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寫讀書心得,我們可以分享自己的閱讀體驗和感受,與他人進行交流和討論。為了給大家提供一些寫讀書心得的參考,我收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
讀大學時,那位古代漢語的老教授對我們要求極為嚴格,那《孟子》是要求全書背誦的,也許就是因為這特別的機緣,我一直特別喜歡《孟子》。
其實,更深層的原因,是我喜歡孟子散文中那種雄辯的氣勢。孟子具有豐厚的學養,剛健的氣質,機智應變的能力,不僅以“好辯”著稱,而且極為善辯。我常??畤@,要是孟子生活在當今時代,他一定是一個出色的律師。讀孟子的文章,我總是因此而想到藝術作品中那些大律師的“雄辯”或“詭辯”的場景,那些有經驗的律師去質問對方律師的委托人時,只要求回答“yes”or“no”,從而讓自己處于主動地位,牽著別人的鼻子走。孟子正是那樣,讓那些國君被他牽著鼻子走,從而成功地宣傳他的政治主張。
近來再讀《孟子》,再一次被孟子的雄辯風格所折服。
《孟子·梁惠王上》中說梁惠王在提出“民不加多”的疑問之前,自詡“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然后以賑災救民為例,申說自己治國勝于“鄰國之政”,“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而“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面對這樣的問題,孟子不是去直接指出梁惠王治國之中的不足,那樣會讓好大喜功的君王難以接受,于是他以“王好戰,請以戰喻”巧妙地將話題轉到有利于自己的方面來,接下來,他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讓梁惠王明白并承認,自己所謂“盡心于國”不比鄰國之政好多少。
還有那次孟子見到齊宣王,為了宣傳他的“仁政”思想,他從“好樂”切入話題,他先是運用轉換話題、偷換概念的方式避開容易引起齊王反感的音樂的雅俗問題,借題發揮,巧妙把音樂話題轉為政治話題,從而激發了齊王的興趣,他忍不住主動問道:“可得聞與?”但孟子并沒有就此闡發他的道理,而是以“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和“與少樂樂,與眾樂樂,孰樂”兩個問題,讓齊王很容易地同意獨樂樂不如與人樂樂,與少數人樂樂不如與多數人同樂,從而誘導出齊王在思想感情上趨向與民同樂的觀點,于是他滔滔不絕地“為王言樂”,引導出“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的結論,意即:與民同樂,推行仁政,人民歸附,便能統一天下。
但是我們知道,齊宣王真正關心的是“霸道”,他一心想著的是以武力征服天下,這與孟子的“王道”主張是完全相對立的,可是孟子憑借著他的口才說服了齊宣王,成功地宣傳了自己的政治主張。我真的佩服兩千多年之前的孟子,也難怪后人要尊他為“亞圣”了。
可是此次再讀《孟子》,我卻總是把關注的目光放在了結果上:齊宣王傾心于春秋時期的霸主地位,一心想建立霸業,即位后任用名將田忌、孫臏等,伐魏大勝,后又攻伐燕國等弱小國家,最終未能采納孟子的政治主張。因此,我不得不慨嘆這口才的蒼白無力的尷尬了。
當然,學生是成長中的孩子,是孩子,注定他們就會犯錯誤的,所以我們可以這樣的話來安慰自己,但這不也值得我們所有的教師和家長來反思嗎?如何用一種最有效果的方式來教育孩子,讓他們自己去領悟、去選擇,而不是以我們成年人的思想去規定、去限制。只有這樣,我們的工作才會是卓有成效,我們才能解決這口才的尷尬問題。
內容講的是孟子很小的時候,父親就死了,孟子的母親是很好的人,天天織布過日子,因為家里沒有多少錢??墒敲夏负軔勖献?,讓孟子天天上學念書,孟子也是一個挺聽話的孩子??墒怯幸惶?,孟子在學校里不到放學就回家,孟母見孟子這么早就回來,心里很傷心,她沒說出來,想想法子勸告他。孟母把剛織好的布割斷了。孟子感到很奇怪,問母親:母親,為什么割斷織布?孟母說:你念書就像我織布,今天割斷了,是一事無成,你不好好讀書,就不能成大事。孟子聽了母親的話,立志要好好讀書。后來他成為一個圣人。
看了這篇故事,我的感受是孟母沒有講什么大道理,只是把念書如同織布這個道理講給孟子聽,讓我們覺得沒有什么比母愛更偉大的東西。所以我們都離不開母親的關懷和呵護。
前些日子,在看《孟子》的時候,看到一段很有意思的論述:“道在邇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意思為:道就在附近卻去遠處找尋,事情可以簡單的辦好卻去尋找復雜的方法。人人都親敬親人、長輩,自然實現天下道德教化的目標。)。
看了之后不由想起今年我們學校的兩件事情:一個是引起廣泛爭議的“采血事件”,某博士研究生被指責為了課題研究,不顧實習生的不滿,自己動手給一個自己帶的實習生采血10ml,據說造成后者胳膊針孔處紅腫、淤血;另一個是被捅上了媒體,又被校方堅決指為捏造的“粽子事件”,即鎮江校區某同學的家長來學校探望他,該生嫌其母穿著實在太寒酸而不愿領其入校,甚至連千里迢迢帶來的家制粽子也拒絕收下而跑開。
從我自己的經歷而言,從進入小學開始,都在接受關于道德的教育: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努力服務于人民,等等;同樣,這些概念也伴隨著我的幾乎整個求學過程,直到碩士畢業。在這些高尚的光環之下,卻有許多很簡單的也很基本的道德標準被有意無意的邊緣化了:孝敬父母、關愛家人,珍惜友情、善待他人,好學上進、珍惜名譽等等。自然,這些觀點比不上前面提到的那些概念光彩,甚至多了一點自私的色彩,好像眼睛只盯著自己和自己的小圈子一樣,胸襟不夠博大,情操不夠高尚。
然而,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品德的培養也不能建成空中樓閣。懂得孝敬父母、關愛家人,就有了為人最基本的道德底線,明白了人不能光為自己活著,還必須努力讓自己的親人也過得幸福;有了家庭責任感,也就是有了最基本的社會責任感。反觀時下的許多社會問題,恰恰就出于家庭責任感的缺失,隨便打開哪天的報紙看看,總能很容易找到遺棄家庭成員、拒不履行贍養老人義務、背離婚姻契約而發生婚外戀情等家庭問題的報導,倘若人人都知道“親其親,長其長”,這些問題也許就不會如此泛濫。
再說珍惜友情、善待他人,歸納起來,就是一個“仁義”二字,寬厚、仁慈的對待他人,不欺凌、不使壞、不拆臺,不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侵害他人的利益,所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真要能做到,我們的周圍能夠少多少麻煩事,每個人的幸福感相信也能增進不少。
至于好學上進、珍惜名譽,個人認為是一切道德的基礎。正因為有了求上進的心,有了追求更好生活的愿望,才有了努力提高自己能力與道德的動力,所謂“君子惡居下流”,有追求的人才會有希望,無論身處何處都不忘記自己的操守,看重尊嚴與榮譽,這才不會虛度年華,也不會見利忘義,不會把誓言當作空氣。
實際上,以上這些基本的道德原則,也非常容易的被推延和提升,比如懂得了孝親與尊長,也就不難理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懂得了與朋友交往之道,也就能推廣到與身邊的所有人和睦相處。再者,每個人都追求自身的生活與道德水準的提升,自然也就有了整個群體的發展。
回溯我國五千年的文明,不難看出,道德追求一直是我們這個民族所關注的重點,也有浩瀚的文化典籍來闡發這些道德目標。比如開頭提到的《孟子》,以及《論語》、《中庸》、《大學》等等國學經典,無不是在以“仁義”為終極目標,無不是把“止于至善”作為標準。這些豐富的道德范式,正是今人道德教育的良好參考。自然,國學中的許多觀念,比如“天下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之類昏話,不再適應今天的環境,理當摒棄;而大多數觀念,對今日依然具備指導意義,沒有理由置之不理。
廢科舉、興西學,對于一個民族的強盛是必要的;但廢除科舉并不等于廢除國學,非功利的學習、實踐國學,恰好是弘揚國學的良好契機,也是讓國學發揮其教化功能的契機。真心希望國學能再次發揚廣大,真心希望我們這個古老的民族能找到崛起的強大精神支柱。
《孟子》是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共同編撰完成的,全書效仿論語采用的對話體的論文形式,記述孟子與諸弟子的“疑難答問”以及孟子自己的“法度之言”,內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學說以及哲學、倫理、教育思想等學術問題的論爭,體現了孟子的思想學說,是儒家重要經典之一?!睹献印吩谙惹刂T子散文中獨具風格,對后世散文的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睹献印钒l展了孔子“仁”的思想,提出了仁政學說與法先王的主張,確立了“天人相通”的理論,發展了儒家的教育思想,弘揚了“貴義賤利”的價值觀,是中國文化思想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對中國古代尤其是宋代以后的思想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孟子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孟子的思想已經融入了中國人的血脈之中,中國人做人處事的原則中,有著孟子的影子。
規范問題,用社會行為規范來約束人們的行為方式,在《離婁下》孟子舉了兩個地區和年代相距都甚遠的帝王,用以說明統治、管理和服務人民,其道理是一樣的,那就是“愛民”;《萬章上》是圍繞著“孝”這個行為方式來進行探討,而《萬章下》則是圍繞著交“友”、“做官”以及“寄人籬下”的行為方式這些問題而展開的;《告子上》則從行為方式問題深入到人的內心,即人性的善惡,《告子下》則把重點放到了討論行為規范與行為方式的問題上;《盡心上》則是從本性與行為的關系問題轉到心理與行為的關系上,也就是人在生存、生活、工作中根據什么樣的心理選擇什么樣的行為方式問題,《盡心下》則是對“自身修養”的盡心知命與行為方式間關系的探討。讀《孟子》,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孟子的辯才及形象性和邏輯性的結合。孟子的文章邏輯嚴密,說理暢達,氣勢恢弘。孟子善用譬喻,在《梁惠王上》第三張《寡人之于國也》一文中,孟子引出了“五十步笑百步”,通過這一比喻,孟子不僅形象而生動地表達了他主張實行仁政,提倡禮樂和愛民的理念,而且讓我深刻領教了他論辯的巧妙技巧和高超水平。
孟子讀后感看完了深奧的后,我開始研讀表現溫`良`恭`儉`讓`仁`信`義禮`智`信的孟子。
看完后我感觸最深的'一句話就是“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边@句話的意思是:老天將要降大任于你,你必須要多用心,多勞動,少吃飯,空乏你的身體才行。想想我自己,這四條原則中我又做到了哪些?就先說苦其心志吧!翻開名人史,發現自己并沒有勾踐那么臥薪嘗膽,就算是小事,我也不刻意去苦其心志。
勞其筋骨這一點我雖經常做家務,可沒有哪次我是自愿的,少了那種主動性,我每次干活都有氣無力的。餓其體膚更是遙不可及,少吃?多吃還差不多。至于空乏其身就更不可能了。這每一樣都不可能,別提什么“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了。雖然不能用古代的要求來約束現代人,但這做為目標卻激勵著人們不斷向前。
汶川大地震引證了這句話,老天就是要降大任于中國,降給中華龍,地震不是痛苦,而是會心的動力!就像《真心英雄》唱的一樣: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讓我們記住這句話——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
易中天出過一套中華經典故事,包含《論語故事》、《莊子故事》、《孟子故事》、《周易故事》和《禪宗故事》,用慕容引刀的漫畫結合簡短的小故事,大略地給大家介紹了四部國學經典和禪宗的歷史。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下《孟子故事》的主要內容。
全書分四章。
第一章齊宣王的故事/有愛心才有希望。
1.裝病大比拼。
孟子最喜歡開設國王培訓班,但要他看得上的才教。孟子到齊國,說明齊宣王在錄取分之上,所以齊宣王很高興。
但不知道為什么齊宣王找人跟孟子說自己病了,所以需要先生上朝去看他。孟子馬上回答說他也感冒了不能吹風,所以不能去。
結果第二天孟子出門吊喪,齊宣王就派人來他家慰問還帶來了醫生,弄得家里人都非常狼狽,學生孟仲子只好應付說:先生昨天病了,今天好了些,已經上朝去,不知道能不能走到。然后他們派人去攔截孟子,孟子進退兩難,只好去景丑家里借宿。
景丑不解,孟子就說:
天底下最尊貴的有三樣,爵位、年齡、品德。在朝廷看爵位,在鄉里看年齡,平治天下就看德行。貴為國君也不能憑爵位來蔑視年齡和道德。所以有作為的國王,必定有他不能隨便召喚的臣民,有問題應該登門求教,做不到這一點,就休想成為有用的人。
2.哆嗦的牛。
齊宣王看到有人牽著一頭祭祀用的牛,牛邊走邊流淚,渾身哆嗦。于心不忍,便讓人換了一只羊去祭祀。
孟子知道這件事后就認為齊宣王有仁愛之心,可以成為國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
他認為如果發動侵略戰爭,橫行霸道卻想成為世界之王,就等于爬到樹上去抓魚。(緣木求魚)。
3.流行音樂會。
孟子發現齊宣王喜歡流行音樂,然后就恭喜齊宣王可以成為世界之王。因為欣賞音樂是跟多數人一起,也就是與民同樂,與民同樂也一定會與民同憂。同樂又同憂,就是同心,同心就會同德。
因此孟子說要減輕人民負擔,放寬各項政策,關注弱勢群體,也就是鰥寡孤獨。
4.罷免提案。
孟子認為國王不合格就該下臺,人民有權革命。
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
破壞仁的叫作賊,破壞義的叫作殘,賊仁殘義的.就叫作獨夫。我只聽說打倒了獨夫殷紂,沒聽說過什么弒君不弒君的!
第二章梁惠王的故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吵一架再上課。
孟子來到魏國,與梁惠王一見面就吵了一架。梁惠王問孟子能給國家帶來什么好處。孟子說:何必言利,講講仁義就好,然后訓了梁惠王一通。
孟子認為要行王道,施仁政: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仁者無敵,王請勿疑。
2.五十步與一百步。
梁惠王說自己對國家盡心盡力,災年都忙個不停,卻不比鄰國好多少,是為什么?孟子打了個五十步笑百步的比方表明梁惠王并不比那些家伙好多少。
3.不要學那偷雞賊。
宋國一位大臣表示愿意接受孟子意見,減輕人民負擔,但條件不成熟,只能一步一步來。
知錯不改,就跟偷雞賊沒區別。
古之君子,過則改之;今之君子,過則順之。古之君子,其過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見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
古人犯了錯誤,馬上就改。今人犯了錯誤,卻不思悔改,寧可一錯再錯。古代貴族的錯誤,有如日蝕和月蝕,所有人都看得見。一旦改正,也像重放光明的太陽和月亮,被眾人仰望。
人不是神,不可能不犯錯誤,重要的是敢于承認并立即改正。承認錯誤不丟人,反倒更能贏得人們的尊重。
4.見死不救有理。
孟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民權第一,政權第二,君權第三。權力來自人民,民權高于君權。
國王必須對國民好。如果不好,人民就有權革命。官員也必須對人民好。如果不好,人民就有理由見死不救。
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
你怎樣對待人家,人家就怎樣對待你。
第三章男子漢的故事/要做就做大丈夫。
1.不做小男人。
大丈夫有傲骨,小男人只有傲氣。傲氣是表面上的,傲骨是骨子里的;傲氣爭的是虛榮和面子,傲骨爭的是原則和尊嚴。
人必自辱,然后人辱之;家必自毀,而后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一個人受到侮辱,多半是他自取其辱;一個民族國破家亡,多半是自取滅亡。真正的滅頂之災,只能是自己做的孽。
恭者不侮人,儉者不奪人。
尊重自己的人,不會侮辱別人;勤儉持家的人,不會奪人之好。
人不可有傲氣,不可無傲骨。有傲氣就會驕人,無傲骨就會媚人。不驕不媚,才是大丈夫。
2.誰是大丈夫。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成為大丈夫并不容易,除了先天的稟賦,也需要后天的修養,也就是“養浩然之氣”。
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謂神。
浩氣充盈胸中,表現出來就是美。如果美到能放射光芒,就是大。如果這光芒還能感化影響別人,就是圣。如果這感化和影響能完成于不知不覺中,那就是神。
3.上當受騙又何妨。
真正偉大的人物,內心世界都是非常簡單和純凈的。而且越是偉大,越是單純。他不會為自己設下心理防線,時時處處小心提防,反而愿意像小孩子一樣,傻乎乎地相信別人。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睹献印るx婁下》。
第四章人性的故事/有共同人性,就有共同價值。
1.人性就像水。
水性向下,人性向善。
孟子認為仁義禮智是共同人性,是每個人都固有的。惻隱之心就是仁;羞惡之心就是義;恭敬之心就是禮;是非之心就是智。只要努力追求,人人都可以成為堯舜。如果舍棄向善的可能性,則成為惡人,這就是“求則得之,舍則失之?!?/p>
2.熊掌與魚。
孟子認為人性向善;荀子認為有善有惡;韓非子認為人性本惡。
3.生下來就攜帶武器。
古體字的“義”字是隨身攜帶武器的人。
孟子認為正義高于誠信。
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義所在?!睹献印るx婁下》。
大丈夫不必像小人那樣言必信,行必果,一諾千金,而是要確定是對的。
崇尚德,喜歡義,就可以自得其樂了。所以真正的讀書人,哪怕走投無路也不丟失正義,飛黃騰達也不背離真理。窮不失義就能找到自我,達不離道就不會讓民眾失望。古代那些仁人志士,如果擔任了職務就造福人民,沒有一官半職就修身養性,為天下人做榜樣。
孔孟之別也就是仁義之別??追蜃訙厝岫睾?,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孟大人俠肝義膽,氣勢磅礴,一洗凡馬空。讀孔如飲清泉,讀孟如聞戰鼓。
孟軻的文字,已經是論點論據俱全,長于說理,不假設論語般讀整書方知邏輯,也不假設道德經玄妙牽強,讀起來認同感比擬強。孟子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先從一般事物說起,再慢慢引出道理,讓別人不知不覺間成認自己的錯誤。孟子說:“我的力氣足以舉起三千斤的東西,卻舉不起一片羽毛;我的視力足以看清秋天野獸毫毛的尖端,卻看不見一車子的柴禾。大王會相信這話嗎〞話中所說的顯然不符合常理。宣王說:“不會。〞孟子說:“顯然,一片羽毛舉不起來,是因為不肯用力氣;一車的柴禾看不見,是因為不肯用目力;百姓不被您愛撫,是因為不肯施恩德啊。所以大王未能做到用仁德統一天下,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啊。〞就這樣,孟子讓君主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比起直話直說的諫臣,孟子所說的讓至高無上的君主更容易接受。道理層層遞進,就像是設下了圈套,一步一步地讓人不知不覺走進去。
孟子懷抱著一個知識分子的使命感,用他的所知所覺,用他的“義〞與“道〞,從個別情況的“應該〞到人生征途的光明大道,導人向善,也就是“覺此民〞。
孟子的所有觀點首先都必須建立在所謂“人性向善〞觀點的根底上,而這個觀點也恰恰是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并且對于當今這個時代來說最值得每個人去仔細思考領悟的。孟子的“人性向善〞論,先提出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是人皆有之的“仁、義、禮、智〞四端,如果能夠去擴充它的話,將“假設火之始燃,泉之始達〞,所以說“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乃假設其情,那么可以為善矣〞。
既然每個人都有向善之心,又何來的惡人呢有些人何以做不到“乃假設其情〞呢孟子給了我們兩個答案:其一,是不可無視的外在原因,即環境因素,也是孟母之所以三遷的原因,而這里的環境又不僅僅只是周圍人或事的影,也包括所處的時代、社會情況,還有具體到逆境與順境的差異,孟子中的`一篇關于嗟來之食的議論,身處逆境的人被激發的羞恥心可使之用生命維護原那么,而身處順境時的人卻更易迷失,放棄了“鄉為身死而不受〞的那些原那么,環境可以說是決定為善還是為惡,義或不義的重要因素;其二,要向善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內在要求就是堅持,孟子也在書中舉了“杯水車薪〞的比喻,義能克不義,仁能克不仁,然而沒有堅持也無法成功。
當一個人能夠做到抵御環境堅持本心時,仁義之士必是賢人、君子,“枉己而不能直人〞,只有堅守原那么的人才能夠輔佐君主、誘民向善;“仁者無敵〞,仁義之諸侯與民同樂、親賢疏佞,又怎不會“王天下〞呢所以堯、舜、禹之世,孝悌禮義為人所共循,天下安樂。
雖然孟子有一套從人性向善到仁者無敵的完整理論,但是要想導善,還缺不了他的非凡辯才。孟子無論是與君主對答,還是與對手辯論,都能夠引經據典,把詩書靈活應用;并且以常理入手,以小見大,十分生動;更擅長環環設問,最后以對方的答案為自己所依托來解答對方的問題,讓對方只能無言以對,認可孟子的想法。
在當今這個時代,還有多少人面對各種所謂的領導敢于說出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與感受。還有多少人能做到如孟子般真正心系國家?,F在的人們大都追名逐利,惟命是從,而很少有人能真正表達出自己內心的想法與感受,給我們的國家真正提出建設性的意見與想法。又有多少人能做到面對自己與領導者統治者的意見不合的情況時,能堅持自己的意見呢在這個充滿金錢與利益的社會中,人們漸漸的迷失了自我,只會跟著金錢與利益隨波逐流,也許只有當每個人如孟子般坦誠,率真且真正做到心系國家時,我們的社會才能變成一個真正和諧的社會吧。
。
“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p>
是啊,人需苦才知甜,苦與甜是既相對,也共生的兩項。老天若要把大任降于平凡之人,必定會讓此人受苦,苦后方有甜,人往往都是只想獲得甜,不想經歷苦,然而,他們往往都錯解了甜的真正意義。甜也就是成功,通常,成功的喜悅不在于達到理想的高度,而是享受了成功門前獲取鑰匙的過程。如果老天真的要把大任給平凡之人,定會讓其享受甜的過程,而不是甜的結果,過程大于結果,結果不等于過程。
有這樣一個有趣而另人深思的實驗,把一只青蛙冷不防扔進滾燙的油鍋里,青蛙能出人意料地一躍而出,逃離陷境。然后又把同一只青蛙放在逐漸加熱的水鍋里,這次它感到舒服愜意,以致意識到危險來臨時卻欲躍乏力,最終葬身鍋底。由這個實驗我們可以看出,青蛙對眼前的危險反映敏感,對還沒有到來的危險反映遲鈍。由此我想到了人,其實人在這方面也是如此,正如孟子所說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p>
人生旅途中,逆境催人警醒,激人奮進,而安逸優越的環境卻消磨人的意志,使人耽于安樂,盡享舒適,常常一事無成。有的人甚至在安逸之時沉溺酒色,自我毀滅。這于青蛙臨難時的奮起一躍和溫水中的臥以待斃是何其相似。
孟軻的文字,已經是論點論據俱全,長于說理,不若《論語》般讀整書方知邏輯,也不若《道德經》玄妙牽強,讀起來萌化感比較強?!睹献印纷钗业牡胤骄褪窍葟囊话闶挛镎f起,再慢慢引出道理,讓別人不知不覺間承認自己的錯誤。
孟子說:“我的力氣足以舉起三千斤的東西,卻舉不起一片羽毛;我的視力足以看清秋天野獸毫毛的尖端,卻看不見一車子的柴禾。大王會相信這話嗎?”話中所說的顯然不符合常理。宣王說:“不會?!泵献诱f:“顯然,一片羽毛舉不起來,是因為不肯用力氣;一車的柴禾看不見,是因為不肯用目力;百姓不被您愛撫,是因為不肯施恩德啊。所以大王未能做到用仁德統一天下,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啊?!本瓦@樣,孟子讓君主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比起直話直說的諫臣,孟子所說的讓至高無上的君主更容易接受。道理層層遞進,就像是設下了圈套,一步一步地讓人不知不覺走進去。又如“權,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弊g:稱一稱,然后才知道輕重;量一量,然后才知道長短。萬物都是這樣,人心更是如此。這樣地向人說明道理,能讓人不服嗎?“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是孟子的重民思想。真是啊,廣大的人民群眾又怎么能忽視的呢?《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睕]有人民群眾的支持,多大的江山也能保住嗎?“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弊g:君主把百姓的.快樂當作自己的快樂,百姓也就會把君主的快樂當作自己的快樂;君主把百姓的憂患當作自己的憂患,百姓也就會把君主的憂患當作自己的憂患。這個思想一直延續到現在。
《孟子》中有許多具有哲理性的?!皠谛恼咧稳?,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弊g:動用心思的人治理別人,動用體力的人被人治理;被人治理的人養活別人,治理人的人靠別人養活。
《孟子》是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共同編撰完成的,全書效仿論語采用的對話體的論文形式,記述孟子與諸弟子的“疑難答問”以及孟子自己的“法度之言”,內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學說以及哲學、倫理、教育思想等學術問題的論爭,體現了孟子的思想學說,是儒家重要經典之一?!睹献印吩谙惹刂T子散文中獨具風格,對后世散文的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睹献印钒l展了孔子“仁”的思想,提出了仁政學說與法先王的主張,確立了“天人相通”的理論,發展了儒家的教育思想,弘揚了“貴義賤利”的價值觀,是中國文化思想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對中國古代尤其是宋代以后的思想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孟子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孟子的思想已經融入了中國人的血脈之中,中國人做人處事的原則中,有著孟子的影子。
讀《孟子》,就是在學為人處世?!读夯萃跎稀肥紫戎v的是“愛民”的行為方式,《梁惠王下》則探討了“愛民”的行為方式即是“與民同樂”;《公孫丑上》則是探討愛心、同情心、憐憫心,惻隱之心和羞恥憎惡之心的行為方式問題,《公孫丑下》則闡述了天時、地宜不如人和的思想;《滕文公上》開始提出“性本善”的思想,即怎樣行善,怎樣以身作則的問題,并且批駁了墨子學派“兼相愛”的思想,指出人與人之間的愛是有差別等級的,《滕文公下》則討論了愛民的行為方式的價值取向問題;《離婁上》是探討行為方式的規范問題,用社會行為規范來約束人們的行為方式,在《離婁下》孟子舉了兩個地區和年代相距都甚遠的帝王,用以說明統治、管理和服務人民,其道理是一樣的,那就是“愛民”;《萬章上》是圍繞著“孝”這個行為方式來進行探討,而《萬章下》則是圍繞著交“友”、“做官”以及“寄人籬下”的行為方式這些問題而展開的;《告子上》則從行為方式問題深入到人的內心,即人性的善惡,《告子下》則把重點放到了討論行為規范與行為方式的問題上;《盡心上》則是從本性與行為的關系問題轉到心理與行為的關系上,也就是人在生存、生活、工作中根據什么樣的心理選擇什么樣的行為方式問題,《盡心下》則是對“自身修養”的盡心知命與行為方式間關系的探討。
在孟子生活的那個年代,戰亂頻繁,諸侯們不擇手段追求功利,孟子大力提倡和宣揚仁義思想,充分體現了孟子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治國方面,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孟子》中隨處可見,孟子提出了“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的“為民”思想和著名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理論;在做人方面,孟子繼承孔子的思想,主張“仁義禮智信”,他提出了很多流傳至今的至理名言,如“舍生取義”“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縱使已經過去兩千年,但孟子的思想仍在以它獨有的魅力影響著我們。在我們這個物欲橫流,拜金主義盛行,精神貧乏的時代,孟子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孟子認識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平衡關系,強調愛物節用,主張“取物以時”、“取物有節”,以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這對我們維護生態平衡、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一定的思想啟示。
2、孟子嚴厲批判了戰國中期的社會不公:“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反對暴政,主張“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提倡任人唯賢,這對我們維護社會公正有重大意義。
3、“仁義”是孟子的道德論的核心思想,這對我們思想道德建設有重大意義。
《孟子》一書所體現的思想,既有精華又有糟粕,我們應批判繼承。孟子仁政理論中的和諧思想的精神實質和胡書記提出的構建一個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和諧社會理論是一致的,我們應如何構建和諧社會,《孟子》一書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借鑒的思路。
看完了深奧的后,我開始研讀表現溫`良`恭`儉`讓`仁`信`義禮`智`信的孟子??赐旰笪腋杏|最深的一句話就是“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边@句話的意思是:老天將要降大任于你,你必須要多用心,多勞動,少吃飯,空乏你的身體才行。
想想我自己,這四條原則中我又做到了哪些?就先說苦其心志吧!翻開名人史,發現自己并沒有勾踐那么臥薪嘗膽,就算是小事,我也不刻意去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這一點我雖經常做家務,可沒有哪次我是自愿的,少了那種主動性,我每次干活都有氣無力的.。餓其體膚更是遙不可及,少吃?多吃還差不多。至于空乏其身就更不可能了。這每一樣都不可能,別提什么“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了。雖然不能用古代的要求來約束現代人,但這做為目標卻激勵著人們不斷向前。汶川大地震引證了這句話,老天就是要降大任于中國,降給中華龍,地震不是痛苦,而是會心的動力!就像《真心英雄》唱的一樣: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
讓我們記住這句話——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
只讀《論語》是不夠的,還要多讀古人、圣人留給我們的精髓思想。
讀中國臺灣學者傅佩榮的《孟子的智慧》,是為了在孟子的思想里找尋自信的快樂。引用傅教授的一句話,“現代人最重要的不是快樂嗎?現代人最缺乏的不是自信嗎?那么,為何不向孟子請教呢?真正的快樂不是源自外在的成就,而是來自內心的真誠?!睂W習孟子,可以明白人類之所以偉大,人性之所以可貴,從而使我們加倍珍惜時光,進行自我成就的修煉之旅。在這一過程中,自信的快樂就會泉涌而出。
孟子認為,一個人,只要足夠真誠,就能發現內心的一種自我要求的力量,并能督促提醒自己去努力完成他應該做的事情。該做的事情總稱為“善”,其內容是需要教育來界定的。所以,人們在接受教育后,始終會以真誠的態度面度自己的責任,勇于實踐,擇善固執,最后止于至善。
教育這件事。誰有資格當老師?四點要求。
第一:要自我修煉。
第二:要開拓心胸。
第三:要知行配合。
第四:要有教無類。
自我修煉:當然很重要,好老師要用自己覺悟的道理去讓別人覺悟。兩點:1、要廣博得學習攝取知識,把學問構成一個完整的系統。2、要詳細的闡述。把自己領悟的道理,學到的知識,清楚完整的表達出來。
開拓心胸: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笨鬃拥堑綎|山上,魯國變小了,登到泰山上整個天下都變小了。所以孟子說:“故觀滄海者難為水,游于圣人之門者而難為言,”看見了大海,就不會被別的水所吸引,在圣人的門下學習過,就不會被別的言論學說所吸引了。老師和學生一樣要開闊心胸,老師要比學生更用功!否則,幾年后,就沒有材料可發揮了。
知行配合:知識要與行動配合。講的是言行身教的重要,理論與實際一致。
有教無類:先生開設課程,只要是誠心來學的,都接納,學生中途離開也不追問。
其實,孟子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也是一名偉大的政治家,只是,孟子的一生是飽受委屈的,他的偉大的才能未能被當時的國君所引用,甚至,兩千多年來,孟子被當時的人們,乃至被后世一再誤解、誤讀!
因為,對“仁、義”的追求,對人生價值的終極追求,所以,孟子現在被我們所理解,所推崇,所喜愛!亞圣孟子的一生是偉大不朽的,他把儒家的思想與精髓完整清晰的著書立作,流傳后世!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xindetihui/3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