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心得體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我們花費一定的時間和精力去思考和總結。這是一篇精彩的心得體會,作者通過真實的經歷和深入的思考,給我們帶來了很多新的感悟。
教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的“教”很大程度決定著教育的成敗。作為新時代的數學教師,我們重要的任務就是培養學生的創造性能力。假如教師有個正確的“育人觀”,就會在數學的教學中更好地培養學生創造性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育人觀”。教師自身也應有一個積極向上的心態,鼓勵學生發揮自己的的想象力、創造力。當在課堂教學中,學生違反課堂紀律的時候,我們應帶著一種寬容、豁達的態度對待學生,以便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能力。寬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容易產生創造性思維。心理學家曾經說到:處于壓力下的思維是帶有強迫性的,這種思維很難產生創造靈感。創造性能力的產生需要一個寬松、愉快的環境。在教學過程中,由于老師和學生分別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學生對教師存有一種天然的“敬畏感”。因此,教師應該主動去引導學生,使學生持有一種愉快的心情,這將會使“教與學”更加和諧。所以,教師要營造一種“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這有助有調適學生心理,善于與學生溝通,了解學生心理發展規律。做到對學生一視同仁,這有助于提升學生個人能力和創造能力的發展。
二、培養學生的主動觀察能力。
首先,我們要從習慣入手,在觀察中我們要做到,樂于觀察、勤于觀察和精于觀察。樂于觀察是指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存在著強力的好奇心,這需要我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積極地去引導學生對好奇的事物進行細致入微的觀察。例如,學生在學習“圖形的認知”,教師應引導學生認真觀察找出事物的形態和特征,找出事物間的區別和聯系,并讓學生找出生活中的事例,在不知不覺中培養學生觀察的好習慣。其次,學生的觀察要有目的性。所謂目的性就是要有目的地去體檢、去觀察,對自己的觀察提出自己的見解,這樣才能獲得認可。反之,如果是漫無目的的體驗、觀察,將會無法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因此,有目的性的觀察,也就是最有效的觀察,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讓學生養成帶著問題去思考、去觀察。最后,學生要養成仔細、認真的觀察。學生認真的態度有利于仔細、認真的觀察。如果回圈吞棗,匆匆一覽,就很難發現事物內部一些細微的東西。因此,教師要通過各種方式仔細而認真地觀察,培養學生捕捉那些稍縱即逝、不為一般人所知的細微現象,我們通過以上的觀察,著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三、加強學生動手實踐能力。
費賴登塔爾提出了這樣的觀點:“數學教師要在教學中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和自主探索精神”。由于中小學學生的年齡偏小,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普遍較弱。因此,教學過程中應引導學生利用己有圖形或物體,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到實踐中,把操作方法教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觀察、實驗等操作實踐,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讓學生主動思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動手實踐能力。
四、注重培養學生遷移能力。
遷移能力是培養學生對己有知識和技能掌握后,如何對新知學習的影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發揮己有知識的“例子”作用,引導學生對類似學習內容、類似學習方法以及類似解題技能的知識進行分析,憑借知識方法的共同點,可讓學生舉一反三進行遷移,于同中見異,刻意求新。
五、倡導學生的求異能力。
教學中求異是創新的基礎,教學中倡導求異,有利于開闊學生的眼界,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因此,教師要培養學生用不同方法解答一題的思維習慣,在教學中,應鼓勵學生面對教材權威敢于“班門弄斧”,提出自己的新觀點、新見解。例如,解答梯形面積公式,教材提示推導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時候,旋轉平移兩個完全一致的梯形,得出面積公式。在教學時,有的學生提出自己的見解,認為這樣做麻煩,提出只要連接梯形上底任一頂點與對角的頂點,將梯形轉化為兩個三角形,運用己學到的三角形面積公式,就可以得出梯形面積公式。在學生求異時,教師對學生提出的新見解,應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從而培養學生在數學科目的創新能力和思維能力。由此可見,我們在數學教學中,應通過多種形式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在主動、遷移、求異的過程中,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樂趣,從而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六、結語。
教師在課堂上應積極地采用鼓勵性評價,表揚后學生會感到如沐春風,之后課堂上會敢講敢做。只有這樣,才能展現學生的活力、才能張揚學生的個性,課堂教學也會充滿活力。這樣學生積極性就提高了,就有了學習的興趣,使學生由“苦學”轉換到“樂學”,可以極大調動學生的想象力、創新力??傊?,在數學的教學中,應從生活入手,通過多種形式,創設問題—激勵解答一鼓勵表揚,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數學學科成為學生在學習中的“快樂的海洋”。
一、利用教材內容加強引導,從生活激發學生情感體驗。
語感是人個體與言語世界的直接聯系,是思維并不直接參與作用而由無意識替代的、在感覺層面進行言語活動的能力。它來源于社會的人對具有認識、情感內容的言語全方面的直覺感受與判斷,因而,語感決不只是一種語言知識,而是和人的觀念、人的情感交織在一起的,是一種具有社會性的深刻而豐富的感覺。作為語文教師就是要善于在學生對言語的感悟中,進行多方引導、點撥,將其隱藏于內心深處的各種體驗引入生活。那樣學生對言語的理解就會變得更加容易,感悟就會更加深刻。而語文課正好與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它很貼近我們的生活。每個人必須通過自己的生命活動去獲得對生活的某種體驗,才能去掌握言語所標示的東西及其背后潛在的思想與情感。不了解一個字一個詞的意義和情味,單靠翻字典、詞典是不夠的,必須在日常生活中隨時留意,得到真實的經驗,對于語言文字,才會有正確豐富的了解力。換句話說,對于語言文字,才會有靈敏的感覺,這種感覺才叫做語感。我們往往認為學生用詞混亂,就是因為這些詞沒有跟他自己所做、所見、所觀察和所想的東西聯系起來。換句話說,過往的體驗才是對語言文字最好的詮釋。激發生活體驗的.方法有很多,只要我們在教學中潛心摸索,就會有所發現。在教學《桂林山水》一文時,我借助于多媒體的教學手段,再現桂林山水的美景,在學生頭腦中形成直觀的印象。在學生自讀課文時,利用音像資料,讓學生結合畫面去讀課文,在頭腦中形成直觀的畫面。在教學“春天”一段時,先讓學生通過看畫面讀課文,知道這段描寫了樹木、積雪、小溪、小鹿、原木等景物。在熟讀課文階段,讓學生抓住描寫景物特點的語句進行精讀感悟。(語文教學論文)如文中描寫漓江的水運用排比手法寫出了靜、清、綠;桂林的山用了擬人手法寫出他的三個特點:奇、秀、險。此時,他們已融入課文描繪的意境中了,個個飽含著深情??梢?,通過情境的創設,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感受到語言的情味,誘發語感,將課文的情感滲透于心靈深處。
二、激發學生朗讀的興趣,幫助學生培養語感。
文章的情感借助語言文字滲透于字里行間,不是教師三言兩語就能灌輸給學生的。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反復朗讀,“走進課文”,獲得與作者相同的體驗,語感自然而生?!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小學各年級的閱讀教學都應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增強語感,在讀中感受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見,朗讀是培養和提高學生語感的重要途徑。心理學研究也表明,讀能發展兒童思維,培養兒童語感。因為許多語言具有模糊性,往往只能意會不能言傳,只有憑語感去“破譯”,才能感知和理解。讀對培養語感有著獨特的作用。閱讀教學中朗讀的形式很多,有齊讀、自由讀、品讀、輪流讀、分角色讀等等。無論哪種朗讀都不僅是閱讀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更是幫助學生培養語感,理解課文內涵,從而達到教學目的的重要手段之一。培養語感一定要在課堂中為學生創造更多的實踐機會,讓學生真正去動嘴、動手、動腦、動情。教師在講授一篇課文時,不用急于分層分段、肢解分析,應該引導學生多讀幾遍課文,使其對原有體會不斷深化。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歌頌了魯迅先生善良、正義、助人為樂的品質。教學時,先引導學生有感情朗讀,以讀入情,培養語感,點撥學生讀時必須讀出對魯迅先生的懷戀和崇敬之情。尤其課文最后說“他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的多”更是全部感情的流露。就這樣讓學生反復誦讀、細心品味,讓他們從中領悟課文內容,升華認識。
三、積累知識內化,遷移運用表達。
一切語言從實踐中學習比用規則學習來得容易,但是規則可以幫助并且強化從實踐中得來的知識。教師除了要讓學生悟中讀,讀中悟,還要重視背誦指導積累語言知識,使學生能夠意到筆隨。強調語感訓練,決不能排斥或輕視理性的語文知識積累。在小學范圍內,語文知識應該是指一些淺顯的閱讀、寫作和口頭表達的技能技巧。如“理清課文的條理”“分清課文的主次”“按一定順序寫”等。此外教師如果能做到深入淺出,“蜻蜓點水”般地向學生介紹一些修辭手法也未嘗不可。修辭,特別其中的對偶、粘連、頂針是中國漢語言文化的精華,體現著中國語言的華美。適度的滲入可以提高學生對言語的鑒賞水平和審美能力。理性的語文知識不能孤立的講解,只有在學生對語言作品的感悟過程中點點滲透,才能更好地為語感的深化服務。否則就會變得抽象、空洞令人難以理解。比如我在教學《瘋羊血頂兒》中,盤羊的哪些特點保證了他們這個族群在弱肉強食的動物世界里能生存下來?生1:盤羊非常警覺,能及時發現敵情,而且跑得非???,這保證了他們這個族群在弱肉強食的動物世界里能生存下來。生2:盤羊的幼稚態很短,幾分鐘之后,剛出生的羊羔就可以自如行走,如果像人一樣,十個多月之后才能蹣跚學步,便很難活下來。生3:盤羊的生活環境很惡劣,幾乎每天都有生離死別,但它的“悲痛期”很短,能比較快地從失去親人的痛苦中走出來。生4:還有,盤羊群里,為了生存,一些老弱病殘的羊,經常被整個羊群拋棄。它們覺得這樣做是為了大家的利益,是很自然的事。
總之,學語文的目的是用語文。我們從事語文教學的廣大教師只要在“語感培養”的領域里潛心思考,在孩子豐富多彩的生活中多融入語感教學,就能讓他們在積極參與的學習活動中增加生活積累,鍛煉思想,提高認識。只要我們不斷探求,就一定會為語文教學開辟出新的藍天。
教育部頒布制定的《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版)》中,對義務教育階段歷史課程的總體設計思路是:面向全體學生,從培養學生的歷史素養和人文素養出發,遵循歷史教育規律,充分發揮歷史教育功能,使學生掌握中外歷史基礎知識,初步學會學習歷史的方法,提高歷史學習能力,逐步形成對歷史的正確認識,并提高正確認識現實的能力,達到課程目標的要求,學生這些能力的培養必須建立在良好的閱讀能力基礎之上。因此,我們在日常歷史教學中,要不斷加強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積極轉變思維,認識到歷史學習必須加強學生對史料閱讀的能力培養,這一能力的培養要求教師在日常教學中不斷滲透。修訂后的初中歷史課本(人教版)編排有序、圖文并茂、重難點突出,需要學生自主閱讀的信息量非常大。第一,課前提示(導入框),放在每課最前面的方框內,以生動形象的歷史故事、詩歌、文物、圖畫等形式呈現,便于把師生帶入正文的學習;第二,正文,也就是課文,是學生閱讀的主要內容,既幫助學生掌握歷史發展線索,又補充大量史料,拓展學生的知識面;第三,穿插許多圖表和注解,形象直觀地再現歷史情境,便于學生感知;第四,利用黑體字(即豎排字)引用大量文獻資料,增強了歷史知識的真實性;第五,設置了許多課內動腦筋和課后活動探究題,開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潛能;第六,課后附設諸多自由閱讀卡,擴展與課本有關的歷史知識。這樣的教材安排,增強了課本的趣味性、知識性和可讀性,對學生而言,是比較符合口味的,對教師而言,可以把課本作為培養學生歷史閱讀能力的范本。
1.對照課文子目,閱讀課前提示。
現行初中歷史課本(人教版)每課前面都有課前提示(導入框),主要概述本課主要內容和幫助教師引入正文學習。教師要指導學生對照課本子目閱讀課前提示,明確本課主要內容,并在出示學習目標時,突出“重點、難點目標”,點明三維目標時,突出“知識與技能”“方法與過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教師要經常給學生強調貫串整個初中歷史課本的'主線:以歷史發展的時間順序為主,以歷史事件為綱,從而使學生在閱讀時有一個清晰的思路,分清主次,把握重點,突破難點。
2.大字和小字相結合閱讀。
大小字結合,小字多于大字,內容富有彈性,是現行初中歷史課本(人教版)的一大特點。大字言簡意賅,但結論性比較強,學生不易理解。小字則是對大字的補充,尤其是課后附設的自由閱讀卡,多姿多彩,既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又能幫助學生拓展歷史知識。因此,教師要指導學生把大字和小字結合起來閱讀,加深對歷史事件或歷史結論的理解。例如,學習七年級歷史下冊《明清經濟的發展與“閉關鎖國”》一課中“‘機戶出資,機工出力’,機戶是早期的資本家,機工是早期的雇傭工人。他們之間這種雇傭與被雇傭的關系,是一種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關系”這一部分內容時,涉及到經濟術語,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閱讀小字。明朝小說《醒世恒言》里描寫的施復夫婦發家致富的故事,了解當時一些小手工者發展成為早期資本家,一些小的家庭作坊變為大型手工工場的過程,就不難理解課本出現的“機戶“機工”“機房”三個歷史概念和明朝中后期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
3.文字和圖表相結合閱讀。
圖表文并茂,以圖表佐證文字或直接敘史或充實文字等是現行初中歷史課本(人教版)的又一大特點。學生喜歡看圖,但往往膚于淺表,抓不住圖中反映的問題,或者僅僅看圖,而忽視文字閱讀。教師要指導學生把看圖和閱讀文字有機結合起來。例如,學習九年級歷史下冊第三課《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一課中“凡爾賽體系”這一目內容時,對“凡爾賽體系確立了帝國主義國家在歐洲、西亞、非洲的統治的新秩序”這一結論,學生在空間概念上是難以理解的。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閱讀“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歐洲”“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歐洲”兩幅地圖,通過對比,就能從空間看出帝國主義國家在一戰前后勢力范圍發生的變化,從而就弄明白了“凡爾賽體系”確立的統治新秩序。
4.講練結合閱讀黑體字。
現行初中歷史課本(人教版)幾乎每課中都有黑體字(豎排字)引用的大量文獻資料,這些文獻資料既增強了歷史知識的真實性,同時也是學生平時考試或中考歷史材料分析題的重要素材。因此,教師在平時教學中,不僅要指導學生閱讀這些黑體字,還要詳細講解,幫助學生弄清意思。同時,要根據文獻資料,設置一定問題,加強訓練,提高學生閱讀和解決中考歷史材料分析題的能力。
5.整理課堂筆記。
學生整理課堂筆記的過程,就是一個分析整理、歸納概括的過程。教師應以規范的板書和醒目的提綱進行示范,指導學生領會知識要點,建立知識體系。學生在整理課堂筆記時,教師指導學生既要記住知識點,也要記住重點、難點和疑點,而且要簡明扼要抓住關鍵“字”“詞”“句”。這樣,學生既歸納整理了課堂筆記,也提高了識記效果和閱讀能力。
三、結束語。
初中學生具有愛看圖、愛發問、愛動手等特點,教師要充分利用他們的積極性,盡量為他們創造自我表現的機會,鼓勵他們閱讀。同時,教師要抓住初中學生的閱讀心理,精心設計閱讀模式,培養他們的閱讀習慣,加強對他們的閱讀指導,讓他們逐漸掌握閱讀的方法,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為他們以后的歷史學習和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摘要:通過對新課標的理解,把“以學生發展為本”作為新課標的基本理念,著重從學生學的角度研究變革的方法,意在培養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及自主探究能力,力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創設有效課堂,從而有效地實施新課標。
關鍵詞:數學;自主探究;合作;構建;發展。
數學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倡導積極主動、勇于探究的學習方式。這一理念的重點在于倡導自主探究,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為在教師引導下的“再創造”過程。在新課標指導下,教學實踐應從提升學生在課堂上的角色地位出發,為此,我在“以生為本、自主探究”層面做了嘗試,在課堂教學中著重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新課標要求以學生發展為本,強調改變學生學習的方式,關注學生的現實生活,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從傳統的教育角色向新型教育角色轉變。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圍繞新課標,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樹立新的教學理念,合理轉變教師角色,擔當起促進學生學習的角色呢?這是問題的關鍵。所以,教師角色的轉變,是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前提。
二、改變教學模式,構建數學新課堂,是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徑。
1.創設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根據課本內容,聯系生活實際,創設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使他們思維活躍,能夠積極主動參與。如,在講授“面面垂直判定定理”時,設計了這樣的導入語:“建筑工地上,泥瓦匠正在砌墻(設置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為了保證墻面與地面的垂直,用一根吊著鉛錘的繩來看看細繩與墻面是否吻合。如此,能保證墻面與地面垂直嗎?泥瓦匠或許不知道其中的奧秘,而你們能否為他找到理論依據呢?”從生活情境入手,提出新問題,可將學生引入良好的學習狀態,從而進一步培養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構建交流平臺,培養學生的數學交流能力。
數學教學過程是教師從課本中獲得信息向學生傳遞并獲取來自學生的反饋信息的過程,因此,教學過程可以看作一個信息選擇、傳遞、接受的過程,這必須建立在和諧的交流基礎之上。為了使所有學生在課堂上參與數學交流,嘗試做到以下兩點:(1)教師必須深入了解學生的知識基礎、思想變化和對問題的理解程度。(2)通過小組討論、合作探究來促進數學交流等。由于學生基礎有差異,思考問題的途徑不盡相同,因而對目標內容的理解程度也各異,這時通過小組展開自學情況交流,在此基礎上教師進行點撥,使學生得以解惑。這樣既給予了學生一個展現才華的機會,又培養了學生的數學交流能力。
3.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課堂中教師如何尊重學生的學習探究,以學生提出的問題為基礎,緊貼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學生提出問題之后,教師如果不引導學生思考,(本文出自范.文.先.生.網)創造學習氣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及拓寬學生的思維領域,那么課堂氣氛就沒有那么活躍,而就上述問題充分引導,讓學生主動思考,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培養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
法國數學家拉普拉斯曾經說過:“即使在數學里,發現真理的主要工具也是歸納和類比?!边@就說明培養學生歸納總結能力的重要性。在備課的時候,我一般會花費較多的時間查閱有關資料,了解相關知識的來源。在課堂上,我把這些相關知識講述給學生,引導他們注意觀察、分析、比較、聯想,然后進行歸納總結,大膽提出猜想,從而使他們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及結論的重要性。
三、注重師生情感交融,提高學生自主探究的有效性。
課堂教學中教師不能擺出一副自高自大、很權威的樣子,為了促進學生知識結構的完善和提高,教師要創設平等、自由、互相接納的學習氣氛,引導學生大膽地討論、探究、歸納總結。在教師與學生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展開充分的交流、討論和合作。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努力做到:(1)認真吃透教材,充分了解學生。(2)充分重視學生的個性差異,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3)對學生任何正確的反應給予積極的強化。(4)上課期間,教師應讓每一位學生都覺得自己是非常重要的,都是學習的主體、課堂的主人,教師與每一位學生都進行個人的、積極的交流,鼓勵學生提出問題、自主探究。
課堂上通過對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大增,綜合能力明顯得到提高。因而,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要明確以新課標的理念為指導,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把握好課堂,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這是全面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關鍵。
參考文獻:
[1]章士藻。數學教育研究導論。天津教育出版社,-10.
[2]倪樹平。促進學生探究的策略。中學數學,(01)。
[3]王新駭。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中學數學研究,(09)。
(作者單位青島幼兒師范學校)。
小學教師應該有效地應用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跟著教師的思路去思考,積極地參與到課堂中來。我國傳統的教學模式就是“滿堂灌”,傳統的教學目的則是讓學生學會知識。所以,我們小學數學教學所面臨的一個挑戰就是如何讓孩子對學習產生興趣,間接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例如,教師在講人教版數學四年級課本第二單元《直線、射線和角》的時候,就可以提問學生:“請同學們利用教室中器材作比喻,說說教室里的物品有哪些是直線,哪些是射線?”同學們經過仔細的觀察后,回答:“將門邊看成一條直線”“將地面看成一條直線”“地面和門邊都是直線,形成的角就是直角”“我認為……”……這樣從現實中給學生找到最直觀的教學例子,能夠給學生以視覺上的刺激,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增強小學數學教學的趣味性,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其成因,從而提高數學課堂的時效性,達到鍛煉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目的。
二、因材施教,科學地進行教學設計。
由于每一個學生的思維都是不一樣的,所以,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不應該只針對某一些學生,而應該考慮大多數學生的需求,教師要做到因材施教,科學地進行教學設計??茖W的教學設計要求老師必須通過更好的課程教學安排來進行小學數學教學,應用現代化的教學方法,達到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目的。根據學生以及授課內容的需要,因材施教地進行科學教學設計,是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一種有效途徑。正確地引導學生去了解所學的知識點,使學生根據自己的思維習慣去學習和思考問題,采取不同的方法,來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能夠有效地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例如,我們在學習小學數學《測量》的時候,主要學習毫米的認識、分米的認識、千米的認識等。一些小學生對這些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我們在授課的時候,要進行有效的教學設計,因材施教,選擇適合小學生的教學方法。假如學生對現在學習的知識已經能夠很好地掌握了,就不需要再對他們進行細致的講解了,而是讓他們學習難度更加深刻的知識。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很好地鍛煉他們邏輯思維能力的目的,把更多的時間留給不能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的學生,給他們仔細地講解,培養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
三、結語。
要想更好地進行小學數學教學,就要善用有效的教學策略,規范小學數學的教學模式。然而,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數學教師在教學中,不斷地改進教學方法,創新教學觀念,規范教學模式,讓小學生獲得更優質、更合理、更高效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規范的課堂環境中更好地接受知識,提高邏輯思維能力。
課堂教學能力是教師的基本素養,是教師能力結構中的核心要素,即課堂是實施新課程的主要場所,是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最重要場所,課堂教學的排列是有序的。
在我們以前的教學中,使用的教學方式都比較單一,雖然效果有,但總感覺效果沒有達到最好,通過本次培訓,我學會了更多的思維理念和教學方式,我想對我今后的教學生涯會有很大的幫助。
課堂教學是按照知識體系的邏輯順序而循序漸進的。通過教師的程序設計、師生的積極互動,讓學生在學習本課教學內容過程中逐漸形成和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培養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自覺養成“愿學”、能“會學”、“樂學”、“快學”。
因此,教師的首要任務就是如何使學生“愿學”,即首先激活學習內驅力,教師務必教會學生會聽課,讓他們在聽課時做到“有信心”、“能專心”、“會用心”。
其次學習方法是通向學習成功的橋梁,沒有好的學習方法,就沒有好的學習效果。學習有法,學無定法,學要得法。每個學生因個性的差異和學習環境的不同,必須選擇最適合于自己的自學方法。
因此,教師要因人而異地教會他們各自的自學方法。教師營造學生積極學習氛圍能將學生置于無憂無慮無壓力的愉悅情境中,能使學生不知疲倦地投身到學習中,那么教師的課堂教學就能夠順利的進行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在不斷的教學實踐中也就能提高自身課堂教學能力,在學習中進步在學習中提高。
在初中數學的教學中,為了能夠確保對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進行有效培養,要求教師應該擁有先進的教學理念,并以新穎、先進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在初中數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營造活躍的課堂氣氛,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同樣,在對學生數學應用能力進行培養的過程中,教師也應該擁有先進、高效的教學理念,以此來確保教師能夠擁有科學、合理和高效的教學方法,進而確保其在初中數學過程中能夠有針對性的對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進行培養。
二、培養學生數學應用能力的實踐研究。
1.改變教學觀念,改革教學方法。
在新一輪課改中,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除了要求教師應該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對學生的基本知識和基本能力進行全面培養之外,還要求教師對自身的教學方式進行改革,以新穎、高效、活躍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并在教學中不斷對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進行培養。在我國傳統數學教學中,都是以老師為主體進行主動傳授,學生被動接受來完成數學教學,并且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重視對理論知識的傳授,而不重視對學生數學應用能力的培養。該種教學方式教學成果只體現在學生成績上,而無法體現在學生的能力上,會在一定程度上對學生的`成長造成限制[2]。因此,為了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升學生的數學能力,在新一輪課改之后,在初中數學教學中,不僅要求教師改變傳統教學理念,還要求教師要主動對自身教學方式進行改變,在教學中主動對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進行培養。
2.聯合實踐對初中數學進行教學。
在對學生數學能力進行培養的過程中,教師的教學對象應該面向全體學生,并先通過對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數據計算能力、邏輯思考能力和空間換算能力等數學能力進行培養,為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打下良好基礎。對于學生而言,其數學應用能力的主要體現在于學生是否能夠應用數學知識對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進行有效解決。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已經開始接觸應用問題,因此,為了能夠有效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和對學生應用能力進行培養,教師就應該有效聯合實踐對初中數學進行教學。在對圓柱的側面積計算進行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引用生活中的例子進行教學。首先,教師應該先舉幾個圓柱的例子來使學生對圓柱進行初步了解。比如,生活中比較常見的煙囪、排水管道、普通杯子等,都屬于圓柱體,如此一來學生對于圓柱體就會擁有較為全面的了解。然后,在此基礎上教師就可以進一步對學生進行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對學生提問幾個問題,比如如果在生活中需要用油紙對抽油煙機的管道外圍進行包裹,那應該怎么購買合適大小的油紙;同時,在此過程中,為了進一步引導學生對圓柱側面積計算公式的了解和掌握,還可以向學生講述曹沖稱象和愛迪生量燈泡體積的故事,誘導學生變相對圓柱側面積進行計算。最終,學生就會想到將圓柱裁開進行計算的方式,就會明白圓柱側面積計算方式的由來。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處處都離不開數學,數學與生活息息相關。因此,在初中數學的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對學生數學能力的培養引起足夠重視,并通過合理利用生活實例進行教學的方式來不斷提升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這一學習方式更體現了該課題的優勢,新的教學實踐具有自主性、探索性、現實性和開放性的特點,因此,學生可按愛好選擇和研究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自己喜歡研究的個人感興趣的內容和方式,采用學生個人探索和小組合作相結合的方式,通過必要的組織,引導、探索、交流和歸納來進行,由于新問題是建立在學生已有知識基礎上,學生憑借已有知識和生活積累,通過自身的努力和小組合作能登上新知識的臺階,而且可去研究自己喜歡的物體和自己擅長的方式去探索,所以學生情緒非常高漲,小組研究氣氛十分活躍。如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時,傳統的教學方法是先讓學生用長方形、正方形紙片在統一的指令數一數、折一折、量一量、剪一剪,然后在教師的指導下,總結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這樣的教學看上去學生動手操作了,探索發現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實際上只是學生按老師的“指令”操作,雖然表面上熱鬧的,但學生的思維其實是被動的,沒有自主性的,而在新的教學實踐中,進行這一環節時卻別具一格,有的小組量黑板,有的小組量凳面,有的小組自帶了牙膏盒面……還有的小組用自制的長方形紙片折一折……小組里分工十分明確,每位同學都非常投入,有的的小組中兩人拉尺,一人看尺寸,一人記錄,有的小組三人數一數,量一量,一個把前三個概括和特征填寫在實驗報告中……實驗、討論、歸納、補充、爭辯、認同,十多分鐘的研究,各小組都已總結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每個小組都去教室各處研究表面是長方形或是正方形的不同物體,反映了學生的自主性,有量一量、折一折,數一數和剪一剪等不同的探索方法,閃爍著學生的思維火花,更體現了教學的開放性,新的知識點在學生親身體驗和自主探索中被突破了,學生們特別興奮,一個個意猶未盡,數學太有趣了,學生們期待著向全體同學匯報自己的研究成果。
二、引導想象,豐富學生的想象能力。
在教學中教師能根據教材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改革方法,不斷創新,靈活多變地采用各種教學方式,積極引導學生去想象。如:“王大伯家有大奶牛16頭,小奶牛9頭,小奶牛比大奶牛少7頭?!弊寣W生選擇其中兩個條件,提出問題,畫出線段圖,由學生編題,最后列示解答。反過來用式題,如:16-9去畫線段圖,憑想象去編各種應用題,這樣豐富了學生的想象能力,遇到應用題會畫線段圖,列示解答。遇到式題會畫線段圖,會編應用題。較好地突破了難點,豐富了想象,根據教材的潛在因素,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精選例題,創設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誘發學生的想象能力,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善于點撥,學生興趣盎然,思想活躍,而且教師在誘發學生想象時能讓學生根據學過的知識進行聯想、觀察、對比,從而達到了引導想象,豐富了學生的想象能力。
三、注重觀察,培養觀察能力。
在教學中,有些式題、文字題、應用題,數學概念、數學公式等表面上相同,但實際上完全不同,如果不仔細觀察,不認真比較,學生往往容易混淆,在課堂教學中,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多方位、多角度地去觀察分析,通過獨立觀察,同桌討論,小組爭論一直得出正確結論為止。通過上述過程達到深刻理解概念,熟練掌握條件和問題,弄清數量關系,找到異同處,完全掌握正確的解題方法。對于表面不同實質相同的題目的觀察,學生發現相同點和不同點比較困難,尤其是低年級學生,辨別能力低,對這類題目同樣要注重觀察與比較。如:1.有6戶農戶養大豬12頭,小豬24頭。一共養豬多少頭?2.王大媽養小豬24頭,大豬12頭,一共養豬多少頭?第1題中給出了6戶這個多余條件,低年級學生往往把三個數連加。通過觀察比較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從而不斷增強學生的觀察能力。
四、激活思維,發展思維能力。
思維能力市一切能力的核心,而發展思維能力又是培養思維能力的關鍵,思維的發展,取決于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因此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探求規律,在發現過程中產生對數學知識本身的興趣,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的動力因素,激活思維,要注意根據學生的實際,循序漸進,由單一思維到多角度思維,學生的創新思維活動的進行和發展有個漸進的過程,不能操之過急,要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使每個學生不掉隊,這樣的教學就激活了思維,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正是當今小學數學的主要特點和改革方向,在以后的教學我們會倍加努力,力求在新世紀的數學課程改革中把這項實驗搞得更具特點,更加成功。
摘要:在數學教育中,學生的創新能力主要是指對自然界和社會中的數學現象具有好奇心、探究心,不斷追求新知,獨立思考,會從數學的角度發現和提出問題,進行探索和研究。教師應從數學創新能力的培養上入手,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真正把提高學生的數學創新能力落到實處,激發學生潛能。
一、創新能力及其特征。
著名美籍華人學者楊振寧教授曾指出,中外學生的主要差距在于,中國學生缺乏創新能力,創新能力有待于加強;而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將是21世紀最具競爭力,最受歡迎的人才。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能力是我們面臨的重要課題。所謂創新能力是指對自然界和社會中的數學現象具有好奇心,不斷追求新知,獨立思考,會從數學的角度發現和提出問題,進行探索和研究。在數學教育中,學生的創新能力主要是指對自然界和社會中的數學現象具有好奇心、探究心,不斷追求新知,獨立思考,會從數學的角度發現和提出問題,進行探索和研究,對某些定理、公式、例題的結論或其本身進行深人、延伸或推廣。
(一)注重問題的教學,以問促思,以問促變,以問促創新能力的培養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教授年輕從教時,特別鼓勵學生向教師提問,他總是想辦法讓學生通過不同途徑問問題,在問題解決過程中讓學生獲得喜悅、自信,從而對數學學習充滿興趣。好的問題應充分體現必要性和實用性,能激發認知需求,好的問題能誘導積極探索,促進知識的深化;好的問題往往是新知識的生長點,內在聯系的交叉點,更是創新思維的啟動點;好的問題能促進學生展開積極的活動,從而獲得主動地發現機會。
1.問題的來源及選擇。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苯處煈笇W生:在預習中發現書本的問題,收集大家思考的錯誤問題,根據生活實際的需要所提出問題作為問題的來源。
2.講究問題呈示方式。
對于問題,教師應把它作為教學的出發點;最好能由學生根據情境自己發現問題,將發現問題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展示問題的過程,因為對一個人的創新能力來講,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是至關重要的。
3.問題的解決。
教師在教學中要把握解決問題的方式:是獨立操作(或思考)還是集體研究,或小組討論?是先獨立研究再相互交流,還是帶著問題看書自學?這與所研究問題的難易程度有關。通常的做法,教師要盡可能地讓學生參與活動,將學生作為活動的主體,要充分發揮數學交流的教學功能,促進學生思維的交互作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要及時在學生活動過程中及問題解決后進行小結,將觸發思維的因素進行顯現,將引導思維的方法、策略進行提煉,讓學生分析把握,為今后創新思維打下基礎。
(二)重例題的選擇及變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對教學中的例題的設計和選擇,要有針對性;要進行一題多解的訓練,要引導學生對原理進行廣泛的變換和延伸,盡可能延伸出更多相關性、相似性、相反性的新問題,進一步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三)創設民主氛圍,激發主體能力是關鍵主體能力是指作為認識和實踐活動主體的人對于自身的主體地位、主體能力和主體價值的一種自覺能力,是主體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的觀念表現。學生主體能力的覺醒,意味著學生主動參與自身發展,以達到他們身心充分、自由發展的開始。學生主體能力的強弱,在某種意義上決定著其對自己身心發展的自知、自主、自控的程度。因此,教師在教學中發揚民主教學作風,創設和諧、平等的適學氛圍,激活學生的主體能力,強化學生的自主精神,就成為促成學生潛在的創新之火迸發異彩的必要先導,成為關鍵?;诖?,在數學教學中,筆者認為應提倡如下做法:1.允許“插嘴”創新能力始于積極思維,始于質疑提問。插嘴是一種特殊提問方式。當學生不由自主地插嘴的時候,正是他觸發主體能力,積極思維探討,發現新知識、產生新思維的時候。教師應鼓勵學生敢于“插嘴”,勇于質疑,師生合作,探求真知。無論課中、課后,學生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疑義,使整個學習過程成為質疑解惑的過程。
2.動手和動腦相結合。
腦手二者的相輔相成,能使大腦左右兩半球趨于階同活動,使兩方面的能力都得以充分發揮并結合,這對激發主體性,培養創新能力,無疑是非常大的,“心之官則思”。思維是學習的基礎。鼓勵學生敢想、善想,是十分重要的。
3.釋放學生時間,拓延學習空間現在不少學校,課程從早到晚,作業又多得做不完,試問,學生還有什么主體性可發揮,有什么時間去進行創造性思維培養。教育應以豐富多彩的課外話動為載體,離開了時間的保證,又哪里去尋找這樣的空間?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認真落實素質教育,扎實抓好課堂實效,把學生從“題?!敝薪夥懦鰜?,同時,也要指導學生科學運籌,高效利用時間,開展豐富多彩、自愿性、多樣性、靈活性創造性和實踐性有機結合的課外活動,拓寬教育領域。鼓勵學生擴大自己的活動領域,向社會實踐求新知,延展學習空間。
陶行知曾說:“測造需要廣博的基礎?!敝挥泄澯嗔藭r間,解放了空間,學生才能搜集豐富的資料,擴大認知的眼界,發揮內在的創造力。
(四)發展學生的觀察力,強化好奇心,培養學生勇于質疑精神觀察是人們全面、深入、正確地認識事物的一種過程,是學生認識世界、增長知識的主要途徑。常言說:“善觀察者,可以見常人所未見;不善觀察者,入寶山空手而回”。如科學巨匠牛頓、愛因斯坦和大發明家愛迪生,不僅具有驚人的觀察力,而且具有強烈的好奇心。教師要善于引導和啟發學生從熟視無睹,習以為常的現象中發現新東西。這樣做不僅能發展學生的觀察力,強化學生的好奇心,而且加強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數學思想方法的掌握與輻射。
教學是有教師和學生來共同完成的雙邊活動,需要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密切配合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這就要求教師不能單純向學生傳授知識,而要尊重學生、依靠學生、充分發揮其主體作用,激發學生的內動力。變被動為主動,在“思想境界”中使學生接受和掌握新知識,并且培養其具有多種能力,為將來社會主義現代化奠定基礎。我在多年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從培養學生能力方面著重做了以下幾點。一、讓學生當一次“教師”讓學生當一次“教師”就是改變過去那種傳統灌輸式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特別是新課講完后,我總是找一部分同學到講臺上去當一次“老師”,并且讓同學們根據老師所講述的內容按照以下環節精心準備,并且要廣聞博長,不能照本宣科,其次,在教師和其他同學的幫助下精心設計自己的“小教案”,并且要注意重點和詳略;第三,是大膽上講桌去當“教師”,起余同學注意聽,并把他所講述內容和教師所講述的對照加以記憶,積極回答問題,第四,自己寫出體會。以上四個環節中,不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而且培養了與學生多種能力,比如:組織文字能力、語言邏輯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理解分析研究能力、演講能力等等?;钴S了課堂氣氛,增加了學生參與意識,比如:我在講完法律課中正當防衛以后,讓同學們又上了一節課,整套課效果很好,講課同學組織得力,其余同學積極回答并且挖掘了教材,有的同學大膽向所講同學提出了多種多樣問題,正當防衛殺死人為什么不償命?我們同學之間打架可以實施正當防衛嗎?等等這問題不管講課同學能否回答上來,都為教師下一步教學輔平道路,也是理論聯系實際的有效途徑。二、在思想政治課堂教學中,適時運用討論法這種課堂教學。啟發式教學討論是非常適合于政治課教學的一種方法,也是培養學生能力考核成績的.一個有效途徑,由于討論自始至終是以學生自己的活動為中心,并且和是通過發言爭辯來共同揭示事物的矛盾。這樣在討論中學生不僅能展示自己才能和獨到見解,而且拋掉了模糊認識,培養了多種能力,同時解決了教師只講而不結合同學的缺點,我所教過的學生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由于經常上討論課,大都具有極強強的競爭雄辯能力。三、以情傳教,注重對差生的能力培養。教師面對的是身心各方面都不成熟的表少年,處于這個時期的表少年更需要教師情感溫暖。在教學中要注重以情說教,就能充分調動他們積極性。特別是對于后進生,后進生的學習性緒及回答問題狀況直接關系到其學習能力能否增進,因此,在課堂教學中不能遺忘他們,而且盡量調動其學習積極性,諸如:在學校組織聽講活動中,及時提供差生展示自己才能機會,并且要抱著“多表揚,少批評”的想法去促進他們轉變。四、注重政治小論文寫作和練習。政治是一門社會科學,它和社會聯系非常密切。經常性撰寫小論文是培養學生認識、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的一個有效途徑。學習思想政治課根本目的是為了應用,毛澤東同志說:“感覺到了的東西,我們不能立刻理解,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覺它”韓光峰。
摘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是“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發現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薄?】如何實現這一目標,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在科技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能力,是我們每一位科技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能力自主實踐。
一、實例展現――從夢想表揚到“慘”遭批評。
這是我剛走上教師這一工作崗位不久的事,因為領導聽課,我做了精心的準備,開課后我就開始滔滔不絕的講,本以為這次成功的展示,會得到領導的贊賞,沒想到領導聽課的面部表情有些不對,課后我不但沒聽到表揚,反而聽到“這樣的課你感到滿意嗎?”“這堂課的主要問題是什么?”我懵了,我感到怨屈、迷茫,百思不得其解。放學后,領導將我請到辦公室,沒有批評,也沒有表揚,拿出一篇文章給我看:科學家曾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把跳蚤放到桌子上,一拍桌子,跳蚤迅即跳起,高度均在自身其高度的100倍以上。后來科學家們罩一個玻璃罩,再讓它跳,這一次跳蚤碰到了玻璃罩,連續多次后,跳蚤改變了跳起高度以適應環境。接下來科學家們逐漸改變玻璃罩的高度,跳蚤都在碰壁后,改變自己跳躍的高度。最后,跳蚤變成了“爬蚤”,其實并非跳蚤已經失去了本來的跳躍能力,而是因為它們在一次次“碰壁”受挫后開始學乖了。領導說:“從跳蚤變成爬蚤,對你有沒有啟發呢?”開始我還沒有品出什么味,但是當我聯想到課堂學生高高興興的進來,“雅趣無聲”的聽講時,我才明白,原來自己就像那罩子,由于突出了“我”,活潑好動的學生“安”起來。因此,要想讓學生不“安”分,而“動”起來,就必須改變“罩子”。
二、從“我講”到“生做”――小試牛刀之樂。
傳統的教學使我變成了一個“安分”的學生,我已形成了“接受式”的思維定勢,當我做教師時,這種慣性的延續,就不是什么怪事,問題是怎樣做才是正確呢?怎樣才能改變“罩子”呢?我試著找活動的著眼點和切入點。
著眼點――從導課開始;切入點――變演示實驗為學生實驗,將我的演示教具,變成學生玩具,讓學生自己的親自操作,玩透后提出問題:你看到了什么現象?學生們都能說出看到玩具上面的小裝飾物上下跳動。為什么會有這種現象呢?這時候學生們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了“為什么”上,也就集中在自己手中的玩具上,去尋找原因,繼而引出凸輪的特點及作用。這種設計,讓學生在玩的瞬間,就進入佳境,沒有了溜神的現象,沒有了不參加活動的死角,沒有了……看到孩子們忘情的活動,我樂了。
三、從哭到樂的`深層思考――能力培養與發掘。
學生進入到活動情景后,教師的任務是通過各種有效的教學活動,提高學生的諸多能力。要提高學生能力,要強調學生的親身經歷,在活動中發現和解決問題,發展實踐能力,創新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表達能力等多種能力。如天文教學中要解決太陽黑子什么樣?黑子是黑的嗎?等一系列問題,我們必須組織學生用天文望遠鏡真正去觀察太陽有沒有黑子?有多少黑子?黑子分布情況怎么樣?學生自己將觀察的結果,記錄下來,把黑子的分布情況畫下來,這一看似簡單的過程揭示了黑子神秘的面紗?!昂谧印弊哌M了學生的心中。有這樣一個真實的存在,就為解決下一個問題“黑子是黑色的嗎”做好了鋪墊。在組織學生看太陽的奧秘時學生就能帶著這個問題進行探究,更使他們的觀察能力、記錄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這種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得到培養,并逐步形成。
學生能力的培養與提高是建立在有豐富活動資源的基礎上的,是建立在自我探究的過程之中的,是建立在教師相輔相成的,組織教學過程中的,而這種相符的教學活動正是教師能力的顯現過程。要為學生準備豐富的活動資源,需要教師的學識水平與想象力,更需要收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要提高學生的諸方面能力,需要教師有將能力目標落實到課程目標的能力;要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需要教師有配合學生選擇問題的能力,要提高學生探究的能力,需要教師有自我調控的能力(鼓勵學生做,不怕學生錯),要提高學生的交流表達能力,教師要有發現的能力,隨時質疑,提出可供思考和爭辯的問題,要培養學生搜集信息與處理信息的能力,我們自己要具有相應的能力,提前做好。教師要有引導準備,避免盲人騎瞎馬,誤入歧途。
無論是教師的能力,還是學生的能力都不是瞬間形成的,它有一個漸進的積累過程,要提高能力,必須有兩種思想準備,一是要有耐心,二是要有恒心,教師要將能力目標寫進教案,落實在教學過程中,天天做,天天總結,天天反思,天天改進教學,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基礎教育體系――教育部副部長王湛》。
單位:遼寧省大連市甘井子區中小學生科技活動中心。
物理學是一門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的科學,通過觀察物理現象和實驗學習物理是教好中學物理的一個方面,研究物理問題是開展中學物理學習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在當前新課程的實施中,初中物理教學對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有著特殊的意義.下面,我結合教學實踐,就此談些體會和看法.
作者:施玉勤作者單位:鹽城市經濟開發區中學,江蘇,鹽城,224000刊名:考試周刊英文刊名:kaoshizhoukan年,卷(期):2009“”(23)分類號:g63關鍵詞:。
創新教育是“以人為本”的教育,是發展個性和創造性潛力的教育。創新教育的關鍵是教育。教師要以改革課堂教學為突破口,要把以講解教材、傳授知識為主的封閉式教學轉變為以增長經驗、發展創新能力為主的開放式教學,把傳統的“我講你聽”的課堂教學改革為生動活潑、主動探索、民主協商的課堂教學。
江澤民同志在全國第三次教育工作會議上強調:“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新的關鍵在人才,人才的成長靠教育。教育水平提高了,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才有后勁?!币虼?,培養創新型人才,是時代的呼喚,是社會的需要。而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課堂上更好的培養學生創造性潛能成為教室教學改革的重點。我對此略陳拙見。
一、轉變教育教學觀念,樹立創新教育觀是前提
培養創新型人才,需要教育創新。而教育要創新,教師是關鍵。為此,教師首先應當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和現代教育理念。其中就有:
第一、制定具有明確培養綜合能力的指向性的教學目標
在傳統的教學中,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使學生扎實地掌握一定的政治經濟基礎知識和技能,歷史已經走進21世紀,教育的目的也有了根本性的變化,其本質功能已轉變成提高公民的科學素質,其中包括具有人的心理活動的最高水平上實現的綜合能力——創新能力。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怎樣制定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教學目標,把教學目標的重點放在何處,教學目標的價值取向如何,將直接影響教學活動的各個方面。在“升學目標”指揮下,只重“智育”、“升學”的單項目標。學生只想著“背多分”,教師則天天念叨著“升學”的緊箍咒,隨時考慮的是如何讓學生考高分,如何提高升學率,無視人的主體價值,把學生看成是應試的機器、知識的'容器。學校評價教師的工作業績也主要是根據學生考出的“分”。因此“高分低能”型人才是片面追求升學率所導致的必然結果。 而“創新教學目標”除了教會學生做人、生活、學習外,還要培養學生具有健康的心理品質,創新的精神,創新的人格,更注重以具備適應社會的發展潛力為目標。
教學目標指導著學生在不斷的學習、探索中培養自己認識世界、利用規律改造世界的思想和能力。
第二、實現從“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的教育思想的轉變。
應試教育的最大弊端就是“只見分數不見人”,把教育“以人為本”的本質特征異化為“一分為本”。為了應付考試,提高升學率,注入式、填鴨式、題海戰術、死記硬背等各種手段和方法都用上了,者加重了學生的課業負擔,思想也被訓練僵化,身心后到摧殘。 而素質教育的外延則是面向全體受教育者,內含則是學生的綜合素質,其核心部分就是創新能力。因此素質教育要求教師必須重視通過學生主動的學習、實踐,獨立去獲得知識;鍛煉、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創新精神。
二、 形成互動模式,創設開放式教學
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充分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
第一、自學質疑,主動學習
即教師把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前預習,其出發點是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和首創精神。要求
學生通過預習,提出疑問,并對疑難問題作深入思考。這樣能為學生學習新知識掃除障礙,同時激活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第二、教學開放,師生互動
開放式教學首先要求教師對知識的教學要有開放性。即教師不應照本宣科,只講授與考試有關的內容,而應盡可能開闊學生的視野,拓寬知識面。教師在備課時應做到挖掘教材中的啟發因素、智能因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相結合。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做到充分利用教材的漫畫、想一想、說一說等內容,發動學生向廣度、深度思考,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和表達能力。
三、優化教學方法,變革學習方式,營造創新氛圍
教學方法是將教材的知識結構變為學生大腦中的知識結構,培養學生能力,發展智力,進行人格教育的主要手段。選擇最有效的教學方法是教學過程成敗的核心問題之一。但在教學實踐中,對某節課的教法缺少優選或簡單套用某種教學模式,以不變應萬變的做法屢見不鮮。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各教學方法要進行優化組合的研究,重視培養學生的發現、創造、溝通、表達、交流的意識和能力,鼓勵學生開動腦筋,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使有效的教學方法將學生從“吸取——儲存——再現”的傳統學習過程中解放出來,并轉向“探索——轉化——創造”的創造性學習。
特別在思想政治課的研究性學習中,通過學生的動手動腦及各項實踐活動,把主動學習的空間留給學生,多方位為我們的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研究和創新的環境,讓我們的學生從自己研究的成功和失敗中,認識規律,培養技能,綜合培養直覺思維、發散思維和分析思維能力,逐步培養自己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四、為學生提供寬松的思維空間,讓學生在課堂上活起來
教師怎樣看待學生,看待自己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會直接影響課堂的氣氛
和學生的思維活動程度。教學中教師首要任務在于營造一種生動活潑、民主平等的教學氣氛,使學生性格開朗,興趣廣泛,思維活躍,富有創造精神。
首先,教師要把每個學生當作一個人來看待,尊重學生人格,擔負起促進學生身心發展的責任,使每個學生能積極自信地提出自己的想法。
其次,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化解學生害怕出錯的情緒,允許學生出錯,給予學生重答、補充的機會,提高學生思維的嚴密性,引導學生探索新思路、新思路。教師對學生的提問要耐心傾聽,決不隨便打斷學生的思路。對于學生的新奇念頭,又給予贊揚和保護,鼓勵學生提出解決問題的新途徑、新方法。
總之,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不僅使教學改革的目標之一,也是當前的必然趨勢。作為中學政治教師,我們必須站在時代的前頭,與時俱進,積極探索新的教育理念、教學方法,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己任,切實推進素質教育,為我國的基礎教育不斷做出貢獻。
摘要:時代的發展要求大學生必須具備較高的創造性思維能力。以大學語文教學實踐中的思維訓練為基礎,從獨立思維習慣養成、集體討論法、對比和聯系法、想象和聯想、邏輯思維能力提升等5個方面來探討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從而促使大學語文教學取得更好實效。
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自主創新能力日益成為國家競爭力的核心,7月《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頒布,為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指明了方向,要求著力培養高素質專門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時代的發展要求大學生具備較高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每一位高校教師都應當在教學中積極探索相關的有效措施。結合大學語文教學實踐,立足思維訓練,從不同方面對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展開探討,力求使大學語文教學跨越新高度,取得更好實效。
(一)學思結合,培養學生獨立思維的習慣。
何為思維?思是想,維是序,思維就是有秩序地思索。思維能力則是人們在進行思維活動時表現出來的個體心理特征。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首先應該從養成獨立思考、積極思考的習慣入手。大學語文承擔著傳承人類精神文化、培養學生人文素質等基本任務,所編選的文章縱橫古今中外,內容包羅萬象。授課這一環節尤為關鍵,教師的組織、講解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但大學語文的教學,決不能缺少學生的積極參與,因而啟發式、參與式教學必然取代傳統的接受式教學。
作為高校開設的一門公共課程,大學語文普遍采取大班教學形式,數量通常超過百人,客觀上教師的課堂授課和秩序控制具有一定的難度和挑戰。
由教師主導的課堂教學是保證教學質量的核心因素。重視思維教學,變“一言堂”為“群言堂”的教學理念值得提倡。通過教師提問、學生質疑、課堂發言等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共同參與理解、辨析甚至反駁,可潛移默化地培養其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事實上,學生通常很有興趣在大學語文課上通過話筒發表自己的觀點和見解,而教師則應結合學生的發言情況及時點評,特別要給予鼓勵和肯定。
這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維的習慣。與此同時,師生共同交流、探討啟發與心得,也有利于教學相長。
在教學實踐中,有意識地在點評中引導學生不盲從、不人云亦云、不迷信權威,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養成獨立思考的好習慣也很重要。誠如美國教育家杜威在《我們如何思維》中所說,“教育有責任讓受教育者養成牢固而又有效的習慣……并在個人工作習慣中掌握適當的方法,對自己遇到的各種問題進行相應的探索和分析……培養這些習慣,就是思維訓練?!盵1]24學習離不開思維,學會學習離不開思維活動的訓練。大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開展思維訓練是一項持久而長效性的工作,雖短時間內很難見出成果,但只要不遺余力地堅持下去,就是在為培養學生的思維習慣和創造性思維能力創造條件。
(二)組織集體討論,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意識。
集體討論是語文教學中的常用方法,可借鑒頭腦風暴法的實施原則和程序,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意識,提高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
頭腦風暴法(brainstorming)最早是精神病理學上的用語,是指精神病患者的一種胡思亂想的思維狀態,在創造學中轉化為無限制的自由聯想和討論,其目的在于產生新觀念或激發創造性設想。[2]101頭腦風暴法在我國又稱智力激勵法、自由思考法,是現代創造學奠基人美國奧斯本提出的,是一種創造能力的集體訓練法,即通過集體進行自由聯想和討論獲得創造性設想的方法,一般通過召開會議的辦法來產生創新方案。其實施原則包括自由暢談、延遲評判、禁止批評、追求數量、鼓勵利用和改善他人設想、強調集體協作等。頭腦風暴法極易于操作執行,因而具有很強的實用價值。
在大學語文教學中,應適當安排一些專題課堂討論,讓學生積極動腦筋,暢所欲言,使每一個人思維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開拓,有效開闊思路,激發靈感。例如在《論語·為政篇》(節選)教學中圍繞“作為一個君子應該具備哪些素質”這一話題組織一次有準備的課堂集體討論,就會出現不少有獨創性的見解。學生在討論中圍繞“君子”涉及極廣,有古代傳統觀念角度下的君子內涵,也有現代社會對君子素質的理解;有對道德、人格、人品、修養方面的闡述,也有對學識、才干、才華方面的探討;有對社會的熱愛和奉獻、對事業的執著敬業,也有對家庭的責任和孝道及個人的誠信、處世原則等,不一而足。
這一討論過程具體地體現了團隊合作的智慧和集思廣益,有效地鍛煉了個人及集體的創造力。
對學生而言,這次討論課值得一提的收獲便是對所要解決的問題學會了全面考慮,初步培養了創造性思維意識;此外增強了自信心,即思維上的創意一樣可以出現在自己的頭腦中。
美國心理學家科勒期涅克認為,創造性思維就是發明或發現一種新方式,用以處理某些事情或表達某種事物的思維過程。[2]69創造性思維亦稱為創新思維,是在常規思維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但它是思維活動中最積極、最有價值的形式,是思維的高級形式,是人類探索事物本質、獲得新知識、新能力的有效手段。德國物理學家普克朗說:“思考可以構成一座橋,讓我們通向新知識?!彼@里所說的思考,特指的是創造性思維。
在大學語文教學中,應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可較多地使用對比和聯系方法,即對立思考策略和類比思考策略。對立思考策略指從已有的事物或經驗等完全對立的角度來思考,使問題得到創造性解決的一種方法。類比思考策略指的是根據對象的相似關系受到啟發而產生類推的一種解決問題的思考方法。例如課上組織學生對李密的《陳情表》和李斯的《諫逐客書》兩篇古代散文進行比較閱讀,分析其異同。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多有畏難情緒,對比和聯系法給學生開啟了一個嶄新的思路。經過循循善誘的啟發和學生積極大膽的思考,最終得出可喜的思維結果??偨Y歸納為:相同的方面是二者都是臣子寫給君王的奏章,有的同學補充,結果相同,最終國君都采納了他們的意見。不同方面:(1)思想內容不同,前者君王征召,臣子不赴任;后者臣子反對君王逐客,希望被任用。(2)主題不同,前者緊扣“孝”,表現孝順、孝情;后者緊扣“過”,評論逐客之過。(3)語言風格不同,前者語言質樸,以情感人;后者語言整齊鏗鏘,詞藻眾多,說服力強。還有的同學從其他方面展開深入地對比和聯系分析,思維積極踴躍,兩篇古代散文的教學結合思維訓練取得了較為圓滿的教學效果。
創新是人類為了滿足自身的需要,不斷拓展對客觀世界及其自身的認知與行為,從而產生有價值的新思想、新舉措、新事物的實踐活動。一般來說,沒有想象就無法創新?!跋胂笏季S是在頭腦中改造記憶表象而創造新的形象的思維過程,也是對過去已經形成的那些事物的聯系方式靈活進行新的綜合的過程。因此,它是一種對事物形象或概念的選擇或重組,具有極大的自由度的思維方法?!盵3]315在對文學作品的閱讀和欣賞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創造性地填補文本中的意義空白,勇于思考和探索,允許出現“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不同觀點。大學語文教材選編的作品,大部分是古今中外的名篇,其語言含蓄凝煉,為讀者留下了耐人尋味的想象藝術空間,也正是訓練和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有利條件。如《紅樓夢》中的《寶玉挨打》一節,圍繞著寶玉挨打的原因和經過,及賈府上下眾人的.不同反應,眾多人物的性格得到了刻畫。其中寶釵送藥、黛玉探望兩處細節使用了文本空白,恰到好處地印證了人物性格。寶釵嘆道:“早聽人一句話,也不至有今日!別說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們看著,心里也———”這咽住的后半句是什么話?黛玉則只有抽抽噎噎的一句“你可都改了罷!”作為學生文學鑒賞活動的引路人,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寶釵、黛玉在寶玉挨打后的各自的內心活動展開聯想和想象,組織學生進行即興闡述,在大膽的陳述中,兩個貴族少女的不同性格進一步豐富和鮮明起來,學生的審美感受力、想象力與創造力也積極調動起來。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人類的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边@在大學語文的思維訓練教學中得到了有力體現。
(五)開展擴散思維與集中思維訓練,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邏輯思維以抽象性為主要特征,其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斷與推理,是創造性思維中一個基本的主導因素。在大學語文教學中,邏輯思維能力可通過開展擴散思維與集中思維訓練進行有意識的提升。
擴散思維又稱“發散思維、求異思維”,指從同一個目標出發,沿著各種不同的途徑去思考,探求多種答案的思維方式。與之相對的是集中思維,又稱“聚合思維、求同思維”,指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盡可能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把眾多的信息和解題的可能性逐步引導到條理化的邏輯序列中去,最終得出一個合乎邏輯規范的結論。
教學中集中體現在對作品主題的理解上,例如《我與地壇》這篇散文的教學就可采用這種方法。在主題立意的把握上,先引導學生遇到問題不要單方向探索,而要多角度、多渠道、多因素地展開擴散思維,學生們的多向思維展示如下:角度一、關心殘疾人;角度二、珍愛生命,珍愛健康;角度三、自強不息的人生;角度四、感受母愛,懂得回報母愛;角度五……然后對上述開放性、跳躍性的思維結果進行篩選,選擇最切實可行的主旨。這種“一題多解”的訓練顯示了學生思維的發散性。
“發散思維表現為思維視野廣闊,思維呈現多維發散狀?!盵4]157它的主要功能就是為隨后的集中思維、聚合思維提供盡可能多的解題方案。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以語言為載體,從不同方面思考同一問題,結合分析與綜合、歸納與演繹、抽象與概括等思維方法,不僅培養了思維品質的廣闊性、深刻性,也使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在訓練中得到提升。
總之,作為大學語文教學工作者,應充分利用語文學科的優勢,在教學實踐中擔當起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重任,培養更多21世紀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和創新人才。
普通語言學作為英語專業必修理論課程,對學生鞏固專業基礎、加強語言實踐、提高教學理論和實踐水平、培養觀察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初步的科研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普遍存在的單一的評價方式制約著該課程的`學習.使該課程無法達到教學大綱的要求,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得不到發展.因此語言學教學中如何在教學評價方面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顯得尤為重要.采用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式可以彌補終結性評價方式所帶來的不足.
作者:余運偉作者單位:信陽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河南?信陽,464000刊名:宿州教育學院學報英文刊名:journalofsuzhoueducationinstitute年,卷(期):200912(6)分類號:h319關鍵詞:普通語言學創新能力形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
傳統的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習慣于抓住課文的重點,通過教師設疑的方式來達到使學生明確學習目的。這種教學形式抑制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限制了學生的思維,也不利于對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因此我們必須突破“教師問,學生答“的教學模式,大力鼓勵誘導學生質疑,變教師“自我設疑”為學生“主動設疑”,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聰明才智,使其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那么如何使小學生學會提問、培養質疑能力呢?我做了以下嘗試:
一、激發學生的質疑興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興趣是入門的向導,教師首先應激發學生質疑興趣,點燃其求知的欲望,促進其積極思維。從低年級開始我們就應鼓勵學生提問題。這一時期,學生年齡小,知識儲量少,表達和理解水平低,提出的問題往往沒有目的性,隨意性很大。然而,這也正是良好的學習品質形成的重要開端。如果不加以正確引導,就會冷卻學生求知的熱情,錯過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大好時機。因此,我們要本著讓學生“跳起來摘果子”的原則,盡量靠近學生的思維路線,結合教材特點,在關鍵處恰到好處地制造懸念,留出一定的思維空間,任學生自由的想象,進而產生疑問,例如《烏鴉喝水》這一課,講了烏鴉把小石子一個一個放進瓶子里使水位升高從而喝到了水。講讀時,我首先引導學生理解烏鴉口渴了,但它找到的瓶子口小、身高、水少怎么也喝不到水。在此基礎上,我打破常規教法,帶學生學習最后一節,學生驚喜地發現烏鴉居然喝到了水。至此,學生幾乎不約而同地在心里畫了一個大問號:它是怎樣辦到的呢?學生急不可耐地閱讀了課文的中間部分之后才恍然大悟。這時,有同學又產生了新的疑問:為什么把小石子放進瓶子里,里面的水就慢慢升高了呢?通過實驗和討論,學生明白了原來是小石子占據了水的位置,瓶子的四周有玻璃擋著,水只能向上移動,水位就升高了。教學的重難點在懸念中解決了,學生們對這只聰明的烏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學生一旦打開了思維的大門,教師就應引導他們向更深一層次發展,指導學生發現并提出問題,促進一種新的求知欲的形成。剛開始,由于孩子受年齡和知識的限制,他們可能會提出些幼稚或錯誤的問題。作為教師,決不能輕易或粗暴地扼殺這嬌嫩的幼苗?!缎茇垕寢屄犽娫挕芬晃闹杏羞@樣一句話:“小朋友看我表演滑滑梯,都笑個不停?!痹谟懻摗靶€不?!痹诰渲幸馑紩r,突然有學生舉手問:“真奇怪,大家看林林表演滑滑梯,笑個不停。他們不要吃飯,不要睡覺啦?”這個看似小兒科的問題并沒有被我制止。我意識到這正是孩子主動探求、積極學習的一種體現,處理不當就會扼殺孩子這種可貴的學習精神。于是,我建議大家認真讀讀課文,同桌討論,引導他們理解“笑個不?!钡恼嬲x。孩子們經過討論,馬上有人舉手說:“這是看表演呀,看表演時大家笑個不停,看完表演他們當然要回家的?!被卮鸬枚嗪?!就是通過這一次次的引導,學生的求知欲愈來愈強烈。
隨著年級的升高,教師應教會學生如何提一些有價值的問題。如在教學《松樹的尾巴》時,我刻意地教學生如何提問。第二節我示范提了三個問題。(1)作者是通過什么事寫松鼠尾巴的用處的?(2)松鼠媽媽為什么只對小松鼠說:“笤帚就在你身上啊”,說完就出去了呢?(3)為什么在寫小松鼠找笤帚時用上“找遍全身”、“最后發現”這些詞語?然后,讓他們自學第3、4節,試著提問。聰明的學生有了提問的例子,便舉一反三,也提了不少有價值的問題。如:(1)為什么第二次松鼠媽媽要把小松鼠尾巴的用處直接告訴它?(2)松樹媽媽對小松鼠說:“乖乖,蓋上你的被子!”這次,為什么小松鼠“馬上明白了”呢?(3)能否把“它毛茸茸的大尾巴蓋在身上”改成“它把毛茸茸的大尾巴披在身上”?有了這些指導,學是在課堂中的提問便逐步趨向深入,同時也體現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日漸增強。
二、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指導質疑方法,培養質疑習慣。
引導學生質疑,培養學生質疑能力,教師無疑起著主導作用。學生提出的問題范圍較廣,內容較雜,往往缺乏典型性,這是由學生對教材不同的理解所決定的。鑒于此,教師應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幫助學生學會怎樣問有質量的問題,有意識地建立一種“提問”的課堂氣氛,學生提出的問題,教是要能從中發現其思維方法、分析問題和學習中存在的不足,并及時得給予有針對性的指導。對學生提出的五花八門的問題,教師應進行適度的調控,針對教材要求,把矛盾集中,使學生散落在教材不同“角落”的注意力集中到一個問題上來,產生討論,展開討論。
(一)、課前預習,布置提問。
以往課前安排學生預習新課,不外乎要求學生自己認讀生字,查查字典理解詞意,讀幾遍課文。而上學期一開學,我就要求學生將預習的重點放在提問上,并讓學生將自己的疑問寫在預習簿上,無論問題質量的高低,只要字跡端正,態度認真,一律可得優。有的學生惰性作怪。馬馬虎虎提一個問題應付一下。因此,我便規定了問題的數量,要求學生在預習中能提出三至五個問題,學生不得不開動腦筋質疑。提出問題的過程實際上是一項重要的思維活動,學生必須在熟悉課文內容,鉆研字詞句的基礎上才能提出問題,我國古代教育家朱熹說:“讀書始讀,未知有疑,其次則漸漸有疑,中則常常有疑……”預習中布置學生質疑有利于學生邊讀邊思,獨立深入地鉆研教材,長此以往,學生好問的良好預習習慣就會養成,進而提高質疑能力。
(二)、注重講評,提高質量。
學生提出問題后,如果教師不加以重視,只是寫個成績走過場,那只能使學生越來越無心這項工作,學生質疑的熱情及能力就會減弱,良好的學習品質難以形成。我想既然自己打算在這方面作一些研究,就必須舍得花時間,花精力。通過對學生問題的講評,引導他們深入學習課文,逐步提高問題的質量。因此對學生預習中提出的問題,我都仔細批閱,覺得哪一個問題提得不錯,可以引導學生進一步讀懂并理解課文的,就在一旁注上一個小五角星,并將這些問題記錄在提問紙上布置在提問欄里,每過一段時間,看看誰提的問題最多,誰就當選為“提問大王”。
新課之前,我總是將打上五角星的問題讀給孩子們聽,并且贊揚提出這些問題的小朋友讀書真仔細,真會開動腦筋,被表揚的小朋友成就感大增,質疑熱情高漲,不大會提問的小朋友通過講評也慢慢學會了怎樣問。
其實,在批閱和講評的同時,教師本身也獲益匪淺,怎樣才算得上有價值的問題呢?孩子們理解課文的難點究竟在哪呢?只有通過批改,教師方能了解學生的疑惑,才能逐步提高教師對問題質量高低的判斷能力。教學相長,在引導學生質疑解惑的同時,我感到自己也在不斷摸索和提高,我對教材有了進一步的鉆研和理解,學生的問題給我許多新的思路及設想。
如在教學《拾貝殼》一課時,為了體會詞語運用的正確性,我通過比較的方法,讓孩子們區別“拾”與“撿”的詞意。通過兩個動作的演示,學生對這兩個字的理解更清晰了。忽然,有一個學生舉手問:“課題為什么用‘拾貝殼’,而不用‘撿貝殼’?這是我在備課中忽略的內容,但學生一問,到引起我的重視。我知道,詞句的訓練要從理解內容入手,在理解課文語句的過程中去進行。因此,我建議大家認真讀讀課文中的有關句子,同桌討論,引導他們理解“拾”與“撿”的真正含義。明白“拾貝殼”表明看見一個就撿一個,而“撿貝殼”則表示在許多貝殼中有所選擇地撿。孩子們到海邊一定是來拾貝殼的。若是如文中所說“口袋裝滿了,手帕盛滿了”,他們才會有所選擇地撿自己特別喜歡的帶回家。學生提出的問題,能引起教師和學生的思索,幫助我們吃透教材,那就應該算是有價值的好問題。
在講評學生疑問的同時,我還注意對他們的問題進行分類,有的屬于對詞語質疑,有的屬于對課文內容質疑,還有的屬于對題目、語句、標點等進行質疑。通過講評,讓學生逐步感悟怎樣多方面多角度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三)、讀思質疑、培養能力。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質疑問難,促進學、思、疑、問、悟的結合,并注意循環往復,不斷提高。
首先,在學生學習新的課文時,創設一種“問題的情景”,設置一些問題的懸念,啟發學生提出問題。在初讀課文階段,著重從課題入手提出問題,因為課題是文章的“眼睛”,在文章中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例如教學《海上氣象員》一課,我板書了課題,向學生提問:“什么是氣象員?”學生答:“預報天氣情況的人就叫氣象員?!痹趯W生理解詞語的基礎上,我引導學生思考:“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么?”這激起了學生的好奇心,紛紛提出疑問:誰是海上氣象員?為什么說它是海上氣象員?這位海上氣象員是怎樣預報天氣情況的?問題的提出在學生們的腦子里留下了懸念,激發了他們的學習性趣,都希望在課文中找到答案,引起了學生探索課文的積極性。
其次,在學習課文內容的過程中,我不斷設置懸念,把學生的思維不斷引向縱深,積極引導他們提出問題,在提出一個又一個問題之后,讓學生自己讀,在一遍又一遍“讀”的過程,自發地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教學《聰明的華佗》第四節中,學生在小組內通過自學討論提出許多問題,華佗為什么要兩只手各拿一把嫩草?華佗為什么拿著青草在兩只羊面前晃動?學生通過交流弄明白了,有的說:“華佗采鮮嫩的青草是因為鮮嫩的草是羊最愛吃的,羊吃了嫩草就不會再打架了,這樣就把羊分開了,說明華佗很聰明?!庇械恼f:“華佗兩只手各拿一把青草是因為在他面前有兩只羊,這樣一只羊吃一只手上的草,另一只羊吃另一只手上的草就不會打架了,說明華佗很聰明?!庇械恼f:“華佗拿著青草在羊面前晃動是因為能引起羊的注意,也就不會打架了?!彪S后,我進一步把質疑問難引向深入,激發學生深入思考:華佗在羊面前晃動青草僅僅是引起羊的注意嗎?隨著討論的深入,同學們越發覺得華佗想出的是一個好辦法,他真是一個聰明的孩子。學生通過質疑問難的訓練,既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又發展了學生的抽象思維。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對學習充滿了興趣,學得積極主動。
在講讀分析完課文后,我留一些時間,問學生是否都學懂了,還有什么問題,讓學生再質疑,啟發他們從思想內容,謀篇布局等方面提出不同的看法。此時學生對課文內容已理解,通過再質疑,解疑,能開拓閱讀的廣度和深度,使學生學得主動,理解深刻,提高閱讀效果。如《美麗的大公雞》這篇童話,講述了一只美麗而驕傲的大公雞四處與別人比美,最后受到教育改正了缺點的故事。鑒于故事前后大公雞截然不同的性格特點,我斷定二年級的學生會對這只公雞產生兩種不同的看法。學完課文后,我別有用心地設疑“你喜歡這只大公雞嗎?”果然,他們產生了新的疑問:“這只大公雞究竟可不可愛?”這時,我及時進行引導,先讓他們各抒己見,然后幫助學生明白這只公雞是很驕傲,但它能勇敢地改正缺點,成了一只真正美麗的公雞,是值得大家喜愛的。
另外,我覺得要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在教學過程中還要努力營造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教師應鼓勵學生主動思考問題和發現問題,敢于議論問題和提出問題,使學生養成質疑的好習慣。對于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方式,多贊揚、肯定和勉勵,讓學生產生成就感,激起提問的興趣。
雖然我在教學過程中安排了質疑問難的教學環節,但我發現學生既興發問中有質量的問題更多,上課時,我允許學生隨時可以打斷我的講話,提出他們的疑問。能做到這一點還真不容易,有時學生會打斷你津津有味的講課而插入一些在你看來根本是莫名其妙,不值得提的問題。每當這時,我只能耐著性子提醒自己,學生是在開動腦筋,否則他們不會有異議,教師一定要站在學生的角度上耐心解答他們的問題,這樣才不會扼殺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當然,為培養學生質疑的好品質,我的確犧牲了不少寶貴的時間。但我相信,只要堅持不懈,努力再努力,就一定能促進學生個性良好發展,從而提高整個課堂教學效益。
學生課上的質疑,我一般由學生相互交流解疑,學生解釋得不正確,我給予糾正;學生回答不全面,我加以補充;有時學生的提問很棘手,教師吃不準,甚至根本答不上來,那只能放下架子,對學生說對不起,請學生允許老師查找資料或思考后再回答他們的疑問。決不能為了維護面子向學生錯誤地作解釋,課后,一定要把學生問題放在心上,盡力給學生滿意的答復。
總之,疑是深入學習知識的起點,也是閃現智慧火花的開端,這正如古人曰:“學則須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一種新的認識或創造發明,都跟疑緊密相關,不善于質疑求異的人,在學習和工作中就不會有創造精神。所以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大膽地見疑求異,要敢于疑課本之說,疑教師之解,疑權威之言,在提問中探幽索微,尋求真理,掌握知識,并在過程中發展學生的思維力,提高他們的認知水平。
中國人講英語可能犯兩種錯誤,即語用一語言方面的失誤和社交一語用方面的.失誤.這是由于不了解中西文化具體差異造成的,要避免這兩種失誤,英語教學注重教授這方面的知識.
作者:何澤清作者單位:長江大學,外國語學院,湖北,荊州,434023刊名:考試周刊英文刊名:kaoshizhoukan年,卷(期):“”(41)分類號:h3關鍵詞:英語教學語用能力文化差異。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點,也是難點.學生的寫作能力是學生語文水平和認知能力綜合表現.教師的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能力的綜合運用,在實踐中,不僅要重視寫作知識的傳授與寫作技能的'訓練,還應該重視學生的觀察能力、記憶能力、分析綜合能力、創遣性思維能力、想象能力的培養,特別是觀察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
作者:龍建華作者單位:常德職業技術學院,湖南常德,415000刊名:湖南中學物理?教育前沿英文刊名:cuttingedgeeducation年,卷(期):2009“”(12)分類號:g642.3關鍵詞:作文教學觀察能力思維能力。
創新能力是人類突破舊認識、舊事物,探索和創造有價值的新知識、新事物的能力。未來的世紀需要大批創新型人才,這就要求學校教育(-雪風網絡xfhttp教育網)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雪風網絡xfhttp教育網)的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英語作為一門重要的工具學科,其教學目的是讓學生具有扎實的英語基礎知識和為交際初步運用英語的能力,從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進一步學習打好基礎。在英語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和行為習慣,是我們英語教育(-雪風網絡xfhttp教育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英語作為一門交際的工具,其自身的發展演變過程和人們學習它、掌握它、運用它的過程無不體現出人類的聰明才智和創造才能。
1、英語的發展是一個不斷創新的過程。
英語自產生之初至今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語言的發展變化本身就是一個不斷創新的過程。在其發展過程中,人們不斷地豐富著它的內涵,使其成為人類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英語的詞匯隨著時代的`發展日益增多,目前已發展至上千萬個,其語法結構、語音也在發生著變化。目前人們已幾乎無法聽懂中世紀地道的倫敦英語了。
2、英語如同其他語言一樣,都是人類創新文化的載體。
人類歷史的無數次創新都被包括英語在內的各民族語言所記錄,在其語言結構和優秀作品中都凝聚著人類不斷挑戰自我的創新精神和高超智慧。達爾文用英語寫下了《物種起源》、愛因斯坦用英語寫下了《相對論》、還有無數的英文作家寫下了無數的傳世佳作。人類用英語和其他各民族語言創造出了人類文明。
3、英語是我們學習國外先進思想和文化的有效工具。
我們在用英語與世界各國的人們進行交流的同時,可以從中學得他們的創新思想和創新手段。我國歷史上的“新文化”運動正是我們向西方先進思想和先進技術學習的運動。當時,許多人出國留學,借助所學得的英語、日語、法語等外語來學習先進思想和技術,他們之中涌現了一大批象嚴復、詹天佑等具有創新精神的科學家、教育(-雪風網絡xfhttp教育網)家和文學家。而自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更有中外文化和思想的交流促成了整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文化的不斷進步。
二、充分發掘初中。
[1][2][3][4]。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xindetihui/161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