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讀后感是提高寫作水平和思考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同時也有助于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雖然每個人的讀后感都是主觀的,但它們可以帶給我們更多的思考和文學享受。
荷蘭,16世紀末在“烏得勒同盟”中從西班牙手底脫離出來,獨立成國,而后憑借其高超的造船技術、精準詳細的地圖繪制、集資風控模式、遠大的理想——取代歐洲其他國家在全球的貿易霸主地位——一躍而成為17世紀的世界霸主。荷蘭的繁榮富強源于它的海上貿易,這為藝術在荷蘭的生根發芽、成長繁榮提供了豐厚的土壤。
1853年,凡高就出生在這個曾經無比強大的國家,他的家族古老著名。有多人是與繪畫有關的大商人,也有軍人。大小環境都為凡高敞開了藝術的大門,最終在他的努力下成就了自己獨特的畫風,將生命力融于藝術,用藝術表達他對生命的理解。然而凡高的人生經歷卻又是一幕悲劇。35歲精神失常割去一只耳朵,37歲病情嚴重,困頓痛苦的他害怕給別人帶來傷害而開槍自殺。生前畫風一直不被人接受,僅僅賣出一幅畫,所有的作品都幾乎是在窮困饑餓狀態下完成。
《梵高》讀了兩遍,第一遍泛讀,感覺凡高這個人就是現實中的瘋子,瘋子中的天才,執拗,不通世理,自私,只為自己作畫著想,從弟弟那里索要生活費用,仿佛弟弟就是自己的一部分一樣!那怎么可能?兩個不同的人應該各自獨立而后相互支持,怎么這么好意思的一直的伸手去要呢?!還有他對感情的盲目,也覺得凡高無論是那時還是現在,永遠是不被女人喜歡的人?!@是我第一次讀,感覺到的主要是凡高的性格的怪異。
最近重讀凡高,尤其是我認真去看凡高給弟弟的信,從這些信中,我理解了這位天才,真的看到了他的良善,內心的至純至凈,看到了宇宙賦予凡高的人生使命,看到他痛苦困頓下面的茁壯生命力。梵高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所以他也向往愛情,友情,甚至比常人更加渴望。在他一生中有四段感情經歷,初戀在美好的渴望中破滅,第二次戀愛又慘遭拒絕(估計任何女人都有可能拒絕),第三次是同情不幸的女人,為了拯救一個被拋棄的女人而選擇在一起,但現實的力量會擊碎一個單純的夢。最后一次情感又未能如愿。梵高在經歷的每次感情中,都是愛的本能在驅使他,沒有任何的現實的意念,所以這即是他純真的感情,同時又是感情失敗的因素。凡高的現實生活幾乎可以說是弱智,在他傳教的那段時間,被別的牧師稱為瘋子而免了他的職,但是在凡高身上,瘋子和圣人也許就是稱呼上的差異。
。
《飄》是美國作家米切爾寫的一本經典小說。整部小說以女主人公郝思嘉為線索,以美國南北戰爭為背景,以郝思嘉的三次婚姻為主線,描寫郝思嘉和白瑞德那段壯美動人、幾度悲歡離合的愛情。
其實《飄》我早在小學讀過,但當時讀了點便讀不下去了。最近重新翻開這本名著,一口氣就讀完了。合上書,思維還沉浸在故事情節里,不能自拔。然而我感觸最深的,是小說中每個人物鮮明的性格。
先說郝思嘉,有人說她是個好人,也有人說她是個壞人。但我認為,郝思嘉不能用單純的好壞來評價,她不是單純的好人,也不是絕對的壞蛋,在她身上,善惡是那樣的模糊而混沌,又是那樣的對立而統一,然而卻是那樣的真實!她堅強不屈,從亞特蘭大逃回塔拉,面對荒蕪的莊園,精神失常的父親,生病的妹妹和已故的母親,她是那么悲痛無助,但她并沒有像父親一樣一蹶不起,而是理智地、有組織地安排黑奴工作,甚至親自下田摘棉花,一雙纖纖玉手因勞作而變得粗糙不堪,從嬌小姐成長錘煉成為一個堅強到幾乎殘忍的女人,她經歷了多少苦難啊!她有個性,敢作敢當,適應能力強,有人說“她的成功是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可是在那個戰爭剛結束的混亂年代,弱肉強食,適者生存。如果不學會殘忍,就別想在那個殘忍的年代生活下來。她是一個一旦決定了要做的事就義無返顧的女人,她不關心別人的想法,活的就是她自己!而且她是那樣熱切的愛著故鄉的那片紅土!她是有缺點,比如愛慕虛榮、爭強好勝,但這使她更真實。她是如此漂亮又個性鮮明,如男人般聰明,思路清晰,完全知道自己該做什么。堅強和果斷得幾乎不像個女人。正是她這種性格深深地震撼了我。
接著是媚蘭,正如白瑞德的評價:“她是我所認識的唯一完美的好人,一個非常偉大的女性!”她與郝思嘉的母親是如此相似,一樣善良、溫柔似水,仿佛是一個天使。剛開始我以為她是那種膽小、隨叫隨從、唯唯諾諾的小女人。但是我錯了,她也是一個勇敢正直的人,但與郝思嘉張揚的個性相比,她相對含蓄許多,郝思嘉是真實得虛幻,而她是虛幻得真實。
再說白瑞德,如同他本人所說,他和郝思嘉是同一類人。他們的性格都是如此頑強,如同風中的小草,有一種韌性,百折不撓。他是一個時髦又非常真實、真性情的人,敢作敢為從不后悔,痛恨別人對他說謊話,對別人的不屑從不寄放于心,還有對愛的那份執著,一旦認定了就毫無顧忌。他最后的結局是我不愿看到的,但對他也許是一種很好的解脫吧!
最后是阿希禮,阿希禮是一個只生活在過去、活在十二橡樹舊的美好生活里的人,十二橡樹的消失,使他不敢面對現實的殘酷,沒有追求新生活的勇氣,甘心去被生活所淘汰,去找陰影和夢境,十足的一個懦夫!有人同情他,但我認為他不值得讓人同情他,一個自愿躲在過去、不敢也不想面對現實的人,不值得讓人同情。
還有許多人物:嬤嬤、卡琳、查理……他們的形象、性格,如天上的星星,永遠被銘記在每個讀者的心中。
小的時候,曾經希望自己能畫出美麗的畫,那時熱衷于畫仕女,畫的多了,也有一點點可取之處,可惜沒有條件去真正的學習,后來連一朵花也畫不成了。但是愛畫卻成了一個小小的興趣,雖然并不懂畫。
我只知道凡高是一位偉大的畫家,他的《向日葵》非常有名;我也知道,他身前寂寞,死后出名??墒沁@世界上——古今中外——不是有很多藝術家都必然有這樣坎坷的`經歷嗎?或許,痛苦真的能成就一個人呢。
這本《凡高傳——對生活的渴求》,我連續的看下去,甚至被打動了,被凡高坎坷的經歷、堅韌的意志、執著的追求打動了,被提奧對凡高深摯的感情打動了,同樣也哀嘆著博瓦納日的那些礦工們悲慘的生活。凡高很堅定,可是假如沒有提奧的無私幫助,梵高恐怕成不了現在的凡高,七八年的光陰里,他都靠著弟弟的供養,才能完成自己的夢想??磿臅r候,我很想知道,究竟是什么東西能讓提奧這樣的愛自己的哥哥,而他們家其他兄弟姐妹似乎都視凡高為異類。凡高的家族是荷蘭的望族,父親是有成就的牧師,叔叔經營著古比爾公司,表哥還是很紅火的畫家,但是凡高卻窮困潦倒,為了畫畫,他可以只吃黑面包,只喝白開水。每當看到凡高因為一文不名而買不了畫具或是為了買畫具而一文不名,只能用白開水維持生命的時候,我就不得不佩服他對繪畫那熾熱的愛。那是他生命的全部,在他,可以沒有妻子,沒有愛情,沒有理解,但是必須讓他畫畫。
。
當山風將根鳥吹醒時,他看到那些白色的鷹仍在空中飛翔著。他讓整個身體伏在地上,將臉埋在百合花叢中,號啕大哭……我又讀了曹文軒純美小說系列——《根鳥》。
這本小說主要寫了一個少女到懸崖上采花,掉進了峽谷。她出現在一個叫根鳥的少年的夢里。根鳥出發了,一飛沖天,去尋找屬于自己的夢?;哪?、草原、大山、村落、峽谷、小鎮……一個個場景奇異而玄妙。
根鳥成長在現實與夢幻之間,他決定以夢馬、以夢為目標,度過他的成長階段?;秀?、迷亂、搖擺、清醒、執著、一往無前,他在痛苦中品嘗著快樂。
根鳥在尋找獵物時,不灰心也不放棄,只是堅持到底,頂著饑腸轆轆的肚子去尋覓獵物,直到太陽已經偏西,他還是努力的尋找著……根鳥在尋找女孩時,不論遇到多少困難,根鳥總能咬緊牙關去克服,毫不放棄。
從中我明白了,當一個人對一個處于環境中的人產生扶持、援助之欲望,并實施了自己的高尚行為之后,他的心里一定會有一種溫熱的暖流流過,從而使自己的靈魂得到了凈化。
這是一部迷人的,夢幻般的小說,它讓人在夢幻中游走,在真實中體驗人性。
莊子心得讀后感,莊子,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下面為大家推薦于丹莊子心得讀后感,讀后感是很多同學都需要寫的文章,下面小編就為大家推薦文章讀后感怎么寫哦!
聽說《莊子》是很難讀的書,其語言之空靈飄逸,思想之博大深遠,都使我心生向往卻望而卻步。偶然一個機會,我發現了南懷瑾先生講的《莊子諵譁》一書,對莊子內七篇給予了詳實忠懇的講解。于是買來,決定細細地品讀。在讀的過程中,我意識到,莊子高遠的境界與智慧,以我現在的經驗與修養是很難完全體會的,但又不可否認,這本書帶給我了一個全新的思想高度,與看待人間事情更寬廣的視野。我是非常感恩這本書的,是它讓我看到了人生更高的高度,也讓我見識到中華文明所擁有的胸襟與氣度。今天,我沉靜下來,寫一篇短小的讀后感,對我讀書時有感觸的地方稍稍總結。若有不妥之處,還望與各位多多切磋琢磨。
《老子》與《莊子》這兩本書在中國歷史上占的分量非常重,熟悉這兩部書的人也非常多??v觀中國歷史文明,《莊子》對后世文化的影響非常大,從文學到思想再到人們的行動坐臥,都可以看到《莊子》的影子。在讀書的過程中,我看到了后世文學中很多典故,論辯方法與思想皆出自莊子,包括禪宗,都受到了莊子很大的影響??辞f子就如同看到了中華文明的淵源,也看到了它永恒的生命力與博大精深的智慧。
《莊子》內篇共七篇,《莊子諵譁》這一書就是對《莊子》內篇七篇文章一句一句地進行講解。通過南懷瑾先生的講解,我們可以看到,內篇七篇文章看似獨立,實際上是有一定的邏輯與內在聯系的,其順序是不能夠改變的。若想學習莊子的思想,定不可只取其中一篇詳讀而忽略其他。但因篇幅有限,不能想南懷瑾先生做如此詳實的講解,我就挑選其中有感觸的幾點,與大家分享。
一、《逍遙游》逍遙的境界
“逍遙”一詞,從莊子《逍遙游》中而來,指的是空的,了無掛礙的境界。我這樣總結似乎太不嚴謹,可是若要用詞來描述,我似乎只能說這么多。
可見世間真正的高遠的智慧,是很難用語言來描述的,而描述出來,似乎已經有點變了味道。也許這也是為什么莊子洋洋灑灑全篇,用盡譬喻來描述何為逍遙的真境界的原因吧??偨Y全篇,《逍遙游》全篇的內涵,首先是人生要有高見。
一個人如果沒有遠見,見解,如果想成功一番事業,或者完成一個美好的人生似乎是不大可能。對于我們普通人來講,我們要真正了解人生,才能夠懂得如何做一個人。
莊子首先用北海的鯤魚變成大鵬鳥,由南極飛到北極的故事開始,講到人生的升華,再通過描寫世間生物對大鵬鳥的看法,看到了人生各種不同的境界,最后指出真正的解脫,是要歸到“無何有之鄉”的。在到達了真正的無何有,了無可得的時候,才能真正得逍遙??删烤谷绾巫龅?,我感覺在這一篇里,莊子并沒有特別寫出來,更多的是讓我們具見。
二、《齊物論》中論辯與齊物的境界。
這一篇向來是研究《莊子》最頭疼的一篇,而莊子文章最“汪洋博大,惝恍迷離”的也是這一篇。說是“惝恍迷離”,卻也是有內在條理在的。
《齊物論》,從題目上來看,宇宙萬有本來是不齊的,不平等的,一切現象,各自不同。莊子卻提出世界并無差別,本來是萬物平等的?!洱R物論》是講萬物皆齊,皆沒有差別。引用南懷瑾先生的見地,這一篇《齊物論》所講的是我們人如何從物理世界的束縛中解脫,而到達真正無差別,真平等的那個境界。開頭是講如何去求證,最后說明無差別里的差別道理,以及差別又是怎么來的。
在讀《齊物論》的過程中,我被莊子思辨與論辯的能力深深折服,而其中的邏輯也是非常嚴密。有意思的是,莊子在《齊物論》中大大批評了邏輯學說,可是他自己的整篇文章就是一個大大的邏輯,非常嚴密,讀來也很過癮。其中一句給我很大啟發。
“夫大道不稱,大辯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謙,大勇不忮”
這一段是莊子對當時文化所流行的口頭禪,知識分子所號召的一個批評。
“大道不稱”是說,真正的道是沒有理由也沒有名稱的。比如我們講了幾千年的道,社會上卻充滿了各種各樣的道,都說自己有理,說其他的不對。拿莊子的觀念,真正懂得道的人,不會標榜自己得道,也不會說自己已經得道,所以“大道不稱”。
“大辯不言”是說真正的思想到達最高處,是沒有話講的。是非越變越糟糕,所以“大辯不言”。
“大仁不仁”是說真正的仁,沒有仁與不仁的觀念。老子有句話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很多人以為這是老子在講宇宙非常殘忍。而實際上,老子卻是在說天地生萬物,是非常非常仁慈的。好的也生,壞的也生,包羅萬象。所以天地不像人一樣,有一個特定的觀念,什么是好,什么是壞。所以天地看待萬物都是平等的。莊子大仁不仁是說,真正的大仁,是普遍的,自然的,并沒有對某一點特別的仁。如果有心為善,有心求仁的話,這個人已經不是大仁了。
“大廉不謙”,莊子認為,真正的廉潔是不謙讓的。也就是說真正的廉潔不是表面上的,而是心地上的純潔。清朝的袁子才,有一句詩,一句話就把這個“大廉不謙”的道理說明白了。他說“不談未必是清高”。這個錢字談都不談,未必是清高,因為心中還有錢的觀念,還是怕的。廉潔做到最高處,當然是不愛錢。而且廉潔就是人生“冰清玉潔”,任何的行為都做到一清二白,并不只是在錢的方面。一個人真正廉潔時候,也不所謂“謙”了,不是說他不謙虛,而是用不著標榜自己謙虛了。
。
剛看這本書的時候,我以為這本書主要講了青鳥在天空中飛過的故事,但看完后我才知道,主要講的是兩個小孩去尋找代表幸福的青鳥的故事。
這書的作者是比例著名作家梅特林寫的,書中主要講了主人公們——琪琪爾和安琪爾穿越于“回憶之國”、“夜之宮殿”、“幸?;▓@”之間,努力的尋找著一只能代表幸福的青鳥,經過一番挫折后,他們終于找到了青鳥。
生活中,也有許多像琪琪爾他們那樣去尋找幸福的人。記得那是我四歲時一個雪花飛舞的晚上,我感冒了,爸爸媽媽趕緊送我到附近的醫院。盡管路程不是很遠,但是路上結了厚厚的冰,一不小心就會滑倒。但爸爸媽媽卻不過一切地把我送到醫院,那一刻,我感到無比的幸福。
幸福無處不在,但我們卻身在福中不知福。所以,讓我們尋找幸福,留住幸福,感受幸福吧!
凡高是荷蘭后印象派畫家,他的畫作以明亮的色彩和充滿激情的筆觸而聞名于世。凡高的藝術才華不僅僅體現在他的畫作上,他的獨特人生經歷也為我們帶來了許多思考。通過欣賞凡高的作品和了解他的生平,我深刻體會到了凡高的心得——堅持追求,無論付出多大的代價。
首先,凡高的作品充滿了情感和激情。他通過極端的色彩和筆觸表現他內心的情感。他的畫作中充滿了活力和力量,使觀者不能不被他的作品所吸引。他對自然和人物的描繪充滿了生命的力量,給人一種強烈的沖擊。這種情感的表達源自凡高對藝術的深刻理解,并且堅持用自己的方式來表達。凡高堅信藝術是真實的,應該能夠打動人的心靈。在他的作品中,我們看到了他對人的關懷和對自然美的熱愛。
其次,凡高的生平經歷告訴我們,堅持追求是一種信念。在凡高的職業生涯中,他一直被忽視和誤解。他幾乎沒有一個人認可他的作品,生活的壓力也使他不堪重負。但是,凡高并沒有放棄他的理想和熱愛。他毅然決然地選擇了藝術,并且堅持不懈地創作。無論外界對他有多少的否定和詆毀,他都從不動搖自己對藝術的熱情和信念。他說:“我認為抓住一件事情,要么死守,要么放手?!边@句話可以說是他一生的寫照,也是我們學習的精神。
再次,凡高的作品充滿了對自然和生活的觸動。他用自己獨特的視角去觀察和感受世界。他從普通的事物中發現了美的價值,描繪出了普通人的生活。他的畫作中經常出現的陽光、星空和田野,給人一種平靜和寧靜的感覺。他通過對光和色彩的運用,傳達了他對生活的熱愛和渴望。他的畫作中有時也表現出對現實的不滿和對社會問題的關注,他通過作品傳遞了他對社會的思考和對人類情感的觸動。
最后,凡高的作品給人以啟發和勇氣。他的藝術是那么的真實和直觀,使人感到親近和被理解。他的作品不僅僅是一種審美享受,更是一種思想的碰撞和靈魂的共鳴。他的作品告訴我們,藝術可以改變人的內心,喚起人們對真實世界的思考,促使人們反思自己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通過欣賞凡高的作品,我們可以找到自己的力量和勇氣,跟隨自己的內心去追求。
總而言之,凡高的藝術和生活給了我們許多的啟示和思考。他用自己的畫作和經歷告訴我們,堅持追求是一種信念,只有堅持才能實現自己的夢想。他的作品也告訴我們,藝術是可以改變人的內心和思想的,可以讓人們重新審視自己和世界。凡高不僅僅是一位偉大的畫家,更是一個勇敢追求的榜樣。他的心得和體會將一直激勵我們,不斷追求和探索真實的自己,以及與世界和諧相處的方式。
我讀到凡高在荷蘭被當成精神病人看待,因為當時精神病學并不發達,誤把凡高因嚴重憂郁癥引起的舉動當成精神病人發狂,因而把他關進了精神病院,我為凡高感到悲憤與惋惜。但這絲毫不能減退凡高對藝術的熱情。還有一次,他曾在海牙的一家繪畫商店當過小徒,遇上了一個婦人買主,她對凡高說她要一幅長度長點,寬度短些的畫掛在客廳上裝飾。這激起了凡高的憤怒:畫是用來欣賞的,不是用來裝飾的!他立刻把婦人推走了。老板看到這一幕,立刻把他炒了。這也不能減退他對于藝術的`熱情與追求。
凡高每月的生活費都是由他弟弟迪奧寄來的,從而維持生活,但凡高把大多數的錢都去買顏料了。在用完了顏料又沒錢買時,凡高非常困難,又用鉛筆作畫。甚至,他在精神病院里仍堅持作畫,完成了聞名世界的《星月夜》!
凡高的不怕困難,為理想而奮斗的熱情著實打動了我。多偉大的凡高啊!而我們現代人呢?有的同學今天說長大要當工程師,卻沒有一點兒實際行動。明天又說理想是醫生,后天又改了……還有了,拿出了一點行動,卻因遇到一點挫折就退縮了!
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時候認識柴靜的,只記得當時同學提起她,總會提起一本書,《看見》,還對這本書給予極高的評價。于是在一次偶然的機會,看見了《看見》,便拿起來細細閱讀。誰知,從此,就喜歡上柴靜這一個女人了。
柴靜,一個電視臺主持人,主持《看見》這一個節目,雖是一個小小的女人,卻曾經出現在非典的第一線,經歷過礦難的真相調查,揭露了一個個欲蓋彌彰的謊言,她曾經故意在節目中反復詢問王錫鋅關于公款消費的數字,她曾經一人獨面黑社會的威脅,盡管如此,她仍堅持自己的初衷,堅持自己的做法,用自己微薄的力量一次一次地去和不公平做抗爭。這樣的女人,值得別人喜歡,值得別人敬佩。
在這本書里,柴靜并沒有刻意選擇標志性事件,也沒有描繪歷史的野心,她只是在其中選擇了留給她強烈印象的人,因為工作,柴靜剛好和這些人相遇,剛好得知她們的故事,剛好有所感觸,剛好借這個機會寫出來,剛好柴靜又是敢說敢言的人,一切都是剛剛好,所以,《看見》得以面世。
《看見》是柴靜十年記者生涯的一個回顧,里面沒有說教,卻讓我一個外行明白了做一名合格的記者并不是評論,而是客觀地呈現新聞事件。柴靜一步一步地爬上事業的最頂峰,我們雖知成功的人,必然經歷了一番苦楚,但又有幾個人可以真正了解呢,我們看到的都是她們的成功,都是他們的光鮮,柴靜這十年里遇到的挫折,苦難,感動,即使她一一道來,但其中的意味,恐怕只有她自己才能體會。只有同樣經歷過無邊黑暗的人,才有資格說,我理解你??磿臅r候,我常常會看著看著就走神想起了自己,想起了這樣的一句話:不要走的太遠,就忘了當初我們為什么出發,要常想想自己所做的一切是為了什么,不要在忙碌中,就丟掉了自己的初衷,丟掉了自己的想法。在這個浮躁的社會,引誘我們的事情有很多,但無論如何,都不能掉進去,要學會跳出來,從內開始學會觀察自己,一層一層的,揭開,把自己最丑陋的呈現給別人。這是一個不斷自省的過程,雖然很痛,但是的確是在幫助你不斷進步的。
這個社會有點冰冷的,但柴靜的《看見》卻像一把火,燃燒了這個社會,燃燒了我們的心,給這個社會帶來了溫暖。原來,電視上的理性,溫情在現實中都是存在的,它并不是虛構的,而我們自己,亦可以創造出這種溫暖,只要你愿意。
讀《于丹〈論語〉心得》,讓我領略到的是一種智慧,是對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一種處理領導關系、同事關系的心態,是一種融入在現在社會中的理性道德。
大多數人都會覺得論語難懂,給人一種枯燥的感覺。而于丹教授卻用通俗易懂、樸實無華的語言和一個個震撼人心的小故事對《論語》中孔子的一些為人處事作了經典的詮釋。使我們對幾千年來的傳統文化有了一個再認識,也使孔子的形象在我們的眼中變得清晰、親切而溫暖。對我的生活觀、為人處事觀、教育教學觀等各方面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x于丹《論語心得》。
于丹教授是這樣明確地闡述自己的心得:“《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我最欣賞的,也就是于丹教授對《論語》的'這種簡單,快樂的感悟。
其實,人這一生中,有什么樣的朋友,就能直接反映他是一個什么樣的為人。因此,好朋友就是一本書,他可以打開整個你的世界,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他(她)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你只要觀察他的社交圈子,從這樣一個外在的環境中,可以看到他自己內心的價值取向。那么論語中鼓勵交什么樣的朋友呢?很簡單,孔子說:在這個世界上,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損矣。
損者三友,益者三友,它告訴你,人這一輩子,做的所有事情,內心是應該以朋友作為一個坐標的。這種標準,有可能是防微杜漸的,不見得這個朋友作出多么傷大雅的事情來,哪怕就是一個苗頭,你就會覺得:這個人做我的朋友,可能是我的危險。
無論是孔子的《論語》還是于丹的讀后感,都說做人的境界,君子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君子的力量始于人格與內心。如果一個人在當今的社會中,反省自己的行為,而能夠不后悔、不愧疚,要使自己做過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實在是極不容易的事情。我們無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讓自己的內心選擇能力強大,明白如何取舍,一個人內心對自己要求嚴格一點,對別人就會厚道一點,平時大家老說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是窩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憫別人的過錯,可以設身處地站在別人的立場上想問題,因此只有給予才會帶給你最終的歡愉,不是說:贈人玫瑰,手有余香嘛!做人無論成功與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才是君子之度。做一個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會定位,從身邊做起,讓自己成為內心完善的人。
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它是一個循循善誘的教師,又是一個正直、坦率、寬容的友人,由它可以映射著我們的道德情操、品性修養的鏡子,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我想無論是古賢圣人還是于丹所想表達的意義在于,以簡約的語言點出人生大道,讓后世的子孫一一去實踐,讓那種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現代的規則下融合成為一種有效的成分,讓我們每一個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價值的人生,這大概就是《于丹論語讀后感》所給予我們的終極意義吧!
《論語》是傳承華夏的五千年精神財富,是凝聚在炎黃子孫心中最為神圣的精神圣殿。讀《于丹論語心得》,讓我領略到的是一種智慧,是對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是一種心態,一種融入到現代社會中的理性道德。也讓我品味了一道豐盛的精神美餐,體味生命的意義。
段落一:引言(200字)。
凡高是世界著名的后印象派畫家,他的作品充滿了獨特的風格和強烈的情感表達,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過研究凡高的藝術作品與人生經歷,我深刻體會到他的創作理念和藝術觀念,從而獲得了一些心得體會。在本文中,我將分享我的體會并談談對凡高藝術的理解。
段落二:對孤獨和痛苦的理解(200字)。
凡高的一生充滿了孤獨和痛苦,他在藝術中表達了內心的痛苦,并通過色彩和筆觸表現出來。從他的作品中,我理解到藝術是一種情感的宣泄和療愈方式。當面對人生的不如意和困境時,我們可以通過藝術來表達內心的情感,并獲得一些安慰和啟示。凡高的作品教會了我勇敢面對自己的內心世界,盡管其中可能存在痛苦和不安。
段落三:追求個性與獨立思考(200字)。
凡高的作品展現了他對藝術的獨立思考和個性追求。他不拘泥于傳統的藝術規范,大膽嘗試新的創作方法和風格,創造出令人贊嘆的作品。從凡高身上,我學到了要勇于追求個性,敢于突破常規。無論是在藝術創作還是生活中,我們都應該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夢想和目標。只有堅持自己的想法并勇于實踐,才能實現真正的自我價值。
段落四:對自然與生活的觀察(200字)。
凡高善于觀察周圍的自然和生活,將它們轉化為自己藝術作品的素材。他通過對光影、色彩和形狀的敏銳觀察,展現了自然界的美和生活的獨特之處。從他的作品中,我學到了要注重身邊的細節,用心感受生活的美妙之處。通過對自然界和生活的觀察,我們可以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并將所觀察到的美和感悟轉化為自己的創作靈感。
段落五:激勵與影響(200字)。
凡高的作品給我帶來了有力的激勵和深遠的影響。他的熱情、執著和對藝術的熱愛激發了我對藝術的熱情和追求。他的作品讓我感受到了藝術的力量和魅力,使我更加堅定了自己走藝術之路的決心。同時,凡高的一生也警示著我要珍惜生命,用心去感受和體驗每一刻。他的作品啟發了我用愛和熱情去面對生活中的困境和挑戰,勇敢追求自己的夢想。
結尾(100字)。
凡高的藝術作品和人生經歷給了我很多啟示和感悟,他的獨特風格和對藝術的追求讓我深受鼓舞。通過對凡高藝術的研究和理解,我不僅增長了藝術欣賞能力,還收獲了對生活和自我追求的更深層次理解。我會在藝術的道路上繼續探索,用心感受和表達內心的情感,努力成為一個能夠影響和激勵他人的藝術家。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怎么能落下!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后感頭疼,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論語心得》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在現在社會中,所謂的孔孟、老莊已經離人們越來越遠,圣賢與經典也逐漸模糊,紛繁世界的庸俗煩瑣和思想的高貴純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鏈接。而于丹教授以白話詮釋經典,以經典詮釋智慧,把兩千多年前的論語用一個現代人對社會,對生活,對人生的感悟演繹出來,灰色的孔子一旦鏈接了這個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種純粹的積極的態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華。讀于丹說論語,讓我領略到的就是這樣一種智慧,是對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是對身邊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種心態,一種融入在現在社會中的理性道德。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庇诘そo我們講述的《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叭绻阋驗殄e過太陽而哭泣,那么你也將錯過星星了?!背姓J現實的不足之處,并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對待生活缺憾的態度。
人們常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社會環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從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見自己的影子。其實人這一生有什么樣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個什么樣的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書,他可以打開整個你的世界。我們經常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什么樣的人你只要觀察他的社交圈子,從這樣一個外在環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內心價值取向。
平時,總喜歡看一些純文類的書籍、目的也是想凈化自己的心靈,蕩滌內心的浮躁,但這種借之外力的`注意力轉移較之于自內而外的因“三省吾身”而泰然自若的從容實則“其遠差矣?!蹦軐⒁徊俊墩撜Z》經典講得深入淺出,顯示了作者深厚的國學造詣。在“君子之道”章節,作者對君子進行了精辟講解。但書中有個觀點讓我費解,“君子的社會角色是變通的、與時俱進的。一個君子重要的不在于他的所為,而在于他所為背后的動機。他們是社會的良心?!庇脛訖C而不是用行為判斷人,這是早已被唾棄的謬論,讓人聯想起衛道、道德殺人等不雅眼,作者放在自己鐘情的君子身上所為何來?歷史上心懷悲憫手舉利刃和流著眼淚殺人的人著實不少,莫非他們也是君子?不知該敬佩還是同情作者,一位《論語》的信徒,卻無心快語道破了“君子”的偽善本質。
大家別以為,孔夫子的《論語》高不可及,現在我們必須得仰望它。這個世界上的真理,永遠都是樸素的,就好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一樣;就好像春天要播種,秋天要收獲一樣?!墩撜Z》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墩撜Z》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說白了,《論語》就是教給我們如何在現代生活中獲取心靈快樂,適應日常秩序,找到個人坐標。這就是于丹教授《論語心得》給我們的啟迪。全書以白話詮釋經典,以經典詮釋智慧,以智慧詮釋人生,以人生詮釋人性,以人性安頓人心。穿越兩千多年的時間隧道,體悟經典的平凡智慧。相比易中天的《品三國》更好一些,她的語言沒有易中天那樣幽默,但絕對值得思考。
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是從天地人之道說起的。從盤古開天地這種變化最終達到的一個境界,叫做“神于天,圣于地”,她說:這六個其實是中國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義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協于現實世界上很多的規則與障礙;又有腳踏實地的能力,能夠在這個大地上去進行他行為的拓展?!硐胫髁x與現實主義就是我們的天和地。有了這樣一個大的宇宙觀,再將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朋友之道娓娓道來,全方位地解讀了孔子及論語的思想以及這種思想對于現代人、普通人及現代社會的需要。
我們從小接受的就是儒家的“仁,義,禮,自,信”的倫理教育,從孔融三歲讓梨的尊禮,守禮,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憂患意識,無不顯示著儒家學說對國民成長過程中千絲萬縷的滲透。幾千年來世人仍愿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話作為座右銘,作為修身養性的準則,我想這與孔子的“直道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的思想有著密切的關系。
《論語》終極傳遞的是一種態度,是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品味人生,修身養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這一輪回。淡泊的襟懷,曠達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閑適的心態去生活,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狀態,這樣才無愧與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導我們快樂地生活的秘訣那樣,去找到你內心的安寧。
孔子認為,人,特別聰明和特別傻的都很少,我們大部分人都是處在中間,既不絕頂也不透頂。根據智力,他把人分為3種,一種是上智,天生聰明的人完全不需要學習就知曉一切;一種是下愚,天生愚蠢的人,無論怎么學習都沒有辦法;一種是中人,也就是指我們這樣的普通人。普通人又分為2種,即學而知之的人,通過主動學習獲取知識,第二種是困而學之的人,遇到自己過不去的坎,才會想起來去學。這兩種人都是需要后天的學習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
在論語的經典對白中我們還可以捕捉到這樣一個詞圣人。圣人又是比仁人高一個檔次的了??鬃犹貏e推崇的是圣人,但是他卻不希望每個人都參照他的觀點去當圣人。這是為什么呢?其實,孔子覺得自己就當不了圣人,他眼中的圣人是堯舜禹那樣的先帝。首先,孔子認為,圣人必須是古代君王,他自己只不過是祖上發過跡,到孔子這一輩,已經是窮困潦倒四海為家了,更談不上是什么君王。其次,圣人必須天資聰慧,不用學習就能明理明德,顯然,孔子一生都在學習,做不成圣人。因此,一般人的標準到仁人這個檔次就已經是成功了,即使不能為官吃香的喝辣的,至少也可以像孔子那樣學富五車桃李天下了。他也是這么教育他學生的。
言也仞??鬃痈嬖V他,說話要有分寸,三思而后言;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近,與人忠。這里孔子把仁分解成三種德性,讓他接物處事待人都要充滿敬意和忠誠。此外,孔子還經常將仁與智、勇相提并論。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其實在孔子眼里,仁者已經具有了智勇兩種品質。
仁人,孔子對它的解釋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仁人首先要自尊自愛,自己要有奮斗目標要有追求,其次才是推己及人,推生出愛人之心,幫助別人到達他們的理想??鬃訉θ嗜说囊蠛芨?,他的學生輕易夠不著這樣的頭銜。仲由、冉求和公西赤是孔子3000學生中的得意門生,但是孔子對于他們的評價卻是: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束帶立于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說他們雖然都是治國懂禮之才,可以駕馭一方之土,但是均夠不上仁。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孔子所說的仁不是本事而是德行,一個人不管本事有多大,能力有多強,如果不能夠推己及人,仁而愛人,都不能稱之為仁。仁人要有一種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氣魄,以自己的德行來收納聚集人才。
們義無反顧地跟隨俞敏洪創辦新東方,讓他們堅信能在宿舍里為大家服務的人,自然在事業中也虧待不了當年的兄弟。仁造就了俞敏洪的人格魅力。
。
在許多本老師規定的海量閱讀書籍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這本《史記》,因為它的里面有一個個能改變人心靈的歷史故事。
《史記》中有三大類:本紀、世家、列傳。我最喜歡的故事是《平原君列傳》中的《趙勝惜才》,體現了平原君趙勝的知錯能改和珍惜人才的高尚品格。
《史記》的作者司馬遷是漢朝的太史令,我很佩服他,首先是因為他能博覽群書,歸納出這么多的歷史故事,是很了不起的。其次是因為他能在富有哲理的歷史故事后,加上那幾句振奮人心的話,真是讓人無法挑剔,贊嘆不已呀!
在《韓信被殺》的故事之后,太史公寫道:假使韓信能夠謙恭退讓,不夸耀自己的功勞,不自恃自己的才能,那就差不多了。我以前一直以為韓信是一個英雄,原來他也有狂妄的一面,讓我重新認識了他。從而我明白了一個道理,有才能的人,既然已經顯現出了自己的光芒,就不要太驕傲,不然會起到相反的效果。
《史記》里有許多這樣的故事,讓我明白了人生的道理。這本書振奮了我的精神,讓我學到了很多東西,啟發了我的人生,還徹徹底底地改變了我的心靈!
于丹教授說:“《論語》教給我們很多處世的辦法,做人的規矩,這些道理有時候很樸素?!墩撜Z》不是板著面孔的一部書,它教給我們的辦法有時候透著一些變通,它告訴我們一種做事的原則和把握原則的分寸。其實我們今天總在說什么事情是該做的不該做的,什么事情是好是壞,有很多時候一個事情的判定不簡單是好壞之分,只是你是什么時間做這件事,或者把這件事做到什么程度。其實有很多事情應該是有尺度的,孔夫子不是一個提倡一味喪失原則,一味要以一種仁愛之心去寬宥一切的人?!?/p>
于丹教授告訴我們,無論做什么事情都不要做過了頭,不是你應該做的事情,你就不要去做,否則得到的不是很好的下場。過猶不及就是這個道理。把握分寸做事,是一個明智的人應該做到的,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千萬不要做不該你做的事情,只要有分寸地把握住自己的過失也就可以了。
于丹教授告訴大家,要是有人對不起你了,你不要以德抱怨。要以直抱怨,要以你的耿直和公正來對待他,不要讓他感到你是可欺的,要讓他對你刮目相看,覺得你不是隨便可欺的人。以前我們總認為,即使人家對不起你了,你還是對他好。這樣長久下去,那個人總覺得你是可欺負的人,于是他便會變本加厲地欺負你,讓你連喘氣的機會都沒有,這樣長久下去,只能增長了那個人囂張的氣度,反而更加欺負你了?,F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那樣不如意的人和事情,如果我們一味地遷就,一味地原諒、寬容,即使他到你的頭上來欺負,你還是忍受,還是對欺負你的人恭敬不已,那么就加深了那個人欺負你的程度。
我們常常會聽到有人抱怨社會不公,抱怨處世艱難。與其怨天憂人,不如恭身自省,如果我們真的能夠做到,掌握分寸,謹言慎行,禮行天下,修身養性,我們會少很多煩惱,自然就會懂得為人處世之道。
她告訴我們:先修煉好自己,戒之在斗,不要聽信他人對你的鼓動,要結交有平常心的朋友,結交到淡淡的平和的朋友,她就是你最好的朋友。為人處世是有哲學道理的,只要你能多動腦筋,多問幾個為什么,遇到什么事情,不要過早地下結論,要多聽,多看,多聞,把人家走過的路,間接地警示自己。那么你的人生路就會走得很好,也會走得很順暢。如果一個人對自己要求更加嚴格一些,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少苛刻別人,君子不抱怨別人,對自己每天都要檢點,那樣的人,才會做到慎言之。一個人尊從學問的人,才會讓自己成為有知識有教養,有能力,有抱負的人,才是最明智的人。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xindetihui/170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