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的寫作可以讓我們更有創造力地思考作品中的問題,并通過寫作的方式表達出來。通過閱讀以下的讀后感范文,或許能夠給大家一些寫作的技巧和思考的方向。
由于本書每句話都是"高度濃縮的概括",我也很難單獨僅抽某幾句話摘錄,這次的讀書筆記就記錄一下本書的脈絡吧。
第一,"領導力自哪里——提升領導力的七種理論工具"本對領導力理論百年間的發展軌跡進行了回顧,分別是偉人理論、領導性格理論、領導行為理論、情境領導理論、功能領導理論和關系理論。理論的更新不是否定過去,而是不斷的完善和與時俱進。
第二,"當今領導者所面臨的挑戰——從管理創新到全球化的人才爭奪"主要闡述創新、人才管理、社交媒體、全球化四方面的挑戰。憑心論,覺得這里放這個節好像有點奇怪,可能是我還沒get到作者的深意吧。
第三,"員工激勵——帶團隊,就是要激勵人心"工作場景下的"激勵"被喬治·米勒(認知心理學的奠基人之一)定義為"心理驅動力——決定人在組織中的行為、努力程度和在面對困難時的持久力"這方面的理論主要有4種,分別是: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要留住人才,就幫他實現更高階的內在需求;麥格雷戈的x-理論——參與式的管理模式激發員工創造力;赫茨伯格的雙因素理論——成就感和職業發展空間,比薪資更能激勵員工;積極心理學——提升員工的幸福感,他們的工作效率會更高。這版塊里,印象最深的是激勵因素是員工工作滿意度提升的主要原因,而保健因素則是員工工作不滿意度降低的主要原因,而薪資,通常被歸類為保健因素。所以扣罰性的措施不是給予人動力,反而是提高不滿意度的主要原因,擔心不扣不動其實一定程度上是管理者的不作為,因為其沒有提供讓對方動的激勵因素,所以"負向激勵"很大程度是個偽命題。
第四,"高情商領導者——洞察人心,才能激活團隊能量"情感是領導者與下屬關系的重要紐帶,他們不僅要控制并積極表達出自身的感受,還必須能夠接受、傳達、回應下屬的感受,這才是高情商的體現。事實上,每個人都應認識到情感對于個人關系的強大影響力,而不只是身居管理之位的人。
第五,"領導力提升術——挖掘和提升核心領導技能的四個方法"本主要是對幾種用于評估領導者個性和行為的工具(如心理測試、人格測試)進行討論,用于比較領導者自我和他我之間的差異性,并以此作為領導力發展計劃的出發點。
第六,"心理契約——發現員工未說出的期望"心理契約是雇傭關系中不成的觀點與期望,因人而異,還帶點時代烙印。心理契約的核心要點是雙方的相互信任。心理契約這個觀點對我說還是挺新且有觸動的,領導力不是單向的輸出,更是雙向的互動。
第七,"戰略領導力——為組織確立前進的方向"這一部分有點大,看標題都懂的啦,就是知易行難而已。
第八,"極致領導力——危機時刻,領導者該如何做"這一部分其實是快速翻閱過去的,已經沒有耐心看下去了。
第九,"未領導者要掌握的五個方法"五個方法分別是:投入型領導力——合理分配知人善用,讓員工盡情釋放潛能;綜合心理學方法——培養領導者魅力和風度;服務型領導力——將員工需求放在首位,確保人心穩固;真誠型領導力——堅持真我,追求多方共贏;倫理型領導力——以身正人,用品質折服員工。
本書的結論寫得非常好,摘錄如下:
成為鼓舞人心的領導者的先決條:你必須了解你的員工,知道他們的想法,他們的期望,以及為了完成愿景,他們的需求。施展領導力的前提是在于認清領導者和追隨者之間相互依存的關系,領導力是領導者和追隨者之間的共生關系。
在過去,初級員工會自發地尊重領導者,而如今,身居領導者之位的當權者們必須贏得下屬的尊重,隨著一代進入勞動力市場,那些專制的指令和內部管控化可行有效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
現代商業的核心主題是客戶至上,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組織都意識到,客戶滿意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企業員工和客戶之間建立的聯系。公司通過服務人員之手直接或間接地將服務傳遞給客戶,所以事實上,管理者應當將提升客戶服務的重心放在提升員工敬業程度上。
最后用今天朋友圈中看到的一位師兄的圈做結語:生活就是一本書,我們每天經歷的事情,都是一個個埋藏著啟發的案例,關鍵是我們必須有能力解讀它。我們可以把生活中重要的部分選擇出,然后從中發現更有價值的啟發。這個過程,就是在鍛煉反思的能力。(好像和主題沒什么關系,就是突然發現了這段把所想的成并升華說出的句子,順手記錄一下而已。)。
終于翻完這本書,可以開新一本了。
假期里,我瀏覽了與本人工作中相關的書籍——《教育心理學》,感到很有播種,對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學工作很有幫助。下面是我對書中內容的接收和思考:
我在書中不找到作者對教育心理學的明白定義,而是通過先容教學過程,通過與附近學科的比較向我們展現教育心理學的性質作用和意思。
對教學過程,我是深入的領會到教與學這是兩個彼此影響和促進的過程,我認識到教學它是一個完全的過程,而在每一個過程都應該有準確的理論去領導,這樣才干更好地促進教學。
教導心理學與教育學不同:教育學研究的是教育過程的一些基礎規律,而絕對應的,教育心理學則研討在教育教學前提下學生心理運動的法則及利用。這兩個學科比擬好辨別,我的意識是教育學更多的是重宏觀的角度去研究咱們的教育教養,而教學心理學已經進入到了我們的教學過程。教育心理學和一般心理學、兒童心理學的關聯能夠說是非常親密。教育心理學是以它們為學科基本的,卻不好說誰包括了誰,誰附屬于誰。教育心理學更好的輔助了我對學習進程和學習資源進行設計、開發、應用、治理跟評估的實踐和實際。
在通讀這本書后,我對教育心理學的內容宗旨,研究方向,起因及研究方式有了一定的懂得,另外關于書中波及的普通心理學及兒童心理學方面的常識,對我在懂得教育心理學方面的內容也有很大的贊助。
首先,關于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方向。心理學作為研究人的心理景象,揭示人的心理活動規律的科學,其內容是豐盛多樣的。教育心理學,是心理學系統中與教育工作關系最密切的一個分支,要想曉得它是研究什么的,就須要對它的對象,性質,內容,范圍和任務做全面的考核和了解。
這本書談到教育心理學的對象,是因為受教育體質發展和心理發展是嚴密相干的,所以教育心理學也要接洽到體質發展方面的有關問題。此外,教育過程也可以說是師生協同活動的過程,而且先生在這種活動中起著主導作用,因而,對于老師的心理學識題,也是教育心理學應該研究的一個特別范疇。而教育心理學的性質應當是由它的研究對象決議的,即“教育心理學是兼有社會科學和天然科學兩種性質,而且是以前者為主的一門邊沿迷信”。不同社會軌制國度的教育,對心理學的要求也獨特點和不同點,這在必定水平上就影響了教育心理學的內容和規模。依據我國的教育方針和目的,我們的教育心理學的內容和范疇是完整適應于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的請求的。教育心理學的義務就是揭示教育實踐過程中的心理活動的規律和增進全部心理科學的發展。由此可見,教育心理學是以教育對心理學的要求為起點,以解決教育實踐中的心理知識題為目標的。
教師為什么必需學習教育心理學呢?
人生面對的很多難題,其實都是由心而起。當世界都在倡導學習管理學、經濟學、金融學等學科時,有些人忘記了,這些技能的發力原點是心理學。讀懂了人心,就能打動人心;具備了掌控人心的能力,任何事情自然就無往不利。
對于一個優秀的銷售員來說,其最強之處并非在于認識多少客戶,也并非在于擁有多少年的從業經驗,而是在于具有過硬的心理素質和解讀、操控他人心理的能力。銷售看似是一種有關營銷學、廣告學和經濟學的商業行為,其實融合了心理學、語言學等復雜的知識體系。一個合格的銷售員,不會懼怕與客戶開展心理博弈,因為這是從陌生人到建立交易關系的必然過程。
銷售既是一門對人類語言、心理以及行為的分析科學,只有用動人的語言才能打開客戶的心扉,只有用得體的交往才能鞏固和客戶的關系,只有用精準的需求分析才能讓客戶認同你的專業素質......銷售就是用最恰當的方式打消客戶的所有疑慮并最終說服對方的綜合技能。
銷售打的是一場心理戰,察言、觀色、攻心是銷售員的制勝法寶。與人的語言相比,無意識的肢體語言更能真實地反映人的內心世界。銷售不是打嘴仗,與客戶打交道,了解客戶的心才能更好地搞定他們。通過小動作識破他們的內心機密,往往會讓你的“進攻”更順暢。
搞銷售的人,必須有“說”的本領,但是“能說”不等于“會說”,如何把話說到客戶的心坎兒里是一門藝術。得要領者字字珠璣,簡潔有力,深得人心。在銷售中,掌握溝通的各種技巧,往往能使你的業績節節高升。
商場如戰場,勇者生存,指著勝利。想要在銷售這場殘酷的戰爭中取勝,就必須要懂得商戰謀略,“心理戰術”便是隱藏在背后的較量手段。將心理博弈法運用得當,必須能在銷售行業中運籌帷幄,游刃有余。
有價值的客戶不是硬抓來的,而是被吸引來的。銷售人員最終要靠春風化雨的影響力贏得客戶認同,而不是對客戶指手畫腳。拉近彼此距離,營造吸引客戶的強大氣場,讓客戶主動接近你,會讓你在銷售的任何方面都立于不敗之地。
先做朋友,后做生意。千萬不能眼中只有金錢而忽略了交情??蛻舨皇恰百嶅X的工具”,發自內心地喜歡客戶、重視客戶,讓客戶看到你的真誠,讓心靠的更近,是發展客戶關系的重要一步。
討價還價是銷售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更是一門技術活。討價還價不是退讓,一個優秀的銷售員,總能在談判過程中靈活運用談判技巧,在雙贏的前提下,讓對方心服口服。
在假期閑暇之余,我閱讀了與專業課有關的《管理心理學》一書?!肮芾硇睦韺W是研究管理過程中個體的行為規律及其潛在心理機制的一門學科,”也是管理實踐者們關注的一門學科。
書中介紹與其將它籠統地稱為管理心理學,不如稱為“管理學取向的管理心理學”或者“從組織角度出發的管理心理學?!彼鳛閼眯睦韺W的一門分支學科,旨在研究“心理學取向的管理心理學”――它既突出了人及其心理發展本身作為組織管理目標之一的地位,重視管理心理學作為工具性學科,為實現組織目標服務,又將企業組織看做背景和舞臺,指出在企業中存在的心理學現象及應對措施。這本書在深入細致的揭示組織行為背后的微觀心理機制的同時,為實現平等的、互動的人本管理提供了強有力的知識和理論知識。
這本書主要介紹了管理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和內容,歷史沿革和現狀以及各種基礎理論,如激勵理論、領導與領導理論等。從大的方面來看,書中講述了動機管理,認知管理,情緒管理,行為管理以及組織管理幾大類內容,詳細全面地講述了在組織中可能遇到的問題以及存在的情況,幫助讀者系統地認識到組織管理可以從哪幾個方面入手。對企業中的管理者有很大的啟發。
書中有很多與專業課相關的內容出現。比如,激勵理論及應用在薪酬管理中曾經提及到,這一塊內容介紹了薪酬的分類及定義,薪酬激勵的原則,也提到了寬帶薪酬和員工持股計劃,這些和書上的內容都是大同小異的。勝任特征模型也是兩本書里共同提到的,但是他們有不同的地方:《管理心理學》中講了麥克萊蘭認為勝任特征除了知識,技能,自我概念,特質和動機五個方面之外,還包括社會角色。他把勝任特征模型劃分為兩大部分,水上冰山的部分是基準性勝任特征,水下冰山的部分是鑒別性勝任特征。講了專業課書籍中沒有提到的內容。此外,書中對理論的論述更加詳細,有的會結合案例來講解,在每一節之后都附有一個案例或者與所講內容有關的拓展資料,使讀者充分的理解理論的本意。
沖突管理是專業書中沒有提到的,然而這本書中卻提到了――沖突管理一共有五種風格,包括協同,回避,斗爭,遷就,折中。在遇到沖突的時候,要選擇合適的沖突管理策略,可以強調高級目標,減少差異化,增進溝通和理解,降低任務的依賴性,增加資源或者明確規則與程序。此外,管理者還可以通過談判解決沖突,或者邀請第三方介入解決分歧。
通過對這本書的學習,我加深了對專業課所學內容的印象,對知識的內容有了不同的理解和更深刻的體會,也構建了更加完整的知識框架和體系。
初識心理學,心中很是憧憬,印象中的心理學大師都像童話話里的神仙,既能一眼看出一個人的悲歡喜樂,又能治愈人心。在警校之前曾也算接觸過這一點點心理方面的東西,因為之前的大學和學校里的心理輔導老師一起合作創辦了學校新的心理協會,旨在幫助學校大學生心理輔導和思想建設,同時也給有這個興趣愛好的同學提供一個平臺。這算是我生命中對心理學的初體驗?,F在來到警校,有幸可以跟著邵老師學習心理學方面的知識,必將是我來到警校的一份新收獲。
這次我看的書是《發展心理學》,從學校圖書館中借來這本書,帶著懵懂,懷著憧憬開始閱讀人生中這第一本專業性的心理學書籍。因為全書內容很多,我還未來得及全部仔細看完,以下是一個初學者對于書中第七章《青少年期的心理發展》的一點讀書筆記:
第七章第一節青春期生理的劇變,開頭一個對于青春發育期總得概括:“青春發育期這個階段,既不同于兒童,也不同于成人。它最大的特點是生理上蓬勃的成長,急劇變化?!泵總€人都經歷過自己的青春期,但在看這本書之前沒有如此細致具體的了解其中的奧妙。聯想自身,確實在青春期時期生理上的變化是巨大的,生理外形、生理機能、性器官與性功能的成熟。這個時期是除了出生后第一年以后人生的第二次生長高峰期。這個時期的青少年可以客觀直接的發現自身的變化,會產生一種“成人感”,身體機能帶來的變化促進他們意志行為的發展。處于這一時期的青少年形態、生理和心理都在發生急劇變化。特別是性成熟這一“突變”,往往給青少年帶來暫時的困擾。但是由于這一時期患病率,死亡率低,保健和教育工作往往被人們所忽視。這是一個矛盾,這個時期的青少年心理方面的發展和合理引導會對青少年以后的生命形成巨大影響。
第二節,在青少年期,中學生的身心發展日趨成熟,社會接觸面以及社會交往日益豐富、頻繁,尤其是在當今這個互聯網時代,青少年可以通過各種互聯網平臺接觸到各種各樣的信息,好的壞的,這個信息發達帶來的是雙重的后果,不僅為青少年的認知發展創造了更有利的條件,同事也對認知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應該合理的控制和引導青少年去接觸一些好的文化內容,不要讓社會上的某些惡習感染青少年。
書中對于青少年思維發展的研究,首推皮亞杰的形式運算的思想。形式運算即命題運算,所謂形式運算或者命題運算思維,就是可以頭腦中把形式和內容分開,可以離開具體事物,根據假設進行邏輯推理的思維。青少年的思維,在小學期思維發展的基礎上,因新的教學條件和社會生活條件的影響而出現新的特點。青年初期的抽象邏輯思維,屬于他理論型,不同與少年期的經驗型,他們已經能夠用理論做指導來分析綜合各種事實材料,從而不斷擴大自己的知識領域。到青年時期基本上可以掌握辯證思維。
第三節,中學生情緒的特征,從青春期過來的我們都知道中學時代的我們大都容易動感情,也就是說青少年時期的情緒和情感畢竟強烈,書中寫到這種情感帶有兩極化。其中包括外部情緒的兩極性和內心表現的兩極性。而中學生產生情感兩極性的原因主要有兩個:
一、他們處于身心各方面迅速發展的時期。在社會各種關系和因素的作用下,他們的心理出現多種矛盾,表現在情緒和情感上,主要是各式各樣的需要日益增長,而他們對這些需要合理性的認識水平高的主觀狀態與社會客觀現實之間有矛盾。
二、由于青春發育期性腺功能的顯現,性激素的分泌會通過反饋增強下丘腦部位的興奮性,就與大腦皮質原有的調節控制能力發生一時矛盾(個人理解就是大腦有的時候不能控制青少年突發的興奮狀態,所以青少年極易做出在承認看來不理智的事情)。這種狀態可能是青春發育期的中學生情緒和情感兩極性明顯的生理原因。
第四節、青少年期的社會性發展,青少年時期大都開始社會化,而青少年社會化的任務主要表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1、追求獨立自主(由于成人感的產生,這點我自己深有體會,這個時期我們大多數想獨立想離開父母的港灣去獨立開辟新世界)。
2、形成自我意識,開始確定自我,好像回答“我是誰”這個問題。
3、適應性成熟,適應性器官的改變并逐漸接受并適應這個事實。
4、認同性別角色,就好比會有產生所謂的男子氣和女子氣,這跟之前的認識是個質的變化。
5、社會化的成熟,學習成人,適應成人社會。
6、定型性格的形成,這個階段形成態度和行為方式大都已經定型,因而性格的改變就比較困難了。
這就是兒童青少年社會化的成熟,這個成熟的核心表現在自我意識的穩定、價值觀的形成和道德趨向初步成熟三個方面。
小總結:青少年是人的一生中最寶貴又最有特色的時期,經歷過這個時期的我們對很多事物有新的接觸,我們開始真正接觸這個社會,并在這個時期形成自身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養成自身的行為習慣和道德準則。這個時期好比人生筑基期,很多一輩子的行為習慣、對事物的觀察角度、道德準則、性格脾氣、自制能力等等都在這個時期打下基礎。
腦海中的青春記憶,會從這個時期開始,青春是美好的,中學階段是人生中的黃金時代之一。青少年這個時期朝氣蓬勃,風華正茂,富有理想,熱情奔放。好好把握這個時期,會對接下來的人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浙試152區隊—林捷凱。
《溝通心理學》這本書主要講了溝通具備兩個條件、堅守三個原則,做好四個結合、發揮五種效應、應用六種戰術、掌握七類技巧、營造三種氛圍等等,其中有好多的道理和故事值得我去深思。
“說服者是發出信息的人,一個有效的說服者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威信,二是魅力?!蔽覍@句話深有體會,它讓我想起了我高中時代的班主任,她很好地詮釋了這句話。她是一位很漂亮,很有魅力的女人,做事有自己的原則,說話非常有威信,每次在班上教育學生都是憑借自己的個人魅力和準則去影響學生,從不跟學生羅哩羅嗦。那時作為學生的我們都很佩服她,潛意識里向她學習?,F在的我走上了教師這個崗位,應不斷地提高自己的威信和魅力?!镑攘τ址Q吸引力,包括外表和心靈兩個重要因素。身材容貌,服裝打扮等外在因素看似不重要,但人們還是有意無意地會受其暈輪效應的影響?!笔堑?,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學生也比較喜歡漂亮的老師。因此,教師的打扮要得體,符合教師這個角色。
教師這個職業是個特殊的職業,平時的工作過程中要教書育人。育人過程中要說服人,社會心理學研究表明,要想說服別人,必須堅守自信尊人,實事求是,不謀私利等這三個原則?!白孕耪哒f話有底氣,做事堅決果斷,自然容易取信于人。比如,你為別人帶路,如果你猶猶豫豫、含糊其詞、左顧右盼、走走停停,對方就會對你失去信任;如果你言辭肯定、毫不猶豫,即使帶錯了方向對方也會堅定地跟著你走?!弊孕诺娜擞掠趽?,容易取得別人的信任。作為教師,要充滿自信地教好學生,但不能教錯的知識給學生,應盡量避免講沒有把握的知識點,以免誤人子弟。
中國人比較謙虛謹慎,講人情,好面子,這與外國人有點不同。就比如,文中提到的一個小情景:作者每次請外國朋友吃飯,常常自謙地說:“不好意思,很簡單,隨便吃一點?!彼麄兟熳R后,他的朋友竟然天真地問他:“你們的正餐吃什么?”弄得作者哭笑不得,告訴他“我們給你吃的是最好、最豐盛的大餐,我們平時吃的才真的很簡單”。外國朋友聽后說:“那你應該告訴我,否則我還以為你沒把我當vip,你的好東西是留給更重要的客人吃的?!边@個情景闡述了不必要的客氣導致了誤解,我們中國人比較謙虛。生活中,我們可以不必要過分的謙虛,過分的謙虛會引起自卑的心理。與人溝通交流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掌握溝通的技巧,分辨事情的隱私程度,能夠坦白地跟對方溝通交流時可以坦白地交流,愉悅的溝通可以增進彼此的感情,互相取得信任。平時,我們每個人內心里面都想得到別人的肯定和表揚,但有時身邊的人對我們表揚時,我們卻會表現出很謙虛的樣子,以各種話語來推卸掉別人對我們的贊揚。其實我們可以適當地坦然接受別人的贊賞,接受別人的鼓勵表揚不但是對自己的一種肯定,增強自己的自信心,而且也可以增強自己在對方心目中的地位。自信的人經得起別人的批評和表揚,敢做敢當。
自信不是孤芳自賞,更不是盛氣凌人。我們在相信自己的同時還要尊重別人。這本書中作者講了一個他所見所聞的生活情景,這個情景充滿了正能量,讓我很難忘。一位婦女抱著一個兩歲左右的孩子找不到座位,女售票員走過來,一手拉著孩子的小手,另一只手輕拍一個小伙子的肩膀,邊拍著邊笑說:“小朋友,快謝謝這位叔叔,叔叔給你讓座了!”小伙子立即不必要的客氣站起來,把座位讓給了這對母子。這就是尊重的力量。如果售票員繃著臉喊:“那個年輕的,給抱小孩的讓個座!”小伙子可能望著窗外不理他,或裝沒聽見。如果她用手拍小伙子肩膀說:“沒看見嗎?給讓個座!”小伙子可能說:“動什么手?我有票!”弄不好還會打起來。但這個售票員所用的方法,百分之百有效,哪怕就是個地痞流氓也會站起來讓個座。這就是尊重的力量,每個人都需要得到別人的尊重。日常中,時不時就有新聞報道公交車上不肯給老人讓座導致惡劣事件發生。給有需要的人讓座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年輕一代人要懂禮貌,有素養!但年輕一代人也需要別人的尊重,因此,如果我們每人都能彼此尊重,公交車上的惡劣事件也不會再發生。
作者還講述了一個另我深思的情景,情景中講到,早晨上班高峰時段,公交車十分擁擠,經常有扒手趁機作案。倘若有乘客錢包被偷,通常的做法是,將全體乘客帶到終點站,由安保人員或警察上車處理,這樣做會耽誤乘客上班并影響有急事者,常常遭到乘客反對。有位司機遇到這種情況后,大聲對乘客說:“為了節省時間,請大家閉上眼睛一分鐘,若過一會兒錢包能找到,我們就不用勞警察大駕了!”一份鐘后果然有人在地上發現了錢包。乘客皆大歡喜,稱贊司機聰明。這位司機的做法確實很高明,在教育中,老師肯定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教育現象,畢竟學生之間具有互異性。當需處理一些問題時,我們要尊重學生,保護學生的自尊心,盡量能想出絕妙的解決方法,以柔克剛,以理服人。
朱光潛(1897~1986)做為美學家的卓越名聲已經持續了半個世紀了,在中國,他是美的化身,是美學老人。他寫的《西方美學史》直到80年代,仍是中國惟一一部系統介紹外國美學史的著作;《談美》則是為青年人寫的,增加他們審美力的通俗讀物;《文藝心理學》建立了朱光潛先生的美學體系,在中國,能有自己體系的美學家至今寥若晨星。此外,朱光潛先生翻譯了大量的西方美學著作,如果柏拉圖、萊辛、黑格爾、克羅齊、考德威爾這些西方美學大師地下有知,會感謝朱光潛先生辛勤的譯介之功的。這些譯作幾乎成為不可超越的典范。朱光潛先生早年留學歐洲,一心沉溺美學研究,遍覽群書,博聞強記,很快便成為了康德—克羅齊形式主義美學信徒。到了晚年,他從頭學習了馬克思主義美學觀,修正了自己美學中過分形式化的主張。朱光潛先生主張人生的藝術化,他認為只有美才可以拯救人的心靈。但是,他像許多大學問家一樣,言行有不一致的地方:他重視了心靈的美卻忽視了外在的美。他穿著古舊的衣服,叼著大煙斗,從煙斗中發出的濃煙在他的銀發旁邊白皚皚升騰。這就是他留給人們記憶中的形象。他藏在眼鏡片后邊的眼睛永遠是沉思的。就是這位老人,他在87歲高齡仍然用顫抖的手翻譯了維柯的《新科學》。他一生追求著美,傳揚著美,最后化為一座橋梁,從他身上,人們既可以回顧美學豐富的過去,也可以展望美學光輝的未來。
《文藝心理學》從心理的角度來研究美。什么是美呢?這不是一個不用回答的人人都清楚的問題。比如,鮮艷的花朵往往在人們眼中是美的,但是,我們能說花本身是美的嗎?如果花本身是美的,那為什么在我們心里想著別的事情或者煩惱痛苦的時候,我們會不覺得花美呢?可見,花美不美和人的心理狀態有直接的關系?!段乃囆睦韺W》就是這么一本從心理的角度出發,告訴我們什么才是美的書。它系統介紹了西方現代美學著作,行文如行云流水,飄逸灑脫,是朱光潛先生代表作。寫這本書的每一章,朱先生都要查閱幾十部書才敢下筆,但是,讀者一點都看不出其艱澀和費力的地方,相反會得到一種開啟心智的愉悅。
內容便概。
1.美和概念無關,是一種在聚精會神的狀態下的心理享受。就像一個嬰兒,父母告訴他面前的物體是一棵松樹,他便記住了松樹的形象,這個時候,他的頭腦中不會出現另外一棵松樹的形象,因為,他沒有“松樹”這個概念,所以也不知道松樹的抽象的特點,而只是有一棵松樹具體的形象。此時他獲得的知識是“直覺”,等他大了,他會進一步獲得“松樹”的理性認識。審美就是這種“直覺”下才產生的心理享受。我們在欣賞一棵松樹的美的時候,里完全被這棵松樹的形象所吸引,忘記了周圍的一切。植物學家看到松樹,一心關心松樹的生活習性,關心它的植物特性,這個時候他是不能進入審美的,因為他持著科學的態度;另一類人,一心只想著把這松樹砍回家去會有什么用處,結果,他也沒有享受到松樹給他的美,因為他持著實用的態度。排除了實用的和科學的態度,又不考慮事物的抽象共性,只專注它給你的完整形象,這個時候,美才能產生。這就是物我兩忘的境界。
2.審美要有種距離。莎士比亞寫過一部關于夫妻猜疑的悲劇,叫做《奧賽羅》。不忠實,受過很大的刺激,一定比尋常人更能了解劇中奧賽羅的痛苦,他本來更應該從此劇中得到審美的享受的,可是正因為他事事都把劇情和自己的身世聯系起來,限制了他對全劇其他內容的理解,不能真正達到欣賞。所以,人必須和美的對象保持一定的距離才能審美。人們都知道“霧中看花、水中望月”中的花和月比現實中的花與月要美,是因為人們和它們有了距離。距離太遠以至于看不清楚了,也同樣達不到審美的效果。過分理想化的作品和人們生活離得太遠,過于寫實的作品又和人們的生活離得太近,都不能產生很好的審美效果?!安患床浑x”是藝術的原則。
3.立普斯的移情說。德國美學家立普斯認為,“移情作用”是美學上一條基本原理。。當我們欣賞松樹時,不知不覺達到了物我兩忘的境界。我們一方面把自己心中的高風亮節的氣概移注到松,于是松樹儼然變成一個人;同時也把松樹的蒼勁挺拔的情趣吸引于我,于是,自己也儼然變成一棵松樹。這就是移情作用。大地山河以及風云星斗原來都是死板的東西,我們往往覺得它們有生命,有情感,有動作,這就是移情的結果。在中國古典詩詞中屢見不鮮。比如“天寒猶有傲霜枝”句中的“傲”,“云破月來花弄影”中的“弄”,都是體現著移情作用。
運動的感覺。這種運動感覺微弱“無定所”,所以外射到石柱身上去。再比如,在戲逐一個同伴,站在旁邊觀看了幾分鐘,越看越高興,最后也跟著他們追逐??磥磉@幾分鐘的旁觀就是對于那運動現象的最初步的美感欣賞。模仿是動物最普遍的沖動。
5.審美離不開聯想。聯想的特點是由甲到乙,由乙到丙,完全是偶然的,沒有藝術的必然性。聯想的另一個特點是,聯想力越豐富的人美的欣賞力也越弱。尤其音樂,有修養的人一般只注意聲音的起承轉合,不想到意義,也不發生視覺的幻象。朱光潛批評了這種漠視聯想在審美中的作用的看法。指出,詩歌是不能丟開聯想的,比如偉大的詩人柯勒律治吃完鴉片后睡眼之中寫的名詩《忽必烈汗》是一個最好的證明。
《文藝心理學》提出美感經驗三段論,是整個《文藝心理學》最具特色的部分。朱光潛先生承認,美感是一種直覺,它不計功利和實用目的。但是,他認為不能因此把藝術創作和藝術鑒賞同人生分割開來。一個瞬間的美感意象總是有幾千萬年的遺傳性及畢生的觀察、思索、體驗做它的背景。在美感經驗之后,即意象轉化為情趣后,又往往在人的整個心靈中回流,擴充人的想象,伸展人的同情,增進人對人情物理的深度認識。這樣在朱光潛先生那里,直覺與聯想,藝術與道德的對立消除了,形式美學與道德派美學被熔為一爐。
第一次看到這本書覺得標題很吸引我,就借過來讀一讀??墒强催^以后,我愛不釋手,把它再讀一遍,感觸頗深。
這本書主要解決學生學習的十大困惑,對一線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有很大的啟發。十大主題分別是“學生很聰明為什么不愛學習”、“換了老師學生怎么對學習沒興趣了”、“成績不好的學生還會有出息嗎”、“學生很勤奮為什么成績上不去”、“還有比學習成績更重要的嗎”、“習慣可以決定命運嗎”、“要不要給孩子報課外班”、“該獎還是該罰”、“孩子會輸在起跑線上嗎”、“什么樣的課堂能夠吸引學生”。各個主題分別從許多實例中一一剖析,讓人看后感覺非常折服。在十大主題中我最喜歡的就是“學生很聰明為什么不愛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還會有出息嗎”、“該獎還是該罰”、“什么樣的課堂能夠吸引學生”。下面我主要從這四個方面來剖析。
“學生很聰明為什么不愛學習”。學生對于學習,個體的差異性十分明顯。對不同學科也是如此。在生活中,當聊起學生時,往往有許多感慨,有的學生聰明,但就是不愛學習。書上通過一位班長的事例來剖析,決定學生學習動力的5大因素分別為偏好、負荷力、學習效能感、責任心、可塑性。個體偏好在教育上來講就是要因材施教??鬃釉?500年前就提出這樣的觀點,本質就是讓教育適合不同的學生。同時也是提升學生學習動力的方面。要認識到不愛學習的學生,不是他們故意作對,要幫助他們提高學習動力而不是強迫或斥責。
“成績不好的學生還會有出息嗎”。俞敏洪認為孩子是有區別的,只要能正常走進教室,就能做出大事情的。學校教育只能決定人生的一部分,不能決定一切。1959年霍普金斯大學心理學教授霍蘭德提出“人業互擇理論”——社會型、企業型、常規型、操作型、研究型、藝術型。學習成績只能代表一方面。素質教育是培養社會公民,不是培養智慧考試的機器。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從我手里經過的學生成千上萬,奇怪的是,留給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無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別具特點、與眾不同的孩子?!痹诮虒W過程中,不能拿統一的標尺來衡量學生。
“該獎還是該罰”。這個主要是如何有效利用獎罰來保證常規教學呢,懲罰或者表揚不是目的,是促進教學包括德育的手段,在學生成長過程中留下正面或者反面的印象。正確實施獎勵有4大原則——獎勵要調動學生的內部動機、獎勵要投入真感情、獎勵要提升學生的自尊和自我效能感、獎勵要針對不同個體有特性性。在教學中正確應用獎懲,針對不同學生不同需求,采用不同方法,多嘗試一些手段,可能老師講課生動有趣,深入淺出,也可能成為學生積極學習的強化因素。關于懲罰,能不用的盡量不用。書中虎媽的例子,述說虎媽采用很多方法對付女兒,但是要注意幾點:一是孩子的承受能力,要清楚孩子的承受力,一定在承受能力的范圍之內。二是要對孩子的發展有利,通常懲罰會壓制孩子的優勢和特長。三是要和孩子建立愛的紐帶對孩子嚴厲是因為老師愛孩子。四是引導孩子主動改變,這種改變是學生理解、認可懲罰行為的基礎上認識到自己錯誤后愿意改變。五是懲罰要公正體面,不可粗魯。需要事先確定的、明確的規則是實施懲罰的前提,也是學生認可的。這樣懲罰師出有名,學生心服口服。六是要對孩子表現高期望。懲罰學生不忘我們的初衷——讓學生變得更好。七是懲罰因人而異,有時懲罰與獎勵雙管齊下。
“什么樣的課堂能夠吸引學生”。這也是我一直在糾結的事情,畢竟教學是教師的基本技能,要呈現什么樣的課堂,才是讓學生最歡迎最喜歡呢?我們一直提倡優質課堂,提高課堂的有效性,主要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喜歡課堂。那什么是優質課堂呢?國外學者提出三點:安全與規矩、期望與高標準、高效有趣、情感互動與歸屬感。這22字能夠做到非常不容易。安全與規矩,主要是學生不會身體情感上受威脅或攻擊,不會被同伴嘲笑,學生自己表達自己的想法,每個學生都有犯錯的權利,坦誠自己的弱勢。只有這樣,才能形成良好的學風和班風。期望與高標準,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家庭的希望。高標準,嚴要求的目的就是給學生傳達這樣的信息——我相信你能做到,你能做得更好。高效有趣的課依賴以下幾個因素:深厚的學科素養、符合學生認知水平和興趣特點的方式授課、幽默感、有意識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學方式豐富又靈活。課堂充滿師生間情感互動,關注情感因素,讓課堂變得安全又溫馨,讓學生產生歸屬感。
通過學習,感到自己在教學過程中,還有很多方面需要學習,這本書在自己教學過程中,很大程度上,把教學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通過實例的方式一一呈現,有助于今后教學。這本書也是特別符合素質教育的理念。
兒童發展心理學研究的是兒童期的心理和行為的發生與發展的規律,以及這個時期的心理年齡特征。但有一點和我們平時理解不大一樣,兒童期是指從出生到青年前期,即從出生到17、18歲左右。當然它還可以細分為更小的階段,比如常用的嬰幼兒期(出生到2歲)、兒童早期(2歲到6歲)、兒童中期(6歲到11歲)和青少年期(11歲到20歲)。
現在的發展心理學已逐步分化出各個以專門年齡階段為研究對象的分支學科。它主要包括嬰兒心理學、幼兒心理學、兒童心理學、青年心理學、成年心理學、中年心理學和老年心理學。
本書主要介紹了20世紀20年代以來兒童心理學研究的地位不斷的強化用心理機能形成的過程來說明心理機能的涵義,使心理學的發展從描述性階段向說明性階段過渡,兒童發展心理學能夠為此提供說明性的.控制論模型。
書中非常細化地從各個部分對發展心理學進行了研究和分析,使讀者更加清晰地了解心理學的內容。讀這本書,使我充分體會到作為一個老師的不易以及這份責任感,要更加細心和耐心地去觀察每一個孩子,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世界,蹲下來跟他們說話,把自己和學生們看作是平等的對待,用他們的心去思考,去體會。這樣的話,才會成為一個好老師。
在這本書中,我對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印象頗深。皮亞杰把兒童看成是一個初露頭角的科學家,在與環境的互動中不斷構建新的認知結構,而信息加工理論把兒童(和成人)比喻為計算機系統。計算機接受問題信息,貯存信息,加工信息,然后作出回答。而兒童的認知也可比喻為從環境中接受信息,貯存信息、按需要提取和加工信息,然后作出反應。信息加工是心理學研究認知過程的一個重要途徑。它把認知過程中感性部分(如感覺、知覺、注意和記憶)與理性部分(思維)結合起來成為一個從輸入到加工到輸出的完整的控制系統。信息加工論者運用了信息論、控制論和計算機模擬,在感性認識部分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績,尤其在記憶研究方面最有成效。兒童多方面的認知發展正如以上提到的這一整個系統的運轉是緊密的,完整的,通過了解兒童學習的規律,在以后的教學中就可以采用比較科學的方法來進行,讓學生真正的學會學懂。
教育是一門關于人性的藝術,同時也是一門關于人性的科學。當我們的教育與“人”走得更近時,學生之于學校、學生之于教師、學校之于學生、學校之于教師、教師之于學生、教師之于學校等種種關系與牽動都將充盈著和諧與愉悅。這本書重要先容了二零世紀二零年代以來兒童心理學研究的職位地方不斷的強化埋頭理機能形成的過程來闡明心理機能的涵義,使心理學的生長從描述性階段向闡明性階段過渡,兒童生長心理學可以或許為此提供闡明性的控制論模型。
我當然不敢說《設計心理學》是一本晦澀的書,因為人人都說它太經典了。但是不知是水平和認知能力的局限還是耐心的缺乏,我幾乎可以說是很痛苦地讀完了這本設計界的經典大作,然后,一頭霧水。
讀完這本書扔在一邊,下樓的時候,現實卻讓我不得不又想起了這本書,因為我遇到了一扇每天都必須面對的,難以開啟的“諾曼門”,一扇把開關設計在很遠的墻上的玻璃門,它的開關與2個電燈開關并列,樣子也同電燈開關一樣,按了它以后,必須立即跑向玻璃門,并向外推開它,否則5秒鐘后它會自動閉合,門上的把手是豎立的,諾曼說,這樣的把手通常是用來拉,而不是用來推的。
像諾曼那本書一樣經典的很多交互設計大作一樣,比如《aboutface》,我覺得中文翻譯的很不好,事情本應像書的思想那樣,對用戶有個仔細周密的論證和認識,讀者的環境有所了解,而不是把本來很精密的思想,弄得支離破碎,面目全非,2個名人的書腰,也弄得好像出版社的代言人一樣。
不過當我們穿過出版社和翻譯者給我們營造的迷霧,《設計心理學》作者的想要表達的思想,也就像那海邊彌漫霧氣中的燈塔,給人溫暖和信心。通讀全書,個人感覺作者并非在討論某一個問題和某一個設計的秘訣和方法,而是傳遞一種希望透過表象,直達用戶內在需求的關懷,那就是抓住本質,抓住用戶需求和事實發展的最本源。也許大師的思想是相通的,這種對人性的關懷與順從,對自然和事物的理解和寬容,在畏研吾的《負建筑》里也有類似的闡述,不同的是,畏研吾尊重的現實更多的是自然和環境,他認為人性順服于自然的規律,也就順服了自己的本性,而諾曼更注重人需求的重要性,必須改變“錯誤”的事實,順從人的慣性,甚至是惰性。當然這里沒有對錯,東西方不同的人文自然環境,以及歷史等因數使之成為2種不同的真理。
現代的設計面對的是殘酷的市場法則,滿足用戶的需求、尊重用戶的習慣當然是第一位的,但是未經正確設計的事物,滿足用戶的表面需求,卻永遠失去了更多的潛在用戶,甚至到頭來連最初的用戶也自然地“背叛”了它。諾曼舉了個例子,就是那個有電話、電視、鬧鐘等等功能的一個電器,按照今天的理解,就是一個帶xxx功能的xxx,首先重要的是后面那個定語,而不是之前的附屬功能,如果把用戶的一切附屬需求都一個不漏的擺出來、按上去,那是一件舍本逐末的事情,結果自然是造就一個機器怪獸,嚇得連最初提出需求的用戶也不敢照面。為什么當黑莓和諾基亞推出“全鍵盤”手機的時候,apple卻敢推出沒有鍵盤的iphone呢?道理也同上面是一樣的。
說到諾基亞,想起了它的“科技以人為本”,豆瓣上有更高明的變種“科技以懶人為本”。
我曾經也暢想過諾基亞和apple同時推出洗衣機,然后“thinkdeffrent”的apple決不會讓你想得更多,只會讓你做的更少,然而諾基亞牌洗衣機會給你25種自由的選擇,以及用來控制更多功能的10多個按鈕,以便于您在洗衣服的時候還能用該洗衣機聽mp3、上網、煮咖啡,這不是胡說,同樣“智能”的冰箱三星已經投放市場了,市場的銷量自然會印證諾曼說的限制功能、預設用途的設計原則的對錯。這2個設計原則是說,要想讓某件物品用起來不出錯,那就不要讓它具有其他功能,或者說是在用戶平時接觸時,隱藏掉其他眾多功能。
每個事物的原理,然而我們可以學會抓住設計的本質、還事物以本源,這樣即使世界變幻莫測,時代腳步永不停息,設計卻也將會是永恒的。
新的學期開始了,轉眼間已經和這群孩子相處了兩年的時間。經過了一個暑假,孩子們不僅又長高了一點,感覺他們更加懂事和羞澀了一點。新學期之始,我就在心里想,面對發展中的孩子們,我該如何更加了解孩子,做一名讓孩子愿意敞開心扉做朋友的老師?于是我又去重新研讀了《兒童情緒心理學》。
開學后很快我們就完成英語第一單元的內容,我們學習的主題是問答人物的外貌和性格特征。有一天我們的家庭作業是介紹一位自己的朋友或者老師。這是我們第一次寫英語小作文。同學們的寫作水平參差不齊,但是大部分的同學完成的都非常棒,人物描寫的非常寫實,孩子們也借此機會表達了對朋友和老師的情誼,感受到運用知識的喜悅和成就感。其中甲同學的作文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甲同學是一位活潑、聰明、機靈,平時課堂上也很愛表現的男孩。在作文中他描寫了他的一位天才朋友,他的這位朋友精通天文地理,會說多國的語言,掌握各種技能,作文中沒有出現我們需要練習的核心英語句型,反而出現了大量的復雜詞匯和語法表達,以我對他的了解,這篇作文的水平,遠遠超出了他的能力,這篇作文很有可能是抄襲的。
這位同學很愛面子,怎么樣才能讓他主動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是不當的,又不駁了他的'面子呢?我在他的作文下面寫下“你的學習能很強,作文很精彩,向你學習”。作業講評課上,我特意觀察他收到作業本時的表情,有竊喜也有一絲絲的羞愧。于是,我在班里表揚了同學們這次作業完成的非常棒,學到的知識運用的恰到好處,即時給給予同學們肯定,給孩子們寫好英語作文的信心和勇氣。我還特意表揚了甲同學,這時甲同學默默的低下了頭。第二天上午再次批改孩子的作業時,發現甲同學又重新寫了一篇作文:myenglishteacher,英語句型運用的準確,描寫真實,雖然沒有了他上次作文的花哨和“高大上”,但讓人讀完非常舒服。作文中他描寫了對英語老師的喜愛和感謝。我想他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并及時改正了。這一次我給他寫上了一個大大的贊。
有人說教育是一場修行,我認為教育就是心與心的互換與交流,沒有真心就沒有教育。能參與到孩子的童年時光,我是幸福的,我也希望自己像太陽一樣溫暖他們的心房,照亮他們的心扉。
心理學離不開生活,生活也離不開心理學,每當我去學院圖書館的時候,總會去四樓看一些關于心理學的書籍。當我翻閱這本書的時候,想起自己平時常常找一些借口,了解到平常一些微不足道的借口對自己的影響。
我們日常生活和學習中,不論時間地點場合,只要一出現小問題,人們往往會習慣性的尋找各種各樣的借口來為自己開脫。找借口的人可能有難言之隱,或者做錯了事,或是想推卸責任,或者是想拒絕別人,或者是想逃避懲罰??傊?,沒有一個借口是偶然的,借口的`背后一定有著深層次的心理誘導。
原來我玩團隊類型的游戲的時候,輸掉游戲之后總是埋怨隊友,從來沒有反思自身的緣故,后來我才發現,是個人原因居多,所謂的埋怨都是借口。有人做過調查,問許多人同一個問題:”你覺著你自己是壞人嗎?”相信大多數的人都會說:”不是”。甚至許多殺人犯,他們都不認為自己是壞人,他們能找出各種各樣的借口為自己開脫。大多數人都覺著自己不是壞人,這是生活中的普遍現象,就算自己做錯了事,也會找各種理由為自己開脫,或將責任歸咎于給他人。在生活中,許多人尋找借口,不僅僅是怕承擔責任,而是在心底覺著自己沒有錯,錯的是他人。別人的嫉妒、自私我們一清二楚,對于自己的錯誤,便極力掩飾。人們總是容易發現別人的錯誤,卻對自己的錯誤視而不見,就算真的是自己錯了,也總是來找借口寬恕自己。
我一個朋友,剛到學校的時候便說要找份兼職掙一些零花錢,到了現在,還沒有行動,每次我問他情況,他總是說這周有事,下周有空再去。很多人喜歡各種各樣的理由來拖延,不管你有什么借口,拖延時間始終是極其有害的惡習,部件容易染上拖拖拉拉的壞毛病,讓人討厭。而且會啃噬你的心靈,摧毀你的意志,不改掉的話,離成功遙遙無期。
也許借口或許可以幫人開脫責任,掩飾過錯,逃避責罰,但也會阻礙你的正常潛能發揮,是制造失敗的根源。
有人也知道找借口不對,想要改掉這一惡習,首先要戰勝懶惰,拋棄找借口的惡習,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借口離你原來越遠,成功離你原來越近。
心理學,我閱讀的作品名叫《面對——鏡子里的自己》,這是一本在非典期間,從眾與獨立是行為的表現與結果,個人在自己沒有信心、缺乏知識或不占優勢的領域內,往往更容易從眾;在自己有信心、有知識或者占有優勢的領域內,更容易表現出獨立性??傊?,從眾與獨立都是一個正常的人發展成熟過程中的兩個方面。
人類面前的路卻永遠是未知,我們的心靈也不時的縈繞在無知、無奈與恐懼之是,迷信的想法與行為也正是產生于人尖的無知和無奈之中。這時,信念是人類生存的基礎,沒有信念,人類將無以生存。
在閱讀完這本書后,讓我懂得了人們所面對有事情都是多方面的,人們有能力改變自己的.行為、思想、命運,只要我們作出正確的選擇,向好的一方面想,我們的生活將會變得更加的美好、幸福。
要不是抱著有始有終的原則后半部分幾乎看不下去。其實從科普的角度來說,還是有有可圈可點的地方的,畢竟普及的前提在于門檻低。所以這本看似講心理學的書,更多的像是某個論壇上的獵奇故事帖子,只是相對來說分門別類地進行了整理。很多地方比如強調同性戀的基因型、一些邊緣性欲錯向者的心理形成原因、精神病人的普遍無攻擊性,都是幫助我們更好地用寬容的心接受和了解。這是好的地方。然而讓我受不了的地方在哪呢?就是通篇矯揉造作的文風和東拼西湊的案例。簡直了!我不是對心理學有非常多理論研究的人(不然也不會看這書了),但是平時從各種渠道中也獲得了一些相關信息,當這些信息以一種面目全非的方式出現在作者的描述中時,分分鐘想砸手機。
具體大家看前一章就可以感受,如有不適,就不要看下去了,后面的更無力吐槽。不過,出于對此類作品的興趣,還是給個兩星,感興趣可以粗略看看。但不建議推薦,可以找到更好的。
書中許多觀點,都讓我開始對我們的教育方式進行反思。確實,不管教育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最后還都要靠“人”來實現。所以教育問題就是人的問題,要解決教育問題,就要解決人的問題。我們教師是教育過程中的重要人物,要提高我們的教育質量,就要提高教師的專業地位,那么老師的專業地位就僅僅是學科知識嗎?我想,教師的專業地位更加體現在教師對教育心理方面知識的理解和運用。
所以從現在開始我不僅要加強學科知識的提升,更要加強教育心理知識的鉆研,讓我成為一位真正的好教師。
第一、積極心理學產生于20世紀末的美國,它是當代心理學的一股力量。與傳統的心理學不同的是,積極心理學強調對心理生活中積極因素的研究,如主觀幸福感、美德、力量等,而不是把注意的重心放在消極、障礙、病態心理方面的探討。它的主要研究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積極的情感體驗,如幸福感、滿足感、幽默、愉悅、歡樂、希望、好奇心、謙虛、審慎等,利用各種現有的方法探討這些積極情感體驗機制和影響;二是積極的人格和人格品質,如自尊、努力、下創造、寬恕、勇敢、堅持、熱情、善良、愛、正直、領導能力、合作能力、自制、感恩、虔誠等,探討這些特征和品質的形成過程;三是積極的社會制度系統,如積極的工作制度怎樣促進和諧的工作環境,積極的家庭關系怎樣促進個人的成長等。
第二、積極心理學中講到的積極它既包括人外顯的積極,也包括人潛在的積極。它既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一種整天拍手稱好的喝彩,更不是一種充滿希望的良好祝愿,或是一種光說好話的自我欺騙,它更主要的是尋找并研究社會或社會成員存在的各種積極力量(包括外顯的和潛在的),并在社會實踐中對這些積極力量進行擴大和培育。
第三、積極心理學提倡用一種開放和欣賞的眼光來看待每一個人,強調心理學要著力于研究每一個普通人具有的積極力量。
書中在講到積極一詞時,給我印象非常深刻。他說著名的電子專家陳之藩教授有一套友人贈送的非常精美的茶具,當他舉家搬遷到香港之前,在收拾整理行裝時不慎把這套茶具中的一只茶杯打破了。當時在場的許多人都為陳教授感到惋惜:如此精美而又心愛的一套茶具,現在破碎了一只杯子,又沒有地方可以配到同樣型號的,這是多么令人傷心的事。誰知陳教授卻坦然地笑道:“真不錯,我又多了一只碟子?!泵鎸ν瑯拥氖聦崱扑榱艘恢槐?,當你分別用“少了一只杯子”和“多了一只碟子”來進行描述時,你的心態顯然就不同,前一種是消極的,而后一種是積極的。聯想到生活中我們若能處處看到“多了一只碟子”那我們的生活就會處處充滿樂觀、開心。幸福感就會增強。作為老師我們平時在與學生的接觸中,常常會碰到一些不守紀律的調皮的成績不好的學生。我們如果只是一味用“少了一只杯子”的理論來看待問題,我們就會沮喪,就會煩惱。而如果我們換一種思路以“多了一只碟子”來看待學生,我們不僅自己會快樂,會高興,而且你的積極情緒也會傳染給學生,學生身上的積極力量也會被挖掘。那么師生關系就會更和諧。
讀了兩章只能說只得到了一些淺顯的心得體會,積極心理學的內容很豐富,也很奧妙。還有待我繼續認真學習,深刻體會,反復研讀。我要把《積極心理學》這本書讀懂,讀透。到那時再談體會我相信會比現在要深刻得多。
前不久,有幸拜讀了正前方老師的又一巨著《交易心理學》,想在此交流一下自己的讀后心得。由于承諾轉借同學閱讀,所以時間倉促,未能逐字過目,且在不明之處未求甚解跳躍而過,理解難免有失偏頗,還請諒解。
關于交易心理學的書籍中外不乏力作,但基本上可以劃分為三類:金融行為學、概率論解決方案、個人性格特質研究。但正老師的交易心理學與以上不同,把我們引領向一個嶄新的觀察視角。竊以為這一領域也是大學現有的期貨證券??平逃颇吭O置中的一項空白。
從書中的序言,我們可以得知這本書源于正老師在體育教學中幫助運動員提高成績時運用運動心理學的這一工作經驗而產生。交易過程本身也可以視為一項體育運動,非但是體力更是精神上的運動。
這本書并不是在教授何時是買點何時是賣點,也不是在講應該用怎樣的概率統計來識別最好的交易模式供你使用,但這本書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在交易中如何能夠忠實的執行初始制定的交易計劃,即使在面對形勢急轉直下,如暴風驟雨一般的飛刀亂箭向你射來的時,依然做到巋然不動,能夠不退縮、不猶豫、不打折的執行最初擬定的交易計劃。而這些經驗方法并不是我們知道了自己心理特質和概率方法論就能夠解決的事情,因為我們面對上下跳動的k線,在形式發生超出預期轉變的時候很容易否定自己,否定我們的交易計劃,而這往往是絕大多數交易員失敗的最根本原因。我們需要修煉自己的心性。
在這本書中有三點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第一,本書通過闡述系統的有層次的方法,著力解決如何消除交易中的`恐懼和自我否定,確保自己能夠按照最初制定的交易計劃嚴格執行。第二,書中對于操盤手交易時的心理細節的刻畫、描寫非常生動深刻,讓我們得以一窺真正的交易高手的心理狀態,如臨其境。第三,國學思想積淀深厚,交易的心法信手拈來,在正老師的解讀之下可謂字字珠璣,非唯交易經驗非常深厚者未能參透。
這本《每天讀一點行為心理學》介紹的內容,是許多心理學家通過觀察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各種行為,并進行分析和判斷行為出現原因的可能性構成的。作者通過生活中具體的事例、具體的情境來為我們分析行為背后出現的可能性,從而讓我們了解到行為心理學在我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在行為心理學中,大多是研究人的肢體語言,特別是在無意中表現出來的'那些潛意識的動作,恰恰是這些無意識的動作實質是真正能夠反映出人心理的真實想法。這本書還有一個優點,就是每個實例后邊都走一幅便于我們加深理解的形象插圖,我覺的這一點也充分體現了作者的用心。
本書中給我的感受就是我以后會更留意去關心每個人的行為,我也會嘗試用書中的答案去驗證。還有我也會去理解自己的行為,以及行為背后的秘密。
《學與教的心理學》這本書包括了三部分:教師與學生心理,學習心理,教學心理。它將新的學習論和教學論及其教學設計技術貫穿全書。采取了以學校學習和教學中的心理學問題為基本線索,介紹和剖析學與教的重要方面和主要環節的心理學理論與應用。
閱讀后,我認識到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我國教面臨著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要提高學生的素質,首先要使教師隊伍具備良好的素質。要更新我們教師的教育觀念和提高自身教書育人的技能。
2.幫助學生有效地學習是教師的.天職。若要有效地幫助學生學習,就必須懂得和熟練地運用學習規律。所以我們教師要知道學生認知能力、動作技能和態度與品德學習的過程和有效學習的內部與外部條件。
3.教師必須學好教學心理學才能使習得的學習論原理轉化為教學技能。
在閱讀本書前,我常常思考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閱讀效果?因為總有些學生對學習提不起興趣,課堂上經常心不在焉,家長對他們往往束手無策。通過閱讀本書我明白了激發和維持學習動機是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我很認同“終身學習”的觀念和模式。學生到學校來學習,不是學死的知識,而應當掌握學習的能力,學習要伴隨著我們的一生,每一個人要學會學習。學習不僅是課堂中的事,要創造學習化的社會,我們個人也應該學會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生活。
這本書還有很多有益于教師教學的知識,值得大家去閱讀,希望能借助書中的知識來促進我們的教學。
皮亞杰強調順應生物自身的腦力發展水平,鼓勵順勢而上,教育者所要做的重要工作是啟蒙,他相信孩子在腦部神經系統發展日益成熟的同時,孩子能在教師、家長的引導下發現那些“普遍的真理”。萊布尼茨和牛頓都是微積分的創立者,除此之外,大多數第二個發現者都被忽略掉了。關于造紙,各個大陸在過去彼此割裂的時代都發明了紙,但是很快教科書下了比較的結論,中國的造紙水平最高。我們一般只認可最早的,最好的,最經濟的。所以即使現在的教育者在談素質教育,實際上仍是在堆積素材,讓普遍的真理看起來穿了一件衣服,等孩子興高采烈的去發現馬甲。不可知論者恐怕才是素質教育真正的支持者。維果斯基作為蘇聯唯物主義的心理學家,強調我們發展的高度受到社會歷史發展水平的限制,學習先于發展,也就是說我們是在先學習,有了一定的積累之后才談的上發展。也就是說一群孩子在一起玩耍時有可能發現望遠鏡是近視鏡片的疊加,但是即使有了三角幾何方面的知識,也未必能發現勾股定理。最后,我想問,撇開那些高深的定理,又有多少家長能夠容忍自己的孩子以“幸運的發現者”來進行探索和發展。大多數的教育乃是功利性質的,強調實用性,我們從灌輸到引導已經是進步,但最終也絕對無法容忍孩子再造一個世界。我相信皮亞杰的觀點,也就是說我們的智力高度可能發現一些共同的真相,殊途同歸。但是用我媽的話來說,徒弟都是一個師傅帶出來的,所以我覺得維果斯基的觀點更加貼合實際。其中基礎性的概念,我們會最終把基礎性概念簡化成信息的雪片來保存,忘記曾經是怎樣收集到他們的,所以會驚訝小孩子為什么這么愚蠢……我們已經忘記了過去我們是如何掌握它的。就好像代際之間,常常經歷過一些同樣的事兒,但是在一輪一輪的蛻變之后,留下的只有幾個普普通通的道理,而只依靠幾個經典的'句子不足以支撐起我們整個生活的信仰,仍然需要去實踐去內化一些感受,為什么不同年齡階段的人總是很多隔閡,也正是因為他們忘記了曾經的自己,而很多年輕人又去張揚的姿態去招呼未來的自己。所以斷言未來和否定過去都成了一場無休無止的紛爭。
關于一個記憶的多維度的理解會出現在生命中的各個角落,引起不同的共鳴??梢苑Q之為3d記憶。又比如成年之后再去讀這類研究兒童的文章,會發現很多新的知識點,這也是發現自我的過程。皮亞杰認為智力發展差不多在15、16歲就已經定型,在這之后只是不斷的客觀化的過程,從圍繞自我,到逐漸接納客觀世界的多維度的發展規律,所以說我們始終都在成長,都在更加貼近現實。智力最初的發展只是單向的維度,比如從高度來比較,之后發展到面積的比較,再發展到體積的比較。成年時候,我們需要做的還是多維度的思考問題,全面的解決問題。但是這樣看起來更像是情商的發展,實事上仍可以理解為智力的進步。很多人成年之后嚴肅性閱讀量會驟減,這并不是壞事,教科書可以丟棄,投身生活的大舞臺可能是最好的出路,因為現實生活可以使人認識到更多的維度。實事上,書本和知識的更替,需要自我的供給了,也就是自我選擇。如果不選擇,就越會發現它們教條的很,死板的很。所以你會錯怪書本充斥著不靈活和假象。還有很多很多的書躺在哪里,只不過無人問津。我欣賞維果斯基的另外一個觀點,就是說對于陌生的領域,我們仍會沿用由淺入深的學習方法,從感性到理性,而不盡是像皮亞杰所說的,完全內生化的思考。盡管我們更多的通過語言這種工具區構建知識的內涵,但是本質上,我們可能更傾向于使用具象化的內容、豐富的例子來作為入門。
二歲左右的嬰兒,對能看見但觸摸不到的對象表示非常驚異,這表明觸覺在嬰兒了解事物歷程中起重要作用(在整個學前期,兒童重要寄托觸覺或觸覺與視覺、聽覺等其他感知覺的協同運動來了解四周事物,一樣平常來說,年事越小,觸覺在認知運動中的作用越大。)~~~嬰兒和小班幼兒對物體的視覺映像是創建在觸——動覺的基礎上的,經過視覺和觸動覺所感知到的物體屬性之間所創建的聯系,兒童漸漸能夠只憑視知覺就能了解物體的形狀、巨細、面積、遠近等屬性。
嬰兒視覺的生長重要表現在視覺敏度不斷進步和顏色視覺開端生長兩個方面。在兒童學習鑒別各種顏色的時候,言語、詞起偏重大的作用。
嘟媽語:我覺得,后面這句話顯然便是我們平時所講的“隨機教誨”的實際基礎之一,當孩子的細致正會合在某個事物上的時候,便是我們進行教誨的最佳時機。一個小例子:本日晚上嘟嘟指著一個“夫”說“大!”,我頓時寫一個“大”讓她看,兩個字拿到一同比一比,問她“一樣嗎?”嘟嘟仔細看了說:“這個多,這個少!”“對了,多的是夫,少的是大!”頓時再寫一個“天”跟“夫”比一比,“哈哈,這個出來了!出來的是夫,不出來的是天!”偶然的細致就在我引導下變成了故意細致了,并且我信賴這樣學到的東西,肯定不容易遺忘。這樣的機會在我們生存中比比皆是。嘟嘟喜好在廚房玩,她拿幾根掛面出來玩,還放嘴里吃,我頓時拿別的一個像泡面那樣的雞蛋面出來轉移她的細致:“看看,這個也是面,兩個有什么紛歧樣?”接著嘟嘟了解了掛面是直的。
對心理學感興趣是近幾年的事,初衷是想了解自己,接受自己最終改變自己!這也是出于迫切的想要改變的愿望!結合這幾年小學教學生涯的所見所聞,這本書總體來說,很多觀點都非常贊同,對以前遇到的一些問題孩子的行為也有了一定的解釋,盡管對如何去改變還不太清楚,但對原因的探究,也有助于以后在遇到這樣的孩子時能夠多一些幫助他們的辦法!
深深的感覺到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家長和老師都應該了解一些心理學的知識,特別是家長更應該了解孩子的心理,如同書中所說的兒童時期的社會情感培養非常重要,直接影響著以后得學校生活和社會生活,當然學校老師的也承擔著彌補家庭教育不足的責任,總之,了解孩子才能很好的教育孩子!切忌用極端的方法去教育孩子!值得一看!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xindetihui/1631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