過過分強調主觀意愿。教師的權威應該不被兒童感知到,這才是最好的師生關系。師生雙方都要處于謙虛的地位,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開展教學。教師應尊重學生的發展規律。尊重自然之道。這些思想,在我們這個年代應該進行批判性繼承。
老子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所以看問題要辯證地看待。正所謂福禍相依,生活中的許多事情都應該抱著一種平常心,順其自然。更進一步來講,要將生活中的每一次遭遇都看成生命成長的歷程,將遭遇中的精神、能量轉化為自身生命的體驗中來。對待生活,要有好的心態,不要過分關注榮辱得失。這樣的話,才能做到通過無為達到有為,通過不爭而沒有人與之爭。
教育,是要遵循規律的,就像道德經里所講:“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比f事萬物,都各有其根本,安靜平和地遵循它,等待它,順應它。放在教育上,我想,是不急不躁,是盡力而為,順其自然。
成長是個緩慢的過程,教育也是個緩慢的過程,就像老子所說:“道沖而用之或不盈”。在書中,有許多地方都是從自然現象引到社會道理。在論述君主要居于百姓之下就是因為大海居百川之下而容納百川。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我們逐漸丟失了這種敏感。我們缺少了從細微處看道理的能力。這是一種洞察力,也是一種理解力,更是一種闡釋力,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加以鍛煉。
讀了兩天《道德經》和一些后人的注釋理解。心中有很多很多想法。體會到很多以前從沒有過的感受。思維激烈碰撞,感覺有一股清凈之氣游走在身體的四肢百脈,奇妙之處無法為外人道(我確定我不是開玩笑的,也從來從來沒有讀過修真小說)。
后來洗碗的時候看見水,突然想到,水不但能自凈,而且能凈他。更重要的是,水不但無形無狀,能夠隨著容器的形狀隨意轉變,而且,它連自身根本的狀態也能改變。遇熱蒸發成汽,遇冷凝聚成液,再冷還能凝結成冰。世間萬物,沒有能夠拘束得了它的?!疤煜履崛跤谒?,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果然是:幾于道!
中午吃面的時候從客廳的天窗望向天空,忽然覺得天地廣騖,宇宙之間的奧秘,深不見底。
而我們一介凡民,即使竭盡全力,終不可窺其一角。世間之“道”,浩浩然然,于巨于細充斥于萬事萬物,無一能逃脫。
觀念改變最多的是對于“禮”的理解。老子說道:“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亂之首也?!?。我想了想,確實很有道理。世人喜歡說:無規矩不成方圓。而這“規矩”,應是先失了“規矩”,而后才要尋“規矩”。本來生之為人,閑散愜意,只要遵從天地間的.自然規律,自然能獲得安定祥和的生活。但人類偏偏要給自己戴上許多欲望的枷鎖,因為對私欲的奢求而壞了世間的規矩,所以又不得不制造出許多道德上的,行為上的準則,一道又一道,越纏越多,無異于作繭自縛。其實怎么樣生活最好呢?一切順應自然,足矣。
寫到這里,想到圣經里也有類似的話:“我告訴你們:不要為生命憂慮吃甚麼,喝甚麼,為身體憂慮穿甚麼。你們看那天上的飛鳥,也不種,也不收,也不積蓄在倉里,你們的天父尚且養活它。你們不比飛鳥貴重得多嗎?你們哪一個能用思慮使壽數增加一刻呢?何必為衣裳憂慮呢?“ ”所以,不要爲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p>
《道德經》的核心思想是“無為”。想起中學時的歷史課本,里面說老子這種“無為”是消極的世界觀?,F在想起來,簡直是最大的謬誤!這里的“無為”并不是世人所理解的那種“無為”,而是一種對一切都不用刻意改變刻意追求的態度。就像上面說的,“為”,就已經代表著“不能不為”了?!耙詿o為為,以無私私”,這種境界,才是最高的。當然,這個我現在還不能完全理解。不過相信把這個道理記于心間,以后生活中遇見合適的契機,自然能悟得。畢竟道理不是來自于書本來自于他人,而是來自于自己的心。
老子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崩献佑终f:“知者不博,博者不知”。還有一句我不記得原文了,大意是說:“想太多,反而什么都不知道了?!?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道”就像天上的日月,而文字描述就像指向日月的手。我們可以順著手的指點,看到日月的所在,但手不是日月,故而文字也不是真理。我總覺得真正懂得的人,不會說出來,他甚至無法說出來??赡芩麖膩頉]有想過什么是“道”,以及怎么去追尋“道”。他只是心中明亮清澈,看事看物看人,自有一番道理,心中安寧無所求,故無所擾?!按炱滗J,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所以我現在在這里寫,只不過還是“無知”的表現罷了。我希望的是,有一天,在我的博客上,再也寫不出一個字。所有的事,了然于胸,又何須為外人道!
《道德經》短短五千言飽含人生智慧,其無為的思想深刻影響后世,辯證的觀點更是在西方產生強烈反響。
老子在《道德經》第四十五章寫道:“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庇媒裉斓脑拋矸g即是:“最完美的東西,就好像有殘缺一樣,但它的作用是永遠不會衰竭的。最充實的東西,就好像空虛一樣,但它的作用是無窮無盡的。最正直的東西,就好像有彎曲一樣;最靈巧的東西,就好像很笨拙似的;最卓越的辯才,看起來好像很木訥似的。清靜能克服躁動,寒冷能克服寒暑。清靜無為萬事萬物就能和諧自然地發展下去?!痹谶@一章節中,最為突出的就是老子的辯證思想,在我看來,辨證思想就是綜合運用某項事物的正反兩個方面的思想,尤其是以其反面顯襯其正面。其實,這種辨證思想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見,例如,最危險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最富裕的人往往穿著最樸素,還有美術中的留白,音樂中的斷弦之音。
而“大辯若訥”的辨證思想是一門語言藝術,不管是處于什么年齡段,什么職業的人都需要學習這種“大辯若訥”的語言藝術,尤其是正處于年少氣盛階段的即將步入社會的大學生,如何說話、如何得體地說話,對其仕途、事業、婚姻、以至整個人生都有重要的影響。
我根據其藝術程度的高低,把“大辯若訥”的語言藝術分為三個層次,即是:傾聽、慎言和巧言。
傾聽,是最有效的溝通方式。要做到“大辯若訥”的“訥”首先要學會傾聽。人是富含情感的動物,時常需要宣泄自己的情感。在跋涉的道路上,跌倒時需要有人扶持;憂慮時希望有人分憂;寂寞時希望有人陪伴;失去希望時希望有人鼓勵。這都需要傾聽的伙伴。有效正確而全面的傾聽,成為了最有效的溝通方式。就拿銷售人員來說,那些最成功的銷售人員往往不是滔滔不絕地勸誘顧客購買的人,而是那些詢問顧客的需要、傾聽顧客的需要,站在顧客的角度上去看待產品需要程度的人。這種銷售人員運用了傾聽的語言藝術,既銷售了產品,又建立了長久的客戶關系,才有資格被喻為成功的銷售人才。
除了要學會傾聽,還要學會慎言。慎言可以將人性的弱點轉化為人性的`優點。人,很容易看出別人的缺點,卻對自己的缺點視而不見。因此,人總習慣于批評別人,然而,話從嘴里說出來了,便永遠也收不回來了,尤其是惡言。即使是不經意脫口而出,也會傷人與無形之中。因此,我們要學會慎言,不要隨便批評別人,如果一定要批評別人,那一定要注意方式。例如,有位家長對孩子說:“孩子,我們真的以你為榮,你這學期成績進步了。但是,如果你代數再努力的話,就更好了?!边@段話表面看起來是表揚,但是“但是”二字卻給孩子更多的失落感。但若家長能換種方式來說,例如“孩子,我們真的以你為榮,你這學期成績進步了。而且,只要你下學期繼續努力,你的代數成績就會比別人更高了?!?/p>
比慎言更加巧妙的,就是“巧言”。要做到巧言,不僅僅需要經驗的積累,更需要的是智慧。例如,龍永圖在回憶中國加入wto時提到,1998年時,在談判的最后環節,中美之間只剩下7個問題無法達成共識。在雙方準備“后事”時,朱镕基板著面孔對大家說“今天一定要簽協議,不能讓美國人跑了,我跟他們談?!苯Y果,朱在談判桌上讓大家捏了一把汗。當美國人拋出前三個問題時,朱都只有一個回答“我同意?!蔽抑绷?,這豈不是要全盤放棄嗎?我不斷給朱遞條子,寫著國務院沒有授權,沒想到朱一拍桌子,說“龍永圖,你不要再遞條子了?!蔽耶敃r真沒面子。想不到,當美方拋出第四個問題時,朱說“后面四個問題,你們讓步吧,如果你們讓步,我們就簽字?!饼堄缊D回憶到這里時,仿佛回到了當年的現場,他舒了口氣說:“大家總算放心了。我后來想想,國務院不就在這兒嗎?后來,美方五分鐘后就同意了中方的意見。事實證明,后面四個堅持沒有放棄的問題,如汽車貿易等是我們的底線,這就是我們對優先次序的判斷,更是朱的智慧體現?!?/p>
在這里,朱的表現就是“大辯若訥”中的“巧言”,讓步在先,而且把人情送得很大方、很爽快,甚至讓人覺得不可思議。如果就這樣“送人情”下去,還叫什么“談判”呢?正當在場人員面面相覷、驚詫莫名時,一個智者的形象出現了?!皝矶煌嵌Y也”,現在輪到美方忍痛割愛了。如果美方不讓步,就意味著沒有誠意,也不給面子。而后面那些問題恰恰是中方無法讓步的。這就是“巧言”的魅力。
其實,“大辯若訥”的語言藝術最典型的體現就在于《道德經》,僅用短短五千言就論述了博大精深的智慧哲理。而對于我們普通人來說,若能掌握大辯若訥中傾聽、慎言、巧言這三種語言藝術,并加以巧用,其一生可謂受益無窮。
幾千年來,道家的以上思想被視為保守、落后甚至反動。下面是關于讀道德經心得體會范文。
用智不及無知
《道德經》通篇潛藏的一個主題意識是,反對技巧,反對知識、反對亂為,主張靜待事務自身的發展,自然成。
道家強調亂用知識、亂用技巧、亂用智力,是很危險的事情。
不作為,無知識、無智技在道家眼里是成功者的基本特征。
主張靠事物發展的根本道理,靠事物的自行演化,不勞而獲,是道家的根本思想。
我現在認為這種看法可能是不識貨的體現。
道家強調不作為,無知識、無智技的基礎是認為大自然自身會以最合理的方式存在和發展,順著自然本有的發展事態、追隨自然的節奏是最聰明的做法。
亂思、亂想、亂研究、亂動顛倒了本末,把人的參與視為自然發展的主要條件,其實事物的發展是事物的自然屬性,沒有人的干預就能自然發展下去,如果人過度干預會破壞事物最合理的自然發展。
一個“有知者”在干預自然的過程中,造成的麻煩比產生的利益大得多!人類那點可憐的“智慧”在大自然的固有智慧面前往往成事不足敗事有余!我個人認為道家的思想是非常高深的哲學,對投資有強大的指導意義。
道家強調知道最根本的道理、邏輯和規則后,必須要追求愚、笨、傻、呆,必須少做少為,少思少想,別求知、別發展智力、別發展技巧。
嚴格來講,道家這個思想對現代科學技術不是一個正確的理論指導。
但是對投資來講,道家的這些觀點是最正確的。
投資你想得越多,出錯的概率越大,你操作的越多,賠錢的風險越大,掌握的知識越多,自以為是的可能性越大,你覺得自己聰明,亂為亂動的可能性越大。
所以,少掌握點知識,能不做盡量不做,投資成績自動提高。
你知道終極的總道理就可以了,你知道真正的本質性邏輯和法則就可以,其他的東西能不知道就不知道,能不清楚就不清楚,太知道太明白是有害的。
圣人不為大
《道德經》第六十三章提出了一個與巴菲特的想法一致的觀念:“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圣人不為大,故能成其大?!馑际钦f,杰出的人并不直截了當的去追求大事,難事,而是有意識的不做大事,不做難事。
他們做什么呢?他們做的是比較容易成功的小事。
對大事難事的把握和控制,在于從簡單容易的方向下手,實現遠大的目標,不與高難度的問題正面交鋒,主動的避開高難度的問題。
從小的地方做大事,而不要直截了當的構建一個大的格局,大場面。
這樣因為沒有難度,就沒有太大的失敗可能性,不斷的積累小的.成功就能實現成其大的目標。
把老子挖出來進入中國股市,會做得好,老子肯定是不懂現在經濟,財務經濟,金融學說,但他有大智慧,從簡單入手,從易處入手,避開難的和大的,從而終成其大。
這個理念也正是巴菲特的核心理念之一,甚至也是巴菲特成功的根源之一,巴菲特:“我從不試圖跨越七英尺高的欄桿,我所尋找的,只是容我輕易跨越的一尺欄桿”。
巴菲特的意思是“我不做高難度的事,只做殺雞宰羊的事!問題的難度降低后,錯誤自然不會發生?!?/p>
提升成功率的根本辦法是為其易,為其細,為其小,不為其難,不為其大,不為其煩,逐步積累在時間的作用下能夠成其大,成其功。
這其實才是根本的成功之道。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
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
歸根曰靜,靜曰復命。
復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兇。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此章歷代的釋意無數,而我以為皆難著邊際,無以更深刻的對老子思想與道德經進行闡釋。
我從道家修身根本出發,得出新論如下:
此章重點為“致虛極,守靜篤”,全文以此而展開,不理解“致虛極,守靜篤”,后面的文字解釋也只是牽強。
老子是從道家修煉“返觀內照”而得之境界來引申對世間常道的解釋。
首先“虛”與“靜”是既對立又統一的,是一種狀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虛”為空靈,體會為散發狀;“靜”為沉靜,呈收斂狀。
“致”往之意,可從“虛其心”來體會,道家修習養身的過程,以虛其心開始,虛至四肢百骸,而四肢百骸皆空靈,無時空地域限制,無往而不至,真空無象,可以滿屋、滿天地、滿宇宙,而今日而遠古。
過程或潛移或發散,以至無我無身無世界。
此“極”為無極,或為八極,或為宇宙洪荒。
而“靜”的過程從守開始,“守”者,抱元守一,讓思想沉靜,從時空與外界空間收斂至自身至一點,而達到某種衡定、穩定、篤定的境界。
此“篤”為篤定,為極細小,或如針尖,無縫隙如無物般恒定。
于是,老子方有“萬物并作,吾以觀復。
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钡母锌?。
“復”與“歸其根”才是此篇的點題。
“虛”與“靜”是道家修身中必習的兩手,如“陰陽、有無”既對立又統一。
虛至極為無,靜到篤是有。
虛為展開,至極為空靈為“作”;靜是回歸,回到現在,是“復”,靜到篤定屬回歸本原為“歸根”。
從養性功夫來說,“虛靜”的過程如佛家心的起滅過程,虛為心起,靜為心滅,有無相生,互有你我之佛道原旨。
此章之后節皆為老子從修身之虛靜感悟展開對天道、人道常理的延伸分析,萬變不離其蹤,這才是“道”的至理呵!
由此,我獨推崇清之宋常星說:“造其極曰致,真空無象曰虛,虛而至虛曰極?!保骸皩R徊欢皇?,寂然不動曰靜,虛一渾厚,靜而至靜曰篤?!钡?,所有釋意皆不夠細致,皆獨不能從修身的體驗與角度來理解與感悟,想老子思想無欲無求,其經意當從本原出發理解,而不應該根據時代思維做論證也。
《道德經》在中國幾乎是家喻戶曉,兩千多年來一直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生活。
讀書應該與時俱進,不斷吸取新鮮營養,但同樣也不能放棄對傳世經典和傳統文化的學習。
讀高中的時候,我曾經粗略的讀過老子的這本著作,但只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后來隨著生活閱歷的豐富,慢慢的體會多了一些。
在我看來,《道德經》是一部充滿了東方智慧的哲學著作,對中國社會和文化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對現代社會同樣也具有很好的指導意義。
其實,我們很多常說的典故和詞語就來源于《道德經》,如無為而治、上善若水、大象無形等等。
當然,雖然它只有短短的五千言,但是思想非常深刻,要把它完全讀懂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今天我主要想講一下我讀后的一點心得:柔弱勝剛強。
萬事皆有“道”,如為官之道、從商之道,還有現在流行的養生之道等等,大到治理國家、管理企業、小到為人處世和個人生活,都離不開“道生之、德畜之、物行之,勢成之”的道理——就是說事物產生之后,要用道德去培養它,用實際行動去支持它,并且依照形勢去發展它。
老子在《道德經》中賦予“道”以至高的地位,“道”的地位之所以無窮無盡,就是因為它的本性是柔弱。
如果把它運用到我們的生活中,就是柔弱勝剛強。
柔弱與剛強是一對矛盾體,那么柔弱是如何戰勝剛強的呢?它需要忍耐和克制,需要韜光養晦、忍辱負重,需要年復一年的付出。
“水滴石穿”的道理大家都知道,水是至柔的東西,但是它卻蘊含了無窮的力量。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本體論指哲學中研究世界的本原或本質問題,狹義形而上學專指本體論。我概括的哲學定義:哲學是研究和闡釋宇宙絕對本體及其與人類關系的學科。
哲學是人類思想的制高點,本體論是哲學的制高點,而現在世界主流哲學距離本體越來越遠,這意味著基本環節或方法論上存在重大缺陷,這缺陷是理性本身、亦即意識本身[理性思維是意識活動]。哲學中的理性思維只該用于制作指向本體的“路牌”,而那路牌應標明:實證本體須泯滅意識狀態的理性思維,以及以理性思維為基礎的科學手段。
《道德經》文句偏政治哲學,歷代學者也只能將研究與注釋的重點偏向政治哲學,這妨礙了對本體論思想的展開和探究,甚至使《道德經》卓絕的本體論思想被權術、權謀的敘述所遮掩。因此,本文標題的“現代闡釋”首先要做的是只關注其本體論思想而忽略其他。
《道德經》第一章就告訴人們離開素常意識才能實證本體、哲學上最在意最希望捕獲的本體:“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經》第一章)可以言說的道,就不是恒常的本體。開篇就清楚地指向本體論,同時也隱約提示出意識[語言是意識思維所依憑的符號]與本體相排斥。后句句式與前句同,義既凡是可以命名、可稱謂的便不是恒常本體?!懊笔呛苤匾母拍?,名意味著對事物的感知、區別、把握和命名,名即人類智慧的標志。名的心理機制基礎是意識與潛意識的分離,這一分離使得人類能夠將所有事物二元化和對象化,當然也是屏蔽人們認知本體之障。老子注意到本體不可言說的特質,表明由俗常對二元對象思考,改換為對“知性[知的能力]”進行考查。
哲學史主流意見說老子的“道”屬于客觀唯心主義,這表明老子的本體論是“心物同一”[至少與心無隔]的命題?!兜赖陆洝氛f本體除了使用“道”,還出現“一”、“玄”等字詞。請讀下邊章節的“一”既指代本體:“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道德經》三十九章)本體融徹一切時一切域,往昔曾得到過道的:天得到道而清明;地得到道而寧靜;神(人的精神世界)與道同而具知性[知的能力、非具體知識]。再次突出摘引本章主要是注意到最后一句,“神得一以靈”,這里老子指出人類知性本體為根據、或說來源于本體,也是《道德經》本體論的形而上領域的定位。寂靜本體不僅直接吸引人類集體潛意識去求索自己的,似乎還要求自身形而下、形而上兩個方向實現閉合。既要求自然創造力的極至作品:人類,以本體為根據的智慧,親證本體之境。就地球而言,惟有人類有資格完成本體的閉合運動。本體與人類關系可以簡單概括為“內同外通”。
哲學基本問題有二,一個是本體論,一個是認識論,這章看作是《道德經》認識論思想:本體是人類知性的根據和來源。知性來源是個謎,比較重要的看法是說知性來自以勞動和進化。但這看法忽略了人類對感知的物象都具有描繪、描摹能力,原始人或兒童也能用樹枝,刻畫日月花鳥;而猴子等別的動物怎樣進化甚至專門訓練也做不到。人類與其他動物最核心的區別只能在于一點:人類大腦與本體同一、同構、為相同密碼系統。而本體融徹一切物象,所以人類觀察任何物象,本質上應看作是本體從觀察者人與被觀察對象兩端自映自。所以從本體意義說,人類知識為先驗,本體意義先驗、內核同構,非指具體門類知識先驗。人無論面對面對任何物象,也無論需要探索三、五年、千百年最終能夠建立對該對象的系統知識,蓋因內質都被本體融徹、內質同構。
“道生一,以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德經》第四十二章)一為本體,二為陰陽兩儀,三為原始物質[基本粒子],此既老子的本體論形而下作用方向的模型、宇宙生成模型。我想按照老子本章論述,借助伏曦八卦的符號系統直觀描繪本題模型,并將上節說到的本體與人類知性的關系也反映在卦圖當中。試將“三”實數化,因陰陽兩儀不對稱的最小排列組合必須是三個要素[對等中和],共得八組三爻卦象,但因純陰純陽不成物,將乾坤兩卦看作與兩儀同而取消。所余為六卦,故《道德經》本體論的原始物質[基本粒子]為六種,這是可驗證的模型,原始物質[基本粒子]多于或少于六種,這模型都被證偽;同時若理性及以理性為基礎的科學手段若超越原始物質[基本粒子]級層實證形而上之本體,這個本體論模型也被證偽。這驗證條件足夠苛刻。
重復:以陰陽兩儀全排列、去掉純陰陽卦象余得六組卦象,視原始物質[基本粒子]為六種。既無論取一粒沙、一片葉、一根毛發或金屬元素一路分解,最終得到的都是六種原始物質[基本粒子],這也是形而上與形而下的分界處。
本體的基本特征是排斥意識狀態的理性思維,那么人們怎樣去實證本體?“不窺牖,見天道?!?《道德經》第四十七章)古代沒有意識與潛意識理論,老子這里朦朧地指示要離開素常意識、進入特殊的超意識態去證悟本體。再看:“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鑒,能無疵乎?”(《道德經》第十章)精神和形體合一,能不分離嗎?聚結精氣以致柔和溫順,能像嬰兒的無欲狀態嗎?清除雜念使心靈成為沒有瑕疵的玄鏡。那“玄鏡”態能映射本體與心體同一之境。我們以現代心理學提供的新知見去領會和補充老子的思想,既人類原本統一、與本體直接同一的心體在降生分裂為為意識與潛意識兩截,屏蔽了本體之境,需要經過必要的訓練和修行消弭意識與潛意識的分離,才能回歸本體與心體同一的境界。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道德經》四十八章)求學的人,其情欲文飾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的人,其情欲文飾則一天比一天減少。減少又減少,到最后以至于“無為”的境地。這里也理解為本體對意識及意識狀態的理性思維所依憑的語言符號系統的排斥。意思是試圖以思維去琢磨本體便不可得。在探究本體的努力中不可能廢棄文字和理性,但它們是用來制作“路牌”,路牌上寫著:本體不在東西南北中,去意識思維歸附統一心體即顯現。
老子《道德經》的修身指教,后來成為道教修身修命為要旨的依據,可惜丟大得小,敬奉老子卻遮蓋了他最有價值的本體論思想。這樣說并非否定修行的意義,人類自身與宇宙有呼應,伏羲作八卦也是近取諸身。所以修行有積極意義,對健康也有利,但最該體會和實踐的是本體示現之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道德經》第三十八章)具備“上德”的人不表現為外在的有德,因此實際上是有“德”;具備“下德”的人表現為外在的不離失“道”,因此實際是沒有“德”的?!吧系隆敝隧槕匀粺o心作為,“下德”之人順應自然而有心作為。應該對道與德關系的表述不是很清晰,但《道德經》考察道與德本身就表明老子感知到兩者內在聯系:道[本體]為宇宙根,也為德之根,但這里的“德”指人類社會倫理基本規則。老子的稱為“上德”、“玄德”以區別以一般道德規范。寂靜無為的本體無礙萬物萬象衍生,所以無為本體示現之德為生、為仁、為善。與本體直接對應的“上德”、“常德”、“玄德”就是這層面的道德律。
本體至簡,沒人能列舉出比本體更為簡單的東西,哪怕是一粒沙或者一片葉也要比本體復雜千萬倍。各主要哲學流派和宗教多承認本體的存在,只是稱謂不同,道、理、真如、自性、實相、上帝、絕對理念、絕對真理等等都是表述同一個東西:宇宙絕對本體。本體非物質也非精神,似混沌態、氤氳態、信息態、邏輯態、規則態的純存在,是顯示為“空”的“在”。本體質為“中和”,不對任何粒子或引力形成滯礙,也不與任何元素發生化合,更象是一種“語句”或“指令”,這語句的基本含義是靜極而動,其形而上心體應稱“無極”,其形而下作用起點稱“太極”,兩者完全同一。
心物同一是指本體意義同一,無條件直接重合。意識雖然屏蔽了那同一狀態,但僅是屏蔽,潛意識與本體秒秒契合,這性態通過人類集體潛意識吸引人類向同一態回歸,圖騰、巫術、宗教、哲學、科學都包含這努力??上?,主流哲學以理性為尺度,將宗教等統統視為迷信而排斥。人類有文字文明史僅僅幾千年,人類對理性如此執著和信賴本身才是迷信,將理性樹立為唯一尺度等于將盲目信賴提升為信仰堵塞了通往終極真理的唯一路徑。
從《道德經》看,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更該闡釋為“心物同一”,古人之“天”從使用時起就是天帝、自然的總稱,而“人”的含義則是人用以感知的心體、精神。所以“天人合一”的當代闡釋即為“心物同一”,“天人合一”之“合”字消減了命題的真理含量,是《道德經》本體論思想的倒退,“合”的前提是二元,意味著需要做出“合”的動作和努力才可以“同”;而“同一”的命題則確指兩者原本一如。事實上“天人合一”的提法也是來自莊子對老子思想的體悟,莊子:“天與人一也”(《山水》),“一”是明確的同一,“天人合一”是宋儒的提法,是質的倒退。今人應通過對《道德經》的現代闡釋,由“天人合一”朦朧本體觀到“心物同一”本體論模型的回歸。
《道德經》是中國古代哲學的經典之作,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寶。作為一部博大精深的文化遺產,它對于我個人的思維和觀念,有著深刻的影響。在讀完《道德經》后,我領悟到了許多真理和智慧,這些理念始終激勵著我在成長和實踐中,不斷探尋自我,追求成長。
第二段:對“道”的理解。
“道”是《道德經》的核心概念。道是宇宙和自然界的基本法則,文中多次提到“道可道,非常道”,也就是說,道無法被言語所描述,而需要人們通過內省去感性認識。通過不斷地追求道,我們可以實現個人的精神升華,達到與自然界相融合的境界。
第三段:對“德”的理解。
“德”是《道德經》的另一個核心概念。德是做人的基本準則,作為人類社會生存的基石,德道是崇高的價值取向?!兜赖陆洝诽岢隽恕盁o為而無不為”的思想,強調了謙虛、節制、心靜、守正等道德修為。如果每個人都能秉持德道之心,共同建立和諧的社會,那么我們的社會將變得更加美好。
第四段:對“治”的理解。
《道德經》中的“治”指的是國家的治理和領導者的作用。在中國古代,君主認為自己身為天子,兼具了道、德和治的本領,以此來統治天下。但《道德經》明確提出了“執大象,天下往”的思想,表示領導者應該尊重規律,順應天意,而非利用權力壓迫百姓。理性的治理能夠達到良好的社會效果。
第五段:對“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解。
“天人合一”是中華文化中的重要概念。在《道德經》中,通過“道”、“德”和“治”等要素,展示了如何讓個人和自然相互融合,進而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同時,也深入探究了人與社會和諧共處的條件,并在不同的層次上呈現了人性側面,使我們認識到“道”、“德”和“治”的共性。
結語:
通過閱讀和思考以上章節,我在《道德經》中獲得了深刻的哲學思想,這些相關的思想和生命經驗對于我人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我們充滿挑戰和機遇的生活中,理解《道德經》的精神內涵,有助于我們更加深入地理解自己的價值觀,為我們的成長和實踐打下堅實的基礎。
近期一直在讀《道德經》,把它作為自己的枕邊書,每天兩三章,反復讀反復學,經歷了一個從晦澀難懂到探知皮毛的過程。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是他對自然萬物、人生、社會等各個方面進行觀察后所做的哲學思考。全書分上下兩篇,上篇《道經》37章,下篇《德經》44章,內容博大精深、包容萬物。
站在今天的價值立場回望《道德經》,大致可以從兩條脈絡探究,或者說主要回答了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統治階級應該如何治國”,才能使百姓安居樂業,國泰民安;另一個是“個人應該建立怎樣的人生態度和生活方式”,才能夠獲得心靈的從容安寧,獲得智慧和幸福。
兩條脈絡的思想原點,就是《道德經》的核心思想——“道”。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25章),“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第2章),進而達到“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第37章)的境界。
意思是說,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圣人從來都是以順應自然的心態處理世事,讓事物按照自己的規律生長,任其自由發展而不強加干涉,生養了萬物卻不占有,培育了萬物卻不仗恃、炫耀自己的力量,成就了萬物但不自居有功,從而達到了無為而無所不為的境界,體現了順應自然、順道而為的思想。
沿著心中對“道”的疑惑,在原書中尋找到了多處對“道”本質地闡釋和解讀,雖不全面,但也可以窺得一二。
道,究竟是什么?“道可道,非常道。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第1章)能用語言說出來的“道”,都不是永恒的、終極的“道”。它存在于天地萬物形成之前的“無”中,又主宰并化生天地萬物。它是宇宙天地萬物奧妙的總門,換句話說,道就是對天地萬物運行規律的認識,即自然大道。
世間萬物,都有自身運行的“道”,大到宇宙,小到微粒,無不如此。前段時間讀的一篇關于宇宙起源的學說,看到了如下一組有趣的數據:在宇宙起源萬億分之一秒的時候,每10億對夸克和反夸克湮滅,會留下一個正夸克作為幸存者,幸存率是十億分之一;到達百萬分之一秒的時候,正物質的質子和中子的幸存率,也是十億分之一;到達一秒的時候,電子和反電子之間也在不停湮滅,最后剩下電子的幸存率也是十億分之一。而這3個十億分之一,不能夠有絲毫偏差,否則,如今的宇宙或許就不會存在了。如此精確,就像事前設定好了一樣,這也是宇宙運行的“道”。
還不止于此。有人說,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億分之一的幸存者,因為精子和卵子結合,最終,1億個精子中只有一個能夠最終進入卵子形成受精卵,在這場競爭中,每個人都打敗了99999999個精子。然而,每個人的身體、你周圍的每一個原子,每一個原子身上的每一個質子、中子、電子,都是正反物質湮滅中十億分之一的`幸存者。
這樣算來,每個人存在的概率幾乎為“零”,或者說你我存在純屬巧合?!疤斓夭蝗?,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第5章)這就是自然萬物運行的“道”,一切都是偶然,一切都是客觀,一切都是順自然大道發展的結局,不會因一時一事的得失而發生改變。
我們作為幸存者活在世上,應當感到萬分的幸運,應當感恩,應當知足,應當活在當下,應當順應自然大道作為,或許只有這樣,才能保持不竭的生命激情和力量。
道,有何特征?“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見,名曰希;搏之不見,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第14章)道是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而且不明起始,不知未來,綿延不絕,不斷變化,不可名狀,所以終歸為虛無之態,于是叫它“惚恍”??梢?,“道”無法用感官感知,必須用心去體悟,才能在虛無縹緲和若隱若現中發現“道”,最終捉摸到“道”。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第14章)遵循早已存在的“道”,來駕馭現實,探知遠古,這就是“道”所彰顯的規律。從古到今,聰明人和普通人在做事的過程中,區別究竟在哪?老子給出了答案,在于聰明人善于利用已經存在的“道”,順勢而為,抓住了事物發展的規律辦事,所以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成效。
道,有何作用?“執大象,天下往。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第35章)“道”的作用外化,使得縱心歸附,國泰民安,一派祥和,悅耳的音樂和誘人的美食,讓路人不禁駐足。然而,“道”本身平淡無味、無形無聲,卻又作用無窮。
《資治通鑒》中,記載了李世民和他的叔父李神通之間的一段故事。
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通過玄武門之變奪取帝位。封賞有功之臣,房玄齡、杜如晦等人作為肱骨之臣都受到重用。李世民大封天下,深得人心,卻引起了他的舊部,特別是叔父李神通的不滿。
李神通說:“我在關西起兵,是最先擁戴高祖李淵的人,而房玄齡、杜如晦等人只是捉刀弄筆,功勞卻在我之上,我感到難以心服。況且,我還是李世明的長輩?!彼脑捰绊懞艽?,由于他的資歷和地位,很多原來李世明秦王府的舊部都與之應和,怨氣連天。
李世明得知后,心平氣和地對叔父說:“叔父雖然首先響應義旗舉兵,這也是自謀擺脫災禍。等到竇建德侵吞山東,叔父全軍覆沒;劉黑闥再次糾集余部,叔父丟兵棄甲,望風脫逃。房玄齡等人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使大唐江山得以安定,論功行賞,功勞自然在叔父之上。叔父您是皇族至親,朕對您確實毫不吝惜,但不可循私情濫與有功之臣同等封賞?!?/p>
李神通聽后啞口無言,羞愧難當。大家紛紛表態,“陛下如此大公無私,對至親的叔父和都沒一點私心,我們還憂慮什么呢?此后唯有為國家效力,效忠陛下了?!?/p>
李世民順道而行,大公無私,所以能悅服群臣,上下齊心,百姓安居樂業,國泰民安。
道,有何規律?“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第2章)世間萬事萬物沒有絕對,只有相對。事物間總是相輔相成的,有美就有丑,有善就有惡,有生就有死,有樂就有悲,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一面走到盡頭,就轉化為另一面。
原因在于,援助糧食要靠非洲當地的政府進行發放,不可能直接進入當地人的鍋里。在這過程中,援助的糧食就被當地官員層層瓜分,中飽私囊。
而后,他們轉手將糧食以極低的價格在市場上甩賣,套取現金。那些依靠辛勤勞作種植糧食、賣糧食為生的本地農民,如何競爭得過那些白來的糧食。本來還能活下去的農民,現在也活不下去了,淪為赤貧。
說白了,這些援助無法穿越社會管道直接到達窮人那里,援助的善行卻最終導致激增無數的赤貧農民。你認為好的事,未見得真的好;你認為有意義的事,未見得真的有意義。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小到個人,大到國家,都是如此。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第9章)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且此兩面可以相互轉化,物極必反。太滿了,必然會流溢而出;太鋒利了,必然會傷人自傷。老子告訴我們,保持分寸和平衡很重要,萬事都不可過頭過火。這樣的處事原則,無疑對今天的你我,都有著重要的重要意義和價值。
國學大師南懷瑾曾這樣評價《道德經》,“老子一書,原著不過五千言,可以說,幾乎是一字就涵蓋一個觀念的好文章,一句就涵蓋有三玄三要的妙義。它告訴了我們許多法則?!边@樣的典籍,是需要我們擺在床頭、放在身邊,用一生去品味體悟的經典。
寒假之前學校組織大家學習了道德經的前兩講——道法自然、無為而治,學完后當時心靈很是觸動,于是利用寒假時間又繼續學了道德經的其它幾講,當然觸動還是挺多的。
我覺得《道德經》潛藏的一個主題是,老子提出的“道”,是他哲學思想的核心。道的含義博大精深,需要我們從各個方面來理解。事實上,宇宙萬物之運行,是存在一定的客觀規律,這個客觀規律,需要我們有聯系的、全面的來認識,來理解。但人類限于時間和空間,能全面系統地認識宇宙萬物,看來是虛渺而不可能的。但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我們自己走過的路,要不斷總結,不斷思考,找出規律,逐步認識世界,理解世界,掌握未來世界的運行規律。所以對待老子的思想,要批判的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他的許多內容在今天看來也是十分具有指導和教育意義的。例如“功成身退”“寵辱不驚”等為人處事的原則是中華民族的精髓,更是安身立命,為人處事的基礎。在物欲橫流的今天,老子提出的“致虛守靜”,“少私寡欲”等處事的哲學是拯救人們心靈的一劑靈藥,讓我們正確的看待得失,可以凈化人的心靈。
以上是我對“道經”總的認識,下面就具體談談我對其中的一些觀點的感悟認識。
每個人都有私有欲,面對私欲,必須先自反自省,然后自清自虛,若能做到自知、自勝、知足,那么就可以算是得道。當社會需要用禮智維系的時候,虛偽巧詐也就慢慢的產生了,禍亂也跟著來了,自以為聰明的人,以智取巧,實在是愚昧的根源,因此我們應守質樸的大道,不要虛偽的巧智,取用道的精神,舍棄禮智的浮華。一切需自然而行,道的作用是柔弱謙下,天下萬物是從有而產生的,而有卻是從無產生而來的,無是道之體,有是道之用,人應無為、無事、無智、無知、無欲、無我、無私才能達到道德最高境界。隨著科技的日益發達、經濟的高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物質生活豐富了,但是精神世界卻越來越空虛,人類的道德觀念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其中不乏有些人沖破道德的底線,追求權力,物質,金錢,榮譽。物欲橫流的現實生活中,如何去應對這些問題,我們同樣可以在《道德經》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們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為人謙虛、心態平和、淡泊名利、時刻反省,盡職盡責!。
人生短暫,笑對人生也是過,心情煩躁也是過,我們何不在工作學習中端正心態呢?謙虛是一種美德,更是一個人的修養,并不是象人們所說的謙虛就是虛偽,我覺得謙虛有兩層意思,謙是謙卑,是一種處事的修養,也是對別人的一種尊重;虛就是虛心學習,使之更加完善,做得更好。當別人夸獎你時,你完全可以說聲“謝謝”,因為這是別人對你工作的肯定,你完全受得起,但并不是說你就此停滯不前了,還需要虛心求教,找出不足,讓自己有更大的進步。心態平和是安心工作之本,只有心境達到虛靜的狀態,才會時刻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才會在社會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不僅如此,平和的心態還可以幫助處理好朋友和同事之間的關系,使之變得融洽。觀看《道德經》后,我覺得接受老子的思想是一種愉悅,是一種洗禮,是一種靈魂的滋養。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無為而治,任何時候做到寬容(設身處地從對方角度考慮問題)、向善(對善良的人善待他,對不善良的人也能善待他)、謙卑(要能如水的品質)、知足常樂(凡事適可而止,知足者富,安貧樂道,放下名利、放下虛榮、放下固執,多一些知足、寬容和快樂)。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xindetihui/339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