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是我們對讀過的書籍進行總結和思考后的產物,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書中的知識。在這里,小編給大家推薦了一些優秀的讀書心得范文,希望能夠給大家在寫作上提供一些建議和指導。
本書作者阿爾弗雷德·阿德勒,主要依據他在教育機構兒童輔導工作經歷所寫,書中寫道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我們都發現我們自己所處的地位是我們希望加以改進的。自卑的表現在困難面前猶疑、彷徨,甚至是退卻的舉動。
學校的影響。如果我們了解孩子們的性格,一定比對他們茫無所知更容易掌握他們。教師要做的事情必須和母親應該做的事情一樣——和學生聯系在一起,并對他發生興趣。有些孩子對觀察事物最感興趣,有些喜歡聆聽,有些喜好運動,找出使孩子產生興趣的正確方法,從而使教授課堂和生活中其他部分緊密連接,使孩子們看出教導的目的和所學知識的實用價值。
一個孩子未來發展的限度是絕對無法預測的。假如一個孩子知道他智商很低,他可能覺得全無希望,成功已與他無緣。在教育過程中,應設法增加他的勇氣和信心,并幫他消除由于他對生活的解釋而為自己的能力定下的各種限制。老師可以看到孩子的許多層面,孩子造成的錯誤是會持續下去,還是會被糾正過來,完全是像在教師手上。
我們的學校班級也是一個小的群體,有優等生,中等生,后進生,每個學生對自身的認知,對于自己的成績也有一定的心理預期。馬云在新浪微博上的名字是鄉村教師代言人——馬云,他在今年七月份舉辦了鄉村校長論壇,意在關注農村孩子的教育問題。他在講話中提到自己以前的成績也不怎么好,還比較淘,現在招聘入職人員也會想要成績中等的而不是最好的學生。
對于我們在一線的教師,馬云也提到要做的是教育,可現實是許多只做到了教而沒做到育,沒有做到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對于成績的過度關注導致學生的不協調發展,是對學生的不負責任。當我們說應使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的時候,想想我們需要做出什么樣的努力,興趣需要培養。
每個學生都想要有表現的機會,表現的舞臺,這也正是我們所缺乏的,在各個學科,生活的各個方面,找到學生的閃光點,才能激發他們的興趣,體現出他們的價值,扮演好他們的角色,從自卑走向超越,才能走好他們以后的人生。
花了三天時間看完了阿德勒《自卑與超越》。這是一本簡單易讀的心理學書籍,剛開始讀的時候,是被標題吸引,想看看是一本怎樣的勵志書籍,不知道會不會晦澀難懂自己讀不完,讀起來易懂輕松,還有很多案例,讓我一直有趣味讀下去。
書中說一個人的性格在六歲前就形成,家庭中父母兄弟姐妹對于個體性格特征影響的重要性。書中強調合作性的重要性,一個人具有合作的能力,就能愛護別人,關心別人同樣自己在社會生活中才具有生活的意義。書中講到一些人具有性格缺陷:外貌特征具有缺陷被忽視的人和外貌優秀被溺愛的人。兩者都是在成長過程中忽視或者過度關心而失去合作能力,無法與社會溝通生活的人。
摘抄書中印象深刻的句子如下:
所有真正生命意義的真正標志:可以與他人分享,且得到絕大多數人認可。但凡人們認為具有“生命意義”的人或事,都具有此共性。
經驗并非成功或者失敗之母,我們的生活經驗對我們沒有太大用處,起決定作用的是我們賦予經驗的認知和意義。
只有渴望將自己融入社會整體而不是只關注自己的孩子,才能成功學會如何補償自己的缺憾。只是想逃避困難的人,必然會落后于他人。
自卑情結是指一個人在意識到他要面對一個他無法解決的問題時,表現出的無所適從。
只有夫妻二人都將對方的幸??吹帽茸约旱男腋8匾臅r候時,雙方才有可能產生真正的合作,才會給予對方真正的愛。
生命的意義在于樂于關注他人,渴望成為社會大家庭一員,夢想著為人類和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
書里提到大部分女孩子在青春期時期就對自身的女性身份感到自卑,由于對自己身份的由衷不滿,進而展現對男性的由衷敬佩。
她們會用很多方式來表達自己對男性的這種仰慕:有時她們會表現出對男性的厭惡和逃避;有時,雖然她們喜歡男性,卻會在男性面前表現的異常羞澀,甚至連話都說不出來。她們無法面對有男性參與的集會,遇到這種情況時也會非常尷尬。當她們年紀增大時,雖然也會口頭表達出想結婚的意思,但卻遲遲沒有任何行動,她們不和異性接觸,也不去交異性朋友。
看到這一段給我非常大的感觸,因為這些特征,在我青春時期的各個階段都有體現,但我卻從未想過自己是否是對自身女性身份的厭惡。
我自認為是一個新時代的獨立女性,從小就有獨立的性別平等意識。但當我真正開始反思這個問題的時候,我發現我在很多問題上,都表現出過對“自身女性身份的厭惡”。
比如,在我小的時候會認為女孩子必須得成績好,否則是一件很丟人的事情;比如,以前我會認為,在異性相處方面一定要男生主動才行,雖然這個想法早就被我摒棄掉了,但當真實和異性相處時,我還是希望他們是主動的,上前的,在感情方面,我還是希望他們是熱情主動,并且是他喜歡我是先于我喜歡他的。我還是很難承認主動喜歡男生的事實。
但我一邊又覺得這樣不好,但一邊又做不到,就陷入了一種非常變扭的模式,我也從未探究過這類想法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我不知道,這些我從未懷疑過,我只覺得自己很變扭,并且一直處在這種別扭當中。
所以當我遇見異性,和異性相處,想要進入一段感情的時候,我也會開始糾結,既希望對方熱情主動但卻無法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不敢對對方的喜歡,甚至不敢相信自己被人喜歡過。
這么一想,或許用對性別身份的自卑解釋起來更相符一點,既然找到了這么一點,那么原本糾結和之后的煩惱,就更容易知道該如何用更好的心態去面對,重拾對性別的自信以及對自身的自信,用更好的方式去解決類似的情況。挺好的,一條探索自己的方向。
書中第一章就指出人類生活的意義在于奉獻,在于對他人產生興趣和學會合作。這也是我一直都有跟孩子提到的一點,從她聽得懂道理后就不斷地跟她說,你不是單獨一個人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的,不是你想要怎么樣就怎么樣,一個人不可能有完全的自由,我們要學會互相合作,你尊重別人,別人也會尊重你。比如在課堂上,學會合作尊重老師的教學成果,這樣我們既學了知識又不用在課外花更多時間去補習;在家庭里,學會按自己的每天的工作量按部就班完成。好處就是我們不僅高效地完成了自己的各項學習任務,也為自己贏得更多可自由支配的時間,另一面也因為自己的合作而跟父母和學校老師建立了良好的關系。
alder指出人的一生都是追求從自卑到優越的過程,即使是那些罪犯,他們和其他人也沒什么兩樣,只不過他們在追求優越的過程中方向上發生了錯誤。書中主要列舉了三類孩子,一類是身體有缺陷的兒童,一類是受寵的兒童,還有一類是受忽視的兒童。這三類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如果沒能在正確的方向上得到訓練,他們在以后的生活中就容易形成錯誤的生活風格,以致走上錯誤的道路。比如身體有缺陷的孩子,如果他們自身的缺陷沒有得到理解和關愛,他們就很難。
體會。
到生活的意義就是奉獻。他們更容易關注自己的感覺,害怕被嘲弄。他們就更不會對別人感興趣了,自然也就學不會合作。
受寵的兒童,因為他一直得到別人的寵愛,通常會認為自己無須努力就會出出類拔萃。一旦當他進入不是以自己為注意中心的環境時,他就會非常失落,會覺得世界拋棄了他,他受過的訓練是期待而不是給予。他習慣了別人奉承,后果就是他失去了獨立性,也失去了學習面對問題的其他處理方法。他的興趣只在于全身心關注自己,從不學習合作的運用和必要性。當他不再容易找到往昔的溫暖和順從及被奉承時,他們就會覺得被出賣了,就會認為社會對他們充滿了敵意,認為“別人和他對著干”,一旦他賦予生活這樣的意義,那么他們往后努力的方向都將是錯誤的。
受忽視的兒童,這個很好理解。這類兒童從不知愛與合作為何物,他編造了一通不包含這些友好力量的生活解釋。當他面對困難時,他會高估困難,低估自己可以得到別人幫助的能力。他認為社會對他很冷酷,他懷疑別人,無法相信自己可以通過對別人的有益行為來獲得感情和尊重。他也就無法對別人產生興趣和學會合作了,從而也就賦予了錯誤的生活意義,在錯誤的方向上越努力越遠。
因此alder指出人的早期記憶是相當重要的,它會持續影響人的一生。我們的家庭,學校都要訓練兒童對他人產生興趣并學會合作。我們要允許兒童在共同任務和共同游戲中,在他們自己這個年齡層的孩子中,找到自己的方式。母親的第一要務就是讓孩子感受到愛并讓孩子信任,這樣她就獲得了孩子的興趣,感情和合作,之后她必須擴大并提高這種信任感到孩子所處的各個環境中,孩子就會對他人逐漸產生興趣并學會合作。學校也是一樣,當孩子第一次上學,他會面對社會生活的新考驗。老師就要吸引孩子并讓孩子對她產生信任,孩子受到鼓勵,就會更有信心和興趣從而學會合作。
總的說來,這是一本值得一讀再讀的書,我先是看了一遍,又在喜馬拉雅上完整地聽了一遍,然后又看了一遍。書中的內容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更幫助我們避免養育孩子過程中可能會犯的種種錯誤。他所提倡的生活意義現今仍有非常積極的影響。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意義都是為人類的進步奉獻,合作是必須的。
。
。
我于今天下午完成了對《自卑與超越》這本書的閱讀。這本書的作者是個體心理學的先驅阿爾弗雷德。阿德勒,他出生于維也納,是個猶太人。他于1932年,也就是在他62歲時出版了《自卑與超越》這本書。
這本書包含以下幾個部分,
一、生活的意義;
二、心靈與肉體;
三、自卑感和優越感;
四、早期的記憶;
五、夢;
六、家庭的影響;
七、學校的影響;
八、青春期;
九、犯罪及其預防;
十、職業;
十一、人及其同伴;
十二、愛情與婚姻。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在這本書中主要強調了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對于自卑的一些描述。當然,在此書中作者也引用了很多實際案例,來為我們展示了不同的人的心理困境,以及產生此類困境的根源和一些解決的辦法。作為一名教師,在學校每天要面對許多孩子,而每個孩子來自不同的家庭,經歷過不同的事情,擁有不同的性格。要想更好的了解這些孩子,更好的幫助他們和培養他們,學習一些心理學方面的知識,對于我來說很有必要。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書中的案例往往會讓我想到班上的孩子。如果說之前我對孩子們的欠佳行為的教育是經驗之談、主觀想法,那么我希望今后自己能夠變得更專業,在教育孩子的方法上更科學。我相信追根溯源,知己知彼,方能取勝。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在此書中提到不管一個原生家庭是犯罪之家,還是書香門第,都不能決定這個孩子的性格和品行的好壞,也就是說環境或遺傳不具有強迫的力量。但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很大的。一個家庭的成功與否,母親的工作和父親的工作是同等重要的,但母親和父親又扮演者不同的角色,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發揮著不同的作用。母親是第一個影響子女職業興趣發展的人,孩子在生命最初的四五年間所受的訓練和努力,對他在成年后生活中的活動范圍有決定性的影響。母親的第一件工作就是讓他的孩子感受到她是位值得信賴的人物,然后她必須把這種信任感擴大到其他事物上,使孩子信任其他事物,并對他們感興趣。最初,父親和孩子的關系并不親密,他的影響會在晚些時候才產生效果。父親的活動范圍一般比母親廣,他能為孩子提供更多生活經歷。父母本身彼此應該是很要好的,和朋友、外界也應該保持良好而親密的友誼關系,只有這樣他們的孩子才會覺得在他們的家庭之外也有值得信賴的人?;橐龅囊饬x是兩個人共同結合以謀求他們相互的幸福,他們孩子的幸福以及社會的幸福?;橐龊湍赖募彝?,那么夫妻雙方,以及他們的孩子才會是幸福的。對孩子而言,父母婚姻不美滿的家庭是充滿危險的。光是書中提到的父母的婚姻狀況,以及父母對孩子的教養,我們便可以體會到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力。我所任教的每個班都有來自單親家庭的孩子,有個別確實存在一些問題。當我了解了其家庭情況和父母的教養方式后,也就明白原因了。
另外,書中提到一個班的人數最好不要太多,人數太多,有些孩子的問題會被老師忽視,要適當的培養他們也是很困難的事。班上的老師最好也不要頻繁更換。如果頻繁更換,這樣的老師就沒有和學生打成一片的機會,并且很難和班上孩子建立聯系,培養他們的興趣和發展他們的合作精神。讀了這本書,我突然也就能夠理解為什么家長和學校都不希望老師頻換這種事情出現了。其實,家長的顧慮是有一定的科學性的。
當今社會,已經在鼓勵老師們掌握心理學方面的知識了。作為教師的我,也決定繼續加強對心理學方面書籍的閱讀,借助這樣的書籍了解和幫助學生。
。
忘了是哪兒聽到的,自己卻深有體會的一句話:
“一個自卑的人,必定也是一個自戀的人?!?/p>
初時聽到這句話是嗤之以鼻的,我在很多方面都不如別人,怎么會是自戀的人呢?但是,不斷地思考之后,卻發現這就實情。正如阿德勒在他的《自卑與超越》一書中所說的?!爱斠粋€人遇到他無法解決的問題卻深信自己能夠解決時,就會表現出自卑情結?!?/p>
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是自己無法解決的,但為了讓自己“爭口氣”,不想讓自己顯得很沒有價值,于是強行要求自己去做,卻發現自己做不來。接著,便會羨慕,甚至嫉妒那些會做的人。久而久之,便開始對自己失去信心,卻又一而再,再而三地強行要求自己去完成本不能完成之事。
如果用一句通俗的話來說,會產生自卑,大概就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了。
大概也是因為“我無法解決,卻相信自己能夠解決”這樣的一個信念,才會有“自卑的人,必定是自戀,甚至是自大的人”這樣的說法吧。
生活在這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是我們自己本身無法完成的。我們要學會的,就是去接受自己“無法完成”這樣的一個事實。一旦接受了這樣的一個事實,那么很多內心沖突就會緩解下來,現實和理想之間的差距也會縮小。我們也就會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且在這樣的一個過程中,去獲得自身的存在感、價值感等。
當你去接受了這樣的一個事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就是懂得了“自卑”所賦予你自身的涵義,那個時候,才能實現真正的“超越”,而且這種超越,絕對像開了掛一樣,讓你“扶搖直上九萬里”。
這兩天在讀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所著的《自卑與超越》,快讀完了,感觸頗深,引人深思,怕邊讀邊忘,速速記下,日后勉之!
我們一生都走在自我追求路上,有人成功有人失敗,尤其那些被自己定義為失敗者的人們,皆是在這個追逐的過程中沒有得到良好的自我修繕。
我們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是問題“兒童”,我自己也不例外,我已經在逐漸地了解到自身從原生家庭中產生的諸多問題,延伸到后來的校園生涯,再延伸到社會,接著又延伸到婚姻……有了這種漸漸深入的自我了解,可謂是細思極恐!我渴望自我修繕,在自我修繕的過程中重新找到生命的意義和存在的價值。想想在這之前我是多么的幼稚,拿婚姻舉例,我不斷試圖改變丈夫來適應我自己,并認為這樣我的生活才會不那么糟糕,我的失落,我的傷心,我一切不好的情緒都與那個讓我不滿意的丈夫脫不了干系。事實證明這是錯誤的,在沒有得到自我修繕的前提下,可能我的觀點都是有誤的,無論我怎樣從外界改變生活也不會走向正軌,就算我換一位丈夫,或者不婚,我想生活也依然不會讓我滿意。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溝通和合作都是雙向的,只有自身是健康的,那反饋回來的才有可能是正確的。反之將是一個惡性循環。
想要改變身邊人、改變生活,首先要改變的是自己,想要改變自己就要認識自我,個人認為“認識自我”是人生塔樓的基石,它會影響人對事物的看法和判斷,影響整個人生道路的方向,它會指引我們走向救贖或是滅亡。
好久,沒有靜心讀書。當《自卑與超越》這本書跳入我的眼,竟感到有一種莫名的力量涌起。阿德勒通俗地從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寫起,尊重個體心理學觀點,向讀者闡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義。
曾經,我以為老爸重男輕女,因為自己是女孩而自卑;曾經,看到同窗被高等學府錄取而自卑;曾經,因為自己出生在鄉村而自卑;曾經,因為自己身材矮小而自卑。
盡管我外在樂觀,但骨子里的自卑,一直困擾著我……。
在不斷的成長過程中,有些自卑能被我正確認識、正確對待了。比如,我能成為老爸老有所養的依靠,比如,我通過努力每天都在超越昨天的自己,比如,我因為有了在農村的生活經歷而更加珍惜生活,比如,當我看到身體有缺陷的生命。
阿德勒告訴我們:每個人都要正確認識自卑,用適當的方式超越自卑。每每找到一處自卑的根源,你就會有一次超越。
當你為自己的不優秀而自卑時,你就會開始有了努力的斗志。在努力的過程中,你首先會把讓你產生自卑的人或事當做你的奮斗目標,在追求這個目標蛻變的過程中,必然經歷無限痛苦與折磨,就像世界上壽命最長的鳥——老鷹。它一生的年齡可達七十歲。當老鷹活到四十歲時,爪子開始老化,無法有效地抓住獵物,它的啄變得又長又彎,羽毛長得又濃又厚,它必須做出困難卻重要的決定!
歷經一個十分痛苦的蛻變過程——一百五十天漫長的磨煉。如果老鷹不進行蛻變,只是一味自卑,不超越自我,不超越自卑,就不會有后來神鷹一般的三十年歲月!鳥類都能如此,偉大的人類應該更勇敢!“人生就像激流,不遇著暗礁,難以激起美麗的波浪!”只有經歷蛻變,才能展現更優秀的自己。
自卑可以有,超越自卑必須有!能夠超越自卑的你,會讓優秀成為一種習慣。
最初知道《自卑與超越》這本書是因為一篇公眾號文章,文章作者在文中推薦大家去看。當時我看到這個書名,特別好奇,對于一個深知自己有自卑情結的人需要如何超越呢?于是,我翻開了這厚厚的200多頁。
整體看下來,給我的感覺就是:這本書的內容不復雜,但是思想還是到了一定的高度,認真讀下來,心胸會變得豁然開朗起來,不會再糾結于一點不放。這于我的確是有幫助的。
但要說超越,我也說不上來。因為整本書并沒有什么體系可言,它包含了很多方面,比較松散。我在讀每一個方面的時候會將書中的理論往自己或身邊的人身上套,似乎如書中所說,似乎又不完全是這樣。
書中還列舉了很多被慣壞的孩子的例子,我也想到了親戚家不愿讀書不愿出門的孩子。父母的嬌慣和放縱,學校老師的忽視,使得孩子的社會興趣和合作精神極度缺乏,從而變得不那么正常。當然,一個人的人格形成,并不僅僅只有這些,阿德勒還列舉了青春期的影響,社會環境的影響等。
由于年代久遠,阿德勒的一些思想與現代的思想必定存在差異,但是把這本書當成現代某些雞湯文的集錦是萬萬不可取的。就拿他提出的男女在婚姻中需合作,互助互愛的觀點來說,這在現代也是不過時的。
其實總體看來,阿德勒是想把自卑當作一個核心,然后用設法去補償,但書中提到自卑的地方并不多,對一些個體的分析也不是那么嚴謹。不過整本書的思想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很多觀點都具有啟發性,方法論也總是積極向上的,應當算得上是一本好書。
接觸到的大多數朋友都說心理學是一門理論性非常強的學科,在翻看了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后,我才發現心理學的另外一面,它也是一門應用性學科。
《自卑與超越》一書中,阿德勒以平易輕松的筆調,描寫了自卑感的形象、對個人行為的影響,以及個人如何克服自卑感,將其轉變為對優越地位的追求,以獲取光輝燦爛的成就。
阿德勒說,當一個人面對他無法應付的問題時,他表示絕對無法解決這個問題,此時出現的便是自卑情結。自卑,是每個人成長過程中都會出現的情緒。
書中作者提到童年對人的影響,如果童年時期常常被父母忽略,得不到應有的愛與關心,長大后會很內向,很自卑,想要避免這種情況父母必須做出改變,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與關心,并鼓勵他,增強他的自信心。
相反,過于寵愛孩子則會讓孩子依賴父母,以自我為中心,當然別說與其他人合作了,離開了父母,當他發現自己并不是所有人的中心,他便會接受不了,產生自卑心理,不愿再與別人交往,在以后的生活與工作中他們沒有合作意識,所以很難獲得很大的成就。
阿德勒認為每個人都有先天的生理或心理欠缺,這就決定了每個人潛意識中都有自卑感的存在,消除自卑最好的方法,便是建立優越感,優越感來源于自卑,建立優越感便能培養自己超越自卑的能力。
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我們都想讓自己更優秀,讓自己過更好的生活。在理想的情況下,我們能通過這種自卑心態的驅使改造環境、改善自己,從而獲得安全感、建立優越感,然而在某些情況下,我們為了擺脫自卑而選擇錯誤的方式和錯誤的目標,最后,自卑就會演變成為各種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
心理學類書籍在教會大家不斷認知自己的同時,也在不斷鼓勵大家改善自己。
自卑與超越,是一場自己與自己的角逐,是一次與自己內心的真實對話,是一個自己向自己學習的過程,更是另外一種與自己息息相關的人生。
在《自卑與超越》這本書的最開始講到的是生命的意義,在社會情感這一小節中有這樣的一段話:只有當一個人的生命被其他人認為是舉足輕重的時候,他才有可能被稱為“天才”。在這樣的生命中所傳達出的意義總是告訴人們:“生命,就意味著做出貢獻”......但凡能夠處理好人生問題的人,其所做所為無不傳達著這樣一個信號,即他們仿佛已經透徹地、自然而然地理解了生命的意義,懂得最根本的東西在于對他人的關注以及集體協作。他們所做的任何一件事看起來都符合人類的群居本性,在遇到困難時,他們會努力尋找不損害他人的方式來加以解決。
我非常認同這樣的觀點,在我們平時的工作和生活中,幫助他人不求回報會讓自己快樂,其實付出了一定是會有收獲的,不管是同事的一句謝謝,或是一個微笑,都是對我們自己的一次肯定,而其他人的肯定會增加我們自己的自信心,減少我們的自卑感。在我們工作中遇到困難時,我們應該努力尋求不損害他人的方式來加以解決,而不是以損人利己的方式達到自己的目的。在學校這個相對簡單、純凈的環境里,老師天天和純真無邪的學生在一起,我們的人際關系本身就簡單了很多,我們必須對自己的生命負責,我們是自己行為的主宰,如果有什么需要除舊布新的,那也只有我們自己能夠完成,無需他人。
《自卑與超越》中阿德勒從個體心理學觀點出發闡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義。每個人因為對其現實地位的不滿意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對優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關鍵在于正確理解生活。家長和教師應培養兒童對別人、對社會的興趣,使他們真正認識“奉獻乃是生活的真正意義”。這樣,他們就能夠從自卑走向超越。
生活中的每一個問題,幾乎都與職業、社交和愛情這三個主要問題有關。每個人對這三個問題作反應時,都表現了他對生活意義的最深層的感受。真正的生活意義在于對別人和社會發生興趣以及能與人合作。
家庭對人類的影響很大,兒童時期在家庭中的地位和生活方式給他留下的印象不可磨滅。母親不僅應該使孩子和她很好地合作,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學會與其他人平等合作,發展自己的獨立性。而父親必須以平等的立場和妻子合作,以良好和積極的方式處理好職業、友誼和愛情三大問題。
從某種意義上講,學校是家庭的延續。注意兒童的困難、糾正父母的錯誤,是學校教師的任務。教師應該對兒童有真正興趣;同時也訓練他們對別人發生興趣,使他們走上獨立而又與人合作的生活道路。
生活的意義在于奉獻,在于與他人的團結合作之中獲得滿足,更體現了自己的價值。奉獻的意義是廣泛的,在職業之中,我們與同事團結合作,為單位的生存發展奉獻力量;在社交之中,我們與同學、朋友團結合作,為建筑一個溫暖的集體奉獻力量;在家庭之中,我們與妻子、父母、孩子團結合作,為建筑一個溫暖的家庭奉獻力量;這犧牲換取的是大家的團結合作,從而產生更加巨大的力量。
對于《自卑與超越》這本書,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見解。而在我讀的過程中,重點思考了本書的第三章——自卑感與優越感。以下是我的一些理解。
理解自卑感追求正確的優越感:
阿德勒認為,自卑感在個人心理發展中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每個人都有先天的生理或心理缺欠,這就決定了人們的潛意識中都存在自卑感。每個人解決其自卑感的方式影響他的行為模式。許多精神病理現象的發生與對自卑感處理不當有關。
同時,為了理解自卑感的表達形式,阿德勒講過這樣一個小故事?!坝腥齻€小朋友,都是第一次到動物園去,他們站在獅虎山前,被獅子的威嚴嚇壞了。一個小朋友躲在媽媽的背后說”我要回家?!傲硗庖粋€小朋友臉色蒼白全身發抖,但他站在原地仰著頭說:”我一點都不害怕?!暗谌恍∨笥褠汉莺莸氐胖{子,問媽媽說:”我能向它吐口唾沫嗎?”這三個小朋友的.行為其實都是自卑感的表現,只是形式不同。
自卑感的表達形式千萬種,如果我們一直保持著勇氣,便可能以直接、實際而完美的唯一方法——改進環境——來使我們脫離這種感覺。沒有人能長期感受自卑之感,他一定會使自己采取某種行動來解除自己的緊張狀態。假使一個人已經氣餒了,假使他不再認為腳踏實地的努力能改進他的情景,他仍無法忍受他的自卑感,他仍然會努力設法要擺脫他們,只是他所采用的方法卻是不能使他有所進益。他的目標仍然是“凌駕于困難之上”,可是他卻不在設法克服障礙,反倒是一種優越感來自我自我陶醉,或麻木自己。同時,自卑感愈多,而自卑的情境一成未變,問題也依舊存在。他所采取的每一部都會逐漸將他導入自欺之中。
一個人如果能夠有效地補償自卑,便可以使自己的心理及人格健全發展。如果補償失敗,便會使人喪失信心和勇氣,意志消沉、沮喪、壓抑,甚至自暴自棄,形成“自卑情結”。阿德勒認為,每個人都有先天的生理或心理缺欠,這就決定了人們的潛意識中都有自卑感存在。
我很認同阿德勒對自卑感形成的看法,孩童時期是一個關鍵的階段,兒童發現自己的不足并通過一切實際行動來補足自己的自卑感,不論是模仿大人,還是獨立創造,在兒童時期就有了自己應對自卑的一套機制克服自卑,這種處世態度和方式決定和影響著每個人日后的成長方向。怎樣面對自卑,怎樣形成好的處理自卑的方式,是一個人成長階段重要的經歷。
我認為,在一個人自出生就與社會建立起了一種聯系,在自己的心里就有對社會的認識和感知,另一方面,他會對自己有了認識,在認識自我的過程中,就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自卑感或“自卑情結”,重要的是,在這個成長經歷的過程中,父母,家人,老師,同學等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父母正確的引導會讓一個人對自我有更積極的認識,幫助教導孩子有更好的與外界聯系的方式,在父母的正確教育下會形成正確的應對自卑的方式。另外,老師,同學等周圍的人與父母一樣,在不同程度上會影響一個人對自己的評價方式,如果沒有正確的引導,就會產生消極的自卑情緒,甚至更不利于發展的影響。
自卑感在兒童身上是普遍存在的,這是一個事實,怎樣面對這個現實,怎樣處理好這個問題,除了自身因素外,家長老師等角色的引導也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另外,我認為自卑感是有兩面性的,有其利也有其弊,有利的一方面是,這種自卑情緒會起到激勵的作用,在成長的過程中會發現自身的不足,這時由身體或其他原因所引起的自卑,能促使人奮發圖強,力求振作,尋求合作,從而超越自卑,補償弱點。然而,若是在成長過程中沒有好的引導,這種自卑情緒就會成為摧毀一個人的原因,沒有找到正確的應對方式致使自己沒有勇氣面對自己的不足,是自卑沒有正確的出路。
自卑究竟是好是壞,最關鍵的原因就是:是不是有最適合自己的方式去消解它,利用它,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自身的因素,生活環境的影響。每個人不同的自卑感,不同“追求優越”的天性,不同的補償方式,造就我們每個人獨特的人格特性,也決定了每個人的不同生活風格,這些個性化奠定了有可能超越現實的獨特性與創造性的基石,也即是接受人類傳遞的社會文化的同時,并能推動社會的發展。這就是人與人間差異的原因。人們的自卑感(有意或無意)不斷的補償,而又不斷的發現新的自卑于是又向新的優越努力,自卑不息,超越不斷,終其一生,這也就是人類生存的意義,人生價值的所在,消除自卑追求卓越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人們上進和追求卓越的根本內在的需求和原因。
其實我說的這些只是阿德勒的個人心理學中所講的很小很小的一部分,但是大家要是有興趣的話,可以到網上搜一下,也可以去圖書館借,我覺得,真的對自己不管是做人還是做事,都能有好大的幫助,讓我們重新審視一下自己,到底為什么會這么做,為什么會這樣,怎么樣抓住根本,去改正自己,避免做傻事 。
我現在感覺,對每一個人來說,沒有所謂的錯事,因為對每一個人的意義來說,他所做的事都是對的,只不過那件傻事,是從一個錯誤的意義中產生,而改正那個意義,才是正途。
阿德勒一生著作豐富 ,而此書著成于阿德勒思想最成熟的 1 9 3 2年 ,書中包括了阿德勒最主要的思想 。
我們一直是以自己賦予現實的意義來感受現實 ,我們所感受的不是現實本身 ,而是現實被我們所賦予的意義 ,或者說是我們的感受是我們自己對現實的解釋 。因此 ,我們可以順理成章地說 :每個人感受到的意義多多少少總是不完全的 ,甚至是不正確的 ,因為 “意義 ”是一個充滿了謬誤的領域 。屬于私人的意義是完全沒有意義的 ,意義只有在和他人交往時才有存在的可能 。只對某個人意味著某些事情的東西實在是毫無意義的 。
對于個體的人來說 ,生活中的每一個問題幾乎都可以歸納于職業 、社會和性這三個主要問題之下 。每個人對這三個問題所作出的反應 ,都清楚地表現出他對生活意義的最深層的感受。
生活的意義在于為團體貢獻力量 ,在于對別人發生興趣以及互助合作 。
每件記憶都是值得紀念之物 。
預見運動的方向是心靈最重要的功用 。所有心理上的錯誤 ,都是選擇動作方向時的錯誤 。
心理學的領域是 :探討個人各種表情中的意義 ,找尋了解其目標的方法 ,并以之和別人的目標互相比較 。心理學研究的是個人對他身體印象的態度 ,我們現在可以開始討論人類心靈之間的巨大差異是如何造成的 。個體心理學一個更進一步的定義 :它是對合作之缺陷的了解 。在個體心理學中 ,我們考慮的是靈魂本身 ,是統一的心靈 。我們研究的是個人賦予世界和他們自身的意義 ,他們的目標 ,他們努力的方向 ,以及他們對生活問題的處理方式 。迄至目前 ,我們所擁有的了解心理差異的最好方法 ,就是觀察其合作能力的高低 。
我們說過 ,在生命最初的四五年間 ,個人正忙著構造他心靈的整體性 ,并在他的心靈和肉體間建立起關系 。他利用由遺傳得來的材料和從環境中獲得的印象 ,并將它們修正 ,以配合他對優越感的追求 。在第五年結束時 ,他的人格已經成形 。他賦予生活的意義 、他追求的目標 、他趨近目標的方式 、他的情緒傾向等等 ,也都已經固定 。以后它們雖然也可能改變 ,但在改變它們之前 ,他必須先從兒童期固定成形時所犯的錯誤中解脫出來 。正如他以前所有的表現都和他對生活的解釋互相配合一樣 ,現在他的新表現也會和他的新解釋密合無間 。生活的意義是在生命開始時的四五年間確定的 。
在舉止間處處故意要凌駕于他人之上的人 ,我們不得不懷疑 :在他背后是否有需要他做出特殊努力才能消除的自卑感存在 。自卑感表現的方式有千萬種 ,也許我能夠用三個孩子初次被帶到動物園的故事來說明這一點 。當他們站在獅子籠前面時 ,一個孩子躲在他母親的背后 ,全身發抖地說道 : “我要回家 。 ”第二個孩子站在原地 ,臉色蒼白地用抖動的聲音說道 : “我一點都不怕 。 ”第三個目不轉睛地盯著獅子 ,并問他的媽媽 : “我能不能向它吐口水 ? ”事實上 ,這三個孩子都已經感到自己所處的劣勢 ,但是每個人卻都按照他自己的生活樣式 ,用自己的方法表現出他的感覺 。
沒有人能長期地忍受自卑之感 ,它一定會使他采取某種行動來解除自己的緊張狀態 。即便一個人已經氣餒了 ,即便他不再認為腳踏實地的努力能夠改進他的處境 ,他仍然無法忍受他的自卑感 ,他仍然會努力設法要擺脫它們 ,只是他所采用的方法卻不能對他有所助益 。他的目標仍然是 “凌駕于困難之上 ” ,可是他卻不再設法克服障礙 ,反倒用一種優越感來自我陶醉或麻木自己 。同時 ,他的自卑感會愈積愈多 ,因為造成自卑的情境仍然一成未變 ,問題也依舊存在 。他所采取的每一步都會逐漸將他導入自欺之中 ,而他的各種問題也會以日漸增大的壓力逼迫著他 。如果我們只看他的動作 ,而不設法予以了解 ,我們會以為他是漫無目標的 。他給我們的印象里 ,并沒有要改進其環境的計劃 。我們所看到的是 :他雖然像其他人一樣地全心全力要使自己覺得順當 ,可是卻放棄了改變客觀環境的希望 ,他所有的舉動都帶有此種色彩 。如果他覺得軟弱 ,他會跑到能使他覺得強壯的環境里去 。他不是把自己鍛煉得更強壯 、更有適應能力 ,而是訓練自己 ,讓自己在自己的眼中顯得更強壯 。他欺騙自己的努力只能獲得部分的成功 。如果他覺得無法應付這類盤旋不去的問題 ,他可能會變成獨裁的暴君 ,以此來重新肯定自己的重要性 。他可以用這種方式來麻醉自己 ,但是他的自卑感仍然原封未動 。它們依舊是舊有情境所引起的舊有的自卑感 ,它們會變成他精神生活中長久潛伏的暗流 。在這種情況下 ,我們便能稱之為 “自卑情結 ” 。
當個人面對一個他無法應付的問題時 ,他表示他絕對無法解決這個問題 ,此時出現的情緒便是自卑情緒 。由這個定義我們可以看出 :憤怒 、眼淚和道歉一樣 ,都可能是自卑情緒的表現 。由于自卑感總是會造成緊張 ,所以爭取優越感的補償動作必然會同時出現 ,但是其目的卻不在于解決問題 。爭取優越感的動作總是朝向生活中無用的一面 ,真正的問題卻被遮掩起來或避開不談 。個人限制了他的活動范圍 ,苦心孤詣地要避免失敗 ,而不是追求成功 。他在困難面前會表現出猶疑 、彷徨 ,甚至是退卻的舉動 。這種態度可以在對公共場所懷有恐懼癥的個案中很清楚地看出來 。這種病征表現出一種信念 : “我不能走得太遠 。我必須留在熟悉的環境里 。生活中充滿了危險 ,我必須避免面對它們 。 ”
發現眼淚是駕馭別人最佳武器的孩子 ,會變成愛哭的娃娃 ,而愛哭的娃娃又很容易變成患有憂郁癥的成人 。眼淚和抱怨 — —這些方法我稱之為 “水性的力量 ” ( w a t e r p o w e r ) — —是破壞合作并將他人貶為奴仆的有效武器 。
自卑感本身并不是變態的 ,它們是人類地位之所以增進的原因 。
個人的整個目標也是如此 :它的內涵不會在一種表現中表露凈盡 ,但是我們能從它的各種表現中認出它的廬山真面目 。有個在家里非常聽話 ,可是卻顯得相當愚笨的男孩子 ,他在學??偸锹溆谌撕?,在家中也顯得平庸無奇 。他有一個大他兩歲的哥哥 ,但是他哥哥的生活樣式卻和他迥然不同 。他哥哥又聰明又活躍 ,可是生性魯莽 ,不斷惹麻煩 。有一天 ,人家聽到這個弟弟對他的哥哥說道 : “我寧可笨一點 ,也不愿意像你那么粗魯 ! ”假如我們能夠了解他的目標是在避免麻煩 ,那么他的愚蠢實在是非常明智之舉 。由于他的愚蠢 ,別人對他的要求也比較少 ,如果他犯了錯誤 ,他也不會因此受到責備 。從他的目標看來 ,他不是愚笨 ,他是在裝傻 。
沒有學會如何了解兒童的人 ,是不可能了解成人的 。
除非實情被認為富有危險性 ,否則謊言便毫無意義 。
對優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類的通性 。
他們所犯的唯一錯誤是他們的努力都指向了生活中毫無用處的一面 。
在所有的心靈現象中 ,最能顯露其中秘密的 ,是個人的記憶 。記憶絕不會和生活的樣式背道而馳 。只要他的生活樣式發生了改變 ,他的記憶也會隨之改變 。他會記住不同的事情 ,否則他便會對他記得的事件給予不同的解釋 。記憶的正確與否是沒有多大關系的 ,它們最大的價值在于它們代表了個人的判斷 : “早在兒童時代 ,我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了 。 ”或 : “在兒童時代 ,我便已經發現世界是這個樣子了 。 各種記憶中最富有啟發性的 ,是他開始述說故事的方式 ,以及他能夠記起的最早事件 。
我們大多數人應付生活的方式 。我們得到一種印象后 ,總是喜歡用它來解釋其他事情 。我們經常發現 :當一個人討厭某件事物 ,而要找出這種厭惡的理由時 ,他通常會從他的經驗中挑選出某些東西來作為解釋 。
當我們聽到懶散的孩子時 ,我們總可以找到有某個人習慣于幫他收拾東西 。當我們聽到怕黑暗和怕孤單的孩子時 ,我們總可以找到某一個經常在注意他 、撫慰他的人 。
每個自殺案件都是一種譴責 。
假如下雨了 ,你該怎么辦 ?你只能打把雨傘或坐出租車 ,想要和雨反抗或壓過它都是沒有用的 。
據我所知 ,解釋夢的理論只有兩種是容易為人了解而且也合乎科學的 。這兩種聲稱要了解夢并解釋夢的學派 ,是心理分析的弗洛伊德學派和個體心理學派 。在這兩者之中 ,可能只有個體心理學者才敢說他們的解釋是完全合乎常識的 。
夢的目標是它所留下來的感覺 。夢的工作就是應付我們面臨的難題 ,并提供解決之道 。每一個夢都是自我陶醉和自我催眠 ,它的全部目的就是引起一種讓我們準備應付某種問題的心境 。在其中 ,我們會看到和個人日常生活完全相同的人格 。此外 ,我們還會看到他在心靈的工作中 ,仿佛正準備著他將在白天運用的各種感覺 。
很少有人沒有做過由高處摔下的夢 。這是非常值得注意的 。它表示這個人的心靈保守并擔心遭受失敗 ,而不是全心全力要克服困難 。
當然 ,有些危險是真實的 ,但是把一個人弄得膽小如鼠 ,是不能幫助他應付危險的 。
決定孩子行為的 ,并不是他的經驗 ,而是他從經驗中獲得的結論 。
在個體心理學中 ,我們不再關心著要找出害怕的原因 ,而是要分辨出它的目的 。
在不美滿的婚姻下長大的兒童 ,除非他們最初的印象被糾正過來 ,否則他們對婚姻會持有悲觀的看法 。即使是在成年之后 ,他們也會覺得婚姻注定是不幸的 。
沒有人喜歡受批評 ,但是假如一個人把逃避批評作為生活的中心點 ,那他跟社會的各種關系都會受到干擾 。
在金錢方面 ,我們應該特別強調 ,即使父親是家庭主要的經濟來源 ,它仍然是家庭共有的 。父親絕不應表現得好像他在施舍 ,其他人則在收受 。在理想的婚姻中 ,由男主人提供家庭的經濟來源只不過是家庭成員間分工合作的結果而已 。有許多父親利用他們的經濟地位作為統治家政的方法 。在家庭中不應有統治者 ,應設法避免每一個能造成不平等感覺的機會 。每一位父親都應該了解 ,我們的文化過分強調了男性的優越地位 ,結果他的妻子在和他結婚之后 ,便深怕自己會受到貶抑而被置于低下的地位 。他不能只因為他的妻子是女性 ,不會像他一樣賺錢養家 ,便以為妻子不如自己 。無論妻子對支持家庭的經濟來源是否出過一臂之力 ,如果家庭生活是真正和諧的 ,那么由誰賺錢養家或誰來承擔做家務 ,都不應成為問題 。
不能以友善的方式進行的教育便是錯誤的教育 。
在孩子們成長的過程之中 ,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就是讓他們知道家庭是社會的一個單位 ,在家庭之外還有許多值得信賴的人類和朋友 。
爭執是無法使人心悅誠服的 。
大部分的兒童在班上不同的各學期間 ,大致會保持相同的名次 。他們總是名列第一 ,或排在中間 ,或居于人后 。這顯示出他們為自己訂下的限制 ,他們的樂觀程度 ,以及他們的活動范圍 。
孩子會了解自己器官功能作用的程度 ,他會依照他對自己能力的判斷來限制自己的發展 。
現在 ,有許多精神病學家和心理學家也認為性格中有遺傳成分的信念只能稱為迷信而已 。在每種不平凡的能力后面 ,我們所看到的 ,并不是異乎尋常的遺傳 ,而是長期的興趣和訓練 。
還有些孩子一向不愿意登上領袖的位置 ,他們總是希望找一個領袖來跟隨 ,這個領袖就是肯收留他作為下屬的兒童或成人 。這并不是一種良好的傾向 ,假如我們能降低這種卑順傾向的話 ,我一定會覺得非常高興 。如果我們不能消除它 ,這種兒童在以后的生活中將不能居于領袖的地位 ,依照他們的意愿 ,他們會選擇小職員的職位 ,從事一些每一件事情都已經被人預先安排好的例行工作 。
憂郁癥患者還有以自殺作為報復手段的傾向 ,因此醫生第一件要注意的事 ,就是避免給他們自殺的借口 。我自己解除這種緊張的方法是向他們建議治療中最重要的規則 : “不要做你不喜歡做的任何事情 。 ”這似乎是微不足道的小事 ,但是我相信它牽涉到整個問題的基礎 。
我們對于一個 “人 ”的所有要求 ,以及我們能夠給他的最高榮譽 ,就是他必須身為良好的工作者 ,所有其他人的朋友 ,和愛情與婚姻中的真正伴侶 。一言以蔽之 ,他必須證明他是人類的一個良好的同伴 。
“愛情 ,以及其結果的婚姻 ,都是對異性的伴侶最親密的奉獻 ,它表現在心心相印 、身體的吸引 ,以及生兒育女的共同愿望中 。我們很容易看出 ,愛情和婚姻都是合作的一面 ,這種合作不僅是為了兩個人的幸福 ,而且也是為了人類的利益 。 ”應把愛情和婚姻當做是一種社會工作 ,當做和天堂一樣是錯誤的 ,把結婚當做是戀愛史詩的終結也是錯誤的 。
沒有人能夠心平氣和地忍受卑下的地位 。伴侶們必須是平等的 ,人們只有在平等的時候才能找出克服共同困難的方法 。
我們在考慮一個人是否適合于結婚時 ,經常都是看他是不是曾經在正常的家庭中受過訓練 ,以及看他對待父母 、兄弟姐妹的態度 。最重要的因素是他在何處得到他對愛情和婚姻的準備的 。當然 ,我們知道 ,決定一個人的并不是他的環境 ,而是他對環境的估計 。他的估計是很有用的 。很可能他在父母的家中經歷過非常不愉快的家庭生活 ,但這也會刺激他設法使自己的家庭生活更為美滿 。他可能努力讓自己為結婚做好準備 。我們不能只因為一個人有過不幸的家庭生活 ,便判斷他可能會失敗而拒絕他 。
阿德勒的這本《自卑與超越》著力描寫一個人的原生家庭對其本人性格、心理所產生的影響。阿德勒認為,在每個人生命最初的四五年間,個人生活的典型樣式就已經基本形成了。孩子在最開始的幾年時間與父母接觸最多,故其對孩子的影響極其重要,很多人成年后表現出來的諸多心理問題,尋本溯源,都能在原生家庭中找到緣由。
阿德勒認為當個人面對一個他無法應對的問題時,他表示他絕對無法解決這個問題,此時出現的情緒便是自卑情緒。而自卑感總會造成緊張,所以爭取優越感的補償動作必然會同時出現,那么擁有自卑情緒的人都會有一個共同的目標——獲取優越感。包括問題少年、罪犯者、酗酒者等都是如此。
讀完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有以下幾點:
1、原生家庭環境對孩子的重要性依舊沒有引起現在社會的重視,很多孩子都是家庭矛盾的犧牲者,單親、被虐待、被遺棄等兒童不得不為大人們隨心所欲的行為而買單。中國人講風水、講因果,我覺得一個和諧的家庭就是好風水,這種家庭出身的孩子心理健康,能夠較快融入社會,相反,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的家庭中出身的孩子,或多或少都存在心理問題,他的行為古怪,性格偏執,對生活喪失興趣,很難融進社會。
2、大部分孩子智力差距不明顯,但成年之后出現越來越大的能力差距,根本原因是在兒童時期的教育引導上。我可惜的是很多孩子明明可以成為國家棟梁,卻因為孩提時父母或者任何人一句隨意說出的話而徹底改變了命運。
3、解決心理問題的唯一辦法就是與他人合作獲得認同感,但前提是有正確的引導。
4、孩子是敏感的,是脆弱的,是希望得到更多關注的,所以愿天下的父母多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父母一句鼓勵的話遠遠勝過零食和玩具。
5、希望越來越多的中小學建立心理顧問或者心理課堂,青少年的心理教育比任何文化課都重要,希望所有教師都能得到正規的心理培訓,懂得如何查找問題,對癥下藥,這樣問題少年就不會再出現,《少年的你》的故事也不會再次上演。
6、建議正在為人父母、做人師長的人讀一讀這本書,受益良多。
最初知道《自卑與超越》這本書是因為一篇公眾號文章,文章作者在文中推薦大家去看。當時我看到這個書名,特別好奇,對于一個深知自己有自卑情結的人需要如何超越呢?于是,我翻開了這厚厚的200多頁。
整體看下來,給我的感覺就是:這本書的內容不復雜,但是思想還是到了一定的高度,認真讀下來,心胸會變得豁然開朗起來,不會再糾結于一點不放。這于我的確是有幫助的。
但要說超越,我也說不上來。因為整本書并沒有什么體系可言,它包含了很多方面,比較松散。我在讀每一個方面的時候會將書中的理論往自己或身邊的人身上套,似乎如書中所說,似乎又不完全是這樣。
書中還列舉了很多被慣壞的孩子的例子,我也想到了親戚家不愿讀書不愿出門的孩子。父母的嬌慣和放縱,學校老師的忽視,使得孩子的社會興趣和合作精神極度缺乏,從而變得不那么正常。當然,一個人的人格形成,并不僅僅只有這些,阿德勒還列舉了青春期的.影響,社會環境的影響等。
由于年代久遠,阿德勒的一些思想與現代的思想必定存在差異,但是把這本書當成現代某些雞湯文的集錦是萬萬不可取的。就拿他提出的男女在婚姻中需合作,互助互愛的觀點來說,這在現代也是不過時的。
其實總體看來,阿德勒是想把自卑當作一個核心,然后用設法去補償,但書中提到自卑的地方并不多,對一些個體的分析也不是那么嚴謹。不過整本書的思想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很多觀點都具有啟發性,方*也總是積極向上的,應當算得上是一本好書。
阿德勒一生著作豐富,而此書著成于阿德勒思想最成熟的1932年,書中包括了阿德勒最主要的思想。
我們一直是以自己賦予現實的意義來感受現實,我們所感受的不是現實本身,而是現實被我們所賦予的意義,或者說是我們的感受是我們自己對現實的解釋。因此,我們可以順理成章地說:每個人感受到的意義多多少少總是不完全的,甚至是不正確的,因為“意義”是一個充滿了謬誤的領域。屬于私人的意義是完全沒有意義的,意義只有在和他人交往時才有存在的可能。只對某個人意味著某些事情的東西實在是毫無意義的。
對于個體的人來說,生活中的每一個問題幾乎都可以歸納于職業、社會和性這三個主要問題之下。每個人對這三個問題所作出的反應,都清楚地表現出他對生活意義的最深層的感受。
生活的意義在于為團體貢獻力量,在于對別人發生興趣以及互助合作。
每件記憶都是值得紀念之物。
預見運動的方向是心靈最重要的功用。所有心理上的錯誤,都是選擇動作方向時的錯誤。
心理學的領域是:探討個人各種表情中的意義,找尋了解其目標的方法,并以之和別人的目標互相比較。心理學研究的是個人對他身體印象的態度,我們現在可以開始討論人類心靈之間的巨大差異是如何造成的。個體心理學一個更進一步的定義:它是對合作之缺陷的了解。在個體心理學中,我們考慮的是靈魂本身,是統一的心靈。我們研究的是個人賦予世界和他們自身的意義,他們的目標,他們努力的方向,以及他們對生活問題的處理方式。迄至目前,我們所擁有的了解心理差異的最好方法,就是觀察其合作能力的高低。
我們說過,在生命最初的四五年間,個人正忙著構造他心靈的整體性,并在他的心靈和肉體間建立起關系。他利用由遺傳得來的材料和從環境中獲得的印象,并將它們修正,以配合他對優越感的追求。在第五年結束時,他的人格已經成形。他賦予生活的意義、他追求的目標、他趨近目標的方式、他的情緒傾向等等,也都已經固定。以后它們雖然也可能改變,但在改變它們之前,他必須先從兒童期固定成形時所犯的錯誤中解脫出來。正如他以前所有的表現都和他對生活的解釋互相配合一樣,現在他的新表現也會和他的新解釋密合無間。生活的意義是在生命開始時的四五年間確定的。
在舉止間處處故意要凌駕于他人之上的人,我們不得不懷疑:在他背后是否有需要他做出特殊努力才能消除的自卑感存在。自卑感表現的方式有千萬種,也許我能夠用三個孩子初次被帶到動物園的故事來說明這一點。當他們站在獅子籠前面時,一個孩子躲在他母親的背后,全身發抖地說道:“我要回家?!钡诙€孩子站在原地,臉色蒼白地用抖動的聲音說道:“我一點都不怕?!钡谌齻€目不轉睛地盯著獅子,并問他的媽媽:“我能不能向它吐口水?”事實上,這三個孩子都已經感到自己所處的劣勢,但是每個人卻都按照他自己的生活樣式,用自己的方法表現出他的感覺。
沒有人能長期地忍受自卑之感,它一定會使他采取某種行動來解除自己的緊張狀態。即便一個人已經氣餒了,即便他不再認為腳踏實地的努力能夠改進他的處境,他仍然無法忍受他的自卑感,他仍然會努力設法要擺脫它們,只是他所采用的方法卻不能對他有所助益。他的目標仍然是“凌駕于困難之上”,可是他卻不再設法克服障礙,反倒用一種優越感來自我陶醉或麻木自己。同時,他的自卑感會愈積愈多,因為造成自卑的情境仍然一成未變,問題也依舊存在。他所采取的每一步都會逐漸將他導入自欺之中,而他的'各種問題也會以日漸增大的壓力逼迫著他。如果我們只看他的動作,而不設法予以了解,我們會以為他是漫無目標的。他給我們的印象里,并沒有要改進其環境的計劃。我們所看到的是:他雖然像其他人一樣地全心全力要使自己覺得順當,可是卻放棄了改變客觀環境的希望,他所有的舉動都帶有此種色彩。如果他覺得軟弱,他會跑到能使他覺得強壯的環境里去。他不是把自己鍛煉得更強壯、更有適應能力,而是訓練自己,讓自己在自己的眼中顯得更強壯。他欺騙自己的努力只能獲得部分的成功。如果他覺得無法應付這類盤旋不去的問題,他可能會變成獨裁的暴君,以此來重新肯定自己的重要性。他可以用這種方式來麻醉自己,但是他的自卑感仍然原封未動。它們依舊是舊有情境所引起的舊有的自卑感,它們會變成他精神生活中長久潛伏的暗流。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便能稱之為“自卑情結”。
當個人面對一個他無法應付的問題時,他表示他絕對無法解決這個問題,此時出現的情緒便是自卑情緒。由這個定義我們可以看出:憤怒、眼淚和道歉一樣,都可能是自卑情緒的表現。由于自卑感總是會造成緊張,所以爭取優越感的補償動作必然會同時出現,但是其目的卻不在于解決問題。爭取優越感的動作總是朝向生活中無用的一面,真正的問題卻被遮掩起來或避開不談。個人限制了他的活動范圍,苦心孤詣地要避免失敗,而不是追求成功。他在困難面前會表現出猶疑、彷徨,甚至是退卻的舉動。這種態度可以在對公共場所懷有恐懼癥的個案中很清楚地看出來。這種病征表現出一種信念:“我不能走得太遠。我必須留在熟悉的環境里。生活中充滿了危險,我必須避免面對它們?!?/p>
發現眼淚是駕馭別人最佳武器的孩子,會變成愛哭的娃娃,而愛哭的娃娃又很容易變成患有憂郁癥的成人。眼淚和抱怨——這些方法我稱之為“水性的力量”(waterpower)——是破壞合作并將他人貶為奴仆的有效武器。
自卑感本身并不是變態的,它們是人類地位之所以增進的原因。
個人的整個目標也是如此:它的內涵不會在一種表現中表露凈盡,但是我們能從它的各種表現中認出它的廬山真面目。有個在家里非常聽話,可是卻顯得相當愚笨的男孩子,他在學??偸锹溆谌撕?,在家中也顯得平庸無奇。他有一個大他兩歲的哥哥,但是他哥哥的生活樣式卻和他迥然不同。他哥哥又聰明又活躍,可是生性魯莽,不斷惹麻煩。有一天,人家聽到這個弟弟對他的哥哥說道:“我寧可笨一點,也不愿意像你那么粗魯!”假如我們能夠了解他的目標是在避免麻煩,那么他的愚蠢實在是非常明智之舉。由于他的愚蠢,別人對他的要求也比較少,如果他犯了錯誤,他也不會因此受到責備。從他的目標看來,他不是愚笨,他是在裝傻。
沒有學會如何了解兒童的人,是不可能了解成人的。
除非實情被認為富有危險性,否則謊言便毫無意義。
對優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類的通性。
他們所犯的唯一錯誤是他們的努力都指向了生活中毫無用處的一面。
在所有的心靈現象中,最能顯露其中秘密的,是個人的記憶。記憶絕不會和生活的樣式背道而馳。只要他的生活樣式發生了改變,他的記憶也會隨之改變。他會記住不同的事情,否則他便會對他記得的事件給予不同的解釋。記憶的正確與否是沒有多大關系的,它們最大的價值在于它們代表了個人的判斷:“早在兒童時代,我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了?!被颍骸霸趦和瘯r代,我便已經發現世界是這個樣子了。各種記憶中最富有啟發性的,是他開始述說故事的方式,以及他能夠記起的最早事件。
我們大多數人應付生活的方式。我們得到一種印象后,總是喜歡用它來解釋其他事情。我們經常發現:當一個人討厭某件事物,而要找出這種厭惡的理由時,他通常會從他的經驗中挑選出某些東西來作為解釋。
當我們聽到懶散的孩子時,我們總可以找到有某個人習慣于幫他收拾東西。當我們聽到怕黑暗和怕孤單的孩子時,我們總可以找到某一個經常在注意他、撫慰他的人。
每個自殺案件都是一種譴責。
假如下雨了,你該怎么辦?你只能打把雨傘或坐出租車,想要和雨反抗或壓過它都是沒有用的。
據我所知,解釋夢的理論只有兩種是容易為人了解而且也合乎科學的。這兩種聲稱要了解夢并解釋夢的學派,是心理分析的弗洛伊德學派和個體心理學派。在這兩者之中,可能只有個體心理學者才敢說他們的解釋是完全合乎常識的。
夢的目標是它所留下來的感覺。夢的工作就是應付我們面臨的難題,并提供解決之道。每一個夢都是自我陶醉和自我催眠,它的全部目的就是引起一種讓我們準備應付某種問題的心境。在其中,我們會看到和個人日常生活完全相同的人格。此外,我們還會看到他在心靈的工作中,仿佛正準備著他將在白天運用的各種感覺。
很少有人沒有做過由高處摔下的夢。這是非常值得注意的。它表示這個人的心靈保守并擔心遭受失敗,而不是全心全力要克服困難。
當然,有些危險是真實的,但是把一個人弄得膽小如鼠,是不能幫助他應付危險的。
決定孩子行為的,并不是他的經驗,而是他從經驗中獲得的結論。
在個體心理學中,我們不再關心著要找出害怕的原因,而是要分辨出它的目的。
在不美滿的婚姻下長大的兒童,除非他們最初的印象被糾正過來,否則他們對婚姻會持有悲觀的看法。即使是在成年之后,他們也會覺得婚姻注定是不幸的。
沒有人喜歡受批評,但是假如一個人把逃避批評作為生活的中心點,那他跟社會的各種關系都會受到干擾。
在金錢方面,我們應該特別強調,即使父親是家庭主要的經濟來源,它仍然是家庭共有的。父親絕不應表現得好像他在施舍,其他人則在收受。在理想的婚姻中,由男主人提供家庭的經濟來源只不過是家庭成員間分工合作的結果而已。有許多父親利用他們的經濟地位作為統治家政的方法。在家庭中不應有統治者,應設法避免每一個能造成不平等感覺的機會。每一位父親都應該了解,我們的文化過分強調了男性的優越地位,結果他的妻子在和他結婚之后,便深怕自己會受到貶抑而被置于低下的地位。他不能只因為他的妻子是女性,不會像他一樣賺錢養家,便以為妻子不如自己。無論妻子對支持家庭的經濟來源是否出過一臂之力,如果家庭生活是真正和諧的,那么由誰賺錢養家或誰來承擔做家務,都不應成為問題。
不能以友善的方式進行的教育便是錯誤的教育。
在孩子們成長的過程之中,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讓他們知道家庭是社會的一個單位,在家庭之外還有許多值得信賴的人類和朋友。
爭執是無法使人心悅誠服的。
大部分的兒童在班上不同的各學期間,大致會保持相同的名次。他們總是名列第一,或排在中間,或居于人后。這顯示出他們為自己訂下的限制,他們的樂觀程度,以及他們的活動范圍。
孩子會了解自己器官功能作用的程度,他會依照他對自己能力的判斷來限制自己的發展。
現在,有許多精神病學家和心理學家也認為性格中有遺傳成分的信念只能稱為迷信而已。在每種不平凡的能力后面,我們所看到的,并不是異乎尋常的遺傳,而是長期的興趣和訓練。
還有些孩子一向不愿意登上領袖的位置,他們總是希望找一個領袖來跟隨,這個領袖就是肯收留他作為下屬的兒童或成人。這并不是一種良好的傾向,假如我們能降低這種卑順傾向的話,我一定會覺得非常高興。如果我們不能消除它,這種兒童在以后的生活中將不能居于領袖的地位,依照他們的意愿,他們會選擇小職員的職位,從事一些每一件事情都已經被人預先安排好的例行工作。
憂郁癥患者還有以自殺作為報復手段的傾向,因此醫生第一件要注意的事,就是避免給他們自殺的借口。我自己解除這種緊張的方法是向他們建議治療中最重要的規則:“不要做你不喜歡做的任何事情?!边@似乎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是我相信它牽涉到整個問題的基礎。
我們對于一個“人”的所有要求,以及我們能夠給他的最高榮譽,就是他必須身為良好的工作者,所有其他人的朋友,和愛情與婚姻中的真正伴侶。一言以蔽之,他必須證明他是人類的一個良好的同伴。
“愛情,以及其結果的婚姻,都是對異性的伴侶最親密的奉獻,它表現在心心相印、身體的吸引,以及生兒育女的共同愿望中。我們很容易看出,愛情和婚姻都是合作的一面,這種合作不僅是為了兩個人的幸福,而且也是為了人類的利益?!睉褠矍楹突橐霎斪鍪且环N社會工作,當做和天堂一樣是錯誤的,把結婚當做是戀愛史詩的終結也是錯誤的。
沒有人能夠心平氣和地忍受卑下的地位。伴侶們必須是平等的,人們只有在平等的時候才能找出克服共同困難的方法。
我們在考慮一個人是否適合于結婚時,經常都是看他是不是曾經在正常的家庭中受過訓練,以及看他對待父母、兄弟姐妹的態度。最重要的因素是他在何處得到他對愛情和婚姻的準備的。當然,我們知道,決定一個人的并不是他的環境,而是他對環境的估計。他的估計是很有用的。很可能他在父母的家中經歷過非常不愉快的家庭生活,但這也會刺激他設法使自己的家庭生活更為美滿。他可能努力讓自己為結婚做好準備。我們不能只因為一個人有過不幸的家庭生活,便判斷他可能會失敗而拒絕他。
本書是人類心理學先驅阿弗雷德·阿德勒的巔峰著作,全書立足于個體心理學觀點,從教育、家庭、婚姻、倫理、社交等多個領域,以大量的實例為論述基礎,闡明了人生道路的方向和人生意義的真諦,幫助人們正確面對缺陷,正確對待職業,正確理解社會,理解生活,理解性。具有極深的哲理性和巨大的學術價值。書中語言樸實,譯文精煉、流暢,結構嚴謹,不僅對心理專業人士具有借鑒作用,對普通讀者也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是值得擁有的一部心理學經典作品。
最近我讀了《自卑與超越》這本書,但我更喜歡它的英文名字“whatlifeshouldmeantoyou”,譯為生活對你來說意味著什么。全書分為了十一個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向讀者闡釋什么是生命的意義。我很喜歡書中的一句話——生命的意義沒有絕對正確或錯誤的,但是有真假之分。虛無的生命意義是只追求個人的優越感,真正的意義則是能為眾人分享的。而在后面的十個部分,作者基本是圍繞這個思路,從各個角度分析影響人類人格形成的各種因素,尤其是自卑情結。概括一下就是從家庭環境,接受到的教育和婚姻三個方面去解釋人自卑的原因以及如何不自卑。
這本書比較晦澀難懂,故我只講述我有所感悟的點,即為什么要認清自己。在作者眼中,一個自卑的人往往是因為沒有正確的認識自己,他們往往會過度在意自己的某些生理缺點或者物質基礎,而且總是在不經意間和別人比較,極為在意別人的看法。所以我從為什么不需要太在乎別人的看法,如何正確和別人比較以及如何通過同伴看清自己進行講述。
01。
不應該太在意別人的看法。
誠然,從小學到中學,由于我們心智不成熟,我們必須依賴他人的評價去判斷自己的行為是否正確,從而認識自己。因此,我們小時候會特別在意父母,老師,同學的評價,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的心理和生理不斷成熟,現在的我們應當具備認識自己的一定能力,對自己各方面能力都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我們現在具備了對事物基本的判斷能力,所以別人提出的意見我們不會像之前一樣,完全聽取,而是會把它們當成一個參考。既然如此,那我們就不應該因為別人的贊美而過度喜悅,也不必因為別人的否定而耿耿于懷,因為我們心里有一個衡量自己的標準,很清楚自己該去干什么。但正是因為這樣,我們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認可,總有人看不慣你的做法,但最重要的莫過于自己是否滿意,因為只有你自己最了解自己,是否竭盡全力,是否有遺憾。
02。
應該正確的和別人比較。
眾所周知,除了極少數幸運兒,大部分人的一生都是跌宕起伏的,生活的磨難和苦楚總是在意想不到的時候降臨在你身邊,這不是我們能控制的,我們能做的只有坦然的面對,調整自己的心態,運用自己的能力去度過。別人那種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能力,也是經歷磨難鍛煉出來的。我們沒有必要去盲目羨慕,甚至嫉妒學校里那些各方面都很優秀的人,因為你可能不知道別人在背后付出了多少努力。我在中學時的一位友人,在學校你基本看不到他認真學習,但他成績卻名列前茅,我曾一度以為他是那種天賦型選手。直到后來,我們一起去他家玩,看著他一書房的試卷,我才知道之前的想法有多離譜。當你不如別人的時候,多去從自身找原因。反省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現,總結自己做事的缺點,尊重別人的態度和評價,尤其是那種誠懇的指出你缺點的人。當然,直面自己的缺點是痛苦的,相當于赤裸裸的解剖自己,由于某一方面的缺陷產生的自卑,很有可能會擴散到全身,這時我們要強迫自己冷靜下來,讓接下來的行動有的放矢。分清楚哪些是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的,不要給自己定那種難以企及的目標,否則那會讓你陷入更深的自我懷疑。
03。
可以通過同伴看清自己。
我們往往在外人的面前會裝出一副完美的樣子,所以我們的身體和心靈都在不斷承受的重壓,我們需要適當的放松自己,允許自己表露出私心和欲望,讓你的身心有喘息的機會。人們通常喜歡和有缺點的人交朋友,如果你無欲無求又完美的話,那么大概率是會被孤立的。而談到孤立,自然而然會聯想到伙伴,我也很慶幸我有一群益友。高中時期,我曾擔任三年的數學課代表,因為數學老師是班主任,所以我這個課代表就比別人多了一份責任。因為班主任的'事情可能比較多,加上老師對我也比較信任,所有放了很多權利給我。例如我負責檢查作業,和協作班長管理班上紀律等等。其他課代表有事不敢直接和任課老師說,也是我去交涉。這樣下來,確實很累,但也很充實,我覺得能盡自己一份力幫大家也是好事。但事實卻不是我所想的那樣,因為我管的方面比較多,加上我的要求也比較嚴格,班上大部分學生不但沒有感謝我,基本是差生,反而私底下給我取各種外號,說我是神經病,天天管著他們。說來也可笑,盡心盡力為班級的人卻被別人嘲諷。當時的我很是難過,想不通為什么是為他們好,他們卻這樣對我。到了后面,甚至班主任來勸我,讓我不要那么負責,我又沒有工資,也要自己去考取大學,沒必要浪費時間在他們身上。所以我后面開始自暴自棄,完全不管班上的事,作業也好,紀律也罷,只要不打擾我,隨他們去吧。后面我玩的比較好的幾個朋友找我去散步,和我說,不要只看到那些詆毀你的人,班上還是有很多同學很感激你的,尤其是中等成績的同學,他們覺得自己的進步有很大程度是可以歸結在你的嚴格。聽完他的話,我心里確實好受了點。后面又來了一位同學,我們之前的關系不算很好,但他也是來勸我的,他說,他是代表班上大部分的同學來的,是來道歉的,大部分同學在你不干之后,意識到你平時的工作對他們有很大的影響。雖然還是有人覺得你這樣不好,但是不存在一個完美的方案,沒必要去和那些人解釋,懂得感恩的人自然會理解,至于那些人,不管他們不就好了。后面我想通了,很多事情并不會按你想的發展,不管你怎么努力,它就是那樣,沒有必要強求。經過這次事件之后,我在討厭的人面前也能面不改色的交談,我也不會輕易在別人身上傾注時間和精力,我開始能分辨哪些人值得你去深交,或許,這也是一種成長吧。
當你迷茫不前的時候,當你身陷囹圄的時候,不妨去問問你的朋友吧。在相處的過程中,他們或許會比你更了解你的缺點,作為旁觀者,他們能客觀地提出建議。在他們的幫助下,你更容易正確的認識自己,這時的你就可以客觀的評價自己的能力,從而更好地規劃接下來的人生大道。
。
好久了,都不知道要寫什么,因為根本就沒有讀懂,只是在王湖的提醒下,才了解了阿德勒的一些理論,說說對這些理論的理解吧。
1、合作與競爭:
阿德勒認為人的關系應該是建立在合作上的競爭,首先是合作,對于孩子來說,也是要先體會合作。
合作,我理解的,就像是拼圖,每一塊都有缺口,也有優勢,但是每一塊都可以發揮作用。每個人既可以在合作中實現自我價值,也可以在合作中建立人與人之間的連接。
我們所受的傳統教育無疑與阿德勒是相違背的,是建立在競爭基礎上的。從小孩子們就在各種“比”中生活,媽媽們在一起的討論是哪個孩子說話早、哪個孩子長的高、哪個孩子學習努力……到了學校,更是顯而易見的競爭狀態。
競爭,如果不是基于合作的,帶給有優勢的人的,是一種覺得我比別人好的成就感,用這種方法來認同自己,這種感覺不是發自內心的,是來源于外部的;而對于沒有優勢的人,也是我們中的絕大部分人的感受,是一種否定的,我沒有別人好的自卑感。
我們忘記了我們應該是一種共同生活的狀態,我們應該是合作的。如果丈夫擅長的不是細心的做家務,那么放手讓他在工作中一展身手就是最大的支持;如果妻子擅長的不是與人交流,那么給她一個安靜穩定的家庭來料理,就是給她一個最好的平臺。多數時候我們都是在爭奪權力,而沒有思考我們該怎樣分擔婚姻中的各種事務。
對于孩子來說,在成長階段,無條件的接納,幫助他們成為他們本身的樣子,就是一種合作,“順”著他們成長,讓他們強烈的感受到自己,他們就具有了一種內心的力量,擁有這種力量后,就更容易接受競爭了,并且不容易在競爭中迷失。
2、著眼于未來:
一種心理學的觀點是,人在童年時期受到的傷害、忽視會影響到他的未來,如果想要未來不受影響,必須進行彌補。而阿德勒認為應該著眼于未來,不用回頭舔舐自己的傷口,只需要大步前行,讓自己更強壯。這也是《正面管教》中“關注于解決問題”的來源。
修復傷口的過程,也許對成長是有用的,但是追尋傷口的過程,卻是一個很痛苦的過程,因為畢竟事情已經過去,不能重頭來過,即使找到原因,要么是無法更改,要么已經造成影響,都是一個否定自己的過程。何不積極關注于怎樣改善,改善的過程是一個思考的過程,也是一個建立自信的過程,是充滿希望的。
。
很久之前就想讀這本書,但怕太專業,遲遲沒能翻來。走讀派卻偏偏在國慶大假期間,開了這本書的壓力讀書班,對于我這種一到周末和假期就完不成閱讀任務的人來說,著實有些為難。老毛說,試試?經過一番思想斗爭,還是交了30元的押金,開始新一輪的讀書之旅。
《自卑與超越》是個體心理學的代表作,作者阿勒泰,他和弗洛伊德、榮格并成為心理學三巨頭。大學時選修了弗洛伊德《夢的解析》的選修課,以為學了以后會給人解解夢,可當時也聽得云山霧繞,理解不了到底講的什么,只記得授課老師患有腿疾,在輪椅上講授這門課。
后來慢慢了解到心理學也分了幾種流派,想著有機會可以深入了解一些,于是聽書時聽到了《自卑與超越》,就在搞活動時囤了這本書。
最近幾年,總有一些觀點,把人成年后的不當行為歸咎于童年時期的某個問題,而且讓人感覺這些問題是不可逆的。阿勒泰倒也贊成部分觀點,但他更贊同的是,可以通過分析產生自卑的原因,通過訓練,實現自我超越。
第一章里,告訴我們,人生的真諦在于奉獻與合作。只有抱有開放態度的人生,才能在最大程度上與人合作,實現自我價值。第二章則告訴我們,要幫助和教育人,就要對他所處的環境以及他在這個環境下,對人生進行選擇時的思想和做法進行解讀。雖然這本書是大約一百年前所著,但合作共贏、服務社會的觀點在今天看來,仍然受用。
很慶幸能夠在這個時間讀這本書。開學時,孩子的班主任老師給家長開出的書單中就有《自卑與超越》,今天讀的.兩章,更讓我感到生命初期家庭關系,親子關系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恰巧也是今年,因為一些事,讓我回想起自己的少年時代,開始考慮優越感和自卑感這兩個看似相對的概念。自卑有多種表現形式,感到自卑的人,也會以各種形式呈現出來,有害怕,有緊張,也有些許高傲和冷漠。只有認識到自身自卑感深處原因的人,才能正視自己的自卑,以及因為自卑而帶來的一系列問題。
而早期記憶更是會陪伴我們一生的記憶,從書中的各種案例中,提醒我作為一個母親,該用怎樣的態度和心境去對待孩子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以及他們表現出的各種情緒反應,而作為最親近的人,我的方式方法或許會影響他們的一生。育人育己,共同成長!
《自卑與超越》這本書,總地來說,是一本實用類書籍,書中從頭到尾都在敘述自卑產生的原因以及告訴人們如何幫助人們(尤其是兒童)克服自卑情緒的方法。
在作者看來,生命的意義就是:自我的提升;與社會的合作;兩性關系的和諧,即:職業;社交和兩性。這三個方面只要有一個方面出問題了,那我們就很難認定他是一名成功人士,他也很難感覺到幸福。
由三項中有兩項都是明顯關于和他人合作的項目可以看出來,生命的意義其實是對社會的貢獻,甚至自我提升一項都是要和他人合作我們才能真正地取得成功。
人類只有在社會中才能夠稱之為人,由此來看,這個觀點并不有失偏頗。
接下來便是自卑感和優越感的問題了,其實這都是源于童年時期家長或者教師對于孩子的態度所導致的',家長過于溺愛,孩子就容易成長為一個優越感大于一般程度的人,就容易驕橫跋扈,控制欲會強于一般人,對于自己想要的東西會用一切手手段來達到目的,這也就是很多熊孩子之所以產生的原因。
而要是從小缺少父母的關注,或者父母過于強勢,孩子就會往自卑的方向發展,其特點就是猶豫不決,難以擔任領導職務。過于自卑的人和過于自負的人對于社會來說,都不是特別好的存在。
接下來作者還論述了青春期孩子出現的叛逆現象的原因和如何預防犯罪的原因。青春期孩子的身體趨于成熟,第二性特征日趨明顯,大部分兒童對于自己的未來還沒有規劃好,會出現對于未來的焦慮,除此之外還有成年之后想要獨立的愿望。兩種情感混雜在一起就出現了焦慮,因而會出現攻擊性強,情緒不穩定的情況。
因此一切的一切在書中都認為是在童年時期形成的,人類的童年對人類的人格塑造要比任何一個時期都要有效果。
說了這么多,個人認為本書的最基礎的知識便是你的經歷不是你之所以成為現在的你的原因,通過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進行底層價值觀方面的改進,失控的行為會恢復到正軌。也就是說:
反思日常生活適當的加以修正有助于我們過上幸福的生活或許叫正常的生活?
就像富蘭克林一樣,富蘭克林的童年也是非常不受重視的,他的父親由于經濟原因不讓他上大學,在哥哥的印刷工棚上班還不受待見(老板老給他找一些麻煩),而且年輕時候的富蘭克林言辭犀利,經常侮辱他的對手,因此也給他帶來了許多麻煩。
在這可以看出來,富蘭克林這種言辭犀利,不顧一切都要激怒對手的行為方式,很可能和他小時候在家庭中的經歷有關,由于缺少關注(其實這樣有失偏頗,在他匿名在報紙上發表的時候,他的文章倍受當時各大家的稱贊,不過這也是他去工作去的事了,富蘭克林也許是用這種方式來獲取關注,不過這也側面印證了富蘭克林激怒對手也可能是想引起別人的注意。),他的言辭犀利,差點丟失了性命。
不過有一些年歲的時候,富蘭克林給自己制訂了《13美德檢視本》(我這么叫),就是上面有十三種好習慣的本子,每天對比自己的行為,最后,富蘭克林成為了美國的開國元勛,美國憲法的制定人之一以及一百美金上的老爺爺。
我認為富蘭克林就是一個由童年的不幸經歷走向卓越的一個人,我猜測,富蘭克林童年時期的過于自負也是一種自卑的表現,因而說他完成了超越自卑的過程。
我們有很多人,由于童年時期家庭的原因,導致了性格上或多或少有些不如意,不過這并不構成你要如此對待你下一代的理由,我們無法控制他人,只能專注于自己。
因而,走向超越的方法就是貢獻他人,通過構建良好的兩性關系,社會關系以及自我提升,身邊的人會給予你更多的支持和鼓勵,因為多一個敵人不去多一個朋友啦,我推測多數人都是這么想的。
。
今年暑假我讀了《自卑與超越》這本書,收獲頗豐,給了我不一樣的體會。這本書是由十二個章節組成的,涉及到人生活中的各個方面。
所謂自卑,就是對自己的評價過低,對自己的人生價值持懷疑的態度,嚴重對自己不相信,這是人格上的一種缺陷,是一種失去了平衡的行為狀態,經常會表現為嫉妒、緊張、羞怯、孤僻、不安等等。自卑會使人變得敏感,受不了刺激。自卑對人的發展具有很多壞的影響,這本書的作者阿德勒認為,每個人都有先天的生理或心理欠缺,這就說明了每個人潛意識中都有自卑感的存在,但處理的好,就會超越自卑變成優越,處理不好就會演變成各種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這也就是這本書書名的由來。
很多人對自己所處的社會地位都會有所不滿,自然而然產生自卑感,他們想要追求更加優越的地位,以此獲得優越感。在書中他提出了童年對人的影響,如果童年時期孩子常常被父母忽略,得不到應該有的愛與關心,長大后就會很內向,很自卑,想要避免這種情況父母必須做出應有的改變,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與關心,去鼓勵他,以此來增強他的自信心。相反,如果過于寵愛孩子則會讓孩子依賴父母,以自我為中心,更別說與其他人合作了,離開了父母,當他發現自己并不是所有人的中心,他便會接受不了,不愿再與別人交往,在以后的生活與工作中他們沒有合作意識,所以也很難獲得很大的成就。
但是自卑不一定就是不好,正是人類對所擁有的感到自卑才不斷發展科學,發展自己,才會讓社會不斷進步。人們對優越感的追求正是我們所有文化貢獻的源泉。自卑與超越的強弱不同,在不同的人身上,會變成許多不同的性格與行為。如果可以把握好其中力度,便可以成為不斷突破的動力,否則,就會成為一股逆流,將你卷入無盡的黑暗。
家庭對人們的影響也是很大的,母親的角色尤其重要,孩子的所有潛能都會受到母親的影響。母親要嘗試著引導孩子,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在家庭中,父親與母親有著同等重要的地位。母親與孩子的關系必須延伸至父親,否則,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常常出現很多問題?;橐鍪且环N合作關系,沒有地位之分,父親應該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讓他們學習勇敢。在家庭中,父親和母親的角色其實同等重要。母親與孩子的關系必須涉及到父親,他們應該共同為孩子的成長負責,否則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橐霰緛砭褪且环N合作的關系,沒有什么的地位之分。父母要起到一個很好的榜樣作用。比如,讓女兒像母親一樣溫柔,一樣上進,自尊自愛,自立自強。讓男孩兒像父親一樣勇敢無畏,敢于負責。家庭教育非常的重要。
學校與家庭也是相互合作的。學校要時刻關心學生的問題,及時糾正家長的錯誤。這是老師的責任,老師的義務。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使他們學會獨立與合作。
為什么大多數人會在青春期的時候產生叛逆心理?是因為他們這時候的思想還不夠成熟,他們在并不完全了解成人問題時對這個問題妄加判斷,做出他們認為正確的理解。對于處在青春期的孩子,在我們的教育內容和教育模式中,最需要轉變的就是我們要從直接的管理轉變為間接的管理,所謂間接的管理就是要培養孩子的責任意識,讓孩子們學會自己要對自己負責,而不是要一直靠其他人來督促。
從書中各種各樣的案例里我們可以看出,啥對社會的興趣而又沒有學會合作的人在追求虛假的優越感,工人大多都會走向犯罪的道路。如果想要改善這種情況,就必須要讓他們學會通力合作。而父母的合作對孩子的成長又是具有重要影響,和諧的成長環境對于孩子的健康發展非常的有利。如果孩子從小就生活在暴力的環境中,非常容易造成人格缺陷,導致長大后與社會格格不入。
在我身邊的很多例子,我們高中班里有一個胖胖的女生,就每天不愛運動,一有空就學習,還特別容易餓。但是她的成績也并不是特別的好,只能屬于中上等。她和我說她非常的自卑,但是又不知道如何改變。她說她想減肥,但是覺得在高中這樣關鍵的時期,并不能抽出時間來做這件事情。而自己一直為之奮斗的成績也提不上去。所以她每次走路都會不自覺地低頭,她說沒有漂亮的五官,也沒有成績在背后撐腰,她非常的自卑。但是經過大學一年,那個暑假,我們同學聚會的時候,她真的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她變得很瘦很瘦,真的是那種非常有氣質,當時前兩眼都沒有看出來,走路的時候也是那種,我從來沒有在她那里看到過的自信。后來我問她是怎么瘦下來的,她和我說了好多好多。她說你不知道我下了多大的決心,經歷了多大的痛苦。后來我想這也許就是超越吧。她超越了自己,超越了原來的那個自卑的自己。我想,有自卑感也是好的。有了前進的動力,也有了想變成更好的意念。
好多人都不愿承認自己有自卑感,他們覺得自卑并不是一件光榮的事情。自卑卻不斷影響著一個人的性格與發展,這個問題必須要正視。適當的自卑是好的,它會激勵人不斷前進。但是也不能過于自卑。我們要充分認識并相信自己有這個能力,學會與人們進行合作。超越了自卑也就獲得了通往成功的墊腳石。
阿德勒也給了你一個辦法,就是去認清自己的目標。
在阿德勒看來,決定我們行為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未來的目標。
為什么這么說?阿德勒又用自己舉了個例子。他說,“假如我在教室里找來一個梯子,一下子爬到了黑板上面,坐在上面不下來了,那學生們肯定會說,‘哎呀!阿德勒博士瘋了吧!’但是如果他們知道,我這么做的目的是要克服自卑,我只有坐到黑板上,俯視全班,才會覺得自己很高大,有安全感,那他們就不會覺得這個事情很奇怪,反而會覺得它很合理”。
這個例子說明了,真正決定一個人行為的,是我們想要達到的那個目標。
要想改變自己,就要認清自己的目標。一旦校準目標之后,你就會像弓箭手一樣,繃緊身體和精神,讓自己的一切行為,都為你錨定的這個目標來服務。
作者說,一直以來,矯正人的行為,或者治,都是從行為本身來入手,單純地想消除病癥,但是在個體心理學看來,不能這么干,要改變行為,先改變目標。
書中有個例子。他說有個男人,經常頭疼,但一直都治不好。作者說,是因為這個人把頭疼當成了逃避問題的辦法,他頭疼的目的是擺脫眼前的問題。
所以,如果不讓這個男人意識到這一點,不讓他改變自己的目的,那么頭疼是治不好的。就算治好了,他也會再得其他病,比如失眠、抑郁,繼續用這些病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覺得喜歡,點個關注唄。你的肯定才是我最大的動力。非常感謝。
前段時間閱讀了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受益頗多。這是一本從個體心理學觀點出發,闡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義的讀物。其中,本書主要論述了自卑感的形成,自卑感對人的影響,以及人們如何消除自卑感以達到自我超越的目的。
一、三類孩子。
阿德勒指出人的一生都是追求從自卑到優越的過程,即使是那些罪犯,他們和其他人也沒什么兩樣,只不過他們在追求優越的過程中方向上發生了錯誤。書中主要列舉了三類孩子,一類是身體有缺陷的兒童,一類是受寵的兒童,還有一類是受忽視的兒童。這三類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如果沒能在正確的方向上得到訓練,他們在以后的生活中就容易形成錯誤的生活風格,以致走上錯誤的道路。
比如身體有缺陷的孩子,如果他們自身的缺陷沒有得到理解和關愛,他們就很難體會到生活的意義就是奉獻。他們更容易關注自己的感覺,害怕被嘲弄。他們就更不會對別人感興趣了,自然也就學不會合作。
受寵的兒童,因為他一直得到別人的寵愛,通常會認為自己無須努力就會出出類拔萃。一旦當他進入不是以自己為注意中心的環境時,他就會非常失落,會覺得世界拋棄了他,他受過的訓練是期待而不是給予。他習慣了別人奉承,后果就是他失去了獨立性,也失去了學習面對問題的其他處理方法。他的興趣只在于全身心關注自己,從不學習合作的運用和必要性。當他不再容易找到往昔的溫暖和順從及被奉承時,他們就會覺得被出賣了,就會認為社會對他們充滿了敵意,認為“別人和他對著干”,一旦他賦予生活這樣的意義,那么他們往后努力的方向都將是錯誤的。
受忽視的兒童,從不知愛與合作為何物,他編造了一通不包含這些友好力量的生活解釋。當他面對困難時,他會高估困難,低估自己可以得到別人幫助的能力。他認為社會對他很冷酷,他懷疑別人,無法相信自己可以通過對別人的有益行為來獲得感情和尊重。他也就無法對別人產生興趣和學會合作了,從而也就賦予了錯誤的生活意義,在錯誤的方向上越努力越遠。
因此阿德勒指出人的早期記憶是相當重要的,它會持續影響人的一生。我們的家庭,學校都要訓練兒童對他人產生興趣并學會合作。我們要允許兒童在共同任務和共同游戲中,在他們自己這個年齡層的孩子中,找到自己的方式。母親的第一要務就是讓孩子感受到愛并讓孩子信任,這樣她就獲得了孩子的興趣,感情和合作,之后她必須擴大并提高這種信任感到孩子所處的各個環境中,孩子就會對他人逐漸產生興趣并學會合作。學校也是一樣,當孩子第一次上學,他會面對社會生活的新考驗。老師就要吸引孩子并讓孩子對她產生信任,孩子受到鼓勵,就會更有信心和興趣從而學會合作。
二、家庭的影響。
從心理學角度看,童年對人的影響極其深遠。如果童年時期常常被父母忽略,得不到應有的愛與關心,這些孩子長大后會很內向,很自卑。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父母必須有所改變,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與關心,欣賞他鼓勵他,從而增強他的自信心。相反,過于寵愛孩子會讓孩子十分依賴父母或其他最親密的照顧他日常生活的人。我們都知道,溺愛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更容易以自我為中心。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都在影響著孩子的身心發展。
作者在書中用大量的篇幅講述了家庭、父母尤其是母親對孩子的巨大影響。一個母親如果不合格,那么她的孩子也不大可能心理健康地成長。阿德勒認為的母親角色,與現代社會女性解放的的思想不太契合,但是我覺得這本身并沒有問題。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元,母親操持家務并不代表地位卑微,應該受到同樣的尊重。很多全職母親對于經營家庭做的不好,原因不在于她們自身,而在于她們沒有受到該有的訓練,她們對于成為全職媽媽會面臨什么,完全沒有概念,沒人提供知識的普及,更沒有提供科學的訓練。因此,“愛”是一門深奧而又漫長的課程,需要我們所有人去學習,去經營,去摸索和探求。
三、學校與老師。
除去父母親的影響、家庭的影響,老師們也在孩子的生命道路上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無孔不入的媒體也時常報道出一件又一件令人震驚或惋惜的校園事件:因學業壓力大而輕生的;因老師的責罰而做出過激行為的;甚至還有學生與老師大打出手的現象。媒體每次報道這樣的新聞,無論過錯在誰,都將老師推至風口浪尖。然而,我們應該知道,走向極端的過程必然積壓著大量的負面情緒。如果我們不能從根本上了解孩子不良行為背后隱藏著的動機或者說心理需求,那么“愛”與“責任心”在他們的眼里可能一文不值,甚至成為催化他們與老師、與學校、與社會對抗的增強劑。書中的幾個例子很鮮明地表現了部分“懶孩子”與“搗蛋分子”的心理。我回想了自己的學生,也有幾個經常被我以責任心的名義加以“關照”的,而自己上學年對他們的教育方式可能會讓他們走向“更懶”、“更搗蛋”,因為只有這樣,他們才能找到特有的優越感,而尋找這種變質優越感的本源正是他們某一方面引起的深深自卑感。因此,目前此書對我很大的一個幫助就是:從心理上找到學困生的問題所在,再去解決學習問題,或許能事半功倍。
總體而言,本書成為我認識自我不足和尋求人生意義的一盞指路燈,能夠認識自我潛能,超越自我,轉化意識態度,穿越時空,與作者和作品進行靈魂的碰撞已經是一種幸福,而之后還能夠有啟發、有共鳴、有學習和反思,更是一種莫大的幸運。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發現幸福,理解幸福,學習幸福,感謝《自卑與超越》,感謝阿德勒。
。
哭鼻子和抱怨的軟弱其實暗藏超越他人、好高騖遠的目標,而自吹自擂也是有自卑情結的作祟。以我自身為例,我是個比較自卑的人,自卑的原因隨著年齡的增長會有不同——小時候因為幼年時幾次受外傷后腦、腦門上都留下傷疤,覺得自己不完美,感到自卑;初中前后,因為哥哥姐姐都比我長相好看,他們總是被夸,而我卻總是被忽略的那個,因而感到自卑;因為早戀高中復讀,所以大學全班我年紀最大,感到自卑;工作后,因為自己情商較低、不屑逢迎而受到擱置、排擠,感到自卑??墒?,我的自卑表現出來的是驕傲。
多年前,一個閨蜜曾當面跟我說:“開始認識你的時候,感覺你特別高冷,驕傲得不正眼看任何人?!?/p>
另一個妹妹也很坦誠:“姐,你的氣場太強大,有時甚至會壓過你的某些上級。上級被下級比下去了,你想他們心里能舒服嗎?”
其實,我一直是在用自信掩蓋自卑,用表面的強大來遮掩內心的脆弱。自卑是進步的動力,自卑本身無可厚非,它是進步的動力,可以說,是人類文化的基礎?;蛟S對于外星人來說,人類一切的文明科技是出于人類覺得自己是最為弱小的原因。從某些角度來說,也確實如此。
以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幾次工業革命為例——。
第一次工業革命:18世紀60年代——19世紀40年代從英國發起的技術革命,開創了以機器代替手工勞動的時代。
第二次工業革命:19世紀60年代后期,歐洲國家和美國、日本的'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的完成,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
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紀四五十年代開始,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空間技術和生物工程的發明和應用為主要標志的科技革命,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社會經濟、政治、文化領域的變革,而且也影響了人類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
第四次工業革命:20世紀后期,以系統科學的興起到系統生物科學的形成為標志,形成系統生物科學與技術體系,將導致的是轉化醫學、生物工業的產業革命。
正是因為人類在面對浩瀚的宇宙、強大的自然面前極度弱小、常感無能為力,才激發了文明科技的進步。
追求優越感是進步的源泉。
阿德勒觀點——。
人生命的意義不同,追求優越感也便是自己獨有的。生命的意義像一首詩,超出了表面的文字意義,是一種追求,一種動力。
面對誤入歧途的人,我們應該引導他們:追求優越感是人類進步的源泉。但是,只有為了他人的利益而前進,為了社會的發展而奮斗,才能夠超越生活,順利獲得優越感。
我的“空虛”與“充實”——。
四十六歲之前的十年里,我的生活一片迷茫:除了像驢子拉磨一樣的工作之外,我的精神貧瘠、內心空虛,完全不知道我的眼睛該看向哪里、我的注意力該往哪兒放、我的大腦該思索些什么......
空虛與迷茫打垮了我的精神和身體,我如行尸走肉般,活動在這世上。直到2107年初突然覺醒。
從那時開始整整兩年的時間,我在努力工作的同時,堅持鍛煉身體、堅持讀書、寫公眾號,不斷充實自己。累,并快樂著。
2018年底,我加入十點成長計劃、邂逅寫作訓練營,經過21天的摸爬滾打,不僅學到了“萬能寫作法”,還深受訓練營優秀同學們的影響,他們聰明且勤奮,活潑又熱心,相互鼓勵著一起前行。我愿意同他們有更多的交流,因為我深知:跟優秀的人在一起,自然而然就向優秀靠攏。
這兩天,為了參加1月7日開始的閱讀訓練營,我又在拼命看書、儲備知識。
《記事本·圓夢計劃》、《活用一輩子的筆記術》、《番茄工作法圖解》,讓我很懵很累的同時,受益匪淺:我建造了自己的《夢想·人生金字塔》,列出想做的事清單,把三年的長計劃分解年計劃、月計劃,并立下“終生學習”的宏愿。
我曾極度自卑,也因此空虛、迷茫、痛苦不堪過。
但現在,我沒有時間煩惱,被那么多未知的領域吸引著,如一塊海綿,我貪婪地吸吮著其中的營養。
我能想象有一天,我微笑地回頭看向自己走過的路,一步一個腳印,深沉又篤定。
正如《記事本·圓夢計劃》的作者熊谷正壽所說:“我仍然大膽地描繪著遠大的夢想,也許會有人笑我太不懂得謙虛,光會畫大餅,但對于我而言,這絕對不是一場白日夢,我深切相信美夢將會成真?!?/p>
也許,追求卓越感正是我自卑的外在表現吧。
自卑與優越,是相輔相成的一對。
自卑并非難以啟齒的弱點。
在面對更加優秀、美好的事物,自慚形穢并不丟人。
自卑是固有的,是需要去超越的。
而尋求優越感是所有人的目標!
每個人其實都會自卑,因為每個人都對自己不滿,而有的人成功有的人失敗的原因就是,自卑之后,你是否會努力去改變現狀提升自己的滿意度,還是為了避免受挫折的感覺拒絕嘗試任何改變呢?通過閱讀《自卑與超越》,我們可以發現自身的價值與意義。
《自卑與超越》是個體心理學先驅阿德勒的代表作。書中作者他告訴我們,理解一個人,就要從他的過去入手,而一個人的生活風格,則是與他對于過去經驗的認識和理解相一致的。自卑并不可怕,關鍵在于怎樣認識自己的自卑,克服困難,超越自我。作者從每個人的童年不同的經歷和成長環境去分析個體心理的變化以及對生活的看法。
人人生而自卑。那么,為何人與人之間仍然存在如此巨大的才能差異呢?原因在于,每個人利用自卑心理的方式、方向與利用率不同。阿德勒在此提出關于有關自卑的“補償性”觀點:我們都向往優越,而自卑所引發的壓力感將驅使我們向優越的方向產生“補償性行為”。在這個岔路口,如果你選擇不斷挑戰自我,嘗試繼續解決問題,那么你將會完成自我的超越;而若是被自卑情緒牽著鼻子走,任由它的擺弄,獲得優越感的行為將會“奔向沒有生命意義的側面,真正的問題被無視和排除”。你將在無形中為自己設限,“退縮、停滯,一心避免失敗,而不是爭取成功”。
其實每個人都會產生不同程度的自卑,在人生的各個階段。我們都會有自己的不足和弱點,與他人的優點進行比較時自然就會有自卑的情緒。但是自卑本身并沒有好壞之分,自卑給人帶來影響也是根據個人的認知來決定。對于心態樂觀的人來說,自卑會讓他認清自己的缺點,從而激勵他去克服自己的短板挖掘自己的潛能。對于消極的人來說,會在意識形態上造成打擊,讓其失去對個人和家庭的希望,不利于發展。
我們的靈魂深處有著永遠無法被填滿的不滿足感。自卑正是來源于此,滲透了我們在成長和社會生活中的各個階段。任何心理問題,都不是簡簡單單的暗示與說教就可以解決的,個體之間差異的復雜性與生活的多元性,都令心結的打開格外艱難。
書中還有重要的一個觀點就是奉獻。阿德勒告訴我們:生活的意義在于奉獻,在于與他人的團隊合作之中獲得滿足。人只有融入集體之中,融入社會之中,才能感受到人生的意義,實現自我價值。
《自卑與超越》這本書幫助我們對身體接收的印象產生積極地、有利于發展的觀念。思想與行動一直是捆綁在一起的,想要拋開現實進行人格上的加強是絕對無法實現的。對此,阿德勒在其理論體系的哲學基礎上,提出了貫穿全書的行動方案——答案很簡單,只有兩個字,希望大家可以在閱讀的過程中尋找到它,理解、認同并踐行它。最后,祝愿大家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獲得全新的、超越的自己。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xindetihui/17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