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心得體會是一個提煉和梳理思維的過程,通過文字記錄可以更好地整理和表達自己的思考和觀點?,F在,讓我們一起來閱讀一些關于心得體會的樣文,為我們的寫作帶來一些靈感和思考。
。
自然教育就是遵循人的自然本性,使教育與人身心發展的各個階段相一致,既不要超前,也不要滯后。廣義的自然教育涉及盧梭的整個教育分期:嬰兒期(0—2歲)、兒童期(2—12歲)、少年期(12—15歲)、青年期(15—20歲)。盧梭的教育方法便是配合這四個發展階段而實施。這個過程就是廣義自然教育過程。其中0—12歲的教育才是盧梭狹義的自然教育。這時的教育是一種不教育,是自然在說話,亦是一種消極教育。
消極教育,不是對教育失去信心,也不是對教育不負責任,更不是向著錯誤的教育方向,而是有的時候當看著孩子在犯錯誤或者在違反理想的規則做事情,教師不積極地馬上采取制止策略,而是在邊上留意著他的進展,讓他體驗到錯誤帶來的麻煩,用自己的親身體檢發現自己的'錯誤。到這個時候教師再進行稍微的點撥,教育的效果就很自然的達到了,而且不用擔心學生會屢教不改??此葡麡O的背后是“不教育,讓自然說話”的魅力!看來盧梭的放任不是放縱,頗有點“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和諧美感。一定意義上說,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不教育,是為了被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因此,自我教育是“消極教育”的目的之一。
也不禁想到中國的優良傳統“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個苦是什么苦?頭懸梁錐刺股的苦?各種各樣培訓班的苦?不,懸梁刺股、培訓都只是在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而已。這個苦應該是讓孩子自己去品嘗錯誤帶來的苦澀,我們的家長和老師只是知道告訴孩子什么時候該怎么做,或者發現孩子即將要犯錯誤的時候馬上制止,學生連吃“苦”的機會都沒有!換來的是孩子在家長、老師背后偷偷犯錯,換來的只是我們大人口邊的“屢教不改”。這原來不是孩子的錯,因為他們本來就不知道錯是什么!書本往后看果然有盧梭的這樣一段話“我非但不小心謹慎地預防愛彌兒受傷,相反,他要是一點傷都不受,不嘗一點痛苦就長大的話,我反而會感到苦惱不已。遭受痛苦,是他應該學習的第一要事,也是他最需知道之事。孩子們之所以柔弱,似乎正是因為要他們遭受這些沒有危險的重要教訓”,我為自己能在實際教學生中找到盧梭思想的真諦而感到高興。雖然我不知道這個理解是不是盧梭的真正理念,但是我發自內心的感到充實,《愛彌兒》為我打開了教育的另一扇窗,讓我對教育有了更自然、更深刻的理解,讓我在孩子的錯誤面前有了自然的心態。
此后,稍有空閑,我就手捧《愛彌兒》,似乎每次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收獲。對于一個從事教育的人,對于一個想讓孩子快樂健康成長的家長來說《愛彌兒》是一本能引起頭腦風暴的書,哪怕沒能都融會貫通,但都有不小的進步!當然,盧梭的“消極教育”也有些瑕疵,比如他在“消極教育”期間完全排斥智育的作用等。但是瑕不掩瑜,我們可以借鑒其“消極教育”思想的積極意蘊,讓“消極教育”中的有益成分為我們的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服務。讓我們呼吁更多的兒童們享受“愛彌兒式”的自由和諧教育,而不是為了學習而學習。
《愛彌兒》法國杰出的啟蒙思想家盧梭的重要著作。是第一本小說體教育名著寫于1757年,1762年第一次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出版,轟動了整個法國和西歐一些資產階級國家,影響巨大。在此書中,盧梭通過對他所假設的教育對象愛彌兒的教育,來反對封建教育制度,闡述他的資產階級教育思想。
盧梭的教育思想是從他的自然人性觀出發的。他認為,人生來是自由、平等的;在自然狀態下,人人都享受著這一天賦的權利,只是在人類進入文明狀態之后,才出現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特權和奴役現象,從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為了改變這種不合理狀況,他主張對兒童進行適應自然發展過程的自然教育,以培養資產階級理性王國的新人。
盧梭的所謂自然教育,就是要服從自然的永恒法則,聽任人的身心的自由發展,其手段就是生活和實踐,主張采用實物教學和直觀教學的方法,讓孩子從生活和實踐的切身體驗中,通過感官的感受去獲得他所需要的知識。與自然教育密切相聯的,盧梭還主張對兒童進行勞動教育和自由、平等、博愛的教育,使之學會謀生的手段,及早地養成支配自己的自由和體力的能力,保持自然的習慣。
全書共分五卷,盧梭根據兒童的年齡提出了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進行教育的原則、內容和方法。如逐步上升進行的體育教育、感官教育、智育教育、道德教育、愛情教育。這種分階段進行教育的思想,無疑是一大進步,但這種分期以及把德、智、體教育的截然分開施教的方法是不科學的。
讀了盧梭的《愛彌兒》,我深深地感受到莎士比亞那句話的含義,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象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象鳥兒沒有翅膀。所以,如果我們想踏入教師這個行業,就要看看盧梭的《愛彌兒》。
盧梭的《愛彌兒》開篇的第一句話就令人覺得蘊含深刻的哲理。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到了人的手里,就全變壞了。這句話令我想到人之初性本善也有它的道理?!稅蹚泝骸芬还卜譃槲寰?,他根據兒童的年齡提出了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進行教育的原理、內容和方法,作為未來的教育工作者,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
在第一卷中,盧梭著重論述對兩歲以前的嬰兒如何進行體育教育,使兒童能自然發展。在第二卷中,他認為兩歲至十二歲的兒童在智力方面還處于睡眠時期,缺乏思維能力,因此主張對這一時期的兒童進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認為十二至十五歲的少年由于感官的感受,已經具有一些經驗,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認為十五至二十歲的青年開始進入社會,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認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的發展需要,所以主要論述對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愛情教育。
我不得不佩服盧梭,因為他在《愛彌兒》里主要主張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自然人,主張改革教育的方法和內容,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展。在現實社會中,我們不能不顧社會和時代的發展讓兒童任性發展。我們應該把教育作為橋梁,把兒童引向社會。培養人才的重任不只是降到教育工作者身上,還需要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
我深深的感受到,對孩子的早期教育會無形地影響他的一生,而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也是很重要的因素。所以孟母三遷成為一段流傳千古的佳話。而我覺得家長在培育子女的過程中,不要依從孩子要求什么就給什么,而是要給他們所需要的。還要適當地讓孩子經受挫折,因為勇于面對挫折將會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堂課。如果處處對孩子呵護有加,他們只會成為溫室里的花朵,永遠不會獨立成長。
我決心做未來的教育工作者,也從《愛彌兒》中得到很多啟發。愛彌兒的知識雖然不多,但他所知的東西真正是他自己的,而且其中沒有一樣是一知半解的。能夠很好地理解、掌握自己所學的內容,這才是最重要的。否則,學得再多有什么用呢?我們要學會培養學生的好奇心、興趣、求知欲,做到因材施教。
而事實上,我們應該如何理解天性,如何讓孩子順著其天性發展呢?孩子就像一張白紙,他們所聽所見所經歷的都會在白紙上留下烙印。我們對他們的教育方式,落在白紙上是永遠抹不去的。所以,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慎重對待與學生的交流和溝通。我們會經??吹竭@些例子:學生舉手回答問題,答錯了遭到老師的嚴厲批評或冷語諷刺,這個學生以后再也不敢主動回答問題,性格變得沉默起來。由此可見,教育工作者的一言一行都會深深地影響學生的思想、心理發展。
建設祖國的重任落在孩子們身上,而培育學生的重任也落在我們教育工作者身上。為了使自己成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我將更加用心學習有關學生的教育方法。
有許多父母為了使孩子有一個好的身體,遠離疾病,他們把造成孩子傷害的一切都拒之千里,不讓孩子從事有危險,但對孩子的將來有利的事情和活動,孩子被禁錮在安全無恙的環境中,孩子不能經受應有的鍛煉和適應,這樣孩子沒有暫時的災難和危險,但是孩子卻缺乏了對大自然的適應能力。因為孩子成人以后必將走向社會,必將遇到他想不到的危險和困難,因此,如果把孩子培養成溫室里的花草,就等于害了孩子,違反了正常的自然法則。雖然父母的用心是良苦的,但是卻造成了危害孩子的后果。
作為父母對孩子應盡到三個反面的責任,其一是生育孩子,第二是培養孩子成為一個合群的人,第三是培養孩子成為一個社會上合格的公民。
最近在看法國著名思想家盧梭的《愛彌兒》,其中有一部分關于孩子啼哭的論述,覺得對現今年輕的父母教育孩子很有裨益,現將其總結如下。
孩子覺得有所需要,然而自己又不能滿足這種需要。如餓了、渴了、太冷、太熱等自然原因,自己解決不了,于是通過啼哭表達出來。又如需要活動或休息,而大人卻硬要他休息或打擾他,于是就啼哭。
當大人研究不出孩子需要什么,或者不能滿足孩子的需要時,孩子就會繼續啼哭。大人感到厭煩了,就哄哄他,好叫他閉嘴,不再啼哭,要不就輕輕地搖他,或者唱個歌兒催他入睡。如果孩子還啼哭,大人就忍耐不住了,于是嚇唬他,甚至打他,孩子或許會馬上閉嘴不哭,但隔一會兒,他又會大哭起來,并且哭聲中包含著怨恨、憤怒和失望,時間長了孩子就形成易于激動和憤怒的性情。
孩子起先哭的幾聲,是一種請求,如果大人不提防的'話,它們馬上就會變成命令。孩子的啼哭,以請求大人幫助他們開始,以命令大人伺候他們告終。孩子起先是想依賴,隨后才想駕馭和使役大人。不過,這種想法的產生,其原因不是孩子的需要,而是由于大人的服侍。
。
盧梭是18世紀法國偉大的啟蒙思想家,《愛彌兒》是他的重要著作,也是第一本小說體教育名著。寫于1757年,1762年第一次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出版,轟動了整個法國和西歐一些資產階級國家,影響巨大。在此書中,盧梭通過對他所假設的教育對象愛彌兒的教育,來反對封建教育制度,闡述他的資產階級教育思想。我讀了此書后,在此說一說我讀這本書后的感受,以及一些評價。
教育學論著《愛彌兒》,簡述了盧梭那獨特而自由的教育思想,這是一部兒童教育的經典著作,雖然盧梭在世時,曾因此書而遭受攻擊,但其獨到的教育思想,不但對后來的教育學說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且其民主自由的思想也成為法國大革命的動力。全文體現了盧梭的順應自然的教育思想,在他的每個教育階段無時不刻的向讀者傳達了尊重兒童,順應自然的教育理念。
盧梭在《愛彌爾》一書中提出的觀點:要按照兒童的天性自然地發展,這句話我很贊同。盧梭認為教育遵循自然,順應孩子的天性,不要對孩子橫加干涉,把成人的思維強加在孩子身上?,F在年輕的家長們切身感受到社會日趨激烈的競爭,唯恐自己的孩子會輸在起跑線上,以至于將來被社會淘汰。于是他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風,陪伴著孩子穿梭在各種不同類型的器樂、美術、舞蹈、英語之間,肆意侵占了孩子們的玩耍的時間,絲毫沒有考慮孩子的想法。應該讓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長。而社會對孩子任何的干涉,都會使孩子覺得不自由,不平等,甚至產生罪惡;任何違背自然的教育方式,都會導致孩子的畸形發展,產生嚴重的后果。兒童并不是可以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不是白板,而是有其固定法則的“自然的存在”。我們在教育生活中,應把兒童當作活生生的人來進行教育,任何違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教學,都是不人道的,不可能長時間存在?!耙磺谐鲇谧匀坏膭撛煺呓院?,一經人手卻變壞了?!币虼?,盧梭極力主張:在兒童的理解力尚未發達之前,要讓兒童遠離社會,回歸自然,到自然環境中去看、去聽,不接受世俗的影響。讓他們自由地奔跑,盡情地哭笑打鬧?;貧w自然,讓孩子采天地之靈氣,集日月之精華,這樣培養出來的才是有靈性有個性的兒童。而反思我們的教育,夜深人靜時,我感覺好像是在培養應付考試的機器。
關于《愛彌兒》中有關性的教育:性的教育由于性欲發動是青春期的特征,盧梭比教育史上的其他任何教育家都注重對青少年進行性的教育。他主張對青少年進行適當的性道德和性知識的教育,使青少年對“性”的自然發展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從而能夠“行為端正”。盧梭既反對禁欲主義,又反對縱欲主義,主張順應自然發展,既不盲目抑制,也不妄加激動。為了防止性欲早熟,盧梭認為,應使青少年遠離不正當的誘惑。教師要用適宜的工作和活動來吸引青少年的注意,使他們的精力有發舒的出路。談到兒童對性的好奇心,盧梭強調應不給它以喚起的機會,更不可刺激他的好奇心,要盡可能避免涉及性生活的問題。但如果這類問題提出來了,教師“寧可對兒童閉口不言,而不要告他以謊言?!边@樣不會使兒童感到奇怪,因為教師從來就不答復他認為不適合兒童理解的問題。如果認為有必要回答,那么“你的答復永遠必須是嚴正、簡當而確定的;不要露出遲疑的神情?;卮鸬膬热輵斦鎸?,那更不必說了?!?《愛彌爾》英文版第177頁)盧梭由此批評過去的教育在性的問題上一味欺瞞兒童的作法,認為這樣反而會促使兒童去學習不正當的性知識。對于男女間的愛情,盧梭認為不應使之成為理性教育的障礙,而應成為理性教育的手段。他認為人類始終要從天性本身去尋找控制天性的適當工具,只能利用欲念的威力去抵抗欲念的暴虐。他說:“我不怕促使愛彌兒心中產生他所渴望的愛情,我要把愛情描寫成生活中的最大快樂,我要使他成為情人的同時,成為一個好人?!边@些觀點,對后世各國實施正確的性教育,產生了深遠影響。
總之,在《愛彌兒》中,字里行間都透露著作者對“自由”的渴求,因此特別強調教育應以天性為師,而不以人為師,應使教育對象成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以今人的眼光看,這些思想不免有其局限性:“自然”也是要受到拘束的,如果“聽任人的身心自由發展”,兒童是無法學到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的。因此,像現在單方面地增大孩子的學習壓力是不行的,就像鋼硬易折一樣,什么東西超過了一定的限度往往會產生負面效果,我們的教育體制該努力地向盧梭《愛彌兒》當中的以天性為師進行改革,讓我們的教育更加合理。但瑕不掩瑜,盧梭以平等博愛的心懷教育他的愛彌兒,這個假想的孤兒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強迫的自由世界。但愿,我們的每一個學生都是幸福的“愛彌兒”。
。
近幾天在看《愛彌兒》讀后感,一張張的紙,一個個的觀點,一個個的例子,正面的,反面的,贊同的,憤慨的。讀著讀著,我就想到了我唱歌的經歷。
本人天生五音不全——只不過,專家表示,唱歌不在調上,其實并不是嗓子的問題,而是耳朵的問題——聽不出音高。我說呢,我的聲音一再被人表揚好聽,唱歌不行原來是聽覺有問題(耳朵聽進去后,自己想象出一種音高加以模仿,可因為開始就聽得不對,因此模仿出來的也是錯的。聲樂老師們把這種情況稱為沒有音樂的耳朵,也就是天生的音準不行。)朋友小聚,結束后有人建議去歌廳,我內心實際是很不情愿的,但為了不掃大家的興,我總是裝著興高采烈的樣子。到了,我就忙著喝水,一可以潤嗓,二可以頻繁地上廁所排毒,以逃避被人叫唱的時刻。別人在唱時,我為了融入,就在旁邊扭啊扭的,跟著節奏跳跳,可以抽空鍛煉一下。有時,一個一個唱過了,朋友說,每個人必須唱一首,不能放過。我一聽,頭就大了。這個時候我是不接口的,怕被第一個叫上。我總是推托,讓別人先來,也總希望多出現幾個麥霸,這樣就輪不到我了。有時,我知道逃不過,便在心里想,唱什么呢?兒歌?小朋友的歌曲?算了吧。記得有一年,剛畢業那會兒,單位開聯歡會,我主持,在同事們的起哄中,我不得不硬著頭皮唱了首《小燕子》,我知道我唱不準的,唱時,臺下的同事們笑得花枝亂顫。
但我堅持唱完,誰讓我是主持呢?我的任務是要讓大家開心的,權當給大家講個笑話吧,讓大家樂一樂。就年輕時會有那樣的勇氣。后來,我是能躲就躲,能推就推。但在小范圍,在親密的好友一起時,我的膽子就在朋友們的鼓勵聲中漸漸大起來了。記得師范里的有一個暑假,我在聽收音機,有一首歌重復聽了好多遍——《風中有朵雨做的云》,也跟著在心里哼,次數多了,歌詞有點熟了,心里就有了一個躍躍欲試的念頭。一個一個都輪過了,話筒就那樣傳到了眼前,沒辦法,得邀約上另外唱得準的陪我。還好,朋友唱得準,我就被人帶著,手拿著話筒,讓自己出聲了!聲音肯定是輕輕的,透著極度的不自信,有時,朋友不出聲了,我就找不著北了。然后就很歉意地笑笑。大家也包容我,不笑話我,朋友依然接下去,我就有勇氣再發出聲音來。有時,夫陪著一起去,他比我有勇氣,在大家的鼓動下,他要拉著我唱《選擇》,雖然音不準,但情卻是真的。我在心中默念歌詞,跟著哼哼,夫唱得很投入,唱畢,掌聲鼓勵。家里也有唱歌的設備,新搬家那會兒,朋友們常來唱,有時,我們兩個開著也學唱??上Х孔硬桓粢?,影響到樓下鄰居。那個房間就那樣空著了,那套設備也被冷落了。
我說這個唱歌的事是我的親身體會,我就想到了寫文章這件事。這兩件事的共同點是什么呢?我可以很愉悅地欣賞歌曲,但我怕唱歌;就像有人可以很快樂地讀文章,卻怕寫文章!我現在所做的事,就像在歌廳里極力要我唱歌的朋友一樣,他讓我為難,我又不能拒絕;我布置讓大家寫這個寫那個,我知道,我讓大家很為難,但我沒權力讓大家不寫。我就在想,我的聽力通過訓練應該可以提高(專家說的,只不過我本人沒這個動力),那么,寫文章的能力也應該可以提高的。我覺得可以模仿,可以借鑒,但一定要是自己的觀點自己的體會。能夠把自己的思想通過寫文章這種形式與別人共享,那是一件很讓人開心的事!
我們太過于通過表面現象判斷幸福了。我們想當然的認為幸福所在的地方,往往是它最不可能存在的地方。我們往往在不可能有幸福的地方尋找幸福??旎钍欠浅2淮_定的一個表征,一個人快活并不一定就表明他很幸福。一個快活的人往往是一個不幸福的人,他只是在努力地欺騙他人,并轉移他自己的注意力。
我們生活在生活中,卻不敢捫心自問,這是我們嗎?帶著一副面具,幾乎從未做過自己,當我們被迫做回自己的時候,這生冷的面孔我們看著可會安心?曾經因為戰爭的影響,太宰治在《人間失格》一書中表現了自己的極度空虛,書中的他諂上媚下,故作小丑去求得他人的關注,可是結果呢!那一雙仿佛能攝取人魂魄的眼睛嚇住,仿佛懂得他所有的不堪一般。敏感的心乞求獲得更多的關注,或許連他自己都不懂得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在我看來幸福是一種感覺,它不取決于人們的生活狀態,而取決于人的心態,幸福的特征就是心靈的平靜,所謂知足者常樂就是這個道理。幸福就是人們的渴求在被得到滿足或部分被得到滿足時的感覺,是一種精神上的愉悅。人們獲得的幸福感都是暫時性的,就像不幸一樣,隨著時間的`流逝,幸福感以及不幸感都會逐漸淡化的,所以,我們如果想繼續擁有幸福,想過幸福的生活,就必須去不斷地滿足更多的渴求。
人們得到一個幸福后,那么人們對同一個或同一類幸福的渴求度就會遞減,當人們再次獲得這個或這類時幸福時的幸福感就會逐漸遞減,當達到足夠多的n次時,渴求度會變為零,幸福感也就變為零了。當你實現一個愿望、達到一個目的、愛一個人、被人愛、一時的心情愉悅、快樂等等都屬于幸福。幸福沒有距離、沒有標準,幸福是一種感覺。當你心滿意足時,就是幸福。知足常樂能使幸福保鮮。有人說幸福是“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的牽掛;是“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的收獲;是“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祝愿;是“長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的回憶;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追求。
在《愛彌兒》中,字里行間都透露著作者對“自由”的追求,因此特別強調教育應以天性為師,而不以人為師,應使教育對象成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以今人的眼光看,這些思想不免有其局限性:“自然”也是要受到拘束的,如果“聽任人的身心自由發展”,兒童是無法學到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的。但瑕不掩瑜,盧梭以平等博愛的心懷教育他的愛彌兒,這個假想的孤兒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強迫的自由世界。但愿,我們的每一個學生都是幸福的“愛彌兒”。不難看出,《愛彌兒》的教育思想對現代教育,尤其是與新課程背景下的教育改革是殊途同歸的。
書中還有這么一段話,挺值得借鑒:“問題不在于教他各種學問,而在于培養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在這段時間,也正好使他慢慢養成持久地注意同一個事物的習慣?!北R梭的這段話有三個關鍵詞,那就是“興趣、方法、習慣”。的確,任何事情都離不開這幾個詞。沒有興趣,就不會有動力。
有的時候我們應該換一種方式思考問題,當寒冷的季節來臨時,我們不用把孩子關在家里以防他感冒,而應該教育他多參加戶外活動,學會熱時脫衣,冷時加衣,出汗時換衣。當孩子讀書后,我們不應該去擔心他不愛學習,而應該激發他學習的興趣。當網絡世界進入孩子的生活時,我們不能一味地禁止、杜絕,而應該變“堵”為疏導,引導孩子文明上網、正確上網。
剛開始讀《愛彌兒》這本書的時候,我一直有一種沖動恨不得把所有關于具體教育內容的東西用筆劃出來。它所宣揚的自然的教育是那么的符合自然的天性!可是越劃越覺得不對勁,讀完上卷的時候,我發現自己越來越反駁他對愛彌兒的教育了。甚至于讀下卷的時候,我發現盧梭一直在干預愛彌兒,而不是指引。
他選擇的教育對象我也有一些疑問:
他說愛彌兒就是一個普通人,他要教的也是一個普通的孩子。這樣人們才能比較他所教的孩子和社會上其他的方式教出來的孩子有什么不同。在我看來,愛彌兒的普通也就是在一定意義上的普通。既然他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一個資產階級新人,他的教育必定會帶有一定的階級局限性。在此不必多說。
他主張教育的環境在鄉下。鄉下清新的空氣、質樸的人們、與大自然的親近都是實施教育的有利條件,的確??墒青l下也會有一些弊端,比如孤陋寡聞,但這和法國當時城市的污穢和混亂相比要好得多。
全書的框架大致如下:
第一卷,著重論述對兩歲以前的嬰兒如何進行體育教育,使兒童能自然發展。這個時候主要是讓嬰兒得到最合適的照顧和營養。
第二卷,二到十二歲的兒童在智力方面還處于睡眠期,缺乏思維能力,因此主張對這一時期的兒童進行感官教育,包括視覺、觸覺、聽覺、嗅覺、運動等,并且對他的衣食住行進行了規范。這個時候,身體的鍛煉仍然是很重要的。而這個時候,純粹是消極的教育,他不主張在此段時期讓愛彌兒接觸書本,甚至于到了這種地步愛彌兒到了十二歲,還不知道什么是書。
卷三,他認為十二到十五歲的的少年由于通過感官的感受,已經具有了一些經驗,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智育教育。這段時期,要培養他們的好奇心以及持久注意一個事物的習慣。而且不提早教以各種知識,因為他不主張培養神童。其中有一本非讀不可的書《魯賓遜漂流記》,關于生存教育的書。在此期間,還要求愛彌兒掌握一門技術,不至于以后失去財富而不能自食其力,不被尊敬。
在第五卷中,他認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發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論述對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愛情教育。愛情教育的問題我覺得盧梭自己都沒有搞清楚,他對愛彌兒的說教在我看來十分的可笑。盧梭本人不知道是多情還是濫情,反正這方面的教育,我覺得他不具備說教的資格。而女子教育,在他那個時代,也不見得是符合時代的,在現代簡直就是歧視女性。
盧梭提出的按年齡特征分階段進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是一個重大的進步,但是這種分期教育以及把體育、智育和德育截然分開施教的方法不適用于現代。這也違背一個人的生活,因為教育環境不可能在絕對真空的環境下進行,愛彌兒必然會受到各種外界的影響。他同時接觸的不可能是純粹的某一種教育。
如果說,柏拉圖的《理想國》是對國家的絕對理想化的想象,那么盧梭的《愛彌兒》就是對教育的絕對理想化的想象。
而教育完成之后,愛彌兒最終能否堅持盧梭的教育呢?
在附錄愛彌兒和蘇菲,或孤獨的人里,盧梭想要表達的是什么呢?為了讓他對愛彌兒的教育顯現作用故意讓他受到蘇菲的背叛,并以此來展現愛彌兒在獨立思考中的本事嗎?在身無分文的情況下,運用他所學的技術養活自己的能力?還是航行時被海盜捉去賣成奴隸后的機智勇敢?抑或是,無論受什么教育的人在不可避免的人生悲劇面前,愛彌兒表現得最好??上母戒洓]有寫完。而教育完成之后,盧梭對自己的自然教育結果應該是最滿意的吧。
二、值得思考的東西。
在盧梭的教育思想中,我找到了一些感興趣的話題:
1.嬰兒的襁褓是否必要,應該怎樣對待一個任人宰割的孩子呢?要順應孩子自然的發展,不能把它綁的一動不能動。要讓它能自由活動。
2.怎樣對待孩子的哭?不能讓他最后養成用哭來命令你做事。這樣易養成孩子從嬰孩期的任性。
當嬰孩一聲不響地使勁伸手拿東西的時候,因為他不能估計他同他想拿的東西之間的距離,他以為他是夠得著那個東西的,他的想法當然是錯了;但是,當他一邊又在鬧又在哭,一邊又伸手的時候,那不是他弄錯了距離而是在命令那個東西到他手里去,或者命令你拿給他。在前一種情況,你應該一步一步的把他抱到他想要的東西那里;在第二種情況你不但應該假裝沒聽見,而且,他哭的越兇,你應該越不理他。必須趁早是他養成不命令人的習慣。這一點我覺得盧梭太狠心了,一定要在那么小的時候折磨他么?即使再長大一些,也可以使他改掉命令人的習慣的。
3.在給孩子東西時應該怎樣?如果打算給,就要高高興興的給,不要等他提出什么條件或者想你乞求,而不給就要明白的拒絕,一經拒絕就不能加以改變,否則他還不死心。
4.教育的時機。這是一門很深的學問,也許套用孔子的教育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合適一些。但是老師要為學生創造思考的情境。
5.對待孩子感到好奇的事情,是趁早講明還是拿一些小小的事情敷衍過去呢?比如,小孩子經常問到的一個問題:孩子是從哪里來的呢?這時候可以采取不撒謊而又不難為情的回答方式,比喻糙一點沒關系,只要道理講明白就行,不過書中那位母親的回答還有一個問隱憂,如果孩子是屙出來的,孩子會問為什么有的人屙不出來呢?呵呵,小孩子就喜歡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我覺得這樣的問題可以先拒絕告訴他,并且讓他知道這個問題媽媽先幫他記下了,等到他可以知道的時候,再告訴他原因。
6.男女平等的問題。這也是個大問題。而可惡的是,盧梭居然認為,男女應該各司其責,這讓我想到了封建社會的男主外女主內的時代。雖然他很有理由的說這是因為男女在生理基礎上的不同造成的,但是他也不能認為女性這么不如男啊!在女子教育上,我一直覺得,盧梭是以小人之心度女子之腹。幸好現代是男女平等的教育,我就不羅嗦了。
它是盧梭xx年苦心撰寫3年才完成的,發表于1762年是一本小說半論文體形式的著作。全書共5卷,以一個出身顯貴的男孩愛彌爾的教育培養為線索,全面揭露了當時封建教育的荒謬和丑惡,設計出了順應自然和發展兒童天性的理想教育藍圖。
他認為對兒童進行教育,必須遵循自然的要求,順應人的天性,反對成人不顧兒童的特點,按傳統偏見強制兒童接受違反自然的教育,干涉和限制兒童的自由和發展。他認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自然人。盧梭所憧憬的自然人是身體強壯、心智發達而又感情豐富,能愛能仁的人,是封建政權的掘墓人。他認為當時的封建教育把人的身心桎梏得無法自然發展了,使人屈服成為現有制度和風尚的犧牲品。
盧梭認為人們生而缺乏的,又是成年以后所需要的一切都是教育的結果。而這種教育來源有三個方面,即來自自然的,來自周圍的和外界的事物。我們的本能和器官的內在發展,是自然的教育;別人教我們如何利用這種發展,是人的教育;我們對影響我們事物獲得良好的經驗,是事物的教育。當三種教育的方向一致時,有能夠圓滿地配合時,兒童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三者之中,自然教育是完全不能由我們決定的,事物教育只是某些方面才能夠由我們決定,人的教育時光全由我們控制。因此上,盧梭要求后兩種教育必須同“自然教育”配合起來,按照兒童自然發展的要求和順序去進行教育。他說“大自然希望兒童珍視短暫的童年生活,關心兒童的游戲,允許兒童充分地進行自由活動,而不應強制兒童像苦役似的不斷讀書。盧梭從觀念和先天道德出發重視教育的作用并要求教育遵循兒童天性,考慮自然的教育必須是自由的教育,因為人的最重要的.自然權利是自由,所以自然教育必須保護兒童善良的個性,使其身心得到自由的發展。他堅決反對壓制兒童的個性,束縛兒童的自由,強迫服從,強制灌輸,嚴酷紀律和體罰等封建的經院主義的教育。
《愛彌兒》一共分為五卷,他根據兒童的年齡提出了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進行教育的原理、內容和方法,作為未來的教育工作者,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在第一卷中,盧梭著重論述對兩歲以前的嬰兒如何進行體育教育,使兒童能自然發展。在第二卷中,他認為兩歲至十二歲的兒童在智力方面還處于睡眠時期,缺乏思維能力,因此主張對這一時期的兒童進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認為十二至十五歲的少年由于感官的感受,已經具有一些經驗,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認為十五至二十歲的青年開始進入社會,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認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的發展需要,所以主要論述對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愛情教育。
我決心做未來的教育工作者,也從《愛彌兒》中得到很多啟發。盧梭說:”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就會造成一些果實早熟,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就是說,我們將造成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鐘的兒童?!拔蚁耄何覀兊睦蠋煻疾粫M约旱暮⒆邮抢蠎B龍鐘的兒童,因此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應盡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愿,讓他們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盡情地哭笑打鬧。這與新課標的理念不謀而合。過去我們的課堂是一言堂式的,是填鴨式的,是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師可以為所欲為,只要自認為有利于學生掌握知識的,就不擇手段地去做,結果是學生失去了學習的樂趣,厭學情緒大漲,甚至出現了過激行為。是誰之過?是教師的過錯、教育的過錯。那應該怎么辦呢?新的課標已經明確地告訴了我們切實可行的辦法,那就是”自主、合作、探究“。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決定,自己去做,教師只是適當的指導,但決不能頤指氣使,更不能越俎代庖。孩子自己發現了問題,機會去尋找問題的答案,如果孤軍奮戰,久攻不下的話孩子也會失去興趣,那就讓他們進行合作探究吧。
盧梭他主張的教育法,他有很多很多的前提條件就比如說你必須是什么樣的人,孩子必須在什么樣的環境,孩子是什么身份,保姆必須怎么怎么樣,他的方法到底應用在現實生活中會是什么效果?到底有沒有可行性,還是非常值得商榷的。
只能說整本書都只是一場心理實驗,有非常多的事,他臆想出來的成分有很多事,可能是結合他對教育現狀的思考和反思,但是有很多是他自己想象出來的。
他想象出一個理想的教育環境,一個理想的教育者,然后他的教育方式可能才能成功,但在現實當中幾乎是不太可能的,我不知道他的教育法在日后是否有人真正去實施,效果怎么樣了,還是挺好奇的。
當然盡管我們達不到盧梭所要求的這些理想條件,我們還是可以在一定甚至很大程度上參考他的教育方式的。
這也是那個時代書籍的特色,在還沒有數據統計啊科學實驗的年代,學者們的'理論有很大程度都依靠于自己的觀察和想象,因此片面性很強,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但同時他說出了很多今天的學者不敢輕易說的話,今天的人做研究由于分工過細,只能針對一個很小的范圍,稍微多一點主觀的判斷就會被人說不靠譜。這其實也是大大縮小了人的創造力的,因為人要學更多更多的東西才行。
盧梭寫的《愛彌爾》一書,在我所看的教育專著書籍中,屬于非常清新的、非常有自己獨特見解的著作。盧梭寫于1762年的《愛彌爾》,雖然經過了漫長的風雨考驗,但是直到如今,依然煥發出它迷人的光彩。對于一位教育工作者來說,我們需要從教育的原點出發,在實踐中探索,在且思且行的過程中,再次回到教育的原點思索思索,這是十分有益的。
盧梭在《愛彌爾》一書中指出,“我們要真正研究的是人的地位。在我們中間,誰最能容忍生活中的幸福和憂患,我認為就是受了最好教育的人?!彼浅Y澩瑢⒑⒆铀偷洁l村去,當然也偏執地認為“城市是坑害人類的深淵”、“人類愈聚在一起,就愈要腐化”。他對愛彌爾的研究從嬰兒時代開始,直到戀愛結婚,這些正是我們的教育目前所忽視和缺少的。他讓人們愛護兒童,幫他們游戲,使他們快樂,培養他們可愛的本能。要按照自然而生活,要有耐心。他認為:“在萬物的秩序中,人類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應當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將造成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鐘的兒童?!?46年過去了,這些質樸的話語,這些樸實的道理,依然閃爍著迷人的光芒。我們不僅捫心自問,這些樸實的道理,現如今我們完全做到了嗎?沒有!這些話語依然沒有做到,依然還有漫長的路要走,這就是每一個教育者肩頭的重任。
盧梭非常重視鍛煉孩子的身體、器官、感覺和體力,但是盡可能讓孩子的心閑著不用,能閑多久就閑多久。他認為所有這些延緩的做法都是有利的,使孩子大大地接近了最終目的而又不受什么損失?!澳慵庇谶_到目標,結果反而不如慎重前進的快?!谕陼r期犧牲一些時間,到長大的時候會加倍地收回來的?!北R梭希望培養的是有見識、有性格、身體和頭腦都健康的人,這樣的人,小時候雖沒有誰稱贊,到長大后是一定會受到人人尊敬的。這和我們如今提倡和開展的“每天鍛煉一小時”的陽光體育工程,不謀而合。健康的身體對于孩子的一生發展來說是極其重要的。只有孩子的身體健康了,我們的教育才會煥發弈弈神采。
盧梭提倡孩子學習一門手藝,一種真正的手藝,純粹的機械的技術。愛彌爾學會使鏟子和鐵鍬,會使車床、錘子、刨子和銼刀,各種手藝的工具他都很熟悉。
這使我想到08年11月太倉高研班學員在朱棣文小學聆聽周蔭昌教授的講座,他談到學生應該學習一種手藝,在受到沖擊期間,他自己動手做了一個木頭凳子,當他坐上去的時候,他告訴自己:這樣黑暗的日子不會太久,我不會被打倒,現在我不是能坐起來了嗎?我一定會站起來的!這是生存的力量,這是越過人生挫折的力量,而正是這小小的木工手藝,讓他又獲得了新生。我又聯想到20__年我國的“5?12”汶川大地震,我們如今的孩子如何學會過生存第一關?這不是一開學,讓學生收看中央電視臺播放的《開學第一課》,就能完全解決問題的事情,它需要我們課程領導課題予以關注的一個方面。
盧梭讓愛彌爾養成鍛煉身體和手工勞動的習慣的同時,在不知不覺中還培養了他愛反復思考的性情,讓他必須像農民那樣勞動,像哲學家那樣思想,才不至于像蒙昧人那樣無所事事地過日子。他認為教育的最大秘訣是使身體鍛煉和思想鍛煉相互調劑。他的這些充滿哲學意味的語言,閃現出智慧的靈光,值得我們好好揣摩、研究、學習。
盧梭提出要讓學生養成觀察自然、自己發現學問的習慣、養成事事留心的習慣、養成孩子對黑夜無所恐懼的習慣、養成持久地注意同一個事物的習慣等,對人都是很有啟迪的。他說:“問題不在于教他各種學問,而在于培養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毫無疑問,這是所有一切良好的教育的一個基本原則?!痹摻探o學生什么?該舍棄什么?我們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應該多問自己這樣的問題,只有經常地反思,不斷地完善自己,才能讓教育透出完整與和諧。
讀盧梭的《愛彌爾》讓人充滿思考,增長智慧。他的許多語言非常偏激,有時甚至讓人一下難以接受,但是細細想來,又不無道理。如他在書中提出:“我在這里把最重要的和最有用的教育法則大膽地提出來,這個法則就是:不僅不應當爭取時間,而且還必須把時間白白地放過去?!松斨凶钗kU的一段時間是從出生到12歲?!汩_頭什么也不教,結果反而會創造一個教育的奇跡?!?/p>
又如,他說:“我教給我的學生的,是一項需要在很長的時期中刻苦學習才能學會的藝術,而這種藝術,你們的學生準定是學不到的;這項藝術就是保持其無知的狀態,因為任何一個人所有的真實學問歸根到底知識那么一點點。你們教學生以種種的學問,好極了;可是我,我只是幫他準備能夠用來獲得學問的工具?!?/p>
這些對于我們目前的一切都從娃娃抓起,是不是一個極好的否定呢?盧梭的話語是否依然有其道理呢?這都值得我們思考,值得我們回到教育的原點,出發思考行動,行動之后回到原點思考再出發。
盧梭的《愛彌爾》伴隨我整整度過了一個月,邊讀邊思,我感受到與智者跨越時空的對話,實在其樂無窮。其中許多的共鳴,許多的交流,許多的學習,許多的疑惑,林林總總,一時無法與人細說,一下也說不清楚,就讓它慢慢地變久變香,成為與我美麗地相遇中的一朵浪花,留存在我記憶的沙灘上吧!
康德這位過著規律如鐘表一般生活的近代哲學大師,終其一生僅有一次因為看書而忘了準時散步,而他所看的這本書就是盧梭的《愛彌兒》。以前在了解康德生平的時候看到這則逸事,就讓我對《愛彌兒》印象十分深刻,但當把這本書買回來之后卻擱置書架多年未曾讀完,直到xxxx年才一口氣啃下來,感嘆真是一本難得的好書,值得每一位熱愛生命、追求真理的人閱讀。
盧梭的自然教育思想是以他的自然哲學觀為基礎的。他認為,人生來是自由的、平等的;在自然狀態下,人人都享有這一天賦的權利,只有人類進入文明社會后,才出現了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特權和奴役現象,人也逐漸失掉了自己的本性。為了改變這種不合理的社會現象,盧梭主張對兒童進行適應自然發展過程的教育,通過這一新的教育理念和可行的方法,實現“新人”的目標,進而實現改良社會的理想。
盧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從自然的永恒法則,實現人的身心的自由發展。與之對應的教育手段就是生活和實踐,讓孩子在生活和實踐的切身體驗中通過綜合運用各種感官去獲得他所需要的知識,并在這一過程中提高觀察能力、判斷能力,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在教育內容上,盧梭主張對兒童進行勞動教育和自由、平等、博愛的教育,使之學會謀生的手段,不去過那種高官厚祿的寄生生活,不受權貴的奴役,自由自在的享受大自然賦予的權利,人人平等,互助互愛。所以,盧梭非常注重符合自然的原則,強調身體與心靈的協調發展,強調學習與運用的統一,強調對學生的崇高的美德、樸實的作風、批判的精神的培養。
盧梭根據兒童在不同年齡段的特點和教育需要,提出了分階段教育的方法,而全書也是基于這樣的方法劃分為五卷,著重論述對兩歲以前的嬰兒如何進行體育教育,使兒童能自然發展。在第二卷中,他認為兩歲至十二的兒童在智力方面還處在睡眠時期,缺乏思維能力,因此主張對這一時期的兒童進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認為十二至十五歲的少年由于通過感官的感受,已經具有一些經驗,所以主要論述他們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認為十五至二十歲的青年開始進入社會,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德育教育。第五卷中,他認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發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論述對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愛情教育。這其中融合了教育學和心理學的原理,在教育發展史上是極其可貴的,而我在我們實際的教育工作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家族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而在入學后,學校的教師又肩負著教育子女的重任。在《愛彌兒》一書中,時間跨度從孩子出生到長大成婚孕育新的下一代,蘊含著豐富的教育思想,也提到了許多可行的教育技巧,對父母和教師都有指導意義。比如在嬰兒期如何正確認識哺乳對孩子、對社會風氣、對家族關系的影響。孩子如何學習語言,孩子哭鬧的引導,衣服的選擇等等,非常細致。在少年期如何正確對待情書的問題,如何進行個性教育等等。對教師來說,什么是自己應該具備的素質,如何在學生中樹立威性,如何通過設計活動進行教育等等。盧梭認為,教育孩子的責任主要在父親身上,愛彌兒是一個孤兒,他的老師就是他的父親,教師和父親是合二為一的,這種身份同一、跨度漫長、目標明確、方法科學的教育,值得每一位關心孩子、關心學生成長的人去細致閱讀。
這本書不僅是寫給父母和教師看的,它也值得每一位追求上進的、渴望正確認識自我、錘煉自我的年輕人閱讀。書中談到各種感官的應用,談到身體的鍛煉和心靈的培養,談到物理學、天文學、歷史學、哲學、政治學、經濟學等學科知識,也談到青年學生如何正確對待青春期的躁動,如何正確地選擇自由職業,如何正確地去選擇配偶,成婚后又應如何處理婚后關系等等。這些內容沒有道德高高在上般地宣講味道,而是如同一個年輕的朋友,和你一同探討人生各個階段的智慧,他的書中所體現的這種樸實無華,躬身踐行的精神值得我們去認真體味和學習。
然而在社會分工越來越細,知識專業程度越來越高的今天,要想像盧梭提出的老師要兼任各科教學且能教出優異的理想已經很難實現,而且如書中描寫的老師這輩子只教一個學生的理想在如今也只能是理想。此外,愛彌兒的教育過程中多次強調回歸自然,回到鄉村去教育,但在城市化進程日益加速的今天,完全是農村的人越來越少,進入城市而失去了農村之家的人越來越多,這種鄉村教育多大多數人來說也很難實施。
但不管怎么說,這是一本適合每一個人閱讀的經典,他可能不僅僅是教育學的,而是百科全書式的,但總的目標是讓我們重新發現自己,使自己的成長和言行都合乎自然的法則。
盧梭的《愛彌爾》,可以看作是一部對人性的教育。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一直以來我堅信: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為了獲得更幸福。貫穿盧梭論教育的是”自然教育“的觀點,即按照兒童的自然天性進行教育。我們不妨將盧梭的”自然教育“拿來使用,讓孩子順從”自然“的發展,不要讓他們過早地知道與他們無關緊要的事情,而是讓他們盡情地游戲,這樣才能達到需要和供給的平衡,才是自然地發展。據了解某校假期計劃組織部分學生補習,征求家長的意見表上,就有三分之一的家長就寫具了”假期讓孩子好好放松一下,不參加補習“的明智之舉。
我發現現在的家長似乎把學習成績認為是與孩子唯一有聯系的事情,”其它的事你就別擔心、別操心“,但孩子們真正應該得到的是什么?人們只想到怎樣保護他們的孩子,這是不夠的。應該教他成人后怎樣保護他自己,教他經受得住命運的打擊,教他不要把豪華和貧困看在眼里,教他在必要的時候,在冰島的冰天雪地里或者馬耳他島的灼熱的巖石上也能夠生活。
生活,并不就是呼吸,而是活動,那就是要使用我們的器官,使用我們的感覺、我們的才能,以及一切使我們感到我們的存在的本身的各部分。生活得最有意義的人,并不就是年歲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對生活最有感受的人。雖然年滿百歲才壽終而死,也等于他一生下來就喪了命,如果他一直到臨死的那一刻都過的是最沒有意義的生活的話,他還不如在年輕的時候就走進墳墓好哩。
教會學生去體會生活,去思考,去發現美,去審視丑,能夠通過思考發現活著的價值,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即使他將來做鐵匠,也要是一位能夠理性思考的鐵匠。我想這才是我們教育真正的價值所在。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應該從我做起,從今天做起,摒棄傳統觀念,頂住”外行“的壓力,沖破看人、用人的牢籠,以人為本,充分挖掘每個學生可持續發展的因素,讓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這樣,常德的教育就會真正成功,中國的教育才會立于東方不敗之地。
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簡直是最愚蠢的事情。"讀了盧梭的這段話使我們深深地體會到:我們應該順應兒童的自然發展,應該尊重兒童。因為兒童就應該有兒童的樣子,"玩"是兒童的天性,我們不應將兒童當作成人來看待,讓他們過早承受各種壓力。我們教育兒童絕不能拔苗助長,應該順其自然。如今的兒童,為了"打好升學的基礎"承受者沉重的知識學習的負擔,大量練習題鋪天蓋地地壓向他們。不少父母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風,除了超負荷地要孩子讀書、寫字、計算外,還要求他們參加各種各樣的課外和假期的學習班,弄得孩子們沒有了自己得自由活動和愛好。這種心情和愿望是可以理解的,誰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有個美好的未來,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呢,但是他們缺乏對孩子的了解,沒有遵循孩子生理和心理的成長規律,有時候父母還采取專制得手段來對待兒童,讓兒童不停地學,學一些他們根本究不感興趣的東西。如此的教育,在不情愿的狀態下,兒童是不可能用心去學,也不會專注于這一方面的學習,更不會成為什么才什么家。相反會給兒童造成厭學的情緒,以及對父母的反感,最終成為教育的犧牲品。他們的世界失去了童年的光彩。我想:教育孩子的時候應該盡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愿,讓他們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盡情地哭笑打鬧?;貧w自然,讓孩子采天地之靈氣,集日月之精華,這樣培養出來的才是有靈性有個性的孩子。最后,我想說,教育如果只培養自然人是不行的,教育并非不顧社會和時代的發展而讓人性生物般地任性發展,而是要靠教育作為橋梁,把兒童引向社會。當然,如果我們現代的教育不顧天性的發展而硬把成人所需要的向兒童灌輸,是錯誤的;但像盧梭所說那樣放縱天性而忘掉社會需要,同樣也是行不通的烏托邦。每一個國家都是按照他所需要的或者生存規律需要的人才來塑造人,這是無可厚非的。教育的道路是曲折的,并沒有固定的模式和捷徑可走,我們只好在曲折中摸索!在《愛彌兒》中,字里行間都透露著作者對"自由"的渴求,因此特別強調教育應以天性為師,而不以人為師,應使教育對象成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以今人的眼光看,這些思想不免有其局限性:"自然"也是要受到拘束的,如果"聽任人的身心自由發展",兒童是無法學到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的。但瑕不掩瑜,盧梭以平等博愛的心懷教育他的愛彌兒,這個假想的孤兒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強迫的自由世界。但愿,我們的每一個學生都是幸福的"愛彌兒"。
《愛彌兒》是法國偉大的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盧梭于l762年發表的重要著作,該書出版時,曾轟動了整個西歐,影響巨大。這是·一部以小說形式出現的論教育的專著。盧核通過對他所假設的教育對象“愛彌兒”進行教育的過程,來反對封建教育制度,闡述他的教育思想。他認為要建立一個完美的社會,就務必改造個人。為此,他提出了一個如何培養新社會(即資產階級社會)的新人(擺脫封建影響的人)的教育計劃。盧梭從他的自然哲學觀點出發,主張服從自然的永恒法則,聽任人的身心自出發展的“自然教育”。
盧梭認為,所謂自然教育,包括三方面:第一,“自然的教育”。實際上包括自然環境對于兒童的影響以及兒童的本性,也就是兒童所具有的遺傳素質、身心發展特點等;第二,“人為的教育”。它包括母親、保姆、教師等教育者對兒童的教育和影響;第二,“事物的教育”。
指周圍環境對兒童的影響。盧梭很注意上述三方面教育的統一性。在他看來,對兒童施加數育,“受之于自然,或受之丁人,或是受之于事物”的教育,就像三個教師對一個學生進行教育一樣?!耙粋€學生,如果在他身上這三種教師的石同教育相互沖突的話,他所受的教育就不好……一個學生,如果在他身上這三種不同的教育是一致的,部趨向同樣的目的,他就會自己到達他的目標?!痹鯓邮谷N教育協調一致呢?盧梭的答案是:“人為”的教育和“卓物”的教育,務必服從“自然”的發展。他說:“往三種不同的教育中,自然的教育是完全不lll=量墨jel‘i能由我們決定的,事物的教育只是在有些方面才能由我們決定。只萬人的教育才是我們能夠真正加以控制的?!八允苋酥涞膬煞N力量。務必服從那種不受人支配力量的領導?!币虼?,盧梭主張務必依照兒堂“自然”的發展秩序,以兒童的內在自然為依據,通過恰當的教育。使兒童的身心得以順利的發展,這就是盧梭自然教育的要義。
在《愛彌兒》中,盧梭關于自然教育的思想具體?,F為以下幾個觀點。
他在《愛彌兒》中開宗明義:“出自造物主2于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變坎坷了?!谒磥?,人性的最初沖動始終是正確的,因為在人的心靈中根本沒有什么生來就有的邪惡,任何邪惡我們都能說出它是怎樣和從什么地方進入a心的?!北R梭堅信人性本善,是腐化的社會使人喪失其天性,由善變忠的,基于這個觀點,盧枝提出,教育的任務就應使人“回到自然”。棄惡揚善,恢復其天性。他認為,教育者的職責就是運用各種手段使jl童避力:社會的習俗、權威、偏見的不良影響,使人的天性得到自出發展,培養他具有高尚的品德。他主張,耍在社會之外,遠離人類文r6,在兒童靈魂的周圍“筑起一”道圍墻”,在自然的環飽中,向他們進更至應自然發展過程的“自然教育”,使兒童萌發那與生俱來的善性,開使具躁于完善。
廣梭認為兒童發展的自然進程是有順序的,他根據自己的觀察墅兒童的發展階段劃分為幼兒期、兒童期、少年朗、青年期四個階段,空壬同的階段,兒童發展有不同的特點,教育應適應與遵循兒童發展予自然順序。幼兒期(出生到兩歲)是兒童發展的第一階段,教育的吉更e2容是體育。兒童期(三歲到十二歲)為第二階段,盧梭認為這是“理智的睡眠期”。因為這個階段的兒童沒有觀念,沒有真正的思維和決定,只有感覺印象,所以這個時期應主要對他們進行感官教育。少年期(十三到十五歲)為第三階段,盧核認為這是人類一生中潛力最強的時期,智能教育和勞動教育是這個時期的主要教育資料。青年期(1‘六到二十歲)為第四階段,盧棱認為這是情欲的發動期,道德教育是這個時期的主要資料。
盧棱認為感覺是知識的門戶,把感覺經驗視為發展理性的憑借,在知識教育上極為注重從外界事物獲得印象,他認為對事物有了直接的接觸和觀察之后,才能真正地了解事物的好處和觀念。他認為:除非不能把實物給兒童看,否則永遠不要以符號代替實物。他明確提出:“以世界為唯一曲書本,以事實為唯一的教訓?!彼懥恋靥岢鲞@樣一個口號:“用實際的實物!用實際的事物啤在強調教學直觀性的同時,盧梭還很重視讓兒童在活動中學到知識。如在對兒童進行感官教育時應給兒童帶給一些活動,在活動中使兒童通過感官學會怎樣去感受、怎樣去模、怎樣去看和怎樣去聽。在選取學習的資料時,盧核很注意趣味性和實用性,他提出:”需要拋棄那些不適合于我們天然興趣的東西,而且要把學習的范圍限制于我們的本能促使我們去尋求的知識”、“問題不在于他學到的是什么樣的知識,而在于他所學到的知識要有用處”,因而盧梭反對死讀書,提倡在現實生活巾探索事物的規律,通過活動和實踐來掌握真正有用的知識。
封建社會對兒童做錯的事或犯下的錯誤往往采取懲罰的方法來恐嚇、威脅兒童。盧校對這種懲罰的方法很不滿,認為違犯了自然教育的原則。盧梭認為:“我們不能為了懲罰孩子而懲罰孩子,應當使他們覺得這些懲罰正是他們不良行為的自然后果”,按照“白然后果”的原則,如果發現孩子有冒失的行為,則我們“只需讓他碰到一些有些無形的障礙或受到有他們行為本身產生的懲罰,就能夠加以制止;這些懲罰,他是隨時都記得的,所以,無需你禁止,也能預防他頑皮搗亂”。例如當兒童打破他房間的宙子時,我們就讓他晝夜都受風吹,即或他傷風也不怕,因為寧可讓他著涼,不可讓他發瘋,使他從行為自身產生的懲罰中得到教訓。最后,當他不理解教訓,繼續去打破窗子時,我們就干脆把他關在一間沒有宙子的黑房間里,直到他在那里感到心煩,并能記取這個教訓后才向他訂約,以保證不再打破畝子為條件,恢復他的自由。盧梭認為這樣做,并不是對兒童的懲罰,而是他的過失的“自然后果”。
盧棱的自然教育思想,在教育史上具有劃時代的好處,直至此刻,盧梭提出的問題仍然是教育中的重大課題,這個理論第一次把教育的對象即兒童提到了中心的地位,與盧檢同時代的德國哲學家康德看了《愛彌兒》后說“盧梭是另一個牛頓,牛頓完成了外界自然的科學。盧梭則完成了人的內在宇宙的科學,正如牛頓揭示了外在世界的秩序與規律,盧梭則發現了人的內在本性”。盧棱為兒童在教育過程中應有的`地位而大聲疾呼,教育應以兒童的生理、心理為依據,以兒童的本能、需要、潛力、愛好為基礎,幫忙兒童發展其本能和各種器官,通過他自己的活動,使他的身體和心靈能夠按照自己的自然成長過程而得到發展和完善。他的“自然后果”法則也是抓住了兒童喜歡嘗試、冒險、好動的心理特征,讓兒童在實踐中嘗試,在結果中獲得知識。盧梭的自然教育理論打破了千年因襲的教育陳規陋習,把兒童從一個理解塑造的動物,變成了一個主動理解教育的活潑的人。盧橙設想在他門下出去的兒童,天性能夠得到自由充分的發展,能夠在活動中,在生活中得到經驗和知識,感官得到緞煉,決定力亦日益得到加強,并贏得自己幸福的童年。
20世紀韌,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在其名著《民本主義與教育》中,多次引證盧梭尊重兒童人性的理論,他提出的“兒童中心”、“做中學”、“教育即社會”、“學校即生活”等教育主張就是盧梭自然教育思想的再發展。瑞土心理學家庭亞杰也稱贊盧搜看出了兒童的每一年齡階段都有它自己的動力,兒童有他自己獨特的觀察、思維和情感的方法。慶亞杰的研究實質上也是以這一點為前提的。我國當前正在實施的素質教育以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也在呼吁尊重兒童,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反對以書本為中心,提倡教學要聯系生活,等等。從某種角度看,也就是盧梭自然教育思想的回歸??傊?,盧梭的自然教育思想無論從教育思想史的角度,還是從教育實踐的影響來看,不僅僅僅給予他同時代的人們,而且更重要的是給后代的教育理論家和教育實際工作者造成了巨大的影響。
但是,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樣:“十八世紀的偉大思想家們,也和他們的先驅者一樣,沒有能夠超3b付t的限制”。盧梭也是這樣,盡管他的教育思想在當時起過反封建的進步作用,但他不懂得教育總是受必須社會的政治、經濟所制約,在階級社會里,教育總是有階級性的,不可能存在一種完全脫離社會的純自然教育,他把教育過程劃分為自然教育和社會教育兩個截然不同的階段,雖然其目的在于防范或抵抗社會的不良影響,但這種劃分是很不科學的。盧梭把兒童的天性過分理想化,斷言兒童凡是來自自然的一切都是好的,而一經人手就變壞了,這種結論未免片面化。另外,在教學資料k,盧梭由于強調真正的和有用的知識,過分重視生活經驗的價值,讓兒童從個人活動中求得知識,忽視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忽視了兒童掌握知識的系統性、完整性,其結果只能讓兒童掌握一些零零星星、支離破碎的常識。
總之,讀《愛彌兒》,看盧校的自然教育思想,我們就應用馬克思主義觀點加以全面的分析研究,并批判地加以繼承。不經過科學的分析而一概否定,這是我們所反對的;同時,不經過科學的分析和批判而全盤繼承,也是我們所不取的。
《愛彌兒》是法國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杰出的啟蒙思想家盧梭的重要著作。該書于1762年發表,是一部哲理小說,同時也是一部教育論著,其副標題就叫《論教育》。它描寫了一個人從出生到結婚,到進入社會受教育的全過程,主張順乎天性,讓人的本性避免受社會偏見和惡習的影響而得到自然的發展。這部書不僅是盧梭論述資產階級教育的專著,而且是他闡發資產階級社會政治思想的名著?!稅蹚泝骸烦霭婧筠Z動了整個歐洲,影響巨大。
盧梭的《愛彌兒》共分五卷,他根據兒童的年齡提出了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進行教育的原則、內容和方法。在第一卷中,著重論述對兩歲以前的嬰兒如何進行體育教育,使兒童能自然發展。在第二卷中,他認為兩歲至十二歲的兒童在智力方面還處于睡眠時期,缺乏思維能力,因此主張對這一時期的兒童進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認為十二至十五歲的少年由于通過感官的感受,已經具有一些經驗,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認為十五至二十歲的青年開始進入社會,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認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發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論述對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愛情教育。盧梭提出的按年齡特征分階段進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無疑是個重大的進步,它對后來資產階級教育學的發展,特別是對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提供了極可貴的啟示。在資產階級革命之后,十八世紀的西歐正處于資本主義經濟日益發展壯大,封建社會行將崩潰,更為深刻的資產階級革命即將到來的時期。這種情況在法國表現得尤為明顯。當時,法國是一個落后的封建專制國家,路易十四的“朕即國家”這句驕橫的名言,就反映了這種專權狀況。封建貴族和僧侶們憑借封建王權和神權對第三等級施加沉重的壓迫,使整個第三等級其中包括資產階級完全處于政治上無權的地位。在經濟上,封建貴族和僧侶們擁有大量的土地,控制著財政稅收大權,殘酷剝削和掠奪第三等級,特別是廣大工農勞苦大眾。但是,隨著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資產階級的經濟實力日益擴大,使它再也不能容忍那種無權狀況了。反對封建壓迫,推翻君主專制制度,掃除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成了第三等級的共同要求。盧梭和其他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的著作正是反映了這一要求。
《愛彌兒》一書則是盧梭通過對他所假設的教育對象愛彌兒的教育,來反對封建教育制度,闡述他的資產階級教育思想。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樣:“十八世紀的偉大思想家們,也和他們的一切先驅者一樣,沒有能夠超出他們自己的時代所給予他們的限制?!北R梭也是這樣,盡管他的教育思想代表著資產階級的利益和要求,在當時起過反封建的進步作用,但是由于他所處的時代和他自己的階級局限性,他不懂得階級和階級斗爭的科學,因而也不懂得自人類劃分為階級以來,教育始終是帶有階級性的,是為一定的階級服務的工具。正因如此,他的自然教育理論后來為不少壟斷資產階級教育家所利用,他們把資產階級教育鼓吹為“超階級”、“超政治”的東西,為帝國主義欺騙勞動人民效勞。盧梭的教育思想是從他自然哲學觀點出發的。按照這種觀點,他認為人生來是自由的、平等的。在自然狀態下,人人都享受著這一天賦的權利,只是在人類進入文明狀態之后,才出現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特權和奴役現象,從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為了改變這種不合理的狀況,他主張對兒童進行適應自然發展過程的“自然教育”,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育資產階級理性王國的“新人”。在愛彌兒身上,盧梭就傾注了培育這種“新人”的理想。盧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從自然的永恒法則,聽任人的身心自由發展。因此,他認為,這種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實踐,讓孩子從生活和實踐的切身體驗中,通過感官的感受去獲得他所需要的知識。他主張采用實物教學和直觀教學的方法,反對抽象的死啃書本。盧梭提倡的自然教育,在當時學校附屬于教會、以宗教信條束縛兒童的個性發展的情況下,他所渴求的“個性解放”,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客觀上也是符合社會進步要求的。他所主張的實物教育學和直觀教學的方法,盡管十分簡單,然而也有某些借鑒作用。但是,盧梭是一個唯心主義的“自然神論者”,他所主張的從兒童的個人愛好和興趣出發進行教育的“兒童中心論”,他所片面強調的要讓兒童從個人活動中求得知識,輕視對兒童進行系統的人類積累的科學文化知識的教育。與自然教育密切相聯的,盧梭還主張對兒童進行勞動教育和自由、平等、博愛的教育,使之學會謀生的手段,不去過那種依高官厚祿的寄生生活,不受權貴的奴役,自由自在地享受大自然賦予的權利,人人平等,互助互愛。盧梭認為,只有經過這些教育,才能使兒童的心靈免受宗教偏見的扼殺,及早地養成支配自己的自由和體力的能力,保持自然的習慣。待他長到成年時,他就會善于選擇一個良好的制度,在沒有奴役的情況下,經營一小塊土地或一個作坊,謀求自己的幸福。盧梭的這些教育思想,對于當時的封建專制教育和宗教教規無疑是有力的批判,對于啟發第三等級特別是資產階級起來反對封建專制的斗爭,具有相當大的鼓舞力量。
讀完《愛彌兒》這部偉大的著作,對我產生了很大的啟發,我認為在我們平時的教學當中應更加注重少年兒童思想情操的陶冶,要積極引導鼓勵學生到大自然中去體驗自然美,鍛煉孩子們獨立生活的能力,培養他們克服困難和團結互助的精神,并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有必要讓學生盡可能地接觸、了解。
自然人的一切都是為了自己。他是一個數字單位,一個絕對整體,只對自己或自己的同類負責。公民只是一個取決于分母的分數單位,其價值在于他與整體(即社會)的關系。一種好的社會制度懂得如何改變人的天性,為了給他相對存在而除去他的絕對存在,并把“我”運送到共同體的一部分,并且只對這個整體很敏感。
書中例舉了羅馬將軍馬爾庫斯·雷古魯斯在第一次布匿戰爭被俘虜,然而他已經成為了迦太基人,且擁有相當的地位和財產。然而在迦太基人的一次戰敗后到羅馬卻拒絕外國人的身份坐在羅馬元老院中,而當羅馬元老們試圖挽救他的生命時,他卻憤怒的慷慨陳詞,羅馬必須戰勝迦太基。最后他被迦太基人折磨致死。我很佩服他的勇氣然而這種對于國家的愚衷卻是盧梭不贊成的。
我們應該怎么樣去培養下一代新興青年呢?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在指導學生的`自我教育的過程中,我想勸告青年教師和學校領導者們阻止一種最主要的困難,那就是故意地、人為地做出教育別人的樣子?!蔽磥淼膶W生們受著高素質的教育,在父母的期望下變得能歌善舞。天性開朗活潑的他們,如果一味地進行思想灌輸和說教,必然不會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為此,我們需要在實踐中根據學生特有的地域、文化、性格等特點,開展一些針對性活動,以此來培養學生的民族精神,增強中華民族認同感。
那些處于社會秩序之中的人把情感天性保持在首位的人,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因為他一直處于矛盾中,總是在自己的愿望和自己的責任之間漂浮不定,它既不是自然人,更不是一個合格的公民。言行一致,熱情滿懷的走下去或許有一天會出現理想中的自然人或者公民。
盧梭認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他在《愛彌兒》開篇第一句就說:“出自造物主手中的東西都是好的,一到人手里就變壞了”。他在《愛彌兒》中系統闡述了性善間題,認為教育應順應天性的發展,而且惟有順應天性發展才是上策。在他看來,人類脫離自然狀態以后,便進人了喪失人的自然本性的充滿猜疑、沖突、貪婪、野蠻社會狀態。所以,他在愛彌爾的早期教育上,提倡去鄉村,去那種安寧、祥和的地方。在他看來,自然的秩序沒有不和諧美妙,處于自然狀態中的人根本沒有“你我”之分;他們有欲望,但只限于欲求力所能及的東西,從無非份之念;他們有強烈的自我保存的本能,但從不因此而損害他人的自我保存。他們的理智是健全的,情感是平靜的。他們強烈的自愛傾向轉化成憐憫同情之心,這時,人與人之間沒有敵視、仇恨的存在,當然也就沒有相斗乃至戰爭。
盧梭認為,教育應該順應兒童成長和心理發育的自然法則,促進兒童身心的全面發展,使他們的各種器官和能力都得到健康的生長,從而成為一個與自然相一致的名副其實的人。在他看來,教育是一門藝術,它必須把自然、人為和事物這三種教育協調配合。而人的器官和能力的自由內在發展是自然的教育,學習利用這一種器官和能力發展是人的教育,從周圍事物經驗中獲得的是事物的教育。所以必須使事物教育和人為教育適應于自然教育,應使一個人的教育適應他這個人的天性,而不是適應他本身以外的東西。只有這樣才能達到真正的目標—自然人。盧梭的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養“自然人”,即完全自由成長、身心調和發達、能自食其力、不受傳統束縛、能夠適應社會生活的一代新人。盧梭的自然人是生活在社會中的自然人,他不被欲念、偏見、權力所指引,而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心去想、用理智去判斷、不為其他因素所控制。這也正是盧梭倡導教育要遵循“自然”原則的根據。接下來,我就來談談盧梭的“自然”教育原則。
其次,自然教育還要求“遵循自然,跟著它給你畫出的道路前進”,即“按照孩子的成長和人心的自然發展而進行教育”,使兒童的本能、天性得到發展,合乎自然地成長為一個知道如何做人的人。因此,作為教師,作為父母都應該明確教育的目的,那就是教給孩子生活的技能,教給他們做人的道理。這樣,當孩子走向社會,無論在何時他們都會有目標,能為了理想而奮斗,都能堅持做人的本分。至于在教學方法上,盧梭反對經院主義脫離實際、死記硬背的教學方法,強調教學應以學生的經驗為基礎,要求學生通過觀察和親自動手取得對事物的觀念。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盧梭還非常強調閱歷的重要性。生活,并不就是呼吸,而是活動。那就是使用我們的器官、我們的感覺、我們的才能以及一切使我們感到我們的存在的本身的各部分。對于生活的`感觸,我們還要用行動多多增加自己的閱歷。生活的最有意義的人,并不是活得年數最大的人,而是對生活最有感觸的人。雖然年滿百歲才壽終而死,也等于他一生下來就喪了命——如果他到了臨死的那一刻都過的是最沒有意義的生活的話。
教會孩子去體會生活,去思考,去發現美,去審視丑,能夠通過思考發現活著的價值,正如蘇霍林斯基據說,即使他將來做鐵匠,也要是一位能夠理性思考的鐵匠!
成語十字路口:兩條道路交叉的地方。比喻處在對重大事情需要決定怎樣選擇的境地。如:宋·葉夢得《避暑錄話·下·舊說崔慎為瓦棺寺僧后身》:“何以不待其末年,執十字路口,痛與百摑,方為快意?!庇秩纾赫驹谄缏飞鲜菐缀蹼y于舉足,站在十字路口,是可走的道路很多。
盧梭在《愛彌爾》中主張兒童的教育應順應自然,以兒童為本位。他在《愛彌爾》中開宗明義地說,“一切出于自然的創造者皆好,一經人手卻變壞了?!北R梭認為教育遵循自然,順應孩子的天性,不要對孩子橫加干涉,把成人的思維強加在孩子身上,應該讓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長。而社會對孩子任何的干涉,都會使孩子覺得不自由,不平等,甚至產生罪惡;任何違背自然的教育方式,都會導致孩子的畸形發展,產生嚴重的后果。因此,盧梭極力主張:在兒童的理解力尚未發達之前,要讓兒童遠離社會,回歸自然,到自然環境中去看、去聽,不接受世俗的影響。
這些兒童教育觀,盡管歷經三個世紀的惡的歲月交替,時代變更,而在知識日趨進步,思想不斷更新的當今依然具有巨大的現實意義和威力。經得起時代檢驗的才是真理,可見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觀有著驚人的超前意識和恒久。他的教育思想與其的行為、性格,尤其與他的政治主張和哲學觀點有著密切的關系。他生性愛好自然,行為不拘,一生只受過兩年正規教育,但他善于學習,與一些社會名流交往,深受影響,形成了自己的政治主張。他主張人本主義,要減輕人類的不平等,只有回歸自然,服從自然的法則,脫離社會的約束。他教育遵循自然的著名思想,就是其社會政治和哲學觀點的具體體現。
孩子是有思想的,這點我們要時刻切記。教育孩子的時候應該盡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愿,讓他們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盡情地哭笑打鬧?;貧w自然,讓孩子采天地之靈氣,集日月之精華,這樣培養出來的才是有靈性有個性的孩子。
盧梭認為,兒童并不是可以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不是白板,而是有其固定法則的“自然的存在”。因此他主張教育應遵循兒童的自然本性,按照兒童自然發展的程序分階段進行。而在他之前的英國大哲學家洛克曾主張,兒童就像一塊白板,教育者可以任憑自己的意愿采用任何方式去塑造兒童。在這種兒童觀下,教育就是重復訓練,兒童被當作一個容器,由成人隨意填充。這種兒童教育觀對教育的影響十分巨大。在當今學前教育實際中,我們仍然可以看到這種影響。其實上述兒童教育誤區的例子也是洛克教育觀的流毒。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自然教育觀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賦,讓孩子的心貼近自然,讓孩子在自由的空氣中成長。
《愛彌兒》是法國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杰出的啟蒙思想家盧梭的重要著作。該書于1762年發表,是一部哲理小說,同時也是一部教育論著,其副標題就叫《論教育》。它描寫了一個人從出生到結婚,到進入社會受教育的全過程,主張順乎天性,讓人的本性避免受社會偏見和惡習的影響而得到自然的發展。這部書不僅是盧梭論述資產階級教育的專著,而且是他闡發資產階級社會政治思想的名著?!稅蹚泝骸烦霭婧筠Z動了整個歐洲,影響巨大。
盧梭的《愛彌兒》共分五卷,他根據兒童的年齡提出了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進行教育的原則、內容和方法。在第一卷中,著重論述對兩歲以前的嬰兒如何進行體育教育,使兒童能自然發展。在第二卷中,他認為兩歲至十二歲的兒童在智力方面還處于睡眠時期,缺乏思維能力,因此主張對這一時期的兒童進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認為十二至十五歲的少年由于通過感官的感受,已經具有一些經驗,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認為十五至二十歲的青年開始進入社會,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認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發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論述對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愛情教育。盧梭提出的'按年齡特征分階段進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無疑是個重大的進步,它對后來資產階級教育學的發展,特別是對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提供了極可貴的啟示。
在資產階級革命之后,十八世紀的西歐正處于資本主義經濟日益發展壯大,封建社會行將崩潰,更為深刻的資產階級革命即將到來的時期。這種情況在法國表現得尤為明顯。當時,法國是一個落后的封建專制國家,路易十四的“朕即國家”這句驕橫的名言,就反映了這種專權狀況。封建貴族和僧侶們憑借封建王權和神權對第三等級施加沉重的壓迫,使整個第三等級其中包括資產階級完全處于政治上無權的地位。在經濟上,封建貴族和僧侶們擁有大量的土地,控制著財政稅收大權,殘酷剝削和掠奪第三等級,特別是廣大工農勞苦大眾。
但是,隨著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資產階級的經濟實力日益擴大,使它再也不能容忍那種無權狀況了。反對封建壓迫,推翻君主專制制度,掃除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成了第三等級的共同要求。盧梭和其他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的著作正是反映了這一要求?!稅蹚泝骸芬粫鴦t是盧梭通過對他所假設的教育對象愛彌兒的教育,來反對封建教育制度,闡述他的資產階級教育思想。
盧梭讓愛彌兒從游戲、種植、木工勞動中學習,處在這一階段的兒童,需要的是感官體驗帶來的歡樂,游戲便是實現這一歡樂再好不過的手段了。我國偉大的作家魯迅說過,游戲是孩子最正當不過的行為,在這點上跟盧梭的看法是吻合的,盧梭也認為一個孩子應該通過游戲保持著活潑的性格。
但是,且看我們現在的家庭教育,許多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愿望過于迫切,要自己的孩子在盡可能比別人少的時間里完成比別人更多的知識的學習,占用了孩子大部分游戲時間。有個小品里的一句話對此就有諷刺的意味——"我要我的孩子戴著博士帽就出世"。我們學校的教育,無論是高中教育、初中教育、小學教育甚至幼兒園教育,似乎就是為了滿足考試的需要,迎合社會、家長的一時之需。我有時候想,到底是先出現教育還是先出現考試,兩者到底應該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20xx年高考就有一名考生用白卷彰顯了"逆反",我們就應該認識到如今的'教育所面臨的問題。
盧梭的《愛彌爾》,可以看作是一部對人性的教育。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一直以來我堅信: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為了獲得更幸福。貫穿盧梭論教育的是"自然教育"的觀點,即按照兒童的自然天性進行教育。我們不妨將盧梭的"自然教育"拿來使用,讓孩子順從"自然"的發展,不要讓他們過早地知道與他們無關緊要的事情,而是讓他們盡情地游戲,這樣才能達到需要和供給的平衡,才是自然地發展。據了解某校假期計劃組織部分學生補習,征求家長的意見表上,就有三分之一的家長就寫具了"假期讓孩子好好放松一下,不參加補習"的明智之舉。
我發現現在的家長似乎把學習成績認為是與孩子唯一有聯系的事情,"其它的事你就別擔心、別操心",但孩子們真正應該得到的是什么?人們只想到怎樣保護他們的孩子,這是不夠的。應該教他成人后怎樣保護他自己,教他經受得住命運的打擊,教他不要把豪華和貧困看在眼里,教他在必要的時候,在冰島的冰天雪地里或者馬耳他島的灼熱的巖石上也能夠生活。
生活,并不就是呼吸,而是活動,那就是要使用我們的器官,使用我們的感覺、我們的才能,以及一切使我們感到我們的存在的本身的各部分。生活得最有意義的人,并不就是年歲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對生活最有感受的人。雖然年滿百歲才壽終而死,也等于他一生下來就喪了命,如果他一直到臨死的那一刻都過的是最沒有意義的生活的話,他還不如在年輕的時候就走進墳墓好哩。
版權聲明:此文自動收集于網絡,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本文地址:http://www.springy.cn/fanwendaquan/xindetihui/150767.html