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心得體會是一種反思的過程,可以幫助我們發現問題、總結經驗并改進自己。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一些精心撰寫的心得體會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寫作技巧。
那一夜的事,永遠讓我不能平靜。那件事,已在我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從不曾想過交通安全于我有什么關系,但是那一夜之后,我猛然發現,交通安全離我們是如此之近,如此令人不能忘懷。
那天,我正在寫作業,突然聽到了一陣凄厲的尖叫和刺耳的剎車聲,我和媽媽趕忙下樓看看是怎么回事。
只見一個婦女倒在血泊之中,旁邊有一輛面包車,司機正不知所措的站在旁邊。哦!發生車禍了!一個生命就像流星一樣消逝了。
原來,這位阿姨是我們同院的,她要到馬路的對面去買東西,可是這一去,再也回不來了,她的孩子再也不會聽到媽媽的呼喚了。
想到這里,我的眼睛禁不住濕潤了。
一切是那樣的不可挽回,我邊上樓邊想象著未來的交通情景。
人人都走斑馬線,汽車不闖紅燈,不壓黃線,大路上不必要警察指揮,不需安裝攝像鏡頭。大家相互信任,整個城市就像一個大家庭一樣,那該多好啊。
我呼吁全社會的人,都來關注交通安全,提升交通安全意識,珍惜自己的生命,杜絕“馬路殺手”,杜絕酒后駕車,要知道每一個生命的背后,都有很多雙期盼平安回家的眼睛啊。
每個人向文明跨出一小步,整個社會就會前進一大步!
校園是個美麗的地方,有嬌艷的花兒綻開笑臉,有翠綠的大樹迎接我們到來。校園也是個充滿智慧的地方,讓我們知道我們不知道奧秘。校園還是個快樂的地方,我們跟小伙伴們玩笑嬉戲,校園里到處都洋溢著我們的歡樂。雖然校園給我們帶來歡笑,但也給我們帶來小意外。
記得我的朋友說,有一次,她去巡查。來到籃球場,看到有許多同學在玩游戲:有的在跳橡皮筋,有的在打乒乓球,有的在打羽毛球……每個同學臉上都露出了笑臉,都顯得十分高興。突然有一個同學,不知他是興奮過頭,還是想大出風頭,竟然用手抓住籃球桿上面橫著的那條桿,身子甩來甩去,就像一只靈活的猴子。霎時,同學們都向他投去羨慕的目光,他看見了,就越甩越起勁。甩了十幾次后,可能是他太累了,也可能是他手滑,突然重重地摔了下來。那位同學用他的一只手拿起他的另一只手,痛苦地喊:“好痛??!好痛??!”老師們立即送他去醫院檢查,一看,原來是手斷了。
經過這件事后,校長馬上通知所有學生到籃球場集合,告許同學們著件事,并警告同學們不要做爬欄桿等危險的事,還加強了記律呢!
所以,我們不要做危險的事。因為我們只想要一個給我們帶來歡笑的校園,并不想要一個給我們帶來小意外的校園!
公共危機課是我大學期間選修的一門課程,討論了各種不同類型的危機,以及政府和企業應對危機的策略。在這門課上,我學到了許多有關公共危機管理的理論和實踐,并且深刻地體會到了危機對社會和個人的影響。以下是我對這門課的心得體會。
首先,公共危機課讓我認識到危機的種類和原因。在課堂上,教授向我們介紹了自然災害、恐怖主義、公共健康事件等各種危機類型。其中每一類危機都有不同的原因和特點。例如,自然災害往往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如地震、颶風等;而恐怖主義是由人為因素造成的,如恐怖組織的襲擊。了解危機的種類和原因有助于我們更好地應對不同類型的危機,采取相應的措施,減少傷害和損失。
其次,公共危機課強調了危機管理的重要性。在課堂上,我們學習了危機管理的基本理論和原則,以及實際案例分析。通過這些案例,我們看到了一些政府和企業成功地應對危機的例子,也看到了一些失敗的案例。危機管理是一項關乎整個社會和人們生活質量的重要任務。只有通過有效的組織和協調,才能在危機中保護人們的安全,并減少危機對社會經濟的影響。
第三,公共危機課啟發了我對危機應對策略的思考。在課堂討論中,教授和同學們提出了各種應對危機的策略,如制定應急預案、加強國際合作等。這些策略展示了多方面的思考和行動,需要領導者具備全面的知識和能力。例如,制定應急預案需要了解危機的發展趨勢和風險評估,同時需要協調各個部門的資源和行動。這種跨學科和跨領域的思考方式使我更加意識到危機管理需要全社會的參與和努力。
第四,公共危機課還讓我認識到了媒體在危機中的重要性。在課堂上,教授強調了媒體在傳播危機信息和引導公眾意識方面的作用。當危機發生時,媒體可以迅速傳遞信息,并幫助公眾了解和應對危機。然而,媒體也可能在危機中起到負面作用,如引發恐慌或誤導公眾。因此,媒體在危機中的角色需要慎重對待,需要確保準確和客觀的報道,以避免對公共安全產生不良影響。
最后,公共危機課培養了我對社會責任的意識。在課堂上,我們學習了一些危機的根源和背后的社會問題,如貧困、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等。這些問題提醒著我們,人們的行為和決策不僅會影響到自己,還會對整個社會產生影響。作為一名學生,我深感自己有責任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盡可能減少危機的發生。
總之,公共危機課是我大學學習中的一次寶貴經歷。通過這門課,我不僅學到了危機管理的理論和實踐,還深刻體會到了危機對社會和個人的影響。我相信這些知識和體會將對我的未來職業發展和社會責任感產生積極影響。
公共部門危機管理是指公共部門在面對緊急情況下的應急預案和處置措施,旨在保障公眾安全和利益的措施。這涉及到多個領域,如公共交通、醫療衛生、環保等,任何一方面出現問題都可能帶來重大影響。通過這篇文章,筆者將分享一些在公共部門危機管理中得到的心得體會。
在公共部門危機中,應急預案是至關重要的。這需要從政策層面上建立有關應急預案的規定,包括制定標準和程序,并及時傳達給工作人員。另外,應急預案不能只停留在紙面上,還需要進行實施演練和培訓工作,以提高工作人員的應急反應能力。對公眾使用的設施,如市民廣場、公園、車站、機場等,也要建立應急預案,提高公眾的安全保障感和應急意識。
在公共部門危機管理中,領導和組織管理也至關重要。當危機發生后,領導者需要快速做出決策,制定應對方案,協調組織好相關部門的工作。組織管理方面則需要根據危機的不同情況,及時調度和分配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加強協調與合作機制,在信息交流、溝通合作的過程中實現信息透明和公開公正。
在危機中及時發聲也是公共部門危機管理中的一項重要措施。及時、準確地向媒體和公眾通報情況,可以有效避免造成信息的誤解,促進公眾與政府部門之間的互信,保持社會的穩定。在此過程中,必須充分重視全面、透明、準確、及時、有效的信息發布原則,提升公眾對公共部門的信任感和參與度。
危機后的課后總結和收集反饋是公共部門危機管理中的一環。危機事件一旦發生,就不能冷處理,需要及時總結、反思,提取經驗教訓,加強內部管理,以防止類似的事件再次發生。同時公眾反映的情況和意見也應及時收集,及時反饋,采取合理措施,提高公眾滿意度。
結尾段:拓展思考,總結全文。
公共部門危機管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處理過程中,需要考慮政策、組織、領導、信息發布等多個方面,需要具備科學、客觀、高效的應對措施,才能提供優質的公共服務。這里所提到的心得體會可能還不夠充分,公共部門還需要不斷學習和摸索,不斷完善和優化管理體系,以保障公共安全和促進公眾福利。
建立有效的危機管理體系,成功地預防危機,處理危機,盡快在危機中復原、甚至得到機遇和發展,是企業管理者必須思考的重要問題。下面是本站帶來的公共危機管理。
心得體會。
歡迎大家閱讀。
根據市委組織部的安排,利用年底兩個月的時間,組織機關領導干部參加公共危機管理與輿情應對在線培訓班學習。通過學習,對于公共突發事件以及如何應對有了全新的認識?,F將自己的學習感想和體會表述如下:
我國正處在突發事件高發時期,每年因自然災害、事故災害、社會安全事件等突發事件帶來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無以數計。20xx年從無情的暴風雪到5.12汶川大地震……國人的心還沒有從冰冷中溫暖過來,就又經歷了大地無情的撕扯;當前甲型h1n1流感在全國各地大面積流行,但并沒有引起太大的恐慌,在某種程度上,得益于我國政府充分、完善和快速的應急預警和處理機制。突發事件有其突發性和嚴重的危害性,我們清醒地認識到必須將應對突發事件管理工作提到重要位置。作為一名機關的領導干部,我們也必須充分認識到學習應急管理相關知識的重要性,強化危機意識和憂患意識,踐行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妥善處理好各項工作,健全完善預防和處置公共事件的工作責任體系,確保能有效預防、及時處理公共突發事件。
首先,認清突發事件的內涵。突發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嚴重社會危害,需要采取應急處置措施予以應對的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它內涵包含了以下核心要素:一是突發事件具有明顯的公共性或社會性。突發事件應對法所要解決和應對的是“公共危機”,具有明顯的“公共性”。國家啟動制定突發事件應對法的核心目的是為了應對突發公共危機。二是突發事件具有突發性和緊迫性。突發事件的發生往往是突如其來,如果不能及時采取應對措施,危機就會迅速擴大和升級,會造成更大的危害和損害。三是突發事件具有危害性和破壞性。危害性和破壞性是突發事件的本質特征,一旦發生本法所稱的突發事件,就會對生命財產、社會秩序、公共安全構成嚴重威脅,如應對不當就會造成巨大的生命、財產損失或社會秩序的嚴重動蕩。四是突發事件必須借助于公權力的介入和動用社會人力、物力才能解決。公權力在突發事件應對過程中發揮著領導、組織、指揮、協調等功能,公權力介入突發事件的應對。
其次,積極應對突發事件。應對突發事件,把預防和應急準備放在優先的位置,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只有牢固樹立“居安思危、常備不懈”的意識,逐步把握規律,主動采取防范準備措施,才能從根本上減少突發事件的發生。同時,在無法完全避免突發事件發生的情況下,要總結探索如何制度化、科學化、專業化地應對各類突發事件。
第一,建立健全應急管理制度。政府部門應建立健全分類管理、分級負責、條塊結合、屬地管理為主的應急管理體制,形成統一指揮、功能齊全、反應靈敏、運轉高效的應急機制。加快應急管理的法制建設,形成有效應急管理法制體系,把應急管理工作納入規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軌道。
第二,制定完善。
應急預案。
機制。認真制定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健全監測、預測、預報、預警和快速反應系統,加強專業救災搶險隊伍建設,健全救災物資儲備制度,搞好培訓和預案演練,全面提高政府和全社會的抗風險能力。
第三,加快建設科技應急體系。高度重視運用科技提高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加強應急管理科學研究,提高應急裝備和技術水平,加快應急管理信息平臺建設,形成公共安全和應急管理的科技支撐體系。
第四,加強組織協調應急管理。加強政府相關部門的協調應急管理,落實好各自負責的專項預案,還要按照總體應急預案的要求,做好縱向和橫向的協同配合工作。健全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組織體系,明確各方面職責,確保一旦有事,能夠有效組織,快速反應,高效運轉,臨事不亂。
第五,積極開展應急宣傳培訓。利用多種方式,廣泛宣傳相關法律法規和應急預案,特別是預防、避險、自救、互救、減災等知識,增強公眾的危機意識、社會責任意識,提高自救、互救能力;深入開展應急專題培訓,特別要加強對公務員進行危機管理專題教育及應對重大危機的培訓實踐,全面提升應對管理水平。
再次,提高突發事件中的處理能力。應對突發事件是一項全新的工作,無論政府還是公眾,都需要認真學習,努力探索,提高應對的能力。
第一,培養危機意識。危機意識是危機預警的起點。在和平發展時期,人們往往缺乏危機意識。通過模擬危機情勢,不斷完善危機發生的預警與監控系統,能夠使政府和公眾培養危機意識。如災情演練,通過演練可能在實戰中碰到的問題,培養民政干部減災救災的意識,從而使他們具有防災的心理和物質準備。
第二、建立具有分權性質的危機管理體系?,F在的突發性危機多具有跨區域甚至跨國界的高度流動性,但在政府的危機管理上,還是應該多發揮地方或下面的作用。這是因為,分權的政府不僅能促使政府管理從等級制到參與和協作轉變,使之具有更多的靈活性和創新精神,并產生更強的責任感和更高的效率;而且,隨著公民對公共政策需求回應性的提高,社會治理多元化的需要,政府建立分權性質的危機管理體系也成為可能。如應對臺風災害,不僅僅是我們民政一家的事情,涉及財政、氣象、水利、交通、公安和糧食等部門,應通力合作,又應各負其責。
第三、穩定社會并動員社會參與危機救治。對社會來說,公共危機造成的最大危害在于社會正常秩序遭到破壞并由此帶來社會心理的脆弱,所以保持穩定的社會秩序,保持原有的社會運行軌跡是首要的選擇。在這一過程中,政府公關和信息公開是非常重要的。與此同時,需要動員社會力量參與。社會力量的參與,一方面可以緩解危機在公眾中產生的副作用,使公眾了解真相,祛除恐懼,消除危機制造者希望危機伴生的流言、恐慌等副產品,起到穩定社會、恢復秩序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降低政府處理成本。
應對突發事件跟我們每一個人都息息相關,涉及到我們每一個人的切身利益,是我們大家共同的事情。在這個過程當中,只有政府與公眾都履行了自己的職責,充分做好了預防和處置各類突發公共事件的思想準備、組織準備、物質準備和技術準備,建立健全了社會預警體系和應急機制,提高了預防和處置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我們的生活才能變得更加平安幸福,我們的社會才能變得更加和諧美好。
危機是種普遍現象。建立有效的危機管理體系,成功地預防危機,處理危機,盡快在危機中復原、甚至得到機遇和發展,是企業管理者必須思考的重要問題。
一、正確認識危機。
危機的爆發大致分二類:一是事物累積到一定程度時爆發,可稱為“積發”;二是不可預測的事物的突然襲擊,可稱作“突發”。危機發生之后必然會集結不同利益群體,表現為媒體追逐、輿論責聲、情緒對抗、群體間搏奕謀利等等沖突。企業如何應對,進行危機管理?關鍵在于事前預防,檢視潛在危險,研定防范措施;危機來臨時,準確判斷危機的核心所在,及早分化風險,盡快結束危機,把負面效應減至最小或轉化為企業有利因素甚至機遇。危機管理的實質就是事前預防,事中控制,統籌兼顧,謀取利益。
培育公司危機意識至關重要。中學時讀《扁鵲見秦桓公》的故事,至今尤新,秦桓公對扁鵲的提醒無動于衷,最后竟從“湯熨、針石之所及”的小毛病變成“在骨髓,無請也”的大病并死亡,就在于他沒有危機意識。比爾蓋茨締造出世界電子帝國,在于他有“我們離破產永遠只有十八個月”的危機理念。必須讓每位員工知道:我的一言一行,代表著公司的形象,影響著公眾對公司的印象。市場經濟下正視危機,對企業成長是一種考驗和砥礪。
二、正確處理危機。
危機事件的發生對企業的影響主要取決于二點:一是事件本身的性質;二是主管單位和新聞媒體對事件的評論。注意:事件本身的性質并非不能改變,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關鍵在于如何與當事方和新聞媒體打交道,特別要化解媒體的過度報道和聚焦,尤其是網絡媒體,要設法引導輿論、分散或轉移媒體視線,迅速減輕危機的負面影響。平和心態、主動積極、低調處理、控制范圍、好的定性,對危機管理最要緊;主要手段則是剛柔相濟、整合資源、先急后緩、著眼穩定、內外有別、主動積極。
1、建立危機預警系統。
企業建立危機預警系統、完善應對機制、健全危機預案,才能發現危機,臨危不懼,快捷響應,正確處理。危機可分三級:一般緊急、重要緊急、特別重大事件。不同的危機狀態,啟動相應的處置方案,才能保證危機處理組織有力、人員到位、物資支援、信息通暢,工作有序高效。
2、構建和諧媒體關系。
網絡時代和市場經濟,要求企業與媒體建立和諧關系。和諧的公司媒體關系是企業危機管理中極為重要的一環,企業要善于和媒體打交道。眾多案例說明,好的媒體關系能為企業所用,對宣傳企業形象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而差的媒體關系不僅不利于企業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媒體甚至可以把企業導向被動挨打的局面。因此企業要重視與地方媒介和新聞單位的團結合作,與主流媒體建立良好的互動關系,關鍵時刻才能讓它為我服務。
3、營造良好外部環境。
和諧的政企關系也是企業危機管理中極為重要的環節。政府掌握著行政資源,代表著公眾利益和公平正義,政府對危機事件的價值取向會直接影響事件的定性和公眾輿論,因此企業要善謀政企關系,建立感情,在危機出現時加強聯系和溝通,主動匯報情況,爭取理解和支持;既要查找政府的責任,又要利用和發揮好政府作用,形成利益共同體,雙贏思維是當前處理好政企關系的導則,往往事半功倍。
4、評估總結改進提高。
評估總結的目的,在于提高素質。危機事件對企業的影響,畢竟主要取決于事件本身的性質和影響范圍。評估總結可以發現危機預警、危機處理中的不足,并及時改進完善,進而提高企業危機管理的能力。危機管理既要充分借鑒成功的經驗,尤其要借助新技術、新信息和新思維,也要根據危機的實際情況,進行大膽創新。企業要明白:養兵不在于用,而在于防和治。
危機管理的最高境界不僅僅是“使企業免遭損失”而是“在危機中尋找發展機遇”。
危機管理,從最廣泛的意義上說應當包括危機的事前、事中、事后的管理。危機事件也和其他事件一樣,其形成有一定的過程,只是該過程長短不同,危機狀態也是逐步發展而形成的。危機發生前,一般會有一些先兆。如果能夠及時發現這些可能導致危機的先兆并采取適當的措施,則可能防止危機的發生。在危機發生之前采取措施,降低危機發生的可能性,盡可能將危機化解于萌芽階段,避免危機的發生,并且為積極應對危機做準備。因此,要建立危機預警機制,將對危機的事前預測、控制納入日常管理中。
危機事件具有突發性、緊急性,危機發生的時間、地點往往是不可預見的,危機的發生往往是出乎人們意料的。同時,危機事件又具有很高的不確定性,危機事件的發展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其影響范圍等在事前均是未知的。比如自然災害引發的危機,其發展受到諸多外界因素的影響,另外,對于危機采取的處置措施不同,也會對危機的發展產生很大的影響。為應對危機,應當在平時進行主動監測,對收集到的信息進行分析,若發現可能引起危機的征兆則應盡快采取措施,以避免危機的發生。而當危機一旦發生,則應當盡快采取措施,隔離、控制危機,盡量減少危機造成的生命和財產損失。
預警機制和快速反應機制是危機管理中兩項最基本的制度,能夠最大程度地減少由于公共緊急狀態給民眾生命和財產所造成的損失和給正常的社會秩序造成的巨大破壞。
危機的事件的前兆進行防范、加以疏導,爭取將危機的前兆消滅在萌芽狀態,從而避免危機的發生。但是,建立了預警機制,也并非所有的危機都能完全避免。
由于現有技術的限制等諸多原因,不是所有的危機都可以事先通過預警機制發現其征兆,采取措施使之避免,很多危機是無法準確預測的。即使預測到了危機的征兆,也可能沒有十分有效的措施避免危機的發生,也就是并不是所有的危機征兆都能得到有效處置以防止危機的發生。根據預警信息,能夠對可能發生的危機進行預防,作好各種準備,當危機真正發生,能降低危機發生的突然性和意外性。當危機一旦真的發生了,就必須在很短的時間內做出決策,對危機進行處置,盡量減少危機造成的人民生命、財產損失,將危機造成的損失最小化。對危機的處置往往需要多個部門的共同參與,要有充足的人力、物力、財力的保障。比如,為應對突發公共衛生危機,需要大量的藥品、醫療設施、運輸工具,需要醫療、公安、運輸等多個部門的共同參與。這就需要具有良好的危機應急反應機制,保證危機一旦發生,能夠盡快正確處置,盡可能地控制事態的發展,最大限度地減少危機所造成的人民生命、財產損失。
由于危機本身具有突發性、不確定性,危機一旦發生,則需要在短時間內做出反應。危機的決策者應當在非常有限的時間內迅速做出果斷的決策,調動各個部門,動用各種資源,盡快控制危機的發展,恢復社會秩序。
的共同參與,比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需要的不僅僅是衛生部門的參與,物資、交通、公安等許多部門都要參與到應對危機中來。面對突然爆發的危機,在極短的時間內做出決策并非易事,因此,為進一步建立健全快速反應機制,應當建立統一的決策和指揮機構,負責危機發生時在短時間內做出決策,并依據決策對整個危機處置進行統一的領導和指揮。公共危機管理為應對危機不僅僅需要統一的指揮決策機構,還需要統一的危機管理綜合協調部門。如前文所述,為應對危機需要的往往是多個部門的共同參與,在目前我國分部門、分災種的危機管理體系下,應急機制中各個部門是相互獨立的,這些部門之間應當進一步加強配合,充分發揮自身作用。
危機管理更重要的是要制定相關的法律,統一規定政府在處理緊急事務中的職能和職責,確定依法對抗緊急狀態的法制原則。應急管理機制中的預警機制和快速反應機制的運做是依托于一定的組織結構的。一個完備的危機管理體制應當由五大系統構成:指揮決策機構、職能組織體系、信息參謀咨詢組織體系、綜合協調部門和輔助部門。預警機制和快速反應機制的建立必須是建立在有效的管理體制上,而每一個部門的職能、權限等必須有相關法律的明確規定,以使機制的運行有法律保障,真正做到預防和處置危機。
。
公共危機課是大學生必修的一門課程,它涵蓋了危機管理的理論與實踐,幫助學生提高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和素養。在這學期的學習中,我深刻認識到了公共危機對個人、組織和社會的影響,并且對如何科學有序地應對公共危機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公共危機不僅僅是一個事件的發生,更是對人們心理和社會穩定的一種挑戰。在課程中,我們學習了很多危機事件的案例,從自然災害到人為事故,從政治危機到經濟危機,所有這些事件都給人們帶來了巨大的心理沖擊和社會動蕩。研究表明,人們在公共危機面前常常出現恐慌和無助的情緒,這些情緒如果不能得到理性和科學的引導,會給應對危機帶來更大的困難。因此,我們必須從心理健康的角度出發,關注受危機影響的人群,提供及時的心理輔導和支持,使他們恢復信心和勇氣。
其次,公共危機不僅需要個人的努力,更需要組織和社會的共同合作。一個人的力量微乎其微,只有當組織和社會都能夠團結一心,共同應對危機,才能夠事半功倍。在課程中,我們學習了如何建立危機管理團隊、制定危機管理計劃、開展危機管理演練等等。這些方法有效地提高了組織應對危機的能力,使危機在最短的時間內得到控制和處理。而社會的力量則包括了媒體、志愿者、公益機構等等,他們可以通過各種渠道傳播危機信息、提供援助和支持。只有各方面密切合作,共同努力,我們才能夠更好地應對公共危機,減少危機帶來的損失。
再次,科學有序的應對公共危機是至關重要的。在課程中,我們學習了危機事件的預警機制、信息收集和分析、決策與行動等等相關內容,這些知識為我們提供了指導和幫助。在應對危機時,我們要首先建立一個嚴密的監測系統,實時收集和分析危機信息,了解危機的發展趨勢和可能帶來的影響。然后,在決策時,要進行風險評估,明確行動方案,并迅速采取措施。同時,要加強對危機信息的發布和傳播,保持信息的透明度和準確性,以減少謠言和恐慌的產生。最后,危機結束后,要進行事后評估和總結,發現問題和不足,為今后處理危機積累經驗和教訓。
最后,作為大學生,我們要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公共危機應對中去。公共危機不僅僅是一種考驗,更是一個機會。通過參與危機管理活動,我們可以提高自己的應變能力和組織能力,培養團隊合作和協調的能力。同時,也可以為社會做出貢獻,保障公眾的安全和福祉。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不斷地成長和進步,為以后更大的挑戰做好準備。
通過這門公共危機課的學習,我深刻認識到公共危機對個人、組織和社會的影響,也明白了應對公共危機的重要性。只有通過心理健康、組織合作、科學管理和積極參與,我們才能夠更好地面對未來的挑戰,應對公共危機,保障社會的穩定和發展。這是一門既考驗智慧,又培養人才的重要課程,我對此充滿信心。
近段時間以來,我局組織局班子成員對《公共危機管理案例》進行了學習。通過學習,本人對如何應對突發公共事件有了更深的體會。
從“非典”、“甲流”到“手足口病”等疫情的出現,暴露出目前重大傳染病的防治存在的突出問題,使國家對控制傳染病流行及應對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進一步重視,出臺了《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條例》,加大了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的投入,同時加快了建設步伐?,F又將公共衛生危機管理列入《公共危機管理案例》進行學習,充分體現了國家對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高度重視。各級政府和衛生行政部門及衛生工作者深感對處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責任重大?;鶎有l生組織是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最早發現者、監測者、報告者和具體處理措施的承擔者。我就這兩年的衛生管理工作實踐,結合本縣衛生工作實際,簡要談談對處理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的體會及看法。
目前,在我縣縣、鄉、村三級衛生網絡基本健全,國家疾病報告信息系統已建到縣、鄉兩級,縣一級建立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管理信息系統、救災防病報告管理系統,縣、鄉分別制定了處理各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預案,初步建立了快速反應機制,構建了處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基本平臺,但存在問題還十分突出。
一、是專業技術人員、設備匱乏。鄉鎮衛生院防保組、縣疾病控制中心的非專業人員占很大比例。
二、是投入不到位,應急處理能力較差。財政多年來對鄉級衛生機構投入比例不大,使鄉鎮衛生院對開展防病工作、業務培訓、健康教育工作等一些必要的投入不足。
三、是應急處理能力弱,善后處理機制不建全。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存在醫療救治能力不高、專業醫療人員不足等問題,直接影響了突發事件的有效處置。
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本人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來提高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能力:
一、是建立和完善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隊伍。進一步建健全和完善現場流行病學、醫療救治專家庫,加強對縣、鄉級現場調查和縣級醫療救治能力建設,提高現場處理和救治水平。應本著“養兵千日、用兵一時”的原則,加大投入,加快專業人員培養,不斷提高隊伍的素質,盡快落實衛生系統績效工資和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建立激勵機制,充分調動人員的積極性,確保隊伍穩定,真正做到“來之能戰,戰之能勝”。
二、是健全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物質貯備機制。突發事件發生后,需要相應藥品設備。目前,藥品供應滯后,特別是遇到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時,需求量大,供需矛盾更加明顯。特殊事件,需要特殊、特效藥品、設備,由于物質貯備機制不夠健全,急需時甚至無法取得,影響了事件的處理。因此,應健全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物質貯備機制,即根據不同類別事件發生頻次、可能波及范圍,從國家到鄉一級都應健全物質貯備機制,存貯不同品種的藥品、物質、器械,既能保障事件發生后及時供應,又可減少不必要的損失和浪費。
三、是完善應急處置機制。為使事件發生后能及時報告、處理,目前國家建立了多個報告系統,但這都是在衛生系統內部使用。非衛生人員發現事件發生后,如何及時報告是整個報告的關鍵。應設立一個全縣統一、讓群眾廣泛知曉的統一電話號碼。為使事件處置人員快速到現場,應配備專用車輛并有專用標志,人員也應著專用服飾或標志,以便群眾識別,快速讓道。相應人員車輛設備應處于應急狀態,這樣才能保證事件的及時處置。
四、是優化檢驗能力配置,快速明確事件原因。盡快明確事件原因是成功處理事件的關鍵,檢驗、監測結果是查明原因的最重要手段。目前鄉一級對處理突發公共事件基本無檢驗、監測能力;縣一級也是設備不夠先進、技術水平低、開展項目少,很多項目都要向市、自治區級求援。我認為應優化檢驗能力配置,合理安排自治區、市、縣三級所承擔的檢驗監測項目,自治區級承擔設備、條件技術要求較高的項目,市級承擔一些日常較少開展的項目,縣級承擔日常項目。
總之,處理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是衛生系統綜合能力和管理水平、人員素質的集中體現。應急處理體系的完全建立和正常運行,需要一個不斷完善、不斷提高以及運行中相關部門配合、磨合的過程。在能力建設上除能處理傳染病暴發、不明原因疾病發生、食物和職業中毒外,應向高標準邁進,使我縣的公共衛生事件處理能力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
我參加了此次安全培訓,心靈產生了很大的震動,也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了校園安全的重要性,深感肩上的責任重大。我個人認為加強校園的安全工作最主要的是要做好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
1、要建立安全保衛工作領導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將安全保衛工作列入各班級的目標考核內容,并進行嚴格考核,嚴格執行責任追究制度,對造成重大安全事故的,要嚴肅追究有關直接責任人的責任。
2、簽訂責任書。學校與班主任、任課教師層層簽訂責任書,明確各自的職責。將安全教育工作作為對教職員工考核的重要內容,實行一票否決制度。貫徹“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做到職責明確,責任到人。
3、不斷完善學校安全保衛工作規章制度。建立學校安全保衛工作的各項規章制度,并根據安全保衛工作形勢的發展,不斷完善充實。建立健全定期檢查和日常防范相結合的安全管理制度,以及學生管理、門衛值班、巡邏值班、防火防災、食品衛生管理、防火安全管理、體育器材檢查、健康體檢等規章制度。
4、建立學校安全意外事故處置預案制度。學校建立事故處置領導小組,制定了意外事故處置預案制度。
要確保安全,根本在于提高安全意識、自我防范和自護自救能力,抓好安全教育,是學校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學校要以安全教育為重點,經常性地對學生開展安全教育,特別是抓好交通、消防、食品、大型活動等的安全教育。
1、認真做好安全教育工作。學校安全教育要以"校園安全"為主題,在安全教育期間,學校要組織學習安全教育工作文件,對校內易發事故類型、重點部位保護、工作薄弱環節、各類人員安全意識與安全技能等方面,開展深入全面的大檢查,消除隱患,有針對地扎實地開展教育和防范工作。
2、開展豐富多彩的安全教育活動。利用國旗下講話、班會活動課、學科滲透等途徑,通過講解、演示和訓練,對學生開展安全預防教育,使學生接受比較系統的防溺水、防交通事故、防觸電、防食物中毒、防體育運動傷害、防火、防盜、防震、防騙等安全知識和技能教育。還利用宣傳櫥窗、黑板報、懸掛橫幅、張貼標語等宣傳工具及舉行主題班會、講座、安全征文與知識競賽等形式開展豐富多彩的安全教育。
學校要經常開展安全大檢查。每學期開學以后,學校把安全教育工作作為重點檢查內容之一,每學期學校的安全大檢查至少要達到二至三次,要重點檢查學校的水、電、學生宿舍、食堂、防火器材、校園周邊環境等一切存在安全隱患的地方,發現問題要及時采取措施,限期整改,必須達到學校和上級規定的安全標準,保障全體教師和學生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傊?,通過學習,讓我提高了認識,在今后的安全工作中,我將把這次學習到的有關內容應用進去,使學校的工作不斷完善,不斷進步。
學校是少年兒童最為密集的`場所,為學生供給安全的生活、學習環境,使之健康成長是全社會的職責,是學生家長的職責,更是每個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職責。抓好學生的安全工作是涉及千家萬戶,人命關天的大事,歷來是黨和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門十分重視的熱點問題,搞好安全工作也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所以,學校各班、各科教師,都要從講政治、保穩定、促發展的大局出發,將安全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將安全管理滲透到教育教學各個環節,常抓不懈,持之以恒。教育學生樹立強烈的安全防范意識,掌握安全常識,盡可能遠離危險,防止意外傷害事故的發生,確保學生有一個安全、穩定、和諧的教育教學環境。具體來說應注意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交通安全意識是同學們應當隨時銘記在心的。同學們要切實樹立交通安全意識,掌握必要的交通安全知識,確保交通安全。一旦發生交通事故,要立即撥打“122”急救電話。同學們上學和放學的時候,正是一天中道路交通最擁擠的時候,人多車輛多,必須十分注意交通安全。在道路上行走時要走人行道;沒有人行道的道路要靠路邊行走。團體外出時,要有組織、有秩序地列隊行走;結伴外出時不要相互追逐、打鬧;行走時要專心,注意周圍情景。要學會避讓機動車輛,不與機動車輛爭道搶行。穿越馬路,要遵守交通規則,做到“紅燈停、綠燈行”,走路要走人行橫道線。注意不要突然橫穿馬路,特別是馬路對面有熟人或朋友呼喚時,更不可過于盲目的橫穿。汽車、電車等機動車,是人們最常用的交通工具,為保證乘坐安全,應注意以下各點:乘坐公共汽車要排隊候車,按先后順序上車,不要擁擠。
上下車均應等車停穩以后,先下后上,不要爭搶。不要把汽油、爆竹等易燃易爆的危險品帶入車內。在車輛行駛中。不要與駕駛員閑談或妨礙駕駛員操作,不要隨意開啟車門、車廂和車內的應急設施。不要向車外拋投物品,不要將身體任何部位伸出車外,乘車時不要把頭、手、胳膊伸出手窗外,以免被對面來車或路邊樹木等刮傷;不要在車內隨意走動、打鬧,也不要向車窗外亂扔雜物,以免傷及他人。乘車時要坐穩扶好,沒有座位時,要雙腳自然分開,側向站立,手應握緊扶手,以免車輛緊急剎車時摔倒受傷。乘坐小轎車、微型客車時,在前排乘坐時應系好安全帶。下車后要橫過馬路的乘客,須待公共汽車離去,能夠看清道路兩邊的情景時再橫過馬路。如公共汽車仍然停在站上,要遠離公共汽車才可橫過馬路,不要在公共汽車前面橫穿。
消防安全火災嚴重威脅人們的生活,給人民的生命財產和國家的建設造成巨大損失,消防安全十分重要。要求同學們首先是預防火災,要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不玩火,不吸煙,杜絕火種。愛護消防設施,以便及時使用。實驗課需要使用酒精燈和一些易燃的化學藥品,要在教師的指導下,嚴格按照操作要求去做,嚴防發生用火危險。教室、不能亂接電源,不能自拆卸電教儀器、插座等。不隨意焚燒廢紙。打掃衛生時,要將枯枝落葉等垃圾作深埋處理或送往垃圾場,不要采取火燒垃圾的辦法。不在學校內外燃放煙花、爆竹,以防砸傷事故。
日常生活中,飲食的衛生是最直接影響人體健康的因素了,飲食衛生做不好,就會傳染疾病,提高發病率,危害自身的健康?!安目谌搿边@句話講的就是這個道理。養成飯前洗手的良好習慣;瓜果生吃要洗凈;不隨便吃野菜、野果;不吃腐爛變質的食物。夏天不要吃過宿食物,特別要注意肉類食品的食用。不隨意購買、食用街頭小攤販出售的劣質食品、飲料。
戶外活動安全,走出教室,下樓梯不要擁擠、追逐、打鬧,以免造成傷害;活動的強度要適當,不要做劇烈的運動;活動的方式要簡便易行,如做操、打乒乓球、羽毛球等運動難度不大、危險系數不高的運動項目;活動要注意安全,要避免發生扭傷、碰傷等危險。不要扒扶欄桿。不在公共場所起哄。不進網吧、游戲廳、桌球室、錄相廳等營業性娛樂場所。
教師們、同學們,學校安全重于泰山,人的生命是無價的,生命不保、何談教育、何談幸福,期望全體師生能本著“學校是我家,平安靠大家”的宗旨,在思想上高度重識,樹立安全防范意識,嚴格按照學校制定的安全制度要求去做,學習安全知識,掌握基本的自救常識,期望全校師生齊心協力、密切合作,為創立平安和諧學校建良言、獻好策。同時,期望全體師生永遠牢記“職責重于泰山,安全警鐘長鳴”這句話,愿安全永遠與我們相伴,為爭創平安和諧學校貢獻自己的力量,努力把學校建設成為讓學生舒心,讓家長放心的和諧學校。
西園主體脫落等事件。這類危機的直接后果是公眾不信任感增加,銷售量急劇下降,品牌美譽度遭受嚴重打擊。
工期類類突發性品牌危機類型是指由于自身原因或不可抗力,造成產品不能按期交付使用,造成消費者的不滿,從而引發的突發性品牌危機。此類危機與開發商管理混亂,程序不清,品牌意識淡薄有關。
三:面積類突發性品牌危機類型。
面積類突發性品牌危機類型是指開發商在產品交付使用時,面積誤差超出規定標準,消費者倍感上當受騙,極易造成信任感的嚴重挫傷,從而引發的突發性品牌危機。如萬泉新新家園的面積問題。此類危機造成的影響是品牌形象受損,后期銷售嚴重受到影響。
四:配套類突發性品牌危機類型。
配套類突發性品牌危機類型是指在入住期間開發商所承諾的水、電、煤氣等生活必備或學校、醫療、交通等配套不能完全實現,給消費者生活上造成不便從而引發的突發性品牌危機。此類危機一般與開發商公關能力較差,對后期服務不重視有關。
銷售危機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新聞媒體可能是此類危機的披露者,在危機的披露中,新聞媒體既可能是危機的`促進者和危機管理的妨礙者,也可能成為危機化解的協助者。這是因為,媒體是人們了解外部事件直接或間接的載體,對人類活動反映細致而全面,它影響著公眾對品牌的印象,影響著公眾對品牌的資源供給和對品牌產品與服務的認知。媒體還具有對任何信息的放大作用。沒有媒體的宣傳,一條信息只局限在組織內部,一旦被傳播出去,那么信息就再也無法掩蓋,媒體就像擴音器一樣,將微弱的聲音放大為清晰的、大家都能聽得見的聲音。這些特性,決定了媒體在危機管理中重要的雙向作用。因此,如何發揮媒體的積極作用,增加溝通就是形象類突發性品牌危機管理的主要任務。
中國大學網。
摘要:如何成功應對公共危機已成為各國政府必須面對的挑戰。新聞媒體作為溝通政府與民眾的社會公器,在公共危機管理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公共危機管理過程中政府部門如何正確認識和引導媒體,與媒體打交道,對處理好突發公共事件至關重要。
關鍵詞:公共危機;新聞媒體;媒體應對;政府。
近幾年,在我們國家不斷發生著公共危機事件,2003年的sars、2005年的禽流感、2008年春節前后的百年不遇大雪災、拉薩、四川阿壩、甘肅等地份子的騷亂、5.12汶川大地震等。面對這些突發危機事件,政府、公眾、媒體等諸多利益相關者該如何去處理,該如何面對都是我們公共危機管理中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
公共危機管理是公共管理的一種特殊形式,是公共管理中應對危機狀態的一種形式。公。
共危機管理就是公共管理機構通過建立危機應對機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防范、化解危。
機,恢復社會秩序,保障人們正常生產和生活的活動,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健康發展。公共危機管理的主體是政府及其他公共機構,政府和其他公共機構除了常規管理之外,還需要居安思危,積極應對可能出現的各種公共危機。
1、公共危機管理的目標是為社會提供公共產品。公共危機管理以保持社會秩序、保障社會安全、維護社會穩定、提供公共產品為目標。
3、公共危機管理依法行政,強制力是其管理的基礎。公共危機管理以法律和行政手段為主,輔之以經濟手段。公共危機管理遵循的是公共管理的原則,依法行政。公共危機管理主要依靠行使公共權力進行公共危機的管理,而公共權力的行使,常常是剛柔并濟,強制性和非強制性并行。
(一)新聞媒體的含義及職能。
新聞媒體作為一種公眾輿論的載體,新聞媒體所要表達的不僅僅是它所代表的某個階層或階級的觀念,還必須表達一定的公眾利益,具有一定的公眾立場,它的職能主要體現在信息的流動和溝通對社會和公眾的影響上。
媒體是承載和傳播社會輿論最重要的.平臺,它具有守望社會的重要職能,是永不入睡的“社會雷達”;同時,它又是公眾政治經濟社會生活中重要的“解調器”,具有滿足受眾新聞信息需要、調適民眾心理的重要功能。同時,媒體站在受眾與公民的立場,具有監督、質疑政府的職能和義務。一項統計數據表明,目前我國有2000多張報紙,9000多家期刊,306家電臺,369家電視臺,60萬家各類網站,網民超過一個億。如此大的媒體力量,已經不可否認地成為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它介于政府和公眾之間,形成了一種三角平衡互動的系統,既制約影響著政府,又受政府影響制約;既引導公眾,又迎合公眾。作為一種社會公器,媒體天然地具有對社會進行監視、反映和了望的職能。因此,政府輿論引導的核心就是政府媒體應對,也就是政府與媒體的相互關系、相互作用問題。
常規而言,媒體是政府的喉舌,反映政府的意志,同時也是聯系政府與人民群眾的橋梁和紐帶,肩負著反應公民呼聲的重任。當公共危機來臨時,政府無疑是突發公共危機管理的主體,但公共危機發生后,人們會比平日更強烈地信任、依賴和追隨媒體。因此,政府應充分發揮媒體作用,及時準確地發布相關信息,讓民眾了解事情真相,引導輿論向有利于危機處理的方向發展。
媒體在危機管理中應扮演的角色,其實是作為危機管理中的重要一環而展開的。媒體是實現政府與公眾溝通的橋梁,是對危機信息進行過濾、篩選的“把關人”,是政府危機信息的傳播中心。具體來說,可以分為幾個方面:1、媒體是公共危機征兆的望和發現者;2、媒體是政府危機信息的傳遞者,輿論的引導者;3、媒體是公眾情緒的穩定者和輿論的監督者;4、媒體是政府危機管理的影響者和形象的塑造者;5、媒體是政府外腦的提供者;5、媒體是政府贏得社會支持的功臣。
一個以公共服務為基本理念的政府,必須對公眾充滿信任和保持敬畏,尊重包括知情權在內的所有公眾權利,把公眾欲知、應知、需知的信息及時、準確、完整地告知公眾。同時,政府又是新聞傳播的管理者,應引導、調控新聞媒體對事實加以解釋,支持媒體發揮其功能。
1、第一時間發出權威聲音。所謂“第一時間”,就是公眾還沒完全掌握事件真相的時間。
在當今信息高度發達的時代,突發公共危機的信息公開是沒有時間概念的,新聞滾動播發,完全不受“是深夜還是白天”、“是工作日還是公休日”的限制。只有打破了這種慣性的和傳統的思維,按照新聞規律,實時、適當地公開危機信息,才能在第一時間占領輿論制高點,把握輿論發展的方向。政府部門在第一時間內通過媒體向人們傳播信息,發布事實真相,更容易被公眾所接受和信任,另一方面也可體現出政府部門對危機的反應速度,樹立政府處理危機的一種果斷形象。
2、克服“睡眠者效應”。傳播學上有個著名的理論叫“睡眠者效應”。當信息由值得信賴的傳者所提供時,會產生忘卻效果,當信息來自不可信賴的傳播渠道時,則會發生睡眠者效應。因此,危機發生后,危機管理者應當選擇高可信度的傳播渠道發布信息,而盡量減少或避免低可信度的渠道發布的信息擴散。在去年濟南“7.18”銀座水淹事件中,銀座方面在時隔九天之后才發布可信度高的信息,但此時已經發生了睡眠者效應,此時發布的信息在傳播效能上是低效的,甚至是無效的。直至今天,這一信息仍未能平息人們對于死亡數字的猜測和議論。
3、充分信任,適度授權。在處理突發危機事件的過程中,政府必須善于調控媒體對事件的報道和對事實的解釋。政府應對媒體,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政府引導媒體的議程設置,或者把政府議程變為媒體議程的一部分,讓新聞跟著政府走,讓政府的立場成為媒體的立場。在危機狀態下,政府部門應當充分意識到媒體的積極作用,并給予其充分信任,堅信媒體的輿論監督和危機報道出發點是好的,目標也是一致的。在這種情況下,政府部門應當少干涉媒體的報道,也不要采取一勺一勺地給媒體“喂新聞”,而是應該適度授權,尊重媒體的專業主義精神和職業特點,讓媒體自己來決定報道的內容和尺度[1]。在充分信任的前提下,政府可以通過適當的溝通,影響媒體的立場,間接地為媒體設置議程。
4.強化政府對媒體資源的整合能力。如何應對媒體,其主動權在政府手里;“危機治理,三分在治理,七分在引導?!盵2]而能否做好突發公共事件的輿論引導,關鍵在于政府對各級各類輿論資源的整合能力。政府對輿論資源的整合主要體現在對突發事件處置和管理的職能界定、資源掌控、人力調配、媒體管理等方面。經歷多次突發危機歷練后的成都市,已比較成功地完成了從被動應對媒體到主動整合輿論資源,再到有效利用媒體的轉變,實現了從“請你別說”到“來聽我說”的轉變,及政府做到“主動發布”、“統一口徑”,確保新聞發布有力、規范、有效[3]。
總之,公共危機管理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我們的政府、媒體和公眾齊心協力共同去面對、共同承擔和應對的問題,而作為其中一個重要參與者――媒體,其影響力已深深地植根于社會生活之中,并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不可估量的深遠影響。頻繁發生的公共危機狀態下,媒體已經扮演著、還將繼續扮演著一個重要角色。作為危機管理的重要組織者、決策者――政府部門,在危機管理過程中應當主動尋求媒體的合作,視媒體為自己危機管理的親密伙伴,發揮其輿論導向作用。
這次參加的培訓為期三天,地點在公司培訓處,主講是常書記。主要學習了“社會治理與危機管理”方面的內容。學習中涉及知識點集中,工作針對性強,這對教師的講授要求較高,授課時老師旁征博引,合理利用了多媒體教學技術,對課程的知識點進行了很好的拓展,授課內容緊扣業務知識,對本人今后的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指引,使人受益非淺。通過學習,結合工作實際,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心得,與大家交流。
一、更加明晰了社會治理和危機管理兩者之間的關系。
xx屆三中全會將社會管理發展為社會治理,適應了我國新時期的新特點。社會治理是指一種導致公共理想的社會和經濟效果的治理模式,它是一個國家開發經濟和社會資源過程中實施管理的方式。當前我國的公共危機管理存在“危機管理主體單一,社會力量參與不足,資源使用效率低下,危機管理績效不足”等諸多問題。其根本原因在于理論研究和實踐均未擺脫“政府中心論”的窠臼。治理所追求的目標是“善治”。善治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會管理過程。
二、在“暴恐”案件頻發的當下,今后工作的重點。
作為當前保衛處所承擔的職責,如何通過學習,促進我們的工作,我認為我們要做到:
第一,樹立危機管理理念,培養應對和處置突發事件的自救和互救能力,同時在危機發生過程中應及時通過媒體向社會廣泛宣傳相關急救知識、法律法規和應急預案。
第二,通過各種培訓和宣教,積極培育職工家屬對社會治理與危機管理的參與意識、責任意識、制度合理與合法性認識。
第三,充分發揮職工家屬首創精神,最大限度調動各方面積極性,不斷釋放全社會的創造能量,才能提高社會治理與危機管理的水平。
三、理論知識在工作中的具體運用。
1、把維護穩定擺在首位,堅持穩定壓倒一切。
一是廣辟信息渠道,及時解決問題,積極開展調查研究,及時發現和掌握各類不安定因素,對反饋的問題進行綜合分析,對有可能發生影響的問題,積極制定措施妥善解決。
二是正確疏導矛盾,化解各種糾紛。這也是我們經常要求的,就是積極疏導各類矛盾,化解消極因素,做到及早發現,正確疏導,將矛盾控制在基層,消滅在萌芽狀態,杜絕和防止集體上訪事件的發生。
三是做好突發性事件的預防和準備工作,樹立超前意識,制定可行性預案,確保各類問題發現早、控制住、處理好。
2、強化基礎建設,開展系列創安活動,提高綜合防控能力。
加強治安保衛工作規范化建設,夯實工作基礎,全面落實責任。強化消防和爆炸物品管理,在消防安全管理上,各部門、各單位要強化領導,主要領導親自過問,主管部門切實負責,相關部門要形成合力,做到誰主管、誰負責,誰檢查、誰負責,誰簽字、誰負責,切實把責任制落實好。在爆炸物品管理上,要堅持嚴管、嚴防、嚴查、嚴打的原則,從抓防范、夯基礎、促管理入手,做好爆炸物品的管理工作。
3、廣泛開展企地共建活動,為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的周邊環境。
要重視和加強企地共建工作,積極參與和支持所在地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主動加強與周邊地區的溝通聯系,積極承擔起應盡的治安責任,協助和配合地方公安部門做好治安防范和管理工作,共保一方平安。
4、規范工作機制,建設高素質的保衛隊伍。
要規范企業治安管理體制,健全保衛工作制度,提高保衛人員素質,切實增強做好企業保衛工作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建設一支精干高效的保衛隊伍,確保礦山治安穩定,促進企業安全生產和經營活動順利進行。
根據市委組織部的安排,利用年底兩個月的時間,組織機關領導干部參加公共危機管理與輿情應對在線培訓班學習。通過學習,對于公共突發事件以及如何應對有了全新的認識?,F將自己的學習感想和體會表述如下:
我國正處在突發事件高發時期,每年因自然災害、事故災害、社會安全事件等突發事件帶來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無以數計。從無情的暴風雪到5.12汶川大地震……國人的心還沒有從冰冷中溫暖過來,就又經歷了大地無情的撕扯;當前甲型h1n1流感在全國各地大面積流行,但并沒有引起太大的恐慌,在某種程度上,得益于我國政府充分、完善和快速的應急預警和處理機制。突發事件有其突發性和嚴重的危害性,我們清醒地認識到必須將應對突發事件管理工作提到重要位置。作為一名機關的領導干部,我們也必須充分認識到學習應急管理相關知識的重要性,強化危機意識和憂患意識,踐行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妥善處理好各項工作,健全完善預防和處置公共事件的工作責任體系,確保能有效預防、及時處理公共突發事件。
首先,認清突發事件的內涵。突發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嚴重社會危害,需要采取應急處置措施予以應對的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它內涵包含了以下核心要素:一是突發事件具有明顯的公共性或社會性。突發事件應對法所要解決和應對的是“公共危機”,具有明顯的“公共性”。國家啟動制定突發事件應對法的核心目的是為了應對突發公共危機。二是突發事件具有突發性和緊迫性。突發事件的發生往往是突如其來,如果不能及時采取應對措施,危機就會迅速擴大和升級,會造成更大的危害和損害。三是突發事件具有危害性和破壞性。危害性和破壞性是突發事件的本質特征,一旦發生本法所稱的突發事件,就會對生命財產、社會秩序、公共安全構成嚴重威脅,如應對不當就會造成巨大的生命、財產損失或社會秩序的嚴重動蕩。四是突發事件必須借助于公權力的介入和動用社會人力、物力才能解決。公權力在突發事件應對過程中發揮著領導、組織、指揮、協調等功能,公權力介入突發事件的應對。
其次,積極應對突發事件。應對突發事件,把預防和應急準備放在優先的位置,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只有牢固樹立“居安思危、常備不懈”的意識,逐步把握規律,主動采取防范準備措施,才能從根本上減少突發事件的發生。同時,在無法完全避免突發事件發生的情況下,要總結探索如何制度化、科學化、專業化地應對各類突發事件。
第一,建立健全應急管理制度。政府部門應建立健全分類管理、分級負責、條塊結合、屬地管理為主的應急管理體制,形成統一指揮、功能齊全、反應靈敏、運轉高效的應急機制。加快應急管理的法制建設,形成有效應急管理法制體系,把應急管理工作納入規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軌道。
第二,制定完善應急預案機制。認真制定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健全監測、預測、預報、預警和快速反應系統,加強專業救災搶險隊伍建設,健全救災物資儲備制度,搞好培訓和預案演練,全面提高政府和全社會的抗風險能力。
第三,加快建設科技應急體系。高度重視運用科技提高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加強應急管理科學研究,提高應急裝備和技術水平,加快應急管理信息平臺建設,形成公共安全和應急管理的科技支撐體系。
第四,加強組織協調應急管理。加強政府相關部門的協調應急管理,落實好各自負責的專項預案,還要按照總體應急預案的要求,做好縱向和橫向的協同配合工作。健全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組織體系,明確各方面職責,確保一旦有事,能夠有效組織,快速反應,高效運轉,臨事不亂。
第五,積極開展應急宣傳培訓。利用多種方式,廣泛宣傳相關法律法規和應急預案,特別是預防、避險、自救、互救、減災等知識,增強公眾的危機意識、社會責任意識,提高自救、互救能力;深入開展應急專題培訓,特別要加強對公務員進行危機管理專題教育及應對重大危機的培訓實踐,全面提升應對管理水平。
再次,提高突發事件中的處理能力。應對突發事件是一項全新的工作,無論政府還是公眾,都需要認真學習,努力探索,提高應對的能力。
第一,培養危機意識。危機意識是危機預警的起點。在和平發展時期,人們往往缺乏危機意識。通過模擬危機情勢,不斷完善危機發生的預警與監控系統,能夠使政府和公眾培養危機意識。如災情演練,通過演練可能在實戰中碰到的問題,培養民政干部減災救災的意識,從而使他們具有防災的心理和物質準備。
第二、建立具有分權性質的危機管理體系?,F在的突發性危機多具有跨區域甚至跨國界的高度流動性,但在政府的危機管理上,還是應該多發揮地方或下面的作用。這是因為,分權的政府不僅能促使政府管理從等級制到參與和協作轉變,使之具有更多的靈活性和創新精神,并產生更強的責任感和更高的效率;而且,隨著公民對公共政策需求回應性的提高,社會治理多元化的需要,政府建立分權性質的危機管理體系也成為可能。如應對臺風災害,不僅僅是我們民政一家的事情,涉及財政、氣象、水利、交通、公安和糧食等部門,應通力合作,又應各負其責。
第三、穩定社會并動員社會參與危機救治。對社會來說,公共危機造成的最大危害在于社會正常秩序遭到破壞并由此帶來社會心理的脆弱,所以保持穩定的社會秩序,保持原有的社會運行軌跡是首要的選擇。在這一過程中,政府公關和信息公開是非常重要的。與此同時,需要動員社會力量參與。社會力量的參與,一方面可以緩解危機在公眾中產生的副作用,使公眾了解真相,祛除恐懼,消除危機制造者希望危機伴生的流言、恐慌等副產品,起到穩定社會、恢復秩序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降低政府處理成本。
應對突發事件跟我們每一個人都息息相關,涉及到我們每一個人的切身利益,是我們大家共同的事情。在這個過程當中,只有政府與公眾都履行了自己的職責,充分做好了預防和處置各類突發公共事件的思想準備、組織準備、物質準備和技術準備,建立健全了社會預警體系和應急機制,提高了預防和處置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我們的生活才能變得更加平安幸福,我們的社會才能變得更加和諧美好。
危機是種普遍現象。建立有效的危機管理體系,成功地預防危機,處理危機,盡快在危機中復原、甚至得到機遇和發展,是企業管理者必須思考的重要問題。
一、正確認識危機。
危機的爆發大致分二類:一是事物累積到一定程度時爆發,可稱為“積發”;二是不可預測的事物的突然襲擊,可稱作“突發”。危機發生之后必然會集結不同利益群體,表現為媒體追逐、輿論責聲、情緒對抗、群體間搏奕謀利等等沖突。企業如何應對,進行危機管理?關鍵在于事前預防,檢視潛在危險,研定防范措施;危機來臨時,準確判斷危機的核心所在,及早分化風險,盡快結束危機,把負面效應減至最小或轉化為企業有利因素甚至機遇。危機管理的實質就是事前預防,事中控制,統籌兼顧,謀取利益。
培育公司危機意識至關重要。中學時讀《扁鵲見秦桓公》的故事,至今尤新,秦桓公對扁鵲的提醒無動于衷,最后竟從“湯熨、針石之所及”的小毛病變成“在骨髓,無請也”的大病并死亡,就在于他沒有危機意識。比爾蓋茨締造出世界電子帝國,在于他有“我們離破產永遠只有十八個月”的危機理念。必須讓每位員工知道:我的一言一行,代表著公司的形象,影響著公眾對公司的印象。市場經濟下正視危機,對企業成長是一種考驗和砥礪。
二、正確處理危機。
危機事件的發生對企業的影響主要取決于二點:一是事件本身的性質;二是主管單位和新聞媒體對事件的評論。注意:事件本身的性質并非不能改變,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關鍵在于如何與當事方和新聞媒體打交道,特別要化解媒體的過度報道和聚焦,尤其是網絡媒體,要設法引導輿論、分散或轉移媒體視線,迅速減輕危機的負面影響。平和心態、主動積極、低調處理、控制范圍、好的定性,對危機管理最要緊;主要手段則是剛柔相濟、整合資源、先急后緩、著眼穩定、內外有別、主動積極。
1、建立危機預警系統。
企業建立危機預警系統、完善應對機制、健全危機預案,才能發現危機,臨危不懼,快捷響應,正確處理。危機可分三級:一般緊急、重要緊急、特別重大事件。不同的危機狀態,啟動相應的處置方案,才能保證危機處理組織有力、人員到位、物資支援、信息通暢,工作有序高效。
2、構建和諧媒體關系。
網絡時代和市場經濟,要求企業與媒體建立和諧關系。和諧的公司媒體關系是企業危機管理中極為重要的一環,企業要善于和媒體打交道。眾多案例說明,好的媒體關系能為企業所用,對宣傳企業形象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而差的媒體關系不僅不利于企業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媒體甚至可以把企業導向被動挨打的局面。因此企業要重視與地方媒介和新聞單位的團結合作,與主流媒體建立良好的互動關系,關鍵時刻才能讓它為我服務。
3、營造良好外部環境。
和諧的政企關系也是企業危機管理中極為重要的環節。政府掌握著行政資源,代表著公眾利益和公平正義,政府對危機事件的價值取向會直接影響事件的定性和公眾輿論,因此企業要善謀政企關系,建立感情,在危機出現時加強聯系和溝通,主動匯報情況,爭取理解和支持;既要查找政府的責任,又要利用和發揮好政府作用,形成利益共同體,雙贏思維是當前處理好政企關系的導則,往往事半功倍。
4、評估總結改進提高。
評估總結的目的,在于提高素質。危機事件對企業的影響,畢竟主要取決于事件本身的性質和影響范圍。評估總結可以發現危機預警、危機處理中的不足,并及時改進完善,進而提高企業危機管理的能力。危機管理既要充分借鑒成功的經驗,尤其要借助新技術、新信息和新思維,也要根據危機的實際情況,進行大膽創新。企業要明白:養兵不在于用,而在于防和治。
危機管理的最高境界不僅僅是“使企業免遭損失”而是“在危機中尋找發展機遇”。
危機管理,從最廣泛的意義上說應當包括危機的事前、事中、事后的管理。危機事件也和其他事件一樣,其形成有一定的過程,只是該過程長短不同,危機狀態也是逐步發展而形成的。危機發生前,一般會有一些先兆。如果能夠及時發現這些可能導致危機的先兆并采取適當的措施,則可能防止危機的發生。在危機發生之前采取措施,降低危機發生的可能性,盡可能將危機化解于萌芽階段,避免危機的發生,并且為積極應對危機做準備。因此,要建立危機預警機制,將對危機的事前預測、控制納入日常管理中。
危機事件具有突發性、緊急性,危機發生的時間、地點往往是不可預見的,危機的發生往往是出乎人們意料的。同時,危機事件又具有很高的不確定性,危機事件的發展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其影響范圍等在事前均是未知的。比如自然災害引發的危機,其發展受到諸多外界因素的影響,另外,對于危機采取的處置措施不同,也會對危機的發展產生很大的影響。為應對危機,應當在平時進行主動監測,對收集到的信息進行分析,若發現可能引起危機的征兆則應盡快采取措施,以避免危機的發生。而當危機一旦發生,則應當盡快采取措施,隔離、控制危機,盡量減少危機造成的生命和財產損失。
預警機制和快速反應機制是危機管理中兩項最基本的制度,能夠最大程度地減少由于公共緊急狀態給民眾生命和財產所造成的損失和給正常的社會秩序造成的巨大破壞。
危機的事件的前兆進行防范、加以疏導,爭取將危機的前兆消滅在萌芽狀態,從而避免危機的發生。但是,建立了預警機制,也并非所有的危機都能完全避免。
由于現有技術的限制等諸多原因,不是所有的危機都可以事先通過預警機制發現其征兆,采取措施使之避免,很多危機是無法準確預測的。即使預測到了危機的征兆,也可能沒有十分有效的措施避免危機的發生,也就是并不是所有的危機征兆都能得到有效處置以防止危機的發生。根據預警信息,能夠對可能發生的危機進行預防,作好各種準備,當危機真正發生,能降低危機發生的突然性和意外性。當危機一旦真的發生了,就必須在很短的時間內做出決策,對危機進行處置,盡量減少危機造成的人民生命、財產損失,將危機造成的損失最小化。對危機的處置往往需要多個部門的共同參與,要有充足的人力、物力、財力的保障。比如,為應對突發公共衛生危機,需要大量的藥品、醫療設施、運輸工具,需要醫療、公安、運輸等多個部門的共同參與。這就需要具有良好的危機應急反應機制,保證危機一旦發生,能夠盡快正確處置,盡可能地控制事態的發展,最大限度地減少危機所造成的人民生命、財產損失。
由于危機本身具有突發性、不確定性,危機一旦發生,則需要在短時間內做出反應。危機的決策者應當在非常有限的時間內迅速做出果斷的決策,調動各個部門,動用各種資源,盡快控制危機的發展,恢復社會秩序。
的共同參與,比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需要的不僅僅是衛生部門的參與,物資、交通、公安等許多部門都要參與到應對危機中來。面對突然爆發的危機,在極短的時間內做出決策并非易事,因此,為進一步建立健全快速反應機制,應當建立統一的決策和指揮機構,負責危機發生時在短時間內做出決策,并依據決策對整個危機處置進行統一的領導和指揮。公共危機管理為應對危機不僅僅需要統一的指揮決策機構,還需要統一的危機管理綜合協調部門。如前文所述,為應對危機需要的往往是多個部門的共同參與,在目前我國分部門、分災種的危機管理體系下,應急機制中各個部門是相互獨立的,這些部門之間應當進一步加強配合,充分發揮自身作用。
危機管理更重要的是要制定相關的法律,統一規定政府在處理緊急事務中的職能和職責,確定依法對抗緊急狀態的法制原則。應急管理機制中的預警機制和快速反應機制的運做是依托于一定的組織結構的。一個完備的危機管理體制應當由五大系統構成:指揮決策機構、職能組織體系、信息參謀咨詢組織體系、綜合協調部門和輔助部門。預警機制和快速反應機制的建立必須是建立在有效的管理體制上,而每一個部門的職能、權限等必須有相關法律的明確規定,以使機制的運行有法律保障,真正做到預防和處置危機。
公共危機是我們現代社會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也是每個公民都應該了解和關注的議題。在剛剛結束的公共危機課上,我收獲了很多知識和體會。通過學習,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公共危機的重要性,了解到危機的本質和處理方法。在這篇文章中,我將分享我對公共危機課的心得體會。
首先,公共危機不僅僅是一個突發事件,更是一種對社會秩序和公共安全造成威脅的事件。在課程中,我們學習了許多公共危機的案例,如自然災害、恐怖襲擊、疫情等。這些危機往往具有突發性和不可預測性,給社會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和損失。學習這些案例,我認識到公共危機不僅僅是一種災難,更是對社會穩定和公眾安全的一種威脅。只有通過及時預警和有效應對,我們才能更好地保護社會的安全和秩序。
其次,公共危機的處理需要政府、企業和公眾的共同努力。在公共危機課上,我們學習了政府在危機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政府需要制定應急預案、加強監管和協調資源,以應對危機。與此同時,企業也承擔著重要責任,他們需要建立危機管理團隊、制定危機響應措施,并與政府合作共同應對危機。而公眾也需要積極參與和配合,遵守相應的防控措施。通過這門課程,我逐漸認識到公共危機需要社會各方面的共同合作,只有通過共同努力,我們才能更好地應對危機、保護社會的穩定。
第三,危機溝通是公共危機管理的重要一環。在公共危機課上,我們學習了危機溝通的基本原則和技巧。危機溝通是指在危機發生時,對公眾及其他利益相關者進行信息交流和傳遞的過程。通過有效的危機溝通,可以降低公眾的恐慌和不安情緒,增強社會信任和支持。在課程中,我們學習了危機溝通的案例分析并進行了模擬演練。通過這些實操,我認識到危機溝通對于公共危機管理的重要性,只有通過透明、及時和準確的溝通,我們才能有效地應對危機、維護社會秩序。
第四,公共危機管理需要科學的決策和協調能力。在公共危機課中,我們學習了危機決策和協調的原則和方法。危機管理需要對危機進行科學的評估和預測,制定相應的策略和措施。同時,危機管理還需要各方面的協調和合作,確保決策的有效執行。通過學習和實踐,我認識到公共危機管理是一個復雜而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科學的決策和協調能力。這也要求我們在平時要加強學習,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為未來公共危機的處理做好準備。
最后,公共危機課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啟示。通過這門課程,我了解到公共危機的重要性,學習到危機的本質和處理方法。我認識到公共危機是社會發展不可避免的階段和問題,我們每個人都應該關注和參與到公共危機管理中來。只有通過共同努力,我們才能更好地應對危機,保護社會的安全和穩定。
總之,公共危機課程給予我們關于公共危機的深入認識和應對方法。通過學習,我意識到公共危機是一個充滿挑戰和機遇的領域,我們需要不斷學習和提高自己的能力。我相信,只要我們不斷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質和能力,我們一定能夠更好地應對公共危機,保護社會的安全和穩定。
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危機無時不在覬覦著中國企業,威脅著企業的生存。危機不僅會給企業帶來直接的人、財、物的損失,而且會給企業的經營產生影響,甚至可能會損害企業的形象,嚴重的還會使企業陷入困境,乃至破產。因此,危機管理已成為現代企業管理的一個重要課題。
二、企業危機及危機管理的含義。
1.危機的含義。
危機管理是為了預防危機的發生,應付各種企業可能出現的危機情境,減輕危機損害,盡早從危機中恢復過來,所進行的信息收集與分析、問題決策與預防、計劃制定與責任落實、危機化解處理、經驗總結與企業調整的管理過程。
三、企業危機的根源。
(1)自然災害造成的危機。自然災害有無選擇性和不可抗拒性的重要特點。自然災害發生的區域的所有企業和個人都會受到威脅,都可能因此面臨危機。
(2)社會因素引發的危機。由于人口數量、年齡、結構、地理遷移、教育水平等的變化,可直接影響企業服務群體的規模和質量,使企業面臨危機。由于國家綜合實力的變化、人民收入水平的增減、國家經濟結構的調整、產業結構的變遷、經濟體制的改革等也可能引發企業危機。
(3)技術發展形成的危機。由于技術的變化、技術落后的企業就處于弱勢,可能面臨一系列的危機。
(4)公眾的誤解引起的危機。公眾由于各種原因,對企業的了解會有偏差,從而造成公眾對企業的誤解,破壞企業的形象,進而引發企業危機。
(5)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危機。企業由于生產經營策略失誤,造成產品結構不合理、產品性能落后,資金周轉困難,經營陷入危機狀態,以致企業破產;或由于產品和服務損害了顧客的利益等,都可能引發危機。
(6)財務管理不當導致的危機。企業對資金的籌集、運用、分配和監督過程中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失誤,就可能使資金流動出現問題,從而導致危機。
(7)競爭導致的危機。企業為了獲取稀缺的資源、贏得更多的市場,會千方百計地肆意攻擊對方、惡意丑化對方,產生競爭中的矛盾,從而引發危機。
(8)企業形象不佳形成的危機。如果企業由于產品、服務形象差、領導者形象不好、企業信譽低、對消費者造成傷害等而使企業的美譽度低下,可造成企業的信譽危機。
四、企業如何進行危機管理。
(1)重在預防。
企業危機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每一種危機不論形式,都對企業構成威脅。應付不測以求得生存,是一切危機管理和危機公關的基本原則。
如果說危機公關和危機應變方案的策劃是企業生存的一項重要要素,我們就應該在危機發生前,制定危機應變方案,以確保危機到來時我們能有準備的面對危機,并順利度過危機,將危機給企業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點。有了應付危機方案,當危機來時,我們就可以從容的面對危機,就有了充分的準備去抓住主動權。
(2)高度重視。
我們應該意識到:企業,不論其大小,都應平等的對待客戶,當顧客抱怨產品時,我們應該及時與顧客進行溝通。如果不是這樣,勢必影響企業在顧客中的形象,經營業績的下降,重者,有可能會導致企業的衰落、停產、倒閉。不只一個事例說明了企業因一些小事而導致企業經營深受影響甚至倒閉的嚴重性。我們不能不看到,企業今后還會不止一次地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人的本性遲早會讓企業經營者和管理者面臨嚴重的危機。
另外,危機公關還應既著眼于當前企業危機事件本身的處理,又立足于企業形象的塑造,注重后效。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要從全面、整體的高度來進行危機公關,爭取獲得多重效果和長期效益。
(3)臨危不亂。
潛伏性和意外性是危機的重要特點。企業面對突如其來的危機,應做到臨危不亂。亂則無法看清危機實質,亂則無法有效地進行整體公關。企業要牢牢抓住危機實質,盡快分析危機產生的原因,是產品設計或質量問題,還是廣告誤導、促銷不力,亦或渠道不暢、價格歧視等等,要在第一時間內迅速作出判斷,并制定出相應的危機營銷方案。
(4)快速反應、及早處理。
危機消息的出現,經常使企業的形象受到消極的影響。媒介的消息來源的渠道是復雜的、不同的,有時是相互轉載。因此可能會對同一危機事件的傳播,在內容上有很大的差異。當危機發生時,作為危機的發生者——企業,應該以最快的速度,把危機的真相通過媒介告訴消費者,確保危機消息來源的統一,最大可能地消除對危機的各種猜測和疑慮。
(5)行勝于言。
在危機突然降臨時,積極的行動要比單純的廣告和宣傳手冊中的華麗詞匯更能夠有效的建立起公司的聲譽,在當前這種強調企業責任感的大環境中,僅依靠言辭的承諾,而沒有實際的行動,只能招來消費者更多的懷疑和譴責。他們的態度,有可能使得企業行為中,哪怕是很小的失誤,將企業推向危機的邊緣。自吹自擂的宣傳方式,早以讓消費者沒有了新鮮感,常被他們認為是宣傳者在吹噓自己的優點;事實的經驗也經常證明他們感覺的正確,而對宣傳缺乏相應的可信度。
(6)積極與新聞媒體合作。
新聞媒介總是傳播危機消息的先鋒,并總是想消費者提供大量的有關危機的來龍去脈。每當這時,媒介的信息采編人員,總是千方百計的收集并傳播著消息,這些危機消息通過他們迅速傳播給了消費者和社會上。這些消息將深深地并長期地影響著消費者的心理和購買行為。
在危機面前,企業采取主動行為是非常必要的。因為,主動本身所反映出來的是一種積極的態度。為了取得主動,企業在策劃方案時,就要準備一些必要的原始材料。例如:一些照片、各種設備的最新技術指標、圖表等等,用來介紹給一些相關的組織和媒體,并在危機時,提供給媒體,以顯示企業與媒體充分合作的良好態度,最終贏得寶貴的時間來進一步收集危機的第一手資料。
所謂“危機”,一般是由客觀或主觀因素,有時甚至是“不可抗拒力”所引發的意外事件,而使企業產生的緊急或危險狀態。以下本站小編為你帶來危機管理。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第一節:什么是銷售危機管理。
譬如:產品和銷售的危機、資金的危機、產權的危機、市場的危機、競爭的危機、合作的危機、環境與公害的危機、企業道德的危機、人力資源的危機、企業發展戰略的危機等。實際上,企業發生危機,是企業面臨危險與機遇的分水嶺。同時,“危機”也是種挑戰,是對企業管理素質,企業管理者領導能力的考驗和挑戰。出色的企業管理者可以使瀕臨絕境的企業轉危為安;無能的企業管理者卻可能把企業導向絕路。史蒂文.芬克在《危機管理》一書中就指出:“中國人早在幾百年前就領會了這一思想。在漢語中,組成危機的兩個字就分別表示危險和機會?!钡?,領會其思想,并不等于具備了這種能力。因此,如何防范、處理危機,應該說是企業管理者的一項基本修煉。
“危機管理”可以說是現代管理科學理論未曾給予研究或涉及的一個獨特的領域,但現在“危機管理”已經成為世界范圍內企業管理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和內容。特別是發達國家許多知名企業在危機發生時的決策和處理的案例,給我們提供了許多值得借鑒和效仿的經驗。
由于中國企業真正進入市場經濟環境只有20xx年左右的時間,企業的管理模式、管理經驗還相對比較落后,危機的意識淡薄,危機管理的知識、手段均缺乏。企業一旦發現自己遇到或陷入了危機,要么束手無策,保持沉默;要么本能地去找政府部門來幫助化解;要么采取一種對抗、強硬的態度……這些現象顯然有悖于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的動作規律。
那么,什么是“危機管理”呢?企業的危機管理是指:企業通過對危機的監測、防范、決策和對危機的處理,達到避免和減少危機產生的危害,甚至將危機轉化為“機會”的管理過程。我們從中可以看出,“危機管理”的對象是危機,因此,我們就必須來研究、分析危機的類別、特征、危機產生的原因、危機來臨時的處理方法和危機處理預案的建立。
第二節:建立媒體溝通關系。
為了研究和分析的方便,銷售危機危機可分為四種常見類型。
一:質量類突發性品牌危機類型。
質量類突發性品牌危機是指在企業發展過程中,由于企業自身的失職、失誤,或者內部管理工作中出現缺漏,而造成產品在質量上出現問題,從而引發的突發性品牌危機。如,現代城的氨氣超標,博雅西園主體脫落等事件。這類危機的直接后果是公眾不信任感增加,銷售量急劇下降,品牌美譽度遭受嚴重打擊。
二:工期類突發性品牌危機類型。
工期類類突發性品牌危機類型是指由于自身原因或不可抗力,造成產品不能按期交付使用,造成消費者的不滿,從而引發的突發性品牌危機。此類危機與開發商管理混亂,程序不清,品牌意識淡薄有關。
三:面積類突發性品牌危機類型。
面積類突發性品牌危機類型是指開發商在產品交付使用時,面積誤差超出規定標準,消費者倍感上當受騙,極易造成信任感的嚴重挫傷,從而引發的突發性品牌危機。如萬泉新新家園的面積問題。此類危機造成的影響是品牌形象受損,后期銷售嚴重受到影響。
四:配套類突發性品牌危機類型。
配套類突發性品牌危機類型是指在入住期間開發商所承諾的水、電、煤氣等生活必備或學校、醫療、交通等配套不能完全實現,給消費者生活上造成不便從而引發的突發性品牌危機。此類危機一般與開發商公關能力較差,對后期服務不重視有關。
銷售危機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新聞媒體可能是此類危機的披露者,在危機的披露中,新聞媒體既可能是危機的促進者和危機管理的妨礙者,也可能成為危機化解的協助者。這是因為,媒體是人們了解外部事件直接或間接的載體,對人類活動反映細致而全面,它影響著公眾對品牌的印象,影響著公眾對品牌的資源供給和對品牌產品與服務的認知。媒體還具有對任何信息的放大作用。沒有媒體的宣傳,一條信息只局限在組織內部,一旦被傳播出去,那么信息就再也無法掩蓋,媒體就像擴音器一樣,將微弱的聲音放大為清晰的、大家都能聽得見的聲音。這些特性,決定了媒體在危機管理中重要的雙向作用。因此,如何發揮媒體的積極作用,增加溝通就是形象類突發性品牌危機管理的主要任務。
品牌形象的樹立,并非一朝一夕,而需要一個長期,持續的過程。在品牌的日常管理中,企業要注重與媒體保持密切聯系,在平時,主動為媒體提供一些有價值的新聞,使媒體對品牌形象有比較準確、全面的認識,建立企業與媒體之間的信任關系。這樣,當危機爆發時,由于日常的接觸了解,媒體對品牌危機的報道就會比較公正、準確,溝通也會比較快速,為危機反應和恢復爭取到更多的寶貴時間。當反宣傳出現時,企業一般要在媒體的幫助下對危機做出反應。如果危機潛在的受害者是公眾,就需要通過媒體向公眾說明真相,以求社會輿論的公正回報,并利用日常與媒體建立的關系,在第一時間傳遞管理者所希望傳遞的信息,以隨時消除各種誤解,挽回形象。一場危機發生時,媒體除了報道危機事件外,還會請一些專家、學者進行評論,就客觀報道中危機存在的隱患、目前的狀態或失實報道中的問題發表公正的、專業的看法。同時,媒體還可能就危機事件采訪社會公眾和利益相關者,他們會從各自的角度表明對危機事件的看法、提出個人的建議。企業要將專家、學者的評論視為針對危機管理的免費專家咨詢;同時,意識到,這些評論的發表等于為危機發布了科學有力的證據,對失實的報道進行了公開駁斥。公眾和利益相關者的言論,直接反應出公眾的心態以及品牌形象在公眾心目中的變化。企業要收集相關報道,通過分析,確認危機對品牌形象造成損害的規模和程度,以便盡快制定解決危機的措施。
公眾輿論壓力對品牌形象的影響之大不可低估。聯想到國內有些品牌,由于對媒體缺乏必要的認識,在市場競爭中扮演了夭折的角色。在三株公司“人命官司”中,企業曾經有足夠的機會先把信息局限起來,再尋求協商解決。但是,三株公司拒絕了“大事化小”,直到媒體參與進來,反宣傳一下子席卷了大江南北。品牌形象危機不可遏止的爆發了。媒體起到了促進危機深化的作用。然而,危機爆發后,三株公司沒能建立自己的新聞中心,沒能及時、迅速、有效、準確地向各地媒體提供全面、客觀、詳實的信息。各種猜測性報道又對危機管理造成了妨礙。官司拖延3年之久,大勢已去,三株公司最終的勝訴也沒能挽救品牌形象的一落千丈。
第三節:建立危機管理預案。
預防與控制危機。危機如同sars一樣,預防與控制是成本最低、最簡便的方法。企業應根據經營的性質,識別整個經營過程中可能存在的風險,并從潛在的事件及其潛在的后果追根溯源,排查出其滋生的土壤,然后進而收集、整理所有可能的風險并充分征求各方面意見,形成系統全面的風險列表,從而對這些可能導致危機的原因進行限制,并針對性地練習內功,增強免疫力,以達到避免危機的目的。
建立危機管理體系。主要是建立應對危機的組織、并制定危機管理的制度、流程、策略和計劃,從而確保在危機洶涌而來時能夠理智冷靜,胸有成竹。
在危機管理方面,國外實行現代化管理體制的企業,包括許多世界知名的跨國公司,都為員工配備了詳細的、內容具體到個人的危機應對手冊,手冊的內容非常廣泛,所有能想像到的哪怕是噩夢般災難的應對程序,在手冊里都能找到。
危機管理是企業成功的必要條件之一,這種管理是動態的,它既凸顯于突發事件處理的關鍵時刻,又貫穿于企業的日常管理當中,貫穿于企業文化和企業員工的危機意識當中。
危機從管理的角度來講,是量變到質變的過程;而從傳播的角度來看,則是由少數人知道到多數人知道的過程。
大家都不知道的秘密不是危機,它只是潛在的危機。只有當企業員工、消費者、公眾、媒體、投資者、債權人、供應商以及經銷商都知道了,并且被各種因素和途徑夸大了危險,導致混亂和恐慌,才成為危機。
危機一旦發生,你我都無法改變。我們能做的只有兩件事:
一、正確地處理,以減少或避免損失。
二、正確地傳播,客觀理性地告知公眾,以減少或消除恐慌。
正確地處理,是危機管理的前提;而正確地傳播,則是危機管理的核心,向誰傳播、傳播什么、怎樣傳播是危機管理是否成功的關鍵。
(一)成立危機處理的組織,這是有效處理危機事件的保證。
(二)深入現場,了解事實。企業領導要親臨現場查實情況,并及時做出應對。
(三)盡快采取一切措施,控制損失,尤其是要重視在輿論上、信用上對企業的市場前景可能造成的損失。
(四)當掌握危機事故第一手資料和了解公眾的輿論反應后,企業高層確定對策,采取措施。
(五)召開新聞發布會,正式發布信息。向新聞界介紹實情及應對措施,懇請新聞媒體密切合作,防止輿論向不利的方向轉變。
共
2
頁,當前第。
1
頁
1
2
。
近段時間以來,我局組織局班子成員對《公共危機管理案例》進行了學習。通過學習,本人對如何應對突發公共事件有了更深的體會。
從“非典”、“甲流”到“手足口病”等疫情的出現,暴露出目前重大傳染病的防治存在的突出問題,使國家對控制傳染病流行及應對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進一步重視,出臺了《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條例》,加大了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的投入,同時加快了建設步伐?,F又將公共衛生危機管理列入《公共危機管理案例》進行學習,充分體現了國家對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高度重視。各級政府和衛生行政部門及衛生工作者深感對處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責任重大?;鶎有l生組織是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最早發現者、監測者、報告者和具體處理措施的承擔者。我就這兩年的衛生管理工作實踐,結合本縣衛生工作實際,簡要談談對處理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的體會及看法。
一、存在的問題。
目前,在我縣縣、鄉、村三級衛生網絡基本健全,國家疾病報告信息系統已建到縣、鄉兩級,縣一級建立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管理信息系統、救災防病報告管理系統,縣、鄉分別制定了處理各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預案,初步建立了快速反應機制,構建了處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基本平臺,但存在問題還十分突出。
一是專業技術人員、設備匱乏。鄉鎮衛生院防保組、縣疾病控制中心的非專業人員占很大比例。
二是投入不到位,應急處理能力較差。財政多年來對鄉級衛生機構投入比例不大,使鄉鎮衛生院對開展防病工作、業務培訓、健康教育工作等一些必要的投入不足。
三是應急處理能力弱,善后處理機制不建全。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存在醫療救治能力不高、專業醫療人員不足等問題,直接影響了突發事件的有效處置。
二、建議與對策。
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本人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來提高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能力:
一是建立和完善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隊伍。進一步建健全和完善現場流行病學、醫療救治專家庫,加強對縣、鄉級現場調查和縣級醫療救治能力建設,提高現場處理和救治水平。應本著“養兵千日、用兵一時”的原則,加大投入,加快專業人員培養,不斷提高隊伍的素質,盡快落實衛生系統績效工資和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建立激勵機制,充分調動人員的積極性,確保隊伍穩定,真正做到“來之能戰,戰之能勝”。
二是健全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物質貯備機制。突發事件發生后,需要相應藥品設備。目前,藥品供應滯后,特別是遇到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時,需求量大,供需矛盾更加明顯。特殊事件,需要特殊、特效藥品、設備,由于物質貯備機制不夠健全,急需時甚至無法取得,影響了事件的處理。因此,應健全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物質貯備機制,即根據不同類別事件發生頻次、可能波及范圍,從國家到鄉一級都應健全物質貯備機制,存貯不同品種的藥品、物質、器械,既能保障事件發生后及時供應,又可減少不必要的損失和浪費。
三是完善應急處置機制。為使事件發生后能及時報告、處理,目前國家建立了多個報告系統,但這都是在衛生系統內部使用。非衛生人員發現事件發生后,如何及時報告是整個報告的關鍵。應設立一個全縣統一、讓群眾廣泛知曉的統一電話號碼。為使事件處置人員快速到現場,應配備專用車輛并有專用標志,人員也應著專用服飾或標志,以便群眾識別,快速讓道。相應人員車輛設備應處于應急狀態,這樣才能保證事件的及時處置。
四是優化檢驗能力配置,快速明確事件原因。盡快明確事件原因是成功處理事件的關鍵,檢驗、監測結果是查明原因的最重要手段。目前鄉一級對處理突發公共事件基本無檢驗、監測能力;縣一級也是設備不夠先進、技術水平低、開展項目少,很多項目都要向市、自治區級求援。我認為應優化檢驗能力配置,合理安排自治區、市、縣三級所承擔的檢驗監測項目,自治區級承擔設備、條件技術要求較高的項目,市級承擔一些日常較少開展的項目,縣級承擔日常項目。
總之,處理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是衛生系統綜合能力和管理水平、人員素質的集中體現。應急處理體系的完全建立和正常運行,需要一個不斷完善、不斷提高以及運行中相關部門配合、磨合的過程。在能力建設上除能處理傳染病暴發、不明原因疾病發生、食物和職業中毒外,應向高標準邁進,使我縣的公共衛生事件處理能力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
這次參加的培訓為期三天,地點在公司培訓處,主講是常書記。主要學習了“社會治理與危機管理”方面的內容。學習中涉及知識點集中,工作針對性強,這對教師的講授要求較高,授課時老師旁征博引,合理利用了多媒體教學技術,對課程的知識點進行了很好的拓展,授課內容緊扣業務知識,對本人今后的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指引,使人受益非淺。通過學習,結合工作實際,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心得,與大家交流。
一、更加明晰了社會治理和危機管理兩者之間的關系。
xx屆三中全會將社會管理發展為社會治理,適應了我國新時期的新特點。社會治理是指一種導致公共理想的社會和經濟效果的治理模式,它是一個國家開發經濟和社會資源過程中實施管理的方式。當前我國的公共危機管理存在“危機管理主體單一,社會力量參與不足,資源使用效率低下,危機管理績效不足”等諸多問題。其根本原因在于理論研究和實踐均未擺脫“政府中心論”的窠臼。治理所追求的目標是“善治”。善治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會管理過程。
二、在“暴恐”案件頻發的當下,今后工作的重點。
作為當前保衛處所承擔的職責,如何通過學習,促進我們的工作,我認為我們要做到:
第一,樹立危機管理理念,培養應對和處置突發事件的自救和互救能力,同時在危機發生過程中應及時通過媒體向社會廣泛宣傳相關急救知識、法律法規和。
應急預案。
第二,通過各種培訓和宣教,積極培育職工家屬對社會治理與危機管理的參與意識、責任意識、制度合理與合法性認識。
第三,充分發揮職工家屬首創精神,最大限度調動各方面積極性,不斷釋放全社會的創造能量,才能提高社會治理與危機管理的水平。
三、理論知識在工作中的具體運用。
1、把維護穩定擺在首位,堅持穩定壓倒一切。
一是廣辟信息渠道,及時解決問題,積極開展調查研究,及時發現和掌握各類不安定因素,對反饋的問題進行綜合分析,對有可能發生影響的問題,積極制定措施妥善解決。
二是正確疏導矛盾,化解各種糾紛。這也是我們經常要求的,就是積極疏導各類矛盾,化解消極因素,做到及早發現,正確疏導,將矛盾控制在基層,消滅在萌芽狀態,杜絕和防止集體上訪事件的發生。
三是做好突發性事件的預防和準備工作,樹立超前意識,制定可行性預案,確保各類問題發現早、控制住、處理好。
2、強化基礎建設,開展系列創安活動,提高綜合防控能力。
加強治安保衛工作規范化建設,夯實工作基礎,全面落實責任。強化消防和爆炸物品管理,在消防安全管理上,各部門、各單位要強化領導,主要領導親自過問,主管部門切實負責,相關部門要形成合力,做到誰主管、誰負責,誰檢查、誰負責,誰簽字、誰負責,切實把責任制落實好。在爆炸物品管理上,要堅持嚴管、嚴防、嚴查、嚴打的原則,從抓防范、夯基礎、促管理入手,做好爆炸物品的管理工作。
3、廣泛開展企地共建活動,為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的周邊環境。
要重視和加強企地共建工作,積極參與和支持所在地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主動加強與周邊地區的溝通聯系,積極承擔起應盡的治安責任,協助和配合地方公安部門做好治安防范和管理工作,共保一方平安。
4、規范工作機制,建設高素質的保衛隊伍。
要規范企業治安管理體制,健全保衛工作制度,提高保衛人員素質,切實增強做好企業保衛工作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建設一支精干高效的保衛隊伍,確保礦山治安穩定,促進企業安全生產和經營活動順利進行。
共
2
頁,當前第。
2
頁
1
2
。
企業危機管理是指企業為避免或減輕危機帶來的損害和威脅,從而有組織、有計劃地學習、制定和實施一系列管理措施和策略。也可以說,任何防止危機發生的行為、任何消除危機的措施都是危機管理。
1、走近危機,了解企業危機管理的現狀。
步入21世紀以來,企業危機頻發,其影響力和破壞力也越來越大。中國的大部分企業處理危機的手法缺少專業性。一些國內大企業已經著手建立危機處理機制,但與一些跨國企業相比,總體而言,手法尚不嫻熟,對危機管理尚未有成型的模式,使得國內企業在面對危機時表現出不知所措,具體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1.1管理者危機意識較弱。
目前中國大部分企業的公關活動只是停留在產品、服務和品牌傳播階段,而對的企業的全面管理尤其是危機管理難以把握。國內企業中高層管理人員普遍具有較好的危機管理理念,在日常的經營運作中也采取了一定的危機管理措施,但和西方的一些大企業相比,我們的危機意識普遍較弱。一部分原因是現有體制導致經營者沒有“恐懼”心理,沒有危機觀念。
1.2企業危機處理措施不力。
很多企業不注重日常的危機管理體系的建立,當企業面臨危機的時候不知所措,無力應對,以致事態惡化。調查顯示:當企業出現危機時,9.2%的企業認為企業經營難免會出現問題,因此“不采取任何措施”;25.5%的企業采取“觀望”態度:當出現危機時,先不采取措施,視媒體和公眾的反應再制定應對方案;39.3%的企業會按照企業內部現行的處理機制進行處理;只有25.5%的企業會立刻根據具體情況制定處理方案并采取行動。
1.3企業不能有效應對媒體。
傳媒在公眾心中普遍具有較高的影響力,媒體的報道有時能左右一個企業的生死存亡。調查發現:對于媒體不利于本企業的不真實報道,11.5%的企業采取聽之任之的態度;36.3%的企業要視公眾的反應之后再反應;33.2%的企業要投訴該報道的記者。這些消極被動或者過激的反應均不利于企業與媒體間良好關系的建立,不利于企業用好媒體這把“雙刃劍”。企業對常態時與媒體建立和諧關系的重要性缺乏足夠認識,與媒體的合作主要是常規的、表層的合作,缺乏積極有效的深層次合作。
2、把握程序,尋求企業危機管理的對策。
危機管理分預防危機、處理危機、事后完善三個環節,這三個環節緊密相連、環環相扣。而這三個環節中,預防危機是重點,避免危機發生是最理想的管理效果,即使無法避免至少也可做到未雨綢繆、從容應對。
2.1預防危機。
應當向員工灌輸危機意識,讓員工明白企業不警惕危機就會被市場淘。
汰,員工不警惕危機就會被企業淘汰。危機意識是開展危機管理的基礎,危機管理的重點工作也正是樹立危機意識,許多企業已將危機意識融入到企業文化中。
其次,建立危機管理體系。先要成立危機管理組織,一般是危機管理小組或危機管理委員會。危機管理小組是一個智囊團,需要各個領域的專才和危機管理專家,由企業的高層領導人和各職能部門人員組成。然后,危機管理體系需要制定危機管理的制度、流程和計劃,做到工作開展有條不紊、面對危機胸有成竹。只有將危機管理規范起來,才能有效地發揮作用。
2.2處理危機。
處理危機的措施一般分兩類:一類是危機發生初期的應急措施;另一類是危機發生中后期的解決措施。
危機發生初期是最緊張的時期,其損失和影響擴散的速度最快,所以企業必須時刻關注,及時處理,采取應急措施。危機一般是突發事件,當企業知道危機發生后,應該沉著冷靜,立即隔離危機防止其蔓延。20xx年4月20日發生的bp公司墨西哥灣鉆井平臺突然爆炸事故,在處理過程中也沒有采取“一步到位”的辦法,而是先后嘗試了安放巨型鋼筋水泥罩、開啟止噴閥、設置吸油管等多種堵漏方案,在均毫無成效后,才最終使出“蓋帽法”成功堵漏。在3個月左右的時間里,大約490萬桶的原油泄漏,其中410萬桶流入了墨西哥灣,曾經的英國石油巨頭由此被拖垮。這就是由于在危機發生初級沒有及時采取措施所致。
等危機發生一段時間后,緊張感降低,主要是進行一些例行的工作,此時企業可將重點放在解決措施上。解決措施不同于應急措施,不是為了控制事態,而是要真正地解決問題。一方面要實實在在地把已出現的危機處理好;另一方面是要解決危機的根本問題。企業主要有以下幾種解決措施:第一,補償受害者損失。讓受害者基本滿意,是衡量企業渡過危機的第一個基本標準。第二,通過法律調控危機。利用法律手段處理危機,是根據事實和法律規定處理問題,可以較公正地結束整個事件。第三,利用權威處理危機。權威人士和權威機構是公眾信任的對象,他們的意見易被接納。第四,公布危機產生原因。補償損失只能讓公眾基本滿意,說明原因和防止措施才能使公眾真正滿意。
2.3事后完善。
危機是企業的一次特殊事件,通過危機可以讓企業看到很多平時看不到的缺陷,還可以鍛煉企業的抗風險能力。每一次危機過后,企業可以從中有所收獲,如果不及時進行總結,就會喪失用代價換來的寶貴經驗。同時,危機過后還有一些尚待改進的問題,如果不及時開展,就會喪失寶貴的完善時機。
無論危機產生的原因是什么、處理結果如何,必然都會影響企業形象。因此處理完危機后,企業還應重塑企業形象。通常樹立企業形象可分為兩個時期,一個是平時,另一個是關鍵時期。企業形象需要長時間積累,企業必須在日常經營中保持良好的形象。這個時期,企業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保持持久的毅力,需要較長時間才能塑造穩定的形象。但是在關鍵時期,企業的一舉一動都在公眾的關注下,是塑造形象的最佳時機。處理危機的過程中,企業的每一個行動都會透露出企業的內涵,公眾會對企業產生深刻的印象。在危機過后的一段時間內,企業可以抓緊時間鞏固在危機中樹立的良好形象。
總之,危機并不等同于企業失敗,危機之中往往孕育著轉機。危機管理是一門藝術,是企業發展戰略中的一項長期規劃。企業在不斷謀求技術、市場、管理和組織制度等一系列創新的同時,應將危機管理創新放到重要的位置上。一個企業在危機管理上的成敗能夠顯示出它的整體素質和綜合實力。成功的企業不僅能夠妥善處理危機,而且能夠化危機為商機。
論文摘要:當前高校危機事件日益頻發,構建危機管理團隊作為高校全面危機管理的一個基本組織單元顯得迫切而且必要。針對高校處理危機事件不夠延續性和不夠專業性的的現狀,本文提出了一系列高校危機管理中的團隊構建設想,包括初步工作設想、組織系統建立、管理職責分工以及做好危機培訓和危機溝通等工作重點。
論文關鍵詞:高校,危機管理,團隊構建。
近年來,部分高校不時發生的危機事件,譬如一些突發的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自然災害以及社會安全事件等,嚴重影響和干擾了學校正常的教學與生活秩序,也給社會帶來了不安定的因素。建立并完善高校危機管理制度,提高危機處理的能力,是高校管理創新的重要內容。面對危機,我們應該建立起多元治理主體高度整合的危機管理體系和組織運作模式。應對危機的思路和具體做法,可能會在因危機的不同種類而千差萬別,但是不管面對什么樣的危機,一種多元主體協調有序地參與的、多層次配套運作的、高度網絡化的彈性結構是必須的。為此,很有必要借鑒企業管理中的團隊結構,利用團隊靈活有機的優點應對公共危機,成為高校危機管理的必然趨勢。
一、團隊在高校危機管理中的必要性分析。
高校危機管理是指高校管理者對可能發生或已經發生的危機事件進行信息收集、信息分析、目標決策、計劃制定、控制協調、經驗總結的系統過程。其目的是提高對危機發生前的預防能力和危機發生后的救治能力,避免或減少危機產生的危害,保護學校和師生員工的生命財產安全,維護學校的正常秩序。大量研究表明,在危機管理中,尤其是在危機組織與眾多關聯利益人的溝通中,危機管理團隊(crisismanagementteam,即cmt)起著重要作用。但是,也有一些研究人員認為,cmt成員各自獨特的行為方式和決策方式非常容易削弱甚至扼殺整個團隊全面考慮各種情況和后果,以及做出適當反應的能力。是組織危機管理效果和效率的重要保證。
(一)高校職能部門作為正式組織處理危機的缺陷。
目前,我國高校還沒有建立常設性危機管理的綜合協調部門,同時也缺乏具有危機決策功能的綜合管理體系,對于關乎高校自身可持續發展的反危機戰略規劃重視和研究不夠,大多數高校在遭遇危機時常常顯得比較被動。高校的各個職能部門都有各自的工作職責和日常的學生教育管理工作,一旦出現危機,讓某個職能部門作為正式部門處理危機是不太現實的。這種依靠單個職能部門處理危機的一元危機處理體系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缺陷:
1、讓常規的職能工作陷入混亂。
職能部門的工作人員本身有各自的工作職責和日常的學生教育管理工作,而一旦出現危機,這些人員就不得不放下手頭的工作,先來處理好危機。一旦危機嚴重而且處理時間過長,這邊被延誤的工作就有可能導致整個部門的職能工作陷入混亂。
2、缺乏成熟的危機處理操作方案。
每次危機事件處理如果都是由臨時性的人員充當危機管理人員,那么就缺乏工作的延續性和專業性。而危機一旦發生,往往無章可循,決策者只憑個人經驗,采取臨時的應急處理辦法,學校各部門充當“救火隊”的角色。這樣常常使學校陷入被動的困境,危機處理的成本加大。
由于高校特有情況的復雜以及高校危機所涉及的范圍很廣,高校危機管理僅僅靠幾個校領導或部分教育管理者是不現實的,而且也無法做到全面管理,因此,一定要依靠全校師生的力量,廣泛凝聚共識,增進溝通協作,在此基礎上構建危機管理團隊顯得尤為必要。
(二)團隊是高校危機管理的組織體系的創新。
危機對組織來說是一個契機,是組織“轉機與惡化的分水嶺”。在美國學者l?科塞看來,社會沖突既可能是“其分裂作用”的消極因素,也可能具有校正功能,即社會沖突能夠增強特定社會關系或群體的適應和調節能力。因此,危機既可能是組織走向衰亡的開始,也可能是走向新階段興盛的契機。實際上,目前很多國際上的政府已經建立危機處理的部門,很多企業也有專門的危機處理工作小組,惟獨高校的危機管理體系還不夠健全,因此我們高校要迫切進行組織變革與創新。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團隊正在成為基本的商業運作模式。當代美國著名管理學者斯蒂芬?羅賓斯(1994)認為,團隊是指一種為了實現某一目標而由相互協作的個體所組成的正式群體。所有團隊都是群體,但只有正式群體才能是團隊。許多跨國公司,例如通用電氣公司、豐田美國電話電報公司、殼牌石油公司等普遍采用團隊并取得明顯的績效。在復雜多變的環境中,團隊比傳統的部門結構或其他固定的群體更靈活、反應更迅速。團隊的優點是:快速組合、部署、重組、解散。那么,團隊在高校組織應對危機時,能否奏效呢?羅伯特?丹哈特在《公共組織理論》寫到:“組織中個人的行為和組織的行為基本是一樣的,而與所要研究的組織類型無關。如果真是這樣,我們可以期望從某一領域所學習到的經驗教訓能夠簡單轉移至其他的領域中去?!备鶕芾碇髁x理論,在管理層次上,從管理角度看,公共部門與私營部門在本質上并無區別,二者的管理方法、管理原則可以通用。
目前溫州大學包括其他高校都還沒有一個獨立和常設的危機管理協調機制,更沒有專門的團隊來管理危機。每次危機發生后,根據危機的嚴重程度,學校臨時成立一個工作小組,應付危機。這種臨時成立的領導小組不具有延續性,缺乏成熟的危機處理操作方案協調性很差。因此,我們認為應該在高校中構建危機管理團隊,把危機管理團隊作為高校全面危機管理的一個基本組織單元。構建高校危機管理團隊,作為高校的常設機構應對危機。危機管理團隊中需要有來自高校各個部門的成員,并且在組織結構安排上應接近高級管理層。團隊的有效運作需要成員間的技能互補、角色分工。團隊內同時有三種不同技能的人:一是需要具有技術專長的成員;二是需要具有能夠發現問題,提出解決問題建議,并權衡建議做出比較性選擇的決策技能的成員;三是需要若干能夠協調解決沖突,處理人際關系的成員。團隊的核心成員需要很快的與組織機構的最高管理層和最基層取得聯系。
(一)初步工作設想。
團隊作為非正式組織,按照工作周期和工作重點,可將高校危機管理可以分為以下五個階段:第一,危機事前管理。指的是高校教育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中對潛在的和可能發生的危機進行管理,以預防危機的發生,提高高校師生的危機意識和防范能力,并于事先主動采取措施,以減少危機發生時造成的損失和增強高校的危機恢復能力。高校危機事前管理的內容包括成立危機管理機構、制定危機管理預案、進行危機風險管理、開展危機知能培訓、構建危機溝通制度、建立危機預警系統;第二,危機事發階段管理。高校危機事發階段是指危機事件出現最初征兆到正式爆發的這一段時間。在這一階段,需要做好以下工作:強化危機認知,識別危機,縮減危機;第三,危機事中階段管理。管理的目的是盡可能地減少危機損害、降低危機損失,并為危機事后恢復管理奠定基礎;第四,危機事后恢復管理。危機事后恢復管理發揮著善后的功能,從恢復對象及工作重點來看,危機事后恢復管理主要包括危機事后重建、人的恢復、危機事件的反思以及危機預案的修正;第五,危機管理評價。評價的目的是為了進一步增強高校預防危機、處理危機和恢復危機的能力,一般在危機事后恢復管理之后進行。危機管理評價需要堅持一定的原則,并依循這些原則對高校危機管理工作進行評價,最后將評價結果運用于高校危機管理的實際。
(二)組織系統建立。
由于高校特有情況的復雜以及高校危機所涉及的范圍很廣,高校危機管理僅僅靠幾個校領導或部分教育管理者是不現實的,而且也無法做到全面管理,因此,一定要依靠全校師生的力量,廣泛凝聚共識,增進溝通協作。因此,高??梢越iT的危機管理團隊并將其作為常設性機構而真正加以重視,具體建議方案如下:。
高校成立危機管理委員會,委員會主任由校黨委書記、校長擔任,所有的校黨委副書記、副校長作為副主任,秘書長由一名校長助理擔任,委員包括所有校領導、參與負責學校危機管理工作的校長助理、各職能部門行政負責人、各院(系)黨政負責人、學校法律顧問以及心理咨詢等有關方面的專家。危機管理委員會下設危機管理辦公室,由參與負責學校危機管理工作的校長助理兼任辦公室主任。
各職能部門、各院(系)以及學校各直屬單位也要結合本單位實際建立相應的`危機管理小組,精心安排人員負責和參與危機管理,明確工作職責,保持信息暢通,按照學校危機管理委員會及危機管理辦公室的要求開展工作。從現實的角度而言,要管理好高校各種類型的危機,勢必需要很多危機管理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這就要求高校危機管理者必須熟知學校內外部環境并具備較強的危機管理知能,危機管理人員應該來源于多部門、多學科,具有廣泛性,他們應具有顧全大局、勇于創新、善于溝通、嚴謹細致、臨危不亂、決策果斷、富有親和力等品質,如此才一能勝任管理危機的工作。
(三)管理職責分工。
高校的黨政一把手無疑應該是高校危機管理的領導者和最高決策者,各級危機管理機構的成員是高校危機管理的主力,他們在校危機管理委員會的統一領導下開展具體的工作。
從功能上來講,危機管理委員會其主要職責是全面負責學校各類危機的管理,對涉及學校安全穩定工作的重大問題和危機事件及時做出決策并進行有效干預。危機管理辦公室的主要職責是在學校危機管理委員會的領導指揮下,為管理委員會提供辦文、辦會、辦事服務;負責制定和不斷完善學校危機管理的總體預案;負責監督和協調全校各所屬單位做好危機預防和處理工作;開展危機管理評價;負責相關信息的收集和整理。職能部門、院(系)以及校直屬單位的危機管理小組的主要職責是在校危機管理委員會及危機管理辦公室的領導和關心下,具體負責本單位職責范圍內的危機管理,與此同時,積極支持和配合校危機管理委員會及危機管理辦公室,力所能及地協助做好校內其它危機的預防和處理工作。
鑒于預防高校危機的客觀需要,從學校的層面而言,還應該在校危機管理委員會的領導下,由危機管理辦公室負責牽頭,對學校危機管理工作進行必要的功能劃分并明確職責,其做法可以是:由危機管理辦公室作為總召集單位并負責總體協調,分別成立安保組、政工組、宣傳組、聯絡組、醫護組、后勤保障組、教務組、基建組、法律援助組、紀檢組等十個明晰的團隊。
(四)工作重點。
1、危機培訓。
第一,心理培訓。主要是通過加強危機意識,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及處理緊張心理的訓練,讓高校師生盡可能多了解危機的特征,做好防范危機和承受危機的心理準備,增強心理承受能力。第二,知識培訓。指的是對高校師生開展關于危機識別、防范、處理、恢復等方面的科學知識的培訓。要對危機發生前的多種防范措施以及各類危機發生后的具體應對處理方法進行細致地介紹。知識培訓可以通過講座、自學、舉辦培訓班和沙龍活動等多種方式進行。第三,溝通培訓。重點是訓練高校師生如何消除溝通障礙,如何在平時與學生家長、政府部門、社區、校外媒體及其它高校等保持良好溝通,如何在危機的巨大壓力下進行有效的溝通,掌握溝通的策略和技巧。第四,危機管理機構組建與協同行動培訓。主要是強調如何組建危機管理機構,并訓練機構成員在具體的危機情境中如何將他們的職責分工與團結協作有效結合。第五,學習危機管理預案。危機管理預案作為高校管理危機的指導性文件,是旨在幫助高??朔C或減輕危機傷害程度的管理方案,在培訓中,應該將危機管理預案的學習作為必修內容。第六,理論指導實踐的培訓。指的就是把以上的理論知識學習與具體的危機事件處理過程相結合,通過運用所學的知識、技能,讓高校師生思考如何應對可能的危機,包括如何尋求支持,最終達到在確保安全基礎上成功解決危機的目的。
2、危機溝通。
第一,校內溝通。校內危機溝通既包括危機管理者之間的信息溝通;也包括危機管理者與所有與危機相關的師生的信息交流,還指各種危機溝通渠道和有關技術的提供及應用。建立校內通訊聯絡網,準備校內聲明書的框架。高??赡苡龅降奈C是很多的,不同的危機對聲明要求的側重點各不相同,因而,高校危機管理者應針對高??赡苡龅降母鞣N類型的危機加強研究,事先擬定聲明書的基本框架,若危機真的發生,則可立即結合危機事件的實際對聲明書的框架予以充實和修正。第二,校外溝通。主動爭取社會公眾和輿論的信任、支持是高校工作包括高校危機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高校校外危機溝通主要指高校危機管理者根據管理需要與本校學生家長、教師家屬、上級教育領導部門、政府有關部門、媒體、所在社區、學校投資者以及其他利益相關者所進行的信息溝通。在進行校外危機溝通時,高校危機管理者應掌握主動權,充分利用和挖掘自身的各種資源優勢,在堅持客觀、公正、負責、坦誠的溝通原則的基礎上,通過開展各種形式的交流、聯誼和宣傳活動,拉近與校外單位和利益相關者各方的距離,及時準確發布有利于學校的新聞信息,從而為學校營造一個有利的社會氛圍。第三,媒體溝通。對于媒體溝通,高校危機管理者要應注意以下幾點:1.經常保持危機意識,切勿懷事不關己之念,勿以善小而不為。2.在危機到來前,能主動以坦誠、友好的心態與媒體建立良好的互動關系。3.規定學校消息發布的基準、要求,確定新聞發言人,收集完整的資料,代表學校對外發言。4.建議和指導師生學習學校的媒體政策,遵守媒體采訪、報道程序。5.保持平和心態,正面面對記者采訪,切忌黑面和怒斥記者。6.記者要知的是事實,切忌回答“不愿置評”或說謊話,要針對問題進行作答,切勿扯遠話題,或是向記者披露一些不想被弓i述的信息。7.安排專人負責接聽媒體來電,并委托發言人務必答復或以書面形式回應。8在溝通過程中,如果發現記者掌握的資料有誤,一定要及時予以糾正;若遇到無法馬上回應問題的情況,一定要先進行調查和了解,然后再答復。
總結。
經歷危機事件后,高校應當全面檢討在管理、技術、組織機構和運作程序上的不足之處,總結經驗教訓,回應師生及其他利益相關者提出的要求,適應社會形勢及學校環境的變化,進而提出改進危機管理機構建設的意見和措施。高校應當及時檢查危機管理機構及所屬各團隊、各部門存在的功能缺陷,對這些部門的職能、權限、危機應對原則等提出系統的修正和改進意見,并著手進行合理地漸進地變革。事件發生后,高校必須適時進行觀念更新,不斷強化師生的危機意識,在高校日常工作中把正常管理與危機管理、危機事前管理與危機反應管理更加有效地結合起來。只有這樣,高校危機管理團隊的作用才得以充分發揮。
所謂“危機”,一般是由客觀或主觀因素,有時甚至是“不可抗拒力”所引發的意外事件,而使企業產生的緊急或危險狀態。譬如:產品和銷售的危機、資金的危機、產權的危機、市場的危機、競爭的危機、合作的危機、環境與公害的危機、企業道德的危機、人力資源的危機、企業發展戰略的危機等。實際上,企業發生危機,是企業面臨危險與機遇的分水嶺。同時,“危機”也是種挑戰,是對企業管理素質,企業管理者領導能力的考驗和挑戰。出色的企業管理者可以使瀕臨絕境的企業轉危為安;無能的企業管理者卻可能把企業導向絕路。史蒂文.芬克在《危機管理》一書中就指出:“中國人早在幾百年前就領會了這一思想。在漢語中,組成危機的兩個字就分別表示危險和機會?!钡?,領會其思想,并不等于具備了這種能力。因此,如何防范、處理危機,應該說是企業管理者的一項基本修煉。
“危機管理”可以說是現代管理科學理論未曾給予研究或涉及的一個獨特的領域,但現在“危機管理”已經成為世界范圍內企業管理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和內容。特別是發達國家許多知名企業在危機發生時的決策和處理的案例,給我們提供了許多值得借鑒和效仿的經驗。
由于中國企業真正進入市場經濟環境只有左右的時間,企業的管理模式、管理經驗還相對比較落后,危機的意識淡薄,危機管理的知識、手段均缺乏。企業一旦發現自己遇到或陷入了危機,要么束手無策,保持沉默;要么本能地去找政府部門來幫助化解;要么采取一種對抗、強硬的態度……這些現象顯然有悖于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的動作規律。
那么,什么是“危機管理”呢?企業的危機管理是指:企業通過對危機的監測、防范、決策和對危機的處理,達到避免和減少危機產生的危害,甚至將危機轉化為“機會”的管理過程。我們從中可以看出,“危機管理”的對象是危機,因此,我們就必須來研究、分析危機的類別、特征、危機產生的原因、危機來臨時的處理方法和危機處理預案的建立。
第二節:建立媒體溝通關系。
為了研究和分析的方便,銷售危機危機可分為四種常見類型。
一、質量類突發性品牌危機類型。
質量類突發性品牌危機是指在企業發展過程中,由于企業自身的失職、失誤,或者內部管理工作中出現缺漏,而造成產品在質量上出現問題,從而引發的突發性品牌危機。如,現代城的氨氣超標,博雅西園主體脫落等事件。這類危機的直接后果是公眾不信任感增加,銷售量急劇下降,品牌美譽度遭受嚴重打擊。
二、工期類突發性品牌危機類型。
工期類類突發性品牌危機類型是指由于自身原因或不可抗力,造成產品不能按期交付使用,造成消費者的不滿,從而引發的突發性品牌危機。此類危機與開發商管理混亂,程序不清,品牌意識淡薄有關。
三、面積類突發性品牌危機類型。
面積類突發性品牌危機類型是指開發商在產品交付使用時,面積誤差超出規定標準,消費者倍感上當受騙,極易造成信任感的嚴重挫傷,從而引發的`突發性品牌危機。如萬泉新新家園的面積問題。此類危機造成的影響是品牌形象受損,后期銷售嚴重受到影響。
四、配套類突發性品牌危機類型。
配套類突發性品牌危機類型是指在入住期間開發商所承諾的水、電、煤氣等生活必備或學校、醫療、交通等配套不能完全實現,給消費者生活上造成不便從而引發的突發性品牌危機。此類危機一般與開發商公關能力較差,對后期服務不重視有關。
銷售危機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新聞媒體可能是此類危機的披露者,在危機的披露中,新聞媒體既可能是危機的促進者和危機管理的妨礙者,也可能成為危機化解的協助者。這是因為,媒體是人們了解外部事件直接或間接的載體,對人類活動反映細致而全面,它影響著公眾對品牌的印象,影響著公眾對品牌的資源供給和對品牌產品與服務的認知。媒體還具有對任何信息的放大作用。沒有媒體的宣傳,一條信息只局限在組織內部,一旦被傳播出去,那么信息就再也無法掩蓋,媒體就像擴音器一樣,將微弱的聲音放大為清晰的、大家都能聽得見的聲音。這些特性,決定了媒體在危機管理中重要的雙向作用。因此,如何發揮媒體的積極作用,增加溝通就是形象類突發性品牌危機管理的主要任務。
品牌形象的樹立,并非一朝一夕,而需要一個長期,持續的過程。在品牌的日常管理中,企業要注重與媒體保持密切聯系,在平時,主動為媒體提供一些有價值的新聞,使媒體對品牌形象有比較準確、全面的認識,建立企業與媒體之間的信任關系。這樣,當危機爆發時,由于日常的接觸了解,媒體對品牌危機的報道就會比較公正、準確,溝通也會比較快速,為危機反應和恢復爭取到更多的寶貴時間。當反宣傳出現時,企業一般要在媒體的幫助下對危機做出反應。如果危機潛在的受害者是公眾,就需要通過媒體向公眾說明真相,以求社會輿論的公正回報,并利用日常與媒體建立的關系,在第一時間傳遞管理者所希望傳遞的信息,以隨時消除各種誤解,挽回形象。一場危機發生時,媒體除了報道危機事件外,還會請一些專家、學者進行評論,就客觀報道中危機存在的隱患、目前的狀態或失實報道中的問題發表公正的、專業的看法。同時,媒體還可能就危機事件采訪社會公眾和利益相關者,他們會從各自的角度表明對危機事件的看法、提出個人的建議。企業要將專家、學者的評論視為針對危機管理的免費專家咨詢;同時,意識到,這些評論的發表等于為危機發布了科學有力的證據,對失實的報道進行了公開駁斥。公眾和利益相關者的言論,直接反應出公眾的心態以及品牌形象在公眾心目中的變化。企業要收集相關報道,通過分析,確認危機對品牌形象造成損害的規模和程度,以便盡快制定解決危機的措施。
遏止的爆發了。媒體起到了促進危機深化的作用。然而,危機爆發后,三株公司沒能建立自己的新聞中心,沒能及時、迅速、有效、準確地向各地媒體提供全面、客觀、詳實的信息。各種猜測性報道又對危機管理造成了妨礙。官司拖延3年之久,大勢已去,三株公司最終的勝訴也沒能挽救品牌形象的一落千丈。
第三節:建立危機管理預案。
預防與控制危機。危機如同sars一樣,預防與控制是成本最低、最簡便的方法。企業應根據經營的性質,識別整個經營過程中可能存在的風險,并從潛在的事件及其潛在的后果追根溯源,排查出其滋生的土壤,然后進而收集、整理所有可能的風險并充分征求各方面意見,形成系統全面的風險列表,從而對這些可能導致危機的原因進行限制,并針對性地練習內功,增強免疫力,以達到避免危機的目的。
建立危機管理體系。主要是建立應對危機的組織、并制定危機管理的制度、流程、策略和計劃,從而確保在危機洶涌而來時能夠理智冷靜,胸有成竹。
在危機管理方面,國外實行現代化管理體制的企業,包括許多世界知名的跨國公司,都為員工配備了詳細的、內容具體到個人的危機應對手冊,手冊的內容非常廣泛,所有能想像到的哪怕是噩夢般災難的應對程序,在手冊里都能找到。
危機管理是企業成功的必要條件之一,這種管理是動態的,它既凸顯于突發事件處理的關鍵時刻,又貫穿于企業的日常管理當中,貫穿于企業文化和企業員工的危機意識當中。
危機從管理的角度來講,是量變到質變的過程;而從傳播的角度來看,則是由少數人知道到多數人知道的過程。
大家都不知道的秘密不是危機,它只是潛在的危機。只有當企業員工、消費者、公眾、媒體、投資者、債權人、供應商以及經銷商都知道了,并且被各種因素和途徑夸大了危險,導致混亂和恐慌,才成為危機。
危機一旦發生,你我都無法改變。我們能做的只有兩件事:
一、正確地處理,以減少或避免損失。
二、正確地傳播,客觀理性地告知公眾,以減少或消除恐慌。
正確地處理,是危機管理的前提;而正確地傳播,則是危機管理的核心,向誰傳播、傳播什么、怎樣傳播是危機管理是否成功的關鍵。
(一)成立危機處理的組織,這是有效處理危機事件的保證。
(二)深入現場,了解事實。企業領導要親臨現場查實情況,并及時做出應對。
(三)盡快采取一切措施,控制損失,尤其是要重視在輿論上、信用上對企業的市場前景可能造成的損失。
(四)當掌握危機事故第一手資料和了解公眾的輿論反應后,企業高層確定對策,采取措施。
(五)召開新聞發布會,正式發布信息。向新聞界介紹實情及應對措施,懇請新聞媒體密切合作,防止輿論向不利的方向轉變。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我國先人很早就提出了“危機管理”的概念。
華為任正非的生存觀念、微軟比爾蓋茨的破產危言則是我國先人危機意識的生動的演繹。
通過20xx年3月14—15日2天的學習,通過丁兆林教授的生動、別致、高效的危機管理課程的“教”“練”,使我在對危機的感受上又提升了一個高度,現對學習情況總結如下:
一、重新認識危機:
沒有爆發的危機稱之為風險,失去控制的風險就是危機,簡單的說,風險變成了事實就成了危機,風險事故就是危機。
細節無處不在,風險無處不在,問題表現出的不被人認識的、不引人注意的細節,蘊藏者巨大的風險危機。
企業的危機主要有:質量危機、人員危機、品牌危機、財務危機、公害危機、犯罪危機、事故危機、天災危機。
企業或管理者的恐慌、短視、溝通不足則是應對危機時的大忌。
危機的突發性、嚴重性、迅猛性、敏感性決定了企業必須要做到危機管理的制度化。
1、企業要有危機意識,要分析研究為什么樣的危機做好準備,列清單,“未雨綢繆”。
1、事實雖重要,態度是關鍵;千萬不要與老百姓講理,要講情。
2、金錢雖可貴,時間價更高;要立即處理。
3、誠意放在前,補償不吃虧。
必要時尋找外協(借腦),拓展思路,危機之中有商機。
1、人心。
2、人性。
3、人情。
三、關于管理的悟性問題:
管理是一種技能,思考的技能,博弈的技巧,智慧的決策,思維的藝術,更是想到與想不到的問題,是“悟”的學問,不斷去”悟”的學問.。
古語云:“未雨綢繆”;”最好的時候,也就是最危險的時候”,三株董事長吳炳新的一句失敗經驗之言,使我明白了作為企業中的一名合格的管理人員不但要有“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管理指揮水平,而且時刻要有“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的危機防范意識。人的事業、地位到了一定位置后,伴隨著周圍人的恭維、媒體的吹捧,會從思想上、行動上、語言上有所放松,飄飄然,昏昏然,不知所以然,一天到晚忙于應酬、形式主義,全然沒有了當初創業時的工作熱情和激情,思想上開始懈怠。但也就是這個時候,內部管理容易出現紕漏,工作監督落實不到位,對一些事物的判斷能力減弱,競爭對手們正是抓住了這一時機,通過“誘倒”、“捧倒”或“打倒”的方式,對我們實施攻擊,一旦我們沒有防范或防范措施不到位,極易被對手打敗。這種案例不止發生在企業,中國五千文明發展史上同樣發生了很多.
通過學習“三鹿奶粉事件”和“東航集體返航事件”,特別是丁教授的“東航集體返航事件”課程的生動的課堂互動,使我深刻的感到,作為管理人員在關鍵時刻要會如何巧妙的應對和化解危機,避免給自己和公司造成更大的損失。但處理危機的水平和能力不是一招一夕就具備的,而是長時間積累和正確管理的結果,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如果遇到危機,我將本著以下幾點做法去處理:第一,不管責任在哪方,首先態度要端正,積極、誠懇、有誠意,本著先處理問題后追究責任的原則去處理;第二,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想盡一切辦法努力化解危機,避免事態擴大話;第三,要有底線,不管什么事,在自己能力范圍的不能違背原則,在自己能力范圍之外的要積極匯報。第四,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在出現危機時刻,多一個朋友就多一份力量,把劣勢轉化成優勢,化危機為商機。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xindetihui/191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