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計劃應該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既要考慮學科的理論體系,又要注重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還在為編寫教學計劃犯愁嗎?以下是一些優秀的教學計劃范文,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能運用板報或展覽的方法與更多的人交流信息,并通過討論如何編制板報的活動,學習把信息傳遞給更多人的方法。
2、知道打電話,發電子郵件,在報刊上發表文章等都是我們與遠方的朋友進行信息交流的比較有效的方法。
3、通過郵件“電報”的活動體驗收發電報時編碼、傳遞和譯碼三個步驟,從中感受到信息的傳遞離不開信息技術的發展。
1、引入。
2、通過墻報或展覽與更多的人交流信息。
(1)討論:
a、怎樣吸引更多的人來閱讀我們的墻報?
b、怎樣使有限的版面空間傳遞盡可能多的信息?
(2)交流討論結果。
(4)學生閱讀課文,根據課文介紹的方法,分組推算。
(5)匯報推算結果。
(6)每行排多少個字比較合適呢?學生實驗:頭不轉能看清多少個字(一行)?
(7)交流匯報。
(8)通過今天的討論和實踐活動,你們有什么感想和啟示?
3、用多種方法與遠方的朋友交流。
(1)討論:如果你想把信息傳遞給更多,更遠的朋友還可以用哪些方法?作好記錄。
(2)匯報交流。
4、郵遞“電報”游戲。
(1)學生閱讀課本72頁薩米?!つ獱査沟馁Y料。
(2)教師介紹收發電報的三個步驟。
(3)學生進行編碼、傳遞、譯碼游戲。
5、課后活動。
把今天獲得的信息用喜歡的方法傳遞給你們的朋友。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知道地球表面的基本情況;知道地球表面多種多樣的地形;知道地圖是依據地形而來的;知道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
過程與方法:
收集各種不同的地貌特點的圖片和資料。能夠制作地貌模型并交流地貌特點。能夠描述家鄉地貌的特點。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驗建立模型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意義;感受到大自然和祖國河山的秀美壯麗;滲透地圖制作的科學方法;體驗到動手做科學的樂趣。
教學準備:
收集各種不同的地貌特點的圖片和資料、地圖、地球儀、托盤、撒、沙、泥土、石塊、小樹枝、苔蘚、小亭子、小橋。
教學活動建議:本課在認識地球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在宏觀上總體認識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教師通過讓學生欣賞地球表面各種形態的地貌,感受自然的神奇。再通過親手制作地表模型,更深刻的知道整個地球的地形地貌。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學生匯報課前查找的祖國秀麗山河的資料。師生歸納各種地形的特點。
2、教師邊播放各種地形的圖片,邊講述:地球表面的地形是非常復雜的,也正是這些復雜的地形交錯在一起才造就了大自然中許多秀美的風光,下面是老師查找的一些風景圖片,我們大家一起來欣賞。
二、制作地表模型。
3、分組做地表模型。
要求:小組之間協調分工,由每組的材料員統一拿材料,用多少,拿多少,多的馬上送回,允許到別的小組去取經。學生分組制作活動。
講述:剛才,我們各組按各自的想法做了一個地表模型,做得怎樣呢?下面大家相互參觀一下。學生離座參觀各組作品。學生談參觀感受。
三、繪制地形圖。
2、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地表模型,發現從不同角度觀察的優點和不足。
3、講解繪制地形圖的要求:將玻璃板蓋在托盤上,再將膠片放在玻璃板上,按下面的地形便可畫出地表的整體輪廓來。那么,不同的地形你們都想怎么來表示?具體都用什么方法表示,你們小組自己來定,不過要在下面加上說明。
4、學生分組繪制地形圖。小組展示匯報。教師出示中國地形圖與學生繪制的地形圖進行對比,并講解:我們制作的過程與標準地形圖的制作有相似的地方,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地形圖的制作是很復雜的,要求更是科學、嚴謹,如果大家有興趣知道的話,老師給大家提供幾個網址,大家有時間上網看看。
四、總體認識地球表面地形。
1、談話:我們剛才畫的就是地圖,當然要按照地面的地面的大小來畫,但是沒有這么大的紙,就算有也是不可能這樣做的。測繪人員觀測了地形以后按照比例縮小才能制成地圖或地球儀。
讓學生從整體上認識地球表面的水陸分布。并引導學生解釋“三山六水一分田”的說法,使學生能夠概括性地記住地球地貌的總體狀況。加深對地圖的認識,體會地圖用途。
3、說明描繪地貌的手段在發展。
教材展示了兩幅不同科技水平的圖片,一幅是從飛機上拍攝的航拍圖,還有一幅衛星相片,表面隨著科技水平的進步,人類認識地球的方式方法也在不斷前進,而且是向著高精度,精細化前進。
五、拓展活動:
活動一:將公園的實景圖畫成地圖,注意找準“北”的方向。
活動二:說說什么地方要用到地圖,體會地圖的用途。
活動三:利用地圖找“寶”,學會用地圖。(可以作為課后活動)。
知識與技能:目前主要處理垃圾的方法有填埋和焚燒,簡單的填埋和焚燒會造成環境污染;設計合理的垃圾填埋場可以有效減少對環境的污染。
過程和方法:通過垃圾填埋的模擬實驗,觀察分析簡單填埋垃圾的危害,從而考慮并嘗試設計合理的垃圾填埋場,同時了解現代新型垃圾填埋場的設施和作用。
情感、態度、價值觀:引導學生對垃圾問題的進一步關注和思考,提高他們的環保意識。
2、進一步了解新型垃圾填埋場的設施及功能,意識到再先進的垃圾處理方式對環境仍然有影響。
了解新型垃圾填埋場的設施及功能,意識到再先進的垃圾處理方式對環境仍然有影響。
1、組實驗材料:玻璃瓶、洗凈的小石子、墨水、紙巾、塑料瓶(瓶蓋上大一些小孔)。
2、現代新型垃圾填埋廠構造圖。
3、填埋場和焚燒場垃圾處理過程的視頻、圖片、文字等資料。
談話:通過上節課的了解,我們知道了每天都會產生大量垃圾,這些垃圾是怎么處理的,我們一起來看幾張圖片。
出示幾張露天堆放垃圾的照片,引導學生討論:生活中的垃圾如果露天堆放會有什么危害?
小組交流討論并匯報。(如:破壞環境,污染空氣和水,還會引起疾病,發生火災等)。
教師講解:人們通常通過挖坑填埋的方法處理垃圾,現在城市都建立了大規模的垃圾填埋廠,在目前,全國大約80%以上的垃圾都是采用填埋的方式來處理的。(出示大型垃圾填埋廠圖)。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這個問題。板書課題:垃圾的處理。
1、教師講述:讓我們用實驗的方法來研究簡單垃圾填埋。
2、指導學生閱讀教材72頁內容:在廣口瓶中放入淘洗干凈的'細石子約3厘米厚,然后加入清水,使水剛好位于石子的一半。用鑷子往瓶中靠瓶壁處放入幾團浸過墨水的紙巾,用細石子埋住,再慢慢地往上面噴水。
3、分析填埋模擬實驗:
(1)這個實驗模擬的是什么?(垃圾填埋場)。
(2)實驗的各個部分代表了什么?(小石子表示土壤,石子下的清水表示地下水,染有墨水的紙巾表示垃圾,紙巾帶有的墨水表示垃圾中的污水,從上面灑下來的水表示雨水。)。
小組交流討論并匯報各組意見。
4、學生按書上的步驟分組實驗。
思考:你觀察到了什么現象?說明了什么?
小組合作進行實驗,教師巡視指導。
學生匯報。
5、討論:如果是真正的垃圾填埋場,還會對周圍的環境帶來哪些危害?
小組交流討論后匯報。(垃圾會產生大量臭氣,滋生蒼蠅、蟑螂等害蟲;垃圾比較松軟,容易坍塌。)。
教師相機介紹:把垃圾簡單地填埋,垃圾中的污水會擴散。污水擴散到周圍的土壤,如果被污染的土壤中種了蔬菜和糧食,你愿意買來吃嗎?更可怕的是,隨著垃圾中污水的擴散,還會污染地下水。而地下水會四處流動,那么,污水中的病菌、毒素會隨著地下水擴散到更廣大的范圍,危害人們的健康。另外,垃圾堆得時間過長會產生沼氣,還會發生爆炸。
提示:先考慮解決什么問題(主要是污染地下水),然后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把垃圾和環境隔離起來)。
2、小組內嘗試設計,記錄設計的重點。
3、匯報交流各小組的設計,大家評價。
4、觀察真正的垃圾填埋場的構造圖,分析它是怎么防止垃圾污染環境的。(先觀察書上73頁示意圖,再通過多媒體展示大型垃圾填埋場杭州天子嶺垃圾填埋場,它的技術十分先進,是全國十大填埋廠之一,杭州70%的垃圾就是在那里填埋的,接著介紹天子嶺垃圾填埋場的防滲技術、沼氣發電廠、污水處理。)。
5、思考:這樣的垃圾填埋場就永遠安全了嗎?能在上面種植莊稼、建造房屋嗎?
教師介紹:填埋場在填滿垃圾以后,可以在上面修建公園、體育場,但是不能用來建筑房屋和種植莊稼。
1、教師介紹:焚燒是處理垃圾的另一種方法,就是把垃圾在焚燒爐里燒掉。
2、討論:焚燒垃圾有什么優點和問題?(教師說明建垃圾焚燒設施還需要較多的資金投入,用多媒體展示杭州綠能環保發電有限公司。它投資近2億元人民幣,技術全國領先,十分先進。)。
學生討論并發表自己小組的觀點。
教師小結:
優點:占地小,避免了垃圾污染地下水,產生的熱量可以發電等。
缺點:會消耗大量的電能,留下殘余物,如果控制不好,還會產生有毒物質,造成第二次污染等。
思考:怎樣做才是解決垃圾問題更有效的辦法呢?
整理目前處理垃圾的方法及其利弊,記錄解決垃圾問題的有效辦法。
提問: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有哪些感受?
垃圾的處理。
填埋。
處理方法。
焚燒。
1、水和空氣的共同作用,使鐵生銹。
2、在平常生活中,鐵生銹的快慢與水的多少關系很大。其他因素,會影響鐵生銹的速度。
(二)過程與方法。
1、繼續學習“假設—檢驗”得出結論的科學探究方式,自己設計對比實驗進行驗證。
2、用“科學討論會”的方法進行合作學習,互相啟發,以便更好的得出科學結論。
3、利用老師提供的材料,進行來控制鐵生銹的速度,看看哪些情況會加快或者減慢鐵生銹的速度。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分辨現象與證據的關系,體會證據支持結果的重要性。
設計方案,并開始實施。
設計合理的對比實驗和邏輯推理證明生銹條件和生銹速度。
39人,分10組,約4人一組。
每組材料:鐵絲4條,燒杯2個,蒸發皿2個,標簽紙,抹布一塊。
為全班準備:鹽水400ml自來水400ml堿水400ml醋400ml。
(一)回顧導入。
1.鐵生銹了,變成了——鐵銹,鐵生銹屬于什么變化?
2.你有什么證據證明自己的觀點?學生說一說。
3、每年因為鐵生銹造成的損失不可估量的,所以我們如何控制鐵生銹的速度,就非常重要了。這節課,我們就來設計一個實驗,看看哪些因素影響了鐵生銹的速度。
(二)科學討論會。
我們進行過好多對比實驗,關于對比實驗的方法,在五年級講沉浮與什么因素有關時,五年級下冊教材5頁做了比較詳細的說明:“科學家往往采用控制其他因素不變的方法,來研究某一個因素是否對物體產生作用?!?/p>
我們先來看一位同學的實驗記錄單,這個探究過程,是否合理呢?
這個實驗中要研究的是鐵生銹是否與空氣有關,那么設計實驗時要控制的變量就是空氣,其他條件不變。
所以,這組對比實驗要控制的唯一變量就是空氣,其余條件應該保持一致?,F在我們來看這個實驗中,設置了三種環境,空盤子(有空氣),水盤子(有水,有空氣),油盤子(沒有水沒有空氣)。
(本討論環節主要抓住空盤子,水盤子和菜油盤子三個環境進行討論)。
請同學們想想那種環境是多余的呢?
小結:此方案在方法設計上不符合對比實驗的規則,所以不妥。
(三)以“鐵生銹的快慢”實驗進一步驗證。
1、剛才大家通過研討教材中一位同學實驗記錄單知道了對比實驗要注意的問題,就是只改變一個因素,要控制其他條件不變,用這樣的辦法來研究。
2、今天我們也來設計一個對比實驗,來看看什么可以情況能影響鐵生銹的速度。
3、現在老師給大家提供了這些材料和儀器:
兩人一個小組,每組兩個燒杯(或者兩個蒸發皿)、4段鐵絲、一份實驗報告單,2張標簽紙。
為全班同學提供的液體有:自來水、醋、食鹽水、堿面水。需要可以到老師的實驗臺來取用。注意每個大燒杯里,都放著一個注射器,注射器有刻度可以知道自己小組取了多少毫升的水。
4、請同學們思考一下,想想自己要研究哪些因素會影響鐵生銹的速度,自己小組要研究的問題,選取哪些材料來進行實驗。
5、下發表格,每個小組開始設計自己小組的實驗,并填寫實驗設計。(引導學生按照表格中的步驟進行實驗設計)。
6、完成表格填寫的小組,開始動手,進行實驗。教師巡視,觀察指導每個小組的實驗情況。注意各小組到前面取液體時,拿好容器小燒杯或者蒸發皿,排好隊,不要著急,不要弄灑了,及時用抹布擦干凈。
7.小結:這個實驗大家都做好了,同學們一定發現了,和我們原來做的硫酸銅溶液和鐵釘鐵絲的反應不一樣啊。硫酸銅溶液和鐵釘的反應速度快,鐵釘很快就有了紅褐色的銅;小蘇打和醋的化學反應很快就產生了氣泡。這說明什么呢?(化學反應有快有慢)。
鐵生銹的速度這個實驗就比較慢,需要我們長期觀察。所以,這節課結束后,我們還要繼續觀察。為了方便大家來實驗室觀察,每天早上到校后,學號是1-20號到實驗室,來觀察記錄自己小組的實驗情況。下午學號是21-39號觀察。
8.后續觀察非常重要,下面請大家看看老師做的實驗。出示老師的實驗過程圖片。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你有了哪些新的收獲?
《生物的多樣性》這一單元是引導學生認識物種的多樣性即生物種類的多種多樣,以及同一物種不同生物個體的多種多樣。本課是該單元的第五課,是以生物家族中我們最熟悉的人為研究對象,通過探究人與人之間的不同,建立同一種生物不同的個體也是多種多樣的認識,從而豐富對于生物多樣性的認識。
教材以“為什么我們容易從眾多的人中找出某一個來”作為引入,設計了三個主要活動。第一項活動“觀察我們的不同”,引導學生以周圍的同學為觀察對象,選擇相貌特征觀察,在觀察和尋找我們的相同和不同之后,思考我們具有相同的身體器官但每個人卻又不相同的問題,發現相同的相貌特征又表現出不同的性狀。通過第二項“做一次班級相貌普查”活動將觀察的范圍從小組擴大到全班,將觀察的對象聚焦到表現出明顯不同性狀的幾種相貌特征,讓學生感受到有很多性狀特征表現相同而產生“我們的相貌是唯一的嗎?”的思考。在第三項活動中,當學生將一些相貌特征的不同性狀組合起來時,會發現找不到兩個完全相同的人。由此推想找不到兩個完全相同的生物。
考慮到學生現有的知識與能力水平,結合教學目標,我將教學設計以觀察層次的遞進,學習方法的指導為側重點對教材進行了如下處理:
2.教材在“觀察我們的不同”部分安排了選擇幾種特征觀察后畫下來的活動方式,我考慮到學生的繪畫水平會難以準確描述自己的相貌特征,所以此環節我采用了口頭描述與課件展示的方式交互進行。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提供更豐富的觀察對象,引導學生分析各類相貌特征所表現出的不同性狀。
3.在進行班級普查活動中,引導學生觀察性狀特征的同時,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幫助他們學會分析問題,運用科學的方法去解決問題。在此設計了一個選擇哪些性狀進行調查的活動,從中滲透著名遺傳學家孟德爾利用個體相對性狀來研究是最簡單、明顯的方法。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比較,自己在眾多的相貌特征中選取適當的研究項目。感受科學研究方法的學習。
4.在研究“相貌是唯一”的活動中,我先用課件展示性狀特征逐一組合的現象,再通過游戲讓學生親身體驗相貌特征組合的活動,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到如果將更多的相貌特征組合在一起,將會出現更多相貌不同的人,形成了相貌唯一的我們。
1、通過觀察認識到同一種生物不同個體之間也存在著差異。
2、生物有不同的性狀特征,這些特征的不同組合造就了多樣的生命個體。
3、提高觀察能力和辨析不同現象特征的能力,激發學生探究生命奧秘的興趣。
認識同一種生物不同個體之間也存在著差異。
通過觀察,辨析同種生物不同個體之間的差異。
演示材料:課件、卡片、統計調查表、性狀分析卡。
小組材料:鏡子、統計調查表。
2.觀察:逐步增加相貌特征圖,猜出圖中的人物。
3.提問:你是怎么猜出來的?
(設計說明:將圖片人物由局部特征逐漸增加來競猜的活動,能夠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自然引入到與相貌特征相關的活動中。)。
1.觀察:對著鏡子觀察自己的相貌,看看你的特征表現在哪些方面?
2.分析:老師想先認識你們的臉型,也是國字臉嗎,是什么樣的?還有什么樣的?眉毛……(分析各種特征的不同性狀)。
(設計說明:教材第2個活動中,出現了“性狀”一詞,這可能是學生不容易理解的,提前在此處進行簡單的解釋。)。
3.思考:每一種特征都有不同的'性狀,咱們班每一種性狀的人數是多少呢?我們怎樣來分析。
【策略:引導學生分析、思考,選擇種類簡單,容易明顯區分的性狀先研究?!?。
(設計說明:使學生初步了解科學家在研究物種的性狀時,都是從最明顯的相對性狀入手的。)。
4.小組討論:我們可以選擇哪些特征分析呢?把它記錄下來。
5.小組活動:小組統計一下,每種性狀的人數是多少?
6.匯報、統計全班調查數據。
7.提問:從這個統計表中你能獲得什么信息?發現了什么問題?這么多同學的性狀是一樣的,我怎么找得出相貌獨特的你呢!
2.全班活動:把我們的性狀組合看看,是不是這樣。強調游戲的規則是認清楚每一次性狀組合,自己歸屬哪一類就站到哪一隊。
(設計說明:在課件演示的基礎上,通過實際活動來感受:如果將更多的性狀組合起來就會形成相貌各異的我們。)。
3.思考:每個組都具有3個相同性狀,那你們的相貌相同呢?那怎么辦?
4.小組活動:再加入性狀進行組合,會出現什么現象。
8.小結:我們都有相同的特征,卻有不同的性狀,多種性狀的組合形成了相貌各異的我們。
1.講述:人的相貌是各種各樣的,生物界里的其他成員呢?有興趣的同學課后繼續研究。
2.學生活動:通過一系列的觀察分析活動,你對自己的相貌特征都了解了嗎,咱們來畫幅自畫像,互相評一評,比比看誰找的準,畫得像!
相貌各異的我們。
臉型。
眉毛。
眼睛—眼皮。
鼻子。
嘴巴。
耳朵。
耳垂。
發際。
下頜。
頭發。
舌頭。
特征組合相貌的唯一。
1、能從“這是什么”“為什么會這樣”等角度對自然界中的風提出問題,并能選擇適合自己探究的問題;能對提出的有關風的問題進行比較和評價;能應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風的成因作假設性解釋;能提出探究活動的大致思路,并能用簡單的器材作簡單的模擬實驗。
2、想知道,愛提問,喜歡大膽想象;愿意合作交流;認識到科學是不斷發展的。
3、知道自然界中風的成因。
教學準備:教師要布置學生課前搜集有關風的圖片及文字資料,并對搜集到的資料進行初步的整理和分類,以備課堂上進行交流。另外,還應讓學生課前觀察身邊哪里有風,什么地方可以產生風,并做好記錄。也可以讓學生注意觀察取暖鍋爐或工廠的煙囪、車間或煤礦鼓風機、早點攤用的風葫蘆等等,從而獲得第一手生活實例,為課堂上的交流作好鋪墊,也為探究風的成因模擬實驗準備盡可能多的原型。在模擬實驗材料的準備上,要體現開放性的特點,如可以準備教科書提示的模擬實驗用的主體材料——可樂瓶,也可以用易拉罐、牙膏盒、紙筒等,只要學生能想到的、能找到的都可以。教師課前也應準備一些相關的圖片、文字資料,有條件的可以準備有關自然界風的音像資料。
1、提出問題:“生活中哪里有風?”,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交流,說一說生活中的與風有關的現象及自己對風的感受和體驗,從而使學生意識到風是一種常見的自然現象,風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2、猜想與假設:我的證據(根據)。
3、制定方案: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
4、實施探究:
自然界的風是怎樣形成的?
師提出問題:“以上是我們對風的成因進行的猜想與假設,怎樣驗證我們的猜想呢”,讓學生思考、設計驗證實驗方案。在這之前,教師要啟發學生再現生活原型,可以展示幾張有關火爐、鍋爐等的圖片,也可以語言提示學生回憶火爐等的生活體驗或經驗,給學生以原型啟發。然后引導學生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實驗方案,相互補充和完善,進而形成1—2個模擬實驗方案,并將小組的方案在全班進行交流和評價,以實現相互啟發、方案共享的目的。在充分交流和完善驗證方案的基礎上,放手讓學生按照既定方案展開驗證活動,教師要提示學生使用剪刀或小刀時注意安全,并要求學生將實驗現象做好記錄。最后,引導學生根據模擬實驗的現象推測自然界中風的成因??梢宰寣W生用語言文字的形式描述風的形成過程。
5、展示交流。
讓學生用繪圖的方式繪制風的成因圖,并在全班進行展示和交流?;顒咏Y束,教師要組織學生總結評價活動的開展情況,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合作精神進行鼓勵性評價,并對表現突出的學生給予肯定和表揚。
6、拓展創新:
本課的拓展活動主要是對課堂研究風的活動的一個延伸,主要是通過查閱資料的方式完成,因此,教師應安排一定的時間對學生搜集的資料進行交流和匯總,并以此為基點,鼓勵學生進一步探究與大氣層有關的問題,培養學生獨立研究的能力。
本拓展活動只是一個指向,教師完全可以自己設計適合學生課后探究的題目或活動,如“月球上有沒有風”、“太陽風是怎么回事”、“風與我們的生活”、“風的利弊”等等,以此引領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生活,走進大自然。
先由小組交流資料,再在全班發布新聞。
小組合作,探索研究,對于合作中表現出色的小組獎勵“合作小伙伴”
學生按照不同的問題進行回答,同時在學生回答完問題后,教師進行及時的表揚與肯定。
有疑問的問題,通過交流進行解答。對于課堂上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放到課下或以后解決。
作業設計:
思考題:浴室里的涼風是怎么來的?
小實驗:跳來跳去的小球。
將兩個玻璃杯口對口的平房在桌上,兩個杯口的距離不要太遠。在一個玻璃被里放一個乒乓球,雙手扶穩杯子,往兩個杯子口中間吹氣。
風從哪里來。
生活中哪里有風?
自然界中的風是怎樣形成的?
驗證猜想。
風的種類:
1、海陸風2、季風。
3、信風4、臺風。
5、山谷風6、龍卷風。
7、颶風8、火風。
風的形成是非常抽象不好理解的,本課通過做實驗使學識進一步了解了風的形成原因和過程,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們提出了很多有價值的假設進行思考,如:有一個學生問:把一臺電冰箱放到一個很熱的屋子里,打開電冰箱門的時候,會感到有風吹嗎?達到了學生用學過的知識對風的成因作假設性解釋,從而真正理解了自然界中風的成因。
1、放大鏡。
【教學目標】。
1、放大鏡是凸透鏡,凸透鏡具有放大物體圖像的功能,用放大鏡觀察物體能看到更多的細節。
2、放大鏡廣泛應用在人們生活生產的許多方面。
3、放大鏡鏡片的特點是透明和中間較厚(凸起)。
【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器材:放大鏡(最好每個學生都能有一個放大鏡,如果只能提供給學生一種放大鏡,盡量放大倍數大一點)科學書或報紙上的照片、計算機或電視機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鐵絲、普通玻璃片、平面鏡片、水。
教師演示:不同放大倍數的放大鏡、圖片或課件(如放大鏡鏡片的結構等)。
【教學過程】。
一、為什么要用放大鏡觀察。
1、導入:師出示放大鏡:“看,這是什么?”(生:放大鏡)放大鏡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鏡來介紹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鏡》??梢詮姆糯箸R的構造、作用、用途三個方面展開。
2、小組討論交流放大鏡的構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鏡的構造——鏡架、鏡片(如果學生能說出凸透鏡也可以)。
放大鏡的作用——放大物體的像(可能學生會說“把物體放大”,提醒學生物體并未變大)。
4、讓學生盡量充分地例舉使用領域,交流后填寫第2頁的網狀圖。
二、放大鏡下的新發現。
1、師:誰給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鏡的正確使用方法?
請學生演示放大鏡的使用方法。根據學生的演示師講解正確使用放大鏡的兩種方法:目、鏡、物三者,目不動,鏡動或物動。
2、師:選擇一小塊面積,運用放大鏡仔細觀察圖片、屏幕、織物等看誰會有新的發現!將新發現用文字或圖片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
3、交流新發現后,師歸納:放大鏡把物體的圖像放大,讓我們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細微之處。
三、放大鏡的特點。
1、師:放大鏡顧名思義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鏡片具有“凸”、“透”的特點)老師給大家準備的物品中有沒有像放大鏡那樣能放大物體呢?請同學們找一找。
裝滿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師:放大鏡的鏡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點?(中間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鏡也叫“凸透”鏡。放大鏡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數也越大,由此推斷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數最大。
四、小結。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使用工具能夠觀察到許多用肉眼觀察不到的細節。
過程與方法:使用放大鏡觀察身體結構的細部和活動。
情感態度價值觀。
1、認識到使用工具觀察擴大了人們的視野,可以觀察到更細小的物體。
2、發展使用放大鏡觀察昆蟲的興趣。
【教學過程】。
一、奇特的身體構造。
1、科學家故事或多媒體課件導入:
師:在地球上有一個龐大的昆蟲家族,它們種類數量繁多,每一種都有著特殊的身體構造與特有的生活習性,由于它們個頭太小,常常被我們忽略。但有一些執著的研究者,他們常與這些小家伙為伍并以觀察它們的生活為樂。比如法國著名的昆蟲學家法布爾,他用整整一生的時間在田野里對昆蟲進行觀察,發現了許多昆蟲的趣事,寫出了著名的《昆蟲記》?,F代的研究者運用更為先進的攝影設備對昆蟲世界進行拍攝,讓我們來看看攝像機鏡頭下的奇妙的昆蟲世界吧?。◣煵シ庞嘘P昆蟲形態構造和生活習性的多媒體課件。)。
2、用肉眼觀察昆蟲肢體。
1)師:昆蟲世界如此奇妙,看看我們能發現些什么?把你們的發現用圖或文字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
2)分組觀察:提供給學生各種昆蟲的標本或昆蟲肢體的標本。(因這個寒假的凍災,估計開學時不會有太多的昆蟲,可以利用儀器室原有的標本和蚊蠅蟑螂等常見昆蟲及其肢體為觀察對象。估計肉眼觀察學生的興趣不會太濃,而且因觀察對象小,肉眼的發現可能不會很多??赡艿陌l現:昆蟲的身體有頭、胸、腹,有的昆蟲翅膀是透明的,昆蟲足上有勾……)。
3、用放大鏡觀察昆蟲肢體。
1)師:(待學生觀察得差不多不再有興致時,發給每組至少兩個放大鏡。如果每個學生自備的,可事先讓材料員收起來,等觀察時再發給大家)這些家伙比較小,讓我們用上放大鏡,看看會有什么新的發現,同樣把你的發現用圖或文字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
2)交流觀察發現:學生通過實物投影儀展示自己的觀察記錄,交流自己組的觀察發現。通過觀察發現,輔之以學生的相關課外知識,豐富學生對昆蟲世界的了解,激發學生研究昆蟲世界的興趣。教師事先也可以準備一些關于昆蟲資料,在學生交流時用以補充。
二、昆蟲的生活習性。
1、閱讀第6頁觀察實例:蚜蟲和它的天敵——草蛉。
閱讀的摘抄進行展示,不但可以豐富學生的學識,而且小組間的競賽有助于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如果條件好的話,可以在網上開辟一個這樣的空間。對于學生的發現和成果老師因及時進行表揚或展示,及時的反饋有助于讓學生保持持久的研究熱情。)。
3、放大鏡下的晶體。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一些固體物質的內部有一定的結構,如果構成這些物質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間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規則的幾何外形,這就是晶體。
過程與方法:
1、用放大鏡觀察常見固體物質的晶體。
2、用圖記錄觀察結果。
3、自制食鹽等晶體。
【教學過程】。
一、觀察美麗的晶體。
1、畫一畫我們記憶中的白糖、鹽、味精的小顆粒。
上節課我們用放大鏡觀察了小小的昆蟲,今天我們要運用放大鏡來看一些物質。糖、鹽、味精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質,首先請你在科學記錄本上畫一畫這三種物質的小顆粒。
物質糖鹽味精。
記憶中。
放大鏡。
2、放大鏡下的白糖、鹽、味精的小顆粒。
借助放大鏡觀察糖、鹽、味精這三種物質的小顆粒分別是什么形狀的。將放大鏡下的顆粒形狀畫在科學記錄本上。(也可畫在書上第7頁方框中)。
3、關于晶體。
交流借助放大鏡觀察到的食鹽、白糖、味精的顆粒形狀。(食鹽和白糖都是立方體狀的顆粒,味精是柱狀的顆粒。)像食鹽、白糖、味精那樣,有規則幾何外形的固體物質叫做晶體。
閱讀第8頁關于晶體的內容,欣賞第8頁各種晶體的圖片。老師也可搜索一些漂亮的晶體圖片讓學生欣賞,讓學生感受來自大自然的美麗與神奇。
二、制作晶體。
1、晶體的形成。
師:同學們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晶體是怎么形成的?像糖、鹽、味精這些日常用品,是不是工廠用機器將它們切碎成了這樣的形狀?不是的,自然界中有的晶體從溶液中誕生,如海水蒸發得到鹽的結晶。有的晶體是在一定的壓強和溫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噴發巖漿冷卻后形成礦物的晶體。我們可以嘗試著用蒸發水分的方法來制作鹽的晶體。
2、制作我們的晶體。
用這樣的方法能否得到理想的晶體。)。
4、怎樣放得更大。
【教學目標】。
1、兩個凸透鏡組合起來可以使物體的圖像放得更大。
2、顯微鏡的發明拓寬了觀察領域,顯微鏡是人類認識微小世界的重要觀察工具。
3、用兩個放大鏡組合制作一個簡易顯微鏡。
4、用自制的顯微鏡觀察周圍的物體。
【教學過程】。
一、顯微鏡的發展。
1、如何放得更大?
生:用顯微鏡,用電子顯微鏡……。
2、介紹各種顯微鏡。
1)最早的光學顯微鏡:荷蘭詹森父子制作的顯微鏡才是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顯微鏡。由一個凸透鏡和一個凹透鏡組成,它是光學顯微鏡。后來光學顯微鏡經不斷改進,最大放大倍數可達1500倍左右。
2)電子顯微鏡:以電子束代替光束,用磁場代替透鏡。一下子把放大倍數提高到一萬倍。20世紀90年代放大率提高到200萬倍。
3)掃描隧道顯微鏡:放大倍數可達3億倍。
二、做個簡易顯微鏡。
1、怎樣放得更大?
師:放大鏡何以變成了顯微鏡呢,在放大鏡變成顯微鏡的過程中人類進行了怎樣的思考與努力呢?我想當時人們首先想到的問題肯定是:如何放得更大?同學們,你們有什么辦法在現有的放大鏡的基礎上做到放得更大?(先讓學生嘗試回答)。
2、我們自制顯微鏡。
2)嘗試用兩個放大鏡觀察物體。
調整兩個放大鏡之間的距離觀察物體,直到看得最清楚,然后移開一個凸透鏡,比較一下兩次看到的物體有什么不同。反復幾次,看看有什么發現?借助紙筒,參考第10頁的方法自制一個顯微鏡。(事先讓學生自備與放大鏡外徑一樣大的紙筒每組1-2個,否則課堂上的時間會不夠)。
3)用自制的顯微鏡觀察周圍的物體。
供顯微鏡下觀察的物體,如花蕊,青苔,蠶絲,紙纖維,昆蟲的足、翅、觸角等。
三、小結。
5、用顯微鏡觀察身邊的生命世界(一)。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洋蔥表皮是由細胞構成的。
過程與方法:
1、學習制作洋蔥表皮玻片標本。
2、使用顯微鏡觀察洋蔥表皮,用圖畫記錄觀察到的洋蔥表皮細胞。
3、對比用肉眼、放大鏡、顯微鏡看到的洋蔥表皮有什么不同。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師:這是。
二、制作洋蔥表皮玻片標本。
1、師:為了能更好地觀察它,首先我們要制作一個玻片標本。(師演示)。
1)在一個干凈的玻璃載片中間滴一滴清水。
2)用鑷子把取下的洋蔥表皮放到栽玻片的水滴中央,注意標本要平展開,不能折疊。
3)用蓋玻片(或另一個玻璃載片)傾斜著蓋到標本上面,放蓋玻片時,先放一端,再慢慢放下另一端,注意不要有氣泡。
4)從標本的邊緣滴一滴稀釋的碘酒,并把玻片微微傾斜,再用吸水紙吸掉多余的水。
2、學生以組為單位制作玻片標本。
二、用肉眼和放大鏡觀察洋蔥表皮。
1、先用肉眼觀察洋蔥表皮,將看到的畫在科學記錄本上(或書上13頁)。
2、材料員發給每位同學放大鏡,大家用放大鏡觀察洋蔥表皮將看到的畫到科學記錄本或書上。
3、交流用肉眼和放大鏡觀察到的有何不同。
三、用顯微鏡觀察洋蔥表皮。
1、師:如果我們將洋蔥表皮的玻片標本放到顯微鏡下觀察,又會有什么新的發現呢?
2、師出示顯微鏡,介紹各部分的名稱、功能及使用方法(如果學生五年級時已使用過,也可叫學生介紹老師指導更正,具體內容見13頁)。
3、每2人一個顯微鏡觀察洋蔥表皮,不會使用的同學可根據13頁的提示進行操作。每組的材料員監督大家進行規范的操作,對不規范操作且不改正的同學取消其使用資格。同樣將顯微鏡下的發現畫到科學記錄本或書上。
4、交流我們在顯微鏡下的發現。
(洋蔥表皮由一個個比較規則的多邊形組成。洋蔥表皮上的一個個小房間似的結構,是洋蔥的細胞。閱讀12頁的資料,了解胡克發現細胞的故事。讓學生談談對細胞的認識。)。
四、課外作業。
查找資料:細胞的作用。
6、用顯微鏡觀察身邊的生命世界(二)。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初步了解火山和地震的現象,認識火山噴發和地震的成因,知道一些預測地震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
1、學生掌握避震的技能,使學生學以致用,能解決身邊“發生”的問題。
2、學會在學習過程中搜集資料、整理事實、研究事實、應用事實和拓展事實。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探究地球奧秘的興趣,滲透科學的自然觀教育。
了解火山和地震的現象。
認識火山噴發和地震的成因。
1、有關火山和地震的視頻。張衡發明的地動儀、地球上的板塊、現代地震儀的圖片。
2、學生每組準備一根小木棍,一條毛巾。
3、鐵罐、土豆泥、番茄醬、酒精燈,積木塊等。
1課時。
(一)導入。
(視頻:火山地震情景和畫面)板書課題。
2.交流火山、地震發生時的情景。
學生交流,教師點擊相關的圖片(地動山搖、房屋倒塌、道路斷裂、巨石滾落、河流移位、河流阻塞形成堰塞湖、巖漿噴發會形成火山島、火山錐、熔巖高原等等)。
(二)組織學生探究火山形成及噴發的原因。
1、引導學生認識火山噴發的成因。
(1)觀看火山噴發的視頻??催^火山噴發,結合剛才的錄象,請大家再看書說說火山形成及噴發的原因。
(2)用土豆泥和番茄醬模擬火山的噴發。你認為哪些現象預示著火山將要噴發?
(3)小結火山噴發的原因。
2、討論:為什么說我國臺灣省是地震和火山噴發的頻繁地區?為什么地球上有的地方經常有火山爆放,有的地方卻沒有?從火山爆發的現象中,人們能獲得哪些信息。
拓展:學生介紹火山知識。
小結:在板塊的邊緣,由于板塊與板塊之間相互作用,巖層受到壓力較大,這往往是火山和地震的多發地帶。
(三)組織學生探究地震形成的.原因。
1、討論:你推測地震是怎樣形成的?
講解:人類不斷的改造自然,期待更好的生存環境,可無情的地震卻一次次震碎人們的美好生活,給人們的記憶打上痛苦的烙印。(播放1976年7月28日我國河北省唐山7.8(=7級大地震)級大地震、2008年5月12日我國汶川發生8.0級(=8級巨大地震)巨大地震、2010年6月5日山西省陽曲縣4.6級地震(=4.56中強震)視頻圖片資料)上述資料中提到了有關地震的相關概念如:震級、震源、震中、震中距、地震波。講解震級是地震的強弱,震源是地球內發生地震的地方,震中是震源上方正對著的地面,震中到地面任何一地方的距離是震中距,地球內部出現的彈性波叫做地震波。就像水波一樣。提問:從地震的現象我們可以知道,地震時大地在劇烈地震動,有很大的破壞力。是什么力量讓大地劇烈震動呢?強烈的地震有著很大的破壞力,對人類造成這么大的威脅,你們知道地震是如何形成發生的嗎?”為了弄清這個問題,讓我們來做個實驗。
2、教師介紹地震的主要類型:火山、塌陷、構造地震。構造地震的原因:地球內部運動產生的力。
(1)模擬巖層褶皺的實驗。
討論:假如我們想象這一層一層的毛巾就是地層,地層也受到巨大的擠壓,你認為會發生什么現象?(引導學生思考:毛巾在力的作用下向上供,想象地殼中的巖石受到地殼內部壓力也會發生褶皺變動)。
(2)模擬巖層斷裂的實驗。
學生課前準備:收集日食、月食圖片
教學器材:燈泡、小球、大球、月食成因幻燈片或掛圖
教學課件:
(導入)
上節課我們知道,當月球轉到地球和太陽之間時,有可能出現日食的情況。今天我們來研究月食。
(講解)月相我們已經了解了,太陽光照射到月亮上,出現一半亮、一半暗,由于地球上的觀察者不同,因此月亮明亮部分的形狀也不同。月食是另一種情況,明明應該是滿月的時候,卻突然缺了一部分,甚至全部變暗,過了一會后,才又逐漸明亮起來,這種現象的發生與日、月、地三天體的位置有關。
(學生活動)學生分組做教材月食成因的實驗,從燈的方向觀察,畫出小球被陰影遮掩的部分并與“月全食過程示意圖”對照。
(教師提問)燈泡、小球和大球,在月食中分別代表了什么星體?
(學生討論回答)
(教師)月食發生時,月亮轉到了地球的陰影中,三星體的位置關系是日——地——月。
(學生活動)學生觀察教材的“月食形成示意圖”,教師講述月食的類型有月偏食和月全食。教師啟發學生想象地球陰影的形狀(圓錐體形)。當月亮通過圓錐陰影的位置不同時,就會出現偏食和全食的現象。
(學生活動)根據前面的講解,同學們對教材的關于日食和月食的討論1、2、3進行思考,并說己的想法。教師講述月食發生時,可以觀察的地區比日食要大;只有在農歷的滿月時期,才能發生月食。
(學生活動)當堂做教材的練習第4、5題。
列表比較日食和月食。
發生時間
類型
日月地位置
可觀察范圍
日食
月食
教案點評:
日食和月食是三天體空間位置變化形成的,為了讓學生完全了解這樣的位置關系,本段落設計了多個活動;因此,將這些活動組織好是本課成功的關鍵。從前面的月相知識引出三天體彼此掩映的知識,然后通過實驗和繪圖,是學生對日食、月食有直觀的體會。最后,教師通過幾何圖形,將學生的直觀體會升華到理論高度。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設計并實現學習目標的過程,它遵循學習效果最優的原則嗎,是課件開發質量高低的關鍵所在。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六年級科學《放大鏡》的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科學概念。
1、放大鏡是凸透鏡,凸透鏡具有放大物體圖像的功能,用放大鏡觀察物體能看到更多的細節。
2、放大鏡廣泛應用在人們生活生產的許多方面。
3、放大鏡鏡片的特點是透明和中間較厚(凸起)。
過程與方法。
1、正確用放大鏡觀察物體。
2、比較用肉眼觀察和用放大鏡觀察的不同。
情感、態度、價值觀。
1、理解使用放大鏡觀察的意義。
2、增強用放大鏡觀察身邊世界的興趣。
3、認識到從肉眼觀察到發明放大鏡是人類的一大進步。
能正確使用放大鏡觀察物體的細微部分。
放大鏡是“凸”“透”鏡。
分組實驗器材:放大鏡(最好每個學生都能有一個放大鏡,如果只能提供給學生一種放大鏡,盡量放大倍數大一點)科學書或報紙上的照片、計算機或電視機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鐵絲、普通玻璃片、平面鏡片、水。
教師演示:不同放大倍數的放大鏡、圖片或課件(如放大鏡鏡片的結構等)。
一、為什么要用放大鏡觀察。
1、導入:師出示放大鏡:“看,這是什么?”(生:放大鏡)。
放大鏡大家很熟悉,哪位同學可以從放大鏡的構造、作用、用途三個方面介紹一下你所熟悉的放大鏡。
2、小組討論交流放大鏡的構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鏡的構造——鏡架、鏡片(如果學生能說出凸透鏡也可以)。
放大鏡的作用——放大物體的像(可能學生會說“把物體放大”,提醒學生物體并未變大)。
4、讓學生盡量充分地例舉使用領域,交流后填寫第2頁的網狀圖。
1、師:誰給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鏡的正確使用方法?
請學生演示放大鏡的使用方法。根據學生的演示師講解正確使用放大鏡的兩種方法:目、鏡、物三者,目不動,鏡動或物動。
2、師:選擇一小塊面積,運用放大鏡仔細觀察圖片、屏幕、織物等看誰會有新的發現!將新發現用文字或圖片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
3、交流新發現后,師歸納:放大鏡把物體的圖像放大,讓我們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細微之處。
1、師:放大鏡顧名思義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鏡片具有“凸”、“透”的特點)老師給大家準備的物品中有沒有像放大鏡那樣能放大物體呢?請同學們找一找。
2、學生嘗試利用平面鏡、玻璃、水、水槽、集氣瓶、燒瓶等物體來放大物體的像。(發現圓柱形及球形的.裝滿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師:放大鏡的鏡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點?(中間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鏡也叫“凸透”鏡。放大鏡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數也越大,由此推斷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數最大。
四、小結。
1、師:對于熟悉的放大鏡,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新的發現或收獲嗎?(放大鏡也叫凸透鏡,凸度越大放大倍數越大。運用放大鏡細心地觀察物體,還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細節)。
2、課外你可以嘗試著用一些簡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鏡,或者用你的放大鏡去仔細觀察身邊的物品,看看還會有什么新的發現。
標題:放大鏡。
構造:鏡架、鏡片。
特點:(凸透——放大鏡又叫“凸透鏡”)。
作用:“放大”物體的圖像、放大細節。
用途:……。
1、從閱讀學表達;充分發揮教材優勢和習作資源,滲透觀察和寫作方法,從閱讀中學會表達。
2、通過讀書把握變化龍的外形特點等,做一名講解員,以說促讀,說中內化。
大自然——昆蟲——小動物——奇特的小動物。
1、帶著求知欲讀課文。
2、用一兩句話簡介課文內容。
1、要求:字字正確、句句流暢,聲聲響亮。
2、練習讀。
3、指名,指導:“名副其實、窺視”
4、完成課后第3題。
(以上由第一課時完成)。
1、默讀要求:思考從課文中看到一個怎樣的變色龍?畫出描寫它的句段。
2、默讀。
3、交流。
4、再讀“變色龍”,說印象最深刻的地方。
(捕食or變色)。
當變化龍的講解員:可以加上自己搜集的資料;可以加自己生動有趣的解說詞;可以重點介紹某個方面……(課堂高潮處)。
1、激疑:
作者是怎樣觀察才把變色龍寫得此這么好?
(看、聽、問、摸)。
向我介紹時,又是怎樣介紹的?
2、把解說詞寫下來or介紹一種自己熟悉的小動物。
“難得碰到”,為什么又要給放了?
觀察、寫日記、找資料。
拓展閱讀:非洲見聞。
科學探究:能通過實例初步知道能量的含義,能根據已有分類標準判別生活中的不同物品具有哪些能量的不同表現形式。
情感、態度、價值觀:在活動中感受能量世界的紛繁復雜,初步體驗“能量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1、知道任何物體運動或“工作”需要消耗能量,能量可以使物體“工作”或運動,能量可以儲存。
2、認識能量表現形式的多樣性,知道機械能、熱能、化學能以及聲、光、熱、電、磁等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現形式。
教師準備:
1、不同的能量表現形式的物體圖片(山坡上的巖石、運動的汽車、熔爐里的鋼、煤和蘋果)、介紹生活中各種不同能量表現形式的物品的'資料(最好是圖文并茂的)。
2、上發條的小鬧鐘、玩具唧筒。
學生準備:
氣球、皮球、彈簧、一次性注射器、橡皮筋(每個小組準備的材料可以不完全一樣)。
一、教學導入。
二、活動“蓄勢待發”的能量。
1、學生看第1張圖片。
2、提問:從這張圖上你獲得了什么信息?
3、學生回答問題,認識到巖石蘊藏著能量。
4、教師出示實物(上了發條的小鬧鐘、壓縮了空氣的玩具唧筒)并演示。
5、過渡:想知道有什么感受嗎?讓我們動手適一適吧!
6、學生動手實驗,抓住“蓄勢待發”談體會,感受能量的存在及儲存。
7、小結:舉高的石塊、收縮的發條、壓縮的空氣都具有能量。
三、活動各種各樣的能量。
1、教師講述:介紹其他形式的能量。
第一次介紹“動能”、“熱能”、“化學能”;
第二次將以前學過的“聲、光、電、磁等形式的能”一次性補充、納入進來。
2、在生活中找具有相同形式能量的物品。
(1)提問:生活中還有哪些物品具有這種形式的能量?把自己找到的能量填入圓圈內。
(2)教師補充介紹生活中各種不同能量表現形式的物品的資料,對學生活動做出評價。
人們在生活中要產生大量成分復雜的垃圾。
丟棄的垃圾危害環境。
調查統計家庭一天的垃圾數量和成分。
態度、情感、價值觀。
認識到人類活動對環境會產生破壞。
教學重點調查統計一天的垃圾數量和成分。
教學難點認識到人類活動對環境會產生破壞,培養關注環境的意識。
1、學生提前收集家中一天的垃圾;
2、收集垃圾堆、垃圾場、垃圾污染河道的圖片;
3、教師準備大型垃圾場的圖片。
師:我們每天都要消耗食品和各種各樣的生活用品,同時也產生了許多的垃圾。
我家一天會有多少垃圾?垃圾里都有些什么?讓我們不妨一起來研究一下。
(揭示課題:一天的垃圾)。
師:同學帶來的垃圾中如果要進行分類的話,你打算按什么標準分呢?
1、討論分類的標準。
a、按是否有毒分。
b、按材料分。
c、按是否有毒分……。
2、討論如何統計。
師:我們在統計時如果無法測出垃圾的重量怎么辦?
給垃圾分類時該注意什么???
3、學生分組統計。
4、反饋統計結果。
1、說一說這些垃圾的來源。
2、統計全班所有家庭垃圾的總重量。
3、算一算每人每天平均產生垃圾的大致重量。
4、分組統計。
5、算一算全校學生家庭一天產生垃圾的大致重量。
6、組織討論。
7、多媒體出示本溪市產生的垃圾統計數據及人們如何處理垃圾的。
1、談談今天所學的體會。
2、對校園內同學們產生的垃圾進行統計,寫一封倡議書。
路,并能用簡單的器材作簡單的模擬實驗;能利用書刊及其他信息源獲得相關信息。
2、想知道,愛提問,喜歡大膽想象;尊重證據;愿意合作交流;認識到科學是不斷發展的;意識到科學技術會給人類與社會發展帶來好處,也可能產生負面影響,樂于用學到的科學知識改善生活。
3、知道鉆木取火的道理,了解人類用火的歷史。
教師要引導學生課前搜集有關古代人用火的圖片及文字資料,并對搜集到的資料進行初步的整理和分類,以備課堂上進行交流。另外,還應讓學生課前注意觀察生活中摩擦生熱現象,如玩滑梯、電鋸、流星、飛機起飛、疾馳汽車的輪胎、火車道、劃火柴等,并做好記錄,為課堂上的交流作好鋪墊。在實驗材料的準備上,要體現開放性的特點,如可以準備教科書提示的實驗用的主體材料——手鉆、木板、砂紙、鋼條等,還可以按照自己的實驗方法準備實驗材料。只要學生能想到的、能找到的都可以。教師課前也應準備一些相關的圖片、文字資料,有條件的可以準備有關古代人用火的音像資料。
一、提出問題。
1、觀看事先準備的音像資料。
2、展示一些古代人鉆木取火的圖片或講述相關的故事。引出關于鉆木取火的話題,導入新課。
3、提出問題:“你知道鉆木取火是怎么回事嗎?你能用能量轉化的觀點解釋其中的道理嗎?”
二、猜想假設。
猜想一下里面的原理。
三、制定方案。
制定探究方案,設計實驗驗證。
四、實施探究。
按照方案小組進行探究。
五、展示交流。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將自己課前搜集的資料進行交流。在對資料進行整理、分類后,組織學生在全班進行交流和展示。引導學生利用獲取的資料解決前面提出的問題,用能量轉化的觀點嘗試解釋“鉆木取火”的道理。
六、拓展創新。
摩擦生熱現象有時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不利影響,怎么辦呢?
說一說,機械能還能轉化成什么能?
搜集古人取火的資料進行交流和匯總。
七、教學反思:
學習了本課后,學生知道了鉆木取火的道理,了解了人類用火的歷史;初步認識到機械能可以轉化為熱能。
《怎樣放得更大》這節課是在前幾課使用放大鏡觀察物體的基礎上,探究如何使物體放得更大?其實是引導學生經歷人類探索發明顯微鏡的過程。
首先進行玩中學,在課剛開始時我讓學生拿兩個放大鏡觀察物體,在過程中,我發現很多學生用兩把放大鏡重疊去觀察物體,我就放大這一種無意識的行為,暫停觀察進入了新課。讓學生利用兩把放大鏡對比觀察前兩課上所觀察過的物體,如味精、白糖晶體,如螞蟻、蝴蝶等昆蟲,這樣,學生對兩把放大鏡組合后產生的效果會有更深刻的認識。在交流匯報時,應強調焦距的調整對于看清物體至關重要,可每次調整又很麻煩。
然后制作的簡單顯微鏡,這一環節我完全放開,讓學生做,最后匯總方法。
最后告訴他們所經歷的過程就是人類發明顯微鏡的過程,并閱讀教材中“列文虎克發現微生物的故事”,不少學生很自豪,感覺自己也能像科學家一樣思考問題很有成就感。
生態平衡一課是科學第12冊中的一節課,處于全冊第四單元的第四課,也是本單元的重點,本科以前三科為基礎,引入生態平衡的概念,通過引領學生認識生態平衡的重要性,分析生提案失衡的危害性,帶領學生學習環境科學的初級知識,倡導保護環境,共同維護生態平衡。
深入研究了本科的教學目標,我進行了本科的教學設計,課堂教學中,我認為兩個環節設計特別合理,有效的使學生理解了生態平衡的重要性,并能培養學生科學思維和創造能力。
教學中,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出示一張食物網,讓學生結合前三課所學知識:尋找生物的家園、有趣的食物鏈、有利于生存的本領和自己的生活經驗,提出與生態有關的有價值的科學問題。讓學生自主提問,起初對于學生來說是個難點,提問并不難,難的是這樣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在教學中,我始終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引導他們提問,教會他們提問,現在的課堂中,學生提出的問題總能緊扣中心,揭示中心。使學生不但能用科學的眼光看問題,同時能用科學的思維想問題。
這一環節讓學生更進一步的清楚和明白了人類在追求自身發展的同時,要注意保護環境才是一個現代人的標志,破壞生態平衡的事情我們不起做,維持生態平衡的事情,我們也不盲目去做,才是一個充滿智慧的現代人?;顒又?,教師把主動權完全交還給學生,由學生自主討論,自主探究,最終自主獲得解決方法。
在課堂中,學生不僅學到的是一種知識,更是一種技能,一種能夠用科學方法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
這樣有效的教學方法,在日后的教學中我會繼續嘗試并更多的運用于實踐。
項秀蘭。
【教學目標】。
過程和方法:通過垃圾填埋的模擬實驗,觀察分析簡單填埋垃圾的危害,從而考慮并嘗試設計合理的垃圾填埋場,同時了解現代新型垃圾填埋場的設施和作用。
情感、態度、價值觀:引導學生對垃圾問題的進一步關注和思考,提高他們的環保意識。
【教學重點】。
1.做垃圾簡單填埋的模擬實驗,觀察分析簡單填埋垃圾的危害,由此討論并嘗試設計合理的垃圾填埋場,2.進一步了解新型垃圾填埋場的設施及功能,意識到再先進的垃圾處理方式對環境仍然有影響。
【教學難點】。
了解新型垃圾填埋場的設施及功能,意識到再先進的垃圾處理方式對環境仍然有影響。
【器材準備】。
1.組實驗材料:玻璃瓶、洗凈的小石子、墨水、紙巾、塑料瓶(瓶蓋上大一些小孔)。
2.現代新型垃圾填埋廠構造圖。
3.填埋場和焚燒場垃圾處理過程的視頻、圖片、文字等資料?!窘虒W設計】。
一、導入。
談話:通過上節課的了解,我們知道了每天都會產生大量垃圾,這些垃圾是怎么處理的,我們一起來看幾張圖片。
出示幾張露天堆放垃圾的照片,引導學生討論:生活中的垃圾如果露天堆放會有什么危害?
小組交流討論并匯報。(如:破壞環境,污染空氣和水,還會引起疾病,發生火災等)。
教師講解:人們通常通過挖坑填埋的方法處理垃圾,現在城市都建立了大規模的垃圾填埋廠,在目前,全國大約80%以上的垃圾都是采用填埋的方式來處理的。(出示大型垃圾填埋廠圖)。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這個問題。板書課題:垃圾的處理。
二、簡單垃圾填埋的研究。
1.教師講述:讓我們用實驗的方法來研究簡單垃圾填埋。
2.指導學生閱讀教材72頁內容:在廣口瓶中放入淘洗干凈的細石子約3厘米厚,然后加入清水,使水剛好位于石子的一半。用鑷子往瓶中靠瓶壁處放入幾團浸過墨水的紙巾,用細石子埋住,再慢慢地往上面噴水。
3.分析填埋模擬實驗:
(1)這個實驗模擬的是什么?(垃圾填埋場)。
(2)實驗的各個部分代表了什么?(小石子表示土壤,石子下的清水表示地下水,染有墨水的紙巾表示垃圾,紙巾帶有的墨水表示垃圾中的污水,從上面灑下來的水表示雨水。)。
小組交流討論并匯報各組意見。4.學生按書上的步驟分組實驗。
思考:你觀察到了什么現象?說明了什么?小組合作進行實驗,教師巡視指導。學生匯報。
5.討論:如果是真正的垃圾填埋場,還會對周圍的環境帶來哪些危害?小組交流討論后匯報。(垃圾會產生大量臭氣,滋生蒼蠅、蟑螂等害蟲;垃圾比較松軟,容易坍塌。)教師相機介紹:把垃圾簡單地填埋,垃圾中的污水會擴散。污水擴散到周圍的土壤,如果被污染的土壤中種了蔬菜和糧食,你愿意買來吃嗎?更可怕的是,隨著垃圾中污水的擴散,還會污染地下水。而地下水會四處流動,那么,污水中的病菌、毒素會隨著地下水擴散到更廣大的范圍,危害人們的健康。另外,垃圾堆得時間過長會產生沼氣,還會發生爆炸。
三、探索減少污染的垃圾填埋場。
提示:先考慮解決什么問題(主要是污染地下水),然后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把垃圾和環境隔離起來)。
2.小組內嘗試設計,記錄設計的重點。3.匯報交流各小組的設計,大家評價。
4.觀察真正的垃圾填埋場的構造圖,分析它是怎么防止垃圾污染環境的。(先觀察書上73頁示意圖,再通過多媒體展示大型垃圾填埋場杭州天子嶺垃圾填埋場,它的技術十分先進,是全國十大填埋廠之一,杭州70%的垃圾就是在那里填埋的,接著介紹天子嶺垃圾填埋場的防滲技術、沼氣發電廠、污水處理。)。
5.思考:這樣的垃圾填埋場就永遠安全了嗎?能在上面種植莊稼、建造房屋嗎?
教師介紹:填埋場在填滿垃圾以后,可以在上面修建公園、體育場,但是不能用來建筑房屋和種植莊稼。
四、垃圾焚燒的分析。
1.教師介紹:焚燒是處理垃圾的另一種方法,就是把垃圾在焚燒爐里燒掉。
2.討論:焚燒垃圾有什么優點和問題?(教師說明建垃圾焚燒設施還需要較多的資金投入,用多媒體展示杭州綠能環保發電有限公司。它投資近2億元人民幣,技術全國領先,十分先進。)學生討論并發表自己小組的觀點。教師小結:
優點:占地小,避免了垃圾污染地下水,產生的熱量可以發電等。缺點:會消耗大量的電能,留下殘余物,如果控制不好,還會產生有毒物質,造成第二次污染等。
五、拓展提高。
思考:怎樣做才是解決垃圾問題更有效的辦法呢?
六、課堂小結。
七、板書設計。
垃圾的處理。
填埋。
處理方法。
焚燒。
1、能舉例說明動物的所有生命活動都需要能量。
2、能用自己的話說出食物鏈的概念。
1、能正確判斷動物的哪些生命活動需要能量。
2、能正確分析每條食物鏈中的物質和能量是怎樣流動的。
能通過本課學習意識到保護動植物、保持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1、課件:關于動物生命活動的圖片。
2、學生活動時佩戴的頭飾。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1、講述:我們已經知道植物的生長需要能量,它能利用光合作用自己制造能量。
2、提問設疑:動物的生命活動需要能量嗎?動物怎樣獲得能量?
3、講述:今天,我們就學習一下有關動物與能量的一些知識。板書課題:動物與能量。
二、探究新知。
(一)判斷動物的哪些生命活動需要能量。
1、出示課件(各種動物不同生命活動的圖片。包括:飛翔,奔跑,生蛋,進食,睡眠等)。
2、提問:圖中是什么動物?它們在干什么?這一活動需要能量嗎?
3、學生思考后依次回答。
4、根據課堂情況適時提問:老師在上課,同學們在學習,這一過程需要能量嗎?
5、引導歸納:動物的哪些生命活動需要能量?
6、匯報結果。
7、總結:動物的一切生命活動都需要能量。
(二)尋找動物所需能量的來源。
1、提問:當你饑餓的時候怎樣補充能量?
2、生回答。
3、思考:動物會以什么方式補充能量?
4、討論并回答。
5、學生舉例說明各種動物以什么做為食物。
(提示:大部分同學只能列舉出動物吃植物或動物吃動物,例如羊吃草,狼吃羊等,但不能將三者聯系起來,師應依據學生回答引導學生將其聯系起來。)。
6、小組討論:草,羊,狼之間的能量流動。
8、觀看《螳螂捕蟬》故事短片。
思考:故事中有哪幾種動物?請把它們按誰被誰吃的`順序排列起來。
你能說出它們之間的能量流動嗎?
三、建立食物鏈概念。
1、創設情境,游戲啟發。
白菜蝗蟲青蛙蛇鷹學生表演誰被誰吃。
2、引導食物鏈概念。
a、提問:它們按照誰被誰吃的順序排列?它們之間的能量怎樣流動?
b、學生思考,匯報結果。
c、課件展示。
(將五者用箭頭連接起來,形成“鏈環”狀,幫助學生理解食物鏈概念)。
d、師適時板書鏈環鎖鏈食物鏈。
e、將整個板書聯系起來,講解食物鏈概念。
f、提問:你能用自己的話說出什么是食物鏈嗎?
生可根據板書的提示自己回答。
3、小組討論,總結規律。
a、觀察“食物鏈”。
b、提問:你發現什么規律?
c、引導學生總結:食物鏈一般從植物開始到兇猛的肉食動物終止。
d、小組討論,寫出一條食物鏈。
e、小組代表展示寫出的食物鏈,并講述能量流動。
四、利用原有知識,鞏固應用。
1.提問:你還記得《蛇與莊稼》一課嗎?
課文寫了蛇和莊稼的什么故事?
2.小組共同回憶,選一名代表陳述。
3.提問:為什么蛇會和莊稼的豐收有聯系呢?
4.觀看《蛇與莊稼》課件片段。
5.歸納總結:食物鏈中的一個環節被破壞,會影響整條食物鏈。
6.觀看大自然和諧寧靜的圖片,引發同學們保護動植物,保持生態平衡意識。
今天的這堂課有點特別,并不是因為教學的內容。而是作為一名新教師的我,第一次遇到了隨堂聽課。
快上課時,教導處的陳老師突然宣布下節課來聽我的課。頓時,我的頭皮有點發麻,盡管已經備好了課,但是,對于這一突然來襲,我心里還是惴惴不安,總感覺準備不夠充分。今天是六年級《工具和機械》單元所要學的最后一種簡單機械——斜面。斜面是生活中經常出現和用到的一種簡單機械。學習之前,學生對于斜面還是有一定的認知的。聯系第一節課我們所學的《使用工具》中的一個問題“如何將油桶搬上貨車”。我以此為切入口,在黑板上作畫,請一位同學來幫我們解決問題。這樣既可以引出我們的新課,了解斜面的概念,還能加深學生對之前選擇工具知識的理解。
針對設置斜面搬油桶這一方法,學生很容易能回答“使用斜面能省力”。這一判斷是否正確呢,我們如何來驗證呢?于是乎,用實驗的方法來證明也就呼之欲出了。通過不斷的暗示引導,讓學生自己回答如何設計這一實驗方案:通過對比沿斜面和豎直方向拉同一物體的兩個力的大小,如果沿斜面拉的力比較小,就可以得出我們的判斷是正確的。這時,我稍加點撥幾個注意點,在斜面上如何操作,強調“緩慢”和“平行斜面”兩點。接下來各組同學可以相互合作,進行實驗的探究,隨后各小組匯報,分析數據得出結論。為了探究坡度與省力的關系,我以攀登高山為引,黑板上出示左右坡度不同的大山,讓同學選擇攀登的方向。這樣,根據生活經驗,學生很容易得出“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這一觀點。那么是否正確呢?沿著第一個實驗的思路,學生已經能夠比較輕松的設計出這個實驗的方案了。我只要稍微提點,對這一方案給與一定的完善和記錄的說明就可以了。經過兩個實驗的探究,學生已經得出了斜面的能省力的作用以及坡度對省力程度的影響。接下來,回歸到我們的生活,讓他們尋找生活中有哪些斜面的影子呢?滑梯、樓梯、上下高速……一連串的回答從同學們的口中冒出。尋找斜面對他們而言非常簡單,于是我還是以那座山為題,提高難度鞏固加深?!爱攤€設計師”來幫我們設計一座通到山頂的觀光山路。讓他們理解,另一類“s”型的斜面。并以兩個螺紋疏密的不同螺絲釘為例,判斷哪個更省力?這樣一來,整節課得出的兩個推論,都可以得到應用和加深了。
上完課,我的心里很沒底。這節課下來,我曾經幾次強調過課堂紀律。個別環節的進行,感覺還不是很順利,需要修改。于是,趁下節沒課的機會,我趕緊請教旁聽的兩個人——我的師父與陳老師。這次我真可謂受益匪淺。一段時間的教學下來,我并沒注意過自己的教態和語言習慣。原先,我習慣了初中的教學模式,在教學上我還是過多地注重于知識點的獲取,甚至有點心急得去帶領了學生的思維。而小學科學是本著“以學生為主體,探究為核心”的理念,注重的是一個探究的過程和興趣的培養,從觀念上我要重新體會和把握。教師應該是和學生一起參加討論,共同去研究發現某個科學知識的。這一方向性的偏失,給我實驗探究上的時間分配也造成了影響。經過師父的指點,我明白了一搬一節科學課的開展,它的實驗部分至少要在10-15分鐘之間,而本節課我只用了7分鐘,過于倉促。另外一點需要注意的是,探究的反饋環節。這節課的兩個實驗都是屬于探究驗證型的,這樣在匯報反饋的時候。每個組都可以首先分析自己組得出的數據是否能驗證推論的正確性,幾組下來清晰明了,也可以反問有沒有能夠證明推論錯誤的觀點,更加有說服性。對于我而言,還有個比較頭痛的問題就是課堂紀律。部分調皮的男生總是管不住自己,有些做實驗當成是玩耍的心理。而我的說話還是存在些問題,欠缺技巧。比如太急于想讓他們安靜下來,我就慣于使用命令式的口吻,雖然簡短,但是效果不理想,還給人感覺高壓的形式,不夠走進學生。另外,還有些語言過渡等的細節問題都要引起注意。
總之,評完這節課,我對小學科學的教學又有了很多新的認識。以前,我只把它看做一個極為普通的副科,只要學生掌握了一些科學知識就夠了。但現在,我覺得真正上好一節科學課是多么的不易。走進學生,共同合作探究,尋找科學的足跡,激發科學的積極性。小學科學的道路上,很多的崎嶇等待著去跨越和超越!
嘉陵小學周柯。
第一單元微小世界1、放大鏡。
【教學目標】科學概念1、
放大鏡是凸透鏡,凸透鏡具有放大物體圖像的功能,用放大鏡觀察物體能看到更多的細節。
2、放大鏡廣泛應用在人們生活生產的許多方面。3、
放大鏡鏡片的特點是透明和中間較厚(凸起)。
過程與方法。
1、正確用放大鏡觀察物體。
2、比較用肉眼觀察和用放大鏡觀察的不同。情感態度價值觀。
1、理解使用放大鏡觀察的意義。2、增強用放大鏡觀察身邊世界的興趣。
分組實驗器材:放大鏡(最好每個學生都能有一個放大鏡,如果只能提供給學生一種放大鏡,盡量放大倍數大一點)科學書或報紙上的照片、計算機或電視機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鐵絲、普通玻璃片、平面鏡片、水。
教師演示:不同放大倍數的放大鏡、圖片或課件(如放大鏡鏡片的結構等)?!窘虒W過程】。
一、為什么要用放大鏡觀察。
1、導入:師出示放大鏡:“看,這是什么?”(生:放大鏡)放大鏡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鏡來介紹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鏡》??梢詮姆糯箸R的構造、作用、用途三個方面展開。
2、小組討論交流放大鏡的構造、作用、用途。3、展示交流。
放大鏡的構造——鏡架、鏡片(如果學生能說出凸透鏡也可以)。
放大鏡的作用——放大物體的像(可能學生會說“把物體放大”,提醒學生物體并未變大)。
4、讓學生盡量充分地例舉使用領域,交流后填寫第2頁的網狀圖。二、放大鏡下的新發現。
1、師:誰給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鏡的正確使用方法?
請學生演示放大鏡的使用方法。根據學生的演示師講解正確使用放大鏡的兩種方法:目、鏡、物三者,目不動,鏡動或物動。
2、師:選擇一小塊面積,運用放大鏡仔細觀察圖片、屏幕、織物等看誰會有新的發現!將新發現用文字或圖片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
1、師:放大鏡顧名思義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鏡片具有“凸”、“透”的特點)老師給大家準備的物品中有沒有像放大鏡那樣能放大物體呢?請同學們找一找。
2、學生嘗試利用平面鏡、玻璃、水、水槽、集氣瓶、燒瓶等物體來放大物體的像。(發現圓柱形及球形的裝滿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師:放大鏡的鏡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點?(中間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鏡也叫“凸透”鏡。放大鏡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數也越大,由此推斷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數最大。
四、小結1、
大倍數越大。運用放大鏡細心地觀察物體,還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細節)。
2、
有什么新的發現。
板書設計:
放大鏡。
構造:鏡架、鏡片(凸透——“凸透”鏡)作用:“放大”物體的圖像、放大細節用途:??教學后記:
2、放大鏡下的昆蟲世界。
【教學目標】。
認識到使用工具觀察擴大了人們的視野,可以觀察到更細小的物體。
2、發展使用放大鏡觀察昆蟲的興趣。
分組實驗器材:昆蟲或昆蟲器官標本、放大鏡。
1、科學家故事或多媒體課件導入:
師:在地球上有一個龐大的昆蟲家族,它們種類數量繁多,每一種都有著特殊的身體構造與特有的生活習性,由于它們個頭太小,常常被我們忽略。但有一些執著的研究者,他們常與這些小家伙為伍并以觀察它們的生活為樂。比如法國著名的昆蟲學家法布爾,他用整整一生的時間在田野里對昆蟲進行觀察,發現了許多昆蟲的趣事,寫出了著名的《昆蟲記》?,F代的研究者運用更為先進的攝影設備對昆蟲世界進行拍攝,讓我們來看看攝像機鏡頭下的奇妙的昆蟲世界吧?。◣煵シ庞嘘P昆蟲形態構造和生活習性的多媒體課件。)。
2、用肉眼觀察昆蟲肢體1)2)。
師:昆蟲世界如此奇妙,看看我們能發現些什么?把你們的發現用圖或文字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
可以利用儀器室原有的標本和蚊蠅蟑螂等常見昆蟲及其肢體為觀察對象。估計肉眼觀察學生的興趣不會太濃,而且因觀察對象小,肉眼的發現可能不會很多??赡艿陌l現:昆蟲的身體有頭、胸、腹,有的昆蟲翅膀是透明的,昆蟲足上有勾??)。
3、用放大鏡觀察昆蟲肢體1)。
起來,等觀察時再發給大家)這些家伙比較小,讓我們用上放大鏡,看看會有什么新的發現,同樣把你的發現用圖或文字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
2)。
的相關課外知識,豐富學生對昆蟲世界的了解,激發學生研究昆蟲世界的興趣。教師事先也可以準備一些關于昆蟲資料,在學生交流時用以補充。
二、昆蟲的生活習性。
1、閱讀第6頁觀察實例:蚜蟲和它的天敵——草蛉。
進行展示,不但可以豐富學生的學識,而且小組間的競賽有助于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如果條件好的話,可以在網上開辟一個這樣的空間。對于學生的發現和成果老師因及時進行表揚或展示,及時的反饋有助于讓學生保持持久的研究熱情。)。
板書設計:
放大鏡下的昆蟲世界。
奇特的身體構造:復眼——由小眼組成。
觸角——形狀結構各異足——密布細毛,有鉤爪??
實踐活動:借助放大鏡觀察昆蟲的生活教學后記:
3、放大鏡下的晶體。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一些固體物質的內部有一定的結構,如果構成這些物質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間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規則的幾何外形,這就是晶體。
過程與方法:
1、用放大鏡觀察常見固體物質的晶體。2、用圖記錄觀察結果。3、自制食鹽等晶體。情感、態度、價值觀:
1、畫一畫我們記憶中的白糖、鹽、味精的小顆粒。
1.能運用板報或展覽的方法與更多的人交流信息,并通過討論如何編制板報的活動,學習把信息傳遞給更多人的方法。
2.知道打電話,發電子郵件,在報刊上發表文章等都是我們與遠方的朋友進行信息交流的比較有效的方法。
3.通過郵件“電報”的活動體驗收發電報時編碼、傳遞和譯碼三個步驟,從中感受到信息的傳遞離不開信息技術的發展。
【教學過程】。
1.引入。
2.通過墻報或展覽與更多的人交流信息。
(1)討論:
a.怎樣吸引更多的人來閱讀我們的墻報?
b.怎樣使有限的版面空間傳遞盡可能多的信息?
(2)交流討論結果。
(4)學生閱讀課文,根據課文介紹的方法,分組推算。
(5)匯報推算結果。
(6)每行排多少個字比較合適呢?學生實驗:頭不轉能看清多少個字(一行)?
(7)交流匯報。
(8)通過今天的討論和實踐活動,你們有什么感想和啟示?
3.用多種方法與遠方的朋友交流。
(1)討論:如果你想把信息傳遞給更多,更遠的朋友還可以用哪些方法?作好記錄。
(2)匯報交流。
4.郵遞“電報”游戲。
(1)學生閱讀課本72頁薩米埃?莫爾斯的資料。
(2)教師介紹收發電報的三個步驟。
(3)學生進行編碼、傳遞、譯碼游戲。
5.課后活動。
把今天獲得的信息用喜歡的方法傳遞給你們的朋友。
本課時的教學內容從電的用途非常廣泛,進而直接引入對電能的認識。教材安排了兩塊內容:一是“電能和其他能量”;二是電能的轉化。
知識與技能:能量有電、熱、聲、光等多種形式,能量還儲存在食物、燃料中。電能可以轉化成其他的形式的能量,其他不同形式的能量間也能轉化。
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研討,認識能量和能量轉化。分析常見能量轉化的例子。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產生研究能量的興趣。
重點:研討認識能量和能量轉化。
難點:能量轉化的分析。
多媒體演示、“家用電器調查表”
1、引入新課。
利用猜謎語的方式導入新課,引起學生學習興趣。
2、認識電能。
出示各種電器的圖片,通過交流匯總感受電能運用的廣泛性。從而揭示電能的概念。
3、認識其他能量。
出示蒸汽機、風車、聲控燈、激光切割機圖片,組織學生觀察、討論。這些物體工作用了什么能量。此環節通過讓學生運用感受幾種能量的工作,借能量的工作感知初識幾種常用的能量。
4、認識含有能量的物體。
出示人體運動、食物、加油機、煤炭的圖片,學生討論后指名回答,歸納介紹各種常見能量,提示能量的的重要性。
5、認識能量的'轉化。
a、小組合作,討論探究常見家用電器的能量轉化,并完成“家用電器調查表”。理解電能和其他形式能量的轉化。
b、說一說生活中你知道的關于其他形式的能量之間的轉化。
c、出示書中的漫畫,讓學生說一說能量的轉化。
6、練習。
設計判斷題和選擇題進行練習,通過習題檢驗學生的掌握程度。
7、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觀察、交流和研討,你有什么收獲?學生思考、討論、交流,出示總結內容,讓學生反饋和鞏固本節課的內容,認識到只要有生命和運動,就需要能量,就存在能量的轉換。
8、拓展延伸。
找找生活中更多關于能量轉化的例子。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xindetihui/1998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