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模板可以作為教學經驗的傳承和分享,供其他老師參考和借鑒。接下來是一些常用的教案模板范例,希望對你的備課工作有所幫助。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實驗修訂本。必修)?;瘜W》第一冊第二章第一節鈉的第一課時。
本節課我主要采用實驗探究法。首先創設探究問題的情境,以啟發質疑,引起學生好奇、驚疑,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力。然后是實驗探究,以準確的演示實驗現象讓學生找出其中的規律,培養學生觀察實驗現象、記錄實驗結果、分析實驗現象的能力,從而歸納出鈉的性質。
下面從五個方面談一談關于鈉的第一課時的一些想法:
1、 教材分析:
1.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堿金屬編排在化學反應及其能量變化之后,可以把前一章氧化還原反應和離子方程式的知識在此更好地應用,并得到鞏固,也為下一章元素周期律提供了豐富的典型金屬元素的感性認識,本章實質上起到了承前起后的作用。鈉是堿金屬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種金屬,學好鈉的性質可為后面學習其它堿金屬打下良好的基礎。所以,本節教材是本章的重點。
1.2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是從鈉的原子結構特征認識鈉的化學性質。
難點是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分析。
2、 目標分析
2.1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第一次在高中階段遇到一族元素,要指導學生去認識鈉是一種很活潑的金屬,了解鈉的物理性質,掌握鈉的化學性,為以后學習其它族元素作一個鋪墊。
2.2 在能力方面,通過鈉的有關性質實驗以及對實驗現象的討論,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通過改進實驗讓學生體驗化學實驗創造的激情,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3 、 過程分析
(一)創設情景,提出問題
鈉為什么要保存在煤油中?直接放入空氣中會變成什么呢?把鈉投入水中有什么現象?會不會"一石激起千層浪"?帶著這些問題去觀察實驗,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二)演示實驗,觀察現象
通過實物鈉歸納出鈉的顏色、狀態、硬度、密度、熔點、沸點、導電、導熱性等物理性質。演示鈉在空氣中點燃觀察其產物;再演示鈉和水的反應,讓學生總結,最后我歸納其反應現象:"浮"、"球"、"游"、"消"、"紅".(課本上對生成氣體的檢驗方法效果不好,我對此進行了改進:用一裝有半瓶水的塑料瓶,瓶塞上扎一黃豆大的鈉的大頭針,瓶倒置使鈉和水充分反應,取下塞子、點燃火柴靠近瓶口有尖銳的爆鳴聲,效果得到大大改進。)
(三)分析現象,深入探究
鈉是銀白色的,其表面顏色是灰暗的,而鈉在空氣中燃燒后又呈現淡黃色,這些說明了鈉在常溫下易被空氣中的氧氣氧化成氧化鈉、點燃則與氧氣反應生成了過氧化鈉,條件不同,產物不同。鈉與水反應的實質是鈉與水電離出的氫離子反應,當氫離子濃度越大,反應越劇烈,鈉與稀鹽酸的反應會發生爆炸原因就在于此。
(四)總結性質,得出結論
通過鈉的性質得到鈉是一種活潑金屬,具有很強的還原性。結合鈉的性質去解釋鈉的用途,利用多媒體演示鈉的用途。
4 、 學法分析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教給學生對金屬鈉的認識,掌握金屬鈉的性質,透過現象看本質,分析、歸納物質的性質,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調動學生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5、 歸納小結,布置作業
利用多媒體演示鈉的化學性質。從鈉的性質可以類推其他堿金屬的性質,這樣,由點及面、由表及里,對鈉的性質有一個更深刻的認識。
下課后小組研究:
(1)鈉為什么保存在煤油中?
(2)把鈉投到苯和水的混合液中鈉在水和苯間跳上"水上芭蕾",為什么?
(3)鉀與硫酸銅溶液反應的本質是什么?寫出其離子方程式。
本節內容屬于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課題2的內容,本節的主要內容是研究學習單質氣體。通過實驗感知來獲取氧氣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氧氣是初中化學重點內容之一,化合反應和氧化反應也是很重要的兩類化學反應,這些內容都為以后的化學學習奠定了基礎。
(過渡:教師不僅要對教材進行分析,還要對學生的情況有清晰明了的掌握,這樣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來我將對學情進行分析。)。
氧氣是學生很熟悉的物質,通過之前的學習,學生已經初步具備了觀察、描述實驗現象的能力。在進行本課教學時,應該充分調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主意識,以實驗為載體,創設問題情境,將實驗探究與思考交流交替進行,凸顯學生的主體作用。
(過渡:根據新課程標準,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我確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掌握氧氣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了解什么是化合反應、氧化反應。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氧氣性質的實驗探究,提高觀察與總結能力,學習探究氣體性質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增強對化學現象的探究欲望,培養學習化學的興趣。
(過渡:根據新課標要求與教學目標,我確定了如下的重難點:)。
【重點】。
氧氣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及化合反應的概念。
【難點】。
文字表達式的書寫。
(過渡:為了解決重點,突破重點,我確定了如下的教學方法:)。
講授法、實驗探究法。
(過渡:我認為,鉆研教材,研究教法學法是上好一門課的前提和基礎,而合理安排教學程序則是最關鍵的一環,為了使學生學有所獲,我將從一下四方面展開我的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在課程開始我會結合生活創設情境:假如你去攀登喜馬拉雅山,你將準備哪些必需品?為什么?從學生的回答中得到氧氣是一種能夠供給呼吸的氣體,進而設問氧氣還有哪些性質,從而引入本節新課。
通過創設和諧、輕松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想象力,確立從生活走向化學的學習思路。
環節二:新課講授。
1、氧氣的物理性質。
學生根據之前學習空氣一節中有關氧氣的部分知識,以及對課本的閱讀能夠得出氧氣的物理性質。
通過從已有知識向未知過渡,體現循序漸進的認知規律。
(1)木炭與氧氣的反應。
我會做一個木炭在空氣中燃燒和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讓學生觀察、對比實驗現象并分析原因。緊接著我會向集氣瓶中加入澄清石灰水。學生通過觀察,會發現澄清石灰水變渾濁了。對于這個現象我會進行講解,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是二氧化碳,并板書出木炭和氧氣反應的文字表達式。
(2)硫與氧氣的反應。
我將演示硫在空氣中和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讓學生觀察對比實驗現象有何不同。學生通過觀察可以發現硫在空氣中燃燒發出微弱的淡藍色火焰,在純氧氣中發出明亮的藍紫色火焰,并且生成一種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
對于這個現象我會講授硫與氧氣生成的刺激性氣體是二氧化硫。讓學生在黑板上仿照木炭與氧氣反應的文字表達式寫出硫與氧氣發生反應的文字表達式。
(3)鐵絲與氧氣的反應。
提出一個問題“非金屬可以與氧氣發生反應,那么金屬是否也能與氧氣發生化學反應?”讓學生帶著這個問題觀看鐵絲在空氣中與在氧氣中的對比燃燒實驗的視頻。從視頻中能夠看出鐵絲在空氣中加熱發紅但是沒有燃燒,鐵絲在氧氣中劇烈燃燒,火星四射,發出耀眼的白光,并且生成黑色固體。
對于生成的黑色固體四氧化三鐵我會進行講解。讓學生自己書寫出文字表達式并且讓學生根據視頻中的內容解釋鐵絲呈螺旋狀的原因,以及瓶底放少量水的原因。
設計以上教學過程是為了通過實驗以及視頻的播放將抽象的原理形象具體化,讓學生更容易理解,增強對化學現象的探究欲望,培養學習化學的興趣,達到我的教學目標。
(4)氧氣的助燃性。
讓學生根據以上三個實驗的現象推斷氧氣還有什么性質。學生根據木炭、硫、鐵絲在氧氣中反應更加劇烈,說明氧氣能夠支持燃燒。
3、化合反應與氧化反應。
讓學生觀察對比黑板上的文字表達式,學生能夠得出共同點均為多種物質生成一種物質的反應。并且都有氧氣參與反應,在這里我會給出化合反應和氧化反應的定義。
環節三:鞏固提高。
在這一環節中,我會請學生來解答鹽酸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這一反應是否屬于化合反應,來檢驗學生對于本節課內容的掌握程度。
環節四:小結作業。
請學生回答本堂課的收獲有哪些,可以回答學到了哪些知識,也可以回答學習的感受。
布置作業:根據本節課所學習的氧氣的化學性質,來說一說氧氣在日常生產生活中的應用有哪些。
在教師招聘考試中,說課對于廣大考生來說是比較陌生的,考生不清楚圍繞哪些內容進行展開說課。今天,中公教師特意為大家準備了一篇關于《愛護水資源》的說課范例,希望能夠為各位考生的考前備考提供一些啟發和幫助。
各位評委好,我是xxx號考生,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愛護水資源》,下面開始我的說課。根據新課標理論,我將以教什么,怎樣教,為什么這樣教為思路,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等幾個方面進行說明,首先說一下我對教材的認識。
《愛護水資源》教材主要介紹了人類擁有的水資源概況和愛護水資源兩部分內容。人類擁有的水資源概況,一方面從儲量上說明水的豐富,另一方面從可直接利用的淡水量上說明水的短缺。這種從事物兩個方面認識事物的方法不僅有利于學生對水資源形成全面、正確的認識,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愛護水資源部分,主要是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增強學生的愛水、節水意識,有利于提高學生從科學角度認識水的積極性。
過渡:這是對教材的認識,下面說一下本班學生的情況。
初三的學生對于生活中的事物充滿了好奇心,尤其對于像水這種生活中學生可以接觸到的事物,更能增強學生的興趣。在課前老師布置了預習任務,通過搜集信息使學生了解相關知識,在學習后能夠加強學生對愛水和節水的責任意識。
過渡:結合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三、
】
了解自然界水的存在和分布,知道世界和我國的水資源情況,掌握水體污染的來源、危害以及防治水體污染的措施。
通過調查研究和收集資料,學會用辯證的方法看待水資源的豐富和有限。
【】。
懂得合理利用水資源的重要性,初步形成節約用水保護環境的意識。
過渡:下面我再說一下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
四、
水資源概況,水資源保護。
水資源的保護。
為了落實課程目標中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和全面的發展,這節課我將采用信息搜索法、講授法、多媒體展示和討論法等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搜集信息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過渡:下面說一下本節課教學過程的設計,這節課我準備分四個環節:導入新課,新課教學,鞏固提高和小結作業。層次分明,重難點突出。下面我詳細介紹我的教學過程。
六、
用投影儀播放節水標志,教師提出疑問,引出水資源的寶貴,提高學生對水資源的重視,引出今天學習的重要內容—愛護水資源。
1.人類的水資源既豐富又短缺。
(1)教師調查了解預習作業中搜集有關世界和我國儲水量的信息,說明水資源豐富。
對于以敘述性材料為主的學習內容,我設計了學生信息搜索的預習環節,一方面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另一方面,對課堂上學生討論探究打下基礎。對于具體數據和圖片的搜集更能直接的增強愛水、節水意識。
(2)淡水資源極度缺乏。
淡水資源的缺乏與人類水資源豐富形成對比,從事物兩個方面認識事物的方法不僅有利于學生對水資源形成全面、正確的認識,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更加鮮明的證實水資源的寶貴。
(3)我國屬于嚴重缺水的國家。
教師通過了解學生搜集的信息和展示我國水資源總量圖片和人均水量數據,說明我國是嚴重缺水的國家,學生對于缺水幾乎沒有切身體驗,但缺水的問題卻一直存在。浪費水的現象普遍存在,運用學生們所說的浪費現象,進行下一板塊愛護水資源的學習。
2.愛護水資源。
(1)節約用水。
運用20xx年7月紫金礦業發生銅酸水泄露事件,表明愛護水資源不單單要節約用水,還要防止水體污染。
(2)防止水體污染。
我會組織學生對搜集的資料和教材中關于水污染的話題,討論總結如何防治水污染,增強學生對污水處理時的科學理念。之后我會歸納總結工業、農業、人類生活三方面對水資源造成的污染及防治,使學生初步了解從哪些方面防止水體污染,為后續學習奠定基礎。
我會提問學生世界水日和中國水周是哪幾天?激起學生對身邊節水活動的注意,增強節水意識。在此基礎上為同學們普及中國水周等節水措施。
向每個學生發放一張生活用水調查表,了解各個家庭用水量及其是否做到節約使用。課后學生交流匯報,討論有效建議,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
各位老師、同學:
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溶液的形成》,選自人教版初中化學九年級下冊 第九單元第一節。這是一節課前說課。今天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及教學程序三個方面來進行說課。首先是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介紹溶液的基礎知識,是以后學習溶解度以及溶質質量分數的基礎。在以后的學習過程當中,有很多化學反應都是在溶液當中發生的,所以要求學生系統的掌握溶液的基本知識,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基礎。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a.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1) 了解溶液、溶質和溶劑的概念,知道溶液的特征與組成;
2) 了解乳濁液的概念,知道乳化現象;
3) 了解溶液在生產生活方面的應用;
2、 過程和方法
3、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 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2) 引導學生產生勤于思考、善于發問的好習慣;
b. 教學重點
1、 溶液的概念,溶液、溶質、溶劑三者之間的關系
2、 溶液的特征與組成
c. 教學難點
1、 乳濁液的概念,乳化現象的解釋
2、 溶液與溶質之間的辯證關系
溶液是生活中最常見的一類物質,它與學生的生活有著很大的聯系,本節課從學生熟悉的物質入手,通過對這些物質進行分析歸納,使學生對溶液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知識。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幫助學生理解溶液的概念,更加直觀。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溶液在生產生活中的作用,認識到化學學科的社會意義,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觀察、記錄、分析實驗現象的能力。
首先從學生們最熟悉的物質入手,引出新課溶液的形成,通過蔗糖溶于水的實驗介紹溶液的概念,講解溶液的特征和組成。通過實驗介紹溶質與溶劑之間的辯證關系。再由實驗引出乳濁液、乳化現象,最后介紹溶液在生產生活中的重要性。
9.1 溶液的形成
一、 溶液的定義
特征:均一、穩定
組成:溶質、溶劑
二、 乳濁液的定義
乳化現象
溶液的應用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說課內容。懇請老師、同學批評指正。謝謝!
各位老師,各位同學下午好!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2010年人教版九年級化學上冊第二單元《我們周圍的空氣》中課題1《空氣》。本課題為一個課時,內容包括空氣是由什么組成的、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資源、保護空氣三部分。以下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來進行說課。
一、 說教材
本課題第一部分通過拉瓦錫實驗得出空氣組成為氧氣和氮氣,進而通過磷的燃燒實驗驗證并由此引出混合物、純凈物的概念。第二部分通過對氧氣、氮氣、稀有氣體的應用來體會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資源,由前兩部分內容學習引出第三部分內容保護空氣。這一課題是中學生接觸化學學科后第一個比較深入的課題你,是入門課題。本課題也為以后學習氧氣及其制備打下基礎,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在化學課標中提出:教學要培養學生興趣,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因此我制定本課題的教學目標有:
1、知識與技能:通過實驗了解空氣組成并對空氣污染和防治有所認識。
2、過程與方法:初步培養學生觀察實驗,分析問題的思維能力、查閱資料的能力,加強合作、表達與交流。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環保意識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因為學生對空氣有一定的認識基礎并且本課題很容易引起學生興趣,可以說補存在特別難的教學點,所以我把教學重點放在對空氣組成成分實驗探究上。
二、 說教法
本課題是初中化學中接觸具體物質知識的開端,以空氣為主題開展教學活動,符合“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進行科學教育”的原則,因此,我選擇情景教學法、實驗探究法、小組合作法等教學方法。通過情景分析、實驗現象觀察、記錄、分析等,讓學生自主建構知識,讓學生在全部的教學活動中處于主動參與、感興趣的狀態中,讓學生成為真正的學習主人。對于保護空氣的教學,讓學生從日常事例中分析總結后,采用討論總結法,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取知識。由于學生還沒有元素、分子等概念,因此在教學概念是不宜擴展,在討論過程中,學生提出心問題、用途,應予以鼓勵表揚。
三、 說學法
學生對空氣有一定知識的基礎,與小學課自然課中知識有聯系,
因此很容易引起興趣,因此,我主要從以下幾點引導學生學習:
1、指導學生在課前對崇左空氣質量做調查,對空氣質量及其評價依據有所了解。
2、指導學生理解拉瓦錫實驗的方法、原理及結論。
3、仿照拉瓦錫實驗原理,利用紅磷燃燒來驗證結論,從中指導學生自主觀察實驗現象,培養其觀察能力,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
4、通過對課本圖片展示,指導學生討論、總結,讓學生自主建構幾種氣體的應用及原因,得出幾種氣體的性質,從現象到本質去了解新知識,初步體驗性質決定用途的化學原則。
5、指導學生對身邊大氣污染及其防治認識來提高學生環保認識。
四、 說教學過程
導入:我讓學生對課前對崇左空氣質量的調查結果分享,引出空氣的話題,并由此激發學生上課的積極性。
空氣是有什么組成的:通過“在大家做活動的時候喜歡在室內還是在室外?為什么?”提問,學生回答,引出空氣的寶貴,再提出“空氣是由什么組成的?科學家又是怎樣進行研究的呢?我們能否模仿科學家進行驗證呢?”這些疑問都與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產生沖突,激發學生學習的濃厚興趣和求知欲。在學生產生疑問急于想知道答案的時候,我把拉瓦錫實驗講述給學生,讓學生快速領悟研究空氣組成的實驗原理、方法。此后,我進一步引導學生,讓學生得出用燃燒法來模仿驗證,并現場來做紅磷在空氣中燃燒實驗,而且詳細介紹實驗用品及步驟,強調學生要注意觀察的實驗可能發生的現象,這樣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快速掌握前人研究空氣組成的實驗原理及成果,做實驗是使學生學習實驗操作步驟和操作技術,引導學生掌握科學思維方式。做完實驗后,我讓學生對實驗現象及發現問題進行討論,由此完成本課題第一個教學內容。接著由空氣組成引出純凈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在學習概念之后,我設計了隨堂練習,這樣設計讓學生充分理解、記憶并運用概念解決問題,達到深化知識的效果。
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資源:對于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我先讓學生進行討論得出氧氣、氮氣、稀有氣體等在人類生活生產中的應用,接著提出“是什么原因讓他們又這樣的用途?”學生通過討論合作可以得出答案,此時我要補充的是氧氣、氮氣、稀有氣體的性質,讓學生自主建構幾種氣體的性質用途,由此達到第二部分內容的教學。
保護空氣:由討論“在你身邊發生過哪些大氣污染的現象?大氣污染會造成什么樣的危害?為保護大氣,你能做些什么?”幾大問題過度到第三部分內容,先指導學生分析圖2—8(大氣污染),目的是讓學生思考問題時更有目的性、方向性,注意力更集中,思維更全面、更清晰。然后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敘述大氣污染的方式和治理方法,此設計以小組為單位,培養學生合作精神,增進友誼。并通過提問“你能為保護大氣做些什么?”提高學生表達交流的能力,同時提高學生環保意識,達到情感目標的教學。
結課:我通過鼓勵學生對課前的調查結果以圖片、論文等形式展現,并在網上做交流,使學生自主學習、利用網絡。并由“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知道了什么?”提問為結尾,引發學生對本課題知識進行總結,使知識更系統化。
五、 說板書設計
由于本課題知識內容不多,所以我將空氣組成以示意圖展示,而氧氣、氮氣、稀有氣體的用途及原因用表格展示,并將混合物、純凈物概念書寫出來,用化學符號列舉純凈物,為以后學習元素符號打下基礎。最后對空氣污染及其防治也用表格形式展現,利于學生理解和記憶,對知識一目了然!
對于《空氣》的說課就到這里,希望各位老師指導指正!
【過渡】接下來說一說我所面對的學生。
學生在前面學生已學習了鋁的化學性質,鈉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質,學生在頭腦中已經初步形成了一套學習元素化合物性質的模式,這為本節課學習鋁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質奠定了基礎。但兩性化合物這個概念學生并沒有接觸過,要想使學生理解并掌握這個概念,就需要利用好化學學科的典型手段——實驗。教材中對鋁的化合物性質的探究,尤其是對氫氧化鋁兩性的探究,是這一塊內容的重點,在學生以后的工作、學習和生活中經常會遇到,要充分利用起來,讓學生積極參與進來,對以后的學習也會有很好的鋪墊作用。
【過渡】結合對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能說出氧化鋁的主要物理性質;(2)學會實驗室制取氫氧化鋁的方法及al3+的鑒定方法(3)理解兩性氧化物和兩性氫氧化物的概念,掌握al2o3和al(oh)3的分別與hcl和naoh溶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和離子方程式。(4)知道鋁的氧化物和氫氧化物的用途,知道明礬的相關性質。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設計實驗來判斷兩性化合物并驗證其性質,學會科學的實驗方法,正確的實驗操作,合理的實驗設計和分析,提高學生綜合運用實驗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基于以上對教材、學情以及教學目標的確立我將本節課的重難點確定如下:
【重點】。
氧化鋁和氫氧化鋁的兩性性質,al(oh)3的制備。
【難點】。
al(oh)3的制備,兩性氧化物和兩性氫氧化物概念的形成。
【過渡】根據新課標倡導的學生觀及教師觀,為了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以及教師教學的主導地位我將本節課的教育教學方法做了如下設計:
本節課采用多媒體展示內容與先前學習的知識形成沖突認知沖突進行導入,以實驗探究法為主線,結合使用隨堂實驗、多媒體展示、啟發法、比較、歸納分析、交流討論等教學方法進行教學。
根據新課程改革理念的要求,在學習中要使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強化科學探究的過程,強化科學探究的意識;在教學中要開展“以實驗為基礎的`多種探究活動”,使學生在探究中獲得知識、體驗;在探究中培養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在探究中學會做人,學會合作,學會做事。
本節課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利用已學習的鋁的化學性質,來動手實驗獲得氧化鋁兩性的知識。通過生活實例的引入,學生相互討論、自主探究、動手實驗來完成氫氧化鋁的制備,并獲取氫氧化鋁的兩性知識。充分利用了以實驗為基礎的多種探究活動來完成學習目標,達到了教學目標要求。
【過渡】接下來重點談談我的教學過程設計。
教與學是有機結合而又對立統一的,良好的設想,必須通過教學實踐來實現,因此我設計了如下的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導入新課。
首先是導入環節,在此環節中我準備用創設情境法進行導入。在課程開始前通過多媒體展示各種鋁制產品的圖片。這與學生已學過鋁的性質很活潑形成了認知沖突,引發學生思考活潑的鋁,怎么可以應有的這么廣泛,激發對鋁的重要化合物性質的探討,開啟了課堂教學。
第二環節:新課教學。
接下來進入新課教學環節。此環節我將并應用已學的鋁的化學性質的方法,借助實物、學生動手實驗的方法進行教教學,同時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參與新知的建構。
1.實操結合,形成概念。
在這一環節中,通過觀察氧化鋁粉末實物,來認識氧化鋁的物理性質。再通過結合導入時應用的圖片,引發學生思考哪些物質可以腐蝕這些產品。學生已有的鋁性質的知識,進行動手實驗,獲得氧化鋁兩性的新知識。
2.實驗探究,深化概念。
教師出示生活實物胃舒平,引發學生制備胃舒平的主要成分氫氧化鋁,開啟氫氧化鋁知識的學習。
接著讓學生圍繞著氫氧化鋁的制備進行討論,學生得出有兩種方法都可以得到氫氧化鋁,(1)用al2(so4)3溶液和naoh溶液來制備。(2)用al2(so4)3溶液和氨水來制備。學生進行實驗,并根據實驗,得出氫氧化鋁的制備方法。
在制備的過程中,學生們發現氫氧化鋁可以溶解強氧化鈉得新知,學生通過用氧化鋁性質學習的方式來進行實驗驗證,獲取氫氧化鋁兩性的知識。最后教師總結,并補充氫氧化物的又一化學性質-不穩定性。
通過氧化鋁和氫氧化鋁,學生已經具有獨立學習的能力,所以在鋁鹽知識的學習中,教師知識通過新聞實例引入明礬,學生自主學習的到鋁鹽的化學性質。
這一環節的設計中主要是使用了層層逼進進行探,學生的自主學習發揮到淋漓盡致。為學生形成化學概念和理解化學理論提供了豐富的感性素材,加深了學生理解和掌握金屬及其化合物性質的知識。
第三環節:鞏固練習,拓展延伸。
2.請完成下列鋁及其化合物之間的相互轉化關系圖,并寫出上述轉化圖中的反應化學方程式,是離子反應的寫出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組織學生進行課堂練習,對本節內容加以鞏固延伸。
第四環節:小結作業。
1.課堂小結。
采取學生先小結,老師后總結的方式,目的在于:1、訓練學生概括總結的思維能力2、實施以主動建構為基礎的精簡教學策略,以圖表的方式直觀讓學生清楚本節的內容要點,及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使學生知識系統化,網絡化。
2.布置作業:
為了體現素質教育的理念,本節課的課后作業預留了必做題及選做題的方式。
我的板書本著簡潔、直觀、清晰的原則,采用的是綱領式的板書,這就是我的板書設計。
教材是教師執教的依據,也是學生學習的依據。首先談談我對教材的理解。本課選自魯教版八年級全一冊第二單元第二節《自然界中的水》第2課時《天然水的人工凈化》。本課題以水為載體,探討常用凈化水的方法與技能,主要掌握沉淀,過濾,吸附、蒸餾等常用的凈水方法。教材處理方法是將課標要求的靜置沉淀,過濾,吸附沉降、蒸餾等凈化水的方法有序的聯系,突出過濾這個重要的實驗操作技能。同時,過濾又為后續粗鹽的提純打下基礎,因此本節內容還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掌握他們的情況有利于課堂的教學。在本節課之前,學生已具有基本的實驗操作技能,但對于實驗的規范操作以及實驗現象觀察能力,分析思維能力,歸納總結能力等探究能力有待進一步培養和提高。沉淀、過濾是學生第一次系統地體會和學習分離混合物的方法,這也為以后系統學習混合物的分離提供了知識準備,為學生更地掌握混合物分離的一般方法搭建了一個很好的平臺,因此本課的學習具有重大意義。
根據新課程標準,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我確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能說出沉淀,過濾,吸附,蒸餾等常用的凈化方法;掌握過濾的實驗操作。
2.通過練習過濾的實驗操作提高實驗操作技能和動手能力。
3.通過實驗探究活動,體驗科學探究的艱辛和喜悅,感受化學世界的奇妙。
【重點】。
沉淀,過濾,吸附,蒸餾等常用的凈水方法;過濾實驗原理及注意事項。
【難點】。
過濾實驗的操作。
確定這樣的重難點,是我在對教材了解的基礎上,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并充分結合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而制定的。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重點,教學方法的選擇尤為重要。在教法方面,我將采用啟發誘導的方式,通過創設情境,讓同學們感受新知,鞏固新知,在學法方面,我將鼓勵學生小組討論,動手操作等方式展開自主學習。
接下來我來重點說一下我的教學過程。教學過程包括了四個環節:導入新課、新課講授、鞏固提升、小結作業。我將會這樣展開我的教學:
環節一:導入新課。
在這一環節中,我采用創設情境法:上課伊始,首先我將引入魯濱遜漂流記的故事,讓大家思考如何幫助魯濱遜把黃泥水轉變為可飲用的水,從而引出本課主題。這樣設計不但可以活躍課堂氣氛,還能讓學生從生活中感受化學、發現化學,培養學科興趣。
環節二:新課講授。
導入之后就是新課講授環節,這一環節我會以四個水凈化的方法展開。
首先是吸附沉降。我將采用提問和演示的方法展開,首先通過“如何除去像泥沙這種不溶性的雜質呢?”、“用靜置的方法可以除去所有的不溶性雜質嗎?”這樣的問題串引起學生思考,隨后展示明礬凈水的過程,使學生通過直觀演示更好的掌握明礬的作用。
之后是過濾。過濾是初中化學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實驗操作,需要學生掌握的內容有過濾的作用以及過濾操作。我會先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從而讓學生意識到過濾的主要目的是去除不溶性雜質,接著演示完整的過濾操作,包括濾紙的折法、裝置的組裝、操作中的注意事項。隨后請學生總結演示操作中的注意事項,經過小組討論,師生共同歸納總結出過濾操作的注意事項“一貼二低三靠”。為了讓學生更深刻的體會“一貼二低三靠”的重要性,我會組織學生以化學小組的形式對黃泥水進行過濾操作,實驗同時教師注意巡回指導。實驗結束后,小組之間相互展示實驗成果。濾液不澄清的小組注意總結原因。從而完成對于過濾操作的講解。
接下來是活性炭吸附。我會讓學生觀察濾液和純凈水,看看有什么區別,接著將活性炭包放入略帶顏色的濾液中,充分攪拌后靜置。觀察燒杯中的液體變化。進而在ppt上展示關于活性炭吸附異味和色素的資料,請同桌之間相互探討活性炭凈水的主要原理。
最后是蒸餾。我會組織學生進行實驗,用滴管滴取上述燒杯中的清液,滴在潔凈的玻璃片上,置于酒精燈上慢慢加熱,至水分消失觀察現象。再將活性炭吸附后的濾液加熱煮沸,使水蒸氣冷凝在燒杯上部的表面皿上。取所得冷凝水,滴在玻璃片上,在酒精燈上慢慢加熱到水分消失。觀察玻璃片上發生的現象。通過實驗證明通過蒸餾的方法可以除去水中的可溶性雜質。
經過以上過程便完成了對于水凈化方法的學習,學生掌握了沉淀,過濾,吸附,蒸餾等凈水方法。之所以利用課堂時間組織學生進行過濾操作,是為了讓通過親自動手操作對實驗操作步驟、實驗裝置、操作方法等有總體的認識,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和動手能力。
環節三:鞏固提升。
新課講授后就是鞏固提升環節,我會提問學生過濾后濾液仍然渾濁的原因有哪些?最后師生總結得出正確答案,達到深化過濾操作等相關知識的目的。
環節四:小結作業。
課程最后,我會請學生回答本堂課的收獲有哪些,由學生總結課堂內容。最后布置作業:課后查閱資料看看日常生活中煮水壺的底部的水垢是什么成分,生水和煮沸之后的水有什么區別?下節課交流討論。
鋁的氧化物與氫氧化物位于蘇教版必修一專題3第一單元第二節,是屬于元素化合物知識的范疇。它是高中學生學習的重要化學知識。在學習這部分內容時,使學生能初步積累一些對化合物的變化的規律性認識,可以為后面學習其他的元素打好基礎。
2、目標分析。
在本節課中,課程標準要求:根據生產、生活中的應用實例或通過實驗探究,了解鋁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質。所以,我確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氧化鋁、氫氧化鋁的兩性和相關性質。
2、能分別寫出它們與強酸強堿反應的化學反應方程式與離子方程式。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教師演示實驗,得出氧化鋁氫氧化鋁的兩性。
通過自主探究活動,進一步了解探究活動的一般方法和過程,學習構建知識結構和原理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實驗探索,掌握氧化鋁和氫氧化鋁的制備方法,體驗實驗與探究的樂趣。
3、教學重難點。
基于我對本節教材價值的認識和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我將教學重點確定為:氧化鋁和氫氧化鋁的兩性;難點是:對兩性氧化物的理解和化學方程式。
重難點的確立依據:因為學生第一次遇到具有兩性的化合物,較難理解和學懂,因此,我把氧化鋁和氫氧化鋁的兩性定為教學的重難點。
在前面,學生已經學習了關于鹵素、鈉和鎂等有關元素化合物的知識,也學習了從鋁土礦中提取鋁的方法。但由于缺乏系統的元素理論,學生可能感覺元素化合物知識比較零散,較難學懂。而且,元素化合物的知識會相對比較枯燥,學生有可能沒興趣學習。所以,在學習本節內容時,需要用實驗來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自主探究,動手做實驗,能夠較好的讓學生掌握本節課的知識,并加深對于本節知識的印象。
情景引入實驗演示小組討論實驗探究課堂小結引入新課來結課。
1、氧化鋁。
(1)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我會通過投影兩組圖片,第一組是鋁土礦、氧化鋁粉末、氧化鋁制成的坩堝,第二組是紅寶石和藍寶石。并讓同學們歸納氧化鋁的物理性質。
【設計意圖】:結合教材資料卡上出現的有關知識創設鋁的氧化物的情境,通過展示有關氧化鋁的圖片,引領學生進入學習的狀態,并通過圖片提供的信息,歸納出氧化鋁的物理性質。
(2)演示實驗得出結論。
【教師活動】取兩支試管各加入少量氧化鋁粉末,后分別滴入適量的稀鹽酸和氫氧化鈉溶液,觀察實驗現象。
引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得出氧化鋁具有兩性,是兩性氧化物的結論并給出兩性氧化物的定義。
【設計意圖】:師生互動,探究新知。學生通過觀察和分析實驗現象,培養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和分析實驗現象的能力。
2、氫氧化鋁。
(1)創設問題情景,引入新知識。
通過向偏鋁酸鈉水溶液中加入二氧化碳產生氫氧化鋁引出氫氧化鋁,進而通過觀察氫氧化鋁得出氫氧化鋁的物理性質。
【設計意圖】通過制備氫氧化鋁的方法引出氫氧化鋁。
(2)提出問題演示實驗。
【教師提問】氫氧化鋁是否也像氧化鋁那樣具有兩性呢?然后通過實驗驗證。
【教師演示】向兩只氫氧化鋁的試管中分別加入鹽酸和氫氧化鈉溶液,觀察實驗現象。
引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得出氫氧化鋁具有兩性,是兩性氫氧化物的結論并給出兩性氫氧化物的定義。
【設計意圖】通過類比、演示實驗的方法得出氫氧化鋁的兩性。
3、氫氧化鋁的制備。
(1)氫氧化鋁制備。
運用所給藥品,分小組討論制備氫氧化鋁的方案。
并猜想不斷向氫氧化鋁溶液中通入氫氧化鈉的現象,進行實驗,驗證猜想。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能根據所學的知識設計實驗方案的能力,即活學活用的能力,并培養他們歸納、總結的能力。
4、歸納小結。
分別從氧化鋁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的兩性,氫氧化鋁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的兩性,及氫氧化鋁的兩種制備方法進行總結。
5、創設新情景,引出下節課內容。
【設計意圖】引出下節課所學內容,引起同學們的好奇心,激發同學們的學習興趣。
首先感謝區教研室給我提供展示的平臺,同時也希望在座的各位專家、評委、老師給我的課提出寶貴的意見。今天我要說課的內容是如何識別酸和堿。下面我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設置、教學方法選擇、教學過程設計及教學反思等六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教材分析。
酸和堿是我們比較熟悉的兩種物質,酸和堿的生產及使用對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具有重大的作用。本節課主要目的是把酸和堿的知識與前面學習的這些有關章節的知識緊密聯系起來,擴大學生的視野,并鞏固前面學習的知識,提高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懂得運用化學知識和方法合理開發和利用資源。為學生直接參加工農業生產,更好的使用酸和堿做好知識和思想準備。
因此,用酸堿指示劑識別酸、堿的方法及從微觀粒子h+和oh-的角度去認識溶液呈酸性或堿性的原因是本節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二、學情分析。
對于有酸味的物質(白醋、檸檬汁、西紅柿等)和有滑膩感的物質(熟石灰、肥皂、洗衣粉等)學生并不陌生,但這些物質為什么有的有酸味,而有的有滑膩感?怎樣用化學方法識別它們?這些問題雖然學生以前沒有認真思考過,但卻最能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所以教學起點應定位于學生已有經驗的基礎上,設計有利于他們自主學習和創造的化學學習情境,讓他們去觀察、去透過表象看到事物的本質,并探索出規律來,在“做科學”的實踐中逐步形成終身學習的習慣和能力。
三、教學目標。
基于以上分析,本節課主要達到以下“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學會用酸堿指示劑、石蕊試紙來檢驗溶液的酸堿性。
2.過程和方法:通過親歷實驗探究過程,初步學會從h+和oh-的角度去認識溶液呈酸堿性的原因,進一步建立宏觀與微觀相聯系的思維方式。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讓學生獲得成功的愉悅感,以輕松的心情去認識多姿多彩的化學知識,初步建立將科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的理念。
四、教學方法選擇。
為達成以上教學目標,我準備采用包括實驗探究法、談話法、討論法等在內的過程式教學方法。
五、教學過程設計。
下面談談授課過程的設計,授課過程分為四個環節:
(一)課前背景資料的準備:
學生準備。
1.提前一周讓學生去準備有酸味的物質和有滑膩感的物質。
2.搜集牽?;ê退嵊甑挠嘘P知識。
教師準備。
牽?;ê退嵊甑挠嘘P媒體材料,酸堿指示劑的制作方法。
(二)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從實物到資料,從生活到化學,學生感覺比較親切,同時給學生一種震撼,激發起學生強烈地尋找解決問題辦法的渴求,以求達到“未成曲調先有情”的課堂效果。
(三)實驗探究、解決問題。
通過探究,主要解決以下兩個問題:
1、如何識別酸和堿?
讓學生將準備好的有酸味的物質和有滑膩感的物質拿出來,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驗、觀察、比較、分析、總結,歸納得出識別酸和堿的方法。再通過小組間交流課前搜集的資料,進一步了解酸和堿的不同。這樣通過觀察實驗直觀了解,再到查閱資料豐富見聞,學生便總結出的識別酸和堿的方法:即用用酸堿指示劑、酸堿試紙來檢驗溶液的酸堿性。
2、酸和堿的本質區別在哪里?
識別酸和堿的成功探究為酸和堿的本質區別的探究增大了內驅力,學生們興致勃勃。教師可提供鹽酸、醋酸、熟石灰、氫氧化鈉、食鹽的化學式,在實驗的基礎上讓學生們說說看酸和堿的本質區別在哪里。學生進行交流分析,談談自己的看法,教師也參與進去,形成了生生交流與師生交流的局面,使學生逐漸形成正確的認識,達成共識:酸溶液中都有h+,堿溶液里都有oh-,由于它們的存在,使酸和堿分別具有各自的通性。
然后教師可提出如下問題:牽?;勺儞Q不同的顏色,能否用它來制作酸堿指示劑,請說出制作方法,有沒有其他植物也可用來制作酸堿指示劑?在展示酸堿指示劑的制作方法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從是否實用、經濟等角度上自我評價和反思,形式上可采用辯論的方式。這樣不但培養了學生評價和反思的能力,而且培養了學生從實際出發思考問題的品質,為將來參與實際工作奠定了基礎。至此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得到了突破。
(四)總結評價與反思。
讓學生對本節課知識進行自我總結回顧,不但要弄明白我學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而且教師隨時讓學生把自己感受至深的東西記下來,作為其珍藏一生的積淀。
然后教師設計一個挑戰自我的題目:酸雨是三大環境問題之一。酸雨的形成是一個復雜的大氣化學和物理現象,主要是大氣被污染,工業廢氣等有害物質so2、no2,進入大氣形成。由于我國的能源結構是以煤炭為主,所以為so2排放大國,也是酸雨的受害國。酸雨給人類帶來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它可以使大片的森林死亡,農作物枯萎,破壞水生態環境使水中沒有任何生物活動,還能加速建筑物、文物的腐蝕和風化過程等。棗莊作為“煤城”,煤炭被廣泛應用,調查一下各用煤單位有沒有采取一些減少大氣污染的措施,同時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議。并思考如何知道棗莊是否也遭受酸雨的危害。
六、教學反思。
通過本節課教學的設計,我深刻體會到了“生活是最好的素材”這一藝術創作的理念,并把它運用到了化學課堂設計中,引導學生從生活入手,理性地分析生活,研究生活,得到經驗,獲得真知,然后將得到的東西再靈活地運用到生活中去,展現了科學研究與發現的真實過程,實現了“從生活走進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這一要求。
本節課由于實驗探究、討論整理的環節偏多,所以課堂節奏的調控需要深入思考,需要教師在課堂上靈活地處理和把握,以便順利完成教學任務。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文檔為doc格式。
。
物質的推斷題是近幾年部分省市中考必考的題型之一。它是通過物質的轉化關系,從已知的實驗現象和特殊性質進行分析推理,從而確定物質的種類、組成或化學式的題目。這種題目具有考查的知識覆蓋面廣、信息量大、條件隱蔽、題型多變、綜合性強、關系復雜、文圖較多等特點,對學生的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是一種很好的考查。雖然試題的難度不是很大,我們也要引起足夠的重視。
物質的推斷題主要考查元素化合物知識??赡軓囊韵聨讉€方面出題:
1、描述型:完全用文字或不完整的化學方程式描述,給出物質或元素的范圍、特征性質或現象。要求推斷元素或物質的種類、名稱,也可以推斷混合物中一定有什么、一定沒有什么、可能有什么等。
2、框圖型:這類題型是以框架結構形式給出相關物質之間的轉化關系,給出或不給出考慮物質的范圍,要求考生推斷出各種未知物質,再根據題意作進一步的解答。這種題目具有反應復雜、信息處理量大、難度較大的特點,往往需要反復推敲才能解答。
3、表格型:這類題型是以圖表結構形式給出相關物質之間的轉化關系,給出物質之間的關系,要求同學推出未知物質,再根據題意進行解答。這類題目相對來說比較簡單。
4、連線型:這種題目往往用圓表示物質,用兩圓相離、相切、相交或包含的位置關系表示兩物質之間反應、轉化或物質類別的并列、相交或從屬關系;學生經過九年級化學的初步學習,對化學知識與技能有了一個初步的、模糊的認識,但是缺少系統性的、整體性的知識脈絡,綜合應用的能力較弱,對稍復雜的化學問題往往感到無從下手,往往容易把簡單問題復雜化,產生畏懼心理,對化學的進一步學習產生極大的阻力,為此,我們的復習就是要突破學生這種心理,讓他們擁有打開化學世界的鑰匙。
1、知識和能力目標:引導學生采集每一道推斷題的突破口(知識點),得出相應物質的名稱和化學式,分析反應關系,根據物質的性質形成相關的知識網絡,并在此基礎上解答相關的問題,同時通過書寫化學方程式來鞏固物質間的反應關系。
2、過程和方法:初步學會運用比較、分類、歸納、概括等方法對獲取的`化學信息進行加工整理。提高審題、分析、判斷等解題能力,運用所學化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對推斷題的專題復習,保持和增強學生對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學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保持其學習化學的興趣。發展勤于思考、嚴謹求實、勇于創新和實踐的科學精神。說重點難點:
重點:能綜合運用所學過的知識解答化學推斷題。
難點:找出推斷題中的突破口。
1、采用直接引入的方法,匯聚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好奇心。
2、探究式教學法,模式為:質疑—分析—思考—推測—檢驗——確定,讓學生通過分析、思考、探究、論證得出科學結論。
3、互動式教學法,在教師的講解過程中,有學生的猜想、討論、師生之間不停地進行“信息”交流,有助于學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學習積極性的提高,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
1、研究性學習:學生通過推測、分析、思考來探究推斷題的解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
2、自主學習:通過復習,指導學生以所掌握的化學知識經驗和對推斷題的閱讀分析,并猜想推測,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和綜合應用基本知識,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1、解題技巧:解題的關鍵在于尋找突破口(又稱“題眼”),然后順藤摸瓜進而完成全部未知的推斷。這些突破口往往是:物質的特殊的性質、用途、結構;沉淀、氣體、溶液的特殊顏色;特殊的反應條件、反應類型、反應現象和轉化關系等。根據突破口進行順推、逆推或順推逆推相結合的方法,對有關的信息進行邏輯推理、分析比較、綜合整理、從而得出正確的答案。以下是推斷題常用的突破口:
(1)固體顏色:ccuomno2fe3o4fe粉;cu,fe2o3紅磷(紅色);s(黃色),鎂條鐵絲鋁片(銀白)。
(2)溶液顏色:cucl2cuso4(藍色);fecl2feso4(淺綠色);fecl3fe2(so4)3(黃色);kmno4(紫紅色)。
(3)火焰顏色,s在o2中燃燒(藍紫色)sh2在空氣中燃燒(淺藍色);coch4在空氣中燃燒(藍色)。
(4)沉淀顏色:caco3、baco3、baso4、agcl、mg(oh)2。
(白色),cu(oh)2(藍色)fe(oh)3(紅褐色)。
(5)氣體顏色:多為無色氣體,h2o2n2coco2ch4so2。
點燃(有o2參加的反應);通電(電解h2o);催化劑(h2o2或kclo3分解o2);高溫(caco3分解,c還原cuo、fe2o3或co還原fe2o3);加熱(kmno4、kclo3等的分解)。
(1)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無色無味氣體是co2。
(2)能使黑色cuo變紅(或紅色fe2o3變黑)的氣體是co或是h2,固體是c。
(3)能使燃燒著的木條正常燃燒的氣體是空氣,燃燒更旺的是o2,熄滅的氣體是co2或n2;能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的是氣體是o2.
(4)能使白色的無水cuso4粉末變藍氣體是水蒸氣。
(5)在o2中燃燒火星四射的物質是fe。
(6)在空氣中燃燒生成h2o和co2的物質是有機物,例如ch4c2h5oh。
(7)能溶于稀hcl或稀hno3的白色沉淀有不溶性堿和caco3baco3,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是agcl和baso4。
(1)地殼中含量最多的是元素是o,含量最多的金屬元素al。
(2)人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o,含量最多的金屬元素是ca.
(3)空氣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n。
(4)形成化合物最多的元素是c。
(5)質子數最少的元素是h。
(6)相對分子量最小,密度也最小的氣體是h2。
(7)相對分子質量最小的氧化物是h2o。
(8)自然界密度最大的物質是金剛石。
(9)空氣中含量最多的氣體是n2。
(10)最簡單的有機物是ch4。
(11)最常用的溶劑是h2o。
(12)人體中含量最多的物質是h2o。
2、典型例題。
例1、有一包粉末可能含有氯化鈉、碳酸鈉、硫酸鈉、硫酸銅、硝酸鋇中的一種或幾種,某學生為了確定其組成,做如下實驗,取這種粉末加足量的水,振蕩后呈渾濁,再加稀鹽酸,沉淀不溶解,過濾后得無色溶液,取濾液并加硝酸銀溶液產生白色沉淀,對原固體的判斷正確的是()。
a、可能有硫酸銅和碳酸鈉。
b、一定有氯化鈉可能有硝酸鋇、硫酸鈉,一定不含碳酸鈉、硫酸銅。
c、一定含氯化鈉、硝酸鋇、硫酸鈉,一定不含碳酸鈉,可能含硫酸銅。
d、可能含氯化鈉,一定含硝酸鋇、硫酸鈉,一定不含碳酸鈉、硫酸銅。
例2.某化工廠排放的污水中,常溶有某些對人體有害的物質。通過目測,初步認為可能含有fe3+、ba2+、na+、oh-、cl-、co32-、so42-;為了進一步確認,進行實驗檢測:
(1)取污水仔細觀察,呈無色、透明、均一狀態。
(2)向取樣的污水中,滴入稀硫酸,有大量白色沉淀產生,再加稀硝酸,白色沉淀不消失。
(3)用ph試紙測定污水的ph值,試紙顯深藍色。由此可知,該污水中,肯定含有離子是??隙]有的離子是,可能含有的離子是。
敘述解題步驟和思路,交給學生方法。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新課程高中化學人教版選修5《有機化學基礎》第三章《烴的衍生物》第一節《醇、酚》第二課時,依據課程標準要求,并結合學生的知識儲備和實際能力,體現新課程“從生活走向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的新理念,貫徹新課改自主、合作、探究等精神,我將從以下四方面設計這節課:
本節課內容從知識結構上看,可分為四部分,即苯酚的結構特點、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和它在日常生產、生活中的用途。從教材整體上看,芳香族化合物在中學化學里面,教材只重點介紹兩種物質—苯和苯酚,其中苯是最簡單的芳香烴;而苯酚既是很重要的芳香烴衍生物,又是酚類物質的代表??梢?,《苯酚》在高中有機化學里面也處于較重要的地位。從教材結構上看,本節內容是安排在《乙醇》后,學生在學習乙醇的過程中已初步掌握了官能團對有機物主要性質的決定性作用,對乙醇中官能團羥基的性質也已有較深的理解和掌握。教材在這一基礎上緊接著安排苯酚知識的學習有其獨特的作用,既能聯系前面已學過的知識,又能為后面烴的衍生物的學習提供方法,作好鋪墊。而苯酚的結構與乙醇結構中都含羥基,因此,苯酚和乙醇的性質有相似之處,但事實上苯酚與乙醇性質又存在不同。苯酚安排在此節既有承前啟后的作用,又有對比作用。通過本節課的對比學習,使學生對酚羥基和醇羥基的性質將有一個更全面的認識,理解官能團的性質與所處的化學環境有一定的相互影響,從而學會全面地看待問題,更深層次地掌握知識。
根據學生的知識層次和認知特征并結合課程標準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a、認識酚類物質,能夠識別酚和醇;
b、掌握苯酚的分子結構、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并了解其主要用途;
c、理解苯環和羥基的相互影響。
通過實驗探究、比較、歸納等方法,培養學生根據實驗現象分析、推理、判斷的能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與他人合作學習的習慣。
a、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
b、通過對結構決定性質的分析,對學生進行辯證思維教育;
c、培養學生關注化學與環境、化學與健康、化學與生活的意識。
3.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苯酚的結構特點和化學性質。
難點:官能團-oh和苯環的相互影響。
本節課前,學生已學完了烴、鹵代烴和烴的衍生物中的乙醇等內容,對有機化合物的學習特別是有機分子中的官能團和有機物的化學性質之間的相互聯系有一定的認識,能掌握常見的有機反應類型,具備了一定的實驗探究及操作能力。
苯酚結構與乙醇結構的相同點(都有羥基)為學生對苯酚性質的探究提供了基礎;苯酚結構中與乙醇的不同點(羥基與苯環相連)又為學生進一步探究提供了空間。因此,我將本節的內容設計成探究式教學模式,主要采用創設情景—探究實驗—理論推導—反思應用等教學方法,并充分利用實物感知、演示實驗和現代教學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給學生提供更多“動腦想”、“動手做”、“動口說”的機會,體現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
創設情景、實驗探究、理論探究。
利用實物感知、教學模具和多媒體動畫演示。
和教法相呼應,引導學生采用觀察、對比、遷移、分析、和實驗探究等學習方法來完成學習任務。
我利用生活中的化學來引入新課,先展示一段新聞:塑料奶瓶含有雙酚a奶瓶會誘發兒童性早熟,引出雙酚a的結構式(2,2-二(4-羥基苯基)丙烷,)進一步構建酚類物質的定義。由此引入本節所要學習的內容。接著借助對比醇的定義判斷是醇還是酚,讓學生學會區分醇和酚,加深理解。
展示苯酚軟膏以及苯酚軟膏的說明書,讓學生閱讀苯酚軟膏說明書。提問:從化學的角度分析苯酚可能具有哪些性質?再根據學生的認知特征,引導學生初識苯酚,組織學生觀察苯酚的顏色、狀態,指導學生動手做探究實驗一,根據苯酚在不同溶劑中的溶解情況,自主探究苯酚的溶解性。在此過程中,學生很容易主動地獲取苯酚物理性質的知識,傳統的教學一般是把物質的物理性質直接傳遞給學生,顯然,這些知識通過學生主動建構比教師將知識簡單地傳遞更易接受和掌握。
學生實驗:
(1)組織學生觀察苯酚的色、態,并小心的聞它的氣味。
(2)溶解性實驗(溶劑分別為冷水、熱水和乙醇)。
重點歸納出苯酚的色、態、味和溶解性。
回顧情景二,提出問題1:在苯酚藥膏說明書中提到了“放置時間過長色澤變紅”,色澤變紅的原因是什么?學生們通過分析色澤變紅可能是苯酚與空氣中某些成分反應了,首先,我引導學生們分析空氣的成分,得出最有可能與苯酚發生反應的物質是水和氧氣,設問:苯酚是與水反應而色澤變紅嗎?根據剛才的探究實驗一,學生很容易判斷出苯酚變紅不是與水反應造成的,既然不是與水反應造成,那就是與氧氣反應造成的,說明了苯酚很容易被氧氣氧化。
提供試劑:石蕊試液、ph試紙、苯酚飽和溶液(約為1mol/l)。
學生在實驗中觀察到苯酚溶液的ph大約在5-6,且渾濁的苯酚溶液滴加naoh溶液后變澄清,說明苯酚顯酸性。但向苯酚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并不顯紅色,學生產生了疑問,苯酚既然是酸,為何不能使紫色石蕊溶液變紅呢?引導學生分析該現象產生的原因是苯酚酸性太弱。因此,苯酚又名石炭酸,那苯酚的酸性究竟有多弱呢?教師演示實驗:向苯酚濁液滴加naoh溶液至澄清,再向溶液滴加hcl至溶液出現渾濁,說明苯酚的酸性比鹽酸的弱。接著聯系已學過的知識:向co2的水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試液,溶液會變紅,說明苯酚的酸性弱于h2co3。哪些酸可將苯酚鈉轉化為苯酚?這樣自然地過渡到co2與苯酚鈉的反應,此時苯酚鈉與co2的反應產物是na2co3還是nahco3?引導學生設計實驗確定苯酚鈉與co2的反應產物是苯酚和nahco3。
思考與交流:乙醇和苯酚都含有-oh,乙醇不顯酸性而苯酚顯酸性,這說明了什么?
分析:通過相同濃度的乙醇和苯酚的ph和結構簡式對比分析,對比苯酚和甲苯的性質,得出結論苯環對有-oh活化作用,使苯酚具有弱酸性。
聯系前面已學的知識:苯與液溴的反應,推測:將濃溴水加入苯酚中會發生什么反應呢?指導學生完成探究實驗三,根據已有知識學生很容易得出是取代反應,那么,是幾元取代呢?引導學生回憶甲苯與濃硝酸反應的產物,類比類推苯酚與溴水反應的產物是三元取代。接著,我請學生回憶苯和液溴發生取代反應的條件和產物現象,并與該反應對比,哪個取代反應更容易?學生很容易得出結論,苯酚更易取代,為了加深理解苯酚更易取代這個事實,我從苯和苯酚的結構上對比說明,由于-oh對苯環的影響,使得苯酚中苯環上-oh鄰、對位碳原子上的氫原子易被取代。因而苯酚中苯環的性質與苯的性質有了差異,加深對官能團對所處的化學環境有影響的理解。
請學生演示fecl3與苯酚的顯色反應,此反應操作簡便,現象明顯,也常用于苯酚的定性檢驗,這也是區別于醇的另一種性質。
性質小結:結構決定性質,性質反映用途。
苯酚是一種重要的化工原料,廣泛用于制造酚醛樹脂、染料、醫藥、農藥等,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條件。但其對人類的環境也帶來一定的危害,如有毒“香味”的玩具、以及輪船的苯酚泄漏事件,引導學生更加關注社會、關注生活。
引導學生總結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帶著剛才的思考、討論的結果再次梳理思路,從整體上把握本節課的重點內容。最后通過酚類廢水處理的流程來運用本節課的知識。
1.教材p55課后習題1、2、3、4。
2.家庭小實驗:遇到fecl3會變色,請查閱資料,制取藍黑墨水。
第三章第一節醇酚第二課時苯酚。
(一)、物理性質。
1、無色、特殊氣味的針狀晶體;
2、常溫下,微溶于水,易溶于有機溶劑。
1、易被氧化:
2、弱酸性:
3、取代反應:
4、顯色反應:遇fecl3溶液顯紫色(檢驗苯酚)。
(三)、結構決定性質。
(四)、用途。
開場白:各位評委好,我是xxx號考生,今天我說課題目是《化學平衡(第5課時)》,下面開始我的說課,根據新課標理論我將以教什么,怎樣教,為什么這樣教為設計思路,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等幾個方面進行說明,首先說一下我對教材的認識。
《化學平衡》是人教版高中化學選修4第二章(化學反應速率和化學平衡)中的第三節。本節內容主要是讓學生進一步建立化學平衡的概念、理解化學平衡的特征及影響化學平衡移動的條件,知道化學平衡常數并進行相關計算。
本節說課內容為化學平衡常數。本節課主要介紹了化學平衡常數的定義、公式、表達時的注意事項、意義、應用以及相關的計算方法。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了解如何定量描述化學反應進行的限度,引導學生從化學平衡狀態的定義來理解化學平衡常數,學會利用數據分析和解決化學平衡中出現的問題,進而總結規律。學習化學平衡常數,一方面是對化學平衡知識的延伸和拓展,另一方面學好化學平衡常數的知識對后續探究溶液中離子平衡的具有指導作用,因此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過渡:這是對教材的認識,下面我說一下學生的實際情況。
在知識儲備方面,學生已經學習過化學反應速率和化學平衡的建立、特征等方面的知識,初步掌握了化學平衡中有關反應速率、濃度等的計算方法。在能力方面,該階段學生已經具備了較強的觀察能力、一定的邏輯推理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過渡:結合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結合新課改理念,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理解化學平衡常數的概念,會有關化學平衡常數的簡單計算。
【過程與方法】能用化學平衡常數、轉化率判斷化學反應進行的程度。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鍛煉邏輯思維能力和科學態度、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過渡:下面我再說一下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化學平衡常數的'概念及化學平衡常數的簡單計算。
【難點】理解化學平衡常數與反應進行方向和限度的內在聯系。
過渡: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下面談一下我的教學方法。
基于本節課主要是知識理論性和邏輯思維性,因此我主要采用問題探究法、交流討論法、習題練習法進行教學。問題探究法:學生通過自主閱讀教材表格所給信息,教師提出引導問題,自主探究化學平衡常數的概念和意義;交流討論法:學生通過合作,交流討論教師提出的問題;習題練習法:通過課堂練習,鞏固檢驗對化學平衡常數的概念理解、書寫和計算過程。
過渡:下面說一下本節課的教學過程的設計,詳細介紹我的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首先,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出本節課的主要內容。
我的板書本著簡潔、直觀、清晰的原則,這就是我的板書設計。
大家好!我是應聘高中化學的×號考生,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必修二《化學鍵》第一課時的內容,我將從五個方面進行說課,分別為說教材,說學情,說教法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接下來開始我的說課。
本篇課題選自高中化學必修二第一章第三節,屬于物質的結構性質這主題,主要介紹了離子鍵,離子化合物,用電子式表達離子化合物形成過程。教材中以氯化鈉的形成過程結合實驗現象和微觀解釋幫助學生理解離子鍵概念及形成過程,可以培養學生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的能力。另外學生在此之前已經學習過常見無機物及其性質,元素周期表等知識,在結合微觀解釋離子鍵概念時可以幫助學生建立知識聯系。
知識與技能目標:學生掌握離子鍵的概念,用電子式可以表達離子鍵的形成過程。
根據對于教學內容的分析,離子鍵的概念作為本節課教學的重點,立足學生的基本情況確定用電子式表達離子化合物的形成過程作為本節課的難點。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接下來我來說一說學生的基本情況。從認知特點來分析,高一學生思維活躍,能夠獨立表達自己的想法,但是都需要直接經驗的支撐。從知識經驗上上分析,這個階段學生已經具備初步的物質微觀結構的知識,同時對于鈉在氯氣中燃燒的反應已經比較熟悉,這些都是在上課時需要重點關注的。
為了突破本節課的重難點,達到教學目標,同時體現新課改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本課我會采用模擬微觀變化的演示法并全程配合使用合作交流的方法以達到學生自主構建課程知識。建構主義活動元理論強調學生主動參與,自主探究,因此我確定如下學法,學生自主回顧鈉在氯氣中燃燒的反應現象及化學反應方程式,并通過學生借助微觀變化來感受氯化鈉的形成過程,讓學生感受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
本節課我會通過設置疑問引入課題,上課之初,請同學們回顧元素周期表的內容并提問:元素周期中只有一百多種元素,以這些元素結合形成的化合物卻數以千萬計,這些元素之間通過什么作用連接呢?”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從而建立與本節課的聯系。
教師播放鈉在氯氣中燃燒的實驗,請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并自主書寫化學反應方程式。接下來由宏觀進入到微觀,教師播放模擬動畫請學生結合氧化還原中得失電子知識和原子核外電子排布分析鈉原子和氯原子如何結合生成氯化鈉分子,在此過程中完成離子鍵概念的講解。為了更好的突出重點,教師設置關鍵性的提問:離子鍵的成鍵微粒是什么?離子鍵的本質是什么?師生共同總結出陰陽離子間的靜電作用是離子鍵,由此也可以得出離子化合物的概念。接下來,兩個同學為一小組結合元素周期律說說哪些元素容易形成陽離子,哪些元素容易形成陰離子,加深理解離子鍵的相關概念,提升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為了更方便表達離子鍵的形成過程,教師用課件逐步展示原子電子式,離子電子式,離子化合物的電子式,請學生小組內觀察書寫特點,其中重點關注陰離子書寫方式,和離子化合物中若出現相同離子時的情況。討論結束后請小組代表發言,教師補充并評價學生的結果還有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經過學生討論交流后對于用電子式表示離子化合物的形成過程有更深入的認識,同時自主總結構建知識的能力也會得到進一步提升。
教師設置層次性的習題供學生選擇,習題的設計由易到難,第一層次判斷化合物中是否包含離子鍵,第二層次用電子式表達離子化合物的形成過程。通過在鞏固相關知識的同時,增強學生對知識系統與綜合應用的能力,提高學生化學素養。
教師提問,學生自主思考總結本節課的內容,歸納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建立知識聯系:離子鍵是陰陽離子間的靜電作用,并用電子式可以表達其形成過程。
本篇課題設置遷移類的作業,請學生思考除了離子鍵,物質中元素與元素之間還有哪些作用,這些作用關于離子鍵有什么不同?在學生觀察分析的過程中進一步提升知識的應用能力。
酸、堿、鹽是常見的三類化學物質,也是化學實驗室和生活中最常用的物質。本節課是酸堿鹽的復習課,學生已經經過了新授課和基礎知識的復習,對酸堿鹽三類物質的基本性質有了一定的認識。所以在設計教學內容時就是希望通過這節課的復習,不僅能讓學生鞏固這三類物質的基本知識(酸堿鹽的通性),還能運用知識鑒別一些常見的酸堿鹽;并且能使部分學有余力的學生通過酸堿鹽的復習,形成一個比較系統的酸、堿、鹽的知識體系。
一節課上下來,有些地方自己比較滿意,也有不少自己覺得不足的地方。自己比較滿意的地方有:第一,設計的教學目標比較明確,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制定的目標實施教學計劃,教學方法比較適合學生的認知水平。第二,自己比較認真地準備了化學實驗,課堂上學生能較好地利用化學藥品和儀器進行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對學生實驗技能和實驗設計能力的提高有一定幫助。第三,設計的二個鑒別題的層次比較合理,使盡可能多的學生能夠較好的參與到課堂教學中。
當然自己還有一些不滿意的地方,比如:對學生回答的一些內容預設還不夠,一些環節的處理不夠細致,時間上有些急促使得一些原定由學生來完成的內容臨時改為由我來書寫和進行實驗。結合自己較好的和不足之處,自己分析了原因:
1、雖然不是第一次上公開課,但是下面坐著同行和一些前輩,心里不免有些緊張,生怕說錯了什么。今后在組內應該多上研討課,多鍛煉。
2、在內容過渡方面還有待于提高,感覺過渡不是很自然。應該要多聽聽老教師的課,多學習,在平時上課時也是多注意,多練習。
3、自己掌握的理論知識還不夠,平時要多加學習,多積累,要向學習型、研究型的老師靠攏。
4、備課不深入,對不同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能力不了解,在提問時就很難做到有的放矢,可能一個較難的問題提給了一個基礎不太好的學生,就會引起冷場,因此在備課中備學生這一環節尤其重要。
5、時間上有些急促,特別是第二個鑒別。第二個鑒別過程中,本來計劃讓學生小組合作來鑒別鹽的;但因為時間關系只好讓學生說,我來演示實驗了,感覺比較不滿意。
因此在復習教學中,教師還是需要多動腦子。教學設計哪怕只是有一點小小的變化,可能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今后的教學中可以設計一些化學與生產、生活實際聯系的情景或趣味小實驗等能重新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的教學片段,真正讓學生體會到溫故而知新,提高復習課的效率。
一節課上下來,有些地方自己比較滿意,也有不少自己覺得不足的地方。自己比較滿意的地方有:第一,設計的教學目標比較明確,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制定的目標實施教學計劃,教學方法比較適合學生的認知水平。第二,整個學案通過一條主線“園區十中實驗室開放日”將所要復習的知識竄起來,而不是將要復習的知識點零散的呈現。課堂上學生能較好地利用學案進行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對學生學會學習有一定幫助。
1.本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初中教材中介紹過制取o2時要加mno2加快速率;高中教材中也介紹過制hcl時,濃h2so4和固體nacl要在強熱500—600°c時才能大大加快反應產生hcl的速率,而本課題內容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鞏固和加深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從而利用這些知識解決生活、生產實際中的具體問題,學生通過本節知識的掌握,更加深刻理解知識之間的內容聯系,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
2.教學目標:
(1)通過實驗與分析,認識濃度、溫度、壓強、催化劑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
(2)通過課堂演示實驗培養學生觀察實驗、記錄實驗現象、分析實驗,從而得出結論的能力,給學生留下實驗是研究化學的基礎的深刻印象。培養學生善于發現問題,并能及時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實驗中自我保護能力,培養學生動手動腦,分析判斷能力和歸納總結知識的能力。
3.教學重點:
濃度、溫度、壓強和催化劑等條件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
高二年級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化學基礎知識:通過改變一些化學反應的條件可以加快或減緩反映的速率。具備了一定的實驗操作能力,觀察分析歸納能力,并且采取實驗手段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針對本節內容的`特點,我準備采取教師引導、學生自己歸納總結的方法進行教學,具體如下:
1.利用實驗的手段,對比的方法,使學生認識濃度、溫度、壓強和催化劑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
2.從影響反應速率的因素出發,解決生活、生產實際中的具體問題。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學生通過直觀生動的實驗來學習,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最具有說服力。教學時,我注意及時創設問題情景,引導學生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同時利用這些富于啟發性的問題,活躍學生思維,學會或增強分析總結問題的能力。
在學習化學反應速率時,使學生認識濃度、溫度、壓強和催化劑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引導學生尋找知識間的相互聯系,掌握科學有效的記憶方法,提高識記的效果。
1.復習引入新課:(1)、化學反應的表達方式和有關計算等;
(2)、化學反應對工業生產和生活實際的影響。
2.影響反應速率的主要因素:反應物的性質。
對于同一反應物,外界條件不同,反應速率亦不同。
3.(1)、演示實驗:
a1.5ml0.1mol/lna2s2o3。
1.5ml0.1mol/lh2so4。
b0.75ml0.1mol/lna2s2o3。
0.75mlh2o。
1.5ml0.1mol/lh2so4。
設置問題情景:哪組反應速率快,從哪方面能看出?
進行討論分析后得出結論:a先出現沉淀,b后出現沉淀,可見在其他條件不變下,增加反應物的濃度,可以增大反應速率。
各位老師、同學:
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溶液的形成》,選自人教版初中化學九年級下冊第九單元第一節。這是一節課前說課。今天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及教學程序三個方面來進行說課。首先是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介紹溶液的基礎知識,是以后學習溶解度以及溶質質量分數的基礎。在以后的學習過程當中,有很多化學反應都是在溶液當中發生的,所以要求學生系統的掌握溶液的基本知識,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基礎。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a.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溶液、溶質和溶劑的概念,知道溶液的特征與組成;
2)了解乳濁液的概念,知道乳化現象;
3)了解溶液在生產生活方面的應用;
2、過程和方法。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2)引導學生產生勤于思考、善于發問的好習慣;
b.教學重點。
1、溶液的概念,溶液、溶質、溶劑三者之間的關系。
2、溶液的特征與組成。
c.教學難點。
1、乳濁液的概念,乳化現象的解釋。
2、溶液與溶質之間的辯證關系。
溶液是生活中最常見的一類物質,它與學生的生活有著很大的聯系,本節課從學生熟悉的物質入手,通過對這些物質進行分析歸納,使學生對溶液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知識。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幫助學生理解溶液的概念,更加直觀。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溶液在生產生活中的作用,認識到化學學科的社會意義,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觀察、記錄、分析實驗現象的能力。
首先從學生們最熟悉的物質入手,引出新課溶液的形成,通過蔗糖溶于水的實驗介紹溶液的概念,講解溶液的特征和組成。通過實驗介紹溶質與溶劑之間的辯證關系。再由實驗引出乳濁液、乳化現象,最后介紹溶液在生產生活中的重要性。
9.1溶液的形成。
一、溶液的定義。
特征:均一、穩定。
組成:溶質、溶劑。
二、乳濁液的定義。
乳化現象。
溶液的應用。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說課內容。懇請老師、同學批評指正。謝謝!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xindetihui/177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