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通過書中的情節、人物和作者的寫作手法等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感受。在這里,我為大家準備了幾篇讀后感范文,供大家欣賞和學習。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后感如何寫了哦??赡苣悻F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暑假閱讀了《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一書,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作為教師,為自己,為工作的對象,我們教師要認清自己,善于走進自己的心靈。只有這樣,才能體現自己的職業價值,使自己健康地工作、生活。
一個成功的自制實驗教具,對激發學生興趣、改進教法學法、滿足實際教學需要、培養學生創新和實踐能力等方面都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在設計制作教具的過程中為了更有效體現教具的實用性和直觀性,更廣泛地運用身邊材料體現其經濟性和普及性,更全面地考慮它的科學性和安全性,必須做到“四個一”:
有的青年教師一提到自制實驗教具就談虎色變,總是想當然地認為設計制作教具是一件紛繁復雜的事情,不愿或不敢去嘗試。其實小學科學課的自制實驗教具并不需要高深的專業理論知識,也不追求結構的復雜。
我們需要的是有一顆善于探索的心和一份敢于嘗試的勇氣;我們追求的是將教學中的經驗和感悟轉化為新穎獨特的創意并付諸于行動。在日常教學中,抱著積極勤奮的工作精神、科學嚴謹的治學態度,不斷探索,不斷錘煉。
我們需要有一只善于捕捉問題的“左眼”。自制實驗教具要貼合教材和教學實際需要,這就要求我們在認真學習課程標準,深入鉆研教材的同時,還要了解和掌握學生的年齡特征,分析學生掌握知識的實際程度。
在平時的實驗教學中留心觀察學生,善于尋找問題,發現問題,多分析,多反思。這些都是教師自制實驗教具的靈感源泉。例如:在研究不同材料熱傳遞的過程比較中,我們在發現比較的困難時,是否可以想到改變教具達到效果。常帶著這樣的“左眼”,你一定會有思考與收獲。
我們還需要有一只善于捕捉生活的“右眼”。小學科學老師要學會做一個“拾荒者”。時刻留意生活中的廢舊材料,及時收集整理,物盡其用,將旁人眼中的“垃圾”為我所用。在制作教具時,盡量做到能不買的材料就不買,能少買的材料就少買。
同時也號召學生留心觀察生活中的廢舊物品,發動學生也參與其中,創設和諧融洽的師生氛圍。如果你常帶著這樣的“右眼”去觀察周圍,那你的“左眼”將更加明亮,就會成為一對“慧眼”——你的創造將無限廣闊。
自制實驗教具不是教師孤芳自賞的個人行為,我們需要有一只認真傾聽學生意見的“左耳”。自制實驗教具的目的是為學生服務,學生就是自制實驗教具最好的評委,教師要積極鼓勵和支持學生參與設計制作教具的活動,讓自制教具活動成為師生互動的科技活動,認真傾聽學生的意見,根據學生的切實需要來不斷完善自制實驗教具,使其更貼近學生生活,成為學生喜聞樂見的學習“玩具”。
我們還需要一只善于傾聽同行意見的“右耳”。俗話說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師要虛心接受他人提出的寶貴意見,多了解和搜集自制教具方面的最新資訊和技術,認真借鑒別人制作自制教具時成功的思路和方法,吸取他人的成功經驗。
在自制實驗教具的具體制作中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材料,既要學會使用不同的工具,又要掌握不同的加工方法,還要了解不同材料性能和特點。
這就需要我們不斷提高自己的動手能力和知識面,擁有一雙化腐朽為神奇的巧手。這是對教師的一種能力鍛煉,需要在日常的活動中,不斷錘煉和提高,最后就會達到熟能生巧的程度。
。
每天周而復始重復的工作,早已讓教師忘記了最初的教學理想,冷卻了教學的熱情。面對教師這種心靈的迷失,帕克。帕爾默在他的《教學勇氣》一書里從自然科學到社會科學,從生物學、心理學、甚至物理學、化學、宗教等領域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他的很多觀點都給我震撼的感覺,加之字里行間自然流露的對教師人性的充分理解和尊重,讓我更加愿意用心去聆聽,去體會。帕爾默認為教學的困惑主要來源于教師的教學行為與自我認同的分離,而當分離產生后,面對源自內心的恐懼。
教師只能在面具后隱藏,與內心隔離、與學生隔離、與學科隔離、與同伴隔離……此刻,教師深感疏離的痛苦,深切渴望“不分離”。所以,帕爾默呼喚讓我們重新認識自我,坦然面對恐懼,積極重建聯系,在“共同體”中實現真正的教學,也重新找到自我的價值和教學的勇氣。
1、“但是我執著于‘誰’的問題,因為它在探究教育改革問題中顯然是少人踏足的小徑,一種優秀教學永遠需要的重獲內心世界資源的小徑。真正的改革是如此強烈地需要它……”
我是誰?這里我想起古希臘神廟“我是誰”的刻字,太陽神阿波羅神廟的門楣上的神諭:認識你自己。弗洛伊德說:“人分為本我、自我和超我”,當一個老師如此真實的了解自我是誰時,才會了解他的學生們是誰。
其實,作為教師,我們做好工作的能力源自于對“我們自己是誰”的認識。好的老師,正如作者所說,具有聯合的能力,他們能夠將自己、所教學科和他們的學生編織成復雜的聯系網,以便學生能夠學會去編織一個他們自己的世界?;谶@樣的前提,我懂得: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于教師的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
2、“也許課堂既不應以教師為中心,也不應以學生為中心,而應以主體為中心”
我們的教學經歷了“學科中心說”“教師中心說”,而今已步入“學生中心說”,學生和學習過程比教師和教學過程更重要,教師的角色在促進者、學習同伴和必要的監控機制間轉換。而帕爾默認為這幾種方式均有啟發性和優點,但又未能完全解決問題,要么教師成為權威,要么學生永遠不會犯錯。他提出應該以“第三事物”成為課堂的主體,在課堂上,教師與學生共同專注這一“偉大事物”,構建復雜互動的真正學習“共同體”。在“共同體”中,沒有單方面的教學者,也沒有單方面的接受者,更沒有單方面的成長者,它就是一個五行相生相克的“相互影響”的系統。在這樣的系統里,真正的教學和教師的自我完善也就產生了。
每天周而復始重復的工作,早已讓教師忘記了最初的教學理想,冷卻了教學的熱情。面對教師這種心靈的迷失,帕克.帕爾默在他的《教學勇氣》一書里從自然科學到社會科學,從生物學、心理學、甚至物理學、化學、宗教等領域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他的很多觀點都給我震撼的感覺,加之字里行間自然流露的對教師人性的充分理解和尊重,讓我更加愿意用心去聆聽,去體會。帕爾默認為教學的困惑主要來源于教師的教學行為與自我認同的分離,而當分離產生后,面對源自內心的恐懼,教師只能在面具后隱藏,與內心隔離、與學生隔離、與學科隔離、與同伴隔離……此刻,教師深感疏離的痛苦,深切渴望“不分離”。所以,帕爾默呼喚讓我們重新認識自我,坦然面對恐懼,積極重建聯系,在“共同體”中實現真正的教學,也重新找到自我的價值和教學的勇氣。
真正的改革是如此強烈地需要它……?!蔽沂钦l?這里我想起古希臘神廟 “我是誰” 的刻字,太陽神阿波羅神廟的門楣上的神諭:認識你自己。弗洛伊德說:“人分為本我、自我和超我”,當一個老師如此真實的了解自我是誰時,才會了解他的學生們是誰。
其實,作為教師,我們做好工作的能力源自于對“我們自己是誰”的認識。好的老師,正如作者所說,具有聯合的能力,他們能夠將自己、所教學科和他們的學生編織成復雜的聯系網,以便學生能夠學會去編織一個他們自己的世界?;谶@樣的前提,我懂得: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于教師的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
我們的教學經歷了“學科中心說”“教師中心說”,而今已步入“學生中心說”,學生和學習過程比教師和教學過程更重要,教師的角色在促進者、學習同伴和必要的監控機制間轉換。而帕爾默認為這幾種方式均有啟發性和優點,但又未能完全解決問題,要么教師成為權威,要么學生永遠不會犯錯。他提出應該以“第三事物”成為課堂的主體,在課堂上,教師與學生共同專注這一“偉大事物”,構建復雜互動的真正學習“共同體”。在“共同體”中,沒有單方面的教學者,也沒有單方面的接受者,更沒有單方面的成長者,它就是一個五行相生相克的“相互影響”的系統。在這樣的系統里,真正的教學和教師的自我完善也就產生了。
《教學勇氣》如同一位深刻的摯友,讓自己在思考與追問中卸去去滿身的浮躁和疲乏!
這個周末我讀了帕克·帕爾默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教師這條道路上,我要學習的還有很多很多。這就需要我不斷反思日常教學,以及多讀一些書來更新自己。每一屆的學生都是不一樣的,如果不更新自己就難以走進他們的心里。智慧同樣需要情感的共鳴,然后才是理性的相遇。
在剛開始走上講臺之初,我感到恐懼,那時的我不知道自己恐懼什么,我以為等我習慣就好。通過這本書,我知道了為什么我會感到恐懼。因為害怕改變,害怕無知,害怕學生出一些無法應對的狀況,害怕他們只是保持沉默,而對我所講的內容無動于衷?,F在帕克?帕爾默告訴我,即使是有三十年教齡的教師,也會心存恐懼,只不過他們學會了不要害怕,不讓自己置身于恐懼的情境當中。因為除了恐懼,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還可以感受真誠、希望、同感、誠實。所以只要我學會讓自己保持真誠和希望的心態進入教室,無論發生什么,心中可以有恐懼,但不必把自己置身心于恐懼當中,可以以真誠對待存在的恐懼為出發點,而不是以恐懼本身為出發點,學會全身心投入到課堂當中。
有時候我會覺得我備課背得很充分了,所以我很自信地走進教室,上完了這節課。但是,我發現效果不怎么好。這本書提醒了我,我們應該以學生為出發點。我們的存在是為了讓學生學會學習,我們的目的是教會學生學習,而不是顯示我們如何的厲害,如何的知識淵博,向他們顯示我們備課有多認真,以此來使他們對我們有一個好的評價。湯普金斯告訴我們:我們的真實目標應該是幫助學生學習,學習他們想要和要了解的東西。所以,我們除了備好課之外,還要去了解學生到底是哪里不明白,需要我們進行深入地講解,而不只是單純地進行教學設計。
我記得剛開始走上教師這個崗位時,我老想著尋找一些教學技巧,可以應對課堂上各種狀況。這本書讓我知道了,優秀的一節課,要做到用心,需要我們認真去備課,去不斷地完善自身,不斷地認同自身。那么,教學能力終有一天會水到渠成。我們自己就是自己進步的敵人,因為我們往往有時候上了一節糟糕的課,會感到沮喪、失敗,覺得自己根本不會教書,覺得教書沒有人生意義。這時候,我們要學會讓自己走出低谷,要知道這只是一節課,它不能代表我的全部,我依舊是不錯的個體,我只是這節課沒準備好。學會相信自己,認同自身,相信自己是獨特的,我只是還沒學到展示自我個性的技巧,一旦我學會了,優秀教學則從中產生。
有時候我會覺得學生沒在傾聽,覺得他們是沉默的?,F在我理解了他們的沉默大部分源于我。教學應該源于生活,往往我們開始講一個知識點時,沒有從學生的日程認知著手,學生心中沒有形成情感共鳴的,所以他們不太愿意參與到我們所講的內容。這就需要我們在引入的時候更加用心,讓學生從情感上產生共鳴,才能進入理性思考。
帕克?帕爾默帶領我深入地認識了教師這個職業,讓我更加有勇氣往前邁進。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一書,雖然是由被翻譯成中文的,難免變得晦澀難懂了許多,或許從某種角度而言較低了可讀性,但是仍然震撼心靈,畢竟是一本優秀的書籍。關于教與學,一直是大家探索的問題,帕克.帕爾默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使我受益匪淺。無論對于課堂教師和教育者還是其他崗位的人,這本書都代領我們進入了一個新的領域。
在本書中,帕爾默帶領著重新把教師職業和學生結合起來的旅程,它重新激發教師從事這份異常艱苦和重要的工作的熱情?!斑@本書建立在一個簡單的前提之上:良好的教學不在于教學技巧的純熟,真正好的教學源于教師正直、誠實的優秀品質?!北M管表現形式不一,但是優秀教師都有這樣一個特點:他們完全沉浸在課堂上,和學生作深層次的交流。他們能編織一個復雜的網,這張網聯結著學生、課程以及他們自己。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學會為他們自己編織出一個世界。這張網以及它所包含的種種聯系超越了技巧和方法,存在于教師的內心中。教師的內心包含著知識、情感、精神和意志。
《教學勇氣》震撼我的還有它對恐懼文化的詮釋。和作者所言相似,作為教師,我們每個人都免不了恐懼:恐懼教學效率的不盡如人意,恐懼家長、社會對教師的高要求,恐懼絢爛的教育理想之花與現實之間還存在那么大的差距……因為恐懼,繼而便拼命地尋找改變的源頭活水,一而再,再而三,不斷地拼搏、抗爭、奮斗,終于,有了小小的收獲,然成功的喜悅尚未遍及全身,便發現自己早已因此疲憊不堪,只不過成功之前是處于高度興奮狀態而未覺著累而已;倘若拼搏、抗爭、奮斗失敗,那更懊惱不已,覺著自己沒有功勞連苦勞也忽略不計了。于是忍不住感嘆:人是多么渺小,以人個體之柔弱真的根本無法和那些看不見的、又無處不在的力量抗衡。感嘆過后,很多人會選擇再戰,當然也有人會選擇逃避,喪失斗志,從此消沉。
《教學勇氣》這本書就像陳年釀酒,是越讀越香醇。這也是一本具有開創性的書,能帶領教育者們,對教學生涯進行永無止境的探索。
這本書適合這些教師:他們體驗過快樂和痛苦的時日,而且其痛苦時日承受的煎熬僅僅源自其所愛;本書適合這些教師:他們不愿意把自己的心腸變硬,因為他們熱愛學生、熱愛學習、熱愛教學生涯?!苯處?、和教師相關的人,以及任何關心教育的人都應該讀這本書。
最近,一本《感動教師心靈的教育故事》深深吸引了我,讓我愛不釋手。
這本書一共納括了100多個最富感染力、最富震撼力的中外教育藝術故事。這些故事,有的來自教育大家,有的來自普通教師,每一則,都是一枚閃亮的藝術珍貝,閃耀著為人師者在某一方面高超的教育智慧,讀來如飲甘霖,帶給我很多別樣的感動,別樣的感悟,別樣的啟迪。
讀完這本書,我懂得了:教育沒有章法,適合學生的,無論是愛的給予、細節的運用、故意的受挫,還是自卑的引導、微笑的魅力、知識的升華……只要能在學生心田中,播下最美的種子,就是最好的!教育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夠讓一雙雙純凈清澈的眼睛,不僅看到外在的繽紛世界,更能窺測到內在的復雜靈魂。而能夠讓一個孩子自覺、自省,并進而祛除心中的塵埃與晦暗,才是教育的真諦所在。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教師,應該懂得如何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巧妙融入開啟心靈的智慧。一句溫暖的問候,一抹明亮的微笑,一次誠摯的夸贊,都可以成為那帆船,引領著學生的心靈,渡過湍急的逼仄河道,駛抵那平穩開闊的海洋。
書中的故事還告訴我這樣一些道理:
一個優秀的班主任,既應具有將軍的風度與睿智,懂得如何從容訓練他(她)的士兵,又同時具有父親的寬厚,母親的溫柔,朋友的豁達。而他(她)的學生,就是被這樣一個魅力非凡的人,引領著,一路自信前行。
差生,不應只是憑借一紙試卷來定義。他也許是一塊溫婉的玉石,只是你不肯花費時間與耐心打磨。在一個優秀的老師眼中,只有未經打磨的璞玉,沒有世俗意義上的差生。而我們做教師的,只有善待每一位學生,為每一位學生的全面發展不斷地觀察與思考,才能找到教育學生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課堂上每一個學生的答案,都有可能是讓這個世界煥發勃勃生機的奇思妙想。一旦你拿教科書上的標準答案澆滅了它們,其實,也便是讓一段原本可以豐富多彩的人生,至此無情地被套入整齊劃一、千篇一律的籠子。世界正是因為有差異,才會有萬千顏色和姿態。所以,請一定不要冷漠地折斷那些你所認為的錯誤的答案與想象。
溫柔是一種不容忽視的力量,比之于拳頭、嘲諷、怒吼、訓斥,它在學生的心靈上留下的印痕,更加溫暖清晰而又深刻長久。沒有一個學生的心,會如石頭般冷硬,更多的時候,他們會被老師的一抹柔和如春風拂面般的微笑,一句輕柔如云朵般的叮囑,瞬間俘獲。
書中有這樣一個故事,讓我記憶猶新,印象深刻:
這是加拿大埃德蒙頓一所小學的拼圖課。
一個月前,老師布置了拼圖作業。今天,孩子們帶來了自己的作品,老師將和孩子們一起分享他們的成果。
老師用贊賞的目光瀏覽了孩子們的作品,然后請大家談談拼圖作業的體會和感受。
學生:我拼圖的時候,先看一下包裝上的圖畫,心中有一個輪廓,然后把外框拼好,再從外向內,這種方法拼得比較快。
老師:很好。認識一個問題從總的概貌入手,然后去了解細節,就像我們面對一個陌生的城市,用一張地圖比一條街一條街去走要快得多。
學生:我拼了很長時間也拼不好,所以請爸爸媽媽和奶奶幫忙完成了拼圖。
老師:很好。這是一種團隊合作。記住,如果你遇到自己一個人難以解決的問題,可以求助別人,大家共同完成。
學生:我面前是一大堆雜亂無章的拼圖片,我試了很多次也無法拼出圖案,我心情很急躁、煩悶,干脆把它裝起來,再也沒有打開。
老師:很好。有時放棄也是一種選擇。
學生:我拼了一部分,拼不下去了,不過,我覺得包裝紙上的圖畫很漂亮。
老師:很好。誰也不可能事事都成功。你沒有親手拼成,但你懂得去欣賞別人的成果,這也是一種“迂回的成功”。
從故事中可以看出,每一個孩子都可以從容又真實地表達自己的喜悅、無奈、失望……而老師,卻總能從孩子的經歷中,找出值得珍惜和體會的哲理。
掩卷反思,發覺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總是跳不出整齊劃一的牢籠,總是被所謂的標準答案所束縛,很少能像這樣尊重學生的差異并給予學生人文的評價?,F在想來,覺得自己就像一個毫無創意的花匠,只會試圖將所有的學生,按照主觀的想象修剪成齊整的草坪,卻沒法用他們繪制出多姿多彩的風景。
我希望:通過不斷的努力和修煉,終有一天我能達到那樣的高度。我堅信:只要始終懷有奔騰不息的愛與激情,那些可以真正抵達學生內心的飽滿的種子,自會一顆顆地落入我的掌心。
峽谷的蟬鳴聲聽來很特別,不似這里吱吱地叫個不停,而是起伏有致,時斷時續。但無論怎么婉轉,一聞便知是蟬。蟬便是蟬,改變了嗓音和語言,改變不了作為蟬的特質。一樣的于地底蟄伏數年積攢能量,卻只能在枝頭鳴唱一個秋天。古人贊美著它的純潔,今人貶低著它的行徑,又有幾人關注過它的感受?唯有智者短短幾字借它說著自己的心事:“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我的教學勇氣》編輯了許多美國教師的教學故事,與我們不同的嗓音,不同的語言,展示的場景、表現的心情卻是那么的相似。也許,只是因為我們有著共同的特質:教師。我們同樣需要為完整教學生命積累著,積累著知識、經驗、愛心以及耐心。我們同樣需要為繼續教學故事奉獻著,直到青絲熬成白發,皺紋篡改紅顏。這本書之前從未認真聽過我們自己的聲音,這本書之前,從未有人愿意傾聽我們的聲音。
時間淡漠了激情,也許與此同時也淡漠了對理想的堅持。歲月蒼白了生活,也許與此同時也蒼白了對信念的執著。一年年在同樣的操作間里周而復始,沒有了新奇。確實,一些時候,教學成了件平淡乏味的事。忙于事務的我們,除了象征性停下來應付些額外的差事,根本沒有時間或者說沒有心情靜下來思考我們曾固守過的心靈,更加沒有有效的方法來強調曾經的那些日子留下的痕跡。
那么,十幾年的教學生涯除了憔悴,還給我們留下了什么?不思考,又怎能有收獲?很多時候,思考對我們來說是件痛苦的事。它意味著在享受大部分快樂的同時,還要承認一些失誤、修改一些作為、尋找一些遺失的很重要的東西。為了悠閑,我們往往選擇逃避。為了輕松,我們往往選擇放棄。在山腳下徘徊的時刻,在把頭深深埋入沙子的時刻,我們丟棄了一點骨子里原本有的東西,那就是:勇氣。
來自異邦的鳴唱喚醒了心底的聲音。鼓足勇氣面對,才有可能獲得成功。面對的不僅僅是學生,面對的還有社會,還有自己?!敖虒W既是智力工作,也是正義事業?!睘榻逃虒W,公平會換來應有的公平,公正會得到應有的公正。在滋養學生的同時,要時時返回自己的心泉,從中汲取滋潤自己的甘霖。這樣,正義和公正才不會枯萎凋謝。
生命消逝前的這個秋天,蟬的鳴叫依舊那么響亮。它絲毫不為評價的不公而抑郁,也絲毫不為即將離去而傷悲。因為它在告別這個世界之前,早已經將無數生命深深埋入了土壤,下一個艷陽高照的夏天,又一曲合奏會在樹梢回蕩。
捧讀《最震撼心靈的教育》這本書,不知不覺中,我就被書中描述的師生真實情感所感動,更為那一位位教師的教育事跡所折服。吸引我的,是那平凡而細膩的筆觸中體現出來的近乎完美的師生之情。
書中最震撼我的是每位教師對愛的執著。中國教壇的“保爾”張學成曾說“人是為了克服困難而降生的,為了孩子獻出全部的愛和生命,這才是我唯一的選擇和人生歸宿?!编l村女教師李子梅老師也說“我從不認為我有多高尚,但離開學生,我的心都是空落落的。讓我離開講臺,還不如讓我去死?!?/p>
他們把教育事業當成自己的事業,把帶給學生一生的幸福當成一生的追求。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做一輩子好事。一個老師創造一個感人的場面并不難,但能夠像吳玲老師對待王強那樣對待每一個學生,難!能夠像方佑青老師一樣用教書的快樂抵擋病魔,難!能夠和特殊山村教師申增江一樣將農村教育看的和自己生命同等重要,難!從這許多的教師身上我們看到了為人師者的愛心,耐心,信心,最重要的是他們的教育信念。只有愛心的堅持和執著的信念才能創造這一個個的奇跡。
真的,跟這些教師比起來我感到卑微和慚愧,回想以前,面對個別孩子的頑劣和松散,尤其是反復不定時,我總是忍不住會煩躁,會發怒。試問自己,對于一個責備或是訓斥過自己的人,既不是父母又不是兄長,你能這樣去寬容和包容嗎?可這些孩子們能做到。他們眼中沒有絲毫的雜質,透出的都是單純、坦誠。人之初,性本善,在這個社會給予孩子更多影響之前,我們必須把他們培養成品行端正、熱愛生活、富有理想、朝氣蓬勃的學生;必須把他們培養成積極進取、敢于創新、富有個性、獨立見解的學生;必須把他們培養成自信自強、永不屈服、愈挫愈奮、樂觀向上的學生。
“教師是塑造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辛勤的園丁,渡人的小船,……”這些是人們對教師職業的贊譽?!耙蕴煨狞c燃燭光,引導人類走向光明”更道出了為人師表的神圣和職責,怎樣做才無愧于這些稱呼和贊揚呢?熱愛學生,教育學生是個艱巨的靈魂,性格塑造工程,作為一名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在培養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應該像這些教師一樣“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們”,他們的教育故事使我認識到:真誠的師愛是促進學生上進的動力。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皩W高”和“身正”是教師執業的資本。教師更應該學為人先,與時俱進。藤野先生那嚴謹的治學態度,公正無私的師德深深地影響著魯迅先生,時刻激勵著他去英勇斗爭;陶行知先生一生為師,注意表率,良好的師德風范給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被人們譽為“萬世師表”,成為世人學習的典范。我們要以前輩為楷模,并向身邊的優秀教育工作者學習,建立起以教為榮,以教為樂的專業思想情感。只有對自己的學生充滿執著的愛,才能生發出做好這一工作的高度責任感,才能堅定不移地辛勤耕耘,獲得豐碩的教育之果。
讀了這本書,讓我的心靈受到一些激蕩,讓我漸趨平庸的心不再麻木,一個教師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書,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書。當教師就要努力以平平常常的心態,高高興興的心情,去干實實在在的事情。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的心靈》的作者把教師心中深處的想法和做法以及心中的矛盾闡述出來了,而且剖析的非常深刻。
書中告訴我們:優秀教師都有這樣一個特點:他們完全沉浸在課堂上,和學生作深層次的交流。他們能編織一個復雜的網,這張網聯結著學生、課程以及他們自己。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學會為他們自己編織出一個世界。這張網以及它所包含的種種聯系超越了技巧和方法,存在于教師的內心中。作為教師,內心必須包含著知識、情感、精神和意志。帕爾默引導我進行了一次精神之旅,幫助我們建立了對教學的共同認識。
書中從教師對于自身完整的探索到大規模的教育改革計劃,都有所涉獵。其中:我們怎樣保持對教學的樂趣與熱愛?這個普遍的問題使我陷入了沉思。是??!作為老師只有對教學充滿樂趣與熱愛,才能促使自己不斷學習,不斷創新。以此來提高教學質量,使學生能更好更快地成長。教師應該讓學生覺得學習是最明朗的、最坦然的、最快樂的、最健康的、最充實的;學習后的學識是高山的、是大海、是天空和大地、是彌漫無邊的風、是青草和花朵、是永遠的郁郁蔥蔥、是永遠唱不完的歌;學習和學識后的智慧則又是永遠的微笑,是無言的矜持,是君臨的自信、是白云的舒適與秋水的澄清、是絕對的不可戰勝、不可屈服。
對于教學中的困惑,他認為:我們教授的學科是象生命一樣廣泛和復雜的,因此我們有關學科的知識總是殘缺不全,無論我們自己如何致力于閱讀和研究,教學對控制內容的要求總是使我們難以把握。其次,我們教的學生遠比生命廣泛、復雜。要清晰、完整地認識他們,對他們快速的做出明智的反應,需要融入智慧。如果學生和學科可以解釋所有教學的復雜性,我們使用目前的標準教學方式,學習足夠的教學技術以及保持在專業領域的更新就可以。但發現這樣遠遠是不夠的。
最吸引我的是另一種解釋教學復雜性的理由:”我們需要教導自己認識自我“事實上,認識學生和學科主要依賴于關于自我的知識。當我不了解自我時,我就不了解我的學生的特點,我就不能夠教好他們。當我不能夠清楚地了解自我,我就不能夠懂得我教的學科——不能夠出神入化地在深層次的、個人意義上吃透學科。我只是在抽象意義上,遙遠地、孤立看待學科,就象我遠離自己的本真一樣。
作為教師,無論我們獲得哪方面有關自我的知識,都有益于更好地服務于教學和學術。優秀教師需要自我的知識,這是隱蔽在樸實見解中的奧秘。
”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于教師的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好的教學來自于教師的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自身認同是指一種發展的聯系,在這種聯系中,自我生命中所有的力量匯聚,進而形成自我,它就象與我們現有的能力和潛能有關一樣,也與我們的缺點和局限有關,與我們的傷痛和恐懼有關。自身完整要求我識別那些能整合到我的自我個性中的東西,分辨哪些適合我,哪些不適合我。
在本書中,舉例說明了如果教師沒能將他的自身認同的中心特質融入到他的教學生涯中去,他將處于自我分裂狀態,內心一直在打內戰。內心世界的沖突投射到外部世界中去,他的教學就成了戰爭,而不是藝術。分裂的自我總是使自己與他人隔離,甚至為了維護那脆弱的自身認同去傷害他人。
當我喚回我的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時,當我牢記我的自我個性和我的天職意識時,威信就樹立起來了。這時教學就能夠發自我自己真實的內心深處——這是一種有機會在學生的內心獲得默契的回應,共鳴的真實。
在這本書中,我可以真正體會到自我反省獲得的增能過程,從而真正感受到用心靈聯系心靈、互通智慧能量產生的巨大力量,真正體驗到用心靈聯系課程和教學產生的無窮魅力。不僅使我從令人興奮的新視角來體驗教學的喜悅,還使我沐浴了一位偉大導師的教誨。
時間在眼皮底下流過,只留下感動的心,在忙忙碌碌中,感受努力帶來的`收獲,在初秋時節感受生活帶來的陽光。我有幸拜讀了帕克?帕爾默的《教學勇氣》,帕爾默是一位體現教師一詞最真意義的導師,他的《教學勇氣》極富靈感地表達了對教學的呼喚以及教學的痛苦與喜悅,熱情洋溢,引人共鳴。正如在導言中所說:“這本書適合這些教師:他們體驗過快樂和痛苦的時日,而且其痛苦時日承受的煎熬僅僅源自其所愛;本書適合這些教師:他們不愿意把自己的心腸變硬,因為他們熱愛學生、熱愛學習、熱愛教學生涯?!边@本書通過相互滲透的三個方面,即智力、情感和精神,來處理一些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全書的思想軌跡以教育觀為指導對這三個方面進行解釋,從內容到敘事風格,都是有關大家十分關心的話題――教師個性,所以讀此書較有感觸。
“那堂課有30名學生,可能有29位是想學的吧,但我無從得知。在最后一排的遠遠的角落里,有一位‘來自地獄的學生’沒精打采地坐著,像個幽靈?!迸量巳绱说孛枋鲋蝗苏堖M一個要上政治課的班級時的感受。雖說時間只有一小時,但那位“來自地獄的學生”的一舉一動完全打亂了教學思路,帕克的心思與教學注意幾乎都投向了這個年輕人,竭盡全力地想把他從僵化的麻木狀態中喚醒。但所有的努力,好像都沒有效果,甚至帕克越努力他越后退。就這樣,帕克忽視了其他學生的需要,使得其他的學生都成了可有可無的人。在作者的表述中是如此訴說他的感受的:“那天我知道什么是黑洞――黑洞就是物質的密度太大以至于光線都消失了的地方?!?/p>
這無疑是最能讓我產生共鳴的地方。在我的教學中,我不也是這樣時常關注著那極個別走神的同學,竭力地想讓他回到課堂教學中心,結果常常是事與愿違,記得有一次,我在給學生排列隊形,她不聽我的講解動作,還故意和旁邊的孩子吵鬧。她的“與眾不同”不僅攪擾了我的教學情緒,也影響了整體教學策略。雖說,這樣的事往往不為他人所覺察,因為畢竟課堂上絕大多數同學的表現還是讓人滿意的,更何況我們對課堂糾正個別同學的“走神”與“開小差”是司空見慣的事,誰不會怪罪于教師的“多此一舉”。事實上,這樣的學生是常常被忽視的社會邊緣的人。
《教學勇氣》震撼我的還有它對恐懼文化的詮釋。和作者所言相似,作為教師,我們每個人都免不了恐懼:恐懼教學效率的不盡如人意,恐懼家長、社會對教師的高要求,恐懼絢爛的教育理想之花與現實之間還存在那么大的差距……因為恐懼,繼而便拼命地尋找改變的源頭活水,一而再,再而三,不斷地拼搏、抗爭、奮斗,終于,有了小小的收獲,然成功的喜悅尚未遍及全身,便發現自己早已因此疲憊不堪,只不過成功之前是處于高度興奮狀態而未覺著累而已;倘若拼搏、抗爭、奮斗失敗,那更懊惱不已,覺著自己沒有功勞連苦勞也忽略不計了。于是忍不住感嘆:人是多么渺小,以人個體之柔弱真的根本無法和那些看不見的、又無處不在的力量抗衡。感嘆過后,很多人會選擇再戰,當然也有人會選擇逃避,喪失斗志,從此消沉。
在這本書中,帕克同樣提到了教育使命的兩個核心問題的回答:我們以何種方式獲得知識?我們根據什么說我們的知識是真實的?面對學生渴求的雙眼,我苦苦尋求能解釋得清的答案。我總以為自己勝他們一籌,不斷告誡自己不用去擔憂自我的“權威”性質的動搖。而在客觀主義者看來,主觀本身就是最令人恐懼的敵人。所以帕克說客觀主義是這樣描繪真理的:真理是只有通過把我們自己、把我們身心與我們要認識的事物相分離才能獲得的東西。如果我能走出我的空間,把認識作為一種愛的形式,也許我就能放棄我控制的幻想,而與學生以及世間萬物形成良好的協作。
文檔為doc格式。
。
讀了帕爾默的《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一書,的確是帶給我一次心靈的精神之旅,雖然其中有些章節讓人頗難讀懂,但此書還是讓我受益匪淺。
教學需要勇氣,需要保持自己心靈開放的勇氣,這是我在此前所沒有認識到的。
我們有沒有這種感覺?與剛剛走上講臺時的我們相比,現在我們的心慢慢地變得硬起來了?那時候,在辦公室看到有些老師很嚴厲地批評學生,甚至體罰學生,心里總是替學生委屈,覺得老師太過分了。什么時候,我們也加入了對學生厲聲呵斥的行列?想象一下,再過幾年,十幾年二十年,我們會變成什么樣子?覺得可怕。我們很容易發現,我們身邊有很多不快樂的老師,教師這個職業,給他們帶來的是壓力,是痛苦,是無可奈何的謀生手段。
另一個感覺是現在的學生教起來怎么越來越難了,越來越多“來自地獄的學生”;課程改革對教師專業知識和專業技巧的要求越來越高了,都不知道該如何應對了。從這些抱怨聲中我們可以看出我們僅僅從學科和學生的角度上理解教學,我們也是在這個角度上來進行著我們的教學,很少從認識自我這個角度來理解教學,去理解我所教的學科,去認識我所教的學生。在帕爾默看來我們教學的目的就是去簡單的復制這個世界,而不是在改造這個世界。
這個世界是要不斷向前發展的,我們要想讓我們的教學的目的不僅僅去復制這個世界。作為教師就不能僅僅從學科和學生的角度上去理解教學,教師應該去理解自我的知識,認識自我,把自我和學生、學科聯系在一起,形成一個共同體,去完成自己的教學工作。因此,一個優秀的教師不僅僅是有精深的學科知識,好的教學方法,正如帕爾默所說的真正的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于教師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在每一節課里,教師與學生建立聯系,進而引導學生與學科建立聯系,減少依賴于我所采用的方法,而更多的依賴于我了解和相信我自己,自我的身份認同,我的自我個性,還有身為人師的“我”的意識。
我們的教學應該是對學生的一種親切款待,而親切的款待經常是主人比客人受益更多的行為。我們要學會去傾聽我們的學生。我們的學生在恐懼、沉默的背后,是想去發現他們自己的聲音,想去發出他們的聲音,想讓人們聽見他們的聲音。能夠傾聽學生甚至尚未發出之聲音---意味著不斷地寬容他人,關注他人,關心他人,尊重他人;意味著不能匆忙地用我們可怕的言語去填塞學生的沉默,并且不要迫使他們說我們想聽的話;意味著充滿深情地走入學生的世界,以便他或她把你看成是能一直傾聽他人真話的言而有信者。這樣有一天學生會能夠真實而又自信地說話。
“我們需要建立一個容許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的時間表”這個才是真勇氣。有多少人,敢于去面對“意想不到”呢?教學設計從四平八穩出發,是多數國人的天性。這個當然也是保護自己的自尊,未知的事物,發生在課上,極其考驗人的課堂機智能力。而這一切,都和什么有關呢?除了教學常識,更多的是還是教師在精神方面不斷超越自身從而讓學生更好發展的機遇,也就是說,那些敢于讓“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的教師,是具有生命彈性的人,成全自己生命過程,是以成全每一個不同的學生為根本前提的。而這樣的課堂,才具有永恒的魅力。
帕爾默在《教學勇氣》中有三章講到共同體:第四章·認知于共同體中,第五章·教學于共同體中,第六章·學習于共同體中。
“共同體”這個術語剛開始的時候就像一個制冷的東西,把那三章變成了三個冰柜,從里頭取出來的東西都冷冷的,冒著冷氣,一直冷到我的心里。因為,在這個大冰柜里,我發現了很新鮮的東西。隨著新鮮的事物越來越多,我發現“共同體”不是凍結萬物,而是孕育萬物的。
有時候,我也在思考,為什么有時候叫學生記筆記他們還不記,是不是他們很懶?是不是他們在開小差?難道他們不覺得這個很重要?但是,事實上我也知道,讓學生表達自己的思想比讓他們記錄我們的筆記更重要。這里的矛盾其實就是我自己內在思想的矛盾。如今,被帕爾默一語道破,我們完全可以讓共同體發揮教育的力量,但這一定是建立在真正的共同體的基礎上。
何謂真正的共同體呢?帕爾默這么描述:“在真正的共同體模式中,課堂上教師和學生同時關注一件偉大事物,在這樣的課堂上,讓主體——不是教師或學生——成為我們關注的焦點,以教師為中心和以學生為中心教育的最優特質獲得融合和超驗升華?!迸翣柲岢稣n堂應以主體為中心,而不是以教師為中心或者以學生為中心。
這個觀點對我來說就是一個很新鮮的事物。
帕爾默有一位導師是個口若懸河、滔滔不絕的教授。他博學多才,他總是講很多內容,以至于不給學生留一點提問和評論的時間。因此,他的課基本上是獨角戲,而他的學生只有扮演聽眾的份兒。倘若按照我們的教學評價,這樣的課怎么可以?倘若單獨以是否以生為本來判斷,那真絕對是失敗的課??墒聦嵣?,學生是那么喜歡聽他講課。他的課堂魅力在哪里呢?請看帕爾默的記錄:
“在他的社會思想史課上,他不停地演講,而我們成排地坐在那兒記筆記。但是那些課并不是以教師為中心的:雖然我們幾乎沒說話,但他的演講沒有把他自己,而是把主體置于我們的注意力的中心,而且不知何故,我們聚集在那個主體周圍,而且開始與它互動了?!?/p>
“……我們幾乎親眼看到馬克思孤獨地坐在大英博物館的圖書館里寫《資本論》。通過動態的想像,我們不單與思想家本人建立了關系,也跟激發他思想的個人和社會背景建立了關系?!?/p>
這位教授的授課,之所以能達到這個效果,關鍵是他“用一種深切地結合他本身獨特氣質的方式”把這些學問介紹給學生。當教師把自己自身獨特的優勢整合于教學中,在與自我、學生、學科的密切聯系中彰顯生命本質時,就能夠發揮出驚人的教育力量,甚至發揮出改變現實教育制度的力量。所以,我們必須走向自己的內心世界,呼喚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
帕爾默提出教師應積極參與教學對話的共同體,認為這是教學人員應盡的專業義務。
帕爾默對教師職業的分析非常精辟,他指出這么一個事實:教學也許是所有公共服務中最個人化的專業?!半m然都是在學生面前進行教學,但是我們的教學幾乎總是像獨奏一樣,永遠在同事的眼光以外;相比之下,外科醫生或法庭律師經常要在對他們的行業了如指掌的同事的眼皮底下工作。律師在其他律師面前爭論案件,在那里,所有人都能清晰地看見他們的技巧和知識的差距,水平高低一目了然。外科醫生在專家的注視之下操作,要是手在做手術時顫抖一下就會馬上被人發現,使這種失當行為不大可能發生。但是教師可以在人體內遺下海綿或錯誤地切斷人的四肢,而除了受害者以外,并沒有別的目擊者。當我們走入這個名為教室的工作場所時,我們把同事關在門外?!?/p>
這樣的職業比較讓人非常清晰地看到教師職業的與眾不同。我突然明白了為什么參與教學對話的共同體對教師來說是那么重要。但是,我們平時總是覺得時間不夠用,沒有經常去聽其他同事的課,還有,交流的時間也不是很多。在我們這樣不需要坐班的單位,很多老師上完課就回家了。而且,大部分老師也不喜歡被聽課,一部分老師是因為缺乏自信,一部分老師是因為害怕競爭,或者其他什么原因。不過,交流應該還是非常必須的。
但是,教研室作為校本教研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共同體往往被忽略。倒是網絡教研蓬勃興起?,F在,教育博客也欣欣向榮起來。這些網絡上的教育共同體的形成與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教師現實生活中教育共同體的不足。教師專業成長畢竟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一個教師的專業成長沒有誰給你規定年限,似乎可快可慢。但是,學生的成長是不等人的,所以,教師的專業成長就變得特別迫切。因為,我們要對學生負責,對自己的職業負責。
同事的共同體中有著豐富的教師成長所需要的資源。我們從個人化的框框中跳出來,在網絡教研這個共同體中建立持久不斷的教學對話,這樣既提高了我們的專業實踐,也從中提高自我認識。
所有真實的生活在于相遇?!苯虒W就是無止境的相遇。當我們尋找到了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我們就不需要躲在講臺后面,利用我們手中的“權力”去控制學生,與學生造成分離;我們也不需要簡單的模仿其他教師的教學方法,而是去尋找契合自己個性的教學方式,真正好的教學應該是源自教師的心靈。當我們把自己自身的獨特優勢整合于教學中,教學于共同體中,在于自我、學生、學科的密切聯系中彰顯生命本質時,就能發揮出有效的教育力量,體現出我們教師應有的價值。
在已經歷了二十多年的教學實踐,開始對教育教學問題自覺思考之時,我有幸與帕爾默的《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相遇,看作者從關注教師心靈的角度來解讀教師,解讀教學,解讀教育,讓我有豁然開朗,重獲教育生命之感。
最吸引我的:本書最吸引我的是作者陳述個人教學的案例時對個人心靈掙扎的描述,這種描述能讓人感覺是發自作者內心深處,是基于對自己心靈的徹底體察,以及對自己所處環境的整體洞悉,并結合對教育對象的換位思考,幾方面的交替進行,夾敘夾議,陳述觀點。這種論述給人以極其深刻的印象和巨大的說服力,讓人感覺到作者對教育工作的無比熱忱,對人性的反思,對教育同行的熱情激勵,以及對現實問題的深刻關心。這種敘事探究的方法,比起層層的邏輯的論證說服力更強,更能關照到深層的現實的問題。帕爾默教授的《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一書,帶領著我,逐漸回顧自己的教學生涯,撥開迷霧,認清自己的內心。讀《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是一次激動人心的、深刻的、探索教學本質的精神之旅。
最無法釋懷的:最令我無法釋懷的是蘊含在《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中的那份源自作者心靈深處的自我剖析情懷。我們承認:教學的根本是學習的學生,而非教學的教師。學得好的學生未必就是教得好的教師最美好的成果。學生通過各種途徑、以絕妙的方式方法學習,包括有的學生另辟蹊徑、超越上課的教師、既不靠上課也不靠教師,一樣學得不錯。然而,我們更應該清楚:教師是最有力量創造條件讓學生學到很多很多——或者也有最有本事弄得學生根本學不到多少東西的人!也就是說,教師可以成為天使——引領學生獲得最大限度的發展;也可以墮落為魔鬼——扼殺學生的天性,阻礙學生的成長。如此說來,教師操控學生生命成長的權力遠大于其他各行各業,因此,我們更應該做一個用心的老師,用心研究與教學相關的自我內部景觀,不但要有解剖自我的勇氣,更要有解剖自我的行動,在解剖中認識真正的自我,變回自我!惟有如此,才會真正對學生的生命負責!
蘇霍姆林斯基有一句經典名言:“要天天看書,終生以書為友,這是一天也不能斷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實著你的思想?!弊x了《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一書,相信自己在作者的引導下,也有勇氣在教學中不斷探索、不斷發現的。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當數著自己的教學生涯,離退休已經過去了一半多,感覺自己已經漸漸跟不上時代的腳步了,人也慢慢地懶惰下去了。心里常常告誡自己,必須好好地抓緊時間,改變自己,多看看書,充實自己,卻因為這樣那樣的理由推卸,讓自己對自己心灰意冷的。當學校布置寒假作業時,我選了這本《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希望自己在新的一年里能多看看書,堅持學習。通過對這本書的初讀,感受也有那么一點,稍微激動了一把。
這本書適合這樣的教師:體驗過快樂和痛苦的時日,而且其痛苦時日承受的煎熬僅僅源自其所愛;不愿意把自己的心腸變硬,因為他們熱愛學生,熱愛教學,熱愛教學生涯。當你非常熱愛你的工作——如許多教師所做的那樣——擺脫困境的唯一途徑是深入地了解教學。面對教學中的困惑,我們須知難而進,而非逃避,對其更好地理解和更得體地協調,不僅僅是為了守護自己的靈魂,更是為了愛護學生的心靈。
整本書基于這樣一個簡單的邏輯前提: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教師的自身認同與完整。這個假設十分簡單,但含義深遠。
所有教學的復雜性可以由學生和學科解釋,但是還存在第三種解釋教學復雜性的理由:我們教導自己認識自己。事實上,認識學生和學科主要依賴于關于自我的知識?!罢J識你自己”的要求既不是自私也不是自戀。作為教師,無論我們獲得哪方面有關自我的知識,都有益于更好地服務于教學和學術。
不好的老師把自己置身于他正在教的科目之外——在此過程中,也遠離了學術。而好老師則在生活中將自己、教學科目和學生聯合起來。當優秀教師把他們和學生與學科結合在一起編織生活時,他們的心靈就是織布機,針線在這里牽引,力在這里繃緊,線梭子在這里轉動,從而生活的方方面面被精密地編織伸展。毫不奇怪,教學牽動著教師的心,打開教師的心,甚至傷了教師的心——越熱愛教學的老師,可能越傷心!教學的勇氣就在于有勇氣保持心靈的開放,特別是在那些要求超過本人所能時仍然能夠堅持,那樣,教師、學生、學科才能被編織到學習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體結構中。
充滿信念地為學生服務,提高我們自己的幸福感,與同事建立合作關系,幫助教育給社會帶來更多的光明和生機。
這個周末我讀了帕克.帕爾默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教師這條道路上,我要學習的還有很多很多。這就需要我不斷反思日常教學,以及多讀一些書來更新自己。每一屆的學生都是不一樣的,如果不更新自己就難以走進他們的心里。智慧同樣需要情感的共鳴,然后才是理性的相遇。
在剛開始走上講臺之初,我感到恐懼,那時的我不知道自己恐懼什么,我以為等我習慣就好。通過這本書,我知道了為什么我會感到恐懼。因為害怕改變,害怕無知,害怕學生出一些無法應對的狀況,害怕他們只是保持沉默,而對我所講的內容無動于衷?,F在帕克?帕爾默告訴我,即使是有三十年教齡的教師,也會心存恐懼,只不過他們學會了不要害怕,不讓自己置身于恐懼的情境當中。因為除了恐懼,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還可以感受真誠、希望、同感、誠實。所以只要我學會讓自己保持真誠和希望的心態進入教室,無論發生什么,心中可以有恐懼,但不必把自己置身心于恐懼當中,可以以真誠對待存在的恐懼為出發點,而不是以恐懼本身為出發點,學會全身心投入到課堂當中。
有時候我會覺得我備課背得很充分了,所以我很自信地走進教室,上完了這節課。但是,我發現效果不怎么好。這本書提醒了我,我們應該以學生為出發點。我們的存在是為了讓學生學會學習,我們的目的是教會學生學習,而不是顯示我們如何的厲害,如何的知識淵博,向他們顯示我們備課有多認真,以此來使他們對我們有一個好的評價。湯普金斯告訴我們:我們的真實目標應該是幫助學生學習,學習他們想要和要了解的東西。所以,我們除了備好課之外,還要去了解學生到底是哪里不明白,需要我們進行深入地講解,而不只是單純地進行教學設計。
我記得剛開始走上教師這個崗位時,我老想著尋找一些教學技巧,可以應對課堂上各種狀況。這本書讓我知道了,優秀的一節課,要做到用心,需要我們認真去備課,去不斷地完善自身,不斷地認同自身。那么,教學能力終有一天會水到渠成。我們自己就是自己進步的敵人,因為我們往往有時候上了一節糟糕的課,會感到沮喪、失敗,覺得自己根本不會教書,覺得教書沒有人生意義。這時候,我們要學會讓自己走出低谷,要知道這只是一節課,它不能代表我的全部,我依舊是不錯的個體,我只是這節課沒準備好。學會相信自己,認同自身,相信自己是獨特的,我只是還沒學到展示自我個性的技巧,一旦我學會了,優秀教學則從中產生。
有時候我會覺得學生沒在傾聽,覺得他們是沉默的?,F在我理解了他們的沉默大部分源于我。教學應該源于生活,往往我們開始講一個知識點時,沒有從學生的日程認知著手,學生心中沒有形成情感共鳴的,所以他們不太愿意參與到我們所講的內容。這就需要我們在引入的時候更加用心,讓學生從情感上產生共鳴,才能進入理性思考。
帕克·帕爾默帶領我深入地認識了教師這個職業,讓我更加有勇氣往前邁進。
當讀這本書的時候,讓自己的心靈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洗禮,我深深的被書中通透教師心靈世界的深邃智慧和深刻啟迪所震撼。作者用自己的閱歷和思想帶領我們進入教學工作最深奧的領域,并以他足以永遠改變我們的洞察力和勇氣給我們以心靈的啟迪,整合了嚴謹與典雅、熱情與精確、智慧與人性、熱愛與勇氣、以關注教師心靈為基礎,從智力、情感和精神來解讀教師、解讀教學、解讀教育、讓我如沐春風,如有醍醐灌頂之感。
面對教師以及教育,帕克·帕爾默在他的《教學勇氣》一書里從各個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他的很多觀點都給我震撼的感覺,加之字里行間自然流露的對教師人性的充分理解和尊重,讓我更加愿意用心去讀,去體會。帕爾默認為教學的困惑主要來源于教師的教學行為與自我認同的分離,而當分離產生后,面對源自內心的恐懼,教師只能在面具后隱藏,與內心隔離、與學生隔離、與學科隔離、與同伴隔離……此刻,教師深感疏離的痛苦,深切渴望“不分離”。所以,帕爾默呼喚讓我們重新認識自我,坦然面對恐懼,積極重建聯系,在“共同體”中實現真正的教學,也重新找到自我的價值和教學的勇氣。
只有克服恐懼,繼而努力尋找改變的源頭,一而再,再而三,不斷的拼搏、努力、奮斗、終于,一定會有小小的收獲……我驚嘆作者從自己做教師的角度出發,將他幾十年教學生涯中獲得的心得通過許多真實的教學故事,生動地為我們一一展現。身為教師的我也進行了一次認識自我的心靈旅程。而且讀到一些地方,我心中就會不自覺地產生一些共鳴:“教師的內心有一個警衛,守護著自己的個性,把有損我們自身完整的任何東西拒之門外,把有益于我們自身完整的一切東西擁入懷中”,“教師需要找到各種可能的方式來傾聽來自心靈內部的聲音,并認真的接受內心的指引,不只是為了我們的工作,更是為了我們自己的健康”。
成功并沒有一個固定模式,不是一定要當什么“家”、什么“長”才算成功。內在的成功是凡事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力,符合自己的性格,滿足自己的興趣,讓自己高興和快樂。以這樣的標準看待成功,成功才有意義,也容易獲得成功,包括實現外在的成功。深刻的認識我們自己,知道我們自己所需要的,認識自己的心靈,讓自己的心靈在成長的道路上也不斷地向前邁進,這樣才是我們的根本所在,才能讓我們走得更穩,走得更遠。如同一句廣告詞“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所以,只有我們自身的心靈強大,我們才能走得更遠,才能到達更廣闊的天地。
一直知道有這本著作,想拿來讀一讀,不曾想真正讀的時候,確實有些難懂,理論性很強,有的地方我不得不跳過,適合反復閱讀,仔細品讀,進而體會作者的真知灼見。帕克帕爾默的這本書,一方面是作者對自己的教學工作的自述和回憶,一方面對于我來說是醍醐灌頂,受益良多。
序中作者提醒本書適合這些教師:他們體驗過快樂和痛苦的時日,而且其痛苦時日承受的煎熬僅僅源自其所愛;本書適合這些教師:他們不愿意把自己的心腸變硬,因為他們熱愛學生,熱愛學習,熱愛教學生涯。一下子來了興趣。因為在平時教學中,有時教室毫無生氣,任憑我使出渾身解數,學生還是沒有反應,是我最痛苦的時候,但是看到孩子們在某一方面取得喜人進步時,亦是我最快樂的時光。本書基于這樣一個簡單的邏輯前提: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教師的自身認同與完整。因為我們教的學生遠比生命廣泛、復雜,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個體,所以作為教師,認識自我與認識學生和學科同樣重要,并且有益于更好地服務于教學和學術。不僅要教會學生知識,而且要講“我”的意識帶給學生,印證了我們常說的哪個老師帶的學生就像誰,因此教師要不斷學習,認識自我,越熟悉我們的內心領域,我們的教學就越穩健,我們的生活就越踏實。同時,能運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個人素養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才是好的教學的體現。好老師在生活中將自己、教學科目和學習聯合起來,是我不斷努力的方向。
教學的勇氣就在于自己有勇氣保持心靈的開放,特別是在那些要求超過本人所能的時候仍然夠堅持,那樣,教師、學生和學科才能被編織到學習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體的結構中。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xindetihui/190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